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爬山虎的脚》

6《爬山虎的脚》

6《爬山虎的脚》
6《爬山虎的脚》

课时计戈Ij

6. 爬山虎的脚

1. 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 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 主要内容。 Ppt 、视频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 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 反馈读书情况

1. 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 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 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 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 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课题

目标

重点设计 难点设计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课时设计 两课时 教法设计 新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学法设计 小组合作交流法 (四)

第二课时

(四)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

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

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

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自

c、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

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

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

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

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

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练习与作业:

1.背诵781

2.13自然段

2.根据课文内容,并搜集有关材料,当一回小导游写一

篇解说词,介绍小鸟天堂的奇观。

板书设计:

脚后记: 特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样

子:像……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触7巴7拉、贴(牢

固)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爬山虎的脚阅读题

《爬山虎的脚》文段选读(一)(18分) 爬山虎刚长(cháng zhǎng)出来的叶子是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一顺儿朝(cháo zhāo)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chóng zhòng)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kòng kōng)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我会在文段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2、我会给文段补充完整。(4分) 3、我会写出下列的近义词。(3分) 均匀()拂过()引人注意() 4、给句子中的“一”选择正确的答案。(4分) A、数量一; B、一律,没有例外; C、满、全; D、表示最少。 (1)叶尖一顺儿朝下。()(2)不留一点儿空隙。() (3)一阵风拂过。()(4)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5、长大后的叶子有三个特点:一是();二是();三是()(3分) 《爬山虎的脚》文段选读(二)(32分)

以前,我只(就是说仅仅是)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①这就是爬山虎的脚。②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③茎上长叶柄(bǐn bǐng)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④爬山虎的脚长在茎(jīn jīng)上。 爬山虎的脚触(cù chù)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zháo zhe)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花费费用)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文中的括号里给出了加点字的不同含义,请联系句子用“√”选出正确的解释。(2分) 2、我会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4分) 3、我能写近义词。(3分) 痕迹()牢固()逐渐() 4、我能写反义词。(3分)

