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

【篇一:中国文化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韩鉴堂

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是韩鉴堂所写,于1999年8月第一次印刷出版。

《中国文化》这本书主要是给外国留学生使用的。作者写此书的目

的是为了让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

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因为,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刚开始时只着重

于让留学生尽快掌握最基本的汉语技能,而忽视了文化教学。但随

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留学生总数陡然上升,而这些留

学生几乎都是出于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抱有浓厚兴趣而来学习

汉语的。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必须突

破长久以来仅限于基础汉语教学的格局,要拓宽专业范围,加强有

关中国文化方面的教学。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也已经认识到,语言

只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交往的工具,在语言背后充满了丰富的文

化内涵,因此外国留学生要学好汉语,就应该同时了解中国人的民

族心理和文化心态,否则他们只能是生硬地模仿一些句型,而难以

熟练地运用。韩鉴堂的《中国文化》就很好的将文化知识的传授与

汉语的学习、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很适合现在的留学生使用。

《中国文化》这本书共设31课,含29个文化专题。包括中国地理

概观;中国古代神话;汉字;中国少数民族;中国人的姓氏和名字;中国的农业;孔子;中国龙;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中国石窟艺术;中国古代历法;民间传统中国节日;丝

绸之路;中国陶瓷;中过烹调;茶与茶饮;中国酒;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画;中国书法艺术;京剧;中国古代建筑;故宫;中

国古典园林;中医药学;武术。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中

国文化知识,同时也有一些附加的汉语言知识。这本书有很强的科

学性,文字通俗,图文并茂。书中有很多的插画,可以增强学习者

的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由于这本书是给外国留学生使用的,所以

它的侧重点跟中国学生用的文化读本有所不同。他的内容更精炼,

通俗易懂,选取的都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且是外国留学生最感

兴趣的内容。例如,在学术思想方面只介绍了孔子;在传统建筑方

面主要介绍了万里长城和兵马俑;在古典文学方面只介绍了中国古

代诗歌和小说;在风俗习惯方面则主要介绍了茶酒与烹调;各类戏曲中也只介绍了京剧;还把中国的龙文化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详细介绍。

《中国文化》中的每一课都由课文、注释(有英文)资料、提示、词汇(有汉语拼音和英文)、练习题六部分组成。“课文”由教师教授;“资料”可供留学生课外阅读,扩充知识储备;“提示”则是对每一专题的文化思考、内容提要或内容补充,文字有一定的难度;“课后练习题”少而精,是留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

在这29个文化专题中,我最感兴趣的专题是中国烹调。

一、中国烹调

烹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1、烹调的历史

(1)原始社会:中国的猿人用火烤肉吃,这可看作是原始的烹调。(2)奴隶社会①出现的陶器和青铜器中,有很多是加热食物的炊具(如鼎就是煮肉用的),不但可以煮食物还可以蒸。

②从烤食物到煮食物,再到蒸食物,表明中国人饮食方面的进步,并未后来多种多样的烹调方法打下了基础。

③古书还记载了周代的“八珍”,“八珍”是八种美味佳肴。这是中国是中国人的祖先为后人留下的最古老的食谱。

(3)封建社会:烹调技术提高了,菜的种类也多起来了。屈原的楚辞《招魂》其实就是一份战国时期南方人的食谱。唐代的《食谱》记载着141种菜的烹调过程。元明清时期,烹调技术已相当成熟。清代的《随园食单》中记录的南方和北方的菜肴达到了326种。清代的“满汉全席”共有名菜108道,是清代最高等级的国宴。

2、中国菜肴的特点

“烹”是加热食物,使食物中的养料分解出来,香味散发出来;“调”是加入调味品,采用各种方法调制食物。

中国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讲究色、香、味、形。就是说做好的菜要有漂亮的颜色,浓郁的香气,鲜美的滋味,美观的形状。

(2)烹调方法多样,如煎、炒、烹、炸、烧、烤、炖、蒸......(3)调味丰富。咸的有盐、酱油,甜的有糖、蜂蜜,酸的有醋,辣的有辣椒、葱姜蒜等。

(4)菜肴品种繁多。一方面是由于烹调方法多样,另一方面是做菜的原料丰富。

3、中国菜系

中国历来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

中国很早就有四大菜系之说,即四川、山东、江苏、广东四大菜系。后来又有八大菜系的说法,即在四大菜系基础上增加了福建、浙江、安徽、湖南四大菜系。

(1)川菜:麻、辣。如水煮肉片、水煮鱼、麻婆豆腐等

(2)鲁菜:鲜嫩、味纯。如四喜丸子、糖醋黄河鲤鱼等

(3)粤菜:清淡、生脆。如烤乳猪、龙虎斗、蜜汁叉烧肉

(4)苏菜:清淡、酥香。如松鼠鳜鱼、蟹粉狮子头、鸡汁煮干丝

4、中国宴席的上菜程序

第一程序是品尝冷菜。

第二程序是品尝炒菜(热菜)。

第三程序是品尝烧菜(热菜)。

第四程序是品尝主菜。

第五程序是素菜、清汤、点心、水果。

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烹调的过程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国的

饮食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读《中国文化》这本书可以让我们

更好的去了留学生所学习的中国文化,以及他们所感兴趣的中国文化。如果以后从事留学生教学相关工作,此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

进行中国文化的教学。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读书笔记】

读《朱自清讲国学》笔记

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大师讲国学的系列丛书,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朱自清、吕思勉版本的书很是畅销,凭着对朱自清本能的崇敬

我选择了朱自清注的《朱自清讲国学》一书细览。

开篇季羡林的代总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发人深省。文中从

知识传承的途径方面强调“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宝库”,

以戏谑的笔触回应“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论点。最后季老从传承中华

优秀的传统跟化的角度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我想该序冥冥也在暗示

着对诵读经典、明经典的鼓励。该书分三辑——经典常谈、诗言志辨、国文漫谈。其中朱自清用平实的笔端对经典进行整理,使得令

人望而生畏的经典为现世人所乐于接受。该书的观点认为“经典包括

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特别是经、子,文字学,《说文解字》等书”。第一辑——经典常谈分别讲解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

