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

精简版

1.什么是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是一种心因性身人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 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2.多重人格产生原因

2.1 多重人格的产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2.2 多重人格的产生与环境的影响。

2.3 多重人格的产生与童年创伤有密切相关。

2.4 多重人格与"遗忘"的影响。

3.多重人格的治疗解决办法

3.1 催眠分析要比经典的精神分析更具疗效。

3.2 治疗者与多重人格患者构建良好关系。

3.3 分离人格的沟通。

3.4 需要。

3.5 治疗者的责任。

3.6 正确对待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

3.7 后继人格。

3.8 宣泄。

详细版供凡妞参考不用放PPT里面不过真要放也木关系~\(≧▽≦)/~啦啦啦

2.1 多重人格的产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家庭、双生子和领养研究都显示出遗传对多重人格有影响。拉什顿研究了成人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的五种人格特质得出40%来自遗传因素。

2.2 多重人格的产生与环境的影响。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胎内环境,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方式,经济水平,贫瘠环境、丰富环境,教育,社会实践,主观因素。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指出:

危机得到积极解决,自我增强,人格健全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危机得不到解决,自我的力量消弱,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2.3 多重人格的产生与童年创伤有密切相关。

——每个多重人格者几乎都有一个充满辛酸和创伤的童年,家庭环境普遍充满暴力、矛盾、强权、虐待以及混乱的情感。

——早期的创伤,特别是性虐待和身体虐待是本病发作的心理成因。

——1.如果个体在童年时期长年处的家庭环境是蛮横的和被忽视的,则儿童的需要就会常常遭受挫折,从而引发愤怒或不满。 2.如果这一环境对儿童的愤怒或不满拒绝接受,或者说

在儿童的愤怒或不满出现时立即予以处罚,则儿童就会被迫压抑真正的情感,仅仅展现社会认可的遵奉行为。

3.多重人格的治疗解决办法

3.1 催眠分析要比经典的精神分析更具疗效。

对多重人格患者施以催眠干预,可使患者意识到后继人格的存在,并让主体人格与之进行交流,告诉它们不再是彼此独立的人格,而是个体完整人格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多重人格患者将分离的人格得以重新组合。

3.2 治疗者与多重人格患者构建良好关系。

治疗者与多重人格患者形成一种良好的移情关系,反馈患者的感觉,以一种知觉的或潜意识的方式与患者接触,治疗者要耐心倾听患者说话,设身处地体会患者的内心世界。

3.3 分离人格的沟通。

鼓励各分离的人格之间的内部交流,有助于"拆除"置于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之间的隔墙。治疗者要真诚、深切地关心病人,为患者提供一个没有威胁感的情境,以便于他们探索内心的自我。

3.4 需要。

分离人格的产生有些是因为未能满足正常的需要。应考虑需要的功能,不能轻率处置。3.5 治疗者的责任。

帮助患者将后继的人格返回到它们最初的目标上来,以便转移后继人格与主体人格的对立立场。

3.6 正确对待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

坚决不能操纵或离间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这种策略通常会导致治疗的失败。但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会有一个是知道所有事的,如果这个人格愿意合作,治疗人员就能从中得知许多有益的资料。

3.7 后继人格。

后继人格一旦形成,它就会强烈抵御企图消灭它的一切努力。治疗者不能去消除它,而应该注重它与主体人格的同一性,设法整合它们,使之像正常的情绪变化那样操作。

3.8 宣泄。

通过宣泄,把主体人格"诱导回来",让其对原先无法接受的愤怒、不满、冲动等承担责任,并用更为建设性的办法处理它们。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主要人格占优势,人的行为也就由占优势的人格"值班"、控制,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控制权的混乱状态"。用比较自信的人格,去应付具有竞争性的境;用脆弱、神经衰弱的人格去赢得同情、获取依赖;用画家和艺术家的人格和身份,去应付上层社会等。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多重人格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频繁地变换人格,来适应环境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心理努力。

《致命ID》是一部悬疑推理杀人犯罪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胖子杀人凶手]在最后被判死刑前旦,他的主治精神病医生发现了一本胖子小时候的日记,这本日记更加印证了医生关于胖子杀人是精神分裂导致的,于是医生告知法官要紧急提

审胖子,在一个下雨的夜里胖子被从监狱带到法官和检控官律师们的房间,心理医生帮助他消灭十个人格中坏的人格,虚幻中每死一个人就代表一种人格的消失。最后只剩下那个妓女,代表善良的人格,但他们却忽视了一个小孩子,他最后以不可思议的魔鬼形象出现,杀了虚幻中的妓女和现实中的马力克医生和一名狱车司机。

胖子小的时候,她的母亲是个妓女,偷东西,虐待他,把他遗弃在汽车旅馆,于是他做了这首诗:

当我上楼时——暗喻当我要控制胖子时

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男人——暗喻我碰到一个不在现实中的人格

今天他还是不在那里——暗喻这个人格他不在现实中,他在胖子的身体里

我希望他离开了——暗喻我要控制胖子,我才是他唯一的人格,我希望他滚蛋这就是胖子自小培养出的邪恶灵魂人格的心声。

小结

——孩童的人格杀害象征母亲的妓女是基于童年的记忆,一种永远挥不去的仇恨,是根深蒂固的。

——孩童的人格无法铲除,代表着犯人最终还是无法彻底根除自己分裂人格中最坏的劣根性。

片中医生说过多重人格症是无法彻底医治的,因为童年已过去了,然而它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它是美的不会变丑,它是伤的无法愈合。

