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

1、需求规律及其特例

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 需求量越大。需求规律给出了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基本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消费者的行为都严格服从这一规则。下面的三种情况可以作为需求规律的特例。1、消费者需求某种商品的数量不受该商品价格的影响。此时,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数量轴的直线。2、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变动极其敏感 以至于价格升高时消费者的需求量为0,而价格降低时需求量趋于无穷大。此时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3、消费者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而增加。此时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比如名贵字画、吉芬物品等。

2、供给规律及其特例:

供给规律:供给法则也被称为供给定理,反映商品本身价格和商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正常商品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的变动关系,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增加,相反,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减少。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通俗地讲,一般说来,市场价格越高,卖方愿意为市场提供较多的产品数量:即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这就是供给法则。反映在图形上,二者的关系是一条左上方倾斜的曲线即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的特例

劳动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就是工资,一般来说,工资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劳动的供给。即劳动的价格上升,劳动的供给增加。但随着工资的上升,人们的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减少劳动的供给,表现出与供给定理的不符。原因在于提供劳动获取工资是以牺牲闲暇为代价的,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对闲暇的需求也增加。增加闲暇必定减少劳动时间,这就是工资增加引起的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使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这种特例也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解释:当工资水平低时,人们为生存而奋斗,愿意多付出劳动,追求高工资。随着工资的增加,人们满足了第一层次的需要(基本生理需要),摆脱了生存压力,当工资收入上升到一定程度时,需求层次上升到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以完成自我实现),这时随着工资收入的提高,会有一部分人逐步放弃原来的工作,去追求新的事业,出现劳动价格上升而劳动供给减少的与供给定理不符的现象。

电脑等信息产品供给的特例

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价格按运算次数、速度和储存能力折算,每台为100万美元。尽管价格如此昂贵,供给量却极少。如今同样能力的个人电脑已降至1000美元左右,价格只是当初价格的千分之一,但供给量却增加了不止1万倍。这种现象显然违反了供给定理。原因在于电脑供给的增加不是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而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电脑行业的生产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硬件与软件技术标准的统一、规模经济的实现与高度专业化分工使电脑的生产成本迅速下降,而且质量日益提高。这种技术变化引起电脑供给曲线向右大幅度移动。因此,尽管电脑价格大幅度下降,供给还是大大增加。

土地、文物、艺术品供给的特例

在某一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土地、文物和艺术品的供给量是固定的,无论价格如何上升,其供给也无法增加,因此土地、文物和艺术品的供给与供给定理不相符,这是由这些商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决定的。

其他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特例

例如某一企业既生产民用品又生产军用品,如果军用品价格上升的幅度大于民用品价格上升的幅度,也就是说生产军用品比生产民用品利润率高,企业就会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更多的军用品,此时,尽管民用品价格上升,但其供给量下降,这种供给定理的特例显然是由于军用品价格大幅度上升造成的。

残疾人用品供给的特例

在西方经济学中,一般假设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企业供给多少取决于这些供给能否带来最大利润。但生产残疾人用品的企业,是出于社会道义,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生活用品,因此不能将价格定得过高,也不能轻易提价,而供给量也需逐步增加。这种违反供给定理的特例显然是由企业的特殊经营目标引起的。

3、需求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及其应用:恩格尔定律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即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恩格尔定律的适用范围是有条件的。首先,假定其它一切变量都是常数。其次,对食物支出要有统一的含义,即维持生活所需要的食物支出。除此之外,在现代经济中运用恩格尔定律,还必须考虑城市化的影响、饮食业的影响以及食物本身构成的变化等。尽管这样,恩格尔定律仍然被普遍认为是分析消费结构的有用工具。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比较时,人们习惯把恩格尔系数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恩格尔系数的计算结果受到商品价格因素、居民消费观念、消费偏好、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1]①人的欲望虽然多种多样、永无止境,但由于生理等因素的限制,就每个具体的欲望满足来说则是有限的。最初欲望最大,因而消费第一单位商品时得到的满足也最大,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加,欲望也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递减,以致当要满足的欲望消失时还增加消费的话,反而会引起讨厌的感觉。②物品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并且各种用途的重要程度不同,人们总会把它先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地方,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故后一单位的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或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