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

等十三方面的内容,语言平实、旁征博引,足见著者学识之渊博,

如周易第二篇中许多成熟的见解援引《易〃系辞》《左传》《股古

论语》《易传探原》中的观点,对周易的缘起、剖解、发展做了新

颖详实的论述。在第二辑中作者分为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分

别加以详解,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诸方面,尤其是诗言志之

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从诗歌的创作意图及现

实生活中的实际功用方面阐发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问人生活中

的重要意义。其中“赋诗言志”写到:以《左传》和《国语》记载最详,著者在考察了《左传〃襄

公二十七年》中子产等人赋诗言志的记载后,认为春秋时人赋诗多

事从外交方面考虑的,“诗以言诸侯之志,一国之志,与献诗陈己志

不同。”“赋诗却往往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

虽然说“诗言志”,但诗人也并非没有“缘情”的自觉。就诗歌传统的

表现手法,作者从毛诗郑笺释兴、兴义溯源、赋赋比兴通释、比兴

论诗等诸方面加以阐发,著者学问研究之专之深着实令人叹服。在

第三辑过问漫谈中,作者从古文的欣赏、论雅俗共赏、论逼真与如画、论“以文为诗”、再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陶诗的深度、什么是宋词精华、王安石《明妃曲》、《唐诗三百首》指导大厦、

柳宗元《封建论》指导大厦等方面,以客观存在的国文为教材对关

于文学的批评、论争以及文学观的交锋做了概述,同时也呈现了作

者本人别致的观点,如在回答什么是宋词的精华的时候,作者先援

引严羽、高棅的办法分宋词为初盛中晚四期,全书共选诗一百二十

九家,六百九十首,其中近体五百四十八首,占百分之七十九强,

开宗明义,以近体为主,就音律而言“宋词精华在此而不在彼”的观点,但随后又提出,若宋词精华专在近体,古体又怎样并加以详细

讲解,最后“大方而外,真挚与兴趣也是本书选录的标准”。

可能是水平的问题,纵然著者用语已经很平实,但在看过之后还是

觉得有些艰深,因此我在思考几个问题:首先,什么是国学?什么

是传统文化?国学并非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事实上,许多人对“国学”究竟为何物并不清楚,这样便出现了将《三字经》、《百家姓》等

视同国学经典的现象。一些学者以为,只有那些有着深刻思想的典籍,诸

如《周易》、《老子》、《庄子》等等才能够得上国学的尊称。尽

管争议一直存在,但国学歧视并不仅限于此,它应该是能够得到认

同的。在某一个清晨我们在那儿摇头晃脑就是在接受国学的熏陶吗?!或者满口之乎者也就是有学问吗?!抑或是我们会些琴棋书

画就可以骄傲名自居吗?!我认为,无论对于传统还是历史,它只

是客观的远去的存在,所谓的复古不过是要达到追求古典的意境与

诗意罢了,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不过是辉煌的记忆罢了,现实生活

是我们必须乘胜追击复兴我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作为文化传承的

新生代,熟悉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则是责无旁贷的。其次,研究

者必不可少的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勤恳的学习习惯。国学抑或是我

们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集合结晶,单纯的囿于某方面的专业

知识是无法解开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的,他必须辅以较强的学习和

合作能力才能够实现。最后,关于国学的传承性问题。国学首先是

古代经典,是传统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产物。因为时间和时代的差异,使得国学与当代有着极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好似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就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先天局限。然而现在许多国学的传

授者,为了迎合受众的期待心理,故意以现代的思想去曲解古人并

无限地进行引申和阐发,于是国学成了所谓的专家的侃大山的笑谈。我们并不排斥引申和阐发,毕竟一切当下的解读,都难免引申的嫌疑,而且也只有引申才能够在古代与现代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这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所在。我们无法接受的是,现代很多的国学

阐释,已经脱离了国学原典,讲者并没有接触原典。他们讲授的和

接受的国学思想根本与国学无涉。这样的阐释,尽管风

趣,尽管有效,又有何意义?因此当我们在听专家侃侃而谈嬉笑之余,保持虚心的态度试着去接受古人的思想则显得很有必要。

只有将对于国学的向往转为实际的行动我们才能担负起某种传承的

责任。引用书中一句话:大家读大家!

【篇三: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由钱穆先生编写,先生在弁论中首先提出

文明、文化二字之区别开言,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

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

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文化可以产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

出文化来。其次对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的根源进行探讨得出自然环

境的差别从而影响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精神。再次人类

文化分为三种类型: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游牧、商业

文化起于内不足,从而向外需求,因此是流动的、进步的。农耕文

化是自给自足的,是静定的、保守的。最后对于中国文化。认为我

们应该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首先其具有

复杂性,要学会通视其大体,其二具有完整性,从物质生活到集体

生活以及内心生活,然相互间息息相关,牵一发动全身。其三具有

发展性。本书共十篇,以下为自己整理所得各章所言:

第二章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合讲述中国文化史注意两事,第一是中

国文化乃由中国民族独创,民族与国家,在中国史上,是早已融凝

为一的,第二则是中国文化演进是一脉相承、传统不缀的。 1、中国

民族---在历史上分为4个时期:从上古迄于先秦、自秦汉迄于南北朝、自隋唐迄于元末、直至满洲入关至于现代。2、国家--中国人常

把民族观念消融在人类观念里,也常把国家观念消融在天下或世界

的观念里。民族融合即是国家凝成,国家凝成亦正为民族融合。然

而就西方而言,希腊人是有了民族而不能融凝成国家的,罗马人是

有了国家而不能融凝为民族的。3、华夏民族--中国在很早的古代,

即有一种姓、氏的分别,男子-氏表示其部落之居地,女子-姓表示

其部落之血统。中国在很早时代有同姓不婚,其促进相互同化有利

于民族形成。4、封建西周封建制度是周部族一种武装的移民垦殖与

政治统治,西周封建包含两个系统,一是家族系统的政治意味,表

现空间的展拓;一是历史系统的文化意味,表现时间的绵历。

第三章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讲述各种观念及其生活情况 1、民族观念古代中国人似乎没有一种很清楚的民族界限。古人所谓的蛮、夷、戎、狄其重要的分别不外两个标准:一是生活方式不同,非农业社

会又非城市国家,一是未参加和平同盟,自居于侵略国的地位。

2、宗教观念:根据殷墟甲骨文,当时已有上帝观念。周代人祖先配

天的观念,在商代甲骨文里早已有了。商代是一个宗教性极浓厚的

时代,故说殷人尚鬼。周代,以上帝论为其统治制造舆论并有祭天

制度(郊祀制度)、祭祖制度(宗庙制度)。宗教为政治所吸收。3、国家

观念:常有一个天下观念超乎国家观念之上,国家并非最高最后的,诸夏同盟的完成,证明他们多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念。战国时代除却

各国贵族世袭阶级为自身地位打算,因而或有采取狭义的国家观念外,其他民众,无论是士大夫智识分子或劳工劳动分子,他们全不

束缚在狭义的国家观念里,他们全都有一超越国家的国际观念,或

可说是世界观念,即天下观念之存在,这亦便是秦能统一东方各国

的一大原因。秦国的统一只能算是当时中国人天下太平世界一统的

观念之实现,而并不是某一国家战胜而毁灭了宁外的某几个国家。4、人道观念是一种内层主动而积极方面的。中国文化是一种现实人生

的和平文化其泉源便是人道观念(忠恕、爱敬)其根本是家族观念。孝弟之心便是人道核心。正因为中国人由家族观念过渡到人道观念,因此把狭义的民族观念与国家观念转而超脱解放了。5、生活状况表

