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试卷以及答案讲解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试卷以及答案讲解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试卷以及答案讲解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试卷以及答案讲解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读图,回答下列1~3题。

1.第一条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在东南直出甘肃,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补充气源

C.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2.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3.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

A.欧洲

B.俄罗斯

C.新加坡

D.日本

4. 读“我国部分民居邮票图”,回答:形成四地民居建筑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资源

B.气候

C.土壤

D.植被

下图是“产品不同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图”,它用于说明电脑行业不同生产环节与所实现的附加值之间的关系,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读图完成5~6题。

5.目前,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国,转移产业主要位于产业链哪个环节( )

A.销售

B.加工制造

C.品牌

D.研发

6.在工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各环节中,跨国公司总部最优先掌握的环节是( )。

A.设备、零件

B.制造加工、销售

C.传播、销售

D.研发、品牌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回答7~8题。

7.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能实现自流的是()

A.a、b段

B.b、c段

C.a段

D.c段

8.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

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发展航运

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世界工业经历了四次产业转移。下图为全球某产业转移示意图,完成9~10题。

9.该图反映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A.生物遗传工程

B.电脑软件

C.普通加工制造

D.石油化工

10.东南亚部分国家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目

的地之一,主要原因为()

①能源充足,机场密集②土地租金较低③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④劳动力成本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为()

A.煤炭、天然气、水电

B.石油、天然气、煤炭

C.天然气、石油、水电

D.煤炭、石油、天然气

12.“西电东送”的设想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行能力

13.“西电东送”三大通道,其中送往京津唐地区的电力来自()

A.金沙江干支流水电

B.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

C.贵州、云南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

D.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火电

图为“20世纪下半叶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转移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该产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A.软件业

B.服装工业

C.汽车工业

D.采掘业

15.导致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原料

B.技术

C.能源

D.劳动力

16.、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图所示,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①国界②省界③热量带④干湿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读“倒U形区域发展规律图”,完成下列问题。

17.关于图示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以工业化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C.③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①—②—③体现了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18.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仍处于图中哪一阶段()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

19. 读下图,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读图,完成20~21题。

20.④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A.37.6∶17.4∶45.0

B.31.6∶30.5∶37.9

C.15.5∶24.5∶60.0

D.37.6∶24.5∶37.9

21.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表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22.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围湖造田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C.植树种草

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

23.对防治该环境问题可行的措施有()

①抽取地下水②生态移民③建设防护林体系④开采矿产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4. 下列选项中符合“人为原因导致河西走廊绿洲区土地荒漠化的因果关系图”的是:()

A.①盐碱化②风沙③地下水位④植被

B.①植被②风沙③地下水位④盐碱化

C.①植被②地下水位③风沙④盐碱化

D.①植被②风沙③盐碱化④地下水位

下图所示省区是我国著名的能源基地。据此完成25~26题。

25.下列资源的利用方式,利于煤炭资源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减轻环境污染的是()

A.煤炭—火力发电

B.煤炭—化学工业

①减轻铁路运输压力②减少环境污染③改善能源工业结构④增加经济产值⑤节约煤炭资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水质清澈、苇草肥美,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读下图完成27~28题。

27.下列关于扎龙湿地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③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④气候寒冷,地下水位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对扎龙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

A.涵养水源

B.调蓄洪水

C.美化环境

D.保护生物多样性

下图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被人类活动破坏前后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完成29--30题。

29.图中表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被破坏后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分别是()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30.下列关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开垦湿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C.大量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工业过度发展,环境污染加剧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类的乐园”,保护湿地十分必要。据此回答31一35题。

31. 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32. 湿地的功能和用途是()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33. 湿地遭到破坏后,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

A.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B.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大,气候变干

C.气温降低,湿度降低

D.气温年较差变大,日较差变小,气候变干

34. 湖泊周围居民生产,生活应注意防止湖水()

