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的探讨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的探讨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的探讨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的探讨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的探讨

李小栟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37)

E-mail:lix543@https://www.doczj.com/doc/6216814423.html,

摘要:论文运用环境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探讨了目前淮海流域的水污染防治问题。论文试图对淮河流域水质受到污染的问题进行经济学解释,并试探性的进行了相关对策分析,最终获得了以下结论:水资源具有经济学中的不可分拨的属性;水资源的不可分拨性使其不可避免的受到外部性的影响,这是造成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内在原因;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是消除外部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可交易污染许可证制度,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淮海流域水资源资产管理公司,代表国家行使流域内水资源的经营、管理和监督权利。

关键词:外部性,产权,可交易污染许可证,水环境容量

中图分类号:X3

1.引言

淮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有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和徐洪河贯通其间。淮河流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总人口为1.65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22人/km2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淮海流域水质的恶化问题日趋严重。有资料显示[1],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淮河流域280个断面,选择亚硝酸盐、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BOD5、总砷、总汞、六价铬、总氰化物、挥发酚、氨氮十项指标进行评估,上述十项指标有五项严重超标(超V类),超标断面个数依次为高锰酸盐指数(130个)、氨氮(128个)、溶解氧(85个)、BOD5(39个)、挥发酚(27个),而且在枯水期和平水期超标均较严重。其中一级支流中52%的河段内水质为超V类,二、三级支流中70%的河段内水质为超V类。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规定,超V类水域为丧失使用功能水域。

在这种情况下,1994年国务院责成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计委,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和豫、皖、苏、鲁四省人民政府编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在超标因子中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尤为突出,反映有机污染负荷过大,从而导致淮河水质黑臭的现状,规划选取了化学需氧量(COD)为淮河水污染防治主控因子,并按照到2000年12月31日确保淮河水质变清的总目标,分阶段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即到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全流域最大允许排污总量COD为89.0万吨,到2000年实现淮河水体变清,全流域最大允许排污总量COD为36.8万吨。

2004年10月23日、24日,国务院在安徽蚌埠召开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上宣布,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十年淮河防治政府总计投入193亿。然而仅在三个多月前,即2004年7月间,由于淮河中上游及各支流水闸开闸泄洪,在淮河干流形成长达150公里的污染团,造成了自1994年以来淮河干流最大的污染。

显然,淮河防治十年来所取得的阶段成果并不足以在我国环境保护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曾经寄希望于与欧洲莱茵河和泰晤士河治理相媲美的梦想未能成真,淮河主要干流、支流的水质状况并未有明显的改观。那么,这一结果究竟是资金投入不足,还是当初规划制定欠妥,亦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呢?

2.对污染原因的探讨

2.1 水环境容量资源的概念

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它既是资源的提供者,又是废物的接受器。一方面,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和文明之源——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与河流密不可分,不仅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资源,而且还提供农业灌溉资源、水力水能资源、航运交通资源等。另一方面,水体本身还具有环境容量资源。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即水环境对污染物的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2],超过水体的承载能力便会造成污染。水环境容量资源的存在,为经济的增长、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果合理的利用水环境容量资源,经济便能持续的增长;如果排入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超过水环境容量,那就会造成水体的污染,而最终制约经济的增长。

2.2 外部性问题

对水环境容量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了目前淮河流域水污染现象依然严重。我们不难列举诸如工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治理资金不足,环保机构不健全,执法不严等原因,这些也的确是造成淮河污染现状的部分原因,但仅是外在原因。自然资源为经济系统提供基本的能源和原材料,在经济学领域具有特殊的属性。水资源在经济学中的这种属性—不可分拨性,为我们揭示了造成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内在原因。

从环境学角度,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属于可补充但不可再生资源(Replenishable but Depletable Resources)。从经济学角度,自然资源的首要属性是可分拨的(appropriable)资源和不可分拨的(inappropriable)资源[3]。可分拨的资源的所有者可以获得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在运行良好的市场竞争中,可分拨的资源往往能够等到合理的定价和有效的配置。不可分拨的资源是一种对个人免费而具有社会成本的资源,以经济学中的另一个概念来解释就是所谓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对他人产生有利(外部经济)或不利(外部不经济)的影响,但不需要他人对此支付报酬或进行补偿的活动。

显然,水资源就属于不可分拨的资源,而对水环境容量过度需求所造成的污染行为就是一种外部不经济性的活动。可以想见,在淮河流域某断面的企业将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段内,污染了下游人们原本可以用来生活和灌溉的河水,这些企业使用了稀缺、干净的河水,却没有因为河水遭到污染而给下游的人们以任何的补偿,从而产生了外部的不经济,而将这种外部性延伸到全流域,便造成了目前整个淮河流域的严重污染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竞争性的存在,在不受外界约束的情况下,每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宁可污染环境,也不愿安装昂贵的污染处理设备,或者即便出于某种考虑安装了处理设备,也不运行或减少运行次数。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企业采取利他主义的态度,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排放或干脆减少产量以减少排污量——减少污染,消除外部不经济性,那么该企业就会因此而增加生产成本,削弱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如果成本增加到足够高(如污染物达到零排放——外部性彻底消失),企业甚至会破产。而根据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任何企业都不会从主观上为了减少污染而增加产品成本,这就是所谓的污染博奕理论。

调查研究显示[4],淮河流域各地区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恐怕也包括水资源优势)建立了相关产业,形成了以造纸、制革、化肥和酿造(“四大家族”)等为主体的支柱产业,但多属于技术含量低、消耗高、污染严重的行业,承担了流域内70%以上的COD污染负荷。对于

这些流域内污染的重要贡献者来说,也许并不理解“不可分拨性”、“外部性”或“污染博奕”等经济学术语,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为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而对水环境容量的过度追求。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由于水资源(确切的说是水环境容量资源)的不可分拨性,就必然导致了其外部不经济性——淮河流域目前严重的水污染现象。也就是说,淮河流域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在无外界干预的条件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2.3 产权问题

