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与信仰

道德与信仰

道德与信仰
道德与信仰

道德与信仰

新中国走到今天已经是第63个年头,改革开放也已经进行了30多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我们的经济总量跃升为第二位,成为名符其实的金砖国家。然而,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发展有点竭泽而渔。一方面我们的环境被严重破坏,资源在大量浪费,另一方面,新时代下我们的道德信仰在逐步缺失,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信息透明化的加强,我们看到的社会阴暗面越来越多,见到了越来越多的不和谐现象。那么我们就要看看这些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那么具体层面上来讲,有以下四点:思想教育空白。有一个典故就是当年亚当斯密写完《国富论》这本书的同时也写了道德情操论。简单一点说就是关于叫人赚钱和赚钱的同时给别人带来好处。可是我们今天在中国却看到的是国富论大行其道,而道德情操论鲜有人问津。我们看一看美国高中生必读书目,他们的书籍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杰弗逊的独立宣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一系列教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关心一个国家,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书籍。增加人们的信仰。所以你看美国很多的笑话都是政治笑话,事实笑话,我们有的时候没法理解他们笑什么,甚至听不懂他们说的是啥。这就很正常了。因为我们从来不关心这些。我们国家都是天天数理化,然后就是做题目考试做题目考试。忽略了对于一个孩子的关于社会,国家的教育。所以我们很多的现在的人对于国家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一无所知。然后就会导致一些很不理智的举动。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过去,就是因

为要总结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充分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阶段,才能够理智的对待一些问题。就像前些日子的在日本车事件,我们那么多人不由分说走上街头打砸抢烧,结果呢,损失的还是我们的经济和财富。而且,我们的信息太过不透明,虽然说近几年网络的普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是我们欣喜的透明度还是不够,这就容易是民众产生恐慌的情绪,产生过激行为,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社会的快速转型:我们经历了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成两位数增长,社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加快。消费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通货膨胀对于平民财富的掠夺和一些所谓社会精英将掠夺来的财产分配的过程所导致的收入不均的现象。春秋时期的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

因而我们首先要看的就是在物质方面的原因。(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Gini,1884-1965)于1912年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 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1]

国际上,通常把0.4(用来测定社会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基尼系数的一个数值)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基尼系数应保持在0.2-0.4之间,低于0.2说明社会动力不足,高于0.4表明社会不安定。)我国2010年基尼系数为0.61。说明我们国家的物质分配极度不合理。特别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我们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使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通过经济危机呈放大状态,从而使人民的心理产生病态,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这种心态更加容易凸显(。去年1-12月,我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367855亿元,同比增长21.5%;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2556.8亿元,同比增长12.8%。)但是国企的利润上缴却是天方夜谭,中石油甚至屡次传出亏损的消息,国内中石油股票套牢了大批股民,却在国外对股东发方高额分红。中石油交易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公司在年报中写,他们将把利润的45%拿出来进行分红。”这让遍览企业年报的巴菲特吃惊,环顾全球,其他大的石油公司之中,这样陈于书面的慷慨还是孤例。这颗“定心丸”让老谋深算的巴菲特不惜拿出38亿港元,冒险砸向当时还不够熟悉的中石油结果大赚35亿美元。同时国企的大规模采购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新疆中石油分公司一次采购数辆高价车,却对民众说亏损。这不能不然人怀疑。本应为社会谋福利的共和国长子(国企)成了大少爷,穷奢极欲。却成了而对应的是,我们的养老资金缺口加大,去年14省养老金缺口累计近千亿。

城镇人口的增加直接导致的是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可是城市空间有限,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打工人员融入社会很难。所以会导致城镇原住民和外来人员的矛盾激化。增加犯罪率。特别是近几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大量人失业。去年大约有2200万人失业,而失去工作就意味着失去经济来源,那么没有了经济来源的他们也就没有了生活保障,同时我们的社会保障还很不完善,所以就会出现犯罪现象。

第三,信息环境混乱。我记得有一个案件说的是:有一个年轻人在帮助一个被车撞到的一个老奶奶的以后被老奶奶反咬一口说是小伙子撞得他,而事实上小伙子只是一个路人。媒体得知这么一件事后连篇累牍的报道,但是当一个新加坡的媒体人知道后却表示遗憾。说媒体报道头条并没错。可是为了报头条不能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这么一报道,那么后果是什么。是所有人见到老奶奶都不去救。后者都持观望态度,那么我们的社会汇成什么样子呢。然后就出现了小月月事件。小月月事件固然不能全归因于这件事。但至少能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的媒体环境很不好。一方面官方媒体对一些事情含糊其辞,增加了人们的猜疑,同时加大了对官方的不信任,(中华慈善会48亿支出,小数点,郭美美,财经郎眼,宁夏卫视,郎咸平。)那么就去关注私人媒体另一方面,私人民间媒体为了增加销量和知名度,为了节目效果,夸大事实。加大了对观众的误导。

第四,社会体制不完善。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重点对于经济制度进行改革,但忽略了政治层次的改革,这样确实有他的优点,可以使我们的中心放在经济上来,很快的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可以减少社

