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各科复习资料

中医各科复习资料

西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 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 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

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

第四单元 实验室诊断
一、血常规
(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1、减少――贫血
2、绝对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白细胞
中性粒0.5-0.7;嗜酸粒0.005-0.05;嗜碱粒0-0.1;
淋巴0.2-0.4;单核0.03-0.08
1、中性粒
(1)增多: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溶血;中毒(酮症酸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应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等。
 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2)减少:病毒感染;伤寒、疟疾;再障贫,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X线及放射性核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疮);脾亢(肝硬化、班替综合征)。
(3)核象:
核左移――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
 核右移(常伴白细胞减少)――骨骼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巨幼贫,恶性贫血)
2、嗜酸粒
(1)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皮肤病)
寄生虫病;
血液病(慢粒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2)减少: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
3、嗜碱粒
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4、淋巴细胞
(1)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杆菌感染(结核,百日咳)
某些血液病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2)减少:应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
5、单核细胞
增多:生理性;
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
(三)网织红细胞
成人:0.005-0.015,绝对值24-84;新生儿:0.03-0.06
1、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2、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再障贫,白血病)
意义:贫血疗效观察;骨髓造血功能状态。
(四)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1、生理性: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
(1)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活动)
(2)损伤及坏死,心梗
(3)恶性肿瘤
(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
(5)贫血
二、骨髓检查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的主要标准: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血涂片发现大量原始细胞,提示:急性白血病
 骨髓增生程度低下的疾病:再障贫(外周血涂片幼稚细胞)
三、血小板
1、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
2、增多:反应性: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四、肝脏病检查
(一)胆红素
血清 尿液 粪便
总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尿胆原 尿胆红素 颜色 粪胆原
溶血性黄疸 ↑↑ ↑↑ 轻度↑或正常 强+ - 加深 增加
阻塞性黄疸 ↑↑ 轻度↑或正常 ↑↑ - + 变浅或灰白色 ↓或消失
肝细胞性黄疸 ↑↑ ↑ ↑ +或- + 变浅或正常 ↓或正常
(二)血清酶
1、转氨酶 ALT是反映肝的最敏感指标
(1)肝病:
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均↑↑,以ALT升高明显
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度上升或正常
肝硬化(终末期):正常或降低
肝内外胆法淤积:正常或轻度上升
(2)心梗:6-8小时 AST增高
2、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胆道阻塞
急慢性肝炎
肝胆系统以外疾病(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
3、Υ-谷氨酰转移酶(Υ-GT)
增高:肝癌;胆道阻塞;肝病(急性肝炎,急慢性酒精肝)
4、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肝病(急性肝炎和中度慢性肝炎,转移性肝癌)
急性心梗;
溶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白血病
五、肾功能
(一)肾小球功能
1、血清尿素氮(BUN) 3.2-7.1mmol/l
意义: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但不是肾功能损害的特异性指标
2、血肌酐(Cr) 88-177
意义: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3、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80-120
意义: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
(二)肾小管功能
1、浓缩稀释试验――主要是测定远端肾单位功能。
 反映肾功能受损程度的指标――低比重尿
2、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 22-31
 降低: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增高: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
六、生化检查
 血清总胆固醇(TC) 2.9-6.0
 血清甘油三酯(TG) 男0.44-1.76;女0.39-1.49
 血钾 3.5-5.1
 血钠 136-146
 血氯 98-106
 血钙 2.25-2.75
七、免疫学检查
(一)免疫球蛋白
IgM单独明显增高――巨球蛋白血症
(二)补体C3
增高:各种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某些恶性肿瘤(肝癌)
减低――可作为肾脏病诊断与鉴别的诊断依据
(三)感染免疫检测
1、抗链O 

(ASO)
增高:提示曾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不一定是近期感染的指标
2、伤寒与副伤寒检查
 早期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四)自身抗体检测 类风湿固子(RF)检查
――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
(五)肿瘤标志物检测
1、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
(1)原发性肝癌――AFP是诊断肝癌最特异的标志物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若见AFP增高,提示坏死的肝细胞再生。反之,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
(3)妊娠:异常升高可能为胎儿神经管畸形
2、癌胚抗原(CEA)
(1)消化器官癌症的诊断
(2)鉴别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升高
八、尿液检查
(一)颜色和透明度
1、血尿――泌尿系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及出血性疾病
2、血红蛋白尿(酱油色)――蚕豆病、阵皮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及恶性疟疾
3、深黄色(胆红素尿)――肝细胞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
4、乳糜尿(乳白色)――丝虫病
5、脓尿和菌尿――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
6、盐类结晶尿
(二)比重――取决于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蛋白尿,失水
减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肾小管间质病
固定(等张尿)-肾实质严重损害
(三)蛋白尿
肾脏疾病,继发性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狼疮肾);肾外疾病(发热、高血压、妊娠、中毒、心功能不全)
(四)管型
1、透明管型――肾实质病
2、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肾小球疾病
 白细胞管型――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肾小管有病变。
3、颗粒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盂肾炎,肾小管损伤
4、脂肪管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
5、蜡样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衰,肾淀粉样变
九、粪便
 水样或粥样稀便――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
 米泔样便――霍乱
 鲜血便――肠道下段出血(痔疮,肛裂)
 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
 灰白色便――阻塞性黄疸
 细条状便――直肠癌
 绿色粪便――消化不良
十、痰液
 红色或红棕色――肺结核,支氯管扩张,肺癌
 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
 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肺炎,肺梗死
 棕褐色痰――肺阿米巴脓肿
 黄色脓性痰――呼吸系统有化脓性感染
 黑色痰――矽肺

