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调制冷系统管路设计 更新

空调制冷系统管路设计 更新

空调制冷系统管路设计 更新
空调制冷系统管路设计 更新

空调制冷系统管路设计

对于空调制冷系统来说,连接管路主要是用紫铜管,因为管路里面需要走制冷剂,所以里面的洁净度和光滑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而管路需要加工成各种形状。所以大点的铜管生产工厂都会有专门生产空调制冷系统用的铜管。国标GB/T17791-2007空调与制冷设备用无缝铜管作了如下要求。

无氧紫铜管(TU1、TU2),磷脱氧紫铜管(TP1紫铜管、TP2紫铜管)

具体规格如下表:(摘自网上信息,仅供参考)

外径 mm 壁厚 mm 外径 mm 壁厚 mm 外径 mm壁厚 mm外径 mm 壁厚 mm

6.35 0.8 19.05 1.0 32 1.5 45 1.5

9.52 0.8 22.2 1.0 35 1.3/1.5 54 1.5/2

12.7 0.8 25.4 1.0/1.2 38 1.3/1.5 67 2.5

15.88 1.0 28.6 1.2/1.3/1.5 42 1.3/1.5 89 2.5

而对于美国的ASHRAE的要求,空调制冷系统用铜管分为两种K型(加厚型)和L型(中型),最常用的是L型。M型被认为强度不够而不适合用在制冷剂系统。

管路设计的基本原则:

1.保证供应蒸发器所需的的制冷剂液体,从而保证制冷能力;

2.保证制冷剂以最小的压降在系统中流动,以避免产生额外的功率损失;

3.保证冷冻油和制冷剂尽量回到压缩机而不会在管路中积存,从而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行;

4.防止制冷剂液体和冷冻油不会对压缩机造成冲击;

5.管路和制冷剂的合理成本。

管径的选择

选择管径时对于不同用途的制冷系统会用不同的考虑,对于舒适性空调,每天的使用时间约为8-18小时,所以比较在意初投资,如果想为了减小压降而过份增大管径,那么无论是管路还是制冷剂充注量的成本都会增加,所以可以在保证回油的及合理的压降的条件下选择成本比较低的方案。而工业用空调,特别是机房空调,是全年无休运行,所以比较在意运行费用,这时可以考虑在保证回油时制冷效率比较高的方案。

管路的压降和流速

其中对管径的选择影响最大的就是管路压降和流速的问题。对于给定的一个制冷系统,压降的增加意味着制冷剂流量的减小,那么制冷量也会减小。那为了增大制冷量,就必须增大制冷剂充注量,以保持原来的制冷剂流量才能保持原来的制冷量,但为了克服增加的压降,压缩机功率就会增大。杜邦公司给出了一些参考值,这里可以看出吸气管的压降比排气管压降对系统影响大。

压降,F 管段制冷量% HP/Ton%

0 100 100

2 吸气管 95.7 103.5

2 排气管 98.4 103.5

4 吸气管 92.2 106.8

4 排气管 96.8 106.8

流速的问题既关系到压降,也关系到回油。冷冻油在制冷系统中有以下的作用:1。润滑运动部件;2。冷却压缩机;3。密封作用;4。提供卸载机构的动力5。带走杂质,清洁部件。而且如果冷冻油积存在换热器的换热管内,会降低换热器换热能力。所以要尽量让和制冷剂一起流出的冷冻油返回压缩机,否侧会造成压缩机缺油。冷冻油和制冷剂液体有一定的互溶性,所以在管路中比较容易一起流动,但和制冷剂气体互溶性比较差,所以要制冷剂气体达到一定的速度来推动冷冻油流动。而影响制冷剂流速的就是管径,管径小,制冷剂速度大了,压降必然增加。所以压降和回油是一对矛盾,要顺利回油,制冷剂速度要快,制冷剂速度快了,压降就大,所以要找一个平衡点,选择合适的管径。

管路的流速

首先介绍杜邦公司的流速曲线法(曲线见附录)选择管径,下面给出了各段管路的流速的参考值,因为资料来源问题,有些参考值会不一致,这里尽量给出使用时的考虑及资料来源,使用时自行选择。

流速曲线法选择管径要先知道制冷量,各管段温度(排气管,吸气管,液管),然后根据下表范围及所设计产品用途的特点来确定管径。

各管段流速范围参考值

管段ASHRAE推荐速度(fpm) 速度(m/s)极限值(fpm)速度(m/s)吸气管900-4000 4.6-20.3 2300(超过噪音会较大)12

排气管2000-3500 10.2-17.8 500/H,1000/V 2.5-20.3 冷凝器到储液器<100 <0.5

*储液器到膨胀阀125-450 0.6-2.3 400(YORK) 2.0

水平段750 3.8 700 3.56 上升段1500 7.6 1000(YORK) 5.08

*如果安装有电磁阀,那么阀前流速要小于1.5m/s(300fpm),以避免阀关闭时液体造成冲击

管路的压降

杜邦公司还给出了压降曲线法来选择管径,也是通过类似的曲线(见附录)来选取管径,不过要注意:曲线给出的压降是每100feet(33m),所以在选择管径时要先计算出每段管路的等效长度,再按比例计算出等效管长的压降。弯头,三通,阀等部件的等效长度可通过下表计算得到。

这两个表格来源于ASHRAE。

下面介绍对系统各部分管路压降的要求。

通常来说,对各部分管路,压降可以在2F(1C)以内都可以。不过现在出于对能耗的要求及系统的优化,要求压降在1F(0.5C)以内。不过杜邦公司给出的资料吸气管还是2F(1C)。

排气管:

虽然排气管的压降没有吸气管对制冷量的影响那么大,但因为压降会增大消耗功率,所以对R22最大值不要超过6psi(0.4bar)。

冷凝器到储液器连接管:

为了让冷凝后的液体尽快流出冷凝器而不占用冷凝器的换热面积,所以这段是要求管径比较大,以避免液体制冷剂的拥堵,而使液体不能及时流出冷凝器而减少了冷凝面积。

储液器到膨胀阀连接管:

这段管路最重要的考虑是不要因为压降而产生闪发蒸气,特别是对于上升管路,如对R22,每上升一米要损失0.115bar压力,而压力每损失0.38bar饱和温度下降1C,那过冷度也下降1C,那么如果上升10米,那压力损失1.115bar,制冷剂饱和温度下降约3C,那忽略其他压力损失,制冷剂液体过冷度也下降3C,也就是说过冷度最小也要大于3C才能使制冷剂液体不会闪发蒸气。

下表是在冷凝温度100F(38C)时液体饱和温度变化1F(约0.5C)时的压力变化值(1psi=0.069bar)制冷剂压力psi 压力bar 制冷剂压力psi压力bar制冷剂压力psi 压力bar R22 2.8 0.19 R410A 4.6 0.32 R407C 3.4 0.23

R404A 3.4 0.23 R134A 2.1 0.14

吸气管:

这段管路直接决定压缩机的进气量,所以它对系统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压降过大,那么制冷剂比容增大,那相同容积的质量就减小,那吸入压缩机的制冷剂质量流量就减小,最终制冷量减小。有资料说,R22压力每损失1psi,制冷量损失1%, R410A是每损失1psi,制冷量损失0.6%

吸气管饱和温度变化2F(1C)时的饱和压力变化

蒸发温度

F/C R22 psig R22 bar

R407C

psig

R407C

bar

R410A

psig

R410A

bar

45/7.2 3.0 0.20 3.1 0.21 5.0 0.34 20/-6.7 2.2 0.15 2.1 0.14 3.0 0.2 0/-17.8 1.7 0.12 1.6 0.11 2.6 0.18 -20/-28.9 1.2 0.08 1.1 0.08 1.9 0.13 -40/-40 0.8 0.06 0.7 0.05 1.3 0.09

蒸发温度

F/C R134a

psig

R134a

bar

R404A

psig

R404A

bar

45/7.2 2.0 0.14 3.7 0.26

20/-6.7 1.4 0.10 2.7 0.19

0/-17.8 1.0 0.07 2.0 0.14

-20/-28.9 0.75 0.05 1.4 0.10

-40/-40 0.45 0.03 1.0 0.07

对于一些分体式结构的机组,对于需要内外连接的管路,一般设计时会定一个标准距离,如舒适性空调,设计连接长度是5米或7米,主要是吸气管和液管,那么对这段距离在设计时也要考虑进去。

至于在安装上需要长连管的,那么超过设计距离的,制冷量会下降,约克公司有一些参数可供选型时参考。(不过不知道如果有上升管路时,制冷量会减少多少?)

