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检视与完善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检视与完善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检视与完善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检视与完善

[标签:标题]

篇一: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整整三年时间,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一边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一边进行实践,既感受到语文新教材的变化之大,内容之新,但同时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有了越来越多的困惑。带着这种种困惑,笔者重新思考了语文及语文教学。

1关于语文及语文教学

《新课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界定语文的课程性质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面对这个课程性质的界定,我想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文”字有这样几个层面的解读: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工具性应该体现在学会认字、组词、造句,继而可以写文章。当前对待高中语文学科有这样两种倾向:(1)语文教学成为语文考试的附庸;

(2)语文教学成为漫无边际的海聊。现在高中语文在各个学科当中处于很弱势的地位,很多理科老师这样教育学生“你们一定要好好学语文,不然连理科题目都读不懂”。试想,我们学语文难道仅仅是为了读懂别的科目的题目吗?恐怕不是的。“文以载道”“传播思想”“传承文化”还应该是语文应该承载的责任。近年来,没有一门学科像语文这样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巨大的成绩包含着巨大的问题,空前的成就受到空前的批评”。面对我们人类细微的内心,语言显得太粗糙了。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很多内心的细微感受实际上是靠语文的“共鸣”。

重新认识了语文,就对《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性质的说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高中语文课程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句话中“语文素养”是核心内容,包括各种能力和素质。第一是达到听说读写的两个层次:准确与优美。语文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审美。第二就是在听说读写中成长。我们的心灵在语文中得到滋养,人格得到修炼。高尔基说:人的仪表、语言、行为都应该是美的,只有美丽的灵魂才能表述出美丽的语言。语文应该是由内而外的美丽。懂得了语文是什么,就能有目的的开展语文教学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分数,为了高考。这样做就太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立足学生长期的心理与思想的成长。因此,老师不应该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传道授业解惑”仍然是语文教师的天职。

2关于新课改与高考

现在高中语文新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平均一学期要上两本书,高中三年要上十本书左右,量非常大,新课程确实丰富了语文内容,但也面临着新的困惑,比如量太大,很多时候都在赶课,反而吃不透教材。而现在高考既是目前选拔人才的最好手段,但也存在很多弊端,新课改与高考本来是应该没有矛盾的,它们的矛盾是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课改与高考的目的而出现的问题。好的语文课和好的语文老师的标准到底如何界定?答案可能不止一种了。对构筑学生的语文素养能产生积极意义的课就是好的语文课,能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引领作用的语文老师就是好的语文教师。

思考了以上两个问题,笔者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有了更清晰思路,那就是——高中语文课程校本化的实施。

篇二:我对新课改形式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尝试与困惑

新课改形式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尝试与困惑

高二语文备课组成喜增

我校从2010年8月新学期开始了新课改,同时开始了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在座的相当一部分老师已经带了一轮,对新课改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在教学案一体化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们这一届高二绝大多数任课老师去年8月才拿到新教材,开始新教改也不过一年多,谈不上有什么经验,我仅谈谈我们备课组这一年来的一些做法、思考和困惑,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对教学案一体化的认识和实施过程。

1. 学案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以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学案一般由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课后练习等几个板块构成,它为课堂教学的操作设计了明确的方法及流程,使教师上课更加规范有序,使学生学习不再盲目。

2. 学案编订时充发发挥学科组老师的集体智慧,先由组长分配任务,每位老师提前制作教学案,利用每次学科组会议对下一个学案进行讨论,最后定稿印制。每份学案应该是全体学科组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3. 学案中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多,但应当具有启发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自主学习顺利解决大部分问题,难点部分可以在课堂上讨论,讨论是要精心组织,设定目标,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集思广益,解决疑难问题。

4. 学案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老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点拨帮助学生。

5. 课后检测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学案上的问题设计要少而精,否则课堂时间会很紧张,老师质感进度,教学效果不佳。

