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第8课 西欧庄园》(学案)(含答案)

【精】《第8课 西欧庄园》(学案)(含答案)

【精】《第8课 西欧庄园》(学案)(含答案)
【精】《第8课 西欧庄园》(学案)(含答案)

第8课西欧庄园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

2.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庄园法庭等基本史实。

【重点】庄园形成;领主和佃户的关系。

【难点】西欧庄园的特点,庄园法庭。

【自主突破】

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时间:____________开始流行,_____________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2.特点: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_____________经济和政治单位。

3.庄园里成员:庄园的居民均为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

____________。

4.庄园里土地分类:庄园的土地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_____________,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5.领主与佃户之间: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领主还向佃户___________。

二、庄园法庭

1.成员组成:庄园还具有________,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地点: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________,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__________,有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

3.处罚哪些行为:佃户在劳役中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等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会受到起诉与处罚。

佃户之间关于____、______和_______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

4.惩罚手段: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_______,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的佃户,会被罚款。

5.审判依据:法庭审判依据______或_______。

6.庄园法庭的作用:庄园法庭也起着维护__________的作用。领主可以凭借法庭_______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______________,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庄园法庭既维护了_____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______。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探讨下列问题。

(1)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

(2)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2.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课堂小结】知识整合,查漏补缺,形成知识网络。

【提升测试】

1.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一封建庄园,它的主要劳动力是()

A.佃户

B.农奴

C.自由农民

D.奴隶

2.西欧封建的庄园和乡村一致,即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庄园。在庄园里,土地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①直领地②出租地③份地④共用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3.下列关于西欧庄园领主与佃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佃户每周一般要为领主劳动3天

B.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

C.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D.佃户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为领主服务

4.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B.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

C.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

5.下列关于西欧庄园法庭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有()

①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②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③惩罚违法行为的主要手段是罚金

④法庭只维护领主的利益,对佃户而言,没任何好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在西欧庄园里,两个佃户因借贷问题发生纠纷,应该找谁来解决()

A.农奴

B.国王

C.其他佃户

D.庄园法庭

7.庄园还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主持法庭的是谁?庄园法庭有哪些特点?

(2)庄园法庭审判的是什么?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是什么?庄园法庭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自主突破】

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9世纪,11世纪,领主的佃户,自由的农民,缺少自由的农奴,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领主的“直领地”,佃户的“份地”,“共用地”,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征收其他捐税。

二、庄园法庭

司法权,领主或他的管家,工作人员,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也不固定,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租税,土地,借贷,婚姻,处以罚金,习惯法,村法,公共秩序,奴役,维护自己的利益,领主,特权。

【合作探究】

1.(1)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2)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公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2.相同点:都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都受到封建主的剥削。

不同点:西欧庄园的农民主要以劳役的方式受领主剥削;而中国古代的农民则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向地主交租。西欧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法庭的保护,佃户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领主与佃户之间存在契约关系,而中国古代的农民几乎没有土地,对地主的依附性极强。

【提升测试】

1.A

2.B

3.B

4.C

5.D

6.D

7.(1)领主或他的管家。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2)依据习惯法或村法。对佃户处以罚金。庄园法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轮复习导学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前提) 2. 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有利条件) 3.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 4.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深受影响(推动力)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1、推行均田制 A.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B.内容: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C.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D.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阶级矛盾。 ⑵措施: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惩治贪污 ⑶影响: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 ⑴原因:平成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洛阳曾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根本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⑶影响: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⑴措施:①仿汉制②穿汉服③说汉话④用汉姓⑤通汉婚⑥重汉臣 ⑵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孝文帝改革历史性质与作用 1、性质: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2作用: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 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考试题(卷)库

