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复习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复习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复习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复习

一.空气的成分,污染和各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氮气约占空气质量的五分之四。

B.为了使灯泡经久耐用,常填入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混合气体。

C.氧气具有助燃性,故可以作为燃料。

D.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CO2。

二.物质的分类

以下几种物质①稀有气体②镁条③硫酸④二氧化锰⑤苛性钠⑥纯碱⑦澄清的石灰水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单质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盐的是,溶液呈碱性的是。

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1)盛放在燃烧匙内的物质是,该物质应稍过量,目的是。化学方程式

(2)燃烧匙的物质过会儿熄灭了,说明氮气

,说明氮气

(3)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由此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4)若结果发现测定氧气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可能原因是

(5)在燃烧匙内有人改用木炭,此实验能成功吗?为什么?

但有一同学将装置内的水改成了其他某溶液,结果获得成功,请问该同学将水改成了什么?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四.氧气的性质

1.鉴别:O2N2CO2 空气

2.以下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同时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白色烟雾。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

3.铁生锈,实质是铁与空气中的,同时作用的缘故,它和铁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写出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某无色液体A和黑色固体B反应生成另一种无色液体C和气体D,C通电又可以生成气体E和气体D,银白色的固体F又可以在D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G,(1)试确定A ,G (化学式)

(2)写出C通电生成E,D 化学方程式(反应)(3)F在D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反应)

五.氧气的制备

(1)在加入药品之前应先

(2)若选用A发生装置制取氧气,反应原理为,如要收集比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收集时,待时开始收集气体。

(3)若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应选用或,反应原理为,反应后质量和都不变,在反应中起作用。

(4)用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5)实验结束后应,防止

(6)CH4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加热制得,,现要制得并收集这种气体应选用

或装置。

(7)如果用右图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填“a”或“b”)端管口通入。

当堂检测

1.①生铁②冰水混合物③红磷④氯酸钾⑤氯化钠

以上属于混合物的是,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

2.在氧气中点燃①蜡烛②木炭③硫④红磷⑤铁丝

能生成黑色固体的是,能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生成物常温下只有气体的是,生成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能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3.

A B C D

E

(1)写出仪器名称①②

(2)若选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干燥的O2,应选择装置,但该装置有一不足之处为,反应方程式为

(3)某同学选用上述中的装置成功制取并收集了CO2,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类型为,为了进一步检验该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应将该气体反应方程式为

