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_省略_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_的分析_丁三青

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_省略_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_的分析_丁三青

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_省略_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_的分析_丁三青
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_省略_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_的分析_丁三青

D OI:10.14138/j.1001-4519.2009.01.010

第30卷第1期清 华 大 学 教 育 研 究 Vol.30,No.1 2009年2月TSINGH UA JOU RNA L OF EDUCATION Feb.2009

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分析

丁三青1 王希鹏2 陈 斌3

(1.中国矿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徐州 221008;2.中国矿业大学 文学与法政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3.山东大学 《自然科学学报》编辑部,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大学生校园学术科技文化领域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群众性赛事。本文在对十届赛事解读的基础上,对中国高等教育所遭遇的挑战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系统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创新教育;“挑战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9)01-0096-10

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概述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主办、一所高校及其所在地人民政府承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权威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迄今共举办了10届。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每届均由一所高校与当地政府承办,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和政府行为。这样的运作机制便于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强力推进,因此它得到了全国各大学的高度重视。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影响不断增加。

规模愈来愈大,参赛范围愈来愈广。如果说刚开始时的“挑战杯”还只是少数名牌高校大学生之间的学术科技竞赛活动,那么到2007年举办第十届时,“挑战杯”已发展成为影响力巨大的全国在校大学生的科技学术盛会了。1989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时,仅有52所高校的430件作品参加决赛终审;1999年在重庆大学举办的第六届“挑战杯”上,有312所高校的1049件作品参加决赛终审;而2007年在南开大学举办的第十届“挑战杯”上,全国共有600余所高校近百万大学生参加,31个省区市343所高校的1100多件作品进入全国竞赛,884件作品入围决赛。随着“挑战杯”规模的扩大,获奖数量也不断增加,表2所示,第一届“挑战杯”获奖作品一等奖6项,总获奖作品63项;到第六届“挑战杯”获奖作品一等奖17项,总获奖作品242项。自第七届大赛增设特等奖后,到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特等奖获奖作品就

收稿日期:2008-11-05

基金项目:200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大学生竞赛活动与常规教学体系结合的视角”

作者简介:丁三青,江苏灌云人,中国矿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王希鹏,山东青岛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政治思想教育;陈斌,山

东菏泽人,山东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科技

与教育管理.

达25项,总获奖作品940项。另外,挑战杯的地区覆盖面越来越广,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扩大。1997年第五届“挑战杯”,香港大学生首次组团参与竞赛活动;2001年第七届“挑战杯”,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组团并选送了7件作品参赛;2005年第九届“挑战杯”,台湾地区7所高校携13件作品首次正式组团参加“挑战杯”比赛;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国外高校首次组团参赛,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耶鲁大学、英国国王学院、韩国水原大学等10余所国外高校组队参赛。

影响面愈来愈宽,社会关注度和美誉度愈来愈高。“挑战杯”竞赛的作品一般分为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目前已形成校级、省级、全国的三级赛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40%的在校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挑战杯”各级选拔赛。“挑战杯”的社会关注度和美誉度愈来愈高。江泽民亲自题写“挑战杯”杯名,李鹏、李岚清、吴邦国等国家领导人也为竞赛题词。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共有109位院士为竞赛题词,鼓励青年大胆创新、服务社会。“挑战杯”竞赛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商业精英。“挑战杯”获奖者中已产生了2位长江学者,6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3人获得了教育部评选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奖,70%的获奖学生攻读了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参赛者出国深造。

成果质量愈来愈高,作品创新性愈来愈强。每届“挑战杯”竞赛可谓是一个“创意的集市”,每一件作品都展现大学生独特的创新思维,并将创新性、实用性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紧密结合。如第十届“挑战杯”竞赛中,上海交通大学的参赛作品“便携式宽带综合业务数字卫星通信地球站”,在抗震救灾和森林防火等领域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挑战杯”竞赛作品的选题也更加关注民生热点问题,在第十届“挑战杯”竞赛中,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广泛涉及矿工安全、外来务工人员、社区医疗、老人社会等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如针对我国矿难高发,湖南师范大学10名大学生历时两年多,走访30多个煤矿,完成2万多字的《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调查报告,提出了三级矿难防控体

系,引起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的关注。

①科技作品成果的社会价值愈来愈高。“挑战杯”参赛作品在科学性、先进性与创造性上不断提高,成果质量日益得到专家及社会的肯定,并已产生很大的社会价值。第六届“挑战杯”集中签约的项目达38

·

97·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①大学生科技作品关注民生热点问题[N ].中国教育报,2007-11-18.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98

项,共签订协议43份,协议总金额1.1325亿元。第七届“挑战杯”上成果转让签约17项,签约合同金额高达7156万余元,其中4件作品签约分别突破1000万元。第八届“挑战杯”上,12项“挑战杯”参赛作品正式签署了科技成果转让合同,转让总金额高达2275.6万元。清华大学博士生刘鹏的“高性能网络连接磁盘矩阵存储器RAID -M ”创下当届单项成果转让最高价800万元。第九届“挑战杯”中,共有17件作品被企业相中,并当场签约,其中清华大学王晓峰的“FlyFire 电子系统设计平台”项目,以1400万元的高价转让。在第十届“挑战杯”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徐俊研发的“无油梁长冲程抽油机控制系统”,与天津一家公司当场达成购买1000台抽油机的合作意向,该抽油机市场价大约70万元,以此计算,这是一项

涉及7亿元的合作,堪称“挑战杯”竞赛的“第一大单”。

①参赛作品专业范围愈来愈广,学生获奖与学校实力关系密切。“挑战杯”作品竞赛开始仅局限于理工专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涵盖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哲学、经济、社会、教育、法律、管理等11个学科门类。另外,从获奖情况来看,各高校学生作品的获奖情况与学校的整体实力有很大关系,复旦大学四次捧得“挑战杯”,清华大学三次捧得“挑战杯”(复旦大学、清华大学获“挑战杯”永久纪念杯),东南大学两次捧得“挑战杯”,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各一次。表3和表4显示,获得“优胜杯”和“特等奖”的也主要为“211”高校和“985”高校。

二、各方对“挑战杯”竞赛的反映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称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奥林匹克”,其宗旨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举办至今,虽然影响广泛,但各方仍然有不同的评价。

1.主办方:提供平台,重在创新。主办方对于“挑战杯”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杨岳认为:“`挑战杯'竞赛,在引导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的尖端人才”。“`挑战杯'竞赛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这些比其他数字化的东西更重要。”②

2.评委:客观评价,科学衡量。评委对“挑战杯”的作用与意义的评价显然有冷静得多。第八、第九、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王乃彦认为,不能抱着过高的期望来看待学生的作品,更不要以一流实验室、研究所的标准来衡量大学生的学术科技成果。“他们现在还是学生,不能要求他们去解决大的实验室和研究所都难以解决的问题”。王乃彦认为,“挑战杯”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大学生创新的欲望和精神,“只要是做了一点改进,或者做出一点小创造,哪怕这点改进和创造跟实际运用有距离,但只要是新的东西,就是进步”。他认为,“`挑战杯'能否总结出伟大的发现,不说没有,但可能性很小”,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比赛有着“大学生”和“课外”两个限定语,一定要在这个程度范围之内来看成果的先进性。大学阶段毕竟还是打基础的阶段,不能提出过分要求,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冲劲,“如果大学生因这种比赛而敢于思索,敢于探寻,敢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我觉得目的就达到了。”③第八届“挑战杯”评委、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顾问、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吴之光说:“在和参赛者的对话中,我们发现,这些大学生无论是知识储备、表达能力,还是动手能力都很强,说明目前高校的培养方式是有效的。以书本为主的时代已经过去,动手能力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工程设计等课外的创意作业,如果不能为社会所用,那就是废品。”④

·

99·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①②③④历届“挑战杯”科技成果转化成果显著[EB /OL ].北方网,2007-11-20.

