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牛顿重力模型的旅游吸引力研究

基于牛顿重力模型的旅游吸引力研究

基于牛顿重力模型的旅游吸引力研究
基于牛顿重力模型的旅游吸引力研究

基于牛顿重力模型的旅游吸引力研究

——以“天下第一城”为例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研究的背景

自2000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一直维持在10%左右。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入境游、国内游和出境游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收入上都不断扩大。但是反映旅游业发达程度的各项指标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旅游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旅游人均消费水平、旅游普及率、旅游停留过夜率等仍然较低,旅游行业成长的空间巨大。同时,在旅游业发展热情高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传统旅游观念的束缚下,不管其社会经济背景如何,认为发展旅游就要开发旅游资源,就要建设旅游项目;不管当地的市场类型和市场潜力,过高估计资源价值,盲目上项目;不管有无文化背景,照搬硬造人工景点,却忽略对整体旅游发展动力的培育和大环境营造。而学术界,目前学者专家较多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旅游资源的评估和旅游规划上去,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更深一层次的研究较少,整个旅游研究大多还处于表层阶段。旅游吸引力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引力模型的研究是旅游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和发展将为旅游研究开启一片崭新的前景。[1]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旅游吸引力研究主要是以旅游地及旅游者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旅游地和旅游者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了解旅游地和旅游者各自的特性和变化规律;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出发,初步构建旅游四力评价体系及旅游吸引力模型,努力解释旅游行为的决策、方式、方向以及空间分布与变动现象,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和旅游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1.2.2研究意义

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较短,学术界很多新概念不断被提出来,其中一些已经得到学者们的认可,还有一些尚处于争论之中。各种概念之间可能会存在某种关联,难以界定。另外,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没有结合旅游产品、旅游者的特点和我国旅游发展的实际现状,很难直接用于旅游业的运营。本文首先对旅游系统、旅游吸引力、旅游引力场等概念进行探讨和梳理,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尝试构建旅游四力的评价体系,建立引力模型,将理论研究通过数学模型更直观地表现出来,再与“第一城”的实际分析相结合。虽然缺少充分的调查数据,论证方面可能不太严谨,但基本可以了解问题的具体情况,相对深入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产生原因及其带来的联动影响,并运用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知识去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本文

的研究愿接受实践的考验,也更希望能为“第一城”的旅游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1.3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研究框架

1.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归纳演绎法

归纳:基于众多学科内容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根据自身研究需要,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归类、整理,进而吸纳有利于研究开展的现有成果。

演绎:根据自身的研究框架和主体,结合归纳后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体系,进一步将两者延伸、融合、扩展开去,从而构筑旅游四力评价体系和吸引力模型。

(2)理论分析指导法

运用旅游体验理论、顾客价值创新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行为理论、管理理论、企业发展理论等作为本文的理论指导,结合国内旅游发展研究现状,尝试性探讨“第一城”未来旅游发展的模式与策略。

(3)实证研究法

对“第一城”旅游的发展条件、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汇总相关的资料,为本论文的实证研究提供依据。

(4)数学模型研究法

在旅游四力评价体系,旅游吸引力模型研究中建立了一些数学模型。

第二章研究综述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旅游系统

旅游系统是对旅游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要素的总和。对旅游活动全过程产生影响的因素通常包括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交通、旅游者、旅游组织等,各要素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程度对旅游过程产生影响,并因旅游活动过程使之统一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旅游系统按旅游活动过程的阶段性及系统各部分在旅游系统中功能的不同,吴必虎将其分为客源地系统、旅游通道系统、旅游目的地系统、旅游行政组织系统共四个子系统,各系统功能不同,但相互紧密联系共同构成旅游系统。旅游系统的功能即是通过各要素的协同与配合,保证客流、旅游信息流、收益流的顺畅与永续,其中客流和旅游信息流、受益流的顺畅性程度反映的是旅游系统各要素的协调性,而客流和旅游信息流、收益的强度和持久性则反映的是旅游系统功能的完备性和强度。[2]

2.1.2旅游吸引力

旅游吸引力是反映旅游目的地或旅游设施吸引游客能力的一个量化指标。车裕斌认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是一种由目的地系统内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所决定的,将目的地系统以外客源地旅游者吸引至该目的地的力。实质上是目的地系统与客源地系统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朝向目的地方向的力(实际上还存在着朝向客源地方向的力,但流动极少,并伴随明显的经济目的,不属于大众旅游的范畴,也不是旅游研究对象。),是一种单向的力。关于旅游吸引力,刘滨谊认为吸引力可以磁体及其发出的磁场对磁性物的吸引力作比。旅游目的地好比磁体和磁场,游客等诸多被吸引物好比磁性物,其相互间的作用借助于旅游磁场。旅游目的地只有成为一个强大的磁体并释放出巨大的磁场,才能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3]

2.1.3旅游引力场

旅游引力场是指由旅游吸引物(旅游地)与旅游吸引对象(旅游者等诸多被

吸引物)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场域,其大小也就是两者相互作用的范围。其中,旅游吸引物通过自身的特性吸引众多的旅游者,而旅游吸引对象由于其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吸引旅游地。在此基础上,两者相互吸引、相互作用,构成了整个的旅游引力场。旅游引力场并不完全等同于物理学意义上的重力场或其他引力场,旅游引力场更为社会化和复杂化。[4]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旅游作为一门多领域交叉的学科,集中了地理学、生态学、心理学、美学、建筑、城市规划、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多门学科研究人员的共同关注与投入,形成了诸如旅游地理学、旅游生态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区域规划与设计等特色研究领域。此外,在众多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国内外尚有一批旅游学者正致力于旅游系统的研究。然而,在目前众多的旅游研究中,极少有关于旅游吸引力的系统研究。相比之下,与其较为密切相关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的分析、研究,其中也包含部分对于旅游吸引物的界定与分析。

有关旅游资源最为主要的研究工作之一就在于对他的评价工作。由于评价工作极其复杂性,因此,国外的一些学者早在30年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相应的评价方法也有很多,例如,单因素评价。相比之下,国内开始研究的时间还不长,主要集中在分类成因研究,尤其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模型的研究。

此外,国内对于旅游资源在概念、范畴上的界定,也一直是旅游界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杨振之先生曾在他的“旅游资源的系统论分析”中阐述了旅游吸引物的概念以及内涵,对于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利用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谢彦君在他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与调整”中对旅游吸引物加以了界定;林红和王湘则根据上述两位的研究成果,对旅游吸引物加以了进一步的系统分析,提出了旅游吸引物的根本属性是对游客的吸引力、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旅游吸引物的主要内容是吸引游客的自然与人文客体;而其他一些学者也曾在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上引入过旅游吸引物的范畴,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物与旅游产品的交集,并且肯定了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力及经济性的特质。而在国外,旅游吸引物作为其旅游界的通用语,则相当于我国旅游界中所指的旅游资源概念。[5]总之,国内目前对旅游吸引力研究甚少。

第三章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3.1旅游资源拉力

旅游资源拉力是指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或旅游吸引物产生的,作用于旅游者的,指向旅游地的力。它反映的是旅游资源的特有属性和魅力,是旅游产生的前提条件。旅游资源常通过遥远的信息传播给旅游者,旅游者接受后会在脑中产生一种形象感知,这种感知是模糊的,脆弱的,不具体的。旅游者会将感知到的形象与自己的生活环境作比较,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会激发旅游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似一只无形的手在将旅游者拉到目的地。而相同点虽然会削弱旅游者的好奇心,但是它会带给旅游者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使旅游者觉得旅游地是可以把握的,可以探索的。人们不会轻易地去探索一个完全不了解的环境,因为过多的陌生会产生恐惧和不确定,人们更趋向于借助熟悉的事物来探索未知的东西。

影响旅游资源拉力的因素有很多,对于某一个景点来说,影响因素不但集中于景点之中,它周围的环境一样会产生效应。如果景点周围有很多其他景点,那么它的拉力就会增强。所以一个旅游地的布局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旅游经济也是一种规模经济。对旅游地的布局,其实就是对旅游资源的布局,对引力场的设计。因为各个方向客源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他们带来的市场也就不一样。旅游地首先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明确主要吸引哪一类游客,重点吸引哪一个方向的游客,如此整个旅游地的资源拉力才会达到最大化。旅游资源拉力并非一尘不变,它会随旅游地的开发规划而相应地改变。

3.2旅游需求推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旅游应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每个人的旅游动机可能都不一样,但绝大多数人可能是为了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本文认为在现代大旅游环境下,自主旅游者很可能是出于求知和审美的需要,而非自主旅游者则可能因为从众心理或追求潮流。还有一些特殊的需求所引发的旅游活动,如:宗教朝拜、医疗体育,尤其是宗教朝拜,他带来的旅游规模和市场非常庞大。一些宗教名山、圣地的游客数量巨多,重游率很高,这主要依赖于其特殊的功能和知名度,对于这一类旅游者他们追求的或许可以称之为精神旅游(或心灵旅游)。

