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心理健康维护

幼儿心理健康维护

幼儿心理健康维护
幼儿心理健康维护

第10 次课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

步骤1:导入(10分钟)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

步骤2:主要内容

在《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所以,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当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有所忽视,比如目前马加爵的例子,堂堂一名大学生应该为自己的来来充满理想,但他们会有如此的做法,不得不令我们教育界人士的深思。造成一些心理弊病除了自身以外,还与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有密切的关系。

一、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的、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和其他事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不吮手指或咬物睡觉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与同龄幼儿相符。无口吃现象,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爱与小朋友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骂人,不嫉妒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的生活,在成人的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做力所能能及的事。

4、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畏难、胆怯等。

幼儿时期是认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然而不少来自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情感脆弱、独立性急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二、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

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环境、教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有为数不少的幼儿会在其发展的某些阶段里,出现或多或少的在情绪或行为上的轻微偏异。例如:情绪不稳、爱发脾气、任性、多动、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破坏性行为、敏感、多疑、胆怯、退缩、依赖性强等。这些在情绪或行为上的偏异,除了具有程度上的差异外,有的还有一定的性别差异。也有一些幼儿会出现相对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如:夜惊、神经性厌食、口吃、多动症、攻击性行为、咬指甲等。

1、夜惊

夜惊,是指睡眠时所产生的一种惊恐反应,属于睡眠障碍。

幼儿夜惊的主要表现是:在睡眠中惊醒,从床上突然坐起、两眼瞪直、惊慌失措、或哭喊出声,表现出恐惧、害怕、惊慌、焦虑等神情。这时,如果叫他,通常难以唤醒,对于他人的安抚,他一般不予理会。夜惊的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发作后仍然能平静入睡,睡醒后基本上对此事没有记忆。

引起幼儿夜惊的主要原因有:

⑴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如离开亲人进入到陌生环境,受到成人的严厉责备,睡前看了较紧张、较恐怖的电视,或经常听一些情节较严重的故事等。

⑵不良的睡眠习惯。如睡眠时将手压在胸口上等。

⑶躯体患有疾病。如因鼻咽部位患病而引起睡眠时呼吸不畅,或患肠道寄生病等。

幼儿夜惊的预防与矫治:

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的各种因素。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如果幼儿患有躯体方面的疾病,应及时进行治疗。随着引起夜惊诱因的解除以及幼儿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幼儿的夜惊会自行消失。

2、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是指由于心理因素而引起的一种进食障碍。

幼儿神经性厌食通常表现为:对食物缺乏兴趣,没有食欲,进食量减少,如果强迫进食则易引起呕吐。

引起幼儿神经性厌食的主要原因有:

⑴精神紧张。如受到强烈的惊吓,家庭关系紧张,对新环境不适应,离开亲人等。

⑵家长过分注意幼儿的进食量,强迫幼儿进食。

幼儿神经性厌食的预防与矫治:

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使幼儿能精神放松,情绪愉快。成人要改变不良的喂养方式,不要强迫幼儿进食,同时,积极地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如果能有其他幼儿与其一起进餐,则可以起到较好的矫治效果。

3、口吃

口吃,是指在说话的时候不自主地在字音或字句上,表现出不正确的停顿、延长和重复现象。他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节律障碍。

口吃的幼儿在说话时,通常还伴有情绪激动、跺脚、摇头、瞪眼等表现。口吃的幼儿常有自卑、胆怯、退缩、少言寡语、孤独、不合群等消极的心理特征。在患口吃的幼儿中,通常男幼儿多于女幼儿。

引起幼儿口吃的主要原因有:

⑴精神紧张。如家长对幼儿的期望过高,对幼儿的态度过于严厉;由于父母离异、强烈的惊吓使得幼儿受到精神上的刺激等。口吃本身又会加剧幼儿心理的紧张程度,因而,当幼儿处于激动、紧张等状态时,其口吃现象则会餐表现得更为严重。

⑵模仿。幼儿具有好模仿的特点,由于觉得口吃择讲起话来很好玩,于是经常加以模仿,时间长了变形成习惯。

⑶成人教育上的失误。两三岁的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的迅速时期,由于他们还不能迅

速地选择词汇,或是不能迅速地组句,有时会餐表现出重复回延长某一个字或语言不连贯、不流畅的现象,这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属于正常现象,是一种发育性的口吃,而不是真正的口吃。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种口吃现象会逐渐消失。但如果在这一阶段中,成人经常对此加以纠正、训斥或加以模仿,无形之中会起到强化的作用,引起幼儿对自己说话的过分注意,使幼儿担心自己的说话不流利,精神变得紧张,这样口吃就会变得更加严重,结果反而真的形成了口吃。

幼儿口吃的预防与治疗:

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成人应用平静、柔和的语气与幼儿说话,引导幼儿不要着急、慢慢地说,决不要对幼儿口吃现象进行指责或过于纠正。同时,成人也应注意周围的环境,尽可能避免因幼儿口吃而遭到周围人的嘲笑或模仿。引导幼儿练习朗读儿歌、练习唱歌,也是帮助幼儿矫正口吃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同时配以专门的训练。对于幼儿在语言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不流畅现象,成人应正确对待,不要幼儿对说话感到紧张和不安。

