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格律诗的格律

谈谈格律诗的格律

谈谈格律诗的格律
谈谈格律诗的格律

谈谈格律诗的格律

我国的古诗大体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休诗两大类,这是从唐以来就是这样说的。唐朝人认为,从《诗经》到汉魏南北朝的诗都是古体诗(又叫古风),到唐朝产生的格律诗叫近体诗。近体诗有一定的格律,故称格律诗。从具体形式看,五、七言格律诗最具代表性,它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对。格律诗的五个基本要素是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显著的特点。下面逐点加以解释说明。

(一)、篇有定句。即每首诗有固定的句数,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

(二)、句有定字。即诗篇中每一句都有固定的字数,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每句五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每句七字。

(三)、字有定声。即句中每一个字位的声调都有明确的规定,就是说格律诗句中平仄有规律,为了讲清这个问题,下面分六点说明:

1、怎样划分诗句的节奏点?

汉字读起来是一个字一个音节,古诗以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为一个节奏点。如果是五言诗,每句五个字,其节奏就是221;如果是七言诗,每句七个字,其节奏是2221,句末虽只有一个字,也是一个节奏点。如自居易《钱塘湖春行》首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它的节奏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节奏不一定和词语意义单位的划分或语法结构相统一,如上述这首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其词语意义单位应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但它的节奏仍然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意义单位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其节奏仍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怎样辨别汉字四声和平仄?

四声,古代格律诗中所用的四声,是指古代汉语中的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古代四声的调值,现在已不能确知,唐代处忠和尚在《元和韵谱》曾加发描述:

平声哀而安,如:刀、逃、东。

上声厉而举,如:岛、稻、董。

去声请而远,如:到、导、冻。

入声直而促,如:笃、读、确。

明代的真空和尚在《玉钥匙歌诀》中进一步描述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康熙字典》分四声法,亦引用此说。根据他们的说法,加以推断,唐宋时代汉语共同语的实际发音,可能是平声是一个平调,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促调。古今汉语四声不同,古代的平声到宋代以后(按声母的清浊)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古代的入声在元明以后消失,分别合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普通话的调类有四种,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普通话各个调类的实际发音(调值),一般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如:

阴平的调值是高平调,相当于55,如:妈、方、飞。

阳平的调值是中升调,相当于35,如:麻、房、肥。

上声的调值是降升调,相当于214,如:马、仿、匪。

去声的调值是全降调,相当于51,如:骂、放、费。

平仄,古四声的再分类。“平”是古四声中的平声,“仄”是指古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四声来源古四声,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入声分归于阴、阳、上、去中,因此,普通话阴平、阳平中的放声字也应该是仄声。

3、格律诗的平仄交替规律怎样?

诗句节奏点平仄交替(相间),形成了诗句节奏点多变,从而加强了艺术性和音乐性。如李商隐的《无题》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句的第二字平声:第四字就必须仄声,第六字又要平声,句末一字用仄声;对句的第二字用仄声,第四字就必须用平声,

第六字又要仄声,句末一字用平声。

4、避“孤平”,避“下三平”、“下三仄”,与

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平仄交替(相间)是诗句内部声调规律。古人曾总结归纳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当然这是指七言律诗而言,至于五言律诗,只能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虽然极为简明。但是并不全面。格律诗平仄交替规律,最忌的是“孤平“(押韵句中除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平声字)和“末三平”(句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下三仄”(句末三个字都是仄声字,所以要掌握格律诗的平仄规律。必须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同“忌孤平”,“忌下三连结合起来才行。

根据平仄规律,格律诗的韵句式,基本上只有以下四种:

(1)仄仄平平仄(七言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七言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七言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七言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实际上就是在五言第一字前面加上与它平仄相反的两个字,句式完全相同。这四种句式均称为律句。

四种句式中(二)(四)为押韵的句子。因为格律诗押平声韵,句子的末子必须平声。(一)(三)为非入韵句(即不押韵的句子),非韵句的句末必须用仄声字。

在格律诗中,不论是押韵句或是非韵句七言诗除第一字不论外,七言诗的第三、五字,五言诗第三字不能不论。因为牵涉到“孤平”和“下三连”的问题。押韵句其基本规律是:甲,七言第一字平仄均可不拘。

乙,“平平仄仄平“句式,句末第三字不拘,(注意如该式把五言第一字,即七言诗第三字的平声字为仄声字,为避免“孤平”,句末第三字一定要用平声)。

丙,“仄仄仄平平”的句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平仄不拘,(注意为了避免下三连,该式

句末第三字在任何情况下都须仄声)。

非韵句其基本规律是:

“平平平仄仄“,或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须用平声,以免出现句三连仄现象。

此外,格律诗中还有一种非韵句的特殊句式,即把第三种句式“平平平仄仄”的句式改为“平平仄平仄”(七言把“仄仄平平平仄仄”的旬式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就是说把句末第二、第三两字平仄互易。这种句式看来与“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不符,但在诗中偶用一句,能够起到强调和提示作用。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蜀州》尾联出句“无为在歧路”,“为”、“岐”均为平声,中间的“在”为仄声,这种特殊句式,一般只出现在律诗尾联。

5、拗句必救,诗人改变平仄格律的另一种情况是所谓“拗句”,拗是不顺口的意思。“拗则必救”,诗中出现了拗句,就要从平仄加以补救,使之基本上能符合诗律。这叫做拗救。拗救大致有两种格式:

(1)本句自救,这种拗救句就是避免“孤平”的句式。即将“平平仄仄平”的句式改为“仄平平仄平”,因为本句式是押韵的句子。第二字(主要节奏点)又是平声,为了避免“孤平”,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字,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来补救。如:李白《夜宿山寺》“恐惊天上人”句,因第一字“恐”是仄声,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天”来补救。否则第二字“惊”就是“孤平”。