会矛盾。联想前老总柳传志就说,不能一人一票要精英治国。菲律宾民主化进程正是县政治领域改革,结果导致经济疲软,一直无法取得较大成绩。经济基础决定上册建筑,我们今天外汇储量世界第一,黄金储量世界第四,我们还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了较深的经济基础,同时,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我们的增长率已经到了7.5。体制僵化,国企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部门。有经济学家说我们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更像是一个政客而不是经济学家。我们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向国企倾斜,但是国企却并么有交出满意的答卷效率低下同时,官员贪污腐败,效率低下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财产公示)(公务员考试)所以,我们的社会体制出现诸多弊病。权力的过度集中和思想观念的陈旧导致我们国家现行体制出现诸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所以,我们的民众才会出现冷酷,道德迷失的现象。

作为一个本来就缺少普遍信仰的国家,我们的思想根源很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缺少长期性的自己的一种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同时我们的法律意识很单薄,传统的道德理念在人么心中有很深的影响,并且有时会与法律相冲突,所以,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信仰对象,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才是当务之急。

信仰与道德

信仰与道德 视点:如何用道德的力量构筑大国之魂 编者按: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道德滑坡现象却日益突出,食品安全、医疗贿赂、官商贿赂、诚信缺失、行为失范……当前,这些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的讲话中讲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于1989年1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世界宗教和平会议第五届大会上指出:“佛教所强调的慈悲、平等的精神,对于提高人类道德的情操,促进人类和平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文化、制度、教育相比较,信仰,尤其是佛教信仰对道德建设的独特价值在哪里?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惟贤长老:一、宗教信仰提倡抑制私欲和贪心,可以淡化某些人一味追求钱财而忽视道德的倾向。二、宗教的自督、自责、自尊的戒律,提倡仁慈、悲悯,有助于社会的稳定,降低社会的犯罪率;三、宗教主张物我一体,普敬飞潜动植物,可以创造和谐优美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四、宗教的利他主义无我精神,可以使人们崇尚理性,从善去恶,提高道德修养,有助于社会融洽祥和。……详细 净慧长老:佛教认为,不仅持戒是道德修养,修定和修慧同时也是道德修养。慧力和定力的提高,同时就是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力量的提高。道德的本质——自律,既是戒(远离恶法,持行善法),又是定(安住善法,心不动摇),又是慧(念念观照,处处自觉),是戒定慧的统一。……详细 纯一法师:尤其重要的是,佛教经典中关于“心”的教义与智慧,可以直接对治呈下堕趋势的人类道德,并挽救物化的人类命运。救世始于净心,始于净心的信仰与修持。……详细 杨曾文教授:佛教自成立以来在面对社会实施的各种教化中,最重视的是从思想上进行教化,也就是净化人心,引导信众自我净心。那么,佛教以什么来净化人心呢?自然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主要是佛教哲理和伦理。……详细 凯朝博士:只讲信仰和道德,不了解其内涵的话,这个社会还是和谐不了。以佛教的观点来讲,信仰首先必须要了解因果关系。那什么是因果关系呢?那就要追溯源头:我是谁?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我是怎么长大成人的;我的父母是谁?我的国家等问题。还有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们要时时刻刻心存一种感恩,要知恩,不要忘恩;要感恩,不要以德报怨;……详细

道德感悟 演讲稿

道德感悟演讲稿 道德感悟演讲稿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 “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也有人说: “生命如水,撞击岩石能溅出美丽的水花;跌下悬崖则形成壮观的瀑布;即使在平坦的地面,亦是点点滴滴,奉献万物”。我觉得,如果用这两种事物比喻教师,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因此我愿做绿叶,奉献无言;我愿化水滴,润物无声。回首多年的教学生涯,我的内心一直被一种幸福充盈着。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我也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请允许我用最朴实的话语讲述我教学工作中的点滴感悟。 一、让教育充满爱,以心灵赢得心灵。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首先应该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对自己的学生倾注满腔的热爱。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 “教育的全部艺术在于对学生的爱”。离开了师爱,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而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十几年来,我全面关心爱护学生,视学生如兄弟姐妹,和学生做最真诚的朋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常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激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教育他们具有开阔大度的胸襟。我曾教过一名叫王涛的学生,父母离异了,他很受打击,意志消沉,成绩下滑。我得知情况后,及时找他谈心,开导她,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很多

很多,但是并不能因为自己生活的境遇不好,就怨天尤人,就觉得上天待自己不公,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笔很好的精神财富,是对人生的经历的一次丰富,是磨练意志的一次考验,要学会在逆境中生存。通过多次的和他交心谈心,从而化解了他心中的包袱。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市重点高中。此外,学生生病后,我带他上医院,亲自守护在病床前;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同学,我总是热心予以资助,鼓励他们安心学习。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让人开心的是,真情确有回报,我以自己的真诚和爱心,赢得了班上学生的绝对信任。 二、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其次,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养。以前,我总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就够用了,加之工作繁忙,忽略了理论学习,后来在区教育局组织的“分层拓展”系列读书活动中,我先后读了《爱心与教育》、《国际教育新理念》、《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等,并撰写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与心得。其中给我感动最深的是《爱心与教育》中对“后进学生”的认识和转化,李镇西的教育的艺术性使我的认识发生了很大转变,视野得到开拓,理论得以更新,更让我对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深深明白: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该是一条河。”因此,不管平时有多忙,我总会挤出时间来学习。我自费订阅了等多种杂志,并参与了学校及盛市的多个课题研究工作。我不懈地努力,不停地汲取,力求把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十几年来,我有数十篇教学论文获国家级、省市级奖,参加了六本国家级教辅用书的编写,并于08年获“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诚信与道德信仰1400字