4、多动症

多动症是多动综合症的简称,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性疾患。多动症,是指以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症。

多动症一般在幼儿3岁左右就会起病。在患多动症的幼儿中,通常男幼儿多于女幼儿。

幼儿多动症的主要表现:

⑴活动过多、动个不停、不能静坐、常干扰别人的活动、活动无目标。

⑵动作笨拙、精细动作的能力较差。

⑶注意力不易集中、易转移、做事常常有始无终。

⑷易发脾气、易兴奋激动、情绪易波动。

⑸有冲动行为和攻击行为、行为易变、对小动物无辜残忍。

⑹难于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等。

以上这些表现,并非每个多动症患者都具备,而且,其表现的程度也非完全一样。

幼儿多动症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很复杂,一般认为,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遗传因素、脑损伤、代谢障碍、铅中毒以及不良的教育方式等。

多动症的症状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但是,由于幼儿多动症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会影响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会引起人们对他们的不断干预,这些都记将对他们心理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及早进行矫治。

对于多动症的幼儿,成人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帮助和指导,多鼓励他们,多表扬他们,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律生活、鼓励他们多参加小组和集体的活动、引导他们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加强其动作的练习。通过这些,可以对他们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配合使用其它的治疗方法,如行为治疗等。

5、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有意想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当受到挫折时,采取打人、踢人、咬人、扔东西等类似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以引起与别人的对立和争斗。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幼儿。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⑴家庭教育不当。如:家长对幼儿过分溺爱,造成幼儿任性、霸道;家长怕幼儿吃亏,告诉幼儿"别人要是打你,你就打他",这种错误的引导会使幼儿从"以牙还牙",逐渐发展到欺负弱小;家长经常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幼儿,为幼儿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

⑵疏泄情绪、保护自己。当幼儿受到挫折时,由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社会交往的经验,为了解除心理的紧张或维护自己的自尊,便采取攻击他人行为来疏泄自己的情绪或保护自己。

⑶模仿。幼儿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如果在他生活的环境中经常有攻击性行为出现,或所看的电视中常有暴力行为镜头,他就会去模仿、学习。

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成人应尽早给予矫正,否则,会使幼儿出现社会适应性的困难,更会影响孩子道德行为的发展。为此,家长应该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不能简单和粗暴地对待幼儿,应为幼儿提供一个温暖、宁静、祥和的生活环境。托幼园所也应该调整好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如何对待挫折等。对于攻击性行为较严重的幼儿,可以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成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和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和促使幼儿社会化的过程。

6、咬指甲。

咬指甲,是指经常控制不住地表现出用牙齿咬去指甲的行为。

幼儿咬指甲这一行为多发生在3岁以上。咬指甲表现较严重的幼儿会将十个手指的指甲都咬得很短,有的甚至会把指甲上的甲床咬出血来。还有的幼儿不仅咬手指甲,而且,还咬手指上的各个小关节、衣服袖子或其他物品。

幼儿咬指甲的行为,主要是与幼儿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关,因而,其行为多半发生在幼儿情绪紧张、焦虑不安的时候,如受到成人批评、训斥等,这是幼儿内心处于紧张状态,他也会经常地表现出这一行为,有的人甚至终生难改。

幼儿咬指甲的预防和矫治:

消除引起幼儿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帮助幼儿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承认通过多关心幼儿,多与幼儿参加各种游戏活动,使幼儿能摆脱紧张情绪,轻松而又愉快地生活和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剪指甲等。对于咬指甲较严重的幼儿,可以采取行为治疗的方法。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 传统教育观念。延续上千年的传统教育观念一直抑制人们把幼儿看作小成人,使人们走不出误区。(1)幼儿许多活动范围仍然受到严格限制;(2)仍摆不平“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被保护着”与“保护者”之间平等的关系;(3)教师仍是更多地考虑“教什么”“,学什么”,忽略了培养幼儿“爱学”的主动学习习惯,导致幼儿的思维、想象空间、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束缚;(4)教育的重心仍是教师讲幼儿听,倾向于技能和智力的训练;(5)教师、家长关心的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了其他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人格养成、身心素质养成等。

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偏见使幼儿教育变成了“成人”的教育,忽视了“成才”的教育,有悖于当今世界立足的根源在于创造而不是复制,阻碍了儿童健康心理的成长,当幼儿想说不能说,想做不能做时就会产生压抑、焦躁的不良心理,

2. 急于求成的教育心态。独生子女政策和传统的光宗耀祖的宗族观念使家长急于求成。所有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错误的认为出息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业的优异与有一门特长,将技能与智力的训练当作教育的全部内涵,许多家长为此不疲争相仿效,有的幼儿园投其所好,大办特长班。不管幼儿愿意与否,一切生活在老师、家长们的安排下,既紧张又呆板,这无形地抑制了幼儿潜能的发挥,在老师、家长的强迫下被动学习,而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创造灵感得不到发挥,使身心健康受影响。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内心会激起愤恨,形成对抗心理,变得情绪不稳定,孤独、抑郁,不敢交往,不会和同伴相处,经不起挫折,不敢面对挑战,产生灰心丧气、依赖、自信心不强、退缩、随心所欲等不良心理。