创新是我们关注的核心内容———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畅谈"挑战杯"[N ].中国上海,2005-11-18.

这些年轻人是非常有希望的———专访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委员会主任王乃彦院士[N ],中国青年报,2007-11-20.

卢雁.“挑战杯”离创新人才辈出有多远[J ].上海教育,2005,(12A ).

3.校方:引领创新,挑战教育(1)校长。大学校长们对“挑战杯”既有很高的赞誉,也有深刻的反思。他们认为,竞赛具有以下意义:第一,“挑战杯”是引领大学生点燃创新激情的旗帜,是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第二,“挑战杯”竞赛不仅对激励年轻人的拼劲和斗志大有裨益,而且对于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大有帮助,对多校区的大学,这样的活动更是具有整合校园文化的功能。第三,“挑战杯”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桥梁。第四,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在校内为学生打造一个发挥自己特长的舞台,既使他们丰富了理论知识,又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创新

创业能力。①同时,很多大学校长由“挑战杯”竞赛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应试制度提出深刻反思。复旦大学

党委副书记燕爽就表示,“挑战杯”挑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科研成果,更是对现行高校招生体制提出了极

大的“挑战”。

②另外,很多高职院校认为,“挑战杯”的竞赛模式对他们很不公,他们认为,“高职学生也有创新的愿望和参与意识,但由于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有限,在`挑战杯'竞赛中很难有所斩获。”“挑战杯”竞赛参赛群体的层次性划分得更细些,有利于引导青年进一步融入到创新型社会的潮流中”。

(2)教师。教师对“挑战杯”竞赛的评价似乎比大学校长们要平实得多。他们认为“挑战杯”对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实际上,更多的高校只是将它作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一个口号,参与科技创新的人数少,绝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科技创新之中去。学校缺乏相应的资金和物质支持,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并不健全,很多课题来源不清,知识面相对较狭,选题内容不当,很多同学不能正确处理科研活动与正常的学习之间的关系。一些教师还认为,团队精神是比创新意识更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和能力。今天的许多高校已经较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在对团队精神的培养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科技创新最重要的理念应当是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推进科

技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

③4.学生:自我超越,着陆梦想。经过近20年的发展,“挑战杯”已经成为展示高校办学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参与科技创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对此,大学生的评价,逻辑起点自然就定位在参与创新上。

(1)在校大学生普遍心态。某高校针对“学生对挑战杯活动是否知道、知道多少、怎样看待”的问题随机调查了453名学生,回答“不知道”的65名,占总人数的14.3%,其中有58人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有388人表示“知道”,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5.7%,说明此项活动在大学生中是普遍知晓的。在对表示“知道”的学生做进-步调查时,有144人表示“想参加,但不知道怎样参加”,占总人数的37.1%,有185人表示“自己能力不够”,占总人数的47.8%,有51人表示“不知道选什么课题”,占总人数的13.1%。由此可见,“挑战杯”活动虽然开展了多年,学校为此也专门进行各种组织、评选、奖励工作,但大多数学生仍将其视为一种高不可攀的活动,有些学生尤其是新生和低年级学生认为不是他们“份内”的事情,因而关注较少。有些学生是由于对此项活动的内容(如怎样参与)等不清楚,因而放弃了机会。当学校宣传时学

生知道,宣传过后则“事不关己”,因而该活动的连续性、持久性大打折扣。④由此可见,“挑战杯”竞赛仍

然停留在表面的轰轰烈烈上,与真正的创新教育所追求的宗旨尚有很大距离。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挑战杯”竞赛只是学校领导的事,是少数被选拔上的学生的事。

(2)参加竞赛的在校大学生的体悟。参加竞赛的大学生的评价则是普遍的乐观、高调。第一,培养·

100·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①②③④郑燕峰,叶铁桥.大学校长交口盛赞:“挑战杯”是引领大学生创新的旗帜[N ].中国青年报,2006-10-15.

刘丹.大学生科研自娱自乐遇尴尬市场创新谁之重[EB /OL ].新华网,2005-12-26.

唐立华,张仲风.大学生“挑战杯”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

同上.

了创新意识。一位参赛选手说,自己是“挑战”信心、“超越”思想的受益者。“通过比赛,让我更加意识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的重要性与相关性,并开阔了眼界。这在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起到了指导与勉励作用,让我不畏困难、勇于挑战、勇于创新。”①第二,塑造了团队精神。“挑战杯”提高了参赛选手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塑造了团队精神。“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不仅是挑战自我的能力,也是体验失败、体验成功、体验成长的过程”,这是很多参加“挑战杯”竞赛选手的共同感受。第三,增长了知识。这些知识基本上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正如有的参赛学生所说:“在参与作品竞赛过程中,我们不仅查阅资料、实际调研和反复讨论,还经常请教经济学院的老师和高年级的学生,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量。”②

(3)已经毕业走入社会的当年参赛学生的思索。他们对当年参加“挑战杯”竞赛的感受与目前参加竞赛的在校学生的感受十分相似,但感触更深。邓中翰,“中国芯”的研发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的董事长。1991年,他代表中国科技大学参加了第二届“挑战杯”竞赛并获奖,多年之后,仍对当年的经历念念不忘。他认为“挑战杯”是他人生的一个里程碑:“从那时开始,我知道做什么事情是对的,是有价值的。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我对自己今后从事的事业有了一种使命感。我是获得过`挑战杯'的人,能克服所有的困难。”③。参加过第七届“挑战杯”并获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王萌和李晴说:“`挑战杯'对于我们,是过去的总结,更是未来的练兵。当今时代发展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是整个中国知识界、科技界所面临的挑战。作为北大学子,我们一直坚信,创新之路是走出来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与他人不一样的成果,达到属于自己的高度。”④

5.企业界:精神可嘉,转化尚难。实现科技成果的转让是每届“挑战杯”竞赛的主要活动之一。一位企业界人士评论说,“参加创新人才推介及成果转让签约仪式,我们看到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思想的作品,而且非常具有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生产力创造的财富又可以反过来支持科研,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今后应该加强高校和企业的互动合作。”⑤但事实上,历届“挑战杯”虽然有部分成果转让,但难度很大。西安交大开元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太川认为:“成果转让难有三个原因,其中之一是很多研究人员、开发人员是从计划经济模式里出来的,习惯于封闭在高校、院所里,长期与市场脱节,与社会脱节,也与用户脱节。造成一项成果出来,尽管可以参与评奖,却跟市场需求距离遥远。他们很少考虑到,如何让项目变成成果,再让成果变成钱,再让钱重新投入以推动新的成果诞

生!也就是说,他们忽视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良性循环'”。

⑥三、“挑战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挑战

上述对“挑战杯”竞赛的不同评价,表面上是对“挑战杯”本身存在问题的反映,但却从更深层面上暴露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挑战杯”实际上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挑战。

1.竞赛渗透着浓厚的功利色彩,折射出应试教育的弊端

当下,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已经渗透进包括“挑战杯”竞赛在内的各类赛事之中,使大学生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带有浓厚的功利性色彩。表现为:第一,学校为名誉而战。“挑战杯”竞赛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水平,而办学实力与水平又与学校的招生、经费等直接关联。这就不能不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第二,学生为名利而赛。为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并获得好的成绩,各大学对参赛学生都予以“保研”、奖金等刺激。参赛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学校一路绿灯,包括不上课。这实际上是变相的应

·

101·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①②③④⑤⑥成信.三平台三结合三促进[N ].中国信息报,2007-10-23.同上.

