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若干问题研究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若干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自2011年5月1日醉酒型危险驾驶行为被规定为犯罪以来,醉酒驾驶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大为减少,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更值得注意的是“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醉酒驾驶的危险性以及刑法对醉酒驾驶行为的规制加深了了解。为实现危险驾驶罪的刑事立法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显著成果的背后,一系列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诸如,醉酒驾驶是否一律入罪;醉酒驾驶电动车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危险驾驶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交通肇事罪如何适用;醉酒驾驶造成严重的人员或者财产损失如何定罪处罚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比较和举例的方式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的认定出发,着重分析醉酒驾驶行为是否应当一律入罪,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交通肇事罪的适用关系及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是否存在共犯问题。文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分析了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有关的若干问题,具体结构如下:

文章第一部分分四个小节分别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进行讨论。在有关客体的讨论部分明确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危害的客体为公共安全。在第二小节有关客观方面的分析中分析了道路的认定、醉酒驾驶标准的认定以及机动车车辆的认定等问题。接下来第三小节明确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该部分第四小节着重论述了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文章第二大部分围绕着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与非罪问题展开,明确指出醉酒驾驶行为并非一律入罪,并从刑法总则与分则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原因。在本部分最后提出了防止但书滥用的观点。

第三部分主要围绕此罪与彼罪的问题论述。分析了危险驾驶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及交通肇事罪的关系及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目前的刑法框架下及完善上述三个罪名适用关系的出路。

1

第四部分主要讨论醉酒驾驶者的共犯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劝酒者、提供车辆者,单位主管等劝使醉酒者驾驶的人员等是否构成醉酒驾驶者的共犯问题。

关键词: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犯罪构成要件;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act of dangerous driving in drunkenness has been provided by the Crime Law of the people of China, as a crime on May 1, 2011, the act of dangerous driving has been suppressed, drunk driving act greatly reducing, which protect effectively the people’s personal and property safety. It is more remarkable that the concept of driving without wine has deep into the hearts of the public and the public has learned more about the dangerousness of drunk driving and the provision of the Crime Law about such act, which build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legislative purposes. However, a series of problems follow along with the striking activeness, such as whether all drunk driving act constitute the rime of dangerous driving without any exception, the drunk driving electro bile constitute the crime of dangerous driving or not, how to appropriately apply the crime of dangerous driving , the crime of traffic accident and the crime of dangerous means to endanger public safety, when the drunk driving act cause serious loss for the personal and /or property of people, how to convict and punish such kind of act, etc. In view of which, this thesis through the measure of contrast and illustration, starting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feature of the crime of dangerous driving, focus on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 of the crime of dangerous driving and the standard of drunk driving to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to analysis whether all act of drunk driving constitutes the crime of dangerous driving, the application relation of the crime of dangerous driving , the crime of traffic accident and the crime of dangerous means to endanger public safety and whether there is accomplice in the crime of dangerous driving.

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respectively discussing the object, object aspect, subject and subject aspect of the crime of dangerous driving in drunkenness. In the first section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object of the subject crime is public security. In the second secti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road, standard of drunkenness and the motor vehicles is analyzed. The following third part recounts the subject of the crime of dangerous driving in drunkenness is general. The last section of this part is narrates the reason why the object aspects is considered as indirect intent.

1

The second part is mainly about whether an act constitutes the subject crime or not. It is confirmed not all the act of drunk driving is regulated by the subject crime law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reasons had been recounted in the view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the specific provisions. Meanwhile,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act of abusing the Article 13 should be prevented.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applying relationship of the crime of dangerous driving, the crime of traffic accident and the crime of dangerous means to endanger public safety. At the same time,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he forth part of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issue of the joint problem for the subject crime. The problems of whether the provider of wine and motor vehicle, the persuader for drinking wine and other persuaders for driving after drunkenness, etc.

Key Words: The crime of dangerous driving in drunkenness;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 The crime of traffic accident; The crime of dangerous means to endanger public safety

目录

绪论 (1)

一、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构成要件分析 (2)

(一)客体 (2)

(二)客观方面 (2)

(三)主体 (7)

(四)主观方面 (8)

二、罪与非罪问题分析 (10)

(一)醉酒驾驶是否一律入罪 (10)

(二)防止但书作为醉驾免刑依据的滥用 (11)

三、此罪与彼罪问题分析 (12)

(一)与交通肇事罪之关系分析 (12)

(二)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适用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15)

(三)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及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具体适用情形17 (四)完善上述三个罪名适用问题的出路 (19)

四、共犯问题分析 (20)

(一)提供酒水或劝酒的人是否构成醉酒型驾驶者的共犯 (21)

(二)单位主管或者其他唆使醉酒者驾驶车辆的人是否构成醉酒驾驶者的共犯22 (三)提供车辆者是否构成醉酒驾驶者的共犯 (23)

结语 (25)

参考文献 (26)

致谢 (28)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构成要件分析

犯罪构成作为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刑法分则中的相关罪名的认定都是围绕着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具体分析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性质的犯罪。在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认定中也应紧紧围绕着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即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来具体认定某种醉酒驾驶行为是否构成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因此,为了深入全面地了解危险驾驶罪、解决司法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文章首先介绍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一)客体

任何犯罪行为都是因侵害了一定法益才成立的。犯罪的实质标准就是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行为可罚性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具体到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从形式上来看,《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作为133条之一款,位于刑法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由此可见其所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从实质上讲,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是行为人在醉酒的状态下不顾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其侵害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因此,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二)客观方面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从法律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规定上可以看出,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客观方面的认定,应当把握好具体认定因素,即空间要求是道路,行为人的状态是醉酒,三是驾驶的对象为机动车辆。

1.道路的认定

首先从空间上讲本罪发生在道路上,因此道路与非道路的认定在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认定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作者认为对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道路的认定,可以参照《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有关道路的规定。理由在于参考借鉴该法中道路的认定标准可以很好地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客体相契合。

首先,在认定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所规定的道路的时候应从其客体出发,而不能脱离其客体盲目判断。即应该具体判断行为人在该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辆是否会带来危害不特定主体人身或财产的危险性。如果某段道路供不特定的人通过、使用,行为人醉酒后在该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辆会带来威胁不特定主体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危险,则该道路就应认定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所要求的道路;相反如果行为人醉酒后,在荒无人烟的道路上驾驶,综合考虑行为人醉酒驾驶的客观环境,其不具有危险公共安全的抽象危险性,则该路段不应被认定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所要求的道路。由此可见在判断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的道路是否属于法律规定的道路时,不能盲目的从名称上判断,而应该从道路的具体情况出发,以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所侵害的客体为依据,具体判断如果行为人醉酒后在该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辆是否会带来威胁不特定主体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危险性。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规定“道路指:公路、城市道路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是允许社会机动车辆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5由此可见,该法所定义的道路既包括公共道路如公路、城市道路,还包括那些虽在特定范围内但却允许社会车辆通过的非公共道路,如学校或者厂矿单位主管的但允许车辆通行的道路。像公路、城市道路等公共道路供不特定的主体通过、使用,如果行为人醉酒后在该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辆会危害不特定主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如果参考《道路交通安全法》将像城市道路、公路等公共道路认定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所规定的道路不仅不会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客体相矛盾,反而是相得益彰。将学校、厂矿等单位管辖范围内的但允许社会机动车辆通行的非公共道路认定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的道路,也能很好的契合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客体。由于学校等单位管辖范围内的允许社会车辆通过的道路上也经常有不特定的多数主体通过使用,行为人醉酒后在该道路上驾驶机动车

5李希慧主编:《刑法各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辆会威胁不特定主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由此可见《道路交通法》中有关道路的认定可以很好地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客体相契合。因此,在认定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所规定的道路时,可以参考借鉴《道路交通法》中有关道路的认定标准。