3. 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脱节。由于我国还没有更好的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相互协调和方向一致的教育保障制度体系,使教育脱节。幼儿在园、在家、在社会上的表现不一影响了正常的心理健康发展。

4. 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当前我国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他们常常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师认为幼儿有心理问题是幼儿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常常不予理会,有的则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或是个人行为习惯的问题,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简单的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从家长来看,大部分能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们比幼儿教师更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一方面希望孩子听话,一方面又鼓励孩子发展自我,甚至放纵和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冷淡、自卑、吝啬、孤僻、胆怯等心理特征。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尊重幼儿心理权益,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联合国于1959年颁布了“儿童基本权益宣言”,主要倡导满足儿童在生活、营养和受教育方面的需要。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别害怕,你一定会成功”等话语句句注入孩子们的心田,唤起他们的活泼、开朗和自信。

(二)在校内外环境中渗透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

1、学校环境

其中包括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养成的物质环境,如:为幼儿创造温馨的生活空间,小班幼儿的桌椅是粉红的,中班幼儿的桌椅是柠檬黄的,大班幼儿的桌椅是湖蓝的;幼儿园大环境中创设了富有童趣的玩沙、玩水的小世界;而营造一种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氛围更不容忽视,如: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团结互助的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幼儿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中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养成。

2、家庭环境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进家长教育方式,促进家长自身素质提高、完善这一工作放在家长工作的首位。如:定期开展相关

内容的家长讲座,每月出好一份相关内容的家园小报,利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流等途径加以宣传,许多家庭能主动配合学校做好自己小家庭中的物质、心理方面的准备,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3、社区环境

走向社会,争取社区的支持也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抓住每一契机,如:学雷锋做好事,树立助人为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使幼儿能合作、乐群、创新,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游戏、民间游戏、角色游戏、区角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以游戏的开展使幼儿获得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2、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可采用唱歌、绘画、舞蹈、故事、儿歌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在实践过程中,能根据课题内容、阶段目标有目的地选择课程内容,创立了园本课程,其中包括一些大型活动的内容。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利用幼儿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种花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4、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合群性发展

体育活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统训练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四、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保健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需要,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实施相应的心理保健,可以避免幼儿出现心理问题,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心理保健方面的内容很多,在这里,仅介绍在幼儿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比较突出和重要的方面。3~6岁幼儿心理保健的重点:

1、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它是一个人个性特征的核心。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具有什么样的经验,主要来自于外界对他的态度和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形成什么样的自我概念,从而成为其以后个性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幼儿,由于受其认识能力的局限,常常还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他们往往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其中,成人对于幼儿的态度和评价起着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成人对幼儿的态度如何,评价如何,还会影响到同伴对自己的评价。而这一时期的幼儿已开始具有一定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能得到同伴的尊重、赞赏和喜欢。因此,成人在对待幼儿时所采取的态度以及对幼儿所做的评价,都需要十分慎重。

为此,成人一方面应该尊重幼儿,把幼儿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对待,不能随便地批评幼儿、指责幼儿或是训斥幼儿,这也是培养幼儿自尊心的关键。另一方面,成人在对幼儿进行评价的时候,要考虑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切不可因为幼儿的某一件事或某一行为,就对幼儿简单地下结论,如"你怎么这么笨"、"你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等,否则,不仅不能使幼儿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幼儿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成人应该尽可能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幼儿,而且在评价的时候,应该是以一种积极鼓励的方式来对待幼儿、帮助幼儿。促使幼儿能朝着某一方面去努力,从而帮助幼儿建立起对自己正确的态度和看法,使幼儿树立起自尊和自信。

2、重视幼儿正确的性别角色培养。

性别化,是个性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它是指一个人按照社会所认为的适合于其性别的性格特征、情绪反应和行为态度发展的过程。每个社会都有其特定的性别角色的观念以及性别角色的行为标准。

一般来讲,儿童在3岁以前就能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

孩,这是对自己的性别产生了认同。到了3岁以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成人对于幼儿的行为会逐渐表现出性别上的要求,例如,"你是一个男孩子,男孩子是不哭的"、"你怎么这么调皮,一点儿也不像个女孩子"、"女孩子应该干净点儿、温柔点儿"……幼儿的性别角色意识和行为就随之而逐渐产生。

重视幼儿性别角色的培养,有益于幼儿从小建立起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和相应的行为,这对于其一生的性别角色活动以及终生的幸福都是十分关键的。

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化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在幼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教育。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

1.开展个别辅导

儿童合群性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组织案例讨论,学习幼儿心理卫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积累经验,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

2.开展问题儿童的心理治疗

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儿童,心理矫治也是面向全体幼儿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在同一时空,每一个幼儿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就如每个幼儿都会生病一样。在发展的某些阶段,儿童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偏异行为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并不是只有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卫生工作是面向全体幼儿的。对这部分幼儿的异常心理,不给予关注和帮助,忽视了整体中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没有面向全体幼儿。每一个幼儿都有可能需要心理矫治服务,因此正确认识矫治的全体性,有利于提高幼儿心理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和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水平。对胆怯倾向型的儿童运用行为塑造法,取得良好效果,对孤独型、被动倾向型的儿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暗示法等。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健康发展,是幼儿期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的任务,共同的职责。

