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燃烧学 复习重点

燃烧学 复习重点

燃烧学 复习重点
燃烧学 复习重点

第三章 着火和灭火理论

一、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1. 基本思想:

某一反应体系在初始条件下,进行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产生的热量,同时向环境散热,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热时,体系的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度加快,产生更多的热量,反应体系的温度进一步升高,直至着火燃烧。

2.着火的临界条件:放、散热曲线相切于C 点。

3.?T=E

R 2

0B T T T ≈-

① 改变散热条件 ②增加放热

二、区别弗兰克-卡门涅茨基热自燃理论与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的异同点

1.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适用范围:

适用于气体混合物,可以认为体系内部温度均一;

对于比渥数 Bi 较小的堆积固体物质,也可认为物体内部温度大致相等; 不适用于比渥数Bi 大的固体。

2.弗兰克-卡门涅茨基热自燃理论:

适用于比渥数Bi 大的固体(物质内部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 ); 以体系最终是否能得到稳态温度分布作为自燃着火的判断准则 ;

T

q

T

自燃临界准则参数 δcr 取决于体系的几何形状。 三、链锁自然理论 1.

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2.运用链锁自燃理论解释着火半岛现象 在第一、二极限之间的爆炸区内有一点P

(1)保持系统温度不变而降低压力,P 点则向下垂直移动

自由基器壁消毁速度加快,当压力下降到某一数值后,f < g, φ < 0 ----------------------第一极限

(2)保持系统温度不变而升高压力,P 点则向上垂直移动

自由基气相消毁速度加快,当压力身高到某一数值后,f < g, φ < 0 ----------------------第二极限

(3)压力再增高,又会发生新的链锁反应

导致自由基增长速度增大,于是又能发生爆炸。

3.基于f (链传递过程中链分支引起的自由基增长速率)和g (链终止过程中自由基的消毁速率 )分析链锁自燃着火条件

w

w 123

M HO M O H +→++?22??+→+OH O H H HO 222

a.在低温时, f 较小(受温度影响较大),相比而言,g 显得较大,故:

这表明,在 的情况下,自由基数目不能积累,反应速率不会

自动加速,反应速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只能趋势某一微小的定值,因此,f

b.随着系统温度升高,f 增大,g 不变,在 时 因此,随着时间的增加,反应速率呈指数级加速,系统会发生着火 C.在 时, 反应速率随时间增加呈线性加速,系统处于临界状态

四、强迫着火

1.最小点火能:能在给定的可燃混气中引起着火的最小火花能

2.电极熄火距离

定义:不能引燃混合气的电极间的最大距离成为电极熄火距离。 五.灭火措施(注意两者差别) 1.基于热理论的灭火措施

(1)降低系统氧或者可燃气浓度; (2)降低系统环境温度;

(3)改善系统的散热条件,使系统的热量更容易散发出去。 2.灭火措施总结

1. 降低系统着火温度。

2. 断绝可燃物。

3. 稀释空气中的氧浓度。

4. 抑制着火区内的链锁反应。

第四章 :可燃气体的燃烧

1.解释缓燃与爆震(预混气两种火焰传播形式)火焰传播机理

缓燃(正常火焰传播)火焰传播机理:依靠导热和分子扩散使未燃混合气温度升高,并进入反应区而引起化学反应,导致火焰传播

爆震(爆轰)火焰传播机理:传播不是通过传热、传质发生的,它是依靠激波的压缩作用使未燃混合气的温度不断升高而引起化学反应的,从而使燃烧波不断向未燃混合气中推进。

2.缓燃与爆震的特点

在爆震区经过燃烧后气体压力增加、燃烧后气体密度增加、燃烧以超音速传播(M ∞>1)

在缓燃区经过燃烧后气体压力减小或接近不变、气体密度减小、燃烧以亚音速进行(M ∞<1)

3.火焰前沿的定义

火焰前沿(前锋、波前):一层一层的混合气依次着火,薄薄的化学反应区开始由点燃的地方向未燃混合气传播,它使已燃区与未燃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分界线,称这层薄薄的化学反应发光区为火焰前沿(锋面)。

4.火焰位移速度及火焰法向传播速度

火焰位移速度是火焰前沿在未燃混合气中相对于静止坐标系的前进速度,其前沿的法向指向未燃气体。

火焰法向传播速度是指火焰相对于无穷远处的未燃混合气在其法线方向上的速度。

f g ?=-<0f g ?=-0f g ?=->f g =0?=

5.可燃混气爆炸压力的计算 爆炸前:n1、T1、P1、V1,

爆炸后:n2、T2、P2、V2(=V1) 则有:P1V1=n1RT1,P2V1=n2RT2 两式相除得: 以乙醚为例:

C4H10O +6 (O2+3.76N2) = 4CO2 + 5H2O + 6×3.76N2 n1 = 29.6 n2 = 31.6 爆炸时的升压速度

P —瞬时压力,Pa ;Sl —火焰传播速度,cm/s ;Kd —系数;K —系数,Cp/Cv=1.4;t —时间,s

例:某容器中装有甲烷和空气预混气,体积为9L ,甲烷的体积浓度为9.5%,爆炸前初温T1=298K ,初始压力P1=1.01325×105 Pa ,爆炸时温度为T2=2300K ,最大爆炸压力P2=8.0756×105 Pa ,甲烷火焰传播速度为Sl=34.7 cm/s ,热容比K=1.4,求甲烷爆炸时平均升压速度。 解:甲烷燃烧反应式为: CH4+2O2+7.5N2 CO2+2H2O+7.5N2 n1=n2=10.5 (kmol)

得:

9MPa 9.0)25273(6.29)

2500273(6.311.011221

2=+?+??==T n T n P P 1

1

331

P V t

S P K P l

d +=K T n T n T n T n K d ????

? ??-????? ??=134112

22

1122π(Pa/s) 1

2t

P P v -=

86

.23454.112985.1023005.102985.1023005.1014.3341342

11222

1122=????

??-?????? ??????=????

?

??-????? ??=K T n T n T n T n K

d

π11331P V t S P K P l d +=)

(086.07.341001325.186.23459000)1001325.1100756.8(11

)1(33

55

53

3

s S P K V P P t l

d ≈?????-?=

??-=

平均升压速度为

第四章 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 (1)初始温度 爆炸性混合物的初始温度越高,则爆炸极限范围越大,即爆炸下限降低而爆炸上限增高

(2)初始压力

一般压力增大,爆炸极限扩大 ;压力降低,则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待压力降至某值时,其下限与上限重合,将此时的最低压力称为爆炸的临界

压力。若压力降至临界压力以下,系统便成为不爆炸 (3)惰性介质即杂质 若混合物中含惰性气体的百分数增加,爆炸极限的范围缩小,惰性气体的浓度提高到某一数值,可使混合物不爆炸

(4)容器

容器管子直径越小、爆炸极限范围越小。 (5)点火能源 火花的能量、热表面的面积、火源与混合物的接触时间等,对爆炸极限均有影响

7.莱—夏特尔公式的证明与应用 莱—夏特尔公式的证明如下:

指导思想:将可燃混合气体中的各种可燃气与空气组成一组,其组成符合爆炸下限时的比例,可燃混气与空气组成的总的混合气体为各组之和。

4.设各种可燃气体积为:V1,V2,V3,……,Vi 。则总的可燃气体积为V =V1+V2+V3+……+Vi

2)设各组可燃气—空气在爆炸下限时的体积为: V ’1,V ’2,V ’3,……,V ’I

则总的可燃混气—空气体积为 V ′= V ’1+V ’2+V ’3,……,V ’I 3)设各种可燃气爆炸下限为:x1下,x2下,x3下,…xi 下。则 4)