现为农耕与游牧生活之消涨。6、封建崩溃后之新社会:诸侯各自涨

破封建格子,平民社会、农耕村落的势力,亦同样的涨破封建格子。有东方出相、西方出将情形---平民世界。

第四章古代学术与古代文学(中国在先秦时代,早已完成了国家凝

成与民族融合两大事业,同时中国民族的学术路径与思想态度也大

体在先秦时代奠定)此章约略叙述孔子以前典籍。1、孔子以前古典

流传至今的,?尚书:分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诗经:诗经年

代后于尚书,韻文较散文晚出,民间性的文学作品较后于上层统治

阶级政治性和历史性的文件,这也可以说明中国文化之一个特征。

诗经作品年代自西周初年下迄春秋鲁宣公时。孔子说:“诗三百,一

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易经:包含有3个最重要的基本观念,

其一:人类自身内部所有男女刚柔的天性。其二:人类在外面所遭

逢的环境。其三:道(自己考量自己的刚柔姿性,与外部的环境命势,而选择决定其动静进退之态度,以希望趋凶避吉的)。2、孔子

以前未知的失传的典籍:?礼书 ?春秋-是史书,孔子春秋在中国文化

史上,其贡献约有三要点,其一打破国别为史,其二褒贬,其三打

破史官专业。3、春秋时代的贤人,孔子出始为中国史上平民学术之

开始,春秋以下之平民学者最著名的有儒墨两派。?儒---术士之称,

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正式将古代的贵族学传播到

平民社会的第一人。?墨---本义为刺面涂色以为奴隶标志的刑名,取

义于古之墨刑。4、儒墨两家思想对比(中国古代是将宗教政治化、

又将政治伦理化,以王权代替神权,用师权来规范君权)儒讲人道、平民道,讲孝弟、忠恕,即仁,孟子主张兼爱,彻底反对礼乐,孔

子派儒家思想缺点主要是看重人生,略四周物界与自然,重现实政治,略下层,忽略内部素朴、真实。庄老道家,承接儒墨两派而自

为折变的。5、中国古代学术简括叙述:孔子以前是经书,贵族阶级学,是贵族学时代,而孔子以后则是子书,在平民阶级手里,是平

民时代。6、中国文字具有2个特征,一为象形即象意与象事,其二

为利用曲线描绘轮廓。

第五章文治政府之创建 1、秦汉政府--充实改进:秦汉政府对匈奴

只有两条道路,一为隔绝即长城,再同化、融合以及和亲政策,二

为招徕,即少数民族迁移内地,汉人前往边疆,实行文化教育。西

周时代是封建制的统一,秦始皇帝建立郡县制的统一政府,汉高祖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为天子的统一政府之开始。2、调和与统一

的三条道路,其一为超然于儒墨道诸家之上而调和统一,代表为吕

不韦《吕氏春秋》,其二为道家为宗主而调和统一儒墨及其他各家,代表为淮南王书,其三为儒家为宗主而调和统一道、墨及其他各家,代表为自李斯至董仲舒。最终焚书--思想统一自然姿态。3、当时政

治上的大体演变:五经博士的出现。4、秦汉时的政府:在皇帝与王

室上:商为兄终弟及,家属观念超于王统观念,周为父子相承--长子

继承法,王统观念超于家属。5、当时政治上的几个要点:其一:皇

位世袭象征天下一统。其二,丞相辅佐皇帝,为政府领袖,担负实

际行政责任,选贤举能。其三全国官吏皆由公开标准考选,最要条

件是受过国家指定教育,其四入仕名额依各地户口数平均分配。其五,全国民众在国家法律下一律平等,纳赋税、服兵役均由法令规定,国内取消贵族特殊权利,国外同化蛮夷低级文化,期求全世界

更平等更和平之结合。6、秦汉时国家体制:大体人类组织国家,不

外乎集中类型:其一如古代西方希腊之城市国家。其二如

古代西方罗马帝国以及近代英、法帝国等。其三则如近代美德联邦

及苏维埃联邦。而秦汉为郡县的国家。

第六章社会主义与经济政策 1、中国政治思想上的民本观念:古代东方封建社会崩溃的两大原因,其一为兼并:井田制破坏,农村物

产状态消失。其二为因政治集中而商业集中,政治扩大而商业扩大。

2、社会经济贫富不均。

3、当时获利最大商业为盐铁酒等。

4、汉武帝的经济在当时并不收效,而且流害甚大,后王莽变法最大目标是经济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标准,裁抑富商大贾资本势力。

5、

经济生活。6、汉代读书人状况:由农业社会里出身,过着半耕半读

的生涯,凡仕宦为官的,即不许兼营商业,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

不荣,耕读传家的人虽贫而尊,“黄金满箧,不如遗子一经”,东汉

社会既不是贵族中心,又不是军人中心,亦不是富人中心,而成为

一种士人中心即读书人中心的社会了。

第七章新民族与新宗教之再融合 1、魏晋南北朝时:新民族的羼杂以及新宗教的传入:西方是变异,罗马民族衰亡,日耳曼民族代兴,罗马文化衰亡,希伯来宗教文化继之代兴。东方是转化,自古以来

诸夏民族的正统,自古以来诸夏文化的正统。汉代四百年的全盛期,何以到底也不免一个衰退的突然降临呢?这大体不外乎2个原因,【132】其一东汉王室继承着四百年的长治久安,安富尊荣积而腐化。其二东汉士人为当时社会领导中心。2、异民族之羼杂:异民族:指

一种生活方式与文化意味不同的人民集团而言。实行怀柔政策。

3、魏晋南北朝时期实在是继续着春秋以前完成了中国史上第二次的

民族融合与国家凝成的大贡献。4、新宗教之传入:儒家思想可以代

替宗教作用,是一种现实人生的新宗教,已具有宗教教义中最普遍

最重要的慈悲性与平等性,亦具有宗教家救世救人的志愿与能力,

其与宗教之不同处为:?宗教理论建立在外面上帝与神之信仰,而儒

家则信仰自心。?宗教希望寄托于来世与天国,而儒家则寄希望现在,即在现世寄托其理想。中国人民感觉需要宗教的一个最大理由便是【139】在王室腐化,士族兴起,现实人生理想消失,人心无寄托,