【维护儿童心理健康】儿童的心理健康需维护

【维护儿童心理健康】儿童的心理健康需维护 导读:还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内心还不够强大,容易因为受到一点影响而造成心理阴影,需要家长细心维护儿童心理健康。那么父母该怎样维护儿童心理健康呢?请看小编为你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儿童常见的典型心理问题 1、学校恐怖症 一寄宿制小学一年级生,得了个怪毛病:每周一上学前常有莫名胃痛、腹痛出现,而到了周五回家时,所有症状均不治而愈。经心理门诊诊断:其患的正是学校恐怖症。据介绍,这种现象以往较易出现于初进托儿所或幼儿园的儿童,可近年来,发病儿童年龄明显增大、持续时间延长。 2、焦虑

焦虑是指一种情绪,成人会有焦虑情绪,孩子也一样会存在焦虑情绪。焦虑是一种不安全感的表现,当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很容易出现焦虑情绪。这些焦虑情绪可以表现为胆小、缺乏自信、敏感、哭闹等。 分析:家长要学会对孩子安全感,多鼓励与表扬孩子,平时多与孩子交流,给予拥抱! 3、人际 很多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不喜欢与别的孩子玩,而是自己一个人玩耍,或者说与同伴玩时,也不会分享与合作,这些就是孩子所产生的人际问题。 微心理分析: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

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所以要善于去引导孩子与别人交往,要鼓励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尊重! 4、恐惧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 分析:恐惧也是焦虑的一种表现,也是因为安全感不够所造成的。 对于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我们对年轻父母有以下几条建议: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幼儿情绪的发展具

幼儿园心理健康课件大全

幼儿园心理健康课件大全 【一齐玩,真快乐】 设计思路: 2019年幼儿园心理健康教案游戏(三篇) 此刻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对幼儿园的一切感到陌生,个别幼儿出现不合群现象,这样会影响幼儿个性的发展。根据这一现象,我设计了小班活动《一齐玩,真快乐》,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我制作了幼儿喜爱的动画形式的课件,并为幼儿准备了超多玩具,让幼儿在玩中体验大家一齐玩快乐,并引导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合群、乐群的性格。 [教学目标]1、透过活动使幼儿体验,大家一齐玩的快乐。 2、引导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合群、乐群的性格。 [教学准备]课件、磁带、录音机、大型积木、各种玩具若干。 [教学重点]给幼儿带给大家一齐玩的机会。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与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进程]1、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些小动物?这天,我们一齐来学小动物走路好吗?(小兔、小鸭、乌龟、小猫)我们刚才学了那么多小动物走路,你们高兴吗?小朋友你们喜欢来幼儿园吗?你们每一天在幼儿园里玩的高兴吗?

小朋友,有个叫妞妞的小朋友她也上幼儿园了,我们一齐看妞妞在幼儿园玩的快乐吗? 2、展开:放课件,幼儿观看。 图一、妞妞独自一个人在玩,小朋友这个小姑娘叫妞妞,你们看她在干什么?她和谁在玩?你觉得妞妞一个人玩快乐吗?你喜欢怎样玩? 图二、我们看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妞妞怎样了?她为什么生气了?鼓励幼儿想办法:你能够和你的小伙伴商量一下,怎样做才能让妞妞不生气,快乐起来呢?小朋友想的办法真不错,我们看妞妞的小伙伴是怎样做的。 图三、来许多小朋友哄她(对不起,我们不是故意的,你别生气了)妞妞看到小朋友态度那么友好,就原谅了他们,也不生气了。 图四、小朋友们拉起妞妞的手说:“妞妞,和我们一齐玩去吧” 图五、妞妞和大家一齐玩,真快乐呀! 提问: 小朋友你们觉得妞妞一个人玩快乐,还是和小朋友一齐玩快乐?你喜欢一个人玩还是和大家一齐玩,当你和小朋友玩玩具或做游戏时,不留意碰到了别人或者碰坏了别人刚搭好积木时,怎样办呢?要向别人说:对不起,这样别人才原谅你,喜欢你,才能成为好朋友。 小结: 刚才看了妞妞一个人玩不快乐,也没意思和大家一齐才是最快乐的,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玩具,小朋友要和大家一齐玩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发展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全社会重视、关注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了对社会的贡献及具劳动效率,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负担。从古到今,每个人都希望孩子能健康的成长,并着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中是否有生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则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究竟要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符合特征的标准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会有一个观念的、正确的评价和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合适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做到就事论事,顺其自然。 ②有自信自立的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有明确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能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自我整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谈定冷静的处理和对待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谐相处、友善对待的方式来克制自己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的宽容的公开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人合作和相处。 ④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的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适应自己,而是自己适应环境。在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着自己的价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有顺利的环境中都能够很好的发展自己。