对于超过设计管长的连管,由于管路的容积增加,所以要保持原来的制冷剂水平,就要增加充注。

变容量系统的管径选择

此外还有对于变容量的制冷系统,制冷剂流量会根据制冷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时流速也会跟着变化,流速会因为制冷剂流量变小而减小,那如果变得太小而不能把冷冻油带回压缩机,就会对压缩机造成损害。所以在选择管径时要考虑最小制冷剂流量时的流速,保证这时的流速在要求的范围内。特别是对于垂直管,为了更好的回油,这时就要用到双管路。其中一个小管是保证在制冷剂流量最小时通行的,因为这时大管流速会较低,不能把冷冻油带走而积在下部的存油弯,到一定程度就堵住了大管,制冷剂只能走小管,也就保证了回油流速。随着容量增加,制冷剂流量增加,小管阻力就增加,到一定程度,把大管油封打通后,两根管的截面积相当于最大容量时使用单根管的截面积,保证最小压降及回油流速。

如果制冷量最小值在名义制冷量的1/3以上的,可以用上表,这时制冷剂流速成可以保持在

1500fpm(7.6m/s)。(表中使用的是L型铜管,面积单位是平方英寸)

建议对于冷冻机组最大上升不要超过20ft(6.1m),空调机组最大上升不超过30ft(9.1m)。

管路的设计和布置

下图是基本的系统管路布置图,管路的读者设计主要有五个原则:

1。保证不会倒流冲击,特别是压缩机;

2。保证回油,特别是上升气管;

3。防止液体迁移;

4。对于多个蒸发器的,互相之间不会造成影响;

5。压降最小。

排气管:

如果排气管出来是水平走向或向下走的,那么只需要向下带点坡度即可,有些资料说最小要

1:100。如果是向上走的,那最好是先向下走一段

再往上或设个存油弯。其实这样做是为了让冷冻

油更好地随制冷剂气体流动,并在停机时不会因

倒流而对压缩机造成冲击。如果排气上升的高度

比较高时,为了保证冷冻油随制冷剂一起流动,

可以每6米加一个存油弯,但不是必须的,因为

排气管温度较高,所以冷冻油比较容易被制冷剂

气体带走。

回气管:

主要有几点要注意的:

1.对于上升管路的回气管是一定要每6米加

一个存油弯的。

2.还有为了防止停机时制冷剂迁移到压缩

机,对于压缩机在蒸发器下部的,在蒸发器出口

段要有个上升段,高度要高于蒸发器,不过对于回气管中带有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带曲轴箱加热器的

系统,所以即使有制冷剂迁移,也是到气液分离器,这时这个上升弯管可以不要。

3.而在蒸发器的水平出口段,要有一个存油弯,以防止制冷剂液本或冷冻油在蒸发器出口管积存而影响膨胀阀的工作。

4.沿制冷剂方向都要带一定的坡度,这样有助冷冻油的流动。

5.对于多个蒸发器的系统,蒸发器间要避免互想影响,可以通过设置弯头来防止制冷剂在不同蒸发器间的随意流动。

液管:

在液管上要安装干燥过滤器,视液镜等部件,

截止阀的设置要看系统本身的设计来决定是否需

要,因为它主要是在停机时截断管路,让压缩机把

制冷剂泵回(Pump Down)储液器来防止制冷剂迁

移到压缩机。如果系统安装了气液分离器且足够大

(至少可以装全部制冷剂充注量的80%),而且压缩

机安装了曲轴箱加热器,那就不需要截止阀。

压降:所有管路都要以最小的压降来设计,如

有条件不使用直角弯头的就不使用。

管长:

在分体式设备中,长连管是不可避免的,下面给出了一些参考值。

制冷剂最长实际管

长feet/m

最长等效

管长feet/m

气管最大上

升高度feet/m

液管最大上升高

度feet/m

R22 200 60 240 72 125 38 60 18

单冷

R410A 200 60 240 72 125 38 50 15

R22 150 45 180 54 50 15 50 15

热泵

R410A 200 60 240 72 60 18 60 18

不过无论是最长实际管长还是最长等效管长,首先要看制冷剂最大充注量,因为制冷剂会和冷冻油互溶并带进制冷系统,所以过多的制冷剂充注会使压缩机冷冻油过多的被带入系统中,结果使压缩机缺油,这种情况下有的生产工厂会建议补充冷油。其次要看低电压时的电流值,即使还没到最长管长,但这些值有些已经超过名义值,那就不能再增加了。有条件的最好做实验确定。不过长连管带来的肯定是制冷量的下降(可参考前面的表格),这时选型时要注意,以免制冷能力不足导致温度降不下来。

管路的保温:

对于排气管,因为温度比较高,所以不需要保温,这样对散热也要有利的。对液管,一般也比环境温度高,也不需要加保温,但在一些家用或小型商用系统中,有些把节流装置安装在室外机,然后把低压液体送到室内蒸发器,这样就要使用保温层,避免低压液体吸热造成制冷量损失。回气管因为温度比较环境温度低,所以回气管也要使用保温层,而且吸气管上的部件也要使用保温层,太高的过热度会损害压缩机并减少制冷量,增加功率损耗。

氟制冷系统验收规范

氟制冷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冰山集团 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章总则 1. 为保证氟制冷系统工程的施工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2. 本规范适用于氟系统的冷库(含土建库、组合库、气调库)及制冰设备的工程安装及验收。 3.氟制冷系统施工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第二章氟制冷系统的施工 1.氟压缩机组的安装 . 氟压缩机组的安装除应符合GBJ66-84《制冷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1 氟压缩机组必须做在实土上,施工前应将基础下的浮土挖深后分层夯实,土质松软时应深挖2—3米,分层回填夯实,或100#用毛石混凝土筑至原定基础底的标高,然后在其上捣筑机器基础; 1.2 基础一般可用150#素混凝土捣制,施工时必须根据设备基础图纸,并同时核对电缆管道和上下水管道位置施工; 1.3 机座初次浇灌高度,须比图注尺寸低25—40mm,以便安装完毕后制做水磨石饰面,或按图纸要求做保护面层; 1.4 大型机坐四周做减震缝。四周先砌250mm厚砖墙,与机座离开50—100mm,缝内填干沙,缝顶用沥青麻丝填平; 1.5 压缩机组就位前应将预留螺栓孔清扫干净,孔内不得有灰土木屑等赃物; 1.6地脚螺栓的不垂直度≤1/1000,地脚螺栓丝扣应 外露2-5个螺距 1.7 调整压缩机的水平度和垂直度. 其纵、横向安装 1 的不水平度均不应超过1/1000; 1.8多台压缩机组安装时,纵、横座标及标高应一致,并在一条

