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媒体时代下的生态文明传播与建设

自媒体时代下的生态文明传播与建设

自媒体时代下的生态文明传播与建设
自媒体时代下的生态文明传播与建设

自媒体时代下的生态文明传播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政策。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媒体的广泛宣传。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生态文明的传播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显现出了立体化、丰富化、大众化、及时化等传播特点。自媒体的应用调动了公众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接受度,同时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平台。但也显示出其在生态传播中的传播质量、人才缺失和缺乏媒介配合等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传播自媒体

一、前言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充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在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过程中,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进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的总和。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其中,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把生态文明的观念在社会与民众中牢固树立,在全社会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媒体亦成为普通大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大众媒体一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监督、宣传生态文明和对建设生态文明的舆论引导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尽管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其各自的作用,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4年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增加到了6.18亿。此外,移动互联网用户总量为5亿。数据显示,73%的互联网用户通过手机上网,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中国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自媒体成为现今社会的重要传播形式,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与传播需更多地依托这些新兴平台。

二、自媒体的内涵

“自媒体”最早由美国人丹・吉尔默在2002年提出,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给自媒体下了定义:“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现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自媒体已然成为了一种交互性媒体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是一种草根新闻,它源于大众,为了大众,是在不断的讨论中形成的。大众已经由被动的接受新闻变成了开始自己寻找、制造、传播他们需要的、想要的新闻。这是一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现如今微博、博客、微信、Qzone、BBS、Email、手机群发等等都是自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自媒体在生态文明传播中的特色及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的传播。自媒体由于其独特的传播特性,在对生态文明的传播中也显现出了不一样的特色,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做出了独特贡献。

(1)生态文明的传播主体更加立体化、主动化,调动了人们生态参与的积极性

自媒体的新型社交平台改变了公众表达的方式,消除了传统媒体传播的互动障碍。在自

媒体时代,大众进行只需要一台能够连接互联网的设备,就可以进行自主的沟通与传播,大大降低了大众权利表达与思想传播的门槛。传播的主体不再只是由政府、媒介等有组织的传播,而更多的转化为个体化的自主传播。

在生态文明传播方面,被动地接收信息已渐渐不能满足公众的参与度,公众需要表达参与生态建设与环保事件的诉求渐渐增强。在此情景下,自媒体能够实现在传播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公众参与的期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活力被大大激发。公众能够更加快捷全面地了解生态信息与生态现状,并给予自己对于生态建设的看法与建议。立体化的传播也使生态传播的信息更加透明化、公开化。让所有置身于生态危机的群体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此外,自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的自由性与匿名性的特点,减少了人们在发表自己言论与观点时的顾虑。这样参与门槛低使自媒体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力量。社会的各个阶层、各职业身份与各种观点的人,都可以用一个身份“网民”来表达与反馈真实意见和个人见解,通过社交平台的传播,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自媒体更加强调公民的身份意识、主体意识、参与和改变的意识等,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目标就是让公民树立并践行生态理念,通过自媒体,能将生态意识、生态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例如微博作为交互性自媒体重要的表现方式,无论在政治、经济、娱乐等等方面,微博都起到了对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发挥着立体平台的重要作用。从2010开始至今,每年的3月27日前夕,都会有由微博发端,各位明星、政客、企业家等大V 积极宣传响应“地球一小时”活动。旨在号召每个人从点滴做起,节约资源,承担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微博邀请广大网友分享自己的环保承诺书,熄灯对比照与环保小创意等等,在最大程度上宣传了“地球一小时”并收到了比传统媒体宣传下更加良好的传播效果与传播质量。大大地调动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2)自媒体背景下,生态文明的传播日益丰富化、大众化、及时化,提升了生态文明的传播效果

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需要经过采访、撰稿、编辑、审核等一系列的生产环节才能完成,仍然没有实现信息生产的零时间。而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已趋于零时间。3G时代的网络的应用突破了时空限制,人们只需使用移动终端连入网络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媒体传播。人们随手拍摄所在的环境、随手编辑、随手发布。文字、图形和图像等物质形态更加直观、亲切,图片与声音、视频的综合应用让受众更容易理解接受。生态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便捷性。生态信息的传递不再拘泥于特点模式的内容,而更加关注在细小的环境问题上。传播内容的丰富化与大众化让所有置身于生态危机的人群都认识到了生态问题中转变自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要性。使得在传播生态文明中更深入人心,起到更好的效果。个体各尽所能的广泛参与,给予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舆论与氛围。