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1)培养孩子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 培养孩子正确思考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的认识自我。要让孩子从小明白自卑自怜、自暴自弃、自傲自负都是不可取的;作 为一个人,就要做到自信自强、自尊自爱,家长要注意从一点一滴 的小事来培养他,教育他,要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优劣。不要让孩 子随意说出“我不行”,也不盲目夸口“我什么都行”。 (2)加强情感教育,营造健全的感情生活,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 的重要途径之一。 孩子感情冷漠,对人对事好像一切都无所谓,让家长寒心,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太好了,为他想得太多了,为他安排的太细致了,使他在这种优厚的环境中对一切都麻木了。 所以平时要多让孩子了解一些家长的疾苦、教师的疾苦,多讲祖国 的重托,人民的希望。孩子有了远大的理想,才能更多的热爱生活 和学习,才不会沉溺于身边的小事和低级情趣。另外,我们要让孩 子学会对不适宜的感情适当控制,平和的对人对事。如果遇到孩子 无法控制的情况,要帮助孩子学会对感情的合理宣泄,让他把话说 完或者是让他哭,不要憋在心里。 (3)适应环境,与人为善,保持心理宽容 能否面对现实,很好的适应环境,这是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维持心理平衡的非常重要方面。要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 人交往,不可脱离集体把自己封闭起来,否则会使个人主义膨胀, 嫉妒心理增强,自负或自卑。另外,要让孩子学会容忍别人的短处 和过失,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当中的冲突使别人乐于和他交往,学会 宽容、尊敬和信任他人,少些畏惧、仇恨和憎恶。再有,交给孩子 在风气不正的环境中要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应该有“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的精神,但也要学会听取善意报告,不自以为是,我 行我素,与现实格格不入。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 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 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 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 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 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 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 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 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 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3.活泼乐观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4.心态平衡 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5.富于同情心 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6.人际关系良好 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幼儿园心理健康——让自己高兴

心理健康——让自己高兴 设计意图: 喜、怒、哀、乐之情人皆有之,但快乐作为一种积极情绪却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幼儿的成长尤为重要。愉快的情绪既来自于成人的关怀呵护,更取决于幼儿自身的主观体验。在教育中,我们要让幼儿学会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并采取多种方排解已经出现的消极情绪,为快乐的人生奠定基础。 活动目标: 1、懂得情绪愉快有利与身体健康。初步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2、引导幼儿逐渐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活动准备: 4个木偶、一个开心枕 重、难点分析: 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活动过程: 一:感受快乐 拍手入场,进行开心碰碰碰的游戏。 二、开心与烦恼 1、刚才玩的真开心,你们想想平时你还遇到过什么开心的事? 2、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用动作表现) 3、除了开心的事,我们还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谁来说一说你都遇到一些什么不开心的事? 4、不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用动作表现) 5、你喜欢开心的自己还是不开心的自己? 小结:不开心就是生气,生气不仅不让人喜欢,还会对我们身体产生坏的影响。生气的时候,人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身体越来越差,所以我们要尽量不让自己生气,把生气这个坏习惯消灭掉。 三、化解不开心 1、生气商店:谁知道什么是消气商店? 2、我们来看看谁来消气商店了? 3、依次出示小动物,请幼儿帮他们想办法! 4、你觉得消气商店好吗?为什么? 5、如果你生气了,你会想哪些办法让自己消气呢? 小结: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你生气的时候,可以唱唱歌,跳跳舞,玩玩玩具,看看电视或者大声的哭一哭,这样你就能消气,让自己快乐起来。 四、让自己开心 1、介绍开心枕。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3~6岁的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可塑性强,但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极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吸吮手指、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幼儿的发展。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因此。我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相继拉开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序幕。 一、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孩子,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要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孩子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二、具体工作: 1、加强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培养; 2、为了更好的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集体备课工作; 3、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 4、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以心理健康工作室、各班班主任为主的以广大家长、全体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做出努力。 三、具体实施: 1、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崇高的特殊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职称评定、业务竞争、应试教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生活中的压力和工作中的竞争,会让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成长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让幼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我园制定了以下措施:(1)每星期三晚上对教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2)上好健康教育课。教师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并组织听课。 (3)组建教师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 2、重视知行统一,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活动中 只有思想、理念上的重视,而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内容相支撑,是不能很好落实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在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视落实到教

儿童心理健康的五大主要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的五大主要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心理健康的五大主要标准,可以指导家长更优质的培养孩子。下面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五大主要标准及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儿童心理健康的五大主要标准 判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其标准大致有如下几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运动、言行等方面。有的幼儿喜欢在入睡时由母亲抚着、有的偏爱吃某类零食等,这也属于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并非心理疾玻良好的个性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无怪癖、无恶俗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乐观、谦让、乐于助人等正常人格。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具体说来,他们在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应有如下表现: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 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正常的心理素质无过分畏惧、惊恐、焦虑表现,喜怒哀乐表诸于色,活泼大方尊重他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反之,常常表现出过度恐惧、多动态症、强迫症、狐独症、忧郁症以及偏执倾向等,说明孩子的心理素质并非良好。 2、求知欲较强 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正常的智力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只要基本符合该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便属正常,这可从语言、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来测定。 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记忆力,尤其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会显得好奇兴奋、念念不忘。如果一个孩子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显得漠然冷淡,那么孩子的心理便有问题。 3、能合群 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案例一:我班李浩哲事事要如他的意,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父母、爷爷、奶奶没有办法,只好依着他。 案例二:在户外晚间游戏时,马心智不玩游戏,自己坐着,这时周浩用积木 搭了一座小桥,马心智过来一把将桥推倒,周浩哭了。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 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 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 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 好心理素质,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 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一、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 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 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 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 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 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 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 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儿童心理健康维护讲义