6. 课堂上要把学生做和讨论严格区分开,先做,有疑难问题再讨论,不然学生容易偷懒,产生依赖性。学案没科学完后老师应当收回检查,从中得到反馈的信息,以指导后面的教学。学生学案要装订保留以便于今后复习。

7. 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组老师逐渐形成了一个较有特色的“共同鉴赏,读写一体”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它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学习步骤如下:“共同鉴赏,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流程

(一)、导读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生:初步感知文本,引起认知冲突。

(二)、自读阶段——赏析文本,自主探究,质疑问难。

师:启发引导,促进学生关注文本,积极思考。

生:再读文本,发现问题,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三)、研读阶段——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求,深入各小组

倾听或参与讨论。

生:同桌两人一组对探究的问题和结果进行交流,为全体学生提

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小组和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团队意识和活动能力。

(四)、运用阶段——归纳总结,读写转化,能力迁移。

师:指导学生总结,设计写作内容。

生:实践体验,写作交流。

“共同鉴赏,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学习步骤

(一)、感知——思考

任务:走向文本,即初步整体感知文本。

(1)学习本文的目标是什么?(2)文本要说什么?

(二)、质疑——领悟

任务:走近文本,即信息的筛选和提取。

(1)你的困惑在哪儿?

(2)文本的观点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

(3)文本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4)文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鉴赏——体验

任务:走入文本,即鉴赏文本之美。

(1)文本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

(2)你与文本描述的哪些地方产生了共鸣?或有什么体验?

(3)怎么评价文本的观点?

(四)、应用——拓展

任务:走出文本,即对文本的拓展。

(1)它与你以前所学有什么联系?(2)它与你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3)学习本文后对你有什么思想的启迪?(4)自主写作,交流心得。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一)、教师应对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过程实施有效地控制。防止合作学习的“形式化”,注重提高合作的必要性和深刻性;防止合作成为某个优等生的包场,关注学生的全员主动参与;抓准合作的时机,提高合作的时效性。

(二)、不同文体的课文应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鉴赏类

教学模式示意图:

自读感悟——整体把握——精读研讨——写作交流——鉴赏反馈(2)文言文教学

教学模式示意图:

自读疏通——熟读背诵——落实字句——直译检测——积淀文化——鉴赏提升——拓展阅读——写作交流

(三)、教师必须将所学内容问题化,以导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力避教师课堂上不提问、或自问自答现象。问题设计要科学合理,具有层次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学生是问题解决的第一主体,问题的解决的一般程序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与共享→教师适时点拨和指导。

(四)、学案导学,双案并举。

教师按照“导疑-导学-导思-导练-导创”的指导思想,设计常规教学的“教案”,并按“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设计“学案”。“教案”侧重于设计“教师如何教”;学案侧重于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学”,坚持“双案并举、教学合一”。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借助教学案这一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们的大多数来自农村,由于条件所限,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窄、生活经验也相对很少。我们都知道“读”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曾加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

生来说尤其如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读”这个根。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能有能。而且“读”本身也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像、思维等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读”别人的文章,才可能自己努驾语言,表情达意。我在班里也作了一些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较高,但阅读范围很有限而且阅读质量普遍不高。我们觉得这个问题成了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由于环境所限,我无法在短期内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于是我们想到了《读者》《小

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美文》等杂志。教师尽量找一些这样的杂志发给学生让他们轮流阅读,然后每周开辟出一定的课时对学生最喜爱的文章进行讨论和赏析,在讨论赏析的过程中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项活动中,我发现原来一些害羞内向的学生变得比以前活拨,而一些原本较有主见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变得更有自信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们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一开始,学生对此并不热心,有些学生甚至反感这个要求,但我们仍坚持要求他们写,并及时评阅,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发现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拓展,写作的兴趣增强了,写作水平也略有提高。

