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nt检查正常值是多少

nt检查正常值是多少

nt检查正常值是多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nt检查正常值是多少

导语:孕妇的身体健康是家人最为关心的一件事情,孕妇的身体如果出现了问题,不但会影响到自己本身而且还会影响到肚子里面宝宝的发育,所以我们建

孕妇的身体健康是家人最为关心的一件事情,孕妇的身体如果出现了问题,不但会影响到自己本身而且还会影响到肚子里面宝宝的发育,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孕妇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要定期到医院去做一下检查,nt检查是孕妇孕期必须做的一个检查,下文我们介绍一下nt检查的正常值。

做胎儿NT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在妊娠较早阶段诊断染色体疾病和发现多种原因造成的胎儿异常。那么,NT检查结果应该怎样看呢?

专家表示,在怀孕11~14周期间,如果胎儿是“唐氏儿”或者是心脏发育不好的话颈项透明层会增厚。颈项透明层增厚与胎儿染色体核型、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其他结构畸形有关,颈项透明层越厚,胎儿异常的概率越大。

当然,作为一种初筛手段,NT检查只能评估宝宝患有唐氏综合征及其它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不能确切判断你的宝宝是否染病,但是可以帮助孕妈妈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下一步的诊断性检测,比如羊水穿刺。

一般在医院做NT检查,结果是可以马上知道的。在检查结果报告单中,能够看到宝宝颈后透明带的厚度值。最终测量值小于3毫米为正常,超过3毫米则要考虑进行进一步检查,如羊水穿刺等。

如果颈后透明带较厚,并不意味着宝宝一定有问题。一些正常宝宝的液体也较多。当超过3厘米之后,颈后透明带越厚,宝宝患病的风险越高。

据有关资料统计,NT检查合并母亲年龄筛查,再配合母血筛查,唐

各种检查正常值

各种检验检查的正常值和注意事项 一、红细胞计数(简写RBC) 1.正常值 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 6.0—7.5×1012/L 2.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最常用的是做为检查贫血的主要指标。 (1)红细胞增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a.相对增多:在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时、多尿、长期不能进食者,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可以出现相对地增多。 b.绝对增多:在某些正常情况下因缺氧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多,如:由平原移居高原生活或剧烈地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后及新生儿均可出现红细胞增多。此外,红细胞增多还见于一些疾病,如:严重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如:妊娠中、后期的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二、血红蛋白测定(简写Hb) 1.正常值: 男性:120—160g/L;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2.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常与红细胞计数同步进行,其增高与减少的临床意议与红细胞计数同。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三、白细胞总数(简写WBC) 1.正常值 成人:4—10×109/L ;6个月至2岁婴儿: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2.临床意义:

(1)增多:白细胞总数增多,是检查体内感染的主要指标之一,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在急性大出血、严重的损伤和急性中毒等也可见到。还有白血病和某些恶性肿瘤, 白细胞均有增多。此外,在某些正常情况下也可以见到白细胞增多,如:新生儿、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以及剧烈运动或劳动后,寒冷、饱餐或淋浴之后等等。 (2)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临床上最常见于某些特殊感染,如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等)、伤寒,疟疾等。在某些中毒、长期接触放射线、影响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抗癌药物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会出现白细胞总数的减少。 四、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简写ESR) 1.正常值: 魏氏法: 男性:0~15毫米/小时;女性:0~20毫米/小时 2.临床意义: (1). 增快:血沉加快时,一般多表现为风湿性疾病和结核病的活动期,也可以见于恶性肿瘤、心肌梗塞、急性感染、慢性肾炎、结缔组织疾病以及严重贫血等多种疾病。另外,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或50岁以上的正常人的血沉均可稍有增快。 (2). 减慢: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及过敏性疾病等。此外,室温过低或血液抽取后放置时间过久,也会出现减慢。 五、血小板计数与出血时间、凝血时间 血小板计数(简写PLT) 血小板计数是观察机体止血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200—400×109/L) 1. 增加: 可以出现在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正常人在运动和进餐后, 可以出现血小板增多; 有很多疾病表现血小板的增多, 如: 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或肾病综合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期、恶性肿瘤、以及急性化脓性感染等。