(2)隔句相救,这种拗救句,主要是因为出句在平仄格式上少了一个主要的平声字,就要在对句(偶句)增添一个平声字来补救。如白居易的《古草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句的第四字应该用平声字,这里用了仄声字“不”,在节奏点上少了平声字,作者就在对句中把“平平仄仄平”,改为:平平平仄平”,第三字改仄为平,以对句的多一个平声字补救出句的少一个平声字。

6、粘对,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这样一苜律诗就分四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

下旬称为对句。格律诗粘对有讲究。格律诗中逢单的句子叫“出句”,逢双的句子叫“对句”。如果在同一联中,出句是平头(第二字是平声),第二句就要“仄头(第二字是仄声);反之,如果出句是仄头,对句就要平头,同一联内两句的平仄要相反,这叫做“对”,违反这个格律叫“失对”。如果在相邻的两联中上联的对句是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平头;反之,如果上一联的对句是仄头,下一联的出句也须仄头;两联间相邻两句的平仄要相同,这叫做“粘”,就是“粘合”的意思,违反这个规律叫“失粘”。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为例。孤山寺北贾亭西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首联

水面初平云脚低仄仄平平平仄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仄仄仄平平仄仄

对颔联

谁家新燕啄春泥平平平仄仄平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仄平仄仄平平仄

对颈联

浅草才能没马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尾联

绿杨阴里白沙堤仄平平仄仄平平

总之,粘对是句与句之间的声调关系,“对”指本联内部两句,“粘”指相邻两联的邻句,前者是平仄相反,后者是平仄相同。这样做的好处,能使声调变化多样,可以避免句式的雷同。讲究粘对,使整首诗的平仄交互变化回环往复,读起来声调铿锵,悦耳动听,给人以强烈的

节奏感,从而更有力地表达思想感情。

格律诗按平仄规律有16种格式,其中首句平起还是仄起,首句入韵还是不入韵,七律、五律、七绝、五绝各四种,并且举了例子,(平)、(仄)加括号的表示可平可仄,但不能互换,韵脚处用“(韵)”表示。

(一)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

1、平起式

(1)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毛主席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朱德七律步董必武同志原韵二首(其二)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

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天地宽。

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未见官。

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刘香齐读《朱子家训》(新声新韵)

真言五百洗心尘,平易通俗启后人。

俭朴立家勤作事,精诚检点苦修身。

贫穷犹记圣贤语,富贵当除歹坏根。

鉴古思今积善意,蔚成风气世清淳。

(2)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归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与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朱德和董必武初游庐山

庐山真面何难识,扬子江边一岭奇。

公路崎岖开古道,林园婉转创新陂。

行游险处防盲目,向导堪称指路碑。

五老峰前庄稼好,今年跃进不须疑。

2、仄起式

(1)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毛主席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漫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叶剑英八十书怀

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

导师创业垂千古,齐辈跟随愧望尘。

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2)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陈毅中秋(其二)

光景长新随意赏,不因佳节强登楼。

红云滚滚稻梁熟,白鸟翻翻河柳愁。

欢饮花前秋不老,高吟池畔意多道。

夜阑倍觉寒光满,欲向天河射斗牛。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谭博文世博会中国馆(《中华诗词》)

陶醉春江花月夜,可临卢浦借长春。

感人百米丹青美,抢眼五洲中国红。

似印似仓彰富庶,亦真亦幻傲苍穹。

匠心独具和为贵,别样明星旷世功。

(二)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1、仄起式

(1)首句不入韵(最常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维终筒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白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王勃送杜少府之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顶光来国庆抒怀(《中华诗词》)

六秩涌春潮,豪情纵九霄。

神州龙破壁,圣火凤归巢。

风雨虽经历,身心岂动摇。

团圆应有日,两岸架金桥。

2、平起式

(1)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张友福雨后(《中华诗词》)

一帘风雨住,气色渐分明。

小院知秋半,长空尽鸟鸣。

野花怀旧事,碧草透春情。

练步无人径,如诗画里行。

(2)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杨炳超咏丹寨得禄银杏树王(选自《中华诗词》)千年古树王,葱郁傲冰霜。

蔽目观天小,看冠张伞苍。

虬枝压玉果,扇叶咏春光。

无意青山丽,但求品自芳。

张桂成怀友人(选自《中华诗词》)

中秋望太湖,朗照故人心。

久别相思重,至高情谊深。

世间多好友,天地一知音。

今夜同明月,光华鉴素襟。

舒兆龙九华山

秋山一碧收,古寺楚天道。

梵呗云涛上,钟声目晷幽。

苍松迎客至,怪磊纳溪流。

更喜林间鸟,嘤嘤作导游。

(三)七绝

l、平起式

(1)首句入韵(最常见)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杨万里过松原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巫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朱德出太行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陈毅梅岭三章(其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李白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韦应杨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李白春夜洛阳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王安石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饮湖上初晴夜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仄起式

(1)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陈毅过微山湖

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

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居易种荔枝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可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

(四)五绝

l、仄起式

(1)首句不入韵(最常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王子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高志发天凉好个秋《中华诗词》

燕子寻难见,凉风入我庐。

闻霜今夜至,摘尽小园蔬。

回家

一路东行疾,心中只念家。

归程无远近,脚下即天涯。

(2)首旬入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金嗣水攀枝花之夜

炉火照天烧,钢花映碧霄。

山城明月夜,歌曲动江潮。

卢纶塞下曲(其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黄玉奎(马来西亚)游天门山

晴日上天门,高山仰止尊。

身悬云雾处,莫道不惊魂。

品茶

碧玉未沾尘,素瓯月色温。

书窗风雪夜,漫饮一怀春。

2、平起式

(1)首旬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王维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黄浩勤学(《中华诗词》)

