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速度关系

速度关系

速度关系
速度关系

层速度,平均速度,叠加速度,均方根速度的关系

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一组水平层状介质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地震处理用的速度都是均方根速度RMS,叠加速度在水平连续介质中就是均方根速度。

其实:学物探的都学过时距曲线,t2=t02+(x2/v2),

这里由于格式的关系,2都是平方的意思。

但是这个公式是基于水平均匀介质的,在坐标中是一个双曲线,自然界中没有这样的介质,为了让时距曲线仍然是双曲线,就引入了均方根速度,实际上就是把不是双曲线的时距曲线简化为双曲线的速度,处理做动校正是就用到这个速度。

在水平层状介质的情况下,叠加速度就等于均方根速度,在倾斜层状介质的情况下,叠加速度就等于均方根速度乘以倾角的余弦。

作解释时,如何把t0图转化为深度图呢,就是把t0与速度相乘再除以2(因为t0是双程的),这个速度就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基准面到目标层位之间的速度。

如何把某两个层位之间的时间厚度转化为深度域的厚度呢,就要乘以一个层速度,就是两个层位之间的速度,也就是说,地震剖面上最上面一层的层速度就是平均速度(基准面与最上面层位之间的层速度不就是这个层位的平均速度吗)。

声波时差的倒数就是这层的层速度。

做完合成记录标定后,时深对应的速度是平均速度。

时间深度对应的是平均速度。

通常叠加速度转成层速度就是用dix公式,或者用射线追踪。

做变速成图时,输入的是叠加速度,如果是水平层状介质,其实就是均方根速度,输出的是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和层速度之间的区别是,层速度是任意两层之间的速度,而平均速度必须是基准面到某个层位之间的速度,这个基准面通常是剖面的零线。剖面的零线就是基准面啊。

说说我个人的理解吧,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都是对介质模型做了不同的简化,简单的说就是把不均匀的介质简化为具有一个速度的均匀介质。

平均速度主要用于时深转换。通常由叠加速度求的,处理完的速度就是叠加速度。当然也可以在实验室里测定岩石物理性质得到或者井中测量vsp等

关于叠加速度与均方根速度:

1.对水平层状介质(或水平界面覆盖为连续介质)叠加速度等于均方根速度。

2.当界面有倾角时,覆盖层为均匀介质时,均方根速度等于叠加速度乘以倾角的余弦;

3..均方根速度通过Dix方程转换为层速度。

4.目前实际生产中较少或不做倾角较正,直接当均方根速度用,这是一种近似,由它计算成图的平均速度往往偏大,而且深层误差更大。

里面第三步就是均方根速度转换为层速度,通过DIX方程。

一般来说叠加速度应该是地震处理中从速度谱上点的速度,用来做时间域叠加,层速度是用dix公式转换来的速度,

叠加速度就是可以获取最佳叠加效果(CMP道集拉平)的速度,若定义Va为叠加速度,Vrms 为均方根速度,则Va=Vrms/cos(theta),其中theta为地层倾角。

地层倾角,叠加速度。

层速度则是各向同性介质的真实速度,因为地下构造多为层状,所以叫层速度。各向同性介质的真实速度,地下构造多为层状,所以叫层速度。

平均速度,是描述一个综合效应,即波从震源出发传播至目标点的距离和时间相除得到。

通常由叠加速度建立初始模型进行时间偏移,

然后进行速度分析,这时得到的速度通常认为是Vrms,

由Vrms通过DIX公式得到层速度建立初始深度速度模型,

然后进行深度偏移并进行层速度模型建模。

平均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直线传播所走过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用于时深转换;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波速;适用于偏移距不等于0的情况;

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用水平界面来替代所对应的速度;适用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的情况;

叠加速度-对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使用一系列不同速度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做动校正后再计算其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其中某个Vi的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最大,即为该同相轴的叠加速度。

几种速度间的关系:

(1) 平均速度Vav与均方根速度Vr的关系为:Vav≤Vr;Vav适用于x=0的自激自收情形,主要用于时深转换和叠后偏移,而Vr适用于x≠0的情形;从计算公式上看,层间旅行时大的地层中速度对Vav影响大,而层速度大的对Vr影响大,Vr还考虑了层状介质的射线偏折效应。

(2) 均方根速度Vr与叠加速度Vs的关系为:水平层状介质时,Vs=Vr;倾斜均匀介质时,Vs=Vφ,Vφ为等效速度,Vr=Vscosφ。

(3) 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Vn的关系为:利用Dix公式由均方根速度换算层速度