“挑战”,创新时代主题词[N ].天津日报,2007-11-13.

卢雁.“挑战杯”离创新人才辈出有多远[J ].上海教育,2005,(12A ).

沈婵婧,刘曼.我的未来不是梦[N ].文汇报,2005-11-22.

陈娉舒.科技成果为何转化难[N ].中国青年报,2001-09-22.

试教育,但对学生很有诱惑力。第十届“挑战杯”竞赛的评委就认为,“大学生呈现出研究新事物、总结新经验、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另辟蹊径等令人喜悦的新特点,也发现了一些作品的不足,比如,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敢创新,人云亦云;有的急功近利,学风浮躁,过度包装;有的盲目套用西方公式解读中国发展等。还有一些制作类作品成本比较高,虽然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商业价值,但却没有申请专利进行保护,显示出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弱。”①

有的学校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达到“发明创造”的标准,参赛者甚至将导师的科研成果带到了“挑战杯”

赛场,有些属于863、973国家重点攻关项目。②很多参赛大学的领导、教师无可奈何地说:“`挑战杯'办到

现在,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项体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精、尖'赛事,其获奖数目与学校知名度、学校业绩、学生就业等直接挂钩。由此,功利化倾向开始出现。有的学校花费很大财力物力,只注重包装一两件可能获奖的学生科研项目,或者只注重对极少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而违背了`挑战杯'赛培养广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宗旨。如果高校为获得奖项而急功近利,那么`挑战杯'会不会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的产物?”③

2.竞赛强调培育创新人才,忽视培育创新意识,反映出精英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仍然停留在精英化阶段。这种精英化教育反映在“挑战杯”竞赛上,就是评判标准过度推崇创新性而忽视实用性。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需要培育拔尖人才、创新人才,但这类人才毕竟是少数,是“选拔”出来的,是“掐尖”。选拔人才的途径有很多,包括“挑战杯”竞赛。社会需要的人才更多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从事普通工作的人才。很多人会有这个想法:“挑战杯”是为培养和挖掘一批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设立的赛事。应该说,培养出创新人才是收获,但培养创新意识是根本。不管是培养创新人才还是创新意识,这两者都必须是结合的,有的人将来是要搞科研的,所以要有创新意识,有创新意识将来才能成为创新人才;但更多的人将来会走上普通的工作岗位,而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中,创新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挑战杯”是激发大学生走创新之路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但不是成就创新人才的捷径,更不是唯一途径。我们必须放大“挑战杯”所提倡的创新精神。如果单纯追求培养创新人才,“挑战杯”就容易进入一个怪圈:成为精英学生的俱乐部。而这种功利主义的精英化的人才观是有悖“挑战杯”宗旨的。虽然“挑战杯”应该成为所有大学生的事情,但实际操作上却成了锻造少数精英的舞台。第一,参加比赛的都是拔尖学生。第二,为了扶持参赛学生,也为了拿大奖,有的学校甚至弄虚作假,一些看似很“高级”的科研题目和项目,其实并不完全是学生自己的,指导教师的劳动占了很大的比重。第三,评审制度不合理。现行的评审方式是:先看材料讨论,同类作品比较,再现场答辩,看操作演示下来的实际效果是否和材料上一致,在考虑地区、客观条件平衡的情况下最终以质量为准。一名参赛者提议:“我的作品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应该让一线工人来评判。”也许,最好的评判方式是让作品的实际使用价值来说话,这样就能避免很多作品被“束之高阁”的命运。人文社科类参赛作品的评审,更向我们提出了如何避免个人主观色彩、实现公平公正的问题。有评委指出,评判社科类作品,关键要看该选题是否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作品能否反映参赛学生已经独立走上社会、独立思

考,并能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④3.竞赛作品学院气浓,成果转化较难

好的作品诞生后,还要接受能否变成现实生产力的考验。每届“挑战杯”竞赛的亮点之一就是学生科技作品成果的转化。虽说历届“挑战杯”都有一些科技作品成果转化,但与宏大的比赛规模相比,成果转

·10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①②③④大学生课外科学技术创新需要迈过三道坎[N ].中国教育报,2007-11-24.

张炯强.创新,创意有时比成品更可贵[N ].新民晚报,2005-11-23.

“挑战杯”遭遇功利化挑战[N ].中国青年报,2005-11-22.

卢雁.“挑战杯”离创新人才辈出有多远[J ].上海教育,2005,(12A ).

化的作品寥寥无几。一位评委甚至透露,有些“大单”其实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横向合作”,就是企业投

入研发资金,学校解决技术难题,实际上已经到了产品验收阶段,只不过是在竞赛期间唱了出“双簧”。

①而观摩“挑战杯”的企业总裁们对此几乎给出了同一个答案:产品研发与市场存在脱节!“挑战杯”竞赛社科类项目主评审奚广庆教授坦言,科研创新一定要与市场相结合,否则被“束之高阁”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模型将很难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什么学生的科技作品难以市场化?对此,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院士方道曾认为,“`挑战杯'学生作品开发的研发周期短,只有两年的时间,难以商品化,要求他们的作品马上投入生产一线,不太现实;另外,学生们身处校园,不具备把作品商品化的精力和能力。当然,学生作品中也不乏很好的创意,但离真正的产品还有一段距离,如果要投入生产,变成现实生产力,要经过再实验、再投入的阶段,但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意识还比较薄弱,风险投资市场不成熟,再加上有的学生作品制作成本比较高,因此难以获得大量的研发资金。”②

4.科技创新陷入创业困境

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催生出一批科技创新企业是“挑战杯”竞赛的目的之一。然而,结果却不容乐观。南开大学商学院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利作了一项调查,他的学生追踪了从1998年至今156名四川大学生的创业实例,统计显示,如今已失败的占83.97%,实现初始运营的占10.9%,成功的仅占5.13%。他们发现,在创业开办时就失败的高达69.47%。也就是说,大学生创业很容易走向失败,而且大多是“胎死腹中”或“早年夭折”。张玉利认为,“相对于国外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启动或萌芽阶段,只有很少的试点学校有创业教育课程,并且没有统一或权威的教材,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创业流于形式等问题。”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学校主要不是培养科研教学人才,而是培养走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人才,甚至独立创业的人才,这种新的人才培育目标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深思的问题。