5、成本、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

成本: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耗费物化劳动、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一个经济范畴。

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产量需要的成本总额,它是短期内每一产量水平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所谓短期,是指在这期间厂商不能调整其生产规模,即在厂商投入的全部生产要素中,只有一部分生产要素是可以变动的,而另一部分则固定不变。例如,在

短期内厂商可以调整原料、燃料及生产工人数量这类生产要素,而不能调整厂房、设备等生产要素。因此,短期内生产要素分为两部分: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称为可变生产要素;不能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称为固定生产要素。短期成本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具体地说,短期成本有以下几种:?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长期成本:是指规模可以变动,各种要素数量都能够变动情况下,生产一定产量必须花费的可能的最低成本。在长期,生产规模可变,机器、厂房、设备这些要素和劳动、原材料等共同组成变动要素,其支出也和劳动、原材料支出共同组成变动成本。所谓的长期是指所有投入品都是可变的时间期限。在长期中厂商可以全部改变它所使用的资源。

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机会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可用货币来衡量。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

而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而得到之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而如果在选择中放弃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首选),那么其机会成本将会是首选。而作出选择时,应该要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而放弃选择机会成本最高的选项,即失去越少越明智。机会成本通常包括两部分:1、使用他人资源的机会成本,即付给资源拥有者的货币代价被称作显性成本。2、因为使用自有资源而放弃其他可能性中得到的最大回报的那个代价,也被称为隐性成本。

会计成本:是会计记录在公司帐册上的客观的和有形的支出,包括生产、销过程中发生的原料、动力、工资、租金、广告、利息等支出。按照我国财务制度,总成本费用由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组成。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各项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燃料及动力等)、直接工资(生产人员的工资、补贴)、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费);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内的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分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维修费、修理费及其他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等)。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和福利费、公司一级折旧费、修理费、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摊销费及其他管理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土地使用税等)。财务费用是指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净支出及其财务费用(汇兑净损失、银行手续费等)。销售费用是指为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销售部门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运输费及其他销售费用(广告费、办公费、差旅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称为期间费用,直接计人当期损益。

6、劳动供给曲线的特征与原因:土地供给和地租

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表现为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它指劳动供给曲线呈现出的劳动供给量随着工资上升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的特征。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供给曲线具有特殊的形状,一般说来,它向后弯曲。(1)劳动的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劳动工资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劳动者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供给的劳动数量取决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和闲暇所带来效用的评价。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所提供。收入通过消费品的购买为消费者带来满足: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效用满足越大。同样,闲暇也是一种特

殊的消费,闲暇时间越长,效用水平越高。然而,可供劳动者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2)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也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供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3)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

7、基尼系数: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时,则表示收入悬殊。

8、洛伦兹曲线:也译为“劳伦兹曲线”。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美国统计学家1907年(或说1905年)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

9、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这就是说,政府“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10、流动性偏好: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

流动偏好这一概念是凯恩斯最先提出来的,是他的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的流动偏好)之一。其目的在于说明利息率对投资量,进而决定就业量这一中心问题。流动偏好用曲线表示则为货币需求曲线,在图形上呈向右下方倾斜状至流动性陷阱的起点。流动性偏好可以分为3种动机:①交易动机。即为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所需货币数量越多。②谨慎动机。即为预防意外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个人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同收入是密切相关的。③投机动机。即人们为抓住有利的购买生利资产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生利资产如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价格随利率升降而向相反方向变化,因此,利率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利率高,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小。这一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利率的高低。在利率极高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等于零,而当利率极低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将是无限的。也即是说,由于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放弃手中货币流动性的报酬,所以利率不能过低,否则人

们宁愿持有货币而不再储蓄。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而利息率下降是有限的,当前者等于或低于后者时,资本家就不愿进行投资,从而会造成投资不足,并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他把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看作是使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处于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3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