那么是不是说在面对淮河流域目前严重的水污染问题面前就无能为力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而且也必须是否定的。应该认识到,造成污染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因是主要矛盾,外因是次要矛盾,分清了主次,也就从方法论的高度为我们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

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而且被理论和实践证明的观点:完善的市场是使资源获得最有效的配置的手段。对环境资产而言,所谓外部性不过是不完全市场的一种经典的案例,人们无法通过市场或某种交易制度来为获得的外部收益付费(外部经济),或者因为带给别人外部成本而向他人支付补偿金(外部不经济)。而要避免不完全市场出现的关键在于建立界定明确的产权制度[5]。有效的产权制度要求产权的拥有者可以转让这种权利,控制它名下的资源,并对处理这些资源享有一切收益,承担一切成本,即可转让性(Transferability)、强制性(Enforceability)和排他性(Exclusivity)[6]。而产权指的是就是这样一系列关于所有者使用资源或资产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在法律上,产权可以属于个人也可以属于国家。对于产权界定明确的资源的所有者来说,他们有强烈的动机来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因为对这些资源的浪费也就意味着他们自身经济利益的损失。由此可知,通过建立适当的产权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外部性导致的扭曲。

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某些自然资源而言,即便具有所谓的产权,但仍然无法消除其外部性,这类资源可称之为“公共产权资源”。如果在法律上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某项资产,但是其中一个人去使用就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效果,那么这种财产就称为共同财产,它失去了产权赋予的“排他性”和“强制性”,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于是每一个人就会有动机在其他人从该项资产中获益之前尽可能的汲取它所能带来的好处,而最终就可能过度的使用了该资产,导致所谓的“公地的悲剧”[7]。

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条第一款中的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即水资源是一种“公共产权资源”。国有产权、公有产权在法律上是明晰的,但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常常又是模糊的:某项财产“如果属于每一个人,它也就不属于任何人”。在向市场经济逐步转型期间,淮河流域目前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外部性问题的经济根源在于对其水资源的产权明确界定上,如何使法律产权与实际产权二者的双明晰化和一致化得以实现。表面上,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的产权属于国家所有,也就是全体人民所有,但实际上它又不属于任何人、企业或是某级的地方政府,因为无论是其中的任何人、企业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都不能完全意义上的代表国家和全体人民。这种实际产权界定的不明确性,或所谓的产权虚置现象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任何企业都有权向淮河内排放污染物,而任何个人或地方政府都无权对这种排污行为予以干涉或要求补偿,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开放使用权的共有资源,最终造成了目前严重的污染问题。由此可见,不尽快对淮河流域水资源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就无法有效的消除外部性,也就不具备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恶劣水质的条件。

3.相关的对策分析

通过经济学的分析与推理,淮河流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原因,似乎可以理解为缺乏一系列完备的私有产权。即当“公地”的产权明确地落实到具体的自然人和法人时,法律产权与实际产权二者的双明晰化和一致化便得以实现,此时外部性—污染问题就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得以解决。但是,具有公有性的资源界定明确的产权体系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私有化能够解决的,即便是在市场经济和私有化程度相当高的西方社会,对于类似水资源的公共性环境资产的产权界定也存在许多问题。

目前,在实际应有取得一定成效的是可交易污染许可证(Tradable Pollution Permits)制度[8]。这一思想的基础就是要创造一种产权,同时将这种产权分配,使其可以交易,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污染权的交易市场,并确定污染权的市场价格。在理想的条件下,污染者将根据这一价格合理的调整其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其生产成本,从而在客观上达到了减少污染的目的。具体到水资源,可交易污染许可证制度就是将水资源的产权—具体的说是水环境容量资源的产权,以污染许可证的形式,直接或以市场交易的方式分发给排污企业。这些企业只能够根据所持有的许可证的多少排放污染物,而超过了许可证允许的水平,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不是行政处罚或是根本的逍遥法外。这样就使水资源的产权具备了“可转让性”、“强制性”和“排它性”的特征。

对于改善淮河流域水质恶化的状况,借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制度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方案,起码可以一定程度的解决目前水资源产权虚置的问题。首先通过水质目标估算流域内的水环境容量或制定排放标准(以1997年为例,即全流域最大允许排污总量COD为89.0万吨),确定发放许可证(许可证包括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的数量(若每张许可证允许排放1吨COD,即发放89万张许可证),再根据流域内各污染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是排放量,按比例合理分配许可证。这样,生产规模大的企业所获得的许可证的数量就多,意味着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量就大。而通常大规模的企业管理水平相对完善,采用的生产工艺及设备也比较先进,具备减少排污量的可能,因此就可以将多余的许可证进行拍卖或转让,从中获得收益,而同时也就减少了生产成本,使企业在市场中处于更有利的竞争地位。相反,对于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所获得的许可证数量就会很少,而通常这部分小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污染却往往相当严重,所持有的许可证数量肯定无法满足其排放要求。那么,企业会选择购买在市场中交易的许可证,以增加其允许排放量,或选择改进生产技术,减少排放,以满足现有许可证的要求。但这两种选择都会提高其生产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可能破产或被兼并。如果企业选择违法偷排,那么一旦发现,所面临的是法律的制裁而不仅仅的经济上的损失。因此,从以上三种选择所产生的两种结果来看,对改善流域内污染现状也都不是一件坏事。这样通过许可证的发放及在各持有者之间的转让,既达到了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也刺激了企业提高生产水平,减少了排污量,为制定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减少许可证的发放数量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这也有利于发展规模经营型的大企业,淘汰污染集中的小企业,达到优化经营结构的问题。

在可交易污染许可证思想下,所创立起来的水资源的产权制度,通过持有许可证企业获得了水资源的使用权,而产权归属才是关键所在。首先,企业所获得的只能是使用权而不能是产权。以我国现有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企业领导者或所有者所具有的素质看,将水资源的产权连同使用权一并交予企业的结果只能是使可交易污染许可证制度形同虚设甚至适得其反,污染问题会愈发严重而不是好转。从经济角度看,这些企业大部分仍处于资本的原始