转移到未来世界与空中天国去,适时印度佛教传入。佛教与儒家相

异处【140】在于佛教悲观消极,儒家对现实人生抱有积极乐观态度。佛教与道教相异在:佛教严肃厌世有出世要求,而道教消极悲观,

不严肃厌世,轻蔑随顺。5、儒家与道家:道家是神仙与长生,黄方

老术,佛教在西元259年颍川朱士行出家,为中国有正式僧人之始。北魏太武帝时,开始有道佛两教之冲突。6、南北朝时代,佛学盛行

之真精神:【147-149】中国佛教显然是更偏重在学理而偏轻于信仰的。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是深于民族观念的,换言之,即是文化界限

深于民族界限的,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自高自大,对

外来文化深闭固执,中国文化虽则由其独立创造,但中国人传统的

文化观念,终是极为宏阔而适于世界性的,不局促与一民族或一国家,换言之,民族界限或国家疆域妨害或阻隔不住中国人传统文化

观念一种宏通的世界意味。7、那时佛教思想,虽极盛行,但无论南

北双方,社会上,对于中国传统家族组织以及家庭礼教,却一样的

严格保守,没有丝毫动摇,尤其是北朝,大家庭制,到处盛行。

第八章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1、隋唐复兴之盛运:经济文物较之秦

汉过之不及

【152】,论起政治,相权划分为三机构执掌:中书省司发命之权,门下省司审覆之权,尚书省司执行职权。其政治组织法典为《周礼》《唐六典》。在赋税方面,汉代只做到轻徭薄赋,唐代则进一步已

做到为民制产。汉人眼光常注意于裁抑兼并,唐代则进一步注意到

田亩之平均分配。【156】对待商业:汉代为裁抑,唐为放任主义,

培植低层经济,而对高层的则较为宽大与自由。在兵役上:汉是寓

兵于农,通国皆兵的兵农合一制。唐是寓农于兵,选农训兵制。实

行府兵制,从而较汉制有几个优点,其一:唐府兵常军训,训练易

于更精熟。其二,军队素质易于提高,其三更易活动,其四,大多

数民众则可以毕生不是兵革了。【157】2、科举制度选权皆由公开

的考试标准而决定的,中央公开考试然而偏重于诗赋一项。3、唐代

科举制度,同样为宋、元、明、清四代所传袭,这是建筑中国近代

政治的一块中心大柱石,中国近代政治全在这制度上安顿,同时亦

是近代中国文化机体一条大动脉。4、唐代社会概

括:唐代社会早已到了一个内在安富外观尊荣的地位。中国文化在

秦汉时代已完成其第一基础,即政治社会方面一切人事制度之基础,在隋唐时代则更进而完成其第二基础,即文学艺术方面一切人文创

造的基础,这在孔子书里特别提出的仁与礼之两字,即包括了此一切。

【165】5、唐代文学艺术之发展以及唐代佛教之蜕变:从唐代有禅

宗新佛教之创始,一面是佛教思想内部起革命,直接影响到宋儒道

学运动,把中国思想界的领导权再从佛教完全转移到儒家的手里来,另一面是中国社会之日常人生再由宗教庙宇里的厌世绝俗、严肃枯槁、再回到日常生活自然活泼的天趣中来,这便开辟了文学、艺术

一条新道路。6、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代,有

他发展的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由宗教方面

转移到日常人生。古代的文学是应用于贵族社会的多些,而宗教方

面次之,古代的艺术则用于宗教方面者多些,而贵族社会次之,但

一到唐代全都变了,文学、艺术全都以应用于平民社会的日常人生

为主题,这自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显著大进步。【170】中国艺术

中最独特而重要的厥为书法,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

格平民社会日常人生的气味到底占了优势,从唐以后,字学书品遂

为中国平民艺术一大宗,而帖书占了上风。画:唐代时虽亦有南北

合流之象,唐人风气也还以南方作风为正宗,平民意味与日常风格

逐渐占上风,而贵族与宗教的色彩则日见淡薄,因此仙释人物画逐

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与石刻渐而转为纸幅尺素。【171】7、

诗文字画四项,全要到唐代,勉完全成其为平民社会和日常人生的

文学和艺术,而唐人对此四项的造诣,亦都登峰造极,使后代人有

望尘莫及之想。诗人如杜甫,文人如韩愈,书家如颜真卿,画家如

吴道云。禅宗便是由宗教回复到人生的大呼号,由是一切文学艺术

如风起云涌,不可抑勒,而终成为一个平民社会日常生活之大充实。汉代对于政治、社会的种种计划,唐代人对文学艺术的种种趣味,

这实在是中国文化史上两大骨干。政治社会体制安定了人生的共通

部分,文学艺术陶写满足了人生的独特部分,中国后代人常以汉唐

并称,这就是一个主要的意义。

第九章宗教再澄清民族再融合与社会文化之再普及与再深入1、我

们若把中国文化演进勉强替他划分时期,则先秦以上可说是第一时期,秦汉、隋唐是第二时期,以下宋、元、明、清四代是第三期。

宋元明清四代约略一千年,这可说是中国的近代史,比较上又自成

一个段落,若把国力强旺的一点来说,这一时期较之汉唐时代稍见

逊色,原因有三:其一,到中唐以后,内部再没有一个小的战斗集

团之存在,因而整个社会之组织力与战斗性亦随之降落,这是宋以

下中国国力趋向衰弱之第一因,其二,中国文化常由大处落墨,先

摆布了一大局面,再逐步融凝固结的,向内里充实,忽略了对国外

的情势,忽略了对于非理想的人生之奋斗与摆脱。其三,宋代一开始,东北、西北便为辽夏分据,因此其整个国力始终难以健全,而

且中国自宋以下的社会,是偏向于爱好文学与艺术的,因此在自然

形势上,中国近代社会不断地向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发展,

北方高原大陆逐渐忽略。【178】2、这一千年来在中国文化史上值

得大书特书的第一事,厥为宗教思想之再澄清。先秦以前,中国人

早已创建了一种现实世界平民社会日常人生合理的自本自性的教义,更不需要再有信仰上帝或诸神的宗教。【179】秦汉时代--本着这一

种教义来创建理想的政治和社会;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骚乱,

现实人生失望,印度佛教传入,同时又有模拟佛教的道教产生。隋

唐复兴--佛、道两教便走上衰运或转变方向。宋元明清---宗教势力永

远不再抬头,原因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日益中国化,禅宗形成,

主张“自性自修”又说“万法尽在自心,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他们常

劝人在家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实在他们已完全脱落了宗教

的蹊径,一切归依自性,尚何宗教而言。【180】魏晋南北朝时儒家

思想衰微,门第的新贵族崛起,知识与学问操在那些新贵族手里,

一般平民无法获得教育与知识,僧侣和寺院遂得乘此掌握到指导人

民的大权。【181】唐宋以下文学艺术的发展,他们都有代替宗教之

功能。3、第二事为民族之再融合,中国儒家思想,由人的孝弟忠恕

爱敬到达家齐国治天下平(由人类个别教导--对人类社会共通间架之

建立)的时运,便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中国儒家把政治和宗教

两种功能融通一贯,因此不许有帝国主义之向外征服与不平等的民

族界限,在中国人目光下,只有教化是向内向外的终极目标。【185】民族融合伴随着文化移植。4、第三事-社会文化之再普及与再深入,中国文化是先摆布成一大局面,要步步向里充实。唐以下,科举制

