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艺心理学论文

文艺心理学论文

文艺心理学论文
文艺心理学论文

试评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摘要:黑格尔从理念的冲突出发,解释了悲剧产生于两种互不相容的普遍力量、伦理力量的冲突。就两种力量本身而言,都是有“辩护理由”的,通过肉体的毁灭得以升华,从中展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两种合理的伦理力量不可避免的冲突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悲剧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历史内容;强调悲剧冲突中要体现带有普遍性的理想,突出艺术的理性内容,具有现实的一面;运用的辩证分析法对悲剧本质的研究和悲剧人物的塑造无疑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观;得与失;理性;绝对理念

在西方美学史上,悲剧是一块绕不开的领地。几乎所有著名的美学家都对这一审美形态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将之纳为自己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现代雅斯贝斯的《悲剧的超越》,西方悲剧理论可谓汗牛充栋。他们以不同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从不同的方位来考察、界定悲剧的审美本质,探讨悲剧的审美价值。纵观自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至十九世纪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悲剧理论,尽管他们的见解不同,认识也在不断发展深化,但他们的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强调悲剧的理性内蕴。他们的悲剧理论,更多地是强调了悲剧的客体性、社会性,却对悲剧的主体因素和非理性内容注意不够。下面,我们试以十九世纪的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为切入点,来考察其悲剧理论的得与失。

一、什么是悲剧

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信中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曾说:“悲剧的因素正是在于:一方面是坚决反对过解放农民的贵族,另一个方面是农民,而这两个人却被置于这两个方面之间。在我看来,这就构成了势力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马克思也曾说:“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笑剧出现。”这也是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了悲剧的根源。从历史上几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来看,每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一种旧的社会制度的时候,必然出现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旧的社会力量不会自动推出历史舞台,由于他们好掌握着庞大的国家机器,必然要运用一切凶残的镇压手段来维护其既得利益。新的社会力量虽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面对强大的传统的力量,却显得弱小,因此在斗争中必然有牺牲和失败,在实践中逐渐壮大自己。这种力量对比是历史形成的,这是形成悲剧的客观现实基础。

二、黑格尔的悲剧观

布拉德雷曾说,亚里士多德之后,“唯一以既独创又深入的方式探讨悲剧的哲学家就是黑格尔。”这话并不过誉。黑格尔继承了十八世纪启蒙主义者狄德罗、莱辛等人的戏剧美学的优良传统,又克服了康德的主观唯心倾向,在他的悲剧理论中与亚氏遥相呼应。可以说,“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的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与日俱增为广泛的哲学原理的一个特殊应用。”在黑格尔看来,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绝对理念,客观存在是抽象的逻辑概念和客观存在、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辩证统一。

但是,由于纯粹的理念是无限的、唯一的,它却必须在有限而多样的感性对象中显现出来,这就打破了理念原先的和谐状态,造成了矛盾冲突。然而正是这种冲突造就了世间万物,艺术也不例外。感性物质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显现这绝对的理性精神。这种精神又被黑格尔称为“普遍力量”,在艺术作品中,它是“某一特定时代所奉行的伦理宗教法律等方面的信条或理想”。黑格尔视之为艺术的动力,“这些普遍力量就是艺术的伟大动力,就是永恒的宗教和伦理的关系。”这里,黑格尔所谓的“理性”,并不是主体自身固有的,也不仅是具体的物质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说到底,它就是黑格尔“绝对理念”这一宇宙本体。

那么,这些“符合理性”的普遍力量何以会产生艺术呢? 这是由于“一切外化为实际客观存在的概念都要服从个别具体化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各种伦理力量和各种发出动作的人物性格,无论在内容意蕴还是个别显现形式上,就得互相区别开来,各不相同。”按照戏剧体诗的要求,理念须显现于物质活动,分化成由不同的个别人物所持的具体目的,导致不同的动作情节,从而使自己得以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理念原有的和谐与稳定就被否定掉,同一分裂为对立面,所涉及的各种普遍力量被孤立出来并具排它性能,造成不可避免的冲突。“这里基本的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黑格尔就这样从理念的冲突出发,解释了悲剧产生于两种互不相容的普遍力量、伦理力量的冲突。就两种力量本身而言,都是有“辩护理由”的,是合乎理性的。

但是,当这种具理想色彩的伦理力量要否定同样具有合理意义的另一种力量时,它便不仅具有合理性,还具有了片面性;不仅具有了辩护的道理,还具有了毁灭的根据。因此,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要么同归于尽,要么放弃自己排它的片面要求。一般的“悲剧结局”就是这二者取一,或以灾难告终,或是归于和解。但是,无论结局是灾难还是和解,其意义都是一样的:冲突力量的双方都被扬弃,

重新达到了和谐。从哲学意义上讲,就是绝对理念在分化过程中,并没有在不幸的冲突中遭受毁灭,反而借这种辩证的扬弃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即使是灾难性的悲剧结局,遭到毁灭的并不是伦理力量本身,而只是人物行为的片面性而已。而他们所坚持的伦理精神,则恰恰在这个别力量的冲突中确认了普遍的和谐,通过肉体的毁灭得以升华,从中展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因此,黑格尔认为,悲剧给人造成的心理效果,并不只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恐惧与怜悯”,而是愉快和振奋。