旅游需求推力与旅游资源拉力同样重要,它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第二动力。在古代虽然也有旅游活动,但是可能没有现代这样壮观的大众旅游,人们的旅游意识也没有这样明显,所以即便自身条件许可,古人也很少会自发地外出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逐渐被作为人类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更加以一种人人平等享有的权利或需要被提出来。现代人,在自身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一有闲暇时间,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旅游,这就为旅游地带来了大量的潜在游客。旅游需求推力是一种作用于旅游者,指向旅游地的力,它就好像火箭的助推器,推动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推动旅游的大潮继续前进。

3.3机会指向力

除了旅游资源拉力和旅游需求推力外,应该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旅游活动的发生,这些因素具有随机性,概率性,对旅游者的决策有某种促进作用,

进而引发指向旅游地的活动,本文将这些因素统称为机会指向力。在旅游的原始阶段,机会指向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者选择旅游地时往往并不是因为旅游地资源或是自身的旅游需求,而是因为偶然的机会。另外,当旅游区面积很大,在众多相同类型旅游资源面前,旅游者的可选择性很多,旅游者确定去往那一景点或旅游地时常会根据突发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选择。机会指向力对不同的旅游者一般都会不同,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旅游者自身,而很少与系统内其他因素有关,或许利用旅游心理学能够较好地解释这一问题。还有,机会指向力对于一个确定的旅游者来说变化往往很剧烈,不容易把握,很难预测;而从宏观上,对于一个旅游地来说,因为旅游者人数很多,一种类似于中和效应或是规模效应使得其变化幅度很小。

3.4旅游阻力

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并非就能使旅游者产生前往目的地的旅游行为,因为还有许多无形的“力”在阻碍旅游者的决策,从而影响整个旅游活动,我们把这些力称之为旅游阻力。旅游阻力与其他三种力方向相反,实质上是旅游系统内作用于旅游者,背向旅游目的地方向的力。旅游阻力相对来说更为复杂,一切不利于旅游目的地的因素都要考虑在内。我们知道,就像磁铁一样,吸引力应该是两个事物共同作用的结果,两个事物相互吸引,但是他们对另一方的作用力是相反的。旅游阻力似乎是阻碍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但从一种辩证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吸引力,或是一种缓冲力,虽然它是阻碍旅游活动的发生的,但对旅游吸引力也会发生影响,它起到一种调节作用,不至于使其他三个力的合力过大或是达到无限,我们可以称之为反向吸引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阻力也有其积极意义。当旅游者很难前往旅游地时,他们心中就会对旅游地产生一种神秘感,有时反而能更加刺激自己的旅游欲望,无形中增强了旅游需求和资源吸引力,甚至于机会指向力都发生了改变。

目前可以预知的影响旅游阻力的因素主要有干扰机会、距离摩擦、自我限制、其他阻力等。干扰机会与机会指向力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所产生的是背向旅游地的力,可选择性越大,机会越多,干扰性就越强。距离摩擦是旅游阻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距离所产生的困难通常很难避免,它会降低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的体验,给旅游者带来一种很不舒服的感受。自我限制主要是旅游者自身的因素限制了旅游活动的进行,例如因为身体不佳不得不推迟或取消旅游计划,或是改变原定的旅游目的地。每个人情况不同,因而自我限制条件也不一样。一些突发因素有时会影响整个旅游系统的吸引力,如爆发全球性的流行病,客源地或旅游地突发自然灾害等,都会产生旅游阻力。

第四章旅游四力的评价体系

4.1指标体系建立遵循的原则

旅游吸引力和阻力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如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旅游四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系统性的原则,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系统内各要素的特征,各要素之间相互独立而又彼此联系,共同形成旅游四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2)科学性原则

旅游四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客观真实地反映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现状。指标的选取、权重确定、评价方法的确定以及数据获得与处理都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3)一般与具体相结合原则

尽管引力模型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但应用到旅游研究中尚属尝试阶段。因而,针对我国旅游的发展实践特点,将旅游四力的评价体系与旅游特点相结合,设计适合我国旅游发展实践的旅游四力评价体系。

(4)可操作性原则

旅游四力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含义简单明了易于被测定或度量,计算方法科学合理,评价过程简单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测性和可比性。

(5)层次性原则

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它又可以分解为若干较小的子系统,子系统又由各具体的指标构成,因而旅游四力的评价体系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评价模型,越上层指标越综合,越下层指标越具体。

4.2评价指标体系

4.2.1初始题项的建立

建立旅游四力评价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建构一个相关研究对象的调查项目库。本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检索,结合旅游活动产生的机理,对旅游资源拉力、旅游需求推力、机会指向力、旅游阻力四方面进行评价,并初步提出了评价体系的55个题项。其中包括旅游资源拉力的18个题项,旅游需求推力的13个题项,机会指向力的12个题项,以及旅游阻力的12个题项。

4.2.1.1旅游资源拉力的相关题项(A1)

X1旅游地等级

X2旅游地奇特度

X3旅游地资源丰富度

X4景点或景区规模(周围旅游景点或景区数量)

X5旅游地知名度

X6景观价值(艺术特色、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等)

X7旅游资源可观赏性

X8游客可参与程度

X9旅游地功能(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历史文化、宗教朝拜、修养娱乐、医疗体育等)

X10景点或景区集聚程度

X11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

X12旅游地综合环境

X13旅游地设施完备程度

X14饮食住宿服务状况

X15经营者、服务者的素质

X16导游服务水平

X17旅游地管理水平

X18二次旅游价值

4.2.1.2旅游需求推力的相关题项(A2)

X19旅游者的旅游次数

X20旅游者对某类资源的旅游次数

X21旅游者的闲暇时间

X22旅游者的可支配收入

X23旅游者的工作种类

X24周围人的工作种类

X25旅游者对哪类景点感兴趣

X26旅游者的兴趣爱好

X27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层次(物性需求、人性需求、神性需求、社会需求)X28旅游者的旅游欲望强烈与否

X29旅游者的旅游目的

X30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在目的地的集中程度

X31旅游效用

4.2.1.3机会指向力的相关题项(A3)

X32旅游者的旅游机会

X33外部旅游氛围

X34近期有无旅游打算

X35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知(如引发愉悦感)

X36对旅游地的选择几率

X37旅游者的心情

X38旅游者消费行为习惯与消费意识、成长性等

X39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互动因素(如货币汇率、物价水平,政治、技术因素等)

X40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

X41旅游者潜在意愿

X42受教育程度

X43选择的旅游形式(团体、个人、会议、奖励旅游等)

4.2.1.4旅游阻力的相关题项(A4)

X44旅游地与客源地距离

X45交通现状及建设的难易程度

X46旅游费用(性价比)

X47旅游地与客源地气候差异程度

X48旅游地是否安全可靠

X49旅游地环境容量

X50旅游资源所在区位距中心城市的距离

X51客源地经济水平与旅游地间的差异

X52适游期或适用范围

X53社会突发事件影响

X54出游最大忧虑

X55个人限制条件(性别、年龄、家庭成员数、身体状况等)

4.2.2初始题项的精炼

首先,邀请五名评判者,向其解释旅游四力每一方面Ai(j=1,2,3,4)的含

义,并给出各一个题项XK作为示例。然后请评判者对所有的题项进行归类,若认为其中某个题项不属于旅游四力内容的任何一类,则将其列入“不适合”之列。评判结果,若某个题项被至少四个人归为“不适合”之列,则将该题项从项目库中删除。再邀请旅游学领域的五名老师或专家,向其解释每一个类别Aj(i=1,2,3,4)的含义,让他们了解调整后每个类别中包含的题项,并请其对每一类别下各题项对该类别的说明程度进行评判:

(1)该题项完全能说明旅游四力情况;

(2)该题项一般能说明旅游四力情况;

(3)该题项不能说明旅游四力情况。

评判标准:至少有三个判断者认为Xi,能够完全说明Ai、,并且没有人认为Xi、不能说明Ai,则这样的题项Xi保留下来,否则删除。之后,邀请专家对题项的表面有效性和内容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专家意见对题项表述进行修改及调整,最终分别形成旅游资源拉力、旅游需求推力、机会指向力及旅游阻力4个方面众多题项构成的旅游四力评价的初始量表。[6]

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本文仅对旅游资源拉力进行了研究,以此为例。经过初

4.2.3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需设计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经过初始题项精炼后的每一个题项相应地设计一个适合问卷调查的问题,将选项分为五个等级,分别赋予5、4、3、2、1分值,请被调查者根据实际情况对所有问题进行选择;第二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含性别、年龄、收入、学历等问题。为了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调查对象涉及的范围必须广泛。

实习期间本人因为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同学一起做了一些有关“一城”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86份,回收率为86%。

4.2.3项目——总体相关系数分析

本研究采用项目——总体相关系数分析法对旅游四力评价量表的题项进行筛选。通过计算某一题项与其所属的维度的其他题项总和的相关系数r,定量地描述题项与其所属维度线性关系的紧密程度。相关系数r的取值于一1和+1之间,当两个变量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时,相关系数就接近于1(正相关)或一1(负相关),而当两个变量不那么线性相关时,相关系数就接近O。一般认为,相关系数:的绝