直线上,以保持接管时能保持一致。 2. 附属设备的安装 附属设备的安装除符合GBJ66-84《制冷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外, 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2.1所有压力容器安装前均应检查制造厂试压合格证,否则应补 行单体试验,试压条件按GB150-89《钢制压力容器》规定执行; 2.2 设备安装时除按图纸要求外,一般均要求平直牢固; 2.3 油分离器等易振动设备的地脚螺栓,应采用双螺帽或增加弹 黄垫圈; 2.4 低温容器安装时应增设硬垫木。硬垫木应预先涂刷沥青,防 止腐蚀; 2.5 必须弄清每一个管子接头,严禁接错; 2.6 设备上的玻璃管液面指示器两端连接管应用扁钢加固,玻璃 管应设保护罩; 2.7 低温容器连接阀门时,应按设计要求预留保温层厚度,防止 阀门埋入保温层; 2.8 附属设备的安装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还应满足随 机文件的特殊规定; 3. 库内冷却设备的安装 3.1 冷却排管的制做和安装 3.1.1 各种冷却排管的制做和安装必须符合图纸要求; 3.1.2 制做冷却排管用的无缝钢管须逐根检查管子质量.制做前 管子须内外除锈,对除过锈的管材两端用木塞塞好,防止砂石流入, 并 不得露天放置,防止生锈; 2

空调冷却循环水系统设计

空调冷却循环水系统设计 民用建筑空调冷却循环水系统相对于工业冷却循环水系统,设计具有一些特点:循环水量较小,设备为定型产品,水质要求较低,季节性运转等。加上民用建筑设计周期短,设计人员往往根据以往的经验,形成定式思维,对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关注不够,造成冷却水系统水温降不下来,系统能耗过大,运转操作不便等问题。该文针对冷却循环水系统经常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设计体会,旨在引起大家的进一步讨论,达到共同认识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冷却循环水系统设备的合理选型 1.设计基础资料 为保证冷却塔的冷却效果,必须注重气象参数的收集,气象参数应包括空气干球温度θ(℃),空气湿球温度τ(℃),大气压力P(104Pa),夏季主导风向,风速或风压,冬季最低气温等。 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冷却塔设计计算所选用的空气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应与所服务的空调等系统的设计空气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相吻合,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小时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 2、冷却循环水量确定 确定冷却循环水量时,首先要清楚准确地了解空调负荷及空调设备要求的冷却循环水量,同时还要关注空调机的选型,一般可根据制冷量(美RT),估算冷却循环水量Q(m3/h),对于机械式制冷:离心式、螺杆式、往复式制冷机,Q= 0.8RT。对于热力式制冷:单、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Q=(1.0~1.1)RT ;设计时,冷却循环水量一般是由空调专业根据制冷机样本中给出的冷却水量提出

的。需用指出的是,制冷机样本中给出的冷却水量往往比用负荷法计算值小,尤其是进口机,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冷却塔本身的热工性能达不到进口设备的要求。

冷库制冷系统管路施工设计

管路的设计到底有多重要呢?做过冷库制冷系统的专业工程师,最为头疼的应该就是系统回油问题了。冷库系统正常运行时,少量的油将持续的随排气离开压缩机,冷库系统管路设计良好时,这些油将返回压缩机,压缩机就能得到充分的润滑。 如果冷库系统中的油量太多,对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返回压缩机的油少于离开压缩机的油,最终使压缩机损坏;为压缩机加油,只能保持短时间的油面;只有正确的管路设计,才能保持系统有良好的油平衡,进而达到冷库系统的安全运行。 一、吸气管路设计 1、水平吸气管路沿制冷气流动的方向,要有大于0.5%的斜度。 2、水平吸气管路的截面,必须保证气体流速不小于3.6m/s。 3、在垂直的吸气管路中,必须保证气体流速不小于7.6-12m/s。 4、大于12m/s的气体流速,不能明显改善回油,会产生高噪声并导致较高的吸气管路压力降。 5、在每一垂直吸气管路的底部,必须设立一个U形回油弯。 6、如果垂直吸气管路高度超过5m,则每增加5m必须设立一个U形回油弯。 7、U形回油弯的长度要尽可能的短,避免聚集过多的油。 二、蒸发器吸气管路设计 1、当冷库系统不采用抽空循环时,在每个蒸发器的出口,应设U形截留弯。以防止停机时液体制冷剂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压缩机。 2、当吸气上升管和蒸发器相连时,中间应留有一段水平管和截留弯,勇于安装感温包;防止膨胀阀产生误动作。 三、排气管路设计 当冷凝器安装的位置高于压缩机时,在冷凝器的进气管出,需要一个U型弯,防止在停机时油返回到压缩机的排气侧,也有助于防止液体制冷剂从冷凝器流回到压缩机。 四、液体管路设计 1、液体管路通常对制冷剂的流速没有特别的限制,当使用电磁阀时,制冷剂流速应低于1.5m/s。 2、保证进入膨胀阀的制冷剂是过冷液体。 3、当液态制冷剂压力降至其饱和压力时,有一部分制冷剂将闪发成气体。

制冷管道安装工艺标准

审核人 交底人 接受交底人 技术交底记录 表 C2-1 编 号 工程名称 交底日期 2020-2-21 施工单位 分项工程名称 交底提要 图4-37 3.3.1.6 紫铜管连接宜采用承插口焊接,或套管式焊接,承口的扩口深度不应小于管径,扩口方向应迎介质流向(图4-38)。 图4-38 3.3.1.7 紫铜管切口表面应平齐,不得有毛刺、凹凸等缺陷。切口平面允许倾斜偏差为管子直径的1%。 3.3.1.8 紫铜管煨弯可用热弯或冷弯,随圆率不应大于8%。 3.3.2 阀门安装: 3.3.2.1 阀门安装位置、方向、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反装。 3.3.2.2 安装带手柄的手动截止阀,手柄不得向下。电磁阀、调节阀、热力膨胀阀、升降式止回阀等,阀头均应向上竖直安装。 3.3.2.3 热力膨胀阀的感温包,应装于蒸发器末端的回气管上,应接触良好,绑扎紧密,并用隔热材料密封包扎,其厚度与保温层相同。 3.3.2.4 安全阀安装前,应检查铅封情况和出厂合格证书,不得随意拆启。 3.3.2.5 安全阀与设备间若设关断阀门,在运转中必须处于全开位置,并预支铅封。 3.3.3 仪表安装: 3.3.3.1 所有测量仪表按设计要求均采用专用产品,压力测量仪表须用标准压力表进行校正,温度测量仪表须用标准温度计校正并做好记录。 3.3.3.2 所有仪表应安装在光线良好,便于观察,不妨碍操作检修的地方。 3.3.3.3 压力继电器和温度继电器应装在不受震动的地方。 3.4 系统吹污、气密性试验及抽真空。 3. 4.1 系统吹污: 3.4.1.1 整个制冷系统是一个密封而又清洁的系统,不得有任何杂物存在,必须采用洁净干燥的空气对整个系统进行吹污,将残存在系统内部的铁屑、焊渣、泥砂等杂物吹净。 3.4.1.2 吹污前应选择在系统的最低点设排污口。用压力0.5~0.6MPa 的干燥空气进行吹扫;如系统较长,可采用几个排污口进行分段排污。