三、黑格尔悲剧观的缺失

撇去绝对理念首足倒置的唯心先验错误不谈,与以前的悲剧理论相比,黑格尔的悲剧观至少有以下特点:第一,他的悲剧是两种合理的伦理力量不可避免的冲突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悲剧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历史内容,比古希腊的“命运冲突”前进了一步;第二,强调悲剧冲突中要体现带有普遍性的理想,突出艺术的理性内容,具有现实的一面;第三,他所运用的辩证分析法对悲剧本质的研究和悲剧人物的塑造无疑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对于康德哲学中那个核心的而又自相矛盾的“自在之物”,黑格尔干脆予以否认,认为“理念的就是现实的”,世界上的一切都可用理性去解释和证明,悲剧也是如此。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出发,叔本华认为,最好的诗的艺术是悲剧,它是生活中可怕一面的再现,是个体意志间的相互冲突与残杀,作为人类情感本能、欲望、爱与恨的抵触与碰撞,而这正是世界的本质。“写出一种巨大的不幸是悲剧里唯一基本的东西。”他将导致不幸的来源分为三种。一种是来自异乎寻常的恶人,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奥赛罗》中的雅葛;一种是盲目的命运带来,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俄底浦斯王》;还有一种是来自平常人的相互关系,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和奥菲莉娅,《浮士德》中的甘泪卿兄妹。这些并无过失的平常人,为实现各自的欲望而在“意志”的驱遣下相互残杀。人们感受到悲剧主人公的不幸与痛苦后,就逐渐分享他的痛苦,由畏惧产生怜悯。在怜悯中人们忘记了为自己的动机,超越了个人意志,同悲剧人物一起摆脱求生的意志,听天由命,由此产生了审美快感。将叔本华的悲剧观与黑格尔的悲剧观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二者在结构上有着相似之处。黑格尔那里,冲突双方所持的“普遍力量”是由“绝对理念”分化而来的;而在叔本华,冲突双方所持的“欲望”是由“意志”产生出来的,因而二者的悲剧冲突都具本体论的意义。

但是,由于黑格尔的“普遍力量”是理性的,叔本华的“欲望”却是本能的、非理性的,这种结构相似的冲突理论也就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悲剧意义:黑格尔站在“绝对理念”的立场上,宣告悲剧冲突的意义在于否定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

的片面性,进而在两败俱伤的结局中高扬起“永恒正义”的胜利;叔本华则站在个体人的立场上,发现悲剧的意义在于反映并无过失的冲突双方无辜地相互摧残,在玉石俱毁的悲惨结局中宣告世界本身的荒谬性,从而劝说人们放弃生命意志,走向虚无。从一个感性的、个体的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悲剧,直视悲剧中的悲观因素。他并不特别看重悲剧冲突的伦理道德价值,而是要在普通人的欲望冲突中反思人生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承认世界的偶然性与荒谬性。他所开创的非理性的悲剧哲学,尽管内部矛盾重重,但确实已构成对黑格尔那种以体系的自足性、完美性、有序性为目的的乐观主义悲剧理论的严峻挑战。

尼采认为既然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它就应当是永恒的。个体生命的不断毁灭又不断产生,正表明了自然界本身力量的强大。尼采借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悲剧的起源、本质和功用,认为一方拒绝亚氏以来的乐观的悲剧“净化”论,他认为这是对悲剧快感的非审美说明。他要求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悲剧个体的生成毁灭过程,赋予它一种审美的意义。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与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

黑格尔那里就已经有一种相当积极的悲剧观了,这种积极来自对“绝对理念”的盲目信仰,它不仅有一种理性意义,而且潜藏着一种忽视个体的禁欲主义情绪。黑格尔的悲剧观,在悲剧理论由理性向非理性的发展过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或在逻辑结构上,或在理论精神上,都有其师承与变异之处。在理性与非理性内容面前,为悲剧理论的开拓和深入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

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张超.浅析悲剧的本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

吴文忠,凃力.浅谈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人民论坛. 2011年02期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科教创新.2010年第3期

【免费下载】《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

2007年02月13日星期二 12:35 一、单项选择题。 (略) 二、多选题(略) 三、名词解释题。 审美体验高峰体验母题心理时空 四、判断分析题。 1、愤怒出诗人是有科学依据的。() 2、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二者之间有统一,又有矛盾。() 五、简答题。 1、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学说。 2、艺术体验的生成的特征。 3、模仿对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艺术美的创造有何作用? 4、艺术作品中的异态有哪些表现? 六、论述题。 1、为什么不能说只有信仰宗教的人才有神秘体验? 2、论述娱乐的深刻意义。 2007年1月四川《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0816) 2007年02月13日星期二 12:4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是()。 A、康德 B、费希纳 C、布洛 D、克罗齐 2、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 B、作家的创作活动 C、读者的接受心理活动 D、作品的心理蕴含