(4)设总的可燃混气的爆炸下限为x 下。则有

)

/(12.8286

.01001325.1100756.85

5s Pa v =?-?=100V'V ?i

i

i x =

下100V'V 3

3

3?=

下x 100

V'V 1

1

1?=下x 100V 'V 2

2

2?=

下x 100x V V'i i

i ?下

100

x V

V'111?下

=100x V V'22

2?下

100x V V'33

3?下

%

100

/100/100/100/100

332211?+?+?+?+?=下下下下i i x V V x V V x V V x V V 100%'V x V ?下=

(5)设

证毕

例 题

1.可燃气体含C2H6 40%,C4H10 60%,取1m3该燃气与19m3空气混合。该混合气体遇明火是否有爆炸危险?(C2H6和C4H10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分别为1

2.5%、8.5%,下限为

3.0%、1.6%)

五、含有惰性气体的可燃混气爆炸极限的计算方法 如果可燃混气中含有惰性气体,如N2、CO2等,计算其爆炸极限时,仍然利用莱—夏特尔公式,但需将每种惰性气体与一种可燃气编为一组,将该组气体看成一种可燃气体成分。 比如:H2+N2, CO+CO2, CH4

该组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百分含量为该组中惰性气体和可燃气体体积百分含量之和。

而该组气体的爆炸极限可先列出该组惰性气体与可燃气的组合比值,再从图中查出该组气体的爆炸极限,然后代入莱—夏特尔公式进行计算。

%x P x P x P x P 100i i

332211下下下下下=+?+++x 100V V ?i i P =100V V 11

?=P 100V V 2

2?=P 100V V 33?=P %0.2%1.6

60340100=+

=下x %9.7%8.56012.540100=+=上

x 混合气中可燃气浓度:1/(1+19)=5% 2.0% < 5% < 9.7% 故,该混合气体遇火爆炸。

解: 乙烷:P1=40% 丁烷:P2=60%

图4-25 氢、一氧化碳、甲烷与氮、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例4-1 求煤气的爆炸极限。煤气组成为:H2一12.4%;CO 一27.3%;CO2一6.2%;O2一0%;CH4一0.7%;N2一53.4%。

解: 分组:CO2+H2;N2+CO ;CH4

CO2+H2: 6.2%+12.4%=18.6%;

N2+CO :27.3%+53.4%=80.7%; CH4:0.77%。

从图4-25查得:

H2+CO2组的爆炸极限为:6.0%~70%; CO +N2组的爆炸极限为:40%~73%。 CH4的爆炸极限为:5%~15%

8. F-S-I 体系爆炸浓度极限图

以可燃气—氧气—氮气体系为例

5.04.122.6H CO 22=%

=96

.13.274.53CO N 2=%

=%

=下19%0

.57

.0407.800.66.18100

++=x %

=上53.70%15

7

.030.77.80706.18100

++=

x

例题:已知乙烯在氧气中的爆炸浓度极限为3~80%,氮气惰化时的爆炸临界点为(氧气10%,氮气87%,乙烯3%)。

(1)请绘出乙烯—氧气—氮气体系的爆炸浓度极限图。

(2)用图解法计算乙烯在空气中的爆炸浓度极限。

(3)在1m3的混合气(乙烯20%,其余为空气)中,至少掺入多少m3的氮气后遇明火不会爆炸。

(4)激波的形成过程;爆轰的发生过程、形成条件

A.激波的形成过程

同理,后面的压缩波的波速都将比前面的压缩波的传播速度快,不难想象,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压缩波将会叠加在一起,波的能量也将迅速增大,即形成所谓的“激波” 。激波前后气体的参数(压力、温度、密度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B.爆轰的发生过程

C.爆轰的形成条件

1.初始正常火焰传播能形成压缩扰动

2.管子要足够长或自由空间的预混气体积要足够大

3.可燃气浓度要处于爆轰极限范围内

4.管子直径大于爆轰临界直径

10.预防可燃气爆炸的方法

①严格控制火源;②防止预混可燃气的产生;

③用惰性气体预防气体爆炸;④切断爆炸传播的途径。

11.湍流火焰区别于层流火焰的明显特征

火焰长度短,厚度较厚,发光区模糊,有明显噪音等

12.火焰高度随流速的变化

流速比较低时,处于层流状态,火焰高度随流速增加成正比提高,在流速比较高时,处于湍流状态,火焰高度几乎与流速无关。

例题:为什么1mol可燃气完全燃烧所需氧气摩尔数越大,扩散火焰高度越高?

答:1mol可燃气完全燃烧所需氧气摩尔数越大,则对氧气的需求就更加强烈,通过增加火焰高度以获得更充足的氧气供应。

第五章总结

1.根据液体燃料蒸发与汽化的特点,可将其燃烧形式分为

液面燃烧,灯芯燃烧,蒸发燃烧,雾化燃烧

2.蒸发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单位质量的液体完全蒸发所吸收的热量。液体蒸发过程中,高能量的分子离开液面进入空间,使剩余液体的内能越来越低,液体的温度会越来越低,欲使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液体须从外界吸收能量。也即:要使液体处于恒温恒压下蒸发,液体须从外界吸收的能量。

液体蒸发吸热的原因:主要为了增加液体分子的动能以克服分子间引力而逃逸出液面,因此,分子间力大的液体,其蒸发热也越高;此外,蒸发热还用于气化时蒸气体积膨胀对外所做的功。

3.闪燃:这种在可燃液体上方,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火源发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即称之为闪燃。

液体的闪点: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表面能够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4.同系物闪点的变化规律:

(1)同系物闪点随分子量增加而升高;

(2)同系物闪点随沸点的升高而升高;

(3)同系物闪点随比重的增大而升高;

(4)同系物闪点随蒸气压的降低而升高;

(5)同系物中正构体比异构体闪点高。

5.自燃着火与自然点

自燃着火:没有火源作用,而靠外界加热而引起的着火现象

同系物的自燃点有以下规律:

(1)同系物自燃点随分子量增加而减少。

(2)同系物中正构体比异构体自燃点低。

(3)饱和烃比相应的不饱和烃的自燃点高。

6.闪点计算(联系后面的温度极限)

(1)根据波道查的烃类闪点公式计算

对于烃类可燃液体,其闪点服从波道查公式:

其中:t f为闪点,t b为沸点。

(2)根据道尔顿公式计算

根据爆炸极限的经验公式,当液面上方的总压为P 时,可燃液体的闪点所

0.69473.7

f b

t t

=-

P

P=

对应的可燃液体的蒸气压 P f 为:

其中:N 为燃烧 1摩尔 可燃液体所需的氧原子数。 (3)根据可燃液体碳原子数计算

式中:n c 为可燃液体分子中的碳原子数 (4)利用可燃液体的爆炸下限计算

闪点(温度)时液体的蒸气浓度就是该液体蒸气的爆炸下限 L 液体的饱和蒸气浓度和蒸气压的关系为:

若已知爆炸下限L ,即可求出P f ,根据克劳修斯一克拉佩龙方程,求出该液体的闪点:

(5)根据布里诺夫公式计算

P f —闪点温度下可燃液体的饱和蒸气压,Pa P —可燃液体蒸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的总压,101325Pa D 0 —可燃液体蒸气在空气中于标准状态下的扩散系数,查表

β—燃烧1摩尔可燃液体所需的氧原子数

7.会利用爆炸温度极限判断可燃液体的爆炸温度危险性 爆炸温度极限 :

液面上方液体蒸气浓度达到爆炸浓度极限,混合气体遇火源就会发生爆炸。 (1)凡爆炸温度下限(t 下)小于最高室温的可燃液体,其蒸气与空气混合物遇火源均能发生爆炸;

(2)凡爆炸温度下限(t 下)大于最高室温的可燃液体,其蒸气与空气混合物遇火源均不能发生爆炸;

(3)凡爆炸温度上限(t 上)小于最低室温的可燃液体,其咆和蒸气与空气

2(277.3)10410f c

t n +=100% 100

f f P LP L P P

=

?=

'

303.2lg C RT

L P

V

+-=0f AP P D β

=

的混合物遇火源不发生爆炸,其非饱和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源有可能发生爆炸。

爆炸温度极限的计算

爆炸温度下限为液体的闪点,其计算与闪点计算相同

爆炸温度上限的计算,可根据已知的爆炸浓度上限值计算相应的饱和蒸气压,然后用克劳修斯一克拉佩龙方程等方法计算出饱和蒸气压所对应的温度,即为爆炸温度上限。

5.油池火d(容器直径)与v(燃烧速度)的关系

当d很小的时候,有v与d近似成反比的关系;当d很大时,有vl与d近似无关系。

9.引燃着火及着火点;引燃的着火条件;灯芯点火的原理

可燃液体的着火方式:引燃(点燃)和自燃

引燃(点燃):可燃液体的蒸汽与空气的混气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与火源接触发生连续燃烧现象

燃点:发生引燃着火的最低温度。

灯芯点火的原理:

由于毛细现象,灯芯将可燃液体吸附到灯芯中,由于灯芯比热小,灯芯上液体的热对流运动被限制,因此容易用小火焰加热,使得灯芯上的可燃液体被加热到燃点以上温度而被点燃,同时灯芯周围的液体被加热,表面张力平衡被破坏,从而使得液体产生回流,即在液体表面上产生一个净的作用力,驱使热流体离开受热区,而液面以下临近的冷流体则流向加热区。

10.影响液体燃烧速度的因素;液体自燃的原因;有机化合物自然点变化的规律

影响液体燃烧速度的因素:1.液体的初温影响2.容器直径大小的影响3.容器中液体高度的影响4.液体中的含水量的影响5.有机同系物液体密度的影响6.风的影响

11.液体的稳定燃烧;影响液体燃烧速度的因素

可燃液体一旦着火并完成液面上的传播过程之后,就进入稳定燃烧的状态。

因素:1.液体的初温影响;2.容器直径大小的影响;3.容器中液体高度的影响

12.点源法计算火焰辐射

13.沸溢及形成条件;喷溅及其发生条件和危害

在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时,由于热波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因而热波会使油品中的乳化水气化,形成油包气的气泡,即油的一部分形成了含有大量蒸气气泡的泡沫,使液体体积膨胀,向外溢出,使液面猛烈沸腾起来,就象“跑锅”一样。这种现象叫沸溢。

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比重相差较大;

(2)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气;

(3)原油粘度较大,使水蒸气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如果原油粘度较低,水蒸气很容易通过油层,就不容易形成沸溢。

喷溅现象(扬沸) 原油中的水以水垫形式存在

随着燃烧的进行,热波的温度逐渐升高,热波向下传递的距离也加大 当热波达到水垫时,水垫的水大量蒸发,蒸气体积迅速膨胀,以至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这种现象叫喷溅。

喷溅发生的征兆

出现油面蠕动、涌涨现象;火焰增大、发亮、变白;出现油沫2~4次; 烟色由浓变淡,发生剧烈的“嘶!嘶!”声等。

金属油罐会发生罐壁颤抖,伴有强烈的噪声(液面剧烈沸腾和金属罐壁变形所引起的);烟雾减少,火焰更加发亮,火舌尺寸更大,火舌形似火箭。

喷溅的危害

当油罐火灾发生喷溅时,能把燃油抛出70~120m 。不仅使火灾猛烈发展,而且严重危及扑救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应及时组织撤退,以减少人员伤亡。

宽沸程液体热波形成机理

火灾形成后火焰加热液面;液面液体蒸发,低沸点液体先蒸发,高沸点组份形成高温重质微团;高温重质微团下沉,对流换热,将热量向下传递,形成热波。

14.

第六章 可燃固体的燃烧

1固体燃烧的形式

(1)蒸发燃烧 (2)表面燃烧(3)分解燃烧(4)熏烟燃烧(阴燃) (5)动力燃烧(爆炸)

2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的参数 (1)熔点、闪点和燃点

熔点越低的可燃固体,闪点和燃点也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2)氧指数

氧指数是指刚好维持物质燃烧时的混合气体中最低氧含量的体积百分数。氧指数越小的高聚物,燃烧时对氧的需求量越(或者说燃烧时受氧气浓度的影响越小),因而火灾危险性越大。

直径平方定律

122t K d d s -=

氧指数小于22的属易燃材料;氧指数在22-27之间的属难燃材料;而氧指数大于27的属高难燃材料。

3、固体着火燃烧理论 固体引燃条件和引燃时间 (1)

如果S<0,固体不能被引燃或只能发生闪燃;

如果S>0,固体表面接受的热量除了能维持持续燃烧,还有多余部分。这部分热量可以使可燃气的释放速率进一步提高,为固体持续燃烧创造更好的条件;

S=0固体能否被引燃的临界条件。

※(2)薄片状固体引燃时间计算(计算题,考的可能性很大)

假设一薄物体的厚度、密度、热容和它与周围环境间的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为τ、ρ、c 、和h ;

薄物体的燃点和环境温度(或物体初温)分别为 T i 和T 0。 a 物体两边同时受温度为T ∞的热气流加热

b 果物体单面受热,另一面绝热,引燃时间为

c 果物体单面受热,另一面不绝热

d 体一面受热通量为的辐射加热,另一面绝热时

e 果一面受辐射热,另一面不绝热,则有

4高聚物燃烧的普遍性特点

(1)发热量较高、燃烧速度较快(2)发烟量较大,影响能见度(3)燃烧(或分解)产物的危害性大

5木材燃烧大体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两个阶段。 木材有焰燃烧:

木材热分解出的可燃气燃烧,它的特点是燃烧速度快;燃烧量大,约占整个木材重量的70%火焰温度高,燃烧时间短,火灾发展速度猛烈,是火灾发展中的有决定性意义的时期。(为什么说有焰燃烧是火灾发展中的有决定性意义的时期?)

6阴燃:固体物质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伴有温度升高 阴燃的结构分为三个区域

区域1热解区 区域2:碳化区 区域3:残余区/碳区 (书P248) 7阴燃向有焰燃烧的转变

(—)阴燃从材料堆垛内部传播到外部时转变为有焰燃烧

()0≥-+?-??=l E cr V C Q Q G L H S ?????

??--?=∞∞i i T T T T h c t 0ln 2τρ???

?

??--?=∞∞i i T T T T h c t 0ln τρ???

?

??-+-?=∞∞i i T T T T T h c t 2ln 00τρ()??