积累状态,对短期效益的重视远大于长期利益,因此企业会选择无成本的排污,何况本身就拥有这种权利(由于具有产权)。从人员素质角度看,要求那些对他人的生命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都不负责任的人对环境或下一代人负责,更是一件不现实的事。其次,产权也不能赋予各级地方政府。在目前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大多数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领导者看重的是任期内的经济增长速度,他们甚至不必为监管不善所带来的后果承担责任,最多向其上级领导作个检讨了事。因此,当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时,他们通常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前者而容忍甚至纵容污染行为的存在。在十年治淮期间,遇到上级领导部门专项检查,地方政府与重点排污企业勾结,造成达标排放的假象的事件屡见不鲜,便是最好的证明。

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的产权应赋予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资产管理公司,代表国家行使经营、管理和监督的权利。这样,既没有改变水资源国家所有的性质(法律产权),又使实际产权有了明确的界定。淮河流域水资源资产管理公司不隶属于各地方政府,也不受国家环保总局的领导,而应该直属国务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也是由国务院领导的),它不是一个监督机构,而应该是一个经营实体,通过市场运作对水资源的产权进行管理。具体表现为对可交易污染许可证的发放数量和交易市场的管理,并负责追究违背可交易污染许可证制度行为的承担者的法律责任。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水资源具有经济学中的不可分拨的属性。

(2)水资源的不可分拨性使其不可避免的受到外部性的影响,这是造成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内在原因。

(3)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是消除外部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4)通过可交易污染许可证制度,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淮海流域水资源资产管理公司,代表国家行使流域内水资源的经营、管理和监督权利。

4.2 建议

应该认识到,造成目前淮河流域水质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就意味着防治工作必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借鉴可交易污染许可证制度,以建立完备的产权体系,仅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工作,而且也只能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共同完善和进步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应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污染物排放超量即违法,并对这种行为的承担者追究严厉的刑事和民事责任,乱世需用重典;在行政监管过程中,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彻底落实监督职责;要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增强竞争机制,以发挥经济激励制度的优势;要提高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工艺;还要加强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公众的环保意识。但是,另一方面,正如本文想要强调的,建立完备的产权体系应该是淮河流域防治工作的基础。只有明确了产权,使法律产权与实际产权二者的双明晰化和一致化便得以实现,才能使淮河流域水资源具备消除外部性的可能,从而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防治工作。否则,只能是边污染边治理,钱没少花,收效欠佳。

使淮河流域水质变清不仅涉及到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更是社会法制、经济、道德、技术水平进步的过程,是任重而道远的。应该本着尊重科学和务实的态度,以及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进行到底。而同时这也将对我国其它流域目前存在的

污染防治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编制组.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1996~2000年).

[2] 郭怀成,尚金城,张天主编. 环境规划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3]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第十六版)[M]. 萧琛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99.8

[4] 时炎. 淮海流域污染治理的思考[A].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 淮海流域水污染防治高级研讨会

[C]. 1999. 103-108.

[5] 约瑟夫·费尔德. 科斯定理1-2-3[J]. 李政军译.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2,103(5):72-79.

[6] Tom Tietenberg.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Fifth edition)[M].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2000.

[7] 姚志勇等. 环境经济学[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10

[8] William J. Baumol, Wallace E. Oates.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Second edi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Study on reasons of water pollution and the methods of prevention of valley in the river of Huaihe

Li Xiaobing

School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

Abstract

The reasons of water pollution in the river of Huaihe from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 were analyzed, and the methods of prevention or cure we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Some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is an inappropriable resource; Externality is an internal factor for water pollution of valley in the river of Huaihe; Unambiguous property right is an efficacious measure to resolve the externality; With Tradable Pollution Permits, assert management company should be built.

Keywords: Externality, Property Right, Tradable Pollution Permits,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水污染现状

摘要:我国流域水污染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流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中国各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当前各流域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关系,探讨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的主要问题,提出流域水污染控制的策略与原则。 关键词:流域水环境质量;水环境管理;水污染控制策略 1 中国流域水污染状况 经近20年的改革开放使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尤其是流域水污染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流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1 中国水环境监测网络全国水环境质量监测站网分4级控制,分别为国控测点、省控测点、市控测点站和县级测点,省控以上地表水监测网络共有:1868条河流、182个湖泊和440个水库,共设置监测断面9000多个。国家地表水监测网络共有:由260个重点监测站组成,监测250条河流、18个湖泊和10个水库,监测断面759个。目前已初步形成水质自动监测能力,其中有国家投资建设82个,地方投资建设79个,总数已达161个。 1.2 流域水污染状况[1] 2003年度7大水系409个重点监测断面中,38.1%的断面满足Ⅰ~Ⅲ类水质要求,3 2.2%的断面属Ⅳ、Ⅴ类水质,29.7%的断面属劣Ⅴ类水质。其中七大水系干流的118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5 3.4%,Ⅳ、Ⅴ类水质断面占37.3%,劣Ⅴ类水质断面占9.3%。各水系干流水质好于支流水质。 长江水系:国控监测断面103个,其中Ⅰ~Ⅲ水质比例占71.8%,Ⅳ~Ⅴ类占17.5%,劣Ⅴ类占10.7%。长江水系的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氨氮。 黄河水系:国控监测断面44个,劣Ⅴ类水体占38.7%。干流22个断面中Ⅱ~Ⅲ类水质占3l.8%、Ⅳ~Ⅴ类占54.6%、劣Ⅴ类占13.6%,干流水质好于支流。 珠江水系:珠江水系水质总体良好。33个国控监测断面中,81.8%的断面为Ⅰ~Ⅲ类水质,12.1%的断面属Ⅳ类水质,6.1%的断面属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是挥发酚、氨氮和石油类。 松花江水系:41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Ⅲ~劣Ⅴ类水质比例分别为:7.7%、64.1%、10.3%和17.9%。嫩江和松花江干流以Ⅳ类水质为主。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淮河水系:86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Ⅱ~Ⅲ类水质断面占18.6%,Ⅳ、Ⅴ类水质断面占41.9%,劣Ⅴ类水质断面占39.5%。淮河干流14个断面中,Ⅱ、Ⅲ、Ⅳ、Ⅴ类水质比例分