3、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和“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是()。 A、荣格 B、阿德勒 C、拉康 D、柯勒 4、艺术家保留赤子之心的体验类型是()。 A、爱心体验 B、宗教体验 C、归依体验 D、崇高体验 5、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最根本原因是()。 A、模仿 B、情感 C、节奏 D、宗教 6、作为艺术技巧的拟人手法直接脱胎于()。 A、形象思维 B、神话思维 C、原始思维 D、具象思维 7、高原体验是()提出的。 A、弗洛伊德 B、荣格 C、马斯洛 D、拉康 8、愧疚体验与艺术家的道德水准有密切关系,还与之有关的心理特征是()。 A、情感 B、感知 C、认识 D、想象力 9、动机簇活动中最复杂和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 A、趋避式动机冲突 B、双避式动机冲突 C、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 D、双趋式动机冲突 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复习题)(0816) 2007年02月14日星期三 18:25 第一部分: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心理学和产生是以()为代表的实验心理学的出现。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适用于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 《文艺心理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编辑本段作者自白 这是一部研究文艺理论的书籍。我对于它的名称,曾费一番踌躇。它可以叫做《美学》,因为它所讨论的问题通常都属于美学范围。美学是从哲学分支出来的,以往的美学家大半心中先存有一种哲学系统,以它为根据,演绎出一些美学原理来。本书所采的是另一种方法。它丢开一切哲学的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所以我不用《美学》的名目,把它叫做《文艺心理学》。这两个名称在现代都有人用过,分别也并不很大,我们可以说,“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 这部书还是我在外国当学生时代写成的。原来预备早发表,所以朱佩弦先生(朱自清,字佩弦——编者注)的序还是1932年在伦敦写成的。后来自己觉得有些地方还待修改,一搁就搁下了四年。在这四年中我拿它做讲义在清华大学讲过一年,今年又在北京大学的《诗论》课程里择要讲了一遍。每次讲演,我都把原稿更改过一次。只就分量说,现在的稿子较四年前请朱佩弦先生看过的原稿已超过三分之一。第六、七、八、十、十一诸章都完全是新添的。 在这新添的五章中,我对于美学的意见和四年前写初稿时的相比,经过一个很重要的变迁。从前,我受从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纯粹地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的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等都是美感范围以外的事。现在,我觉察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互相绝缘。因此,我根本反对克罗齐派形式美学所根据的机械观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这种态度的变迁我在第十一章——《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里说得很清楚。我两次更改初稿,都以这个怀疑形式派的态度去纠正从前尾随形式派所发的议论。我对于形式派美学并不敢说推倒,它所肯定的原理有许多是不可磨灭的。它的毛病在太偏,我对于它的贡献只是一种“补苴罅漏”。做学问持成见最误事。有意要调和折衷,和有意要偏,同样地是持成见。我本来不是有意要调和折衷,但是终于走到调和折衷的路上去,这也许是我过于谨慎,不敢轻信片面学说和片面事实的结果。 编辑本段目录 第一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一) ——形象的直觉 第二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二) ——心理的距离 第三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三) ——物我同一 第四章美感经验的分析(四) ——美感与生理

苏童“红粉系列”小说中的病态女性形象

论苏童“红粉系列”小说中的病态女性形象 摘要:苏童在“红粉系列”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病态女性形象,本文依据心理学上的观点,分别从依从型、攻击型、离群型三种神经质性格,来分析她们病态的心理特征和表现,进而探究苏童擅写病态心理的原因。 关键词:苏童;红粉系列;病态;童年;女性 苏童“红粉系列”小说包括《妻妾成群》、《红粉》、《一种妇女生活》和《另一种妇女生活》四部小说。因这四部小说均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红粉》是其中的力作且篇名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因而评论界以之命名,称这四部小说为“红粉系列”。在这个系列的小说里,出现的大都是一些在心理上呈现病态的女性,更确切地说是一群具有“神经质性格”的神经症患者。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所谓的神经质性格,是一种对自己无信心、对他人多怀疑、对环境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异常性格”[1],她将所发现的各种神经质,按性质分为三类,每类代表一种性格。依据卡伦.霍妮对神经质人格的分类,并结合苏童小说中这些病态群体的具体表现,将这些病态女性进行类别化分析,并进而探究苏童擅写女性病态心理的原因。 一、依从型病态女性形象 依从性格: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别人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亲近人,而在潜意识中却是借依从消除