2.“醉驾”的标准

(1)我国有关醉酒驾驶认定的标准

根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的规定,在我国有关醉酒标准的检测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呼气检测和血液检测。具体的标准是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80mg/100ml以上即为醉酒驾驶。除此之外,对于驾驶人员血液中酒精含量还没有达到上述标准,或者不具备呼气和血液酒精含量检测条件的,应进行唾液酒精检测或者人体平衡的步行回转试验或者单腿直立试验,以评价驾驶员的驾驶能力6。从这一规定上可以看出,我国对醉酒驾驶者酒精测验采用形式标准为主,实质标准为辅。许多人对这一绝对标准提出质疑,认为这一标准未考虑行为的个体差异,有的人血液中的酒精的含量可能达到了这一标准但意识仍然很清醒,驾驶能力并未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有的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可能未达到这一标准但是其意识却已经陷入模糊状态。7不容否认这一质疑有一定的道理,但从理论上讲立法者不可能制定出一个兼顾每一个人个体差异的标准。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立法例上也不难看出,各国及地区基本上都采用客观标准,在法律中规定统一的标准,只要血液或者呼气中的酒精含量达到了法定的这一标准就推定行为人处于醉酒状态。另外,我国之所以以血液中80mg/100ml的酒精含量作为醉酒驾驶的标准,原因在于:在一般情况下,饮酒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到这一绝对标准时,对车辆的控制能力就受到了严重影响或者失去控制能力。由此可见,我国的80mg/100ml的绝对标准不仅在实践中具有操作性和普适性,而且也符合立法的科学性和国际立法的趋势。

(2)血液中酒精含量在量刑上是否应该有所区别

我国刑法只是笼统的规定血液中酒精的含量达到80mg/100ml即为醉酒驾驶,但是却没有明确血液中酒精浓度的不同是否应该在量刑上有所区别。从实践

6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网站,2011年4月15日,https://www.doczj.com/doc/631618494.html,/zyfw/bzsc/bzjd/201111/t20111106_7273.shtml。

7赵秉志主编:《醉驾入刑专家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认知的角度来讲,血液中酒精含量的不同对驾驶能力的影响也会不同。通常情况下,醉酒驾驶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越高,其对车辆的控制能力可能受到的影响越大。但由于法律未明确规定血液中酒精含量不同在量刑上是否应该有所区别,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血液中酒精含量的不同对量刑的影响考虑不同。有的法院会将血液中酒精的含量作为影响量刑的一个因素,如在十堰晚报《酒精含量对量刑起影响》文章中法官称:“量刑的轻重与他们被查处时体内的具体酒精含量、有无驾驶证以及是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等情节有关”8。像这种血液中酒精含量的不同影响量刑的案件在诸如人民网、江门日报等诸多网络和报纸的报道中不胜枚举。而有些法院的量刑并未体现出血液中酒精含量的不同对量刑的影响。即使在那些将血液中酒精含量作为影响量刑因素之一的法院中,对血液中酒精含量对量刑影响程度的把控也不尽相同。在实践中是否应该将血液中酒精含量的不同作为量刑考虑的一个因素,如果将血液中酒精含量作为量刑考虑的一个因素的话,含量的不同对量刑的影响又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作者认为,血液中酒精含量的不同应该作为量刑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血液中酒精含量越高,对驾驶者控制车辆能力的影响越大,行为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辆所代带来的危害不特定主体的危险性越大,驾驶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量刑时应当考虑行为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但是对血液中酒精含量与量刑的比率问题,司法机关应该结合医学上有关酒精对一般人的控制能力的影响具体确定,并出台相应司法解释以便统一各地司法机关的司法认定。

3.机动车辆的理解和认定

从法条的字面解释,本罪行为人驾驶的对象必须是机动车辆,醉酒驾驶非机动车辆的不构成危险驾驶罪。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法律规定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非机动车辆的危险程度远远不及机动车辆,对法益的危害较小。从刑法的谦抑性的角度上来讲,为了防止打击面过大,将醉酒驾驶的对象限定在机动车辆上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行为人醉酒驾驶电动车辆是否构成犯罪一直存在着争议。杭州萧山法院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电动车醉酒驾驶者张友长的案件,一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议。很多人认为醉酒驾驶非机动车辆不应入刑,法院的

8方元通、肖锋、蔡光义:“酒精含量对量刑起影响”,《十堰晚报》(数字版),2011年08月27日,第06版。

判决有违法之嫌。随着案件的逐渐明朗化,争议的焦点逐渐的转移到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车是否应该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作者认为该案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达到了一定标准的电动车应当认定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所要求的机动车辆。

在萧山醉酒驾驶电动车案中,张友长驾驶的电动车的空载重量达到了73kg,车速达到了每小时30公里,远远超过了一般电动车的空载重量和车速,所带来的危险程度也已经达到了机动车所带来的危险程度。9可以说该案是法官依据现实情况合理充分地使用裁量权的具体体现,法院不仅仅从行为人驾驶的车辆名称上判断其危险性,而是结合个案事实具体认定车辆所带来的危险程度,可以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达到了一定标准的超标电动车应属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规制的对象。首先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入刑的初衷来分析可见,将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纳入到刑法的规制范围之内的原因就是因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已经来带了威胁人们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危险。醉酒驾驶机动车辆可罚行的基础就是因为该种行为带来了影响不特定多数人利益的危险。目前醉酒驾驶一些超标电动车的行为所带来的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性,已经不亚于醉酒驾驶机动车辆所带来的危险程度。因此,在仅仅以文字解释方式来解释醉酒型危险驾驶者驾驶对象已经远远不符合立法的目的和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应当从立法的目的去解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刑法设立危险驾驶罪的法律预期。因此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车的行为应当作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规制的范围。至于具体什么样的电动车才属于超标电动车,作者认为可以参照《电动车国家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即将行为人醉酒后在道路上驾驶40公斤以上、时速20公里以上的电动自行车的行为都纳入到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规制范畴。

但是由于目前并没有司法解释明确超标电动车应当被认定为机动车辆,自萧山张友长案之后各地法院纷纷制定与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车有关的细则,例如,温州中院出台的危险驾驶罪量刑细则10,江西上饶市的超标电动车的管理办法等都将醉酒驾驶电动车的行为纳入到危险驾驶罪规制的范畴,与此同时,南昌市青山湖区法院却将醉酒家驾驶电动车的行为一律排除在危险驾驶罪的范围之外,最终

9范跃红、史隽、张磊:“酒后开‘超标’电动车上路-醉驾”,《检察日报》,2012年4月15日,第01版。

10“无证驾驶等10种醉驾行为一律不适用缓刑”,《钱江晚报》,2012年5月12日,第A0008版。

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车的行为11。从司法实践来看,各地对醉酒驾驶超标的电动车的标准极为不一。这不仅仅危害了刑法适用的统一性,也易造成司法权的滥用。因此超标电动车到底属不属于危险驾驶罪规制的范围,各地制定的超标电动车的细则、办法的合理性、统一性等都有待司法解释的明确。

(三)主体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要求行为人为自然人且年满十六周岁具有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关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主体的最大争论就是在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驾驶人员有无驾驶执照对危险驾驶罪的主体是否有影响。作者认为有无驾驶执照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主体并无影响,在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并不要求主体具有驾驶执照。理由在于从刑法相关法条可以看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所规制的行为主体为醉酒驾驶人员。从一般生活的常识可知醉酒驾驶人员有可能有驾驶执照,也有可能没有驾驶执照,而刑法法条并未将不具有驾驶执照的醉酒驾驶人员排除在本罪的规制范围之外。因此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有无驾驶执照对本罪的主体并没有影响。

另外,在判断醉酒驾驶者刑事责任能力时,要注意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即原因自由行为。我国刑法中一直贯彻责任原则,即责任与实行行为同在原则,如果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时候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则不构成犯罪12。醉酒驾驶者因为饮酒自陷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状态,表面上看在实施驾驶行为的时候行为人无刑事责能力或者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要求醉酒驾驶者承担刑事责任似乎与我国的责任原则产生了矛盾。其实不然,醉酒驾驶者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理论基础为原因自由行为。原因自由行为具体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故意或者过失使自己一时陷入丧失或者并未完全丧失刑事责任能力的状态,并在该种无责任能力或者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状态下实施了刑法规定的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13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行为人因醉酒或者其他原因一时性

11法制日报政法司法部门:“超标电动车入刑法律依据仍存疑”,《法制日报》,2012年6月25日,第05版。

12卢延庆:“论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35页。

13张明楷:《刑法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78页。

地处于丧失或者尚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的状态,但是其所实施的侵害法益的行为仍然是社会所不能容忍,因此有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必要。14我国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我国针对醉酒者承担刑事责任问题,同样采用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我国的“行为与责任同在”原则。15

