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

1.创新能力行为标准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包括()。 (多选 )

A学会使用5H2W分析方法

B运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综合知识进行分析

C能够进行大胆、合理的推理

D学会运用多种创新思维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

2.公共治理的特点是()。 (多选 )

A政府并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

B强调国家机构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C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

D政府完成社会职能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

3.文化从文化主体划分有()。 (多选 )

A个体文化

B家族文化

C群体文化

D人类文化

4.()是综合、整合多种创新成果,汇聚或提炼出新的结果,不是简单的加总和拼凑,而是有机合成、整合提高,形成具有新功能的创新系统。 (单选 )

A学习创新

B原始性创新

C再次创新

D整合创新

5.()是指应对突然变化、保持清醒头脑随机处置的能力。 (单选 )

A决断能力

B应变能力

C组织协调能力

D实践操作能力

6.从文化社会发展角度划分,有()。 (单选 )

A海洋文化

B城市文化

C农耕文化

D本土文化

7.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儒、道思想代表说是()。 (单选 )

A天人合一

B轻自然,重人事;轻自由,重人伦;轻理智,重直觉;轻利益,重道德

C民本理想与专制现实;一元经济与士农合一;家庭功能与忠孝观念;价值观念与道德取向;人格结构与国民特性

D实证能力不足,具体开展能力不足,外向进取性不足,尚武精神不足

8.揭示创新的心理内容,对于发挥个体的创造才能,提高人才资源品位不具有重要的作用。 (判断 )

正确错误

9.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判断 )

正确错误

10.组合是把整体化为局部,或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判断 )

正确错误

11.新制度的建立不依赖于对人们思维习惯与心理定势的改造,即要求人们舍弃旧制度,认同并遵守新制度。 (判断 )

正确错误

12. (填空 )

13. (填空 )

14. (填空 )

15.理论创新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分解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简答 )

1.参照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关于技术创新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创新区分为()。 (多选 )

A渐进创新

B激进创新

C自主创新

D学习创新

2.提高创新能力,需要从()方面努力。 (多选 )

A树立创新理念

B提高创新素质

C树立创新导向

D优化创新环境

3.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应该合理配置()权力,使其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 (多选 )

A制定

B决策

C执行

D监督

4.创新思维方法不包括()。 (单选 )

A逻辑思维方法

B非逻辑思维方法

C理性思维方法

D哲学思维方法

5.()是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单选 )

A发散思维

B收敛思维

C逆向思维

D联想思维

6.在(),创新活动的重点是技术开发。 (单选 )

A感性阶段

B概念化阶段

C研究开发阶段

D设计或试制阶段

7.所谓()是指学习者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的时候,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不需要自己任何方式的独立发现。 (单选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创新学习

D引进学习

8.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传统有两类,一类是合时宜的、有益的传统;一类是不合时宜的、有害的传统。 (判断 )

正确错误

9.理论创新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准备和酝酿、具体实施、反思和总结。 (判断 )

正确错误

10.建立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是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判断 )

正确错误

11.经济增长以知识为基础,科技创新是核心和关键。 (判断 )

正确错误

12. (填空 )

13. (填空 )

14. (填空 )

15.教育创新的内容主要有哪些方式? (简答 )

1.一个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包括()。 (多选 )

A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

B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

C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D具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

2.在主要创新方法中的综合法下,组合的主要类型有()。 (多选 )

A同物组合

B异物组合

C主体附加组合

D成对组合

3.新修编的总体规划把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在()。 (多选 )

A国家首都

B世界城市

C文化名城

D宜居城市

4.()是在原有创新成果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或多向拓展,不断改进和创新,也可称为改进性创新。(单选 )

A学习创新

B原始性创新

C再次创新

D整合创新

5.()曾指出:“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 (单选 )

A马克思

B哈比森

C马歇尔

D亚当·斯密

6.我国政府组织变革过程中,社会部门不包括()。 (单选 )

A教育部

B社会保障部

C卫生部

D民政部

7.京津冀都市圈的空间布局,将形成()为主核心的发展格局。 (单选 )

A北京

B天津

C北京—廊坊—天津滨海新区

D北京—保定—石家庄和北京—唐山—秦皇岛

8.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传统有两类,一类是合时宜的、有益的传统;一类是不合时宜的、有害的传统。 (判断 )

正确错误

9.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心中没有强烈的进取欲望。 (判断 )

正确错误

10.创新思维是灵活多变的,其思路能及时地转换和变通。 (判断 )