四、思考与对策

“挑战杯”竞赛的意义自不待言,对其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勿须回避,而这些问题所凸显出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尤其要加以重视,并且要通过加大改革力度、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体系来解决。

1.“挑战杯”竞赛:祛功利主义之魅

“挑战杯”竞赛越来越被功利化,越来越背离赛事的宗旨,已是不争的事实,也引起越来越多的高教界人士的忧思。究其原因,主要有方面:一是竞赛本身就天然地带有锦标性,就得比实力,论水平,争名次,讲功利,这是竞赛的魅力之所在。但“挑战杯”竞赛毕竟不是锦标赛,不能搞锦标主义、功利主义。这是“挑战杯”竞赛的两难困境。二是制度上的问题。第一,从根本上说,是应试教育的制度安排。按理说,大学最不应该进行应试教育,但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学生必须应付外语、计算机等各种考试以获取就业的“硬通货”,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以增加就业的保险系数。所以,大学不仅搞应试教育,而且愈演愈烈。即使是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异化为应试教育,学校对“挑战杯”竞赛参加者给予“保研”、奖金等奖励。第二,从“挑战杯”竞赛本身的制度来看,这是由政府主导的竞赛。政府主办的好处在于,有利于竞赛的组织与推广,何况竞赛成绩往往又与大学的评估挂钩,所以,各高校都很重视这项赛事。但这种制度安排又使竞赛变成了大学之间实力的较量。竞赛成绩的高低直接反映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水平,其在社会上的反响是“链状”的,最终影响到学校的招生、毕业生分配。所以,以提高学生素质的竞赛活动最终变成了学校的功利性行为。这种功利化倾向使得学校为竞赛而竞赛,解构了竞赛的教育功能。

·

103·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①②③大学生课外科学技术创新需要迈过三道坎[N ].中国教育报,2007-11-24.

同上.同上.

“挑战杯”竞赛必须祛功利主义之魅。一是大学教育“去应试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世宁教授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反思发人深省:“目前的教育方法大多是扼杀想象力的。做题要符合标准答案,不管做得对不对,差一点就要扣分;作业和试题多得做不完,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把学生训练成做题机器,使学生仅仅满足于会解题水平。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利于培养大师级人才的,所以长期以来我国没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近几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一等奖的连续空缺也说明了这一问题。”①奚广庆教授也说:“现在一些高校偏重学理的教学安排,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制,不能很好的培养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②必须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重理论轻实践的经院式课程安排,强化实践训练,深入了解社会,突出能力培养,特别是要让学生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让同学们在社会这个广阔的课堂里,通过了解国情,访问群众,认识社会,研究问题,进行学习、研究和思考,这必然反转过来推动他们为回答实践的问题,学深用活理论,走上创造性学习和研究的路。”③二是大学生竞赛活动“去功利性”。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泮文教授认为:“现在国家一直在提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增强,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加快现存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顺应时代的要求。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挑战杯'竞赛即反映了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又促使教育改革进一步向更深层次进行。”④要进一步改革“挑战杯”竞赛制度,淡化其锦标主义、功利主义色彩,努力防止其成为鉴别遴选人才的固定标准,尽快与“保研”等功利主义脱钩,不因活动而活动,不惟功利,只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三是建立政府退出机制。“挑战杯”竞赛应成为民间的、学术的活动,政府不应主导,也不应与大学的办学水平评估挂钩,真正使竞赛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目的。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防止人才“被格式化”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称现在的大学生是“被格式化的一代”,“没有时间玩耍,甚至没有时间梦想,他们被一纸试卷扼杀了创意”⑤。结果是“千校一面”、“千人一面”、“高分低能”。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教授也认为:“我们过去有一个缺点,对同学的培养总免不了千篇一律的格式化培养模式,这是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是在大环境下完成的非常个性化的过程。”⑥

必须加大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构人才的“被格式化”。一是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培育“全人花朵”。通过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品质、合作精神、终极关怀意识。二是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贯彻因人施教的原则,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鼓励个性发展,激励创新创造,激发奇思妙想,支持异想天开。这就要求对包括高考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内的一系列传统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三是树立社会化教育理念。奚广庆教授认为:“我们的大学生,95%以上的人将工作在技术开发、企业经营、事业管理、社会服务等各项业务的第一线。应当使他们在校期间,就树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奉献社会的精神和意识,掌握生动的社会知识,锻炼处理人际关系和具体事务的能力。”⑦大学一方面要坚守精神家园,另一方面要引领社会。大学引领社会的过程,也是大学与社会互动的过程,社会也在影响着、推动着大学的发展,其中,最集中的表现是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的要求。大学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能力与素质而被社会所接纳。

3.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104·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①②③④⑤⑥⑦让青春与创新共舞[Z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41-142.

同上,145.

让青春与创新共舞[Z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45.

同上,129.

大学:怎样面对“被格式化的一代”[N ].中国青年报,2006-07-19.

让青春与创新共舞[Z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38.

同上,145.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按照人才培养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这个目标体系包括认知—实践—发展—创新四个层次。认知,是使大学生对某学科某专业方向的知识通过学习,达到“认识”、“知道”和“掌握”,从而具备一定的专业功底,为科技创新作好准备;实践,是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把所认知的知识加以验证或运用,从而内化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发展,是进化、扩充、开发,就是根据社会、工作及创新的需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拓展其素质,使其形成优秀的品质,从而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就是根据现实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使其取得创新成果。从四个目标层次的关系来看,认知是前提,实践是基础,发展是关键,创新是结果。

为此,必须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各类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要开设大学生科技创新课程,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办法,设置一定的学分,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有“学成”要求。要注意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差异性。要调整课程结构,精讲学理,增加社会实际知识的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合作、社会关怀等多方面的意识和本领。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有效载体,组织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机会。要以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实践为平台,着力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发挥其牵引和拉动作用。一是研究实践项目的来源多样化。实行立项制,分校、院两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立项,明确创新实践的任务和要求,实行项目管理;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倡导“学用结合、学创结合”,做到“学而优则创,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思”。二是实践过程多样化。在实践过程中要让大学生多与疑问接触、与观察接触、与方法接触、与想象接触、与灵感接触、与勇气接触、与献身精神接触,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三是发掘和培养骨干,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团队,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Challenge C up

DING San -qing 1 WANG Xi -peng 2 CH EN Bin 3

(1.I 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hina Univ 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 su ,221008;

2.College of L iterature ,Law and Politic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 y ,Xuzhou ,Jiang su ,221008;

3.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A bstract :Afte r twenty y ears of developm ent ,the Challenge Cup ex tracur ricula r technological in -nov ation com petition has become the hig hest ,largest and w idest national com petition in university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ulture in China .This study is a content analysis of all past ten Challeng e Cup com petitions ,and discusses lessons ,ex perience and challeng es to innov ation education in hig her educatio n in China .

