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审美心理过程

旅游审美心理过程

旅游心理学之旅游者心理需求分析

分析外地游客来青岛旅游的旅游需求或旅游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人既有生理上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阳光等;也有心理上的需要,如朋友,亲情,友情,爱情等;当某种因素缺失时,会导致心理或者生理上出现失衡状态。着这种状态到一定程度,一定境界,就会进行调节 并尽快恢复失衡前的要求,这个时候个体就感到了需要。 旅游者的心理表现在旅游过程中的变化相当复杂。决定旅游者心理变化的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旅游者自身的因素,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外地游客来青岛旅游的心理表现或者是心理需求。 一、旅游者具有消闲愉悦的心理需求 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调剂生活的生活方式,用来提高生活品格,而旅游的基本包含的要素就是食、住、行、游、购、娱,然而娱乐、消遣、游玩这些基本因素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一追求。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朋友在一起,家庭与家庭之间组合,一起来青岛旅游,就比人会成为一个正确选择。因为青岛是一座海滨城市,交通发达;星级酒店众多;景点丰富且富有教育意义;美食小吃众多;海产品,特色产品丰富;娱乐设施多且新颖。海滨城市得天独厚的条件会使人们完全摆脱掉每日都遵循的规律生活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在全新的生活中全新的去享受自由,释放压力。在旅游中得到消闲放松,全方面的满足游客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 二、旅游者具有求新心理 知识水平的整体提高,使人们不想再拘束于自己生长的那个小范围里,大多人更想走出去看看,看看大千世界还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一个人到异地他乡去旅游,摆脱了紧张的生活和学习,或繁琐的事物,或忙碌的工作,不仅仅是想在新的环境中释放压力,获得自由,更想自由自在的享受新的环境,新的空间变化,环境的更新,文化的差异,以及各地不同的饮食差异,风味小吃。外地人来青岛旅游,想来青岛感受一下青岛的气候,青岛的居民生活方式,美食特点。想来青岛感受海滨城市的清新空气,通过不断地去追求,去探索。从而不断的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三、旅游者具有求知心理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古话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地域的、古今的、自然的,人文的、民族的等等。我认为:在旅游这样一个愉快的氛围下,旅游过程中的求知应该是最愉快的,毫无精神压力的。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不送孩子去幼儿园,而是带着孩子游山玩水,通过这样来培养孩子观察和认识社会,学习自然的能力。有句话这样说:大自然才是人类的老师。在原始社会也没有幼儿园,也没有老师,人类的祖先还不是在大自然的教育下发现钻木取火,发现熟食比生食更容易消化,更美味。所以外地人来青岛旅游是为了通过旅游,来扩大认知世界的视野,来满足旅游活动中的求知欲。 四、旅游者具有审美心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多数人都向往美好的东西。而且旅游的本质就是审美。虽然文化水平实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并不是没一个人在旅游活动进行中都是从美学原理上来审视旅游地的旅游事物。但是旅游的过程就是一个感受美的历程。总是一提到青岛,人们就会说:青岛是一个好地方。所以外地游客青岛旅游会对旅途中一些心意奇特的景物、活动及现象,通过游客的一些直觉,如视觉、听觉等器官,使游客产生美好的心理享受。同时,游客在旅游欣赏中不仅只是停留在感

第八章 旅游审美心理教案

第八章旅游审美心理 教学要点:旅游审美心理的种类与旅游行为。 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旅游审美心理的种类与旅游行为及旅游审美心理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参考书标本等。 组织教学: 检查出勤人数及假条(1分钟) 导入新课: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把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有关原理及研究方法运用到分析、了解 旅游这一现象上来而产生的新兴应用学科。 (3分钟) 知识、能力培养目标:旅游审美心理种类与旅游行为。 教学难点:旅游审美心理种类与旅游行为(2分钟) 新课内容: (82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一、审美心理学回顾 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二、审美心理要素 1、阐述审美心理过程的理论观点有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有: 1)审美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所谓形相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和叔本华等; 2)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亦即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识。这个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 3)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的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例如诗人把自己的不畏强暴的风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后再讴歌菊花的不畏严寒和美丽,这就是中国诗坛上对菊花的“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心理机制。 4)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这是个与“距离说”相反的过程。前者缩短或消除了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或者拉开了非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