焦虑感[2]。这里所说的依从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依赖,适度的依赖并不是病态,也不成为神经质的性格,尤其对女性来说,适度依赖常被视为小鸟依人,惹人怜爱和疼惜。依从性格的人,表现出的则是过度地依赖别人,只有依靠别人才能感到安全和继续生活下去;他们表面上看是在依赖人,心理上却是对人的一种极端的“占有”,当你不能满足她的要求时,她便会极度痛苦。 在《红粉》中小萼和秋仪同是妓女出身,由于解放以后政府对妓女进行改造,于是两人便被送到劳动训练营,秋仪途中跳车逃跑,小萼便开始了劳动改造的旅程。从小依赖于秋仪的小萼感到无所适从,“她想起秋仪,秋仪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如果她在身边,小萼的心情也许会好得多。这些年来秋仪在感情上已经成为小萼的主心骨,什么事情她都依赖秋仪,秋仪不在她就更加心慌。”[3]小萼在心理上习惯了依赖别人,不能独立的生活。在劳动营里她因为缝不完三十只麻袋而要上吊自杀,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她一个人时总是暗暗的哭泣,总是感到生活的灰暗无光。“到了一九五二年的春天,小萼被告知劳动改造期已满,她可以离开劳动营回城市去了。小萼听到这个消息时手无足措,她消瘦的脸一下子又无比苍白。” [4]她对于新的生活是充满了恐惧的,害怕一个人面对陌生的生活。从这些可以看出小萼对于男人的依附已经过度。她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并以悲剧收场,这与特殊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有关,但她的这种依从性格是造成老浦和她自己苦痛的最大原因。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这是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该书作者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他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此书是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问题,与此同时,还介绍了西方的一些主要流派。 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等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本书则更多是从心理的角度对什么是美的探索。它一克罗齐的直觉论为中心,在吸取克罗齐等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的理解方式,将心理学派美学、联想主义美学和道德主义美学沟通起来形成了三个互相联系的层次。 全书重点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比如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我们对着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注意到某一个鸟的歌声特别清脆。有时我们整日为俗事奔走,偶然间偷得一刻余闲,在案头抽出一本戏曲来消遣,武松过冈成功杀虎时,我们也会和他一样感到同样的快感;秦舞阳见秦始皇变色时,我们心里和荆轲一样焦急。这些境界,或得诸自然,或来自艺术,种类千差万别,都是“美感经验”。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 然而我却对作者小篇幅讲述的一些内容颇为感兴趣,也颇感同身受。在“悲剧的喜感”这一章节中,我挺认可法克的说法。在他看,悲剧和喜剧都是一样,都是描写旁人的灾祸。这些灾祸如果是可笑的,就叫做喜剧;如果是可怕的,就叫做悲剧。悲剧和戏剧所生的愉快程

最新自考文艺心理学历年试题答案及精华资料资料

自考文艺心理学历年试题答案及精华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B ) A.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 B.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C.科学实验和马克思主义 D.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A) A.弗洛依德 B. 弗洛姆 C.荣格 D. 歌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B ) A.异质同构理论 B.唤醒理论 C.深度知觉理论 D.心理距离说 4.以下不属于朱光潜著作的是(A ) A.《论诗三札》 B.《变态心理学》

C.《文艺心理学》 D.《悲剧心理学》 5.体验的核心是(A ) A.情感 B.认识 C.经历 D.意蕴 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C) A.镜像阶段论 B.表现性 C.简化原则 D.格式塔质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D ) A.第一个层次 B.第二个层次 C.第三个层次 D.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B ) A.实验心理学 B.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人本主义心理学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B) A.拉康 B.阿德勒 C荣格D柯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B ) A.只有积极意义 B.主要是积极意义 C.无所谓 D.只有负面影响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C) A.爱心体验 B.崇高体验 C.归依体验 D.宗教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A ) A.荣格 B.弗洛依德

文艺心理学练习题答案(已整理_全套_可直接打印)

《文艺心理学》导论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 1、在西方,文艺心理学是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2、19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或文艺心理学理论有: 实验心理学、移情说、距离说。 3、实验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 4、实验心理学与传统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研究对象不同。二是研究方法不同。 5、实验心理学使美学研究发生了由“自上而下”的研究向“自下而上”的研究的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 6、“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里普斯。“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来的。 7、20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有: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8、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的精神病学家荣格。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泛性论为基础,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 10、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自力门户,创立了“心理分析学派”。同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和性本能的立论不同,荣格强调集体无意识,认为艺术就是要揭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11、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 12、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主要以视觉艺术作为分析对象。 13、人本主义是20世纪文艺心理学的最新潮流,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14、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是苏联的一个文艺心理学流派,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代表人物是维戈茨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 15、王国维是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鼻祖。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运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明《红楼梦》的悲剧。在《人间词话》中,他提出了“境界”说。他的“境界”说是对西方的“移情说”说和“距离说”说的创造性运用。 16、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把诗的创作看成是一个由生活现实转化为心理现实再转化为艺术现实的过程。在其他文章中,他还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解释《西厢记》的创作动机和自己的小说《残春》主人公梦的起因和变态。 17、鲁迅翻译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文艺心理学著作《苦闷的象征》。 18、中国现代最早在高等学校开设文艺心理学课程的人是鲁迅。 19、朱光潜在美学研究方面走的是一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的道路,他的文艺心理学专著有《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其中《悲剧心理学》是他在1933年用英文写作的,此书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国外出版。 20、在现代中国,是第一个对审美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的人。 21、朱光潜的三本文艺心理学专著的出版,特别是《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22、胡风结合革命文艺的实践对创作心理进行独特的研究,他把创作主体提到主要地位,认为创作过程是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相生相克”的过程。 23、文艺心理学的产生和兴起始终受到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文

