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动过缓资料集锦

心动过缓资料集锦

韦丽丽1 曹军勇2

(1江西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颈肩腰腿痛科330038;2江西南昌市按摩医院江西南昌330006)

【中图分类号】R289.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400-03 【摘要】按祖国医学理论体系,心动过缓当属“胸痹”、“心悸”、“厥证”等范畴,其发病机理多以阳气虚损,心阳不振,无力鼓动血脉;或寒凝血脉,阳气失其温煦之职,又有气虚、气滞、血虚、血瘀、痰凝、湿阻等。中医临床按其不同类型进行辨证论治已取得可喜收效。现就我所搜集资料作一综述。

【关键词】心动过缓中医证治综述

一临床分类

周氏[1]:心动过缓可分成心阳不振、胃阳虚衰、脾阳不足三个类型; 李氏[2]:分其为气阳亏虚、气阴两虚、阳脱;王氏[3]:以阳虚寒凝血瘀、气虚血瘀、阴阳两虚、阴虚痰热、气阴两虚、痰瘀症为心动过缓的主要证型;张氏等[4]:将其分为气血亏虚、心肾阳虚、心血瘀阻;曹氏[5]:则分为气阴两虚、阳虚;孙氏等[6]:认为心动过缓应分为心阳不振、脾阳不运,肾阳虚衰、心血瘀阻;祁氏等[7]:分其为气虚、阳虚、寒凝;顾氏等[8]:却认为阳气虚衰、阴寒凝滞、痰浊阻络、气滞血瘀、气血两虚、肾阳不足为其主要分型。上述各家辨证分型表述不一,但它们皆可分成虚实两个范畴。虚者为阳虚(如心阳不振、肾阳虚衰、心肾阳虚、脾阳不足、胃阳虚衰);气虚(如阳气亏虚、阳气虚损,气阴两虚、气血两虚)。实者为心血瘀阻,气滞、寒凝、阴寒凝滞、痰浊阻络、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此外尚有虚实夹杂者:阳虚寒凝血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瘀,阴虚阳亢。

二中医药证治

1、补气温阳、活血通脉法:黄氏[9]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窦性心动过缓54例.麻黄10g,附子(先煎)15-20g,细辛5g,党参20g,黄芪20g,补骨脂10g,锁阳10g,桂枝15g,丹参30g,桃仁10g,炙甘草10g。结果:显效45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何氏[10]强心宣窍汤治疗心动过缓40例。党参15g,黄芪20g,当归10g,白术10g,茯苓10g,酸枣仁10g,柏子仁10g,丹参10g,远志6g,元参10g,石菖蒲6g,大枣5枚,陈皮3g,琥珀3g(冲服),炙甘草5g,小麦30g。治疗效果:痊愈25例,占62.5%,显效13例,占32.5%,无效2例,占5.0%。总有效率为95%。缪氏[11]温阳益气汤治疗心动过缓16例。结果: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治疗方法:温阳益气汤:麻黄、附子(炮)、麦冬、当归各10g,党参20g(或红参10g),细辛5g,甘草3g。武氏等[12]:温阳益气汤治疗病窦综合征及窦性心动过缓28例.制附子15g、炙麻黄8 g、细辛5 g、桂枝10 g、红人参8g、黄芪20g、炙甘草10g、丹参20g。28例患者治疗后显效15例,占53.57%;有效9例,占34.14%;无效4例,占14.29%。吴远明[13]桂枝新加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40例.药物组成:桂枝20-30g,白芍15-20g,生姜(切片)20-30g,大枣30g,炙甘草10-15g,人参10-12g。治疗结果:经治3个疗程,治愈23例,好转10例,无效7例(2人安装人工起搏器,1例猝死)。总有效率82.5%。郭氏[14]升率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30例.基本方:黄芪30g,细辛、甘草、党参、川芎、郁金各10g,桂枝、丹参各20g,当归15g。治疗结果:30例中,治愈21例,好转7例,无效2例。苑氏[15]:开郁通阳法治疗窦性心动过缓20例。结果:显效12例(60%),有效6例(30%),无效2例(l0%),总有效率90%。胡氏[16]:益气温阳通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32例。益气温阳通脉汤:炙黄芪20g,仙灵脾15g,附子10g,肉桂5g,当归10g,熟地黄10g,制首乌10g,川芎10g,炙甘草5g。治疗结果:32例中,有效(平均心率>60次/分)26例,无效(<60次/分)6例,总有效率为81.25%。应氏[17]:阳和汤治疗心动过缓41例观察主方:熟地黄、鹿角胶各30g,肉桂、甘草各15g,炮姜10g,白芥子15g,麻黄3g,川芎6g。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好转11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为95.1%。李氏[18]:温阳活血养心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35例.炮附子(先煎)15g,桂枝10g,黄芪30g,当归12g,鸡血藤15g,川芎9g,麦冬12g,何首乌15g,仙灵脾12g,乌梅6g,炙甘草10g,桃仁12g,红花9g。痊愈11例,显效22例,无效2例。厉氏[19]:化瘀通阳法治疗窦性心动过缓32例.基本方丹参20g,当归10g,川芎10g,制附子10g,红花6g,桂枝6g,燕白10g,炙麻黄6g,细辛3g,炙甘草6g。显效12例,占37.5%;有效16例,占50.0%;无效4例,占12.5%;总有效率87.5%。倪氏[20]:参附姜辛汤治疗心动过缓36例治疗方法:参附姜辛汤,药用:人参10g,制附子9g,干姜6g。,细辛3g。治疗结果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89%。庄氏[21]: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心动过缓60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基本方:麻黄、制附子各10g,细辛6g。显效30例,占50%;有效22例,占37%;无效8例,占13%,总有效率86%。

