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教案:碳的几种单质

初三化学教案:碳的几种单质

初三化学教案:碳的几种单质
初三化学教案:碳的几种单质

初三化学教案:碳的几种单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三种单质用途的学习,继续深化“结构决定性质”思路,培养对比思维能力;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通过C60的学习,拓展课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璀灿的钻石,普通的铅笔芯,取暖用的煤,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工业血液”石油等物质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学完碳和碳的化合物后你就明白了。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

法二:石墨、木炭能变成钻石吗学习完《碳和碳的化合物》后你将自己得出结论。

关于球碳(C60)的建议:

球碳是碳的又一同素异形体,是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建议补充介绍。如何介绍,应根据学生状况而定。生源较好的学校应对照金刚石、石墨的结构介绍球碳的结构,简单介绍球碳的用途,有条件的学校课安排学生上网查阅球碳的发现史及其它资料。生源机较差的学校至少应介绍球碳也是碳单质的一种,结构独特,性质特殊。教学时适当介绍球碳,对学生感受科学的发展大有益处。如果程度更好的学校,课安排学生探究活动,主题是关于球碳的调查。课下调查,课上交流汇报,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知识讲解指导:

1.尽量让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等让学生对透明、硬、软、划痕、疏松多孔、细等字眼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2.归纳对比学习是学习差异性较好的方法,具体操作时以列表方式较好。

3.讲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时不可过分深入,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难度。

4.应深刻理解教材。讲金刚石时应突出“硬”,讲石墨时要突出“软”,讲无定形碳应以木炭为主,突出吸附作用。

5.本部分内容知识即贴近生活,又是贴近现代科技发展新动向,适当补充是十分必要的。如碳纤维等。

课程结束指导

1.合成金刚石是人类的梦想,让学生课外研究金刚石合成的历史、主要问题、现阶段水平等会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文献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教好的例子。

2.研究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寻找这方面的资料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课外实验指导

木炭制备可以利用铝箔隔绝空气,加热干馏火柴杆的方法来制取。让学生在家庭中完成,有利于学生对木材干馏和其液、气产物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通过录像及实物学习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通过录像了解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用途,对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这一辩证关系有进一步理解;

通过对碳纤维、人造金刚石等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教学用具:

录像机石墨、木炭、活性炭、二氧化氮气体、澄清石灰水、氧化铜、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

镶钻石的饰品、普通乒乓球拍、普通羽毛球拍、普通网球拍;碳纤维乒乓球、羽毛球拍、特制的网球拍等、防毒面具模型

教学方法:讲述法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让学生观察镶嵌在手表上的钻石、铅笔芯、碳纤维网球拍或钓鱼竿、木炭,提问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学习完碳和碳的化合物之后你就明白了。

【讲解】金刚石和石墨还有木炭、活性炭、焦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一点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几种方法)

教师总结、讲解。引导学生看录像《金刚石》在液氧中燃烧

【讲解】同样的方法,可以证明石墨、木炭、焦炭、活性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

【阅读】P79-80《化学》全一册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要求:用列表的方式归纳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投影】一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讲解】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用途上的差异。

1.利用金刚石硬度大、耐高温可做钻探机的钻头;利用硬度大,可做玻璃刀;由于金刚石对光有优异的折射作用,可做装饰品。

2.利用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会留下深灰色的痕迹可做铅笔芯;利用石墨滑腻、质软、耐高温,可做耐高温的润滑剂。

3.利用石墨有良好导电性和耐高温可做高温电炉的电极和普通电极。(展示实物)

4.利用石墨传热性能好,耐腐蚀,耐温度骤然变化的特性可做石墨坩埚。

5.利用石墨耐酸碱的耐腐蚀性强,可做化工管道,耐酸槽、耐碱槽等。

【小结】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物理性质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二者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性质不同因而用途也不相同。即性质决定用途。

【讲解】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中还有一类含杂质较多的叫无定形碳,包括木炭、焦炭、活性炭及炭黑。

介绍:炭与碳的区别。

【展示】木炭

【演示】木炭吸附气的实验

【演示】木炭与红或蓝墨水的吸附实验

(学生讨论,得出木炭性质的结论)

【小结】木炭能吸附某些有色物质,说明木炭具有吸附性,能把大量气体或染料吸附在其表面。加热后,红棕色又出现,说明以上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投影】二无定形碳(以木炭为例)