案前思正苦,瘦影伴灯时。

一卷读方罢,凌晨日落迟。

胡成彪胶东随记(《中华诗词》2010年1期)

暮临威海岸,微雨带春寒。

风起涛声近,港深渔火闲。

张芳智京藏铁路

银锄挥日月,铁臂震山河。

屋脊飞龙至,毋言行路难。

(2)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孔祥庚菊花(《中华诗词》2010年1期)

幽丛傲冷霜,异彩胜春光。

岁岁深秋里,黄花淡淡香。

令狐楚从军行

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

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

孔祥庚慰问烈属

君承抚恤金,热泪滚衣襟。

欲慰声先咽,悲欢系我心。

(《中华诗词》2010年2期)

(四)、韵有定位,即每首诗必须押韵,且押韵的位置有明确规定的。除个别特定格式要求首句入韵外,逢偶句句尾都要押韵,且一般要押平声,一韵到底。如王勃《送杜少府之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秦”“津”“人”“邻”“巾”都是“韵脚”。

押韵不仅便于朗诵和记忆,且能使诗的声调和谐,具有节奏美,音乐美。

格律诗的用韵是按古代的语言实际押韵的,唐代诗人,最早是根据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后来改编的《唐韵》)押韵的。不过为了简便起见,他们规定三百零六韵中相近的韵可以通用,宋代后,诗人都用“平水韵”。平水韵是金代平水人王文郁所撰。他把通用的韵合在一起,共为一百零六韵,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诗韵”。“平水韵”的规定虽然较晚,但它概括了唐宋时代诗人用韵规则。

平水韵目平水韵共分一百零六部,其韵目如下:

上平声:东、冬、江、支、微、鱼、虞、开、佳、灾、真、文、元、删

下平声: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上声:董、肿、讲、纸、尾、语、荠、蟹、贿、吻、阮、旱、铣、筱、巧、皓、马、养、梗、有、寝、感、俭等

去声:送、宋、绛、未、御、遇、泰、卦、队、震、问、愿、翰、谏、啸、效、号、个、漾、敬、径、沁、勘、艳等

入声:屋、沃、质、物、月、药、陌、锡、职、缉、合、叶、恰

平声分上平声、下平声,只是因为字数多,没有其他原因。

各韵目含哪些汉字,请看附录《诗韵常用字表》。为了说明格律诗用韵特点,下面再选看几首唐代诗人的律诗,绝句(韵脚用“韵”表示。)

李湾《次北国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韵)。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韵)。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韵)。

这首诗,韵脚用下平声,先韵,“前”“悬”“年”“边”同韵部。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韵),涵虚混太清(韵)。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韵)。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韵)。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韵)。

这首用了下平庚韵,“清”“城”“明”“情”同韵部。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韵)。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韵)。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韵)。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韵)。

这首韵脚用下平声尤韵,“楼”“悠”“洲”“愁”同韵部。

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韵),影入平羌江水流(韵)。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韵)。

这首诗韵脚用尤韵,“秋”“流”“洲”同韵。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韵)。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韵)。

这首诗韵脚用上平声文韵,“闻”“君”同韵。

赵翼《论诗》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英语诗歌的韵律

英语诗歌的韵律(metre)英诗节奏(Rhythm) 构成英诗节奏的基础是韵律(metre)。在希腊语中,“metre”这个字是“尺度(标谁)”的意思。英诗就是根据诗行中的音节和重读节奏作为“尺度(标准)”来计算韵律的。 英诗的特点之一是与其他文体不同的排列格式。各诗行不达到每页页边,每行开始词首大写。几行成为一节(stanza),不分段落。各行都要讲究一定的音节数量,行末押韵或不押韵,交错排列。 ……音节重读(stressed),非重读(unstressed)。……这就是一种正规的重读形式,在诗歌中即体现为韵律。研究诗歌韵律规则的科学叫作韵律学(Prosody)。 1.音步(Foot): 英诗中这种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性组合叫作音步。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可能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但不能少于两个或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必须重读。分析英诗的格律就是将它划分成音步,并区分出是何种音步以及计算音步的数量。这种音步划分叫scansion。根据一首英诗组成的音步数量,每一诗行一个音步称“单音步”(monometer);每一诗行有两个音步的,称“双音步”(dimeter);含有三个音步的,称“三音步”(trimeter);此外还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ometer)。 Is this | a fast, | to keep

The lard | or lean And clean? (Herrick) 2.韵律(Metre): 英诗的韵律是依据音步包含音节的数量及重读音节的位置而加以区分的。传统英诗的音步有六种:即:抑扬格(Lambus)、扬抑格(Trochee)、抑抑扬格(Anapaest)、扬抑抑格(Dactyl)及:扬抑抑格(Dactyl)及抑扬抑格(Amphibrach): “⌒”非重读音节;“/”重读音节。 英诗的韵(rhyme) 英语诗歌的押韵可以根据单词的内音素重复的部位不同而分成不同种类,最常见的有头韵(Alliteration)、谐元韵(Assonance)和尾韵(Rhyme)。头韵指词首重复,如great和grew;谐元韵是指词中重读元音重复,如great和fail;尾韵则指词尾音素重复,如great 和bait。但一行诗中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押韵形式: The light that lies in women''s eyes. --Thomas Moore 这行诗中既有头韵light和lies,谐元韵light、lies、eyes,又有且有尾韵(这种押韵方式称行中韵middle rhyme)lies和eyes。 英语诗歌的行与行之间的押韵格式称韵法(rhyming scheme)。常见有两行转韵(AABB)、隔行押韵(ABCB)、隔行交互押韵(ABAB)