诚信与道德信仰1400字 《清稗类钞·敬信类》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蔡嶙的人向一位朋友借了一千两黄金,没打借条。不多年,朋友去世了,他就把朋友的儿子叫到家,把一千两黄金还给他。但朋友的儿子很惊愕,坚决不受,笑道:“没有这回事,父亲没有留给我借条,也没有口头告诉我有这事。”蔡嶙说:“借条就在我心里,不在纸上,心中的诚信才是根本,你父亲知道我是个讲诚信的人,才没有告诉你。他如此相信我,我又岂能失信呢?”最后还是把黄金还给了他。该故事发人深思之处在于蔡嶙所言,借条、契约、合同等外在的法律性约束固然很重要,但人心中的诚信更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没有道德上的“慎独”自律,就可能去钻外在的、法律的空子,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置法律义务于不顾。 人们对道德规范的敬重,人们心目中的诚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严,就是人们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它要解决的是“我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我应该怎么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应该怎么做事?二是我应该怎么做人?二者不可分割,后者比前者更根本,且要通过前者表现出来。道德信仰涉及这两个方面,但其核心是第二个方面。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理想目标的确认和笃信,是对怎样做人的设定,是对理想人格的设定。道德信仰以人格来证明或显示人性的神圣和尊严,显示人的价

值。一种道德信仰的确立,代表着一个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又是对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观念、道德动机的整合,从而将人们的各种关于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高低有序的道德价值观系统,成为规范一个人全部人生活动和行为选择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为一个价值系统整体,道德信仰又对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所说的“诚”是真实无欺的意思。天是真实无欺的,人也应该追求真实无欺。达到至诚就能使人感动,达不到至诚就不能使人感动。荀子也重视“诚”,认为“诚”是所有德行的基础。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把“诚”当作最重要的道德观念的是《中庸》。《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可见,至诚是一种尽性知天并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过神学,而从人性与天性、人道与天道的合一,从相信人性善并通过尽性知天的途径,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经不起利益的诱惑,做出了很多伤天害理之事。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道德讲堂

“道德讲堂——热爱祖国”主持稿 主持人: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道德讲堂。 道德讲堂,讲述身边的道德故事,我是主持人王庆宏。 古往今来,社会在不断变革,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不论如何变迁,每个社会和时代都有一座永恒的丰碑 ?那就是道德。道德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重要航标,是民众心灵中衡量善与恶的天平,是社会群体遵循恪守的生活法则和行为规范,是国家民族进步图强的重要保障。当时空的号角迎来了二十一世纪的曙光,我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和文化强国的号召,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作为老师,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为此,学校特别设立了?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 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我们一起聆听道德故事,沐浴道德洗礼,品悟道德力量,让心灵在道德讲堂净化,让好心在道德讲堂滋长,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构建?善行义举、大义沁水?的浓厚道德氛围。道德讲堂有八个环节,问自己、唱歌曲、学模范、学礼仪、诵经典、谈感悟、发善心、送吉祥。 市委书记把“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确定为全市人民践行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去热爱祖国。首先,进入我们“道德讲堂”的第一个环节-----唱一首歌。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要懂得如何去爱这个家,这样才会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用歌声传播我们对祖国的爱。下面就让我们在优美的伴奏声中,一起唱响这首《歌唱祖国》。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道德是中华瑰宝、是文明之光,数千年来,它一直是激励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精神支柱。我们的道德讲堂正是以此为主要内容,下面进入第二个环节——看短片,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中国的繁荣发展。 甲:透过历史的眼眸,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 乙: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甲: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乙: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 合:我们肩负沉甸甸的嘱托,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 甲: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挥笔成就经典名篇。 乙: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在我们耳边回响。 甲: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我们心头荡漾。 让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诵经典,下面有请李静玉同学带领大家齐诵节选:《少年中国说》。