1.物理性质:灰黑色多孔、疏松物质,具有吸附性。能大量吸附气体和小微粒。

2.吸附作用:气体或液体里的某些物质被吸附到固体表面的作用。

3.吸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1第四段)

4.用途:燃料,黑火药、吸附剂制铅笔(某些)

三、碳单质的新成员--C60:

1985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柯尔,理查得·斯莫利和英国科学家哈罗德·克罗特在研究太空物质时,发现了一种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化学式为,形成具有32个面的近似球体,包括20个等六边形和12个等五边形,这同英式足球正好相同,因此又叫足球烯。

近来科学家发现往中嵌入少量的某些金属,可制成超导材料,这为高温超导开辟了崭新的领域。另外,为物质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素材。

【小结】金刚石、石墨和等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性质和用途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

碳的几种单质 学案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形成不同物质; 2.知道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会解释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3. 理解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 难点: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模块一:激活旧知: 1.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 2.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有________和_______,由磷元素组成的单质有_______和_______。 3.活性炭具有_______性。 模块二:感悟新知 3.生活中的“炭”: 模块三:新知升华 小组讨论: 1、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模块四:拓展视野 新型碳单质C60 观察它的化学式,你认为它是单质还是化合物?该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结构如何? 你还知道哪些新型碳单质?

夯实双基:【你一定很精彩】 1、常见的碳单质有____ 、____,它们都是由________元素组成的单质。 2、金刚石:化学式____、物质类别________,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________的物质,常 用于________________ 3、石墨:化学式____、物质类别________。石墨具有________ 性,可做润滑剂。 4、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5、木炭、活性炭都具有_______ 结构,因此具有_______ 性,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还要强,如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_______来吸附毒气的,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_______变化。 拓展提升:【学以致用,大胆展示】 1、下列关于金刚石和石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组成元素都相同 B 原子排列方式都相同 C 都能导电 D 硬度都很大 2、继“分子足球”C60之后,科学家又发现了另一种“分子足球”N60,一定条件下N60中积累的巨大能量会在一瞬间释放出来,是未来的火箭材料。关于N60的说法错误的是()A它是由分子构成的 B 它是由氮元素组成的单质 C 它是一种化合物 D 每个N60分子是由60个氮原子构成的 3.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A.金刚石和石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B.金刚石是单质,而石墨是化合物C.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D.金刚石不含杂质,而石墨含杂质4、测得某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这种物质( ) A.一定是一种单质B.一定是石墨 C.可能是二氧化碳 D. 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碳的单质的混合物 5、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描述的物质性质与其用途对应不相符的是()A.氮气常温下化学稳定,可用作食品保护气B.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池的电极 C.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登山和潜水D.有特殊的光学,可用作钻头 6.下列关于碳的几种单质的组成和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璀灿夺目的天然钻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B.长期未用而难开启的铁锁,可在锁孔中加入少量铅笔芯来作润滑剂 C.铅笔芯主要是用铅和少量碳粉制成的 D.活性炭可作防毒面具的滤毒剂 中考链接:(2008?长春)“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根据这一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而它们的化学相似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故CO2能用来____________。 (3)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宇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褪色,这一事实体现了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 课堂反馈: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 我还想知道: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

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之一 教学目的 1.了解碳的各种单质具有相同的化学稳定性和化学活动性。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难点: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在第一节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知道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怎样呢? [板书] 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提问] 碳的几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讲解] 碳的单质都由碳原子构成,因此,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组织讨论] 根据碳原子的结构简图,分析碳单质的化学活动性。 [共同分析]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得到或失去4个电子成为稳定结构都比较困难,故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较稳定。(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国古代字画墨迹及焦炭、木炭等具有稳定性为例进行讨论。) 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毕竟不是稳定结构,升高温度时,单质碳的化学活动性增强,可与许多物质反应。 [板书] 一、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提问] 写出碳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讲解] 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也放出热量。 [板书] [讲解] 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煤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时燃烧,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放出热量。煤是常用的燃料。 [讨论] 用什么方法可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 [学生阅读] 课本金刚石元素组成发现史。 [引导讲解] 将金刚石或石墨放在纯氧中燃烧,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则说明金刚石、石墨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引入] 碳与氢气一样,也具有还原性。 [板书] 二、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演示实验] 氧化铜与木炭混合加热 1.边操作边讨论:气密性的检查、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装配顺序及装配要点等。 2.引导学生比较碳还原氧化铜与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异同。 3.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①反应物颜色的改变;②石灰水是否变化。 4.实验完成后,向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提问]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是什么? [板书] 实验:氧化铜与木炭混合加热。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学案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 60(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 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P110—111; 2、完成基础训练P53“提纲挈领”中的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 思考: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为什么? 画出碳原子结构示意图: 。 小结:在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 学习活动二:碳与氧气的反应 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如果碳燃烧不充分,就生成一氧化碳,同时放出热量。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小结:碳具有 性,可用作 。 实验 木炭还原氧化铜 现象 分析 化学方程式 木 炭: (填“得”或“失”)氧,发生 反应,具有 性,是 剂。 氧化铜: (填“得”或“失”)氧,发生 反应,具有 性,是 剂。 小组合作探究: 1、工业上用焦炭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C+ Fe 2O 3———— 。 2、工业上用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的化学方程式:C+ Fe 3O 4———— 。 3、高温条件下,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 CO 2———— , 该反应是 (“放热”还是“吸热”)反应。 高温 高温 高温