唐五代湖北地区诗人近体诗用韵特征考

第33卷第7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7 2012年7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l.2012 唐五代湖北地区诗人近体诗用韵特征考 陈大为 (中原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摘 要:唐五代湖北地区诗人所作近体诗基本依其时功令而押,但亦有不合官韵规定的出韵、借韵现象,这些通押现象不仅可以反映唐五代通语在韵类方面的某些特征,某些特殊韵例更是流露出唐五代湖北方音的相关信息。 关键词:唐五代;湖北;近体诗;出韵;借韵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7-0177-02 本文所指的“湖北”是指唐代山南东道、淮南道、江南西道、黔中道今属湖北省的地区。其中今湖北省西北部属唐山南东道,东北部属淮南道,西南部属黔中道,东南部属江 南西道。根据我们的统计,今存诗作于世的唐五代湖北籍诗人共52位,其中有近体诗存世的共32位,所作近体诗975首,共计975个韵段。① 唐人作近体诗须守功令,一般以《广韵》[1]独用同用例为押韵标准。葛毅卿通过研究唐代试帖诗的押韵情况,证明“唐时场屋诗中同用、独用的韵和《广韵》所规定的相同,应认为是唐时的官韵” [2]。通过对唐五代湖北诗人所作近体诗韵字的系联,我们归纳出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用韵28部。其中阴声韵13部:歌(戈)、麻、鱼、虞(模)、尤(侯幽)、豪、肴、萧(宵)、齐、佳(皆)、灰(咍)、支(脂之)、微;阳声韵15部:东、钟、庚(耕清)、青、蒸(登)、江、阳(唐)、真(谆)、文、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除因以咸摄字入韵的韵段较少,权且将其归入一部外,其余各部均与《广韵》独用同用的规定一致,可见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的创作,确以唐时官韵为押韵标准。 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虽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用韵恪守功令谨严,但诗人在用韵时仍会出现与《广韵》独用同用的规定相违背的情况。有时违例韵字出现在首句,我们视之为借韵;有时违例韵字出现在偶句,我们则视之为出韵。 出韵乃诗家大忌,应尽可能避免。近体诗中如果出现了这种混押他韵的出韵现象,很可能说明在实际语音中,所出 收稿日期:2012-04-28 作者简介:陈大为(1981-),男,安徽霍邱人,文学博士,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①本文的工作文本为《全唐诗》(彭定求[清],中华书局,1960)与《全唐诗补编》(陈尚君,中华书局,1992)。之韵与本韵之间读音已无区别,作诗之人误以自己的口语代替了韵书规定的押韵标准。借韵实际上是首句出韵。近体诗首句本可不入韵,以邻韵相叶自然也不算违背功令,但也并非任何韵都可随意借之,所借之韵与本韵在实际语音中应当相同或相近。刘晓南先生在研究宋代闽音时指出“近体诗的借韵有实际语音为依据,其语音价值与出韵相侔”[3],可见借韵在语音史研究中亦有重要价值。因此,研究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的出韵与借韵现象,不仅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的用韵特征,而且有助于我们探究唐五代通语或湖北方音在韵类方面的某些信息。 唐五代湖北近体诗出韵现象共见19例,借韵现象共见31例,以下以十六摄为序进行讨论,摄际通押置于摄内通押之后。我们以王力《汉语语音史》[4]“隋——中唐音系”、“晚唐——五代音系”作为唐代通语的参照系,以此确定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的出韵和借韵现象所反映的语音情况究竟是属于通语性质,还是属于湖北方音的性质。 一通 摄 本摄共出现11次通韵现象:以东衬钟②1次(张继)、以钟衬东5次(皮日休3、崔道融1、崔橹1)、以冬衬东1次(皮日休)、东冬混叶1次(孟浩然)、东钟混叶3次(皮日休1、孟浩然1、崔道融1)。 《广韵》规定冬钟同用,我们从唐五代湖北近体诗中看不出这种趋势。冬韵字出现两例(冬、农),均押入东韵:皮日休《初冬偶作寄南阳润卿》叶“冬冬空红笼公东”③,首 ②这是采用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中的称述法。“以东衬钟”即指首句借东韵,其余各韵字皆属钟韵,下同。其他凡不以“衬”字称述者,皆属出韵。 ③韵目皆为《广韵》韵目,以小字列出,附于相应韵字后。若某韵字下未注韵目,则表示其与后字韵目相同。如此例“空”、“红”、“笼”、“公”四字俱属东韵,故于“公”字下标注韵目“东”一并示之。以下所举韵例皆与此同。 177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作格律诗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 (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 是韵母。“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ou) 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 想要和诗友们谈谈格律诗的用韵,我知道有点班门弄斧,目的是和大家交流一下想法,求得指正。 地球人都知道人类在创造语言时,不约而同地把语音分成了两类:元音和辅音。汉语把元音又称作韵母(也包括复合元音),把辅音称作声母。 各个不同的民族又都不约而同地发现,带有相同或相近元音的音节叠用能产生音乐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韵”。 我想人类创造语言之初,肯定不会事先想到这样用“韵”,而应是语言产生之后,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韵”的用法,并不断成熟和丰富的。 那应该是在文字产生之前吧。根据对《诗经》的研究,那之前中国人就已经用“韵”了。 那么当时是否有一个用韵的标准或规范呢?肯定会有,但不会是书面的,或经过某种程序确认的。它应该是长期经验的积累,然后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而被使用者自觉运用的,可以称作“习惯法”。 后来用韵的发展演变,是人所共知的。 那么后来用韵规则为什么越来越严了呢? 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用韵经验的总结。

