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椎管内肿瘤-神经鞘瘤

常见椎管内肿瘤-神经鞘瘤

常见椎管内肿瘤-神经鞘瘤

常见椎管内肿瘤-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最常见,约占椎管内良性肿瘤的一半。其起源于神经根鞘膜,大部分位于髓外硬脊膜下间隙,少数位于硬脊膜外或跨居硬脊膜内外。因髓内无神经鞘膜组织,故髓内神经鞘瘤罕见。神经鞘瘤在椎管各节段均有发生,以胸段最常见。大部分起源脊神经后根,受累神经呈幼锤状,一般单发,如系多发,可能是全身性神经纤维瘤病的一部分,有恶变可能。肿瘤呈实刷性,质地软,包膜薄,瘤体体积悬殊大,小者如米粒,大者呈腊肠状,可长达十余厘米。

本病发展缓慢,呈急性发病者多有瘤内囊变或出血。60%以上病人以明显的神经根疼痛为首发症状;还可出现从远端开始的肢体运动障碍;肿瘤水平附近有皮肤过敏区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脊柱X线平片可见椎弓破坏,椎弓根间距离加宽,椎间孔扩大。CT可显示瘤内钙化影;增强扫描瘤体强化。MRI显示肿瘤呈长T.、长T:信号,T,加权像肿瘤呈低信号,Tz加权像肿瘤呈高信号,瘤体与脊髓分界清楚(图30-2,A)。

一旦确诊均应手术治疗,效果较好。肿瘤较大或位于脊髓腹侧时,先作瘤内分块切除,待瘤体缩小后再全部切除肿瘤。肿瘤起源的神经根多与瘤体粘连紧密,可将其与肿瘤一并切除,切除两至三根脊神经后根不会造成明显的功能障碍。其它位于肿瘤表面的神经需小心分离保留,凇其颈膨大和腰膨大部位的神经根,不宜过多切断,以免造成上肢和下肢的功能障碍。向椎间孔|生长的肿瘤应牵拉游离后切除。

胫骨神经鞘瘤一例

胫骨神经鞘瘤一例 发表时间:2016-09-22T15:50:30.5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作者:于莉君1 丛爱芳2 吕文 2 [导读] 无明显红、肿、热及畸形表现,左小腿内侧近内踝处叩痛明显,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口腔医院放射科山东威海 264400 患者,女,17岁。左小腿外伤后阵发性疼痛3天,伴夜间不适。体格检查:左小腿软组织完整,无明显红、肿、热及畸形表现,左小腿内侧近内踝处叩痛明显,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影像学表现:左胫骨下段见一囊状破坏区,边稍不整,无骨膜反应,见薄层硬化缘,部分见骨性间隔,破坏区内下侧见局限性重度硬化。瘤体最大截面积约2.1×1.8cm,内密度均匀,无骨化与钙化,CT值14-27HU不等。影像学提示:左胫骨骨囊肿可能性大。 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左胫骨神经鞘瘤伴囊变。 术后病理诊断:左胫骨神经鞘瘤伴骨质和神经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 讨论:骨神经鞘瘤是起源于骨内无鞘神经的良性肿瘤,罕见,发病率不足骨肿瘤的0.2%。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全身骨骼均可发生,文献报道以颌骨、骶骨、脊柱等部位的发病率高,管状骨与不规则骨发病率极低。综合文献报道,骨神经鞘瘤在影像学上可有如下变现:(1)以囊状骨破坏居多,尤其单发多见,可为类圆形或浅分叶,边清,边缘以薄层硬化缘最常见,部分边缘见局限性重度硬化。(2)瘤体多有完整骨性包壳,穿破者少见。(3)瘤体密度均匀,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囊变,无骨化、钙化。文献报道,肿瘤的CT值26-45HU,但本例的CT值低,可能与瘤体囊变有关。 本病须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1)软骨粘液样纤维瘤。30岁以前青少年多见。病灶多位于长骨干骺端,近生长板。影像学呈多房蜂窝状、类圆形、不规则形,常看不到钙化,可见骨膜新生骨形成的骨垛。(2)骨囊肿。好发于青少年,多发生于长骨干骺端或骨干内卵圆形或圆形,边清的透明区,多单房;易发生病理骨折,骨折片可陷入囊中。(3)骨巨细胞瘤。20-40岁多见,长骨骨端,皂泡样改变,骨间隔细,无硬化边,无钙化灶。但有时辨别困难,所以及早穿刺活检,以免误诊。

神经母细胞瘤

中文名:神经母细胞瘤 英文名:neuroblastoma 别名:成神经细胞瘤 目录 1概述 2流行病学 3病因 4实验室检查 5其它辅助检查 6临床表现 展开 目录 1概述 2流行病学 3病因 4实验室检查 5其它辅助检查 6临床表现 7并发症 8诊断 9治疗 10预后 概述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从原始神经嵴细胞演化而来,交感神经链、肾上腺髓质是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不同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及不同的组织分化程度使其生物特性及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部分可自然消退或转化 成良性肿瘤,但另一部分病人却又十分难治,预后不良鶒。在过去的30 年中,婴儿型或早期NB预后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大年龄晚期病人预后仍 然十分恶劣在NB中有许多因素可影响预后,年龄和分期仍然是最重要的 因素健康搜索。 流行病学 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占所有儿童肿瘤的8%~10%,一些高发 地区如法国、以色列瑞士、新西兰等的年发病率达11/100万(0~15岁),美国为25/100万,中国和印度的报道低于5/100万。