(4)装置B可以制取O2,CO2外还可以制取,该装置的优点是。

2-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40分) 1、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成冰,冰融化成水 B、鸡蛋变臭,人体呼吸 C、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D、铁生锈,电灯通电发光 2、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可燃物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3、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4、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啤酒 B.食醋 C.加碘食盐 D.蒸馏水 5、下列食品包装措施中,不能有效防止食品腐败的是() A.填充空气 B.填充氮气 C.填充二氧化碳 D.抽成真空 6.下列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B.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正立在桌面上 C.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存在 D.煤作燃料 7、下列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红色固体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8、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装高锰酸钾的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 B.为了防止氧气浪费,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C.检验收集的气体是否是氧气,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D.加热时,应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然后再将火焰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 9、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 观察到的现象是() A.燃烧得更旺 B.燃着的木条熄灭 C.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 D.无明显变化 10.从CCTV-1每日发布的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中可看到,北京市属于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减少下列哪种气体的排放,可减少对空气污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复习 (一)重点、难点突破 1.水的组成 由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等实验都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1)水的电解实验: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解,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知该气体是氢气; 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由此可知,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构成水的粒子是水分子H2O,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性质: ①水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液体;4℃时密度最大,为 1g/cm3;一个大气压下,沸点100℃,熔点(结冰点)0℃。 ②水的化学性质:通电后水会分解生成氢气、氧气。 2. 自然界中的水: 纯水与天然水: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构成粒子是水分子,是纯净物; 天然水(例如矿泉水、河水、海水等)里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是混合物。 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吸附、过滤、消毒、蒸馏等。自来水厂的净水步骤是:沉淀、吸附、过滤、消毒。 (1)沉淀:在实际净水的沉降过程中,常常加入一类叫做“絮凝剂”的物质,例如“明矾”,其作用是促进不溶物沉淀。 (2)吸附:加入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可以除掉污水的异味和颜色。该过程是物理变化的过程。 (3)过滤: 实验所需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所需用品:滤纸。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用水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留气泡。 两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嘴要紧靠玻璃棒的中部;玻璃棒下端要轻靠三层滤纸处; 漏斗下端的尖嘴要紧靠下面烧杯的内壁。 (4)消毒:自来水厂消毒剂有:氯气、一氧化二氯等。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通过蒸馏得到的水是纯净水。 3. 硬水与软水: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硬水和软水的区分:向水中加肥皂水并振荡,泡沫很少并且有浮渣的水是硬水,有丰富泡沫的水是软水。 软化水的方法:蒸馏和煮沸。实验室用蒸馏的方法,家庭常用煮沸的方法。 4.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地球的总储水量大,但淡水很少,人类可利用淡水资源不足水资源的1%。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1/4。人类生活和生产用水量增大,工业、农业及生活对水体造成的污染造成了水资源的危机。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等。 措施:工业上,通过新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先对污水进行处理再排放;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生活污水,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5.分子与原子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H2O, O2, N2, CO2蔗糖,酒精等。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Fe,Cu,Hg等金属物质,He,Ne,Ar等稀有气体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复习题 一、在实验室中我们常用燃烧红磷(或白磷)的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实验原理是: 。 2、能否改用木炭、蜡烛做燃料进行实验? ,理由是: 3、若改用其它可燃物来实验,在选择可燃物时必须考虑到的因素: 。 4、校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用白 磷燃烧来测定空中氧气的含量。 (1)他们将观察到哪些现象? (2)打开弹簧夹时,水为什么会沿着导气管流入集气瓶中? (3)从这个实验中,他们能得出哪些结论? (4)在该实验中红磷燃烧熄灭后,瓶中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你还可以得出氮气具有哪些性质? (5)如果他们得到的结果中氧气含量小于理论值,试着帮他们分析一下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拓展(一)某同学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通过查阅资料, 获取的有关信息:白磷,有剧毒,易燃,燃烧所需的 最低温度为40℃;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气密性良好):在燃烧匙内放入一粒白磷(适量), 迅速伸入容积为250mL 的锥形瓶中,塞紧瓶塞,导管的 另一端放入盛有100mL 水的量筒里,然后把锥形瓶放 入盛80℃热水的烧杯里,能观察到 , 打开弹簧夹,又能观察到 , 通过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 。试分析该实验的优缺点: 。 拓展(二)小强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认为木炭燃烧也需要消耗氧气,所以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左图装置进行实验。 ①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小强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集气瓶中,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认真分析后,得知实验失败的原因是 ②小强将集气瓶中的细沙改为水,并按左下图装置重复上述①实验,出现了倒吸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

2020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测试卷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生活中离不开水,下列各种“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自来水 B.蒸馏水 C.蓝墨水 D.矿泉水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应用实验证明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普利斯特里和舍勒 B.道尔顿 C.拉瓦锡 D.汤姆生 4.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5.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该实验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以用木炭替代红磷进行该实验 B.该实验还能说明氮气不助燃 C.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质量比约为5:1 D.若最后液体进入广口瓶的体积不到1/5,则有可能是红磷过多 6.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A. 1:5

B. 5:1 C. 4:5 D. 4:1 7.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A. 78升 B. 78% C. 21升 D. 21% 8.下列关于氮气用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制成各种电光源 B.食品防腐 C.医疗冷冻麻醉 D.制化肥的重要原料 9.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纯净物的是() A.低钠盐;奶粉 B.大理石;鸡蛋壳 C.矿泉水;生理盐水 D.氧气;二氧化碳 10.环境监测中心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报告时不需要公布的项目是()A.可吸入颗粒物 B.二氧化硫 C.氮氧化物 D.二氧化碳 11.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最适宜选用的可燃物是()A.红磷 B.硫磺 C.木炭 D.蜡烛 12.生活中经常用到下列物质,其中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A.医疗用的碘酒 B.餐饮用的饮料 C.调味用的食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1分子与原子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课时课题 1 分子和原子(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3)情感目标: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 (2)难点: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教具准备:烧杯、胶头滴管、药匙、玻璃水槽、量筒、高锰酸钾、、浓氨水、蒸馏水、酚酞试液