2011年辽宁鞍山4·14特大杀人案件

33岁的周宇新是一家浴池和洗车店的经营者,他在4月13号晚间到14号早晨,将自己的妻子、儿子、父亲,浴池的一名女服务员、浴池所在房屋的房东一家三口,以及洗车店里的三名洗车工共计10人全部杀死。

心理学家分析,杀人总是与某些具体事件相联系。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分析,周宇新的杀人动机与童年经历有关。:“不幸的童年经历,让周宇新形成了多重人格:一种是长期压抑的仇恨,不断地放大现实的仇恨;一种是患难亲情,将亲人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只感受到情感,而忽略对生命的尊重。”

小时候,周宇新4岁的母亲出走,与父亲相依为命。他非常不愿意让儿子也和自己一样,这折射出他依然活在童年痛苦的阴影之中;他在杀人后知道自己会受到法律惩处,而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经历,使得他产生了“爱他就带他走吧”的心理,由此,杀害儿子和父亲的想法便自然产生。母爱的缺失创伤使得周宇新从小具有极大自卑心理,使他自己看不起自己,进而通过心理机制转化为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又进而形成“妄想症”,最终转化为攻击伤害的行为(妻子、岳父等人)。

《24个比利》是拥有心理学背景的作家丹尼尔·凯斯于1981年出版的一本描述多重人格患者威廉·密里根(Billy Milligan)的真人真事的传记式小说,威廉·密里根1977年因犯下连续强暴案而遭美国俄亥俄州警方逮捕,但他却对自己犯下的罪行毫无记忆。后来经过彻底的精神检查,发现他患有多重人格。包含原本的比利,共有24个人格在他体内。密里根父亲是个夜总会演艺人,后自杀身亡。年幼的

密里根遭受继父的折磨和性虐待,9岁时他身上就逐渐产生其他的人格。

多重人格形成原因浅析

多重人格形成原因浅析 多重人格作为一种罕见的精神疾病,因其发作原理在医学上依然没有很好的解释,之能从心理学层面进行剖析,所以常常被电影制作人哪来作为电影情节的基本元素。这学期看了不少有关多重人格的犯罪电影,也对多重人格的形成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想法,我也不是学心理学的学生,所以也只能泛泛而谈罢了。 人格分裂,从百度上搜到的定义是: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是一种心因性身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亚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对于多重人格形成的原因,从历史上出现的仅有的100来例和电影中所描述的来看,多重人格的形成往往与主人公在价值观意识逐渐成熟但有不够成熟的少年或者青年时期,遭遇过严重的精神上的打击而造成的,如遭受虐待、家庭的不幸、亲眼目睹杀人而又无法承受杀人的场景等。所以我认为多重人格都是被“打”出来的,都是由于精神世界收到了外界的巨大打击,无法承受,而分裂成了多个人格,就像一面“人格”镜子被“打”碎了一样,本来一面镜子只能反映出一个自己,但是被打碎了过后,每一面小镜子都能反映出一个自己,但是又由于镜子不一样,镜子里面的自己和原来完整的镜子中的自己会有一定的不一样。而且镜子中的每一个自我都有一定的几率成为主要的自我,因为从自己只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而自己又无法分辨哪一个是真实的自我。而且每个人的“人格镜子”厚度不一样,人格越成熟,镜子越厚,越不容易被打碎。而一个人在童年青少年时期,尚处于人格形成和成熟时期,这个阶段“人格镜子”是正在渐渐加厚的阶段,这一段的镜子的外界保护逐渐被褪去,所以这一阶段的镜子是最容易被打碎的。