道德信仰及其当代意义

道德信仰及其当代意义 [ 来源:《求是学刊》荆学民] 一、道德信仰:一个生成的独立而完整的范畴 道德信仰,从理论逻辑上首先涉及“道德”与“信仰”两个具有自身规定性的范畴,因此,人们对“道德信仰”的理解与规范,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规范“道德”与“信仰”的关系。梳理目前学术界对道德信仰的讨论,可以归纳为四种视角。 第一种视角:把某种道德作为信仰的对象形成所谓道德信仰。这种观点较为流行,是理解和把握道德信仰的所谓“传统观点”。道德信仰在这种观点中被解释为“对某种道德目标及其理论的信服和崇拜。按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即有认识基础的科学道德信仰以及无认识基础的盲目道德迷信。有充分可靠的科学依据、合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道德才能成为先进的道德,而且成为社会进步势力和广大人民的共同道德信仰”[1] (P90)。显然,这种观点没有达到对“道德信仰”的内涵作出规定的应有高度。因为,“对某种道德目标及其理论的信服和崇拜”,充其量只是对某种道德的一种信仰,即“信仰一种道德”。它不能反过来规定和解释道德信仰。更何况,“道德目标及其理论”并不是道德的全部。 第二种视角:把道德与信仰直接重叠构成所谓道德信仰。这种观点认为,“道德天然地是一种信仰”,“道德,就其存在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形式来说,天生就是一种信仰的活动或信仰的事情。道德的存在是一种信念的存在,调节人与人关系的规范如果仅仅是外在的东西,它就不能算作是道德,而只有为人们的内心所接受,内化为人的信念,才真正成为道德。道德的发挥作用,也是靠内在的道德信念,而主要地不是靠外在的约束。这是道德与法律的一种根本区别。人的道德实践活动就是在其道德信念的支配下作出来的,因此在道德评价问题上必须讲究动机,也就是说必须考察人的信念”[2] (P31-32)。这种观点深层地追问了道德信仰,表达了道德与信仰之间重要的内在性联系,但不难看出只是站在道德的立场上揭示了道德的运作机理,强调的是道德的功能必须经过信念和信仰才能实现。它只是在叙说和论证“道德”,与我们所要论说的“道德信仰”似乎还不是一回事。 第三种视角:认为道德和信仰迥然不同,因而不存在所谓道德信仰。这种观点认为,“道德直接生成一种信念,而不生成信仰。但是,由于人们往往容易把这种来自于人的内心自觉的主观信念混同于来自外在压迫力量的信仰,才会把道德与信仰联系在一起”。“有两种道德行为,一种是世俗的信念行为,另一种是宗教的信仰行为。信仰行为可以造成道德化的结果,而就行为自身来说,并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信仰行为总是发生在权力关系和统治型的社会治理基础上的,当权力关系出现衰落的地方,信仰行为也会日益式微,代之而发挥作用的应当是世俗性的道德行为。”[3] 在这种观点看来,道德在世俗生活中与“信仰”无关,至多只能与“信念”关联,而信念与信仰则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只有道德信念而没有道德信仰。说到“信仰”的事,那就只能是宗教领域的事情,“是为了个人来世生活的幸福”[3]。显然,这种观点只承认世俗生活中的信念,不

诚信与道德信仰演讲稿

诚信与道德信仰演讲稿 《清稗类钞·敬信类》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蔡嶙的人向一位朋友借了一千两黄金,没打借条。不多年,朋友去世了,他就把朋友的儿子叫到家,把一千两黄金还给他。但朋友的儿子很惊愕,坚决不受,笑道:“没有这回事,父亲没有留给我借条,也没有口头告诉我有这事。”蔡嶙说:“借条就在我心里,不在纸上,心中的诚信才是根本,你父亲知道我是个讲诚信的人,才没有告诉你。他如此相信我,我又岂能失信呢?”最后还是把黄金还给了他。该故事发人深思之处在于蔡嶙所言,借条、契约、合同等外在的法律性约束固然很重要,但人心中的诚信更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没有道德上的“慎独”自律,就可能去钻外在的、法律的空子,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置法律义务于不顾。 人们对道德规范的敬重,人们心目中的诚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严,就是人们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它要解决的是“我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我应该怎么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应该怎么做事?二是我应该怎么做人?二者不可分割,后者比前者更根本,且要通过前者表现出来。道德信仰涉及这两个方面,但其核心是第二个方面。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理想目标的确认和笃信,是对怎样做人的设定,

是对理想人格的设定。道德信仰以人格来证明或显示人性的神圣和尊严,显示人的价值。一种道德信仰的确立,代表着一个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又是对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观念、道德动机的整合,从而将人们的各种关于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高低有序的道德价值观系统,成为规范一个人全部人生活动和行为选择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为一个价值系统整体,道德信仰又对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所说的“诚”是真实无欺的意思。天是真实无欺的,人也应该追求真实无欺。达到至诚就能使人感动,达不到至诚就不能使人感动。荀子也重视“诚”,认为“诚”是所有德行的基础。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把“诚”当作最重要的道德观念的是《中庸》。《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可见,至诚是一种尽性知天并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过神学,而从人性与天性、人道与天道的合一,从相信人性善并通过尽性知天的途径,达到天人合一