除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文本,我也充分利用课本的内容作为阅读的对象。在5本必修课本中,绝大多数的课文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对于这些文章我提倡学生要边读边思考,边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的越熟,就能够越进一步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熟记于心,才可能有一天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刚开始我要学生起来读的时候,学生读得非常快。等学生读完我做过这样的评价:“大家读的很流畅,但我感觉朱自清是在跑步,不是在散步。既然你们知道朱自清此时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缓慢一点,低沉一点”,反复了几次之后学生读得效果果然要好多了。

其次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阅读,我们经常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如《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家》《论语》《红楼梦》等。本学期开始我询问了一下:75%的学生已经看完了其中的两本。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高中三年力争读500篇文章,也就是每两天读一篇。在读文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圆圈圈出自己觉得用得特别精当巧妙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

自认为写得好或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语句,并且有时会要求学生就文章自主设问,并从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要学生就文章作了出自己适当的批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读了文章之后我会进行相应的检查:第一步我们只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与以及在阅读时是否做标记、批注。第二步我们就检查批注的字迹是否工整,批注的语句是否通顺。第三步我们就寻找出批注得相对精妙的正面案例进行表扬,在给批注个体鼓励的同时也给全班学生示范。第四步个别整顿批注不甚理想的学生。(注意:我们特别强调“个别”整顿,维护学生颜面,保护学生自尊,很是重要)。我希望通过以上活动能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好终生受益。

关于“听”方面,我花很多精力下载了课文的配乐朗诵和语文相关的富有人文气息和积极情感的歌曲;还有课外的配乐散文、配乐诗歌朗诵以此来丰富语文教学。我总感觉语文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一个人生命的姿态、生命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接受了怎样的语文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所以我想用这些好的音频素材使学生的人文生命在充满平等气息、文化内涵的语文课堂上尽情的生长绽放。

关于“说”方面,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外,我也借鉴了目前在城市较流行的一个活动,那就是在课前设计“课前五分钟演讲”的环节,每天安排一个学生,不设主题,自由畅谈。但由于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现已搁置下来了。

由于高考的关系,现在的话题作文很盛行,在高考仍然至关重要的现在,我必须要重视这种形式的作文训练。所以在“写”方面,我采取了让学生练写提纲的方式。我要求一个完整的提纲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步,先确定话题范围,确定自己认为合适的话题有哪些;第二步,从确定的话题中选出自己决定写的一个,并拟好作文题目;第三步,分层写出写作的思路;第四步,至少写出一个自己认为最证明核心观点的典型的事例。开始让学生写时,他们显得很为难,有些学生说自己简直就是绞尽脑汁去写的。因此我在批阅提纲时也格外的仔细,发现一点闪光点,我都会用笔认真的勾画出来。当我把那些提纲再发到学生手里时,

我发现他们分外的兴奋,由此,我意识到鼓励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我也会将其中优秀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交流分享。经过

篇三: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研究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研究文/王瑞金摘要: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高考的压力,语文课时数量的有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时间并不充足。因此,让高中语文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效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分析了目前高中语

文教学的现状,进而提出了产生现状的原因,重点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方法;现状;原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教师的素质与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有不完善之处,需要使用更多的有效方法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质量。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当前的状况是教师把考试当作教学的目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不断地对试卷进行钻研与讲解,甚至牺牲了课本内容的完整性,把课堂内容改成了对高考试题讲解的内容。同时,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缺少自主性,由于语文这门学科有着很强的人文气息,教师教学生写作的方法是通过总结热点话题,准备丰富资料,让学生使用背诵的方法来应对考试中的作文,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更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语文教学成效的原因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些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严重地影响了课堂的完整性。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优秀教师,每天都十分繁忙,一心钻研教学,但是却缺少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充实自己的人生经历,没有时间阅读书籍。语文教师的任务是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培养学生的人生情感。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虽然高中学生缺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但是喜欢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放松自己紧张的情绪。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没用,在这种心态的指导下,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三、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1.重视学生的自主性由于目前高中语文教师替代学生进行阅读或者思考的状况是十分普遍的,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追赶学习进度,自己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代替学生消化,这样就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由于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行独立的思考,感受中国语文文化的绚丽多彩,体会语言的巧妙之处。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还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会在兴趣的带领下对语文加以研究,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依据学生不同的爱好,通过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以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同视频信息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得到启发,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课堂上成立学习小组,给那些喜欢研究语文的学生充足的空间来施展自己的才华,让那些十分活跃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以上的形式,在教师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