【课堂达标 】 评价 1.“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被评为20世纪经典广告之一。这句广告词体现钻石的性质是( ) A .不能导电 B .熔点低 C .硬度大 D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2.煤气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一氧化碳( ) A .具有还原性 B .具有可燃性 C .密度比空气小 D .容易和血红蛋白结合 3.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稳定性 B .吸附性 C .可燃烧 D .还原性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 .用活性炭净化水 B .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C .用煤作燃料 D .用石墨作电极 5.有关2 CuO + C 高温 2 Cu + CO 2↑的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 .CuO 具有氧化性 B . C 发生了还原反应 C .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 .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 6.有A 和B 两种黑色固体,均匀混合后高温加热,有红色固体C 生成,同时还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D 。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黑色固体A 燃烧生成无色气体D 。据此推断: (1)A 是 ,B 是 ,C 是 ,D 是 。(填化学式) (2)写出A 和B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迁移拓展】 1.对于反应该2Mg+CO 2====2MgO+C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 B .这里的碳具有还原性 C .有些燃烧不需要氧气 D .镁具有还原性 2.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能与其他三种物质发生反应,它是( )。 A .二氧化碳气体 B .木炭 C .氧气 D .氧化铜粉末 3.在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H 2+O 2=====2H 2O,反应前后H 、O 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分析,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3Fe+2O 2=====Fe 3O 4 B .2H 2O 2========2H 2O+O 2↑ C .H 2+CuO====Cu+H 2O D .CO 2+H 2O=====H 2CO 3 4.将氧化铜与足量的炭均匀混合后,隔绝空气高温加热,充分反应后,所得固体质量比原混合物减少了2.64g 。求原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 学完本课题,你还有什么问题 点燃 点燃 点燃 MnO 2 加热

初中化学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②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③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 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②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二氧化碳的性质 ②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①CO2与水的反应 ②C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引入:空气中有0.03%的二氧化碳,能否将这0.03%的二氧化碳全部除尽呢?CO2在自然界中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CO2的性质! 课前预习 小宇同学利用下图制取二氧化碳。 (1)装置连接好后,接着的实验步骤是 (2)长颈漏斗伸到液面以下的原因是 (3)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如何检查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一、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能溶于水(1∶1) 增大压强,降低温度。CO2的溶解量增大

3、密度比空气大 演示实验6-5 现象:塑料瓶变扁 说明CO2能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变小 (二)化学性质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在久未开启的菜窖、深洞中含有大量CO2,为了安全,进入之前必须先做一个灯火实验 演示实验6-4 现象: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说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注意点:CO2倒入的位置 2、CO2与水反应 CO2+H2O===H2CO3紫色石蕊紫→红 H2CO3===H2O+CO2↑红→紫 演示实验6-6 现象:第一朵小花遇醋酸变成红色 第二朵小花遇水不变色 第三朵小花遇CO2也不变色 第四朵小花遇CO2和水后变红,加热后又变回紫色 结论:石蕊遇酸变红 CO2与水反应生成酸 生成的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为CO2和水 3、与Ca(OH)2反应 CO2+ Ca(OH)2== CaCO3↓+H2O 检验CO2 CaCO3+CO2+H2O=== Ca(HCO3)2 Ca(HCO3)2 ===CaCO3↓+CO2↑+H2O 例题: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时墙壁反而变得潮湿? 4、氧化性