(四)主观方面

醉酒型危险驾驶行为入刑起初,学术界对危险驾驶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上。随着讨论的逐渐深入,醉酒驾驶行为人主观上为故意的观点居于主流,但到底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至今仍未定论。作者认为在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行为人主观上为直接故意,理由如下:认定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应当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方面来考虑,《刑法》第14条将故意犯罪定义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从而构成犯罪的为故意犯罪。通过故意犯罪的定义可以看出在故意犯罪中,在认定行为人的主观罪过时,要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因素和对危害结果的意志因素入手,但是在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对行为人主观罪过的认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无疑是危险犯,以危险程度的不同为标准,危险犯可以分为抽象危险犯和具体危险犯。在我国刑法中抽象危险犯和具体危险犯在罪状表现形式以及在个案中是否需要对危险进行具体认定两个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抽象危险犯的个案中,不需要对危险进行具体的认定,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某种行为,法律就拟制推定这种行为带来了抽象危险;而在具体危险犯的个案中,需要具体认定法律规定的具体危险,原因在于具体危险犯中的危险属于构成要件的内容,是司法认定的危险。根据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罪状“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辆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及在个案中是否需要具体地认定危险的存在,可知醉酒型危险驾驶属于抽象危险犯。抽象危险犯具体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具有威胁法律保护的特定法益的抽象危险,在法益还未受到侵害之前,刑

14张明楷:《刑法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79页。

15袁登明:《刑法48讲》,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第47页。

法就予以提前介入,预先将该种具有抽象危险的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之内,行为人一旦实施该种具有抽象危险的行为即认为行为人构成犯罪,从而防止侵害法益的现实危险或者实害后果的出现。在本部分开始就提及到在故意犯罪中对行为人主观故意的判断都是从行为人对行为的认识因素和对危害结果的意志因素入手的,其中危害结果是犯罪行为危害刑法保护法益客观、具体的表现。16但是在抽象危险犯中,这种具有抽象危险性的行为即为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其中危害法益的危害结果就在于行为人行为的抽象危险性。行为人的行为与抽象的危险结果具有同时性,危害行为本身就包含着发生某种抽象危险的高度盖然性,当行为人实施法律规定的某种具有抽象危险的行为的同时就推定某种抽象危险伴随着行为的实施同时发生了。抽象危险犯的这种行为与抽象危险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在判断抽象危险犯的主观过错的时候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要行为人对自己的具有抽象危险的行为有认识,并且是在自由意志支配下实施了该种行为,即可成立刑法规定的该种犯罪。只要行为人明知这种行为具有抽象危险性,却仍积极地实施这种行为,其主观上即为直接故意。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作为抽象危险犯之一,其危险性的本质就是醉酒驾驶行为所带来的危害公共安全的抽象危险,这种抽象危险来源于行为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这种危害公共安全的抽象危险与行为人的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具有法律拟制性和同时性,危害公共安全的抽象危险依附于醉酒驾驶行为的存在而存在,当行为人醉酒后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辆,即认为危害公共安全的抽象危险伴随着醉酒驾驶行为人的醉酒驾驶行为同时发生了。因此,在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行为明知自己的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抽象危险,却仍积极实施这种行为,其主观上为直接故意。

16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0页。

二、罪与非罪问题分析

(一)醉酒驾驶是否一律入罪

在《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中,与“飙车”型危险驾驶罪不同,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没有“情节恶劣”的限制,对此许多地方将其解读成立法者对醉酒驾驶行为为零容忍度,只要达到了醉酒驾驶标准的行为就应一律入罪17。在许多人拍手称快的时候,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张军称对醉酒驾驶者追究刑责应慎重。18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在法院系统内部下发了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不应一律入罪的文件。19这无疑给人们浇了一盆冷水,人们纷纷担忧立法的惩治效果。至今有关醉驾是否一律入刑的争论丝毫没有减少。从理论上讲醉酒驾驶行为不能一律入刑。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受到刑法第13条但书的制约。实际上大部分反对将刑法第13条但书作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出罪理由的人,都是因为担心但书的适用会造成司法权力的滥用从而磨灭醉驾入刑的效果。可以说这一担心是合理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一担心并不能阻碍醉酒型危险驾驶行为依据13条出罪。从刑法总则与分则的关系上来说,刑法的总则是有关刑法原则、概念等的规定,指导和制约着刑法分则;刑法分则是刑法总则的具体体现。司法机关在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不仅要从刑法分则出发,考虑该行为是否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要求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而且还要综合考虑犯罪的情节等要素从而判断是否达到了严重危害法益的实质特征。第13条有关犯罪概念的定义统领着刑法分则,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当然也不例外。尽管犯罪的概念过于抽象不能据此直接判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但是犯罪概念本身就是对分则所有犯罪行为的高度概括,因此刑法分则的具体犯罪不能超越这一概念而独立适用。不能仅仅因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法条规定上没有情节的要求,就认为所有的醉酒驾驶行为一律入罪。刑法分则中的很多犯罪都没有情节的要求,难道这所有的罪名都不能适用但书13条的规定,答案

17张英:“醉驾入刑已满一年,我省公安机关不断加大对‘酒驾’特别是醉酒驾驶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醉驾违法行为做到‘零容忍’—拒绝‘酒驾’渐成公众意识”,《法制时报》,2012年5月4日,第3版。

18王秋实:“醉酒危害轻微慎重追究刑事责任”,《京华时报》,2011年5月11日,第A05版。

19最高人民法院:“醉驾情节轻微不入罪”,《南方日报》,2011年5月16日,第A05版。

当然是否定的。在刑法分则抢劫罪是最为典型的没有情节要求的一种犯罪,从刑法理论上讲无论抢劫数量的多少一律按抢劫罪处罚。其实不然,抢劫罪在特殊情况下也存在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的情形。20最高院的《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就将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排除在犯罪之外。刘宪权教授也曾指出:“13条但书适用于刑法规定的所有轻微犯罪,因此也理所当然得适用于危险驾驶罪。”21综上可见,刑法13条的但书可以作为醉酒型危险驾驶行为的出罪依据。

(二)防止但书作为醉驾免刑依据的滥用

自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提出醉酒驾驶并非一律入刑以来,相关司法工作人员也开始关注醉酒驾驶的情节问题。但书作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出罪理由在一些法院的司法审判中也得到了应用。但是但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剧了人民大众对刑法惩治醉酒驾驶行为决心的质疑,在这些质疑声中,不乏有很多刑法学者的鲜明观点,高铭暄教授就曾经表示:“什么情况属于情节轻微不好判断,如若都由法院来判断情节属于严重还是轻微,法院的自由裁量权未免过大”22。不容否认这些质疑都存在着合理性,因为,由于第13条但书的规定较为笼统,实践中的操作性较差。因此将但书作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出罪的理由,由于缺乏对情节轻微判断的标准,极有可能造成司法人员滥用司法权,从而削弱危险驾驶入刑的惩治效果。实践中的一些案件更加重了人们的这种担忧。如,莫王松案中,法院以“醉酒驾驶距离不远”为由,认定莫王松“情节显著轻微”,检察院则以法官有自由裁量权为由,不予抗诉。23该案不禁使许多专家学者质疑“驾驶距离不远”到底多少米才算距离不远,可操作空间未免过大。诸如这种法院以种种所谓的“情节轻微”免于醉酒驾驶行为人刑事处罚的案件,在司法实践中无独有偶。这类案件严重地危害了司法的统一,也极大地打击了人们对于司法机关严厉打击

20李立众:《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7月版,第14页。21刘宪权:“醉驾入刑应杜绝‘模糊地带’”,《法制日报》,2011年5月17日,第10版。

22王秋实、刘薇:“醉驾非一律入刑待司法解释”,《京华时报》,2011年05月12日,第005版。

23王梦婕、徐霄桐:“深圳一官员醉驾免究刑责法院以涉密为由拒绝公开判决书”,《中国青年报》,2012年06月19日,第03版。

醉酒驾驶行为的信心。尽管,但书作为危险驾驶罪的免刑理由没有错,但是由于目前没有一个有关但书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很容易出现司法权的滥用。这种法律的模糊地带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应该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明确适用但书作为出罪理由的具体情形。

