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是政府将筹集到的财政收入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到履行政府职能的各个方面

的支出。

2.财政支出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预算年度)政府通过财政渠道安排和使用财政资金

的绝对数量及相对比率,及财政指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

3.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

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4.转移性支出是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政府的这种支出表现为资金无偿

地、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5.国防支出是指一国为维护国家主权与保证领土完整所必需的费用支出。

6.教育支出是政府用于教育事务的支出。

7.科学技术支出市政府动用财政资金对科技活动给予的支持和投入。

8.公共卫生支出是指政府介入卫生产品市场,运用财政资金对于卫生产品和服务所给予的

支持和投入。

9.投资性公共支出是指公共部门的投资支出,即政府对于以国家为主体的投资项目所安排

的支出。

10.社会保障支出是指财政对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其他遇到事故而面临经济

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

11.财政补贴支出就是财政部门支付给企业和个人,能够改变生产要素或产品相对价格的无

偿支出。

12.财政平衡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数量(一般是12个月)基本相等的关系。

13.财政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给何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保持平衡状态下的财政

收支状况。

14.财政赤字

15.预算赤字

16.赤字财政

17.财政发行,是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的货币发行。

18.赤字依存度是指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率,它反映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总支

出以来财政赤字的程度,或者说,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靠财政赤字融资的;还反映了财政本身状况的好坏。

19.赤字比率是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它表明的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动员社会资

源的程度,反映了财政配置工具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20.公债就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吗,同有关各方发生的

特定权利和义务关系。

21.公债负担

22.公债制度是国家对于公债发行的各种条件(期限、利率、种类)以及募集和偿还办法的

总称。

23.广义的公债流通市场是指公债在发行结束后就可以金额如证券市场上交易、提前兑付,

可以转让的产所。

24.狭义的公债流通市场即公债上市交易市场。

25.公债依存度是当年的公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之比

26.公债偿债率是当年的公债还本付息额与该年度财政收入额之比。

27.公债负担吕是公债余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

28.政府预算,已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29.费用论

30.报酬论

31.预算法是政府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预算的法律依据。

32.预算年度又称为财政年度或会计年度,是指编制和执行政府预算所应依据的法定期限。

33.预算季度收支计划是政府预算年度计划在各季度的具体安排,是政府预算的具体执行计

划。

34.预算调整是通过改变收支任务或资金用途,组织预算新的平衡的重要方法。

35.预算的追加和追减指在原核定的预算数基础上增加(或减少)预算收支数额,也称为追

加预算或追减预算。

36.预算的划转,由于行政区划或企事业单位行政隶属关系改变,必须同时改变其预算的隶

属关系,并及时将全年预算划归新的领导地区或单位,以保证财权和事权的统一。37.政府决算是政府预算执行的总结,它反映着年度政府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也是一国经

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

38.部门预算室友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由议会(我国为人民代表大会)审查

通过的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

39.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

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40.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指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收缴和支付的制度,由于其核心是通过单一

账户对现金进行集中管理,所以这种制度一般又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

41.财政管理体制或财政体制是国家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同国

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分配的根本制度。42.统收统支型财政体制,即地方主要的财政收入如数上交中央财政,而地方所需的财政支

出基本上由中央财政全额拨款,地方财政收支之间不发生直接关系。

4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型财政体制,即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以中央

集权为主,适度分权的财政体制。

44.分税分级财政体制,是在明确各级政府职责权限范围的前提下,以分税法划分各级财

政收入,并实行政府间转移支付以平衡各级财政收支的财政体制。

45.分税制,是指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范围,并

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预算收入的财政管理体制。

46.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财政资金在政府间的无偿转移或转让,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是通过财

政补助制度来完成的。

47.财政效益,就是财政活动所费成本与所取得的社会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它包括财政分

配活动的合比例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

48.财政支出效益是财政支出的数量与其所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是国民经济效益的