病因 属胚胎性肿瘤,多位于大脑半球。 发病机制: NB来自起源于神经嵴的原始多能交感神经细胞,形态为蓝色小圆细胞。从神经嵴移行后细胞的分化程度、类型及移行部位形成不同的交感神经系统正常组织,包括脊髓交感神经节、肾上腺嗜铬细胞健康搜索。 NB组织学亚型与交感神经系统的正常分化模型相一致。经典的病理分类 将NB分成3型即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这3个 类型反应了NB的分化、成熟过程。典型的NB由一致的小细胞组成,约 15%~50%的病例,母细胞周围有嗜酸性神经纤维网。 另一种完全分化的、良性NB为神经节细胞瘤,由成熟的节细胞神经纤维 网及Schwann细胞组成神经节母细胞瘤介于前两者之间含有神经母细胞 和节细胞混杂成分。 Shimada分类结合年龄将病理分成4个亚型,临床分成2组。4个亚型即 包括NB(Schwannin少基质型);GNB混合型(基质丰富型);GN成熟型和(3NB 结节型(包括少基质型和基质丰富型)。前3型代表了NB的成熟过程,而 最后一型则为多克隆性。对NB而言,细胞分化分为3级,包括未分化、 分化不良分化型;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MKI)也分为低、中、高3级。 Shimada分类综合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丝分裂指数和年龄将NB分为 临床预后良好组(FH)和预后不良组(UFH): 1.FH包括以下各类 1)NB,MKI为低中度,年龄<1.5岁 (2)分化型NB,MKI为低度,年龄1.5~5岁。 (3)GNB混合型。 (4)GN。 2.UFH包括 (1)NBMKI高级。 (2)NBMKI为中级年龄1.5~5岁 (3)未分化或分化健康搜索不良型NB,年龄1.5~5岁。 (4)所有>5岁的NB。 (5)GNB结节型。在病理上除HE染色外,可进一步做免疫组化电镜检查来 与其他小圆细胞肿瘤相鉴别,NB时神经特异性酯酶(NSE)阳性电镜下可见