《茉莉香片》作品分析

爱恨交织的荒凉悲剧 ——张爱玲《茉莉香片》 摘要:张爱玲的《茉莉香片》以男性的视角叙述故事,聂传庆的扭曲和病态可以说就是由他不完整的家庭造成的。幼年丧母、父爱的缺失使聂传庆逐渐变得心理变态,终日沉迷在幻想中,追求完美的爱,但最终却一点一点走向了毁灭。家庭与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聂传庆便是一个家庭悲剧的牺牲品。 关键词:家庭;爱的缺失;恨;荒凉 《茉莉香片》是张爱玲早期的作品,也是她创作的顶峰时期的作品。但是却与同时期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以及《倾城之恋》等不同,《茉莉香片》以男性口吻讲述了一个与茉莉香片一样苦的故事。少年聂传庆由于从未感受过家庭给予他的温暖与爱,所以在面对想要帮助他的少女言丹朱时,他却将满腔的怨恨和委屈发泄到她身上,甚至对她萌生了杀意。他嫉妒言丹朱的家庭,嫉妒她的父亲是言子夜,嫉妒她的一切,聂传庆认为是她夺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一切。 小说中聂传庆的形象多少有一点儿张爱玲童年的影射:冷漠残忍的父亲、离家出走的母亲、抽鸦片的父亲和继母、缺乏爱的家庭……这些都与聂传庆的家庭相似。张爱玲通过这个故事将她对于亲情与家庭的思考传达了出来。 一、聂传庆其人 小说的一开始便用艳丽的杜鹃花将聂传庆带了出来:“开车的身后站了一个人,抱着一大捆杜鹃花。人倚在窗口,那枝枝丫丫的杜鹃花便伸到后面的一个玻璃窗外,红成一片。后面那一个座位上坐着聂传庆,一个二十上下的男孩子。说他是二十岁,眉梢嘴角却又有点老态。同时他那窄窄的肩膀和细长的脖子又似乎是十六七岁发育未完全的样子。他穿了一件蓝绸子夹袍,捧着一叠书,侧着身子坐着,头抵在玻璃窗上,蒙古型的鹅蛋脸,淡眉毛,吊梢眼,衬着后面粉霞缎一般的花光,很有几分女性美。惟有他的鼻子却是过分地高了一点,与那纤柔的脸庞犯了冲。”1以红花暗示聂传庆不同于其他的男孩,而接下来对他的描写就越发

艺术风格与心理因素

2006年04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A pr.2006第32卷 第2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olia U niversity for N at ionalities (So cial Sciences) V ol.32N o.2 艺术风格与心理因素 赵志红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 要 本文解释了艺术风格的概念,进而探讨了艺术风格与心理因素的关系。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类型倾向与他本人的个性心理密不可分,因生理遗传将影响生理特征及个性气质,从而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喜好、艺术风格。同时,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与心理体验的关系密切,心理体验是经历过后能够让人回味的收获和感受,不同的心理体验会导致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也与色彩心理有关,色彩对于人的知觉造成各种刺激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色彩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样,艺术家会因心理感受、情绪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色彩。总之,艺术风格受个性心理、心理体验、色彩心理的影响。 关键词 艺术风格;个性心理;心理体验;色彩心理 中图分类号 J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15(2006)02-0122-03 引言 艺术风格,是创作者在艺术创造实践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马克思曾经说过,风格就是人;德拉克洛瓦也认为,艺术的风格就是人自己。艺术家的风格主要是他的思想性格,或是他在作品中集中体现出来的独特风貌。影响艺术风格的诸因素包括艺术家的心理特征,社会时代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等等。文中将着重从心理因素对艺术风格方面进行探究。 一、艺术风格与个性心理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首先表现在对现实事物的一贯态度上的特征,也表现在恒常的行为方式的个性特征。性格的形成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前提,对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由于遗传和所处环境的不同,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不相同的。艺术作为一种语言,作为人们相互交流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也各不相同。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类型倾向与他本人的先天素质密不可分,这种由于生理遗传所形成的生理特征及个性气质是后天的主观努力与短期的外因条件不能促成,也不可取代 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或内倾型。外倾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经常对外部事物表示关心和兴趣,开朗活泼,不拘小节,善于交际。另一类型是内倾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一般表现为沉静,深思熟虑,交际面窄,较孤僻。在19世纪的现代艺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象征主义画派的代表奥狄龙 雷东(1840-1916)和纳比派的代表爱德华 维亚尔(1868-1940)是两个不同类型的艺术家。虽然两者都是法国人,同属一个时代,但是艺术作品表现出的却是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奥德龙 雷东代表作品有: 独眼巨人 (1900), 少女维奥列塔 海曼 (1910)等,其中 独眼巨人 描绘了一位独眼的巨人正从地下爬出来,用一只大眼睛窥探着深埋在地层里的一个好似熟睡的裸体女性。作品中充满怪诞性和神秘性。奥狄龙 雷东把自己关在幻想的个人世界里,完全按照自己的内心情感创造出一种纯粹个人的独特艺术语言。他追求的真实并非真实,而是人的潜意识领域中存在的真实。而爱德华 维亚东自称是 家庭派画家 ,有着一种略带装饰性,色彩斑斓闪烁,宁静平和,朴实亲切的画风。家庭生活和室内活动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而与他共同生 122 收稿日期 2006-01-17 作者简介 赵志红(1983-),女,内蒙古通辽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2004级在读研究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这就是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就是美的书。该书作者朱光潜就是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她就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就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她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与高尚的学术品格。她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她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就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她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她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与当代美学。 此书就是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就是我国现代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问题,与此同时,还介绍了西方的一些主要流派。 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就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等心理活动及其规律,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本书则更多就是从心理的角度对什么就是美的探索。它一克罗齐的直觉论为中心,在吸取克罗齐等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的理解方式,将心理学派美学、联想主义美学与道德主义美学沟通起来形成了三个互相联系的层次。 全书重点就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美感经验就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比如在风与日暖的时节,眼前尽就是娇红嫩绿,我们对着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注意到某一个鸟的歌声特别清脆。有时我们整日为俗事奔走,偶然间偷得一刻余闲,在案头抽出一本戏曲来消遣,武松过冈成功杀虎时,我们也会与她一样感到同样的快感;秦舞阳见秦始皇变色时,我们心里与荆轲一样焦急。这些境界,或得诸自然,或来自艺术,种类千差万别,都就是“美感经验”。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 然而我却对作者小篇幅讲述的一些内容颇为感兴趣,也颇感同身受。在“悲剧的喜感”这一章节中,我挺认可法克的说法。在她瞧,悲剧与喜剧都就是一样,都就是描写旁人的灾祸。这些灾祸如果就是可笑的,就叫做喜剧;如果就是可怕的,就叫做悲剧。悲剧与戏剧所生