--------------------------------------------------------------------------------
第五单元 心电图诊断
一、常规导联
aVR导联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余肢导反映左心室
V1、V2

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V3、V4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V5、V6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
二、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轴:0-+90之间
心电轴轻中度右偏:婴儿,垂位心,肺气肿,轻度右室肥大
心电轴显蓍右偏:右室肥大,左束支后分支传导阻滞
电轴轻中度左偏:妊娠,肥胖,腹水,横位心,轻度左室肥大
电轴显著左偏:左室肥大,左束支前分支传导阻滞
三、心房肥大
(一)右心房肥大
1、P波高尖,电压>0.25mV,在II、III、aVF导联最突出
2、V1导联上,P波前部高尖
(二)左心房肥大
1、P波增宽>0.11s,常呈前低后高的双峰型(I、II、aVL)
2、V1导联上P波终末部的负向波变深变宽
(三)双房肥大――异常高大明显增宽呈双峰型的P波
四、心室肥大
(一)左室肥大
1、左室电压增高:RV5>2.5或RV5+SV1>3.5(女)-4.0(男)
2、心电轴左偏
3、QRS波群时间延长:达0.1-0.11s
4、在以R波这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二)右室肥大
1、QRS波群电压改变:RV1>1.0,RV1+SV5>1.2,RaVR>0.5
2、QRS波群形态改变
3、心电轴右偏
4、QRS波群时间并不延长
5、V1或V3 R等右胸导联S-T段下移>0.05,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五、心梗
1、缺血型T波改变:两支对称的尖深倒置T波
2、损伤型ST段移位:S-T段抬高
3、坏死型Q波改变
六、心绞痛
1、典型: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1,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
2、变异型:S-T段抬高,常伴T波高耸,对导联同表现为S-T段压低
七、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1、S-T段压低(除aVR导联):水平型、下垂型ST段下移
2、T波改变:低平、双向或倒置
八、心律失常
(一)早搏
1、室早: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宽大畸形;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2、房早:提早出现的房性P’波,形态与P波不同;P’-R新时期>0.12;房性P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房性早挖墙脚后的代偿间歇不完全。
3、交界性早搏:提早出现的QRS,形态基本正常;其前或后可有逆行P’波;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二)异位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速:频率快,节律规则
2、室性心速:R-R相等,室律可略有不齐;QRS波畸形、增宽,时间延长,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P与QRS无固定关系
(三)房颤
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间距不均、形态各异f波;
2、R-R间距绝对不匀齐,即心室率完全不规则;
3、QRS形态一般与正常窦性相同。
(四)室扑:一过性。QRS-T波消失,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的心室扑动。
(五)室颤:QRS-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状不一、大