2.1.1叠加速度Vs

在一般情况下,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一个共同的式子来表示:

式中

t0——双程垂直反射时间;

x——接收点与激发点的距离;

t——在x处接收到反射波的时间;

vs——叠加速度。

叠加速度Vs(stacking velocity也叫NMO速度)是由速度分析求得的速度,这种方法一般是求取数据的最佳拟合双曲线,而不是准确的双曲线。在实际的地震资料处理工作中,通过计算速度谱来求取叠加速度。即对一组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的速度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当取某一个速度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将得到最好的叠加效果)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速度资料的主要应用

2.1.2均方根速度

地震波的传播遵从“沿所需时间最短的路程”这一原理,即费马原理。在均匀介质中,所需时间最短的路程是直线,因而均匀介质时水平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在实际中覆盖介质并非是均匀的,而在生产工作中进行动校正时,不管介质是否均匀,总是把反射波时距曲线看成双曲线,采用双曲线公式计算动校正量,这样做无疑会产生误差,均方根速度就是在把不是双曲线关系的时距方程简化成双曲线关系时要引入的一个速度概念,它相当于均匀介质情况下的波速。

对于n层水平层状介质,均方根速度Vrms的表达式为:

式中Vi和ti分别为地震波在第i层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时间。

2.1.3层速度

按照地层物性将地下介质分成若干厚度在几十米以上的地震层,并认为地介质由若干个平行的地震层所组成。此时,将每一个地震层看作均匀介质,取中各分层真速度的平均就

是层速度。层速度可由地震测井求得,其表达式为:

2.1.4平均速度Vave

平均速度Vave是速度对时间的平均,其数学公式如下:

时间速度和路程关系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8页的内容。 教学设想 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教学,先让学生熟悉物流知识,让学生感知速度。再了解生活中的速度理解速度,总结出求速度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让学生看交通警告标志,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再探究求路程和时间的数学模型。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三年级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很适应合作学习,也很注重老师的评价。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间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它解决问题。 3、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 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科技事业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学准备

三上册数学长度重量时间单位换算技巧

三年级上册数学长度、重量、时间单位换算 技巧 一、长度、重量感性认识 硬币的厚度是一毫米,一厘米有手指的指甲那么长,一分米有手掌那么长,一米有两个手臂张开那么长。一千米就是学校球场两圈半。(跑得快的动物或交通工具,速度都是以千米为单位) 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一般三年级的学生体重是25千克。一个苹果150克。(体积小点的以克为单位,和人差不多的体重以千克为单位,体积很大的以吨为单位) 二、记忆技巧 五根手指上为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顺序的排列,拇指和食指相距最远,就好像我们长度单位的千米和米,进率为1000。其余四指之间间距相同,代表相邻单位进率为10,隔一根手指就是100,隔两根就是1000。 口诀:千米分厘毫,进率手上找,远亲是一千,近亲一十刚刚好。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1厘米=10毫米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进率为10的,从大的到小的,就是整数就往后加0。(就是乘以10)那反过来,从小到大,往前点1点,点后的0划去。(就是除以10)进率为1000的,就是从大到小,往后加3个0。(就是乘以1000)从小到大,往前点3点,点后的3个0划去。 (就是除以1000) 三、时间记忆技巧 1、钟面认识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分钟走一圈是60分,时钟就走一大格是1 时;秒钟走一圈是60秒,分钟就走一小格是1分。) 2、时分秒的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从大到小:时、分、秒 每天睡觉用9小时,上课用40分钟,跑50米用12秒 3、换算技巧 时间的进率为60的,换算单位时:从大的到小的,就是乘以60,从小到大的,就是除以60,整除就是()时或()分,除了有余数,就是()时()分或()分几()秒。

提高工作速度和效率的技巧

提高工作速度和效率的技巧 一、最有效率的收集信息的方法。 ?每天早晚,花半小时收集信息。最有效的办法是:建议每日早 晚各花费时间上网阅读新闻报道。为什么要在自己家里阅读新 闻报道?因为更自由,效率更高。限定时间的原因?感兴趣的 新闻和有参考价值的新闻会吸引人一直阅读下去。能够避免淹 没在信息的洪水之中,还能够掌握好优先顺序的方法,从而工 作速度能不断提升。 二、短时间内制作文件和资料 ?灵活使用“A4纸做笔记法”,高质量、快读地完成工作。 ?与上司确认整体印象,推进工作。 ?制作工作完成概要的方法。 ?实现盲打或快捷键 ?将反复使用的文件保存在专用文件夹里。