论童年经验对安徒生创作的影响

论童年经验对安徒生创作的影响 作为生命的起点和人性最初的展开,童年经历孕育了作家在最初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1]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这种童年经历作为基调和底色参与到作家的审美心理建构过程之中,成为作家审美心理确立成型的最初动因。 童庆炳先生曾撰文《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认为“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章年经验看成是巨大而珍贵的馈赠,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的源泉”[2]在文章中,他从“童心和诗心结构的对应关系”、“童年经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方式”、“社会化与保持重心”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童年经历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意义、作用与价值,得出“童年经验的这种性质对作家至关重要。事实上,作家的童年经验经常作为一种创作原型和素材出现在作品中。无论是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朝花夕拾》、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萧红的《呼兰河传》、郁达夫的《自传》,还是托尔斯泰与高尔基的《童年》、勃朗特的《简爱》、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海明威的《在印第安人营地》……都能或多或少看到作者童年的影子,感觉到作者对当初记忆的回望与同味。可见,童年经验与文学创作的紧密联系已是文艺心理学领域中一个不争的事实。[4]冰心就曾说过:“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足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5]托尔斯泰说:“童年时期的印象,保存在人的记忆罩,在灵魂深处生了根,好像种子撒在好的土地中一样,过了很多年以后,它们在上帝的世界罩发出它们的光辉的、绿色的嫩芽。”[6]对于作家来说,这些“光辉的、绿色的嫩芽”就是他们作品的内核。当代作家余华说:“我的写作就是回家”[7],这个“家”指的是余华的故乡浙江海盐,也必然还指余华那永不能忘怀的童年。小说家莫言曾这样叙述自己的童年和小说的关系:“为什么我用这样的语言叙述这样的故事?因为我的写作是寻找失去的故乡,因为我的童年生活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8] 那么,童年中的哪些因素会对文学家的创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呢?文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发现,苦难和女性对一个作家的影响最大。海明威曾说不幸的童年是作

文艺心理学 复习题

名词解释 21艺术典型(177) 所谓典型,就是一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广的概括性、性格丰富而又有机统一的圆整的人物形象。 22意境(181) 意境,是由客观景象与主观情趣互渗交融而生成的趋于空灵的艺术天地。 28召唤结构(253) 伊赛尔指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本文的基础结构,即本文的召唤结构。 29期待视野(254) 前理解包括前拥有、前观念和前假定,从前理解中产生出期待系统,姚斯称之为“期待视野”。 30共鸣(261) 在声学中,共鸣是指两个物体振动频率相等或相近,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共振而视振幅急剧增大、声音骤然加强的现象。文艺学借用过来,用以指称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常常出现同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相同或相似情感的精神感应现象。 25现实主义(333) 是艺术中一种偏于反映现实,要求按事物本来的样子描写,力图真实再现现实存在的生活图景的创作倾向。 26理想主义(333) 是艺术中一种偏于超越现实、要求按实物应该有的样子描写,力图真诚表现主体向往的生活情景的创作倾向。 37古典主义(339) 是一种强调继承传统、贯通古今,要求遵循规范、恪守规则,重视理智的驾驭、追求形式典雅的创作倾向。 38浪漫主义(339) 是一种强调个性显现、要求手法变异,反对千人约束而寻求新的突破,注重情感的宣泄而导致形式相对“无序”的创作倾向。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艺术创作 1简述创作激情的特点(107-108) 深刻性。肤浅的情感仅与感性欲念相关联,不能体现人性的深度,也就缺少必要的文化价值。别林斯基认为,“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