河道污染调查报告

河道污染调查报告 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那么现如今河道污染情况如何?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河道污染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了解! 报告一:河道污染调查报告 一、坪山河起源于梧桐山脉三州田北麓,流经坪山街道,在兔岗岭进入惠阳,境内干流长千米,境内流域面积平方千米,属于淡水河。该河布设碧岭、红花潭、上洋三个监测段面。在XX年的监测中上游碧岭断面水质为良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本来清澈见底的小河不见了,代替它的是垃圾漂浮在水面上,还有一些不着名的绿色水生植物,也可能其中一部份是微生物。总之,那种绿色很不自然,让人看着不舒服,通过上网查1、进步同学对身边环境题目的重视;2、了解水污染的危害;3、从自已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4、呼吁全社会人民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1、XX年3月,到坪山河实地观察并取水样观察,访问住在河边的居民。2、XX年3月,再次到坪山河实地观察取水样观察,访问四周居民。3、XX年3月,上网查询水体污染及其危害;4、整理总结所得到的相干信息资料。1、2、3、调查对象:随机走访村民时间一年之前一年以后河岸及河面清洁度很差,有很多漂浮物小河边有少许的的生活垃圾,河水色采黑深

墨玄色,气味很浓郁的恶臭味细闻有异味还可以,不是很臭。水中生物水葫芦、杂草等与去年一样市民行为及说法河水的水质很差由于政府的管理,现在水质好了很多。有无污染源有很多工厂将产业污水排进河里暂时没有污水排放 4、 (一).由于这几年经济不断地增长,市民不再像过去一样对农田施加有机肥(农家肥料),而化肥的过量施用会使土壤中含有过量的氮、磷元素,它们会随着水流进入小河道内,我上网查了一下资料,据估计,地球上目前产业固氮量已经是自然界中生物固氮量的一倍。水中的营养物使藻类、微生物大量繁殖,就会在淡水中出现叫做“水华”现象,海洋上这类现象叫做“赤潮”。藻类自然死亡后,细菌就会来分解这些有机物,这些细菌就会大量消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从而使水体中需要氧气的鱼儿大量死亡。它们的死亡导致微生物大量的繁殖,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此时,水体就会发黑变臭,水质直线降落。 (二).四周有居民把生活垃圾倒入河水中,导致河水污染。 (三).通过网上资料,表明了周边的环境也会引发水污染,坪山新区的经济发展,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进步,使得一些污染程度高的工厂往城市搬。这些工厂生产工艺差,一些废水就直接排往河道,这样,就有可能这些废水就进入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

高二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2.1水污染及其成因练习题 1.下列有关水体自净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相同的 B.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是通过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实现的 C.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 D.水体的自净能力可随污染物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强 答案详解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水体的流动速度越快,循环周期越短,水体中的溶解氧越多,污染物越容易被氧化分解,自净能力越强,故就自净能力来说,一般是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如果人类向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便会产生水体污染,引起水体自净能力的减弱 2.下列水体中自净能力最强的是 A.青海湖 B.结冰时的黄河 C.7月份的珠江 D.深层地下水 答案详解 C 3.读某海域示意图,图中海域油污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油轮排放和油轮泄漏 B.海底石油开采排放原油 C.海风从产油区将油污吹来 D.洋流从产油区将油污带来 答案详解 A 解析: 本题考查海洋污染的来源。海洋污染的来源于陆地污染物排放,以及海洋上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垃圾。①海洋有机质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它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导致海水富营养化。②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矿企业的废水、化学农药以及含铅汽油等。③石油污染:油船事故、海上井喷事故、输油管道漏油、沿海工矿企业和城市排放含油污水等造成。由图可知,该海区为世界主要的石油运输线路。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4.关于水体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赤潮是海洋水体污染造成的 B.水华是淡水水体污染造成的 C.水体污染只能使水质变坏,而不会使水深变浅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概要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摘要:水污染一般是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排水未经处理而大量排入水体所造成的污染。目前各国由水污染造成的水危机已日益严重,它不仅对农业、渔业、工业有危害,也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各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应切实行动起来,加强水污染治理与防范,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关键词:水污染水污染原因水污染危害水污染治理措施 一、水污染现状 1、世界水污染现状 世界每天有200万吨垃圾被倒进江河湖泊,每1L废水正在污染着8L淡水,目前几乎所有流经城市的亚洲河流都已被污染,即便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业已有40%的淡水资源所在地被污染(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等。欧洲55条大河中这剩下5条河水目前还没有被污染。 在水资源紧缺的同时,人类却在加剧水体的污染,人类每天约有200万吨排泄物,其中只有少量(5%经过处理,其余绝大部分直接排到城市附近的河道或沿海,全球每年工业用水超过600立方千米,而灌溉农田用水高达3000~4000立方千米,它们受各种有毒化学物质,化肥和杀虫剂污染后,被派入了附近的水域或土壤里。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亿吨污水排入自然水域,使5500亿吨水体遭污染,占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2、中国水污染现状 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水污染转型,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灾害四大水问题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形成影响未来中国发展和安全的多重水危机,其中水污染的威胁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生活饮用水的污染尤为突出。据《2000年中国的环境》、《现代中国经济大事典》等提供的资料分析,水资源紧缺将成为我国突出的重大环境问题。据报