2、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高氏[22]等金水宝治疗心动过缓100例.治疗结果,显效41例,有效4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1%。王氏[23]生脉注射液治疗心动过缓30例。结果显效17例,有效l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张氏[24]等:生脉注射液治疗窦性心动过缓48例。治疗效果:显效15例,改善18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3.33%(40/48)。高氏[25]: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窦性心动过缓15例。治疗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4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当归补血汤、生脉散组成。其中炙麻黄10g、细辛3g、熟附子5g、干姜4g、当归10g、黄芪60g、炙甘草10g、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3g。陈氏[26]等:参附注射液治疗窦性心动过缓30例。结果:10例在第一疗程第6天心率升至60次/分以上,12例在第一疗程第10天恢复正常,5例在第一疗程结束后2天恢复正常,3例于第二疗程第5天恢复正常。王氏[27]:益气通络法治疗心动过缓30例;红参9g、桂枝9g、炙黄芪30g、水蛙6g、土鳖虫9g、苏合香1g;治愈6例占20%,显效10例占33%,好转11例占37%,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90%。徐氏[28]:黄芪复脉汤治疗心动过缓32例。方药组成:生黄芪l00g,桂枝、桃仁、薤白头、全爪蒌,赤芍、锁阳、炙甘草各10g,西党参30g,细辛5g,桔梗6g。观察病例为32例,显效21例,占65%;有效8例,占25%;无效3例, 占3%;总有效率89.7%。王氏等[29]:益气灵治疗病窦综合征致心动过缓的研究。红参、桂枝、黄芪、水蛙,履虫、苏合香为主要组成成分。痊愈8例占13%,显效21例占35%,有效26例占43%,无效5例占8%,总有效率92%。胡氏[30]:强心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58例。炙甘草10g,炙黄芪、丹参各15g。显效45例,为77.6%;有效9例,为15.5%;无效4例,为6.9%;总有效率为93.1%。

3、补虚泻实,阴阳并补:胡氏[31]: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以温阳益气,养心通脉为大法,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生麦散加减。麻黄10g,附子6g,细辛10g,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丹参15g,桂枝10g,白芍10g,仙茅12g,仙灵脾12g。于氏[32]:提率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98例.结果:治愈76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94%.治疗方法:提率汤药物组成:制附子(先煎)、麻黄、人参、桂枝各10一15g,黄芪30一60g,细辛5g,丹参、生牡蛎、生龙骨各25g。

高氏[33]:细辛甘草汤分型论治窦性心动过缓.细辛甘草汤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灵活应用,对于提高心率确有显效,而且治疗其它心脏疾患也较突出。庞氏[34]:中药“窦缓合剂”治疗窦性心动过缓68例疗效观察.显效者33例,占58.9%,有效者17例,占3.4%,无效者6例,总有效率为89.3%。太子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赤白芍各10g、桂枝4g、炙甘草10g、玉竹15g、炒枣仁15g、丹皮15g、桑叶15g,张氏[35]等:炙甘草汤加味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研究.炙甘草12g,人参9g,生地黄20g,桂枝30g,麦冬30g,阿胶10g,麻仁30g,生姜9g,大枣5枚,丹参30g,当归12g,赤芍15g,川芎15g。曹氏[36]:许占民教授运用祛痰活血法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化瘀消痰汤为许教授据其多年的临证经验,结

合中医理论,精心遣药组成的。方中半夏、瓜蒌燥湿化痰;白芥子利气祛痰,宽胸散结;旋复花“消胸上痰结”(《别录》),积壳“消胸胁痰瘀”(《别录》);又与丹参、川芎、赤芍、三七活血通脉之品并重以活血化瘀;加入黄芪益气以利痰瘀的运行。