文艺心理学复习考试资料

《文艺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琼州学院06中文本2 王李雄 一、填空、选择、判断 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弗洛依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 4、朱光潜著作的有《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5、.体验的核心是情感。 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阿德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积极意义。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归依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荣格。 13、癫狂状态往往是无意识创造的突发。 14、一般来说,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的无意识有关。 15、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属相范式。 16、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谈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 17、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攻击性气质。 18、大雁南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怀乡。 19、实验派心理学代表人物: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和基泽。费希纳被人尊为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著有《美学导论》;吉布森力图研究有关人知觉世界;贝里尼提出“唤醒理论”,《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基泽《内在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 20、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精神文艺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荣格。弗洛伊德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的主要理论观念有潜意识、泛性论、本能说、人格结构和论梦。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的理论体系包括集体无意识的描述、原型说与心理类型等方面的研究。另外还有阿德勒和拉康,拉康提出“镜像阶段论”。 21、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考夫卡和阿恩海姆。主要观点有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这是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最基本的观点)、表现性、艺术抽象的重要意义、视觉艺术中的运动和视觉艺术中的平衡。 22、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主要论述有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高峰体验理论和存在性世界的描述。 2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维戈茨基(主要著作《高级心理机能发展》、《思维和语言》、《艺术心理学》)、列昂节夫(主要著作《心理发展的问题》、《活动·意识·个性》和鲁利亚(主要著作《人的脑和心理过程》、《神经心理学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有决定论的原则、意识和活动统一的而原则和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 24、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是费希纳。 25、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审美体验。

浅谈童年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浅谈童年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摘要: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张爱玲童年阶段对家庭内部父母之爱、和睦之乐的缺失性体验是其小说创作的宿因。童年期间华美而不幸的家庭生活体验直接影响了张爱玲在小说关于中家庭伦理 主题的表达,通常呈现亲情异化、畸形腐朽的家庭图式。同时,童年伤痛性的家庭经验致使张爱玲在小说中将世俗化的物欲观体现得极其透彻。而在张爱玲小说孤独悲凉的风格背后对人的同情也与其童年时期对家庭关系的体察息息相关。本文将就以上三方面内容探讨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字:童年时期家庭经验张爱玲小说创作 童年时期家道中落背景下家庭分崩离析的破碎化状态对张爱玲的性格和气 质的影响尤其巨大,张爱玲易感多思的性格偏向更使其对童年阶段的家庭生活体验得深刻透彻。海明威曾直言不愉快的童年是对作家最好的写作训练,而张爱玲无疑诠释了这一观点,她能够将自己有限的、独特的童年时期的家庭阅历在日后的人生经验中转化为深度的生存体验,由此构筑成一个虽然狭小却相当深邃、完整的经验世界,童年家庭经验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题材选择、人物原型、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1)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也成就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一、家庭伦理与亲情关系的异化 张爱玲出身于典型的败落式贵族家庭,其父亲是执缉遗少,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而且性情暴躁、乖张,其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而又清丽孤傲的女子(2),旧习气与西洋化格格不入的矛盾在一个只是仰赖着先人余荫的家庭中暴露并强化。而后父母的离异也只是家庭悲剧的开始,被迫留在父亲家中的张爱玲忍受着继母的泼辣跋扈、父亲的毫无温情和举家的冷眼漠视,而张爱玲在强烈的冲突和怨愤中转而投入向母亲的家中,然而母亲的生疏高冷并未真正得使幼年时期的张爱玲摆脱那种窒息的心灵囚禁处境,其举动反而加深了“父亲的家”和自身之间冲突对立,在这种家庭处境的张爱玲所产生的癫狂的心理感受将一颗尚未成熟的心灵被摧残。其实张爱玲并不归属于父家或母家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