11、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12、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用公式表示:

短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方程为:AD=f (p) SAS=f(p)

AD=SAS

长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方程为:AD=f (p) LAS=Y f AD=LAS= Yf

13、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变动的影响:

必须考虑到总供给曲线的不同情况:

1、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总供给曲线时,总需求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价格水平不变;总需求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减少,而价格水平也不变,即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只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同方向变动。

2、短期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总供给曲线时,总需求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也上升;总需求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也会下降,即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

3、长期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总供给曲线时,由于资源已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所以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价格水平上升,而国民收入不会变动;同样,总需求的减少也只会使价格水平下降,而国民收入不会变动,即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而不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

1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1]。

应该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充分就业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二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2、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价格指数又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NP deflator)三种。物价稳定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而是允许保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所谓低,就是通货膨胀率在1—3%之间,所谓稳定,就是指在相当时期内能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它包括:一是维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二是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一致的。经济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会增加社会福利,但并不是增长率越高越好。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受到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增长,尤其是对于经济已相当发达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要付出代价,如造成环境污染,引起各种社会问题等。因此,经济增长就是实现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符的适度增长率。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具体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自主平衡与被动平衡。静态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年的年末,国际收支不存在顺差也不存在逆差;动态平衡,不强调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而是以经济实际运行可能实现的计划期为平衡周期,保持计划期内的国际收支均衡。自主平衡,是指由自主性交易即基于商业动机,为追求利润或其他利益而独立发生的交易实现的收支平衡;被动平衡,是指通过补偿性交易即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而采取调节性交易而达到的收支平衡。以上四大目标相互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也有交替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的实现有促进作用。如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水平,就要维护必要的经济增长。交替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有排斥作用。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就存在两难选择。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必须刺激总需求,扩大就业量,这一般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由此就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紧缩财政和货币,由此又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又如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因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已难以避免的。再如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这里的国内均衡是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国际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内均衡,就可能降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15、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所谓名义利率,是央行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利息(报酬)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

名义利率虽然是资金提供者或使用者现金收取或支付的利率,但人们应当将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去。例如,张某在银行存入100元的一年期存款,一年到期时获得5元利息,利率则为5%,这个利率就是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并不是投资者能够获得的真实收益,还与货币的购买力有关。如果发生通货膨胀,投资者所得的货币购买力会贬值,因此投资者所获得的真实收益必须剔出通货膨胀的影响,

这就是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存在着下述关系:1、当计息周期为一年时,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相等,计息周期短于一年时,实际利率大于名义利率。2、名义利率不能是完全反映资金时间价值,实际利率才真实地反映了资金的时间价值。3、以i表示实际利率,r表示名义利率,p表示价格指数,那么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为,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可以简化为。4、名义利率越大,周期越短,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差值就越大。例如,如果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而同期通胀率为3%,则储户存入的资金实际购买力在贬值。因此,扣除通胀成分后的实际利率才更具有实际意义。仍以上例,实际利率为2%-3%=-1%,也就是说,存在银行里是亏钱的。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及通胀压力难以消化的长期格局下,很容易出现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即便央行不断加息,也难以消除。所以,只有实际利率为正时,资金才会从消费和投资逐步回流到储蓄。

1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货币政策的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要有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以及准备率政策。

财政政策的工具是: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财政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财政手段和措施,它主要包括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财政支出、国债和政府投资。财政政策工具有收入政策工具和支出政策工具。收入政策工具主要是税收。支出政策工具分为购买性支出政策和转移性支出政策,其中,购买性支出政策又有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和消费性支出政策之别。

作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需求管理的两大政策,其运作就是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给来调节总需求。就调节货币供给这个角度来说,它们的区别在于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系统,运用金融工具,由金融传导机制使之生效;而财政政策则是通过财政系统,运用财税工具,又财政传导机制使之生效。