?频繁的保存文件,避免电脑突然死机导致文件丢失。 ?关掉手机或其他收干扰的电子设备,集中编写工作。 三、如何高效举行会议 ?将所有的会议时间减少一半 ?将会议的次数和出席人数减少到一半 ?迅速高效地推进会议中的谈论。 ?白板可以让会议的效率提高数倍。讨论有的主题的时候,对话很 容易发生偏差。大家各自说了想说的内容,然后会议就结束了虽 然花了不少时间,但是最终没有做出任何决策,由谁在什么时间 之前完成什么工作,这些因素仍然不明确。或者即使做出了决策 也还是有遗漏。无法明确论点上的偏差,谈论没有交集,呈现 出平行线的状态。 ?不要自行随意归纳,尽量讲发言的内容如实地记录下来。 ?不太明白的时候,要坦率地再次确认,然后写下来。 ?用手指着记录下来的内容,向会议内容陈述的本人确认。

?整理议题和将要采取的行动。 ?关于论点上的偏差,要当场通过图示的方式说明相同点和不同 点。 四、掌握写邮件的技巧 ?收到邮件后必须立刻回信。 ?选择接受邮件的软件。 ?文件夹的分类 ?不要设置优先顺序 ?提高写邮件的速度 ?对于比较复杂的邮件内容,留到第二天早上再发送。 ?对于难以开口的邮件内容,也要迅速回复。 ?对于复杂的内容,应当直接沟通。 ?登记常用词汇,做到即刻回复。 ?将邮件按照类型和日期先后顺序统一保存。 ?日期一定要写在文件名的左端。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重庆市三慧教育培训学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沿直线从静止开始运动,每隔2s测一次速度,测量数据依次为0.5 m/s、1.0 m/s、2.0 m/s、4.0 m/s,…,那么物体的运动性质为 A.匀速直线运动 B.变速直线运动 C.匀变速直线运动 D.无法确定做何运动 2,则 s 2.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加速度为2m/ A.物体在某秒末的速度一定是该秒初的速度的2倍 B.物体在某秒末的速度一定比该秒初的速度大2 m/s C.物体在某秒初的速度一定比前秒末的速度大2 m/s D.物体在某秒末的速度一定比前秒初的速度大2 m/s 3.一辆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第8s末开始刹车,经4s停下来,汽车刹车过程也在做匀变速运动,那么前后两段加速度的大小之比是 A.1∶4 B.1∶2 C.2∶1 D.4:1 tv是甲、乙两质点的,图象,则由图可知- 4.图1 0时刻甲的速度大A.B.甲、乙两质点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 .在相等的时间内乙的速度变化大1图内甲的速度大D.在前5s 5.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任何时刻的加速度相同 A.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相同时间内平均速度的变化相同 D C.相同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相同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速度及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6.质点加速度越大,其速度变化越大 A.质点加速度越大,其速度越大 B .质点加速度越大,其速度的变化越快 C D.质点的运动速度变化越大,其加速度也一定越大.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7.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的意思A .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增加”的意思 B.加速度是表示速度不可能为零的意思D.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意思 C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8.

长度、时间和速度单位换算习题

长度、时间和速度单位换算习题 1.在国际单位制(SI )中, 的主单位是米,符号为 。 2.(1)填写下列符号表示的长度单位名称: km 、m 、dm 、μm 、cm ,mm 。 (2)单位换算(用以10为底的数幂表示): 1cm= m 1dm= m 1mm= m 1km= m 1μm= m 1m= cm 1m= km 1m= mm 3.单位换算格式: 4.下列单位换算的写法中正确的是 ( ) A.14.5厘米=14.5×1/100=0.145米 B.14.5厘米=14.5厘米×1/100米=0.145米 C.14.5厘米=14.5÷(100米)=0.145米 D.14.5厘米=14.5×(1/100)米=0.145米 5.一次课堂计算比赛中,四位同学的计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 A .2.7mm=2.7mm 310-?=3102.7-?m B .15m=6 1015?=1.5×107μm C .5.2km=5.2km 410?cm=4105.2?cm D .6100.3?cm=2610100.3-??m=4 100.3?m 6.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写出单位换算过程) 7.2×10-7m= = μm 5×10-4 mm= = m 7×10-8 km= = m 3×10 8 m= = km 6×10 4 μm= = m 7.1张纸的厚度为65 μm= m= cm 。 8.地球的半径为6.4×10 4 千米,合 分米,合 毫米。 9.电脑芯片的线宽为0.13 μm= nm= km 。 10.微观世界里长度常用的单位是“埃( A )”、“飞米(fm )”,1 A =10-10 m ,1 fm=10-16 m 。原子核里的质子和中子的直径只有1 fm ,已知氢原子的半径是0.53×10-10 m ,合多少埃?合多少飞米?