人格障碍教案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癔症,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的精神障碍——人格障碍。 要了解人格障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上学期,也是由我们姜老师带领我们学习的《人格心理学》这门课程——什么是人格?有哪位同学还记得人格的定义么?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在我们这本《变态心理学》这本书上,定义的人格是“人格是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长期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表现方式和风格,是由每个人所具有的才智、态度、价值观、愿望、感情和习惯以独特的方式结合的产物”。 总的来说,人格是人们稳定的、一贯性的行为和思维特征,因此,人格发生障碍,对于人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那么什么是人格障碍?书上有两个系统的定义,一个是美国医学——心理联合会DSM系统,一个是中国精神疾病科学会——CCMD系统。我今天就以DSM系统的内容作为主要的讲解内容。 首先是关于人格障碍的定义,DSM指出“人格障碍是稳固的、适应不良的,能引起明显的功能性损害或主观痛苦”。中间有几个关键词:稳固的——不难看出,因为人格本身就是稳固的,既然是人格发生了问题,那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稳定性;适应不良——因为患者本身人格出现异于常人的表现,那么他的生活风格啊、人际关系啊等行为模式就跟正常人不一样,那就造成了对社会化环境的适应不良;至于功能性损害——;还有主观痛苦——这个表明了什么?说明了有的人格障碍的患者对此感到痛苦,具有临床意义。 其间还要提一下,如果是由于躯体疾病导致或者是继发于其他精神障碍的类似于人格障碍的表现这些情况,我们并不能严格意义上定义为“人格障碍”,应该叫做人格改变,它不是原发性的。 DSM根据行为、情绪和思维的特点,划分了人格障碍的种类。从1952年开始,原来是定为五大类,27种人格障碍;后来第二版改为12种;第三版是14种;第三版修改版是11种;现在我们书上的是10种,去掉了原来中的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现在我们看一下书,一共是3大组,10个类型——A古怪组,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三个;B戏剧化组,也称为情绪化组、不稳定组,顾名思义就是情绪行为缺乏稳定的模式,很难预测,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四个;最后一组患者经常伴有焦虑、担心,以及抑制情感的倾向,跟B组的倾向于情感表达相反,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三个。 提到这10个类型,不得不提到人格障碍的共病现象——所谓的“共病现象”就是人格障碍患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往往符合不止一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也就是说一个人格障碍患者在表现出一个亚类人格障碍的同时,可能还会有一个或多个其他亚类的人格障碍。我们的书上第217页的表格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基本上不同种类的人格障碍两两之间有一定重叠的概率——除了反社会型和强迫型两个之间是0,其他的都或多或少有共病现象。 那么,我们中间有多少人患有人格障碍?书上给出的数字是10%-13%,我在网上找到的国外是6-9%,国内只有0.13%,统计结果年代较早了,是1986年的,可能并不是太准确。部分人格障碍是具有性别差异的,而且性别特质的极端化会影响人格障碍种类临床诊断的标准——比如说给出两个病例的临床表现:第一个是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不负责任、不计后果,没有动机的侵害行为方式;另一个是典型的表演型人格障碍,情感丰富,过于注重外表。结果,相当一部分专家会认为前者是男性,后者是女性。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具体的人格障碍的10个亚类。第一个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有的地方称之为“妄想型人格障碍”,那这样可以不难看出,这种人格障碍具有猜疑、偏执的特点,但是。其症状常表现为:对别人的回绝,不信任,厌恶过度敏感,而且很容易怀疑别人对自己有这些反面情绪。别人无意中的一举一动也可能被患者视为对其的敌意或阴谋。无理由的怀疑其伴侣在性关系或其他各方面有过不忠行为;顽固地认为其个人权益正受到侵害。患者常常极度自以为是,并且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重口心理学

第一篇:多重人格障碍 多重人格: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简称DID) 核心人格:原装的“灵魂”,通常情况下是消极的、依赖的、内疚的、抑郁的。 非核心人格:可能是敌对的、控制的,有时候,更权威的非核心人权反而会来掌控整个局面,它会把时间分配给其他人格,并且常常会把那些人格安排在不舒服的情况下出现。 ·绝大多数的心理障碍是绝对没有可能治愈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也是,一旦患上,如不治疗,将会持续终生,而且当他们到了新的环境生活,可能还会增生出新的人格。 多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区别 多重人格障碍:一个肉体多个灵魂;幻听的声音来源于身体内部,既自己跟自己对话,可以自己抑制。 精神分裂症:一个肉体一个灵魂;认为幻听声音是天外之音,别人发出来的,并认为是真的。·有研究表明:只有在生物学和心理上对焦虑情感比较脆弱的人才有患上障碍的风险,而有些人,即使承受了很严重的精神创伤,也是不为所动的。 ·所有心理疾病的源头,实际上都是潜意识发生了问题。因为对于意识来说,你是可以控制摆平的,那些浩大而诡异的潜意识却远远超出了你的掌控范围,如果它们出了问题,必然立马陷你于水火。 第二篇:恋物癖 ·恋物癖患者可以在对物体迷恋的过程中达到性高潮。这些物体通常都是非生物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女士们的内衣和鞋子。除此之外,一种特定的接触性刺激,比如橡胶、塑料,特别是表面胶皮制的衣服。 慕残癖:被残疾异性吸引并产性冲动和爱恋的一种健全人所具有的奇特心理,在女性中更常见,并以对聋哑或截肢的异性的爱恋为主。 ·恋物癖患者的典型性活动是一边爱抚、亲吻和嗅闻他(她)的物恋对象,一边进行手淫。“巴甫洛夫的狗和他的条件反射原理” 巴甫洛夫指出,大多数病人的恋物癖是性兴奋与周围环境中偶然出现的某种事物相结合形成的条件反射。后来,在反复强化作用下,这种条件反射就被固定了下来,恋物癖行为就形成了。 ·恋物癖患者多是性格内向,平时在两性关系如恋爱婚姻问题上,往往扮演的是不成功的男性角色,缺少男子气概。这种失败构成了内心巨大的冲突,但冲突却没发泄好,就被压抑了,进而开始变得焦虑。恋物癖患者就开始用别的方法发泄痛苦。所以就迷恋之物上,然后通过性满足得到安慰与释放。 心理防御机制:人的潜意识会保护人的身体,让他避免受苦。 治疗 厌恶疗法:让患者手持性恋物,在引起性唤起、性欲勃起的时候,立即给予厌恶性的刺激。还可以让他们写下因恋物面临的紧张恐惧和被批评、被抓住和处分时的难堪局面,然后重复阅读,也能形成厌恶性条件反射。 第三篇:社交恐惧 ·普通群体中有高达13.3%的人在一生中会有某种程度的社交恐惧症,使得社交恐惧症成为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们通常会眷恋那些教育程度不高、单身和经济收入低的人们。男女患该病的比例基本持平—1.4:1。 ·在日本,患社交恐惧症的人害怕直视别人的眼睛,而且担心他们的某些个人特征比如脸红、