从句句押韵到隔句押韵,从押相近的韵到严格押同一韵部的韵。其根本原因,不是诗人故意难为自己,而是经过实践,如此用韵产生音乐美的效果最佳。 二、中华一统思想在诗词领域,即文化领域的反映。 这基于诗词的载体汉字的本质特征。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方言众多,同是汉人使用汉语,常常语言不通。但是用汉字写成的文章都能读懂,这应是汉字的奇特功效。顺便说一句,大一统江山,中华民族大家庭,之所以延续几千年不“拆帮”,其根本原因不是出了几个能征善战的“铁腕”人物,其实是汉字的功劳。这是很多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忽略的问题。这是题外话。 民歌是用方言唱出来的,所以具有明确的地方标记。我们每天在电视上都能感受到。诗是用字写出来的,当然被注入“一统”理念,这就是用韵规范产生的初始原因和根本原因。 三、交流的需要。 刘三姐不会跟陕北人对歌信天游,口头文艺,是植物,它对土壤的依赖是极强的。诗词是“国”风,它要纵横天下。作为书面文学在广大地域进行交流,没有统一的规范肯定不方便。 四、竞技心理的因素。 竞技心理人皆有之,有的人还很强烈呢。要比比诗的高

近体诗押韵方面的知识

高考近体诗诗句排序题解题思路及方法 转自一松柏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均为八句),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均为五字或七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偶句押韵),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在高考题中给诗的排序测试主要在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里,因为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们的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解答起来有规律可循。下边分别说明。 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给律诗排列顺序的题目,其出发点是要求中学生能掌握律诗的一般特点,并通过诗句的排列理解其内容。那么,在解题时,我们应该如何排列律诗诗句的顺序呢?这就需要我们能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大家: 律诗顺序的排列:分四个步骤。 律诗,是和绝句一起在唐代出现的一种新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比,它们的形式更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人们一般将律诗与绝句一起称为近体诗,或格律诗。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1、看韵脚。 律诗八句中有的是四句押韵,有的是五句押韵。律诗中的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如果所给诗句中有四句押韵,据此规则,就可断定押韵的是二、四、六、八句;如果所给诗句中有五句押韵,就是首句也入了韵,可判定押韵的为一、二、四、六、八句。[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 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 例1: 总为浮云能蔽日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三山半落青天外晋代衣冠成古丘长安不见使人愁凤凰台上凤凰游一水中分白鹭洲 A、B、 C、D、 这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从所给诗句中,我们可以找出五个韵脚:游、流、丘、洲、愁,根据律诗的押韵规律,不押韵的诗句不能作偶句,所以等句不能作偶句,据此,ACD三句都是错误的,只有B句是正确的。 2、看对仗。 律诗一般八句,每两句成为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律诗的中间两联的出句和对句要对仗,也就是说,如果一首律诗共有两联是对仗的,那这两联一定是颔联和颈联。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对仗是指两句的句法结构相同,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联对仗工整,每一联的句法结构完全相同。也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如“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山石细”对“海波平”,只是字面相对,句法结构不相同。“细”是“山石”的定语,“海波平”是主谓结构,但我们也认为是这两句对仗的,这是对仗里的宽对。[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有时,我们只看韵脚还不能确定,就可以再从对仗上加以判别。 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 例2: 长使英雄泪满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丞相祠堂何处寻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师未捷身先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A、B、

诗歌韵律

英语诗歌的韵律(metre)英诗节奏(Rhythm) 构成英诗节奏的基础是韵律(metre)。在希腊语中,“metre”这个字是“尺度(标谁)”的意思。英诗就是根据诗行中的音节和重读节奏作为“尺度(标准)”来计算韵律的。 英诗的特点之一是与其他文体不同的排列格式。各诗行不达到每页页边,每行开始词首大写。几行成为一节(stanza),不分段落。各行都要讲究一定的音节数量,行末押韵或不押韵,交错排列。 ……音节重读(stressed),非重读(unstressed)。……这就是一种正规的重读形式,在诗歌中即体现为韵律。研究诗歌韵律规则的科学叫作韵律学(Prosody)。1.音步(Foot): 英诗中这种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性组合叫作音步。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可能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但不能少于两个或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必须重读。分析英诗的格律就是将它划分成音步,并区分出是何种音步以及计算音步的数量。这种音步划分叫scansion。根据一首英诗组成的音步数量,每一诗行一个音步称“单音步”(monometer);每一诗行有两个音步的,称“双音步”(dimeter);含有三个音步的,称“三音步”(trimeter);此外还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ometer)。 Is this | a fast, | to keqp The lard | or lean And clean? (Herrick) 2.韵律(Metre):英诗的韵律是依据音步包含音节的数量及重读音节的位置而加以区分的。传统英诗的音步有六种:即抑扬格(Lambus)、扬抑格(Trochee)、抑抑扬格(Anapaest)、扬抑抑格(Dactyl)及抑扬抑格(Amphibrach):(Anapaest)、扬抑抑格(Dactyl)及抑扬抑格(Amphibrach): “⌒”非重读音节;“/”重读音节。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陈宗显 传统观点,格律诗应为平韵。也就是韵脚为一声(阴平)或二声(阳平),而且有一套平仄谱。凡离谱的诗,今人出于对那些著名诗人的尊敬,又多归纳为十几种变体律诗,而予以合法化。对于仄韵诗,有很多人,干脆不承认这是律诗,统纳入古风。 汉语中,仄声字比平声字还多,将这么多仄韵字统统打入另册,不予作格律诗韵,一是可惜,二是不公平。平韵是为律诗,仄韵不成其为律诗,实在没有客观公道的理由。有人说平声字发音长,那上声字比平声字短吗?况且,在比如词、曲、二人转等一些文学、文艺作品中,已经广泛使用仄韵,有的还平仄韵混用。 从古到今,押仄韵的绝句律诗层出不穷,而且不乏好诗佳句。但是,仄韵诗失对、失粘、违律的较多,好像没“谱”。为了加以规范,亦然按平韵律诗的平仄格谱“推导法”,推导出仄韵格律诗的16个格谱,并理顺如下: (一)首句不入韵格谱(8 种) 一.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仄平平(粘*),平平平仄仄(对)。【平起平收五绝】 (* 注:粘,就是本句与上句在平仄相同的基础上,将倒数第1、第3两字的平仄对调) 将一的1、2句和3、4句对调就变成—— 二.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粘),仄仄平平仄(对)。【仄起平收五绝】 将一.二的五言四句,加倍,即变成五律三和四 三.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起平收五律】 四.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五律】 以上一、二、三、四的句首,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即成如下 4 首平仄谱—— 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收七绝】