三针灸推拿证治

廖氏[37]:手法治疗窦性心动过缓1例。治疗原理是:纠正关节的微小移位,解除神经的压迫或牵拉,恢复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唐氏[38]等:针灸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临床观察.针刺:主穴一擅中,关元,双侧内关,神门。配穴:心阳虚衰-命门,阳虚血瘀-双侧隔俞,痰湿闭塞-双侧丰隆。手法:平刺擅中穴,直刺关元,内关及神门穴,施捻转与提插平补平泻手法;直刺命门穴,施捻转与提插补法;直刺隔俞与丰隆穴,施捻转与提插补泻法。诸穴均留针30分钟。针灸治疗前30例病人中有17例sT-T改变,治疗后6例恢复正常,4例改善,7例无变化。李氏[39]等:穴位注射治疗心动过缓50例.取穴心俞,患者取伏卧位,穴位常规消毒,根据患者胖瘦酌情进针深度。药物为复方丹参注射液2ml。进针后稍加提插待有针感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周氏[40]等:红外灸对垂体后叶素致家兔心动过缓和心肌缺血的影响。实践证明对心动过缓有一定疗效,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四展望

心动过缓是指患者心率每分钟在50次以下,可导致气短、疲劳、心前区疼痛,偶见晕厥,可诱发期前收缩,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而随着心动过缓的持续时间增加心脏代偿减弱。它涉及病种很多,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也可因各种慢性疾病反复发作,久病致虚而成。其主要病机是心阳虚,心气不足。病性主要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肾阳虚,标实包括血瘀、痰浊、寒凝、热邪阻滞心脉所致。临床上就要根据不同的症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目前不仅仅是中医药在此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中医针灸推拿临床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治疗心动过缓的前景是喜人的,让我们从事中医者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比较轻微的心跳缓慢,对人影响不大,就不赘述了。严重一点的心动过缓比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西医用一些增加心率的药,只有很短暂的临时效果,甚至连短暂的效果也没有,多采用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方法。其缺点大家都知道,我也不多说了。

中医治疗这种病,是比较有效的,但是也有些医生总是固执地认为心跳慢一定是心肾阳虚,其实不然。临床上有许多心跳慢的病人,用中药麻黄、细辛、附子、川椒、吴茱萸等等温热药无效,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

痰湿、痰热也是可以导致心动过缓的,这个时候用二陈汤加瓜蒌薤白半夏汤,常用瓜蒌、薤白、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橘络、郁金、菖蒲等,如有明显热像,可以加黄连、黄芩、竹茹、枳实等等,从现代药理上看,这些药多是减慢心率的,但临床使用对证的话,确实能增加心率,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妙处。这种方法,不仅对冠心病有效,对心肌炎也有效。

痰热耗气伤阴,心率会下降,大家一定要记住;心阴虚造成心脏能量不足,也是会心跳缓慢

的,这个时候就要用龟板和大剂量的白芍了,据临床观察,是能够提高心率的。

https://www.doczj.com/doc/6d2248434.html,/p-685979109.html&key=窦性心动过缓怎么治

https://www.doczj.com/doc/6d2248434.html,/p-99325120994.html

单灸膻中穴治疗心动过缓(2012-09-03 22:07:46)转载▼

标签:健康分类:针灸的神奇疗效

赵树玲于德茹林发亮

(烟台毓璜顶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烟台264000)

笔者自2000年起采用单灸膻中穴治疗心动过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3例来源于我院就诊患者,男47例,女16例;年龄33~67岁,平均(46.0±3.7)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12.89±3.46)个月;窦性心动过缓伴间歇性I度房室传导阻滞32例,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早18例,窦性心动过缓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3例。临床表现为:①心动过缓和心律不齐:心率在平静状态下32~60次/分,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律不齐;②一般表现为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失眠等,比较严重的表现为心绞痛、胸闷、气短,轻微活动或情绪不好时诸症加重;③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的频率小于60次/分,范围在32~6O次/分,P—P间距差值大于0.12 S;④排除运动员、睡眠状态及健康青年人等生理因素。

2 治疗方法

取一块厚约2 mrrl的姜片,置于膻中穴上,将预先做好的黄豆大的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后有烧灼感时,重新换1个艾炷,每次灸7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持情绪平稳。

3 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消失,缺血型ST—T恢复正常范围,半年内无复发,计32例;好转:临床症状缓解,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消失或减少50以上,缺血型ST—T 恢复正常或较前有改善,计21例;无效:临床症状、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或失访者,计1O例。有效率为84.1 。

