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

(元)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 牛群头:地名。② 拙:同“茁”。③ 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

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

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

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考查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干枯树木对抒发感情的不同意义。读懂诗句内

容是作答的关键。《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

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而《宿牛群头》“草木枯”是为了反衬“拙蘑菇

突出蘑菇长得旺盛和多。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旅途中的自然景物的喜

爱和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

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

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古诗的能力。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找

出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异即可。《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

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

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

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

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 1 )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A. 一牛吃过柳阴西B不脱蓑衣卧月明. C收篙停棹坐船中.

【答案】( 1 )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解析】【分析】(1)“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

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

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

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

“童子柳阴眠正着”。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故选A。

故答案为:⑴ 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⑵A

【点评】⑴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

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⑵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思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要理解,并进行合理的推测,要结合语句的前后关系进行分析理解。

3.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2)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

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 )“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面”,“次”的意思是“停

留”。“客路青山外”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

路”,“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

路”。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

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尾联遥应首联,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 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⑵ 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

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

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⑵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抒情语句和诗歌的意象等理

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4.阅读诗歌《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 )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

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尾

联的“乡书”“ 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 “日”和“春”作为新生

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 “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 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阔”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A

2.2) C

(3)同意。“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解析】【分析】( 1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

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次:旅途中暂时停宿,

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

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

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

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

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生”字

“入”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故选C。

(3)本题考查炼字。“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

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

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

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

用“风

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

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4)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

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

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 1 )A;(2)C;(3)同意。“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

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

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

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点评】(1)据此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在理解

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赏析。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结合全诗的

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

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生”字“入”字使用拟人。

(3)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

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

现手法)。“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

春意已浓的景象。

(4)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

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抒发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

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5.古诗阅读。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① 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 簟(di àn ):竹席

( 1 )这首诗写了初夏之景,主要描写院深席清、________ 、 ______ 、梦觉莺啼四幅夏日

画面。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 )石榴开遍;树阴满地

(2)表达了诗人欣赏夏日美景的喜悦以及悠闲自在的心情。

【解析】【分析】( 1 )画面都是由景物构成的,因此概括画面首先要结合诗句分析画面的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第二句写的景

物是石榴,特点是“开遍”,因此这句话描述的画面可以用“石榴开遍”进行概括;第三句写

的景物是树阴,特点是满地,因此这句话描述的画面可以概括为:树阴满地。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此诗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诗人被革职削籍为

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苏州隐居之时。这首诗描写了院深席

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梦觉莺啼四幅夏日画面。由此可以体会出诗人欣赏夏日美景的

喜悦以及悠闲自在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 石榴开遍树阴满地

⑵ 表达了诗人欣赏夏日美景的喜悦以及悠闲自在的心情。

【点评】⑴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描述画面的能力。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画面。

⑵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理解作者感情

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逐句逐词分析诗歌内容,通过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

人的情感。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1 )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 _______ ”。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 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 1 )愁

(2)B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

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

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因此,作者对友人的感情就是表达惋惜与同情之意的

一个“愁”字。

(2)B.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故选B。故答案为:⑴ 愁;⑵ B

【点评】⑴ 本题考查诗歌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⑵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行秋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描写的对象不同,【甲】诗描写的对象是

________ ,而【乙】诗则描写了秋天的四种景象,分别是秋蝉、秋柳、________ 、秋叶。(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晴空一鹤;秋水

(2)【甲】诗表现了作者在厄运面前绝不低头、奋发向上的乐观豪迈的心境;【乙】诗体现了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宁静悠闲的心境。

【解析】【分析】(1)根据“晴空一鹤排云上”可知刘禹锡在诗中描写的景物是冲天而

上的

一鹤;“小溪清水平如镜”可知徐玑在诗中描写的景物是秋水。

(2)《秋词》古人的悲秋,作者颂秋,秋天“一鹤凌云”,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

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从而表

明作者心志: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行秋》一诗中纯然一派秋

景,秋蝉鸣叫,秋柳披拂,秋水如镜,秋叶轻扬,构成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字里

行间流露出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闲静安逸的心态。

故答案为:⑴ 晴空一鹤;秋水

⑵ 【甲】诗表现了作者在厄运面前绝不低头、奋发向上的乐观豪迈的心境;【乙】诗体现

了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宁静悠闲的心境。

【点评】⑴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

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回答。

⑵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考生要对诗歌

进行比较的阅读,结合诗句中的意象、理清诗人的情感。

8.古诗阅读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1 )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________ ”字为线索,以“ _____ ”季为着眼

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

现的画面。

【答案】( 1 )行;早春

(2)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

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解析】【分析】(1)这首七言律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生意盎然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全诗结

构上全诗以“行”为线索,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

化,条理井然,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2)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

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

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抓住“早莺争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