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

第十讲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 一、什么是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格律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但绝不是古风,真正的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但要注意,古体诗和古诗的概念不全相同,古诗是指古代的诗,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一种诗体,后代人按照这种诗体写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古体诗主要分为8种: 1、五古; 2、七古; 3、杂言.包括三.四.六言等; 4、柏梁体.七言,句句用韵。 5、入律古风,多七言、可换韵。 6、乐府诗,南北朝民歌形式。 7、歌行体,多七言、可歌唱。 8、古绝,不粘不对。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古体诗又被称为古诗,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都可以称为古体诗。(不包括现代自由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粗略的说,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其区别主要在于: (一)句法上 1、近体诗: 字数、句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古体诗: 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例如: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近体诗押韵

海西诗词网校课件 近体诗押韵 一、何为押韵 诗,应该押韵,无论古诗、近体诗还是新诗,均该押韵。押韵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诗之押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易于背诵。 刘勰【文心雕龙】云:“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脚所用之字在同一韵部。如王之涣之【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与“楼”字,俱在“十一尤“韵部之中,称之为押“十一尤”韵。 二:押韵规则 押韵的位置,位于偶数句之句末,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近体诗应押平声韵,押仄韵者称古绝或古律。古诗无论平韵、仄韵皆可押。 三、如何选韵 欲作佳诗,必先寻佳韵,未有佳诗而无佳韵者也。不同的韵适宜不同的情绪表达,并非一种韵适合所有的情况。一般说来,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佳、灰韵悲伤;但也不能死套而成牢笼。若有好句、好意境,岂有藩篱之说。 四、唱和 唱和之作,是否要和韵、用韵和步韵呢,在唐代应该是自由,到了宋朝,趋于严格,同学们不应不知;到了现代,成了必然。但世俗已然,我等无奈。 1:和韵──和韵又称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次韵──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白居易《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疼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元稹 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 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凉州。 《梦游》元稹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五、借韵 1、飞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也,称之为「飞雁入群格」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江韵) 骚人阁笔费评章;(阳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阳韵) 首句用三江韵,余用七阳韵。 2:飞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如:故行宫元稹 寥落故行宫,(东韵)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之字。

诗歌的韵律及押韵格式

第一节头韵 头韵是指一行(节)诗中几个词开头的辅音相同,形成押韵。如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歌》前两诗节: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 at my head, 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 And if thou wilt, forget. (Christina Rossetti: Song) 第一行的dead / dearest,第二行的sing / sad / songs,第五行的green / grass,第六行的with / wet押头韵。 又如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第103~第106行: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前三行里,头韵[f]重复七次。这个摩擦送气的清辅音模仿柔风轻涛的声音,创造出一种宁静的意境。第四行里的两个[s]音宛如和风吹过沉寂海面而发出的咝咝声。头韵在这里的使用,

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中间韵blew / flew,first / burst,furrow / followed,尾韵free / sea形成悦耳动听的韵味和节奏感。 再如莎士比亚编号为71的十四行诗前八行: No longer mourn for me when I am dead Than you shall hear the surly sullen bell Give warning to the world that I am fled From this vile world with vilest worms to dwell. Nay, if you read this line, remember not The hand that writ it; for I love you so That I in your sweet thoughts would be forgot If thinking on me would make you woe. 每行都有不同的头韵。第一行为mourn / me,第二行为surly / sullen,第三行为warning / world,第四行为world / worm,第五行为read / remember,第八行为me / make和would / woe。第二行、第三行和第五行为than / that / this,第七行和第八行为thoughts / thinking。这样的不同首字母交替出现在一个诗节中,可以称为交叉头韵。 诗人在使用头韵时,还使用一种声音的重复,通过这种声音的重复表达一种独特的情感。如多恩的《歌》: When thou sigh’st, thou sigh’st not wind But sigh’st my soul away; When thou weep’st, unkindly kind, My life’s blood doth decay. It cannot be,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刘志纲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303) 摘要: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学界迄今很少有人专题论及。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式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略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与平声韵诗不同的只是出句末字不入韵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且平仄格式更灵活多变。 关键词:仄声韵;格律诗;平仄格式;句式 中图分类号:H 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8)02-0037-06 收稿日期:2008-03-05 作者简介:刘志纲(1949-),男,江西南昌人,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 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王力《汉语诗律学》曾作过一些论述,但却未能细论其平仄的格式。对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的分析,也主要是对仄声韵诗五律的分析,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则很少分析。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韩成武《仄韵五律之 声律和韵律研究》[1] 一文对仄韵五律的格式作了一 番推断,但也未能论及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文中对五律仄韵诗平仄的分析,与王力的分析基本一致,用王力的话说,就是“在五律仄韵诗里,各联出句 的末字须平仄相间。”[2]81笔者近些年来对全唐诗中 的所有仄声韵诗,包括在一首诗中平声韵仄声韵相间的,都作了分析,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律,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律与平声韵的平仄格律略作比较,更能清楚地了解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 一、平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我们知道,平声韵的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每一句式都可以作为一首律诗或绝句的第一句,然后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格式。为什么只能演变出四种格式?因为平声韵的格律诗要求一联诗中上下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对,尤其是第二个字;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粘,特别是第 二个字;而且凡是逢双的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平声(入韵字),逢单的句子(除第一句外)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由于有这许多限制,所以就只能产生四种格式。比如一首七绝,第一句诗用“平平仄仄平平仄”开头,第二句就必须用第二个字是仄声,最后一字是平声的句子才能和这一句组成一联。第三句属下一联的出句,它的第二个字必须和第二句的第二个字一样是仄声,同时最后一个字又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第四句的第二个字又必须是平声(与第三句第二个字相对),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入韵字)。按这样的平仄要求将四句诗连接起来,就成了一首七绝: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②仄仄平平仄仄平③仄仄平平平仄仄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平声韵七言绝句的一种格式,同时又是七言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由这四种基本句式,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七绝或七律格式。用上面的①②③④四个数字分别代表这四个基本句式,其演变出的七绝(前四句)或是七律(前四句+后四句)的四种基本格式如下: 第一种基本格式: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第二种基本格式:②④①②+③④①②第三种基本格式:③④①②+③④①② 第28卷 第2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4月Vol.28 No.2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 n Instit ute Apr.2008

