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单元第十一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章节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实质第二节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第三节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四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五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教学要求1.了解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2.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掌握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途径;

4.理解并掌握创造性的培养。

重点、难点计划课时1、问题及问题实质;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的培养途径。

2、通过大量举例及课堂内讨论,让学生理解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实质,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造性培养的要点。

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一、问题及其类型

(一)问题的实质

问题就是“难题”或者“疑难”,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请打一双音节词。如果你感到疑惑,这就构成问题。但问题不同于简单的习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复杂的认知操作,而简单的习题依据已有的经验可以立即作出解答。

问题一般包括四种成分:1)起始状态,指用一些已知条件对问题作出的描述;2)目标状态,指疑难解决后的最终状态;3)障碍,指那些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4)方法,指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步骤和策略。

(二)问题的类型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可以分为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2.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

根据问题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排列问题给出了所有的成分,要求问题解决者以一定方式进行排列,以达成目

标状态。结构推导问题给出了几个条件,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隐含在这些条件中的结构形式,并用来解决问题。转换问题只给出了一个初始状态,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一系列产生目标状态的操作,通过这些操作,使初始状态不断向目标状态转化,并最终达到总目标。

3.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和复杂程度,可以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有两个基本特点:1)问题的明确性;2)解法的确定性。例如小学课本中的习题多为这类问题,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等。

结构良好问题在学校情境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情境中经常是结构不良问题。这种问题也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这类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在城市中心开通一条公交路线,该怎么设计?2)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这类问题经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由多种解法和思路。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结构不良问题常常与学习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发展他们的创造性。

二、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一)问题解决的实质

问题解决是形成一个新答案,超越以前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的过程。尽管学生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但从问题解决过程看,存在一些共同点。1)所要解决的是新的问题,初次遇到的问题。2)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重新组合,以适用于当前的问题。3)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某种能力或倾向会随之发生变化。之后可作为其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问题解决的特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指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几何题的证明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解决过程,几何题中,已知条件和求证结果,构成了问题解决的情境。而要证明结果,必须应用已知的条件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一般问题解决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问题情境性。问题解决总由一定问题情境引起。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其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它会引起个体的认知失衡,从而促使个体积极思考并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

2.目的指向性。问题解决是自觉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没有明确目的指向性的心理操作(如白日梦)就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3.操作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操作,而不是单一的心理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而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简单再现。那些只包括一个心理步骤,只需要简单的记忆提取的活动,如回忆朋友的电话号码,虽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但不能成为问题解决。

4.认知操作性。问题解决必须要有认知成分的参与,整体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有些活动,象系鞋带等,尽管它们也是有目的的,也包括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三)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前者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需要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后者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是通过发现新方法,采取新步骤而实现的。小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人们已经设计好的,能让他们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和策略迁移到新的课题情境中,这些新课题的情境可以是课本中首次出现的,也可以是非正规的习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充分放手,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第二节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教学的目的既是让学生能自如的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模型。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为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其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并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建立问题表征、确定认知操作、实施认知操作、评价解决结果等四个基本阶段。

(一)建立问题表征

要实现问题解决,首先要把任务转化为问题空间(任务问题,包含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具体包括:

1.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要理解和表征问题,首先必须找出该问题的相关信息,忽略无关的细节,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如:在抽屉里有黑色和棕色两种短袜,黑袜和棕袜的比例是4:5。为了得到一双相同颜色的短袜,需要从抽屉中取出多少只短袜?

2.理解问题中语句的含义:除了能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外,还必须准确地表征问题。这就要求具有某一问题领域特定的知识。假设处理的是文字或

口头问题,则第一个任务就是语言理解。如:“小船在静水中比在流水中每小时快64米。”这是一个关系命题。它描述了两种速度之间的关系。再如:“糖的价格是每千克15元。”这是一个指定命题。它只指明了某种东西的价格。

在解决这两种命题的问题时,一定要弄清楚每个句子告诉了我们什么。有些句子可能比另外的句子更难于理解。研究表明,关系命题比指定命题更难以理解和记住。有些学生容易将关系命题转换为指定命题,如将“小船在静水中的素素比在流水中每小时快64米”记成“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64米”,这样就很难表征整个问题。

3.理解问题的整体情境:表征问题的第二个任务是集中问题的所有句子,以便理解整体问题。有时候,即使你读懂了问题的每一个句子,也可能误解整体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当学生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就不容易被无关信息或欺骗性文字所迷惑;一旦错误的表征问题,就会使问题变得困难而难以解决。

(二)确定认知操作

当问题被准确表征后,问题解决者就要进行认知操作。所谓认知操作就是把一种问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问题状态的认知活动。这种使问题状态发生变化的认知活动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需要应用一定的问题解决策略来进行。常见的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

1.算法式策略:指为了达到目标或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它通常是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直到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策略实际上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只要选择的算法适合,并且能正确地按照其规则进行操作,就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如大数目除法:3674859÷11,只要正确地按照乘法和减法的算法,反复地做下去,就能获得最终的解。

