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作者链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4.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二)深层探究

1.第③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

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3.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交流点拨】第①句提出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⑥-⑩句举例论证论点。第B11-B13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四、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交流】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

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赫塞)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总体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本课的论证方法和语言。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一)探究论证方法

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

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

【交流点拨】(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4)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探究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作了准确而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

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三、拓展延伸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交流】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学习励志名言

~~~~~~~~~~~~~~~~~~~~~~~~~~~~~~~~

相信自己

人身如开车,不怕慢,就怕钻!不能原地踏步,不能天天折返跑!转机只在前

进的路上,一个躺在沟里不想爬出来的人不配谈成功。不要抱怨,不要等待。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别错位,别越位,别失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要坚持再长的路,也能一步步走完,反之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加油!顶着困难大踏步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吧!

18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8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怀疑精神指经过自己的思索,不轻信、盲从或迷信。意义:只有具有怀疑精神,常常怀疑、常常发问,才能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促进更新更善的学问产生,推动学术和人类文化进步。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点拨: 此题意在考察同学们提炼议论文总论点和分论点以及重点句子的能力,增强文本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 承上启下的句子:示例: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核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分论点一: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二: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示例:我认为“一切”并不绝对。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事实和证据最可靠最要紧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和经过怀疑、思索、辨别的他人的学问。学问家如果不具备这种基本的怀疑精神,那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学问家。 2.它们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思维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 四、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点拨:找出文中引用的名言并熟记,利用课外书、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相关的名言警句,可与同学相互交流。

【安徽部优】《怀疑与学问》公开课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篇幅短小,结构鲜明,言浅意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九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已经比较熟悉了,但他们难以完整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难以准确理解怀疑精神在辨伪去妄、建立新学说上的重要作用,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完整、正确地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上。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精读文本,概括运用怀疑精神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的一般步骤,另一方面运用统编教材“1+x”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通过阅读包括本文在内的多则文本,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怀疑精神”这个议题展开讨论,在比较中总结归纳“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适用领域,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积累“譬如、停滞、腐草为萤、辨伪去妄、不攻自破、尽信书不如无书”等词句;了解本文提到的哲学家、思想家。 2、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以及求学中要善于用疑的道理。 4、阅读群文,比较总结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适用领域。 教学重点:阅读群文,把握怀疑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求学中要善于用疑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要求: 课后利用智慧课堂学生端观看微课视频预习课文,积累相关词句,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哲学家、思想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二、通读全篇 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二两段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示例: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意义? 提示:找到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示例:两个方面。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 示例: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三、精读一段 找出第四段和第五段的中心句,并思考:与第四段相比,第五段在论述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示例:1、中心句是每段的第一句话。 2、①第五段论述的内容范围更广,不仅是传说的话,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我们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②第四段侧重论述我们对于传说要有怀疑的态度,第五段侧重论述怀疑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四、比读一节 比较原文和改后的文字,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原文: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8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8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怀疑精神的内涵是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意义: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参考答案: 承上启下的句子:[示例]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分论点一: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二: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 ..要抱怀..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 疑的态度,常常 ..修正书中的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 ..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 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不绝对。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他们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持怀疑的态度,强调了怀疑的普遍性。 2.不可以。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不相符。 四、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点拨: 找出文中引用的名言并熟记,利用课外书、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相关的名言警句,可与同学相互交流。 参考答案:[示例]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烁着思想的光芒。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锤炼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读精讲, 多法 第五单元善读辩思 单元导读课(1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单元组元双线,梳理本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 2.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背景,明确作者观点。 活动设计: 1. 学生齐读单元导读,教师提示导读要点,把握单元组元双线。 2.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节奏,做出适当的圈点勾画。 4.再读课文,组内讨论,明确作者观点,解决疑问。 5.组内概括课文内容,交流阅读感受,教师巡视,做适当点拨。 