对值大于0.8时,两个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 的绝对值小于0.3时,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较弱。

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

为了提高旅游四力评价量表的效度,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关于指标的筛选本文建议采取如下评判准则:若某题项的相关系数r<0.5时,则删除该题项;若相关系数r 出现突然下降情况,,即r i-1-r i <

4.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多因素综合评价中,不同的评价指标在评价结果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因而要对每一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值。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是根据专家的经验判断来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法(Delphi)等。客观赋权法则是根据实际获得的原始数据求得权重的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有离散系数法等。在掌握大量调查数据的情况下最好采用客观赋权法。因本文缺少充分的调查数据,所以只能采用主观赋权法。具体方法可以是请被调查者或专家对各题项进行有效性投票或凭借经验进行赋权,以此可获得各题项的权重,虽然不够准确,但是简单方便。对于旅游资源

4.4综合评价方法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得到旅游需求推力(A2),机会指向力(A3),旅游阻力(A4)的大小T2、T3和T4。

第五章旅游吸引力模型的建立

5.1牛顿重力模型的历史相关研究

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对旅游地的引力模型进行研究。1946年齐普夫和斯图尔特于1948年提出了较原始的引力模型,并且非常类似,我们且以齐普夫的加以说明:

I=P1*P2/D

式中:I为吸引力指数;

P1,P2分别为两城市人口;

D为两城市间的距离。

这个公式是仿牛顿的重力模型而来的。但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此式在研究旅游吸引力中,有很大的局限性。过于简化的研究因子,常常会得出与实际情形出入很大的结论。为此,后人在此式的基础上进行修正,更为典型的模型是(L.J.Crampon,1966):

T ij=G*P i*A i/D ij b

式中,T ij为某一时期在始点i和终点j之间的旅行次数;

P i为客源地i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量度;

A i为目的地j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度量;

D ij为客源地i和目的地j之间距离的某种计量单位;

G、b均为经验参数。

但这个引力模型有两方面的缺点:一方面是模型无约束,也就是说模型预测的旅行次数没有上限,另一方面是模型有过高估计短途旅行次数和过低估计长途旅行次数的倾向。因此,必须进行修正,解决的方法是发展有确定的实际上限的有约束模型和修正距离变量,引力模型中经历了广泛的发展和修正的部分就是距离变量。后来保继刚、张友兰、沃尔夫、爱德华兹和丹尼斯等人对引力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引力模型得到发展。

5.2旅游吸引力模型

本文同样仿照牛顿的重力模型,对旅游吸引力进行研究,建立一个新的旅游吸引力模型:

F=T1*T2*T3/T4b

式中,T1为某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拉力;

T2为某客源地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推力;

T3为旅游系统内的机会指向力;

T4为旅游系统内的旅游阻力。

b为经验参数。它可以作为一种调节其他因子的常量,以使得度量结果跟家准确。

F为旅游系统的吸引力指数,即旅游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大小。

我们利用四力的评价体系分别计算出各力的大小,然后依据旅游吸引力模型就可以得出某旅游地或旅游系统的吸引力大小。

旅游吸引力关系着旅游地的兴衰,没有强大的吸引力,旅游地不可能会有源源不断的客流,可以说旅游吸引力就相当于旅游地的生命。此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F的变化可以反映某旅游地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目前学术界通常用游客量——时间曲线来表示旅游地生命周期,或是预测旅游地生命发展变化,但是这往往会有滞后性,并不能即时反映真实情况,而用旅游吸引力代替游客量,就可以预知旅游地未来的变化,经营者能够提前做好准备,通过调整四个力来维持旅游地的生命力。

当旅游地处于探查阶段时,旅游地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的产生而发生变化。这个阶段,影响旅游者决策的主要因素是旅游系统内的机会指向力。虽然旅游阻力可能会很大,但是与机会指向力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当旅游地处于参与阶段时,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逐渐变得有规律,有组织的旅游开始出现,广告开始出现,旅游季节也逐渐形成,旅游市场范围已基本可以被界定出来。本地居民开始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单的设施,一些本地居民为适应旅游季节调整生活方式。这个阶段旅游阻力开始凸显出来,使得旅游地被迫改善旅游设施和交通状况,旅游地会被有效地包装,旅游地知名度逐渐提高,旅游资源拉力也开始逐渐增强。

当旅游地处于发展阶段时,在大量广告和旅游者的宣传下,一个成熟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外来投资骤增,各种设施逐渐被规模化,现代化,旅游地自然面貌改变比较显著。这个阶段旅游阻力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跌至一个谷底,然后又会缓慢上升。旅游资源拉力会迅速增大,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也会被激发,旅游需求推力开始增长。

当旅游地处于巩固阶段时,游客增长率将下降,但总游客量将继续增加并超过常住居民数量。市场范围扩大,旅游季节延长,广告无处不在。这个阶段,旅游资源拉力会逐渐达到一个峰值,然后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再有大的变化;旅游需求拉力迅速增大,机会指向力也会有所提高,旅游阻力继续缓慢上升。

当旅游地处于停滞阶段时,游客量达到最大,旅游环境容量已趋饱和或被超过,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随之而至。这个阶段,旅游需求推力达到最大值,旅游阻力也会达到最大值,而后两者都会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较高的水平。机会指向力变得很不重要,对旅游地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随后,若旅游地进入衰落阶段,旅游市场衰落,无论是吸引范围还是游客量,已不能和新的旅游地相竞争。旅游资源拉力,旅游需求推力和旅游阻力开始下降,机会指向力又会慢慢变得重要起来。若是进入复苏阶段,旅游资源拉力,旅游需求推力和旅游阻力将缓慢上升或是维持不变,机会指向力依然不重要。

所以此模型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随旅游地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决定了旅游地的生命阶段。[7]

第六章案例研究

6.1案例地问题介绍

6.1.1案例地介绍

天下第一城位于河北省香河县安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京、津、冀三地交界的黄金地段,是一处外仿北京故都城垣之风貌,内集华夏古今文化之精华、神州民俗民风之异彩,展现现代高科技艺术,融观光、娱乐、美食、购物、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景园。它距北京建国门52公里,距天津市中心70公里,距廊坊市20公里。第一城占地3600多亩,约244万平方米(比北京的故宫略大),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6亿元,是一座规模宏大、具有浓郁的中式风格的仿皇城建筑园林。园内有各种高档客房1700余间,近40个餐厅推出全国4大菜系、官府菜、地方风味菜、西餐及素食等,近80间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档会议厅,可同时接待小至几人、大至几千人的各类会议,另配有数量众多、功能完善的娱乐康体设施。在第一城举办近万人的大型活动,消费者足不出“城”即可享受到各种完美的配套服务。[8]

6.1.2案例地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以下简称“一城”)规模宏大,投资之巨,建设时间之长在我国人造景观中实属罕见,但是它里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通过四个月的实习,笔者发现“一城”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分别是: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服务人员问题,微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一城”的旅游资源丰富,开发资金充足,但是在开发力度和深度上严重不足,没有战略性的发展计划,企业白白浪费了许多发展机遇。以前“一城”主要是经营主题公园,开发游乐项目,但是后来根据市场情况,转型开始做会展服务。许多娱乐设施现在都已停开,长年不加维护,现在基本已经废弃。还有许多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一城”却一直没有开发。

二、旅游服务人员问题

(一)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目前“一城”的员工总数在3000人左右,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总体来说男少女多,呈现阴盛阳衰的局面。以会展部门为例,各个区域的男生平均只有3个左右。会展中心布置会场时,大量的桌椅需要搬运,就会显得劳动力不足。

(二)受教育程度呈三级梯度化。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本地员工和外来工中,45岁以上的员工一般只有小学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较低,处于第一阶梯;20-45岁的员工大都只有初中的学历,少数人接受过高中教育,处于第二阶梯。各院校实习生大都接受过中专以上的教育,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也较强,处于第三阶梯。可见,第一城员工的整体文化水平总体还处于一个较低的状态。

(三)服务素质稂莠不齐。第一城绝大多数员工无前工作经验。45岁以上的员工以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对服务业缺乏了解;20-45岁的员工一般为农民二代,结束学业后便直接进入第一城工作;各地实习生之前很少步入社会,在工作和交际上缺少锻炼。所以他们工作经验尚浅,不能很好把握客户需求。

(四)部分部门人员分配不合理。人员分配不合理,造成繁忙时缺少服务人员和闲暇时大量人员闲置的现象。以商业部为例,它在朝阳门酒店、福安宫酒店、古城酒店等都有自己的精品屋,但是平时这些酒店的入住率非常低,很少有客人去光顾,而当旺季来临时客房基本都会住满,此时各精品屋又特别繁忙。