儿童心理健康维护及留守学生的关爱与教育(讲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为什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现代教师,你是否考虑过:学校教育最核心的目标是什么什么才是学生真正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2、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三、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儿童有别于成人,衡量儿童心理健康也有许多标准,人们通常使用的一个标准: 1、智力发育正常 2、稳定的情绪 3、能正确认识自己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稳定、协调的个性 6、热爱生活 四、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成因分析 1、儿童焦虑症 指的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儿童焦虑症常见于学龄儿童,以女孩为多见。这类儿童常常因学习成绩差,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对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看法非常敏感,常

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造成儿童焦虑症的重要原因 家长和教师应怎样对待焦虑的患儿 儿童焦虑症有三种类型: ●学习过分焦虑 ●分离性焦虑 ●社交性焦虑 ●恐怖性焦虑 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问题。这类患儿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总是忙碌不停,静不下来。 如何检查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可以用项目指标进行测试:学龄儿童发病者相当多,约占全体小学生1~10%。男孩远较女孩多。 表现特征一: 表现特征二: 儿童多动症行为诊断量表 美国简化康奈尔用儿童行为量表 儿童多动症儿童与顽皮儿童的区别 3、学习障碍 是学龄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和视觉、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而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学习技能获得障碍的一组综合征。典型特征是阅读障碍,计算障碍,拼写障碍,手眼协调和动作协调障碍。现代教育心理学把这类孩子的现状称为学习能力障碍。 所谓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看上去聪明,只是在听、说、读、写、算的能力的获得与运用上出现困难,并因为这些能力的落后导致学习上的失败。 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在行为上的表现主要有: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良好的个性 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无怪癖、无恶俗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乐观、谦让、乐于助人等正常人格。 正常的智力 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只要基本符合该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便属正常,这可从语言、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来 测定。 正常的心理素质 无过分畏惧、惊恐、焦虑表现,喜怒哀乐表诸于色,活泼大方尊重他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反之,常常表现出过度恐惧、多动症、强迫症、孤独症、忧郁症以及偏执倾向等,说明孩子的心理素 质并非良好。 较强的好奇心和记忆力 尤其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会显得好奇兴奋、念念不忘。如果一个孩子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显得漠然冷淡,那么孩子的心理便 有问题。 善于与人交往 在交往的过程中能与人平等、友好、和谐地相处,无猜忌、无严重的嫉妒心理,无明显的凌弱欺小行为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饮食、睡眠、运动、言行等方面。有的幼儿喜欢在入睡时由母亲抚摸,有的偏爱吃某类零食等,这也属于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并非心理疾病。

第一,忌娇惯溺爱 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护纵容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第三,忌哄骗 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濡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四,忌讽刺 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 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 对孩子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责任,后果难以预料。 第七,忌打骂体罚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产生感情对立。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

幼儿大班心理健康教案

大班幼儿心理辅导教案——大家喜欢我 活动设计:在幼儿园班集体中有少数或个别幼儿是不受同伴欢迎的,他们缺乏与人正确交往、相处的方法,不会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使得情绪多变、冲动,难以控制,做出攻击性的 的举动。长期这样,其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因此,以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 的缺点和不足,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与他人交往,体验愉快的情绪,让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小朋友。 辅导目的: 1、了解自己不恰当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2、能重新认识自己,树立信心,并寻找正确与人交往的方法。 3提高自己对情绪的调控能力,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愉悦。 辅导的形式: 1、看情景表演或录像; 2、自由讨论、小组讨论; 3、区域游戏。 重难点: 1、重点:寻找并运用适宜的方式与同伴交往,学者调控自己的情绪。 2、难点:引导幼儿了解、认识自己的不良情绪所带来的后果,讨论有效积极的方法,帮助 幼儿获得成功。 辅导前准备: 1、摄下生活当中相关情景录像; 2、脸谱两张 (发怒、笑 );玩具若干 ; 3、音乐磁带:幸福拍手歌。 辅导时间: 1 课时 辅导过程: 1、出示两张脸谱,引导幼儿自由讨论或小组讨论。 ①猜猜他们发生了什么事? ②你喜欢什么表情,为什么? ③你不喜欢什么表情,为什么? 2、教师小结:笑很可爱,大家都喜欢;发怒很可怕,会给别人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是大家 不喜欢的。 3、观看录像(一 ): 大家正在玩游戏,豆豆突然抢过同伴的一个玩具就跑,还大笑,之后将所抢的玩具一仍又去看小朋友的书,他看,他气地将手中的玩具高高举起想砸向小朋友, 同伴边跑边喊跟着追,豆豆继续跑着,并用劲地往小朋友中间挤。小朋友不请被老师制止。他将手中的玩具猛地扔出 老远,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心理健康的标准与维护

