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永放光芒的历史丰碑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本-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永放光芒的历史丰碑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本-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永放光芒的历史丰碑

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本-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永放光芒的历史丰碑_读后感_

心得体会

长征,是在党和红军面临严重生存危机、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一次全局性、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国革命从挫折走向成功的转折点。这一伟大征程,气壮山河,举世惊叹。长征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胜利,是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正确战略指导,有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顾全大局的紧密团结。长征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它标志着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促进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走向成熟,促成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并锻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今年是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长征的胜利,是国革命从挫折走向成功的伟大转折点,在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革命战争史上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举世惊叹的伟大征程

长征,是在党和红军面临严重生存危机、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一次全局性、大规模战略转移,也是开辟国革命新局面的一次伟大进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却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一面对日妥协退让,一面调集重兵对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在前几次“围剿”先后被粉碎的情况下,1933年9月,蒋介石又集×××万兵力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其,以×××万大军对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共六届四全会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左”倾领导者看不到日民族矛盾上升引起的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在组织上排斥mzd同志对党和红军的领导,在政治上实行“关门主义”,在军事上推行冒险进攻战略,导致了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和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7月,为减轻央苏区反“围剿”的压力,央命令红七军团以抗日先遣队名义北上,向皖浙赣边开进;之后,又令红六军团由湘赣苏区西征,为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

1934年10月10日,共央、革军委率央红军主力撤离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标志着长征正式开始。由于“左”倾领导者实行“大搬

家”的转移方式和消极避战的逃跑主义,央红军在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损失,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后,已由出发时的×××万余人锐减至×××万余人。此时,蒋介石判明央红军前往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意图,遂在红军前进途布下重兵。危急关头,mzd同志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经过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的激烈争论,共央终于接受了mzd同志的正确主张。

红军改向黔北进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共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mzd同志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国革命。

遵义会议后,在以mzd同志为核心的央领导集体指挥下,红军以高度的战略机动调动围追堵截之敌,四渡赤水,兵临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军设置的重重包围,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于6

月旬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接着,共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集红军主力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以开辟抗日的前进阵地,领导和推动全国的抗日民主运动。但张国焘顽固坚持南下,公然分裂党、分裂红军。共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后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实现了把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的战略目标。

央红军长征后,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由河南罗山出发开始长征,途创建了鄂豫陕苏区。1935年7月,为策应主力红军,又西征北上,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与刘志丹率领的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增强了陕甘苏区的红军力量。

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发起嘉陵江战役。之后,撤离川陕苏区开始长征,6月旬与央红军会师后,张国焘反对央的北上方针,于9月率红四方面军和随其行动的央红军两个军团南下。11月,在四川×××百丈地区遭受惨重损失,折兵近万,被迫退向川西北。1936年7月初,与红二、红六军团在×××会师。经党央耐心劝说、应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强烈要求,张国焘不得不同意北上。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二、红六军团于1935年11月撤离湘鄂川黔苏区长征,在云贵交界的乌蒙山区回旋转战上千里,摆脱了国民党军的重兵追堵。1936年7月2日,在

×××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面对张国焘的拉拢,红二、红六军团指战员坚定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执行央北上方针。7月5日,根据革军委指示,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随后,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甘肃静宁以北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各路红军长征出发时的总人数为×××万余人。沿途共经过×××个省,跨越万水千山,征服雪山草地,总行程达×××万余里;共进行重要战役战斗×××余次,其师以上规模的×××余次;歼灭国民党军×××个师另×××个旅又×××余个团,俘敌×××万余人。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人,长征结束时共保留下来×××万余人。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西北,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彻底破产,实现了党央对全国红军的统一指挥,开创了国革命的新局面。

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党和红军在万里长征浴血重生的伟大实践,创造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这些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和军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实现新时期的奋斗目标仍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正确战略指导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红军是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开始战略转移的。当时的国内外舆论认为,国共胜负已成定局,红军已是死路一条。在党和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关头,是什么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国革命?毫无疑问,决定性因素是我们党在遵义会议后形成的以mzd 同志为核心的坚强央领导集体,从国革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国革命的重大问题,适时调整红军长征的战略方向并最终确立和坚决贯彻北上抗日、会师陕北的战略方针,将被动的战略退却转变为开辟抗日

前进阵地的伟大进军;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红军从根本上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克服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党的正确领导是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关键,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集体。只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没有不可战胜的敌人,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难关,我们的事业就能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面对数倍甚至十倍优势之敌的围追堵截,无后方依托、无物资补给的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长征的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每到一地,都深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废苛捐,严守纪律,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红军是为他们翻身解放而战的,因而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当向导、送情报、筹粮筹物、救护安置伤病员,并踊跃参加红军。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党和红军才最终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和军队是不可战胜的。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党和军队永葆生机活力、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