三、微服务体系不健全

除了会议服务、住宿餐饮服务、购物娱乐服务等基础服务外,一些与顾客的工作、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零散服务往往不易被发现,但不可或缺,我们把这些统称为微服务。实地调查过程中,笔者对微服务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搜索和统计,主要包括:代理业务、金融服务、工程维修、交通、接待、安保、旅游、导游、租赁、翻译、邮寄、寄存、公用通信,网络服务、书报阅览等,除此之外还应有丰富的夜生活,日常交流、商务会谈、朋友交往的平台,消遣休闲的高雅场所(如咖啡厅)。但是这里面很多服务在“一城”都处于缺失状态。

6.2案例地分析

6.2.1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首先从旅游资源上来说,“一城”的历史文化沉淀不够。“一城”是一座仿古建筑,没有历史古迹,没有文化背景,使得它缺少一种值得品味的东西。“一城”接待的大多属于事务型旅游者,他们一般来这里开会或举办婚礼,或是举办重大比赛,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它并不能算的上是一个旅游景园。如果要把它向旅游

方向发展,那么它也只能属于观光型旅游。“一城”内的景色确实很好,各种树木花草,仿古城墙和建筑,还有里面的小吃,确实值得欣赏一番,但观光型旅游的重游率非常低,缺少后续游客。“一城”内缺少可供游人参与的活动项目,很难提高游客的消费热情。如果能够融入北京欢乐谷的一些元素,那么它的资源拉力一定会增强。“一城”内有一座很大的佛寺,名叫“大安寺”,乃是唐太宗时期所建,解放后又得到重修,现在里面供奉的佛像是全亚洲最多的,佛寺内金碧辉煌,万分庄严。可惜,“一城”对佛寺的宣传力度不够,无法挖掘佛寺的潜在吸引力。就像九华山一样,如果可以把“一城”朝宗教旅游方向发展,那么它的游客数量将会非常多,并且重游率也会大大提高。还有“一城”内很大面积都是高尔夫球场,平时这些球场都只是遭到闲置,管理维护费用很高,水资源浪费严重,其实它完全可以发展体育旅游。因为“一城”内的仿古建筑,很多电视剧组,电影拍摄组常会来这里拍摄电视剧或电影,“一城”似乎也可以向影视旅游方向发展。会展旅游是“一城”的主打业务,但是与客户的联系度不够高,会展旅游发展不具特色,很难提高知名度。综上所述,“一城”旅游资源潜力巨大,但是开发力度,开发深度不够,丧失了大好的发展机会。“一城”可以发展成集会展旅游、观光旅游、宗教旅游、主题公园旅游,体育旅游、影视旅游六大旅游于一身的综合旅游景园。

6.2.2服务人员问题分析

服务人员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劳动力来源分析

“一城”的劳动力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本地居民、外来工和各院校实习生。“一城”本地居民占到60%以上;除此主要是各院校的实习生,达到将近35%,外来工基本上只有极少部分。本地居民的招入基本已达到饱和状态;外地人不愿意在这里工作,劳动力只能靠与全国各地院校的合作才能得到正常补给。“一城”与各院校的合作,其实是一种人才生产行为,为社会不断地生产具有服务经验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最终留下的却很少,这不符合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价值。

(二)年龄分布及连续性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本地男性员工的年龄总体呈倒钟状分布,且具有连续性。年龄在20-35岁之间及45-60岁之间的人数较多,而其他年龄段人数较少。女性员工的年龄分布正好与男性员工相反,主要集中在25-45岁之间,总体呈钟状分布,并且具有连续性。外来工因为人数很少,主要呈散点状的年龄分布特点,且不具连续性。各院校实习生的年龄一般都处于13岁到25岁之间,呈现集中分布的特点。

(三)贫富差异分析

“一城“为了建城的需要,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收,得到补偿金的一部分本地居民可以很好地生存,未得到补偿金的居民,仅仅依靠在第一城的微薄收入,生存十分艰难。就“一城”的内部员工来看,巨大的贫富差距已经引起了心理上的不满和潜在的矛盾。相对贫穷的部分员工为了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只得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寻求其他出路,导致有经验员工的数量逐年减少,影响到了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员工与企业之间利益分析

“一城”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程度非常低,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冲突。笔者了解到,“一城”各部门在旅游旺季时,企业经常要求员工加班加点,但并未给员工任何加班报酬,有时还会临时取消员工的正常休假。员工工资的增

涨并不以按劳分配为依据,而是通过员工的书面考试成绩给员工划分等级,然后再评定工资增长多少。它以考察上班时间为主,而几乎忽视员工的工作成绩。员工与企业之间利益不兼容,服务质量自然很难提高。

6.2.3微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本文将从内外两方面对微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下为论述结构示意图:

从横向来看主要因为缺乏市场调查、服务门类不齐、管理中心消失。“第一城”拥有五星级的正安宫酒店,四星级的福安宫酒店以及众多的三星级酒店,这些酒店的硬件设施固然齐全,装饰也非常豪华,但是软件建设迟迟未跟上客户需求的步伐,行业中普遍提供的服务在这里却没有。针对此现状,“第一城”并没有进行实时的市场调查,对客户需求了解严重不足。缺乏市场调查又直接导致了服务门类的不齐全。例如代理业务、导游、翻译、邮寄、公用通信,书报阅览等,“一城”的城区和酒店内并未提供这些服务,致使客人日常生活很是不便,企业的形象价值和顾客感知价值大大损失。一些服务虽然具备,但不够完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偏低,未能达到理想的运作状态。拥有齐全的服务门类还是不够的,“第一城”现有的服务部门缺少一个统一的管理中心,因而很难对各个部门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各服务部门之间的运作得不到协调。从纵向来看,主要因为分工不明确、部门间联系合作不够、服务供应链中断。“第一城”的销售部负责客人的全程接待工作,甚至连客人的吃饭,购物,乘车问题都要去解决,这就代理了其他部门理应承担的业务,不利于企业内部向合理、高效、优越的结构进化。分工不明确会一步导致责任的不明确,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容易得到正确的处理。其次,“第一城”各部门之间联系合作不够。有时某一部门因缺少另一部门的有效配合和支持,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企业的运行效率也很难得到提高。调查中还发现,“第一城”的服务供应链存在很大问题。当酒店入住率在短时间内急剧上

升时,无论是金融服务还是客户交流平台,他们的承载力都无法满足巨大的需求,供与求之间出现失衡,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也会出现阻滞或中断现象。

外部条件是微服务问题产生的另一因素。所谓外部条件,主要指非企业自身完全可以克服的条件。从点层次来看,外部条件主要是区位环境不佳。“第一城”作为空间上的一个点,在区域的交通网上它位于京津冀的交界处,交通通达度不高,另外它受三地经济辐射的影响,经济发展受到抑制,脱离了行业竞争圈。没有激烈的竞争环境,不了解外部的市场状况,企业自身就不懂得提高和完善自己,微服务体系出现欠缺也是很自然的了。从线层次来看,主要是旅游连结度不高,受季节性影响大。“第一城”希望融入北京市的旅游圈内,事实上它的旅游资源并不具代表性,很难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旅游地,因而它的旅游连结度不高。再加上“第一城”的旅游表现出的季节性差异,它的客源和客户数量全年都不稳定,淡季特别长,旺季又特别旺,这样就会出现人员闲置,资源浪费,很多微服务因亏损预算而暂未建立。从面层次来看,主要是客源地过于集中,客户关系质量不高。客源地过于集中,客户需求就会有所偏向,不利于服务的多元化。并且客源地若受金融危机或其他潜在威胁的影响,客户数量就会大幅度减少,必然导致企业的资金运转不周,一旦经营不善,很容易就会陷入亏损的状态。顾客感知价值不仅来源于核心产品或服务加附属服务,还应包括顾客所感知到的企业为维持关系的努力,企业可以通过发展良好而持续的顾客关系来创造价值。然而“第一城”终因低水平的微服务创造出来的低顾客感知价值,造成客户关系质量的不高,糟糕的客户关系质量又反过来影响微服务的建设,陷入恶性循环。

6.3解决对策与方法

6.3.1多元化发展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求日新月异,难以把握。“一城”的发展既有劣势,也有优势。它的劣势主要是外部因素造成的,不容易改变,但是它的优势竟被管理者视而不见。“一城”占地面积广大,旅游资源丰富,仿古的皇家建筑别具特色,各种硬件设施堪称齐全,但是目前却仅仅发展会展旅游,若当初的转型是正确的决策,而今怕也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为了提高旅游资源拉力,“一城”应该以会展旅游为重点,其他旅游方向同时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开发潜在旅游资源,旅游类型多样化,就会吸引各个方向的游客,有助于规避市场风险,即时调整发展方向,使得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所以,建议“一城”可以发展成集会展旅游、观光旅游、宗教旅游、主题公园旅游,体育旅游、影视旅游六大旅游于一身的综合旅游景园。