小不等、极不规则的心室颤动波。
(六)房室传导阻滞
1、I度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P波之后均伴随QRS波
P-R新时期延长 >0.21(老年人>0.22)
2、II度房室传导阻滞
 II度I型:P波规律出现;P-R间期呈进行性延长
 II度II型:P波规律出现;QRS波成比例脱漏,形态一般正常或增宽畸形。
3、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P-P与R-R间距各有其固定的规律性
心房率>心室率,即P波频率高于QRS波频率
QRS波形态正常或宽大畸形。
第六单元 影像诊断
一、基础:X线摄影检查主要应用:X线的感光效应
X线透视检查主要应用:X线的荧光效应
二、肺与纵隔
 胸部肿块的平片检查方法:胸部正侧位片
 正常胸膜X线表现:不显影
 肺纹理主要成分:肺动脉和肺静脉分支
 肺门阴影的主要组成部分:肺动脉、肺静脉和支气管
1、慢性支气管炎:肺纹理增多增粗、扭曲,有时可见肺间质纤维化的网状阴影。常见并发症:肺气肿
2、支气管扩张――用支气管造影可确定其类型和部位。
3、肺炎
(1)大叶性肺炎:典型X线表现是在实变期。
(2)支气管肺炎:(渗出)两肺下野的中内带肺纹理增粗,有散在多数密度不均匀的边界模糊的小斑片状致密阴影。小儿表现为两肺中下部内、外带,沿肺纹理分布的病变。
(3)间质性肺炎:以中下肺野肺纹理增粗模糊
4、肺结核
(1)原发型(I型):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及肺门淋巴结炎组成的哑铃状影――原发综合征 早期为渗出性病变。
(2)血行播散型(II型):
急性粟粒型:两肺广泛而均匀的粟粒样阴影,边界清楚。
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病灶数目较多,大小不等,新旧不一。
(3)浸润型:病变大多在肺尖或锁骨下区,很快干酪化。
(4)胸膜炎
干性结胸:无异常表现或有膈肌运动受限
 渗出性结胸:多为一侧
5、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X线:在相应部位反复发作、吸收缓慢的炎性实变。
CT:中央型:支气管腔狭窄;肺门肿块;侵犯纵隔;纵隔淋巴结转移。(最早出现的征象――肺门阴影增浓)
周围型:肿块边缘可有分叶,伴或无毛刺,密度均匀。(肿瘤发生在肺段以下细支气管)
三、心脏与大血管
(一)基础
 观察主动脉全貌的位置:左前斜位。
心包积液的最佳投照位置:心脏立、卧位像
肺门截断征见于――肺动脉高压
在正常胸部正位片上
组成老年人右心缘上部的是:升主动脉
组成青年儿童右心缘上部的是:上腔静脉
 在后前位片上右心缘的下部是:右心房
 在心脏左前斜位片上右心缘的下部是:右心室
(二)病变
1、左室增大:

左心室段延长、圆隆并向左扩展;
左前斜位,左心室仍与脊柱重叠,室间沟向前下移位,在心脏后下缘明显凸出;
左侧位,心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心后下缘的食管前间隙消失。
2、右室增大:
心脏呈二尖瓣型;
心腰变为平直或膨起;
右前斜位,左心室段前缘呈弧形前突,心前间隙变窄。
3、左心房增大:食管受压向后移位;
心右缘双弧影,心底部双心房影;
心左缘可见左心耳突出。
早期增大的观察位置:右前斜位像
左前斜位:心后缘上段向上增大,左主支气管抬高,气管分*角度增大。
4、缩窄型心包炎:心包钙化
四、消化系统
(一)基础
食管静脉曲张最常用的X线方法:食管吞钡造影
口服胆囊造影的造影剂:碘番酸
静脉胆道造影的造影剂:30%或50%胆影葡胺
消化道X线诊断目前常用的最佳方法:钡剂双重对比造影
(二)疾病
1、食管癌:粘膜皱襞消失、中断、破坏,形成表面杂乱不规则影像;管腔狭窄;月初八内充盈缺损。
2、胃溃疡:龛影,多见于胃小弯、胃窦部。
3、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球部;激惹征
4、胃癌:充盈缺损;龛影。好发于胃窦部幽门前区。
5、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远侧结肠(如直肠和乙状结肠)结肠有痉挛,可见向心性狭窄,肠袋变浅,肠壁见小毛刺状凸出龛影。
6、结肠癌:结肠局限性不规则充盈缺损,结肠袋消失,管腔变窄,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楚。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五、泌尿系统
(一)基础
观察肾的分泌排泄功能的检查:静脉肾盂造影
静脉肾盂造影合用的造影剂:60%或76%的泛影葡胺
泌尿系统结石首选的检查:腹平片
(二)疾病
1、慢性肾盂肾炎:肾影变小,表面呈波浪状,多累及双肾。
2、肾癌:肾轮廓局限性外突。
3、肾结核:自截肾
六、骨与关节
X线平片不能显示正常骨骼的:骨膜
X线透视仅用于:骨髓炎
小儿骨骼的X线特征:骨端
Colle’s骨折是指:桡骨远端骨折
退行性骨关节病早期病变在:关节软骨
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端
骨软骨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掌骨趾骨骨折需拍:正斜位片
类风湿性关节炎周围型需拍:双手正位片包括腕关节
(一)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骨性强直及关节脱位。
(二)疾病
1、骨质疏松: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粗糙,网状结构空隙增大,骨皮质变薄。
2、骨质软化: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粗糙,长骨弯曲变形
3、骨质破坏:局部骨密度减低。发生在骨松质时,骨小梁模糊和消失;发生在骨皮质时,骨皮质缺损或完全消失。
4、脊椎

结核:椎旁冷脓肿
5、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出现在发病2周后。骨质破坏。病变区骨膜反应重
6、骨肉瘤:多见于长骨的干骺端。有瘤骨形成。表现疼痛肿块。

