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自主预习案]

1、走进作者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逝世,享年83岁。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翩然()孕育()农谚()簌簌()销声匿迹()悬殊()萌发()短促()连翘()风雪载途()3、词语解释。

【翩然】【簌簌】

【载途】【孕育】

【萌发】【荣枯】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4、下列选项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孕(yùn)育簌簌(sù)农颜数据

B、纬(wěi)度连翘(qiáo)经度差异

C、物候(hòu)避免(miǎn)予报播种

D、萌(méng发刺槐(kuí)短促土壤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1]

点此查看更多资料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和作用。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

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文章第三部分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讲一个问题,都举有实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一部分,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说明语言准确、生动、典雅。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

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作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此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编辑本段]二、问题研究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2.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好几个。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编辑本段]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目的是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次第,一个接一个。造句略。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扩展运用所学到的物候学知识。

1.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

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2.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有过在初春爬山经历的同学,可能曾留意到山上的树木比平地上的树木发芽晚。

[编辑本段]教学建议

一、通过本文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

并学会运用。

三、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只把它当作一篇科普文章来处理就可以了。所以,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但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所以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说明事物时,作者经常举一些例子,列一些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说明事物还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这样才更有逻辑力量等等。这些都可以适当地向学生点拨一下。

[编辑本段]有关资料

一、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张福春)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早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便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

农作物,委托各地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观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物候观测。现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记录,由于抗战期间不少地方停测,其中仅有1934—1936年的记录比较完整。比较正规和连续的观测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53年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1957年起把农作物物候的观测工作推向了全国。1961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可惜1966—1971年中,多数单位中断了观测,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复。近年,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农业气象试验站也开始了物候观测。观测资料已陆续出版,第一期年报的命名和内容,都是竺可桢亲自审定过的。

竺可桢,又名绍荣,字藕舫。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斯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

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1963年出版、1973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一章中他应用唯物辩证法,阐释了物候变化的内外因素及其联系;由于物候变化原因的复杂性,他提出应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索其奥秘。他还认为,物候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希望能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他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资料和采用了物候学分析方法。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评介该文时,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竺可桢在一生中,勇攀高峰,

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

学习的。

(选自《物候》,气象出版社1985年版)

二、名词解释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三、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四、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编辑本段]五、课文分析集锦

1.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许伯明《〈大自然的语言〉分析》)

2.关于一、二两段的讲析

①文章开头从“立春”写起,以文学语言、拟人的手法叙述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的生育成长和鸟虫的活动出没,这些就是物候现象。文章写春天,“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

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这里按时序选取了一些具有特征的自然现象,说明了问题。接着写夏天,强调气候是“炎热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季,主要选取“果实成熟”,树叶黄落,“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等特征来写。而写冬天,则是从深秋“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过渡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一句话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在普及科学的读物里,这种写法很重要。在这一段末了,总结了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刘镇江《〈大自然的语言〉讲解》)

②课文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使人感到突兀不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细心推敲“苏醒”一词,就会略知端倪。紧接着读下去,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彩笔描绘了花草鸟虫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显现四季时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这样开头,仿佛游离于题旨之外,其实不然。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一分句,把花草鸟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透露出物候学的蕴含;后一分句诱发下文,点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杏花开”“快耕地”;“桃花开”“快种谷”;“布谷唱歌”“割麦插禾”。从而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变化,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行文至此,点明了题旨。在这个基础上,课文概述了物候、物候学的形成及其研究内容,使人对物候学的特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①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②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④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未⑤。”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③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①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

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②、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③。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①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广,但是在大连,连翘③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

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①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参考资料: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自主预习案]

