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 第二课
- 格式:ppt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26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2.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3.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4.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5.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掌握冷热空气的对流。
教学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在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性质的基础上,本课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的话题,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到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因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了风。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
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2、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3、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二、新授1、调查热空气的用途(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先讨论,后自读课本相关内容)(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2.探究冷热空气的对流——风的形成。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请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吗?(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三、练习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为什么?四、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并对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作业完成学案练习,回去把今天所学的空气的性质讲与爸妈听。
六、板书孔明灯、走马灯热空气上升风的形成热气球冷空气下降。
2014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一、说教材PPT(教材体系)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小学四年级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单元的第2课《热空气与冷空气》,《空气》单元是根据内容标准中关于空气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PPT本科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的话题,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到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因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
PPT(教材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这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1.是认识热空气怎样流动,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2.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3.了解人们如何利用热空气,制作热气球。
4.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
PPT(学情分析及本节课教学内容)通过一年的学习,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
但分析概括能力还不是很高。
《热空气和冷空气》是第一单元的第2课,是在第1课空气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方向以及风的形成。
科学课离不开实验,因此这节课一共设计了四个小实验和一个关于热空气用途的阅读资料。
PPT(教学目标)我结合新课标理念和本节课教材、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方向,知道热空气上升是因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感官进行实验、操作、推理认识自然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从热空气的用途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结合作精神。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可以确定本课的重难点:PPT(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难点:通过实验知道热空气上升是因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PPT(教学方法)正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
教学过程必须以引导性和启发性为指导,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通过游戏进入、课堂实验观察、演示引导。
冷空气和热空气_《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篇一】教育理念指导1、科学课堂回归生活。
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同时,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
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2、注重评价,于细节处导行。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说”靠“教”养成的,而是以各种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空气是会流动的吗》教学方法:讨论、教师演示、学生自主动手实验学情分析:学生自三年级学习《科学》以来,初步学习了一些科学常识,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
但是本册四年级的科学学习将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能较差。
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①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②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2、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②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③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②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教学重难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巩固提问: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呢?2、进行猜测质疑:提问:看到这个问题,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是怎么想的呢?板书课题《空气是流动的吗》3、那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做个小试验吧。
二、自主学习1、风的形成(1) 分组试验提出问题:如果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并且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会有什么感觉?让学生汇报:归纳总结:空气是会流动的(2)讲解: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风的形成是空气的流动造成的(3)验证试验结果提出要求:同学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空气会流动吗?(4)鼓励学生:祝贺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2.热空气和冷空气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汪村学校钱少华【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物体觉察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规律。
2.了解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3.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表。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讲述:张老师这有一个大塑料袋,现在我要把它放在火焰上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我还要请二位同学上来帮忙,大家看仔细喽!2.教师演示放飞塑料袋。
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4.学生交流。
(袋子慢慢地鼓起来,然后往上升了;袋子瘪掉了,然后往下降。
)如果学生只说到袋子上升和下降,就追问:谁还观察到袋子有什么变化?根据学生回答画图板书。
5.提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热空气向上升,冷空气向下降)6.反问:真的是这样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热空气和冷空气。
(板书:热空气和冷空气)[设计意图:放飞塑料袋的实验过程简单、现象明显,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惊叹,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热空气轻上升1.讲述:老师这有二个杯子,是空杯子吗?(里面有空气)这是二个大小相同并装满空气的杯子,这二杯空气怎么样?(一样多)对,它们的体积相同。
出示PPT,等会儿请同学们用手拎住木棒中间的一根线,然后用燃烧的蜡烛烤热其中较低一端纸杯内的空气,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学生分组实验。
3.交流汇报。
(用蜡烛火焰烤过的热杯子那端向上翘。
)4.提问:蜡烛火焰烤过的纸杯向上翘说明了什么?(一样多的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5.小结:说的非常正确,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翘了。
[设计意图: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要让学生研究,就需要借助能让空气具象的东西,通过纸杯天平,学生有了清晰地感知,为学生形成热空气轻的概念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