--------------------------------------------------------------------------------
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 总论
一、感染过程
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
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第二单元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HA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
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
2、病理
(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3)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
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四、病原学检查
1、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
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

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
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的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
第三单元 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褐家鼠是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
3、流行性: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以青壮年为主。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1、病机:
出血原因:发热期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休克期发生DIC致消耗性凝血障碍,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
 肾损害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
 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病理: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
四、临床表现
 特征: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
分期:
1、发热期:弛张热及稽留热。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征(颜面、颈、上胸潮红)
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损害的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热通病情反而加重
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
3、少尿期:常有低血压。伴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倾向加重
4、多尿期:日尿量>2000ml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休克
5、恢复期:尿量降至2000ml,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五、检查:
外周血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于短期内急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可明确诊断。
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血或尿标本病毒抗原或病毒RNA阳性
第四单元 艾滋病
一、病原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HIV感染者
2、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母婴
三、病理:
1、淋巴、造血组织和神经系统的原发病变,是病毒直接引起的
2、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卡波济肉瘤
机会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多见
四、分期:
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
五、检查:抗-HIV阳性,CD4总数<0.2或(0.2-0.5)
六、治疗:
 主要是抗病毒 
抗病毒指征:CD4+<0.35
或HIV-RNA水平>5000拷贝
或CD4+下降速率>每年0.08
第五单元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病原学
SARS冠状病毒(SARS-CoV),为有包膜的RNA病毒
室温:尿中存活10天,痰及粪便5天,血液15天,物体表面2-3天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SARS患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和消化道
3、易感

人群青壮年为主,儿童发病率低于成人。
三、病理: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如脾和淋巴结)
肺:不同程度的肺实变和肺泡损伤
主要病理特点:透明膜形成,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中肺细胞脱屑性改变。
四、临床表现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分期:早期,进展期,恢复期
五、检查:
血象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减少<0.9
CD3、CD4、CD8明显降低

--------------------------------------------------------------------------------
第六单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原学
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革兰染色阴性。
病菌在体外能形成自溶酶
我国以A群为流行菌株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
2、传播途径:飞沫
3、流行特征:冬春季多。发生于15岁以下的儿童。
三、病机和病理
1、病机:
抗荚膜多糖抗体是主要的杀菌抗体,有群特异性。
引起脑膜炎和暴发性脑膜炎的物质主要是:内毒素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是细菌系列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引起
2、病理:血管内皮损害,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和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的血管内血栓形成。
病变以软脑膜为主。
四、表现
(一)普通型
1、上呼吸道感染期;
2、败血症期:皮肢粘膜瘀点瘀斑,早现于眼结膜和口腔粘膜。
3、脑膜炎期: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
(二)暴发型――多见于儿童
高热、瘀斑、休克、呼衰
1、败血症休克型:高热,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缺如。
脑脊液清亮,细胞数正常或增加。血培养+
2、脑膜脑炎型:中毒症状+精神症状+昏迷
3、混合型
五、诊断:
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
血WBC升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特异性荚膜抗原+ 脑脊液涂片镜检
六、治疗:
1、普通型:首选――青霉素
2、暴发型:大剂量青霉素钠盐。不宜应用磺胺
预防――可用磺胺类
第七单元 伤寒
一、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革兰阴性,有鞭毛,能活动。含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体表(Vi)抗原。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三、病机及病理
1、病机:
伤寒杆菌的Vi抗原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2、病理: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
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特征性病变――伤寒细胞
病变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
慢性带菌者常见的带菌部位

:胆囊
四、表现
(一)临床分期
潜伏期3-42天,平均12-14天
1、初期(侵袭期):第1周,起病缓慢
2、极期:2-3周。高热,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易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3、缓解期:第4周。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警惕肠穿孔肠出血
4、恢复期:第5周以后。
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第后第2-4周。
(二)类型
1、普通型
2、轻型
3、暴发型
4、迁延型:病程5周以上。可伴有慢性血吸虫病
5、逍遥型:起病轻,突然性肠出血或肠穿孔。
6、顿挫型:起病急,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
7、复发与再燃
(三)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
 伤寒的第一次菌血症相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五、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病原学: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
 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
 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受病程及合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小。
 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高
 尿培养:第2周后阳性
 胆汁培养
3、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病后第4周。
六、诊断
 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1-2周不退,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消失。细菌培养阳性。
七、治疗
抗菌 首选――氟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及老年儿童
氯霉素――用于非耐药菌株伤寒
氨苄西林――慢性带菌者
第八单元 细菌性痢疾
一、病原学:
痢疾杆菌(肠杆菌科志贺菌属),属革兰阴性杆菌。
我国以福氏痢疾杆菌最常见
产生外毒素能力最强的是:志贺痢疾杆菌
在外环境中自下而上能力最强的是:宋内痢疾杆菌
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是:福氏痢疾杆菌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
3、易感人群:儿童,次之为青壮年。
三、病机及病理
1、病机:侵袭力和内毒素是决定其致病的主要因素。
痢疾杆菌可产生内外两种毒素。
微循环障碍和脑水肿是中毒型菌痢的主要病理基础。
2、病理: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重者浅表溃疡形成。
 病变部位: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主。
四、表现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多为1-2天
(一)急性菌痢
1、急性典型(普通型):急性发作的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压痛;粪便镜检WBC>15个/HP;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急性非典型(轻型)
3、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高热,全身中毒为主;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呼衰,肠道症状常不明显或缺