润物细无声——浅谈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润物细无声——浅谈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就象幼嫩的树苗须园丁不断精心修枝剪叶一样,成长中的小学生每时每刻都会有行为上、思想上、或学习上的问题,须班主任亲自、及时处理和解决。即使天生是块美玉,也需要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方能成器。在班主任的日常教育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好,一些老师于是口不择言,随意训斥;学生品行不端,犯了错误,教师大发雷霆……但教育不是威慑,简单生硬的批评诱发不出孩子们正确的思想和感情;教育也不是单纯的灌输,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不能培育起学生真正的思想品格。如何把学校、社会对学生的各项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自觉的进步力量,激发学生的美好感情。 策略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人说,要预测一个人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看他在孩提时代崇拜什么人。小学阶段的儿童无论是认识、情感或行为都还稚嫩,常常只从形象上去判别一个人。因而,他们崇拜的偶像往往是时下流行的歌星、影星,甚至电视上无所不能的黑社会老大、生活中粗俗、摆阔的大老板。学生崇拜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引导。作为班主任,就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崇拜。 1、杰出人物 《诗经小雅》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说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一定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直的人,一定会有人效法他。历史人物、民族英雄、革命导师、科学家、思想家这些人类精英,理应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的典范。我们可以利用早会课、思品课,甚至语文课,给学生讲这些伟大人物的故事,他们不平凡的生平、伟大的业绩、崇高的人格、光辉的形象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引领学生进入人类精神财富的神圣殿堂,激发孩子的敬仰之情、仿效之行。 2、身边的同龄人 小学生的积极性是很容易被激发的,在大多数学生心中还是认为受到老师表扬是很了不起的事,看到哪个同学被老师表扬也会产生羡慕和崇拜感。有一次上语文课,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没有按照我的要求预习课文。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肯定少数做得好的同学。我表扬一个同学预习得非常认真,并且拿起他的书告诉大家他是怎样做的。结果下一次检查预习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效仿他的方法。这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它具有主动性,形象性,具体性。 3、教师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_认识自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活动背景] 中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伴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和成熟,心理方面也产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在自我意识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诸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这样的问题成为中学生面临和关注的主要问题。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也正处于建立和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因此帮助他们解决自我统整与角色混乱的矛盾,形成统一的自我是整个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一下学期,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人际关系更加深入复杂,这使学生本就迷茫、困顿的心灵时常处于困境和挫折的打击之下,日益脆弱,迷失自我……。究其根本,是学生不能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因此,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的时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活动目标] 1、通过呈现具体的烦恼和困惑,学生能解释“认识自我”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围绕乔哈里窗理论,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全方位探索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初步形成比较全面的自我认识; 3、学生初步感受自我的价值,乐于接纳自己,勇于在学习和生活中做最好的自己。 [活动准备] 1、打印《自我同心圆》和《性格形容词检核表》。 2、下载flash和音乐,制作课件。 [活动对象] 高中一年级 [活动过程] 一、趣味测验:生命的颜色(3分钟)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探索自我的兴趣和积极性。)

测验方法:把自己阳历生日中年月日的数字完整地写下来,然后将数字一个一个相加,直到结果变成一位数字为止。 学生计算、找出生命颜色并揭秘(见附1)。 教师引导:这只是一个趣味小测验,认识自己远没有这么简单,但是对自我的迷茫却会给同学们的成长带来许多烦恼和困惑。 二、成长的烦恼(3分钟) (设计意图:呈现学生现阶段常见的烦恼和困惑,并辅以深入浅出的理论说明,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认识自我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我的实际行动。) 考试不理想或是成绩比别人差就感到非常失落,觉得已经很努力却换不来自己想要的成绩,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有恐惧心理,内心压抑,感到无能为力。…… 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和特长,甚至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对未来很迷茫,常有莫名的恐惧和压力。 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没有目标和方向,没有学习的动力。每天被学习任务和老师布置的作业催赶,忙忙碌碌却感觉不到充实…… 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中,有时因害怕得罪同学、失去友情而违背自己、附和他人,因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自己,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会让自己的情绪大起大落……;有时又因要表现自己的个性而我行我素,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 …… 同学们,类似的烦恼你有吗?(学生回应) 教师小结并简单介绍埃里克森关于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相关理论。 三、探索自我认识自我(2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描绘“自我同心圆”和照镜子两个活动,引导学生从自我和同伴两个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认识自己,逐步形成对自我的比较客观、真实的认识。) (一)描绘“自我同心圆”:自己心目中的自己 学生从《性格形容词检核表》(见附2)中找出5个最能代表自己性格特征的词语。把5个特征中最显著的特征写在同心圆的中央,其他特征按照从显著到不显著的顺序依次由中心向四周写在各个同心圆里。

浅谈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模型

浅谈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模型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3) (一)童年时期经历 (3) (二)医学学习和心理学研究阶段 (3) (三)学术理论奠基时期 (3) 二、心理结构与人格结构 (4) (一)心理结构 (4) (二)人格结构 (5) 三、人格的自我适应——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5) (一)焦虑 (5) (二)自我防御机制 (6) 四、弗洛伊德的心理健康观 (8) (一)健康心理与不健康心理 (8) (二)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 (8)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1)

摘要 在心理学的年鉴上,没有任何一位人物会像西格蒙·弗洛伊德这样倍受吹捧而又惨遭诋毁;既被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学派领袖又被斥责为搞假科学的骗子。他的崇拜者和批评家都一致认为,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对心理治疗的影响,对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而在其他人看来,他们似乎是在谈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知识体系。 近年来,大量学者都对其学说做了大量研究。按弗洛伊德的看法, 人格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他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所构成。潜意识即无意识, 弗洛伊德说“无意识就是在某一时间内存在着, 但我们又对其无所知的一种活动历程。”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 影响着人的行为。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 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前意识起着“检查员”的任务, 阻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人到意识中。意识是人在清醒知觉状态下的思想和情绪, 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人到意识的各种印象, 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意识仅仅是人整个精神活动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 处于心理深层。 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主要人格理论出发,进一步探讨弗洛伊德的心理健康观,帮助我们形成健康人格。 【关键词】弗洛伊德、心理结构、人格结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观