一、名词解释 1.分配常数:又称分配系数,是指一种分析物在两种不相混合溶剂中的平衡常数。 2.多肽链的末端分析:确定多肽链的两末端可作为整条多肽链一级结构测定的标志,分为氨基端分析和羧基端分析。 3.连接酶:指能将双链DNA中一条单链上相邻两核苷酸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分子的酶。 4.预杂交:在分子杂交实验之前对杂交膜上非样品区域进行封闭,用以降低探针在膜上的非特异性结合。 5.反转录PCR:是将反转录RNA与PCR结合起来建立的一种PCR技术。首先进行反转录产生cDNA,然后进行常规的PCR反应。 6.稳定表达:外源基因转染真核细胞并整合入基因组后的表达。 7.基因敲除: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或未完全知道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从动物的原基因组中去除,或用其它无功能的DNA片断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表型,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8.物理图谱:人类基因组的物理图是指以已知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为“路标”,以碱基对(bp,kb,Mb)作为基本测量单位(图距)的基因组图。 9.质谱图:不同质荷比的离子经质量分析器分开后,到检测器被检测并记录下来,经计算机处理后所表示出的图形。 10.侧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90度角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内部结构属性。

11.离子交换层析: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液体为流动相的系统中进行的层析。 12.Edman降解: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 13.又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能够特异识别双链DNA序列并进行切割的一类酶。 14.电转移:用电泳技术将凝胶中的蛋白质,DNA或RNA条带按原位转移到固体支持物,形成印迹。 15.多重PCR:是在一次反应中加入多对引物,同时扩增一份模板样品中不同序列的PCR 过程。 16.融合表达: 在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连有一段融合表达标签(Tag),表达产物为融合蛋白(有分N端或者C端融合表达),方便后继的纯化步骤或者检测。 17.同源重组:发生在DNA同源序列之间,有相同或近似碱基序列的DNA分子之间的遗传交换。 18.遗传图谱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为图距的基因组图。 19.碎片离子:广义的碎片离子为由分子离子裂解产生的所有离子。 20.前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相对轴较小角度向前方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等离子的表面属性,信号强弱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 21.亲和层析: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或其他分子的一种层析法。(利用分子与其配体间特殊的、可逆性的亲和结合

细胞生物学实验

1. 什么是细胞培养? 细胞生物学实验 指从动物活体体内取出组织,并将其分散为单个细胞(机械或酶消化),在体外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使其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保持生长、分裂繁殖、细胞的接触性抑制以及细胞衰老过程等生命现象。 最常见的细胞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原代细胞,另一种是传代细胞。 原代细胞是指动物组织经过胰酶或胶原酶等酶类的消化,使其分散,从而获得单个细胞,再使这些单个细胞生长于培养容器中的过程。大多数组织可以制备原代细胞,但制备的方法略有不同,制备的细胞生长快慢及难易程度也不相同。 不同的原代细胞,其形态也不尽相同。一般将10代以内的细胞称之为原代细胞。 传代细胞一般指无限繁殖的细胞系,理论上这类细胞可以无限次的传代。做实验的时候也会经常使用这类细胞,如Hela、293、Vero 等细胞。 2. 细胞的生长周期 游离期:细胞刚接种到新的培养容器中到贴壁前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的长短由细胞类型决定,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 贴壁期:细胞从游离状态变为贴附到培养器皿表面并展现出一定细胞形态的时期。 潜伏期:细胞在完成贴壁后,并不会马上进行增殖,会进行增殖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的储备,这个时候称之为潜伏期。