近体诗的押韵(舍得老师)

近体诗的押韵 如果说一下近体诗押韵的基本法则,几句话就可以了:1,首句可押可不押,2,余则仅限逢双句押韵,且只能押平声,3,一韵到底而不许换韵。 这是基本规则,是必须知道,简单。要写近体诗,遵守就是了。不想遵守也可以,那你就别标上什么七律五律七绝五绝这样的字样,也没人说你半个不字。 说押韵的要求很简单,没错,但是它却又非常重要。再简单的事,只要它足够重要,那就立即变的不简单了。因此,我们就不能马虎对待它,不懂押韵就谈不上懂诗,不会押韵就不可能会写诗。韵选的不好,你的诗也难以精彩起来。 诗属韵文也,韵之不通,何以通诗?所以,今天我的这次讲座不可错过,不是因为我重要,而是因为“韵”这个字太重要。不论你是写诗的老手还是初入门的新手。押韵,你不仅要懂,而且要通;不仅要通,而且要精! 今天我要讲押韵,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它,一是“找韵”,二是“押韵”。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找韵”。我们在形容某人对音乐具有通灵透彻的领悟时,我们会说这个人很有“乐感”,或说他的“乐感”非常好。是否具有“乐感”,对音乐人来说很重要哦。一个连五音也总是无法完善的人,对旋律和节拍感觉迟钝的人,是做不好音乐的。 我们写诗其实是一样的,我们找的是诗感。诗感不是乐感,诗感却相当乐感。我们愉悦于诗的美感,诗意精美是一回事,其实更多的,是诗所能带来的那种节奏感和旋律感。这种感觉就是我们要找的韵,是美的声韵,是可以引起我们心灵谐振的节拍。 诗的韵脚都是在一句的最后一字,我们称之为“押韵”,但是,诗句不是由韵脚一个字组成的,而是由五字或七字组成的。那么,韵的感觉,其实也在其他的字里的。韵脚字和其他字只是一种配合的关系。 我在前些天讲了声韵,讲了平仄,还讲了拗句和拗救。其实,在诗的美学意义上,我们讲的就是“诗韵”。在音律上,通过平仄的排布,我们找到了起伏感,找到了节拍感。 这种起伏的跌宕最后由韵脚做一休止符,打了一个小结。每间隔一句都有这个小结的存在。每个小结(韵脚)都要有相同的貌,也就是同一韵部的字。 诗句之平仄起的是发散的作用,是动态。而韵脚(小结)的收束,则起到的是凝聚的作用,是统一的作用,这是静态。所以,诗律是由这一动一静二部分而构成的。诗韵也就包含了这“动”和“静”的二部分。这说明了什么? 在需要“动”的时候你别停,在需要“静”的时候你一定要静的下来。动和静之间是要配合好的。具体落实在诗句里的字上怎么理解呢?重要是考虑不能互相干扰和替代。比如在句子中不是韵脚的地方也使用了韵字,也就是只能用来收束韵尾的字,这在后面我们会讲到,这叫“挤韵”。这样,就使得动和静之间不能清晰地分出层次感了,拿句音乐上的话来说,是浑浊音。还有,有时候我们在诗中使用一些叠字,或重出字,这叠字以及重出字,其实也构成了局部的韵区,使用是好,可以利于韵脚的突出,使用的过多或不恰当,对韵脚的收束也能起到干扰的作用。还有一些句中字对韵脚起干扰作用的现象,我们会在后面一一介绍。 我们在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保持韵脚字的独立性(不被干扰)和配合性(收束),要从诗之整体上来看待“韵”的表现。上面这些是我从音律协调的角度,来说明对诗起到的协调作用。其实,还有一种“韵”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却能感受到的,那就是诗之韵味。这其实是一种意境的流动感。这关乎到诗之整体的谋篇以及造句炼字。它是诗之意和境的高度结合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通过景物的转化产生一种有节奏的流动感,并通过这种景物的推拉转换,来渲染并衬托出一种“意”的存在。表现得体,就自然形成了一种韵味。是诗意的流动韵,而不是单靠韵脚而生拉强扯的韵脚钉子。 我们可通过一首绝句来品味一下。