人格分列症的表现

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人格分裂的症状有哪些?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解离症/间歇性人格分离(Dissociative Disorders) ”,别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Identity)的整体性。此类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而常见于戏剧,小说中。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心因性失忆症(Psychogenic Amnesia)和多重人格症。患上人格分裂症之后应该: 1.多进行交流:鼓励各分离的人格之间的内部交流,因为这种内部交流有助于“拆除”置于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之间的隔墙。 2.形成良好医患关系:当治疗者与多重人格患者形成一种良好的移情关系,避免对患者当中任何一个人格抱以反感或恶意时,治疗最具动力。 3.确定治疗目标:治疗者的责任是帮助患者将后继的人格返回到它们最初的目标上来,以便转移后继人格与主体人格的对立立场。 4.尽可能性的满足需求:分离人格的产生有些是因为未能满足正常的需要,对此应考虑需要的功能,不能轻率处置。 5.整合人格:后继人格一旦形成,它就会强烈抵御企图消灭它的一切努力。因此,治疗者不能去消除它,而应该注重它与主体人格的同一性,设法整合它们,使之像正常的情绪变化那样操作。 6.勿操纵患者人格:坚决不能操纵或离间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因为这种策略通常会导致治疗的失败。 7.及时宣泄:通过宣泄,把主体人格“诱导回来”,让其对原先无法接受的愤怒、不满、冲动等承担责任,并用更为建设性的办法处理它们。由于诱导主体人格的过程也是发泄后继人格的过程,因此置于两者之间的隔墙便会自动解体,两者的交流得以实现。 可见,蓄意隐藏自己人格中的某些部分会产生压抑情绪,这些压抑情绪蓄积到极限就会爆发,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人格中自卑自责的一面,面对不良情绪背后隐藏的内在需求,调整我们内心世界二元对立的本质。我们要勇于面对生活中难以忍受之事,并把它当做我们生命成长的必修课,同样我们也要把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发挥到极致,释放生命潜能,活出精彩人生。 实际上,心理非常健康的人能把自性中的两个相反面具统一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子人格的“整合”。然而,整合不是一件人人都能做到的事,大多数人还是会采取“压制”的方式,就像心因性遗忘一样,缩小了意识,使自己无法全面地认识自己,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

浅谈体育教学对健康人格的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对健康人格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05-30T09:34:28.09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2月(下)供稿作者:周忠岐 [导读] 当今社会节奏加快,大众传媒无所不在,城市里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节奏快捷的社会里 周忠岐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278-02 摘要: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完善学生人格,多比进步,尊重差别,因材施教,以形成成功的期待——自信——成功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格;自信心;意志品质;心理健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觉到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个体要达到身心和谐,就必须完成心理整和过程。传统的体育教学论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初中生随其生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许多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在心理整和上出现了暂时的混乱,结果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地在短时间内适应自己、接纳自己,出现了一些消极心境,增加了许多烦恼。本身由于主客观原因所造成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身体练习别扭好笑,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参与练习,敷衍了事。 从人的发展看,兴趣和动机是构成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完善学生人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应采用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循循善诱,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应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还可运用激励机制,多比进步,尊重差别,因材施教,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自信,我成功。自信心必须要建立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和个体成功的运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以形成成功的期待----自信----成功的良性循环。真正自信的学生是“在自己的内心与自己进行比赛”,从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自觉、坚持术过程,也是锻炼意志品质的过程。、果断、自制构成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四个基本要素。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由于当前初中学生意志力普遍较弱,怕苦、怕累、意志力薄弱,经不起一点微小挫折,因此,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意志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比赛,游戏比赛等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包括生理、心理和环境),教育学生在遵守规则,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公平竞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接受挫折教育,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长跑教学,引导学生战胜自我,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体操训练,锻炼学生肌肉控制力,自我克制力;参加球类比赛,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通过游泳教学,引导学生具有征服大自然的勇气,敢于向困难挑战,培养坚强的毅力;通过跳高教学、跨栏教学,引导学生勇于进取,培养学生坚定自信,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做到积极引导,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在条件艰苦的环境里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意志坚强是在千百件小事的锻炼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成功往往是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经常在小事上注意锻炼意志,才能在大事上经得起困难的考验,从而取得成功。 三、学会合作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双向信息交流。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交往机会多于其它学科。 体育教师在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通过教学比赛和游戏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教育学生在从集体中摄取力量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学生之间的保护与帮助,分组练习等形式教学,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形成友谊等等,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往心态,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四、运动促进人格完善 篮球、排球、足球、网球、艺术体操、拳击、散打和田径之类的运动,是会给人的肢体带来一定冲击的“接触性运动”,这类“接触性运动”项目是有效的恶劣情绪的宣泄手段。通过宣泄不满的心境和过剩的精力,使人体内的内啡呔的含量增加(内啡呔是一种天然的止痛物质),产生欣快感,达成心理平衡,明显改善具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的低落情绪和焦躁不安的状况。 在体育游戏和运动过程中,对交往、尊重、自我表现、兴趣爱好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产生归属感、凝集力和爱心。它使过剩的精力得到宣泄,使人的心理紧张和压抑感得到消除。游戏中不同的情绪体验,使人的心理情绪得到调节,有益于身心健康。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