Key words :academic technological innov ation activity ;innov ation education ;Challeng e Cup ·

105·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 科技辅导员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做一名优秀的科技辅导员呢?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整合资源、配合教学;激发兴趣、科学探究;鼓励创新、活动开路;创设和谐,共同合作。 [正文]: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辅导员是一支至关重要的队伍。他们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高。我们作为科技辅导员,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整合资源、配合教学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容的,它还包括电视、电影、录音、幻灯等多媒体,还有实验教学。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建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设备比较完善,实验室建设也比较规;有的则缺这少那,特别是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大多不到位;有的资源建设比较好,但由于多种原因,设备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科技辅导员要积极配合校领导,制订好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 其次是抓好资源的管理,对现有资源进行鉴别、取舍、维修,对新添的资源建设要有系统的“管理使用制度”,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体系。

第三,抓好资源使用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科技辅导员既要协助校领导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还要努力协助学科教师制订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计划”,为他们写好教案,提供方便,包括制作教学课件,选择音像教材资源等。 二、激发兴趣、科学探究 如何让学生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这需要科技辅导员付出更艰辛的劳动。 1、要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的。如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如在教“周长和面积”的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课件,即教师买了一套住房(多媒体展示高楼大厦),要进行装修,有几个问题请你帮忙解决。问题一:计算出这套房子的总面积;问题二:用边长5分米的石铺地需要多少块?每块石售价8元,需要多少钱?学生听后跃跃欲试,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2、引发科学探究。小学生对上科学课普遍很感兴趣,都能自发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而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来源于对事物观察后所产生的科学问题。他们想了解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引发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要比较出水的多少,不能只从容器的大小,液面的高低来确定,而是要综合地考虑到多种因素,液面虽高,但由于容器的体积(底面积)小,所以所装的水不一定多。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判断出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呢?此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亲身探究一

借力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推进学校特色发展规划

借力科技创新教育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郑铁桥 ——会宁完小特色教育总结会宁完小以新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如何发展学校内涵”为导向,立足本校实际,倡导科学精神,点亮科技理念,拓宽科教途径,创立品牌学校。近年来,确立了走“科技创新”的内涵发展之路。 一、画科幻画,结缘科学体验之路 2009年学生创作了一幅科幻画,以未来的玉米移植到火星上生长为主题,勾勒出对玉米利用的展望,课堂上孩子们议论纷纷,“我可以画太空船……”,“我可以画飞天扫帚……”,科技创新教育的种子就是因这幅科幻画开始了萌芽、成长。 后来,以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DV比赛等科技活动为契机,我校的科学教育活动逐渐开展。我校组织学生办科技黑板报、手抄报,营造科学的舆论氛围。通过这些学习宣传,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二、科技大篷车,探索科学奥秘之路 2014年以来,邢台市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多次到会宁完小开展巡展活动。在懒惰环、神秘的磁力等26个展台前,小小科普员认真给学生讲解,学生们仔细听讲,用心观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科学的奥秘。除了科普大篷车活动,市

科协、县科协、县教师发展中心等各级领导还多次来我校指导工作。为小学生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倡导了科学方法、传播了科学思想,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奠定了基础。2018年4月1日,邢台县科协向邢台市科协提出申请,让科技大篷车放到会宁完小,让学生近距离体验科技的奥秘。4月20日科技大篷车送到会宁完小,学校组织教师对大篷车26个展台进行学习,培训26名学生作为小小解说员。4月13日中午,在邢台县发展中心巩主任带领下,邢台市150名小学科学教师冒雨到会宁完小参观科技活动。教师们在引导员的带领下,,观看了蚕的饲养、创意搭建、科技大篷车等学生科技活动。体会了小球运动、铿锵锣鼓等。4月26日上午,在邢台县2018年科技开放日暨会宁中心第二届科技文化节上,共计800多人参加大篷车体验活动。我们每周安排两个班学生的学生利用下午第四节课到科技馆观察体验大篷车活动。学生再次体验了科学的奥妙,进一步提高了科学教育理念,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素养。 三、科技体验,承载科学梦想之路 会宁完小历来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以“绿色点亮生活,创新实现

中美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比较分析

中美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比较分 析 陈涛 2013-2-15 20:47:55 来源:《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沈阳)2007年2期 作者简介:陈涛,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内容提要:美国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改变了美国的科研模式,确立了政府与高校在科研领域的新型合作关系。而中国高校科技工作受到政府的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中美两国政府都主要从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为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与引导,但在支持的强度、支持的目的和引导的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只有深入比较这些差异及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才能为中国政府加强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政府高校科技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系统组成,执行主体分别为高校、企业和政府。通过高校、企业、政府三者之间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能够实现一个国家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目前正在致力于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研究高校、企业、政府三者之间建立什么样的互动关系以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一问题显得非常迫切。 美国是世界上科技最为发达的大国,不仅成功地使成熟的市场经济过渡到知识经济形态,而且使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里居于核心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发展中国家,承担着能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型和直在面知识经济挑战的双重压力。因此,本文尝试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中美两国高校与政府之间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互动关系,并把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的比较作为研究的重点,借鉴美国取得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政府加强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美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与政府的关系沿革 19世纪中叶以后,在学习德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正式确立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但当时美国大学科研从属于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者的水平,发展研究生教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高校科研仍是小部分人从事的小规模活动,科研经费依赖于私人提供,且非常有限。联邦政府所资助的科研(农业科研除外)几乎都在其所属的国家实验室中进行,高校科研很少得到政府资助。 美国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国家需要大规模发展尖端军事技术,组织科研为国防服务成为极其迫切的问题。时任科学研究与开发局局长的万尼瓦尔?布什极力主张政府不要建立研究机构,而应通过以竞争为基础的科研合同形式资助科学家在自己的机构里从事必要的科研工作。在政府的大力资助下,大学科研规模扩大,成果备出,原子弹、雷达和盘尼西林等都出自大学的实验室。二战改变了美国的科研模式,美国政府与高校在科研领域确立了新型的合作关系,政府从扩建政府实验室转向通过合同的形式资助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活动。 二战结束后,根据战争期间政府与大学科研合作的基础与经验,布什根据罗

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项目申报书(论文)精编版

科技实践活动: 《多功能笔架》 喜德县李子乡中心小学 指导教师李映国 一、活动背景 用过的文件夹、塑料板等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的处理方式往往是随手一扔了事,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些瓶用过的文件夹、塑料板用过之后就毫无用处,卖到废品收购站一个也就几分钱,有什么可惜的。这种大少爷作风,与当前资源日益紧张的现状格格不入,与人们正在关注的“低碳、环保、节约”等理念背道而驰。而在这些被废弃的文件夹、塑料板中,有不少是“美观入眼,质地又好,可再加工”的好材料。于是,我们开展了如何“让废旧的文件夹、塑料板利用起来”的科技实践活动,将这些废旧的文件夹、塑料板加以改选,进行二次利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浪费,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变废为宝”的方法,满足学生探究创意的心理需求和学习欲望,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也影响更多周边的人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入“低碳一族”的行列,美化、净化我们的生活空间,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变废为宝“的文明习惯和生活理念。 (2)让学生知道废旧的文件夹、塑料板的特点、用途,了