A.富营养化

B.毒素增加

C.酸度增加

D.碱度增加

35. 下列关于湿地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洞庭湖具有调节长江水量的功能

B.湿地防风固沙作用显著

C.红树林可以保护海岸,有减少海水侵蚀的能力

D.沼泽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局地气候,分解有害物质等功能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36. 读“我国的西北地区荒漠化”及“荒漠化发展与结果”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 _________,干旱程度 _____________.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区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

(2)从“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中看出,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 ___________的长期丧失,其实质是 ____________的退化。

(3)简述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41.读美国农业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农业带名称: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G 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_____________________

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A农业带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农业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农业带B1和B2的农作物的区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答案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B

2.A

3.B

4.B

5.B

6.D

7.C

8.D

9.C 10.D 11.A 12.C 13.D 14.B 15 .D 16.C 17.C 18.B 19.B 20.D 21.C 22.D 23.B 24.B 25.C 26.B 27.A 2 8.D 29.B 30.B 31.C 32.B 33.B 34.A 35.B

40. (1)干旱递减增强

(2)土地生产力土地

(3)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4)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41. (1)A乳畜带C玉米带D棉花带 G亚热带作物带

E畜牧和灌溉农业带F水果和灌溉农业带H混合农业带

(2)①纬度较高气候湿冷,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②人口众多,城市密集,消费市场广阔

(3)地中海气候

(4)B1种植春小麦,B2种植冬小麦纬度因素

【解析】

1 ~ 3.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气东输的路线和天然气的分布。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管道线路增长,会加大建设成本,A错误。与东部生态环境无关,D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宁夏、陕西北部和山西也是我国的天然气区,所以为了保证气源的充足,绕道此地,B 正确,C错误。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从图中可以直接得出油气资源分布特征是西多东少,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及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地区;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油气资源消耗量大,消费特征是西少东多,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油气资源的来源。我国在开发西部地区油气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从国外进口,主要的进口来源地为:中东、中亚、非洲和俄罗斯地区,从图中箭头可知,

①线路来自于我国北部,应该为俄罗斯,故选B。

4. 本题考查气候对民居的影响。由图中所示的民居建筑可发现东北地区民居建筑为尖顶,方便积雪的掉落;江苏民居建筑也是尖顶,且底墙较高,这是为了排水方便;云南民居建筑为竹楼,主要是当地气候湿热,底层难以住人。所以形成四地民居建筑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故选B。

5 ~ 6.

本题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从图中看出,附加值高的是研发与品牌,低的为零件、销售、最低的是加工制造。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是劳动力、市场和内部交易成本等,中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吸引大量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来。故选B。

本题考查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从微笑曲线各环节所对应的附加值可得出,研发、品牌的附加值最高,加工制造的附加值最低。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跨国公司总部要优先掌握附加值最高的研发、品牌环节。故选D。

势南高北低,可实现水资源的自流,对应图中的a段。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南水北调的目的。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限制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故选D。

9 ~ 10.

本题考查图示反映的产业类型。从图中全球某产业转移示意图可以看出,产业转移就地域来看,在国际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在国内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就转移产业类型来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不可能转移高新技术产业,ABD错;普通加工制造符合题意,C正确。故选C。

本题考查东南亚部分国家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目的地的原因。从图中产业转移来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主要是,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东南亚部分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土地租金较低、劳动力成本低,②④正确。故选D。

11 ~ 13.

本题考查我国的能源调配。图示①表示西电东送的北通道,主要是把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火电调到京津唐地区;②是西气东输工程;③表示西电东送的南通道,主要是把珠江上中游的水电调往珠三角。故选A。

本题考查西电东送的目的。西电东送的意义:对东部:提供大量能源,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的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对西部地区:利于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东西经济发展差距等。综上所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本题考查西电东送的通道。读图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示①表示西电东送的北通道,主要是把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火电调到京津唐地区,D正确;西电东送的中通道是将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长江三角洲,③为西电东送的南通道,主要是开发珠江上游的水电和贵州、云南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送往珠三角地区,ABC错误。故选D。

14 ~ 15.