正确错误

11.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灵魂,也是贯穿全篇的一条主线。 (判断 )

正确错误

12. (填空 )

13.这三种思维形式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填空 )

14. (填

空 )

15.要创建学习型政府,需要做到哪些? (简答 )

1.有创造能力的人,在以下方面表现突出()。 (多选 )

A自信

B有激情

C有开拓精神

D不迷信权威

2.创新方法主要体现在()等几个方面。 (多选 )

A思维创新

B方法创新

C工具创新

D语言创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多选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4.自我激励不可以使我们()。 (单选 )

A悲观地看待人生

B激发自己认真思考

C提高效率

D藐视困难

5.从文化来源划分,有()。 (单选 )

A海洋文化

B城市文化

C农耕文化

D本土文化

6.所谓()是指学习者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的时候,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不需要自己任何方式的独立发现。 (单选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创新学习

D引进学习

7.()是学习活动的反思者。 (单选 )

A学校

B老师

C教室

D学生

8.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判断 )

正确错误

9.社会上一般将德才兼备或有一定专长的人叫做人才。 (判断 )

正确错误

10.智力激励法是目前世界上应用广泛的创新方法。 (判断 )

正确错误

11.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是最为突出的层次。 (判断 )

正确错误

12.这三种思维形式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填空 )

13.

(填空 )

14. (填空 )

15.创新人格特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简答 )

创新能力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首先赋予创新一词以(D )意义上的特殊用法。 A、社会学 B、管理学 C、科学 D、经济学 2、( D)是国家创新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A、政策变化 B、社会文化变化 C、经济发展 D、创新 3、创新过程是一个系统变化的过程,最终要通过( A)来实现。 A、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B、技术变革 C、创新产品 D、组织结构变革 4、通过改变或替换原有技术或产品中的部分内容即可完成的创新是(A )。 A、小型创新 B、中型创新 C、大型创新 D、特大型发明 5、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推广应用,实现创造发明成果的价值,这体现出创新能力的(B )特征。 A、综合性 B、实践性 C、独创性 D、坚持不懈 6、能够凭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构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打破以往的模式和框架,体现出创新能力的(C )特征。 A、综合性 B、实践性 C、独创性 D、复杂性 7、(C )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 A、创造能力 B、综合能力 C、分析能力 D、实践能力 8、能否完成重大创新,拥有( D)是一个关键。 A、实践能力 B、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C、组织协调能力 D、创造能力

9、综合能力必须与( D)紧密配合,才能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 A、想象能力 B、批判能力 、创造能力 D、分析能力 10、(D )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击队和急先锋的角色。 A、批判能力 B、创造能力 C、实践能力 D、想象能力 11、(A )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 A、创造能力 B、实践能力 C、想象能力 D、批判能力 12、为了使创造发明成果得到承认、传播、应用,实现其各种价值,必须要和社会打交道,这时就需要(B )能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A、组织协调能力 B、实践能力 C、创造能力 D、解决问题的能力 13、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的能力是(D )。 A、创造能力 B、综合能力 C、分析能力 D、组织协调能力 14、在我国,重知识、轻能力训练的教育模式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的弊端,所以需要大力发展(D )。 A、义务教育 B、职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继续教育 15、( D)是创新的灵魂,必须对其加以发挥并使之形成合力。 A、创新领导 B、创新文化 C、创新制度 D、创新人才 16、(A )有着精深的专业知识、设计才能和实践经验,能够将创新蓝图转化为具体产品、成果或工艺。 A、工程师型的实干家 B、梦想家型人才 C、企业家型实干家

创新能力概述

创新能力概述 一、创新概念及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 创新是近年来出现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关于“创新”概念,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创新”的定义多达400多种。其中,最具有经典意义的是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的创新概念。熊彼特首先赋予创新一词以经济学意义上的特殊用法,他区分了创新(Innovation)与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ve):一种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熊彼特的“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以新的方式展开的生产,如对于某一给定的生产线,以新的方式组合各种原料及生产活动,以获取更好的经济产出”①。它具体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生产出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熊彼特之后出现的许多定义大多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他的见解,譬如,桑德布认为,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生产一种新产品,或采用一种新的生产过程、一种新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或一种新式的市场行为均可以称之为创新②。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创新的含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