三、此罪与彼罪问题分析

在危险驾驶罪入刑之前,醉酒驾驶行为屡禁不止。对造成实害后果的醉酒驾驶行为只能以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定罪处罚;对于未造成实害后果的醉酒驾驶行为缺乏刑法的规制,只能依靠行政手段规制。这使得法律对醉酒驾驶的恶性行为的约束显得很无力。危险驾驶罪的增加将未造成实害后果的醉酒驾驶行为也纳入到了刑法的规制范围,有效地减少了醉酒驾驶行为给人民大众带来危险的可能性,保护了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也使得我国刑法框架下形成了危险驾驶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交通肇事罪同时规制醉酒驾驶行为的格局。在这样的法律结构下,明确危险驾驶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交通肇事罪的适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从理论上分析,这三个罪名之间的区别似乎很明显,如在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在交通肇事罪中行为人主观上是过失,在醉酒型危险驾驶中行为人主观上是直接故意,但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行为人主观上既可为直接故意也可为间接故意等等,但是,由于司法实践中各种情形极为复杂,三者之间的种种区别在实践中并不好认定,尤其是行为人主观罪过的认定就更为困难。司法实践中对醉酒驾驶机动车辆行为的定罪处罚问题并不像理论上分析的那么清晰,因此这三个罪名在法律适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与交通肇事罪之关系分析

《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第2款规定:“构成本罪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以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这就使得危险驾驶罪在适用上与其他犯罪发生了交叉,尤其是在危险驾驶行为造成了实害后果的情况下,定罪处罚的法律适用问题更为明显。在醉酒驾驶者造成了实害后果,并且实害后果达到了交通肇事罪的

标准的情况下,许多案件都是以交通肇事罪定罪的处罚的,对此,有的人指出在危险驾驶罪中行为人主观上是直接故意,而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过失犯罪,主观上直接故意的危险驾驶罪随着实害后果的出现转化成了主观上过失的交通肇事罪存在着极大的问题。这一观点好似很有道理,也曾得到了不少人的赞成,但是作者认为这种观点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作者在文章的前面已经就醉酒型危险驾驶的主观罪过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属于抽象危险犯,其行为的抽象危险性与其行为具有法律拟制行和同时性,这种危险具有行为属性。因此,醉酒驾驶者在明知其行为具有危害不特定主体的抽象危险的情况下,仍积极实施这种具有抽象危险的行为,其主观上为直接故意。在这两个罪中判断行为人主观罪过的标准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冒然地以此来否认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醉酒驾驶造成实害后果的行为。

在此之后张明楷教授提出了一个有关交通肇事罪类型的颇具影响的观点:其主张刑法中增加了危险驾驶罪后,交通肇事罪分为了两种类型:一是不以危险驾驶罪为前提的交通肇事罪,即单纯过失犯的交通肇事罪;二是作为危险驾驶罪的结果加重犯的交通肇事罪。在此种情形下,尽管行为人醉酒驾驶是故意犯罪,但其行为过失造成他人伤亡,此时又符合了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在该种情形中,行为人对危险驾驶罪(基本犯)是故意,对加重结果为过失24。张教授的这一观点使得许多学者坚信了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之间衔接适用关系符合刑法的理论。这也给那些认为当危险驾驶罪造成实害后果后就转化为交通肇事罪主观上存在矛盾的人们一反驳。但是仔细推敲张教授的理论,似乎还存在很多难以理解的地方。主要体现在:首先,按照张明楷教授的理论,该种结果加重犯的模式就是基本犯为抽象危险犯,结果加重犯为过失犯罪。像这种基本犯属于抽象危险犯,但结果加重犯却为过失犯罪的立法模式在我国刑法中是可以找到先例的。刑法144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结果加重犯即属于这一模式。但问题在于在我国刑法中结果加重犯都是刑法明文具体规定的,将交通肇事作为危险驾驶罪的结果加重犯,缺乏刑法法条的依据。其次,在中国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结果加重犯的罪名与基本犯的罪名是一致的,将交通肇事罪解释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结果加重犯,似乎有违我国刑法中基本犯与结

24张明楷:“危险驾驶罪及其与相关犯罪的关系”,《人民法院报》,2011年5月12日,第06版。

果加重犯共用一个罪名的一贯立场。另外,结果加重犯是由基本犯罪所引起的,结果加重犯的危害行为就是基本犯的危害行为,结果加重犯的存在,只不过是基本犯罪行为引起了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结果加重犯不具备独立的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必须依附于基本犯罪存在。而交通肇事罪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是两个独立的犯罪,不存在任何依附关系。因此从目前我国刑法有关结果加重犯的立法惯例来讲,将造成实害后果后的交通肇事罪解释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结果加重犯似乎还存在着问题。

作者认为,首先行为人醉酒后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造成实害后果后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并不存在主观上解释不通的障碍。至于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关系,作者认为,两罪不是基本犯和结果加重犯的关系,而是想象竞合关系。国外对想象竞合犯的要求一般为:一行为触犯数个罪名,而我国有关想象竞合犯的定义多了主观条件上的要求,即行为人基于一个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25。对此,有人会质疑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主观上是直接故意,而交通肇事罪主观上是过失,两者主观罪过不同,如何会是想象竞合犯。前文已经分析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主观罪过是直接故意的界定标准是行为人对醉酒驾驶行为的态度,而交通肇事罪主观罪过的界定是行为人对交通肇事所造成的实害后果的主观态度。由此可见,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属于想象竞合犯的关系并不存在主观上的障碍。一般情况下,醉酒驾驶者对醉酒驾驶行为为直接故意,而对实害后果的却持反对的态度,行为人在该种主观罪过的支配下,实施一个醉酒驾驶的行为,同时满足了危险驾驶罪和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因此,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属于想象竞合犯的关系。此外《刑法修正案八》中“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的规定与我国对想象竞合犯的处罚原则,即从一重罪处罚的规定也是吻合的。

25高铭暄:《刑法学原理》(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21页。

危险驾驶罪及其与相关犯罪的关系

危险驾驶罪及其与相关犯罪的关系 2011-5-17 14:47 来源:法律教育网【大中小】【我要纠错】 人民法院报 众所周知,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所谓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如何理解本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如何处理本罪与相关犯罪的关系,是司法实践面临的重 要问题。 一、危险驾驶罪的行为类型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规定,危险驾驶罪分为追逐竞驶与醉酒驾驶两个类型。 (一)追逐竞驶。一般来说,追逐竞驶,是指行为人在道路上高速、超速行驶,随意追逐、超越其他车辆,频繁、突然并线,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的危险驾驶行为。追逐竞驶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犯,但刑法没有将本罪规定为具体的公共危险犯,而是以情节恶劣限制处罚范围。换言之,只要追逐竞驶行为具有类型化的抽象危险,并且情节恶劣,就构成犯罪。第一,本罪行为不要求发生在公共道路(公路)上,只需要发生在道路上。在校园内、大型厂矿内等道路上,以及在人行道上追逐竞驶的,因为对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产生危险,依然可能成立本罪。第二,追逐竞驶以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高速、超速驾驶为前提,低速驾驶的行为不可能成立本罪。但是,单纯的高速驾驶或者超速驾驶,并不直接成立本罪。换言之,不能将本罪等同于国外的超速驾驶罪。第三,追逐竞驶要求以产生交通危险的方式驾驶,行为的基本方式是随意追逐、超载其他车辆,频繁并线、突然并线,或者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第四,追逐竞驶既可能是二人以上其于意思联络而实施,也可能是单个人实施。例如,行为人驾驶机动车针对救护车、消防车等车辆实施追逐竞驶行为的,也可能成立本罪。第五,成立本罪要求情节恶劣。情节恶劣的基本判断标准,是追逐竞驶行为的公共危险性。对此,应以道路上车辆与行人的多少、驾驶的路段与时间、驾驶的速度与方式、驾驶的次数等进行综合判断。在没有其他车辆与行人的荒野道路上追逐竞驶的行为,不应认定为情节恶劣。追逐竞驶的罪过形式为故意,不要求行为人以赌博竞技或者追求刺激为目的。因为基于任何目的与动机的故意追逐竞驶行为,只要产生了抽象的公共危险且情节恶劣,就值 得科处刑罚。 (二)醉酒驾驶。醉酒驾驶,是指在醉酒状态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吸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属于醉酒驾驶。故意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即符合本罪的犯罪构成。本罪是抽象的危险犯,不需要司法人员具体判断醉酒行为是否具有公共危险。因此,一方面,抽象的危险犯实际上是类型化的危险犯,司法人员只需要进行类型化的判断即可。另一方面,完全没有危险的行为,不可能成立本罪。例如,在没有车辆与行人的荒野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因为不具有抽象的危险,不应以本罪论处。醉酒驾驶属于故意犯罪,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但是,对于醉酒状态的认识不需要十分具体(不需要认识到血液中的酒精具体含量),只要有大体上的认识即可。一般来说,只要行为人知道自己喝了一定的酒,事实上又达到了醉酒状态,并驾驶机动车的,就可以认定其具有醉酒驾驶