心理健康的标准与维护心理健康的标准 1908年,美国耶鲁大学学生皮尔斯(Beers),将自己患躁郁症与住进精神病院3年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本举世闻名的书——《我寻回了自己》;同时,也为世界性心理卫生运动揭开了序幕。“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也称心理健康。它就是指以积极 有益的教育与有力的措施,维护与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 前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心理健康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我们知道,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最低层次:克服心理疾病;中间层次:超越“亚健康状态”;理想层次:自我实现。所以,心理健康不就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就是富有弹性伸缩的 一个相对状态。一般心理学者多主张以正常的认知、完善的个性、稳定的情绪与个体行为的适应情况,作为鉴别心理健康的标准,而不就是以个别症状之有无为依据。所以,心理健康就是一个“状态’’概念,而非“人格”概念。 不少心理医生相信,仅仅没有神经症与精神疾病就是不够的。一个人没有心理疾病,并不能证明她就有健康的个性。她们 相对而言,没有心理疾患,如果不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其生活就是不可能富有、幸福与丰富多彩的。即使我们没有什么心理疾患,也满足了自己的一切需要与动机,我们仍然会感到不幸与不足对与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并无一个普遍模式。对于不同的人,心理健康可能就是以不同的方表现出来的。即就是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时 1 期中,其反应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可能就是不同的。下面介绍的几 种常见模式就是对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 1、“成熟者”模式 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一直从事对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的研 究。她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即就是“成熟者”。为此,她提出了7个指标: (1)能主动,直接地将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兴趣与活动中。 (2)具有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或爱的能力。 (3)能够接纳自己的一切。好坏优劣都如此。 (4)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与接受现实。 (5)能够形成各种技能与能力,专注与高水平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6)自我形象现实、客观。知道自己的现状与特点。 (7)能着眼未来。行为的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与计划。 2.“自我实现者”模式 马斯洛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说旨在研究与挖掘人类心理的最大潜力。她把那些能发挥自身遗传限度内最大可能力 量的人,称之为“自我实现者”,亦即真正的心理健康的人。她认为,

幼儿园心理健康论文-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1

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 泰兴镇第二中心幼儿园于岚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它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如何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一、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组成,形成合力,开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它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为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服务,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被尊重,为集体所接纳,自尊、自信,获得成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 如:新小班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经过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表现为经常哭闹一阵,部分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这时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一些色彩鲜艳,材料轻软、安全的布娃娃、绒毛小动物等玩具,在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幼儿,帮幼儿穿衣服、脱鞋子,拍着幼儿睡觉,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教师们互相尊重,相互配合,共同营造温暖、关爱的良好环境,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 幼儿园还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的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所以说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二、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

xx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点儿童心理健康维护

xx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点儿童心理健康维护 xx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即将到来,广大考生们在看书的同时,也要多做试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出guo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xx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点:儿童心理健康维护”。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的更新。 (一)积极的自我观念(二)悦纳他人(三)恰当地面对现实(四)智力正常(五)情绪适度(六)热爱生活(七)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 (一)智力发展正常(二)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三)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四)行为统一协调(五)性格特征良好。 一.生物因素二.(一)社会环境1.家庭2.幼儿园3.社会因素 (二)自然社会三.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的维护:(一)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3.游戏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活动。 4.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二)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维护:成人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在与儿童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方式,争取做到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让儿童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接受。满足儿童好奇的求知欲,避免抽象生硬,切忌强制服从。针对儿童情绪性强、自控力差的特点,成人一方面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和感情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强化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从而提高儿童的控制能力。开展游戏活动,鼓励儿童与人交往,充分利用

游戏中的多种成分,给儿童的心理发展以滋养。对于儿童显现出来的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给予充分的注意,教师在面向全体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促使每一名儿童全面健康地成长。 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一.用爱抚慰儿童的心灵。二. 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三.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四.让儿童的生活充满快乐。五.帮助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六.强化儿童的亲社会能力。七.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八.正确处理儿童的痛苦情绪。九.训练儿童的交往技能。十.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吮吸手指:(1):症状:婴儿吮吸手指极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行为会逐渐消退。但若随年龄增长,仍保留这种幼稚动作,并成为习惯,则应及时纠正,因为儿童吮吸手指的行为会收到非议,使幼儿感到紧张、害羞。这种不良习惯还易引起肠道寄生虫、肠炎等疾病,且可引起手指肿胀、发炎。若持续到六七岁换牙时期,则可导致下颚发育不良、开唇露齿等,妨碍面容的和谐,也不利于充分发挥牙齿的嚼功能。 (2)原因:常因婴儿喂养不当,不能满足儿童吮吸的欲望,以及缺乏环境和爱抚。导致儿童以吮吸手指来仰制饥饿或进行自我娱乐。 (3)预防:要消除儿童生活环境中可能引起儿童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因素,用玩具、图片等儿童喜爱之物,或感兴趣的活动去吸引其注意力,冲淡其吮吸手指的欲望,逐渐改掉固有的不良习惯。不宜采用在手指上涂苦味药或裹上手指等强制方法。