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2004年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指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创新概念千变万化,创新理论也异常丰富,其中尤以技术创新理论最为丰富和成熟。这里拟对技术创新理论做一简要介绍。 技术创新理论是技术创新研究的结晶,迄今为止出现了众多的技术创新理论,不同的技术创新理论来自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不同的研究阶段。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主要有两条线索,或者说有两个研究视角:一是从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角度出发,二是从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方式的角度出发,两个角度互相补充,两条线索交叉演进。至今大致分别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 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视角:第一阶段是企业家模式,主要是关注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强调企业家的作用,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理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第二阶段是企业间合作模式,研究者开始关注技术创新在不同的产业有着不同的主体,在有些产业,产品的制造商是技术创新者,在有些产业,产品用户和供应商也是技术创新者。同时强调创新依赖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包括制造商、供应商、用户等)

技术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作业题(6分卷)5

1.()是将某种科学技术原理转用到新的研究领域。 (单选 ) A原理移植 B结构移植 C方法移植 D材料移植 2.()是围绕创造发明的对象,利用扩散式思维来诱发出各种各样的创造性的设想的发明方法。 (单选 ) A扩散式发明方法 B收敛式发明方法 C综合式发明方法 D演绎式发明方法 3.()人兹维基运用了他称之为“形态分析”的思考方法,坐在研究室里获得了技术间谍都难以弄到的技术情报。 (单选 ) A日本 B美国 C中国 D英国 4.()是指为了抵消一个物体或者系统的重量,将它与提供浮力的物体合并在一起,或者使它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单选 ) A组合原理 B多用性原理 C嵌套原理 D重量补偿原理

5.收敛式发明方法包括()。 (多选 ) A检验表法 B目标词法 C形态学分析法 D设问列举法 6.我国的技术追赶经常遭遇的陷阱有()。 (多选 ) A能力型追赶陷阱 B模仿型追赶陷阱 C引用型追赶陷阱 D投资型追赶陷阱 7.应用空间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的步骤是()。 (多选 ) A定义物理矛盾 B对在什么空间上需要满足什么要求进行确定 C对以上两个空间段是否交叉进行判断 D如果两个空间段不交叉,可以应用空间分离,否则不可以应用空间分离 8.所谓扩散式思维,就是对从各种情报信息中所获得的各种创造性设想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再根据价值观进行判断、评价、筛选的思维方法。 (判断 ) 正确错误 9.在没有达到清晰的执行计划之前,可以结束头脑风暴会议。 (判断 ) 正确错误 10.反馈原理是指运用一个中介载体物或者中介过程。为了更容易移动,临时将一个物体跟另一个物体连接。 (判断 ) 正确错误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的笔记与重点总结

第一章思维与创新思维 思维:人脑的机能,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的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 思维定义的三方面:①思维是人脑的技能②思维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③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 作为具有能动性的思维:思维是人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活动;思维是促成人的行动的决定因素;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本质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和内隐性 思维的功能特征: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思维功能特征之间的关系:思维的逻辑性是基础功能,批判性是触发功能,创新性是超越功能。思维的逻辑性支持思维过程测进行。思维的批评性促成思维的发散和跳出常规。思维的创造性使我们超出常规、实现超越。 思维的分类:①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②收敛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③常规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④直觉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 思维的历史发展线索:经历了古代思维、中世纪思维、近代思维和现代思维四个历史时期。从一般性思维到创新思维: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引发了对创造的认知基础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成果首先应用于美国工商界?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创新技巧、创新能力测量,推动了美国创造性思维教育 中国思维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思维,并力图建立一门跨学科的思维科学?20世纪90年代,创造性思维首先受到工商界的重视,同时,为了适应对国民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形势,创新思维的研究和教育也受到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创新:创新是对既往的超越,是人类独创力、扩张力和智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创新的表现方式:①新产品和新服务②老产品的新用途③新的研究方法④新观念和新理论⑤纯粹的思想结晶 创新定义的四个方面:①创新是一种超越②创新是一种独创力③创新是一种扩张力④创新是一种智慧力 创新的特征:智能性、社会性、团队性 创新智能特征的2个方面:①创新是人类智能活动的产物②创新的智能性扩展了我们对创新的认知范围,让我们领悟到还可能有更为广阔的创新天地 创新社会性的三个方面:①创新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需求推动着创新②创新产生于人类交往活动③创新具有竞争性 创新的种类:(1)按领域分类:①科技创新②社会创新③人文创新(2)按主体分类:①个体创新②团队创新 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它表现为思维的跳跃,它是在人的思考中实现超越。 创新思维含义的两个方面:①创新思维寻求思维的跳跃②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的选择 创新思维的本质:创新思维的超越是无止境的,创新思维中的异质增加过程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就是在这样无止境的思维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完善自身。 创新思维的自身超越:创新思维首先是对自身障碍的超越,超越我们的心理障碍,超越于我们既定的思维模式。 ①超越思维的惯性②超越思维的惰性③意志的超越 创新思维的境界超越:创新思维需要对思维对象、思维对象条件有所超越。①前提超越②逻辑超越③关系超越