醉驾、危险驾驶罪中的法律标准是什么

醉驾、危险驾驶罪中的法律标准是什 么 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定额乘员载客的;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醉驾是指因饮酒而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人意志,在这种状态下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每百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20毫克就算酒后驾驶。 现在我国对于酒后驾车的打击力度是很强的,尤其是醉驾危险驾驶罪。我国对于醉驾危险驾驶罪的认定标准,立案标准,量刑标准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对于这些标准具体是怎样来说明的?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认定标准 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定

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 共同之处:三个罪名既然都规定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最主要的共同之处就是侵犯的客体为公共安全。 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 三者之间的区别。其区别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观方面不同。正如前所述,危险驾驶罪在主观上持希望或放任的故意。而交通肇事罪是典型意义上过失犯罪,主观上只能是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要求主观上是故意,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要求主观上为过失。 其次,在行为方式上不同。危险驾驶罪只包括醉驾和追逐竞驶两种行为,交通肇事包括一些违反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要求实施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但犯危险性相当的危险行为。不应包括醉驾和追逐竞驶的行为。 立案标准 本罪分为两种情形: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情节恶劣限制了追逐竞驶的处罚范围。追逐竞驶,是指行为人在道路上高速、超速行驶,随意追逐、超越其他车辆,频繁、突然并线,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的危险驾驶行为。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认定

“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认定——以吴某危险驾驶案为例 杨瑛 内容摘要:随着杭州的胡斌、成都的孙伟铭、南京的张明宝等醉驾肇事案件的频发,2011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罪正式写入了刑法。随着司法实践的不断深入,对于危险驾驶罪的认定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笔者在司法实务中承办的具体案件为例,提出在司法实践中“醉驾型”危险驾驶罪认定时出现的一些困惑,并结合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认定定“醉酒性”危险驾驶这一行为。 一、吴某危险驾驶罪案情介绍 (一)基本案情简介 被告人吴某,男,19XX年X月X日出生,汉族。因涉嫌危险驾驶罪于2014年5月16日被XX市公安局取保候审。本案由XX市公安局侦查终结,以被告人吴某涉嫌危险驾驶罪于2015年3月16日移送XX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2015年4月13日XX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完毕。经审查查明:2014年4月28日17时许,被告人吴某酒后驾驶新XX6572号白色猎豹牌小型越野客车在XX市建国北路广播电视大学院内电大宾馆门前的公共道路上行驶,被执勤民警当场查获并带至XX区医院抽取血样。经鉴定,被告人吴某每一百毫升血液中含酒精203毫克,属醉酒驾车。认定上述事实的证据有:书证、鉴定意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等为证,被告人亦供认不讳。① (二)本案主要证据 被告人供述称:2014年4月28日,自己跟朋友在外面的饭店吃饭时喝了些酒,然后开着自己的车回到了位于XX市广播电视大学院内的宾馆门前,将车停放好之后回宾馆休息了。十分钟之后保安敲门叫自己去挪车,被告人便下去启动 ①哈密市检刑诉【2015】164号

醉酒驾驶将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

醉酒驾驶将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 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正式实施,醉酒驾驶将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昨日,市交警局副局长徐炜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将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酒驾行为从严查处、顶格处理。“五一”期间,发现醉酒驾驶者,将对其进行刑事拘役,醉驾者一旦被查实,将面临最高半年拘役的处罚。 五一后醉驾触犯《刑法》 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133条增设第二款“危险驾驶罪”,这表明,国家加大了对醉驾、在道路上曲折竞驶(俗称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的惩罚力度。危险驾驶罪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开始生效。也就是说,五一后醉酒驾驶将触犯刑法,构成犯罪。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醉酒驾驶一般只处以15天以下行政拘留和交纳一定罚金的处罚。但5月1日新法规实施后,一旦查获醉酒驾驶,都将按‘危险驾驶’定罪,对驾驶员立即吊销驾驶执照,5年内不得重考,导致重大事故者还将终身禁驾。”深圳市交警局副局长徐炜表示,如果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吊销驾驶执照,10年内不得重考,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据悉,以前因醉驾被处拘留为行政拘留,行政拘留是针对违反行政法行为的处罚,受处的行为情节轻微,违法而不构成犯罪;而五一后醉驾,都将处以拘役。而拘役相较于行政拘留,是一种刑事处罚,是短期剥夺犯罪人自由(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就近实行劳动的刑罚方法。 5月1日即将实施的法规中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定罪,改变了以往“肇事后再处罚”的方式,不管情节是否恶劣、是否造成后果,只要有危险驾驶行为都将予以处罚。 今后查醉驾一律要抽血 徐炜表示,五一后查处醉驾的流程也有相应改变,以往是发现醉驾扣驾驶证并进行拘留。而现在只要测出驾驶员呼气酒精浓度若高于80mg/100ml,将立即进行刑事拘役,并一律到医院抽检验血作为刑事证据。调查取证工作完成后,将对醉驾者进行取保候审,7天内完成流程。目前,市交警局侦察大队有40多人重点负责查处醉驾。 将“零容忍”醉驾行为 “大运会临近,交警局也加大了惩处力度,最近我们每天查处的酒后驾驶约有10人,希望五一以后深圳被查出的醉酒驾驶行为越少越好。”徐炜表示。今后,交警局将坚持采取“四个一律”的高压查处方针:行为人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交警部门将一律扣留机动车驾驶证;刑事立案后有逃跑企图的,不讲真实

危险驾驶罪的概念

一、危险驾驶罪的概念 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或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行为。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二、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 (一)主观方面 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或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的行为危害到公共安全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状态的发生。 (二)客观方面 此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或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且情节恶劣。因此构成此罪要求在客观行为方面,要同时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 (1)行为条件:醉酒驾驶机动车或者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这里法律条文采用列举的方式,仅将醉酒和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的行为入罪。 “醉酒驾驶”的行为。醉酒分为生理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病理性醉酒属于精神病,而生理性醉酒则不属于精神病。在病理性醉酒的情形中,要看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有病理性醉酒的生理特点。如果明知而故意饮酒是自己陷于病理性醉酒的状态后驾驶机动车,根据“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其仍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不知道自己有病理性醉酒的生理特点,而饮酒后使自己陷于病理性醉酒的状态后又驾驶机动车行驶,根据“主客观一致”的原则,刑罚不应对此种行为人意志无法控制的行为加以处罚。 “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的行为。“追逐竞驶”是指驾驶机动车相互追逐或以追求速度为目的驾驶的行为,即通俗意义上的“飙车”行为。由于道路限速的不同,那么达到“追逐竞驶”的速度条件也是不一样的。具体要多少码还要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而加以具体界定。 (2)空间条件:醉酒驾驶机动车或者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要在道路上进行。“道路”与交通肇事罪中的“道路”范围相一致,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即凡是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道路。(3)对象条件:驾驶的是机动车。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包括大型汽车、小型汽车、专用汽车、特种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等机动车辆。 注意:由于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为非机动车,因此醉后驾驶电动自行车或驾驶电动自行车追逐竞驶的行为不构成危险驾驶罪。 (4)情节条件:情节恶劣。法律对于“情节恶劣”没有作具体的规定,但依照立法的本意,在闹市区、在高速公路上等醉驾或追逐竞驶,或车上载有多人等情形可以视为情节恶劣。注意:这里的“情节恶劣”不包括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情形。因为危险驾驶罪只要有醉驾或追逐竞驶的行为即构成该罪,如果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交通肇事罪或其他罪名处罚。(三)客体方面 《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罪拟规定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显然,此罪侵犯的客体为公共安全,即危险驾驶的行为危及到了公共安全,给公共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危险,即对不特定且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的危险。 三、危险驾驶罪的处罚和量刑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由此看出,我国刑法采取的是择一重处的处罚原则。 《刑法》第四十二条【拘役的期限】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第四十三条【拘