对数生长期:细胞在完成物质和能量储备后,开始大量的增殖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细胞活力旺盛,且状态稳定,我们所做的绝大多数实验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展的。 停止期:随着细胞的生长,细胞密度越来越大,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细胞间的接触抑制等因素,细胞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给细胞进行传代了,使细胞可以继续进行增殖,保持旺盛的活力。 3. 细胞生长所需要营养条件 细胞的培养所需要的营养成份一般来自于基础培养基(比如DMEM培养基)和血清。 基础培养基:主要是提供细胞生长所需要的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维生素(细胞代谢中辅酶的组成成分)、无机离子(K+,Na+等)、碳水化合物(碳源和能量来源)和一些激素等营养物质。 血清:主要是提供一些基础培养基不能提供的生长因子和低分子的营养物质,此外它还有促进细胞的贴壁、中和有害重金属离子等作用。如果只提供基础培养基而不提供血清,绝大多数细胞是无法生长的。血清对于我们实验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那么什么样的血清才算是合格的血清呢? 合格的血清需要通过各种检测,包括无细菌,无真菌,无支原体检测,无病毒污染。血清一般呈现为淡黄色,透明状液体,由于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等成分,会略有黏稠。以全式金公司的TransSerum EQ Fetal Bovine Serum (FS201-02)为例,它通过了牛腹泻病毒、牛副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答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答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第1课时(总2课时)课前准备学情分析课件、多媒体等课型新授课分组安排 初中时学生虽然懂得诗歌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但是对于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来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把 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还是比较陌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提高 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 格特点。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3.赏析 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 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1.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 思想感情。2.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导学过程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3.赏析本诗的情、景、理, 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 的真谛。 教师指导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 《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作者简介: 修订 目标提示(约2分钟)

自学检测(约10分钟)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 花月夜》两首【初读诗文,了解诗人】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 来抒写真挚感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 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 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 1 “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背景再现《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 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 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整体感知 1、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交流讨论(约5分划分?请写 出层意。2、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哪些诗是钟)写有关月的,你能背 出一首来吗? 释疑解难(约12分钟) 1、欣赏诗的景物美:读诗歌前八句,诗歌写到了哪些意象,请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2、领悟诗的哲理美: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看到无限美 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3、鉴赏本诗的 情感美:读“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 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试讲教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班级2008级3班 姓名冯小丽 学号07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⒈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⒉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型和教学方式与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与方法:讲解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案、历史地图、历史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2018_2019高考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人教版选修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知识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 ②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②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三长制 ①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知识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

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5)文化:洛阳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经过: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 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官员上朝时必须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概念阐释】 1.均田制: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2.三长制:北魏实行的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的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图解历史】南北朝至隋朝政权更替 【易错提醒】 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正确认识孝文帝汉化政策的目的:加快鲜卑族融入汉族群体的速度,促进北魏政权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鲜卑统治阶层的统治。 【思维点拨】 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阶级矛盾上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及答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一课时 制作人:课时:2课时 【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意境。 【学习难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即景抒情诗专题阅读指导: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诗人将个人的强烈感情倾注到客观景物上,使笔下的自然景物也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愫。 1“风格特点”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但也不排除直抒胸臆类的即景抒情诗。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董大》高适)诗人一下笔便极写天空的广漠,阳光的昏暗和漫天的黄云。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北风又送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更有“雁阵惊寒”,征人远别。这诗前面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两句,描绘的完全是一派雄浑苍莽的边塞风光,虽然寒凉冷落之意尽在其间,但悲壮的气氛却仍能明显地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面对这样的景物,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诗人内心的悲壮便透景物完整地呈现出来,只不过还没有明白而已。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直接抒情,诗人处处从大处着眼,于大处落墨,写景状情时常总体把握,景为情服务,浑然天成;奋笔疾书,直吐胸臆。 因此,在整体理解即抒情诗的时候,必须从这类诗歌的整体风格入手,充分体味景特的特征,感悟诗人由此景生发了怎样的感情。只有准确把握了情景交融的含义,才能读懂即景抒情诗。 2表达技巧 由于即景抒情诗具有移情于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如果从表达技巧方面对这类诗歌进行赏析,一般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种表达技巧。 1、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客观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情感的抒情方式。就即景抒情诗而言,赏析时就不得不关注景物的特征与其具有的文化内涵,如“柳”与“留”,例如常见的意象的内涵是什么,然后体味诗人的情。 例如,杜甫的《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秋天的寥廓凄凉触动了诗人自身的境况“艰难苦恨”、“潦倒”,可谓是触凄凉景生悲苦情。 2、融情入景 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触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区别是:触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运用融情于景的的手法的诗歌,往往只有景语,而没有情语,尽显诗歌含蓄的特点。 例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四句都是写景,而且句句与自己的处境暗合,景物融进了诗人自己的情感。黄昏时刻急雨带来春讯,猛然掀起诗人心底狂波,眼前所见的自横之舟更是引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全诗不着诗人自情感的痕迹,却又读到诗人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3、写景的手法 赏析即景抒情诗,除了需要明确景与情的关系外,还需要明确与写景有关的手法,这也是赏析的重点之一。常见手法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绘形绘色、烘托、衬托、渲染等。 如前文所说的《登高》,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边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再如2009年广州市二模语文试题中的《望罗浮》(翁方纲):“只有濛濛意,人家与钓矶。寺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与谁参画理?半面尽斜晖。”为了多角度表现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例(薛琨论文)详解