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政府行为。在短期中,财政政策主要影响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政府经常通过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的操作来影响经济的走向。政府预算支出的状况、预算赤字与GDP的比值、税种与税率的变动等都是理财规划师所需要密切关注的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行为。。主要是通过影响利率来实现的。货币量的增加会使短期利率下降,并最终刺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发生位移。再贴现率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基准利率,其升降将直接影响各类市场利率的走向。同时法定准备率的调整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都会影响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水平。

17、膨胀、类型及其经济影响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类型:爬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加速的(奔驰的)、超速的(恶性的、)受抑制的(隐蔽的)。

影响: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下,各种名义变量都可以根据同伙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不变。这时,通货膨胀的惟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在通货膨胀不能

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影响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可以从从三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1、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这是因为,债务契约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来确定名义利息率。当发生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2、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有利于工人,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下,工资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就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的下降就会使利润增加,而利润的增加是有利于投资的。3、在政府和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有不有利于公众。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还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税率等级,这样,政府的税收增加,而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减少。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过膨胀税”。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18、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替代取舍关系的曲线,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浦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浦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替代取舍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

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

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取舍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19、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

"充分就业"是各国政府发展社会经济追求的最终目标。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有“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非自愿失业”,即愿意接受一定工资水平就业的劳动者得不到就业机会。凯恩斯认为通过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就能消除“非自愿失业”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全部都就业了,而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的劳动者都能够就业,即宏观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均衡并达到最大化时劳动力要素的利用水平,这时,即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也不存在岗位空缺的有效供给不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仍然会存在摩擦性的、自愿的失业,这个时候的失

业率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称为“自然失业率”,意指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机制自发作用下的均衡失业率。它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工资相对应而不断变化。经济学家们最初认为自然失业率为2%-3%即为充分就业,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的经济和技术变革,代表充分就业的自然事业率水平也上升到5%左右。当代经济学家们还认为,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时还有以下特征,一是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二是劳动关系稳定,三是劳动者素质得到充分开发,不曾为影响其就业的因素

20、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消费一定数量的资源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中文答案_百度文库