Modbus提高通讯速度和效率的方法

Modbus提高通讯速度和效率的方法 目的:找出不同波特下通讯最快响应的设置值。 测试一:38.4K,默认10帧间隔字符测试通讯正常 示波器显示发送数据与返回数据之间有3.4mS时间间隔,远大于读取指令长度,存在时间上浪费,应能进一步压缩; 示波器显示是使用Modbus03指令,读取从机8个字节数据到主机;

示波器显示发送数据与返回数据之间有1.7mS时间间隔,还能进一步压缩;示波器显示是使用Modbus03指令,读取从机8个字节数据到主机;

示波器显示发送数据与返回数据之间有0.8mS时间间隔,尝试能进一步压缩;示波器显示是使用Modbus03指令,读取从机4个字节数据到主机; 测试四:38.4K,主从1帧间隔字符通讯不通过。

示波器显示发送数据与返回数据之间有1mS时间间隔,应能进一步压缩;示波器显示是使用Modbus03指令,读取从机8个字节数据到主机;

测试六:115.2K,主从1帧间隔字符测试通讯正常 示波器显示发送数据与返回数据之间有0.6mS时间间隔,设置数值已经最小;示波器显示是使用Modbus03指令,读取从机4个字节数据到主机;

总结: 1、在38.4K波特率下,帧间隔字符最低设置2(约0.8mS),如现场环境干扰大,可适当放到3-5,不建议太大,影响通讯效率。在115.2K波特率下,帧间隔字符最低设置1,如现场环境干扰大,可适当放到2-3。 2、如降低波特率至19.2K、0.96K时,应放大该设置参数,估算19.2K时帧间隔字符最低设置不小于5,0.96K时帧间隔字符最低设置不小于10。 3、建议在Modbus主站与子站通讯交换数据时,尽量采取数据一次读取或写入,如分成多个字节多次调用读写,将严重影响通讯效率。例如:将IO口在从机中映射到内存数据区,使用03和16指令以字节形式连续读写,尽量做到每个子站数据调用一次03和16指令就全部完成。 4、测试反映数据适合任何标准Modbus协议通讯。 2015年3月17日

初中物理长度、时间、速度单位换算练习

长度、时间和速度单位换算专题训练一、长度换算;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写出单位换算过程) 31×10-7m= = μm 5.8×10-4 mm= = m 78×10-8 km= = m 4.6×10 8 m= = km 20.1×10 4μm= = m 7.2×10-7m= = μm 5×10-4 mm= = m 7×10-8 km= = m 3×10 8 m= = km 6×10 4μm= = m 1张纸的厚度为65 μm= m= cm。 地球的半径为6.4×10 4千米,合分米,合毫米。 电脑芯片的线宽为0.13 μm= nm= km。 二、时间单位的换算; 45min= h 0.5h= min 90min= h 1.3h= min 三、速度单位的换算; 3m/min= km/h, 10m/s= km/h 25m/s= km/h 12km/min= m/s 72m/min= m/s 36km/h= m/s 四、强化练习; 2×10-3km= m; 40m= km 6dm= m; 8×109nm= m;300cm= m; 106 m= m 7mm= cm; 10-4m= cm ; 80cm= m; 10-2km= m 104m= km; 2×10-6km= nm ;108mm= m; 104cm= km 104dm= km ; 2×1018nm= km; 10mm= m 25m= mm 1km/h= m/s; 10m/s= km/h 2m/s= km/h; 18km/h= m/s 72 km/h= m/s; 5m/s= km/h 25m/s= km/h; 18km/h= m/s 108 km/h= m/s; 15m/s= km/h 0.2h= min= s; 30min= s= h; 下列单位换算的写法中正确的是() A.14.5厘米=14.5×1/100=0.145米 B.14.5厘米=14.5厘米×1/100米=0.145米 C.14.5厘米=14.5÷(100米)=0.145米 D.14.5厘米=14.5×(1/100)米=0.145米 一列客车以72km/h的速度行驶,与它平行的另一轨道上迎面驶来一列长为300m的货车,坐在客车上的某一乘客注意到货车从他眼前经过的时间恰好是10s,则货车当时行驶的速度为多少m/s?