如。
 分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二)慢性菌痢:病程超过两个月
五、检查
粪便细菌培养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六、治疗
病原治疗首选:氟喹诺酮类
中毒型:山莨菪碱→改善微循环障碍
第九单元 霍乱
一、病原学: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革兰染色阴性。
菌体有鞭毛,活动极活泼。
霍乱弧菌可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
外毒素(霍乱肠毒素)――重要的病因物质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水污染→暴发流行)
三、病理:大量水分及电解质丧失。
四、表现
(一)分期
 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
1、泻吐期:先剧烈腹泻,后吐,无腹痛及里急后重,水样便。
2、脱水虚脱期
3、恢复期(反应期)
(二)分型:轻型,中型,重型
 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轻型
五、检查
 悬滴检查――初步诊断。
 细菌培养
 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即有诊断意义。
六、治疗
1、补液――治疗的关键
2、抗菌――减少其腹泻量及缩短排菌时间 
首选氟喹诺酮类
第一单元 儿科学基础
一、小儿生长发育
1、体重:1周岁内:1-6个月=出生时体重+月龄*0.7
7-12个月=6+0.5*月龄
2岁-12岁:体重=年龄*2+8
2、身长:出生约50cm,第一年长25cm
2-12岁身长=年龄*7+70
3、头围:新生儿34cm,1岁头围46cm,2岁约48cm
4、胸围:出生时32cm,1-1.5岁胸围=头围
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年龄+头围-1
5、囟门:前囟关闭年龄是:12-18个月
6、新生儿期呼吸:40-45 脉搏:120-140
 血压:收缩压=80+年龄*2
舒张压=收缩压*2/3
二、小儿营养
蛋白质10-15%
脂肪25-30%――供给热量的重要来源
糖50-60%――热量的主要来源
维生素与无机盐 水溶性维生素是:VitB
三、小儿诊法
小儿望神的重点是(察目),首选观察:眼神
小儿形体望诊的顺序是:头囟、躯干、四肢、毛发、指甲
四、小儿体液平衡
1、小儿脱水程度:轻度:5%;中度:5-10%;重度:>10%
2、补液
(1)定量:轻度30-50ml/kg;中度50-100;重度100-200
(2)定性:原则:先盐后糖。
低渗脱水:补2/3张含钠液
等渗脱水:1/2张含钠液
高渗脱水:1/3-1/5张含钠液
(3)定速:重度脱水:首选快速应用2:1含钠液
高渗性脱水:输注速度宜稍慢
第二单元 新生儿疾病
一、新生儿黄疸
1、生理性黄疸:生后2-3天
总胆红素足月儿<221,早产儿<257
2、病理性黄疸:生后24h或36h内,或于生后1周或数周出现。
总胆红素足月儿<221,

早产儿>257
二、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轻度:体温30-35,皮肤硬肿范围<50%
 中医病机:阳气虚衰,寒凝血涩。首先区别虚与实
第三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一、上感
主要病原:90%以上是病毒
 特殊类型:
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
咽结合膜热:病原体为腺病毒。发热咽炎结合膜炎
二、急性支气管炎
 诊断肺部体征:双肺可有不固定的散在的干湿啰音,咳嗽或体们改变可减少或消失。
胸部X线表现:正常或有纹理增强。
三、肺炎 病原体为病毒和细菌
1、支气管肺炎:多发生于1个月至2岁的婴儿
2、腺病毒肺炎:腺病毒引起。多见于6个月至3岁小儿。
起病急骤,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咳剧
易发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和中毒性脑病。
3、合胞病毒肺炎:多见于2岁以内。以高热、咳嗽、喘憋为主
可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喘憋性肺炎)病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
X线表现:以间质病变为主,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肺气肿
4、支原体肺炎:学龄儿童易患。亚急性起病。中性粒增多。
体征与剧烈咳嗽、发热等临床表现不一致。
肺炎心衰的诊断标准:
(1)心率>180次/分
(2)呼吸>60次/分
(3)突然极度烦躁不安,发绀
(4)肝脏迅速增大
(5)心音低钝,或有奔马律,颈静脉怒张。
(6)尿小或无尿,颜面或下肢水肿。
治疗:肺炎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
耐药金葡菌首选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
支原体肺炎及衣原体肺炎首选红霉素
第四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一、病毒性心肌炎
多数前期有呼吸系统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主要病原体:柯萨奇乙组病毒
诊断标准:1、急慢性心衰或心脑综合征
2、奔马律心心包磨擦音
3、心脏扩大
4、心电图有明显心律失常和ST-T改变
中医分型:邪毒犯心;湿热侵心;痰瘀阻络;气阴亏虚;心阳虚弱
二、充血性心衰
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是:1岁以内
三、先天性心脏病
最常见的类型:室间隔缺损
第五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一、鹅口疮
病原体:白色念珠菌感染。
多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
临床特征:口腔粘膜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白膜
二、疱疹性口炎
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
发病年龄段:1-3岁
三、小儿腹泻
病原体:细菌感染为大肠杆菌。
病毒感染为人类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
表现:大肠杆菌炎:多发于夏秋季。发热,先腹泻后呕吐
病毒性肠炎:多发于9-11月。
发病急,多有发热和上感,常先呕吐后腹泻。
金葡菌肠炎:继