一个组成部分。

财政名词解释

1、财政:就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调节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经济活动。 2、帕累托最优:又称经济上的效率、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就是指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与要素投入量下,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受益而其她人不受损。 3、市场失灵:就是指在市场已经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下,仍不能带来经济效率与满意的收入分配的各种情况。 4、政府失灵:就是指由于存在政府内在的缺陷而导致政府干预的低效或无效,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与资本的最优配置。 5、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就是指国家依据宏观经济的波动特征,有意识的采取特定的财政手段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缺口。 6、公共品:就是具有公共消费性质的产品或服务、具有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 7、非排她性:指一旦产品被提供出来,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她的同等消费。8:、非竞争性:就是指一旦产品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她任何消费者的收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9、俱乐部产品:就是指一种混合类公共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轻易做到排她性。 10、外部性:只要某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或某一厂商的生产函数)所包含的变量就是在另外一个人(或厂商)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用公式表示为: Ua=Ua(X1,X2,X3,、、、,Xn,Y1) 即活动主体a的活动不仅受其自身活动的影响,还受来自于类似Y1这类活动的影响。 11、矫正性税收:就是实现外部性矫正的重要手段,核心内容在于用税收弥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额,又被称为“庇古税” 12、政治均衡:就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投票规则下就一种或多种公共品的供给及其成本分摊达成的一致协议。 13、投票悖论:就是指在多数票规则下的多个备选议案就是不可能达成均衡的,而就是出现投票结果循环。 14、单峰偏好:指一个人在一组按照某种标准排列的备选议案中对其中一个议案的偏好程度较高,对其她议案的偏好程度,都低于这个议案的偏好程度,即离开这个议案后,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其偏好程度就是递减的。 15、多峰偏好:指的就是当个人偏离最偏好的议案后开始时其偏好程度会下降,但当沿着同一方向持续运动下去时其偏好程度会逐渐上升。 16、中间人投票定理:只要投票者的偏好就是单峰的,那么在多数票规则下就必会出现唯一的均衡结果,而且这个结果与投票人的第一偏好正好相等。 17、寻租:本可以用于价值生产活动的被用于只不过为了决定分配结果的竞争、就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所耗的资源就是一种浪费,目的就是为了建立垄断地位以获得特殊利益,就是一种收入分配转移活动。 18、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支出。这类支出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为了日常的行政事务活动的商品与劳务支出,如国防,教育,卫生,行政管理等,二就是政府用于各种公共投资的支出。 19、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把资金的所有权转让个她人使用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包括补助支出、捐赠支出与债务利息支出。 20、行政管理支出:就是政府维持其各级政府职能机构运转所需要的经费,包括各

财政收入名词解释

财政收入名词解释 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含增值税25%部分、所得税40%部分),加上上划中央的增值税(75%部分)、消费税(100%)、所得税(60%部分)和车辆购置税(100%),即为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 地方级财政收入:是指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规定,缴入地方国库的增值税(25%)、所得税(40%)、营业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专项收入、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各项税费收入的总和。 一般预算财政支出:是指各级政府对取得的一般预算收入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而安排拨付的支出。主要包括地方级财政收入安排的支出,中央和省的各项补助收入安排的支出等。 上解省支出:是指地方财政上解省财政的专项支出。包括原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确定的体制上解,各项专项上解以及结算事项中的上解项目等。 非税收入:是指政府在税收以外取得的财政资金,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专项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返还性收入(税收返还):是指“两税”返还收入。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为维护地方即得利益,中央财政决定以1993年地方实际完成的增值税75%部分与消费税之和,扣除中央财政下划地方收入后的余额即为1993年税收返还收入。从1994年开始,在1993年税收返还收入的基础上,根据以后年度本地区上划两税收入的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当年的税收返还收入。 省政府债券转贷地方收入:根据《2009年吉林省政府债券预算管理办法》(吉财预〔2009〕220号)文件规定:“市县政府使用债券收入的,由省级财政转贷,纳入市县财政预算。政府债券收入安排的支出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 部门预算:通俗讲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是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收入预算的编制,要求各部门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和下一年度增减变动因素测算本部门组织的收入(不含国家税收),收入预算按收入种类逐项核定。支出预算的编制,基本上按“零基预算”的方式编制,对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对工资性支出,按照标准逐人核定;对公用经费,按部门实行分类分档,依据