坚持实事求是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 推进理论创新 ——三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文章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不仅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提出了新思想、作出了新论断,而且对我们党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所走过的90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引导党和国家前进的强大力量。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必须正确认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最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于不断发展的实践之中。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同时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90年奋斗、探索中,我们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有实质意义的主导资源。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创新、开发、传播和运用。自九十年代以来,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生命工程等方面的许多例子已经表明,他们的资本主要是创新的知识。知识创新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基础在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而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课程设计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素质教育应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数学教育实质上也是把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自身的核心内容。可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在本质的统一体现,是二者共同的灵魂。 既然创新是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共同本质要求,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型人才,形成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社会环境和创新意识的社会氛围就是至关重要的。 创新,需要一种全新的新的教育思想。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为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勾勒出大概的轮廓,并为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寻找到了通途。但是,全新教育思想的形成远不是多加几门课程那样简单,它需要从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去建立自身的支点。全新的教育思想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个性、能力、研究。有个性才能有创新,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在个性和个体潜能上的挖掘和培养,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能力是知识的转化形态,能力的培养并不排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是素质教育的真谛所在;研究是一切创新的母机,尤其是高等教育要突破教育体制的封闭结构,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学过程应渗透研究内容,学习应具有研究性质,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 创新,需要一种先进的社会文化。创新或创新意识,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创新意识的淡漠和创新能力不强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不先进,进而说明社会教育观念的沉旧与落后。著名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指出:要想“知道21世纪的教育是什么样子,首先要看21世纪的文化是什么样子”。中华民族是极富创新精神的民族。但是,在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妨碍了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先进的社会文化至少也要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涵:民主、进取、开放。民主是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健康的个体心态存在的社会基础,只有民主才能有个性,只有民主才能有平等,才能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文化社会机制,当然这种民主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进取是创新的文化动力,这种进取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进取的文化功能,是先进社会文化的必然要求;开放的文化是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封闭必然僵化,必然窒息创新的灵魂,只有开放才能扩大视野,才能汲取全人类的文化营养,得不断创新的活力。

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方法入门终极版

1. 九屏幕法是系统思维的方法之一,由TRIZ理论的奠基人(a )发明家阿利赫舒尔提出。 (单选 ) A前苏联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 以下哪个案例属于使用分割原理( c)。 (单选 ) A我们需要的是照明而不是照明设备 B我们需要的不是真空吸尘器而是它的清洁能力 C磨砂新技术 D电动割草机在小规模的草地上可以很好地工作 3. 改变工作条件,使物体不需要被升高或降低是(c )的具体措施。 (单选 ) A事先防范原理 B反向作用原理 C等势原理 D曲面化原理 4. 物体的固体零部件用气动或液压零部件代替,将气体或液体用于膨胀或减振是(c )的具体措施。 (单选 ) A廉价替代品原理 B机械系统替代原理 C气压和液压结构原理 D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 5. 技术系统的理想状态的内容包括(abd )。 (多选 ) A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定功能 B任何系统都是朝着理想化方向发展的 C系统的功能都是有用的 D理想化意味着系统或子系统中现有资源的最优利用 6. 减少人工介入的一般路径(bcd )。 (多选 )

A增加系统参数差异 B包含人工动作的系统 C替代人工但仍保留人工动作的方法 D用机器动作完全代替人工 7. 技术系统的物—场模型中,化学场包括(abcd )。 (多选 ) A氧化 B还原 C气味场 D酸碱介质 8. 熊比特指出,企业家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破坏。 (判断正确 ) 正确错误 9. 六顶思考帽方法中,蓝色思考帽在开始和结束时都必须使用。 (判断正确) 正确错误 10. 为了适应技术进步的趋势,2003年新提出的新矛盾矩阵将工程参数由39个增加至48个。 (判断 )正确 正确错误 11. 技术系统问题的“结果属性”比较明显,适用于物质—场分析法。 (判断正确) 正确错误 12. 收敛式发明方法包括(检验表法)和(形态学)分析法。 (填空 ) 13. 冲突的元素包括(一个工件)和(一个工具)。 (填空 ) 14. 经过(2500000)份全世界高水平发明专利的研究TRIZ将高难度的问题和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了归纳总结。 (填空 ) 15. 头脑风暴法定实施步骤包括哪些? (简答 ) 答:(1)准备阶段:提出问题;组建小组、通知会议内容时间、地点。(2)热身活动:为使会议活跃,会前可左一些智力游戏、讲幽默小故事、作简单的发散思维练习等活动。(3)正式开会:开门见山,明确问题,简单明了。(4)自由畅谈:依照上述原则和规则开展自由讨论。(5)会后收集:整理设想、提案。(6)未达目的,返回重复上述过程。(7)最后评价:选出最佳设想、方案。 1. 九屏幕法是系统思维的方法之一,由TRIZ理论的奠基人( a)发明家阿利赫舒尔提出。 (单选 ) A前苏联 B美国