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庄浪县人民医院放射科王明苏仲生 神经源性肿瘤的发病率位居椎管内肿瘤的第一位[1]。其中绝大部分为良性,以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最多见,其次为脊膜瘤,少见的有脂肪瘤,畸胎瘤和表皮样囊肿。本文收集26例经手术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以探讨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水平,并对其它髓外硬膜下肿瘤作以鉴别诊断。 1资料与方法 本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41岁。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临床症状为颈部或腰背部疼痛,伴双侧或单侧肩臂部麻木及两侧或一侧下肢肌力减退。所有病人均经GE OPTIMA 1.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行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扫描方式:平扫采用矢状位SE脉冲序列T1WI TR/TE 360/10.8ms,T2WI TR/TE 2925/102ms;横轴位T1WI TR/TE 580/12ms,T2WI TR/TE ,2800/105ms;冠状位T1WI TR/TE 110/5.4ms;层厚4mm,层距1mm。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剂量为0.1mmol/kg体质量。 2 结果 神经鞘瘤 共19例,均为单发,1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5例硬膜内外联合受累,3例位于硬膜外。其信号特点为长T1长T2者12例,等T1长T2 5例,混合T2 2例;其中6例伴有囊变。共同特点为病变均呈椭圆形,轮廓清楚,边界光滑,多偏于一侧,脊髓受压变形;有13例肿瘤侧蛛网膜下隙增宽,对侧变窄;有9例可见肿瘤穿过椎间孔向外生长,呈哑铃状。15例做增强扫描,其中呈环状强化11例,不均匀强化4例。 单发神经纤维瘤7例,有1例伴有神经纤维瘤病;硬膜内外受累2例;其信号特点与神经鞘瘤类似,以长T1、长T2信号改变多见;同时伴有囊变3例;增强扫描6例,呈均匀或环状强化。 3 讨论 3.1 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的优势[2],目前被认为是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定位及定性诊断最准确的影像学方法;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好发于中年人,可发生于椎管内任何节段,以胸段常见;大多数病灶位于髓外硬膜下;属良性病变,发生恶变的机率较低。 3.2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均属于外胚叶结构,前者以鞘细胞为主要成分,后者以成纤维细胞为主要成分,超微结构研究证明,此2种肿瘤均来自许旺氏细胞。镜下神经鞘瘤以其细胞排列的不同分为束状区和网状区,束状区和网状区的比例可不同,并可混合组成[3]。网状区又易发生黏液变性,常有囊腔形成或瘤体内出血、坏死,成为MRI扫描中囊变或不均匀强化的病理基础。神经鞘瘤瘤体内常同时有鞘或无鞘的神经纤维贯穿或侵入,神经轴索不穿过瘤体,却与瘤体的包膜相粘连[4]。神经纤维瘤较少发生囊变、变性和出血,肿瘤强化程度高,信号较均匀。 3.3 神经源性肿瘤大多数位于髓外硬膜下,本组占82%;其T1WI像表现为与脊髓相似的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像则表现为与脑脊液相似的高信号;一般信号较均匀,大多数呈局限性缓慢生长,有完整包膜,与椎管内结构分界清楚,脊髓受压变形向对侧移位,肿瘤可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 马立鑫1,刘朝典2,魏新亭3 (1 安阳矿务局总医院,河南安阳455133;2 镇平县人民医院,河南镇平474250; 3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目的 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63例椎管内神经鞘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3例病程为1个月~4年,其中1年内确诊者38例,占60 3%。全部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椎管内神经鞘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全部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痊愈43例;好转18例;无效2例。肿瘤复发4例。结论 神经根性疼痛和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是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主要临床表现,磁共振检查可帮助早期诊断,手术全切是治疗关键。 关键词:椎管;神经鞘瘤;手术 中图分类号:R739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464(2002)01-0057-02 神经鞘瘤是椎管内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占全部椎管内肿瘤的34 26%~41 7%[1]。早期诊断,手术全切,脊髓功能多可完全恢复。作者自1995年1月到2001年1月收治椎管内神经鞘瘤63例,总结诊治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63例,男38例,女25例。年龄在20岁~63岁。病程为1个月~4年。肿瘤分布部位:颈段20例;胸段26例;腰骶段17例。 主要临床表现:神经根性疼痛52例,其中40例为首发症状,占63 5%;感觉异常包括感觉过敏和感觉迟钝两类共37例,其中16例为首发症状,占25 4%;运动障碍39例,其中7例首发症状,占11 1%;有感觉障碍平面28例;括约肌功能障碍11例。 63例术前均行磁共振检查,均显示为脊髓外肿瘤。文献把椎管内神经鞘瘤根据磁共振成像特点分为实质性,囊性和囊实性三型[2]。实质性肿瘤T1加权像稍低或等脊髓信号,T2加权像高脊髓信号,增强为均匀强化。囊性肿瘤T1、T2加权像与脑脊液相似,增强为环形强化。囊实性肿瘤T1、T2加权像信号强度不均匀,兼有实质性和囊性的表现,增强为环形和肿块形强化。本组磁共振显示为实质性肿瘤58例;囊实性肿瘤5例;无单纯囊性肿瘤。 2 结果 本组63例均手术治疗。术中所见:肿瘤位于脊髓外硬脊膜下51例;硬脊膜内外10例;完全硬脊膜外2例。肿瘤呈椭圆形,腊肠形或哑铃形,常占1~3个脊髓节段,大部分为实质性,少数局部囊性变,切面呈灰白色,包膜完整,血供一般,与1~2个神经根粘连紧密,与脊髓粘连不紧密,脊髓常受压变扁。一次手术全切60例;大部分切除1例;分期两次手术全切2例。无手术死亡病人。 术后全部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痊愈43例;好转18例;无效2例。肿瘤复发4例。1例哑铃型肿瘤术后3个月复查见椎管外瘤体较前明显缩小,患者不愿再次手术而继续随访。 3 讨论 椎管内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好发于脊髓外硬脊膜下,本组51例,占81 0%。青壮年人多见,颈、胸、腰骶段均有分布,本组分别为20例,26例,17例,各占31 7%,41 3%,27 0%。该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易误诊为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骨质增生,肋间神经痛,类风湿等。 神经鞘瘤多生长在脊神经后根,位于脊髓旁,与1 ~2根神经根粘连,由于肿瘤压迫、刺激感觉神经,神经根性痛是常见症状,多为首发症状。本组52例表现有神经根性疼痛,其中40例为首发症状,占63 5%。疼痛特点有 疼痛部位固定且沿神经根分布区域扩散。增加胸腔、腹腔压力的动作,如咳嗽、喷嚏或用力大便,可使椎管内压力增高而诱发疼痛或使其加剧。!部分病人表现为平卧痛,夜间痛,被迫坐睡或站立来缓解,可能由于平卧位脊柱自然弯曲度减小,纵轴变长,神经根受牵拉易被肿瘤压迫引起。本组17例有典型夜间痛表现。 随肿瘤增长,从后侧方压迫脊髓易产生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同侧肢体呈上运动元性瘫,对侧出现痛、温觉障碍平面。本组19例表现出此症状。传导束中运动神经纤维粗,对压力耐受性差,易受压出现功能障碍,本组运动功能障碍39例,有感觉障碍平面28例。术后恢复过程,感觉障碍平面先逐渐下降恢复,运动障碍的恢复较迟也是这个道理。肿瘤进一步增长, ? 57 ? 河南肿瘤学杂志2002年2月第15卷第1期 收稿日期:2001-03-15