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浅议健康人格的塑造途径 摘要:本文通过心理学经典理论课程的学习后,结合所学知识试着从健康人格的概念入手,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条件,从描述健康人格的主要立足点出发,提炼出健康人格概念的核心内容,并巩固了所学课程。 关键词:健康人格概念核心内容 一、健康人格的涵义 1.1人格的概念及其发展 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绝大多数人认同“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指的是古罗马演员在演希腊戏剧时所戴的面具。古罗马演员戴的面具(Persona)表明一种角色或者用来给别人看的一种装扮。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它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人差异;第二部分是内部过程。内部过程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过程不同,它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么样行为、怎么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我们认为人格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特征;“人格是一个人的生理、心里和社会行为诸多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人格的形成是离不开社会和文化的,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和特有和自我。”人格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时代性,它是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整体,他包括人的各种心里过程、认知能力、人际关系、行为动机、情绪反应、态度信仰、道德价值、审美情趣等人格构成要素。 人格理论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认知和社会认知分支。人格理论为什么如此之多?原因在于理论性质的本身容许理论创建人从某一特殊的观点进行思考。理论家在收集资料时必须尽可能做到客观,但是理论家决定收集那些资料,以及如何解释这些资料,则是具有个人主观色彩的事。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律,是建立在容许有个人解释的假定基础上。所有的理论都反映了理论创建人的个人背景、童年经验、生活哲学、人际关系等,因为每个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参照系进行的观察是有个人色彩的,所以随之而来的五花八门的理论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有分歧的理论也不无用处,一种理论的效用取决于它是否能推动研究,解释研究资料和综合已知的观察资料,而不是它的常识价值和其他理论的一致性。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 含义:人格是一个人在生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的作用形成的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整体,具有个人思想、感情、意向、行为的独特模式。 (二)人格的基本特性 1、人格的独特性 2、人格的稳定性 3、人格的统和性 4、人格的功能性 (三)与人格有关的几个概念 1、个性与人格 个性(individuality)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特性。 联系:往往作为人格的同义词来使用。(词义和翻译原因) 区别:个性是指人的个别差异,但人格还有整共性的一面;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但人格只是对人而言的。 2、气质与人格 气质(temperament)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禀性”、“脾气”。 联系:气质是先天秉赋,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人格的形成不可能离开气质。 区别:人格的形成除了气质、体质等先天秉赋作基础外,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气质仅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 3、性格与人格 性格(character)是指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 联系:性格包含于人格中,是人格结构的一个主要成分。有些认为可以通用。 区别: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人格还有生而具有的。 总之, 个性是指人格的独特性; 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先天基础(比较属于Nature的部分); 性格乃是个人后天形成的道德行为特征。 它们都属于人格所包含的内容。 二、人格心理学 2、人格理论与内隐人格理论的区别 人格理论含义: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 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经常对他人的人格特征进行判断或把他人看成什么样的人做出假设。(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 attribute,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 区别:人格理论能经得起检验,预测未来,对大部分的行为做出一致性的解释;而内隐人格理论的知识则是混乱的、直觉的、很难解释的。 (二)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7—12p) 1、人性哲学:(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 2、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ture)指人格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个别差异的假设性概念。如,特质;需要等。人格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各要素是如何组织的?是否有某些要素高于其他要素? 3、人格动力:(personality dynamics)指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研究人格动力的机制及形成;如,本能驱动;内驱力(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 4、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指个体自出生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随着年龄而逐渐改变的过程。人格发展的阶段性(影响因素、变化规律);人格结构的发展,人格动力的变化。 5、人格成因:(personality genesis)

青少年人格的培养浅谈

浅谈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人格的 意义与对策 [摘要]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关健时期,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最主要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教育。 [关键词]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人格意义对策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人的灵魂。人格的形成与人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受教育因素的影响最大。由此可见,人格是教育的根本。健康向上的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真正涵。本文拟就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人格的意义与对策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望行家的指教。 一、意义 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特别要注意他们健康向上人格的培养,其意义包括: 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 中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倾向性尚未成熟定型,可塑性很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当代中学生受着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他们头脑中烙印不深,他们的人格导向容易发生偏移。加之目前学校用以教

育青少年的容和形式又相当严重地脱离了实际,采用的是那种单向的、说教式的和灌输式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反而会使受教育者形成两重人格和逆反心理,导致了各式各样的人格缺陷。据有关调查报道,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增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青少年道德素质薄弱,人格扭曲。由此,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显而易见,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中学生本身的健康和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 ㈡传统美德延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奋斗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用中华民族在五千年中形成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宝贵的民族性格、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培育出来的革命传统,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形成的当代英模美德教育中学生;用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近现代的民族英雄和当代英雄模人物的光辉形象塑造中学生。用中华美德来加强中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容,以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体系。运用这种新的价值体系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标准来教育、熏中学生,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缺陷形成的心理分析