创新理论与实践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创新理论与实践-第1讲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1 【单选】在韩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功不可没,对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A. 科研投入 B. 教育发展 C. 技术进步 D. 科技管理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2 【单选】哪个国家是世界上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 A. 德国 B. 日本 C. 美国 D. 中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 A.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B.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C.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D. 以上皆是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4 【判断】2006年1月18日,中国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创新战略。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5 【判断】英国创新战略的规划设计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核心展开,以实现从创新体系向创新能力的转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6 【判断】党的“十六大”明确的提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7 【判断】创新型国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国家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1 【单选】关于内在制度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 B. 通过政治过程获得权威的代理人设计和确立 C. 被自上而下强加并执行 D. 通常配有惩罚措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A 2 【单选】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革属于哪一种何种制度变迁方式?() A. 强制性制度变迁 B. 诱致性制度变迁 C. 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后的改革推广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 A B C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改革以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属于() A. 渐进式制度变迁 B. 突进式制度变迁 A Bright 正确答案:A 4 【判断】家庭承包经营改革是一步到位的全局合法化改革。()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5 【判断】写在纸上的制度,与实际实施的制度总是一致的。()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

(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辨证关系 1、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发展动力。 理论创新的来源:产生于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人类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 环境所提供的现成的生存条件而生活,而是人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列宁语)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实践创新不断生成人的新需要,开阔人改造 世界的范围,改进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手段和条件,这些都是理论创新的素 ①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P329。 ②李铁映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9)!Cl,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Pl “。 的哲学探析二、创新的存在机制 材,没有实践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理论的重大突破,因为理论创新作为一项创造 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它是根据实践所提供的新的经验材料来认识新事物、 发现新关系、揭示新本质、创造新概念和新学说,建立新体系。 实践创新推动着理论创新。首先,实践创新的客观进行不断提出一些以前 没有提出过的,因而理论也没有得到反映和研究的新问题。江泽民同志就要求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深入 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获取理论创 新的深厚源泉和强大动力,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论创新的实质,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发现事物 发展的规律或趋势及其实现形式。”即实践创新促成理论创新必要性的生成和 为理论创新提出了任务。其次,实践创新所遇到和产生的新问题,不仅提出了 理论创新的新要求,而且还同时提供了理论创新的条件,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可 资利用的材料和经验,还为理论创新的进一步进行确定了方向和新的内容,恩 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 展起来”①,“日益发展的工业使一切传统的关系革命化,而这种革命又促使头 脑革命化,②。 2、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和提升作用 理论创新虽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但理论创新不是完全盲目地 从属于实践创新,相反,它具有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是在实践创新的基础和水 平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实践创新越发展就越需要理论创新的指导,实践创新 和理论创新就是在互动的作用机制中共同前进的。人类的早期就有了创新意 识,然而古代人类的创新水平很低,速度缓慢,创新的规模和空间狭小,所以 创新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创新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进入农业社 会,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过程简单,节奏缓慢,其从事的政治、经济、文 化活动仅凭经验就能进行,所以理论创新的作用还不太明显。理论创新尽管在 农业社会已产生并有所发展,但由于受实践的局限,其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出应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IMI,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32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IMI.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72,P56一。 的哲学探析二、创新的存在机制 有的水平和地位。理论创新的指导作用只有到了近代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 别是现代化大生产,一方面实践创新要求理论创新与其相适应,总结、提升创 新的结果,使其更趋合理性和普遍化;另一方面,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作用的 发挥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 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作用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其中之一就是通

大学生思想汇报:推进理论创新

大学生思想汇报:推进理论创新 大学生思想汇报:推进理论创新 尊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 要求入党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为此我坚持学习我党的相关理论。这让我每次学习都有新的收获。这对于我们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这30年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深刻总结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 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方向正确,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统领一切工作的