《公共财政学》作业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课程名称公共财政学 学习中心(点): 专业:公共事务管理 层次: 姓名: 批次:

《公共财政学》作业 一、填空题: 1.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2.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定率、分项扣除、分项征收的模式。 4.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5.税收支出的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延期纳税和盈亏相抵等。 6.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7.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也存在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8.区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标准是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9.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五种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10.财政政策的效应偏差大致可归为两类:自然偏差现象和人为偏差现象。 11.国际重复征税减除的三种方法是扣除法和低税法,免税法和抵免法。 12.我国的税种一般分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和财产课税五大类。 1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等方面。 14.从税收支出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5.改革开放后,我国针对原有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目前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三大保险为主和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选择题: 1.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BC ) A立法和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 D强制手段2.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BC )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 C政府补助 D政府直接生产3.税收支出从所发挥的作用看,可分为( AD ) A照顾性税收支出 B调节性税收支出 C补贴性税收支出 D刺激性税收支出4.一般说来,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 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 5.下列项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BC ) A财政部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联合利华所生产的立顿红茶投放市场后的食品安全检测所发生的费用支出 D国家发改委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财政学名词解释

1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收益。 2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而第二个特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3公共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4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5什么是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目标啊。 6资源配置: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7公共生产: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8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9负荷定价:负荷定价法是指按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10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11内源性效益:是指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12公共选择: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13直接民主决策:全体公民都参与决策,采用“一人一票”原则,投票表决通过决策,就是直接民主决策。 14间接民主决策: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票进行公共决策,而是选民通过选票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并授权这些代表代表选民做出公共决策。 15财政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财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为而发生争议时,财政执法主体的上一级财政机关或者制定法律、法规的其他机关,根据相对方的申请,依法对该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决定的行政法律制度,它是财政机关在系统内部自行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6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 17经常性支出:是指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支出。 18资本性支出:是指用于购买或生产适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财政名词解释

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调节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 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经济活动。 2、帕累托最优:又称经济上的效率、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是指在既定的 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受益而其他人不受损。 3、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已经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下,仍不能带来经济效率和满意的收入分配的各种情况。 4、政府失灵:是指由于存在政府内在的缺陷而导致政府干预的低效或无效,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资本的最优配置。 5、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是指国家依据宏观经济的波动特征,有意识的采取特定 的财政手段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缺口。 6、公共品:是具有公共消费性质的产品或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7、非排他性:指一旦产品被提供出来,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他的同等消费。 8:、非竞争性:是指一旦产品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消费者的收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9、俱乐部产品:是指一种混合类公共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轻易做到排他性。 10、外部性:只要某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或某一厂商的生产函数)所包含的变 量是在另外一个人(或厂商)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用公式表示 为:Ua=Ua(X1,X2,X3,...,Xn,Y1) 即活动主体a的活动不仅受其自身活动的影响,还受来自于类似Y1这类活动的影响 11、矫正性税收:是实现外部性矫正的重要手段,核心内容在于用税收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额,又被称为“庇古税” 12、政治均衡: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投票规则下就一种或多种公共品的供给及其成本分摊达

(完整word版)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财政学名词解释 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 行政管理费:行政管理费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以及外事机构、重要党派团体行使职能所需的经费支出。 文科卫支出:文科卫支出是文化、教育、卫生支出的简称。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说用于这方面的支出现在是生产性的了。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 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是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现收现付制: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看,支付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财政贴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 政府收费:是指政府因履行职责而向一部分单位和公民提供直接服务而得到的政府收入。政府收费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 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税负相同. 所得课税:是指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所得课税可以根据纳税人的不同分为对企业课税和对个人课税两大类.所得税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主体税种. 财产课税:是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价内税与价外税:价外税是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税款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的税。是按照税收与价格的组成关系对税收进行的分类。价内税是税金构成价格的组成部分混转: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的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 二、简答题 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经济意义为