度--贵族门第消失;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便利;东汉蔡伦于2世纪

初发明造纸---避免竹重绢贵,利于传抄。到五代宋初,雕版印刷术

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188】宋代新儒学崛新,书院制度与讲学

风气兴起。中国新儒家,以书院自由讲学为依据,一面代替宗教深

入社会,一面主张清议上干政治,还为对于地方自治之努力,那些

地方自治也可说全由新儒家精神为之倡导与主持:经济上:实行义

庄(义庄制亦称义田制,范仲淹创,把官僚所得捐出大批庄田,用

作族中恤贫济困的公田)、学田(以私款捐作学校基金,奖励贫苦

优秀子弟学费)、义塾、社仓。地方保卫:保甲制度、乡约。

【190-192】5、中国社会文化之再普及与再深入,不仅在儒学展开

的一方面如此,即在文学、艺术方面同样可见。宋明诗歌散文---沿

袭唐人,脱离宗教与贵族,具有平民性。白话文学兴起、变文出现

到宋平话最终形成演义小说。宋元戏曲史带着音乐与歌唱。戏剧在

宋金流行,元登峰造极,有南戏北剧之分,总称元曲。6、以上约略

叙述文学平民化之趋势,继续说道美术方面,关于字画两项,一如

诗文般向前发展,讲求心物合一、实用和自然融合。7、上述诸种工艺,如陶瓷、丝织、雕刻、建筑等,他的趋向于平民社会与日常人生,大体上都要到宋代始为显著,唐代的美术与工艺,尚多带富贵气,未臻精纯,一到宋代,遂更见中国文化向平民社会之更普及与

更深入。

第十章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1、中国文化进展分3阶段:先秦时代、汉唐时代、宋元明清时代。中国农业文化国家,以安足为目的,遇

见西欧富强为目的的商业文化,如是中国人当前遇到两个问题:其一:如何赶快学到西欧、美西方文化,支撑住国家和民族地位;其二:如何学到了西欧、美西方富强力量,而不把自己传统文化以安

足为终极理想的农业文化之精神断丧或戕伐了。【203】2、中国文

化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与错过:中国对南洋的交通在明代最为活跃,

郑和下西洋,然而中国的海上事业,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

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

已【207】。明后期国力衰弱,无心绪注意到西方文化。清文字狱,

知识分子投向训诂,近代文化开始上路突飞猛进的时候,只可惜中

国人又如此地白白糟蹋蹉跎过了,鸦片战争开始时,中国人内部尚

未能摆脱满清部族政权之羁犯,外面又要招架西洋帝国主义与资本

主义之压迫与侵略,中国人便在此情况下挣扎奋斗,我们若看清这300年来中国人之处境,与其内心情绪之激扰与不安定,则在此时期内,中国人之不能好好接纳西方文化而加以消化,是不足深怪的。【209】3、近300年来的中西接触,前半时期,是西方教士时期,

它们在中国是没有播下许多好成绩的。如利玛窦来华。一到18世纪

终了,19世纪开始,西方东渐的急先锋,转向商人,这是西学东渐

的第二期,以商人先锋队为主。4、这300年来的中国人对此西方异

文化的态度,到底还是热忱注意虚心接纳:利玛窦东来,得徐光启、李之藻笃信与拥护,玩清末世,中国士大夫潜心西方理化制造之学

的也多了,双方接触渐深,对西方文化兴趣便突然浓厚。现在的中

国人已渐渐懂得把全部西方文化分析解剖再来与中国古有文化相比量,已觉得西方文化所最超出于中国,而为中国固有文化机构里所

欠缺的是他们的自然科学一方面。5、中国传统文化机构里,是否有

科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并非没有科学,天文、历法、算数、医药、水利工程、工艺制造各方面、蚕丝、造纸、罗盘、雕版印刷术的、

火药等均是。6、虽说未尝没有科学,究竟其地位不高,不像西方般

发展,原因是:?中西双方思想习惯不同: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

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

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体验里去领悟。如在科学与宗

教方面:科学思想方面,中国人对于地动说、进化论只觉是一番证

据确凿的新知识,并不觉是伟大的开天辟地反应教平淡,而且其科

学应用方面:科学发展多少是伴随着一种向外征服的权利意识而来的,那种意识又并不为中国人所重视,有时把它冷淡搁置,有时加

以压迫摧残。且中国人心目中不重视权力,故而西方般的科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读书笔记要求与书目

附件2: 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A.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唐诗选》(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岳麓书社1983年版 5、《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6、《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7、《鲁迅选集》(上、下)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8、《四世同堂》老舍著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笑傲江湖》金庸著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平凡的世界》路遥著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12、《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13、《浮士德》(德)歌德著,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14、《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陈敬容译三联书社1950年版 15、《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16、《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17、《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18、《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石真、谢冰心译人民文学出版1958年版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忒洛夫斯基著,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0、《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科斯著,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B.历史类 1、《史记》司马迁著岳麓书社1988年版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5、《剑桥中国史》(英)费正清主编(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4年版 6、《历史研究》(上、中、下)(英)汤因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C.哲学类 1、《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周易外传》(清)王夫之注中华书局1976年版 4、《老子新译》任继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6、《孙子兵法》郭化若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7、《坛经校释》(唐)慧能中华书局1983年版 8、《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9、《传习录》吴光,钱明等编校(见《王阳明全集》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读书笔记科目

大学生应读人文科书目 A、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年版 2、《唐诗选》(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 4、《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岳麓书社 1983年版 5、《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版 6、《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年版 7、《鲁迅选集》(上、下)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8、《四世同堂》老舍著北京出版社 1996年版 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 10、《笑傲江湖》金庸著三联书店 1994年版 11、《平凡的世界》路遥著华夏出版社 1998年版 12、《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13、《浮士德》(德)歌德著,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年版 14、《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陈敬容译三联书社 1950年版 15、《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 1994年版 16、《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4年版 17、《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18、《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石真、谢冰心译人民文学出版1958年版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忒洛夫斯基著,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20、《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科斯著,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B、历史类 1、《史记》司马迁著岳麓书社 1988年版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胡绳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3、《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解放军出版社 1986年版 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三联书店 1997年版 5、《剑桥中国史》(英)费正清主编(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4年版 6、《历史研究》(上、中、下)(英)汤因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7、《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C、哲学类 1、《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 1980年版 2、《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 1980年版 3、《周易外传》(清)王夫之注中华书局 1976年版 4、《老子新译》任继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辑中华书局 1961年版 6、《孙子兵法》郭化若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7、《坛经校释》(唐)慧能中华书局 1983年版