婴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婴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导读: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测量最好通过父母或者照看者来实施;其测量标准,通常也应该从统计角度来确立。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婴儿或者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能否达到大多数婴幼儿相应年龄段所具有那种心理发展水平。 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初期。在这一时期,人心理发展基本特点是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其主要任务为动作、语言、认知和情绪发展。作为评估婴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标准,自然也应该充分反映这一特点。由于婴幼儿语言和自我感知能力还处在形成当中,他们不能有效地描述自己内心体验,因此,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测量最好通过父母或者照看者来实施;其测量标准,通常也应该从统计角度来确立。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婴儿或者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能否达到大多数婴幼儿相应年龄段所具有那种心理发展水平。 (一)动作发展 婴幼儿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新生儿(满月后至一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奶头,转向触接嘴角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婴儿应可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借自身力量应可移动所躺位置;4个月时,婴儿借助支撑应可坐1分钟;9个月时,婴儿应能独自坐起来,借助支撑可站起来;10个月时,婴儿应能用手和膝爬行;11个月时应能独自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别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独自爬楼梯。到两岁时,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二)语言发展 新生儿最初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连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父母操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似乎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ga

(完整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活动主题:孤独的小兔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活动适合 年龄班:幼儿园中班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幼儿初步理解什么是孤独。 2、能够正确认识独孤,并学习如何远离独孤,走向合 作。 3、通过连体人、背靠背、两人三足这三个相关合作的 游戏,幼儿感受与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此次课程学会分享与合作。 活动准备:一组讲述孤独兔子故事的幻灯片,几张挖 了两个洞的报纸以及废旧的纸盒皮等等。 活动过程: 1、活动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关于小兔子 的故事,小朋友们以前一定是没有听过的,因为这个故事是 最近才刚刚发生的哦。所以接下来小朋友们就要认真听清楚 啦,因为小兔子最后需要小朋友们的热心帮助。 教师边播放幻灯片边从其中的图片讲述小兔子的性格

遭遇。故事概况:从前有一个小兔子,由于平时自己一个人 在家,所以都很少出去和别的小伙伴们做朋友。可是有一次 森林里面突然起了大火,大家都在互相帮助思考逃生的办法, 可是小兔子却是孤独的一个人在大火中挣扎着,如果当时小 朋友正好在小兔子的身边,会怎样帮助小兔子顺利逃离火灾 现场呢 ? 2、针对故事中的问题,让幼儿自由进行回答,然后教 师再归纳出几个有意义的回答让幼儿参与讨论。并从讨论中 得出幼儿的回答是否可行,以后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的 时候,会不会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合作。 3、设计游戏让幼儿体会合作的快乐。 游戏一:连体人。 游戏规则:幼儿自选同伴,两人一组。将挖好两个洞的 报纸分别套在两个人的脖子上,将两人连在一起。两人一组 沿着教师指定的路线走、跑、过障碍物等。如果报纸中途破 碎则停止游戏,以报纸不破碎者为优胜。 说明:障碍物可以是某个特定的纸盒铺成的小路,或者 是教师自行画的圈圈之类的。 游戏二、背靠背。 游戏规则:幼儿自选同伴,两人一组。让幼儿两两背对 背坐下,两腿伸直,双手臂向后互相钩住,然后试着站起来。 说明:这个游戏教师可以划定一些范围,首先把全班幼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新疆阜康市城关幼儿园罗婉匀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 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现在教师和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我认为幼儿园教师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应做到这样几个方面: 一、热爱幼儿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记得我刚步入幼儿园,成为一名真正的幼儿教师的时候,我很兴奋,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公正、平等地把爱分给每一位幼儿。我一定要把这光荣伟大的工作做好"。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在室内活动、室外游戏中,我没能真正做到公正,平等的爱。一位家长在送孩子的时候说. "小罗老师,我们马贵超回家很不开心:“小罗老师不喜欢我,我不想上幼儿园。"我很纳闷,原来是一次游戏中,马贵超小朋友想扮演抓小鸡的老鹰,因为我的疏忽,没有给他这次机会,而游戏的时候,他把小朋友摔倒了,不但没有道歉,反而独自跑回教室了。无奈,我没有去关心他的内心状况,当时只急于组织其他小朋友。原来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才能发展到爱周围的人,如果教师不爱幼儿,幼儿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园环境与温馨家庭环境之间的差别,就会怕上幼儿园,怕老师。 二、尊重幼儿 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给予其充分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一次社会活动(新疆美食-----做馕)中,在活动最后师幼一起做馕我用数码相机拍照时,突然发现,黄丝丝小朋友居然用她可爱的小手,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和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健康的心理是幼儿成长的基石。由于长期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家长、教师,多注重幼儿的体格发育,营养状况,躯体疾病和智力水平,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认识不到位或不重视。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幼儿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为了了解当前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我园于2008年9月成立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我园对4~5岁的幼儿做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发出调查问卷197份,收回有效问卷165份。 家长反馈中有心理健康隐患的幼儿占20%。反映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性格情绪问题占60%、社会行为方面占18%、人际交往问题占12%、认识方面的占7%、突出表现为任性、胆怯、懒惰、脾气暴躁、感情脆弱、自私、独立性及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差等不良个性。 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 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将可能成为他们今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 (一)家庭中的幼儿心理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