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分析。图为“20世纪下半叶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转移过程示意图”,反映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迁移,以劳动力指向型产业为代表,服装工业为劳动力密集型。故选B。

本题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产业部门可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影响劳动力指向型产业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故选D。

16. 本题考查区域的划分和基本特征。读图可知A的边界明确,国界、省界都属于行政区划,有明确的界线,与A的边界类型相同,①②正确;类型热量带、干湿区都属于自然区,其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与A的边界类型不同,排除③④。C正确,故选C。

17 ~ 18.

本题考查区域发展阶段有关知识。①阶段区域差异小,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以农业为主,A错;②阶段区域差异显著扩大,是以工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B错;③阶段区域差异又逐渐缩小,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C对;①-②-③体现了区域发展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D错。故选C。

本题考查我国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从全国来看,我国区域差异仍很显著,因此处于图中的②阶段。故选B。

19. 本题考查区域的特征。图中反映了干湿度地区的划分,不同的干湿地区,其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范围不同,农业类型不同,这体现了区域内部特性相对一致,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选项B正确。故选B。

20 ~ 21.

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④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37.6∶24.5∶37.9。故选D。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有上题可知,①②③④四地的第二产业比重分别约是:41%、36.5%、11%、23.5%。工业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第二产业的比重,因此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③。故选C。

22 ~ 23.

本题考查生态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表格分析可知,随时间推移,强沙尘暴次数不断增多,土地沙化速度也不断加快。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会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地表失去植被保护,使沙尘暴次数增加,土地沙化速度加快,D对;围湖造田往往引起水旱灾害频繁,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一般不会引起土地沙化,A错;深居内陆属于自然原因,不符合题意,B错;植树种草可以减轻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C错。故选D。

本题考查防治荒漠化的措施。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抽取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表植被退化,加剧荒漠化,①错误;“生态移民”可减轻该地区的生态压力,对防治土地荒漠化有利,②正确;“建设防护林体系”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并削弱风力,利于防治土地荒漠化,③正确;“开采矿产资源”会破坏地表植被,加剧土地荒漠化,④错误。故选B。

24. 本题考查我国西北河西走廊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河西走廊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为的过渡开荒,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降水又少,沙源增多,西北离冬季风的源地又近,风沙严重;西北降水少,地表水少,靠开采地下水灌溉,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同时蒸发旺盛,造成土地盐碱化。故选B。

25 ~ 26.

本题主要考查煤炭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读图可知,该省份为我国山西省,发展煤炭发电、化学、有色冶金,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经济效益,但是会使污染加重,煤矸石做建筑材料,实现了增值,减少了污染,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煤炭资源的开发。坑口电站是指在煤炭基地附近建设火力发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可以减轻交通压力。同时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增加经济产值,①③④对。由于输煤变建设火力电站,会加剧当地环境污染,②错。会耗费大量煤炭资源,⑤错。故选B。

27 ~ 28.

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形成原因。扎龙湿地形成与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①对;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对;纬度高,气温低,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③对;而湿地一般地下水位高,④错。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湿地资源的保护。扎龙湿地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所以对扎龙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故选D。

29 ~ 30.

本题考查湿地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湿地面积縮小后,湿地对气候调节的作用减弱,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所以当地气候恶化,气温年较差变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加大;读图可知,左图中甲气温年较差较小,乙气温年较差较大,右图中丙径流星季节变化小,丁径流星季节变化大。B正确,故选B。

本题考查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原被称为"北大荒",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曾经人迹罕至的“北大荒”,被建设成为了“北大仓”,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由于过量开垦,使湿地面积减少了80%,大量稀有动物失去栖息地,生态环境恶化。所

31 ~ 35.