四年级语文6爬山虎的脚

课题: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理。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方法:读练教学法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四、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三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四、教学准备 1、爬山虎实物展示。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实物,你认识吗?在哪儿见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 2、介绍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3、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检查 1、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3——5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呢?(叶子。)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爬山虎的脚》设计理念及课堂实录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精读课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到底该教什么、学什么?最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言语表现。只有在阅读中深入地品悟语言、辨析语言,让孩子们沉潜于鲜活的言语中去品味和揣摩,让他们体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才能使他们在说和写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在言语表现中滋养言语生命,获得言语能力的磨炼和提高。 潘新和教授和王尚文教授都认为,对学生学习语言来说,尤其要重视在具体的文体语境中,对活的语言的领会,对其作动态分析,形成“言语感”。那《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它的文体特点是什么呢? 《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叶老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一篇观察范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叶老先写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再写“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叶子,最后写爬山虎的脚。而写爬山虎脚的部分,又按“脚的样子”、“怎么爬”以及“脚的变化”每段一个主题,分三段进行了细致精准的描写。在每个主题中又渗透观察方法,比如“今年我注意了”中的“注意”、“如果你仔细看”中的“仔细”,还有最后一段的“不几天”、“后来”、“逐渐”这些词语,都在传递作者的观察方法,告诉孩子们观察要专注、要仔细、要长时间,这样方能了解事物的秘妙。 因而,本课的教学,我通过互文对照、动作模仿、词语辨析等形式让孩子们体悟叶老用词的精准和妥贴。课堂上采用朗读、对比、替换等方法,把学生置身于语言的海洋中,通过涵咏、体悟、辨析文章中的词语、句子,让孩子们去感悟语言的表现形式,积累精彩的语段,并通过角色换位,让孩子们用第一人称写一写爬山虎脚的一个主题,在换人称的改写中实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学会表达,实现在语言学习中滋养言语生命,努力体现以“言语表现”为本位课堂的教学理念。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先看老师写三个字。(板书“叶圣陶”)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人的—— 生:名字。 师:有关叶圣陶,你知道他哪些方面的事呢? 生1:我知道叶圣陶是一个作家,我看过他写的一篇文章叫《荷花》。从《荷花》这篇文章里,我知道叶圣陶是一个很会观察的人。 师:你真善于学习!还有吗? 生2:叶圣陶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编辑。 师:是啊,叶圣陶是我国现代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又是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因为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贴得非常近,所以大家都很喜欢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专门为我们小朋友写的一篇观察范文,题目叫(手指课前板书好的课题,生齐读——《爬山虎的脚》) 师:叶圣陶爷爷在生活中观察到了哪些东西,又是怎样把它写成这篇文章的?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确,放开声音来。(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我看到许多同学都举起了小手,已经读好了,是吧?刚才在读的时候,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当中有没有比较难读的句子?你的小手举得最高,请你吧。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句子特别难读? 生:感觉句子翻来覆去的。 师:你有“翻来覆去的”的感觉,是吧?这个句子有两个生字,的确挺难读的,不瞒你们说,老师第一次读的时候也出错了,所以我也觉得这个句子特别难读。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生自由读。) 师:现在谁有信心来读一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一男生读。) 师:读得不错,尤其是这两个红色的生字(茎、柄),看老师写一写。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案例鉴定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生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颜色美、动态和静态美。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爬山虎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学习爬山虎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不知道大家想不想听? 生;想听。 师;师播放歌曲《两只老虎》。同学们歌曲中的两只老虎跑的快吗? 生;快。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认识一个植物中的老虎“爬山虎”它跑的也很快,大家想认识它吗? 生;想。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看看这种植物它是怎样爬到墙上的?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2.作者简介。 师:同学们昨天让大家预习新课的时候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请大家把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并向大家展示一下,看谁记录得最全面、简洁。 师:课件出示叶圣陶图片及文字介绍。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要求对课文读准、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新词) 师:有的同学的识字量非常丰富已经认识这些字了,有的同学有自己的好的识字方法,请同学们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课件出示: 虎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生1:我识记生字,把这些生字分类来记。 左右结构:操嫩顺均隙柄瞧 上下结构:占叠茎萎 全包围结构:固 半包围结构:虎 生2:我是按找形近字的方法记的。 生3:我是按难易程度分开记的。 …… 师:同学们分享的不错,都用心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本课课文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对爬山虎也有了一些了解了,谁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知道的爬山虎。 三、学习课文 生1:我喜欢爬山虎的叶子,因为它的叶子叶尖一顺朝下。 师:哦,是吗?那描写叶子的是那一段呢? 生1:第二自然段。 师:那你就来当老师,把这一段的内容讲讲吧。 生1:这一段写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由嫩红变成嫩绿。长大的叶子叶尖一顺朝下,均匀。本段写了5句话。

6.爬山虎的脚(导学案)完整版通用

6.爬山虎的脚

爬的,最后描写了爬山虎 的_______和_______的密 切关系。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效果。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 抓重点词语,体会爬山虎爬的过程(教学重点) 师:爬山虎有一种独特的本领,到底是什么本领呢?请你们自由读第4自然段,找找答案。 生:我找到了,爬山虎的本领是爬。(生读相关句子) 师:请你用“△”标出关于“爬”的动词。你能把这些动词突出地读出来吗? 生:能!(生读,教师适当指导)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爬山虎爬的样子。(放录音) 师:谁能用自己的办法演示爬的过程? 生:我来试一试。把我的身体看做是爬山虎的茎,胳膊看做是细丝,手指看作小圆片,请大家读书中的句子,我来演示给大家看。(其他学生读,该生演示) 师:你演示得真棒!大家给他点掌声吧。 师: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向上爬的,那你们知道它的爬和壁虎的爬有什么不同吗? 生:壁虎的脚爬行是不能留在那里的,爬山虎的脚是爬到哪里就长到哪里。 师:说得真好。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里用词多准确啊!我们在习作时也要注意用词准确。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生齐读)

10《爬山虎的脚》(1)

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叶圣陶先生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一篇观察范文。文章 的结构非常清晰。全文从爬山虎的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三 方面介绍爬山虎。叶老先写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再写“引人注意”的爬山虎 的叶子,最后写爬山虎的脚。而写爬山虎脚的部分,又按“脚的样子”、“怎 么爬”以及“脚的变化”每段一个主题,分三段进行了细致精准的描写。在每 个主题中又渗透观察方法,比如“今年我注意了”中的“注意”、“如果你仔 细看”中的“仔细”,还有最后一段的“不几天”、“后来”、“逐渐”这些 词语,都在传递作者的观察方法,告诉孩子们观察要专注、要仔细、要长时间、有顺序且有重点加上联想,这样方能了解事物的秘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虎、茎、柄”等生字,正确读写“一顺儿、均匀、重叠、空隙” 等词语,并理解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爬山 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叶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圈画生字词,搜集爬山虎的图片和作者资料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题质疑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仔细听:“青藤弯弯细又长,绿叶 密密两相傍。藤上长出卷胡须,轻轻松松爬高墙!