中国水污染状况调查报告-2019年范文

中国水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如果把2019年冬天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作为起点,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水污染高发期,那么今年夏天的这一系列事件,则正式表明中国踏入了水污染密集爆发阶段。 形势危急,国家环保总局使出了权限所能允许的最大行政处罚权流域限批,誓言要铁腕治污,在下半年实施环保五大战役。然而,本来就处于弱势的环保部门能否在这次战役中打一场漂亮的攻坚站,却是我们一直担心的问题。 2019年的夏天,注定是让国家环保总局各级官员难熬的一个夏天。 沉默无言了数年的蓝藻,终于在5月29日全面爆发,太湖水美的歌谣一去不返,无锡城中家家水臭,人人自危。 紧接着,时间刚跨进6月份,安徽巢湖上的蓝藻也蠢蠢欲动起来,西半湖出现了小面积井喷,而一直被视为净土的东半湖也露出了点点痕迹。安徽省××局下发通知,巢湖可能面临蓝藻暴发。 7月2日至4日,江苏省沭阳县自来水停水44小时,而原因是来自上游的不明污染团。 如果把2019年冬天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作为起点,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水污染高发期,那么今年夏天的这一系列事件,则正式表明中国踏入了水污染密集爆发阶段。 形势危急,国家环保总局使出了权限所能允许的最大行政处罚权流域限批,誓言要铁腕治污,在下半年实施环保五大战役。然

而,本来就处于弱势的环保部门能否在这次战役中打一场漂亮的攻坚站,却是我们一直担心的问题。 现状:哪里还有干净之水 你家的水臭不臭,在那段蓝藻困扰无锡城的时间里,这句话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问候语。 5月29日傍晚,家住无锡市震泽新村的宗先生刚打开水龙头,一股难闻的臭味就扑面而来,他以为是水没放干净,就再等了一会,可臭味还是久久不散,开始还以为是毛巾没有洗干净呢。于是,我就用香皂多洗了两下,没想到洗后毛巾更加臭了。宗清波用脸盆盛了满满的一盆自来水,不一会整个厨房间里飘散着一阵阵臭味。这味道和我们在太湖边闻到的蓝藻味很像啊。宗清波的妻子惠赛娟不禁疑惑起来。 的确,这次的罪魁祸首就是在太湖里疯狂生长的蓝藻。太湖蓝藻问题由来已久,几乎每年夏季都会小面积爆发,不过问题并不严重,一两天就会过去,从未给生活用水带来任何困难。然而今年的情况却有些特殊,持续的高温,以及长久的东南风向,使得这次的蓝藻生长占具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让无锡成了爆发的中心地带。 在无锡市城市饮用水取水口区域,水面漂浮着厚厚一层蓝藻,腥臭味随风迎面扑来。远远望去太湖湖面呈碧绿色,让人联想到浓稠的绿色油漆,蓝藻中还不时伴有死鱼的尸体,记者随便抛了一个石子,沉降得很慢,蓝藻就像一层厚厚的棉被覆盖着水体。

完整版水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防治其污染及水 治防染及其污水 治及其防染水污 ] 课标要求[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1. 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出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2. 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3.]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水污染概念、水污染类型、水污染危害、水污染防治为编写思路,围绕课标中环境污染与防治的内容标准编写主干知识,以活动、阅读等辅助栏目拓展水污染的有关知识,使整节教材有血有肉,枝繁叶茂,很好的达到了水污染及其防治的课表要求。为了实现第二个课标要求——以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出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教材设置了探究活动,介绍了最常见的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过程、危害,并让学生联系家乡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分析。关于水污染防治,教材从预防、治理和管理三个层面进行阐述,还设置了“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阅读教材,让学生对污水处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完成第三个课标。。 [教学构思]以学生为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1.验与感受生活,领悟教材的精华。通过案例教学法实现对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策源地,通过情境设计、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构建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图片、材料等信息获2. 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水污染概念、类型和我国水污染状况。1. 2.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过程及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 3.掌握水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认识水污染的区域差异及解决的途径。4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水污染的严重性。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水污染原因,掌握水污染的危害和防治原则。2.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对案例中图片、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观察事物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归纳3.表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蒙古集宁一中地理学科教案 1.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 2.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护水意识,主动参与意识, 3.关心我国水污染状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农村水污染现状分析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系 毕业论文 题目:农村水污染现状分析 姓名: 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班级:093环境监测二班 指导教师: 答辩时间:年月日

农村水污染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水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农村水污染是由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乡镇企业环保措施不足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多种因素构成。针对这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我们要从农村水环境问题存在自身特点入手,对症下药,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和城镇建设布局,并进行必要的环保普及教育等方式,把农村的水环境污染防治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来突破环保事业中存在的这一薄弱环节,使农村的水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以达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双赢目的。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生态农业乡镇企业环保意识 1、农村水污染状况及其成因 1.1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带来的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过去,我们一直把环保工作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忽视了占全国总面积近90%的广大农村。从而致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恶化,而水污染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呈现出迅速恶化趋势。如: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有近7亿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1.7亿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不适于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2 农村水污染成因 1.2.1农业生产本身 首先,从近年来的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往昔的农家肥等有机肥料被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所取代。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亩使用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亩使用量的一倍多。目前,我国农业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已经超过4000万吨,而利用率却只有30%—40%。农药的年使用量达120万吨以上,其中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并且,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大幅提高的趋势。这不仅带来了土壤的板结、酸化、土质和肥力的恶化,更重要的是化肥、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此同时,又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这正是我们所常说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在全球范围内非点源污染物是污染

治理生态河道水污染的措施

治理生态河道水污染的措施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治理生态河道水污染的措 施 水是人类必需的自然资源,一切生产生活都需要水,离开水人类将不能生存。虽 然水资源是如此重要,我们却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保护,导致水污染严重。如今水污 染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如何治理水污染,还城市一个纯净的水源是我们要解决 的问题。
b5E2RGbCAP
1 生态河道水污染概述。 1.1 水污染原因。 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具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工业 废水,它包括制造采矿和工业生产活动以及其他非生活污水的废水。且工业引起的水 污染是所有水污染中最严重的,它含的污染物多,不易净化处理也比较困难。不同工 厂因生产的产品不同其污染物也不同,除了排出的废水,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 源。[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p1EanqFDPw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第二类是生活污水,来自居民楼、写字楼、商业设施等的卫生污水,如下水 道污水和餐饮污水等。第三类是农业污水。农民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和化 肥,其大部分无法被吸收,残留在土壤或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流进地表水形成 污染。
DXDiTa9E3d
1/7