各种检验正常值

一、常规项目 1、红细胞计数(RBC)男(4.4-5.7)×1012/L;女(3.8-5.1)×1012/L;新生儿(6-7) ×1012/L 儿童(4.0-5.2)×1012/。RBC↑,见于真性经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RBC↓,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2、血红蛋白(Hb、Hgb)男120-165g/L女110-150g/L。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 与红细胞计数基本相同 3、血小板计数(PLT BPC)(100-300)×109/L。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 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大手术后(2W内)等。减少①遗传性疾病。 ②获得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 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 4、白细胞计数(WBC)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 增多:若干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以及大面积烧伤等。WBC减少:感冒、麻疹、伤寒、副伤寒、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脾功能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射、激素治疗以及多种药物等。 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各种中毒、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5、出血时间(BT)1-3min;凝血时间试管法5-12min;凝血时间玻片法1-4min 6、红细胞沉降率(ESR):男性小于15mm/h、女性小于20mm/h。增块:①生理性、 运动、月经期、妊娠3月以上(直至分娩后3W)60岁以上高龄。②病理性:各种炎症。 风湿热活动期、结核活动期、组织损伤及环死持续2-3W,以肌梗死发病1W左右,恶性肿瘤。 7、尿比重:1.003-1.030晨尿大于 1.020、24小时尿为 1.015-1.025、婴儿 1.002-1.006。升高见于心衰、高热、脱水及急性肾炎等。降低见于过量饮水、慢性肾炎 及尿崩症等 8、酸碱反应PH:4.5-8多数PH约6夜间尿较昼间尿为酸,尿液HP值升高见于进食 大量植物性食品,尤其柑桔类水果,无缺钾的代谢性碱中毒,持续呕吐,呼吸性碱中毒、尿路感染,餐后,肾小管酸中毒等。PH值减低见于饮食大量动物性食品,缺钾性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 9、尿酮体定性:阴性㈠,增加,糖尿病、酮酸症、丙醇或乙醇中毒、饥饿、禁食、脱水等 10、谷丙转氨0~40单位/升:升高见于肝炎、心肌炎及多发性肌炎。 11、总蛋白60克~80克/升:降低,见于营养不良,肝功能障碍蛋白质合成减少, 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烧伤等 12、白蛋白35克~55克/升:降低,见于营养不良、肝脏合成功能障碍,尿中大 量丢失,如肾病综合征 13、球蛋白20克~29克/升:升高,见于结缔组织疾病,肝脏纤维化,骨髓瘤 14、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1.5~2.5:1:降低,见于肝脏纤维化 15、血清葡萄糖3.60~6.10毫摩尔/升:升高见于糖尿病、摄入高糖食物、应激状态。 16、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e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b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大全