????--?=0''''ln T T h Q Q h c t i r r

i αατρ()??????--?=0''''2ln 2T T h Q Q h c t i r

r i

αατρ

(二)加热温度提高,阴燃转变为有焰燃烧

(三)密闭空间内材料的阴燃转变为有焰燃烧(甚至轰燃)8粉尘爆炸的条件

a 粉尘本身必须是可燃的

b 粉尘以一定的浓度悬浮于空气中

c 存在足够的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9粉尘爆炸的特点(与气体爆炸相比)

a点火能大

b感应期长,可达数十秒

c爆炸压力和升压速度小于气体爆炸

d “二次爆炸”(为什么有二次爆炸且危害大)

(1)初次爆炸的冲击波有扬尘作用

(2)离爆炸点越远,破坏越严重

e烟气中CO浓度高,毒性大

10.粉尘爆炸的危害

6.粉尘爆炸具有连续性,即会产生二次爆炸

7.粉尘爆炸具有跳跃性,表现在离起爆点越远,破坏越严重

8.粉尘爆炸容易引起不完全燃烧

(整理)数学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610高等数学》考试大纲 (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初步两部分) 一、试卷结构 (一)内容比例 高等数学约85% 线性代数初步约15% (二)题型比例 填空题与选择题约30% 解答题(包括证明题)约70% 二、参考书 《高等数学》同济大学最新版 《线性代数》同济大学最新版 高等数学 一、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反函数、复合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简单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的建立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以及它们的性质函数的左、右极限无穷小无穷大无穷小的比较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大值、最小值定理和介值定理)。 考试要求 1. 理解函数的概念会作函数符号运算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 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 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图形。 5. 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的左、右极限概念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 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 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 理解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的阶的概念,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 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 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大值、最小值定理和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及其方程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反函数、

燃烧学复习题(超全)

1.说明煤的化学组成、挥发份及灰分、水分、碳分等对煤质特性的 影响? 煤的化学组成主要由碳(C)、氢(H)、氧(O)、氮(N)、硫(S)等元素组成: 碳是煤中主要的可燃元素,在燃烧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煤的炭化程度越高,含碳量就越大;含碳量高的煤难以着火与燃烬,但是发热量很高。 氢也是煤中主要的可燃元素,有效氢的发热量很高,是碳发热量的3~4倍,煤中氢含量先随着炭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煤中含碳量为85%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炭化程度的增加而下降。 氧是煤中有害的不可燃元素,煤中含氧量随着炭化程度的增加而下降,煤中氧含量的存在会使煤发热量降低。 氮是煤中的有害不可燃元素,其存在不但降低煤的发热量,而且会生成NOx 等污染物; 硫是煤中的有害元素,在煤燃烧过程中会生成SOx等有害污染物。 挥发分是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到850℃时析出的气体。挥发分含量多的煤,着火容易,着火温度低,燃烬容易;挥发分含量少的煤,着火温度高,着火困难,燃烬非常困难。 灰分是指煤中所含的矿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经过高温分解和氧化作用后生成的一些固体残留物。灰分含量高的煤不仅使煤的发热量减小,而且影响煤的着火与燃烧。由于燃烧烟气中飞灰浓度大,使受热面易受污染影响传热、降低效率,并使受热面易磨损而减少寿命。同时,对排烟中的含尘量必须采用高效除尘措施,使排烟中含尘降低到合格的排放指标。在煤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煤的灰熔点,否则容易造成结渣,不利于燃烧过程中空气的流通和气流均匀分布,破坏燃烧过程的稳定运行。 水分是煤中的不可燃成分,其存在不仅降低了燃料的可燃质含量,含水量大的燃料发热量低,不易着火、燃烧,而且在燃烧时还要消耗热量使其蒸发和将蒸发的水蒸气加热,降低燃烧室温度,使锅炉效率降低,并使排烟损失加大,还易在低温处腐蚀设备。含水量大的煤使得制粉设备制粉困难,需要高温空气或烟气干燥。同时,水分大的煤也不利于运输,并使成本增加。但是,在高温火焰中水蒸气对燃烧具有催化、媒介作用,可以加速煤粉焦碳的燃烧,可以提高火焰黑度,增加火焰及烟气的辐射放热强度,加强燃烧室炉壁的辐射换热。另外,水蒸气分解时产生的氢分子和氢氧根可以提高火焰的热传导率。这样,水分使飞灰中碳粒减少,从而使机械不完全损失减少,TSP减少,同时水分的蒸发有利于疏松煤层,增加孔隙率,改善燃烧。因此综合考虑,应以合适水分为好。 煤中碳分包括固定碳和游离碳。固定碳是指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煤中挥发分析出后剩下的固体物质中的含碳量;游离碳是指挥发分中的含碳量。一般来说,煤的煤化程度越高,挥发分含量越少,固定碳含量越高。煤中固定碳含量高,不利于煤的着火和燃烧,煤难以燃烬。 2.什么是有效氢,什么是化合氢? 有效氢:与碳、硫结合在一起的氢,也叫可燃氢,可进行燃烧反应,并放出

绿规考试内容整理

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中、小城市的划定标准 2、城市的定义 3、城市及城市化水平的定义 4、城市热岛效应 绿地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城市热环境状况) 5、绿地分类五个大类的定义,对各小类的理解,三个指标公式,绿地率与绿地覆盖率的区别,对条文说明的理解,各绿地率的指标规定 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 防护绿地:用地独立,具有卫生、隔离、安全、生态防护功能,游人不宜进入的绿地。主要包括卫生隔离防护绿地、道路及铁路防护绿地、高压走廊防护绿地、公用设施防护绿地等 广场绿地以游憩、纪念、集会和避险等功能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场地 附属绿地:附属于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除“绿地与广场用地”)的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等用地中的绿地 区域绿地: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城乡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游憩健身、安全防护隔离、物种保护、园林苗木生产等功能的绿地 公式: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率 各绿地率的指标规定 1、如何理解规划含义 规划,通常的含义是选择、设定未来的某一时点的目标,相对于那时的目标对比现实 Word 文档

