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农业地域类型)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农业地域类型)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农业地域类型)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农业地域类型)

年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农业地域类型)

作者:

日期: 2

2014年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

3-2农业地域类型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中国、马来西亚、 1. ①②③④四国分别是 A .中国、阿根廷、 阿根廷、美国四个国家农业比例示意图, ( ) 马来西亚、美国 完成1?2题。

口 it

車 农业产倍占网内 斷牠业产浹|||

临产思试比重^9农业产穗比重

B .马来西亚、美国、中国、阿根廷

C .阿根廷、马来西亚、美国、中国

D .美国、中国、阿根廷、马来西亚 2. 下列属于④国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条件的是 A .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广阔 B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 .常年高温少雨的气候 D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海雾是海面低层大气中一种水蒸气凝结的天气现象。读澳大利亚简图, lin

n

完成3?4题。

;<城

30c

( ) 3?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附近的海域常出现海雾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①所在岛屿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 A .季风水田农业 B .混合农业 C .乳畜业 D .大牧场放牧业 读图,回答5?6题。 5. 图示区域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

A .大牧场放牧业

B .水稻种植业

C .混合农业

D .商品谷物农业 6. 下列关于 A 区域所示农业地域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广阔 B .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劳动力资源丰富 C .适宜发展花卉、蔬菜种植,乳畜业等 D .投入的资金和技术较多

龙眼是典型的亚热带水果, 气温高低直接决定其生长发育的程度, 因此可以用温度适宜度表 示龙眼生长发育的风险状况。龙眼的温度适宜度随气温升高而上升,到达某一适宜值后,适宜度随 气温升高迅速下降 读我国南方某些地区龙眼温度风险分区及各月龙眼温度适宜度变化图, 0 I 衣业地域

8题。 完成7? 图例I 低风险区u 中凤险区H 高风险区

温度适宜度 ),0

0,6

(H (12 r

飞月}

7?下列属于龙眼高风险区的是』(

A .两广丘陵

B .辽东半岛

C .山东半岛

D .雷州半岛

&影响华南地区龙眼生产的关键问题是 (

A .冬春季节的冷害

B .夏季持续高温

C .秋季天气晴朗

D .冬春季节的热害

地区 气候资料

1月均温(C ) 7月均温(C ) 12?2月降水量(mm ) 6?8月降水量(mm ) 年降水量(mm )

①: 26 [ 26.5 643 612

2480 ② —10.7

24.8 45 321 580 ③ 8 25

345 32 870 ④

6.4

27.5

105

425

1015

9?四个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组合正确的是 ( )

A .①大牧场放牧业

B .②地中海农业

C .③商品谷物农业

D .④水稻种植业

10.

荒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可能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开心果耐旱怕涝。在西亚伊朗,品质最好的开心果产自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这种现象表 明()

A .优质农产品一般生长在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

B .在环境恶劣的地区选择合适的品种也能生产出优质农产品

C .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是应对恶劣农业生产条件的有效手段

D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可以改变恶劣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读甲、乙、丙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统计图,

回答 12. 图中甲、乙、丙三个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依次是

( A .季风水田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B .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种植园农业

C .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D .种植园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13. 与甲、乙、丙三个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相符的地区依次是 A .长江中下游平原、墨累 一达令盆地、潘帕斯草原 B .

美国中央大平原、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

C .墨累一达令盆地、刚果河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D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潘帕斯草原、亚马孙平原

12?13题。

口沖植业比重(霓》 ■毓牧业比重催}

读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牛业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 关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牧牛业占重要地位,产品以牛奶及其制品为主,远销欧洲市场

B .温带季风气候有利于草类生长,草类茂盛,草质优良

C .大牧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昂贵,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明显

D .具有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需要依赖铁路与海洋运输15 .我国新疆、内蒙古牧区牧业发展可以借鉴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哪方面的成功经验()

A .扩大生产规模,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

B .兴建港口,发展海洋运输,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C ?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减轻天然草场压力

D ?大力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防止牧场退化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部分农产品优势产区布局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试分析东北粮食优势产区粮食 品质

优良的主要原因。

(2) 试比较东北牛奶优势产区和京津沪牛奶优势产区的形成条件。

(3) 与长江流域粮食优势产区相比,东北粮食优势产区粮食单产较低,而商品率较高,请说明理 由。

17?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试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自然带及其成因。