(一)血常规 红细胞(RBC)成年男性:(~)×1012/L 成年女性:(~)×1012/L 新生儿:(~)×1012/L 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l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WBC)成人:(~)×109/L;新生儿:(~)×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5% 嗜碱粒性细胞:O%~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血小板(PLT)(100~300)×109/L (二)尿常规 1.酸碱度(pH)5~8 2.比重(SG)~ 3.尿蛋白(Pro)定性定量试验Pro定性:阴性(neg),Pro定量≤O.15g/24h 4.葡萄糖(Glu)定性:阴性(neg)、糖定量:</24小时(0.5g/24小时) 5.酮体(Ket)阴性(neg) 6.胆红素(Bil)和尿胆原(Ubg)均为阴性(neg) 7.亚硝酸盐(Nit)阴性(neg) 8.白细胞(Leu)<25/μl 9.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潜血试验)(Ery或OB)≤l0/μl 10.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HP(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3/HP(每高倍镜视野) (三)粪常规 1.颜色黄褐色成型便 2.镜检 (1)白细胞:正常粪便不见或偶见; (2)红细胞:正常粪便无红细胞; (3)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4)虫卵。 3.粪便潜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OBT)正常粪便OBT阴性。 (四)痰液检验 一般性状检查正常人痰液呈无色或灰白色。 化脓性感染时呈黄色; 绿脓杆菌感染时呈黄绿色;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血液检查 红细胞成年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5)×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白成年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N 50~70% E 0.5~5% B0~1% L20~40% M3~8% 血小板(100~300 )×109/L 红细胞比容男0.4~0.5 女0.37~0.48 红细胞平均指数MCV82~92fl MCH27~31pg MCHC320~360g/L 出血时间Duke法 1~3min 凝血时间试管法 4~12min 凝血酶原时间11~13s 网织红细胞0.5%~1.5% 平均1%新生儿2%~6% 红细胞沉降率男0~15mm/h 末女0~20mm/h末 尿液检查 颜色淡黄色 尿量1000~2000ml/24h 平均1500ml/h 比重最大变动范围 1.003~1.030以上 一般变动范围 1.015~1.025 晨尿 1.020左右 尿沉渣检查 红细胞 0~偶见/HP 上皮细胞 0~少量/HP 白细胞<5/HP 透明管型 0~偶见/LP 12小时沉渣计数(Addis计数) 白细胞<1000000 /12h 红细胞<500000/12h 管型<5000/12h 1小时尿细胞计数 白细胞男<7×104/h女<14×104/h

红细胞男<3×104/h女<4×104/h 中段尿培养菌落形成单位(CFU) 杆菌:>105CFU肯定为感染 球菌:>103CFU肯定为感染 尿葡萄糖定性(—)定量斑氏法 0.1~0.9g/d 尿蛋白定性(—)定量<150mg/24h 尿蛋原 稀释试验<1∶20 定量 0~5.9mol/L(0~3.5mg/d) 尿酮体试验定性(—) 尿胆红素试验定性(—) 尿妊娠试验定性乳胶法(—) 粪便检查 颜色:黄褐色量100~300g/日细胞(上皮细胞或白细胞)0~偶见/HP,食物残渣、大量植物细胞、淀粉颗粒、肌纤维等。隐血试验阴性。 血清蛋白测定 总蛋白60~80g /L 白蛋白40~55g/L 球蛋白20~30g/L A/G比值 1.5:1~2.5:1 甲胎蛋白(α-FP,AFP)0~25μg/L (0~25ng/ml)血清C反应蛋白(CRP) 单向免疫扩散法〈8mg/L 尿素氮成人3.2~7.1 mmol/L 儿童1.8~6.5 mmol/L 尿酸119~238μmol/L 肌酐全血88.4~176μmol/L 血清男性53~106μmol/L 女性44~97μmol/L 血糖(空腹) 全血(Folin-吴法)4.4~6.7(80~120 血清(邻甲苯胺法)3.9~6.4 mmol/L(70~110 mg/dl) 血钾(K+)4.1~5.6 mmol/L(4.1~5.6 mEq/L) 血钠(Na+)135~144 mmol/L(135~144 mEq/L) 血钙(Ca2+) 2.2~2.7 mmol/L

常见检验正常值及意义

常见检验正常值及意义

————————————————————————————————作者:————————————————————————————————日期:

血常规正常值 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1~5岁儿童约为8000~11000。 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成人女性350~450万;新生儿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13.5~15克%;女性12~14.5克%。 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12毫米以下;成人男性15毫米以下;成人女性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时儿童2~10毫米,成人男性0~8毫米,成人女性0~10毫米。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30万。 6.出血时间:1~5分钟。 7.凝血时间:A、试管法4~12分钟;B、毛细血管2~4分钟;玻片法2~8分钟。 8.蛋白质:总量6~7.5克%;白蛋白3.5~4.8克%;球蛋白2~3克%;白蛋白/球蛋白3.8~4.8克%。 9.葡萄糖:成人80~120毫克%;儿童80~100毫克%。 10.总胆固醇:成人100~230毫克%;6岁以上儿童130~200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毫当量/升或40~150毫克%。 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2~40卡门氏单位。 13.肝功能:黄疸指数2~6单位;总胆红素0.1~1毫克%;麝香草酚浊度0~6 单位;硫酸锌浊度2~12单位 血常规(二) 白细胞分类(DC)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B):0%~1%。

常见化验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009-05-10 19:41 常见化验检查得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口测定 红细胞计数(简写RBC) 1、正常值 男性:400?550 万/mm3 (4、0—5、5X1012/L) 女性:350?500 万mm3 (3、5_5、0X1012/L) 新生儿:600?700 万mm3 (6、0—7、5X1012/L) 2、临床意义:红细胞讣数最常用得就是做为检查贫血得主要指标。 (1)红细胞增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相对增多:在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时、多尿、长期不能进食者,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可以出现相对地增多。 b、绝对增多:在某些正常情况下因缺氧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 多,如:由平原移居高原生活或剧烈地体力劳动与体育运动以后及新生儿均可岀现红细胞增多。此外,红细胞增多还见于一些疾病,如:严重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如:妊娠中、后期得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血红蛋口测定(简写Hb) 1、正常值: 男性:12?16 克(120—160g/L) 女性:11 ?15 克(110—150g/L ) 新生儿:17?20 克(170—200g/L ) 2、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常与红细胞讣数同步进行,其增高与减少得临床意议与红细胞讣数同。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口细胞总数(简写WBC) 1、正常值

成人:4000~10000/mm3 (4—10X10g/L ) 6 个月至2 岁婴儿:11000?12000/mm3 (11—12X10g/L )新生儿:15000?20000/mm3 (15—20X10g/L ) 2、临床意义: (1)增多:白细胞总数增多,就是检查体内感染得主要指标之一,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特别就是化脓性感染。在急性大出血、严重得损伤与急性中毒等也可见到。还有白血病与某些恶性肿瘤,口细胞均有增多。此外,在某些正常情况下也可以见到白细胞增多,如:新生儿、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以及剧烈运动或劳动后,寒冷、饱餐或淋浴之后等等。 (2)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临床上最常见于某些特殊感染,如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等)、伤寒,疟疾等。在某些中毒、长期接触放射线、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得药物、抗癌药物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也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得减少。 口细胞分类讣数(简写DC) 1、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简写\) 杆状核:3?5% 分叶核:55?63% 嗜酸性粒细胞(简写E):l?3% 嗜碱性粒细胞(简写B) :0?1% 淋巴细胞(简写L):25?35% 单核细胞(简写M): 3?8% 2、临床意义: ⑴嗜中性粒细胞得增多或减少与白细胞总数得临床意义相同。 (2)嗜酸性粒细胞得增多,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或其她过敬性疾病,如:食物过敬、接触过敬、药物过敬等、寄生虫病如蛔虫病以及某些皮肤病等。减少见于某些特殊感染如伤寒,或在使用某些激素得治疗期间。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放疗、化疗后得病人。 (4)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或某些特殊急性传染病。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血液病或急性感染得恢复时期。