状况,在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手段使现实向目标发展,趋向于、接近于目标。 规划具有多种含义:①“规划”的过程②这种过程的结果 规划是在实际工作中要贯彻的”计划”,这种计划又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意图。 规划是实际行动的指导,因此目标必须具备确定性、专一性、合理性、有效性及可行性。其作为实际行动的基础,更应充分考虑实际行动中的可能情况,以及对未知的可能情况做具体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规划存在的漏洞或实际行动中的可能情况的发生所产生的不可挽回的后果或影响。 规划需要准确而实际的数据以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到细节的设计。依照相关技术规及标准,制定有目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行动方案。规划的制定从时间上需要分阶段。规划讲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对于风景园林专业而言,绿地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研究容。绿地规划是指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和道路绿化与水体绿化以及重要的生态景观区域等在规划时统一考虑,合理安排,形成一定的布局形式。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即使一个城市的绿地指标达到要求,但如果其布局不合理,那么它也很难满足城市生态的要求以及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反之,如果一个城市的绿地不仅总量适宜,而且布局合理,能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真正形成一个完善的绿地系统,那么这个城市的绿地系统将在城市生态的建设和维护以及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城市的其他系统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城市的四大功能与城市绿地有什么关系 从《雅典宪章》中,可以得知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城市绿地与居住功能的关系:居住绿地,要建设好居民区的绿地环境,使居民住在一个清洁、优美、舒适的环境中,满足城市居民第一层次的需求。绿地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 城市绿地与工作功能的关系:城市绿地需要满足日常休息娱乐活动,因为人们在紧繁忙的劳动以后,需要休息娱乐,来调剂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载体。 城市绿地与游憩功能的关系:城市四大功能之一——游憩,城市绿地非常重要的使用功能就是游憩。休闲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们在紧繁忙的劳动以后,需要游憩,这是生理的需要。这些游憩活动可以包括安静休息、文化娱乐、体育锻炼、郊野度假等。这些活动可帮助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利用一些大的公园或专业公园及郊区的度假区或风景名胜区的绿化,满足人们周末度假休闲的需要,,提供“亲近大自然,放松好心情”的好去处,满足“黄金周”的休闲需要。 城市绿地与交通功能的关系:交通绿地可以减轻噪音、吸收废气净化空气、遮阴等等,在交通道路上,给驾驶者及行人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和行驶感受。 3、划分霍华德田园城市和勒柯布西埃的垂直花园城市对城市发展不同侧 重,并指出对城市绿地布局会带来什么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提出的,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霍华德认为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乡的特点,形成互相吸引的结合体。这种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霍华德希望将城市中聚集的人群分散到郊区,形成卫星城镇,让人们在工作之余过上理想的田园生活。 而柯布西耶则在“田园城市”的基础上,为适应城市人口密度高的条件,否定了霍华德关于人口郊区化的设想,转而提出了“垂直花园城市”和“光明之城”的构想,把高层住宅立在城市中央,配以花园景观,并以汽车和高速路、立交桥连接市民的交通和出行。 两者的相同点都是对城市规划的思考,是对城市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对现有城市面临困境的思考;描述的都是两者心中的理想城市;都强调充足的、空间、绿地。 不同点: 面对大城市发展的困境,E.霍华德和勒柯市西埃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法。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倾向于人口分散,实现“田园城市”的理想;勒柯市西埃倾向于人口集中,主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 霍华德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基于社会改革思想,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更多体现的是 Word 文档

《消防燃烧学》燃烧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这个是大四考的,他们貌似今年刚学,不知道和我们的一样不!大家看看吧。。。。。 名词解释(20选10) 1、化学当量比:常用来定量地表示燃料和氧化剂的混合物的配比情况 2、空燃比: 化学恰当反应时消耗的空气-燃料质量比,某数值等于1Kg燃料完全燃烧时所需要的空气质量 3、燃烧焓: 当1mol的燃料与化学当量的空气混合物以一定的标准参进入稳定了流动的反应器,且生成物也以同样的标准参考状态离开该反应器,把此反应释放出来的热量定义为燃烧焓 4、平衡常数 5、等压绝热火焰温度;当燃料/空气比及温度一定时,绝热过程燃烧产物所能达到的温度(最理想状态,最高温度) 6、活化能:活化分子所具有的平均能量(E)与整个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E)之差 7、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又称比例常数,是单位质量的反应速率系数,它在名义上与浓度无关与温度有关。 8、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 9、基元反应:能代表反应机理的由反应微粒一步实现的且不通过中间或过渡状态的反应 10、链锁反应:一种在反应历程中含有被称为链载体的低浓度活性中间产物的反应,这种链载体参加到反应的循环中,并且它在每次生成产物的同时又重新生成 11、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火焰前锋沿法线方向朝新鲜气传播的速度。 12、湍流火焰传播速度:是指湍流火焰前沿法向相对于新鲜可燃气运动的速度,可用流经火焰的可燃预混气的体积流量Q除以湍流火焰的表观面积A f来表示S T≡Q/A f 13、邓克尔Damkohler数 14、扩散燃烧:燃料和氧化剂没有预先混合,分别输入燃烧室,由扩散过程控制的燃烧。 15、动力扩散燃烧:燃烧的快慢既与化学动力因素有关,也与混合过程有关 16、斯蒂芬stefan流:在相分界面处由于扩散作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作用而产生的垂直于相分界面处的总体物质流。 17、费克扩散定律:双组分混合物中,组分A的扩散通散与该组分质量分数梯度绝对值成正比,反之相反,比例系数称为扩散系数。 18、可燃极限:在一定的温度或压力条件下,并不是所有混合气成分都能够着火,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浓度范围,超过这个范围,混合气就不可能着火 19、蒸发常数k 20、淬熄距离d q:当管径或容器尺寸小到某个临界值时,由于火焰单位容积的散热量太大,生热量不足,火焰便不能传播。这个临界管径叫淬熄距离d q 二.简答题(20选8,简单请尽量详细) 1、试说明等压绝热火焰温度计算过程2.试说明温度与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a.压力升高,平衡态朝体积减小方向进行 b. 温度升高,平衡态朝吸热方向进行 3、什么是离解?试说明离解对火焰温度的影响? 离解是燃烧产物的分子在高温下吸收热量而裂变为简单分子或原子的现象 影响:离解是吸热反应,温度越高,压力越低,离解程度越大,吸热也越多。这是由于燃烧反应而放出的的热量将重新又吸回分子中去。燃烧产物离解使燃烧不完全,放热量减少,从而使燃烧温度降低 4、试说明反应级数、质量作用定律、反应分子数间的关系

内蒙古科技大学燃烧学历届考试试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 《燃烧理论与设备》考试试题B 课程号:070422-0 考试方式:闭卷 使用专业、年级:热动05-1,2,3,4, 任课教师:刘中兴 考试时间:备注: 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4分,共40分) 1.说明煤的化学组成以及各种组分的作用。 2.写出固体材料干燥成分的定义和表达式。 3.燃料在完全燃烧时的产物中有哪些主要成分? 4. 链锁反应有哪几个基本步骤和基本类型? 5. 什么是强迫着火?举出两个强迫着火的实例。 6. 什么是煤的高发热量和低发热量?。 7. 火焰传播的基本方式有哪几种? 8. 说明预混火焰式煤气燃烧器的燃烧特点和安全特性。 9. 液体燃料燃烧有哪几种基本方式? 10. 说明碳表面气固异相反应的五个步骤。 二、简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简述各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简述热力着火理论并分析说明散热强度对着火的影响。 三、问答与解释(共2题,每题6分,共12分) 1. 分析煤堆在煤场上日久后为什么容易自燃,提出防止自燃的措施。 2. 分析扩散火焰式燃烧器的下列现象: 管子横截面积越大,扩散火焰高度越高。 环境中氧浓度越低,扩散火焰高度越高。 四四、计算题(18分)(第一小题3分,2-4题每题5分)某厂加热炉采用混合煤气作为燃料,该炉子的热负荷为6980KW,混合煤气的成分见下表,