编号:昌一文章题目:以学生为本,体验历史,勇于质疑——《北魏孝文帝改革》案例分析内容提要:教师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时效性,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既富有变化又能激发新奇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主题词:教材整合正文一、引言《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学习过程中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提高教学时效性。 二、问题的提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既富有变化又能激发新奇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是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时重点思考的问题。三、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与融合”中的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之前是中国的秦汉时期,历史特征是大一统。之后是中国的隋唐时期,历史特征也是大一统。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正是在大分裂时期黄河流域暂时统一的情况下,北方少数民族向汉人学习的一种尝试, 结果是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使汉族先进文化成为当时各族民众的广泛心理认同,为日后隋唐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习孝文帝改革,对于我们了解认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应是本课重点。我利用地图及表格对比,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利用师生互动活动“早朝议事”,学生参与历史、体验历史,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质疑、辩论等学习方法,在所创设的历史情景中质疑、释疑,得到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学情分析:初一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理性分析能力欠佳。我校学生热爱历史学习,思维活跃、表现欲强。针对这一特点,本课的教学我采用探究式合作学习的方法,希望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本课活化,细化。经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学生对: 1.鲜卑是一个怎样的民族?现在怎么没有鲜卑族了?这一问题最感兴趣。 2.孝文帝为什么非要施行汉化政策?不能采用其他方法吗?这个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我力求在课堂实施中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了解历史,增添乐趣,提高教学时效性。根据以上学情现状分析,我将“从正确的角度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价值,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的大趋势”设定为教学的难点。学生在观察图片和文字的基础上,通过胡汉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的具体史

(完整word版)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P32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 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根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2、阅读P34 “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1 )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细胞生物学实验

实验室规则和要求 一般规定 1.上课第一天请先熟悉环境,牢记“安全”是进行任何实验最重要的事项。 2.在实验室内请穿著实验衣(最好长及膝盖下),避免穿著凉鞋、拖鞋(脚 趾不要裸露)。留有长发者,需以橡皮圈束于后,以防止引火危险或污染实验。 3.在实验室内禁止吸烟、吃东西、饮食、化妆、嚼口香糖、嬉戏奔跑,食 物饮料勿存放于实验室的冰箱中,实验桌上勿堆放书包、书籍、衣服外 套及杂物等。 4.所有实验仪器、耗材、药品等均属实验室所有,不得携出实验室外。每 组分配之仪器、耗材请在课程开始前确定清点与保管,课程结束后如数 清点缴回。公用仪器请善加爱惜使用。实验前后,请把工作区域清理擦 拭,并随时保持环境清洁。 5.实验前详阅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细节的原理及操作,注意上课所告知的 注意事项。实验进行中有任何状况或疑问,随时发问,切勿私自变更实 验程序。打翻任何药品试剂及器皿时,请随即清理。实验后,适切记下 自己的结果,严禁抄袭,确实关闭不用之电源、水、酒精灯及瓦斯等。 6.身体不适、睡眠不足、精神不济或注意力无法集中,请立即停止实验。 实验时间若延长,请注意时间的管制及自身的安全,不可自行逗留实验 室。 7.实验完毕,请清理实验室、倒垃圾、灭菌、关闭灯光及冷气,离开实验 室前记得洗手。 8.任何意外事件应立即报告教师或实验室管理人员,并应熟知相关之应变 措施。