2014年 4月11日,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出厂水及自流沟水样中苯含量严重超标。成为最近最严重的环保事件。自污染发生以来,兰州市政府的政务微博兰州发布及时公布各个地点自来水中的苯含量问题。截止4月22日,仍旧每天更新苯含量数据。在新浪微博中输入“兰州水污染”共有实时相关微博619283条。公众不仅关心兰州水污染事件,同时也表达了对所在地自来水安全的担忧。各个相关的环保政务微博均在兰州水污染事件后,也开始对自己所在地水质量进行公布。2015年柴静推出的公益作品《穹顶之下》把环境污染

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关注度更加高涨,形成了“随手拍污染”等许多热门话题,各地的环保政务微博也第一时间回复和落实情况。公众在污染事件中也对负责的有关部门和企业给予有力的舆论监督,对一些涉事企业的行为纠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来自众多网名与公众的监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另类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四、自媒体下生态文明传播的问题

(1)自媒体背景下的低门槛造成生态内容传播的不可靠

目前,我们的生态传播的媒介与平台正在逐步由传统媒体向新新媒体与自媒体扩散,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传统的生态意识传播往往由专业的媒体发布,并且信息经过层层筛选与过滤,真实可靠,信息完整,可读性强。但在自媒体时代,由于传播主体的更加广泛,信息的过滤作用也就更有限。信息的呈现方式多元化和碎片化,导致我们在生态传播内容上的不可控。许多不经核实的虚假信息通过朋友圈、微博等方式发布后大范围进行传播。而自媒体的匿名性使得监管难度也加大。这是自媒体对生态文明传播体系造成不良影响之一。

因此,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对生态传播的内容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带动更加有效和积极意义的生态传播。可以通过在自媒体平台,借助一些专业人员和相关的公共账号来进行生态传播内容上的引导。同时也要密切地关注在生态文明传播中的一些不实信息,及时进行辟谣,引导大众获得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信息。

(2)生态文明传播缺乏专业自媒体机构和专业人才

生态文明传播不同于其他信息的传播,更具有一种公益性质。因此,在如今微博与微信公共账号数量迅速增长之时,有关生态文明的公共运营账号却很少。相关的公共账号多为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生态产业,这些机构由于本身不具备生态专业性,其传播效果和效益都大打折扣。除了利益的原因之外,目前可以利用自媒体从事生态文明传播的专业人才也较为缺乏。现阶段,我们传播生态文明的群体意识不够,生态文明传播的观念比较淡薄。自媒体使用者大部分还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阶段,主动传播生态文明的意识不够。

有关生态的热点话题,一般是由相关领域的意见领袖发声,经由众多粉丝扩散,引起公众和热心于生态文明传播和关注环保的人群的持续关注,令其传播热度升级。这一过程也是由专业人员到普通大众的传播过程。因此,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生态领域意见领袖专业人才的培养。来更好地传播生态知识、生态理念,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生态问题。

(3)生态文明在自媒体传播中缺乏与其他媒介的配合传播

由于不同的传播媒介,对于信息传播所选取的传播风格、报道形式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其受众不同,传播效果也不同。自媒体对生态传播虽然有众多优点,但是也会有其传播的局限性。例如现今社会,对自媒体平台的使用多为青年人或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对于偏远地区和部分中老年人的覆盖率很低。这就会造成生态文明传播中信息内容接收不一致,影响生态传播的最终效果。

如果我们可以对这些不同媒体进行资源整合,结合各自特色来吸引不同的受众,相互配

合又取长补短,便可以在传播中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在生态传播中形成共振作用,既各具特色,又内容丰富,在生态文明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中不断发展,将对生态文明的传播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尹亚辉、姬玉.浅析媒体生态文明传播效果的优化方式.理论探索.2010(6).

[2]李周名、刘霞.利用网络媒体构建生态文明舆论环境.中国信息科技.2009(24).

[3]赵英煚、杜斌.新媒体时代环保传播的变迁及发展趋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4]肖颖.环保传播中政府与媒体传播行为“再认识”.西北大学.2009.