发于肠道菌群失调后。中毒症状重
霉菌性肠炎:多发于菌群失调后,常伴有鹅口疮。
治疗:婴儿腹泻重度脱水首选补充液体:2:1等张含钠液
低渗性脱水第一天应补充的液体是:4:3:2液
用于补充水分和供给热量选用:葡萄糖液
等渗性脱水选用:3:2:1液
重度脱水血容量不足伴酸中毒时补:2:1等张含钠
第六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
一、 急性肾小球肾炎
1、诊断:急性起病,1-3周前有链球菌感染史
浮肿、高血压和血尿。程度不等的肾功能损害
4-8周内总补体及C3下降
2、治疗:青霉素――清除体内残存的链球菌
3、常见并发症:严重循环充血和急性心衰
二、肾病综合征
1、诊断: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水肿
大量蛋白尿定量标准:>每日50mg/kg 临床特征最重要
高胆固醇血症的标准:>5.7mmol/l
2、分型:
(1)单纯性:2-7岁。高度浮肿,呈凹陷性。
(2)肾炎性:>7岁。水肿较轻。还需具备血尿(两周内3次尿沉渣红细胞>10个/HP);反复出现高血压;持续性氮质血症(血尿素氮>10.71);血总补体或C3反复降低。四项之一。
3、治疗: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
4、常见并发症: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感染;低血容量和休克。
第七单元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一、化脓性脑膜炎
1、病原体:肺炎球菌最多见
新生儿以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为主;
婴幼儿以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多见;
年长儿以金葡菌多见。
2、临床表现:感染中毒证、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
新生儿期:感染中毒症状重而脑膜刺激症状轻。
2岁以内:症状趋于典型
2岁以上:头痛、关节痛及肌肉酸痛,脑膜刺激征
病菌:肺炎双球菌:多妇于1岁以内,冬春多见
流感杆菌:多见于3个月至3岁
葡萄球菌:各年龄组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大肠杆菌:多见于新生儿。
3、化验:血象特征:WBC总数明显增高,中粒明显增高
脑脊液:外观混浊,压力高。
4、常见并发症:硬膜下积液(婴儿多见);脑积水
5、治疗:
(1)抗生素应早期足量联合用药。青霉素
肺炎双球菌:青霉素+氯霉素
流感杆菌:氨苄青霉素或氯霉素
大肠杆菌: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
金葡菌:半合成类青霉素
(2)颅内压高: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水剂
二、病毒性脑炎
1、病原体:虫媒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2、表现:发热、颅内压增高,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及反复惊厥。
3、化验:脑脊液:多观清亮或微混,