新版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

新版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初三化学重要的、要识记的知识点 回答 全部答案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 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 ?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 ?(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碳的几种单质

第一节 碳的几种单质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选择题(共42题,题分合计86分) 1.铜粉和炭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最终得到的黑色固体物质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则炭粉在原混合 物中的质量分数是( ) A.20% B.80% C.15.8% D.84.2%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碳单质都是黑色固体 B.无定形碳都是纯碳单质 C.碳在空气中燃烧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D.碳在不充分燃烧时吸收热量 3.某物质经鉴定只含一种元素,则对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稀有气体 B.一定不是纯净物 C.一定是一种单质 D.可能是一种单质或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4.下列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 ) A.木炭 B.玻璃 C.金刚石 D.石墨 5.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金刚石切割玻璃 B.石墨导电 C.活性炭净化空气 D.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炭层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6.已知X元素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Y元素为质量最轻的元素,Z元素的最高正价和负价的数值相等,符合条件的一组元素是() A. O、H、N B.Al、H、C C.O、H、C D.Si、H、O 7.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空中失事,有专家分析认为,其原因可能是航天飞机机壳底部的石墨瓦在空中脱落,击中机翼。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石墨瓦可以起隔热和保护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石墨()A.能导电 B.密度小 C.熔点高,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 D.硬度小,有润滑作用 8.因为因果关系不成立的选项是() A.因为氧气能助燃,所以可以用于提高冶炼钢炉的炉温 B.因为氢气常温下稳定,所以可以在作焊接上的还原性保护气体 C.因为活性炭有强的吸附性,所以用于净化某些气体 D.因为干冰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又不留下液体,所以是很好的致冷剂 9.下列物质中,碳元素化合价由高到低排列的是() A. CO2、CH4、CO、C60 B. C60、CO2、CO、CH4 C. CH4、CO2、C60、CO D. CO2、C60、CO、CH4 10.把金刚石、石墨、氧气归为一类物质,从下列物质中选出跟它们同一类的物质是() A.空气 B.二氧化硅 C.氢气 D.碱式碳酸铜 11.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金刚石和石墨 C.加热高锰酸钾后的剩余物 D.纯净的空气 12.下列对"碳"和"炭"两字使用不正确的是() A.木炭是一种无定形碳 B.CO和CO2中都含有炭元素 C.煤的主要成分是碳 D.冶炼生铁是需要大量的焦炭 13.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下列各组中属于同素异形体是() ①冰、干冰②金刚石、石墨③白磷、红磷④CO、CO2⑤O2、O3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⑤ D.②④⑤ 14.经实验测定,某物质中至含一种元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 【正文】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唯一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个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这部分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这种情况与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有关。如何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这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为此,本文将从单元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一、对“单元”与“单元教学”的认识 1.如何看新教材中的“单元” 与以往化学教材采取章-节编排结构不同,初三化学新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单元-课题式编排结构,上下两册共编入了12个单元。这些单元是:走进化学世界,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界的水,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方程式,碳和碳的氧化物,燃料及其利用,金属和金属材料,溶液,酸和碱、盐,化肥,化学与生活。其中每个单元都有几个相关课题组成。这些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某一方面的知识内容或专题为主,也就是说组成单元的每个课题之间都有共同的、相互联系的内容,这就体现了单元构成的目的性与整体性。 由于不同单元所突出的知识内容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师一般认为这样的单元与旧教材中的“章”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新教材的单元中增加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 但到底有没有差别?从化学课程标准来看,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内容(见表1),不仅为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提供了感性基础,也为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组成、性质、用途方面的内容,也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供了课题。课程标准这样的处理,是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 表1 课程标准中与“碳和碳的氧化物”相关的内容 内容标准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内容 一级主题二级主题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初步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价值,过程和方法 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装置和方法 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碳酸、碳酸钙 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

上海高考化学碳及其化合物学案

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 四.碳酸正盐和酸式盐的比较 注:CaCO3,难溶于水但溶于酸的白色固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岩石、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之一,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高考试题】 1.C60与现代足球有很相似的结构,它与石墨互为 A.同位素B.同素异形体C.同分异构体D.同系物 2.已知酸性大小:羧酸>碳酸>酚。下列含溴化合物中的溴原子,在适当条件下都能被羟基(-OH)取代(均可称为水解反应),所得产物能跟NaHCO3溶液反应的是