4 体会

窦性心动过缓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由于心排血量不足出现临床症状而需要治疗,通常应用阿托品、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但长期应用效果不佳,且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而安置心脏起搏器,并不为所有患者接受。艾灸膻中穴的方法,既有明显的效果,又没有风险和痛苦,所以更易被患者所接受。窦性心动过缓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胸痹”范畴,临床以心悸、胸闷乏力、脉迟或结代为主。心气不足,阳气虚衰是本病的根本。心为阳脏,心阳得不到温煦,则心气亏虚,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致心脉瘀阻,血脉运行不畅而见脉来迟缓。阳虚则阴寒甚,故见胸闷、气短、畏寒等症。中医学认为,心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若外邪侵心,则心包络当先受病,故心包能“代心受邪”。《灵枢·邪客》日:“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膻中位居胸部,为气之会穴,为心包募穴,故选用膻中治疗心之疾患。艾灸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的作用。《医学入门》载:“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现代研究¨1 提示艾灸通过艾叶中的多种化学成分燃烧后产生的抗氧化物质,

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借助灸热再通过腧穴深入体内,使血行旺盛,刺激感觉神经可引起反

射,作用于血管、神经可促进新陈代谢。艾灸膻中穴可以振奋心阳,使血脉运行通畅,脉动

有力。

从五脏辨治窦性心动过缓

收藏人:济世中医馆

2014-08-28 | 阅:1 转:8 | 来源 | 分享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轻者一般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重者可出现胸闷、心悸、头晕黑蒙晕厥、神疲乏力等症。

窦性心动过缓属中医学心悸、怔忡等范畴,其病变在心,但又不止于心。《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阐述了心脏与其他脏腑间的关系,说明无哪一脏腑功能失常,均可影响心气的正常活动而发病。因此,从五脏辨治窦性心动过缓,可收到好的治疗果。

■心气不足

年老体衰,或久病正虚等可导致心气亏虚,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无力鼓动心脏搏动而发病。久病瘀,瘀血阻碍心脉,使血行缓慢也可发病。若心气虚进一步发展,出现心阳虚,则病情加重。临床特征:悸,心累,动则更甚,头晕乏力,自汗,或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方用五味子汤。若畏寒肢冷等阳虚症者加附子、桂枝;若兼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脉涩等瘀血证者加三七、丹参、桃仁红花等治之。

■风寒犯肺

肺与心同居胸中,肺主宣发肃降和“朝百脉”,对人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能促进心行血,是维持血液正常行的重要器官。因此,风寒之邪侵袭肺脏,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气机失于调节,百脉壅塞,以致血不畅,阻碍心脏搏动而发病。寒凝则血瘀,瘀阻心脉亦可发病。临床特征:心悸,胸闷,恶寒或背恶寒,白,舌苔薄白,脉迟紧。方用麻黄汤。若兼神疲乏力,脉虚弱等气虚者加红参、黄芪;寒者加干姜、细辛兼血瘀者加桃仁、红花、丹参、川芎等治之。

■脾胃亏虚中气下陷

脾气以上升为顺,胃气以下降为和,同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对人身气血的正常运行起着协调作用。心气

源于脾胃。若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致脾胃亏虚,中气下陷,不能贯心脉以行血液,气虚则无力鼓动心而发病。脾虚生湿,湿聚为痰,痰浊阻于心脉亦致病。临床症状:心悸,心累,动则更甚,头晕,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方用补中益气汤。若兼气滞腹胀加枳壳、朴;兼腹泻加茯苓、山药;兼痰浊加二陈汤。

■肾阳不足水气凌心

肾为水火之脏,内寄真阴真阳,故有“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之说。肾阳对人体内津的输布、排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且肾阳又能上济于心。如果肾阳亏虚,蒸腾气化无力,不能将体内的液输布、排泄,停聚体内则为饮,水饮上犯于心,阻碍心脉,则导致心搏减慢;肾阳虚不能鼓动心阳,亦心跳减慢。临床表现:心悸,胸闷,眩晕,倦怠乏力,怯寒肢冷,小便不利,舌质淡而胖嫩、苔白厚而滑腻脉弦迟。方用五苓散。若肾阳虚较甚者用真武汤,肾阳虚无水饮内停者用右归饮治疗。

■肝气郁结

肝为多气多血之脏,具有调畅气机、贮藏血液之功。肝气调畅则血液在体内有序运行,可见肝气以舒畅顺。若因忧思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气机运行不畅,气滞血亦滞,以致血液运行迟缓而发病。气滞则血瘀气郁日久化火,火灼津成痰;痰、瘀阻于心脉亦可发病。临床特征:心悸,胸胁满闷,心情抑郁,喜叹息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弦迟有力。方用逍遥散。若气滞甚者加香附、青皮、佛手;若心悸甚者加茯神、枣仁、合欢皮;兼瘀血者加桃仁、红花、郁金、三七;兼痰浊者加二陈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