[5]孟晶.论自媒体传播培养我国公民意识.山西大学.2013.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答: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3.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科学研究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答:(1)思维与想像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用“灵感”出现;(4)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其基本特征为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变通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一)整合思维的培养。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二)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三)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四)想象思维的培养。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答: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

谈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谈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重大挑战,正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国社会安全、生活安全与经济安全的瓶颈。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审计监督在其间的作用不可或缺。国家审计应当在总结已有环境审计实践的基础上,吸取多年来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中的经验,正视审计过程中的各种不足,在持续发展创新审计理念的基础上,厘清生态文明建设的审计思路,并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促 进国家审计的自我完善、 国家审计应当以生态文明概念为基点,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出发,通过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协调,为实现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第一,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推动实现环境公平。从公共政策层面入手,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系统研究环境公平的内涵、哲学基础、功能与地位以及环境公平的实现机制与路径,为开展相关审计实践提供理论铺陈。 第二,准确定位政府环境责任边界,力促政府环境责任的落实。关注环境公共政策与相关规划的制定程序与实施效果,检查、监督与评价环境公共政策制定的及时性与决策程序的科学性。评价环境保护责任人的职责履行情况,依法依纪反映各种不作为问题,促进健全责任追究与问责机制,推动完善目标责任机制、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机制、政府支持公众参与机制。 第三,念好权力监督的“紧箍咒”,规范环保权力规范健康运行。审查环保权力现行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客观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审查环保执法行为的规范性,重点围绕审批与核准、监督管理等领域的权力,缩减自由裁量权的运用空间,推动权力规范行使。 第五,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确保战略部署落到实处。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并切实体现到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审计项目计划与审计工作方案中。 第七,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适时调整生态文明建设中审计发挥作用的节奏、重点与力度。发挥专项审计调查的优势,持续不断地进行监督。 第八,增强审计建议的针对性与宏观性,促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在,而王居其一焉。意思就是说,空旷的宇宙之中有四个最为伟大的东西,而人就就是其中的一个。人与道齐,人与地齐,人在自然界的万物中独出其秀,超越万物,与大道与天地同列。为什么把人抬高到与大道与天地等齐的地位?老子没有直接解释,但从她的一系列观点中可以瞧出,原因在于人有智慧。不过老子的这一瞧法有其特定的内涵,分解开来,大概包含着三个方面:其一就是人有智能。这就就是第一章中我们谈到的,人有知,有明,能知人,能自知。这一点就是人外的万物难以企及的。其二就是人能体道。也就就是说,人能体悟大道的本性与大道的法则,能以大道的本性为自己怕本性,以大道的法则为自己的法则。大道的本性就是虚静,人也能虚静,这就就是第一章我们所谈到的“致虚极,守静笃”;大道的法则就是自然,人也能自然,这就就是第一章我们所谈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三就是人能弃智。人有智慧,而她的最大智慧就在于能体悟大道。大道虚静,大道自然,所谓全悟大道,说到根本上也就就是使自己的内心虚静,使自己的行动自然。所以这种大智恰”硐治顺物自然,表现为不炫耀自己的智慧,表现为不显示自己的智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过去一、二百年中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短短30年的发展中就集中暴露出来。可以说,口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中国工业化、加快,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迅速扩大。2013年,“雾霆”成为中国的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霆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霆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在生态方面,上世纪80年代,沙漠化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达2460平方公里,其损失难以估量;同时,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我国己有15}至20%的动植物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湿地丧失和功能退化的速度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把发展的速度和生态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其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目标涵盖了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即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和人口状况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彻底转变传统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字发展理念,其次,大力推进文明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再次是