2.启发式策略: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这种办法容易使用,但不能确保成功。但它省时省力,简便易行,所以称为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常用的有目的-手段分析和目标递归策略。

1)目标―手段分析:从问题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出发,首先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总目标化为若干子目标;然后以问题的当前状态为起点,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方法来逐步实现这一系列的子目标,并最终达到总目标。

2)目标递归策略: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以达到问题解决得策略。

一般地,如果从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途径有多种,手段-目的分析

策略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如果从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几条途径,宜用目标递归策略。

(三)实施认知操作

实施认知操作就是问题解决者实际运用策略来改变问题的起始状态,使之逐步接近并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也叫执行策略阶段。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只需要少量操作,选定的策略就能顺利实施;复杂的问题则需要一系列的操作才能完成,有时甚至选定的策略无法实施。

(四)评价解决结果

在认知操作结束后,需要对问题状态转变的认知活动是否正确,选择的策略是否合适,当前状态是否接近目标状态,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等做出评价。如果当前状态被评价为目标状态,则问题得到解决,否则需要进一步对问题状态的转变过程进行认知和改变策略,甚至需要重新表征问题空间。

二、影响问题解决得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得因素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关的知识经验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策略和技能,知识经验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有关的知识经验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经验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

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门领域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专门的知识经验对于解决问题非常重要。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专家和新手差异的研究上。大量研究表明,专家和新手的知识结构特征是不同的。专家记忆中的知识是经过组织且具有良好的结构,在搜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时能充分得到运用。不过,一方面专家通过自动化使问题解决变得容易,另一方面这也使专家变得僵化,只能用一种方式看待问题,很难转换角度。

(二)个体的智能和动机

智力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智力水平越高,越容易解决问题。而智力水平低的学生解决问题往往遭到失败。

个体的认知特征,如灵活性、对问题的敏感性、好奇心等,也明显影响问题解决。认知方式如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性和沉思性等都与问题解决的一般策略有密切关系。

思维源于问题,但只有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时,人们才能以进取的态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一般地,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的效率和动机强度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

(三)问题情境和表征方式

问题情境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一般而言,呈现的刺激模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越能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就越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和方法;反之,如果刺激模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很远,掩蔽或干扰问题解决的线索,就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参见教材第314页例子。(四)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

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人在解决一系列相似的问题之后,容易出现用习以为常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是思维定势。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情况下,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减少摸索过程;在问题情境变化情况下,则会妨碍问题的顺利解决或影响问题解决得质量。

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正常、通用的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通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了。例子:邓克尔的“蜡烛问题”。

(五)原型启发和酝酿效应

所谓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启发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中作用尤其明显。例如:鲁班发明锯子,瓦特发明蒸汽机等。

原型之所以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点或相似处。但只有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但又不过于紧张的状态时,才最容易发生原型启发。所以原型启发往往发生在酝酿时期。

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如果暂时停止对该问题的思考去干别的事情,几小时或几天后,他可能突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酝酿之所以有利于问题解决,可能与对定势的克服有关。

第三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他们学习中和生活中的问题,而解决问题又是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采取必要的措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已有的有关经验作为背景知识,不仅能使学生把问题情境与认知结构联系起

来,从而正确地理解问题的性质和条件,而且有助于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选择合适的推理规则和解题策略。知识准备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意义提醒教师,必须在宏观上督促学生博览群书,不断充实和深化宏观的知识背景。

二、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分析问题构成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正方两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2)认真考察各方面的关系,包括因果关系、时空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3)对问题构成的量和质的情况及各部分的分配比例进行分析;4)通过改变问题的表达形式,查明问题构成的各个因素。

解决问题成功的人,善于使自己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对问题的解决发挥作用。他们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知识对手头问题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对问题的构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指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选择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加以研究,从而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采用主动的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特定学科的教学,将会大大提高解决有关该学科问题的能力。

四、教授解题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问题解决研究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解题。解题的核心在于不断地变换问题,连续简化问题,把解题过程看成是问题的转化过程,将问题转化为最熟悉的基本问题加以解决。如何教会学生解题?1)要教给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2)要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3)注意具体问题和抽象模式的灵活转换;4)教给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有效思维策略。

五、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教学要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却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教师:你这道题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我猜的。老师:怎么能瞎猜呢!这看起来是维护科学的尊严,实际上却在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热门领域和焦点问题。对创造性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克服种种困难,完成意料之外的任务,增加选择和行为的自由度。对教

师而言,有助于理解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

一、创造性的基本概念

(一)创造性地涵义

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新产品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如新概念、新设想等。这一定义是从创造性的结果来判断创造力的,其判定标准有三点:产品的新颖性、独特性和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强调创造力是一种智力品质,主要是把创造力看作是一种思维品质,重视思维能力个体差异的智力品质。

但不能认为,没有产生出创造产品的个体就一定不具有创造力。有无创造力和创造力是否表现出来并不是一回事。创造性具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