试计算: 1 该混合煤气的发热量时多少? 2 每小时供应炉子多少立方米煤气? 3 为保证完全燃烧,若要求空气消耗系数为1.05,每小时供应多少立方米空气? 4 每小时理论废气量和实际废气量有多少? (计算时忽略炉子的吸气和漏气,忽略空气中的水分) 计算中可能用到的资料: Q低=4.187(3046×CO%+2580×H2%+8550×CH4%+14100×C2H4%+5520×H2S%+….) L0=4.76〔0.5CO+0.5H2+∑(n+m/4)CnH m+3/2H2S-O2〕×10-2 V0= [CO+H2+∑(n+m/2)CnH m+2H2S+CO2+N2+H2O]/100+0.79L0 评分标准和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4分,共40分) 1.说明煤的化学组成以及各种组分的作用。 ●各种煤都是由某些结构极其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有关这些化合物的 分子结构至今还不十分清楚。根据元素分析值,煤的主要可燃元素是碳,其次是氢,并含有少量的氧、氮、硫它们与碳和氢一起构成可燃化合物,称为煤的可燃质.除此之外,在煤中还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不可燃的矿物质灰分 (A)和水分(W),称为煤的惰性质。 ●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根据煤中C、H、O、N、S诸元素的分析值及水分和 灰分的百分含量来了解该种煤的化学组成。 ●碳(c) :碳是煤的主要可燃元素。它在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煤的炭化程 度越高,含碳量就越大。 ●氢(H):氢也是煤的主要可燃元素,它的发热量约为碳的三倍半,但它的 含量比碳小很多。当煤的炭化程度加深时.由于含氧量下降,氢的含量是逐渐增加的,并在含碳量为85%时达到最大值。以后在接近无烟煤时,氢的含量又随着炭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减少。

燃烧学讲义第一章

第1章燃烧化学基础 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1.1.1 燃烧的本质 所谓燃烧,就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燃烧区的温度很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的存在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微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从本质上说,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燃烧反应速度极快,则因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气体和周围气体共同膨胀作用,使反应能量直接转变为机械功,在压力释放的同时产生强光、热和声响,这就是所谓的爆炸。它与燃烧没有本质差别,而是燃烧的常见表现形式。 现在,人们发现很多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在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这里,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1.1.2 燃烧的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 1.1. 2.1 燃烧的条件 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作为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反应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此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能源。

1.可燃物(还原剂) 不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也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氢气、乙炔、酒精、汽油、木材、纸张等。 2.助燃物(氧化剂) 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氯气、氯酸钾、过氧化钠等。空气是最常见的助燃物,以后如无特别说明,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指在空气中进行的。 3.点火源 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点火源,如明火、高温表面、摩擦与冲击、自然发热、化学反应热、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但是即使具备了三要素并且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也不一定发生。要发生燃烧还必须满足其它条件,如可燃物和助燃物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点火源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等。燃烧能发生时,三要素可表示为封闭的三角形,通常称为着火三角形,如图1-1(a)所示。 经典的着火三角形一般足以说明燃烧得以发生和持续进行的原理。但是,根据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很多燃烧的发生都有持续的游离基(自由基)作“中间体”,因此,着火三角形应扩大到包括一个说明游离基参加燃烧反应的附加维,从而形成一个着火四面体,如图1-1(b)所示。

燃烧学基础-概念与应用

燃烧学基础 —概念与应用 Stefen R. Turns 重庆大学2009/4/13

1引言 学习燃烧学的目的 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存在以来,就有了燃烧现象及其对燃烧的控制。燃烧是能源利用的一种主要形式,现阶段,人类使用的能源的85%来源于燃烧[1,2],见表1.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燃烧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冬季供热就是直接来源于锅炉等的燃烧,或者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发电来进行间接供热,实际上,电能的供给也主要是依靠燃烧。上世纪90年代,美国约32%的电能供给是通过核电站或者水力发电来完成的,但仍然有一半以上的用电需量需要通过燃煤发电来供给。交通运输几乎完全依赖于燃烧,如航空和地面运输设备的动力就主要依赖于石油产品的燃烧。工业过程严重地依赖于燃烧,如钢铁和金属冶炼业中原材料的准备、热处理等工艺中都涉及到燃烧现象。其他工业燃烧装置包括锅炉、精炼和化工流体加热器、玻璃融化、固体干燥等。水泥行业也大量使用燃烧所释放的热能。 表1.1 1996年美国的能源消耗 我们可以看到,燃烧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燃烧过程还广泛于环境保护,如废弃物焚烧,发动机废弃物(主要成分为已燃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以及各种形式的颗粒物等)的排放控制等;同时,燃烧失去控制后,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灾害,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燃烧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 燃烧的定义 简单地说,燃烧就是快速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该定义强调了化学反应对于燃烧现象的本质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燃烧过程对于将化学键内存储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并以不同的方式供人类应用的重要性。

燃烧学试卷-答案教学提纲

一、单选题(2分/个) 1、不属于常用防止脱火的措施的为:D A喉口加装收缩段,但喉口直径不变B加稳焰器C使用冷却装置D利用钝体 2、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B A液体燃烧的过程包括雾化、受热蒸发、扩散混合、着火燃烧B油滴燃烧属于预混燃烧 C提高燃烧室的温度水平有利于强化油雾燃烧 D异相燃烧是指不同相的物质之间发生的 3、碳的()反应是自我促进的,而()反应是自我抑制。A A氧化/气化 B气化/氧化 C还原/氧化D氧化/还原 4、已知燃料成分,下列量可以确定的是:D A着火温度B理论发热温度C理论燃烧温度D实际燃烧温度 5、影响碳球燃尽速度的主要因素是:D A碳球表面二氧化碳浓度B碳球燃尽时间C碳球直径D碳球表面氧气浓度分 6、涡轮增压装置对汽车发动机的作用不包括:D A能提高汽车发动机内的燃料气体的化学反应速度 B能减少汽车发动机内燃料气体的燃烧 C提高汽车发动机的功率 D能提高汽车发动机内燃料气体理论发热温度 7、能用来描述动量、热量和质量相似的准则数是:C A普朗特数,雷诺数,努塞尔特数和舍伍德数 B普朗特数,施密特数,努塞尔特数和 C普朗特数,施密特数,努塞尔特数和舍伍德数 D普朗特数,施密特数,努塞尔特数和雷诺数 8、依靠传热与传质进行火焰传播的是:C A爆震B爆炸C正常传播D爆燃 9、对于影响自燃着火温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散热系数减少有利于着火B燃料活性强易着火 C系统初始温度升高容易着火D产热散热相等有利于着火 10、静止空气中球形碳粒燃烧,当温度为900℃时:B A只存在二次反应B一次反应,二次反应并存C只存在一次反应D以上都不对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错误的说明理由,5分/个) 1、复杂反应所形成的最终产物由几步反应所完成,故可用质量作用定律直接按反应方程判断反应物浓度关系。 答:错。复杂反应,所形成的最终产物是由几步反应所完成的,故化学反应方程式并非表示整个化学反应的真实过程,故无法用质量作用定律直接按反应方程判断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关系 2、家用煤球炉在800多摄氏度能稳定燃烧,而大型煤粉炉要在1300℃以上才能稳定燃烧,因此,由细小煤粉反应活性好的理论可以得知:因此家用煤球炉比大型煤粉炉更实用。 答:停留时间是影响燃烧热工况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停留时间越长,燃烧热工况越好。家用煤球炉中,煤的停留时间可以达到几个小时,而大型煤粉炉中,煤粉颗粒在炉膛内却只能停留2到5秒,因此家用煤球炉在较低温度下即可以维持燃烧稳定,而大型煤粉炉却需要较高炉膛温度来维持燃烧稳定。

最新心理学考试内容整理的答案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认知发展:个体认知功能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不断完善;另一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种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趋于相互协调。 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4.感觉: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觉察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 5.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6.记忆: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 7.想象: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我们在看小说时,头脑中会出现各种人物和情景的形象;工程师根据自己在建筑方面的知识经验,设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些都是想象。 8.思维:思维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 9.需要: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10.动机:动机就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11.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包括了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神经生理基础。 12.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13.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14.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神组织。 15.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天赋性。 16.性格: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主要方面。 17.智力:长期以来,智力是一个受争议的概念,至今心理学家对智力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我国心理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五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18.能力: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9.教师角色:教师的概念应该从狭义的方面来理解,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员。 20.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达成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二、辨析题(答案由老师给出,是标准答案) 1、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可以离开物质载体。 错。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同样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载体。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对。 3、智力的个别差异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