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建军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并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当前的热词之一。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要树立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理念,如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行动。 一、不可承受的生态毁坏之“重” 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创造了超过以往所有时代的物质财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成为传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领先优势,既率先开展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又曾从殖民地掠夺资源与财富,积累了强大物质基础、技术和资金优势,以巨大投入治理了自身环境,缓解了自身的生态危机。而且,它们仍在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生态环境成本,形成了低储蓄、高消费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夹击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愈加严重,危害日趋严重,步西方国家后尘的路子是走不通的,必须正视面临的和潜在的危机。十八大报告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指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紧迫性、意义和作用,并为中国的小康社会指明了一条生态文明之路。 水污染是不可承受的第一“重”。传统的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很大,超过了中国的环境容量,来自工业生产的氮、磷污染物在水中长期累积,加速水环境的恶化;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减少了生态用水,加剧了水环境污染;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降低了水源涵养功能,使水环境更趋恶化。2012年,我国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仅长江、珠江水质良好,其中有15.5%为劣Ⅴ类水质。七大水系总体水质状况与上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近岸海域Ⅳ类和劣Ⅳ类海水水质占23.2%,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湖泊水体富营养状态严重,2011年,在监测的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Ⅳ—Ⅴ和劣Ⅴ类水质的湖泊占57.7%。 大气污染是不可承受的第二“重”。2011年,在国家掌握监测数据的325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城市只占 3.1%,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占85.9%,三级和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占11%。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废气数量很大,远远超过大气的承受能力。2011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217.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2404.3万吨。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城市占90.8%,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占1.2%。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一半在中国。我国的城市空气污染物有100多种,每年排入大气中的数量高达6亿多吨。人体若长期生活在超过空气质量三级标准的环境中,其身心健康将受到损害。 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威胁是不可承受的第三“重”。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脊椎动物7516种,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近600种。但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破碎化,加上一些地区的滥捕、滥猎、滥采,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

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课程学习章节答案

第一讲_以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 请您先回答如下问题再继续后面的学习 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观点的是党的() A、十八大 B、十七大 C、十六大 D、十五大 请您先回答如下问题再继续后面的学习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依赖自然、顺应自然”阶段的文明形态是() A、原始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请您先回答如下问题再继续后面的学习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否定,生态文明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A、正确 B、错误 请您先回答如下问题再继续后面的学习 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解决发展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解决污染的无限性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A、正确 B、错误 请您先回答如下问题再继续后面的学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是保障。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生态建设 请您先回答如下问题再继续后面的学习 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框架中,()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先决条件。 A、优化国土开发 B、促进资源节约 C、保护生态环境 D、健全生态制度 依据《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年)》,珠海市总体上属()。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生态发展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请您先回答如下问题再继续后面的学习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提供的“生态产品”实质上就是指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食品、宜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 A、正确 B、错误 第二讲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b1390900.html, 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者:田思 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0期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生命伦理思想,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其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宇宙生命观可以消解工业文明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忧国奉公的价值人生观可以消解工业文明中的消费主义思想;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传统文化中诚敬俭朴、虚静无为的道德修养观可以消解工业文明中的享乐主义思想。这些生命伦理思想为人类在新时代消除生态危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构建全球和谐生态坏境,提供了一种远离迷途、明晰前方的深远洞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早在远古时期就蕴含着顺应自然、敬畏生命、尊道贵德的思想内核。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明逐渐孕育出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宇宙生命观、刚健有为、忧国奉公的价值人生观以及诚敬虚静、俭朴无为的道德修养观,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内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对于消解西方工业文明危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理论价值。 一、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宇宙生命观消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由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工业文明无论是人文科技亦或是物质财富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在巨大成就面前,人类已然觉得自己就是地球的主宰者,使得人类中心主义文化在社会中广为流行。 一方面,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把自然当作对立面,其根源便是来自于资本主义自身的“经济理性”。所谓“经济理性”,即是要求资本主义联合一切技术、资本、经济权力最大限度的去控制、利用自然,以使自己能够贯彻“获取利润最大化、追求财富最大化”这一特定目标。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即是个体主义,其背后至始至终都体现出的是少数统治精英阶层对人和自然界的控制。这种控制会导致利益的分配不公,因此必然会扯进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和争夺。在利益面前,人们较少会去关心生态问题。所以,人类中心主义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对财富的疯狂追逐必然会引发对环境的疯狂破坏,这种发展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在这点上,中国传统文化里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宇宙生命观,对于消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人与社会:刚健有为、忧国奉公的价值人生观消解消费主义思想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持续雾霾天气的出现,“生态文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它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更高文明形态的必然选择,人类从顺服、敬畏自然到盲目的征服自然,必然要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合理状态。应当看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人口剧增、粮食紧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欠衡、贫富差距扩大化等诸多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三、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重大挑战 1.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一方面,我国历来是世界人口大国,这一点不容忽视。尽管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仍然使我国人口每年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人口的素质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2.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能源。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同时,由于长期粗放增长,导致我国资源的保障能力快速降低,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屡见不鲜,资源能源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瓶颈作用日益显著。虽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源短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3.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由于无序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导致因盲目开发带来的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多,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少,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逐年严重,土地沙化和石漠化加速,沙尘暴现象频现;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害外来物种入侵频繁,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 四、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对的重大挑战。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