中国文化概论 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读过《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身处一个文化展览馆,对于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均有所收获,知识体量和思想意识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中国文化概论》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全书正文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篇对于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等方面均有全面的介绍;中编介绍了中国的文化的财产,例如文字、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这一部分从时间线上介绍了有关知识,更倾向于一种科普意义;下篇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系统、近代的转变与革新。每一部分都叙述得详尽而有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可感的立体结构。作者纵古观今,介绍方式系统而简明,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中国的文化瑰宝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考。下面我会对最有收获的几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文化的本质: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而文化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人们在看待文化时,不应该讲这两者割裂开来,应当辩证统一的去看待,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与方法论的一个基 本要求。 就我自身而言,往往会将侠义文化视作文化,缺少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角,故而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得出较为经验主义、不具有普适性的结论。读过此书后,我很好的纠正了对文化狭隘的见解。 二、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句使用广泛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揭示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对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讨论,最后总结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促使中国文化保持强大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使得中国文化兼具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反过来,上层建筑对于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保障农耕经济的长期持续性,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国自古形成的庞大的官僚体系,出于自身既得利益的考虑,又会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当然,这不仅仅是官僚的阻碍,在农耕经济下中国百姓自古形成的保守、官本位的意识形态,对于商品经济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 在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各朝各代都存在着冲突和交融,例如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汇,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在这些文化的作用下共同形成了当今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更加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从佛教在中国所占据的地位就可以看出佛教对于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到了巨大的启迪作用。此后,中国的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对于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说中国受益颇多,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 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水平远超中国的欧洲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并且至今仍在继续中。在这个文化震荡期,

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导读:《繁星·春水》的作者冰心,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众多的赞誉。下面是关于《繁星·春水》的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书笔记篇1: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天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地互相赞颂了。 冰心奶奶的这首诗写得十分巧妙,“何曾”,“对语”,“沉默”,“赞颂”这几个看似没有关联的词却起到了贯穿全诗的作用,意思是:虽然没有听见星星们在说话,却在他们的沉默中听出了它们的互相赞美。不用听到对方的声音却能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这就是心灵相通吧! 小联想:冰心奶奶的诗写得虽然短小,却十分具有美感,而且非常善于使用修辞手法,让人们不会轻易地察觉到,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知晓其中的奥妙,这首诗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整首诗读起来既生动,又透出一种小孩子的顽皮和可爱。让人每看到一句话,眼前都

会浮现出一幅画面。读完这首诗后,我眼前立刻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深蓝的天空浩瀚无垠,星星就如孩子一般,调皮的眨着眼睛,一些小星星三五成群地做着游戏。玩累了,它们就把月亮妈妈簇拥在中间,安静的坐着,大家都不需要用语言交流却知道彼此在说什么,汇成了天空中最美丽的最美丽的风景线,多么美妙啊! 感悟: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却告诉了我一个非常重要且深刻的人生道理:发自内心的赞美才是最动听的。赞美有很多种形式,可无论是以什么方式,只有真心的才会使人感觉到开心,同时在真心赞美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找到学习的榜样,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其实,真正的赞美有时候不需要语言,一个眼神,一个掌声,一个微笑,其实都能使他人感受到温暖,如果不是发自真心的赞美反而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在社会上的为人处事也是如此,对别人真心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真心。只有对别人真诚的人才会让他人觉得舒服,才会有人愿意和他成为朋友,谁会和一个虚假的伪君子成为朋友呢?其实有的时候没有发自内心的话语比真话让人听了还要难受。古语说:“知过必改,闻过则喜”。只有别人对你说了真话,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得到改正。我们的'祖先在许多年前就知道为人处事要真心,更何况是现在呢?所以,读完这首小诗,我明白了:无论是做人处事,都要付出100%的真心,因为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赢得别人的尊敬。 读书笔记篇2: 今天,我看了冰心奶奶写的《繁星春水》中的《繁星》里的第二

《“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 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年级:2015级专业:世界史 姓名:李月明学号:2015030062 密封线 报告题目:《“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一、书目信息: 书名《“封建”考论》 作者冯天瑜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号978-7-5004-8815-6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字数110千字开本16开 页数445 价格57.00 二、评分要求 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和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取消成绩。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阅卷教师评语 成绩 评阅教师签字:20 年月日 注1:本页由报告题目、书目信息有学生填写,其余由教师填写。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密封线 《“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李月明 提要《“封建”考论》探讨了“封建”的本义,介绍了中国、日本和西欧“封建”社会的 发展情况,体现出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着重指出“封建”一词在中国的适用范围,近 代以来历史学家们展开激烈讨论,最终以郭沫若的五种社会形态说占据主流。但这种说法 现在已经遭到批判,本书从“名辨”的角度重新探析中国的“封建”社会。其中曾学习中 国传统文化的日本,在“封建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中国社会有着质的不同,这与当时 日本的社会发展趋势有着必然联系。 关键词封建制泛封建化名实错位 一、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出生于湖北红安,现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时也是“汉水文化”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主要从事思想文化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的框架体系和明清文化史,研究成果颇丰,主要著作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张之洞评传》、《辛亥武昌首义史》等书。现在还从事“中、日、西文化互动与近代术语形成”研究,以术语为切入口,探讨近代中国与欧美、日本间文化复杂的三边互动关系,从文化传播学和文化发生学角度,考察中国近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封建”考论》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一)主要结构 目录:题记 第一章古义演绎 第二章中外通约 第三章名实错位 第四章正本清源 第五章制名指实 结语 (二)主要内容