通过使用有效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

2.教师制订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计划高中语文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特性,制订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计划,该计划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还能够给予那些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深入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计划中主要有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更要有能够扩展学生思维的教学内容,还要有与高考相连接的具体考点内容。教师制订适当的教学计划,不但让教学工作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而且还能够让学生科学合理并系统地学习。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和高考紧密相关的知识,充分利用课堂每一秒,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3.做好课堂总结工作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每堂课的总结工作。教师通过授课内容的知识点进行分类与归纳,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从整体上

把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在课下复习上课内容打下坚实

的基础。所以,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总结能够有效地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能够更加进步。高中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语文教师使用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需要学生的大力支持,要求学生从心里

转变思维方式,在有效方法的指导下,使其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参考文献:

[1]王晶晶。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J].现代交际,2013(02):39-40. [2]董桂霞。略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67-68. [3]刘斌山。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检视与完善》

学习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心得体会

学习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心得体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影响语文素质教育的因素很多,语文教材就是诸多因素之一,澄迈这次人教版新教材的全面推广,使用教材,就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舞台。 一、通过这次培训了解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些特点:综观全套教材,特别就课文内容而言,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初中语文教材共六册,一百七十多篇,体裁多样,有古典名著、诗歌、戏剧、散文、小说、寓言、神话故事等,让学生充分汲取文学这座百花园中的营养。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有学生喜欢的体现家庭,学校生活的文章,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世界。同时所选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材除了保留传统经典篇目外,更选入了现当代作家的作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本教材的亮点 本教材每单元后都安排有一个综合性学习,它具有以下特点 1、强化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贴进学生生活实际。从七

年级的“自我介绍”,“我爱我家”;八年级的“让世界充满爱”,“我也追‘星’”;到九年级的“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等等,选题贴近学生生活,容易选取材料,让学生有话可说。 2、紧扣教材内容,是单元教学的深化和拓展。把单元学习的主题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语文综合性学习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对单元主题,进行集中的思考,深入的研究,锻炼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比如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的文章。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的主题就与单元编排主题一致,题为“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训练的内容,不仅要联系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要了解世界战争发展的概况,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战争描写,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思考战争产生的根源和属性。有的问题的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探究。比如:为什么战争总是那样的难以消除?如何理解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认真组织好这次活动,就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升华。 3、体现综合性。把语文学科与自然、历史、地理、时事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联系起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陈叶青 新课程的推广实施,使语文的教学改革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种种原因,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老问题仍未改观. (一)语文教学目标即高考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在我们的教学中,高考却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无尽无休的高考习题训练课.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和检测.因而高考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我们平时的教学关注这种导向也是必要的,毕竟我们的培养目标中有“为高等学校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但不要忘了,普通高中的任务并不只有一个“升学”,还要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如果我们急功近利,仅仅盯住高考,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就是应用文,而高考却很少考.如果只是按照“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思路去教,那么这部分内容谁来教?如果这部分语文教学内容不完成,岂不是语文教学的失职? 所以说,高考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决不能是我们的全部目标.高考的目标要求毕竟不能面面俱到,而我们进行的是基础教育.如果不改变这种片面的做法,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虽然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很“热闹”,但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底线,那就是决不能影响高考.这样,语文教学改革就放不开手脚,所以有人称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二)语文考试的分数等于语文水平 新的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教学评价方面,由于难于掌控,还没有大的改变.具体表 现为,仍用一张考卷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几乎没有其他的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时是看成绩,领导评价教师时往往也是凭借 教学成绩,社会评价学校时也是看成绩.这样就把语文教学引向唯考 试是重,而无暇顾及其它. 这种只重分数的评价是我们一直沿用的评价方式,其优点在于它一目了然,便于比较,便于操作.但在现实教学中,这种评定方式不完 善的一面正日益显露出来,尤其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例 如我校高一的一名同学在全校的演讲比赛和朗诵比赛中均获一等奖,但在期中考试中语文成绩却不及格;我班的语文课代表,她的阅读量不比一般的语文教师少,早自习她甚至可以带领同学们翻译课外古文文段,有记者到我们班录像,她回答记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表 达能力令记者大为惊讶,可她的语文分数从来没有得过班级第一.这 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单凭语文考试的分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出 学生的语文水平.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概念: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努力学不一定能得高分,而不用功未必分数就能低多少.这样,学生对待语文就不重视,从而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徒劳无功. 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摸索、探讨更为完善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好在《语文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已经提供了一些思路,但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补充、完善. (三)语文教学即文学教学 具体表现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文学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文学欣赏课,忽视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课堂上表面热闹非凡,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因学生的文学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而显得肤浅甚至可笑,课堂上的笑声往往虚假

