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物理《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高一物理《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高一物理《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高一物理《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高一物理《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高一物理《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电磁感应这一章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提示了电和磁之间的深刻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章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感应中的重要一节,这一节教学内容安排为两块:第一块为学习磁通量的概念及其变化;第二块为学习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守恒问题。第一块磁通量及其变化又是后继课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的基础,第二块中教材要求运用磁通量的变化的概念来描述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这也是后继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规律。教材的重点是研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难点是如何在初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实验,使学生归纳出“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虽然本节课的名称叫《电磁感应现象》,但这节课并不是一节“现象”课,

而是一节“规律”课。

2、学生情况的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

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前提条件从知识角度看是:(1)知道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2)了解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的分布;(3)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从能力角度看是:(1)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2)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3)具有一定的识图、连接实物电路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磁通量的定义,会计算磁通量

(2)能根据实验事实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会运用条件判断有无感应电流

(4)知道什么叫电磁感应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探究、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设想

1、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提出猜想并比较不同实验的结果修正猜想,从而得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这节课每个学习小组都发了一份《实验报告》整堂课几乎都在围绕实验进行。上面既有教材要求的.实验步骤,又有学生自主实验的空间,在每个实验结束后我都在《实验报告》上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利用这些器材我们还可以怎样得到电流?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活动的条件。我设计的实验要引导学生按照:“实验——猜想——再实验——比较修正猜想——总结”这种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来进行。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这样做目的就是创设一个学生自主实验的空间,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需要调节自己的思维,不断改变研究问题的对象、角度、深度,对研究对象进行求同与求异思考,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学到了基本知识,也学会了一般的研究方法。

2、课本先介绍了磁通量的概念,再来讲授电磁感应现象。这体现的是一种传授式教学的特点。但是历史的研究并非如此。以前我按照这种顺序来讲授,发现学生在学习磁通量的概念时很吃力。因为这个概念太抽象,尽管其物理意义很形象:穿过一个面的磁感线条数,

但是学生抽象数学思维能力不高,对其理解不深,需要反复地训练。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做了大胆创新,采取了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先总结出穿过闭合电路磁感线的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让学生知道现象直观利用磁感线的判断方法。然后提出一个问题:“1/3条磁感线如何用图形来表示?”这个问题暴露了磁感线的缺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道了磁感线尽管很现象,但不能机械的利用磁感线进行定量计算。为了科学地表示磁感线的条数,学生就理解了引入了磁通量的概念的目的:定量地科学地表示磁感线条数的。

这样处理教材符合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先认识非常形象具体的磁感线,再抽象出磁通量这样的抽象却很科学的概念。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这样处理磁通量的概念后,学生就会对它的物理意义印象深刻,再进一步讨论磁通量的变化等知识难度就会降低很多。

3、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手段

本课的一个难点是磁场的空间分布及磁感线的动态变化过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用flash制作多个动画。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立体感,形象、生动的特点来突破这个难点。看完动画后学生对电路围成的面积、切割磁感线、磁感线条数变化等记忆深刻。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复习奥斯特实验,引出如何用逆向思维,利用磁场来产生电流的课题。

2、新课教学

学生自主实验:如何利用磁场来产生电流,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电磁感应现象》,实验中会通过切割磁感线来产生电流。

教师引导学生做课本上三个实验,总结出得到感应电流的条件。

为了克服磁感线条数在定量计算上的缺点,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磁通量。

引导学生用磁通量来总结实验现象,得出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结论。

3、讨论题(略)

4、布置作业(略)

五、教后感:

1、语言不够简炼流畅,影响了知识的传授。

2、我设计表格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再提出猜想,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方式。这样做发挥了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的作用,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些好的想法,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够详细地讨论。

3、上课时采用“合唱”式的提问方式不好。提问个别学生可能要好一些,这样更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好,利用磁感线判断感应电流产生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应用,但是还要利用至少一节课的时间来讨论磁通量的概念,学生才能牢牢掌握这个概念,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的飞跃!