道德信仰及其意义

要准确地考察道德信仰,必须把握什么是信仰,要避免在信仰问题上的神秘主义,就要阐明信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要突出信仰的主体性和信仰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信仰的确立,并不仅仅表现在对某种抽象观念的追求上,更主要地表现为对人类自身抽象化、幻想化了的本质力量的“崇拜”,表现在对人类生存发展方向的理想化诉求。从个体的心理动机来看,信仰是对人的自然生命有限性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它作为对待、善待生命的根本态度,既是以承认生命的有限性为事实前提,又是以认同永恒价值或终极意义的“存在”为理论基础。换言之,信仰是人类所独有的精神活动,信仰是主体对人生有限性的一种观念上的提升方式,是理想与现实张力的结果。信仰是对生命不朽的精神追求.它树立的是个体生命终极归宿的理念,因而,信仰是每个有理智的有限生命体安身立命的依托。 信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超现实性。诚然,一方面,信仰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一个没有任何经验性基础的对象不太可能成为热情所钟的信仰客体。另一方面,信仰又不是简单地以当下的事实为根据,而是对它(尤其是其中的遗憾与苦难)的超越,是以理想这一特殊的方式关注着有缺憾的现实。是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种渴望。信仰某一对象与其说是因为它实际地存在着,毋宁说是由于它美好从而应该存在,黄克剑名之为“虚灵的真实”。二是超功利性。如果说信仰是解决与调和人内心有限与无限、缺憾与完美等矛盾的结果,那么,任何人的信仰都有为个体自我服务的一面,进而是有益于人的精神安顿的(至少信仰主体自身是这么认为的),因此,从广义的功利概念上说,信仰确有其个人功利性动因的。然而,这种功利已经主要不是有赖于个体眼前的物欲满足来实现,而是在对所追求的对象的付出或牺牲中得到精神性的满足。凡信仰都是对眼前的、可变的、有限的功利的超脱,着眼于对长远的、恒定的、无限的功利的追寻,即为了永恒的光荣而舍弃暂时的需求。信仰是把有限的自我投人到无限的存在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于自我的超越。三是非逻辑性。按理说,一个合理而有益的信仰应该是理性化的信仰,这是“信”的主要根据。不过,仅有现实的理性,无以产生“仰”的崇高感,只有具有终极意义的对象才会激发人的崇敬情结。所谓“终极”是指因果链之外不能问“为什么”的那个“是什么”。“终极的存在”主要得依靠非理性的情感与意志的体悟,而主要不是由实践来检验和逻辑来证明。因此,任何信仰都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可实证性的知识和理性认知的基础之上,它蕴涵着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现着对于生命的大彻大悟。所以,信仰本身是实践的而非理论逻辑的,它除了有形而上的终极追问,还有基于生活体验的情感共鸣,并以“顿悟”、“启示”、“灵感”诸方式表现和开启自身。这也就为信仰埋下了神秘化和幻想性的伏笔。 总之,信仰是人类的秉性,是对生命不朽的精神追求,信仰旨在开辟从有限到无限的路径,把有极幻化为无极,将相对摧升为绝对。合理的信仰是人类理性的非理性表达。信仰不应以科学与非科学而应以有益与无益来分类。合理的信仰是人赖以生存、自立和发展的意义支撑;共同的信仰既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又是民族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 道德信仰是人们基于对道德于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的认知,以及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张力的推动而产生的对道德(包括道德规范、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的笃信与崇敬,并以此设定人生目标和付诸道德行动的特殊情感。这一概念较为全面地涵盖了信仰的对象、基础、动因和意义。道德信仰同样具有信仰的一般特征,不过,道德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特殊类型自有其独特性:其一,它是理智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就其情感层面而言,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的终极关怀,它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明晰的逻辑实证性。不过,道德信仰之不同于宗教信仰,特别是社会主义的道德信仰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道德信仰,就在于它不是对某种子虚乌有的神秘之物的非理性的盲目崇拜,而是在现实的道德关系基础上对既有道德状况的超越性把握。正如有学者所论,道德信仰是通过理性来完成并且是对道德理性认同的非理性表达,它是道德理性的非理性存在方式。道德信仰的理智性表明道德信仰是一个自觉能动的过程。基于现实性基础上的理性确保了道德信仰(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现实性,避免其陷入盲目、迷信与偏执;基于情感基础上的非理性又提供了道德信仰的自愿性、感召力和意志力。然而,道德的鲜明的主体性和情感性表明在理智与非理智的统一中非理智性占据主导地位。 其二,它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道德源于社会生活,道德的现实生活基础确保了道德信仰具有不同于其他信仰,特别是不同于宗教信仰的现实力量;社会主义道德利益基础的普遍性,使其克服了以往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性,克服了由此产生的道德虚幻性乃至虚伪性,确保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具有其

道德信仰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结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研究 院系班级:化工1104班 姓名:赵强强 学号: 201113010413 辅导老师:张纲 完成日期: 2014年4月7日

论文关键词:道德大学生道德教育道德信仰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生道德现状入手,分析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研究了影响高校道德教育的因素,提出了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信仰教育的缺失,并提出了道德信仰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在精神领域中,现代性所产生的“祛魅”,全球化带来的“多元伦理”、“多元价值”以及市场经济所强调的“经济理性”、实用主义和“泛政治化”的道德教育及信仰教育的缺失,使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种种挑战、诱惑及自身存在的问题。高校道德教育只有加强信仰教育,把道德教育从道德知识层面上升到道德信仰层面上,才能有效解决道德教育“无根性”和大学生信仰缺失的问题。 一、大学生道德现状与信仰缺失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教育部曾发起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联合调查,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价值引领作用,大部分学生拥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对生活充满信心,但也有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较低,信仰迷失,道德教育的方式、内容亟待改进。大学生道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第一,道德教育内容空洞、乏味,缺乏现实指导性。在对“道德教育满意程度”的调查中,52.27%的学生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对“两课”、报告、政治学习的喜欢程度均在10%以下。第二,大学生信仰混乱,没有树立一个科学的信仰体系。信仰个人奋斗的比例明显增加,占调查总数的40.88%。在对有信仰,信仰什么的调查中,有24.74%的学生有宗教信仰。第三,信仰的功能或作用。在此项调查中47.2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动机”是“寻找精神寄托”。第四,在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的调查中,表现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功利意识浓厚。但“公私兼顾”和“合理的利己主义”被大多数人认同。损人利己太不道德,大公无私则可望不可及,最好是公私兼顾,利己不损人。[1]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显示,以政治教育为主的高校道德教育内容缺乏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有效指导,信仰教育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信仰混乱。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对于大学生来说,信仰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大学生精神追求的源泉。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言:“如何信仰,就如何存在,信仰