燃烧学题库简答题

1 硫在煤中的几种存在形式为什么是有害成分熔点与酸度的关系。 答:三种,1有机硫,来自母体,与煤成化和状态,均匀分布。2 黄铁矿硫与铁结合在一起,主要成分,硫化铁。3硫酸盐硫以各种硫酸盐的形式存在杂质中。有害成分: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危害人体健康和造成大气污染。在加热炉中造成金属的氧化和脱碳,在锅炉中引起锅炉换热面的腐蚀。焦炭还能影响生铁和钢的质量。酸性程度高的灰分,熔点较高。 曼彻斯特的红> 22:03:42 2 说明煤灰分的定义,怎样确定灰分的熔点和酸度 答:煤中所含的矿物杂质(碳酸盐粘土矿物及微量稀土元素)在燃烧过程中经过高温分解和氧化作用后生成一些固体残留物。熔点:灰分式样软化到一定程度时的温度作为灰分的熔点。(三角锥软化到半球)。酸性成分与碱性成分之比作为灰分的酸度。 3、何为煤的半工业分析、全工业分析。分析方法及意义 煤的半工业分析是将一定质量的煤加热到110℃使其水分蒸发,以测出水分的含量,再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到850℃,并测出挥发分的含量,然后通以空气是固定碳全部燃烧,以测出灰分和固定碳的含量。 全工业分析是在办工业分析的基础上加上煤中S的含量,与煤的发热值的测定的煤的工业分析。 4 集中表述煤的化学组成有几种方法表示。有什么实际意义, 应用成分:C H O N P S灰分A 水分W七种组分所组成,包括全组分在内的成分,习惯上把她叫做应用基,上述各组分在应用基中的质量百分数叫做燃料的应用成分。干燥成分:不含水分的干燥基中的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来表示燃料的化学成分。可燃成分:C H O N S五种元素在可燃基中的百分含量来表示燃料的成分。 5 工业炉使用气体燃料与固、液体相比有哪些优点 1,在各种染料中,气体燃料的燃烧过程最容易控制,也最容易实现自动调节2,气体燃料可以进行高温预热,因此可以利用低热值燃料来获得较高的燃烧温度并有利于节约燃料降低燃烧。3没有炉灰,固体废弃物。 6燃烧计算中需已知那些条件主要确定那几个参数 答:条件:(1)燃料完全燃烧,不考虑热分解2气体体积均指标况下体积3元素的公斤分子

《朝花夕拾》考试内容整理

《朝花夕拾》考试内容整理 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10篇散文,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3.故事梗概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三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

消防燃烧学燃烧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题库

内容摘要: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将于(A)正式实施。A、2009年5月1日B、2009年8月1日C、2009年9月1日2、下列(AE)火灾可以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A、含碳固体可燃物B、易燃液体C、可燃气体D、可燃金属E、带电物体燃烧3、下列(ABCD)情况容易导致电气线路火灾?... 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将于(A)正式实施。 A、2009年5月1日 B、2009年8月1日 C、2009年9月1日 2、下列(AE)火灾可以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A、含碳固体可燃物 B、易燃液体 C、可燃气体 D、可燃金属 E、带电物体燃烧 3、下列(ABCD)情况容易导致电气线路火灾? A、用金属线捆扎绝缘导线或把绝缘导线挂在钉子上。 B、电源过电压。 C、带电作业。 D、在线路上接入过多或功率过大的电气设备,超过了电气线路的负载能力。 E、连接点由于热作用或长期震动使接头松动。 F、用铜丝、铁丝代替熔断器的熔丝。 3、在设有车间或仓库的建筑内(B)宿舍。 A、不得设置员工 B、严禁设置 C、不得设置员工集体 D、经当地公安消防机构批准后,可以设置 4、发生火灾被火围困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CDE)。 A、采用毛巾、口罩蒙鼻,匍匐撤离。 B、进入电梯,乘电梯到底层。 C、利用身边的绳索或床单、窗帘、衣服等自制简易救生绳。 D、关紧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用湿毛巾或湿布塞堵门缝或用水浸湿棉被蒙上门窗。 E、白天,向窗外晃动鲜艳衣物,或外抛轻型晃眼的东西;晚上,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闪动或敲击东西,吸引救援者的注意。 5、下列对新《消防法》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C)。 A、在没有发生火灾的时候,消防设施可以作为它用。 B、因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明火作业的,可以先动火再补办审批手续。 C、任何单位、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 D、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建设单位可以边设计、边施工、边办理相关的消防手续。 6、根据刑法规定,失火罪处以(C)年有期徒刑。 A、1—3年 B、3—5年 C、3—7年 D、5—7年 7、火场中防止烟气危害最简单的方法是(BC)。 A、跳楼或窗口逃生 B、用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 C、低姿势沿疏散通道逃生 8、灭火器压力表用红、黄、绿三色表示压力情况,当指针指在绿色区域表示(A)。 A、正常 B、偏低 C、偏高

消防燃烧学函授试卷(三)

《消防燃烧学》函授试卷(三) (考试时间: 年 月) 一、概念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扩 散 2、闪 燃 3、爆 轰 4、热惯性 5、空气消耗系数 二、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每空1分,共20分) 1 )、( )和( )。 2、高聚物燃烧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 )和( ) 3、热自燃理论认为体系能否着火取决于( ),碘值高的涂油物自燃是因为( )。 4、可燃混气的热容越大,着火感应期( );可燃混气的导热系数越大,着火感应期( );混气的燃烧热( ),着火感应期越短。 5、火灾中热烟气的毒性主要表现在( )、( )、 ( )三个方面。 6、木材密度越大,燃烧速度越( );比表面积越大,燃烧速度越( )。 7、粉尘发生二次爆炸的主要原因是( )。 8、可燃固体发生阴燃应具备的条件是( )和( )。 9、当氧气浓度低于( )时,大多数的燃烧反应都会因缺氧而自行熄灭。 三、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二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 案填在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12分) 1、正确的是 ( ) A .点火源能量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大,危险性越大 B .惰气含量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窄,危险性越小 C .初温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高,危险性越大 D .压力越大,气体的爆炸极限越宽,危险性越大 2、下列有关气体可燃物扩散火焰高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火焰高度随管内燃气流速的增大而升高 B .火焰高度随管道直径的增大而升高 C .火焰高度随环境氧含量的增大而升高 D .火焰高度随可燃物完全燃烧空气需要量增大而升高 3、关于扩散燃烧时火焰锋面处可燃气和空气扩散速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火焰锋面处可燃气和空气的扩散速度相等 B .火焰锋面处可燃气的扩散速度比空气的扩散速度大 C .火焰锋面处可燃气的扩散速度比空气的扩散速度小 D .火焰锋面处可燃气和空气按化学计量比扩散 4、下列有关可燃物自燃点和闪点排序正确的是 ( )A .乙烷的自燃点比乙醇的自燃点高 B .正戊烷的闪点比异戊烷的闪点高 C .乙醛的自燃点比乙醇高 D .正戊醇的自燃点比异戊醇高 5、有关固体表面火焰传播速度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垂直向上燃烧的火焰传播速度比水平方向要快 B .材料热惯性越高,火焰传播速度越快 C .材料表面获得的辐射热越高,火焰传播速度越快 D .环境温度越高,火焰传播速度越快 6、有关可燃混气的最小引燃能说法中错误的是 ( )