启发诱导 探索新知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 多年才能数完咧。 [板书]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一定的)。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实验一:实验二: 按照上述图示进行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思考问题2:实验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小结:因为浓氨水易挥发出氨分子,且氨分子运动 到烧杯A中生成氨水,使A中的酚酞变红,而B中 无氨分子进入,所以无变化。 [板书]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思考问题3]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 关?请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说明。 [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迁移运用一]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 断运动的? 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实验 条件,归纳、交流实验现象。 现象一: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1:氨水能使无色酚 酞变红。 现象二:烧杯A中的酚酞 变红,而烧杯B中的酚酞无 变化。 学生讨论、发言。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 的客观真实性。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产 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 采用逐步引 导,自主探究 的方法将学习 推向深入,使 “分子不断运 动”的抽象、 枯燥知识化为 生动形象的画 面,使深奥的 知识变得浅显 而易于理解。 【探究活动二】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演示] 用两只量筒各取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 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板书]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 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 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 面比糖未溶解前的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 子的知识解释吗? [思考问题4]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 呢? [实验探究] 气体和液体的压缩性比较 [结论] 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 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 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 些实际运用? 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也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 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但并不是所 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水例外。 观察实验现象:混合后体积 小于100mL。说明了分子之 间有间隔。 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发现:液态物质, 较难压缩,气态物质,比较 容易被压缩。原因是气态物 质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物 质液态物质分子间的间隔 比较小。 学生举例说明。 把所学知识迁 移运用解释一 些相关的现象 和问题,培养 学生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 力。 引导学生通过 实验与观察、 思考与讨论自 主探究式的学 习,在掌握知 识的同时,提 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探究能 力。 归纳小结通过以上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构成物质的分子 有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让学生学会归 纳和总结。 布置作业:完成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2020级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卷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 “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向污染宣战”。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通过焚烧秸杆为农作物提供养分 B.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D.施用大量化肥和农药提高农作物产量 2.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3.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A. 78升 B. 78% C. 21升 D. 21% 4.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A. 1% B. 19% C. 25% D. 78% 5.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6.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纯净物的是() A.低钠盐;奶粉 B.大理石;鸡蛋壳 C.矿泉水;生理盐水 D.氧气;二氧化碳

7.下列关于氮气用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制成各种电光源 B.食品防腐 C.医疗冷冻麻醉 D.制化肥的重要原料 8.下列措施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使用清洁能源 B.使用无氟冰箱 C.提倡使用私家车 D.提倡垃圾分类 9.通过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巴中空气状况有了明显变化,但测得目前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是PM2.5,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①地面建筑产生大量粉尘 ①沙尘暴天气增多 ①太阳能热水 ①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 ①燃烧天然气 ①燃煤取暖 A. ①①①① B. ①①①① C. ①①①① D. ①①①① 10.火山喷发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火山灰 D.一氧化碳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绿色化学的核心是污染以后一定要治理 B.空气质量日报中污染指数越低表示空气质量越好 C.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D.对着一块干冷的玻璃片吹气,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可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2.生活中离不开水,下列各种“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自来水 B.蒸馏水 C.蓝墨水

(完整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药品;红磷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氧气有助燃性;空气中还有4/5体积的气体不可燃烧,也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4、原理: 5、实验误差分析 (1)测得氧气含量小于1/5 A、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集气瓶(装置)还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2)测得氧气含量大于1/5 A、实验前没有关闭止水夹或没有夹紧,气体受热后膨胀从导管逸出 B点燃红磷后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并盖紧瓶盖(瓶内气体逸出)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铁等物质? 答:不能用木炭燃烧产生了气体, 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e i n g 不能用硫代替红磷,硫燃烧产生的是气体,瓶内压强不能减小 6、为什么选择红磷。而不用其他物质呢? 红磷燃烧产生的是固体,而不是气体,并且只消耗氧气 7、在集气瓶中加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举例: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冰水共存物等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举例:溶液、合金、海水、湖泊水、盐水、糖水等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 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2、稀有气体:霓虹灯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1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服在太阳地下比较易晾干?打会闻到浓浓的酒香味?你曾思考过这些问题吗?问题思考:水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演示实验:在水中加入酒精和品红溶液的混合液,观察刻度变化 液面刻度会慢慢变小,为什么?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微粒