产大量物品与劳务,才能使本国居民享有在国际贸易环境下的高生活水平。2.假定社会决定减少消费并增加投资。 A.这种变化会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答:当社会决定减少消费并增加投资时,会使社会的储蓄增加,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资本品,结果,资本存量增加,引起生产率提高和 GDP 增长得更为迅速。B.哪些社会群体会从这种变化中获益?哪些集团会受到损害? 答:拥有资本品的人会从这种变化中获益,如拥有较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人。而那些依靠政府援助的人将从这种变化中受损,因为社会减少了现期物品与劳务的消费。 3.社会选择把多少资源用于消费和把多少资源用于投资。这些决策中的一部分涉及私人支出;另一些涉及政府支出。 A.说明代表消费的一些私人支出形式,以及代表投资的一些私人支出形式。国民收入账户把学费作为消费支出的一部分。按你的看法,把资源用于教育是一种消费的形式,还是一种投资的形式。 答:如家庭购买食物和服装是消费的私人支出形式,而个人购买新住房、企业对厂房和设备的投资是代表投资的私人支出形式。资源用于教育即可以看作是一种消费的形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投资的形式。 B.说明代表消费的一些政府支出形式,以及代表投资的一些政府支出形式。按你的看法,我们应该把政府用于医疗计划的支出作为一种消费的形式,还是投资的形式?你能区分青年人的医疗计划和老年人的医疗计划吗? 答:社会保险、国防和退伍军人津贴等是代表消费的一些政府支出形式,政府修筑铁路、核电站是代表投资的一些政府支出形式。政府用于医疗计划的支出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老年人的医疗计划相比,青年人的医疗计划更接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4.投资于资本的机会成本是什么?你认为一国有可能对资本“过度投资”吗?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是什么?你认为一国可能对人力资本“过度投资”吗?解释之。 答:投资于资本的机会成本是牺牲现期的物品和劳务的消费。一国有可能对资本“过度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也有机会成本。当学生上学时.他们放弃了他们本可以赚到的收入。即使在人力资本特别稀缺的发展中国家,一国也不会对人力资本“过度投资”,因为一国政府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学校,并鼓励人们利用这些学校。尽管受过教育的工人与未受过教育的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很大,但是很多儿童在小小年纪就退学了,因为他们需要用劳动来养家糊口。 5.假设一家完全由德国公民拥有的汽车公司在南卡罗来纳开办了一家新工厂。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英文版)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CHAPTER 1 Scarcity : the limited nature of society’s resources. Economics : the study of how society manages its scarce resources. Efficiency : the property of society getting the most it can from its scarce resources. Equity : the property of distributing economic prosperity fairly among the members of society. Opportunity cost : whatever must be given up to obtain some item. Marginal changes : small incremental adjustments to a plan of action. Market economy : an economy that allocates resources through the decentralized decisions of many firms and households as they interact in markets for goods and services. Market failure : a situation in which a market left on its own fails to allocate resources efficiently. Externality : the impact of one person’s actions on the well-being of a bystander. Market power : the ability of a single economic actor (or small group of actors) to have a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market prices. Productivity : 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from each hour of a worker’s time. Inflation : an increase in the overall level of prices in the economy. Phillips curve : a curve that shows the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Business cycle : fluctuations in economic activity, such as employment and production. CHAPTER 2 Circular-flow diagram : a visual model of the economy that shows how dollars flow through markets among households and firms.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课堂测验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T 2.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做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B )。 A、选择会导致短缺 B、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 C、人是自私的,所做出的选择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D、个人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3.经济学最好的定义是对(A )的研究。 A、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B、如何按最盈利的方式管理企业 C、如何预测通货膨胀、失业和股票价格 D、政府如何可以制止不受制约的利己所带来的危害 4.经济物品是有用且稀缺的物品。T 5.《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是哈尔·R·范里安的著作。T 6.下列问题(C)是经济学研究不会涉及的问题。 A、在稀缺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法 B、如何实现中国人均收入翻两番 C、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D、充分就业和物价水平的稳定 7.以下话题都在微观经济学研究范围之内,除了(D)。 A、香烟税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 B、微软的市场势力在软件定价中的作用 C、反贫困计划在减少无家可归者中的效率 D、政府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8.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用于最有效的用途(简称资源配置问题)的一门学科。T 9.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C)。 A、关键资源 B、有效资源 C、稀缺资源 D、优质资源 10.经济学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人们”,包括的个体是(AB)。 A、消费者 B、生产者 C、企业 D、家庭

11.劳动力市场可以看作是工资和闲暇之间的trade-off。T 12.社会会面临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T 13.下列政府活动的动机属于关注效率的是(B)。 A、对收入较高的人实行较高的个人所得税税率 B、把标准石油(拥有90%炼油厂)分拆为几个较小公司 C、为被解雇的工人提供失业津贴 D、以上都是 14.从经济学角度看,个人的储蓄是一个跨期的行为。T 15.经济学中片面的追求平等或者效率都是不可取的。T 16.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 成本。T 17.你在比赛中赢得100美元,可以选择花掉或者在利率为5%的银行账户中存一年。如果花 掉,机会成本是(C)。 A、100美元 B、5美元 C、105美元 D、0美元 18.边际变动(B)。 A、对公共政策并不重要 B、是对现有计划的微小增量改变 C、使结果无效率 D、并不影响激励 19.你去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C )。 A、门票的价格 B、门票的价格加上你在电影院购买汽水和爆米花的费用 C、去看电影所需要的所有现金支出加上你的时间的价值 D、只要你享受了电影并认为使用的时间和金钱是值得的,就是零 20.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小预期收益。F 21.有经济学家提出,整个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的 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T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人的工作效率不仅取决于能力,还受到激励水平的影响 B、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和收益做出决策后,当激励引起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他们行为不 再改变 C、不同的激励会引起人们行为的差异