灵魂和根本。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马克思主义也要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丧失生机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指导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各种事物进行具体分析,保证了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保证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 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也是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党历来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毛泽东同志把树立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称为党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学

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这一优良学风,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深入研究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深入研究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的认识必须不断适应客观世界的变化,而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

创新能力与提高试题含答案

创新能力与提高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首先赋予创新一词以(D )意义上的特殊用法。A、社会学B、管理学C、科学D、经济学 2、( D)是国家创新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A、政策变化B、社会文化变化C、经济发展D、创新 3、创新过程是一个系统变化的过程,最终要通过( A)来实现。A、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B、技术变革C、创新产品D、组织结构变革 4、通过改变或替换原有技术或产品中的部分内容即可完成的创新是 (A )。A、小型创新B、中型创新C、大型创新D、特大型发明 5、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推广应用,实现创造发明成果的价值,这体现出创新能力的(B )特征。A、综合性B、实践性C、独创性D、坚持不懈

6、能够凭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构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打破以往的模式和框架,体现出创新能力的(C )特征。A、综合性B、实践性C、独创性D、复杂性 7、(C )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A、创造能力B、综合能力C、分析能力D、实践能力 8、能否完成重大创新,拥有( D)是一个关键。A、实践能力B、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C、组织协调能力D、创造能力 9、综合能力必须与( D)紧密配合,才能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A、想象能力B、批判能力、创造能力D、分析能力 10、(D )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击队和急先锋的角色。A、批判能力B、创造能力C、实践能力D、想象能力 11、(A )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A、创造能力B、实践能力C、想象能力D、批判能力

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试题答案

一单选 A 4.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RIZ-85中,( B )的目的是将简单问题通过物理矛盾事实上的克服得到解决。(单选) A步骤5 B步骤6 C步骤7 D步骤8 A5..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RIZ-85共有(C)个关键步骤。(单选) A5 B7 C9 D11 A 6..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RIZ-85中,(C)的主要目标是检查解决方案的质量。(单选) A步骤5 B步骤6 C步骤7 D步骤8 A4.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RIZ-85中,(D)的目的就是将由你所发现的解决方案除去面纱,获得资源的最大化应用。(单选) A步骤5 B步骤6 C步骤7 D步骤8 C1. (B )创新模式是需求拉动式模式。(单选) A第一代B第二代C第三代D第四代 C3. 从连续作用过渡到周期性作用是(A )的具体措施。(单选) A周期性作用原理B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C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原理D变害为利原理 D 3. (A )的最大的优点是可用于未来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单选) A形态分析法B德尔菲法C试错法D检验表法 D 2.(A )的最大的优点是可用于未来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单选) A形态分析法B德尔菲法C试错法D检验表法 D1,(D)的《人口论》从反面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单选) A费尔巴哈B马克思C奥格本D马尔萨斯 D 1, (B )时期,创新进一步集中于能源、交通、钢铁、化工等新的大型制造领域。 A工业革命B电气和石化产业革命C十月革命D二战 D1,(A)的最大的优点是可用于未来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单选) A形态分析法B德尔菲法C试错法D检验表 D1,(D)的《人口论》从反面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单选) A费尔巴哈B马克思C奥格本D马尔萨斯 D2. (B )的特点是通过对描述系统物—场模型的较大改变来改善系统。(单选) A第一类标准解B第二类标准解C第三类标准解D第四类标准解 F1,(B )是试错法的第二步。(单选) A猜测或尝试B反驳或排除C在错误中学习D直接得到正确结论 G4. 根据表8.2显示,不改变或仅少量改变已有系统有(A )种标准解。(单选) A13 B23 C6 D17 G4. 根据表8.2显示,简化与改善策略有(D )种标准解。(单选) A13 B23 C6 D17 H2. 和田十二法是(C)创造学研究者进行创造力开发工作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创造技法。(单选) A日本B美国C中国D英国 H2. (A )可以说是运用TRIZ最为成功的国家。( A韩国B美国C中国D英国 J 1. 焦点对象法起源于(A)的思考艺术,由哲学家康采(F.Kunze)完成了格式化。(单选) A古希腊B美国C德国D英国 J 3. 技术创新最早的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D)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单选) A斯密B马歇尔C瓦尔拉斯D熊彼特 J 4. 将一个物体放在第二个物体中,将第二个物体放在第三个物体中,以此类推是(A )的具体措施。(单选) A嵌套原理B重量补偿原理C预先作用原理D预先反作用原理 K3. 一个完整系统中,(D )协调系统内部、技术系统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单选)