本题考查湿地的概念。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日本海属于海洋,不属于湿地系统,其他均属于湿地系统。所以C项正确,故选C。

本题考查湿地的功能和用途。湿地最主要的功能是其生态环境效益,湿地可以提供水资源,调节河流径流量,调蓄洪涝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调整局部小气候;净化水中的污染物质等。湿地应该加以保护的,不应该开发为耕地和建设用地。B正确,故选B。本题考查湿地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湿地对当地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湿地破坏后湿地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或丧失,使气温年、日较差变大,空气湿度降低,降水量减少,气候变干。B正确,故选B。

本题考查对湿地的保护。湖泊周围往往人口多,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故湖泊周围居民生产、生活应注意防止湖水富营养化。A正确,故选A。

本题考查湿地的作用。湿地的作用主要有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的功能。所以洞庭湖具有调节长江水量的功能;红树林湿地多见于南北纬25度之间的热带亚热带无霜地区海岸及河口潮间带地区,红树林可以起到保护海岸,减少海水侵蚀的作用,所以ACD描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可排除;防风固沙不是湿地的功能,B描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40. (1)本题主要考查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特征。西北地区由于地处内陆,离海远,且周围山岭环绕,故降水少,气候干旱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由于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故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递减;则干旱程度不断加深。

(2)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右图“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来看,荒漠化的发展最终结果是土地生产力不断下降,而实质是土地的退化。

(3)本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原因。本区荒漠化扩展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另外过度用水也是本区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

(4)本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治理措施针对原因入手,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快,因此要控制人口增长;针对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要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要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要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合理利用水资源。41. (1)根据美国农业专业化分区分布的特点,可知A为乳畜带,C为玉米带,D为棉花带,G亚热带作物带,E畜牧和灌溉农业带F水果和灌溉农业带H混合农业带;

(2)农业布局主要受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劳动力、技术等)影响,美国东北部五大湖附近,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气候较冷,无霜期短,生长期短,且土地较贫瘠,不宜种植粮食,但适宜牧草生长利于发展畜牧业,且五大湖附近属于美国的老工业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乳畜产品市场广阔,促使乳畜业发展。

(3)F农业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4)农业带B1和B2的农作物的区别是春小麦,冬小麦,造成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因素。B1纬度高,气候冷,一年一熟,只能是春小麦。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试卷及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试卷及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读图,回答下列1~3题。 1.第一条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在东南直出甘肃,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补充气源 C.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2.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3.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 A.欧洲 B.俄罗斯 C.新加坡 D.日本 4. 读“我国部分民居邮票图”,回答:形成四地民居建筑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资源 B.气候 C.土壤 D.植被 下图是“产品不同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图”,它用于说明电脑行业不同生产环节与所实现的附加值之间的关系,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读图完成5~6题。 1 / 12

5.目前,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国,转移产业主要位于产业链哪个环节( ) A.销售 B.加工制造 C.品牌 D.研发 6.在工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各环节中,跨国公司总部最优先掌握的环节是( )。 A.设备、零件 B.制造加工、销售 C.传播、销售 D.研发、品牌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回答7~8题。 7.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能实现自流的是() A.a、b段 B.b、c段 C.a段 D.c段 8.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 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发展航运 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世界工业经历了四次产业转移。下图为全球某产业转移示意图,完成9~10题。 9.该图反映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A.生物遗传工程 B.电脑软件 C.普通加工制造 D.石油化工 10.东南亚部分国家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目 的地之一,主要原因为() ①能源充足,机场密集②土地租金较低③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④劳动力成本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11-13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额旗中学2011—2012上学期高二地理期中试卷班级考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 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 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9、下列关于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可全面度量一个区域 的总体发展水平 B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C在工业化阶段,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增长态势 D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10、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 ①自然原因②社会原因③经济原因④技术原因

湘教版新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发展阶段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区域发展阶段

7.南北方差异(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为800mm年等降水量和一月0度等温线) )意义: ①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②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③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④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0.区域经济一体化