解人们对其处理的习惯和态度。 (3)自主开发身边的科技活动资源,用身边的材料,做身边的科学,形成从自己的周边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通过调查活动,锻炼学生外出宣传、采访、搜集资料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5)通过围绕废旧的文件夹、塑料板开展“金点子”、“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论文”等的评比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6)教育和影响周边的人,大家来变废为宝,净化我们的环境,美化我们的生活。 三、活动内容 (1)围绕废旧的文件夹、塑料板进行分类,对其特点、用途、处理方法开展网上查询、问卷调查、“金点子”创意评比等活动。 (2)围绕废旧的文件夹、塑料板,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科技实践和作品展示活动。 (3)扩大活动范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开展低碳生活调查活动,并利用生活中的其他废料,开展“低碳生活工艺品”的制作和活动。 (4)撰写“小论文”并进行交流评比,其中的“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论文”是本活动的重点,“小发明”是

大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摘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中国未来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长足意义,也是为 提升中国当今竞争水平的必走之路。另外,从中国大学生创新水平现状考虑也是势在必行重要 举措,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其创新能力存在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主要是化工专业 的学生如何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创新也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高等教育面临和必须解决实际的问题。 创新概念,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广义理解的创新概念是指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创新性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创新行为因而表现在技术、体制或知识等不同的侧面。当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很多成果都是在大学中进行研究并在实际运用中得到转化的,可以看出,大学拥有着良好的创新氛围,而大学生作为大学主体的一部分具备着良好的条件和优势从事创新活动,因此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存在实现中的可能性。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能力,是继承中国先进知识成果的首要条件,也是不断创造新发现并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唯有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保持民族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大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现状 根据研究,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一,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二,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三,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毅力;四,缺乏创新所必需的毅力。另外,随着网络的盛行、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现在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等问题的日益呈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也出现了很大的分离,譬如各种心理问题和道德修养缺陷等,这些无疑都给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设置了障碍。从中国大学生的创新现状分析,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工程,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紧急治疗”大学生在创新问题上犯下的疾病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就能解决,同时,这项历史任务更是赋予了众多的艰辛和曲折,因此在大学生里面建造起浓郁的创新氛围更不可能是一个人或组织的事情,除了国家和政府能审时度势制定出规范的创新方面的政策和必要的物质投资外,作为这项工程的主体,大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并与国家的创新体系相配合,形成呼应,拉近互动,最终为创新工程的建构共谱胜利之曲。 1、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 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在大学里面我们大学生应该主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

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之路

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之路 【摘要】本文介绍了忻州师范学院附属外国语中学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打造特色学校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数据,从思想认识到实践探索,再到丰硕成果,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全面系统地阐述和论证了在中学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为在中学有效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科学素质 早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就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又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教育部更为明确地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大目标,加强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育。再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学阶段科学教育的目标也都被确定为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即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人呢?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在高考升学的压力下,在中学开展科技教育的确存在许多具体问题,如认识不足的问题、科技教师短缺的问题、与学生文化课学习时间冲突问题、经费支持的问题等等。 忻州师范学院附属外国语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既有初中又有高中,建校才刚十年,中考高考的压力比老学校更大,升学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问题。但是,学校领导并没有一味追求升学率,而是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了”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导航奠基”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之后就提出了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的目标。现在,我们忻州师范学院附属外国语中学已经是“山西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中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的实验校,而且中高考的升学率也是名列前茅。 当然,我们的科技创新教育之路并不现成和平坦,是靠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走出来的。以下是我们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活动中的一些理解、做法和思考,供大家参考。 1.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学校领导组织学校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并分析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发展趋势,审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结合我

国内外本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国内外本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1.国内外本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概况和最新发展趋势 大型医院每天服务患者多达数千,每天消耗的医疗器械、物品更是成千上万。不同的患者的医疗服务流程各有差异,且需多个诊疗部门协同作业。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护人员、医疗物品和器械等流动错综复杂,对现有的医疗管理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由于医疗服务管理缺乏强有力的工具支持,依靠人工管理导致有限的医疗资源利用率偏低,患者等候时间过长,医疗服务成本昂贵和质量偏低等问题。 1.1 医疗管理信息技术依然面临存在的问题分析 1.1.1 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处理使得医疗服务流程变得更加复杂,且增加了医疗服务成本; 1.1.2 医院内物品和人员流动的动态性,使得手工处理信息工作负荷庞大,容易出错、难以保证医疗信息和实际医疗服务的一致性; 1.1.3 无法实现对医护人员、医疗器械和物品的跟踪、状态监控,无法支持医疗资源的优化调度。 1.2 RFID技术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专家纷纷开展了医疗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开始应用于医院所为人员和医疗物品管理,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美国、英国、瑞士和日本等医院与各研究院校合作,开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医疗资源管理系统和医疗资源优化调度系统,并已在医院内实施应用。国内,目前也有科研院校开始研发相应的管理系统,但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产业。由于,我国医疗体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异显著,因此,国外企业开发的医疗资源管理系统难以适用于我国医院的管理。而且,即使国外的发达国家也没有涉及医疗手术管理系统的开发。 2. RFID技术的物联网应用系统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2.1 研究目的

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2019年精选文档

xx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一个时尚的话题,我校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小学属于教育的基础阶段,让学生初步体验科技创新带来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对他们进行科学指导,培养他们基本的科学素养及科学想象创造力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展示平台与机会,以增强他们的信心与能力。 一、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福利一小作为西固区一所具有近60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名校,在学校“福”文化的引领下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以“科技创新发展能力”为办学特色,极大地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与办学声誉,为学校“走科技创新路,铸特色品牌校”的发展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国旗下讲话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新氛围。 1.校内开设多种校本课程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开设了纸模航模、机器人、探究式科学、创客多种校本课程,让学生拥有一个具有浓郁科学文化氛围的校园,时刻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学校的科技长廊两侧有科学人物的简介及其发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和科学体验仪器。 2.与校外科技馆签订长期协议 我校与兰玻东社区科普馆签订长期参观学习的协议,利用周末时间让学校每一位学生体验科技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同时科普馆也为我校提供长期免费的探究式科学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实践能力。 3.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 创造依赖于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创新型教师,对教师的培训尤为重要。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思想,提高创新能力,不断用创新

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成就科技创新 地学院资勘09-2班张瞻学号3090101222 什么是科技创新呢?相信很多大学生都知道这四个字,但是有谁知道它真正的含义呢?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与民族发展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民族的命运,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大学生,我们该怎样做到科技创新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科技创新,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什么意义。要征服你的敌人,首先你就要了解他。做全面的了解,从根本上了解。科技创新也一样,我们要了解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方面的作用。科技创新义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法律规定的高等教育中心任务之一。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发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对于工科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

和主要内容,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位”的坚强阵地,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舞台。了解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含义和它的意义性才能为我们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做好铺垫。 然后,培养我们大学生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对一件事有了某种意识并有一定能力做到之后,我们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它。因此,只有有了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我们才能做好科技创新,开创新思路,开发新产品。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哪些途径呢?第一、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塑造大学生创造人格力量;第二、.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平台,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第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保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第四、以学习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当我们有了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的时候,我们才能思考出出色科技创新理论,为科技创新应用于社会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做到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虽然很重要,但是没有和实践相结合,会是一无是处。所以,科技创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关键。说得通俗点,理论就是想法,实践就是行动。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文字上,要以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当我们有了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并作出一定的理论指导之后,就要马上行动,让你的想法应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创造更大的成就。大学生科技立项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了实际的方案,我们就要去实践,在实践中创新,这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在科技创