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经过第一学段的教学,我感受新课程涉及到不少内容,延伸出不少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考虑。关于我们老师来说要学得更多,想的更深。 我把事先设计的咨询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考虑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如此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如此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可不能觉得语文课算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如此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虑咨询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进展,一般高中新课改主动习惯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养进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全然理念,并且也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一辈子历程的进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进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挑选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日子体验。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动身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日子相习惯的文化环境。从教学的实际动身,依照别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便、恰当地选用教学办法,并善于将各种办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经过咨询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要紧途径之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日子实际。还要引导学生经过交流,评价和反思咨询题解决咨询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素质。 例如,高中语文新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日子、更富有时代气息、更习惯中学生的生理、心理进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语言上,材料真实、题材多样、语言真实、鲜活、地道、现代、自然、标准,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日子实际和语言进展趋势;在办法上,遵循题材、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觉、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经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汇教学采纳单词框,分散到模块中的各个部分,体现词汇学习的过程;重视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注学生的情感等;在写作方面有梯度,过程清楚,会在写作之前均有形式多样的铺垫。除了情景,还有开放式作文,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将来的教学中,加强课程与学生日子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猎取知识和观念,去习惯知识经济的时代。 二十周年同学会邀请书 当我想你的时候…… 二十年,二十年了!弹指一挥间!今年——2010年,我们离城关中学毕业差不多整整二十年了。一别二十载,荏苒别惑年!曾经的同窗好友,你在哪里? 过得还好吗?一具个有些忘却,而又曾经熟悉的名字.不管你日子在本市,或身处异乡;不管事业辉煌,依然临时失意;不管身居要职,依然一介布衣;也别论你多么闲暇,或何等繁忙.你终究可不能不记得同桌的他(她),还有睡在你上铺的兄弟...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一) 最近一段时刻,我发觉体育委员李圆上语文课时总是趴在课桌上,显得很懒散,多次提醒他要注意,可效果却别是特别明显,但他也别是班上的学困生。留心观看之后我发觉:还有好多的学生听说时的状态也别是很好,回答咨询题很被动。审阅学生的周记,我读到如此一段文字:"老师,您别要生气,我总觉得进入高二以来,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别觉得那些课文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别如把时刻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情况上,希翼老师思考。"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想到浮现的这些事情。我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也在考虑:我们的语文课是别是远离了学生的日子?学生的制造性思维得到进展了没有?什么原因有些学生,读书时刻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而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但是,这些咨询题却往往被我们故意无意地忽略了。 我在说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对于"赋""比""兴"的定义尽管准确简洁,但老师假如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么样才干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说"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说"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算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小姐叫小芳,长得漂亮又善良,一双漂亮的大双眼,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办法实际上算是古代所说的"赋"。说"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别刮风天别下雨天上有太阳,妹别开口妹别说话妹心如何想",说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办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同意知识的效果也较好。 那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辟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从而让语文教学走向日子,走向实践,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别如好之者;好之者,别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以及日子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是特别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日子体验。教学实践中,尽管我别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如此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确实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惟独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子场景与日子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发出一片新乾坤。 并且,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制造性的活动。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固然可不能很理想。作为教师别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爱护他们的智慧火花。如此更有利于开辟学生的制造性潜能。仔细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让学生学得聪慧一点、灵气一点,让学生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成为一种综合素质。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假如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便地敞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别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近来考虑的咨询题,兴许在正确理解新课标之后这些咨询题会迎刃而解。别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咨询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惟独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干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咨询题。