Vol.28No.10 Oct.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10期(下) 2012年10月《三国演义》凝结了作者罗贯中对人生的真知灼见,作品以生活为基础,通过人物的个性经历和问题行为来表现人生的百相,它形象生动、有血有肉,饱含了作者对生活真谛和人性的洞察,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心理咨询师,可以从文学名著中窥视到人性的丰富和复杂,并获得很多启迪.[1]在《三国演义》中众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中,曹操是其中性格最复杂、最丰富的人物之一.学者们对曹操的人物性格进行了多种不同角度的研究,本文拟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对曹操这一人物性格进行剖析,探究曹操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1 曹操的性格诊断 古往今来,中国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性格有着非常丰富和生动的描述,尽管众说纷纭,但大家还是比较公认的把曹操的性格归纳为“奸”和“雄”.曹操之“雄”自不必说,因为曹操确实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他豁达大度、胸怀大志,在“诛宦讨卓”的宫廷斗争中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董卓专权之时,曹操 “献刀图贼”,其胆识可比荆轲,计划失败后又巧计逃脱,其机智乃荆轲所不及;逃回兖州之后,矫诏讨卓,招贤纳士,各路诸侯纷纷响应;在实力不断壮大之后,最终经官渡之战大败袁绍,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曹操之“奸”在其凶残狡诈、滥杀无辜,最典型的表现在他屠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可以说曹操的“雄”,成就了曹操,而曹操之“奸”注定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 人格是个人特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的总和,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等.当这些成分彼此失调的时候,人就会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多重人格的突出特征有:一个人具有两种或多种人格模式,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在某个特定的情境或时间段内,个人会有一种突出的人格模式,称为主体人格,此时个人所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其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会出现另一身份的痕迹;个人在某种情绪或精神刺激的作用下,会改变为另一种人 格模式,其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新的人格模式行事.一般说来,人格多样化是自我完善的表现,但是人格极端化则是人格缺陷的表现.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和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人格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或者说是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冷漠、依赖、多疑、自负、偏执、冲动、暴躁等,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它们不仅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也妨碍其正常的人际关系,进而对其所涉及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2] 曹操的性格发展不健全,有一定的性格缺陷,其主要表现为双重人格和多疑.曹操的性格很复杂,它由正、负两个极端系列中那些看似水火难容的多种元素组合而成,如忠君与欺君、 诚实与诡谲、仁慈与残暴、义气与不义、爱才与忌才、多智与愚蠢、勇敢与胆怯、大公与利己、功德与罪过等,这正是曹操双重人格的鲜活体现.[3,4]此外,曹操的上述负向性格特征几乎都与他多疑的性格特征相关,并且其多疑的性格特征严重超出了常人的限度,多疑是他负向人格的主特征.可以说,曹操之“雄”源于曹操的正向人格,曹操之“奸”盖源于曹操之多疑,曹操生平所做的荒唐之事或者令人费解之事,可以说都与他多疑的性格特征有关.例如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因为多疑,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将深谙水军的蔡瑁、张允二将杀害,诸葛亮也正是抓住了曹操多疑的性格,才冒险草船借箭,这些最终导致了曹操军事生涯中最大的失利,使得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一世奸雄曹操固然有其雄才大略,但由于自身的多疑性格,使他失去了很多优秀人才,民心相离,最后只能占天时而无法得人和,以致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国家统一,而且因为多疑个性错失治愈风疾良机、英雄殒命.2 双重性格形成的心理机制 性格特征不是生来就有的,曹操表现出来的各种怪异行为特征也不是随意出现的,正如每个人的性格形成一样,也是在先天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在某种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通过不断的社会内化过程逐渐形成的,是遗传和社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缺陷形成的心理分析 胡 仟,赵富才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聊城252059)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特征被贯之以“奸”和“雄”.本文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曹操的性格特征及形成机制,认为曹操具有双重人格和多疑的人格缺陷,并以人格的心理和社会层面为基础,从曹操自卑的童年经历、叛逆的文化情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三个方面阐述了其人格缺陷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曹操;双重人格;心理分析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10-0147-02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教育资助项目(SDYY10070) 147--

他们都是N重人格——我看过的人格分裂电影

他们都是N重人格——我看过的人格分裂片子 有这么一些片子,他们中的主角往往细数着他们口中的故事,他们往往探寻着某些事件的真相,但当真正的真相浮出水面时,我们看到这一切的源头正是那些苦于追寻的人。他们有的是双重人格,有的更是精分到N重,惊悚、恐怖、悬疑往往是这些片的典型类型。 列举一些山村贞子看过的人格分裂片,有欧美,有亚洲,有大众,有小众…… 1、致命ID 分裂到N重人格的典型片子了,封闭区域杀人追寻真相,夜黑风高杀人夜,到底谁是凶手呢?最后的大结局让人枉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主人公的一系列人格…… 2、蔷花·红莲 寡人最熟悉的还是那些韩国恐怖片,而本片就是一部双重人格的典型代表。林恩京和文根英这对姊妹演绎了一个富家家庭悲剧。提到本片想到了海报——《异度公寓》抄袭,中文片名的风格让我想到了新片《雪花秘扇》…… 3、不请自来 美版蔷花红莲,故事大致与韩版一样,但是亚欧的恐怖气氛完全不同,欧美的家庭就是没有亚洲那么诡异,从电影色彩运用就可看出。 4、禁闭岛 军官和同伴去调查禁闭岛上一个从精神病院失踪的女凶犯的下落,但是调查越来越诡异,到底有没有失踪人员,本片最后的结局有开放的感觉。个人倾向于主角精神分裂…… 5、突然有一天之2月29 又是一部韩国恐怖片,突然有一天系列的第一个故事,一个收费站员工的恐怖故事。警察口中的真相和主角眼中的真相完全不同,信主角就是有鬼,信警察就是主角精神分裂,哪个才是真正的真相呢? 6、老师的恩惠 继续韩国恐怖,本片是韩国恐怖片虐杀系列的作品了,这种风格泰国邪降有很好的表现。在先前叙述的多名学生的遭遇原来是一个人的遭遇,主角的精神分裂到了多个人身上,怨恨不止。 7、黑天鹅 鬼魅的黑天鹅很适合精神分裂,不断追求完美的主角一面面对巨大压力的现实,一面承受虚幻世界的恐惧,精神极度崩溃。片子不断有精分片常见的虚构的现实出现。 8、我的血腥情人节 本片还有3D版本,矿工精神分裂变成杀人狂 9、灵异医院 看完本片后还是有点不确定主角是不是双重人格…… 10、灵数23 任何数字似乎都可以与23相关,就像算命一样,最后的结局居然还是精神病…… 11、奇谈 韩国恐怖片《奇谈》第三个故事就是一个人格分裂的片子,妻子与丈夫的角色互换,一段交错混乱的爱。 12、死魂曲 从一开始的孤岛冒险,到最后是精神分裂,身边的孩子其实是不存在的……