儿科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参考值

儿科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参考值 一、小儿各年龄血液细胞成份平均正常值 项目第 1日 第 2~7日 2 周 3 个月 6 个月 1~2 岁 4~5岁8 ~ 1 4 岁 红细胞(×1012) 5. 7~6.4 5.2 ~5.7 4 .2 3 .9 4. 2 4.3 4.44 .5 (×109/mm3) 5. 7~6.4 5.2 ~5.7 4 .2 3 .9 4. 2 4.3 4.44 .5 血红蛋白(g/L)1 86~ 195 163 ~180 1 50 1 11 12 3 1181341 3 9 (g/dl)1 8.6~ 19.5 16. 3~18.0 1 5.0 1 1.1 12 .3 11.813.41 3. 9 红细胞压积(%)5 3 (4) 3 3 4 3737404 1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fl) 1 09 (1) 03 8 1 8385919 2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pg) 3 5 (3) 4 2 9 2829303 1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3 2 (3) 4 3 3 3332333 4 红细胞平均直径(μm)8. 0~8.6 (7) .7 7 .3 … … 7.17.2… … 有核红细胞(/100白细胞) 3 ~10 3~ 10 000000 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3 0 .3 1 .5 0. 5 0.50.5… …

8 8 5 2 3 6 0二小儿各年龄血小板(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正常值 分组BPC (×109/L)MPV(fl) G 95%正常范围x±s 0~14天207100~4237.8±0.7 15天~288145~5718.4±1.5 1岁~195119~3209.2±1.4 3岁~17899~32010.0±1.4 7~14岁15181~28511.7±1.8成人13084~20112.2±1.1 三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 项目标本 正常值 旧制单位国际单位换算系数

血常规正常值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红细胞计数(RBC)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2.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重度贫血,HbL<30g/L;重度贫血,Hb在31~60g/L;中度贫血,Hb在>61~90g/L;轻度贫血,Hb在>90g/L与低于正常参考的下限之间。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3.血细胞比容(HCT)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 男40%~50%; 女35%~45%。 4.白细胞计数: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参考范围】 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5.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0.5~0.7(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B0~0.0l(0~1%) 淋巴细胞L0.20~0.40(20%~40%) 单核细胞M0.03~0.08(3%~8%)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Ⅰ血细胞分析 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170~200g/L;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 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 女性86.5~111.8g /L ⑵红细胞(RBC):新生儿(6.0~7.0)×10*12/L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⑶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⑷血小板(PLT):(100~300)×10*9/L ⑸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0.5%-1.5% ⑹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百分率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 0.005~0.05 (0.5%~5%)(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001 (0%~1%)(0~0.1)×10*9/L 淋巴细胞(LYMPH) 0.20~0.40 (20%~40%)(0.8~4.0)×10*9/L 单核细胞(MONO) 0.03~0.08 (3%~8%)0.12~0.8)×10*9/L

⑺血细胞比容(Hct):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⑻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4pg 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32%~36%) ⑾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 <14.5% 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万/mm【0.01】 女:(3.5~5.0)×1012L(350~500万/mm【0.01】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0.001】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血常规各项检查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0.0~0.1 ×109/L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大全

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正常值 (一)血常规 红细胞(RBC)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l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粒性细胞:O%~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血小板(PLT)(100~300)×109/L (二)尿常规 1.酸碱度(pH)5~8 2.比重(SG)1.015~1.025 3.尿蛋白(Pro)定性定量试验 Pro定性:阴性(neg),Pro定量≤O.15g/24h 4.葡萄糖(Glu)定性:阴性(neg)、糖定量:<2.8mmol/24小时(0.5g/24小时) 5.酮体(Ket)阴性(neg) 6.胆红素(Bil)和尿胆原(Ubg)均为阴性(neg) 7.亚硝酸盐(Nit)阴性(neg) 8.白细胞(Leu)<25/μl 9.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潜血试验)(Ery或OB)≤l0/μl 10.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HP(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3/HP(每高倍镜视野)(三)粪常规 1.颜色黄褐色成型便 2.镜检 (1)白细胞:正常粪便不见或偶见; (2)红细胞:正常粪便无红细胞; (3)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4)虫卵。 3.粪便潜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OBT)正常粪便OBT阴性。 (四)痰液检验 一般性状检查正常人痰液呈无色或灰白色。 化脓性感染时呈黄色;