(二)创造性和智力

经验表明,在艺术、文学和科学方面有创造性的人,比在这方面没有创造性地人智商高。智商高的人在各门学科中更可能有新发现。但有些智商高的人也没有什么创造性。反之,许多有创造性的人,其智商并不显著地高于别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似乎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其关系可以概括为如下几句话: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者必然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这表明:高智商虽然不是搞创造的充分条件,但它是高创造的必要条件。更要重的是它表明,创造性还有一些智力没有测出的智慧品质。

(三)创造性的主要成分

1.创造意识:包括创造的意图、创造的动机、创造的欲望等,它是创造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能导致更高水平的创造。

2.创造性思维:指有创见的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成分。创造思维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独创性、2)灵活性、3)敏感性、4)多种思维的结晶、5)灵感的闪现。

3.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成分。参见书上爱因斯坦和毕加索对创造性想象的评价。

4.创造性人格:研究表明,高创造者一般具有显著的人格特点。最常见的特征有:1)独立性;2)批判性;3)灵活性;4)事业心强;5)性格坚

韧;6)具有幽默感等。

儿童当中,创造性学习者也具有明显的学习特征。如专心致志地听讲,观察事物和行动;敢于向权威挑战;有寻根究底精神等。

二、培养小学生儿童创造性的措施

(一)创设环境、激发潜力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者存在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有研究者提出了五条基本原则: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给学生以大量的学习机会;5)将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2.给学生留有自由成长的空间。在可能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创造性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上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业考试中可增设部分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二)注重个性塑造

1.保护好奇心。应该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

2.解除个体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该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4.应该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性思维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并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特征的榜样。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传记,带领他们参观各种创造性展览,与有创造性地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三)开设课程、教授策略

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方法,对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是有效的,常用的方法有:

1.发散思维训练。即求异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方式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等。如尽可能多地列举“别针”的用途。

2.推测与假设训练。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

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3.自我设计训练。教师考虑学生兴趣及其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如贺卡、小模型等。

4.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具体运用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1)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不做评价;2)鼓励标新立异的观点;3)以获得量多质优的方案的数量为目的;4)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并不存在所谓的捷径或“点金术”。创造性的产生是知识、技能和策略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虽然各种专门的训练是有效的,但不应取代或脱离课堂教学。排斥或脱离学科而鼓励地进行创造力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作业设计: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个处处像别人表明自己优秀的,恰恰证明了他(她)并不优秀,或者说缺什么,便炫耀什么。

真正的优秀,并不是指一个人完美无缺,偶像般的光芒四射。而是要真实地活着,真实地爱着。

对生活饱有热情,满足与一些小确幸,也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内心始终如孩童般的纯真。

要知道,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都是为了不辜负所有的好年华。

一个真实的人,一定也是个有担当的。

不论身处何地,居于何种逆境,他(她)们都不会畏惧坎坷和暴风雨的袭击。因为知道活着的意义,就是真实的直面风浪。

生而为人,我们可以失败,却不能败的没有风骨,甚至连挑战的资格都不敢有。

人当如玉,无骨不去其身。生于尘,立于世,便该有一颗宽厚仁德之心,便有一份容天下之事的气度。

一个真实的人,但是又不会过于执着。

因为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完美主义者最大的悲哀,就是活得不真实,不知道审时度势,适可而止。

一扇窗,推开是艳阳天,关闭,也要安暖向阳。不烦不忧,该来的就用心珍惜,坦然以对;要走的就随它去,无怨无悔。

人活着,就是在修行,最大的乐趣,就是从痛苦中寻找快乐。以积极的状态,过好每一天,生活不完美,我们也要向美而生。

一个真实的人,一定是懂爱的。

时光的旅途中,大多数都是匆匆擦肩的过客。只有那么微乎其微的人,才可以相遇,结伴同行。而这样的结伴一定又是基于志趣相投,心性相近的品性。

最好的爱,不是在于共富贵,而是可以共患难,就像一对翅膀,只有相互拥抱着才能飞翔。爱似琉璃,正是因为纯粹干净,不沾染俗世的美。

懂爱的人,一定是真实的人。正是因为懂得真爱的不易,所以更是以真面目面对彼此,十指紧扣,甘愿与爱的人把世间各种风景都看透,无论风雨,安暖相伴。一个真实的人,定然是有着大智慧的。

人生在世,什么都追求好,追求完美,虽然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却会很累,不仅自己累,身边人也会因为你而累。到最后就会在疲于奔命中,丧失自我。“兰居幽谷,虽孤独亦芬芳;梅开偏隅,虽寂静亦流香,”这便是一份淡泊和沉稳。一些事尽力了就好,无愧别人,无愧己心,认真地活着,便是不辜负。

因为懂得,人生的风景,最终是回归到心灵的本源。和谐共生,平等友爱,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己的珍视。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单元第十一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章节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实质第二节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第三节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四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五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教学要求1.了解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2.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掌握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途径; 4.理解并掌握创造性的培养。 重点、难点计划课时1、问题及问题实质;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的培养途径。 2、通过大量举例及课堂内讨论,让学生理解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实质,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造性培养的要点。 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一、问题及其类型 (一)问题的实质 问题就是“难题”或者“疑难”,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请打一双音节词。如果你感到疑惑,这就构成问题。但问题不同于简单的习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复杂的认知操作,而简单的习题依据已有的经验可以立即作出解答。 问题一般包括四种成分:1)起始状态,指用一些已知条件对问题作出的描述;2)目标状态,指疑难解决后的最终状态;3)障碍,指那些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4)方法,指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步骤和策略。 (二)问题的类型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可以分为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2.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 根据问题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排列问题给出了所有的成分,要求问题解决者以一定方式进行排列,以达成目