1、略。

2、翩然(piān)孕育(yùn)农谚(yàn)簌簌(sù)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 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 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 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 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以下是由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有关大自然的谚语,希望能够帮到 大家。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 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 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 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充实,是进行环境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开头作者先写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秋天的田野,感受真实的大自然中秋天的景色,学生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再出示图,使枯燥的语句更加形象,学生乐学、爱学。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读的情境,重视朗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感受阅读乐趣。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自主预习案]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熟读课文、并在书上做上读书笔记。 3、给加点的字注音。 翩然(piān)孕育(yùn)农谚(yàn)簌簌(sù)销声匿迹(nì ) 悬殊(shū)萌发(méng)短促(cù )连翘(qiáo)风雪载途(zài) 4、词语解释。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载途】满路,遍地都是。【孕育】这里用来比喻酝酿新事物。 【萌发】动词。种子发芽。【荣枯】形容词短语。指植物的茂盛和枯萎。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周而复始】固定短语,绕完一圈再从头开始。一圈又一圈地轮转。周;环绕一圈。复始:重新开始。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 ⑵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⑶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拟人)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一)找一找 初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想一想 5、再读课文,划分段落,自己概括出段意,并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课外知识 1、关于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春分、秋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 : 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 : 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1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重点难点】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二、预习自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连翘.()纬.度()销声匿.迹() 蓑.衣()阻挠.()忌.讳()悄.然无声()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草木荣枯: 花香鸟语: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三、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I大自然的语言 优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 标》要求: (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物候的相关知识以及影响物候的因素和研究物候的意义。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语言生动活泼,比较能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3.学情分析:有了八年级上册说明文的基础,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并不十分陌生,具备一定的文体知识积累。对于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特征等知识点已有所储备,便于开展教学。 二、学习目标1. 体会行文结构的清晰和严密性。

2.理解“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评价任务1. 能理清本文行文结构。 2. 能知晓如何用精当的例子来说明一种事理。 四、学习过程导入:今年1月份,我国台湾著名文学家林清玄先生驾鹤西去,他有一篇文章叫《秋天的心》,那篇文章开篇写到:“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 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其实,不止秋天,其他季节应该都有判断依据,你能仿照这个例子,再写出几句吗? 山僧不解数甲子,知天下春(夏、冬)。 其实,同学们填入的这些自然现象,就像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向人们宣告所属季节的到来,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大自然的语言》,去一探究竟。 环节一角色代入提炼信息1.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那大自然想向人们诉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2段,圈画有用信息,然后为大自然代言: 当时,是我想告诉人们。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代入,理解了有关自然现象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智慧地表达,锻炼了思维,提升了表达能力,使枯燥的说明文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呈现。)2.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物候) 3. 为何题目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初二语文导学案編制时间:2010年10月27 日编制:唐洪苇修订:李中文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NO:16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知识链接】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自主学习】 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连翘()纬度()销声匿迹() 蓑衣()阻挠()忌讳()悄然无声() 2、解释下列词语 (1)翩然:(2)孕育: (3)次第:( 4)载途: (5)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 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能力目标: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字略)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略)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二、导入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2.导语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三、正课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说明什么是

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讨论并归纳;(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7)到处呈现一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含答案)

5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能按照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 2.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预习内容】 1.熟读课文,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2.识记文中生字词。 连翘.( ) 翩.然( ) 销声匿.迹( ) 农谚.( ) 载.途( ) 销声匿迹: 载途: 翩然: 孕育: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3.复习有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选择重点内容做笔记。 说明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 说明的顺序常见的有: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的时间顺序;按照空间关系来安排的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逻辑顺序。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4.搜集有关物候的谚语。 【合作探究】 活动一:筛选信息,畅所欲言。 读课文,思考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有自己的观点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活动二:观察分析,感悟严谨。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活动三:细嚼慢咽,品味生动。 1.生动是本文语言的特点之一,请同学们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说说好在哪里,做好批注。 帮帮你:分析语言的角度很多,可以从运用词语 ..的角度等等。 ..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

2.优美的语言需要及时积累,背诵你找到的优美语句。 【课堂练习】 1.课外你肯定搜集了很多谚语,课后请把你课外的积累拿出来跟同学们一起分享,看看在你的这些谚语中包含了哪些物候知识。 例:关于火烧云的一则农谚:“早烧阴,晚烧晴。”(早晨出现火烧云,当天阴天;晚上出现火烧云,第二天晴天。) 2.联系课文的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大林寺桃花》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参考答案 【预习内容】 2.qiáo piān nìyàn zài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的意思是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文中的意思是生长。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花香鸟语:鸟儿叫,花儿香,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景象。莺,黄鹂。 4.有关物候的谚语:①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②柳树发芽暖洋洋,冷天不会有几长。③荷花开,秧正栽。菊花黄,种麦忙。④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合作探究】 活动一:作者依次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影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活动二: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准确性;②表示限制等词语的运用也增强了语言的准确性,如: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其中“较”从程度上表示限制,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活动三:1.如:“次第”一个接一个。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第1自然段,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形象生动。 【课堂练习】 1.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早晨东南方向有黑云遮日,预示有雨。)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黄云多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所致,出现这种情况多下阵雨或冰雹。)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1)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1)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 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适点引导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说明顺序的合理运用 第一部分:预习导航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本文是一篇 说明文。 2、简单的介绍作者 3、给生字注音 萌.发(),孕.育(),,载.途(),翩.然()三年五载.(),草长.莺飞(),销声匿.迹() 4、解释下列词语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 4)载途: (5)销声匿迹: (6)周而复始: (7)草木荣枯: (8)年年如是: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 1、激趣导语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 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2、整体感知 (学生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下面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3、根据上面问题的疏理,你能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请列出文章的结构图 第三部分:归纳提升 1、精读6--10自然段。小组合作,细致分析本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看哪个小组到前面来讲的细致、准确。(可以列出结构图辅助讲解) 3、片段练习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300字左右) 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1、继续修改课堂习作。 2、再读《大自然的语言》,整理谚语在积锦本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体会说明方法的运用,品读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第一部分:检测上节课所学