效率与速度

如何提高做题的速度 考试时做题的速度是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考试时有很多题不是由于不会做而丢分,而是由于做题速度慢,时间来不及导致丢失大量分数。不仅如此,考试时一旦感觉前面消耗的时间长,整个人会更加紧张,严重影响整场考试。 据统计,因做题速度慢,时间不够用问题上,导致整个考试直接丢分平均有30分左右(全科目)。那么如何在考场上将题做的又快又好,是学生亟需掌握的技能。实际上,做题速度一旦加快,准确率却下降了;而准确率上升后,时间往往来不及。 通过分析,我认为做题速度慢的大部分原因为: 1、题目不熟。造成对题目不熟的原因大概有这么三个:对知识点本身不熟悉、解题思路不熟悉(思维不熟)、分析能力不足。 2、能力不足。计算能力不足、写字速度慢、阅读速度慢、接受信息能力不足(即不了解题目表述涵义)。 3、性格急躁。马虎、粗心都可以归结于急躁,很多同学读题时快速读完却不了解其表达内容,或者是还没读完就开始写答案了,往往要反复回头,浪费时间,或者干脆做错。 4、做题死板。很多同学拿到题闷头就做,事先考虑都不考虑,发现做错了才回头看。也有的同学看到题目不认识,就犹豫要不要先做,导致不知不觉地浪费掉时间。 5、时间浪费。不少同学对试卷没有整体战略部署,不论难易都每题必做,在难题上浪费了大量时间,结果也是无功而返。在检查上,无论有无把握,做完一道题后就检查一遍,甚至有的同学狐疑不定,反复检查,致使时间有所浪费。 6、心理紧张。有的同学心理素质差,考试时紧张不安,思路不清;甚至大脑出现空白现象,不知所措,时间就这样流逝了。 如何解决做题速度慢的问题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训练做题能力,提高做题速度。 1、做题训练。大家都知道利用做题来提高做题速度,但是却没有好好的规划。到了临近高考,做难题意义已经不大。应该配合这阶段的冲刺,同时训练做 题速度。建议同学们无论是出于冲刺角度还是做题速度训练角度,都用简单题和中等题来训练。并且顺序是从选择题开始,然后是简单、中等的解答题,而后是填空题,最后有时间了才去练习练习所谓的“最后一题”。

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

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 一、多项选择 1、图示为A、B两运动物体的位移图像.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两物体开始时相距100m,同时相向运动 B.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5m/s C.A、B两物体运动8s时,在距A的出发点60m处相遇 D.A物体在运动中停了6s 2、如图所示为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x-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在t=1s时,甲、乙两物体相遇 C.在前2s时间内,甲、乙两物体的位移相同 D.在t=2s时,乙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3、甲、乙两物体相对于同一原点的x-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计时开始时甲、乙不在同一地点 C.在t2时刻,甲、乙相遇 D.在t2时刻,甲、乙的速度大小相等 4、有四个运动的物体A、B、C、D,物体A、B运动的s-t 图象如图3中甲所示;物体C、D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 v-t图象如图3中乙所示.根据图象做出的以下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物体A和B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A的速度比B更大 B.在0─3s的时间内,物体B运动的位移为15m