)特征:①内向的保护性: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②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竞争能力和政治地位。 )类型: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 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投资加大;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4)实现合作双方共赢。 3.南水北调: )线路: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 )影响:①社会经济: 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输入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 经济发展。 ②产业结构调整:输出地——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 方向发展; 输入地——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极大程度上促 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测试卷

(湘教版)地理必修III测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选择题共20 个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40 分;且每个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A.整体性B.阶段性C.开放性D.综合性 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10.89×104km2。1月份均温为-16.4℃,7月均温为21.9℃。下表示意该地形区1954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读表回答第2~4题。 年份耕地林地草地城乡工矿用地沼泽地和滩涂其他 1954 15.9% 38.18% 9.13% 0.43% 32.74% 3.61% 2005 51.17% 31.63% 3.86% 1.94% 8.81% 2.59% 2.该地形区是() A.太湖平原B.三江平原C.黄土高原D.山东丘陵 3.1954年,该地形区沼泽面积广的原因是() ①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冻土广布③开发历史较短④人烟稀少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4.下列关于该地形区耕地面积变化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B.国家对粮食的大量需求 C.城市化水平较低D.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发展种植业 最近我国有学者指出:原有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划分,已经不适应现在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可以把中国宏观区域经济划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新三大地带”。下图是“新三大地带”划分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以下省区属于远西部地带的是() A.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B.新疆、青海、甘肃、宁夏 C.新疆、西藏、云南、甘肃D.西藏、内蒙古、甘肃、宁夏 6.制约远西部地带发展的最重要经济原因是() A.水土流失严重B.农业基础薄弱 C.自然资源不足D.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当前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据此完成第7~8题。 7.2001年广东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86%,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约为42%,这两个比重的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广东城市化()A.发展比较合理B.明显过快 C.明显滞后D.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8.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加快②城乡差别很小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9~10题。 9.“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破坏植被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 10.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

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及答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中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完成1~4题。 1.图中有明确区域边界的是 A.库布齐沙漠 B.土默川平原 C.呼和浩特市 D.阴山山脉 2.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A.地质条件稳定 B.年降水量增多 C.灌溉条件改善 D.黄河水量减少 3.河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湿地破坏 B.森林锐减 C.水土流失 D.土壤盐渍化 4.造成河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不同的 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 B.海拔 C.水 D. 热量 黄淮海流域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 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 于2014年底通水,该工程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 紧张状况。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读图回答5~6 题。 5.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提高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有利于提高晋煤水运的能力 C.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D.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6.黄淮海地区水资供需矛盾突 出的原因是 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 大 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 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 ④水资的污染浪费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 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其具体表 现就是形成了一个个农业带,如右图所示。据此回答7~8题。 7.对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追求生态效益 B.追求经济效益 C.便利的交通条件 D.完善的制度、法规 8.有关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F处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光合作用强,棉花带分布在此 B.A处为乳畜带,这里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C.B为小麦带,北部由于冬季较长,种植冬小麦,中部则种植春小麦 D.C、D、G分别是玉米带、棉花带、亚热带作物带 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泊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阅读上述文字,完成9~10题。 9.使“八百里洞庭”退居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②上游水土流失严重③蒸发和下渗④引水灌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 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C.水土流失加剧 D.水资减少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丰富,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11~12题。 11.在资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技术工业