【心得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旨归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旨归 学习强国爱我中华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来源:《学习时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旨归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映,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标志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革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 人类社会发展,需要从自然界摄取物质、能量和信息,这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前提。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环境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精神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体力智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然而工业文明往往会过分突出人的主体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渐渐走向疏离。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人把自然作为索取对象和工具手段,不断地对自然提出各种要求,逐渐发生了人与自

然的分化,以至于发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错误地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然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却一次次地教育了人,人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不能站在自然界之外去支配自然界,人的血肉之躯来源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奴役自然本身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切近的、眼前的利益在短时间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事与愿违,“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自然灾害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为破坏了的自然会造成人类发展的困境。据联合国环境署报告,2016年,冲突、暴力和自然灾害造成约3110万人在自己的国家流离失所,其中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人数达2420万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还体现在自然物种的加速灭绝,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等,全球生态危机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实质上,自然灾害是以“天灾”为表象的“人祸”,是人类过度地干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这就警示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要利用好自然,又要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一方面,人要依赖于自然生存和发展,需要自然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和生命的活动资料;另一方面,自然对社会也有依赖,依赖人对它的认识和开发,依赖人对它的尊重,从而发挥其存在价值。人应该顺应自然,在人与自然“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世界。当前我国处在多重挑战的关键期、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的攻坚期和解决生态问题的窗口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社会利益主体和需求表达呈现多元化、复杂化态势,特别是人们的生态文化理念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培育敬畏自然的生态价值理念迫在眉睫。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培育良好生态文化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要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把好行业准入关,提高冶金、建材、石化、造纸、印染、制革、电镀、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增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建议建立能够科学反映地方政府针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调整力度的测评指标,并将其纳入区域经济综合测评体系。 2.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技术进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示范,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生态文明建设产品的推广应用。 3.制定和实施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通过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等各种经济杠杆,促进节约能源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加快调整高耗能产品的进出口关税政策,限制高耗能产品出口;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将治污成本纳入能源资源的使用成本,重点是电价、油气价格和煤热价格调整,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价格机制。完善资源税制度,实行按储量征收资源税。尽快开征燃油税,实施对低油耗、低排量车辆的扶持政策,节约使用石油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经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 4.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整体效益。在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的同时,重视污泥分离及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和意见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和意见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人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原因,这也将是人类能够长久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保障。在人类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如此文明的原因。但是,正是由于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那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问题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去解决。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使命,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如下看法和意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的,也是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让社会健康发展,让自然自由生长。人是生态文明的享受者,也应该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否文明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把保护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大学生只有在理论中充分理解生态文明,才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会继续,社会才会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贯彻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可见,生态问题不仅是问题还是难题,本文就是从生态建设的意义、目标、措施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 随着社会否认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我们党创造性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陆地面积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岛岛屿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达平方公里,是优良鱼类、贝类、藻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海明珠和东方夏威夷之称。然而记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钟到达南澳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桥墩从码头一直排向大陆;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离开码头沿海岸向北,只见一处填海工地上大车在不断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机正在把一棵棵树木连同泥土一块铲起,这座小山头已被挖掉一半填进了海里。据介绍这个工程需要挖山600亩,填海300亩。