C.t=3s时,物体C追上物体D D.t=3s时,物体C与物体D之间有最大间距 5、两个质点甲和乙,同时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甲和乙可以相遇两次 C.第2s末甲、乙速度相同,所以,第2s末甲、乙相遇 D.第2s末甲、乙在相遇前距离最大 6、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相碰后弹到空中某高度,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由图象可知(g=10 m/s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是从5m高处开始下落的 B.小球下落的最大速度为5m/s C.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45m D.小球能弹起时的初速度为5m/s 7、如图所示为A、B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由图可知( ) A. t1时刻A、B两物体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 t1时刻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 t2时刻物体A的速度大于物体B的速度,二者方向相同 D. t2时刻物体A的加速度小于物体B的加速度,二者方向相反 8、物体甲的x﹣t图象和物体乙的v﹣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则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A.甲在整个t=6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 移大小为4m B.甲在整个t=6s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 C.乙在整个t=6s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 D.乙在整个t=6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m 二、选择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 与时间的关系教案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υ图象。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t- υ图象,概念和特点。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t-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形结合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υ图象,概念和特点。 重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t-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 教学策略:通过思考讨论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υ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难点:应用t- + at。 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思考,通过理论推导或数形结合两种途径得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散性思维。 三、设计思路 科学的探究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研究运动是从匀速直线运动开始,由匀速υ图象入手,先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特点,再分析匀变速直直线运动的t- υ图象中斜率不变,得到加速度不变,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线运动t- 并通过推理或数形结合两种途径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最后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巩固对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理解。 四、教学资源 1.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2.实物投影片若干。 五、教学设计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练习题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 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为 —10m/s2,则2s末的速度为() A.10m/s B.0 C.--10m/s D.5m/s 2.如图所示为一物体 作直线运动的v—t图 象,用v1、a1表示物体 在O~t1时间内的速 度和加速度,v2、a2表 示物体在t1~t2时间 内的速度和加速度,则 由图可知() A.v1与v2方向相同,a1与a2方向相同,a1>a2 B.v1与v2方向相同,a1与a2方向相反,a1a2; D.v1与v2方向相反,a1与a2方向相反,a1

时间单位换算专项练习题

时间单位换算专项练习 一、复习检测 1、长度单位: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 2、重量单位: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60毫米=( )厘米2吨=( )千克 8米=( )分米5000克=( )千克 3千克=( )克7千米=( )米 400厘米=( )米6000千克=( )吨 3吨500千克=( )千克 3600千米=( )千米( )米 4米7厘米=( )厘米 480毫米+520毫米=( )毫米=( )米 7008千克=( )吨( )千克 1吨-320千克=( )千克 1米-54厘米=( )厘米 830克+170克=( )克=( )千克 二、知识整理

一天的时间 在一天中,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 )圈,共()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到()是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新的一天都是从深夜()时开始的,这个时刻也叫做()或()时。 三、典型例题

用24时计时法表示表示下面的时刻。 下午6时()晚上12时()上午8时()晚上9:30 ()凌晨5点()傍晚7;05 ( )

四、课堂练习一 二

三、列式计算 1.甲数是108,是乙数的3倍.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2.甲数是43,比乙数的2倍还多13,乙数是多少 3.把1吨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4.比1千克的3倍少100克是多少克 四、解答应用题 1.一条路长8千米.一个修路队每天修250米,修了16天后,还剩多少米2.面粉厂库存面粉900袋,每袋50千克,用一辆载重9吨的汽车把这些面粉运往粮店,需几次运完. 3.甲、乙两城相距860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城开往乙城,行了11小时后,汽车离乙城还有多少千米 4.货场有煤54吨,已经运出4次,还剩6吨没运,平均每次运多少吨 5.小华3分钟步行210米,汽车每分钟的速度是小华步行速度的9倍,汽车每分钟行多少米

人教版高一物理上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速度——时间图像,知道如何用速度——时间图像来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2.知道匀速直线的速度——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能从速度——时间图像上直接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并能求出位移.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图像的特点及物理意义. 4.领会用速度——时间图像处理运动问题的优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s-t图像与v-t图像的对比,让学生参与活动和自学讨论的教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2.利用v-t图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过程中,渗透图像这种方法处理问题的优越性在于可以直观、清楚地表示出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便于从总体上认识运动过程的特点,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教师通过实验引入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2.通过讲解阐述v-t图像的特点和意义及应用. 3.利用适当的例题进行训练巩固. 【教学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通过v-t图像求位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5min) (一)复习 (二)引入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v=s/t是不变的,即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如何用图像来反映这种运动呢? 二、教学过程设计(35min)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v=s/t是不变的,即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如何用图像来反映这种运动呢?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速度v,横轴表示时间t,作出的v随t变化的图像叫速度一时间图像,简称v-t图像. 演示:让金属小球沿水平放置的木板运动,运动速度几乎不变,可看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v=s/t,若测得v=0.5m/s,作出小球运动的v-t图像.