高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高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教材、落实大纲的指导思想、有了新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仍是关键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阶梯的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在高一、二就是文体不限的高考式作文训练。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语文是终身学习,教师也不例外 大纲、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教材和时代的要求。广博的知识、较高的语言水平和诵读能力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终身学习”不再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运用“拿来主义”,大胆取舍 对于教材我们也应像“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面对那些纷繁的参考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 五、要善于总结和回顾 我们要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积累下来,在教学中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 作者:吴俊虎 摘要:要实现新课改,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拥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非常必要的。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作为最基本的方法不可或缺,课内外活动也应适当进行,让学生在愉快中更好地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习的好坏对于学生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我所任教的是一所乡镇高中,大多数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的初级中学。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他们对于自己未来三个的所面对的高中学习是否会学有所成心存疑虑,加上初中高中阶段在知识深浅度、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有的学生一时间还无法适应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于是有些学生开始在作文中隐隐约约地流露出对各科任老师的不信任情绪,进而发一些牢骚。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早就发觉了学生这一思想倾向。面对学生这种情况,我在一开学就给学生设立一个小作文,这个小作文就像一个心理笔记,将生活中所思所想用书面的东西展示出来,一方面是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是可以借此倾听学生的想法,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在我看来,了解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帮他设立一个平台,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时我们对于他们思想中的波动给予一定的指导,他们会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 当然,在指导学生心理成熟的同时,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最基本方法也应在课内外贯彻落实。对于我们这些语文老师,都要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唯一的出路就是变应试教育为语文素质教育,进而实现高中语文新课改。事实上,如果从日常的工作要求来看,语文素质主要体现在强调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努力使之转化为学生的个体语文素质,从而使学生喜欢文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只有将听、说、读、写的训练作为日常教育中的基本准则,才促进广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 一、以说来促进听、读、写等其他活动,进而促使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升 学生是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的,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同龄人的肯定,他们是乐意在练说活动中展现自我风采的。因此我们作为老师一定不能“满堂灌”,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准备练说活动所需的材料,多给他们一些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及现代书报杂志的时间,并且从中筛选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强的信息材料,进行积累和运用。这样,说就带动了读。 同时,课堂作为我们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回答问题,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意味的思想,让他们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这一方面练习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们的勇气。 二、以写来带动读,强化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现代高中生的思想比较前卫,对好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但因为伴随年龄的增大,他们的“爱面子”思想比较严重,尤其在好多农村学校,大多数学生对于上课是否回答问题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带进了语文课堂,教师们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师生脸上的笑容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读书写作的能力强了,口语表达流畅了。在我们陶醉于成绩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追求形式的改变,忽略内容的充实和有效性,形式大于内容,华而不实,“形”转而“实”不转的现象。 一、朗读教学形式多样,却不注重读书的实效 朗读教学历来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老师们更加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他们的语言材料,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因而朗读教学被语文老师运用得淋漓尽致。现在在我们的课堂上,已很少见教师手执粉笔,口若悬河,学生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的景象,代之以书声朗朗、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范读、自读、分组读、表演读……这些方法很好,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课堂上一篇课文反反复复的读,可每次读前老师不给提任何要求,或者提的要求