公共财政学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财政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6分) 1. “看不见的手” 答:亚当·斯密在1776年撰写的《国富论》中说明竞争和利润动机将导致个人在追逐个人利益时能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市场机制像“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以最可行的方式进行生产。 2. 公共财政消耗性支出 答:消耗性支出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性支出,这些支出通常可以获得相应的商品与劳务。 3. 税收的归宿 答:税收负担经转嫁后最终的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4. 帕累托改进 答:如果资源配置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第二,没有人处境变坏。那么,我们称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5. 阿罗不可能定理 答: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满足—切民主制度的要求而又能避免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不存在。 6.公债 答: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种手段。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效率指的是什么? 答:效率通常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如果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那么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有效或帕累托最优。 2.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税收可以分为几大类? 答: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这三大类。 4.政府如何设计税制? 答:由于各税收原则目标的多重性产生于财政职能的多重性,因而税制设计往往依各国政府的职能偏好所在而不同。重要的是,在选定首要原则之后,如何使其他原则在此约束条件下更好地加以满足。 5.政府现在主要从事什么活动? 答:政府的首要作用是提供涵盖所有经济交易的法律框架,除此之外,政府活动包括:生产产品和服务;管制和补贴私人生产;购买产品和服务;收入再分配。 6.什么是税收的受益原则? 答:受益原则要求每个纳税者根据他从公共服务中获得利益的水平来相应纳税,即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府服务中获得的收益相等。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实证分析:描述各种经济因素的存在与经济运行的过程,并试图在各种经济或政治手段之间建立起联系,重在回答问题,分为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 规范分析:在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 帕累托效率:不断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某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差。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制程的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两者间的比率。 产品组合效率:在一定社会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实现产出最大化 交换效率:在一定社会产出水平的条件,如何将产品配置给个人,最理想 生产契约曲线:生产满足帕累托效率的标准的资源配置有无数种,如果将这些等产量线上的切点用光滑曲线连结起来,届形成了生产契约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转化曲线:把生产契约曲线上的所有点表示的产量在图中标出形成的曲线救市生产可能性曲线 交换契约曲线:将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连结而成的曲线 公共产品: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 外部性: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的情形 公共选择:投票人(纳税人)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投票悖论:简单投票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 单峰偏好:假如投票人从自己最偏好的结果向任何方向偏离之后,他的效用就会下降,则成为*** 中间投票人: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强,另一半则比他弱 阿罗不可能定理:在相当弱的条件下,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抉择机制是不存在的 竞争性: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被其他人享用。 排他性: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种产品的权利,从而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公共地的悲剧: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开发和利用,这一现象称为** 科斯定理:无论谁获得产权,有关各方总能总能达成一种协议,通过这一协议使每个人的状况都能变好,而且其结果是有效率的,这一定律被称为** 瓦格纳法则:瓦格纳对财政支出和政府部门扩张趋势的预言和其成因被后来的经济学者称为** 社会保险:由中国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点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现收现付制:以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完全积累制: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为指导的筹资方式 部分积累制:以近期横向收付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原则相结合的收付方式 国有财产收入:政府凭借其所拥有的财产而取得的租金,利息或变卖卖价款等收入,历史上把它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实现规定的标准,对私人部门强制课征所得的收入 边际税率:应缴纳税额的增量与税基增量的比 累进税率:将税基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将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加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 总额税:指纳税义务不因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改变而改变的税收 逆弹性法则:比例税率应该与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 税收转嫁: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将自己应当承担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其他人的过程 前转:也称为顺转,指纳税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按照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通过提高价格的方法,将纳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要素的购买者,即卖方向买方转嫁 后转:后传也称逆转,指纳税人用压低进价,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将所纳税款向后转移给商品要素提供者的一种形式。