WBC轻度增多,先以中性为主,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中度升高,糖含量正常。
4、治疗: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
对重症、急性期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癫痫
第八单元 小儿常见心理障碍
多发性抽动症
 病位在肝,常涉及心、脾、肾三脏。肝风痰火胶结成疾。
 好发年龄 :6-14岁
第九单元 造血系统疾病
一、营养性贫血
以脏腑辨证为主,兼用气血阴阳辨证。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诊断:以出血为主要症状。血小板计数<100。
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
血清中检出抗血小板抗体。
急性型<6个月;慢性型>6个月。
2、分型:
急性型:好发于婴幼儿时期,春季发病高。病前1-3周或同时伴有病毒感染。起病急,以自发性皮肤和粘膜出血为突出表现。
 慢性型: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病前多无病毒感染史。
第十单元 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疾病
一、支气管哮喘
1、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
喘息发作>3次
肺部出现哮鸣音
喘息突然发作
有其他过敏史
一、二级亲属中有哮喘病史
2、3岁以上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
喘息呈反复发作者
发作时肺部闻及哮鸣音
平喘药有明显疗效。
3、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
(1)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常在夜间发作,痰少。运动后加重。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
(2)用支气管舒张剂,可使咳嗽发作缓解
(3)有个人过敏史或家庭过敏史。
二、风湿热
1、病原体:A组b型深血性链球菌感染
2、病变主要侵及:心脏和关节。其次为脑、皮肤、浆腊及血管
3、心瓣膜病受累:二尖瓣为主。主动脉瓣次之。
4、主要病理改变:全身结缔组织的非化脓性炎症。
5、表现: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
关节炎;
舞蹈病;
皮下结节――风湿活动的显著标志。
环形红斑
6、治疗:以关节炎或发热为主:阿司匹林
有中度至重度心脏炎:肾上腺皮质激素
预防复发:首选长效青霉素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
1、主要病理改变:慢性非化脓性滑膜炎
2、表现
四、过敏性紫癜
1、病因:细菌和病毒感染。以链球菌所致的上感为多见
2、表现:发病急,多数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
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伴腹痛、便血、关节肿痛、肾损害
五、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1、中医病位:肺胃。以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为主。
2、诊断:
(1)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最早症状
(2)双侧球结膜弥漫性充血
(3)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
(4)发病初期手足

硬肿和掌跖发红,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或肛周脱屑
(5)躯干部多形充血性红斑
(6)颈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
发病的主要年龄:<5岁
3、化验:急性期WBC、中粒增高。血液高凝。血沉快,C反应蛋白阳性。
4、治疗:首选阿司匹林
第十一单元 营养性疾病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1、化验特征性改变: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
2、发病年龄:主要见于3岁以下
3、最常见的维生素缺乏是:维生素A缺乏
4、最常见的并发症:营养性贫血
二、佝偻病
1、病因:维生素D缺乏
2、分期:
活动早期(初期):2-3个月起,烦躁多哭,多汗,枕秃。
钙磷乘积稍低,碱性磷酸酶大多增高。
活动期(激期):出现骨骼病变:颅骨软化(3-6个月婴儿);方颅(多见于5-9个月以上小儿);前囟迟闭;肋骨串珠;郝氏沟;鸡胸或漏斗胸。腿畸形。肌肉松弛,贫血及肝脾肿大。
血钙可稍低,血磷下降明显,钙磷乘积<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加。
恢复期:骨骺重现临时钙化带。碱性磷酸酶1个月后达正常
后遗症期:骨骺畸形。
三、手足搐搦症
1、表现:惊厥(婴儿期常见)、手足搐搦(>2岁)和喉痉挛。
2、病因:血钙降低
3、止惊治疗:水合氯醛灌肠或苯巴比妥钠肌注
第十二单元 感染性疾病
一、麻疹
1、病原体:麻疹病毒。
2、年龄:6个月-5岁
3、季节:冬春季
4、传播途径:带病菌的飞沫传入呼吸道
5、表现:发热3-4日,卡他症状严重,高热、上呼吸道炎症状明显,咳嗽较重。皮疹呈暗红斑丘疹,顺序依次为头面部、颈、躯干、四肢。疹退后有细小脱屑。
早期诊断最有价值的特征:麻疹粘膜斑
6、常见并发症:肺炎
7、中医治疗
(1)顺证:初热期(疹前期)――宣毒发表汤加减
见形期(出疹期)――清热透表汤加减
恢复期(疹回期)――沙参麦冬汤
(2)逆证:麻毒闭肺――麻杏石甘汤
热毒攻喉――清咽下痰汤
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
二、风疹
1、病原体:风疹病毒
2、表现:
潜伏期:18天左右
前驱期:2日,低热或中度发热,咽炎,耳后、颈枕部淋巴结肿大,待皮疹出透后,逐渐缩小。
发疹期:发热半天-1日出疹。先见面部,24小时内波及全身。皮疹为麻疹样斑丘疹,疹退后无色素沉着。肝脾轻度肿大
3、中医辨证
邪郁肺卫――银翘散
邪入气营――透疹凉解汤
三、幼儿急疹
1、年龄:6-18个月
2、表现:突发高热,高热时可有惊厥,颈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较轻。发热3-5天出疹,皮疹为不规则小型的玫瑰斑点或斑、丘疹,压之退色,躯干较多一天出齐,1