(2) 试分析丙地的气候成因及农业地域类型。

东北粮侯优势产区

70°

MF

(3) 比较分析乙、丁两地的河流水文特征。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美国本土农业带图。

据报道,美国农业生产一年要消耗 6000万吨以上的石油,800万吨钢材,16万吨橡胶。

通过这种高能量的投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产品的商品率得到很大提高。

(1) 试分析说明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 试分析美国乳畜带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 美国玉米带除种植玉米外,还轮种牧草与麦类。近年来又轮种大豆,并将这些农产品制成精 饲料,饲养猪和

肉牛,形成一种科学的农牧结合方式。试分析这种生产方式的好处。

材料

畫牧业和■溉农业区

¥水稻 莎烟辽 ?棉花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笔记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99年世界60亿,05年中国13亿) 1.决定自然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时间和空间均不平衡。 时间:不断增加(总趋势),不同时期特点不同,20C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空间: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 3.世界人口增长地区分异 增长数量低到高: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 增长速度低到高: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 2002人口前10名:中、印、美、印尼、巴西、巴~坦、俄、孟、尼日~人口逐渐减少者:俄、德、日、匈 4.影响人口增长因素:生产力及经济水平、科教文卫/政策、宗教、人口基数。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注意:高于3%则认为出生/死亡率高,低于1%则认为自然增长率低。 模式转变的标志:死亡率的下降。 2.地区差异(二战后更明显) 发达国家: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传统现代型转变的过渡时期 世界整体:过渡时期 我国:现代型(中/韩/古/乌是发展中国家里的现代型) 3.影响增长模式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 宗教信仰、生育观念、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等。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标准:跨越行政区,一年以上,居住地发生改变。 2.分类及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2)国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3)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按迁移方向划分 3.人口迁移的意义 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人口压力;造成人才流失,农田荒废。 迁入地:解决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环境/住房等问题。 意义:调整人口分布及余缺,加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促进发展/缩小差距。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通讯、婚姻家庭、文化教育。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战争 个人需求变化(往往起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永嘉之乱”后第一次北方居民南迁高潮;“安史之乱”后第二次, 南方人口首次多于北方,重心在长江流域;“靖康之难”后第三次。 美国:第一次南北战争,第二次工业/城市化,第三次农业危机(南→北/西), 第四次老工业区衰落(东北→西南“阳光地带”),第五次老区改善。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可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种资源与人口的关系)。 2.环境人口容量:某地在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条件下,利用资源及其他条件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一地区 整体环境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首要因素):正相关 科技水平:正相关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水平:负相关 4.全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悲观者,乐观者,中间论(100~110亿)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水平,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条件下,某国或地区最适宜的 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区域的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都有重大意义。 3.当前全球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化/老龄化→环境与资源问题。 全人类实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任务艰巨。 措施:尽可能控制人口,保障发展的平等权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受地形/水系/交通线等影响) 团块状:成都、合肥、华盛顿——平原地区 组团状:重庆——山区或丘陵 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河谷地带(污染几率大)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系列学案:城市化高考_2