水污染具体的污染物有病原体污染物、耗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有毒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等。病原体污染物:来自饲养场、屠宰场和医院排出的污水,其中含有各种 病原体。人们引用了这种含有病毒的水会得许多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痢疾和病毒性 肝炎等。
RTCrpUDGiT
1.2 我国水污染现状。 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大小河川总长 42×104km,湖泊 7.56×104km,占国土总面积 的 0.8%,水资源总量 28000×108m?,人均 2300m?,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 1/4,居 121 位,为 13 个贫水国之一。目前中国 640 个城市有 300 多个缺水,2.32 亿人年均用 水量严重不足。我国污水、废水排放量每天约为 1×108m?之多。一项调查表明,全国 目前[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5PCzVD7HxA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已有 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高达 377 亿元。我国的污水排放量远超环境容量的承受能力,我国环境容量承受力约 为 740×104t,jLBHrnAILg 但实际污染排放量达 3000×104t;氨氮环境容量不到 30×104t,实际排放量达 179×104t,xHAQX74J0X 排污量超环境容量数倍。我国环境容量承受力约为 740×104t,但实际污染排放量 达 3000×104t;氨氮环境容量不到 30×104t,实际排放量达 179×104t,排污量超环境 容量数倍。
LDAYtRyKfE
2 治理生态河道水污染的措施。 2.1 污染源控制措施。
2/7

水污染及其成因 教学设计

《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分析 课标:环境污染及防治 ①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问题。 ②以某种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③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课标分析: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根据资料判断环境污染能够带来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机械地记忆环境污染问题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类型。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这条课标要求我们以事实为例进行教学,熟悉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投入到情景学习里去,从而较好的理解污染事件的原因、过程以及危害。(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在分析环境污染事件的成因与危害之后,自然会引发学生对主要防治措施的思考。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成因逐条分析考虑对策,也可以找到某一成功治理环境污染的典型例子,让学生整理出案例中所用的治理措施,再归纳出思考方法和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本章知识,在必修模块略有涉及,但当时要求较低,而本章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拓展,要求更深入的探究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编写时为了避免重复,在三节中分别重点分析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危害和措施(水污染及其原因;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说出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但教学时要让学生形成整体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必须要对三个主要环境污染问题(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措施进行分析,使知识完整。为了避免课堂乏味枯燥,在详细据分析第一节水体污染后,对于后两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参照分析,也起到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关于水体污染,教材从3个污染源来介绍:重金属污染、生物污染、石油污染,分别选用了三个案例:日本水俣病事件、太湖蓝藻爆发、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来说明。其中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案例离学生生活较远,没有亲和力,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照本宣科必然会使课堂乏味、死寂。因此,本人“墨

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摘要1 关键字1 前言1 1.水环境污染现状 1 1.1河流污染现状 1 1.2湖水污染现状 1 1.3地下水污染现状2 1.4海水污染现状 2 2.污染源2 2.1工业废水2 2.2城市生活污水2 2.3农村污水3 3.水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3 3.1制定全国性水污染防治计划,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3 3.2加快建设城市废水处理厂,提高城市废水无害化处理率3 3.3加强农村水源污染的宏观调控,倡导生态农业3 3.4加大水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投资力度3 4.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4 5.环境污染治理的有效对策 4 5.1快速溶剂萃取技术4 6.总结4 参考文献5 浅谈我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和环境污染治理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的破坏,而国家制定的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和措施又不能阻止环境污染的扩大和蔓延,提出真正解决环境污染治理的建议与对策——统筹管理,治理污染。

关键词:水污染现状;污染源;防治措施;快速溶剂萃取技术。 前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剧,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 遭到严重破坏,环境生态恶化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严重威胁自身的生存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唯一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然而,水体污染和水环境生态恶化,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而工业废水污染则是最严重的环境污染[2] 问题。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区域的扩大,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在日益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同时也危害到人类自身。 1水环境污染现状 1.1河流污染现状 国家环保局在2002 年度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3] ,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污染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在辽河的52个监测断面中V类水质占69.3%;海河52个监测断面中V类占了49.7%;黄河V 类水质占了l14 个监测断面中的63.1%;另据水利部门对全国l0 万千米河流的调查,被污染河流已占半数,其中有4 万千米河流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2400 km河流鱼虾绝迹。 1.2湖水污染现状我国多数湖泊的水体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在几大湖泊中,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尤以太湖、巢湖和滇池污染最为严重。太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质尚好,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轻污染,巢湖流域目前仍处于富营养状态,11个水质监测点中,7个属V类和劣V 水质。滇池在20 世纪70 年代水质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到了90 年代,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水质超出V 类标准,特别是氮、磷浓度很高,曾分别达到 7.5、9.19 mg/L[4] 。 1.3地下水污染现状 全国195 个城市监测结果表明,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40% 的城市地下水污染有逐年加重趋势。在首都北京,浅层地下水中普遍检测出

全球水污染与中国水污染数据分析报告

全球水污染现状以及中国水污染现状 1.全球水污染现状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m3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 5.5万亿m3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第四届世界水论坛提供的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约有 数百万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L淡水;所有流经亚洲 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勉强能用。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清洁水,每年约有2500多万人死于饮用不洁水,全世界平均每天5000名儿童死于饮用不洁水,约1.7亿人饮用被有机物污染的水,3亿城市居民面临水污染。在肝癌高发区流行病的调查表明,饮用藻茵类毒素污染的水是肝癌的主要原因。 世界各地水污染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口密度、工业和农业发展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所使用的三废处理系统的数量和效率。近年3月21日的世界水日,联 合国发布的资料表明: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今天世界上将有1200万人死 于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如果人类改变目前的消费方式,到2025年全球将有50 亿人生活在用水难以完全满足的地区,其中25亿人将面临用水短缺。由于人们 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这正是人得病,甚至传染的主要起因之一。据有关报道,发展中国家中估计有半数人,不是由于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直接受感染,就是由