单元梳理课(1课时) 学习目标: 1.圈点勾画整理出本单元出现的生字词等。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以达到能够正确书写,理解字义。 3.正确理解并掌握词义,并能够恰当运用。 师生活动建议: 1.教师布置学生在本单元全部课文中自主查找生字词,加以圈点勾画。 2.要求学生在结合语境初步理解基础上,通过查找注释、查字典,解决生字词音义,并在书本上做批注。3.小组交流总结重点字词,并通过多种方式积累。 4.教师在进行课堂检测基础上,加以点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自主阅读课(精读精讲) 课时安排:2课时 阅读篇目:课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1.体会驳论文的特点。 2.理解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第一课时 主问题设计: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批驳错误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自己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教与学的活动建议: 1.学生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二,了解什么是驳论,以及驳论的方法。 2.PPT出示主问题,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然后小组研讨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点拨。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 4.读课文第3—5段,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 5.完成“积累拓展”四。 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明确“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这一论题的认识,根据赞成与反对确立正反方,要求学生在课后为论证或批驳这一论题找论据,为辩论会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辩论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反映能力等综合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 一、学生自主组织开展辩论赛。 辩论赛环节提醒: 1.辩论赛开始,主持人首先要介绍对垒双方辩手、评委、比赛规则; 2.正方一辩发言后,反方一辩发言,阐明观点; 3.之后是正反两方二辩、三辩轮流发言,进行攻辩;正反双方一辩对攻辩进行小结; 4.然后进入自由辩论阶段,之后正反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 注意:各环节都要设定时间限制,每位辩论同学发言时间剩下三十秒时要有铃声或主持人提醒,随着时间用尽,无论辩手是否完成发言都要停止; 5.评委打分、合分,主持人公布竞赛结果。 二、教师做综合性评价总结。 学生活动建议: 1.学生选出主持人、评委、记录员,制定竞赛流程与竞赛规则(优胜、最佳辩手),主持人准备主持词,会场布置,2.各组确定各辩位同学(各辩论小组的选手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分配各辩位的具体工作;3.参赛选手了解辩论赛的规则、评分标准,向有辩论经验的老师、学长请教辩论的方法与技巧; 4.小组讨论辩题的内涵,明确“逆境、有利于、成长”等概念的真实内涵,据此根据自己的正方或反方的立场到阅览室或上网查找论据,一辩写出立论稿,大家讨论定稿后,后面的辩论将以此为纲来开展; 5.根据对方的观点,研究对方可能会出现的漏洞与提出的问题,做好应对预案,完善自身的观点的同时,寻找可

怀疑与学问_教案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1)着重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注意怎样把引名言、叙事例、讲道理结合起来以证明论点。(2)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3)理解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教学建议论点与论证方法《》论述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为证明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精辟,令人信服。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本文在论述中,条分缕晰,层次分明,其中过渡句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当作者引用两位古代哲学家的话作为文章的论点之后,用三段话层层推进,提出对传说要疑,进而又扩展到对书、对学问也要疑,初步确立怀疑的基本作用,然而作者并未由此进入总结,却用一个并列复句既总结上文,又开启下文,像一座桥梁,把作者的另一层意思连接起来,使论述走向更新的一个层面。这个过渡句用得恰到好处,无生硬之感。 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并理解文中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2)学习课文层层深入论证的结构形式。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

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文标题)就是要阐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即“学则须疑”、“学者先在会疑”。(2)预习新课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可以用投影的手段出示给学生)①解释下列词语虚妄:墨守:不攻自破:辨伪去妄:启迪:流俗:停滞:大儒:②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能删去?(可分组讨论)③本文的论题是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④我们学过哪五种常用的论证方法?本文主要是用的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3)研习课文①朗读课文,解释“预习”①中的词语。让数名学生依次读完一遍,边读边理解词语;老师予以指正。②整体认读,概括段意。(先让学生各自思考并写出段意,然后三人以上的小组讨论并有代表发表意见,其它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指导并修改。)教师明确如下: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4)学生齐读全篇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与论证过程。(2)理解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教学过程:(1)研读第一部分①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②提问:课文开

18《怀疑与学问》

专题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4。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作者链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4.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二)深层探究 1.第③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怀疑与学问教案 新人教版

18 怀疑与学问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作者链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体会“怀疑”和“学问”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主题阅读。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都能学有所成。有的人收效显著,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甚微,成果小。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多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于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很有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字音认读。 顾颉.刚(jié)程颐.(yí)萤.火虫(yínɡ)塾.师(shú)停滞.(zhì) 2.词语解释。 (1)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启迪:开导;启发。 (3)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4)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三、讲授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找出文章的分论点,并说说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明确: 分论点: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

18怀疑与学问 自测练习

18 怀疑与学问自测练习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 )譬.如( ) 步骤.( ) 懒惰.( ) 塾.师( ) 大儒.( ) 停滞.( ) 虚妄.( ) 2.将下列语句用楷书抄写在田字格内。 尽信书不如无书 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认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示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懒散)。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 实用文档

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6.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 0.13本。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实用文档

第18课《怀疑与学问》示范教案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虚妄.(wàng)盲.从(máng)停滞.(zhì) é)便装(biàn) ē) 便宜(pián) shé) (2)词语释义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教学目的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试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2.导语。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颌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这篇课文议论怎样做学问,阐明了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怎样做学问,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 三、正课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初三上册《怀疑与学问》优秀教案