标状态。结构推导问题给出了几个条件,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隐含在这些条件中的结构形式,并用来解决问题。转换问题只给出了一个初始状态,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一系列产生目标状态的操作,通过这些操作,使初始状态不断向目标状态转化,并最终达到总目标。 3.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和复杂程度,可以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有两个基本特点:1)问题的明确性;2)解法的确定性。例如小学课本中的习题多为这类问题,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等。 结构良好问题在学校情境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情境中经常是结构不良问题。这种问题也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这类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在城市中心开通一条公交路线,该怎么设计2)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这类问题经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由多种解法和思路。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结构不良问题常常与学习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发展他们的创造性。 二、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一)问题解决的实质 问题解决是形成一个新答案,超越以前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的过程。尽管学生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但从问题解决过程看,存在一些共同点。1)所要解决的是新的问题,初次遇到的问题。2)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重新组合,以适用于当前的问题。3)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某种能力或倾向会随之发生变化。之后可作为其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问题解决的特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指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几何题的证明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解决过程,几何题中,已知条件和求证结果,构成了问题解决的情境。而要证明结果,必须应用已知的条件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一般问题解决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问题情境性。问题解决总由一定问题情境引起。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其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它会引起个体的认知失衡,从而促使个体积极思考并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 2.目的指向性。问题解决是自觉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没有明确目的指向性的心理操作(如白日梦)就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心得体会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心得体会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鼓励创新,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的从事探讨活动。 在教学“比一比”时,老师创设了和学生比高矮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说“老师比我高,我比老师矮,但有的学生提出了,我长大了会比老师高”,这是老师在备课时所没有考虑到的。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在知识与技能上“使学生学会比高矮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体验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并通过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孩子使用发展的眼光想到若干年以后的变化,并将所学得知使用语言表达出来,当然值得肯定。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了表扬,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创设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时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景,引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如在教学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时,展示角猜中”作业评比“的情景图时,就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名字来称呼。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本班学生评比栏中的红花的数目相比,或以学生看课外书的数目相比等等,让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在想一想能提出什么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不同分的,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一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学生意想不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最关键的培养时期,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课业学习、日常生活都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提出了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指导思想;其次论述了具体策略;最后,归纳总结了几种适合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方法。本文成果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参考价值。关键词:小学;数学;能力;解决引言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渐掌握多种方法、获得丰富的知识,最终形成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去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小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正处于启蒙期,如果过多灌输抽象思维的解决方法,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容易陷入某种思维误区之中。故而,应该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长期的,数学技巧琐碎、繁杂,不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教师条分缕析,讲明白讲清楚,长期培养,在耳濡目染之间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方法,这对教师的耐心和教学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 本文首先深入阐述了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指导思想;其次,结合指导思想,提出了具体策略;最后,论证分析了几种具体方法。 一、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指导思想 本文认为,影响或改变对象的某种属性,应以结合对象的特点为指导思想,即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就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独特心理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生活背景等特征为指导思想,否则将南辕北辙。具体来看,首先,小学生逻辑能力稚嫩,对于直观事物的理解强于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因此,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应该教授过多的抽象方法,而应该教授直观的方法,如图解法、列表法、枚举法等。其次,不应该过早的教授高年级的内容,教材在知识点的分配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智力、心理发展水平,高年级的方法虽然解决问题效率更高,但不适合学生当前的智力、心理发展水平,容易造成基础不牢、知识混乱,不利于学生长期能力的培养和后续的学习。再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人生经历有限,不应该教授过于超出其知识储备的新知识,应该循序渐进,这点是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心得体会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鼓励创新,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的从事探讨活动。 在教学“比一比”时,老师创设了和学生比高矮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说“老师比我高,我比老师矮,但有的学生提出了,我长大了会比老师高”,这是老师在备课时所没有考虑到的。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在知识与技能上“使学生学会比高矮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体验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并通过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孩子使用发展的眼光想到若干年以后的变化,并将所学得知使用语言表达出来,当然值得肯定。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了表扬,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2、创设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时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景,引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如在教学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时,展示角猜中”作业评比“的情景图时,就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名字来称呼。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本班学生评比栏中的红花的数目相比,或以学生看课外书的数目相比等等,让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在想一想能提出什么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不同分的,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一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学生意想不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