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诊断

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诊断 郁万江周炜徐海滨刘剑 (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影像科青岛266071) 【摘要】目的:探讨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5例经病理学诊断的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灶。绝大多数(31/35)边界清楚,其中实性肿瘤12例,囊实性病灶18例,单纯囊性病灶5例。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囊性病灶内存在强化程度不一的结节灶是囊实性神经鞘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实性病灶呈“同心圆样”强化是实性神经鞘瘤比较有价值的征象。MRI上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围可见水肿信号;“靶征”是特征性的MRI表现。结论:不典型神经鞘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熟悉其影像学特点对诊断很有帮助。 【关键词】神经鞘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 Imaging diagnosis of rare site schwannoma YU Wanjiang ZHOU Wei XU Haibin LIU Jian (Imaging department of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Qingdao 26607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imaging characters of rare site schwannoma. Methods CT and MR imaging of 35 cases of schwannoma of unusual site confirmed pathologicall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CT of the lesions demonstrated round or lobular mass with low or low-isodensity. Most of the lesions(31/35) had distinct boundary. There were 12 solid lesions, 18 cystic-solid lesions and 5 pure cystic lesions. Parenchyma of the lesions presented gradual enhancement after contrast and varying degree of enhanced nodes within a cystic lesion is characteristic for cystic-solid schwannoma. Concentric circle like enhancement of solid lesions is probable a valuable sign of solid schwannoma. On MRI, the parenchyma of schwannoma appeared slight long T1and slight long T2 signal, the cystic parts of the lesions show long T1 and long T2signal. Edema could be found around the lesions and ‘ta r get sign’ is specific for diagnosis on MRI. Conclusion Rare site schwannoma can be found in any site of the body, familiar with the imaging characters is helpful for diagnosis. 【Key words】Schwannoma,tomography,X-ray comput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神经鞘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当神经鞘瘤发生于不常见的部位,和/或表现不典型时,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收集35例经病理学诊断的少见部位神经鞘瘤进行临床影像分析,探讨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以进一步认识本病,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1 一般资料: 1.1 发生部位 头颈部16例,其中咽旁间隙3例,咽喉部3例,翼腭窝2例,鼻腔2例,颈后间隙1例,腮腺1例,脑干旁1例,颞下窝1例,眼眶1例,颈椎旁肌间隙1例。 胸部5例,锁骨上3例,腋窝2例。

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诊断

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诊断郁万江周炜徐海滨刘剑(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影像科青岛266071)【摘要】目的:探讨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5例经病理学诊断的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灶。绝大多数(31/35)边界清楚,其中实性肿瘤12例,囊实性病灶18例,单纯囊性病灶5例。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囊性病灶内存在强化程度不一的结节灶是囊实性神经鞘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实性病灶呈“同心圆样”强化是实性神经鞘瘤比较有价值的征象。MRI上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长T稍长T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21长T信号,病灶周围可见水肿信号;“靶征”是特征性的MRI表现。结论:不典型神经鞘瘤2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熟悉其影像学特点对诊断很有帮助。【关键词】神经鞘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Imaging diagnosis of rare site schwannoma YU Wanjiang ZHOU Wei XU Haibin LIU Jian (Imaging department of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Qingdao 26607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imaging characters of rare site schwannoma.

Methods CT and MR imaging of 35 cases of schwannoma of unusual site confirmed pathologicall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CT of the lesions demonstrated round or lobular mass with low or low-isodensity. Most of the lesions(31/35) had distinct boundary. There were 12 solid lesions, 18 cystic-solid lesions and 5 pure cystic lesions. Parenchyma of the lesions presented gradual enhancement after contrast and varying degree of enhanced nodes within a cystic lesion is characteristic for cystic-solid schwannoma. Concentric circle like enhancement of solid lesions is probable a valuable sign of solid schwannoma. On MRI, the parenchyma of schwannoma appeared slight long T and slight long T signal, the cystic parts of the lesions show 12long Tand long T signal. Edema could be found around the lesions and …target sign? is specific 1 2 for diagnosis on MRI. Conclusion Rare site schwannoma can be found in any site of the body, familiar with the imaging characters is helpful for diagnosis. 【Key words】Schwannoma,tomography,X-ray comput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神经鞘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当神经鞘瘤发生于不常见的部位,和/或表现

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 2005-12-11 23:10:52 作者:superneo 点击数:2241 神经母细胞瘤与神经节细胞瘤(neuroblastoma and ganglioneuroma)同属于交感神经系统肿瘤。神经母细胞瘤(成神经母细胞瘤)系由未分化的交感神经细胞所组成,具有高度恶性,虽然近年来已研究了“多种肿瘤生物化学诊断方法,对影响预后因素的认识亦有很大的提高,20余年来在治疗上虽有进展,但死亡率仍较高,主要原因是诊断过晚。神经节细胞瘤是由成熟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 一、发病率 神经母细胞瘤据Gersos等报道10000出生活婴中有1例。神经母细胞瘤根据美国小儿死亡率统计,在出生到4岁间为1/10万,在5到9岁问为0.4/10万。年龄分布可见本肿瘤多见于婴儿,年龄最小者43日,50%在3岁前,其余50%亦多在5岁前,10岁后根罕见。男性多于女性。神经节细胞瘤多发生在儿童期或青年期。 曾有报道兄弟问及连续两代同患神经母细胞瘤者,但染色体核型研究并末证明有遗传性。神经母细胞瘤也观察到在某些疾病患者中多见,如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及Becwith—Wiedemann综合征。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基因研究曾证实几乎80%病例有异常,最常见的异常是染色体短臂缺失或再排列,这种情况并非是神经母细胞瘤所特有的。其次,最多见的改变部位是染色质。 病源 在胚胎早期,原始神经嵴产生交感神经元细胞(sympathogonia),后者移行到各部位而形成神经母细胞和肾上腺髓质的嗜铬母细胞,以后成熟为正常的交感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根据细胞的分化情况可形成正常组织或肿瘤。 凡是有交感神经元细胞的部位都可发生神经母细胞瘤,如颅内、眼眶内和颈后侧部,但均较少见,常见部位为胸脊柱旁,尤其是在腹膜后,偶尔亦发生于盆腔。病理 (一)神经母细胞瘤 1.大体检查神经母细胞瘤肉眼观之,在早期尚规则,随后发展为多节结,质地较硬,色泽灰紫,带有许多出血坏死区,甚至呈假囊肿状,组织脆弱,极易破裂。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椎管内神经纤维瘤(ICD-10:D32.1\D33.4)。 行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ICD-9-CM-3:03.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在疾病早期可出现神经根性刺激症状,夜间痛和平卧痛较为典型。可出现受压平面以下同侧肢体运动障碍、肌肉萎缩,对侧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平面多由下向上发展等。