3.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场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A.有放射性B.易燃、易爆C.能导电D.有剧毒 4.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O(g)、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如下连续处理(假定每步处理均反应完全):通过碱石灰时,气体体积变小通过赤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为蓝色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溶液变得浑浊。由此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 A.一定含有CO2、H2O, 至少含有H2、CO中的一种 B.一定含有H2O、CO, 至少含有CO2、H2中的一种 C.一定含有CO、CO2, 至少含有H2O、H2中的一种 D.一定含有CO、H2, 至少含有H2O、CO2中的一种 5.当下列物质:①大理石;②钟乳石;③锅垢;④贝壳;⑤蛋壳,分别滴入醋酸时,会产生相同气体的是A.只有①②B.只有④⑤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 6.用足量的CO还原32.0g某种氧化物,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60g沉淀,则该氧化物是 A.FeO B.Fe2O3C.CuO D.Cu2O 7.科学家发现C60后,近年又合成了许多球形分子(富勒烯),如C50、C70、C120、C540等它们互称为A.同系物B.同分异构体C.同素异形体D.同位素 【巩固练习】 1.把少量CO2分别通入到浓度相同的①Ba(NO3)2溶液;②Ba(OH)2溶液;③溶有氨的BaCl2溶液中。预计能观察到白色沉淀的溶液是 A.①和②B.只有②C.②和③D.只有③ 2.已知偏铝酸根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在溶液中能发生如下反应: AlO2-+ HCO3-= Al(OH)3↓+ CO32- 现将足量CO2通入KAlO2和Ba(OH)2的混合溶液中,生成沉淀的质量(m)和通入CO2体积(v)的关系正确的是 m m m m v v v v 3.已知天然气的主要成份CH4是一种会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O2产生的温室效应,前者大。下面是有关天然气的几种叙述:①天然气与煤、柴油相比是较清洁的能源;②等质量的CH4和CO2产生的温室效应也是前者大;③燃烧天然气也是酸雨的成因之一。其中正确的 A.是①、②、③B.只有①C.是①和②D.只有③ 4.下列物质不属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报道的是 A.二氧化硫B.氮氧化物C.二氧化碳D.悬浮颗粒 5.近来查明,二氧化三碳(C3O2)是金星大气层的一种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C3O2的结构式为:O=C=C=C=O B.C3O2、CO、CO2都是碳的氧化物 C.C3O2和CO一样可以燃烧生成CO2D.C3O2和CO2都是碳酸的酸酐 6.过量的CO2通入下列各溶液中,最终不可能产生沉淀或浑浊的是 ①苯酚钠溶液②硅酸钠溶液③饱和碳酸钠溶液④饱和氢氧化钙溶液⑤饱和氯化钙溶液 A.只有①④⑤B.只有②④⑤C.只有③⑤D.只有④⑤ 根据下列信息,回答7~12题。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总结、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烧杯、酒精灯、集气瓶若干(充有CO2)、木条、蜡烛(两支)、白铁皮架(带两个阶梯)、软塑料瓶、浸有紫色石蕊的干花、装稀醋酸的喷壶、装水的喷壶、澄清石灰水 【学习过程】 [引入提问]CO2和CO都是碳的氧化物,它们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分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每一个CO2分子比每一个CO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教师]它们的性质会有什么异同点呢?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验来探究

CO2的相关知识。 [活动探究实验6-4]探究实验1、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 [设问] 1、烧杯内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2、为什么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后熄灭? 3、据此试验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活动探究实验6-5]探究实验2、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 根据上述现象分析,填写下表: [板书]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设问]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活动探究实验6-6]探究实验3、二氧化碳是否能与水发生反应

[教师讲解]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花变成红色 [板书]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 H2O = H2CO3 [探究实验]将Ⅳ中的红花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烘烤 [学生回答]红花变回紫色 [教师讲解]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板书]H2CO3= H2O+ CO2↑ [讲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板书]2、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 Ca(OH)2= CaCO3↓+ H2O 注意:该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需在室内生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3、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图片导入]干冰 [介绍]干冰的升华 [讨论]根据你所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它的有关用途。 [学生回答]1、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 总结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 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有水雾出现)

3、物理性质:固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 ,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⑶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被点燃,蜡烛重新燃烧。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教案《碳的化学性质》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二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化学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 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 2 课时二碳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共分2个课时,第1课时上第一部分一.碳的单质,本教案是第2课时,教材内容是二. 碳的化学性质。本课题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本节课要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 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并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碳与氧化铜反应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实