系统的流路设计原则

第一节系统的流路设计原则刘阳 两器分流实际就是两个问题:一是分多少路,二是如何分。 一、分流路数 当制冷剂流经冷凝器时因磨擦而产生的压降会降低压缩机制冷量,因为压缩机排气压力会相应提高,而容积效率会相应降低。由于低于0.3kg的压降对冷凝温度影响不大,故而对系统制冷量的影响甚微。然而,由于压缩机排气压力提高会使压缩机的功耗上升,因而考虑到最佳的操作经济性,应避免在排气管及冷凝器内出现过高的压降。 在蒸发器内因流动磨擦阻力产生的压降会造成蒸发器出口处压力低于进口处压力。对于一定的负荷和盘管,所要求的平均制冷剂温度是固定的。压降越大,则蒸发器内制冷剂平均压力与蒸发器出口处制冷剂压力差就越大。当离开蒸发器的吸气压力下降时,回到压缩机的气体比容增大,从而压缩机输送的制冷剂质量减少。因此,蒸发器内的压降会导致系统制冷量的下降,在设计蒸发器时就应该避免出现压降异常偏高的情况。 综上所述,若仅从压降考虑,两器分流路数越多,单路流程越短,阻力损失越小对系统能力的提高有好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若两器较大,流路多导致单路流量小,流速慢,管内侧换热系数下降,同时在蒸发器内也因流速慢带来一个回油难的问题,若回油不好,油积附在管壁形成油膜会导致换热系数下降。2)流路过多导致各路分流很难均匀,能力反而下降。所以具体要分多少路对一个系统来说是有一个最优的选择,是依据两器的实际大小、压机的排气量、选用的冷媒来确定的。 二、如何分 评价分流效果的指标有两个:一要均匀,二要要保证工艺性。分得均匀,工艺性差,生产不出来也不行。是否均匀可根据各路出口的温度来判断,一般对蒸发器来说只有在各路出口已过热的情况下对温度点进行对比才有意义,因为若仍未蒸发完因沿程阻力冷媒仍有一个继续蒸发降温的过程,在出口的比较就不准确了,所以蒸发器是否均匀要在各路过热的情况下进行判断,同样对冷凝器的分流判断也存在一个过冷的因素,但因为过冷后是液体相对蒸发器来说温度变化没那么大,所以要想准确判断,最好的办法就是沿着冷媒流向多布点。但对实际的系统匹配来说,考虑到工艺性,只要性能达到要求就可认为分流已满足要求。 具体的分法,主要是依据换热器各部位的换热状况来定,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各路均分,流程一样长,但通过调整各路在换热好坏区域的比例来保证换热均匀,举例说就是若A路差,B 路好,就把B路换热好的一个U与A路换热差的一个U互换,以达均衡,常用的办法就是移位、跳管,但工艺性较差;二是调各路流程长度,其原则就是换热好的区域走短一些,换热差的区域走长一些,这种方法的工艺性强但很难分均匀;三是在过去柜机内机中用的办法,用毛细管调,简单准确,但会造成室内节流声。现在随着冷凝器系统的精调,为保证制热量,冷凝器制冷各路出口上也加上了制热分流毛细管,即可在制冷时平衡各路阻力,又可在制热时调整各路的流量;四是在液态分流时调整各路导管的管径,其原理与用毛细管相同,但调节量很小。我们注意到不管是蒸发器或冷凝器,制冷剂在其中都是一个相变的过程,具有单相-两相-单相的特性,而由液相到气相体积是一个巨变的过程,考虑到制冷剂的流速及流阻的影响,目前有较

空调水系统的设计原则

空调水系统的设计原则 1、空调水系统的设计原则 空调水系统设计应坚持的设计原则是: 力求水力平衡; 防止大流量小温差; 水输送系数要符合规范要求; 变流量系统宜采用变频调节; 要处理好水系统的膨胀与排气; 要解决好水处理与水过滤; 要注意管网的保冷与保暖效果。 ⑴、水系统设计应力求各环路的水力平衡 a、技术要求 空调供冷、供暖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各个环路之间的水力平衡要求。对压差相差悬殊的高阻力环路,应设置二次循环泵。各环路应设置平衡阀或分流三通等平衡装置。如管道竖井面积允许时,应尽量采用管道竖向同程式。 (2)防止大流量小温差 a、造成大流量小温差的原因 设计水流量一般是根据最大的设计冷负荷(或热负荷)再按5℃(或10℃)供回水温差确定的,而实际上出现最大设计冷负荷(或热负荷)的时间,即按满负荷运行的时间仅很短的时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部分负荷下运行。 水泵扬程一般是根据最远环路、最大阻力,再乘以一定的安全系数后确定的,然后结合上述的设计流量,查找与其一致的水泵铭牌参数而确定水泵型号,而不是根据水泵特性曲线确定水泵型号。因此,在实际水泵运行中,水泵实际工作点是在铭牌工作点的右下侧,故实际水流量要比设计水流量大20%-50%。 在较大的水系统设计中,设计计算时常常没有对每个环路进行水力平衡校核,对于压差相差悬殊的环路,多数也不设置平衡阀等平衡装置,施工安装完毕之后又不进行任何调试,环路之间的阻力不平衡所引起的水力工况、热力工况失调象现只好*大流量来掩盖。 a、避免大流量小温差的方法 考虑到设计时难以做到各环路之间的严格水力平衡,以及施工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在各环路中应设置平衡阀等平衡装置,以确保在实际运行中,各环路之间达到较好的水力平衡。 当遇到某个或几个支环路比其它环路压差相差悬殊(如阻力差100kPa以上),就应在这些环路增设二次循环泵。 ⑶、水系统的膨胀、补水、排水与排气 a、水系统的膨胀 封闭空调冷冻水系统,应在高于回水管路最高点1-2m处设膨胀水箱。膨胀水箱一般可选标准水箱(T905(一),其容积范围为0.2-4.0m3.膨胀水箱设有膨胀管、补水管、溢水管和泄水管,并应设有水位控制仪表或浮球阀。 a、水系统的补水与排水 水系统的注水与补水均应通过膨胀水箱来实现。因此,应将膨胀管单独与制冷站中的回水总管(或集水器)相接,这样在系统安装调试时的新注水或在平时运转中的补充水,均可通过膨胀水箱注水。使整个水系统的注水从位置较低的回水总管(或集水器)由低向高进行,

空调冷却冷冻水管道系统详细施工方案

空调冷却冷冻水管道系统详细施工方案 1、管道安装流程 管道配件及阀门安压力仪表安防腐保 2、管道安装设计要求 2.1空调水系统中管道系统的最低点,应配置DN25泄水管并安装同口径闸阀。管道系统的最高点应配置E121型自动排气阀,口径为DN20并配同口径闸阀。2.2每台水泵的进水管上应安装闸阀或碟阀,压力表和Y型过滤器,出水管上应安装缓闭式止回阀,闸阀或碟阀,压力表及后带护套的角型水银温度计,另外,与水泵相连接的进出水管上还应安装减震软接头。

2.3所有阀门的位置,应设置在便于操作与维修的部位,主管上、下部的阀门,务必安装在平顶下和地面上便于操作维修处。. 2.4安装调节阀,碟阀等调节配件时,应注意将操作手柄配置在便于操作的部位。 2.5空调及热水系统管道上的调节阀,管径小于等于DN40采用截止阀或球阀;管径大于DN40的采用蝶阀。 2.6空调水系统管道上须设置必要的支、托、吊架,具体形式由安装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做法参见国标05R417-1。 2.7管道的支、吊、托架应设置于保温层的外部,在穿过支、吊、托架处,应镶以垫木。 2.8空调水系统管道对于长度超过40m的直管段,要加装波纹补偿伸缩器。每隔40m设置一个。波纹补偿伸缩器为轴向内压式波纹补偿器。 2.9冷水管道在穿越墙身和楼板时,保温层不应间断,在墙体或楼板的两侧应设置夹板,中间空间以玻璃棉填充。 2.10空调水管道穿过防火墙时,在管道穿过处固定管道,并用防火材料填充。 2.11穿越沉降或变形缝处的水管应设置金属软管连接。 2.12空调立管穿楼板时,应设套管。安装在楼板内的套管,其顶部应高出装饰地面20mm;安装在卫生间及厨房内的套管,其顶部应高出装饰地面50mm,底部应与楼板底面相平;套管与管道之间缝隙应用阻燃密实材料和防水油膏填实,端面光滑。 2.13管道穿钢筋混凝土墙和楼板、梁时,应根据图中所注管道标高、位置配合土建工种预留孔洞或预埋套管;管道穿地下室外墙时、水池壁时,应预埋刚性防水套管。 2.14除地下一层车库部分管道明装外,所有管道暗装设于吊顶内。 ,的向下坡度坡向立管(主干管除外)0.003空调及热水供回水支管以2.15.且最高点设自动排气阀,最低点设泄水装置。并同时在立管顶部旁通设置手动排气阀。 2.16冷凝水管最小以0.01的下降坡度坡向凝水立管。 2.17管道支架或管卡应固定在楼板上或承重结构上。 2.18水泵房内采用减震吊架。 2.20钢管水平安装支架间距,按《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之规定施工。 2.21立管每层装一管卡,安装高度为距地面1.5m。 2.22水泵、设备等基础螺栓孔位置,以到货的实际尺寸为准。 3、管道支架的制安 3.1管道上应配置必要的支、吊、托架;固定在建筑结构的管道支吊架,应确保安全、可靠,且不影响结构的安全。具体形式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 3.2管道井内的立管,每隔2~3层应设导向支架。在结构负重允许的情况下,水