《怀疑与学问》 一、新课导入 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基础和手段,没 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3、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4、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三、师生探究 1、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 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 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本 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2、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汉代学术史 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3、读准字音 程颐yí 张载zài 虚妄wàng 停滞zhì 凶险xiǎn 视察chá 轻qīng信盲máng 从折zhé 扣流俗sú 墨mò守譬pì如怀疑yí 塾shú师辩biàn论 顾颉jié刚不攻gōng自破腐草为萤yín g 4、学习词语 凶险xiōngxiǎn狠毒奸险;危险可怕; 凶狠险恶。 视察shì chá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或现场检查工作。 轻信qīng xìn轻率地相信。 1

虚妄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从máng cóng盲目地附合随从。 折扣zhé kòu买卖货物是,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 流俗liú sú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墨守mò shǒu为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tíngzhì停下,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堵车。 不攻自破bù gōng zì pò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 经不起反驳、攻击。 譬如pì rú 例如。 辨伪去妄biàn wěi qù wàng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5、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自主学习(一) 1、第1、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2、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 比喻论证?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 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答案

怀疑与学问 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②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③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④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⑤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⑥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⑦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甲]”“[乙]“[丙]”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1.第一段中表述“事实和根据”对做学问有重要意义的一句话是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2.第一段中加横线的“做学问也是一样”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做学问同什么是“一样”的?(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国难危急中口头的消息说得凶险,但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做学问同是这样。 3.根据第二段中下面这个句子填空。 我们相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加线的“是”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对(或正确);加点的“非” 在句子中的意思是,不对(或不正确),不对(或不正确)强调。 这两个词加引号是为了表示强调。 4.第二段阐明做学问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说,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说为什么用一个自然段论述 这个问题? 答:对待传说,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因为事实和根据是做学问的基础,事实和根据又不能每一个都亲自考查,有时不得不利用传说,传说不一定可靠。 5.据第二段的内容说说什么是怀疑精神? 答:对待传说做一番事前的思考,不应当随便轻信,这就是怀疑的精神。 6.第二段举出哪两个事例?直接证明的是哪一句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8怀疑与学问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 精彩开篇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

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u) 懒惰.(du?)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虚妄.(wà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作者链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

教案《怀疑与学问》

学校 怀柔区第三中学 课题 《怀疑与学问》的论证(教案) 070256 雷桂平 编号 姓名

怀疑不.仅.,, 也是..,, 内容上:逐层递进论证语意标志:怀疑,, 不仅是必要.步.骤..,也是,, 基.本.条.件.。(板书:逐层递进)老师补充对“必要步骤”和”基本条件” 的理解。 “必要步骤” 体现做事的必经环节,“ 基本条件”是事情做成功一个不可或缺的保障。我们明白了作者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递进论证的,是不是就把握了文章的论证了呢?当然没有,我们知道论证要解决“怎样证明”。它包括两个方面: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对我们来说不难,但对议论文的论证结构的把握还不太好。我们将从分析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论证的思路与结构。 (5 分钟)三、师生合作探究消极方面的论证过程:下面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探究分析消极方面(③④⑤ )的论证层次。自己先探究,最后和老师的探究分析做比较,让我们取长补短,互相提高。 1、请大家回顾以往表述论证过程的要求。 2、我们先来探究第3 段的论述。请一

位同学为大家读书。其他同学思 考这四句话表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各 句间的关系是什么?并按前边的表述要 求表述。 教师示例:首先论述了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并说明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耳闻和亲见,然后举生活实例形象地加以说明,从而用类比说明做学问需要怀疑的道理。(5 分钟)2、下面同学们自己独立地探究第4、5 两段。老师巡视、答疑。(4 分钟) 3、下面大家把3-5 段用刚才分析一个段的方法加以综合分析。 老师示例:首先作者论述了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并用类比引出做学问对于传说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然后进一步论述对于书本知识也不要迷信和盲从。这3 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引用孟子的言论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老师小结:通过以上实践我们发现对于几段论证结构的分析步骤是:先用压缩提炼法概括每一段的中心内容,再根据这些中心内容对共同表达的观点所起的作用来连句成文,并把论证方法适时地加入表述中。这样我们才能把论证层次理清。(10 分钟) 四、生生合作探究积极方面的论证过程: 亲爱的同学们“闻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独立地给第6 段写出论证层次。我帮助大家读第6 段,你们在老师读的过程中画出本段的层次结构,然后进行论述层次的表述。我们要小组内交流,推出代表全班展示。要求5 分钟书写完。在大家有继续不下去的地方,请随方法表述。 (3)表达要求: 准确简练连贯 2、学生探究,写出第3 段的论证结 构,然后老师出示自己的探究结 果。学生拿他们的表述和老师的示例 做对比、对不解的环节提问、增补 自己的表述。3、学们自己独立地探 究第4、5 段。 4、学生写3-5 段的综合分析。 1、划分本段层次,思考,组织语 言写论证层次。 2、写完后小组内交流,推出代表 全班展示。 3、组与组之间互评优点与不足。 学生在课前通过上 网查找有关“顾颉 刚” “戴震”、 “朱熹”的介绍。 [意图:加大对人物 的更多了解,以便 更好地理解许多大 学问家都是从怀疑 中锻炼出来的。]

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新人教版

18 怀疑与学问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怀疑与学问 请同学们思考,“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小组合作讨论。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教学提示】 “怀疑”不仅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二者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把握。 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提出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学真理,态度要鲜明。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

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又如:第6段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大学章句》一步步追问怀疑的例子,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也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试举出文中所用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课文开头用了程颐、张载的话,用他们的言论做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令人信服。 又如: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道理。 再如:第6段引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3.对比论证是将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或道理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的论证方法,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下面两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2)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明确:(1)句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原因。(2)句,前两个句子先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后两个句子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划分层次,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 构特点 结合上面的分析,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