沿着环岛公路,记者看到了几处这样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并建设了油库、水泥厂等项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并没有开工使用。在岛上的后宅镇,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县里在1997年征用了6亩多耕地给海关大楼建了附属设施,又在今年征用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有40余亩耕地),出让给一家公司建北门坑游乐园,使他们几户无地可耕了。 生态文明的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期待和利益的。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文明作为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标志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范畴,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的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代。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角色与地位是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水平及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 原始文明大约经历了400万年时间,在这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人与自然之间基本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依赖,自然对人类的主宰。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创造力非常有限,即使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环境从总体上也能较快的恢复平衡。社会发展到一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初步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和“原始经验”的积累,人类组建以栽培作物和驯养动物取代采集和渔猎的部门,于是农业和畜牧业就发展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完全依赖、顺从自然的状况。但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整个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以农牧为主,活动范围较小,而且该时期人口密度不大,所以人对自然的破坏和冲击力较小,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未超出环境容量,生态系统仍可维持大体上的平衡,人类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300多年前,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文明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时代。尤其20世纪以来,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自然界进行强力征服和探索,以至于在短短的300多年间人类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农业文明所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物质成果。人们不再盲目崇拜自然,而是把自然当做被征服的对象,“人定胜天”、“人类中心论”成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主导理论,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以至于全球出现极其严重的自然资源枯竭、人口膨胀、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森林锐减、垃圾成灾、水污染等等,这些事实使人类逐渐认识到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想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则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自然的承载力相协调,必须转换人类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制约自身的行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使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时代。 从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人类已处于主导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因此,人类要想实现文明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都系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自始至终都应保持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而不应相互对抗。因此,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念、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人们自觉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观。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与此同时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引发的健康损害问题在局部地区已经相当突出,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近年来,由环境污染导致健康问题在一些地区引发的群体事件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增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就此,我通过调查和学习浅析个人体会。 回顾中外发展史教训深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加速工业化,1953年起至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先是发现一些猫突然跳水自杀,后来发现大批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的病人。过段时间病人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身体弯曲,变声嚎叫着惨死。经过多方调查,发现是当地一些冶炼厂和化工厂将含汞污水排入水俣湾,午睡中有机汞也有甲基汞,水中的一些细菌把污水毒性较轻的无机汞转化成对人体有剧毒的甲基汞。鱼、贝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甲基汞,含量超出水中汞含量的一千倍至十万倍。居民食用鱼后不知不觉甲基汞中毒,近万人中枢神经受损,七中确认甲基汞中毒的病人有283人,有60人死亡。1970年日本开始执行当时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标准,采取严厉的环保措施来控制污染。这起事件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细菌把无机汞转化成甲基汞。二是鱼、贝富集甲基汞。说明此时水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消费者(鱼和贝)都在放大污染物。 我国也在加速工业化。2004年2-3月,四川化工集团公司违反规定进行改试生产,由于设备出现故障,使氨氮含量超标十倍的污水直接排入沱江。沱江干流受到严重污染,百万群众饮水中断26天,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沱江生态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到事故前水平。2005年11月13日,中石化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本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上百吨硝基苯等有毒化学物随消防水排入松花江,哈尔滨宣布全市停水4天,沿江数百万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江水顺势危及到邻国俄罗斯后,国家打击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2007年5月29日,无锡太湖突然发生大面积蓝藻暴发,受污染的湖水黑臭,生活在太湖边的无锡市喝不到自来水。蓝藻突然暴发和湖水发黑变臭是因为大量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田经流水流入太湖,这三种水中都含有高浓度的氮磷元素,而氮磷元素是植物的营养物质。当过量的营养物质流入湖泊、海洋这些流动缓慢的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蓝藻和绿藻会大量繁殖。水面上会出现由这些藻类形成的一片片的“水花”,又称“藻花”,在海洋称为“赤潮”。这些藻类有恶臭,有的有毒,鱼不能吃又被藻类堵塞鱼鳃而死亡。大量繁殖的藻类遮蔽阳光,水地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更可怕的是由于藻类不能被鱼类食用,自生自灭,死亡的藻类和产生生物尸体腐烂,分解,又将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重新释放进水中,再促使藻类生长,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使植物营养物质长期保存在水中。湖泊一旦出现富营养化,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还是很难恢复。太湖蓝藻事件后,江苏省在7月1日全面施行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成为全国首个调整派污染费的省份。 2008年6月11日,云南省有关环保部门在例行检测中发现一向水质优良的阳宗海被砷污染,经过两个月的排查,确定锦业公司是这次砷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企业几年间产值有六个亿,纳税1000多万元。但治理阳宗海的污染要几十个亿,还影响了沿岸近3万人的饮水安全。锦业公司被勒令关闭。 2009年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城西自来水厂的水源地蟒蛇河被含酚废水污染,河