冷冻水管道设计规范

一、贯彻实施设计规范、标准方面实际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通风空调系统防火阀的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 《高规》中规定,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或变形缝,如必须穿过时,应在穿过防火墙处设防火阀;穿过变形缝时,应在两侧设防火阀。然而,有的高层建筑,风管穿防火墙处未设防火阀,有的风管穿过变形缝时仅在一侧设有防火阀,而另一侧则未设。 2空调管道敷设坡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设计规范》规定,空调管道的敷设应有一定的坡度,对于冷冻水管坡度宜采用0.003,不得小于0.002。然而,有的工程空调供回水管坡度只有0.001~0.0015。有的工程因受条件限制,坡度达不到此要求,可在适当的位置增加立管加以解决。 3防烟楼梯间前室送风口风量的确定有问题 《高规》对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前室加压送风量作出了规定,并分情况给出了具体风量值。该条附注中说明开启门时通过门的风速不宜小于0.7m/s;条文说明中规定了门的开启数量,20层以下为2,20层以上为3。《高规》还规定,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应每层设一个。根据这些规定,可以推算出各层前室送风口的风量应为L/2(20层以下)或L/3(20层以上,L为前室总加压送风量)。然而,有的工程,其防烟楼梯间前室送风口的风量却标注为L/n(n为建筑物层数),显然小了许多。 4误将防烟分区排风量的计算混同于排烟风机风量的计算 《高规》对排烟风机风量作了明确规定:担负一个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该防烟分区面积每m2不小于60m3/h计算,担负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m2不小于120m3/h计算。请注意,这里指的是选择排烟风机的风量,并不是指防烟分区排风量加大一倍(对每个防烟分区的排风量仍然按防烟分区面积每m2不小于60m3/h计算),而是当排烟风机不论是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担负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排烟时,只按两个防烟分区同时排烟来确定排烟风机的风量。然而,有的工程排烟风机水平方向担负面积

制冷设计规范

制冷设计规范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6.1.1条空气调节用人工冷源制冷方式的选择,根据建筑物用途、所需制冷及冷水温度以及电源、水源和热源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民用建筑应采用氟利昂压缩式或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二、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宜采用氟利昂或氨压约定缩式制冷。 注: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和蒸汽喷式制冷时,尚应分别符合本规范第6.3.3和 6.3.4条的规定。 第6.1.2条选择制冷机时,台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考虑备用,并应与空气调节负荷变化情况及运行调节要求相适应。 注:工艺有特殊要求必须连续运行的系统,可设置备用的制冷机。 第6.1.3条制冷量这580~1750KW(50*10~150*104kcal/h) 的制冷机房,当选用活塞式或螺杆式制冷机时,其台数不宜少于两台。 第6.1.4条大型制冷机房,当选用制冷量大于或等于1160KW(100*104kcal/h) 的一台或多台离凡式制冷机时,宜同时设置一台或两台制冷量较小的离心式,活塞式或螺杆式等压缩式制冷机。 第6.1.5条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制冷机可按热泵特环工况应用。 第6.1.6条制冷装置和冷水系统的冷量损失,应根据计算确定。概略计算时,可按下列数值选用:氟利昂直接蒸发式系统5%~10% 间接式系统10%~15%。 第6.1.7条冷却水的水温和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制冷装置的冷却水进口温度,不宜高于表6.1.7所规定的数值; 二、冷却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及有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冷却水进口温度表6.1.7 设备名称进口温度 制冷剂为氟利昂或氨的制冷压缩机的气缸水套32 卧式壳管式、套管式和组合式冷凝器32 立式壳管式和淋激式冷凝器3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吸收器3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凝器37 蒸汽喷射式制冷机的混合式冷凝器33 注:当制冷剂为氟利昂时,冷凝器冷却水的进口温度,可适当提高。

制冷系统设计步骤

一、设计任务和已知条件 根据要求,在武汉地区,以风机盘管为末端装置,冷冻水温度为7℃,空调回水温度为11℃,总制冷量为400KW,冷却水系统选用冷却塔使用循环水。 二、制冷压缩机型号及台数的确定 1、确定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 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应该包括用户实际所需要的制冷量,以及制冷系统本身和供冷系统冷损失,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KW) ——用户实际所需要的制冷量(KW) A——冷损失附加系数。 一般对于间接供冷系统,当空调制冷量小于174KW时,A=0.15~0.20;当空调制冷量为1 74~1744KW时,A=0.10~0.15;当空调制冷量大于1744KW时,A=0.05~0.07;对于直接供冷系统,A=0.05~0.07。 2、确定制冷剂种类和系统形式 根据设计的要求,选用氨为制冷剂并且采用间接供冷方式。 3、确定制冷系统设计工况 确定制冷系统的设计工况主要指确定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压缩机吸气温度和过冷温度等工作参数。有关主要工作参数的确定参考《制冷工程设计手册》进行计算。 确定冷凝温度时,冷凝器冷却水进、出水温度应根据冷却水的使用情况来确定。 ①、冷凝温度()的确定 从《制冷工程设计手册》中查到武汉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每年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 对于使用冷却水塔的循环水系统,冷却水进水温度按下式计算: ℃ 式中——冷却水进冷凝器温度(℃); ——当地夏季室外平均每年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安全值,对于机械通风冷却塔,=2~4℃。 冷却水出冷凝器的温度(℃),与冷却水进冷凝器的温度及冷凝器的形式有关。 按下式确定: 选用立式壳管式冷凝器=+(2~4)=31.2+3=34.2℃ 注意:通常不超过35℃。 系统以水为冷却介质,其传热温差取4~6℃,则冷凝温度为 ℃ 式中——冷凝温度(℃)。 ②、蒸发温度()的确定 蒸发温度是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中汽化时的温度。蒸发温度的高低取决于被冷却物体的温度及传热温差,而传热温差与所采用的载冷剂(冷媒)有关。 系统以水为载冷剂,其传热温差为℃,即