-2日后消退,不留痕迹。
四、水痘
1、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五、猩红热
1、病原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2、临床特征:发热1-2天出疹,高热中毒症状重,有咽峡炎、杨梅舌、环口疮白圈、帕氏线,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疹,持续3-5天疹退,1周后全身呈片脱皮。
3、并发症:急性肾炎。咽后壁脓肿,甚至颈部蜂窝组织炎。中毒性心肌炎、感染性休克、败血症、脑膜炎等。
4、治疗:青霉素是首选
 中医辨证治疗:
邪侵肺卫――解肌透痧汤
毒在气营――凉营清气汤
疹后伤阴――沙参麦冬汤
六、流行性腮腺炎
1、病原体:腮腺炎病毒。冬春多见
2、临床特征: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
3、并发症:脑膜炎、脑膜脑炎
4、中医辨证治疗
温毒在表――柴胡葛根汤
热毒蕴结――普济消毒饮
邪陷心肝――清瘟败毒饮
毒窜睾腹――龙胆泻肝汤
七、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1、病病:痢疾杆菌。
2、表现: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重。
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病因:EB病毒感染。
中医:热、毒是主要病因;痰、瘀是主要病理产物。
2、表现:持续高热,两侧颈淋巴结肿大,咽峡部充血。肝脾肿大,出现皮疹。
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达10%。
血清中出现嗜异性IgM抗体。
3、治疗――清热解毒,化瘀袪痰
第十三单元 寄生虫病
中医妇科学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 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固阴煎
2. 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型-逍遥散
2)肾虚型-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
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
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血热证__虚热证

: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十、痛经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
经行泄泻
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
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经行乳房胀痛
肝气郁结: 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 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
经行头痛
肝火证: 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 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 八珍汤+首乌、蔓荆子
经行感冒
风寒: 荆穗四物汤
风热: 桑菊饮
邪入少阳: 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
血虚: 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 趁痛散
经行浮肿
脾肾阳虚: 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 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十一、绝经前后诸症
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2)肾阳虚-右归丸
3) 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十二、经断复来
脾虚肝郁证:安老汤
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
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带下过多
1)脾虚证-完带汤
2)肾阳虚-内补丸
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
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
5)湿热下注-止带方
带下过少
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
二、妊娠腹痛
1血虚:当归芍药散
2气滞:逍遥散
3虚寒:胶艾汤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异位妊娠:手术为主
三、胎漏胎动不安
1)肾虚:寿胎丸
2)血热:保阴煎
3)气血虚弱:胎元饮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四、滑胎
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
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
肾精亏损:育阴汤
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五、子肿
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六、子淋
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

参、麦冬
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
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
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
4)血瘀:生化汤
三、产后腹痛
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
四、产后身痛
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
2)风寒:独活寄生汤
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4) 肾虚: 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
五、产后恶露不绝
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血热:保阴煎
3)血瘀:生化汤
缺乳
气血虚弱: 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
肝郁气滞: 下乳涌泉散
痰湿阻滞: 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妇科杂病
一、癥瘕
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
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湿热瘀阻: 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
肾虚血瘀: 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急性盆腔炎
热毒炽盛: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湿热瘀结: 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慢性盆腔炎
湿热瘀结: 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气滞血瘀: 膈下逐瘀汤
寒湿瘀结: 少腹逐瘀汤
气虚血瘀: 理冲汤
二、不孕症
1)肾虚: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
3)瘀滞胞宫: 少腹/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
三、阴痒
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
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四、阴疮
热毒: 龙胆泻肝汤
寒湿: 阳和汤/托里消毒散
五、子宫脱垂
气虚: 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
肾虚: 大补元煎+黄芪
方剂索引:
1.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
2. 两地汤: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
3.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
桃仁. 莪术. 香附. 延胡索
4. 清热固经汤:生地. 地骨皮. 炙龟板. 牡蛎粉. 阿胶. 黄芩.
藕节. 陈棕炭. 焦栀子. 地榆. 甘草
5.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6.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7. 完带汤: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甘草. 陈皮. 柴胡.
车前子. 黑芥穗
8. 止带方: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牛膝
9. 寿胎丸:菟丝子. 桑寄生.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
10. 天仙藤散:天仙藤. 香附. 陈皮. 甘草. 乌药. 生

姜. 木瓜.
苏叶.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11. 生化汤: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
12. 解毒活血汤:连翘. 葛根. 柴胡. 枳壳. 当归. 赤芍. 生地.
红花. 桃仁. 甘草
13.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
鹿角霜. 杜仲. 川椒
14. 启宫丸:制半夏. 苍术. 香附. 茯苓. 神曲. 陈皮. 川芎.
15. 阴痒外治法:
1)塌痒汤:鹤虱. 苦参. 威灵仙. 归尾. 蛇床子. 狼毒.
2)蛇床子散:蛇床子. 花椒. 明矾. 苦参. 百部
中医妇科学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 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固阴煎
2. 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型-逍遥散
2)肾虚型-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
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
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十、痛经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
经行泄泻
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
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经行乳房胀痛
肝气郁结: 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 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
经行头痛
肝火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