旅游审美试卷

旅游审美试卷 1、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A、旅游审美对象 B 、旅游资源程序 C、旅游审美心理 D、旅游审美关系 2、以下属于自然美的是() A 、泰山之雄 B、华山之险 C、峨眉之秀 D、青城之幽 3、以下哪些选项不属于自然风景美的形式() A 、服饰美 B 、形象美 C、形体美 D、朦胧美 4、汉武帝赞美泰山说:“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这实际上是赞泰山的() A 、雄 B、奇 C、险 D、秀 5、秀美给人的审美享受是()

A、甜美安逸 B 、幸福愉快 C、高大稳健 D、千钧一发 6、黄山“四奇”是指() A、土、柏 B 、石、松 C、云、泉 D、云、雾 7、“霜叶红于二月花”所描绘的是风景美的()形式。 A 、动态美 B、朦胧美 C、形象美 D、色彩美 8、园林的“毛发”是指() A、假山 B、水 C、花木 D、建筑 9、中国绘画的主流是() A、文人画 B、山水画 C、写意画 D、动物画

10、在中国卷轴画中,经装裱而不装镱框的小幅多件套绘画称为() A 、条山 B 、中堂 C、册页 D、画心 11、中国艺术理论中,常把作者思想情感的表现称为() A 、情 B、意 C、象 D、境 12、中国绘画的姐妹艺术是指() A 、雕塑 B 、书法 C、建筑 D、烹调 13、中国画中的色与墨的关系是() A 、以墨为主 B 、随类赋彩 C、以色为辅 D、色不夺墨 14、以下哪些属于中国画的取势程式() A 、三远法 B 、“以大观小”法 C、散点透视法 D、以小观大法

15、王羲之在书法艺术史上的贡献主要有() A 、《兰亭序》 B、发展了钟繇的楷书 C、使行书完善、定型化 D、使草书定型化 16、唐代著名的草书家有() A、张旭 B 、颜真卿 C、柳公权 D、释怀素 17、宋代四大书法家中,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风格最接近,二者的书法特点是() A 、体势劲媚 B、自由奔放 C、沉着苍劲 D 、刚健有力 18、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 A 、线条美 B 、结、布局体美 C、意境美 D、形、神美 19、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内的“四绝”是指() A 、雕像、壁画 B 、松、柏 C、书法、建筑 D、经书

浅谈旅游者的心理活动及服务对策

浅谈旅游者的心理活动及服务对策 摘要:在我国,旅游业正在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旅游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推测,我国的旅游业还有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同时,人们也对旅游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在旅游初期、旅游过程等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变化从交通、饭店、景点等方面着手,采取一些相应的服务对策,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旅游者;心理活动;服务对策 旅游是一项特殊的综合性游览观光活动,人们为达到度假、休养、娱乐、探险、求知等目的,出游于地区国家和洲际之间。中国是旅游大国,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人和国内游客日渐增多,认真研究一下旅游者的心理活动及其表现,对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发展旅游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者的心理活动的定义及其意义 (一)旅游者的心理活动的定义 旅游者的心理活动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现象。 (二)研究旅游者心理活动的意义 通过对旅游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正确的了解旅游者的需求,以此来为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满足,让他们尽兴而来,满意而归。 二、旅游者在不同旅游活动阶段心理活动的变化 (一)初期心理——求安全、求新奇 一个人到异国他乡旅游,摆脱了日常紧张的生活、繁琐的事务,成为无拘无束的自由人,希望自由自在地享受欢乐的旅游生活。一方面到新的地方后兴奋激动,有追新、求异、猎奇、增长知识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人地生疏、语言不通、环境不同,因而产生孤独感、茫然感、惶恐感和不安全感,存在着拘谨心理、戒备心理以及被他人笑话的心理,这种不安常表现为惟恐发生不测,有损自尊心、危及财产和生命安全。所以旅游者要尽力调适自己的心理,着重进行注意力的转移,即将注意力转移到轻松愉快的游览活动中,进入游览的良好心理状态。 (二)过程心理——求全、求放松 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之间、游客与导游员之间逐渐熟识了,对环境也逐渐熟悉了,初期的戒备心理渐渐消除了,开始感到轻松愉快,产生平缓、悠闲、放松的心理,此时一方面往往忘却控制自己,思考能力不知不觉减退,自行其事、性格暴露,甚至出现反常言行,放肆、傲慢、无理。比较懒散,时间概念差,群体观念更弱,自由散漫、丢三拉四。另一方面求全心理,以为花钱外出,旅游部门应该一切全包,我是花钱买乐,对旅游活动要求理想化,希望在异国他乡充分