预习说明:1.利用[导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结构,明确重难点 2.熟悉基础知识,并用红笔标出不会的地方。 3.对有关问题做初步探究 课题第二单元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化(3课时) 主备人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内涵、过程特点,客观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理解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4.培养图形转化能力、动手绘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的内涵,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城市化的内涵(自学课本第32页图文) 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城镇化)是、、的过程。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什么?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浏览课本第33—37页) 读表2-2-1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表中数据在下图中画出1950—2010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折线图,线表示)城市人口比重(%) 年份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年) 2、分析表中数据,在1960—1980年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速度较发展中国家,从1980—2010年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速度较发展中国,这表明。 3、推论:1800年之前,世界城市化进程如何? 4.世界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哪些阶段?1.从延安市的变化阐述城市化的概念。 2.决定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根本因素是什么?两者关系如何? 3 中国大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类似情况吗? 4逆城市化的表现是什么?是城市化的衰败吗? 5你认为逆城市化会带来哪些积极与消极影响? 6世界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 动人口数量和增 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 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 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 低,抵御疾病和灾难 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 具从事农业活 动 人口数量增多, 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 展,食物供应变得稳 定而可靠,死亡率下 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 迅速扩大和发 展 人口数量继续 增加,增长速度 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 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 造自然的能力,人们 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 完善的医疗服务,死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 “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 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 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 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 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自然增长率 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 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 些国家的人口 数量还会逐渐 减少 俄罗斯、德国、 日本 发展 中国家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 快,世界新增 人口中,发展 中国家占到 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 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 趋于缓慢,很 多国家实施人 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 巴基斯坦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特点 出生率高高高低 死亡率高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 ? ? ?→ ?不断增长 分布热带原始森 林等地区的 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 展中国家或 地区 亚、非、拉等洲的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 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 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1《人口的自然增长》word教学设计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1.1.1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3、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4、了解不同地区针对人口问题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人口的数量变化之人口的自然增长,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课本的补充内容。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2、难点 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地理必修二的学习,地理必修二的主要内容为人文地理,那学习人文地理,我们就先从人讲起,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内容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5,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________有关。(6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及计算公式;另外,让学生意识到人口基数的影响力。 2、读图1.2,总结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之后和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读图1.4,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并分析其原因,针对各自的人口问题,其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4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读图感知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及其原因,并思考应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 (三)小组讨论(8′)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 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1宇宙中的地球 导学案(图片式答案)

课 题 §1.1宇宙中的地球 年级/学科高一地理课时 1 页数8 设计人审核人使用时间2019-9-1 学习目标1. 能说出各类天体的主要特点、太阳系中各类行星的特点; 2. 能用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说出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3. 能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5. 简述(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及自身条件,阐述如何判定某天体存在生命。 【课前准备】 知识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熟读课本正文和图片,联系所见所闻,回答一下问题) 1、你认为宇宙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有东西南北方向吗? 2、宇宙中有什么?这些物质统称为什么? 3、阅读课本第P2,总结以下常见各类天体的特点,并作为小常识记住。 恒星: 行星: 卫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4、什么是天体系统?通过分析图1.2用图示的方法描述各级天体系统间的层次关系。 知识点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读图1.4,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 小行星带在什么位置? 2、读图1.4和表1.1,地球的运动特征与其他七大行星相似还是差异很大?具体表现为什么? 3、读图1.5,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小、质量最轻的是,体积最大、质量最重的是,与地球体积、质量相似的有,它们统称。距太阳最近的是,距太阳最远的是。 知识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如果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你知道地球的特殊性指什么吗? 2、地球上存在生命是因为具备哪些条件? 3、如果有外星人,我们应该到哪寻找外星人?

【课堂探究】 【探究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的概念: 2、简述常见各类天体的特点,并能识图。 恒星: 行星: 卫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即时训练】识图 3、判断下列事物属于天体的是。 A飞机B天上的云C陨石(陨星) D流星(流星体)E河外星系 F地球G人造卫星撞击留在宇宙中的残骸 结论:判断是否是天体的方法: 4、天体系统概念: 运用图表说明各级天体系统间的层次关系。 5、借助天体系统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什么位置? 【即时巩固】 【探究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读太阳系模式图,按要求填图。 2、简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的依据。 【探究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 1、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2、如何判定某天体上是否可能存在生命? 【课堂小结】学了哪几个问题?列出本节知识框架。 【随堂巩固】 1、关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2-2 城市化)