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万里长征,不但战况惨烈,而且自然环境恶劣,红军所经历的各种磨难远远超出常人想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红军指战员把生死置之度外、把困难踩在脚下,像一股势不可挡的铁流一路向前?归根到底,是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跟着党革命到底的执著信念,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尽管他们开始还不知道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尽管他们时刻都面临着流血牺牲,但他们深信“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因此,面对枪林弹雨,他们表现出来的不是畏惧,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面对终年积雪的高山、激流汹涌的江河、杳无人烟的草地,他们表现出来的不是退缩,而是不怕任何艰险的雄心壮志;面对饥寒交迫、伤痛疲乏,他们表现出来的不是消沉,而是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的情绪。正是在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支撑下,红军官兵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经受住了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磨炼。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党我军夺取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今天,在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我们仍然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实现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红军长征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重要法宝。遵义会议后,红军在以mzd同志为核心的央领导集体指挥下,一反教条主义的机械笨拙战法,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红军善

于打运动战的优势,大胆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用“走”创造战机,以“打”开辟道路,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同时,红军编制体制和组织结构完全服从“打得赢、走得了”的需要,层次很少,灵便高效。这一切,使红军扬长避短,实现了自主灵活作战。红军在长征由被动挨打到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的鲜明对比,充分说明了mzd 战略战术思想的巨大威力。今天,虽然战争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mzd同志关于敌变我变、从战争实际出发实行灵活的战略战术的思想,仍是战争的一般指导规律,是我们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顾全大局的紧密团结是红军赢得长征胜利的牢固基础。长征是红军大规模、全局性的战略转移,行程遥远,局势险恶。长征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胜利,与党领导下的各路红军高度的大局意识和官兵之间的团结奋战密不可分。央红军长征前,红七军团和红六军团根据央命令分别北上、西征,为央红军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红六军团到达黔东后,不顾长途转战的艰辛疲乏,与红二军团迅速发起湘西攻势,有力配合了正在突围转移的央红军;红一、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主动为红一方面军补充人员和物资。长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率先垂范,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特别是在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包括红四方面军在内的红军广大指战员坚定团结在党央周围,最终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正是由于全党全军紧密团结、相互配合,才最终夺取了长征胜利。这一宝贵经验启示我们:团结是党和

军队的生命,是革命力量的源泉,是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牢固基础。

广泛深远的历史影响

长征的胜利是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它不仅使党和红军摆脱了严重的生存危机,而且以其特有的影响力,极大地推动了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此后国革命取得的一切胜利,都凝聚着长征的巨大功勋。长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集表现在:促进了“两个成熟”,促成了“一个转变”,锻造了长征精神。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谱写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国革命重大问题的崭新篇章。长征的胜利,是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首先,逐步形成了以mzd同志为核心的央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以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把国革命引向了胜利的彼岸,赢得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其次,在全党逐步确立起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党在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经验教条化、神圣化的倾向,严重束缚了自身的创造精神。长征,党和红军特别是央领导机关大多数人认识到,只有从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才能开辟胜利的道路,从而逐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党独立自主地解决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长征前,国共产党还比较缺乏独立自主解决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意识、勇气和能力。遵义会议迈

出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国革命重大问题的决定性一步。我们党在纠正“左”倾教条主义、克服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这两起错综复杂的党内斗争,积累了解决自身问题的成

功经验。从此,我们党将国革命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打开了国革命的新天地。

长征的胜利促进了人民军队走向成熟,极大地提高了其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长征是红军创建之后经历的一场最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经过长征考验的红军,虽然数量上减少了,但却更加坚强、更加统一、更加不可战胜。一方面,通过长征,mzd军事思想在军队建设和国革命战争的指导地位得以确立。遵义会议决议充分肯定了mzd同志在领导红军反“围剿”斗争总结的作战理论和战术原则,长征mzd同志高超的指挥艺术使红军从绝境转危为安,这进一步加深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特别是高级将领对mzd军事思想真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长征,党对军队的集统一领导进一步加强,党指挥枪的原则在人民军队牢牢扎根。长征,面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挑战,以mzd同志为核心的央领导集体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紧紧依靠全党和全军的力量,以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最终战胜了分裂,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实现了党央对全国红军的集统一指挥,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增强了全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和作战部署在全军的贯彻执行。

长征的胜利促成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为国共产党肩负起抗日民族战争流砥柱的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长征是在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党和红军虽然身处逆境,但始终以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己任,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1935年6月,共央在两河口会议上正式确定了北上抗日、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方针。此后,共央和华苏维埃央政府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集一切国力抗日和建立国防政府及抗日联军的主张,并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2月,党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党的北上抗日政治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的提出,不仅使红军长征有了明确的政治归宿,极大地激发了红军将士的斗志,而且赢得了全国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争取了间势力,分化瓦解了敌人,奠定了长征胜利最重要的政治基础。我们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极大地影响了全国,最终促成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在华民族同仇敌忾反抗侵略的伟大斗争,国共产党为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流砥柱作用。而这一切,都是以长征胜利为坚实基础的。

长征锻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我们为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夺取长征胜利的伟大斗争,党和红军以英勇无畏的行动,锻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集表现为:把全国人民和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

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党和红军光荣传统及优良作风的集体现和高度凝结,也是人民军队本质特征的进一步升华。70年光阴荏苒。长征精神作为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仍然焕发着不朽的生命力。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紧密团结在以hjt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央周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创造新的辉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