6.3.2提高员工素质

“一城”不仅岗位繁多,员工在素质、人格、智力、兴趣、经验和技能方面,均存在差异。对担任工作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各员工所具备的与未具备的亦有不同,“一城”需要对员工通过有效地培训来弥补其服务水平的不足。培训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具有不同价值观、信念,不同工作作风及习惯的人,按照时代及企业经营要求,进行文化养成教育,以便形成统一、和谐的工作集体,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人们的工作及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其次,“一城”还要处理好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企业与员工间的共同利益为导向,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和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气氛,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成就感,从

而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

6.3.3完善微服务体系

微服务具有散、少、细、精、高的特点,是提升旅游吸引力,增持客户数量的重要力量。散,主要是指微服务涉及的范围广,在服务平面上分布比较分散。少,是指客户需求量少,自然这些服务所接待的客户数量也少。细,是说这些服务很细微,一般不容易被发现,但是对于顾客来说必不可少。精,指微服务所要达到的水平应该是非常专业的,服务人员的素质要高,服务要全面到位。高,是指服务对象的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高,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不可小觑。

微服务体系的完善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它反映一个旅游地的成熟程度。对于一些可预见的项目,我们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对投资和回报进行分析,了解建立的可行性。完善微服务体系,一方面可以满足游客的广泛需求,提高旅游需求推力;另一方面还能刺激游客需求,带动消费。

6.3.4建立反馈机制

对顾客进行跟踪服务,对顾客的需求进行市场调查,学习相关行业的经验,增加感情投入,关注遗留问题的处理,增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信誉度。顾客是消费者,同时又是免费宣传者,服务的好坏展现出企业的形象,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将给企业带来更多无形的利益。

企业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企业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所给予的各种机会和条件,抓住时机;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通过自身的变革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不断与外界相适应的升级系统。这种适应不是静态的机械的适应,而是动态的积极的适应,反馈机制的建立,可以及时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补充企业内部存在的不足,使信息交流更加通畅,使企业在管理、服务水平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曹友情,吴优,费黎娅,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2】区域旅游系统吸引力预测研究,车裕斌,黄晚意,咸宁学院城乡与资源科学系。

【3】旅游吸引力及引力模型研究,廖爱军,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

【4】旅游吸引力及引力模型研究,廖爱军,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

【5】旅游吸引力及引力模型研究,廖爱军,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

【6】会展旅游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王茜,大连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7】旅游地理学,保继刚,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8】天下第一城简介。

(物理)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练习题20篇

(物理)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练习题20篇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牛顿运动定律 1.如图甲所示,一倾角为37°,长L=3.75 m的斜面AB上端和一个竖直圆弧形光滑轨道BC 相连,斜面与圆轨道相切于B处,C为圆弧轨道的最高点。t=0时刻有一质量m=1 kg的物块沿斜面上滑,其在斜面上运动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圆轨道的半径R=0.5 m。(取g=10 m/s2,sin 37°=0.6,cos 37°=0.8)求: (1)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物块到达C点时对轨道的压力F N的大小; (3)试通过计算分析是否可能存在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从A点滑上轨道,通过C点后恰好能落在A点。如果能,请计算出物块从A点滑出的初速度;如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1)μ=0.5 (2)F'N=4 N (3) 【解析】 【分析】 由图乙的斜率求出物块在斜面上滑时的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动摩擦因数;由动能定理得物块到达C点时的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求出)物块到达C点时对轨道的压力F N的大小;物块从C到A,做平抛运动,根据平抛运动求出物块到达C点时的速度,物块从A到C,由动能定律可求物块从A点滑出的初速度; 【详解】 解:(1)由图乙可知物块上滑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解得 (2)设物块到达C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 C,由动能定理得: 在最高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则有: 解得: 由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 物体在C点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4 N (3)设物块以初速度v1上滑,最后恰好落到A点 物块从C到A,做平抛运动,竖直方向:

水平方向: 解得 ,所以能通过C 点落到A 点 物块从A 到C ,由动能定律可得: 解得: 2.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段质量不计,长为6m 的绸带,在绸带的中点放有两个紧靠着可视为质点的小滑块A 、B ,现同时对A 、B 两滑块施加方向相反,大小均为F=12N 的水平拉力,并开始计时.已知A 滑块的质量mA=2kg ,B 滑块的质量mB=4kg ,A 、B 滑块与绸带之间的动摩擦因素均为μ=0.5,A 、B 两滑块与绸带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不计绸带的伸长,求: (1)t=0时刻,A 、B 两滑块加速度的大小; (2)0到3s 时间内,滑块与绸带摩擦产生的热量. 【答案】(1)2 2 121,0.5m m a a s s ==;(2)30J 【解析】 【详解】 (1)A 滑块在绸带上水平向右滑动,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A f , 水平运动,则竖直方向平衡:A N mg =,A A f N =;解得:A f mg μ= ——① A 滑块在绸带上水平向右滑动,0时刻的加速度为1a ,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1A A F f m a -=——② B 滑块和绸带一起向左滑动,0时刻的加速度为2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2B B F f m a -=——③; 联立①②③解得:211m /s a =,2 20.5m /s a =; (2)A 滑块经t 滑离绸带,此时A B 、滑块发生的位移分别为1x 和2x 1221 122221212L x x x a t x a t ? +=?? ?=?? ?=?? 代入数据解得:12m x =,21m x =,2s t = 2秒时A 滑块离开绸带,离开绸带后A 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B 和绸带也在光滑水平面上

黄鹤楼景区旅游吸引力提升研究_基于深度旅游的视角

第64卷第1期2011年1月 Vol.64.No.1 Jan.2011.112~ 117 黄鹤楼景区旅游吸引力提升研究 基于深度旅游的视角 张 薇 张晓燕 摘 要:黄鹤楼景区是国家首批5A 级旅游景区之一,但目前面临着旅游文化主题不够明显、展示载体单一、生态景观效果不佳、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旅游深度吸引力不足的困境。提升黄鹤楼景区旅游吸引力,对于顺应国家最新旅游战略导向、提升武汉都市文化品位、迎合深度旅游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突出历史名楼文化休闲产品的参与性、倡导都市绿脉低碳旅游产品的宜人体验性、构建旅游信息系统数字化是培育黄鹤楼景区深度旅游吸引力的适宜路径。 关键词:黄鹤楼;旅游吸引力;深度旅游 一、引 言 黄鹤楼具有约1700多年历史,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武昌城,具有独特的坐山拥水地理优势,享有 天下江山第一楼 的美誉。自古以来就以 登高极目 的佳境和 千古名楼 的文化意蕴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对景抒怀,名诗美文源远流长。黄鹤楼景区现由主楼、南楼、落梅轩等大小70余处景点组成,被国家旅游局评为 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列为国家首批5A 级旅游景区,在国内具有最高等级的旅游品牌地位。2009年旅游者接待量为150万人次,门票收入为6684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为6696万元,旅游发展水平在武汉市主要旅游景区中名列榜首。但从收入结构看,仍然没有摆脱以门票创收为主的经营模式,旅游方式仍以简单的观光为主,对经上千年沉淀的名楼文化内涵体验不深,停留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天,与国内外许多运营成功的景区或文化主题公园相比,深度旅游吸引力明显滞后,因而成为制约其向高端文化休闲旅游景区发展的瓶颈。 二、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研究述评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主要包括文化、服务、景观环境以及娱乐吸引力等方面 ,能促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形成旅游需求,做出旅游决策。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差异性是决定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关键要素 ,而创造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设计原真性旅游产品是塑造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而且,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内涵,精心打造诉诸旅游者感官系统的体验场景,突出 兴奋点 和 消费点 ,诱发深层体 保继刚: 城市旅游:原理、案例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4页。 邸明慧,广新菊: 差异形成旅游产品吸引力研究 ,载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年第6期。 张薇,张晓燕: 世界文化遗产地殷墟旅游可持续吸引力提升研究 ,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张栋: 兴奋点 和 消费点 :旅游产品设计的两个重点 ,载 旅游学刊 2006年第3期。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地、定量地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加速度与它所受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物体自身的惯性——质量的关系;况且此定律是联系运动学与力学的桥梁,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对力学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是在上节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关键是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第二节实验课: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对a?m?F三者关系都有了初步了解,并且总结出了相关规律,所以对本节理论课内容做好了铺垫,对掌握本节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2、理解数学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处理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2、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在认识自然上的本质性、深刻性、有效性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公式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学方法和程序:探讨、归纳、数字化实验、讯飞多媒体辅助互动等。具体步骤是:创设物理情景→回顾与思考→数字化演示实验→总结规律→讯飞多媒体辅助互动。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a =F 合m 或F 合=ma 说明:①a =F m 是加速度的决定式②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③m =F a 中m 与F 、a 无关 1. 3.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①矢量性 ②因果性 ③瞬时性 ④同体性 ⑤独立性 ⑥局限性 4.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备用习题: 1.如图所示,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 上滑动,滑到顶点后又返回斜面底端.试分析在物 体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解析:在物体向上滑动的过程中,物体运动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其沿斜面的合力平行于斜面向下,所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是平行斜面向下的,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直至速度减为零.在物体向下滑动的过程中, 物体运动也是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平行斜面向上,其沿斜面的合力仍然是