很随意,只是注重朗读的声音效果,是不是只要开口读了、形式足了就有了收获呢?我认为并非如此。“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边读边想,才能有所收益,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朗读教学,在朗读形式多样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白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有所收获;给以读书方法的指导,如圈点阅读、质疑阅读、精读、浏览等,不同的学习目标可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二、信息技术运用形式单一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片面理解信息化,盲目追求信息化的情况不少。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似乎信息化仅仅体现在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上。其实,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信息化的多种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的、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制作课件在只是信息化的一个方面。在课件的制作上,又表现为追求页面的华美、精致,内容却犹如教案的平面展示,没有或者很少有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搜集和整理的信息材料,对课程的开发明显不够。如一位教师执教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课件一共设计了四页,展示了活动的四个过程,每一页都用不同的颜色作背景,每一页或写上活动的名称,或写上一些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普安县青山民族中学朱政 一学期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这一学期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平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 二、平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知道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这可以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 三、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四、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习。只有不断地复习,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习。 五、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平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1、书写的规范性;2、审题的准确性;3、答题的程序性;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六、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完整)高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

高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 8月2-9日参加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按照学习进程,利用课余学习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知识,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必修本打好基础,合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选修,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积累,然后多写,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在三个写作序列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能力。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形成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兴

浅谈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感悟

浅谈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感悟 浅谈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感悟 关键词:语文课转换改革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每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如何解读新课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一节《奇妙的对联》课的三个环节的设计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给了我一些启示与感悟,即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了20天。可当手中拿着高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困惑挣扎了这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奇妙的对联》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对联》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对联对学生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楹联、春联、贺联、挽联等。但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对对子,好像又没那么容易。以前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动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课改如何组织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动手是备课必定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枯燥的理论

讲解不可能使学生有什么收获。于是,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析理论知识。走上讲台,我问了一个问题: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上联:孙行者;下联:——。有以下几个答案:胡适之,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等。阅卷的老师认为非常好,为什么?同学们看到是清华入学考试的题目,来了兴趣,又看到如此简单的上联,更有兴趣,看到只是评价答案而不需要对,更是兴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开了。一些同学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对。我说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有讲解,能回答上来,说明这些同学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学回答上联中间字是“行”,下联中间字是“适、退、冲、引”,都与行动有关,相对仗,我说好,这就是对偶。接着,我就又问,谁能从内容上评价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终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一句“胡适之是一个首倡白话文的作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便要他再重复一遍。同学们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来。我想有戏,我问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学说了一句:“那还用说,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孙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冲之的圆周率……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思考。看来,设计问题要巧妙,有趣味。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导读:[摘要]新课标实行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和可接受性等几个方面的优点,在当时具有不可否认的先进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编写者和学习者之间所存在的理解和审美方面的差异,教材客观存在的诸如选文内容比较陈旧、编排方式较为呆板、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等不足就逐渐暴露出来,再也不能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了。而新课标实行以后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之上对传统高中语文教材作了改进并有所创新,无论从思想上、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处处体现了一个“新”字,更利于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新课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教材分析;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122(2006)03-0105-03 当今世界各国的国力之争完全在于人才之争。因而,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则是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社会的发展要求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无论哪个层次、哪种类型、哪种规格的人才,都必须具备起码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合格是人才合格的最基本条件,而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语言素质的人才就必定要发展语文教育事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强并巩固了其重要地位。改革语文教育使之更好地

适应新时期对提高人民素质的要求,也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对新课标实行前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回顾 (一)对选材标准的回顾 1963年5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课文必须是范文,要求文质兼美,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入选的文章,一般应该是素有定评的,脍炙人口的,特别是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良好的。”1978年3月《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语文要选取文质兼美的文章,必须思想内容好,语文文字好,适合教学。”1986年12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课文要选取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1992年6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课文要文质兼美。语言文字要合乎规范。课文要难易适度,适合教学,应该是经过一定的努力,教师能教好,学生学得了的,题材和体裁应该丰富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000年3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从历年大纲对语文教材选材的要求来看,不同时代的语文教材的编写有不同的特征。 (二)对新课标实行前高中语文教材的评价 1.内容和形式上的可取之处 从以上大纲或课程标准来看,课文的选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