门诊常用化验正常值

项目正常值 静脉血 ALT (谷丙转氨酶)0一4O IU/L AST (谷草转氨酶)0一45 IU/L TP (总蛋白)60一80 g/L ALB (白蛋白)35一55 g/ ALP (碱性磷酸酶)40一160 IU/L GGT (丫.谷氨酪转肽酶)0一50 IU/L TBIL(总胆红素)1.7一2.0 umol/L DBIt(直接胆红素)0一6.0 umol/L Crea(肌酚44一133 umol/L Ua (尿酸)90一360 umol/L UREA(尿素氮)1.8一7.1 mmol/L GLU (血糖)3.61一6.11 mmol/L TG (甘油三脂0.56一1.7 mmol/L GHO (胆固醇)2.84一5.68 mmol/L Mg (血清镁)0.8一1.2 mmol/L K (血清钾)3.5一5.3 mmol/L Na (血清钠)136一145 mmol/L CL (血清氯)96一108 mmol/L Ca (血清钙)2.2一2.7 mmol/L P (血清磷)2.2一2.7 mmol/L Fe (血清铁)10.7一27 umol/L NH (血清氨)0一58 umol/L CO2 (二氧化碳)21一31 mmol/L CO2Cp(二氧化碳结合力)2O一30 mmol/L CO (一氧化碳定性)(一) HBDH (a羟丁酸脱氨酶90一22O IU/L CPK (磷酸肌酶激酶)25一170 mmol/L LDW (乳酸脱氢酶)40一100 mmol/L CPK-MB (激肌酸激酶同功酶)0一16 A/G (血清白/球蛋白)3.5一5.5/2-3g HDL (高密度脂蛋白〕1.14一1.91 mmol/L VLDL(低密度低蛋白)0.11一0.34 mmol/L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1一3 mmol/L CRP (C反应蛋白)(一) IgA (免疫球蛋白)0.9一4.5 mg/ml IgG (免疫球蛋白)9一23 mg/ml IgM (免疫球蛋白)0.8一2.2 ml SF (铁蛋白)20一200 ng/ml α (蛋白电脉)3一4.9 % β (蛋白电脉)3.1一9.6 % γ (蛋白电脉)6.6一13.7 %

血常规正常值参考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 3:血红蛋白浓度(HB)(参考值:120~160),(单位:g/L) 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 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 9: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 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参考值:43~76),(单位:%) 12: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9/L) 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15: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1~14.5),(单位:%)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 红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血红蛋白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白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一、常规项目 检验项目英文缩写正常值范围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 RBC 男(4.4-5.7 ×1012/L 女(3.8-5.1 ×1012/L 新生儿(6-7 ×1012/L 儿童(4.0-5.2 ×1012/L RBC ↑ ,见于真性经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 RBC ↓ ,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 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血红蛋白 Hb 、 Hgb 男 120-165g/L 女 110-150g/L 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基本相同 红细胞压积 PCV 或 HCT 男性 0.39-0.51 女性 0.33-0.46 PCV ↑ 脱水浓缩, 大面积烧伤, 严重呕吐腹泻, 尿崩症等。PCV ↓ 各种贫血,水中毒,妊娠。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80-100fL MCV 、 MCH 、 MCHC 是三项诊断贫血的筛选指标。平均细胞血红蛋白 MCH 27-32Pg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0-360g/L 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 ·c 成人 0.5%-1.5% Ret ·c ↑ 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Ret ·c ↓ 肾脏疾病,分内泌疾病,溶血性贫血再生危象,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 PLT BPC (100-300 ×109/L ↑ 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大手术后(2W 内等。

血小板计数 PLT BPC (100-300 ×109/L 减少①遗传性疾病。②获得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 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另有阿斯匹林、抗生素药物过敏等。 白细胞计数 WBC 成人(4-10 ×109/L 儿童(5-12 ×109/L 新生儿(15-20 ×109/L 增多:若干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以及大面积烧伤、尿毒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白血病、类白血病、恶性肿瘤、组织坏死、各种过敏、手术后、尤以脾切除后为甚等。 WBC 减少:感冒、麻疹、伤寒、副伤寒、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粟粒性 结核、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脾功能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射、激素治疗以及多种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癫痫病、抗甲状腺药、抗疟药、抗结核药、抗糖尿病药物等。 白细胞计数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期、分娩期、月经期、餐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日光浴、紫外线照射、神经过度紧张、恐惧、恶心、呕吐。 白细胞分类计数 WBC 、 DC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1%-5% 分叶核 50%-70% 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 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结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 0.5%-5.0%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 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各种检验正常值