2.谁猜出来啦?(板书:爬山虎) 3.爬山虎有一种高超的本领就是——爬墙。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叶圣陶,一起去揭开了爬山虎爬墙的秘密。(板书:的脚) 4.读题质疑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 正音:叶柄(后鼻音) 理解:均匀(1)找近义词:平均 (2)联系上下文:指叶子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书写:隙(左窄右宽,上面的“小”不出钩)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 快速默读 师:生字词学完了,我们回到课文中,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课文从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特点和怎样爬墙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四、品读课文,感悟方法 1.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爬山虎喜欢生长在哪里。 2.指名回答(教师完成简笔画) 3.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关键词句。(教师完成简笔画) 4.学生交流,教师完成板书:颜色形态 5.谁来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刚长出来嫩红——长大了嫩绿)

爬山虎的脚

6爬山虎的脚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汉字,学会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品味文中生动、形象及准确、精当的语言,并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爬山虎的可爱,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进而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初步感知全文,导学1-2自然段。 二、导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哪些同学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 (二)预习要求 1.初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段落具体写爬山虎的脚。 2.学习生字新词。 3.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预设问题:①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②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三)检测学情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 爬山虎.(hǔ)占.地(zhàn) 铺.(pū)开均.(jūn)匀(yún) 重叠.(dié) 根茎.(jīnɡ) 叶柄.(bǐnɡ) 触.着(chù) 痕.(hén)迹 (2)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 2.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①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6爬山虎的脚2

6 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学习第一、二段。 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①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给课文分段。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①这一段讲了什么? ②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①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②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③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6爬山虎的脚1

6 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 目标:1、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过程: 一、复习:(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投影句子,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再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轻声朗读。 2、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六、总结第三段: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点) 2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重点) 3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 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 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嫩、茎、一顺儿、漾起波纹、触着墙、痕、迹、蛟、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6、爬山虎的脚

6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 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4、教学课件。 教学策略: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有几个谜语想让大家猜一下: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2、导语: 无论是丝瓜还是葡萄都需要搭架子,才能往高处生长。而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

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有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吗?那你们发现、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那就发现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吧!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初读课文,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2、检查生字词。 3、分段落读课文。 4、读完课文后,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爬山虎有脚) 三、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 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一一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图。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指导朗读: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教学,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二、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中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江苏省苏州市人。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除《爬山虎的脚》外,还有《记金华的双龙洞》《小青石》等。) ②、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的题眼是什么?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愿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2)指导生字写法。 叠(下面是“且”);逐(“半包围”);虎( 第三笔“﹁”等) (3)掌握多音字。 (4)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6 爬山虎的脚(1)

6 爬山虎的脚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

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五、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 2、指名“自我介绍”。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 b.标出你喜欢的词,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 C、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二、汇报交流 1、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以及那么……那么……”句式的好处。 2、指导朗读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叶圣陶) 一、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 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 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背诵3、4自然段。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三、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爬山虎的实物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八、作业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两个植物:(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大家都知道丝瓜藤和葡萄藤都是依附架 子生长,否则无法向高处生长。而有一种植物,它不像丝瓜、葡萄依附架子往高处生长。它 不用搭架子自己就能向高处生长。这是什么植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它,揭穿它自己 就能向高处生长的秘密。同学们,请打开书本,大声地告诉老师,那种植物是什么?(爬山

虎,师书写课题)有哪些同学见过爬山虎?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爬山虎,我们一起来看爬 山虎是什么样的。(带领大家一起观察)我们观察到爬山虎有叶子,藤蔓??我国著名作家、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他的笔下爬山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爬山虎的脚》。 大家又发现课题有什么特点吗?(拟人) 介绍叶圣陶的生平。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叶柄引人注意 多音字:占得铺空着曲

6《爬山虎的脚 》教学指导设计公开课

6爬山虎的脚 学情分析 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他们开始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复杂的分析,孩子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二、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 2.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嫩茎一顺儿漾起波纹 触着墙痕迹蛟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三、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 4.5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 (1)指名读。(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