底线管理理论创新纪实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申报股份公司创新奖的汇报材料 ——中建二局底线管理创新纪实 2009年是我局改革发展史上业绩非凡的一年。全局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同创历史新高。实现新签合同额556亿元,同比增长66%;完成营业额300亿元,同比增长41%;完成利润总额5.03亿元,同比增长110%。更为可喜的是,全局两级企业的管控能力大大提升,发展的水平大大提高、发展的文化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的势头依然强劲。取得骄人成绩的原因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以底线管理为主线的企业管理理念的提升,管理机制的创新起到了极大的促进效果。 一、底线管理创新的背景 2002年中建总公司提出了“整合机构、缩短管理链条,强化集约管理、减少费用支出”的工作目标和相关要求,形成的主营业务区域化的基本思路。2006年中建总公司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主营业务区域化”的要求,并先后出台了多项配套推进措施。这期间我局由于历史原因形成重点区域机构设置重叠、一般区域遍插红旗的问题十分严重,同时由于企业发展程度不高,机构整合的条件不具备,“区域化”推进不快,全局上下压力很大。中建股份各级领导对二局的区域化进程十

分关注,先后进行过指导和帮助,特别是2007年初股份公司易军总经理到二局调研时,对二局区域化推进工作提出了必须大力推进“区域化”的具体要求。为落实区域化发展的任务,局第一次党代会认真分析了制约我局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对提高我局资源配置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区域化整合目标。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分析认为影响和制约我局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均衡”和“三个不匹配”,即:内部发展不均衡,任务结构不均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与企业战略规划不匹配,经济效益与企业发展规模不匹配,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发展不匹配。这几方面的矛盾集中体现在我局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为此我局提出和部署了2009年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和目标:重点围绕局属单位的发展水平,以底线管理为主线,改变企业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企业管控能力和项目管理履约能力的提高、实现营销“三大战略”的提高、实现各单位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底线管理的基本理念 底线管理,就是在解决企业发展、经营质量、管理效能的关系中,瞄准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矛盾——“短板”,而设定底线,并通过底线标准的调整而实现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管理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业务领域,“短板”的表现会不同。因此,底线管理运用的关键要素是紧紧结合企

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的辩证关系

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的辩证关系 摘要:没有创新的理论,就没有创新的实践,从而也没有创新的成果。人类的一切创新实践活动,都源于创新理论的创立和指导。 关键词: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科技创新 Abstract:Withoutinnovativetheory,thereisno innovativepractice,so thatno innovativeachievement. Allhumaninnovativepracticeactivitycomesfromcreationandguidanceofinnovationtheory. Key words:innovativetheory;innovativeconcep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永不自满, 永不懈怠, 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1】。 既然创新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兴衰大事,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创新呢? 首先, 从理念上说, 人们很难给出创新的精确定义,它的内容非常丰富, 意义十分深远。创新不仅仅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技术开发活动以及知识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某种成果, 而且还指与这些活动相联系的某种行为、某种精神、某种事业。应该指出, 创新并非一定是全新的东西, 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出现或新的方式组合也是一种创新; 创新也并非一定是某种有形的物品, 它可以是诸如概念、思想、观念等一系列无形的东西。其次, 从创新的内容来看, 创新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其中, 观念创新是前提, 体制创新是保证, 科技创新是路径。再者, 从创新过程来看, 创新通常是指新思维的产生、新体制的确立和新的具体技术选择过程的统一和完成。就微观经济层面而言, 创新过程是一个将知识、技能、物质结合起来, 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与劳务的过程。