当前“醉驾”案件的特点 成因及对策

当前“醉驾”案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作者:曹仕旺转自:北大法律信息网自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施行以来,司法机关依法打击危险驾驶犯罪,有力遏制醉驾现象,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截至2012 年2月,福建省连城县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危险驾驶犯罪案件(均为醉酒驾驶案件)27件27人,已经提起公诉25件25人,已判决25件25人。从当前的情况看,醉酒驾驶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现对该院办理此类案件的情况分析如下:一、醉酒驾驶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一)从犯罪嫌疑人身份来看,均为男性,绝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有19人占总人数的70.4%;少数为外来务工人员、个体经营者。 (二)从案发时间来看,多发生于夜晚和节假日期间。其中发生在夜晚15人,占总人数的55.6%;发生在节假日9人占总人数的33.3%;只有3件是发生在白天,占总人数的11.1%。(三)从犯罪嫌疑人所驾驶的机动车类型来看,绝大部分是摩托车,有26人占总人数的96.3%;驾驶小车的1人,占总人数的3.7%。(四)从犯罪嫌疑人案发年龄来看,绝大多数都处于中青年阶段,年龄最大的55岁,年龄最小的18岁,平均年龄为29.6岁(五)从犯罪嫌疑人学历来看,醉酒驾驶者的学历普遍较低,最高学历为高中文化,小学文化占总

人数的46.5%。(六)从采取的强制措施来看,绝大部分采取取保候审。其中,被决定逮捕的2人,占总人数的7.4%;被取保候审的25人,占总人数的92.6%。(七)从判决结果来看,绝大部分被判处缓刑并处罚金。其中被判处缓刑并处罚金的23人,占总人数的85.2%;被判处实刑并处罚金的2人,占总人数的7.4%;还有2人未判决。二、醉酒驾驶犯罪案件的基本成因一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喝酒敬酒成了一种热情好客的习俗。随着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机动车辆在逐年增加,而朋友聚会、家庭宴会、节日庆祝时又免不了喝酒,导致酒后驾驶甚至酒醉驾驶。 二是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一些机动车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了解甚少,尤其是《刑法修正案(八)》明确“醉驾入刑”后,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危险驾驶的危害后果,仍然心存侥幸心理,往往案发才后悔莫及。三是群众对醉酒驾驶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的机动车驾驶员错误地认为自己在开车时没有喝醉,不是醉酒驾驶,发生事故只是意外。有的认为醉酒驾驶造成交通肇事的才是犯罪,没有造成交通肇事的不是犯罪。四是刑事制裁的威慑力不够。由于《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危险驾驶罪在拘役六个月以下幅度内处刑,在量刑上相对较轻,这种过于宽松的处罚,无法对醉酒驾驶的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三、

【醉驾入刑标准及处罚条例】醉驾量刑标准

【醉驾入刑标准及处罚条例】醉驾量刑标准 2011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正式实施,醉酒驾驶将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五一”期间,发现醉酒驾驶者,将对其进行刑事拘役,醉驾者一旦被查实,将面临最高半年拘役的处罚。 醉驾将以危险驾驶罪量刑 醉酒驾驶、飙车等行为将以危险驾驶罪入刑。针对《刑法修正案(八)》5月1日实施,最高检、最高法发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五)》(以下简称《规定》)提及上述内容。 《规定》补充、修改了10项罪名,其中醉酒驾驶、飙车以“危险驾驶罪”入刑。对于醉驾行为,《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同时,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也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酒后驾驶,暂扣6个月驾驶证,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此前曾因酒驾被处罚,再次酒后驾驶的,处10日以下拘留,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吊销驾驶证。 醉酒驾驶,由公安机关约束至酒醒。吊销机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酒后驾驶营运车辆,处15日拘留,并处5000元罚款,吊销驾驶证,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车辆,由公安机关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0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重新取得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车辆。 酒后或醉酒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吊销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一、公务员醉驾可开除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行政法学家马怀德认为,公务员醉驾如被查处入刑,就面临被开除的处分。《公务员法》规定,受过刑事处 罚的人员和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不得被录用为公务员。 二、企业员工可被解除合同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劳动法研究所副所长、著名劳动法专家韩智力认为,从法律上讲,如果劳动者因为醉驾被判刑的,用人单位可 将此作为将其解雇的理由。同时,这一犯罪记录因为要入个人档案,对醉驾者以后的生活和就业都会产生间接影响,比如再就业被淘汰 和将来的贷款受阻等,都会多少有影响。而劳动合同是否可以继续 履行,还要取决于用人单位。 三、律师或被吊销执业证书 昨天,北京市律协执业纪律与执业调处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刑辩委员会委员张燕生表示,故意犯罪受刑事处罚的,其律 师执业证书将被吊销。醉驾应属故意犯罪,即驾驶人明知自己喝了 酒不能驾车,还驾驶车辆。张燕生认为,如果律师醉驾真的被定罪,恐怕要被吊销执业证书。 看过“醉驾入刑标准及处罚条例”的人还看了: 1.醉驾入刑标准及处罚条例是什么 2.醉驾入刑标准及处罚条例是什么 3.2017最新酒驾处罚标准 4.最新规定2015酒驾醉驾处罚标准

危险驾驶罪—司考真题答案解析(2015-2-13)

危险驾驶罪—司考真题答案解析(2015-2-13)下列哪一行为应以危险驾驶罪论处?() A.醉酒驾驶机动车,误将红灯看成绿灯,撞死2名行人 B.吸毒后驾驶机动车,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危及交通安全 C.在驾驶汽车前吃了大量荔枝,被交警以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测试到酒精含量达到醉酒程度 D.将汽车误停在大型商场地下固定卸货车位,后在醉酒时将汽车从地下三层开到地下一层的停车位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选项A错误。醉酒驾驶机动车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构成交通肇事罪。 选项B错误。刑法并未将“毒驾”纳入危险驾驶罪的行为方式中,因此不构成危险驾驶罪。 选项C错误。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要求行为人存在饮酒行为,此处行为人并未饮酒,这种“醉驾”不是真正的醉驾,如果用抽血式检查方式检查,其血液中并不含有酒精。

选项D正确。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内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据此可知,行为人在公共停车场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应以危险驾驶罪论处。 欢迎考生关注法律教育网司法考试官方微信(chinalawedu_com)、手机网(https://www.doczj.com/doc/631618494.html,/)随时关注司考信息! 精彩链接: 法律教育网官方国家司法考试QQ群 法律教育网2015年司法考试优秀学员高分榜 2015年司法考试成绩查询网校辅导捷报频传 2016年司法考试网上辅导特色班/精品班/实验班/定制班火爆热招 2015年司法考试优秀学员经验交流活动嘉宾招募通知 精彩推荐:司法考试移动班每日一练司法考试真题在线模拟考场司法考试电子书