自考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部分重点 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记忆标示:“↑”。)它不是高度思辩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证的、归纳的方法。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的审美心理机制。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 是作为体验阐释者的作家。艺术家要把对生命的体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首先要有深刻的体验。 2, 是作为体验化的创作进程。 3,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存在,不仅在于它再现了客观世界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在于它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体验形式化。 4,作为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艺术接受者如果没有生命体验,实际上不可能体验到作品里的艺术生命内容观众和接收者是艺术家愿体验的二度体验着,他们接受艺术的过程是对艺术家愿体验的升华。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运用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研究文艺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核心心理——审美心理。艺术情感是人类情感,带有普遍性。 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第一节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一、费希纳: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主要著作《美学导论》,其中有16种审美原则: 一是审美阈原则,这一原则运用于意识水平,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够使主体产生快乐或者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换言之,进入审美阈限的刺激,才有可能唤起审美愉悦。 二是审美加强原则。 三是多样中的统一原则。 四是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 五是清晰性原则。 六是审美联想原则。 七是审美比较原则。 1 八是审美序列原则。 九是审美调和原则。 十是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的原则。 十一是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 十二是审美的传导原则。

简评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

简评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 众所周知,朱光潜是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他是一个特别严谨的学者,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 最近两天把朱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大致看了一遍,很受启发,他书中的观点我很喜欢,因为我自身就喜欢在自然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挽留美,我是活在我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我的是感性的,而朱先生的把美上升到一种理性的角度,研究文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后生不断学习的,因为只有把一切理性化、系统化、理论化,一切才能持久,才能够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朱先生认为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互相绝缘。因此根本反对克罗齐派形式美学所根据的机械观,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一切事物都有研究价值,在文艺方面,对其作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若果忽视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 在朱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一书中,朱先生对美感经验的分析(形象的直觉、心理的距离、物我同一、美感与生理)有了很详细的介绍与探讨,并且谈及了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同时,朱先生在书中还介绍了美感与联想、文艺与道德、自然美与自然丑、什么叫做美、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艺术的起源与游戏、艺术的创造、刚性美与柔性美、悲剧的喜感、笑与喜剧。 通读这本书后,对美学,对文艺心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首先我们接触到了美感经验这个概念,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我们在生活中接触不同的场景,接触不同的境界,或得诸自然,或来自艺术,种类千差万别,都是美感经验。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直觉的对象是“形象”,所以“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

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

《文艺心理学》 (Literature psychology) 课程代码:0501C0104 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 学时/学分:30/2 课程简介: 《文艺心理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制定选修课,它是建立在《文学概论》、《文学批评及批评史》、《美学》、《文艺学》等各门文学学科以及《普通心理学》基础上的专业非学位课程。本科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文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审美主体、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为将来从事相关教学工作及文化事业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知识基础。本课程讲授1个学期(30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水平与教学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体验与接受等的心理机制及其关系的分析与讲授,使学生系统地把握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环节的内在规律,更好地认识艺术的心理规律与情感真实,增强对艺术文本的亲和力和亲切感,逐步揭开艺术世界的心理神秘面纱,提升对文艺作品的解读能力和感受能力,为文本解读、论文写作和学术思考提供方法论上的启迪意义。 2、能力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地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课程论文等。 (2)科学思维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文艺心理学基础知识,通过分析、例证、演绎、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现当代文艺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新成果,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文学素养。 3、素质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引导学生形成开拓创新的精神。 (2)培养较高的道德素养――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汲取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逐步培养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及高度社会责任意识。 (3)培养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能力――通过课程教学,促使学生形成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艺术体验、艺术创作心理、艺术接受心理

谈文学读书笔记

谈文学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感想式笔记,也叫读后感。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谈文学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篇1:谈文学读书笔记朱光潜,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这是一部阐释文学原理的经典之作,一本爱好文学接近文学的入门读物。作者以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家的亲身体会,从文学趣味到布局安排,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去,深入浅出,平易自然,引领读者不知不觉走进文学的殿堂。 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应该和谐,应该美。文学所用的工具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因此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的一条最直截简便的路。也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 远在文字未产生之前,人类就有语言,有了语言就有文学。文学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普通的一种艺术。诗歌与小说、戏剧起源于歌唱,像中国的《诗经》,希腊的荷马史诗,原

先都是由口头传诵,后来才被人用文字写下来。 从口传文学转变为文字写定的文学,是一个大进步。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变迁也是文学的一个厄运,因为识字成为文学的必备条件。文学既然由文字保存和流传,文字便成为一种障碍,使文学变成一个特殊阶级的专利品。 最初,凡是能运用语言的人都爱好文学,后来只有识字的人才能爱好文学,再后来,连识字的人也大半不能爱好文学。文学与民众逐渐疏远,一般人就认为它无足轻重。文学在文化现阶段中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奢侈,而不是生活的必需。 文学有没有用呢?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是人类超脱自然需要的束缚而发出的自由活动。在功利主义看来,文学是无用的,但是超出功利观点来看,人只有作这种无用的自由活动,才显得人是自己的主宰,有他自己的尊严,不只是受自然驱遣的奴隶。 文学起于实用,要把自己所知所感的说出来,让人知道。但是它超过实用,要把话说好,使别人能在话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得到愉快。文学所以高贵,值得我们费力探讨,也就在此。 人之所以为人,不只因为他有情感思想,更在于他能用语言文字表现情感思想。文化可以说大半是语言文字的产品,有了语言文字,许多崇高的思想、微妙的情境、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得以流传。是否能够感动人类的心灵,还要看语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