读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

读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在课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故事,使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冰山一角的了解。老师多次提及梁漱溟先生,以及多篇梁先生的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篇听课体会是基于对梁漱溟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要义》的略读,简要写出的读后感。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在书中, 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广土众民。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十、道德气氛特重。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梁先生说:“人生态度之不同, 实为其文化不同之根本”。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点上,梁先生抓住了文化观中最本质的东西。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以伦理本位,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社会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团体、家庭和个人, 三者在社会中位置轻重不同就形成不同的社会构造, 在这一点上, 中西社会俨然不同。在中国, 家庭处显然的位置,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则轻松若无物;而在西方, 团体和个人是两个实体,家庭几乎为虚位。中国因重家庭演成伦理本位的社会,西方则因团体生活形成个人本位的社会。中国因伦理而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与之情,义务关系;西方社会个人本位形成相对和权利关系。社会生活上, 中国人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或情谊关系社会化,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纽带;西方人会自觉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整个社会的运行全凭法律。 中西文化歧异的起点是在宗教的有无。在梁漱溟看来,“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彼此原都不相远的。但西洋继此而有之文化发展,则以宗教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后此两方社会构造演化不同,悉决于此”。梁漱溟先生认为,虽然在人类文化的早期,东西方都由宗教开端,但此后却有极大的不同:西方由基督教开出集团生活;中国由周孔教化开出家庭生活。在西方社会, 人们组织纪律观念、国家观念都十分的强烈。而中国从周孔以后,文化的中心便转到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上,以前祭天祭祖等等宗教形式只构成周孔教化的一个条件。他由此得出:西方的集团生活,是由基督教开之;中国的家庭生活,是从周孔教化而来,从而形成了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的文化。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早熟”的表现是“理性开发过早”。“而中国缺乏宗教,又由于理性开发之早;则理性是什么,自非究问明白不可。以我所见,理性实为人类的特征,同时亦为中国文化特征之所寄”。中西人际关系之差异表现在于“不调谐”与“和谐”。儒家伦理对调节人际关系的“和谐”起有调节作用。 梁漱溟从中西社会的异质结构出发,探讨中西文化的价值差异,这一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原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繁星春水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颂赞朦胧憔悴缥渺嗔恨慰乐潺潺料峭堪怜禁锢缄默萎谢郁倦黯谈凄动迷惘寥廓诓弄壅塞踽踽怅惘 《繁星》之九十八:青年人!相信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创造自己。 [赏析] 这首诗重在劝诫青年人要树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不怕人生路上的艰难坎坷,不畏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鸣金收兵,不要受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不要经受一点委屈就意志消沉,不要遭到一点打击就萎靡不振。还是《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朋友,“相信自己罢”,“只有你能创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在世人面前亮出自己亮丽的风采,展现一个全新的自我。 仿句:小孩子呵!成长罢!只有你自己最完美,也只有你能发展你自己。 《春水》之三: 你不能像风般飞扬,便应当像山般静止,浮云似的,无力的生涯,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 [赏析] 仿句: 你不要爱羡慕成功者,他们是经历了努力的,尽管光彩,若是你沉寂下去,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 这是一首非常精彩的哲理诗。诗人以风儿飞扬、云儿飘浮和高山静止

巧妙设喻,对比比照,告诉我们立身养性的真谛。诸葛亮曾在《诚子书》中谆谆告诫其子诸葛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可见神静气定,戒除浮躁,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是多么重要啊! 二、背景链接 冰心在后来回忆了自己当初写诗时的情景。在她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课上课下贪婪地读着各种书报,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就三言两语歪歪斜斜地抄在笔记本的眉批上,这样做惯了,有时也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杂感和回忆写上去,日子多了,数量也就相当可观。虽然大致不过三五行,但这三五行背后,总有些与亲身经历有关的事,看到这些字,便想起很亲切很真实的情景,舍不得丢掉。 这时她偶然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郑振铎译的泰戈尔的《飞鸟集》连载,都是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三言两语。她心里一动,觉得自己记在笔记本眉批上的那些三言两语,也可以整理一下,抄录出来。在抄的时候,她选择那些更有诗意的,更含蓄一些的,放在一起,因为是零碎的思想,就选了其中的一段,以繁星两个字起头的,放在第一部,命名为《繁星》。 当时的许多评论家也认为,冰心受了泰戈尔的影响。但也许说她在泰戈尔的启示下,发现了自己的诗才更准确些,真正的源头还在于她自己那些“零碎的思想”。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推荐阅读》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 推荐阅读 ——“阅读传统经典”系列话题之一 (西元2008年4月) 观子史,尊孔孟,味易老,友庄禅,美风骚。 一、推荐阅读之依据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可观者,也是最富价值的东西,一是伦理精神,二是艺术精神。诚如北大楼宇烈先生所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人生修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程度如何,也就被视作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下的体现。” 除了传承和弘扬伦理精神及艺术精神外,还应该养成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敬意和信心。这三个方面,就构成我今天推荐阅读的主要依据。 (一)传承和弘扬传统伦理精神 这部分我要说的是: 第一,传统伦理精神在我们今天社会还有留存多少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还需要这些精神么?第二,传统伦理精神纠竟有多少真正融进了我们的人生修养实践之中呢?

文化主体意识:是指一个民族要自觉地以自己所独有的民族文化为根本,不断地省察和传承,并发扬光大,使其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首先,传统伦理精神正在失落。 近代以来的失落。 文革期间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的失落。 其次,我们需要重建这种伦理精神,特别是力行这种伦理精神。 我曾课堂上给学生提出过五点要求——学习传统语文,阅读传统经典,力行传统道德,弘扬传统精神,复兴传统文化。 我想,它也适合于一般知识青年吧。 《论语学而》说:夫子温良恭俭让。 儒家在修养论上强调“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不行不足以为知。 《易传》说:修辞立其诚。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引金岳霖先生语:中国哲学家“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哲学的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二)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化而养成,这种礼乐教化一方面讲的是礼仪,是一种伦理教育,体现出一种伦理精神;另一方面是乐,是一种艺术教育,体现出一种艺术精神。(这个“乐”的概念是广义的。) 有学者说: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小度写范文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内容简介:繁星》、《春水》的主题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这首诗把对母爱的歌颂,对童真的呼唤,对自然的咏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沉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是冰心小诗中最美的篇章之一。 精彩片段:一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话?沉默中微光里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二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五黑暗怎么的描写呢? 心灵的深深处宇宙的深深处灿烂光中的休息处。八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的落红满地——生