从旅游者的审美心理看旅游业的审美要求

从旅游者的审美心理看旅游业的审美要求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游客的审美心理,并指出了在实践中旅游业应有的审美要求,从而更好地发展旅游业。 关键词:审美心理;审美要求;审美活动;审美体验 一、旅游者的审美心理 我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教授曾经指出:旅游“不单纯是游山玩水,寻欢作乐,它其实是一种没有任何强制的审美教育。”旅游者的游览活动,实际上就是旅游者体现、丰富、发展和完善自由生命的审美活动;旅游活动中“游”的心理,实际上就是旅游者的审美心理。 1.旅游审美需求和动机 旅游审美需求是一种促使人们去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内驱力。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要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呈上升的趋势,高级需求的出现总是以低级需求为条件,高级需求比低级需求具有更大的价值。一个人只有当低级要求得到满足之后,追求高一级的要求才会成为推动行为的动力。低级需要可通过外部条件得到满足,高级需要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而且越是得到满足,越有激励作用。旅游活动可以是满足人们社交、尊重和自我完善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属于高层次需求。旅游资源“知识”的地域性、民族性、直观性、文化性、神秘性和启迪性激发了人们对旅游的求知欲。不论是姿态各异、令人陶醉的自然景观,还是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它们都是美的对象。 旅游审美需要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旅游活动的进行。在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的中介环节,即旅游审美动机。人们的旅游活动都是由旅游审美动机所引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由于旅游客体独具的美学价值,才对旅游主体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令其产生旅游动机。而旅游审美动机产生于人的审美观需要。当人产生某种需要时,心理上便会形成紧张或不安的情绪体验,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这就产生了动机。按照需要性质的不同,心理学上将动机分为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两大类。缺乏性动机表现在旅游活动中是对旅游活动的急切渴望;丰富性动机则表现为精神上的追求。 2.旅游审美意识 旅游审美意识的五大基本构成因素(旅游审美观念、旅游审美趣味、旅游审美理想、旅游审美知觉和旅游审美情感)是相互关联、彼此作用的。它们都体现在旅游审美意识的活动中。在旅游者身临其境时,他便对先前的审美假设进行判断、比较。无论两者是否对立,旅游者最终会自由地进入审美感知、理解和想象创造等审美心理评价阶段。旅游审美感受便是旅游审美活动的结果。而不同层次的审美感受,又会对主体的审美能力产生不同的积极影响。 3.旅游审美个性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心理文化结构和价值体系等方面各有异同,其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也必然存在共性与个性。从变异性角度来看,审美个性是一个开放的、动态性结构,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会由于一时的情趣、心境、意愿、景观而发生变化,致使审美感受形成鲜明的反差现象。从旅游审美活动的规律分析,审美个性意味着旅游主体在审美情趣上的主观偏爱倾向。具体地说,也就是游客对旅游地或旅游审美对象及其审美价值的个人选择。在当今旅游市场上,群体性的旅行团仍然占据优势地位,但个体性的散客数目也在不断地增长,这一现象与审美个性不无关系。 4.旅游审美心理因素 旅游审美主体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的心理过程,也涉及四种基本因素——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在审美过程中,感知因素通常起一种先导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审美对象的感性形象决定的。想象是审美感受的枢纽。当人的全部心理功能都活跃起来去拥抱自然或感受艺术品时,人的想象活动像被激发起来了。情感是审美的动力,常常表现为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情绪反应,伴随着知觉活动直接产生的。理解是审美的认识因素。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当这四种