第十一章 能力

第十一章能力 一、能力是一般概念 1.什么是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包括已有能力和潜在能力。已有能力即现实能力。(00词释)能力(06选择)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05论述)试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区别: 第一,所属的范畴不同。第二,生理机制不同。第三,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 第四、迁移的范围不同。第五、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发展不是同步的。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联系:一方面,能力时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3.才能与天才: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中体现。 (00选择)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称为(才能) 少数人的多种能力在生活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开创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高度发展的才能通常称为天才。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1.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01词释)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等,抽象概括能力 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03选择)下列能力中,()能力属于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它是顺利完成某专业活动的心理 条件。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等。 (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能力。模仿是动物和人类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3)液态能力与晶态能力:液态能力是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晶态能力是指接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 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晶态能力决定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 系的能力。 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有不同的发展规律。个体早期时候,液态能力有比较明显的 发展;进入成年期,液态能力有所衰退。晶态能力则不然,它伴随个体终生发展, 到25岁以后发展速度才逐渐趋于平缓。 (4)认识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认识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

第十一章 紧急情况的处理措施

第十一章紧急情况的处理措施、预案以及抵抗风险的措施 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机构设置 根据本公司生产特点,设置两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公司总部设置急应预案实施的一级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工程项目部设置应急预案实施的二级应急反应组织机构(见下图)。 (二)人员组成 (1)一级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公司总部) 由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经理助理、工程技术委员会成员、质量安全部、总工办、办公室、经营管理部、财务部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组成。 一级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图

二级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图 (2)二级应急反应组织机构(施工现场) 由工程部(分公司)经理、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全员、质检员、工长、保安人员以及指定的经过应急救援培训的施工人员组成。 本工程实行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在实施总承包管理的项目,应执行总包方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按总包方要求参加总包方应急反应组织机构,提供必要的人员、物资,执行总包方分配的应急救援工作,参加总包方组织的应急救援培训和演习。其它情况下,应在施工现场独立建立二级应急救援反应组织机构。 (三)预案启动条件 (1)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启动施工现场项目部二级应急反应组织: 未发生人员死亡,重伤二人以下; 施工设备损坏或损毁,损失超过五万元,不满十万元。 (2)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同时启动公司总部一级应急反应组织和施工现场项目部一

级应急反应组织: 发生死亡事故或三人以上重伤; 施工现场发生火灾; 施工现场出现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施工设备严重损坏或损毁,损失超过十万元。 (四)预案启动程序 1、启动施工现场项目部二级应急反应组织,由项目经理根据现场情况决定,并报公司质量安全部。 2、启动公司总部一级应急反应组织,报公司总经理批准。 3、应急预案一旦启动,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一切工作和程序按公司《安全应急预案(综)》执行。 消防、防火事故应急预案 (一)、应急措施: 1.根据施工现场场地条件,在临建施工前就规划出场内大于4米宽的循环临时道路,保障施工现场每个角落能通过消防车。 2.每个单体楼下设加压消防水泵一个,保障临时水的足够压力。 3.自主体施工阶段,每个单体工程中,自每层的管道井中单独安装一根直径的¢75的消防水管,每层设一个水嘴。 4.施工现场及生活区按规范要求,设置足够数量的灭火器,配备足够数量的沙池和消防锹等工具。 (二)、应急响应及演练方案: 1、项目部安全消防救援办公室要24小时专人值班,并建立值班登记制度,随时接收安全员反馈的预警信息及时与总公司安全部门联系,随时向项目部和总公司有关领导汇报汛情和受灾情况。 2、根据事故情况,领导小组要迅速召集小组成员,及时研究对策,根据成员各自分工安排,提前做好各项防范和准备工作,并及时通知总公司抗洪抢险预备队在总公司大院待命,要

浅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XX师范学校 2011届大专毕业论文 浅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班级:大二(3) 专业:小教理科 作者: 指导教师: 2011年5月