2.辅助检查: (1)X线平片:可了解椎骨的继发性改变,如椎体的吸收、破坏及椎弓根间距扩大、椎间孔增大等; (2)MRI和CT:MRI最具定位及定性诊断意义,可直接观察肿瘤的形态、部位、大小以及与脊髓的关系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诊断为椎管内神经纤维瘤,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病情进展者需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具体部位,行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 2.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神经纤维瘤病的MRI表现

神经纤维瘤病的MRI表现 *导读: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源于多系统神经嵴损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一种,临床上少见。…… (1)NF21型的MRI表现在NF中胶质瘤好发于视束,其次是脑干、下丘脑、脊髓。 ①视神经胶质瘤:累及一侧视神经或双侧视神经和视交叉,表现为T1W I低信号, T2W I高信号,Gd2DTPA增强部分强化。 ②其他脑实质胶质瘤:表现为T1W I低, T2W I高信号,不同于周围水肿的轻度不均匀高信号,有占位效应。 ③T1W I基底节区高信号病变:常常累及苍白球、双侧内囊等对称部位,占位效应不明显、有水肿或Gd2DTPA增强表现。有人认为此系该区域具有异常雪旺氏细胞和/或黑色素沉积,发生神经嵴衍生物异常移动引起。 ④T2W I高信号的白质病变:表现为T2W I白质内高信号病灶,无占位效应,神经功能尚可,多见于小脑脚,脑干。在T1W I上表现为等信号,一般较难发现,但在注射Gd2DTPA后强化不明显,与脑实质内胶质瘤的区别在于胶质瘤有占位效应,T1W I 上为低信号。 ⑤脊髓表现:髓内小错构瘤、星形细胞瘤,表现为髓内的异常信号占位影,局部脊髓增粗,病变呈T1W I低信号、T2W I高信号影,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增强扫描时可无明显强化,有轻度

条片状强化或呈明显强化;椎管内神经纤维瘤多位于髓外硬膜下腔,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异常信号占位,T1W I为等或低信号,T2W I为等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脊髓可受压,可沿一侧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导致一侧的压迫性骨吸收致使椎间孔扩大。 (2)NF22型的MRI表现: ①双侧听神经瘤:大多数听神经瘤表现为以内听道为中心的占位病变,与岩骨呈锐角,其边界清楚。在T1W I为低、等信号,T2W I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时不均匀强化。本组2例NF22型病例均属于该亚型。 ②其他颅神经瘤:表现为受累神经呈结节样或梭形增粗,信号基本同听神经瘤,增强后明显强化。 ③多发脑膜瘤:可发生于颅内任何位置,常与硬脑膜呈宽基底相连。也可发生于脑室内。其信号特点与脑膜瘤一样, T1W I、T2W I上均为等信号,增强时明显均匀强化。 ④椎管内病变:包括髓内室管膜瘤、多发脊膜瘤和多发神经根膨胀性雪旺氏细胞瘤。由于邻近神经根肿瘤的压迫侵蚀,骨表面可出现凹凸不平,椎间孔扩大,椎体后缘弧形凹陷以及椎弓根间距增宽。本组两例NF22型神经纤维瘤病均表现为两侧听神经瘤。