一、常规项目 12 12 12 1 红细胞计数(RBC 男(4.4-5.7 ) X10 /L ;女(3.8-5.1 ) X10 /L ;新生儿(6-7 ) X10 /L 儿童 (4.0-5.2 ) X1012/。 RBCT,见于真性经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RBQ, 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2、血红蛋白(Hb Hgb)男120-165g/L女110-150g/L。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 计数基本相同 9 3、血小板计数(PLT BPC (100-300 ) X10/L。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 2 月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大手术后(2W内)等。减少①遗传性疾病。②获得 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 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 4、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 ) X109/L、儿童(5-12 ) X109/L、新生儿(15-20 ) X109/L 增多:若干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以及大面积烧伤等。WBC减少:感冒、麻疹、伤 寒、副伤寒、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脾功能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射、激素治疗以及多种药物等。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各种中毒、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5、出血时间( BT)1-3min ;凝血时间试管法 5-12min ;凝血时间玻片法 1-4min 6、红细胞沉降率(ESR :男性小于15mm/h女性小于20mm/h,增块:①生理性、运动、月经期、妊娠3月 以上(直至分娩后 3W 60岁以上高龄。②病理性:各种炎症。风湿热活动期、结核活动期、组织损伤及环死持续2-3W,以肌梗死发病1W左右,恶性肿瘤。 7、尿比重: 1.003-1.030 晨尿大于 1.020 、 24 小时尿为 1.015-1.025 、婴儿 1.002-1.006 。升高 见于心衰、高热、脱水及急性肾炎等。降低见于过量饮水、慢性肾炎及尿崩症等 8、酸碱反应PH 4.5-8多数PH约6夜间尿较昼间尿为酸,尿液HP值升高见于进食大量植物性食 品,尤其柑桔类水果,无缺钾的代谢性碱中毒,持续呕吐,呼吸性碱中毒、尿路 感染,餐后,肾小管酸中毒等。PH值减低见于饮食大量动物性食品,缺钾性代谢性碱中 毒,呼吸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 9、尿酮体定性:阴性㈠,增加,糖尿病、酮酸症、丙醇或乙醇中毒、饥饿、禁食、脱水等 10、谷丙转氨0?40单位/升:升高见于肝炎、心肌炎及多发性肌炎。 11、总蛋白60克?80克/升:降低,见于营养不良,肝功能障碍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丢失过多,如 肾病综合征、烧伤等 12、白蛋白 35 克? 55 克/ 升:降低,见于营养不良、肝脏合成功能障碍,尿中大量丢失,如肾病综 合征 13、球蛋白 20 克? 29克/升:升高,见于结缔组织疾病,肝脏纤维化,骨髓瘤 14、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 1.5 ?2.5:1 :降低,见于肝脏纤维化 15、血清葡萄糖 3.60?6.10 毫摩尔 /升:升高见于糖尿病、摄入高糖食物、应激状态。 16、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e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b 乙型肝炎e抗 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17、钠( Na+) 135?145 毫摩尔 /升:升高是由脱水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引起,降低由摄入不足、 呕吐、腹泻及大汗引起 18、钾( K+) 3.5 ?5.3 毫摩尔 / 升:升高由高钾饮食、肾衰、溶血及严重挤压伤引起,降低由摄 入不足及服用利尿剂引起 19、氯( Cl- ) 96?108 毫摩尔 / 升:升高由肾衰及尿路梗阻引起,降低由使用利尿剂引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