浅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摘要: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真正让数学与现实联系,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所碰到的现实问题。希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并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方法 新课改改革实施中倡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国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点。那么什么是“解决问题”呢?它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真正让数学与现实联系,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所碰到的现实问题。希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并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教学的功能是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基本方法,并引导他们灵活运用这些方法,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这就涉及到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教学水平、理清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作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趋势,数学问题解决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所以,下面就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谈谈几种教学策略。 一、通过合理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兴趣是否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是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一个人从来不想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生的动机。而兴趣则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注意力高度集中,使感知清晰,想象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学生一旦有了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教师资格考试普通心理学: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一章能力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密切的关系。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2.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能力的因素说 1、【独立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的发展。 2、【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强调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的区别,把他们绝对对立起来,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能力由七种因素组成。如: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4.能力的结构理论 1、【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纬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2、【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英国心理学家卓南继承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能力层次结构理论。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5.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这种理论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他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是由某些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 1、【智力三元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由三个方面构成: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2、【智力PASS模型】PASS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6.智商智商的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提出。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来表示。智商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来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有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1、比率智商。智商(IQ)=智龄/实龄×100 2、离差智商。智商(IQ)=100+15Z Z=X-X-/SD(SD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7.智力测验的标准化问题智力测验是衡量人的智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工具。编制标准化智力测验要经过标准化的过程,建立常模,并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1、标准化与常模。(1)按照测验的性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被试,确定标准化样本。(3)施测程序标准化。测验的施测和评分都有统一的标准。(4)统计结果,建立常模。 2、信度: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3、效度:指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即测验的有效性。 8.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影响 2、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环境和教育影响 3、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实践活动影响 4、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最后,能力的发展还依赖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附录名词解释 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2.【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3.【情绪智力】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4.【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能力。它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 5.【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知道什么是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是在有特定目的而没有达到目标的手段的情境中,运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实现目标的一种思维活动。 其次,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出发来分析如何提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心理因素: (1)准确理解问题的情景。如果没有情景人们往往会觉得无法理解和无法解决。这就是说问题是由一定的情景引出来的。比如我 们突然抱怨今天心情非常糟糕,周围的朋友想安慰安慰却不知 道怎么安慰,因为不知道原因,也即是情景。如果这个时候我 们自己还是不说,朋友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对我们自己的理解就 应该开始分析问题,如果综合各种因素可能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也可能是错的,因为可能是自己的某些支言碎语掩蔽或者 干扰解决问题的正确情景。可见正确分析情景是至关重要的第 一步。 (2)突破定势。定势是重复先前的心里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比如那个著名的羊群实 验,说的是在羊群前面放一根栏杆,所以羊过来的时候必须跳 过来。后来把栏杆拿掉后,发现后面的羊已然是跳着过来那个 位置。定势思维不仅在羊群身上,我们人类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打破自己的定势,学会用新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这样可能会更好一解决问题。 (3)不要让功能固着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功能固着是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很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这样在遇到新的情景时候简单的问题可能会变得棘手。比如我们一般看到箱子就会想到它是用来装东西的。可是猩猩却用它垫在脚下当板凳去够香蕉,如果它也向人类一样只把箱子当作装东西的工具,那香蕉它是没机会吃到的!改变自己的老观点、老角度,改变事物的固着功能以适应新情况的需要。 (4)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也就是原型启发。多从生活中发现某类事物的解决方法其实的相通的。比如鲁班是从那种锯齿的草割破自己的手发明了锯。瓦特从茶壶盖被蒸汽顶起来,发明了蒸汽机。我们可以通过发现这些问题的相似之处和共同点,通过联想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一定只是用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来解决。这种联想的思维还可以是创造性思维的延伸,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己的这种联想思维和善于用联系发现相似性和共同点以更好的解决问题。 (5)良好的情绪和适当的动机。我们经常会听见同学说一进到考场就头脑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一出来考场就想起来那些会的问题感到懊恼不已。这其实是一种情绪在作怪,我们称之为“紧张”。也就是说惊恐,紧张,烦躁,压抑等负面情绪会在一

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培养学生有效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是我们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提高未来社会公民基本素质的需要。可见,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长期精心培育才能逐步形成的。 一、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首先在于他能否把学生吸引在自己的周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应该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能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他成功的起步,生动活泼的课堂,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敢于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养效提高。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为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思想意识,就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参与实践,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分享,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多种途径,培养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思维 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建构。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把问题的呈现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并利用已有的经验,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创造条件。还要利用多种呈现方式,去发展学生思维角度。课标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有图画、表格、图文结合和纯文字叙述等多种呈现方式,这几种呈现形式都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的。学生大多喜欢图画式情境,因为比较有趣、直观,一下子能理解题目意思,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掌握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思维。

第十一章 能力

第十一章 小学生能力的发展 本章所讲内容 第一节能力的概述 第二节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小学生能力的发展 第一节能力概述 一、何谓能力、才能、天才 能力指能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结合 天才是能力的高度发展 二、能力的分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指不同种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思维、创造力等。 一般能力在认识活动中的表现称做智力。 智力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最高表现是创造力。 特殊能力指在特定领域中具有的能力,如音乐美术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认知能力与元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个体接受信息、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其对象是认知的信息 元认知能力—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进行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其对象为认知活动的本身(三)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言行举止,引起与之相类似行为活动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产生出具有社会价值的、独特的、新颖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二者相互联系。模仿能力中一般都含有创造性因素,而创造能力的发展又需要一定模仿能力作为基础

三、能力的结构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 智力可分成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 (特殊因素)。 G因素是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 S因素是在某种特殊智力活动中必备因素 (二)瑟斯顿的群因素 7个不同的因素群: 语词流畅(W)语词理解(V)空间能力(S)知觉速度(P) 计算能力(N)推理能力(R)记忆能力(M) 智力是由以上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它们之间的不同搭配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的智力结构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内容——操作——产物 内容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评价 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蕴含 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方体。由于内容有五种,操作有五种,产品有六种,一共可以得到5×5×6=150种的结合。每一种结合代表一种智力。 各种智力都可以用不同的测验来检验,如给被试一系列4个字母的组合,PIAS FHKY、DSEL 等,要被试将它们重新组合成熟悉的单词,如FISH、PLAY、DESK等,在这一测验中,智力活动的内容是符号,操作为认知(理解),产物为单元。 (四)卡特尔的智力型态论 流体智力——是指以生理活动机能为基础的、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 晶体智力——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后天习得的能力,它与个体的文化知识、经验积累有关. 前者在中年后下降,后者随人的一生发展不断上升