椎管内神经鞘瘤

椎管内神经鞘瘤是椎管内肿瘤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好发于髓外硬膜下,多发生在脊神经根及脊膜,多见于成年人,40~50岁左右。 临床表现:早期刺激症状,脊髓部分受压症状,横贯性损伤症状三个阶段。 1、肿瘤生长缓慢,病程一般较长,如肿瘤囊性变,病情可突然加重。 2、多发生于脊髓神经后根,肿瘤直接刺激和牵拉感觉神经,首发症状为肿瘤所在相应部位根性疼痛。 3、多位于脊髓旁侧,肿瘤长大部分脊髓受压,临床上出现脊髓半切综合症。 4、脊髓横贯性损伤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大多晚期出现,且多不严重。 辅助检查:以CT,MRI为主。 治疗:一般手术效果良好,但到晚期,脊髓长期压迫变性,有时脊髓功能恢复不明显,故应尽早手术。 现存护理问题:1、腹胀患者为全麻因全麻对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都有阻滞作用,胃肠蠕动减弱。或术前禁食禁水时间短,胃肠道内储存较多食物。术后早期吃甜食、饮料等产气食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等有关。用温水浸泡过的毛巾置于腹部,在患者腹部按结肠走向作环形按摩6次左右,可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或遵医嘱使用药物促进排便和排气。 2、脑脊液伤口漏与椎管探查术中探查减压有关。可取平卧位,持续卧床15天,保持大小便通畅,减少增加腹压的机会,给予镇静止痛治疗,让患者处于安静放松状态,减少引起脑液压力增高的因素,给予抗生素预防椎管内感染。 3、脊髓压迫症与脊髓术后水肿或血肿压迫脊髓有关。病人半侧瘫痪或双下肢瘫痪不能自主更换体位,应每2H一次翻身。术后因疼痛不敢咳嗽,深呼吸,平卧位不利于呼吸,易发生肺炎,术后止痛非常重要。应加强功能锻炼,争取早下床活动,不能下床时,坚持做被动活动,使肢体保持功能位,避免肌肉挛缩或足下垂。加强患者的营养,以增加体力,利于体能恢复。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肿瘤,包括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支气管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淋巴肉瘤、恶性淋巴瘤、心包囊肿、脂肪瘤、神经原性肿瘤、食管囊肿等,以良性者居多。畸胎瘤多见于30岁以下,其余均多发生在40岁以上。本病除淋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多数预后良好。 概述 纵隔为胸腔的一部分,位于胸腔中部,两侧胸膜腔之间。它的境界前面是胸骨,后面是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使其和胸膜腔分开。上部与颈部相连,下方延伸至膈肌。其中有许多重要器官和 纵隔肿瘤 结构,如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等。由于和颈浅筋间隙相通,因此在颈部感染有可能伸展到纵隔。此外,在胚胎发生异常可于纵隔内任何部位出现迷走组织或形成囊肿,甲状腺或甲状旁腺起源的肿瘤可移位到纵隔。罕见的是左后纵隔肿块可能为胸内肾脏。 纵隔分界:为了便于理解,临床上常把纵隔分作为以下几个区域。 (一)上下分界:以胸骨角平面为分界线,胸骨角平面以上为上纵隔,该平面以下为下纵隔。(二)前后分界:以心包所占空间为界分为前后纵隔,心包前者为前纵隔,心包后者为后纵隔,心包位于中纵隔。在上纵隔有气管、食管、胸腺、大血管、胸导管、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膈神经及交感神经干;中部有心包、心脏、升主动脉、肺血管、上腔静脉下端、总支气管和膈神经,后部有降主动脉、奇静脉、胸导管、食管和淋巴结。此种区分对纵隔疾患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临床表现 (1)呼吸道症状:胸闷、胸痛一般发生于胸骨后或病侧胸部。大多数恶性肿瘤侵入骨骼或神经时,则疼痛剧烈。咳嗽常为气管或肺组织受压所致,咯血较少见。 (2)神经系统症状:由于肿瘤压迫或侵蚀神经产生各种症状:如肿瘤侵及膈神经可引起呃逆及膈肌运动麻痹;如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如交感神经受累,可产

纵隔内不常见8种肿瘤

纵隔内不常见8种肿瘤 1、纵隔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罕见的良性具有侵袭性病变,仅限女性,绝大多数为育龄妇女。可广泛侵及全身的淋巴系统,导致淋巴管广泛囊性扩张,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在病理形态学上分化良好,但呈进行性发展,所以预后恶劣,累及肺内可导致渐进性气短,发生于纵隔和其他部位者常无明显症状,CT表现为淋巴结和淋巴管分布区可见团状、串状的小囊状病灶堆聚,病变早期囊状影直径小于10 mm,囊壁薄,囊与囊之间分界不清。随着病变的进展,囊壁逐渐增厚,囊逐渐增大。 2、纵隔内胚窦瘤(属于非精原细胞瘤):大多数在30—40岁起病.一般只有男性发病,女性罕见。肿瘤呈实质性,灰白色或暗红色,剖面呈鱼肉状.可有粘液样灶、出血坏死或小囊形成。光镜下可以见到肾小球样结构(S—D小体),此为内胚窦瘤的特征之一。此病的另一特点是80%患者的血清中有AFP水平明显升高.30%的患者血清HCG水平升高,这两项检测,对本病的诊断和预后判定有极佳的临床价值。局部治疗本病无任何价值.对放疗亦不敏感。有关专家认为只要无其他转移.患者能承受手术,即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术后必须联合化疗。如果肿瘤巨大.也可术前化疗、化疗后4~6个月肿瘤明显缩小时再手术治疗。 3、纵隔嗜铬细胞瘤:大多数发生于前上纵隔.起源于主动脉或主肺动脉副神经节,心房、心包的岛样组织。肿瘤体积不一.小至直径1~2cm大至直径25cm.多为良性.仅lO%左右为恶性肿瘤太小与症状轻重不一定成比倒,有时体积较小者也有明显的症状,而相当大者却保持生理上的平静。在电子显微镜下可清晰显示肿瘤细胞分泌儿茶酚胺。凡遇到胸部肿瘤患者有严重高血压.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香草扁桃酸和3-甲氧基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即可诊断嗜铬细胞瘤。在围手术期.要特别注意控制血压和心律失常.扩充血容量,防止术后发生高血压危象。 4、原发性胸腺神经内分泌癌:原发性胸腺神经内分泌癌(以前称为胸腺类癌)是一种少见的纵隔肿瘤。类癌好发于内胚层起源的脏器,最常见于消化道,如小肠,阑尾,结肠,胃等,其次是肺,胆囊,胰腺,腮腺,生殖腺等器官,发生于胸腺的极少见。国外报告不足100例,国内仅10余例。由于此癌的组织学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与胸腺瘤相似,故曾被错误地命名为胸腺瘤的变型,直至1972年,Rosai和Higa首次单独将其分列出来,命名为胸腺类癌(现称胸腺神经内分泌癌) 胸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来源尚未肯定。不少学者认为可能是胸腺组织中具神经内分泌功能的Kultschitzky细胞发生。文献报道约50%胸腺神经内分泌癌合并内分泌功能异常,包括Cushing综合征,多发性肌炎,多发性内分泌瘤病,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多发性关节病,心包炎,副瘤综合征等。胸腺神经内分泌癌很少合并类癌综合征,至1990年尚无有关于胸腺神经内分泌癌合并类癌综合征的报道。病人有阵发性潮红,出汗,腹痛,腹泻,心悸,血压下降等类癌综合征。和其他类癌一样,产生类癌综合征的主要物质是血清素和缓激肽,此外组胺也参与部分作用。该活性物质随血流经过肝脏和肺后被氧化灭活,终代谢产物5-HIAA(5-羟吲哚乙酸),大部分随尿排出,尿中5-HIAA含量显著增高,对诊断类癌有一定价值。 本病以男性多见,占90%。胸腺神经内分泌癌术前确诊困难,临床上无合并内分泌功能异常的胸腺神经内分泌癌常和胸腺瘤难鉴别,症状无特异性,胸部影像学仅显示前上纵隔肿块影,术前易误诊。胸腺神经内分泌癌浸润性生长,心包、膈神经、上腔静脉、肺组织可直接受侵犯,相当一部分胸腺神经内分泌癌还可伴胸液形成。术前CT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周围脏器受侵程度。胸腺神经内分泌癌合并Cushing综合征或肿瘤直接向包膜外浸润性生长往往预后不良,其另一临床特点是容易复发和发生胸外转移,约占20%~30%,转移部位常是皮肤,骨,淋巴结和肾上腺。 5、胸内甲状腺肿:胸内甲状腺肿依其生成来源分为两类: ①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纵隔与甲状腺直接相连。临床上所见的胸内甲状腺肿大多数属于此类型。当肿瘤发生于甲状腺侧叶的后侧面时可下降至后上纵隔 ②真性胸内甲状腺肿:多数位于内脏隔.进入胸腔后位于大血管的内后方,和气管很近此类胸内甲状腺肿与颈部甲状 腺仅有血管和纤维相连,或无任何相连无任何相连者也称为原发性或迷走性胸内甲状腺肿,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肿瘤可压迫食管和气管而产生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气急、咳嗽及吞咽困难等。如有声嘶为喉返神经压迫所致,常提示为恶性肿瘤。伴有心慌气急、盗汗及高血压则提示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存在。本病的诊断可借助于X线、CT