旅游心理及审美复习资料

旅游心理及审美复习资料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答:1、感觉:是个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平衡感觉,运动感觉,内脏感觉,皮肤感觉。2、知觉:是个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过程,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知觉的整体性及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知觉的整体性:指个人在过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把由多个部分和多种属性构成的客观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思想的整体方面的特征。基本规律:接近律:在空间上或时间上比较接近的客观事物,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连续律:物理属性相似的客观事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闭合律: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客观事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相似律:如果几个客观事物共同包围一个空间,那么这些事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旅游者在理解知觉对象时经常出现的两种倾向? 答:刻板归类:指个人在理解知觉对象时,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凭借有限的信息,对知觉对象进行简单、甚至是武断的归类。知觉歪曲:指个人在理解知觉对象时,只重视它的某些特征,缩小甚至完全忽视另外一些特征,从而形成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知觉印象。 4.简述知觉对象的影响因素? 答:1.环境中的物体被施加了伪装。2.来自客观事物的能量在中介物中被改变了。3.人的感觉器官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障碍;通往大脑的感觉神经受到损伤;大脑皮层的投射区受到损伤;个人对某种事物有强烈的错误观点或记忆的时候。 5.什么是需要,动机,态度? 答:需要:需要是个人对影响自己或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生理、心理、社会以及自然条件的主观反映,是个人行为动力系统的基本结构。动机:指直接推动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态度:态度是一个人对对象的反应准备。 6.分析需要,动机,及旅游需要与旅游动机的特征? 答:需要特征:1、需要的对象性:人的任何需要都指向一定的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也总是伴随着需要对象的扩大而发展。各种需要彼此之间的区别,很大程度上,也就在于需要对象的不同。2、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人在社会实践中发展了许多社会需要。人的需要对象不仅有自然物,更有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极为丰富的需要对象。人与动物在满足生理需要的方法上也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先天需要的满足方法带有明显的社会烙印。3、需要的独特性:从需要的人际差别看:每个人的需要系统都有其独特性;从需要的对象看:人与人之间的选择存在差别;从满足需要的方法看:人与人之间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4、需要的驱动性:需要是人类行为动力系统的基本结构,能够为各种行为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但是,需要对行为的驱动作用是间接的,它必须转化成动机后,才能直接驱动行为。5、需要的连续性:人的需要会不断地出现——满足——再出现——再满足,周而复始,变动不居,直到生命的终结。需要连续性的表现:第一,有一些需要明显地具有周期性特征,会反复出现。第二,有一些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人们去从事新的活动,追求自身的满足。动机特征:1、启动性:动机是行为的原动力,能够启动人的行为。2、方向性:动机在启动行为的同时,也为行为指明了方向。3、强度性:动机在启动行为并决定行为方向的同时,通常也决定了行为的强度。4、持久性:人们在某种行为上能够维持多长时间,与他们的行为动机息息相关。5、可变性:需要与诱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动机,可表现出稳定不变的持久性,但在需要与诱因发生变化时,会表现出可变性。动机可变性的表现:一是动机指向的目标已实现,行为动机自然消失;二是因发现更有价值或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而产生新的动机,追求新的目标。旅游需要特征:旅游动机特征:多样性,交叉并存性,内隐性,阶段递进性。

旅游美学 02 - 第二章 旅游审美心理

第二章旅游审美心理 1 、审美心理过程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审美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 、名词解释: 审美心理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旅游者对客观事物认知、了解、掌握的过程 ·审美知觉:泛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及与、 俱来的知觉综合判断活动 ·审美想象:马克思称为“人类的高级属性” 包括?联想:旅游审美联想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 感知或回忆特定景物时连带想起其 他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发展,是联想的 高级形式 ·审美理解:审美理解是旅游审美感受中的理性因素 包括?虚实的理解区分现实状态与虚幻状态 ?含义的理解对审美对象之含义的了悟 ?意味的理解对审美对象意味的把握 审美心理情感过程–情感过程是旅游者对审美对象产生情感为主要成分的态度(在人类审 美活动中起支配作用) 特征·客体的制约性 ·主体的变化性 ·非功利性 审美心理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旅游者克服困难、坚持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 特征·明确的旅游目的 ·排除干扰和困难 4 、旅游者个性心理特征表现(表现在人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特征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旅游审美能力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必备的心理特征 ·旅游者的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 惯 的行为方式 ·不同职业、年龄、名族的旅游者的个性特征 5 、静态观赏主义–静态观赏时旅游者停留在某一时空背景中有选择地凝神观照周围景致 的方法