新课改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六个偏向: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一句话,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 一、以《东方时空》突破封闭的教学机制 我们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开设《东方时空》课。每周二到周五早晨7点钟,我便与学生一起端坐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阅读中央电视台精制的这本电视新闻杂志。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上,各位主持人、记者、播音员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导师,而我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助教:每天组织学生收视,每周批阅91篇观后感。尽管开课仅仅一个半学期,但我已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思想、情操、文化等诸多素质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东方时空》课的最大作用,在于开拓了学生的心胸和视野,有利于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其作用是任何其它课程都无法取代的。 二、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阅读。96年入学前的暑假和去年寒假,我们都留了课外阅读作业,共有中外名著2部、《古文观止》12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13篇。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日常课外阅读,我们选择了《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教读篇大概有三类:《中华名句》,要求语文课前常常背诵;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点拨;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则选作补充教材,先练后讲。例如,我们曾删掉了《崇高的理想》一文,补充了周国平的《救世与自救》;配合学习《琐忆》,补充了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的《大哲与大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选读名句的好处,从思想上说,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进课本知识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语体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习题难度,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针贬时弊或领导标新的时文佳作,又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引入了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三、以调动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难题。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反而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勇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老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面。 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设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为此,我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

2020年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可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我觉得要使课堂气氛”活”起来,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方面是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十分欠缺的地方。 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

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查漏补缺,师生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参加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但高中语文新课程在中学的实施情况却并不乐观,好多教师仍是一头雾水,而且经常能够听到老教师这样说:“真是不知道怎么教才好,越改越迷茫啦”,其实,并不是改革不好,而是好多人还没有彻底地去改变自己头脑中的老观念,以至觉得无从下手。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次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心得一:高中语文因该把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旨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上。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教学目标从单纯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转向情感、能力、审美情趣的同步发展。语文课堂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均衡发展,因此我们要敢于“跳出”语文看语文。 心得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愉悦的心态下积极参与教学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设法创设愉快的学习情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人”的现代师生关系观,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在自己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同时,尽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允许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断把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力求有所创新。使用同桌伙伴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提高课堂上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效率。 心得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与写相结合。 我们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用“以读为主、自悟自得、读法渗透”为特色的现代阅读新模式代替以“内容分析、烦琐提问、写法分析”为

浅谈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感悟

浅谈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感悟 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每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如何解读新课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一节《奇妙的对联》课的三个环节的设计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给了我一些启示与感悟,即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了20天。可当手中拿着高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困惑挣扎了这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奇妙的对联》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对联》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对联对学生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楹联、春联、贺联、挽联等。但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对对子,好像又没那么容易。以前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动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课改如何组织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动手是备课必定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枯燥的理论讲解不可能使学生有什么收获。于是,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析理论知识。走上讲台,我问了一个问题: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上联:孙行者;下

联:——。有以下几个答案:胡适之,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等。阅卷的老师认为非常好,为什么?同学们看到是清华入学考试的题目,来了兴趣,又看到如此简单的上联,更有兴趣,看到只是评价答案而不需要对,更是兴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开了。一些同学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对。我说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有讲解,能回答上来,说明这些同学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学回答上联中间字是“行”,下联中间字是“适、退、冲、引”,都与行动有关,相对仗,我说好,这就是对偶。接着,我就又问,谁能从内容上评价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终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一句“胡适之是一个首倡白话文的作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便要他再重复一遍。同学们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来。我想有戏,我问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学说了一句:“那还用说,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孙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冲之的圆周率……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思考。看来,设计问题要巧妙,有趣味。 理论知识解决了,第二个环节就需要考查一下学生的文学修养。我把几副与一些名人有关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毕生心血似——。(茅盾的两部作品,查资料填写)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几个作家) 同学们在一番紧张的翻阅资料、讨论之后,答案准确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