于带菌生物(带病煤)如水中孳生的蚊子间接感染,而罹患与水和食品关联的疾病。这些疾病中最普遍且对人类健康状况造成影响最大的疾病是腹泻病、疟疾、血吸虫病、登革热、肠内寄生虫感染和河盲病(盘尾丝虫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大约80%勺类疾病是由质量低劣的饮用水造成的。今天“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读的声明说,全球每6人中有1人在生活中无法固定获得干净的水源。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仅仅饮用了不安全的水以及缺乏卫生用水而得的疾病,每年死亡的总人数在500万人以上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亚洲人口的寿命缩短的年数约有42%!由于水源污染和卫生条件差引起的。 由于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投入不足,印度每天有200多万吨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及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积污染,所含各项化学物质指标严重超标,其中,铅含量比废水处理较好的工业化国家高20倍。此外,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也加剧了水污染程度。流经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一一恒河已被列入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当地居民饮用和在烹饪时使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已经导致了许多健康问题,例如腹泻、肝炎、伤害和霍乱等。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条件的家庭都给自家的自来水设施安装了净水器,桶装纯净水也日益受到人们的 青睐。由于地下水污染严重,目前在印度市场上销售的12种软饮料,有害残留 物含量超标。有些软饮料中杀虫剂残留物含量超过欧洲标准10倍至70倍。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污染和资源危机:每年有300 万?400万人死于和水污染有关的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0%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初步调查表明,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其中约有

水污染以及危害

水污染以及危害水体富营养化的原理及其危害?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1.概念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2.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度生长。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

黄河水污染状况及治理

黄河水污染状况及治理 07应化本2班宋波71013015 摘要:本文介绍了黄河流域水污染现状,评价了干、支流12500km河长的水污染状况,分析了水污染原因和危害,指出了黄河流域水污染的严重性。为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本文提出了采取健全法规和机构、综合防治等措施以改善水环境。 关键词:水污染治理生态恢复防治措施 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之泉,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北方缺水地区的重要水资源之一。随着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黄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尽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在督促厂矿企业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未能控制水污染迅速加剧的趋势。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三定”方案,虽明确了水利部是国务院负责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的职能部门,但因部门间的职责不清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为控制水污染,有效保护水资源,就必须理顺各部门间的关系,分清职责,建立健全法规、条例,确保水利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保护。此外,尽管黄河流域各地都采取了一些治污措施,但目前黄河仍面临着工业污染治理举步艰难,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污染加重的状况,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其污染状况主要表现在: (1)苦水”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基本丧失水体功能 120多万市民只能饮用苦水 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水污染主要是氮、磷指标超标,表现为:①除了工业无机物质污染外,农业有机物质污染日益加剧,污染水体中Cd、Hg、Cr、As、Pb等工业重金属浓度参考]2[微乎其微,而氮、磷浓度超标,形成污染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3[。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长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 乌梁素海总排干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通向黄河的一条主要排污渠道。记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知识分享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1.1.前言 地下水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迅猛增加和经济的法则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全国水资源量27940亿,其中地下水水资源量为8840亿,占总水资源量的1/3。在我国当前的用水结构中,地下水雄踞一端,占据了全国总供水量的20%,饮用水供水量的70%,农田灌溉水量的40%,工业用水量的38%,并且这种用水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 然而,我国地下水体的保护.安全情况并不乐观,污染比较严重,并且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我国地下水污染概况,熟悉其污染途径和污染成因,从长远利益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让我过的水体结构更加科学,地下水更加安全,能够长远的造福人类。 1.2.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长。近30年来,我国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每年25亿的速度递增,全国有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有些城市基本上是依靠地下水来满足对水资源的需求。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情通报(2005年度)》,2005年在具备系统统计数据的171个地下水漏斗中,漏斗面积扩大的就有65个,占到了统计数的38%,面积扩大了6736,仅河北沧州第Ⅲ承压含水层漏斗面积就扩大了2089,最大水位埋深达到10m。由此导致了湿地消失、植被死亡和土地沙漠化等严重的生态灾难,以及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的扩展趋势,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全国195个城市监测结果表明,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4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趋势加重;北方17个省会城市中16个污染趋势加重,南方14个省会城市中3个污染趋势加重。在一些地区,地下水污染已经造成了严重危害,危及到供水安全。例如,辽宁省海城市污水排放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污染,附近一个村因长期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多数人患上当地未曾有过的特殊病症,造成160人因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而亡;淮河安徽段近5000范围内,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浅层地下水面积仅占11%;由于地水的严重污染,淄博日供水量51万立方m的大型水源地面临报废,国家大型重点工程——齐鲁石化公司水源告急;在首都北京,浅层地下水中也普遍检测出了具有巨大潜在危害的DDT、六六六等有机农药残留和尚没有列入我国饮用水标准的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有机物。 地下水超采与污染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水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进一步加剧了对地下水的超采,使地下水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位的下降又改变了原有的地下水动力条件,引起地面污水向地下水的倒灌,浅层污水不断向深层流动,地下水水污染向更深层发展,地下水污染的程度不断加重。日益严峻的地下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3.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地下水污染途径指污染物从污染地进入地下水中所经过的路径。除了少部分气体,液体污染物,可以直接通过岩石空隙进入地下水外,大部分污染物会随补给地下水的水源一道进

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摘要: 分析目前我国水污染的现状及成因,提出治理水污染的措施,以改善我国目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 一、水污染的定义 水污染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中,使水质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造成水质恶化,降低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二、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1、工业废水 在工业生产中,热交换、产品输送、产品清洗、选矿、除渣、生产反应等过程均会产生大量废水。产生工业废水的主要企业有初级金属加工、食品加工、纺织、造纸、开矿、冶炼、化学工业等。 2、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来自家庭、机关、商业和城市公用设施及城市径流的污水。新鲜