长度、时间和速度单位换算习题

(2)单位换算(用以10为底的数幂表示): 1cm= m 1dm= m 1mm= m 1km= m 1μm= m 1m= cm 1m= km 1m= mm 3.单位换算格式: 4.下列单位换算的写法中正确的是() A.14.5厘米=14.5×1/100=0.145米 B.14.5厘米=14.5厘米 ×1/100米=0.145米 C.14.5厘米=14.5÷(100米)=0.145米 D.14.5厘米 =14.5×(1/100)米=0.145米 5.一次课堂计算比赛中,四位同学的计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 A.mm=mm=m B.15m==1.5×107μm C.km=kmcm=cm D.cm=m=m 6.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写出单位换算过程)

7.2×10-7m= = μm 5×10-4 mm= = m 7×10-8 km= = m 3×10 8 m= = km 6×10 4 μm= = m 7.1张纸的厚度为65 μm= m= cm。 8.地球的半径为6.4×104千米,合 分米,合 毫米。 9.电脑芯片的线宽为0.13 μm= nm= km。 12.单位换算: 1h= min; 1min= s; 1s= ms; 1ms=μm。 13.“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某次频闪摄影的频闪光源每秒钟闪光50次,则它每隔 s闪亮一次;每次闪光持 续的时间大约1/1000s,合 ms 。 1 m/s = ㎞/h; 1㎞/h = m/s 15.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 36km/h= m/s 5m/s= km/h 如1 km = mm,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找出一个中间量作为桥梁进行转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图像.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 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 大小, t v ??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 0 + at ,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速度及速度与时间的图像,对加速度与速度与时间的图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在v-t 图里面斜率表示加速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更透彻的理解匀加速直线运动,并能通过v-t 图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 图象的特点,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速度公式,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 2.通过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欲望. 2.通过v-t 图象的理解及应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1. 推导和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2.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的运用。 学习难点: 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物理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 六、教学特色 教学中分别通过图像和理论推导两种方法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达到熟练的运用。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直接引入:同学们,我们上节课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关于速度与时间的图像,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只不过我们学习的是一种特 殊的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的讲解 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及其特点

物理长度时间单位换算习题 含答案

物理长度单位换算习题 一、基本换算关系 1km=( )m 1m=( )dm 1m=( )cm 1dm=( )cm 1cm=( )mm 1cm=()nm 10km= nm 10-4m= mm 104mm= m,106nm= km 106μm= m 104cm= km 104dm= km 104m= km 二、练习: 下列长度单位换算写出换算过程: 15dm= =( )m; 510m= =( )km; 16cm= =( )m; 0.95m= =( )cm;60mm==( )cm; 8m==( )dm 7.05m==()cm;50m==()km 504cm==()m; 7dm==()m 500μ= =( )cm; 50mm= =( )nm 160mm= =( )m 三、强化练习(直接写结果) 2×10-3km= m; 40m= km; 6dm= m; 8×109nm= m;300cm= m; 7mm= cm; 10-4m= cm ;104m= km; 2×10-6km= nm ;108mm= m;104cm= km ;104dm= km ;2×1018nm= km;106μm= m;

一、基本换算关系 1h=()min,1min=()s,1h=()s 1min=()h,1s=()min 1s=()h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1日=24h 二、练习:(直接写出结果) 30min= ()h; 45min=()h; 0.25h=()min;600s=()min 3h=( )min; 60s=()h 1天=()h=()s; 三、强化练习(直接写结果) 0.2h= min= s;30min= s= h;

速度与效率可以兼得-文档

速度与效率可以兼得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俗称“小高考”的学业水平测试于2009年首次在广东省铺开。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在新课改“不补课” “已减负”之下,教学时间显得尤为紧迫。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条件下,完成学业水平测试准备的任务?新课改为我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新课改的经历证明“速度与效率可以兼得”。2014年6月我所教的班级百分之百通过了学业水平测试。我是如何做到在时间紧的同时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呢?下面以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的教学为例,阐述我的新课改经验。 1.大胆处理教材,去粗取精 教材是全省统一的,是所有高中共同使用的,具有普遍性。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着眼于学生的特殊性,从实际出发,针对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和学生的层次,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学生能看懂的、非重点的、辅助性的知识点不讲或少讲,主要讲考点、重点和辐射性强的知识点。比如在讲到“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时,我没有对什么是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及其具体内容进行讲解,而是只讲“第二信号系统”。因为“第二信号系统”才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考点和归结点,是“红花”,其他相关内容只是起辅助作用的“绿叶”,无须去讲。 2.充分利用教材,就地选材