财政学名词解释83404

财政学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政府干预:主要手段有3个方面——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法律、国防等;反之,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服装等。 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公共提供: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私人提供: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财政支出的效率: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 财政监督: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称为财政监督。 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购买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财政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⒈财政:通常的解释: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或分配)活动、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财政的一般概念表述: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⒉公共财政论:他们将财政作为公共经济部门,集中研究社会公共需要及其满足手段,即公共产品问题,并通过构建投票论、政治联盟论、官僚主义论和制度选择论等,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决定公共产品的生产、分配以及相关的政治与集体行动的决策过程,形成了具有很大影响的公共选择学派。这就是公共财政理论。 ⒊混合经济:现实的经济体制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完全自由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混合,即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是指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 ⒋市场失灵:指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⒌公共产品:社会共同使用的物品和服务,如国防、路灯、警察、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等,称为公共产品。 ⒍政府失灵:指政府干预作为弥补市场失灵和缺陷的手段时,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和经济目标或给社会带来额外的福利损失。 ⒎外部效应(性):指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者私人边际收益和社会边际收益之间的非一致性。 ⒏瓦格纳法则: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政府职能的扩大,要求保证行使这些政府职能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 ⒐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财政一方面付出了资金,另一方面也相应地获得了商品的服务。 ⒑转移性支出:财政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包括社保、财政补贴、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等。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直接所得。 ⒒投资性支出: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需的资产而花费的财政支出,也称公共投资或政府投资。 ⒓政府采购: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 ⒔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作为特殊的投资主体,为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利用财政支出对特定部门进行的投资活动。 ⒕BOT :即建设-经营-转让。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指一个承建者或发起者(非国有部门)从委托人(通常为政府)手中获取特许权,然后从事项目的融资、建设和经营,并在特许期内拥有该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特许期结束以后,将项目无偿转让给委托人。

财政与金融 课后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通过对财政收入而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有计划地进行分配的过程。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属于财政分配的第一个阶段,是国家将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拥有的一部分社会产品,通过一定形式的渠道筹集起来形成的货币资金的总和。 国债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与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指财政支出依靠债务收入来安排的程度。 财政偿债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反应了财政偿还到期国债本息的能力。 国债余额管理:是指立法机关不具体限定中央政府当年国债发行额度,而是通过限定一个年末不得突破的国债余额上限以达到科学管理国债规模的方式。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确定的预算体制,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预算收入,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财权财力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 货币制度:是指一国由法律确定的关于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金融市场: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本流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活动的总称。 期货交易:是指商品的交割和结算要在商品成交后的一定时期中进行结算时,按买卖契约成立时的行市,而不是按照交割时的行市进行结算。 期货:是现在进行买卖,但是在将来进行交收或交割的标的物,这个标的物可以是某种商品例如黄金、原油、农产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还可以是金融指标。 期权:又称“选择权”,是指一种能在未来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商品的权利。而金融期权则是以金融商品或金融期货合约为标的物的期权交易方式。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 特里芬难题: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

财政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隐性支出: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不表现为收入或支出,或者有些政府收支并不反映在收支账户上。 2.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这种状态被认为是最好的。 3.帕累托改进:如果有某种资源配置状态,通过一定的调整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境况 至少不变坏,就可以肯定,调整后的状态优于调整前的状态。 4.生产效率:使每一种产品的生产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产出。 5.交换效率:让给定数量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消费者的需要。 6.产品组合效率:是指生产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与消费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相等。 7.公平:社会收入分配的理想状态。 8.贫困指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9.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0.公共产品:公众共同受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但不具备或者内部效益不显著的产品)。 11.现收现付制:用本期的缴款来支付本期的支出,具有后代人的利益向前代人转移的收入再分配影响。 12.完全基金制: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缴款来承担自己的福利支出,这种制度被称为完全基金制。 13.纳税人:法律上的课税主体是税法所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或法人。 14负税人:经济上的课税主体 15.卖方税:指纳税人在交易过程中对销售方的征的税。 16.买方税:指在交易过程中对购买者的征税。 17.流转税:以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与劳务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 18.所得税:以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分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19.财产税:以财产为课税对象。 20.定额税率:用绝对金额来表示的税率形式。 20.比例税率:对课税对象按照同一比例课征的税率。 21.累进税率:税率随着征税对象量的增加而上升的税率形式。 22.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值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23.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24.财产税:以纳税人拥有或取得的财产作为其征税对象并据以征税的一类税收。 25.收入效应:税收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使纳税人的个人收入减少,从而降低纳税人的税后福利水平。 26.总额税:只产生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的税收。 27.中性税收:只产生收入效应的税。 28.替代效应:指税收影响相对价格,在个人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因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产生的对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 29.扭曲性税收:产生替代效应的税收。 30.超额负担:由税收的替代效应引起的纳税人福利的减少。 31.矫正税:用于矫正市场缺陷的税收。 32.税收负担: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纳税就是一种纯粹的损失,这种损失被称为税收负担。 33.直接负担是纳税人所纳税款不能转嫁与他人,而由自己承受的税收负担; 34.间接负担是纳税人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而对非纳税人形成的税收负担。 35.前转嫁又称顺转嫁,是卖方通过提高所出售的产品、服务或要素的价格,将一部分或全部税收负担转移给买方的活动。