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总结报告

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总结报告

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总结报告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提出了以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引导自主实践为理念,以兴趣引导、项目驱动、过程监控、目标管理为核心,以组织协调、教师指导、培训研讨、创新实践、监控管理、评价奖励六大平台为依托的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体系的六大平台: 一)组织协调平台:建立课外科技活动领导机构、专家小组和学生组织,为不同层面课外科技活动确定方向、制定规划、协调实施。 二)教师指导平台:建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明确指导任务,保证指导质量。 三)培训研讨平台:建立实践技能及技术普及、培训和各类专题讲座的课外培训研讨平台。在此平台上,学生将创新思路和方法与专家、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与研讨。 四)创新实践平台:建立课外创新实践基地、科普基地及开放实验室,在此平台上,学生将创新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五)监控管理平台:建立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与执行队伍,对课外创新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控与管理。 六)评价奖励平台: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评价与奖励办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机制 一)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1、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 为致力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系统的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实施计划,质量监控,项目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实现了目标管理。学院先后出台了:《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长基金科技创新奖评定条例》、《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首届大学生科技创

谈提高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一)

谈提高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一) 【论文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影响因素措施厦对策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但是.高校在圆享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科技和教育体制仍然存在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和作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束缚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及对策,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鏊作用。 高等学校是智力资源较集中的场所。高校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高新技术的重要创造者和拥有者,应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重任,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虽然高校在科技工作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科技和教育体制仍然存在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和作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因素 高校实行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体制,从而促进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科研,是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历史任务,我国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和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但是,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依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的瓶颈。从各国投入高校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比例来看,我国高校的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总额只有美国的3.5%、日本的7.1%和德国的l3.9%。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难以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同时,高校自由研究经费的筹集也较为困难。 (2)整合科技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高校科研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力。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合作交流不够,队伍整合比较困难。不易形成合力。高校科技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配置,巨大人才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3)小而全的封闭思想导致科技资源共享困难。高校科技资源分散,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导致高校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投资效益不高。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不够,设备利用率不高。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尤其是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建立共享机制已成为久悬未决的一个问题。 (4)前沿领域实质性国际合作进展缓慢。目前我国高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大多还停留在一般性人员交流和学术互访的层面上。高校参与国际大型科学项目合作研究,特别是与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深层次合作有待进一步发展。在一些国际战略高科技前沿领域,缺乏明确的国际合作目标和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不仅不利于我国高校科研人员及时把握国际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而且在科技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有可能使我国高校与发达国家高校之间的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5)重大成果产生难、转化难。由于缺乏风险投资基金等经费的投入机制,相当一部分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得不到产业化前期中试的投入而无法转化。高校科技成果产出不能满足国家的要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高校科技产业有待进一步规范。高校与大学科技园之间、与从事创新产业的科技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重大成果产生难、转化难。 二、高校科技创新的措施殛对策

中国煤矿智能开采科技创新与发展

煤炭科学技术 第卷第期 年月 “煤炭自动化智能化采掘技术与装备”专题 中国煤矿智能开采科技创新与发展 王金华?黄曾华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北京天地玛珂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北京摘要:分析了近十年来国内外煤矿智能开采的技术发展过程?总结出国外智能化开采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地质勘探结合掘进技术方式描绘开采煤层的赋存分布?通过惯性导航采煤机实现智能开采?在国内智能开采方面则是提出了“无人跟机作业?有人安全值守”的开采理念?构建了“以工作面自动控制为主?监控中心远程干预为辅”的中国煤炭智能开采模式?并对国内厚煤层和薄煤层的智能开采工业试验和生产进行了技术总结?对未来智能开采的技术框架进行了设计?将智能开采的关键技术分为:智能探测、智能导航和智能控制个主要部分?并对煤岩分界、煤矸识别、工作面超前探测技术创新进行了展望?指出煤矿智能开采科技创新依赖于开采装备、开采技术和开采理念的不断进步?关键词:煤炭开采?智能开采?科技创新?智能探测?智能导航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InnovationandDevelopmentofIntelligentCoal Mining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 AbstractKeywords .ChinaCoalTechnology&Engineering GroupCo. Ltd. BeijingChi na .BeijingTiandiMarcoElectroHydraulicControlSystemCo. Ltd. BeijingChi na 0引言 近十年来为了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国内开展的有关煤矿开采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已使得我国煤炭开采水平接近或部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真正实现完全智能开采还局限在薄煤层工作面对综采技术方面利用陀螺仪对采煤机位置进行三维检测跟踪定位在原有记忆 收稿日期:?责任编辑:赵瑞DOI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资助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育资助项目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重点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王金华(—)?男?河北故城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引用格式:王金华黄曾华中国煤矿智能开采科技创新与发展煤炭科学技术

浅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指导老师:靳磊主持人:丁良龙参与人:常佳伟 2015年11月

摘要:高素质大学生的培养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科技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更高要求。本文现对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意义所在,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以期能起到一些促进作用。并结合宁夏大学大学各学院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给出了一定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有效措施;能力培养 0引言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高水平结合。周济同志曾说:“中国的大学要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这是围绕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高等学校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如何可以改“MADE IN CHINA”为“CREATED IN CHINA”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在我国,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重视分数而轻视能力、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习惯,养成了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2]由此,分数也成了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指标。从而大大抑制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不少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很好,但走出校门面对实际工作中的科研问题时往往感到一筹莫展。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使他们因不能学以致用而对未来感到迷茫,同时企业又因找不到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而焦急万分。[3]因此,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在校期间的科技创新活动来得以锻炼、[4]培养和积蓄能量,使得学校培养的大学生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出色的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 1.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不浓,积极性不高,意识比较淡薄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学生本身原因。许多学生目前还停留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上,尚没有主观意识到创造型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学习的知识只注重巩固理解,而没有和实践相结合来消化吸收。 二是学校的科技活动影响力不够大,没有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据调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总是集中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这些学生有很浓厚的兴趣,且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主要是学校没有对学生加大动员力度,往往挑选比较有基础的学生进行比赛,不注重大学生总体科技创新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良性发展机制。 三是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后续保障措施不完善,不能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目前有些大学生想进行一些科技创新活动或是得不到经费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或是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导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很少,或是虽有想法但得不到老师指导而不知如何下手,或是传统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奖学金评定标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而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订等,从而影响了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热情大减,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进程。 二、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1.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格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 2011-11-15 00:05:19| 分类: 科技创新教育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科技创新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根本手段 人才质量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教给学生多少有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进一步获得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科学研究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培育和提高。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在对教师关注科学前沿提出要求的同时,也为学生,尤其是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教师有可能把最新的科技知识、研究手段传授给培养对象,从而有可能为参与过一次或若干次研究过程的科技人才进行有效的知识更新,使教育模式由“单向连续”向“交叉循环”转变,形成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同时,高校区别于一般科研院所最大的特点是学科门类齐全而且非常集中,因此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必然带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产生新领域、新方向、新方法,构成新型的学术群体,培养对象在不断更新的学术氛围中可以拓宽知识范围,提高学术境界,并通过接近或参加一定的研究工作增强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科技创新是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高等学校,只有当体现着智力水平的科技创新不断推进的时候,才能表现出学科建设层次的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的主要载体是科研方向,而科研方向本身就是智力资源“聚合”与“拓展”的具体设计,是智力创新的实现形式。只有具备了高质量的研究项目和由此产生的高质量成果,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科的发育与成长。 在长期以来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变化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讨论中,我们应当明确的是:在高等院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学校里,所有学科、所有专业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高校全局工作中的地位。 三、科技创新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根本措施 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引进和派人员外出进修等渠道,补充队伍和提高整体实力,但解决问题最根本也是最现实的措施是引导教师积极从事科学创新工作,使之在先进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大量吸收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新领域、掌握新方法、更新知识结构,培育创新能力。 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师是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科学环境下开展工作的,作为培养人才基地的高等学校,必须对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给予足够的重视。基于高校自身的特点,让教师完全脱离教学工作去更新知识是不现实的,而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文化信息密集、学术交流渠道多、实验条件比较完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篇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加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科学构建创新型 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和服务于学生的科技创新事业,按照“搭建平台、典型引路、 积极引导、重在普及”的思路,充分体现“强基础、重能力、抓创新”的原则, 建立并完善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并优化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三种模式,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学院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生机盎然,课外科 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成果逐步显现,科技创新建设日趋完善, 初步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低年级重普及,高年级重提高”的学生课外科技创