药品 1.使用任何药品,请先看清楚标示说明、注意事项,翻阅物质安全资料, 查明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使用完毕请放回原位。 2.新配制的试剂请清楚注明内容物、浓度、注意事项及配制日期,为避免 污染,勿将未用完的药剂倒回容器内。 3.挥发性、腐蚀性、有毒溶剂(如甲醇、丙酮、醋酸、氯仿、盐酸、硫酸、 -巯基乙醇、甲醛、酚等)要在排烟柜中戴手套量取配制,取用完应随即盖好盖子,若不小心打翻试剂,马上处理。 4.有毒、致癌药剂例如丙稀酰胺(神经毒)、溴化乙啶(突变剂)、SDS(粉 尘)请戴手套及口罩取用,并勿到处污染,脱下手套后,养成洗手的好 习惯。 5.使用后的实验试剂和材料,应放在专用的收集桶内。固体培养基、琼脂 糖或有毒物品不得倒入水槽或下水道中。 6.使用刻度吸管取物时,切勿用嘴吸取,请用自动吸管或吸耳球。 仪器 1.使用仪器前先了解其性能、配备及正确操作方法,零件及附件严禁拆卸, 勿私自调整,并注意插座电压(110V或220V)之类别。 2.使用离心机时,离心管要两两对称、重量平衡,离心机未停下不得打开 盖子。冷冻离心机于开机状态时,务必盖紧盖子,以保持离心槽之低温并避免结霜。 3.电源供应器有高电压,切勿触摸电极或电泳槽内溶液,手湿切勿开启电 源。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主备人 学习目标: 1、找出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诗歌的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懂得诗人由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学习重点: 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结合书本P6注释)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熟读诗歌,结合诗后注释理解全诗大意,说得出全诗表达的情感。 二、课堂学习探讨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关于层次划分有很多观点,请选用自己心仪的,答案仅作参考) (1-8 )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9-16 )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17-36)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四)品读诗歌 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齐读开头八句思考1:诗人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意境:幽美邈远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寓情于景 2、思考:此时月的状态如何?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春江花月夜》,理解诗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体会诗歌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2.了解一些诗词鉴赏常用术语,继续积累古诗常见意象的知识; 3.背诵《春江花月夜》; 4.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二、学习重难点 目标1、3 三、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滟滟yàn 似霰xiàn 纤尘xiān 皎皎jiǎo 江畔pàn 扁舟piān 捣衣砧zhēn 碣石jié 2. 解释下列词语 滟滟:水中月光闪烁的样子。 宛转:曲折;辗转。 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纤尘:微尘,也比喻微细污垢。 皎皎:形容很白很亮。 江畔:江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可怜:值得怜悯;可爱;可惜。 月华:月光; (二)理解鉴赏 阅读《春江花月夜》,回答下列问题 3.划分这首诗的层次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并简述诗歌的脉络。(B级) 明确: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从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本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月亮升起—月下美景—月下思妇—月亮落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4.试概括诗的主旨。 明确: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旨) 5. 请根据开头的八句诗句,结合自己的想象,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景象,不少于200字。 明确:(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6.如何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对生命与宇宙的思考?(学法提示:抓住“无穷”“相似”等词语,并与传统文化中对人生的思考作比较) 明确: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 7.说说“可怜楼上月徘徊”中“徘徊”一词的妙处。 明确:运用拟人手法,既传神地写出浮云游动,月光明灭不定的情景,又写出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头徘徊不忍离去。以月亮的真诚依恋,烘托思妇绵绵不绝相思之苦。8.“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浅跃水成文”两句为什么引入“鸿雁”和“鱼龙”两个意象?(学法提示:结合上下语境和属地注释) 明确:仰望长空的鸿雁,俯视水底的鱼龙,希望超越现实困境,但鸿雁长飞也超越不了月光,鱼龙浅跃,也只能泛起波纹。作者引入了两种能在月空与江水中行走的生物形象,衬托出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和人类情感在宇宙中的无奈。 (三)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学法提示:体悟景物特点,作出合理推论) 明确: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10.《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明确:“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四、课堂总结 五、知识链接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 岳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目标导航] 1.从农业、封建化、汉化的角度,综合分析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重点)2.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难点) 一、背景 1.前提: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状况: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3.趋势: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4.矛盾:鲜卑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5.主观:冯太后和拓跋宏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二、内容 1.经济方面:均田制 (1)前提: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2)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2.政治方面 (1)三长制 ①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 ②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③作用: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整顿吏治 ①原因: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严重;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 ②措施:制定俸禄制度,按政绩的好坏考核地方官吏。 ③意义:吏治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迁都洛阳 ①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②过程:493年,由平城迁至洛阳;秉公执法,打击以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 ③意义: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文明。 (4)改行汉制 ①废除鲜卑族旧制。 ②官制一律改行汉制。 3.社会习俗 (1)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内容 ①改穿汉服,改说汉语。 ②改用汉姓,定门第等级。 ③提倡与汉族通婚。 [思维点拨] 1.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但鲜卑族落后的政治制度却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使整个北魏的统治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因此孝文帝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改革。 2.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 3.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水准,是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作用 1.经济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民族关系: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3.政治方面:有利于加速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概念阐释]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史论要旨] 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春江花月夜》学案 (用)