发生分裂,只是分子间的间距发生了变化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有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冰水混合物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绝大部分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双氧水、气体等 二、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3、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 4、分子由原子构成 如一个水分子由个氧原子和个氢原子构成。 一个双氧水分子由个氧原子和个氢原子构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三、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微粒 2、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分子没有发生分裂,只是分子间的间距发生了变化 4、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相同分子够成的物质叫纯净物。氧气 混合物:有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冰水混合物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 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 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 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O2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KClO3SO2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 素的化合物。如CO2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问题: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CO氮的氧化物等。 常见的酸和碱 1、酸:由H+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H2SO4、HCl、HNO3、H2CO3等。 2、碱:由OH-和金属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KOH、NaOH、 Ca(OH)2、Al(OH)3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第1课时元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新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元素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及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能力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课件、相关图片 一、导入新课 师:水中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吗? 生:前几节课做实验时用的药品高锰酸钾、过氧化氢都含氧元素。 师: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师: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生: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师: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师: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生: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师: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2.特点 师: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整理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点燃 4.原理:表达式: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 开止水夹;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考点四)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氧气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考点五)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见教材P32。 课题2 氧气 考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苏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今年冰岛火山喷发对欧洲多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氧气B.二氧化硫C.火山灰D.一氧化碳 2.下列现象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湿衣服晾干B.食物腐烂C.矿石粉碎D.海水晒盐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 A.二氧化碳B.氮气C.氧气D.稀有气体 4.下列化学反应与实验现象相符合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D.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 5.下列变化过程中与另外三个有本质区别的是[ ] A.点燃蚊香驱赶蚊虫B.冰块的熔化C.水果的腐烂变质D.钢铁的生锈6.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A.B.C.D. 7.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供给呼吸B.化学性质比较稳定C.具有可燃性D.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9.下列仪器不能直接加热的是[ ] A.试管B.烧杯C.坩埚D.蒸发皿 10.在充满空气的容器中,经测定含有氮气7.8L,则该容器的总体积( ) A.6L B. 10L C.8L D.30L 11.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饮料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12.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在氧气里也一定不燃烧 B.钢铁生锈,食物腐烂都是缓慢氧化的结果C.不使用催化剂,加热氯酸钾就不会分解出氧气 D.使用催化剂可以使氯酸钾分解出比理论值更多的氧气 14.在空气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当属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所有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15.关于催化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能生成更多的氧气B.在化学反应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会改变 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D.过氧化氢不加入二氧化锰也能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学)案

课题1空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 ?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空气的作用 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5.介绍空气污染危害的严重性,以便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尽快适应化学课程的学习。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教