韵律诗

韵律诗 Rabbit-rabbits one two three Will you come and play with me Camels-camels four,five,six Why do you have a hump like this? Monkeys-monkeys seven eight nine, Will you teach me how to climb? When I have counted up to ten The elephant says now start again. One two I go to school, Three four I play outdoor Five six I read my books Seven eight I am never home Nine ten I sleep by then Snow,snow, white and cold Come and go Oh,snow Where do you go I don’t know,where I go. A river Runs all day and never walks, Often murmurs,never talks, It has a bed but never sleeps It has a mouth but never eats. Rain rain go away Come again another day Little Johnny wants to play Rain rain go to spain Do not show your face again 对话 A:I have a new friend. B:A boy or a girl? A:A girl.she likes painting. B:Is that her photo? A:Yes, it is. look! she wears a red-shirt and red shoes. B:Does she like red? A:Yes, she does. She has many red clothes. B: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her family?

格律诗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又称律诗、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是指唐及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格律诗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明确的规律,变化使用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格律诗结构严谨,平仄有致,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受到限制,如每首句数、每句字数,字的平仄、韵脚以及对仗等,是一种古老的诗体。学习格律诗必须懂得格律。(绝句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实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 广义的格律诗包括按照一定的格律写成的诗、词、曲等韵文。节奏是诗的要素,构成回环的美。韵脚是诗的另一要素,是格律诗最基本的规则。从汉代到“五四”运动以前,汉语的诗都是有韵的,《诗经》只有《周颂》的几章无韵,可见格律诗用韵是汉语诗的传统。中古以后,四声和平仄的规则成为格律诗的重要构成部分,六朝人意识到汉语四声的存在并且悟出它们在诗歌语言形式美的作用 (相传沈约还写了部《四声谱》)。从第5世纪到第8世纪,诗人们经过三百年的长期探索和积累,到初唐律诗逐渐形成,用韵、平仄格律和句子数目都有固定的规则。可见,诗律不是任何个人的规定和创造,而是

艺术的积累。律诗以后,平仄在汉语诗的格律上的地位非常重要,甚至后来的一些“古风”也是用“律绝”凑成的 (即“元和” 体)。词和曲虽然在字句上与律诗不同,但都有平仄的规则。对仗在汉语格律诗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律诗规定中间4句用对仗,词也有规定用对仗的地方 (例如《西江月》前后阕开头两句); 曲较自由,但有些地方一定要用对仗 (例如《越调斗鹌鹑》前4句)。“五四” 运动给汉语诗歌带来了巨大变革,旧有的格律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绝对的自由诗,而不是一种新格律诗。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语言本身的变化,旧的格律诗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抛弃旧诗格律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对新诗是否要有新的格律和新格律诗如何形成等问题曾有过讨论。王力认为:要建立现代格律诗,必须重视中国诗的传统 (即格律诗的民族特点) 和格律诗的时代特点。现代格律的形成,还有待于诗歌写作实践的探索、总结和积累。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谈谈格律诗的拗救

谈谈格律诗的拗救(讲稿) 近日,受叶吟兄所邀为“中华诗词学院”(网校)的学生讲一次课。因子不甚清楚,不知道该讲点什么好。就在前些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路看见赵老师写的一首七律《申雪、赵宏博复出夺冠可谓传奇,为国争光感 下:冰上蝶飞犹梦中,形如双燕影如鸿。 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 一世同甘缘可贵,半生共苦乐无穷。 复出不负国人望,夺取金牌立首功。 因为是名人博客,评论的人也比较多。看得出来,有的评论是属于懂诗词个评论,让我印象较深。有人说此诗出律44处之多。从赵忠祥老师的其他如“李琰荣光惊六合”、“ 四十春秋从艺忙,豪情仍炽识开张”等来古声韵。那么,以上七律有没有格律的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只不过不个“出”字是出律的。44处出律的说法,显然不负责的说法。也因此,我 谈有关诗词格律拗救的问题。 谈格律诗的拗救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以下几个概念:第一,什么是格律 律诗的拗救? 那什么是格律诗呢?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它是唐代以来形成的一种诗体

求而区别于古体诗(古风)。我们所说的格律诗,是一个大的“分类”,其中包含了词那么何又为格律呢?说通俗点,格就格式,律就是规律。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式成的诗。这个格式和规律,其中包含了压韵、粘对、对仗、拗救等等。而我们今天所要 就是格律诗拗救的问题。 那么什么又是拗救呢?为什么要拗?又为什么要救呢?拗,就是不顺。救,就是补就是不顺了的补救。有拗才救,无拗不救。无拗也谈不上救。这就象我们一个没有生是不需要吃药的。用这个比喻来说,拗就是生病了,救就是吃药打针。当然,这里所说前提都是以格律诗来说的。古体诗(古风)不要求平仄,只要求压韵,因此就不存在 题。 格律诗(近体诗)的格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仄的问题。说到格律诗,我们有能会这样说:不就是“平平仄仄”的诗吗?不错,就是平平仄仄的诗。那么格律诗的平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律呢?归纳起来,无外乎十二个字“相重相间,要粘要对,有拗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有拗有救”的问题。 在讨论之前,我们还须弄明白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二个是“孤平”的问题。因为我们说的所谓的“救”,大多数都是站在孤平的角度来 我们平时所说的救,也主要是孤平的救。 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我们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诗句三、五”位置上的字,可以不论平仄,而“二、四、六”位置上的字,要论平仄。至有这样的结论,在此就不讨论了,大家在创作中,知道有这样一个概念,会用就行了有一点是我们在创作和学习中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不能出现诸如三平尾、孤平等诗词人提出此论只适合七言诗句,不适合五言,五言诗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虽然 确的。不过我觉得那是在钻牛角尖而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