加强理论指导 推进工作创新

加强理论指导推进工作创新 摘要:改革创新既是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动力,也是构建高校惩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推进高校反腐倡廉改革创新应当以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前提,冲破思想禁锢和观念束缚;推进高校反腐倡廉改革创新应当以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为先导,避免理论误区和认识偏差;推进高校反腐倡廉改革创新应当以制度规范和工作创新为归宿,防止坐而论道和流于形式。 关键词:高等学校反腐倡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 改革创新既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难点所在,也是构建惩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校纪委在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同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切实把握上级决策部署的精神实质、认真借鉴兄弟高校的有益经验、深入总结学校自身的工作得失,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参加理论研讨、努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加强理论指导,并通过理论创新带动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在整体推进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同时,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纪律保障。 一、大力推进反腐倡廉理论创新 理论是指导,也是正确认识反腐倡廉建设形势任务、妥善处理服务中心工作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重大关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思想基础和认识基础。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自觉克服高等学校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纪检监察部门,只要能把上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就不错了,没有必要在反腐倡廉理论探索方面花费太多精力等思考习惯和工作定式,从理论学习、理论研讨、理论创新等方面入手,通过理论创新指导和推动制度创新与工作创新,从而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在如何增强服务中心工作意识方面,根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结合高校承担的基本职能,提出了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四个服务”,即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维护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和干部队伍健康成长服务,进而根据多年来直接参与学校中心工作的独特经历和亲身体验,提出了高校纪检监察部门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可分为间接服务和直接服务两类。间接服务是指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在工作定位上自觉服从全局、在工作思路上自觉融入全局、在工作目标上自觉贴近全局,力求实现促进改革发展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双重目标;直接服务是指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根据同级党政领导班子授权,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直接参与和推动学校中心工作。以及间接服务具有普适性,直接服务不具有普适性的观点,并力求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 在如何确立反腐倡廉新型理念方面,根据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高校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状况,提出了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的“八个摒弃、八个确立”的新型

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试题及答案

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 635法是(D)人荷力针对本国人惯于沉思的性格特点,对奥斯本的B S法进行改良而引入的一种方法。(单选) A前苏联B美国C英国D德国 4. A RIZ-85的整套理论是(A)提出的。(单选) A阿利赫舒列尔B 马歇尔C瓦尔拉斯D熊彼特 A4.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 RIZ-85中,(B)的目的是将简单问题通过物理矛盾事实上的克服得到解决。(单选) A步骤5 B步骤6 C 步骤7 D步骤8 A5..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 RIZ-85共有(C)个关键步骤。(单选) A5 B7 C9 D11 A 6..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 RIZ-85中,(C)的主要目标是检查解决方案的质量。(单选) A步骤5 B步骤6 C步骤7 D步骤8 A4.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 RIZ-85中,(D)的目的就是将由你所发现的解决方案除去面纱,获得资源的最大化应用。(单选) A步骤5 B步骤6 C步骤7 D步骤8

1.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 RIZ-85中,(A)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一个状态含糊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可准确描述的极其单一化的模型。(单选) A步骤1 4.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 RIZ-85中,(D)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了可 免费使用的可利用资隙。 (单选) A步骤1 B步骤2 C步骤3 D步骤4 4.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 RIZ-85中,(步骤3)的主要目的是获得 最终理想解IFR的未来图像。 C1.(B)创新模式是需求拉动式模式。(单选)A第一代B第二代C第三代D第四代 C3. 从连续作用过渡到周期性作用是(A)的具体措施。(单选) A 周期性作用原理B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C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原理D变害为利原理 D1,(D)的《人口论》从反面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单选) A费尔巴哈B马克思C奥格本D马尔萨斯 D1,(A)的最大的优点是可用于未来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单选) A形态分析法B德尔菲法C试错法D检验表 D2. (B)的特点是通过对描述系统物—场模型的较大改变来改善系统。(单选) A第一类标准解B第二类标准解C第三类标准解D第四类标准

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及其过程

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及其过程 一、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在企业管理中作为激发组织潜力的重要形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管理思想理论上的创新 所谓管理思想理论创新是摒弃原有的管理理论,引入现代的管理理论模式,并对现有的管理理论进行创新性地改变,也就是对管理思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管理思想理论的创新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的管理理论上升到行为科学理论。人际关系理论,激励理论,领导效能理论是行为科学理论的三要素。 2.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管理制度上的创新是打破束缚企业发展的陈旧的管理制度,建立起以激励为前提,人本化的制度。新的制度的建立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内部的创新能力。 3.管理方法上的创新 管理方法的创新是在创新的管理理论指导下,借鉴成功的先进管理模式,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之中。先进的管理模式并非都是有效的管理手段,只有对企业的管理有推进作用的才是最正确和有效的。 管理创新的思想、制度、方法三个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首先要使HJX公司的管理者打破原有的陈旧思想,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来指导企业的创新活动;其次,企业制度上的创新从根本上废除落后的管理制度,建立起一套符合HJX公司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最后,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推动下,新的企业管理方法上的创新进一步加快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创新的过程 管理创新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从无到有,从认识到认知,从认知到创新的过程,它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员工对企业原有管理模式的不满或企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而导致组织和员工在认识上与原有管理理论思想的冲突。 第二阶段是因为认识到企业现有管理手段、方法的落后,而对新的管理理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