高中物理新课程《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摩擦力》教学案例与教学策略分析 高密一中孙洲元 一、教学理念: (1)立足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多元学习方式相结合 (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生活、社会与物理的关系。 (3)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4)重视物理与科技前沿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5)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策略分析: 1.导入课题-----讨论与交流 教师提问与指导:摩擦力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力,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你能说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摩擦力和防止摩擦力的例子吗?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这一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典型例子,教师又给学生举出更多的关于摩擦的实例,如我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要经过大气层,和大气层的摩擦使船体外层达到二千多度的高温)。 教学策略分析: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习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了,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即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2.新课教学-----实验与探究、讨论与交流 (1)摩擦力的分类 教师提问与指导:你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摩擦力的问题,从其产生的角度来看,大家觉得这些摩擦力有什么不同?我们能不能把这些摩擦力分为几类呢?(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对照学生回答的例子,做进一步的引导、帮助与提示,让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前面板书的例子分为不同类别并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通过让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测量、分析等认识力的过程来达成学习目标。本节知识也为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必做实验。物理课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亲身体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分组汇报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发现总结的能力。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及教法学法的确定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摩擦现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初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本节再通过一些小实验感知摩擦力的概念存在方向和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会用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了解增大或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交流合作精神。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高中物理摩擦力公开课教案设计人教必修1

3.3 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静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降擦力的概念。 4、了解滚动摩擦力和流体阻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提问学生复习摩擦力概念。 学生活动:将手放在桌面上,由静止开始向前移动,体会手受到的阻力。建立摩擦力概念。点评:通过实验建立静摩擦力概念。 (二)进行新课 1、对“静摩擦力”的学习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弹簧秤有读数?得出静摩擦力概念 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产生静摩擦力?让学生思考讨论。 让学生重复刚才实验,注意观察弹簧秤读数,发现问题,得出最大静摩擦力概念和静摩擦力范围。(0<F≤Fmax= 学生活动:将木块置于水平桌面上,用细线连接木块和弹簧秤,用力水平拉弹簧秤,不要使木块移动,并读数。回答问题:桌面对木块有阻力作用。 思考讨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相对运动趋势。 重复实验,慢慢拉动木块,注意观察弹簧秤读数(木块刚开始移动时读数最大)。

高中物理必修1摩擦力 教案

3-3.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磨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磨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到摩擦因数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 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三、教具 1.演示教具 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 2学生实验材料 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 3.投影仪、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重力和弹力。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是挂509破妈时,物块 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 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 当悬挂的破码增加到1009时,物块仍保持静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课件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课时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一情景导入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会有“山迎”“船行”这两种不同的感觉呢?为了生活和梦想,我们的祖先从远古就开始探索自然运动的奥秘.经过长期的探索,人们逐渐建立了描述运动的概念,并不断寻求探索运动问题的方法,揭开了一个又一个与运动有关的奥秘. 二课标点击 1.知道质点的概念及条件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其作用,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 3.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三课前导读 要点1 质点 1.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突出“物质具有质量”这个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称为质点. 2.一个物体能否看作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 3.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度,对实际物体简化,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我们总这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例如“他向我们走来”“车急驰而去”“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在这些描述中,我们并没有考虑“他”的高矮胖瘦、“车”的型号款式,我们也没有特意去想“月亮”或“地球”是个庞然大物,这样合理吗? 1.将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 (1)当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物体上任何一点的运动情况都能反映物体的运动,物体可看成质点. (2)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无影响或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物体可看成质点,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大小相对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可忽略不计,故可视为质点.(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时,或物体虽转动但不研究转动及转动的各个部分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2.质点与物体的异同. 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没有体积,没有大小,也不是几何上的“点”,是一个与物体质量相等的,不占空间的抽象模型. 特别提示: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而不是由物体的大小决定的.同一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时可看作质点,有时则不能. 1.下列关于质点的概念正确的是() A.只有质量很小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 B.只要物体运动得不是很快,就一定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C.质点是把物体抽象成有质量而没有大小的点 D.旋转的物体,肯定不能看成质点

高一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高一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摩擦力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之一、 在第三章的教学中,摩擦力承接了课时的学习内容,深化了初 中的摩擦力教学、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也是高中力学的基石,摩擦力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若有若无,方向不定”的特性, 对培养学生分析思维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不可 忽视的作用、 摩擦力是力学中最基本的一种力;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存 在摩擦的事物很多,学生对摩擦现象并不陌生,例如:猪八戒睬西瓜皮,走路,骑自行车,擦黑板等生活现象,都给人一种熟悉的感觉、 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的引入,概念教学,由浅入深逐渐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 本课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 的方向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应用公式f=N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摩擦力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习的浓厚兴趣,获得成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掌握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掌握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的判断 难点 (1)形成假说“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课遵照以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模板}