有关佛教因果思想与信仰缺失问题的思考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4 【收稿日期】2013-04-05 【作者简介】方文风(1989-),女,甘肃天水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级诉讼法学专业(国内安全保卫方向)硕士研究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经济建设,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思想文化建设并没有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人民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我国民众缺乏信仰,失去了道德的底线,所以做出了许多道德沦丧的事情。不少人开始探索,是什么造成了民众的信仰危机,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一、佛教因果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起源于印度,两千七百多年前传入了我国,在适应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其中佛教因果思想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少流芳百世的名言警句都反应了这一思想。“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就反应了有因必有果这一思想;“他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是在告诫人们,不管谁做恶,都要承担后果;还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则说明从因到果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等等。 佛教因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把世间万物都容纳在因果体系中。大到宇宙、人生的起源与归属,小到人世间细枝末节的事,都离不开因果规律。一个人的出生是一个“果”,这个果就是由前世的“因”所造的,因不同,果也会各有差异。在这一世,人又会造就新的“因”,也会受现世的“果”,这些因果相折抵,又会形成下一世的“因”。人的生生世世就是在这样的因果中无限的轮回下去,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所以佛教告诉人们要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解脱之法也在这因果规律中,这也是佛教因果思想的关键所在。在这个因果规律中,因永远会导向一定的果,果都是由因得来,这是人们无法改变的,但是人们可以自主决定去种什么样的因,通过主导因,从而改变果。在人的一生中,最根本的是人的自心。只要我们发善心,福报会随我们而来,命运也会因我们而改变;只要我们有超脱之愿,当积累了足够的善因与智慧之后,我们也可从轮回中超脱出来而得涅槃。[1] 佛教因果思想深深的根治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它也是人们在行为处事时一个重要的价值评判标准。然而,受无神论观点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死轮回持怀疑态度,现代文明的发展让我们更加肯定了世上并不存在神,宗教只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也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佛教的因果思想也被人们摒弃,人们不再相信因果轮回。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道德沦丧的事件,就是由于人们敢于去种各种各样的“恶因”,因为他们不相信“恶果”会随之而来,他们自信可以通过自己的“非常手段”去化解各种“恶果”。 [2] 人们对生死轮回的质疑是正常的, 无人亲眼见证它的存在,但不能因此否认佛教因果思想的根本智慧———即因果相续的道理。 二、我国信仰缺失现状的原因分析 我国信仰缺失的现状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古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儒释道精神,看重道德信仰的建设。新文化运动带给我们“民主”和“科学”,我们开始关注政治信仰,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逐渐树立起了共产主义信仰,相信无神论,质疑宗教信仰。 [3] 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崇尚物质, 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不断的见证了“科技”的伟大,这种对物质的崇尚逐渐演化成了对“金钱”的崇拜。因为钱,商人唯利是图,枉顾社会法纪,置消费者的生 有关佛教因果思想与信仰缺失问题的思考 方文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摘 要】佛教因果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已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根 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然而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不再相信“因果”思想,肆无忌惮的去做坏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道德沦丧的事件。分析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意在让大家对佛教因果思想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坚固大家的因果观念,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关键词】因果思想;传统文化;公平【中图分类号】B 94,D 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01(2013)04-0120-03 No.4,2013 General No.67,Vol.12 2013年第4期第12卷(总第67期)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 120

传统的道德信仰,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之间的关系

宗教信仰和道德信仰的发展是一条曲折的道路。不过,并非任何一种曲折都与前进呈正相关性,更不是曲折本身就意味着进步。人类历史上曾遭受过重大的挫折,经历过漫长的道德黑暗期。如,欧洲曾放弃了古希腊的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传统而接受基督教,中世纪四五百年的宗教统治造成了漫漫的道德黑夜;近现代在全盘否定基督教,以个人主义的实用信仰来代替价值信仰后,又导致了新的精神荒芜,迄今仍让人看不到道德精神复苏的迹象。因此在宗教信仰与道德信仰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就离不开真正洞悉历史必然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当下的中国,克服倒退性、萎缩性的道德信仰危机,消极的宗教信仰,建构真正合乎人性完善和发展需要的道德信仰,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任何道德都是特定时代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反映,在阶级关系还存在的时代里,受制于领导集团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道德信仰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中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为道德信仰的确立提供了思想政治保证。不论是从道德的超越时空的全人类性或普世性上看,还是从其时代性和阶级性上看,道德都是利益的反映,体现了一定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声明自己的理论具有阶级性。它之所以有敢于标明自己理论阶级性的政治勇气,是因为它的无私性,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学说,是关于劳苦大众自我解放的学说。合理的道德对社会和个体都具有工具性和目的性的双重价值和意义。以此为根据道德的信仰化便是道德存在的特有方式,个体合理的道德信仰便既是个体幸福的重要条件又是个体生命价值提升的重要前提和主要标志,社会合理的道德信仰是人类文明的表征。第二,马克思主义确保了道德信仰的科学性。在人类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对社会邪恶的道德控诉即价值批判。然而,单纯的道德呐喊,其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和不能持久的。道德化的批判必须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才是真正有力的。道德价值目标的实现,唯有建立在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之上方是可能的。道德信仰作为对终极目标的虔敬之情,本身就具有非理智性和非逻辑性的一面,如果缺乏正确的哲学世界观的引导,难免陷入盲目性、蒙昧性乃至反理性的宗教信仰泥潭。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强大指导力量不仅来源于其道德的力量,更来源于其科学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辩证法精神,确保了其科学性。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为指导,使我们能够正确揭示道德的社会本质和人性根基,使社会主义道德既由于有其现实的社会存在基础而避免流于抽象与空乏的永恒道德的梦呓,又由于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人文根基和道德发展的总趋势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为指导,使我们能够第一次正确而全面地估价道德对社会和个体的功能和意义,免却滑入唯道德论和非道德论之两极;同时,使个体在确立自己的道德信仰时能够自觉地投身到人民群众的道德生活实践中去,避免过去所难以避免的独善其身的狭隘性和唯心主义的心性修炼路径。