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实验时要引导学生着重观察两个问题,澄清石灰水发生了 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自己分析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什么 物质,教师加以指导,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分析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引出还 原反应,说明碳有还原性。 四. 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主要教学法①谈话法;②总结归纳法;③阅读法;④实验观察法。 教学思路由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一样,但碳原子的核外电子 排列方式相同,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引入碳的化学性质。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决定了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具有稳定性,可用于绘制字画。如果温度升高,在点燃的条件下,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说明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高温下,碳还可与某些 氧化物发生反应,把氧化物还原成单质。如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碳的还原性决定了 它可用于冶金工业。最后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五.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知道由于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 物理性质不一样,但他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列方式相同,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今天我们就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碳的化学性质 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决定了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具有稳定性,板书: 1.稳定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绘制字画欣赏课件我国古代用墨汁书写、绘制字画,可保存几百年不退色,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 水份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过渡如果温度升高,碳的化学性质又怎样呢?请大家在课本107页的方框中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 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O2CO2(燃烧充分)。回忆一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在点燃的条件下, 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说明碳具有可燃性。 板书:2、可燃性,可作燃料。 讲解:如果氧气少,燃烧不充分,会产生有毒的CO气体,写出木炭在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的化学 方程式。2C+O22CO(燃烧不充分)冬天烧煤烤火时一定要注意通风透气。 高温下,碳还可与某些氧化物发生反应,把氧化物还原成单质。如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看课件,说 反应现象:(1)黑色粉末变红色(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 试管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的水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之炸裂。)火焰上罩网罩的作用是什么?(用网罩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碳单质的导学案(2)9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三学年化学导学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碳的化学性质 编制:王静复核:使用时间:2013.4. 编号:9 【学习目标】 碳的化学性质,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思维导航】 碳的化学性质与温度相关,温度升高,性质变得活泼 【复习旧知】 1、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和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2、木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实验室现需要66g的CO2 ,则至少需要燃烧多少克的木炭才能得到? 【自主学习,尝试归纳】 1、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的时间而不变色,所以,常温下, 2、高温下,碳单质能跟多种物质反应。 碳与氧气的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燃烧充分: 燃烧不充分: 【合作探究,尝试发现】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⑴在此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哪些现象? 试管内的()色粉末逐渐变成()色,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 ⑵实验时,酒精灯加铁丝网罩的目的是。 ⑶在此反应中,木炭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说明木炭具有性,可用来作。被还原的物质是,被氧化的物质是。 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巩固基础,尝试提高】 1、下列物质中肯定是纯净物的是( ) (1)木炭(2)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3)金刚石(4)黑火药(5)铅笔芯 A、(1)(2)(4) B、(2)(3)(5) C、(2)(3) D、(3) 2、家用净水器常用活性炭作净水剂,这是因为活性炭( ) A、可作催化剂 B、疏松多孔,吸附性强. C、无毒 D、是黑颜色的 3、下列关于碳的几种单质的组成和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璀灿夺目的天然钻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B、长期未用而难开启的铁锁,可在锁孔中加入少量铅笔芯来作润滑剂 C、铅笔芯主要是用铅和少量碳粉制成的 D、活性炭可作防毒面具的滤毒剂 4、在2Fe2O3+3C=4Fe+3CO2↑反应中,还原剂是() A、C B、CO2 C、Fe2O3 D、Fe 5.系列各项中,影响单质碳化学性质的主要因素是() A空气B氧气C温度D光照 6、木炭、活性炭、炭黑等具有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能力。 7、已知二氧化氮(NO2)是一种红棕色气体。现往盛有NO2气体的圆底烧瓶中投入少许木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其原因是。 8、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木炭还原氧化铁 木炭还原四氧化三铁 9、推断题 A物质:B物质:C物质:D物质:

初中化学教案碳的几种单质之一

初中化学教案:碳的几种单质之一 碳的几种单质之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金刚石与石墨组成元素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结构与性质 的关系。 3.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 自学与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种类有限的元素构成数不清的物质,你们知道哪种元素形成的物质种类最多吗?这种元素是第六号元素――碳,碳和碳的化合物不仅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且它们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此本章将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 [板书]碳和碳的化合物 [实验] 1.用铅笔在玻璃上划一下,然后用布擦一下。 2.用玻璃刀裁玻璃。 [引言]从实验可见,铅笔芯的主要成份――石墨与玻璃刀上的金刚石不光“长相”不同,它们的“脾气”也不一样,表面上看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种不相干的物质,然而它们的 组成元素却是相同的,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板书]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 [说明]本节课阅读自学,提出阅读要求、范围,并用小黑板写明自学思考题。 1.金刚石的外形、硬度如何?有何用途? 2.石墨的外形、硬度如何?导电性能如何?有哪些用途?