空调管路系统的设计原则

一、空调管路系统的设计原则 空调管路系统设计主要原则如下: 1.空调管路系统应具备足够的输送能力,例如,在中央空调系统中通过水系统来确保渡过每台空调机组或风机盘管空调器的循环水量达到设计流量,以确保机组的正常运行;又如,在蒸汽型吸收式冷水机组中通过蒸汽系统来确保吸收式冷水机组所需要的热能动力。 2.合理布置管道:管道的布置要尽可能地选用同程式系统,虽然初投资略有增加,但易于保持环路的水力稳定性;若采用异程系统时,设计中应注意各支管间的压力平衡问题。 3.确定系统的管径时,应保证能输送设计流量,并使阻力损失和水流噪声小,以获得经济合理的效果。众所周知,管径大则投资多,但流动阻力小,循环水泵的耗电量就小,使运行费用降低,因此,应当确定一种能使投资和运行费用之和为最低的管径。同时,设计中要杜绝大流量小温差问题,这是管路系统设计的经济原则。 4.在设计中,应进行严格的水力计算,以确保各个环路之间符合水力平衡要求,使空调水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有良好的水力工况和热力工况。 5.空调管路系统应满足中央空调部分负荷运行时的调节要求; 6.空调管路系统设计中要尽可能多地采用节能技术措施; 7.管路系统选用的管材、配件要符合有关的规范要求; 8.管路系统设计中要注意便于维修管理,操作、调节方便。 二、管路系统的管材 管路系统的管材的选择可参照下表选用:

三、供回水总管上的旁通阀与压差旁通阀的选择 在变水量水系统中,为了保证流经冷水机组中蒸发器的冷冻水流量恒定,在多台冷水机组的供回水总管上设一条旁通管。旁通管上安有压差控制的旁通调节阀。旁通管的最大设计流量按一台冷水机组的冷冻水水量确定,旁通管管径直接按冷冻水管最大允许流速选择,不应未经计算就选择与旁通阀相同规格的管径。 当空调水系统采用国产ZAPB、ZAPC型电动调节阀作为旁通阀,末端设备管段的阻力为0.2MPa时,对应不同冷量冷水机组旁通阀的通径,可按下表选用: 冷冻水压差旁通系统的选择计算 在冷冻水循环系统设计中,为方便控制,节约能量,常使用变流量控制。因为冷水机组为运行稳定,防止结冻,一般要求冷冻水流量不变,为了协调这一对矛盾,工程上常使用冷冻水压差旁通系统以保证在末端变流量的情况下,冷水机组侧流量不变。系统图如图一。

变频空调系统设计规范

系统设计规范 1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 1.1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 空调器作为一个在市场销售的产品,其设计主要包括结构设计、性能(制冷系统设计)、平面设计、电控、电器设计,但就其基本功能来讲,空调器的作用就是实现制冷或制热的温度调节,制冷系统的性能是否发挥良好是空调器品质的最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就空调器材料成本的构成来讲,普通空调器中,制冷系统的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因此性能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 正因如此,性能设计是否规范,对整个空调器设计的成本、质量、开发速度均有很大影响。 1.2性能设计要立足本厂实际 设计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应用新的技术,设计的产品才有竞争力。但同时也要注意工厂毕竟不同于科研单位,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厂目前的生产设备情况、工艺水平、实验条件、计划进度等实际情况。特别是换热器的设计,就要考虑换热器的设备情况。 1.3性能设计要符合相关标准 性能设计执行的标准有:内销机型执行国家标准GB/T 7725-2004《房间空气调节器》,外销机型执行相应出口国家或地区的标准。主要控制指标有:制冷量、制热量、功率消耗、能效比(EER、SEER)、性能系数(COP)、噪音;各项型式实验必须通过相应国家标准:最大运行制冷、最小运行制冷、凝露、最大运行制热、最小运行制热、自动除霜、运输跌落等。 除GB7725—2004试验之外必须新增加如下实验: (1)长配管试验 分体机15m,柜机20m,天花机30m,定制机另算,在此试验下,做GB7725—2004要求的可靠性试验,主要观察压缩机在各种工况下面的油位、温度、压力等参数,确保压缩机运行在压缩机厂允许范围内。 (2)高落差试验 落差:分体机5m,柜机10m,天花机15m 有试验资源的情况下,在长配管下做落差可靠性试验。长期运行时,需作此试验观察压缩机油位。 (3)极限温度试验 分体机—15℃~50℃,柜机天花机—15℃~50℃,部分机型要在格栅中作高温试验,确保机器正常运转。 (4)任何一个新产品都要用视液镜压缩机,在厂家的指导下作初步试验和确认试验。 任何一个产品都必须有下列数据: A能力

制冷系统管路设计解读

制冷系统管路设计 一、概述 制冷管路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以下的因素:最大的制冷量、最低的成本、正常的回油、最小的功率消耗、最小的制冷剂充注量、低噪声、正确的制冷剂流量控制以及系统制冷量能够从 0到 100%变化而且不会引起任何润滑方面的故障。 影响管路设计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管路的压降和流速。制冷剂管路中的压降会降低制冷量和增大功率的消耗,降低能效比,因此应避免过大的压降。液体管路中的压降一般不会直接影响制冷量,但液体管路中的压降必须保证液体在进入节流装置前是饱和液体,液体管路中过大的压降会使液体管路中产生闪发蒸汽,在节流前产生闪发蒸汽会直接影响节流装置控制和调节流量、压降的能力。为减小压降而增大液体管路管径,会引起系统中制冷剂充注量的增加。过量的制冷剂将严重影响制冷剂流量的控制,在制冷系统的低压侧,大量的液态制冷剂的惯性效应将使制冷剂流动控制装置动作失常。在吸排气管和蒸发器管路中更应保持足够的流速,因为油和汽态制冷剂并不容易混合,只有制冷剂流速大到足以携带冷冻油一起移动,油才能在系统中正常循环。 另外,在管路设计时应尽量保证停机后两器内的制冷剂液体不能沿管路流动造成制冷剂的迁移(因室内、外温差而造成的制冷剂迁移除外),绝对不允许进入压缩机。对冷凝器位置高于蒸发器的机组,若停机后冷凝器中的制冷剂液体沿管路流进蒸发器,再次开机时,蒸发器出气管就会大量带液,系统无汽分或汽分太小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对压缩机造成液击。 二、液体管路的设计 液体管路中中制冷剂液体和润滑油在温度较高时能充分混合,一

般不用考虑液体管路的设计对系统回油的影响。液体管路设计主要考虑下面的因素:制冷剂在进入节流装置时应是过冷液体、液体管路对系统充注量的影响、节流方式、分流方式等。 1、制冷剂在进入节流装置时应是过冷液体 当液态制冷剂压力降到其饱和压力时,有一部分制冷剂液体将闪发成蒸汽,冷却余下的制冷剂液体到新和饱和温度。当因管径过小产生过大的摩擦阻力或竖直向上流动造成液体管压降过大时都有可能引起制冷剂的闪发。闪发蒸汽在几个方面都对系统的性能造成不利的影响:由于管路的压降会使通过节流装置两端的压降减小(保 证蒸发压力、冷凝压力稳定)造成通过节流装置的制冷剂流量不足;闪发蒸汽的存在使得进入节流装置的流体中只有部分是液体,引起节流装置供液量不足;进入膨胀阀前闪发蒸汽的存在会产生汽蚀,腐蚀膨胀阀的阀座和阀针,弓I起噪声。 制冷剂在进入节流装置前的压降主要由管路的阻力损失(包括沿程阻力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和竖直上升管路的液柱压头引起。每米液态制冷剂压头等效于11.5kPa。对于15米的竖直上升管路,液柱压头172.5 kPa,系统匹配时需要考虑这172.5 kPa的液柱压降。在正常的冷凝温度下,过冷度变化1C,所对应的饱和压力的变化 如下: 因此对于15米的竖直上升管路,液柱压头172.5 kPa,系统匹 配时冷凝器(R22)的克服液柱压头损失的过冷度应保证为172.5/33?