牛顿运动定律-经典习题汇总

牛顿运动定律经典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不会运动,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体现 B .物体受力越大,运动得越快,这是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 C .物体所受合外力为0,则速度一定为0;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0,则其速度也一定不为0 D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最大时,速度却可以为0;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0时,速度却可以最大 2.升降机天花板上悬挂一个小球,当悬线中的拉力小于小球所受的重力时,则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 A .竖直向上做加速运动 B .竖直向下做加速运动 C .竖直向上做减速运动 D .竖直向下做减速运动 3.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合力方向的关系是 ( ) A .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合力方向三者总是相同的 B .速度方向可与加速度方向成任何夹角,但加速度方向总是与合力方向相同 C .速度方向总是和合力方向相同,而加速度方向可能和合力相同,也可能不同 D .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而加速度方向和合力方向可以成任意夹角 4.一人将一木箱匀速推上一粗糙斜面,在此过程中,木箱所受的合力( ) A .等于人的推力 B .等于摩擦力 C .等于零 D .等于重力的下滑分量 5.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 图象如图所示,若第1 s 内所受合力为F 1,第2 s 内所受合力为F 2,第3 s 内所受合力为F 3, 则( ) A .F 1、F 2、F 3大小相等,F 1与F 2、F 3方向相反 B .F 1、F 2、F 3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C .F 1、F 2是正的,F 3是负的 D .F 1是正的,F 1、F 3是零 6.质量分别为m 和M 的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如图所示,两物体之间及M 与 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现对M 施加一个水平力F ,则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两物体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则M 受到的摩擦力等于F B .若两物体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则m 与M 间无摩擦,M 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大小为μmg C .若两物体一起以加速度a 向右运动,M 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 -M a D .若两物体一起以加速度a 向右运动,M 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等于μ(m+M )g+m a 7.用平行于斜面的推力,使静止的质量为m 的物体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由底端向顶端做匀加速运动。当物体运动到斜面中点时,去掉推力,物体刚好能到达顶点,则推力的大小为 ( ) A .mg(1-sin θ) B .2mgsin θ C .2mgcos θ D .2mg(1+sin θ) 8.从不太高的地方落下的小石块,下落速度越来越大,这是因为 ( ) A .石块受到的重力越来越大 B .石块受到的空气阻力越来越小 C .石块的惯性越来越大 D .石块受到的合力的方向始终向下 9.一个物体,受n 个力的作用而做匀速直线运动,现将其中一个与速度方向相反的力逐渐减小到零,而其他的力保持不变,则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 ( ) A .加速度与原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增加得越来越快 B .加速度与原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增加得越来越慢 C .加速度与原速度方向相反,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 D .加速度与原速度方向相反,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 10.下列关于超重和失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第 5 题 第 6 题

牛顿第二定律板块模型计算题综合版简解

牛顿第二定律板块模型计算题 1.(10分)如图,长为L=2m 、质量mA =4kg 的木板A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mB =1kg 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位于A 的中点,水平 力F 作用于A.AB 间的动摩擦因素μ=0.2(AB 间最大静摩 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10m/s2)。求: (1)为使AB 保持相对静止,F 不能超过多大? (2)若拉力F =12N ,物块B 从A 板左端滑落时木板A 的速度为多大? 2.(12分)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个长为L ,质量为Kg M 4=的木板A ,在木板的左端有一个质量为Kg m 2=的小物体B ,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0=μ,当对B 施加水平向右的力F 作用时(设A 、B 间的最大静摩 擦力大小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1)若N F 5=,则A 、B 加速度分别为多大? (2)若N F 10=,则A 、B 加速度分别为多大? (3)在(2)的条件下,若力F 作用时间t=3s ,B 刚好到达木板A 的右端,则木板长L 应为多少? 3.如图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的木板B 的质量0.2=M kg 、长度L=2.0m.铁块A 静止于木板的右端,其质量0.1=m kg ,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2.0=μ,并可看作质点。现给木板B 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定拉力N F 0.8=,使 木板从铁块下方抽出,试求:(取g=10m/s2) (1)抽出木板所用的时间; (2)抽出木板时,铁块和木板的速度大小各为多少? 4.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着长L=1.6m ,质量为M=3kg 的木板,一个质量为m=1kg 的小物块放在木板的最右端,m 与M 之间的动B A F M m F L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牛顿运动定律基础测试题附答案(5)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牛顿运动定律基础测试题附答案(5) 一、选择题 1.一皮带传送装置如图所示,轻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已知滑块与皮带之间存在摩擦.现将滑块轻放在皮带上,弹簧恰好处于自然长度且轴线水平.若在弹簧从自然长度到第一次达最长的过程中,滑块始终未与皮带达到共速,则在此过程中滑块的速度和加速度变化情况是( ) A.速度增大,加速度增大 B.速度增大,加速度减小 C.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2.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其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取g=10m/s2,则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水平推力F 的大小分别为() A.0.2,6N B.0.1,6N C.0.2,8N D.0.1,8N 3.下列单位中,不能 ..表示磁感应强度单位符号的是() A.T B. N A m ? C. 2 kg A s? D. 2 N s C m ? ? 4.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受到的摩擦力 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水平轻质弹簧系住,并用倾角θ=37°的木板托住,小球

处于静止状态,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则( ) A.小球受木板的摩擦力一定沿斜面向上 B.弹簧弹力不可能为3 4 mg C.小球可能受三个力作用 D.木板对小球的作用力有可能小于小球的重力mg 6.关于一对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平衡力应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的力 B.平衡力可以是同一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不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D.作用力施加之后才会产生反作用力,即反作用力总比作用力落后一些 7.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体始终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其上有一斜劈A,A的上表面水平且放有一斜劈B,B的上表面上有一物块C,A、B、C一起沿斜面匀加速下滑。已知A、B、C的质量均为m,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间摩擦力为零 B.A加速度大小为cos gθ C.C可能只受两个力作用 D.斜面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零 8.一物体放置在粗糙水平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从0 t=时刻起,用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 作用在物块上,且F的大小随时间从零均匀增大,则下列关于物块的加速度a、摩擦力f F、速度v随F的变化图象正确的是() A.B.

牛顿运动定律典型例题分析报告

牛顿运动定律典型例题分析 基础知识回顾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要点: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属性——惯性; (4)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5)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ma.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要点: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效果,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时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时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是矢量关系,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的,可以用分量式表示,

F x=ma x,F y=ma y,F z=ma z; (4)牛顿第二定律F=ma定义了力的基本单位——牛顿(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作用力为1N,即1N=1kg.m/s2.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要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提;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叠加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这应注意同二力平衡加以区别。 4.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程序: (1)确定研究对象; (2)采用隔离法分析其他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力; (3)按照先重力,然后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这些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弹力和摩擦力,最后分析其他场力; (4)画物体受力图,没有特别要求,则画示意图即可。 5.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失重的物体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即F=mg+ma.;

国内旅游吸引力研究进展与展望_刘慧芳

收稿日期:2015-11-23 作者简介:刘慧芳(1991—),女,山西忻州人。南京农业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杨旺生(1962—),男,安徽太湖县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第31卷第05期2016年05月 Vol.31,No.05 May .,2016 国内旅游吸引力研究进展与展望 刘慧芳a ,杨旺生a ,王宇b (南京农业大学 a.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b 农村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 旅游吸引力作为激发旅游者出游动机和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决定因素,一直是旅游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1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吸引力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主要集中在旅游吸引力的概念与内涵、旅游吸引力模型构建、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旅游吸引力提升对策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多侧重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今后应注重研究深度的拓展并关注旅游业态发展,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同时加强模型本身的局限性研究,保证建模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最后应发挥旅游吸引力研究对旅游业发展的导向作用等。 关键词:旅游吸引力;研究综述;国内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16)05-0062-07 旅游吸引力作为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它通过影响旅游者的最终出游决策,包括出游方式、出游方向及相关旅游设施的空间分布和变动,进而影响一国一地或一个景区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特征和发展程度 [1] 。正所谓“无吸引便无旅 游”。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吸引力的研究日益重视,相关成果不断涌现。为系统、全面反映当前旅游吸引力研究现状及今后旅游吸引力研究趋势,本文对近年来国内有关旅游吸引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内容和方法的综述,指出现有旅游吸引力研究的进展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对旅游吸引力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研究内容 (一 )旅游吸引力概念与内涵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是相关研究的基础。从旅游吸引力的概念研究发展来看,最初多为对旅游吸引物概念的探讨。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吸引物的核心部分是旅游 吸引力,没有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只能是一潭死水,在旅游市场中惊不起一点波澜。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吸引力这一抽象概念,对其研究主要基于两种视角,即分别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对旅游吸引力概念与内涵进行界定或阐释。 1997年,杨振之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阐述,认为旅游吸引物是指由旅游地资源、旅游服务及其设施、旅游客源市场三大要素构成的相互吸引、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是有关该三大 要素相互间吸引向性的总和;[2] 针对这一观点, 林红等对旅游吸引物进行了系统论分析,指出旅游吸引物的根本属性在于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3]之后,郭亚军等构建了由引力生成平台、核心旅游资源和引力成长平台构成的旅游区引力系统,认为旅游区引力的变化,实质上是 引力系统内部变化的外显形式。[4]王海鸿提出了旅 游吸引由居住地断面、目的地断面和旅游者感知 过程三因素决定的观点。[5]而陈岩英则认为旅游地 DOI:10.16069/https://www.doczj.com/doc/672614655.html,ki.51-1610/g4.2016.05.013