财政部部门决算名词解释

财政部2016年度部门决算名词解释 一、财政拨款收入:指中央财政当年拨付的资金。 二、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如:中国财政杂志社的刊物发行收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国债协会、中国会计学会收取的会费收入等。 三、经营收入: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如:中国财政杂志社广告收入等。 四、其他收入:指除上述“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以外的收入。主要是按规定动用的售房收入、存款利息收入等。 五、用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指事业单位在当年的“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不足以安排当年支出的情况下,使用以前年度积累的事业基金(事业单位当年收支相抵后按国家规定提取、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的基金)弥补本年度收支缺口的资金。 六、年初结转和结余:指以前年度尚未完成、结转到本年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七、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行政运行(项):指财政部行政单位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包括财

政部本级、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评估中心、财政部关税政策研究中心、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财政部财政票据监管中心,下同)用于保障机构正常运行、开展日常工作的基本支出。 八、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一般行政管理事务(项):指财政部行政单位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开展财政立法、决算编审、资产产权管理等未单独设置项级科目的专门性财政管理工作的项目支出。 九、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机关服务(项):指财政部机关服务中心为部机关提供文件印制、办公楼日常维修维护等后勤保障服务的支出。 十、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预算改革业务(项):指财政部开展预算改革、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的项目支出。 十一、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财政国库业务(项):指财政部用于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业务方面的项目支出。 十二、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财政监察(项):指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开展财政预算监管等 业务工作的项目支出。 十三、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信息化建设(项):指财政部用于业务软件开发、硬件购置、系统升级等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项目支出。 十四、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事业运行(项):

财政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指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2.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利益 3.公共物品: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提供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4.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一些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 5.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6.财政: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活动,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 陷、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7.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及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国民总收入,是一个分配过程。 8.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9.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 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或融资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 10.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会计上习惯用红字表示,故名赤字。 11.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12.公共生产: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13.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 14.成本效益分析法: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于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 15.公共选择:指人民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 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16.购买性支出: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 服务支出。 17.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地单方面的转移。 18.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19.BOT投资方式:它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 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 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20.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21.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 的收入。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22.税收: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及其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分配过程,是一种 特殊的以国家为主题的分配关系。 23.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纳税人通过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 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24.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或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25.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是通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对比来计量 26.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反映国家和政府的收支范围、方向和政策,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 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 27.国债负担率:只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它着眼于国债的存量,反映国债累积量相对于周年经济总规模的比例关系。 28.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 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29.零基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 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30.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也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31.赤字政策:指国家有意识的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需求的增长。 32.结构性赤字:只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条件下的赤字,也成为充分就业赤字。 33.周期性赤字:是指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而产生和增减的赤字。 34..政府干预失效(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干预非但没有弥补市场失灵和客克服市场缺陷,而是干预了正常的市场规则,降低了市场效率。 35..预算外资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负率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36.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数额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37.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也称为纳税主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