醉驾型危险驾驶罪若干问题探讨

醉驾型危险驾驶罪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醉驾一律入刑符合醉驾行为抽象危险犯的属性,符合立法目的,有利于防止权力异化。对醉驾的法定刑设置偏低导致在适用强制措施以及构建累犯制度上存在诸多障碍,应提高法定刑至有期徒刑以解决司法实务过程中的难题。 [关键词]醉驾型危险驾驶罪;法定刑;强制措施;累犯制度 自2011年5月醉驾入刑以来,酒后驾驶的危险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社会交通秩序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关于醉驾是否一律入刑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同时其法定刑偏低导致在司法实务中产生一些问题。笔者试就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立法及司法适用的有关问题发表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醉驾的犯罪构成 醉驾是指醉酒状态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该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其具体犯罪构成如下: (一)犯罪主体要件 本罪的犯罪主体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都应成为此罪的犯罪主体。 (二)犯罪主观要件 本罪属于故意犯罪,故意的内容是针对危险驾驶行为本身而言,只要行为人知道自己喝了一定的酒,事实上又达到了醉酒状态并驾驶机动车辆即可构成本罪。 (三)犯罪客观要件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需同时具备四个条件:(1)行为条件: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表现形式为不作为,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义务,即驾驶人应该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交通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谨慎驾驶义务而没有履行。(2)空间条件:醉酒驾驶机动车要在道路上进行,这里的“道路”与交通肇事罪中的“道路”范围相一致。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3)对象条件:驾驶的是机动车。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包括大型汽车、小型汽车、专用汽车、特种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等机动车辆。(4)情节条件:本罪不以情节论,只要驾驶者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100毫升血液中含80毫克酒精即可构成本罪,而不要求致人死亡或者物质受损的严重后果。 (四)犯罪的客体要件 《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罪规定在“危害公共安全”一章,显然,本罪侵犯的客体为公共安全以及道路交通秩序。 二、关于醉驾入刑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认为:达到醉酒标准并非一律构成刑事犯罪,还要结合刑法总则第十三条的规定,对危害社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排除在犯罪之外。公安部发表声明表示对醉驾一律予以刑事立案。而从立法者的本意来看,醉驾一旦达到酒精含量标准就构成犯罪。笔者也赞成醉驾应一律入刑,不应

危险驾驶罪从轻处罚的情节有哪些

危险驾驶罪从轻处罚的情节有哪些 (1)既往驾驶记录良好,没有违章记录的;(2)驾驶行为发生在乡村道路、公共停车场或者其他交通流量较小的路段、时段的;(3)驾驶距离较短,如驾驶车辆刚起步的、在公共停车场停车的;(4)发现自己不能安全驾驶后,及时停止驾驶行为的;(5)积极赔偿损失的。 在我国,很多刑事犯罪要是具有某些特殊情节的话,那么可以从轻处罚或从重处罚。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关于危险驾驶罪从轻处罚情节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法律知识。 ▲对于醉驾型危险驾驶罪量刑情节的设置和运用,我们认为具有以下情节之一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1)既往驾驶记录良好,没有违章记录的; (2)驾驶行为发生在乡村道路、公共停车场或者其他交通流量较小的路段、时段的; (3)驾驶距离较短,如驾驶车辆刚起步的、在公共停车场停车的; (4)发现自己不能安全驾驶后,及时停止驾驶行为的; (5)积极赔偿损失的。 ▲相关知识阅读: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

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 前款规定的“道路”“机动车”,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一) 造成交通事故且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或者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未构成其他犯罪的; (二) 血液酒精含量达到20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 (三) 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驾驶的; (四) 驾驶载有乘客的营运机动车的; (五) 有严重超员、超载或者超速驾驶,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使用伪造或者变造的机动车牌证等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的; (六) 逃避公安机关依法检查,或者拒绝、阻碍公安机关依法检查尚未构成其他犯罪的; (七) 曾因酒后驾驶机动车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追究的; (八) 其他可以从重处罚的情形。 三、醉酒驾驶机动车,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公安机关依法检查,又构成妨害公务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

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

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 On the Crime of Dangerous Driving Drunk Type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运输业日益繁荣,越 来越多的汽车已经作为普通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人们在享受汽车所带来的 交通便捷同时,频频发生的重大恶性交通事故给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十 分严重危害,醉酒驾车肇事成为了可怕的“马路杀手”,特别是近些年发生的一些 醉酒驾车肇事恶性案件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广大民众和社会各界强烈要 求严惩醉酒驾车等危险驾驶行为,并要求将醉酒驾车行为纳入刑法规制。在此背景 之下,2011年5月1日,我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规定了危险驾驶 罪,将醉酒驾车行为纳入了刑法的规制范围,从一定程度上遏制和减少了醉酒驾车 恶性案件的发生。作为一个我国刑法规定的新罪名,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理解认 定和法律适用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有理论争议,也有司法实践中的困惑。所以, 为准确理解、把握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立法宗旨和立法目的,解决好醉酒驾车行为 入罪后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本文分析研究、探讨了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概念与性 质、犯罪构成、立法考察、司法认定和刑罚裁量等问题,力求达到对醉酒型危险驾 驶罪的理解与适用更加明晰之目的。 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其中正文三章,正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概述。本章主要阐述了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概念和 性质、犯罪构成及立法考察。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是行为人醉酒后于道路上驾驶机动 车的行为,目前我国学界倾向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属抽象危险犯。根据犯罪构成 “四要件说”,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有刑事责 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不能成为本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为间接故意;犯罪客体是 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犯罪客观方面是行为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在道路上醉酒驾 驶机动车辆的行为。醉酒驾车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其入罪符合世界立法潮 流和趋势,英美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对醉酒驾车犯罪均有较 为成熟的立法规定,其规制处罚酒后、醉酒危险驾驶的类型较全,有些国家和地区 还将酒后、醉酒驾车的部分共犯行为入罪,酒后、醉酒危险驾驶犯罪的主观认识既 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对酒后、醉酒危险驾驶犯罪处罚严厉,法定刑设置高,还规 定了资格刑和相应辅助措施。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车入刑是应对风 险社会、弥补行政处罚不足、完善刑事法网的需要。醉酒驾车入刑实现了刑法对法 益的前置保护,更加有利于司法公正,顺应了民众的立法期待,意义重大。 第二章阐述分析了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司法认定。醉驾入刑后,学界对“醉酒 1

醉酒型危险驾驶案件进一步统一定罪量刑标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31618494.html, 醉酒型危险驾驶案件进一步统一定罪量刑标准 作者:孙娟周佳蕾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第11期 摘要:根据嘉定区近年来醉酒型危险驾驶案件情况,分为单纯醉驾、事故型醉驾、复杂 要素型醉驾等三种主要类型。但实践中,定罪量刑标准单一,多以血液酒精含量作为定罪量刑的主要考量因素。应当进一步统一定罪量刑标准,针对单纯醉驾案件,根据血液酒精含量,合理利用起诉裁量权;针对事故型醉驾案件,区分事故后果不同,区别设定量刑起点;针对复杂要素型醉驾案件,考量醉酒驾驶各行为要素,科学设定量刑建议刑期计算规则。 关键词:危险驾驶罪;醉酒驾驶;法律适用 一、典型案例 1.单纯醉驾案件 2017年9月12日1时57分许,被告人杨某酒后驾驶牌号为沪**的小型轿车,沿本区沪宜公路由东向西行驶,至沪宜公路富蕴路路口东约100米处,被民警查获。经检测,其血液中的乙醇含量为1.19mg/ml,达到醉酒标准。2018年3月20日,区院以危险驾驶罪对被告人杨某 提起公诉。 2.事故型醉驾案件 2018年7月2日0时10分许,被告人刘某某酒后驾驶小型轿车沿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曹王村一机耕路由南向北行驶时,与涂某驾驶的小型轿车发生交通事故(物损为7000元),后被民警查获,经认定,刘某某负本起事故的全部责任。经检测,其血液中的乙醇含量为 2.76mg/ml,达到醉酒标准。2018年7月12日,区院以危险驾驶罪对被告人刘某某提起公诉。 3.复杂要素型醉驾案件 2018年7月10日23时许,被告人王某某酒后驾驶小型轿车沿上海市嘉定区秦安路由北向南行驶至秦安路泽普路口时,遇民警设卡检查,民警示意其停车检查,王某某见状驾车掉头逃逸,民警遂驾车追截。王某某驾车逃至本区安亭镇米泉路昌吉路口南约300米处时与陆某驾驶的小型轿车发生事故(物损为2820元),后被民警抓获。经认定,王某某负本起事故的全部责任。经检测,案发时王某某血液中的乙醇含量为0.9mg/ml,达到醉酒标准。2018年7月23日,区院以危险驾驶罪对被告人王某某提起公诉。 二、存在问题