牛顿第二定律经典例题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问题 1. 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由知,加速度与力有直接关系,分析清楚了力,就知道了加速度,而速度与力没有直接关系。速度如何变化需分析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速度增加;反之减小。在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有极值。 例1. 如图1所示,轻弹簧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一个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接触弹簧后把弹簧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停止下落。在小球下落的这一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 A. 小球刚接触弹簧瞬间速度最大 B. 从小球接触弹簧起加速度变为竖直向上 C. 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到达最低点,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 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到达最低点,小球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例2. 一航天探测器完成对月球的探测任务后,在离开月球的过程中,由静止开始沿着与月球表面成一倾斜角的直线飞行,先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探测器通过喷气而获得推动力,以下关于喷气方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探测器加速运动时,沿直线向后喷气 B. 探测器加速运动时,竖直向下喷气 C. 探测器匀速运动时,竖直向下喷气 D. 探测器匀速运动时,不需要喷气

解析:小球的加速度大小决定于小球受到的合外力。从接触弹簧到到达最低点,弹力从零开始逐渐增大,所以合力先减小后增大,因此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当合力与速度同向时小球速度增大,所以当小球所受弹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时速度最大。故选CD。 解析: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探测器沿直线加速运动时,所受合力方向 与运动方向相同,而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知推力方向必须斜向上方,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喷气方向斜向下方;匀速运动时,所受合力为零,因此推力方向必须竖直向上,喷气方向竖直向下。故正确答案选C。 图2

牛顿运动定律经典例题(含解析)

7.14作业一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看书 :《大一轮》 第一讲 基础热身 1.2012·厦门模拟用一根轻质弹簧竖直悬挂一小球,小球和弹簧的受力如图K12-1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F 2的反作用力是F 3 C .F 3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D .F 4的反作用力是F 1 2.2011·芜湖模拟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月球上物体的重力只有在地面上的16 ,但是惯性没有变化 B .卫星内的仪器由于完全失重,惯性消失了 C .铁饼运动员在掷出铁饼前快速旋转可增大铁饼惯性,使其飞得更远 D .磁悬浮列车能高速行驶是因为列车浮起后惯性小了 3.2011·金华模拟跳高运动员蹬地后上跳,在起跳过程中( ) A .运动员蹬地的作用力大小大于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小 B .运动员蹬地的作用力大小等于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小 C .运动员所受的支持力和重力相平衡 D .运动员所受的支持力小于重力 4.2011·海淀模拟物体同时受到F 1、F 2、F 3三个力的作用而保持平衡状态,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F 1与F 2的合力一定与F 3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 .F 1、F 2、F 3在某一方向的分量之和可能不为零 C .F 1、F 2、F 3中的任何一个力变大,则物体必然做加速运动 D .若突然撤去F 3,则物体一定沿着F 3的反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技能强化 5.就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某同学试图从惯性角度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 .采用了大功率的发动机后,某些赛车的速度甚至能超过某些老式螺旋桨飞机的速度,这表明可以通过科学进步使小质量的物体获得大惯性 B .射出枪膛的子弹在运动相当长一段距离后连一件棉衣也穿不透,这表明它的惯性小了 C .货运列车运行到不同的车站时,经常要摘下或加挂一些车厢,这会改变它的惯性 D .摩托车转弯时,车手一方面要控制速度适当,另一方面要将身体稍微向里倾斜,通过调控人和车的惯性达到急转弯的目的 6.2011·台州模拟计算机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图K12-2所示是利用计算机记录的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变化图线,根据图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图K12-2 A .作用力大时,反作用力小 B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总是相反的 C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 D .牛顿第三定律在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时不再适用 7.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各种小型车辆前排乘坐的人(包括司机)必须系好安全带,这是因

研究提升明文化视角下南京阅江楼景区旅游吸引力

研究提升明文化视角下南京阅江楼景区旅游吸引力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景区的特色之基。南京阅江楼景区以开放包容、极具特色的明文化为主题,旅游开发前景广阔,但因在开发中对明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影响了其旅游吸引力的提升。鉴于此,本文首先在阐明明文化在阅江楼景区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分析了阅江楼景区明文化开发存在的不足。其次,从明文化的视角提出进一步提升阅江楼景区旅游吸引力的若干建议,以期为阅江楼景区的旅游开发及其竞争力提升提供依据。 关键词:明文化,阅江楼景区,旅游吸引力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复原型文化景区旅游吸引力提升研究——以南京市阅江楼景区为例》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10307069)。 1阅江楼景区明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历史文化旅游一直是文化旅游业的支柱,促进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的旅游吸引力。明朝作为汉唐盛世后又一个兴盛时代和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其文化秉承前代,开启后世,并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江楼景区以“明文化”为主题,可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开发潜力深厚。 首先,明文化是阅江楼景区立足之基。从楼阁历史渊源看,阅江楼是朱元璋为了纪念大败陈友谅而兴建,但仅仅建造了“平砥”便因天灾人祸终未建成,仅留下了朱元璋和宋濂等文人所撰写的《阅江楼记》。为了弥补历史遗憾,结束阅江楼“有记无楼”的六百年历史,江苏省市区政府人民经过七年的共同努力于2001年完成阅江楼的复原工作。复原的阅江楼完全按照当年朱元璋的构想建造,拥有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 其次,开发特色文化是人文景区保持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对文化旅游者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探索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异地异质文化,拓宽知识界面,满足自己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达到文化、消费、娱乐的有机统一,才是本次旅游的目的。阅江楼景区只有以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明文化主题深刻的内涵,才能不断提升旅游吸引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最后,从明文化角度提升阅江楼景区的旅游吸引力具有良好的文化政策环境。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这一主题的日益聚焦,各省市逐渐加快了自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振兴若干政策的通知》(苏政发〔2010〕75号)中,提出了要重点扶持文化旅游中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在南京众多的明文化景区中,阅江楼独树一帜,能够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 2阅江楼景区明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阅江楼景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色资源,理应拥有源源不断的吸引力,但根据阅江楼官方游客接待人数数据不完全显示(见下图),景区游客总量逐年整体下滑,出现了旅游吸引力不足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与景区明文化旅游开发不力有密切关系。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阅江楼景区明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2010—2012年阅江楼景区游客接待人数官方数据 2.1明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足,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阅江楼景区以“明文化”为主题,奠定了独特的发展基调,势必深入研发明文化资源。但景区在开发时存在明文化资源浪费现象,集中表现在明城墙闲置和明代民间文化残缺。 阅江楼的明城墙为“城包山”形式,总长1620m,依山蜿蜒而建,是南京明城墙最富特色的区段之一,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历经600多年的风雨磨砺,该段明城墙古代韵味十足,而且不少砖块上仍残留有当时造砖人的姓名,充分展现了南京的建都历史和中国古代老百姓

牛顿第二定律 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而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的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而且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设计机器、研究天体运动,计算人造卫星轨道等等都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鉴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本节安排1.5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课时的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部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准确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是这样定义的。 (3) 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理解为什么说牛顿第二定律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过程与方法 (1)以上节课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进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能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中抽象出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3)通过讨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考纲要求)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三、教法选用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多元教学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指导性发现法: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立足于学生的学,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获取知识。 讲授教学法:针对课本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讨论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 四、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展示在真空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由照片中可看出,在真空中自由下落的羽毛和苹果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提问:由上节课探究实验所得的结论,解释为什么质量不同的物体加速度却相同?