最新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 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 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综合试卷(附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综合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90分)。 1.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B.区域划分的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某一方面,也有综合性的 C.按照指标的不同,区域可分为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 D.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完全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地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青岛市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⑤⑥D.①⑥ 3.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①热量带②干湿区③我国三大自然区④文化区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4.区域的特征有() ①整体性②差异性③独立性④开放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④ 5.我国的下列区域中属于自然区域的是 ①上海市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中下游平原④东北工业基地⑤亚寒带针叶林⑥鼎湖山旅游 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③⑤⑥ 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6.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中不包括()A.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 D.全球CO2排放量增加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据此回答8-9题。 8.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强大的表现是() ①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③提供大量的优质硬木④维持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A.生物残体分解快 B.植物生长速度快 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与答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 2分,共60分。) 一、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每小题 读“中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完成1?4题。 。城帀3 水渠-一 河流 陆高 {米) B OQQ 50() 000 1. 图中有明确区域边界的是 A. 库布齐沙漠 B. 土默川平原 C.呼和浩特市 D. 阴山山脉 2. 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A. 地质条件稳定 B. 年降水量增多 C.灌溉条件改善 D. 黄河水量减少 3. 河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 湿地破坏 B. 森林锐减 C.水土流失 D. 土壤盐渍化 4. 造成河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不同的主要 自然因素是 A. 土壤 B. 海拔 C. 水 D. 热量 黄淮海流域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 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 2014年底通水,该工 程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下图为南水北 调中线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 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提高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 有利于提高晋煤水运的能力 C. 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D. 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6. 黄淮海地区水资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是 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

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 ④水资的污染浪费严重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了一个个农业带,如右图所示。据此回答7?8题。

7. 对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疋作用的因素是 A. 追求生态效益 B. 追求经济效益 C. 便利的交通条件 D. 完善的制度、法规 8. 有关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 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F处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 燥,光合作用强,棉花带分布在此 B. A处为乳畜带,这里是温带海 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C. B为小麦带,北部由于冬季较 长,种植冬小麦,中部则种植春小麦 D. C、D G分别是玉米带、棉花带、亚热带作物带 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 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泊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阅读上述文字,完成9?10题。 9. 使“八百里洞庭”退居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②上游水土流失严重③蒸发和下渗④引水灌溉 A.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 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A. 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 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C.水土流失加剧 D. 水资减少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丰富,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11?12题。 11. 在资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食品工业 B. 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技术工业 12. 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教材

2014-2015年高中地理必修三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4分)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 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单元卷

地理必修3第一章复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 ①区域经济一体化②经济全球化 ③世界政治多极化④地缘合作与冲突并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 2.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A.煤炭、天然气和水电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3.“西电东送”设想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C.解决中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运能力 读图7我国经济格 局模式图,回答4 -6题。

4.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①M城市代表上海②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 ③N城市代表武汉④c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黄河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①④ 5.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的正确叙述是() ①b经济带的发展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②经济最发达的是b 经济带③d经济带矿产资源、能源丰富④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 A.①② B. ②④ C.③④ D.①③ 6.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我国台湾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莞等地,其考虑的因素是() ①劳动成本②土地成本③科技成本④原料成本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①④ 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回答7—10题:

7、西气东输主干道由西向东途经地区的自然带分别为:()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②温热带落叶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8、西气东输工程管道线与下列哪一组铁路相交:() A、湘黔线、宝成线、京广线、京九线 B、包兰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C、京包线、京哈线、京九线、京沪线 D、兰新线、陇海线、浙赣线、京广线 9、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A、促进东部地区改变能源结构 B、促进东部地区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C、有效改善大气环境 D、有利于带动东部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0,人文发展指数,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A、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B、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C、人均国民收入 D、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地理模块3参考样卷(中图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区域 A.都有明确的界限 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区域的特征有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独立性 ④开放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图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1回答3~6题。 3.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4. 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 5. 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 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 河流流向 B.海陆位置 C. 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 6. 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7.图2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转移过程,其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图2 A.玩具制造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 8.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因素 ②国际援助 ③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 ④市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20° 40° 30° 110° 乙 甲 图1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9~11题。 9.“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10.“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11.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据此回答12~13题。 12.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气候变暖 13. 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 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D.干旱和大风现象 14.田纳西河为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建设巨大航运网 B.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改善气候 D.兴建众多大坝,疏通河道 读图3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15~17题。 15.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农牧活动②距海远近③季风风向④纬度位置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6.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①草原②水能③石油④森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乙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 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 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C.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 D.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 18.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丙山脉,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 A.伐木难度大,成本高 B.开发特色森林旅游 C.进口木材,成本低 D.抚育更新森林资源 图3 乙 丙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测试题 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界线的是 A .热带草原气候区 B .我国东部季风区 C .浙江省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农业的空间形态一般表现为 A .点状 B .网格状 C .面状 D .岛状 3.下列我国产业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①电信业 ②水产养殖业 ③肉类加工业 ④数控机床制造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4.能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产业排序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①③② 5.东部地带今后应 A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 B .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工业 C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积极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D .有步骤地重点开发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能源和水力资源 6.三个地带相比较 A .①地带第一产业的比重小,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B .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③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大幅度的提高 C .三个地带中的第三产业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D .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 7.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内产业的转化趋势是 A .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B .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 C .第一产业超过第二产业 D .第一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8.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不包括 A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B .人均国民收入 C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D .历史文化指标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受多种因素影响,工业地位显著下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钢铁产量明显减少。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完成9~11题。 9.20世纪中叶,新兴企业不愿落户匹兹堡的主要原因有 ①环境污染严重; ②劳动力素质太低; ③地价上涨; ④公共设施不齐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0.美国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迅速繁荣的原因是 ①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 ②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 ③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发达; ④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1.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 A .从重工业向高科技工业方向发展 B .从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 C .由资源密集型向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发展 D .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 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回答12—13题。 图4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回答3—4题。 12.四地中资源储量最小,而需求量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四地间该资源最有可能产生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A .①→② B.④→① C.③→④ D.②→③ 14.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主要有 A .宇航工业 B.煤炭工业 C.高级时装制造 D.普通服装制造 15.下列省区属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是 A .晋、秦、甘 B .黑、豫、皖 C .豫、湘、渝 D .桂、湘、鄂 下表(表3.1.4)表示影响黑龙江、上海、四川和香港四省区经济发展各项指标(表中●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完成16~17题。 16.有关影响四省区经济发展的因素的途述正确的是 A .①比③区位条件更为优越 B .自然资源是制约②省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C .②比③区位条件更为优越 D .劳力资源是制约④省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17.据表判断,表中数码表示的省区分别的是 A .①黑龙江②上海③香港④四川 B .①四川②香港③上海④黑龙江 C .①上海②香港③四川④黑龙江 D .①香港②四川③黑龙江④上海 18.有关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特征差异,描述正确的是 A .北方以山地为主,南方以平原为主 B .北方水源不足,南方热量不足 C .北方煤铁丰富,南方有色金属丰富 D .北方以能源工业为主,南方以重工业为主 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举措。完成5~6题。 19.东北老工业基地原有工业体系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A .农垦历史悠久,有良好的农业基础 B .人口稠密,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C .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区组合好 D .河网密布,便利的水运条件 20.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矛盾突出。因此今后要加强发展 A .特色农业 B .森林工业 C .第三产业 D .重工业 21.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产业、产品结构老化,今后要加强提高 A .资源开采和加工业的比重 B .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 C .农产品的种类和比重 D .企业的开放程度 22.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是 ①油气资源丰富 ②水能资源丰富 ③森林资源丰富 ④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及答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中国西部图”,北地区局题。4 完成1~ 1.图中有明确区域边界的是 A.库布齐沙漠 B.土默川平原 C.呼和浩特市 D.阴山山脉 2.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A.地质条件稳定 B.年降水量增多 C.灌溉条件改善 D.黄河水量减少 3.河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湿地破坏 B.森林锐减 C.水土流失 D.土壤盐渍化 4.造成河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 B.海拔 C.水 D.热量 黄淮海流域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该工程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1 - / 11 A.提高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有利于提高晋煤水运的能力 C.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的洪涝 灾害