第4.3节摩擦力 【教学设计思想】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习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3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确定、学法指导、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 摩擦力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通过让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测量、分析等认识力的过程来达成学习目标。本节知识也为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必做实验。物理课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亲身体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分组汇报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发现总结的能力。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及教法学法的确定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摩擦现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初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本节再通过一些小实验感知摩擦力的概念存在方向和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会用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了解增大或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交流合作精神。 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过程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高中物理《摩擦力(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认识静摩擦力的 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通过实验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利用实验和生活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即可。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公式F =μF N 的应用。 难点: (1)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 五、教学仪器 实验器材:木块、木板、弹簧秤、砝码若干、毛巾、铁架台 六、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弹力的产生:两个物体接触、挤压,发生形变,恢复形变时产生了弹力。 活动1 新课导入 小游戏:伸出手掌下压桌面,下压,保持压力不变,前推手掌,会明显感觉到很困难,为什么?思考原因,从而引出摩擦力概念。 活动2 新课教学: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同学们列举身边哪些现象跟摩擦力有关。(走路、写字、骑自行车、擦黑板、传送带、刹车,推门等等) 回顾初中学过的摩擦力定义。 初中对摩擦力的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思考:

高中摩擦力说课稿

高中摩擦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z?U/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

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

《滑动摩擦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静摩擦、滑动摩擦的概念 2、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让学生初步认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归 纳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难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三、正文 引入小实验:将一只会反复说“滑下来咯”的洋娃娃放在斜面上使其滑下. 然后在斜面上垫上一块抹布后,使洋娃娃再滑. 教师提问为什么不再滑下了? 学生回答因为受到摩擦力了. 幻灯这种原本应该向下运动的运动趋势被阻碍的现象叫静摩擦. 教师提问然而洋娃娃在滑动过程中有没有受到阻碍呢? 学生回答有,它最终也停下了. 幻灯这种发生在接触面间阻碍物体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动摩擦. 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滑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滑动摩擦力会不会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会. 学生体验小实验:将手放在桌面上轻轻滑动,用力!再用力!再用 力!感觉滑动摩擦力不断增大. 教师提问那么,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受力面积、速度、压力、接触面性质. 教师提问1、怎样测出物体在水平面上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呢? 答:用弹簧称拉着滑块在水平桌面上大致作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原理,滑动摩擦力大小就等于拉力大小. 2、目的: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器材:水平桌面,滑块,弹簧称,抹布 步骤:A 受力面积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分别测出滑块在桌面上平放、竖放、侧放时的滑动摩擦力.

发现受力面积对滑动摩擦力无影响. (说明:三次实验只有受力面积不同) B 速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分别测出滑块在不同速度下的滑动摩 擦力,发现速度对滑动摩擦力无影响. (说 明:几次实验中只有速度不同) C 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1)在水平桌面上,测出只有滑块滑动情况 下的滑动摩擦力. (2)在滑块上放几个勾码,再测出此时的滑 动摩擦力. (3)小结: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滑摩擦 力越大. D 接触面性质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1)在水平桌面上,测出滑块滑动过程中所 受滑动摩擦力. (2)在水平桌面上平铺抹布,测出滑块在抹 布上滑动时的滑动摩擦力. (3)小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 摩擦力越大. 教师讲解人为使其它物理量相同,只研究二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此方法在几次实验中得到充分应用.它是物 理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幻灯 一、静摩擦 这种阻碍物体运动趋势的现象叫做静摩擦. 二、滑动摩擦 这种发生在接触面间阻碍物体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动摩擦 三、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滑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四、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1、受力面积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无关) 2、速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无关) 3、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4、接触面性质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五、控制变量法 人为使其它物理量相同,只研究二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六、作业

摩擦力说课稿

苏科版初二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有三个小单元组成:①认识滑动摩擦力;②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③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从学生知识水平出发,教材没有详细交代摩擦力的方向,只是说明摩擦力阻碍物体运动,在教学中不在此引伸;而关于静摩擦力的知识则放入“读一读”栏目中,这样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了一个拓展视野的空间;对于滚动摩擦知识的呈现,则从如何减小摩擦力的角度出发,引出滚动摩擦的知识,让学生在探究中知道,变滑动为滚动是减小摩擦的一个方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它知识是对重点知识的应用和引伸,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和研究摩擦是贯穿全节教学活动的主线。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②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探究,理解在实验探究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以及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运用“变量控制”法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本节课的主要教法有提问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等。 2.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学法是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完整版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摩擦力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教材通过让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探究、分析等认识力的过程来完成学习目标。滑动摩擦力测量的设计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学生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上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感性认识丰富,求知欲望强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本节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感知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能够完成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并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会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测量摩擦力的大小。(3)了解增大或