政治教材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案例或名言名句资料去“注解”,它是提供给师生的现成的教与学的资料或工具。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课外去寻找资料,而不管教学实际。我认为,资料不论出自哪里,只要最能恰当说明、论证问题的就应使用。本节课我就多处使用了教材中的资料,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利用了书中的一幅图,由学生去观察、描述这幅图,然后说出自己的描述,对比各自的描述,最后得出“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这两个知识点。 3.以旧带新,巩固旧知识,内化新知识 任何新知识都不是凭空产生和孤立存在的,都与旧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前提,新知识是旧知识发展的结果,新旧知识存在很强的内在逻辑性。本节课我努力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沿着由旧至新的路线开展教学旅程。实践证明,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旧知识,还易于其掌握新知识。例如,讲到“意识是物质实践的长期发展的产物”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物质世界”包含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自然界、社会、思维(意识)三个部分。”然后我问:“自然界、社会、思维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最先是自然界,接着是社会,最后是思维。”再问:“自然界、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物质的。”又问:“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物质决定意识。”最后我分析:“既然自然界、社会的本质是物质的,最先有自然界,接着是社会,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教学设计

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教学设计 一.整体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使学生对速度公式获得具体的认识.也便于巩固所学知识,教材从上节探究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得到v-t图像入手,析v-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运动小车的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为了扩展学生的认识,在“说一说”栏目中列举了一个加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的例子.速度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加速度的概念,猜想速度公式之后再从公式变形的角度推出.教材最后通过两个例题加深对速度公式的理解.本节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突破重点及难点。 二.教学重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速度公式,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 2·通过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欲望. 2·通过v一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 四.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20XX年2月·在长春市青年路上,一位女士推着一辆电动车在斑马线上,正准备穿过马路·突然,一辆小轿车自西向东冲了过来。站在斑马线上的女士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撞飞了出去·由于小轿车以超过了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推车的女士一下子被撞飞了两米多高,然后重重地摔在了肇事车辆的挡风玻璃上,接着又掉在了路中心,当场不省人事.可见,速度过大会带来严重危害.但若司机紧急刹车的话,就有可能避免这场灾难.若司机刹车之后,小轿车会做什么样的运动?需要用多长时间刹车才能避免灾难.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v 0+at ,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形结合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概念和特点。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v 0+a t ,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应用t -υ图像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v 0+a t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 图像,你能画出小车运动的v -t 图像吗? 教师出示图像,并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总结:观察图像可以知小车在不同时刻它的速度不同,并且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那么,小车速度的增加有没有规律可遵循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二、讲授新课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观察下图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v-t 图像。

教师总结: 无论Δ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的变化量Δv与时间的变化量Δt之比都是一样的,即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匀变速直线运动 图像1和2都属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但它们变化的趋势不同,图像1速度在均匀_____图像2速度在均匀_____。 答案:增加;减少。 2.匀变速直线运动分类 (1)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直线运动。 匀加速,v0>0,a>0

初中物理长度、时间、速度单位换算练习

长度、时间和速度单位换算专题训练 一、长度换算; 长度常见的单位有光年、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国际单位是m。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写出单位换算过程) 3×10-7m= = μm 5×10-4 mm= = m 7×10-8 km= = m 4.6×10 8 m= = km 2.1×10 4μm= = m 10km= nm 10-4m= mm 104mm= m,106nm= km 106μm= m 104cm= km 104dm= km 104m= km 1张纸的厚度为65 μm= m= cm。 地球的半径为6.4×10 4千米,合分米,合毫米。电脑芯片的线宽为0.13 μm= nm= km。 二、时间单位的换算; 时间的单位常用的有小时(h)、分钟(min)、秒(s)。国际单位是秒。 1小时= 分钟= 秒1h= min= s 练习:45min= h,0.5h= min 90min= h 1.3h= min 三、速度单位的换算; 速度有两个单位:米/秒(s km/) m/)和千米/小时(h 练习:3m/s= km/h, 10m/s= km/h 25m/s= km/h 12km/h= m/s 72km/h= m/s 36km/h= m/s

四、强化练习; 2×10-3km= m; 40m= km; 6dm= m; 8×109nm= m;300cm= m;106 m= m; 7mm= cm;10-4m= cm ; 80cm= m;10-2km= m ;104m= km; 2×10-6km= nm ;108mm= m;104cm= km ;104dm= km ;2×1018nm= km;10mm= m 25m= mm 0.2h= min= s;30min= s= h;2m/s= km/h;18km/h= m/s ; 72 km/h= m/s;5m/s= km/h 25m/s= km/h;18km/h= m/s ; 108 km/h= m/s;15m/s= km/h 1km/h= m/s;10m/s= km/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