最新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练习题20篇

最新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练习题20篇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牛顿运动定律 1.利用弹簧弹射和传送带可以将工件运送至高处。如图所示,传送带与水平方向成37度角,顺时针匀速运动的速度v =4m/s 。B 、C 分别是传送带与两轮的切点,相距L =6.4m 。倾角也是37?的斜面固定于地面且与传送带上的B 点良好对接。一原长小于斜面长的轻弹簧平行斜面放置,下端固定在斜面底端,上端放一质量m =1kg 的工件(可视为质点)。用力将弹簧压缩至A 点后由静止释放,工件离开斜面顶端滑到B 点时速度v 0=8m/s ,A 、B 间的距离x =1m ,工件与斜面、传送带问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均为μ=0.5,工件到达C 点即为运送过程结束。g 取10m/s 2,sin37°=0.6,cos37°=0.8,求: (1)弹簧压缩至A 点时的弹性势能; (2)工件沿传送带由B 点上滑到C 点所用的时间; (3)工件沿传送带由B 点上滑到C 点的过程中,工件和传送带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 【答案】(1)42J,(2)2.4s,(3)19.2J 【解析】 【详解】 (1)由能量守恒定律得,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 2 P 01sin 37cos372 E mgx mgx mv μ??=++ 解得:E p =42J (2)工件在减速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过程中,加速度为a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1sin 37cos37mg mg ma μ??+= 解得:a 1=10m/s 2 工件与传送带共速需要时间为:011 v v t a -= 解得:t 1=0.4s 工件滑行位移大小为:22 011 2v v x a -= 解得:1 2.4x m L =< 因为tan 37μ? <,所以工件将沿传送带继续减速上滑,在继续上滑过程中加速度为a 2,则有: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牛顿运动定律 1.如图所示,一足够长木板在水平粗糙面上向右运动。某时刻速度为v 0=2m/s ,此时一质量与木板相等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以v 1=4m/s 的速度从右侧滑上木板,经过1s 两者速度恰好相同,速度大小为v 2=1m/s ,方向向左。重力加速度g =10m/s 2,试求: (1)木板与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2)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3)从滑块滑上木板,到最终两者静止的过程中,滑块相对木板的位移大小。 【答案】(1)0.3(2)1 20 (3)2.75m 【解析】 【分析】 (1)对小滑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以及运动学公式进行求解; (2)对木板分析,先向右减速后向左加速,分过程进行分析即可; (3)分别求出二者相对地面位移,然后求解二者相对位移; 【详解】 (1)对小滑块分析:其加速度为:2221114 /3/1 v v a m s m s t --= ==-,方向向右 对小滑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11mg ma μ-=,可以得到:10.3μ=; (2)对木板分析,其先向右减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以及运动学公式可以得到: 1212v mg mg m t μμ+?= 然后向左加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以及运动学公式可以得到: 2 122 2v mg mg m t μμ-?= 而且121t t t s +== 联立可以得到:21 20 μ=,10.5s t =,20.5t s =; (3)在 1 0.5s t =时间内,木板向右减速运动,其向右运动的位移为: 1100.52 v x t m += ?=,方向向右; 在20.5t s =时间内,木板向左加速运动,其向左加速运动的位移为:

欧洲小镇旅游吸引力探析

欧洲小镇旅游吸引力探析大地风景国际咨询集团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季辉英欧洲是世界最大的目的地地区,世界十大目的地国家中有一半以上是欧洲国家。在欧洲,旅游业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据统计,欧盟成员国的旅游业直接贡献了4%的GDP,直接创造了4%的就业机会,其间接效益更为可观,分别为11%和12%。欧洲的旅游地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小镇是欧洲旅游非常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欧洲小镇浩瀚如星河,数不胜数,有上千年历史的中世纪小镇,有兴起于18世纪的百年小镇,有成形于近代的年轻小镇;有佛罗伦萨、比萨那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型小镇,有风景旖旎的阿尔卑斯山下小镇,有零星散布于森林绿野中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镇,等等。欧洲小镇的旅游业发展态势也如星河般璀璨光辉、长盛不衰。如今随着欧洲旅游向中国的不断开放,中国游客的足迹也慢慢从巴黎、伦敦等大城走入一个个小镇,越来越多的国人也像西方人那样爱上欧洲的小镇。欧洲小镇为何如此具有吸引力?笔者有幸走访过不少欧洲小镇,基于亲身体验与观察,有一些心得体会,在此拿来与各位分享并探讨。1、建筑。欧洲的小镇,其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有巴洛克风格的,有哥特风格的,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也有现代风格的,更有将各种风格巧然混搭的,等等,这些建筑大都沿袭着它们原生的风格,加之欧洲普遍采用的对历史建筑的动态保护以及石质建筑本身的坚固耐久,使得不同年代的建筑得以相会在同一个时代。从每一栋建筑上面,都可以读到不同时代的记忆和故事。多样与原生,是建筑成就小镇魅力的关键所在。正是欧洲小镇建筑的多样性与原生性,很好的承载了小镇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让小镇充满文化气息与迷人魅力。2、街巷。欧洲小镇的街巷,无论大小宽窄,一般都以石头铺就,且弯曲有度,很少采用一马平川的柏油或水泥路。石头的街巷,经人踩踏,经车压磨,风吹日晒,时光流转,变得光光亮亮,也成了小镇历史的代言。曲曲折折的石头街巷与各种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便构成了欧洲小镇最有韵味的画面,让人徜徉其间,流连忘返。3、尺度。无论是依山而建的小镇,还是沿河而建的小镇,或是不靠山也不靠河的小镇,其格局和尺度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欧洲小镇大部分都以教堂和广场为中心,围绕着中心向外散开分布,公共活动空间如商店、图书馆、电影院、餐馆等一般都分布在教堂和广场附近,民居以线性或放射性延伸分布,一般离开中心广场都在可步行范围之内,尺度十分宜人,每一个住家都可以很方便地接近中心,进一步可得公共活动,退一步可享恬静生活。4、色彩。欧洲小镇的色彩是其出彩的又一大关键。无论是北极圈内的北欧小镇,还是地中海畔的南欧小镇,色彩是小镇共通的语言。小镇的色彩主要源自两大方面,一是建筑,二是花卉。上面已经提到,欧洲小镇的建筑风格多样,然其颜色更是多样与自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建筑一列排开去,这在欧洲全属正常,毫不夸张。笔者在欧洲见过各种颜色的建筑,粉紫、亮蓝、鲜绿……无奇不有、五彩缤纷。比如威尼斯边上有个色彩岛Burano,就是因为颜色的多元与出色,成为游客争相追捧的目的地。花木也是欧洲小镇色彩的重要构成部分,窗台上、门廊下、阳台里,甚至墙壁上,种满五颜六色、争相开放的花卉,把古典的建筑点缀得灵动活泼,把小镇装扮得更为温馨怡人。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小镇的捷克CK小镇(Cesky Krumlov),是色彩诱人的典范。5、细节。细节给欧洲小镇注入更多的惊喜与气质。往往小镇上每家人家的大门、门把、窗台、邮筒,或者商店的标牌、面包房的黑板,都有别出心裁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倍感惊喜,又倍觉主人的创意与喜悦。在这里举一个政府部门主导打造细节的例子。德国南部的Freising小镇,其小镇“吉祥物”是Freising熊(Freisinger Bear),在街头巷尾,不经意之间,你会发现憨态可掬、“品种”多样的Freising 熊:有的熊穿着粉色围裙、戴着白色蕾丝帽,站在一家面包房前,这是面包师熊;有背着邮差包戴着邮差帽骑着邮差车从邮局门口出发的邮差熊;有身上印满欧元美元等各色货币走在银行前的银行熊;有喝着啤酒顶着啤酒肚的啤酒熊;有穿着消防员服一脸警惕的消防熊,等等,这些熊不仅是小镇的代言,也为居民和游客带来不少惊喜与欢乐,不少人就专门以找熊为乐,看谁找到的熊最全最有趣。在欧洲小镇,大大小小的细节无处不在,让惊喜无处不有,

基于旅游吸引力的古村落旅游开发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72614655.html, 基于旅游吸引力的古村落旅游开发初探 作者:卢易红 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17期 [摘要]湖南岳阳张谷英村是湖南省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目前,以张谷英村为代表的很多古村落,在旅游开发管理当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此类古村落,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旅游吸引力的提升,以此为基础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关键词]旅游吸引力;古村落;旅游开发;湖南张谷英村 [DOI]10.13939/https://www.doczj.com/doc/672614655.html,ki.zgsc.2018.17.062 旅游吸引力是反映旅游目的地对游客吸引能力的量化指标,一般在引力模型中应用。湖南张谷英村是湘楚地区著名的古村落之一,这种传统聚落类型在当今旅游背景下,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人文旅游资源。[1]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 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2月4日,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此为背景,对于湖南张谷英村来说,基于旅游吸引力的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进而影响着张谷英村的经济发展建设。 1 旅游吸引力综述 旅游吸引力指的是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刺激程度。旅游吸引力包括旅游资源吸引力、服务设施吸引力、旅游形象吸引力和旅游便利性吸引力等,其中旅游资源吸引力所占比重最大。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固定,旅游资源越丰富,旅游吸引力越大,就会引起越大的旅游动机,得到越大的旅游经济规模。旅游吸引力具有差异性的特点,同一种旅游资源,对于部分旅游者可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对于另一部分旅游者就没有吸引力。[2] 在旅游地区,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旅游吸引力之外,当地的餐饮、医疗、生活、通信、交通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性、旅游价格的合理性、服务经营管理的优质性等,也会影响其旅游吸引力。景点拥有越大的旅游吸引力,就能够吸引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所以,旅游区为了使旅游吸引力提高,一方面保护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价值、夯实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提高旅游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要注重游客的旅游体验,缩短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心理距离。 2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方向 古村落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对村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并积极与周边区域加强联合营销、客源互动、景区组合、资源共享等合作,使旅游产品整体优势度、类型组合度、地域组合度得到提升。张谷英村应紧抓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泛珠三角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