危险驾驶罪可以判刑几年

危险驾驶罪可以判刑几年 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第八条、《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在道路上驾驶 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 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刑法》 第四十二条【拘役的期限】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第四十三条【拘役的执行】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在执行 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第四十四条【拘役刑期的计算和折抵】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 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共同之处:三个罪名既然都 规定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最主要的共同之处就是侵犯的客体为公共安全。 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三者之间的区别。其区别表 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观方面不同。正如前所述,危险驾驶罪在主观上持希望或放任的故意。而交 通肇事罪是典型意义上过失犯罪,主观上只能是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要求主 观上是故意,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要求主观上为过失。 其次,在行为方式上不同。危险驾驶罪只包括醉驾和追逐竞驶两种行为,交通肇事包 括一些违反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要求实施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但犯危险性相当的危险行为。不应包括醉驾和追逐竞驶 的行为。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罚金分析——以上海为例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5), 617-623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31618494.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31618494.html,/10.12677/ass.2018.75094 A Fine Analysis of Drunken Driving Offence —Taking Shanghai as an Example Xin Zhang School of Social Management,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Received: Apr. 26th, 2018; accepted: May 10th, 2018; published: May 17th, 2018 Abstract Using stata software to analyze dangerous driving crime cases of drunken type in Shanghai, we can observe that the amount of the fine h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age, time of the crime, de-fense, and truthful confession or candor.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amount of the fine also h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ypes of car. The fine amount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alcohol con-centration, the term of criminal deten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robation. On this basis, I found that the influence of alcohol concentration on the amount of the fine was influenced by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he term of criminal detention. Keywords Drunken Driving Offence, Fin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Mediation Effect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罚金分析——以上海为例 张心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8年4月26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10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17日 摘要 通过stata软件对上海地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判例进行实证分析,可以观察到罚金数额的适用与年龄、案发时间、有无辩护、如实供诉或是坦白等不存在显著相关性,需要注意的是,罚金数额的适用与车型也已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罚金数额的适用主要与酒精浓度、拘役期限以及是否适用缓刑相关。在此基础上,笔者发现酒精浓度对于罚金数额的影响,受到拘役期限的中介效应影响。

危险驾驶罪调查报告

危险驾驶罪调查报告 “危险驾驶罪”是《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罪名,置于现行刑法第133条的交通肇事罪之后,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自2011年5月1日实施以来,危险驾驶罪呈多发态势。本文对武汉市某检察院审查的部分危险驾驶罪案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如下: 一、危险驾驶罪的现状及特点 (一)犯罪主体 1、从性别来上看,男性占绝大多数。24起危险驾驶罪案件的犯罪主体均为男性,占100%。 2、从年龄上看,中年人居多。在统计的24起危险驾驶罪中,20岁以下0人;20-30岁5人,占20.8%;30-40岁9人,占37.5%;40-50岁7人,占29.2%;50-60岁3人,占12.5%;60岁以上0人,涉案主体年龄在30-50岁共15人,占62.5%。 3、文化程度较低。24起案件中,小学、初中及以下文化的15人,占62.5%;高中文化3人,占12.5%;大学文化4人,占16.7%;大学以上文化2人,占8.3%。 4、无业者较多。24起案件中,无职业者12人,占50%;个体4人,占16.7%;有工作单位的7人,占29.2%;学生1人,占4.1%。 (二)涉案的机动车 根据涉案工具统计,24起危险驾驶罪案件中,驾驶轿车的有23人,占95.8%;驾驶摩托车的仅1人,占4.2%。可见,轿车为主要犯罪工具。 (三)案发地点 案发地点集中在城区中心。根据统计结果,案发地点通常在城区中心商业街、酒店宾馆附近以及交通干道。 (四)案发时间 午饭、晚饭后为发案高峰期。24起案件中,发案时间在下午13-15时的有9起,占37.5%;15-18时的2起,占8.3%;18-20时的3起,占12.5%;20-22时8起,占33.3%;另发生在早上8时和晚上0时40分各1起,各占4.2%。 (五)醉酒状况 1、浅度醉酒居多。经统计,醉酒驾驶的行为人中,经检测酒精含量80-100mg/ml的9人,占37.5%;100-150mg/ml的10人,占66.7%;150-200mg/ml的3人,占12.5%;200mg/ml 以上2人,占8.3%。从醉酒驾驶行为人所述的喝酒状况看。 2、以白酒为主。从醉酒驾驶行为人所述的喝酒状况看,仅喝白酒的15人,占62.5%,其中喝二两以下白酒的2人,占8.3%,喝二两以上白酒的13人,占54.2%;仅喝啤酒的4人,占16.7%,其中喝三瓶以下啤酒的3人,占12.5%,喝三瓶以上啤酒的1人,占4.2%;喝白酒和其他酒的5人,占20.8%。

2019最新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规定

2019最新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规定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 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 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 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刑法》 第四十二条【拘役的期限】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第四十三条【拘役的执行】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 以酌量发给报酬。 第四十四条【拘役刑期的计算和折抵】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间的联系区别

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共同之处:三个 罪名既然都规定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最主要的共同之处就是侵犯的客体 为公共安全。 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三者之间的区别。其区别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方面不同。正如前所述,危险驾驶罪在主观上持希望或放任的故意。而交通肇事罪是典型意义上过失犯罪,主观上只能是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 共安全罪要求主观上是故意,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要求主观上为 过失。 2、在行为方式上不同。危险驾驶罪只包括醉驾和追逐竞驶两种行为,交通 肇事包括一些违反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罪是指要求实施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但犯危险性相当的危险行为。不应包括醉驾和追逐竞驶的行为。 3、在是否要求出现危害结果上不同。危险驾驶罪是行为犯、情节犯,只要 有醉驾或追逐竞驶的行为且情节恶劣即可,不要求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交通肇 事罪为结果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为危险犯。 4、量刑上不同。比着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险驾驶 罪是一种较轻的犯罪,因为毕竟没有发生危害后果,而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 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都要求造成严重的后果,由此带来 量刑上的差别。

简论危险驾驶罪的入罪问题—-毕业论文设计

DD 唐山私家侦探TS.HXZHENTAN.COM 简论危险驾驶罪的入罪问题 一、增设危险驾驶罪的必要性 《刑法修正案(八)》对危险驾驶入罪的立法历程可以简单归纳为从个案的出现到民意的沸腾再到舆论升级最后产生立法动议。在道路上追逐竟驶以及醉酒驾驶机动车,这些违法行为过去一般是由行政或者民事等手段来调整,现《刑法修正案(八)》将其纳入犯罪行为并加以规制,对此,有学者认为这是对风险社

DD 唐山私家侦探TS.HXZHENTAN.COM 会的正当反映,传统的罪责刑观有一定的漏洞,己不能充分应对现代社会的种种新发危险,只有风险刑法才能有效应对。也有部分学者坚持对危险驾驶行为在刑法上应给予否定性评价,法治社会首先应该是人本社会,将其入罪有滥用刑法之虞,是不符合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和刑法的谦抑性要求的。笔者对于危险驾驶罪入罪还是持支持态度的,认为有其必要性。 (一)追逐竞驶机动车的社会危害性近年来,中国公民拥有机动车的数量与日俱增,据中国公安部统

DD 唐山私家侦探TS.HXZHENTAN.COM 计:2012年上半年全国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2.33亿辆。其中,汽车1.14亿辆,摩托车1.03亿辆。全国机动车驾驶人达2.47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1.86亿人。这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安全隐患,2012年1月24日是全国集中统一行动日,仅此一天就查处酒驾1949起。此外近几年,深圳5·26特大飙车案、杭州胡斌飙车案以及名震京城的二环十三郎事件(目前未发生事故)等经媒体报道

DD 唐山私家侦探TS.HXZHENTAN.COM 后,不仅引起轩然大波,导致民众对醉酒驾驶、飙车等行为的恐惧与谴责日益加重,而且还揭示出危险驾驶行为具有的极大的社会危害性。这里借用著名的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里亚一句名言:“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尺是犯罪对社会的危害。”一个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是其是否需要纳入到刑事法律规制的范畴的根本标准,故《刑法修正案(八)》新增了危险驾驶罪,旨在打击普遍存在的危险驾驶行为,具有重大意义。 (二)现行立法在规制危险驾驶机动车犯罪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