学准备: 教师准备1 ?实验设备: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2?有关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幻灯片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题1的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过程;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纯净物与混合物。 第二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学过程: 课时1 创设情境 1.[谜语]有一种物质你摸不到、看不着、也抓不住,但是我们却一刻也离不开它。这是什么? 2?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3?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 [过渡]大家对上述问题答得都很好,但还不够详细、确切。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下面就来研究我们周围的空气。 授新课 (板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那么,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板书)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观看图示。 [讲解]其实,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单元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教材共分为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它们包括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及有关计算等内容。本单元既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感性知识也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时教师要多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方便学生理解、接受。 课题1分子和原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烧杯(大小各5只)、试管、酒精灯、品红、浓氨水、酚酞溶液、酒精、水等。 一、导入新课 投影四幅Flash动画画面 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到了花香,你闻到了吗? 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为什么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 4.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泥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何不一样宽? 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 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2Hg+O 22HgO和2HgO2Hg+O 2 ↑ 拉瓦锡的实验结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 22P 2 O 5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 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体积偏小的原因: 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未预 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体积偏大的原因: 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 1.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2.不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 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3.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4.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 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不用铁代替红磷,因其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不溶于水,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三、纯净物:一(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五氧化二磷、水等。 混合物:由不止一种(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空气、稀有气体、海水等。 四、空气的用途 氧气 O 2氮气 N 2 稀有气体 主要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 水能支持燃烧、供呼吸。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性质稳定、不供呼吸、不支 持燃烧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 溶;性质极稳定(惰 性) 用途1、支持燃烧(助燃性:、 物质燃烧、炼钢、气焊、 航天等);2、供给呼吸(如 登山、潜水、宇航、医疗 急救等)制硝酸、化肥、作保护气(食 品袋内充气、灯泡内)、防腐、 液氮冷冻麻醉、超导材料在 液氮环境中显示超导性 保护气(如焊接时、 灯泡)、电光源、激 光技术、氙可用于医 疗中的麻醉剂 五、空气污染和防治 1.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是烟尘(可吸入颗粒)、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 氮)。主要来自煤等矿物燃料的燃烧。 2.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 等。 3.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氯代烷); 臭氧层破坏——氟利昂;酸雨——二氧化硫及氮的氧化物4.空气污染物 固体污染物:烟尘、粉尘(矿物燃料的燃烧、地面扬尘、沙尘暴、焚烧秸杆等) 气体污染物:二氧化硫(SO 2 )(燃烧含硫的煤、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二氧化氮(NO 2 )(矿物燃料的燃烧、化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一氧化碳(CO)(矿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排放的尾气) 臭氧(O 3 )(低空臭氧是一种气体污染物,主要由汽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太阳光下产生的) 六、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 ①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②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③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 放”; ④ 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第二节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顏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化学性质活泼,助燃性和氧化 性) 二、氧气的检验方法: 氧气的检验: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 物 质 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表达式) 磷产生大量白烟、放热4P+5O 2 2P 2 O 5 木 炭 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在氧 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光 ②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 气体 C+O 2 CO 2 硫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 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②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 O 2 SO 2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测试题(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 1、下列仪器:①量筒②试管③烧杯④燃烧匙⑤试剂瓶,能直接加热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③⑤ D、②③ 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液态氧气是淡蓝色液体 B、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充入氖气的灯管充电时可发出红光 D、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 3、下列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是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硫黄在氧气中燃烧 B、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C、氧化汞受热分解 D、铁在氧气中燃烧 4、据报道,江西南昌被美国《新闻周刊》评选为2006年“全球十大最有活力的城市”,这将掀起又一轮南昌投资热。为避免投资办厂引起的环境污染,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对工厂的烟筒加高处理 B、工厂废水直接排放 C、对工厂的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D、化工厂建在居民区 5、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A、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B、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甲烷和一氧化碳 6、下列科学家中通过实验研究空气组成的是() A、道尔顿 B、门捷列夫 C、拉瓦锡 D、阿伏加德罗 7、节日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内填充的气体是下列哪一种()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8、氯酸钾和高锰酸钾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物有() A、2种 B、3种 C、4种 D、 5种 9、下列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变化是() A、硫在空气中点燃生成气体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 C、水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气体 D、氯酸钾在空气中加热放出气体 10、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B C D 11、以下对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B、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C、空气是几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D、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12、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单一的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下列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是()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可吸入颗粒物 D、臭氧 13、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下图所示的装置。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 C、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D、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氧气输出的速率 14、在庆典活动中,人们常用氦气充灌气球,利用了氦气的哪些性质()

最新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复习课公开课教案

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能举例说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的某些现象;了解原子的结构。 2.能说出原子的结构、认识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分子与原子、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能说出元素的定义,了解元素周期表并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复习重点】 分子、原子、元素和离子的基本概念。 【复习难点】 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本单元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了分子、原子、元素,本节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2.明确复习目标,解读复习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分子与原子 分子与原子??? 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粒子的基本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有间隔;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知识模块二 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 原子结构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结构图: 知识模块三 离子 离子???概念:带电的原子分类???阳离子阴离子形成过程: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氯离子两种粒子结合而成的 知识模块四 元素 ? ????????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 符号???意义??? 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写法:“一大二小”元素周期表:从每一格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 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分子与原子 知识模块二:原子的结构 知识模块三:离子 知识模块四:元素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桂林中考)自行车车胎在阳光下暴晒时容易爆炸,主要原因是温度升高使车胎内空气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