空调制冷系统管路设计 更新

空调制冷系统管路设计 对于空调制冷系统来说,连接管路主要是用紫铜管,因为管路里面需要走制冷剂,所以里面的洁净度和光滑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而管路需要加工成各种形状。所以大点的铜管生产工厂都会有专门生产空调制冷系统用的铜管。国标GB/T17791-2007空调与制冷设备用无缝铜管作了如下要求。 无氧紫铜管(TU1、TU2),磷脱氧紫铜管(TP1紫铜管、TP2紫铜管) 具体规格如下表:(摘自网上信息,仅供参考) 外径 mm 壁厚 mm 外径 mm 壁厚 mm 外径 mm壁厚 mm外径 mm 壁厚 mm 6.35 0.8 19.05 1.0 32 1.5 45 1.5 9.52 0.8 22.2 1.0 35 1.3/1.5 54 1.5/2 12.7 0.8 25.4 1.0/1.2 38 1.3/1.5 67 2.5 15.88 1.0 28.6 1.2/1.3/1.5 42 1.3/1.5 89 2.5 而对于美国的ASHRAE的要求,空调制冷系统用铜管分为两种K型(加厚型)和L型(中型),最常用的是L型。M型被认为强度不够而不适合用在制冷剂系统。

管路设计的基本原则: 1.保证供应蒸发器所需的的制冷剂液体,从而保证制冷能力; 2.保证制冷剂以最小的压降在系统中流动,以避免产生额外的功率损失; 3.保证冷冻油和制冷剂尽量回到压缩机而不会在管路中积存,从而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行; 4.防止制冷剂液体和冷冻油不会对压缩机造成冲击; 5.管路和制冷剂的合理成本。 管径的选择 选择管径时对于不同用途的制冷系统会用不同的考虑,对于舒适性空调,每天的使用时间约为8-18小时,所以比较在意初投资,如果想为了减小压降而过份增大管径,那么无论是管路还是制冷剂充注量的成本都会增加,所以可以在保证回油的及合理的压降的条件下选择成本比较低的方案。而工业用空调,特别是机房空调,是全年无休运行,所以比较在意运行费用,这时可以考虑在保证回油时制冷效率比较高的方案。 管路的压降和流速 其中对管径的选择影响最大的就是管路压降和流速的问题。对于给定的一个制冷系统,压降的增加意味着制冷剂流量的减小,那么制冷量也会减小。那为了增大制冷量,就必须增大制冷剂充注量,以保持原来的制冷剂流量才能保持原来的制冷量,但为了克服增加的压降,压缩机功率就会增大。杜邦公司给出了一些参考值,这里可以看出吸气管的压降比排气管压降对系统影响大。 压降,F 管段制冷量% HP/Ton% 0 100 100 2 吸气管 95.7 103.5 2 排气管 98.4 103.5 4 吸气管 92.2 106.8 4 排气管 96.8 106.8 流速的问题既关系到压降,也关系到回油。冷冻油在制冷系统中有以下的作用:1。润滑运动部件;2。冷却压缩机;3。密封作用;4。提供卸载机构的动力5。带走杂质,清洁部件。而且如果冷冻油积存在换热器的换热管内,会降低换热器换热能力。所以要尽量让和制冷剂一起流出的冷冻油返回压缩机,否侧会造成压缩机缺油。冷冻油和制冷剂液体有一定的互溶性,所以在管路中比较容易一起流动,但和制冷剂气体互溶性比较差,所以要制冷剂气体达到一定的速度来推动冷冻油流动。而影响制冷剂流速的就是管径,管径小,制冷剂速度大了,压降必然增加。所以压降和回油是一对矛盾,要顺利回油,制冷剂速度要快,制冷剂速度快了,压降就大,所以要找一个平衡点,选择合适的管径。 管路的流速 首先介绍杜邦公司的流速曲线法(曲线见附录)选择管径,下面给出了各段管路的流速的参考值,因为资料来源问题,有些参考值会不一致,这里尽量给出使用时的考虑及资料来源,使用时自行选择。 流速曲线法选择管径要先知道制冷量,各管段温度(排气管,吸气管,液管),然后根据下表范围及所设计产品用途的特点来确定管径。

制冷系统流路设计规范

制冷系统流路设计规范 (发布日期:2009-02-05)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一拖一房间空调器对换热器进行的流路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7725-**** 房间空气调节器 Jsb********-2009 转速可控型(变频型)房间空气调节器 Jsb********-2009 房间空气调节器 Jsb********-2009 家用产品试验指引 Jsb********-2009 产品可靠性评定导则 Jsb********-2009 整机一般环境长期运行试验规范 Jsb********-2009 配管件设计规范 3 设计要求 3.1 流路走向设计 3.1.1 本标准中的流路设计针对R22以及 R410A等共沸或类共沸冷媒,R407C等非共 沸冷媒因很少采用,不在本标准考虑范围。 3.1.2 原则上,冷媒总体流向应为蒸发过程 下进上出,冷凝过程上进下出;(分体蒸发器 落差较小可不受此限) 3.1.3 冷媒总体流向尽量与空气流向成逆 流,即冷媒沿程降温与空气沿程升/降温对应, 尤其冷凝过程温度变化较大,必须按逆流设 计流路; 3.1.4 各路迎风面管数和背风面管数尽量一 致,以使换热均匀; 3.1.5 对于室外换热器,因对应轴流风扇不 同位置的冷凝器相应部分进风量不同,其对 应轴心处(冷凝器垂直中部)的进风量偏小, 在流路设计时需要注意补偿; 3.1.6 优先参考走向,“n”、“Z(半圆管全 斜)”、“S”、“H(中间交叉)”(见图一)

3.1.7 冷凝器尽量避免选用“n+U”形走向, 以防变工况时造成冷媒、润滑油的屯积; 3.1.8 避免选用X形(全交叉),大半园管太 多,不利于自动焊接。 3.1.9 多路冷凝器出口尽量汇总后设置1~2 根过冷管,以提高节流前过冷度,且有利于 系统的变工况稳定性、除霜和制冷量; 3.1.10 分体机蒸发器流路应尽量避免在前、 后蒸发器之间多次来回,以利于配管设计以 及装配工艺。 3.1.11 单排冷凝器遵循上进下出原则; 3.2 盘管传感器位置设计: 3.2.1 对于室外化霜用传感器,其必须位于 最下方流路之制冷流程出口段(接近毛细 管),可以在与毛细管连接的液管段,也可以 在与之最接近的弯头处; 3.2.2 对于室内盘管传感器,其位置应综合 考虑制热过负荷(热泵型)以及制冷防冻结。 如在部分非标工况下,换热器存在分流不均 的隐患(当然,此种隐患应该尽可能通过流 路改善来杜绝),传感器应置于冷媒流量较大 的流路以保证正常保护。 3.3 流路数设计: 3.3.1 分路数多少以EER(制冷性能系数,也 称能效比)最佳为原则。路数多流动阻力损失 小,功率下降,但由于冷媒流速下降,换热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目录 1管路设计工艺 (1) 4.1材料规格汇总及选用规范 (1) 4.2管路通用工艺 (2) 4.3焊接工艺要求 (6) 2管路尺寸标注 (8) 5.1标注总则 (8) 5.2零件图 (8) 5.3装配图 (9) 5.4参考尺寸 (9) 5.5公差 (9) 3配管设计要求 (10) 6.1管路设计选型 (10) 6.2配管减振设计 (16) 6.3配管间隙要求 (18) 6.4 配管固定要求 (18) 1管路设计工艺 1.1材料规格汇总及选用规范 紫铜因为其良好的延展性、导热性和焊接性能成为制作制冷管路的优选材料,根据其硬度分为TP2M(软态)和TP2Y(硬态)两种,其中TP2M硬度较小,适合用于连接管,TP2Y 硬度较大,适合用于换热器集管等。目前现有的紫铜管规格见表1。对现有机型及新产品应选用优选规格之铜管(见表1),若有新增工艺(如Locking压接)或其他结构件尺寸限制,可以选用优选规格之外的其他规格,但要尽可能少。若后续新产品要引入新的铜管规格,则外径在12.7以上的统一使用公制尺寸,12.7(含12.7)以下统一使用英制尺寸。 表1 现有铜管原材料规格汇总