经济学原理经典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供给:卖者愿意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 2 需求:买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 3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4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5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6最高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高价格比如:租金控制。 7最低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低价格比如:最低工资。 8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9边际效用:即每一单位新增的商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量的增量。 10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11机会成本: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用途以后,在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可能给选择者带来的最大收益。 12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能力 13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14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15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6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分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17外部性:生产或消费一个物品影响到旁观者的福利(比如:污染) 1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二、简答题 1、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外部性:污染市场势力:垄断 2、画出并解释一个生产牛奶与点心的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瘟疫造成该经济一半奶牛死亡,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假设在正常情况下,将可能得到的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点心,可以生产300千克,如果全用于生产牛奶,可以生产1 000升。L1表示正常情况下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疾病造成该经济一半的奶牛死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向内移,即L2线。因为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可用于生产点心和牛奶的经济资源减少了。 3.画一张循环流向图,确认模型中对应于下列每种活动的物品与劳务流向和货币流向的部分。

曼昆版 经济学原理第七版 课后题及答案

二十三章 1下列每种交易会影响CDP的哪一部分(如果有影响的话)?并解释之。 A.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 答: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部分,因为家庭用于家用电器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耐用品类中。 B.杰妮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 答:杰妮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会增加GDP中的投资(1)部分,因为家庭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宅房屋的投资计算在投资中。 C.福特汽车公司由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 答:福利汽车公司由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会减少现期GDP中的投资,因为销售中间物品存货时,企业的存货投资是负的,因而减少了当期的GDP。 C.你买了一个比萨饼。 答:我买了一个比萨饼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因为我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非耐用品类中。 D.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 答: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增加了GDP中的政府购买(G),因为修建高速公路是政府的行为。 E.你的父母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 答:我的父母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会减少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法国红酒是进口食品,它的购买增加了美国的进口。 F.本田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马利斯维尔的工厂。 答:本田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马利斯维尔的工厂增加了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本田公司是一家日本企业,它在美国的投资减少了美国对日本本田汽车的进口,使NX增加 2.GDP组成部分中的“政府购买”并不包括用于社会保障这类转移支付的支出。想想GDP 的定义,解释为什么转移支付不包括在政府购买内? 答:因为转移支付并不是要交换现在生产的物品或劳务,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转移支付就像税收和回扣一样。转移支付和税收一样改变了家庭收入,但并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由于GDP是要衡量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从物品与劳务的生产中得到的收入,所以,不把转移支付包括在政府购买内。 6.考虑以下美国GDP的数据: A.1996年到1997年间名义收入增长率是多少?(注意:增长率是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百分比的变动。 答:1996年到1997年间名义收入增长率是5.86%。 B.1996年到1997年间,GDP平减指数的增长率是多少? 答:1996年到1997年间,GDP平减指数的增长率是1.8%。 C.按1992年的价格衡量,1996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答:按1992年的价格衡量,1996年的实际收入是69654.5亿元。 D.按1992年的价格衡量,1997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答:按1992年的价格衡量,1997年的实际收入是72419.7亿元。

经济学原理上我国故事期末答案解析

返回 ?《经济学原理(上):中国故事》期末考试(20)60' 53'' 题量: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8-08-31 23:59 一、单选题 1 公共物品()。 ?A、 可以由市场力量有效地提供 ? ?B、 如果没有政府就会提供不足 ? ?C、 如果没有政府就会使用过多 ? ?D、 是一种自然垄断 ? 我的答案:B 2

如果市场价格超过平均成本,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垄断厂商多卖1单位时()。?A、 对总利润没有影响,但会缩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 ? ?B、 总利润会减少 ? ?C、 厂商总收益会增加,其数额为(P-AC) ? ?D、 总利润会增加,其数额为为(MR-MC) ? 我的答案:D 3 当垄断者从收取单一价格转为完全价格歧视时,它减少了()。 ?A、 产量 ? ?B、 企业的利润 ? ?C、 消费者剩余 ? ?D、

总剩余 ? 我的答案:C 4 反托拉斯法的目的是()。 ?A、 促进寡头行业中企业之间的合作 ? ?B、 鼓励合并以利用规模经济 ? ?C、 不鼓励企业把生产设备迁至海外 ? ?D、 阻止企业以减少竞争的方式行事 ? 我的答案:D 5 下面哪一种条件不能描述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A、 生产与其竞争者不同的产品 ? ?B、 接受市场条件给定的价格 ?