3.无定形碳包括哪些物质?它们在结构上相似于金刚石还是石墨?各自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阅读]学生阅读课本。 [讲述]学生围绕思考题做阅读汇报,教师讲评补充并板书 [板书]1.金刚石与石墨比较 [提问] 1.什么事实说明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 2.生锈的铁锁难以打开,把少许铅笔芯粉末放进锁眼,钥匙转动几下即可打开,说明石墨有何性质?这与它的结构是否相关?与什么结构有关? 3.高温下工作的机器,常用石墨粉末作润滑剂,这都利用了石墨的哪些性质? [实验] 1.用玻璃刀裁玻璃。 2.学生自己刮一点铅笔芯,用手捻一下。 [提问]上面的实验说明什么?根据这个性质可在哪些方面应用? [讨论]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来证实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接上表 [设问]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两种物质在物理性质方面有那么大的差异呢? [讲解]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不同结构显然不同,它们在结构上的不同,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方式不同,就好比用同样的砖块可以建造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至于碳原子怎样排列形成的就是金刚石,怎样排列就形成石墨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再研究。 [引言]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除了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类无定形碳,在小结这部分知识前,先来观察两个实验。 [实验] 1.木炭吸附二氧化氮

《碳的几种单质》知识点

《金刚石、石墨和C 60》必记知识点 知识点一 几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1.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__元素__组成的,不同的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但同一种元素也可能组成不同的物质,如碳元素可以组成__金刚石__和__石墨__。 2.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因为__原子排列方式__不同,其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继而其用途也不同。如下表所示: 1.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这些单质的物理性质一般有较大差异,但是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2.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工业上将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这种转化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3.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是物理性质,相应的吸附色素和异味所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知识点二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碳的稳定性 我国古代用墨(炭黑等制成)书写或绘制的书画,经久不褪色,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不活泼__,受阳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2.碳与氧气的反应 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__二氧化碳__,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当碳燃烧不充分时,生成__一氧化碳__,同时放出热。 C +O 2=====点燃CO 2(氧气充足) 2C +O 2=====点燃2CO(氧气不充足) 3.实验探究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做还原反应。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碳的还原性可以用于冶金工业,例如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中还原出来: 3C +2Fe 2O 3=====高温4Fe +3CO 2↑ 此外,在高温条件下,碳还能使二氧化碳转变成一氧化碳: C +CO 2=====高温2CO 难点点拨: 1.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高温下其化学性质较为活泼,可以与氧气、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等物质反应。 2.在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中,在结束反应时,一定要先将导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再熄灭酒精灯。如果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澄清石灰水会被倒吸入试管,引起试管炸裂。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应,由于氧气量是否充足,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 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 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4.解决办法 (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巩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讨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碳的化学性质

碳的化学性质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性、高温下可燃性、还原性),常识性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初步了解碳的用途。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列表比较氢气与碳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演示木炭还原氧化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碳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列表比较、实验演示,突出重点,通过分析,操作指导,解决难点。 1.用谈话法和阅读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温度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总结归纳法和演译法,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实质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介绍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建立崇尚科学的观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应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对氢气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理解更深刻,要对它们进行比较。 【难点】: 反应条件对碳反应产物的影响。单质碳不完全燃烧的实验不好做,通过事例解释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用碳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难度也比氢气还原氧化铜大,用高温(强热)加热时要注意,防止试管破裂;放热(产生热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吸热概念的理解相对较难。 【教具准备】: 1.仪器: 铁架台(带铁夹)、试管、酒精灯(改进)、导管、胶塞、玻璃棒、表面皿、研钵、试剂瓶 2.药品: 氧化铜、木炭、澄清石灰水 【教学方法】: ①阅读法;②总结归纳法;③演译法;④实验观察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几种常见的碳单质,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碳单质的不同用途及性质,请学生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