1.2管路通用工艺 1.2.1折弯管 4.2.1.1同一根管的折弯半径应一致,以避免频繁换模。 4.2.1.2原则上可以一次折弯成型的管尽量避免拆成两根管(除非装配需要)。 4.2.1.3折弯设计必须满足折弯端部留有足够的管口直线段长度;各规格的最短直线段长度(不包括弯位的等效长度)不小于其弯管半径。(见图1) 4.2.1.4各种规格的弯管半径见表2,其优选弯曲半径是常用折弯半径,其它弯曲半径工段也可以加工。 4.2.1.5管径在φ45以上(含φ45)的铜管只能加工弯位数不超过2个的平面折弯(即半自动)。 *L为最短直线段长度

制冷系统设计步骤

一、设计任务和已知条件 根据要求,在地区,以风机盘管为末端装置,冷冻水温度为7℃,空调回水温度为11℃,总制冷量为400KW,冷却水系统选用冷却塔使用循环水。 二、制冷压缩机型号及台数的确定 1、确定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 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应该包括用户实际所需要的制冷量,以及制冷系统本身和供冷系统冷损失,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KW) ——用户实际所需要的制冷量(KW) A——冷损失附加系数。 一般对于间接供冷系统,当空调制冷量小于174KW时,A=0.15~0.20;当空调制冷量为174~ 1744KW时,A=0.10~0.15;当空调制冷量大于1744KW时,A=0.05~0.07;对于直接供冷系统,A=0.05~0.07。 2、确定制冷剂种类和系统形式 根据设计的要求,选用氨为制冷剂并且采用间接供冷方式。 3、确定制冷系统设计工况 确定制冷系统的设计工况主要指确定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压缩机吸气温度和过冷温度等工作参数。有关主要工作参数的确定参考《制冷工程设计手册》进行计算。 确定冷凝温度时,冷凝器冷却水进、出水温度应根据冷却水的使用情况来确定。 ①、冷凝温度()的确定 从《制冷工程设计手册》中查到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每年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对于使用冷却水塔的循环水系统,冷却水进水温度按下式计算: ℃ 式中——冷却水进冷凝器温度(℃); ——当地夏季室外平均每年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安全值,对于机械通风冷却塔,=2~4℃。 冷却水出冷凝器的温度(℃),与冷却水进冷凝器的温度及冷凝器的形式有关。 按下式确定: 选用立式壳管式冷凝器=+(2~4)=31.2+3=34.2℃ 注意:通常不超过35℃。 系统以水为冷却介质,其传热温差取4~6℃,则冷凝温度为 ℃ 式中——冷凝温度(℃)。 ②、蒸发温度()的确定 蒸发温度是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中汽化时的温度。蒸发温度的高低取决于被冷却物体的温度及传热温差,而传热温差与所采用的载冷剂(冷媒)有关。 系统以水为载冷剂,其传热温差为℃,即 ℃

制冷设计规范

制冷设计规范 简介:大型制冷机房,当选用制冷量大于或等于1160KW(100*104kcal/h)的一台或多台离凡式制冷机时,宜同时设置一台或两台制冷量较小的离心式,活塞式或螺杆式等压缩式制冷机。关键字:制冷设计,空气调节 QQ收藏百度搜藏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6.1.1条空气调节用人工冷源制冷方式的选择,根据建筑物用途、所需制冷及冷水温度以及电源、水源和热源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民用建筑应采用氟利昂压缩式或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二、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宜采用氟利昂或氨压约定缩式制冷。 注: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和蒸汽喷式制冷时,尚应分别符合本规范第6.3.3和6.3.4条的规定。 第6.1.2条选择制冷机时,台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考虑备用,并应与空气调节负荷变化情况及运行调节要求相适应。 注:工艺有特殊要求必须连续运行的系统,可设置备用的制冷机。 第6.1.3条制冷量这580~1750KW(50*10~150*104kcal/h)的制冷机房,当选用活塞式或螺杆式制冷机时,其台数不宜少于两台。 第6.1.4条大型制冷机房,当选用制冷量大于或等于1160KW(100*104kcal/h)的一台或多台离凡式制冷机时,宜同时设置一台或两台制冷量较小的离心式,活塞式或螺杆式等压缩式制冷机。 第6.1.5条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制冷机可按热泵特环工况应用。 第6.1.6条制冷装置和冷水系统的冷量损失,应根据计算确定。概略计算时,可按下列数值选用:氟利昂直接蒸发式系统5%~10%间接式系统10%~15%。 第6.1.7条冷却水的水温和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制冷装置的冷却水进口温度,不宜高于表6.1.7所规定的数值; 二、冷却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及有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冷却水进口温度表6.1.7 注:当制冷剂为氟利昂时,冷凝器冷却水的进口温度,可适当提高。

制冷系统设计规范

系统设计规范 1范围 本设计规范规定了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整机功能设计规范和压缩机选型规范三部分 本设计规范适用于内销和外销的空调器产品,其他产品可参考使用 2相关标准 QJ/MK02.001-2001a 房间空气调节器 3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 3.1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 空调器作为一个在市场销售的产品,其设计主要包括结构设计、性能(制冷系统设计)、平面设计、电控、电器设计,但就其基本功能来讲,空调器的作用就是实现制冷或制热的温度调节,制冷系统的性能是否发挥良好是空调器品质的最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就空调器材料成本的构成来讲,普通空调器中,制冷系统的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因此性能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 正因如此,性能设计是否规范,对整个空调器设计的成本、质量、开发速度均有很大影响。3.2性能设计要立足本厂实际 设计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应用新的技术,设计的产品才有竞争力。但同时也要注意工厂毕竟不同于科研单位,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厂目前的生产设备情况、工艺水平、实验条件、计划进度等实际情况。特别是换热器的设计,就要考虑换热器的设备情况。 3.3性能设计要符合相关标准 性能设计执行的标准有:内销机型执行国家标准GB/T 7725-2004《房间空气调节器》,外销机型执行相应出口国家或地区的标准,以及执行美的企业标准中相关机型的内控标准。主要控制指标有:制冷量、制热量、功率消耗、能效比(EER)、性能系数(COP)、噪音;各项型式实验必须通过相应国家标准:最大运行制冷、最小运行制冷、凝露、最大运行制热、最小运行制热、自动除霜、运输跌落等。 试验之外必须追加如下实验:20047725GB——除(1)长配管试验 分体机15m,柜机20m,天花机30m,定制机另算,在此试验下,做7725—2004要求的可靠性试验,主要观察压缩机在各种工况下面的油位、温度、压力等参数,确保压缩机运行在压缩机厂允许范围内。 (2)高落差试验 落差:分体机5m,柜机10m,天花机15m 有试验资源的情况下,在长配管下做落差可靠性试验。长期运行时,需作此试验观察压缩机油位。 极限温度试验)3(. 确保机器柜机天花机—15℃~50℃,部分机型要在格栅中作高温试验,℃,分体机—15℃~50 正常运转。(4)任何一个新产品都要用视液镜压缩机,在厂家的指导下作初步试验和确认试验。任何一个产品都必须有下列数据:能力A 10个关键温度点:温度和蒸发器,冷凝器出口各分流管温度。B 10个关键点指,排气,回气,蒸入、中、出,冷入、口、出,压机底部,壳体中部。同时必须记录排回气压力数据。压缩机油面变化图,在压机视液镜上标上刻度。记录此刻度,尤其在低温除霜时记录油面。C D个小时后启动观察油面变化状况,并记下缺油时间。启动试验,—15℃冻8 室外机的转速和风量。E 实验报告必须装订成册,并注明日期和更改出。 3.4性能设计必须重视实验验证结果制性能设计的理论计算目前还没有哪种方法可以满足实际要求,只能作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