社会公共道德缺失的原因

近年来,关于道德的讨论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变革的大背景下,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意识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从根本上说,道德危机是道德权威性的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人们的道德判断陷入没有公准、没有客观尺度的道德相对主义。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一个道德混乱或败坏的国家或社会,其最终必然走向衰败和灭亡。中国社会道德出现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人是自己割断了道德的根,破坏了道德的本。“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新文化运动,但全面的反传统思潮与运动又使中国人的精神陷入虚无。面对现代西方,知识分子对我们的传统彻底丧失了信心,迫切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够立刻享受到西方人所享有的自由以及现代文明的一切成果,于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全盘颠覆传统的思想和社会运动中,其结果是传统的道德观念作为维系家庭、社区关系、及职业伦理的功能荡然无存,遗忘了祖先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道德、规则、价值,精神也就逐渐被掏空,堕入了道德危机的深渊。 二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金钱观。“不管怎么赚钱,别管我通过什么方法赚钱,只要能赚到钱,就是成功,就应该得到崇拜”,“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服从于自我价值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这就是金钱社会的道德现状。 三是法制的不健全成为道德危机的“软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新型的犯罪不断出现,却没有相应的法律与之配套,从而导致在道德领域出现盲点。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屡禁不止,虚拟的网络更是出现一波又一波的“人肉搜索”,人们在网络上毫无忌惮的谩骂,以揭露他人的隐私为悦,这些现象法律上尚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法无禁止皆自由”,法律没有规定不能做的皆可以去做,即使与道德标准不符合,也不会被定义为违法。 四是信仰的缺失是导致道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信仰缺失造成了社会道德危机。中国社会今日的道德问题,根源就在于缺少了这种敬畏之心,缺少了信仰体系的支撑。1979年以后我们陷入了信仰缺失、甚至信仰真空的状况。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的发展使共产主义理想多停留于宣传层面,而政治信仰功能的减退又未能由宗教信仰及时的弥补,致使整个中国社会陷入信仰真空。信仰的缺失使个人无法找到“终极关怀”,无法实现生命的根本转变,从而沉沦于各种欲望之中,永无休止。 当然,中国社会道德危机的原因远不止上述几方面,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相对落后等等,都会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下滑。认真研究这一课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陷入日益严重、不断蔓延的道德危机的人类社会来说,又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关帝信仰与道德崇拜

关帝信仰与道德崇拜Ξ 龙佳解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摘 要]关帝信仰是中国特有的民间信仰。这种民间信仰的实质是对关羽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礼、节、勇”的道德规范的崇拜。它是一种被历史上统治阶级标准化了的儒家伦理规范。关帝信仰由民众自发信仰被纳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内,既说明了民间信仰的可利用性,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所面临的深刻政治危机。 [关键词]关帝信仰;道德崇拜;北宋士风 [中图分类号]B82-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5)04—0043—05 B elief in G u an -G od and Worship of Morality L ON G Jia 2jie (College of Marxism ,Hunan U 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 Abstract :The belief in Guan -G od is a peculiar Chinese folk -belief.The folk -belief is worship of le 2 gal ,justice ,manners ,moral integrit y and bravery embodied by Guan Yu in essence.It is t he Conf ucian code of et hics standardized by t he ruling class in history.The belief in Guan -G od was brought f rom t he spontaneous folk belief into ruling class ideology ,t hat showed not only t he exploitation of t he folk -belief ,but also t he deep political crisis faced wit h by t he ruling class at once. K ey words :belief in Guan -G od ;worship of moralit y ;Nort h Song Dynast y scholar -bureaucrat st yle 我国民间信仰中的关帝崇拜是我国独有的特殊的一种民间信仰。它是历史人物向神的转化。这种历史人物是英雄加圣贤的双重人格的叠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仁、智、勇”三达德。因而,关帝崇拜的实质是一种道德崇拜。 一 从民间祭祀到帝王册封 根据学者们的考证,民间祭祀关羽最初起源于 关羽故里。关羽故里为今山西运城常平乡常平村,它地处晋、豫、陕三省交界,是华夏民族发源地之一,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有着崇尚侠义的民风民俗。关羽出于行侠仗义,为民除恶,杀了当地恶财主吕熊之后,亡命异乡。其族人避祸匿于四十里外东古村,其父母年迈,无力逃生则双双投井自尽。关羽之义举,双亲之惨死,深深感动了乡中父老,自发地为其看家护院。关羽被害之后,噩耗传来,乡民念其德, 自发地供奉香案,悼其亡灵,里人争拜,络绎不绝。移居东古村的关姓族亲改关羽之故居为宗祠,祭祀 关羽则由此而生。[1](P76-80) 公元567-568年,南陈光大年间,湖北当阳人追念关羽之忠义,在其遇害地建庙立祀兴起了民间祭拜关羽的风潮。随后隋唐期间,首先传出佛教天台宗祖师智凯大师遇关羽在湖北当阳玉泉寺显圣的传说。唐代禅宗北宗创始人神 秀于玉泉传法时,先是拒斥关公显圣之说,但后来又不得不接受显圣之说,在当地建寺奉关公为本寺伽蓝护法神。至此关羽由亡灵演化为神灵。 北宋末,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由此开启了官方朝廷对民间祭祀的关公进行册封的情势,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将这一民间信仰开始提升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关羽又被晋封为“崇宁真君”。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再进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又加封为“义勇武安王”,并建有武安 Ξ[收稿日期]2005-02-28 [作者简介]龙佳解(1953—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第19卷 第4期2005年07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19,No.4J ul.2005