空间分析考试内容整理

空间分析建模与原理 第一章概论 地理实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属性特征 2.空间特征 3.时间特征 空间数据的类型: 1.属性数据 2.几何数据 3.关系数据 第二章数学基础拉格朗日插值基多项式 拉格朗日差值公式为: n=1时,拉格朗日差值公式为

L1(x )=y 0l 0+y 1l 1(x ) 即 L1(x )=y 0 (x-x 1) / (x 0-x 1) + y1 (x-x 0) / (x 1-x 0) 埃尔米特插值要求插值函数与f (x )在各结点处得函数值相等,而且还要求插值函数与f (x )在各个结点处得导数值相等。 ) ()()()])((21[)] (~ )([)(2 2 012x l x x y x l x x x l y x h y x h y x H j n j j j j n j j j j j n j j j j j n ∑∑∑===+-'+-'-='+= 1:,01:01:,01:01:,01:01:,01:1443322114433221=++=-+=--=+-=+=-=-=+y x B B y x B B y x B B y x B B x A A y A A x A A y A A

),,(会求),(且使)应包含因子 ,(方程,可知、、及) ()(上,由式 在线段及上,、在线段及、、、)。由于,(先求3211 111414332j i ij j i 414143323243211y x ),1)(1(x)-1(y x 0y x ??????δ??=++-==y x y B B A A A A B A B B B B A A A A B B A A A 4 ) 1)(1)(1(),(i y y x x y y x x y x i i i i --++= ? 数值微分 ) (3 )34(21)() (6)(21)() (3)43(21)()2() (2 )(1)()(2)(1)(12 21022 2012 2100011010ξξξξξf h y y y h x f f h y y h x f f h y y y h x f f h y y h x f f h y y h x f n a b h '''++-=''''-+-=''''+-+-='''+-='''--= '-= 三点公式)两点公式( 图论基础 一个有p 个顶点和q 条边的图成为(p ,q )图。 所有顶点和边都属于图G 的图成为G 的子图。含有G 的所有顶点的子图称为G 的生成子图。 设u=v 0e 1v 1e 2…v n-1e n v n 是路径,若路径u 的边e 1,e 2…,e n 均不同,则u 称为链。又若它的所有顶点都不同,它称为路。一条闭的路称为回路(或称为圈)。

工作分析考试重点内容整理

工作分析复习提纲 1、工作分析术语和内涵 要素:指工作活动中不便再继续分解的最小单位; 职责:由某人在某一方面承担的一项或多项任务组成的相关任务集合; 职权:赋予完成特定任务所需要的权力; 职位:由一个人完成一项或多项相关职责组成的集合,又称岗位; 工作:也称职务,指主要职责在重要性和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统称; 工作族:企业内部具有非常广泛的相似内容的相关工作群; 职业:由不同组织中的相似工作组成的跨组织工作集合; 职业生涯:指一个人在其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工作或职业。 2、工作分析结果的四种表达形式分别为: 1.工作描述 2.工作说明书 3.资格说明书 4.职务说明书 岗位说明书的内容: 工作描述:工作标识、工作摘要、工作职责、工作关系、工作权限、工作环境;工作规范:对任职者的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培训知识、技能、能力、心理特征等方面的要求。 简述工作说明书的含义。 工作说明书是对企业各类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任务、责任、权限、工作内容与方法、工作应用实例、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以及人员资格条件等所做的统一要求 工作说明书包括工作描述、任职资格两个部分。工作关系、工作权限、工作程序、工作范围等属于工作描述。教育、工作经验、工作技能等属于任职资格。 四种工作分析结果的关系: 在上述四种工作分析结果形式中,工作描述是最直接。最原始,最基础的形式。其他三种形式都是在工作描述的基础上再生和开发出来的。 工作说明书是人力资源对工作描述中有关岗位工作的规范化说明。主要以“事”为中心,对岗位进行全面,详细,与深入的说明,为人力资源及其他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把组织的总任务与总目标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岗位和人员。因此,它是目标管理的基础。 资格说明书是在工作描述的基础上对任职资格条件的界定和说明,以“人”为

内蒙古科技大学燃烧学试题A答案标准格式

内蒙古科技大学考试标准答案A及评分标准 课程名称:工程燃烧学考试班级:安全2004 考试时间:20 年月日时分至时分标准制订人:陈伟鹏 一、填空题(共7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母体物质炭化程度的不同,可将煤分为四类,分别为泥煤、褐煤、烟煤、无烟煤。 2.根据时间而言,燃烧过程需要总时间应包括混合时间、化学反应时 间、加热时间三个阶段。 3.静止气体中的自由射流,沿射流的前进方向,可将射流分为初始段、过渡段、自模段。 4.按火焰的几何形状分,火焰有直流锥形火焰、旋流火焰 及平火焰三种。 5.为了使可燃混合物开始燃烧,实际采用着火、点火两种方式。 6.根据元素分析值,煤的主要可燃物是,碳、氢。 7.按气体流动性质,把燃烧过程分为层流燃烧、紊流燃烧、 过渡燃烧。 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8分,共24分) 1. 简述动力学燃烧、扩散燃烧和中间燃烧。 答:燃烧过程的速度受加热和化学反应速度的限制,叫动力学燃烧。3分 燃烧过程的速度受混合速度的限制,叫动力学燃烧。3分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燃烧过程属于中间燃烧。2分 2. 简述漩流数的概念。 答:无因次数群,s=Gφ/(G x.R)可以用来反映旋转射流的旋流强度,叫做旋流数。4分Gφ为角动量,G x轴向动量。4分

3. 简述点火的定义。 答:先是一小部分可燃混合物着火4分,然后靠燃烧的传播,使可燃混合物的其余部分达到着火燃烧。4分 三、计算题(共3题,每题12分,共36分) 1.某厂使用高炉和焦炉混合煤气,煤气温度为28℃,由化验室分析的煤气成分为: CO2 C2H4 O2 H2 CH4 CO N2 焦炉煤气 3.1 2.9 0.4 57.9 25.4 9.0 1.3 高炉煤气13.9 0.3 3.0 0.6 26.4 56.0 求:两种煤气的发热量和当焦炉煤气与高炉煤气按3:7混合时,混合煤气的成分和发热量。(1m3干煤气吸收的水分重g=31.1) 答:(1)查表5得1m3干煤气吸收水分得重量为g=31.1 干煤气成分换算成湿成分:CO2湿=0.00124g CO2干/(1+0.00124 g CO2干)=2.79% 2分 成分焦炉煤气(%) 高炉煤气(%) CO2湿 2.98 13.38 C2H4湿 2.79 O2湿0.38 0.29 H2湿55.75 2.89 CH4湿24.45 0.38 CO湿8.66 25.39 N2湿 1.25 53.92 W 3.72 3.72 Σ100 100 焦炉煤气:Q低=30.2CO湿+25.8 H2湿+85.5CH4湿+ 141C2H4湿 =4212千卡/m32分 高炉煤气:Q低=30.2CO湿+25.8 H2湿+85.5CH4湿+ 141C2H4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