《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教案 一、导入,揭题 1.(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不信吗大家看—— 2.看课件。(季节变换的特征、看云知天气、树的年轮与年龄、根据化石推断地理环境等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片断,并配以简短解说) 3.述:大自然用它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奥秘!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观看.课件录像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试读,要求:不会认的字读拼音,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正音。 4.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重点指导“诉、粗”。 (评: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然后读通课文,教师适时地给与检查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读书。) 三、指导朗读,了解大意

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读连贯、流利。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读第1节。 l)谁喜欢读第一节指名读。 2)述:大自然也有“语言”,小朋友们看看、听听,你留心过大自然的语言吗 3)看.课件。(前.课件内容去掉解说) 述:前几天同学们到郊外游玩,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词语“仔细观察”,读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板书:仔细观察) (评:“仔细观察”这个词语,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游玩,此时再引导学生回忆游玩时发现了什么,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这一节怎么读呢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读、范读、齐读。 5)过渡:大自然用语言告诉了人们什么呢 5.学读第2节。 1)谁喜欢读这一节指名读。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么(贴小蝌蚪图)指名读第1句。 看.课件。(小蝌蚪在溪水里游来游去,春暖花开)范读,齐读。

16《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使用时间:_第十六周_ 编写人:高小流审核:八年级语文组签名: 班级:_______ 上课教师:_______ 组内评价:_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__ 16《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物候现象。 3、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预习导读: 1、有关资料: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2、阅读课文(可训练快速默读)1-2次。要求:⑴标出自然段;⑵识记生/重点字词;⑶画出重点句子或中心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预习自测 ⑴全文共有个自然段;⑵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 ⑶给加点的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然后朗读识记。 销声匿.()迹连翘.()农谚.()差.()异风雪载.()途 Shuāi()草连天 piān()然 yùn()育草长yīng()飞海táng()三、我的疑惑: ※教师对预习案完成情况的评定等级:_____积分:____ 探究案 一、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1.题解。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从文题看,采用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它是把__________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这样既抓住了说明对象的__________又使其显得具体生动。 2、整理思路,划分层次。(先在课本上划、批) 本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 3 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________ 。 第二部分(第 4 – 5 段):说明观测对________ 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__--__ 段):说明决定_____________来临的_______。(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第__ --___段):说明________________ 的意义。 二、再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能力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来表情达意,请问大自然有语言吗? 播放课件,并解说: 别以为只有人才有语言,其实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 言。你看那水中的蝌蚪,不就像游动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已来到 人间;你看那空中飞翔的大雁,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秋天 就在眼前;你看那天上的云彩,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 天。今天就让我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吧。 通过优美的画面,师生的交流,学生马上被优美的画面点燃了激情火花,被 这美的感觉所深深吸引,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他们已经真切地 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可以说“激趣”成功了。)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有谁了解作者竺可桢吗? (生)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三.(过渡)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钱双红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 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通过学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讨论、交流、感受诗歌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 感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中领略大自然的 神奇,激发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诗歌。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 四幅图分别代表哪个 季节吗?你是怎么知 道的? 2. 是啊,大自 然真是太奇妙了,他 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告 诉我们很多的信息。 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 些呢?这节课就让我 们继续学习第六课 《大自然的语言》 1、观察图片,发 言。 2.齐读课题 通过观看图片, 让生初步感知 “大自然的语 言”充分利用学 生熟悉的事物创 设情境,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 计: 二、以读促悟, 汇报交流前置性作业: 默读课文,说说 从文中你知道了哪些 大自然的语言?用 画出关键词句。试着 用“大自然用, 告诉我们「” 的句式说一说自己读 懂的内容。 1.讲解“三叶虫” 化石 2.讲解“漂砾” 3.大自然的语言真是 太奇妙了,那我们怎 样做才能发现它呢? 1、小组交流 2、小组展示:小组 上台根据课文的第 二至八小节,先读 内容再说自己的理 解。再有感情地朗 读。 3、根据课文最后一 小节,回答:要多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通过 读、小组交流, 展示,明确文中 的大自然语言。 锻炼学生的理 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拓展延伸, 仿编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 真是妙不可言呀!大 自然的语言远远不止 这些,还有很多。你 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 还有哪些语言呢? 大自然的语言 无处不在,只有会观 察、爱学习、勤思考 的人才能发现。老师 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 都请到我们的课堂 上了,看课件,找自 己喜欢的一句说说你 从中知道了什么。 自由发言 读资料,说感受 学习课文的写法 语文与生活相 结合,扩大学生 的知识面,激发 学生观察大自 然的兴趣。 了解课文的写 法,学着仿写诗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z