骶前神经鞘瘤

病史:患者老年男性,60岁,排尿困难5个月,大便变细1个月。直肠指诊:距肛缘5cm处直肠后壁可触及巨大肿物,表面光滑,质地硬,固定。图1-3 MRI 平扫;图4 DWI;图5 MRI 增强。请作出诊断!

答案:D、神经鞘瘤

手术后病理结果:骶前神经鞘瘤 讨论: 外周神经鞘肿瘤(peripheral nervesheath tumors。BPNSTs)分为良性的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以及恶性神经鞘膜瘤,绝大多数(约90%)为良性。骶前神经鞘瘤是神经鞘细胞(Schwann细胞)在神经鞘内增生的一种肿瘤。 通过调查发现约90%是单发。椎管内神经鞘瘤好发于髓外硬膜下,椎管外神经鞘瘤好发于头、颈和上下肢屈侧面,位置较深的肿瘤可见于腹膜后和后纵隔。骶前神经鞘瘤少见,可在局部形成巨大肿块,与其他部位的神经鞘肿瘤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部分肿瘤甚至被误诊为软组织肉瘤。 大部分神经鞘瘤为良性,无痛,呈膨胀性生长,生长缓慢,质韧,被膜完整.对其周围组织有压迫作用。瘤体内部无神经纤维穿过,这是其不同于神经纤维瘤之处。临床也有良性神经鞘瘤多年后恶变的病例,这种肿瘤具有浸润性,复发率高,预后差。 盆腔BPNST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典型者表现为骶前体积较大的、边界光整的不均质肿块;可引起骶骨的吸收硬化,但不会侵犯邻近脏器;中央大片囊变或环状强化提示神经鞘瘤可能。中央囊变与边缘线条状钙化对盆腔BPNSTs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CT与MRI联合使用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是Tl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等到高信号,边缘较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 鉴别诊断: 骶前神经鞘瘤应与胃肠道间质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肠恶性肿瘤、炎性肿块、转移性肿瘤等相鉴别。恶性肿瘤多为不均质巨大肿块,境界欠清,边缘不规则,伴远处转移。骶前神经鞘瘤边缘光整,有包膜样结构。当BPNSTs几乎为完实性时,还需与淋巴瘤鉴别,后者多呈结节融合状。 完全囊变的BPNSTs与腹膜后的囊肿、淋巴管瘤和脓肿容易混淆。 腹部彩超和直肠内超声作为一种可多切面的重复检查,安全而价廉,可帮助进行准确的解剖定位,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用于最终区分肿瘤件质、良恶性及与其他类型肿瘤的鉴别。