浅谈人格分裂产生原因

浅谈人格分裂产生原因 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解离症/间歇性人格分离”,别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的整体性。 虽然我们常常在生活中提到“人格分裂”,但是那些所谓的分裂往往只是性格的不同方面或者面对的人群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反应,而真正临床的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各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像。这些人格轮流控制控制人的行为,此时其他人格对于这段时间是没有记忆的。我想这些是在正常人身上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们生活中认识的或听说过的人格分裂患者并不多。但是在很多影片中,尤其是美国影片,有很多关于人格分裂的经典电影。因此我想就一些影片说说自己对人格分裂产生原因的看法。 《致命ID》是我看过的主人公人格最多的影片,算上本身共有11种人格,在电影开始男孩的祷告,他的母亲是妓女和他被遗弃的片段交待了他多重人格的源头是童年的刺激。童年的经历是很多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原生家庭的破裂,父母职能没有实现,这也是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疾病发病率比在正常家庭高很多的原因。我对小时候一段时期的事基本上没有什么记忆,但是我记得特别明确的是被父母打的一次,我躲在窗帘后面瑟瑟发抖。通过我的这个片段我觉得童年的一些不是很美好经历的记忆会伴随人一生,而主人公的这些记忆被某个点激发而形成了这些人格。 《禁闭岛》主人公的人格分裂是由集中营中的经历造成的强大刺激而产生,在这方面和《致命ID》主人公比较相像,都是由于刺激导致。但是不同的是,莱蒂斯在内心有成为新人格而逃离第一人格的渴望,他希望自己不是纳粹高官,希望自己没有杀害妻子,间接杀害自己的三个孩子。也就是潜意识里否定自己第一人格,这是我分析的造成人格分裂的另一个原因。《搏击俱乐部》里的主人公就基本上也是这个原因,他原来的生活从是被压抑的,每天做着千篇一律的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内心充满侵略渴望关注的一面被压制的无法释放,而最终导致通过这样一种畸形的方式将一直压抑的能力被放大释放。 但是人格分裂的病人被治愈后总是要面对自己难以接受的现实的自己,或许他们无比享受自己新人格带来的自由感和成就感,同时也在新人格中忘却了不堪往事而感到幸福,如果人格分裂的发病率持续增高,那么我想以后的医学应该考虑到将病人治疗成功对于他本身到底是痛苦或是快乐的而进行选择性治疗。 信息安全专业 王朔20122574

培养健康人格

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身心健康教育目的:通过认真分析当代青年在身心健康方面存在问题,使学员认清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找准培育健全人格的途径和心理调节的方法,确保学员身心健康。 重点讲清的问题: 1、健全人格的内涵及特征 2、不良人格及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3、不良人格及不健康心理的违害 4、培养健康心理的正确途径 讨论题:结合实际谈一谈,在军校生活中如何做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身心健康? 授课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益的调整、快节奏的生活、新旧观念的碰撞和竞争的加剧,给人们的思想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全世界每年有两亿人患有心理障碍和疾患,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症已跃升至第二位,专家预测,今后这种疾病仍呈上升趋势。为此,人们称心理疾病为“二十一世纪的杀手”。目前我国精神病患者达1000万人,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数更多,而且每年以80%的速度增长。从部队内部看,封闭的军营环境,严格的管理手段,高强度的执勤训练,急难险重的任务,给官兵的生理、心理带来了很多

负面影响。官兵心理障碍问题增多,已成为诱发案件事故,影响部队安全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部队违纪事件,由心理障碍因素诱发的高达70%。从我们前期对部分学员心理状况调查了解的情况看,部分学员对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认识方面还存有误区,有的学员受不良心理的影响,在心理压力、自我认知、正确对待荣誉得失、正确看待批评、同学交往等方面还存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想法,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会给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很多烦恼,给我们的集体带来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如果不加以制止和矫正,甚至会诱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最终影响到我们个人的成长进步和部队的全面建设。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健康的心理?我主要讲四个方面。 一、健全人格的内涵及特征 1、人格的定义 关于人格的含义,古今中外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人格大体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具体统一。我国古汉语中没有“人格”一词。《说文解字》中说:“格,木长貌”,“格”就是树高长枝的意思;《广韵》里说:“格,度也,量也。”据此我们可大致推断“人格”就是人不断长大、成熟;而人的内在属性和外在风貌是可以度量的,度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