6 、名词解释: 移情与内模: (一)移情–移情是指游人在凝神观照旅游景观的过程中,在审美知觉和理解的基础上展 开审美 想象的飞翼,动用以往积累的直接或间接审美经验,将自己的情趣投射到外在的 景观中去,使景化为情,使情化为景,达到“情景交融”的主客观之间“无差别 境界”,从而实现畅神 怡性、从“小我”进如“大我”的最终目的 “移情说”(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的创举) ——怎样才能取得移情观赏的审美效果呢:入景、择景。(二)内模—内模是人体内部随客体运动而产生的一种运动的感觉 时机与距离: (一)时机—“特定”要想欣赏特定是其中的景观形象,旅游者务必选择好观赏时机, 因为一些特定的景致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能充分展现出特定的 风韵。 7 、旅游审美活动观赏景物的方法:动态观赏、静态观赏。 8 、距离—主要指心理距离、空间距离两种 9、旅游观赏节奏—所谓旅游观赏节奏,泛指游览活动的张弛、行进速度的缓急,导游讲 解的快慢、声音语调的高低以及游览过程中的停顿等因素所构成的多 样统一的结果。 ·静态节奏 ·动态节奏:一张一弛、有缓有急 10 、名词解释: 重点观赏—所谓重点观赏,是指选择性的观赏景物对象中最具有个性特色或最富有审美价值的景点。

教案——第三章 审美心理与旅游观赏原理

第二章审美心理与旅游观赏原理 授课时间:2017.9.19 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心理要素。 2.理解并掌握旅游审美层次。 4.掌握旅游观赏的方法原理。 第一节审美心理要素 审美活动直接的第一步,获取外在世界的形象。(起点)“感觉”到的事物,对外在形象的获取并不是机械复制轮廓、边界而已。由“物甲”变成为“物乙”. 那么这个审美活动究竟是怎么进行的呢?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 一般来说,第一步,就是审美感知活动。 一、审美知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官 举例: 1当旅游者身临其境,凝神观赏大自然的风光胜景之时,嗅觉对于草木花香和清新空气的感受对旅游美感的生成与深化就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2旅游者在选购中国丝绸、刺绣或瓷器等旅游工艺品时,尽管视觉对于其色彩图案的鉴赏很重要,但触觉对强化美感和刺激购买欲也具有一种推波助澜的实际功效。 感官在审美知觉过程中的作用: 1.生理效应; 2.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内容 人的感官经过长期的“自然的人化”文化历史的积淀、传承与“集体无意识”等因素,逐渐摆脱了早先那种狭隘的只为了维系生存的动物性,演化为具有社会性和审美敏感性的感受器官。它也不是简单机械的复制,它也是经过主体的各种心理机能,主体选择以后所形