新课程语文教学八年级导学案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大雪,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备课人:姓名: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理解什么是物候学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品味文章准确严密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学会正确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4、培养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求知精神。 第一板块:课前备战 1.题目解读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3、扫清字词障碍(8分) 萌发()翩然()孕育() 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区域()纬度()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28分)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草木荣.枯周而复.始风雪载.途形.影不离 A.光荣又充满形态 B.茂盛又充满形体 C.光荣复习载重形状 6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成语。(8分) (1)人或物消失得无影无踪、无声无息。() (2)远望衰败的草与天空相接。() (3)绕完一圈,再从头开始。() (4)春天草木茂盛,小鸟试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7填入下文横线处适当的一组词语是()。(3分) 物候________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___得多。 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A.观测灵验观察必需B.观测灵敏观测必要 C.观察灵活观望必然 8、题目: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3分) 9、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10分) 10、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5分) 1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5分) 12、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5分)

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教师版)(无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教师版) 七()班小组:姓名: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总课时:2课时分课时:第1课时课型:合作答疑展示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科学道理的方法。 3、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生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精神。 ●知识链接(3分钟) 1.题目解读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 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 会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 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自学导学(8分钟): 给下列词语注音并释义: 萌发(méng fā):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cì dì):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翩然(piān rán) :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yùn yù):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生事物。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 衰草连天(shuāi cǎo lián tiān):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衰草:枯草。连天:形容远望山水、光焰等与天空相接。 风雪载途(fēng xuě zài tú):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zhōu ér fù shǐ):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环绕一周。复:又。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色。莺:黄鹂。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赋予它这样的意义。禾,这里指插秧。 榆叶梅: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淡红色,核果近球形,红色。可供观赏。 纬(wěi)度;地球表面南北距离的度数。 连翘(qiáo);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自主学习打基础! 交流协作展才华! 展示自我显魅力!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1@人教版

16大自然的语言 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〇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 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〇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〇课时安排 2课时 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孕育(yùn)簌簌(sù) 载途(z?i)连翘(qiáo) 萌生(méng) 农谚(yàn)纬度(w?i)悬殊(xuán shū) 侵害(qīn)竺可桢(zhúzhēn) 草长莺飞(yīng)销声匿迹(nì) 多音字: 载z?i (登载)(转载)(一年半载) zài (载重)(载人) 翘qiáo (连翘) qiào (翘起来)

《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你还记得说明文的这些知识吗? ①根据说明的对象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②常见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③常见的说明顺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常见的说明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课文“读读写写”下的生字词注音,并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连翘()风雪载()途 3、按要求填上词语或解释。 ⑴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⑷__________: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⑸__________:循环往复,一圈一圈地运转。 ⑹__________: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4、整体感知 ⑴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大自然的语言”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等自然现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这种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语言”为 ____________。 ②物候学就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的科学。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此外可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还可以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也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任务一: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这一段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2.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 3.仔细朗读品味本段文字,这段文字把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4.本文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这里运用了的修辞。如果把文章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怀柔四中闫小林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3.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理清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讨论法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让我们一起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思考回答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意义。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物候)现象,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我们可以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据以安排农业生产。 明确: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标题“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文章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用了拟人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改后是专业术语,没有吸引力。) 三、概括段意,理清全文思路 作者是怎样对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物候现象进行说明的呢?让我们来逐段概括内容要点,梳理全文的写作思路。 1、概括段意 第1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快耕地;桃花开快种谷,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然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第3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6段:提出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的问题。 第7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说明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