怎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演示教学

《我是职业人》一书学习心得 ——怎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能力就会很顺利的解决这些问题。能力的大小可以体现你工作中的效率,有学历有知识并不代表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当永远把解决问题的技能做为核心能力。 一、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你的工作效率 在日常工作中我常常为找不开零钱而烦恼,是主要是原因是我没有准备底金造成的。下班交款时不用数底金会很方便,同样上岗时找不开零钱会很麻烦。每当我刷卡找不开钱时,员工就得等我换钱回来或我等他们换钱回来,而这种事情反复出现在我的工作中,影响了我的工作效率。虽说是件小事,很容易解决,但是由于我的懒惰思想,使这种现象一直继续,不但工作效率没有提高,还浪费了员工就餐时间。这件事说明我的计划管理能力不强,发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对问题没有计划性。在以后的工作中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我应当提前准备好充足的零钱,准备好刷卡用的纸,以备工作时的需要。 二、要用相对满意的原则解决问题

我每天要清点各摊位交上来的小票,清点完之后登记下来,由摊位收款员签字。有一次我把某摊位的小票给登记错了,数的是476.5元,登记的是467.5元,相差9元钱,摊位收款员签字时也没有发现,还是到25号月末出数才发现总数不一样,一般来说签字后就算核对过了,不需要再查找了,为了弄清是谁的错误我从那两大编织袋小票中翻出了那天的小票,又重新数了一遍,发现是我把数写错了,随后我给那个摊位加上了9元钱,并告知收款员以后签字时要认真核对,以免再出现这类现象。这种事说明我平时工作时全神贯注的能力不强,没有做到认真,仔细才会出现这类现象。 通过学习职业人我知道了解决问题的8种职业能力,分别是1)目标关注能力;2)计划管理能力;3)观察遇见能力;4)系统思考能力;5)深度沟通能力;6)适应矛盾能力;7)全神贯注与遗忘能力;8)执行到位能力。这8种职业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既要注重这8个方面,又要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便在工作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能力是我们生涯发展的基础能力,不过,我们在生涯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应用专业能力进行专业活动外,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也就是说,会遭遇各种大小不一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应对和解决。培养解决的能力也是我们生涯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们来看一看解决问题的步骤,其中每一步都体现了 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发现和界定问题: 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发现不了问题,也就更谈不上问题的解决,进步和改善也就是无从说起。问题往往并不是明显的摆在那里,而是需要你去发现和界定的。当我们觉得哪里不对劲”,哪里完成的不够好”,哪里可以做得更有效果”时,就需要思考问题”在哪里,找到比较根本和主要的症结所在,然后用清晰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切忌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不做深入思考。例如,我的人际关系不广,大家都不认识 我和不了解我”,这样的描述就比较泛泛,会让你感到无从下手解决问题,而你经过分析和思考后认为我参加社会活动太少,所以认识和了解我的人不多”,这样对问题就有了比较具体的界定,解决的方向也就比较清晰。 第二,提出备先解决方案: 在对问题做出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后,我们就要着手考虑如何去解决问题。人们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不是只有一个,可以有很多个。每一个方案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总是兼有优点和缺点,需要我们去评估和权衡,看看哪个方案优点多些,更合适些。在这个步骤上,我们一定要克服自己惯性思维”和思维定 势的局限,也就是说,我们经常会使用自己已经习惯的方法,更是我们进行”创新的拦路石。所以,在发现和界定了问题之后,先不要急于凭习惯和冲动行动,不妨打开思路,进行一点”头脑风暴,也可以请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一起来帮你想一想是不是还有什么其他的解决方案,把它们都列出来,作为问题的备先解决方案。 第三,选择解决方案: 备选方案殽列出来以后,就需要进行选择了。选择的方法应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异,不过一个共同的前提是要好好评估这些备选方案和各种可能的优缺点,尽量想得全面一些,有利于自己做出最合适的选择。有时候可能在评估之后仍然觉得有几个方案都很好,难以做出选择,这时候不妨选择其中一个,其他的可以做为后备方案。千万不要因为难以选择而迟迟不作决定,这样的结果会很糟糕的,因为你的所有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促进思维高效发展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促进思维高效发展 发表时间:2019-01-10T10:59:02.557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0期作者:钟敏[导读] 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自主、多元、个性、高效发展。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610100 摘要:数学学习活动应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多元策略的有效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自主、多元、个性、高效发展。 关键词:问题解决思维高效发展细节决定成败。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细节、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应成为我们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关注学生解决问题中多元策略的形成,有效落实“三性”课堂,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悟性,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多元、个性、高效地发展。 一、重视方法的引导,在分析问题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中,有时学生需要选择不同的条件解决不同的问题;有时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同一个算式;有时可以用不同的策略去分析和解决同一个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的过程,体会发现的乐趣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同时又要适时做出方法上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不仅收获知识,更能收获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深入理解算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科性任务和教育性任务也得到了有效落实。 二、强化分析中的多元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思维的品质 1.借图释义,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学生遇到数学信息很多的文字应用题,在组合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时,往往感到不知从何处入手,所以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不大。这时借助图形符号进行分析,可以形象、直观地突显整道题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学生往往很感兴趣,参与学习也更加积极主动。如:在分析卡车3小时行驶了180千米,大客车2小时行驶了140千米,哪辆车跑得快?审题时,引导学生画两条线段,上下进行对比,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2.图文融合,分散难点,加深理解。小学生年龄小,主观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枯燥的纯文字题和抽象的算式,理解起来往往感到困难。训练题型注重图文融合,有助于分散学生面对文字题所遇到的困难,学生能更容易地从图形符号中去分析数量关系或理清每一步的算理,参与学习的主观意愿会更加强烈。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1.23+2.41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算理,可同时出示算式和图示,引导学生先运用形象直观的图形符号进行计算,学生能更容易地理解1个“1”和2个“1”合起来是3个“1”,2个0.1和4个0.1合起来是6个0.1,3个0.01和1个0.01合起来是4个0.01,最后得到 3.64,图形符号形象、直观地展示出了每一步的算理,学生理解起来感到更加轻松,参与探究也更加积极主动。 3.画图求解,形式多样,强化意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时心中明白,但无法列出算式,这时引导他们画图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他们会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也能突出解决问题的形式多样,并达到强化方法和算式意义的目的。如:在解决“一瓶油连瓶的质量是366.5克,倒出一半后,连瓶的质量是233.5克。油的质量是多少克?”一题时,可引导学生画图理解倒出的是一瓶油的一半,剩下的是半瓶油和瓶子的质量。通过画图,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形式多样,也能更好地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他们也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学科性任务、教育性任务和创新性任务的落实水到渠成。 三、重视优化和延伸,在问题拓展中突出思维的创新 1.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最优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让他们探索各种算法,放手让学生在相互沟通、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方法,并在以后实践中逐步修正,让学生自己“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2.在问题解决中适当延伸。对于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激励,并主动引导学生适当深入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体会知识的延续性。如:在课后小结时,老师可以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问什么?你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表现好的给自己加上一颗星。学了本节课后,请你试着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问老师和同学,也可以存入“问题银行”再思考。这样通过老师激励、延伸,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鼓起学生不断探索的风帆,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数学学习活动应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通过有层次的问题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多元策略的有效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自主、多元、个性、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 [3]《三性教育》。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 3.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4.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