新工作新格局。 一、建立和完善一套机制,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保驾护航 为保障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计算机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 况,建立了以“环境搭建为先导,学院投入为保障,政策体现为推力,教师指导 为支撑、科协工作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 1、环境搭建为先导。学院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院 设有创新实验室四个: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 验室和ACM/ICPC训练基地,配备了单片机、ARM7、ARM9、XScale255、XScale270、 国产CPU等一系列的软硬件开发环境;提供EDA、SOC、SOPC、DSP以及美国Xilinx 公司提供的高端FPFA芯片和开发设备。每年,都有百余名同学在创新实验室进 行科研项目开发和比赛训练,创新实验室也日渐成为学生的科技创新基地。

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

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 摘要]加快我国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应重点建设好两个平台和一个基地: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平台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同时,要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创新基地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概念源自国家创新体系。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1998年,我国提出了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奋斗目标,这为高校,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就是指高校将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调整、组合、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个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的有机体系。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强大生力军,加快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 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科研力量分散,科研整合程度不高,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普遍较低的状况,我们认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着重建设好两个平台和一个基地,即建设好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平台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同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相结合。 一、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 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是高校优势的体现,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的建设要克服现有院系管理组织的弊端,打破各部门和单位之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团队,探索建立一批多学科集成基地的有效机制。 1.凝炼学科方向 选择、调整、凝炼学科方向,凝炼出重大科学问题和目标,是创新平台的生命线,是产生重大、可集成成果的保障。高校要彻底改变当前学科建设中“一片高原、没有高峰”甚至是“一片平原”的状况。在选择学科方向时要考虑三个方面:一要抓制高点,从战略和优势领域人手争得发展先机,准确预测学科发展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体现前瞻性。二要通过抓重点,发挥重点学科的先导和示范作用,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体现可能性。突出重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要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发展趋势,选准自己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一旦选准,就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对于这些领域,学校应积极申请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等,争取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分流调整人员,强化对优势学科和高水平学科的支持,集中有限的资金和人力,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且是本校优势的基础研究领域,力争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使重点研究方向与重要研究领域上新台阶。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经费上,给重点建设的学科增加3%~5%的经费,其他学科则减少3%~5%的经费。三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要切实发挥重点学科尤其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作用,创造条件,以一个或几个重点学科为核心,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领域中建立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学科群体,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增加学科建设的活力。 2.培育“学术大师+团队”的科技创新队伍 拔尖人才及其领衔的创新团队是创新平台的灵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依靠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更不是科技人员单枪匹马独立工作所能完成的,而需要科技人员组成团体进行协作攻关。据统计,从1901年到1972年诺贝尔奖金获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方案 石桥镇拱齐小学王三林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收集交流中外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在收集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创造的情感和动手、动脑能力。 2、对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技法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潜力。 3、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二、活动时间:一个月左右 三、活动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收集古今中外发明家、科学家的故事 一、导入: 陶行知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从小树立勇于创造的精神,在创造的天地里越飞越高。 二、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三、学生自己设计,将收集到的科学家、发明家的有关信息制作成卡片好朋友。 第二阶段:结合生活实践,学习发明创造的技法 一、谈话导入: 前一阶段我们通过阅读并交流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激发了大家发明创造的兴趣,但是有了创造的兴趣并不等于创造,我们还应掌握前人总结的创造技法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师生共同研究发明创造的基本技法。 1、找缺点 教师:顾名思义,就是对已有物品找出不足之处,然后再针对这些缺点进行改进。30年前,日本人鬼冢喜八郎针对日本篮球鞋容易打滑这个缺点,把运动鞋的平底改成凹底,解决了篮球鞋打滑的问题。鬼冢喜八郎的这种发明方法称为缺点列举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使用起来不顺手,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想想改进的办法。 2、启发法

教师:启发是从其它事物中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很多事物都可能有启发作用。例如:飞鸟启发飞机的发明,木梳启发插秧机的发明。在你搜集的发明故事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3、组合法 教师:组合发明法是两种或几种已有的东西组合起来,使之产生一种新的、具有更多功能的新物品。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画家海曼是个丢三落四的人,在画画时常找不到橡皮,为此,他不得不把橡皮用细绳拴在铅笔上。他的一位朋友威廉看到了这一似乎笨拙可笑的做法,于是回去研究设计了橡皮铅笔,并申请了专利,每年可得50万美元的专利费。 4、检核目录法。 此法几乎使用于一切领域里的创造活动,因此享有“创造法之母”的美称。例如我国著名学者许立言、张福奎提出的“发明创造十二法”: (1)加一加:在原有的基础上加高、加厚、加多等。如万吨货轮、摩天大厦的建造等。 (2)减一减: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减轻、减少、省略、降低、拆散……如无线电话、无人驾驶飞机、微型收音机、集成电路芯片的发明等。 (3)扩一扩: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放大、扩展,从而导致发明。如放大镜、宽银幕、多功能器物的发明等。 (4)缩一缩:在事物原有基础上运用缩小体积或浓缩等办法来实现发明。比如在有了挂钟、台钟之后,人们又相继发明了怀表、手表、电子表等;还比如人们发明的电脑笔记本等。 (5)变一变:通过在事物原有基础上改变形状、颜色、气味、次序、轻重等来实现发明。如电视机由黑白到彩色,由单频道到多频道,由单一画面到双画面、多画面等。 (6)改一改:在原有基础上改不足、改缺点、改不便,如方便食品 的发明等等。 (7)联一联:即考虑事物的原因、结果之间的联系,考虑能否和其他东西联系起来。如哈尔滨的卖鞋“女能手”杨华,她由“大手大脚”想到人的脚肥瘦大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