成的具有主观性的一个新的形象了。也就是从原来它事物本身物甲已经变成了初步具有主体性的物乙了。人的感官这种能力,他实际上是多方面的,有时候我们意识到了,有时我们没有意识到,它对外在世界实际上是有改变的。 比如说:这样两幅图,本来都是静止的。我们可能看到A这幅图,就觉得它是静止的,但是我们到B这幅图呢,我们在看的时候就已经看出了某种动感。就好像这个黑圆圈在往我们右边移动了。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感官对外界世界的一个改变了。就觉得B这幅图不如A这幅图稳定。我们通过眼睛甚至看出了稳定这样一个概念,那我们对事物本身就已经有所改变了。我们的视力、我们的视觉、我们的知觉本身它都有一些特性。 比如:方向力与视觉平衡的感知美学 我们的眼睛,它右边可能就会重一些,左边可能就会轻一些,所以我们右边画的这个人物它应该就要小一些、少一些,这样它也能够使这个画面平衡。因为右边重。如果不这样,我们看这个素描图,那就是把两个人物形象倒转一下。我们右边本来视力重,但是我们又在右边画一个形象更繁复的这样一个人物,那右边就倒了。所以这样一个视觉机能,如果我们认识到,那我们就要在实践中好好的利用这个。我们右边视觉重,那么我们放的这些绘画元素和素材就要少一些、轻一些,这样才能达成平衡。当然如果我们理论上没有意识到,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反复的琢磨、观察,可能我们也会做到。 形象感知的整体直观性与简化独立性原则,一眼即见的。 那么人体的技能还有多种功能,它可以根据某一部分,自觉把它变成一个整体,如果我们在现实中只看到这样五个部分,没有看到全脸,这不是一个完整的脸,但我们在看的时候,我们的视觉机能,会根据它主要的特点,自觉将它完型,这些人的这种感官的完型能力。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圆,但是还没有封口,我们都会直接把他看成圆。根据它的主要特征,主要的部分,我们的视觉、知觉、感知自然就把它看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比如大家看这一部分,本来只是一些黑点,这些黑条,在长方形中,它是事物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可能把他看成什么呢?也就是长颈鹿它的一个部分。我们通过这一个就想起一个长颈鹿了,那我们就是通过这一个部分直接想到它的整体了。这是我们在实践中经常遇见的。它这个过程改变了、或者加工了、完型了。比如我们简单地说,看到这四个点,他本来是没有连接的四个点,但是在我们头脑中,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它是一个正方形,我们不会把它看成彼此不相关的四个点,而把它看成一个正方形,甚至有人把他看成这样一个正方形,这样一个具有创意型的,甚至把它看成这样一个人的脸,甚至把它看成这样一个圆,这都是可能。所以说人的感知由多种能力,它具有这样一种完型能力,根据部分来主动恢复,复原它的整体这样一个能力。形象获得的“同化相似整平”与“突出尖锐”的原则 当然它还有其它的一些想象力的事物。通过感知获取外在事物形象的规律当中我们自动的这种选择性,我们看这样几幅图,这一幅我们会向人家描述,说图中是三个黑色的圆圈,和三个白色的圆圈。我们看一下下一幅图,那么这一福当中我们会向人描述图中有三个圆形和三个三角形,那么这幅图呢?我们又会向别人描述什么呢,两个大的正方形,四个小的正方形。那么比如这幅图呢,我们又会向他描述左上角有两个黑色的圆形,右上角有三个圆形,左下角也有三个黑色的圆形。那么我们是根据什么来这样主动向别人做不同的描述呢,那就是这幅画实际它最主要的特点,它自动的选择。前面是圆球都是圆球,位置也很杂乱,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颜色,这三个是白的,那三个是黑的。所以我们自动按它最主要的这种不同来向别人描述。这里面这个形状是它最大的不同。三个圆三个三角形。而这个呢都是方形,只有大小不同。所以就回从大小这个角度去告诉别人。这个呢都是大小一样的圆球,只有它的位置摆放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感官会根据事物最根本的最突出的特点,来选择我们观看、认知、捕获他的重心,其他的暂时就靠边了。我们自动的就选择了它最突出的特点。所以在完型之外,我们还有这样一个选择性。

旅游心理学考试试卷A及答案

福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函授考试旅游管理专科 《旅游心理学》考试试卷A 2011级福州榕西职专教学点(中职校)学生学号 本试卷共有五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单选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 分)每小题所列备选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未选、多选或错选均无分。 1、把青蛙投进沸水,它会立即蹦出。但是,当把它放进常温水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就不会觉得烫,也不会作出激烈的反应,这就是感觉的()的缘故。 A、相互作用 B、适应性 C、对比性 D、理解性 2、根据需要层次论,基本需要包括()。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 B、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C、生理需要 D、安全需要 3、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A、法国 B、德国 C、美国 D、英国 4、在态度的结构中,()是最稳定的因素。 A、认知 B、情感 C、意向 D、客观对象 5、能力、气质、性格都属于()。 A、人的心理 B、个性心理倾向 C、心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6、一般情况下,旅游的许多主要动机较明显地存在于哪种自我状态之中?() A、父母自我状态 B、儿童自我状态 C、青年自我状态 D、成人自我状态

7、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旅游者情绪、情感的特殊性。() A、兴奋性高 B、波动性大 C、感染性强 D、感受性强 8、()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 A、审美感知 B、审美想象 C、审美理解 D、审美情感 9、想要正确地处理旅游者的投诉,首先要求旅游从业人员能()。 A、正确认识投诉事件本身及投诉者 B、真心诚意地解决问题 C、不可与旅游者争辩 D、维护企业利益不受损害 10、按照群体在成员心目中的地位来划分,可以将群体分为()。 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B、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C、松散群体和集体 D、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11、“十一”、“春节”黄金周等假期的调整和延长会促使人们选择外出旅游,主要是通过(),使人们潜意识中隐藏着旅游意识,从而表现出旅游兴趣。 A、暗示 B、模仿 C、服从 D、从众 12、当我们去某景区景点时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景点介绍中往往运用古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或评价,这就是一种借()来影响旅游者的方式。 A、信息力量 B、榜样力量 C、强制力量 D、专家力量 13、旅游者希望得到最好的服务,又希望便宜省钱,即旅游者存在()。 A、性格角色冲突 B、个体内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 C、个体外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 D、角色內冲突 14、家庭群体对于旅游者的影响表现在家庭形态与()。 A、家庭生命周期 B、家庭成员构成 C、家庭文化