D.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6.黄淮海地区水资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是 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 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 ④水资的污染浪费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其具体表现就是形成了一个个农业带,如右图所示。据此回答7~8题。 7.对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追求生态效益 B.追求经济效益 C.便利的交通条件 D.完善的制度、法规 8.有关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F处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光合作用强,棉花带分布在此 B.A处为乳畜带,这里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C.B为小麦带,北部由于冬季较长,种植冬小麦,中部则种植春小麦 D.C、D、G分别是玉M带、棉花带、亚热带作物带 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泊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阅读上述文字,完成9~10题。 9.使“八百里洞庭”退居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②上游水土流失严重③蒸发和下渗④引水灌溉 - 2 - / 11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 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C.水土流失加剧 D.水资减少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

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新)

地理模块必修三复习卷 新义中学地理教师:田晓辉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完成1—3题。 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 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A.a B.b C.c D.d 2.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 误的是 A.a——洪涝灾害B.b——土壤肥力 C.c——灌溉水源D.d——生长积温 3.C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A.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B.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C.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D.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4—5题。 时间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强沙尘暴次数58131423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156021002460 4.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 5.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C.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6.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在全国中的地位并不领先,其中原因有 A.能源开发规模不大 B.我国能源需求量不大,能源丰富难以发挥出优势 C.石油取代煤成为我国主要能源,煤炭开采开工不足 D.结构单一,生产链简短,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不高 7.山西正在建设我国最大炼铝厂,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山西铝土储量丰富B.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C.山西冶金工业技术水平高D.山西劳动力资源丰富 8.山西建设坑口电站,不能达到的目标是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3单元《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综合测试及答案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林线是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高山林线海拔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高山林线呈图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季风B.土壤 C.地形和地势D.距海远近 解析:本题考查林线分布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读图可知该区域受地形和地势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林线高度大于四川盆地的。 答案:C 2.若图示阴影地区出现森林虫害,为掌握灾情及发展趋势,需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D.技术人员实测 解析:森林虫害的出现会影响林地的光谱反射状况,而这种状况可以被遥感监测到。 答案:A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手段监测板块的运动。下图中T0、T1、T2表示加利福尼亚海湾两侧的三个监测点,结合观测资料完成3~4题。 3.监测加利福尼亚海湾两侧板块运动的手段最可能是( ) A.GPS技术B.RS技术

C.GRS技术D.GIS技术 4.据显示信息可知,T0T1和T0T2的距离在加大,说明加利福尼亚半岛的运动方位是( ) 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 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 解析:第3题,GPS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价值、速度和时间,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对于监测地壳变化具有独特的优势。第4题,结合经纬度,可以判断加利福尼亚半岛的运动方位。 答案:3.A 4.D (2018·浙江六校联考)自行车是一种灵活、方便、环保、健康、可达性好的交通工具。近些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建立了自行车租赁点。读“武汉城区各区块的租赁点的分布表”,完成第5~6题。 A.2 居住点B.2 公建点 C.4 公交点D.4 校园点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区块2的租赁点数最多,为209,公建点的变化率最大。 答案:B 6.能够确定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车辆数量及调配自行车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 C.数字地球D.全球定位系统 解析: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分析、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确定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1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测试(1)及答案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从工业化时期迅速崛起为领导城市,到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萎靡不振的老工业城市,后经过著名的“匹兹堡复兴”而成为面目一新、充满勃勃生机的后工业化白领城市,匹兹堡的成功转型令人瞩目,值得借鉴。据此回答1~2题。 1.匹兹堡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中心的有利条件有( ) ①地形平坦,水能丰富②历史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③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区组合好,工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地④利用五大湖和运河,水运条件十分便利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本区有阿巴托契亚山脉的煤,五大湖沿岸的铁,便利的水运交通,丰富的水源供应,但是由于这里的地形较平坦,水能资源较少。 答案:C 2.为实现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复兴”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积极整治环境②扩大工业规模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④大力发展传统产业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匹兹堡主要从环境的整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着手,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压缩传统工业。 答案:D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完成3~4题。 3.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解析:甲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夏季为其汛期。 答案:C 4.甲、乙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②干旱的气候③对外联系不便④生产方式落后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B.②③⑤ C.①③④D.②④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