的城市污水渐渐陈腐和腐化使溶解氧含量下降,出现厌氧降解反应,产生硫化氢、硫醇、吲哚和粪臭素,使水具有恶臭。生活污水的成分99%为水,固体杂质不到1%,大多为无毒物质,另外还有各种洗涤剂和微量金属;生活污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杂菌,主要为大肠菌群。另外生活污水中氮的磷的含量比较高,主要来源于商业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和粪便、洗涤剂等。 3、医院污水 一般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结核病院等排出的污水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致病原虫、肠道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血吸虫卵、钩虫、蛔虫卵等。这些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往往可生存较长时间。因此,医院污水污染水或土壤后,能在较长时间内通过饮水或食物途径传播疾病。此外,水体中贝类具有浓缩病菌和病毒的能力,故水体污染后,生食水中贝类有很大的危险。 4、农田水的径流和渗透 我国广大农村,习惯使用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尿液浇灌菜地和农田。过几十年来,化肥、农药的用量在迅速增加,土壤经施肥或使用农药后,通过雨水或灌溉用水的冲刷及土壤的渗透作用,可使残存的肥料及农药通过农田的径流,而进入地面水和地下水。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有病原体、悬浮物、化肥、农药及分解产物。农药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故毒性大小也不相同,有的农药无毒或基本无毒,有的可引起急慢性中毒,有的可能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有的对生殖和免疫机能有不良影响。

河道污染及改良措施

河道污染及改良措施 当前,水污染治理同水患治理一样都已成为我们大家热门话题。我市市区河道污染较严重,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我们必须下大决心对河道污染进行治理。对市区河道污染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为要素的破坏,河道污染严重,市区河道水质下降到V类,已属重度污染。以前清可见鱼的河水已经发黑还发出一种让人作呕的臭味,就像鲁迅说的一样都已经是蚊子的天堂了。 二、原因分析: 造成河道污染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河道穿过生活区,由于部分市民环境卫生意识较差,再有部分村内保洁体系不健全,山沟成为村民的垃圾场,大量垃圾在溪水冲刷下,在下游淤积,腐烂,分解,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 (二)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旧有的沿河生活区块,工业区块采用合流制直排式排水系统,一些沿河的住宅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注入水体,造成污染。 三、治理对策: 我们要把“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作为我们河道治理的总方针。

(一)坚持以防为主。 以防为主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是提高治理效果、降低治污成本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1. 严格预防生活垃圾进入水体。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只有通过宣传,才能提高市民环保意识,才能从源头上防止垃圾进河。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反复不断地宣传,从而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其次,要建立沟道保洁体系,我们要进一步扩大我们现有的街容保洁取得的成果,并把河道保洁纳入街容保洁体系中。 另外,要加大河道管理力度,为预防垃圾进入河道,政府要出台相应可操作的法律文件,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执法力度,严禁在河道乱倒垃圾,乱扔垃圾。 2. 要积极预防,严禁沿河各种污水进入水体。 一是加大力度对城区未采取雨污分流的厂区进行分流改造,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个相关企业参与,分别做好这项工作。 二是对于一些旧有的沿河生活区块,要做好截污工作。尤其是部分沿沟住宅采用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各种污水直接排入沿河水沟,然后流至东大河,进行整治。 三是对一些待建或者在建的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污水综合

2.1 水污染及其成因

§2.1水污染及其成因 【学习目标】 1.了解主要环境的污染问题; 2.学会分析水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危害; 3.了解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自主学习】 (一)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为例) 1.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能力。 2.作用:人类自古以来,就把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但是并未对环境造成明显的。 3.自净过程中的几种机理 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和过程所净化。 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的河流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 5.自净作用的意义: 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能力,就能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 (二)水体污染现象 1.水污染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性质,改变水中组成,造成水质、水体利用价值甚至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2.水体富营养化(淡水——水华、藻花;海水——赤潮) ⑴营养物:、等 ⑵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自净能力, 一方面污染物易于,另一方面静水利于水生植物的,从而使水体生物群落急剧变化,水体生态系统则失去平衡,并造成严重的危害。 (3)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导致鱼类死亡原因分析: ①藻类有毒,鱼可能中毒身亡; ②藻类残体分解消耗溶解氧,使水体下层处于缺氧状态,鱼窒息死亡。 3.海洋水体污染——石油泄露 ⑴污染物: ⑵常发区域: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⑶原因: 。 ⑷危害:石油污染海洋,会给被污染区域的带来灭顶之灾。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 海兽的毛、皮丧失和性能,或因堵塞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和 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

河道治理方案()

城区河道治理项目 河 道 治 理 方 案 编制人: 有限公司 2013 年 3 月 15日 一、治理方案设计依据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质分类指标标准 3、某景观河综合水样检测数据 4、生态微生物学原理 5、水生生态学原理 二、景观河道污染形成原因 城市的景观河道水体污染主要是污染源的侵入,如天然降雨、大气中的扬尘、生活垃圾的侵入,长期积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加上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N、P等营养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逐渐变绿,藻类疯长,最终导致“水华”现象,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 污染水体形成的基本途径流程图:

三、目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技术方法 1、物化方法 物化方法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学原理对污染水体不断进行电解、絮凝、催化氧化、过滤等方法,硝化、降解、分解吸收污染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此种方法在处理污染水体效果明显,但是投资费用较大,运行成本较高,不适应治理大型水体。 2、生态湿地修复法 生态湿地具有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的功能,使污染水体流过生态湿地逐步降解污染物,提高水质标准。但是生态湿地要求面积大,净化效率低。目前,在上海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区不具备建造大型生态湿地的条件,而且对于重污染水源无法治理,甚至会使生态湿地遭受破坏,植物死亡产生腐蚀质,释放到水体中,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 3、配水、调水方法 配水、调水对某一城市、区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见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调水不是真正解决污染水体的方法,只是将污染水体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另一区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转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说是污染水体的循环,是一种“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水源的关系,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应“断头浜”的治理。 4、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 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在人为的干涉下,在一定的生存环境条件下,经过原位培育,增加微生物活性能力,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逐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目标是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 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治理污染水体方法很多,如建造人工湿地、生物氧化塘、生物滤床、生物激活剂等,但其核心内容就是利用载体将有益微生物培育成优势群落,激活其活性能力。 由于水体污染成因不同,有害物质的成份也多样性,在治理污染水体的技术上采用单一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