【免费】四年级数学下-第5课时解决问题-人教

第5课时解决问题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78+22)×15 -560 15×[42÷(3+11)] 36×(4×54÷8) 2.四(1)班的31人参加假日小队活动,为了环保出行,如何租车最省油? 可坐4人,耗油30升可坐9人,耗油50升 3.(易错题)某市电影院推出两种买票方案。 (1)杨老师和李老师带领实验小学四年级38名学生去看电影,选哪种方案划算? (2)如果是38个大人和2个儿童去看电影,选哪种方案划算? 4.育红小学要组织春游,共有1 5名教师和200名学生。下面有两种可以租用的车型。大车:限乘40人,每辆每天租金800元。 小车:限乘25人,每辆每天租金500元。 怎样租车最省钱呢?需要多少钱? 第5课时解决问题 1.加→乘→减加→除→乘 (78+22)×15 - 560 15×[42÷(3+11)] =100×15 - 560 =15×[42÷14] =1500-560 =15×3 =940 =45 乘→除→乘

36×(4×54÷8) =36×(216÷8) =36×27 = 972 解析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小括号里有两个运算符号,要按顺序进行计算,例如36×(4×54÷8),小括号里是4×54÷8,就按没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先算乘,再算除,最后将得数乘36。如果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2. 31÷9=3(辆)……4(人) 50×3+30 =180(升) 答:租3辆大车和1辆小车最省油。 解析由题图可知,大车可坐9人,耗油50升,可得知大车每人耗油量5升多;小车可坐4人,耗油30升,小车每人耗油量是7升多,所以尽可能多安排大车降低耗油量也减少排放车辆。还有需要考虑的问题,不管租几辆车,要尽可能不空座位,这样每个人的耗油量会更低。31÷9=3(辆)……4(人),租3辆大车后,剩余的4人再租一辆小车,这样耗油量最少。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两个方面:一要注意考虑租哪种车耗油量少,二要注意尽量少空座位。 3.(1)方案一:40×2+20×38=840(元) 方案二:25×(38+2) =1000(元) 840元<1000元 答:选方案一划算。 (2)方案一:40×38+20×2=1560(元) 方案二:25×(38+2)=1000(元)1560元>1000元 答:选方案二划算。 解析初看上面两个方案,可能会有买团体票划算的错误认识,其实不然,经过计算后,我们发现第(1)题中选方案一买票划算,主要原因是40人里,成人仅有杨老师和李老师2人,儿童有38人。第(2)题中选方案二买票划算,因为40人里38人都是成人,买团体票,这38 个成人能省更多钱。 4. 800+500×7=4300(元) 答:租1辆大车和7辆小车最省钱,需要4300元。 个方案最合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