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一一无限的神秘何处寻它?微笑之后言语之前便是无限的神秘了。 读后感: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 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总结 张士林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所著的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经典之作,有人称梁漱溟为“最后一位儒家”,也有人称梁漱溟为“第一位当代新儒家”,但他自己,却认为更恰当的评价是说“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正如《中国文化要义》扉页所写“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正因为他被称作“儒家”,所以本书的从头到底无不透漏出儒家的文化色彩。本书因为成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所以书中大多是半文言文,读起来还是比较晦涩,所以就粗略的谈一下自己读书所得。在本书中梁漱溟先将中国文化的特征罗出来,然后选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此特征的来龙去脉,前后左右的全方面论证,由此推出和解释中国文化的其它特点,最后将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全都归结为第四个特征,即一种神秘的力量-----理性早启和文化早熟,认为中国的文化要义就在于此。 在书中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 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十、道德气氛特重。 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罗素曾说“中国实为一文化体而非国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从前中国人是以天下观念代替国家观念的。)。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本书的第二章开始探讨中国文化特征的由来,从中国人的家说起。梁漱溟认为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之所以特重,并不能由冯友兰所提出的“生产家庭化”的生产方式就可以解释了,他认为经济基础并不能决定一切上层建筑。梁漱溟还进一步提出了“阶梯观”和“流派观”,即若把全人类历史作一整体看,则可以说人类社会是一直在进步的,然而各时各地却有着不同的发展程度。“世界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能次第演出几个阶段”。 梁漱溟对比中西方社会,指出西方人是集团生活的,而中国人是缺乏团体的。梁漱溟认为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都具有相似的社会形态,而自从西方以宗教立为国教后,便出现了超家族的集团组织来,因而形成了集团生活。再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 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 析 导读:读书笔记繁星春水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繁星》和《春水》著名作家冰心的诗集,主要歌颂母爱和大自然,读过之后,深受启发,让我对母爱的认识更加深刻,也对自然更加崇敬,总之,这些小诗都非常清新。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光明澄静、粼粼微波、凉风习习、凝立悄然、海平如镜、惊天动地、庞然大物、风晨雨夕、膝下怀前、连绵不断、悠然神往、江帆点点、手脚匆忙、谈谈笑笑、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春色满园、春意盎然、波澜壮阔、风急浪高、稍纵即逝、黯沉沉、喜出望外,曲曲折折、不约而同、半明半晦、云淡风清、憧憬、斜风细雨、沁入心脾繁星春水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及感悟赏析: 1、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赏析:冰心奶奶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成功的背后都是艰辛的付出,但人们往往只看到结果,就像一朵娇艳的花,人们并不关注成长的故事和心酸,而那些过程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思索的。 2、心灵的灯,在寂静中光明,在热闹中熄灭。

赏析:这句小诗告诉我们,心灵的灯只有在寂静中才会点亮,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是浮躁不安的,才会对人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而在人脑中缺少思考的土壤。 3、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赏析:冰心奶奶将童年和梦进行挂钩,是为了表达童年的童真和美好,我们成长起来之后,都会怀念童年,因为成长就会有烦恼,就需要面对生活的苦,也只能含泪的微笑了。 4、冷静的心,在任何环境里,都能建立了更深微的世界。 赏析:这是在繁星春水中,我最喜欢的诗句,因为我对冷静二字有着极致的追求和领悟,在冷静中去思考,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智慧。 5、人类呵! 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 赏析:这句小诗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人类,当我们站在宇宙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是,发现每个人都是旅客,最终的归宿都一样,因此何不相爱呢? 6、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 赏析:我们长大了,学习到了很多知识,都以为自己掌控了真理,恰恰是荒谬的,婴儿的沉默中是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这边是真理,读后感·而我们自以为获得的真理只不过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很少一部分罢了。 7、言论的花,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 赏析:在繁星春水中,这句小诗对我的启发是非常深刻的,冰心阐述了关于言论和结果的关系,说的越多,做的就越少,因此行动带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叹为观止的理想形态概括,无法忽略和中国现实的不同。独到精辟的分类模式,不能苟同中西方二元对立的论断方法。此书继承了甲午战争以来对于中西差别的讨论,也是对于中国文化究竟该何去何从的系统论述。对于梁漱溟先生的论断中,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西方人之所长吾人之所短,是否如真如其所言,我不作评论,仅就其理想形态的论述而言,已经是卓然一绝。 “要义”的意思是要旨,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此书中所详述的自然是部分的中国文化。那怎么样的中国文化才算是重要的中国文化?这就需要一把尺来衡量,这把尺子横向的就是西方世界纵向的如同其所言是百年来未变的固有文化。就是究竟是哪一些的中国文化的基因使得我们和西方人不一样,使得我们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列强,使得日寇横行国土沦丧。我认为这就是梁漱溟先生写这本书的背景。另一点就是成书的时间上,《中国文化要义》第一次构思撰写时间是在1941-1942年之间,当时正是中日战争最后大博弈的阶段,初衷可能是来源于民族自省。真正成书是在1948年梁漱溟先生参加的国共和谈破裂之后,使得其书对于中国前途与命运又多了一份预示的意味。如果说清末洋务运动到民国时代是一个渐进的西方化过程的话。那么在1949年之后,新中国与过去的“割裂”和对于东西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学习,更是前所未有,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哪些要义需要被保留,哪些要义被历史遗弃,梁漱溟先生或许不会想到这么远(不能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待过去有特定历史背景的事件和人物)但有或许对于新生政权会期望一些什么,国民政府在大陆末期从战场到政经都一败涂地,尽失民心之后对于一个新生政权的期待,对于民族再次崛起的期盼,我相信不仅仅是梁漱溟先生,49年留在大陆的文人们在当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更何况解放前毛泽东曾经8次同梁漱溟详谈中国的未来和农村建设问题。梁漱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中曾说毛主席把中国的农民都动员组织起来了。此话和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要动员农民组织农民的想法一致,都知道梁漱溟顶撞毛主席,也听说梁漱溟在大跃进中高呼万岁,一个倔老头的形象跃然而生,不为你是哪个政党,哪个伟人,只为自己所认为的道路。 截止目前对于中国是什么,中国文化是什么的论述我们已经看了许多。严复康梁在甲午战争之后对于中国为什么会落后的探究,吴文藻对民族、国家、文化的探究,费孝通吴晗对中国文化中国士绅的理解,葛剑雄论统一与分裂,每个人对与中国文化论述都不一样,有的假借西方概念套用中国历史,如严复图腾社会、军国社会之分,有的从中国历史事实出发总结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礼教对于统治阶级的作用。在西方化浪潮之下如何认清楚自己,自己该怎么样发展。一方面的确从西方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总是格格不入,另一方面悠久漫长的文明史,长期领先于西方的事实又不可能一无是处,能留下什么,又要去除什么,怎么样才能超越西方?就需要对自己有一个认识。但是这个认识对还是不对?在开篇总结中国人的十大特点的时候(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等等)都是看上去对,其实又不对的,说不清的东西。或许从文化角度论述文化本身就难以说得清,从礼教出发:有的说是因为礼教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有的说礼教是从上到下无所不包的社会规范(或许用“天道”更能会意),从文字出发,有的认为文字是中国文明的特征,但我认为文字只是一个表现形式。费孝通先生用多元一体格局概括,也有人说是一体多元,很多时候形容出来的似乎像那么一回事,究其实际又得打个问号。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一、写作思路 (一)基本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 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

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儒释道三教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哲学里有科学精神却没能继续发展的原因,从此亦可窥一斑。科学本身便是对自然的改造于利用,敬畏自然、缺乏思辨、没有改变的欲望,这些都对科学的出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经济上,儒家经济观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孔子《论语》中 求均、先富后教、不重视劳力技术、谋道不某食的主张,还是《孟子》轻视商人、有恒产则有恒心、劳心劳力之分,以及《礼记》中德为本、财为末、务本节用、为富不仁、庶民安则财用足、反聚财、量入为出的观点都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