后纵隔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后纵隔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 导语:疾病的种类有很多种,往往都是由于我们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有很多人容易出现胸闷和胸口疼等不同的症状,其实往往这都是后纵 疾病的种类有很多种,往往都是由于我们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有很多人容易出现胸闷和胸口疼等不同的症状,其实往往这都是后纵隔神经鞘瘤所导致的,因此有的时候因为没有及时进行治疗,把疾病变得越来越越严重,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后纵隔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 后纵隔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 神经鞘源性肿瘤无论是良、恶性都以手术切除为好,在切除肿瘤时应将肿瘤瘤体及包膜全部切除。在决定手术切口时,首先要明确肿瘤的定位,神经源性肿瘤大多来自肋间神经,可参照X线所见选择手术径路。因肿瘤重量关系,使肿瘤稍有下沉,故肿瘤体中心点的稍上方。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如来源于第1,2,3肋间神经,因胸顶部空间狭小,肿瘤颇大,则可占满整个胸顶部,很难正确定位。第4肋间神经以下发生的神经源性肿瘤,则较易定位其来源。少数肿瘤可远离脊柱旁沟到达后背,可参考X线胸片及CT或MRI来确定手术的径路。小的、无椎管内受侵的肿瘤也可在电视胸腔镜下切除。不论采用哪种途径,首先都要切开肿瘤表面的胸膜,然后钝性及锐性分离肿瘤。有时要切断一根或几根肋间神经或交感神经干。少数情况下要牺牲肋间动脉。神经鞘源性肿瘤手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切口: 1.胸后外侧切口适用于后纵隔第4肋平面以下的肿瘤(包括哑铃状肿瘤的胸内部分二期切除)。具体切口径路以肿瘤发源的肋间为准。 2.胸前外侧切口适用于胸顶部肿瘤。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认识神经母细胞瘤(NB)

什么是NB?认识神经母细胞瘤----转载 (2007-03-16 08:44:46) 转载▼ .什么是NB?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常见的小儿恶性肿瘤之一。NB起源于 肾上腺髓质,腹膜后、纵隔及脊柱旁交感神经节;75%位于后腹膜,以肾上腺最多,其余发生在盆腔、纵隔和颈部等。有报道称,本病有70%病例的第1号染色体短臂异常。 年龄、分期、肿瘤细胞的某些分子缺陷,这些都是和NB的预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的因素,同时也是为NB划分危险程度、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事实上,不同的NB患儿的治疗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对小于1岁的婴儿来说,即使已经有扩散,预后往往较好;而对超过1岁的幼儿来说,如果已有扩散,预后往往较差。 不幸的是,在发现病情时,在超过1岁的患儿中,已有70%-80%的患儿通常已经扩散到淋巴结、肝脏、骨、骨髓,即使采用超剂量化疗加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能被治愈的人还不到一半。 NB根据其分化程度可分为三种:由低分化的神经母细胞组成的神经母细胞瘤是恶性肿瘤;由分化成熟的神经节细胞组成的神经节细胞瘤是良性肿瘤;如混合含有未分化的神经母细胞和分化成熟的神经节细胞,则为神经节母细胞瘤,其恶性程度介于神经母细胞瘤与神经节细胞瘤之间。 2.发病率和生存率 根据SEER报告(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port),在美国,儿童癌症中的7.8%是NB,每年大约发现650个新病例,年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一。 在美国,NB的五年生存率在1960年—1963年时为24%,到1985年—1994年已经提高到55%。生存率大大提高的部分因为是婴儿早期NB的诊断手段得到了提高。1岁以下婴儿的五年生存率达到83%,1-5岁幼儿的五年生存率是55%,5岁以上患儿的五年生存率是40%。 3.临床表现 NB多见于婴幼儿,由于肿瘤发生部位广泛,早期多为特异性全身症状,且容易早期远处转移。 常见症状是,患儿出现低热、贫血、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及肢痛等。压迫症状是指由巨大肿块引起的局部压迫症状。颈部肿块压迫星状神经节引起霍纳综合症(Horner综合症:患侧面部少汗、眼睑下垂、眼裂变小、瞳孔缩小);胸部肿块引起咳嗽、气短、胸痛;腹部肿块压迫出现消化功能障碍;盆腔肿块压迫直肠或膀胱,引起便秘或尿潴留。若肿瘤转移至眼眶,可引起局部瘀斑和眼球突出。骨转移可出现骨痛、关节瘤,甚至病理性骨折。特殊地,出现难治性水样腹泻、低血钾等;也可有多汗、心悸等。也有的患儿根本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直到家长给孩子洗澡、穿衣时摸到肿块才发现问题,而此时,肿瘤已经长得很大,甚至已经发生转移。 NB的发病率很低,普通的儿科医生有可能根本就没有碰到过NB病例,所以普通儿科医生的常规体检很可能做不到在早期发现这种疾病,非常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 (2010 年版) 一、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椎管内神经纤维瘤(ICD-10 :D32.1\D33.4 )。 行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ICD-9-CM-3 :03.4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临床表现: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在疾病早期可 出现神经根性刺激症状,夜间痛和平卧痛较为典型。可出现受压平面 以下同侧肢体运动障碍、肌肉萎缩,对侧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平面多 由下向上发展等。 2. 辅助检查: (1)X 线平片:可了解椎骨的继发性改变,如椎体的吸收、破坏 及椎弓根间距扩大、椎间孔增大等; (2)MRI 和CT:MRI 最具定位及定性诊断意义,可直接观察肿瘤 的形态、部位、大小以及与脊髓的关系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诊断为椎管内神经纤维瘤,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病情进展 者需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具体部位,行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 术。 2.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 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3 2.1\D3 3.4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疾 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