道德与信仰

道德与信仰 新中国走到今天已经是第63个年头,改革开放也已经进行了30多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我们的经济总量跃升为第二位,成为名符其实的金砖国家。然而,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发展有点竭泽而渔。一方面我们的环境被严重破坏,资源在大量浪费,另一方面,新时代下我们的道德信仰在逐步缺失,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信息透明化的加强,我们看到的社会阴暗面越来越多,见到了越来越多的不和谐现象。那么我们就要看看这些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那么具体层面上来讲,有以下四点:思想教育空白。有一个典故就是当年亚当斯密写完《国富论》这本书的同时也写了道德情操论。简单一点说就是关于叫人赚钱和赚钱的同时给别人带来好处。可是我们今天在中国却看到的是国富论大行其道,而道德情操论鲜有人问津。我们看一看美国高中生必读书目,他们的书籍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杰弗逊的独立宣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一系列教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关心一个国家,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书籍。增加人们的信仰。所以你看美国很多的笑话都是政治笑话,事实笑话,我们有的时候没法理解他们笑什么,甚至听不懂他们说的是啥。这就很正常了。因为我们从来不关心这些。我们国家都是天天数理化,然后就是做题目考试做题目考试。忽略了对于一个孩子的关于社会,国家的教育。所以我们很多的现在的人对于国家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一无所知。然后就会导致一些很不理智的举动。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过去,就是因

为要总结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充分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阶段,才能够理智的对待一些问题。就像前些日子的在日本车事件,我们那么多人不由分说走上街头打砸抢烧,结果呢,损失的还是我们的经济和财富。而且,我们的信息太过不透明,虽然说近几年网络的普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是我们欣喜的透明度还是不够,这就容易是民众产生恐慌的情绪,产生过激行为,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社会的快速转型:我们经历了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成两位数增长,社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加快。消费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通货膨胀对于平民财富的掠夺和一些所谓社会精英将掠夺来的财产分配的过程所导致的收入不均的现象。春秋时期的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 因而我们首先要看的就是在物质方面的原因。(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Gini,1884-1965)于1912年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 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1]

从“愿望的道德”出发重建道德信仰

从“愿望的道德”出发重建道德信仰 【摘要】道德信仰是关乎人类精神家园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提出“两种道德”的观点,其中“愿望的道德”体现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从这一点来思考道德信仰及其重建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道德信仰;愿望的道德;道德重建 一次偶然的机会可以让我与全国道德模范徐茂同学面对面交流,他用实际行动展现着当代大学生的崭新精神风貌与高尚道德情操,从他的身上我深切地感受到道德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展,这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只有这样“个人的命运才会得到永恒,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才会得到长久”——这是徐茂同学讲到的: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信仰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更是无限的。 一、道德与道德信仰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社会实现其自身调控的方式,以规范、认识、评价等功能为主要特征,它对生活的意义在于陶冶人、改造人和提升人;而这种作用必须以人们对它的信仰为前提,“信,德之固也”是古今中外人们对道德的共同认识。“道德信仰”这一概念第一次被明确提出是在近代,康德在对信仰的论述中将信仰分为实用的信仰、学说的信仰和道德的信仰,并把道德信仰

解释为一种人们在行为中对至善和幸福的追求,他赋予了道德信仰极高的价值。信仰问题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重大价值问题,在西方基本上被纳入宗教学研究领域,由于浓厚的宗教传统使得大部分西方学者将信仰等同于宗教,并且将是否信仰宗教又等同于是否具有道德。 道德需要信仰是由道德的本质决定的。道德存在的前提是精神的自由,道德对人的约束和管理完全依赖于道德主体本身,人既是自身道德的立法者,也是执行者和监督者。信仰是道德的根本,失去信仰支撑的道德只是一种外在于人的社会对象,不可能上升为人们自觉的追求。事实上,接受一种道德观就是接受一种世界观,“在把我们自己托付给某种世界观时,我们使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承担了风险。我们所投身的世界观将帮助我们决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利用生命的方式。”当然,这里的“道德信仰”是合理科学的信仰,绝对不能极端化,否则会使人们陷入非理性状态而带来不可设想的后果。 当前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如人情冷漠等现实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为最根本的一点即道德信仰的缺失。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其有无信仰和信仰什么,一个没有任何信仰、无所畏惧的人是极其可怕的,当他们发现已经没有任何东西是值得为之奋斗的时候,整个人就会变得空虚、迷茫甚至是堕落。所以,道德信仰是关乎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