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和谐共生美丽中国 2018-04-16 11:42宣讲家网彭文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字号: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我们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路走来,又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开启了生态文明时代。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生态和文明的结合,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文明形态。具体来说,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状态;是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环境的基本态度、理念、认识以及实践,符合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是贯穿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中,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社会进步状态。 从客观必然性上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资源形势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环境问题压力的现实诉求,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选择,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要。从目标形式上看,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意识形态,是一种社

会发展格局,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资源环境格局,是一种人类生存系统安全状态,而最终就是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格局,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生态文明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个目标,它贯穿整个社会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即: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和谐,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失衡等状态,采取符合生态规律的系列办法和措施。 党的十九大之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归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树立生态伦理。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现在提出的生态优先观、环境保护观、可持续发展观等,都是我们的生态伦理观。 第二,营造生态文化。在发展生态科学、推进生态教育、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构建生态制度中,规范生态道德、普及生态知识,推广绿色消费……以此营造生态文化。 第三,调控生态行为。要建设生态经济,构建生态社会,推广生态消费,就要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调控、纠正我们的行为,就要下功夫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低碳社区、生态城市等。 第四,建设生态环境。要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就要大力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控制污染,修复生态系统…… 以上四个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支撑这四大核心内容的是两项重要工作。一个是生态政治建设,就是我们的政治理念、方针政策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另一个是生态科技支撑,就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工作。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绿色发展等都离不开生态科技强有力的支撑。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容的六个方面。 之后,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从十九大报告中的表述来看,在生态系统层面,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建设目标层面,强调“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社会制度层面,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体制机制层面,强调“推进绿色发展”,“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环境管控长效机制;在措施任务层面,强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理论体系层面,强调理论自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2018年全国两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论述看,首先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中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并指出“生态环境状况逐步

生态文明建设题库答案整理

一、填空题、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到,辩证自然观认为物质具有运动性和主体性。(填空) 2. 生态补偿是维护生态利益平衡的最后一道防线。(填空) 3. 公民环境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填空) 4.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使其自身很难排除他人染指其产生的不可分割的效益,这就使得公共产品使用过 程中容易产生两个问题:公地的悲剧和搭便车问题。 5. 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 6. 公民环境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 填空) 7. 生态平衡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 填空) 8. 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填空) 9. 支持西部地区特别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替代10. 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流动,促进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填空)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保护的灵魂,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主阵地。 12. 生态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类文明的生态化过程。 13. 生态补偿是维护生态利益平衡的最后一道防线。 14. 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使其自身很难排除他人染指其产生的不可分割的效益,这就使得公共产品使用过生态文化的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所有文化现象。( 填空) 15. 生态,亦即自然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 填空) 16. 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使燃料燃烧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增加,造成能源供应紧张以及温室效应的产生。( 填空) 17. 生态农业开发和利用对象是自然生态资源。( 填空) 18. 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挑战,更加需要倡导和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文明, 从根本上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填空) 19. 生活垃圾指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服务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填空) 二、单选题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关键是( A )。 A 发展 B 开放 C 观念转变 D 以上都不是 2. 狭义生态文化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 A )。 A 社会适应 B 社会关系C社会哲学 D 社会共识 3. “价值在( A )的等级中增加,而且是不断地出现在有顺序的价值序列中。这个系统是有价值的,能产 生价值,人类评价者也是其产物之一。” A 自然演替 B 自然进化 C 社会演替 D 社会进化 4. 建设( B ),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A 生态文化 B 生态文明 C 生态精神 D 生态和谐 5. 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关键是( A )。(单选) A 发展 B 开放 C 观念转变 D 以上都不是 6. 节能、省料、节水属于生态工业的(C)。(单选) A 辩证观点 B 指标 C 目标 D 以上都是 7. 保持并完善(B)的基本地位,同时增加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调整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把可持续 发展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倡导人口、经济、社会与生态相适应。(单选) A《环境基本法》B《环境保护法》C《环境法》D《环境影响评价法》 8. 公元1900 年至今,大约属于西方的哪个文明时期?( D )(单选) A 古代文明 B 中世纪文明 C 近代文明 D 当代文明

浅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我们可以对生态文明作出初步界定:生态文明首先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弄清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常话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认识不到位,就不能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自觉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 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也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烦恼,甚至是巨大的灾难。这些公害和污染事故,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 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 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