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有关摩擦力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2)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交流合作精神。 四、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验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本节教学目标。 六、教学流程 通过体验摩擦力存在、归纳摩擦力定义、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和反馈练习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摩擦力》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等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 必修1 首都师范大学 吴耀东 一、 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摩擦力与弹力 地位等同。本节知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故应对该节内容的教学引起高度的重视。本节教材从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出发,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规律,使学生认识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学情分析: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表现出“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在生活经验和课堂实验的双重引导下,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摩擦力的规律。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 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N F F μ=。 过程与方法: 1) 会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 会运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 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4.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 认识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难点: 1) 理解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利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 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二、 教学策略分析 1. 教学方法设计 首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让同学们思考讨论,引出摩擦力。接着通过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2. 教学方式与手段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一、课标要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 (2)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2)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3)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分组讨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新课 (1)静摩擦力 思考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认识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 以下根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情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准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 (a)(b)(c) 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F=1N ,保持静止 F=3N ,保持静止 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结合图讨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实验与探究一:研究静摩擦力的规律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 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互相接触且挤压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 介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主要强调: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摩擦力》 说课稿完美版

《摩擦力》 说课稿
山东师范大学,物电学院,08 及物理<2>班,黄露,200800910250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第五章第五节《摩擦力》。 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注重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究活动,如何分析解释 身边的摩擦现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教学理念.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反思四个环节 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 小摩擦的方法"对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通过 学习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 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针对初中生的心里特点,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结合新课标确定如下教学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摩擦力的分类以及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的关系.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理解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 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猜想、观察比较、总结归纳等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研究多因 素问题时运用变量控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 辩证性的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不断认识客观自然世界, 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乐趣。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 态度和创新协作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及增大 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但要让学生的体验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 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是很难把握的。所以本节课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为难 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使学 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新知,并使得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摩擦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学中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已达到本节课所设立的目标。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 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观看多媒体演示、互动讨论等教学 方法的整合搭配,创设具有现实性、挑战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认识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 拓展。摩擦力与弹力地位等同。本节知识是本章教学 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故应对该节内容的教 学引起高度的重视。本节教材从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 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出发,从静摩擦力入 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 认识摩擦力的规律,使学生认识静摩擦力,最大静摩 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学情分析: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 中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 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使得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在生活经验 和课堂实验的双重引导下,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摩 擦力的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 力;

2) 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N F F μ=。 过程与方法: 1) 会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 会运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 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4.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 认识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难点: 1) 理解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利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 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二、 教学策略分析 1. 教学方法设计

静摩擦力说课稿

静摩擦力说课稿 孙伟 一.说教材 静摩擦力是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有:是介绍静摩擦力。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有如下特点:1.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2.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二、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探究、讨论并结合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四、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演示生活当中的一些存在摩擦力的例子,让学生切身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沪科版必修1)

3.3 摩擦力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滑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摩擦力的应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木板、重物、毛巾、轴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有哪些效果? 2.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如何?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教师:力的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用比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并没有开始运动,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桌子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它的作用效果跟推力相抵消.我们用比较大的力推桌子,桌子开始运动起来,这时推力的大小超过了摩擦力. 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必须继续施加推力才能使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用力,桌子会停下来,这时的推力用来平衡摩擦力. 摩擦力 1.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 教师:当我们推桌子时,桌子没有动,这时有摩擦力.桌子和地面接触,当桌子要运动时,产生了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正是由于有摩擦力,导致桌子要发生相对运动,但是没有动起来.

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不再用力推它,桌子很快停下来.其原因是桌子受摩擦力.可见,桌子和地面接触,桌子在地面上已经发生相对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综上所述,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目前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摩擦力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表面不光滑.甲、乙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挤压,两个物体的凹凸部分相咬合,甲物体要发生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这就是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大小的测量 教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首先应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我们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2)学生实验(课本图9�12) 教师: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3)学生实验 教师:在木块上放一个铅笔盒,这时,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增大,再测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4)学生实验 教师:将毛巾铺在木板上,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测量木块在毛巾表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