2014年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 2-2 城市化 一、单项选择题 读2005~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率示意图,回答1~2题。 1.2005年以后,河北省的城市化处于()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2.河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有() ①地处环首都、环渤海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 ②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有政策支持 ③城镇体系不完善,大城市带动能力弱 ④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 4. 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读以我国东部某大城市为中心的等人口密度线示意图(单位:万人/km2),回答5~6题。 5.有关该大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城市位于河谷地带 B.该城市属于多核心模式 C.该城市东西方向上交通最便利 D.丁处建筑物高大稠密 6.四地中最可能是卫星城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下图为我国两省区1965年至2011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下列关于辽宁、广东城市化差异及原因的叙述,正 确的是() A.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 并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B.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是因其经济衰 退,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C.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其自然条件差, 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水平落后 D.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8.目前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 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 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 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 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 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 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第2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城市的分布和等级划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重难点】 1、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1)依据:城市 。 (2)我国情况:我国的城市按人口规模分为 、 、 、 四类等级。 2、城市服务功能 (1)服务范围: 及城市附近的 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2)特点:范围 ,也没有明确的 。 (3)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3、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扩大的基本条件(城市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1) (城市等级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2) (3) (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体系:是指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城市的 。 2、启示: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 结合下表和图,回答问题: 1、(填上表)请根据非农人口规模分别对赤坎镇、开平市和江门市进行城市等级判定。 思考按现行的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划分城市等级合理吗 2、请根据资料分析赤坎镇 居民出行到开平市和江门市的距离和频率关系。 3、(填上表)你认为赤坎镇附近的居民在寻求下列几组不同服务时,会选择哪个城市为什么 A 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B 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C 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大学或听音乐会,参观博览馆等 探究点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读右图“六边形服务网络图”,判断图中三个城市 (甲、乙、丙)的等级的级别,号填入括号内,并用线段将 与其相对应的图例、符号连接起来。 ( )最高级城市 · ……… ( )中级城市 ○ –––– ( )最低级城市 ⊙ 2、读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名称 赤坎镇 开平市 江门市区 (三区) 城镇非农人口 万 万 139万 城市等级判定 距离 0 KM 15 KM 76 KM 前往该地频率 每周一两次 两三个月一次 每年一两次 寻求服务功能 低等级城市 (小城市) 城市数目 城市功能 服务范围 相互距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程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乡村和城镇”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一章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了解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4.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5.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经济活动 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学生记笔记 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特点: 1.农业用地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经济活动

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一单元学案

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的变化导学案 第一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情展望] 1.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及地区分布。2.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与区别。3.学会各类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知识点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总趋势:不断增长。 3.两种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①特点:地区上不平衡。 ②表现?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小贴士: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知识点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模式类型 Ⅰ.原始型 Ⅱ.高高低 Ⅲ.现代型 特点 传统型 高低高 低低低 转变过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 2.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现代型。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3)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4)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小贴士: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但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出生率下降来完成。 知识点三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1)概念: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3.人口合理容量 (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谋求措施 小贴士: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三个主要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都通过影响资源供应能力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如下图所示: 考点一[032] 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和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2. 3.分析人口空间差异的一般思路 比较不同区域的人口增长状况的差异→分析不同区域人口增长差异产生的原因→说明其各自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其影响→探寻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1)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数量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取决于人口基数的大小。 (2)一般来说,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但在某一特定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附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附3 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学习目标:1.了解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重点) 2.掌握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特点。3.结合中心地理论理解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重难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1.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1)分类: 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餐饮娱乐 文化与旅游家庭健康与养老法律服务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 (2)特点:复杂性、发展性和多样性。 (3)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是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并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 a .市场:市场需求影响服务产品的种类和发展潜力。 b .交通运输:影响服务业的空间布局。 c .劳动力: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需要劳动力数量较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 d .技术因素:对服务业区位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e .政府财政支持,税收和土地优惠等政策因素,对服务业有明显吸引作用。合理的政府监管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特别提醒]

自然因素是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并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等。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自然因素对服务业的制约在不断削弱。 2.服务业空间布局 (1)生活性服务业的布局大多分散进行。 (2)生产性服务业: ①特点: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以及集聚性等。 ②集聚区的区位优势 高素质人力资源、良好的交通区位、规范化的政策环境、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及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市场。 3.案例:探究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1)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产品直接出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使用或销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 (2)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 a.地形:山区商业网点规模小而分散;平原商业网点规模大。 b.气候:气候差异及季节变化,影响居民商品消费需求。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等对零售业布局影响较大。 [自主诊断] (1)金融、信息等产业属于生活性服务业。() (2)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等行业,可布局在高等院校附近。() (3)现代物流产业等同于交通运输业。() (4)大型购物中心一般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主要商业街沿线。() 提示:(1)×生活性服务业包括餐饮娱乐、文化与旅游业、家庭健康与养老服务业以及法律服务等。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2)√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等行业,技术水平是其核心竞争力,往往布局在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地区。 (3)×现代物流业涉及交通、装缷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以及仓储业、批发业、零售业等诸多部门。 (4)√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场规模大、等级高、付租能力强,一般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主要商业街沿线。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 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 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 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 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 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 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 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 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 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 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 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 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 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