旅游审美试卷

课程作业一 选择题(有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1、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 A、旅游审美对象 B 、旅游资源程序C、旅游审美心理 D、旅游审美关系 2、以下属于自然美的是() A 、泰山之雄B、华山之险C、峨眉之秀D、青城之幽 3、以下哪些选项不属于自然风景美的形式() A、服饰美 B、形象美 C、形体美 D、朦胧美 4、汉武帝赞美泰山说:“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这实际上是赞泰山的() A、雄B、奇C、险D、秀 5、秀美给人的审美享受是( ) A、甜美安逸 B 、幸福愉快C、高大稳健D、千钧一发 6、黄山“四奇”是指() A、土、柏 B 、石、松C、云、泉D、云、雾 7、“霜叶红于二月花”所描绘的是风景美的()形式。 A 、动态美B、朦胧美C、形象美D、色彩美 8、园林的“毛发”是指( ) A、假山 B、水 C、花木 D、建筑

9、中国绘画的主流是( ) A、文人画B、山水画C、写意画D、动物画 10、在中国卷轴画中,经装裱而不装镱框的小幅多件套绘画称为( ) A 、条山 B 、中堂C、册页D、画心 11、中国艺术理论中,常把作者思想情感的表现称为( ) A 、情B、意C、象D、境 12、中国绘画的姐妹艺术是指( ) A、雕塑B、书法C、建筑D、烹调 13、中国画中的色与墨的关系是() A 、以墨为主B、随类赋彩C、以色为辅D、色不夺墨 14、以下哪些属于中国画的取势程式() A 、三远法 B 、“以大观小”法C、散点透视法 D、以小观大法 15、王羲之在书法艺术史上的贡献主要有() A 、《兰亭序》B、发展了钟繇的楷书C、使行书完善、定型化D、使草书定型化 16、唐代著名的草书家有() A、张旭 B 、颜真卿C、柳公权D、释怀素 17、宋代四大书法家中,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风格最接近,二者的书法特点是() A 、体势劲媚B、自由奔放C、沉着苍劲D、刚健有力 18、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三章 旅游审美心理

第3章旅游审美心理 3.1审美心理要素 研究旅游审美心理首先要从了解审美心理要素入手。 3.1.1审美感知 在旅游审美活动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审美感知在各要素中处于“前沿”位置。心理学中通常将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统称为审美感知,它是审美感受的基本心理形式。 (1)审美感觉 在心理学中,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具有许多个别属性,这些个别属性通过感官与对象直接接触后在人脑中获得感官印象就是感觉。 审美感觉是客观审美对象作用与审美主体感官并获得感官印象的感觉。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基础。依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对于旅游者而言,各种审美感觉的活动有赖于引发审美主体视觉、听觉、嗅觉的各种刺激物的存在以及它们的适度刺激。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员讲解声音太小、太快,游客听不清;景观太小或距离太远,游客则看不清或看不见。这些对旅游者审美感知的获得都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旅游活动中导游要注意掌握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距离的远近、时间的长短等影响审美感知的各要素的最低限度。 (2)审美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特性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是透过事物的形式达到对它们的情感表现的把握。 审美知觉是知觉的一种,它以审美感觉为基础,而审美主体自身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个人修养等直接影响审美知觉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知觉是否正确,可将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根据知觉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感受器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3.1.2审美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例如,人们在听广播,看小说时,在头脑中所呈现的各种各样的情景,人物形象;发明家设计新机器时,在头脑中创造出的新产品的形象;作家根据生活体验,创造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些根据别人的口头或文字描述,或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新形象都是想象活动的结果。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中出现的形象是新的,它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的结果。例如,当我们读着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头脑中出现一幅苍凉的画面。想象不仅可以创造出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出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形象。想象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类。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直接感受对象时,并不以机械消极的感受为满足,而总是积极地调动以往的记忆中储存的表象积累,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创造审美对象或新的审美形象,这一心理过程就是审美想象。审美想像是一种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能力,是高级审美活动,是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关键因素。它包括知觉想象、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审美活动,因此无论面对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离不开丰富的审美想象。如果说审美感知的作用是进入审美世界的大门,那么,审美想象就是为进入这个世界插上了翅膀。 3.1.3审美情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