?C、 可以在短期与长期中实现利润最大化 ? ?D、 长期中有进入或推出自由 ? 我的答案:B 6 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在平均成本曲线()。?A、 向右下方倾斜部分 ? ?B、 最低点 ? ?C、 向右上方倾斜部分 ? ?D、 最高点 ? 我的答案:B 7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是指()。 ?A、 企业家以消费者的支出为代价而获取利润的不易察觉而隐蔽的方法

经济学原理习题4-2

4-2 1. A decrease in quantity demanded a. r esults in a movement downward and to the right along a demand curve. b. r esults in a movement upward and to the left along a demand curve. c. s hifts the demand curve to the left. d. s hifts the demand curve to the right. 2. A decrease in the price of a good will a. i ncrease demand. b. d ecrease demand. c. i ncrease quantity demande d. d. d ecrease quantity demanded. 3. A rightward shift of a demand curve is called a(n) a. i ncrease in demand. b. d ecrease in demand. c. d ecrease in quantity demande d. d. i ncrease in quantity demanded. 4. The market supply curve a. is found by vertically adding the individual supply curves. b. slopes downward. c. r epresents the sum of the prices that all the sellers are willing to accept for a given quantity of the good. d. represents the sum of the quantities supplied by all the sellers at each price of the good. 5. When the market price is below the equilibrium price, suppliers are unable to sell all they want to sell. a. T rue b. F alse Table 4-1 The following table shows the number of cases of water each seller is willing to sell at 6. Refer to Table 4-1. If all four suppliers operate in this market, what is the market quantity supplied when the price is $6.00 per case?

曼昆-经济学原理-概念归纳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归纳——上下册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 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 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 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三、绝对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四、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期末考试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期末考试 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下列不属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假定的是 ( )。 A、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上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这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因而每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服从递减规律 B、生产过程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 C、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上涨 D、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我的答案: C 2自发投资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我的答案: C 3花生酱有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和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如果税收从每磅10美分增加到15美分,政府的税收收入会()。 A、增加50%以下,甚至有可能减少 B、正好增加50% C、增加50%以上 D、答案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哪个更富有弹性 我的答案: A 4以下哪一种情况会增加供给量,减少需求量,并提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 A、实施限制性价格下限 B、取消限制性价格下限 C、把税收加在生产者一方 D、取消对生产者征税 我的答案:D 5当垄断者从收取单一价格转为完全价格歧视时,它减少了()。 A、产量 B、企业的利润 C、消费者剩余 D、总剩余 我的答案:C 6所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商品价格下降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下降 D、消费者偏好变化 我的答案:B 7下列政府活动的动机属于关注平等的是()。 A、对有线电视价格管制 B、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C、向穷人提供购买食物的消费券 D、禁止酒后开车 我的答案:C 8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 )。 A、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出租房子不属于生产行为 B、算入国内生产总值,按出租可以得到的租金计算 C、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房子由房主本人居住 D、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没有经过市场活动 我的答案:B 9如果一种物品的生产引起了负外部性,那么,社会成本曲线就在供给曲线__,而且社会的最优数量__均衡数量。() A、上方;大于 B、上方;小于 C、下方;大于 D、下方;小于 我的答案:B 10货币供给(M1)大致等于( )。 A、公众持有的通货 B、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活期存款 C、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准备金 D、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存款 我的答案:B 11在完全竞争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或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是()。 A、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C、与横轴平行的水平直线 D、先下降后上升的U字型曲线 我的答案:C 12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投资增加将使国民收入( )。 A、增加,且收入的增加量等于投资的增加量;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整理版)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名词解释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 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0、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1、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2、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33、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34、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35、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36、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37、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8、供给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9、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了平衡的状态。 40、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四版名词解释