《春江花月夜》学案 要求:1.认真阅读《非常学案——唐诗宋词》P4“常识·速览”部分,了解作者及作品。2.认真诵读文本,结合P5《非常学案——唐诗宋词》“知识·梳理”部分,整体感知,理清线索(重点)和思路(难点),熟读成诵。 学习目标: 1.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感受美妙诗境,学习写景技巧(重点); 2.赏析并把握本诗的景、情、理的有机融合(难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一)作品解读:《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以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最为出名《春江花月夜》的是初唐、盛唐之交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盖全唐”,历来为人们所传颂。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二)作者简介:张若虚,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二.交流展示: 1.《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这种事物在诗中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 2.这首诗线索清晰,思路清楚。请尝试画出思维导图好吗?

七年级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教案川教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 ,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4、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2、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意识; 3、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重点难点】 一、重点:“迁移都城”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难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评价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具(媒体)】《千古帝王》视频,《敕勒歌》视频,鲜卑族的发展过程,鲜卑族、汉族生产生活的图片,“朕为天子……”史料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放《敕乐歌》的音乐视频(让同学们感受少数民族风情,创设情境)。上课,同学们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一首关于少数民族风情的民歌——《敕勒歌》,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特点, 关于民族差异,有人作了如下精辟的描述,大家请看视频(放《两个孩子的故事》的视频)。同学们想想,这视频里讲的长城内的“孩子”是指哪个民族,而长城外的呢? 生: 汉族、北方少数民族, (点出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PPT)长城内的指的是汉族,外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 那他们各自的分布地域有什么特点呢? 生: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居于中原,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我们学过中原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 ,而且一直处于对立斗争的状态。但公元5世纪的时候,中原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携手了,让两者携手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点击上课标题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春江花月夜》学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 教学步骤: 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孤篇盖全唐”。 一、作者简介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与、、、齐名,号“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二、翻译诗句: 三、初步阅读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重在写。这首诗从写到,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以及。 四、深入研读 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 1、景——春江月夜美景 把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朗读一下。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月夜美景。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请结合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 理: 1、;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