Chap1 Principle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scarcity: the limited nature of society’s resources. economics: the study of how society manages its scarce resources. efficiency: the property of society getting the most it can from its scarce resources. equity: the property of distributing economic prosperity fairly among the members of society. Principle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opportunity cost: whatever must be given up to obtain some item. marginal changes: small incremental adjustments to a plan of action. Principle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Principle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Principle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market economy: an economy that allocates resources through the decentralized decisions of many firms and households as they interact in markets for goods and services. Principle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market failure: a situation in which a market left on its own fails to allocate resources efficiently. externality: the impact of one person’s actions on the well-being of a bystander. market power: the ability of a single economic actor (or small group of actors) to have a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market prices. Principle #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tivity: 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from each hour of a worker’s time. Principle #9: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经济学原理 曼昆课后答案 chapter 4

Problems and Applications 1. a. Cold weather damages the orange crop, reducing the supply of oranges. This can be seen in Figure 4-6 as a shift to the left in the supply curve for oranges. The new equilibrium price is higher than the old equilibrium price. Figure 4-6 b. People often travel to the Caribbean from New England to escape cold weather, so demand for Caribbean hotel rooms is high in the winter. In the summer, fewer people travel to the Caribbean, since northern climes are more pleasant. The result, as shown in Figure 4-7, is a shift to the left in the demand curve. The equilibrium price of Caribbean hotel rooms is thus lower in the summer than in the winter, as the figure shows.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整理版).

曼昆《经济学原理》 (上)名词解释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 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 图形。 10、 11、 13、 1415、 1617、 1819、 20、 22、 2324、 25、 27、 2829、 30、 31、 34、 35 、 37、 3839 、 40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实证表 述: 规范描述: 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 品。 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 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需求量:买者 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 观点。 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 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 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 增加的两种物品。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 物品。 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 观点。 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供给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了 平衡的状态。 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其参考答案复习进程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其参考答案 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机会成本:指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或者: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又或者:生产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生产可能性曲线:指在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条件下,生产两种产品的所有最大可能产量组合点的轨迹。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转换线。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关系的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它由右上方倾斜。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或者说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指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此时的供给数量恰好等于需求数量。 市场均衡:在市场交易中,当生产者愿意出卖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以及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称为市场均衡。 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支持价格:是政府治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弹性:指在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其大小

经济学原理(上)中国故事期末答案2019

经济学原理(上):中国故事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 分) 1以下哪一种关于矫正税的说法不正确()(1.0分)0.0 分 A、 经济学家更偏爱矫正税,而不是命令与控制型管制 B、 矫正税增加了政府收入 C、 矫正税引起了无谓损失 D、 矫正税减少了市场销售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2下列哪个是公共资源。()(1.0分)0.0 分 A、 海洋里的鱼 B、 拥挤的集体草场 C、 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D、 以上几项都是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点心的需求曲线是右下方倾斜的。当点心的价格是2美元时,需求量是100.如果价格上升到3美元,消费者剩余会发生什么变动()(1.0分)1.0 分 A、 减少小于100美元 B、 减少大于100美元 C、 增加小于100美元 D、 增加大于100美元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4当商品价格下跌时,消费者的需求意愿提高,这被看作是()。(1.0分)1.0 分 A、 消费定律 B、 价格理论 C、 需求理论 D、

需求定律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5所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1.0分)1.0 分 A、 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 商品价格下降 C、 其他有关商品价格下降 D、 消费者偏好变化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6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证分析的是()。(1.0分)1.0 分 A、 住房市场对房产税的政策有无需求 B、 要不要出台新劳动法 C、 房产税的出台对住房市场的影响 D、 穷人不应该纳税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7当单一的卖者谁也无法决定或影响价格时,这种市场结构被称为()。(1.0分)1.0 分A、 完全垄断 B、 完全竞争 C、 垄断竞争 D、 寡头垄断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8下面哪一种条件不能描述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0分)1.0 分 A、 生产与其竞争者不同的产品 B、 接受市场条件给定的价格 C、 可以在短期与长期中实现利润最大化 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