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滁州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滁州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滁州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滁州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滁州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构建完善与地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紧密对接的应用型专业体系,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服务、支撑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滁州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学校始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从专业调整、改造入手,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加快转型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开放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成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一)主要成就

1.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破师范单一学科专业格局,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加强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滁州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定位,注重专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撑,着力打造信息技术类、化学化

工类、生物与食品类、机械制造类、经济与管理类等学科专业群,大力推进师资、课程、实验实训条件等资源共享,专业建设群体效应逐步显现。坚持一般和重点相结合,不断充实专业内涵,逐步培育专业优势和特色,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得到彰显。

“十二五”期间,新增本科专业17个,学校本科专业达50个,其中工科专业21个、管理类专业6个,涵盖文、理、工、经、管、教、农、艺等八个学科门类,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工管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格局基本形成,专业体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日益提升。“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转型调整路径的实践与研究”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表1:滁州学院“十二五”本科专业设置情况表

学科

门类

年份专业合计

文学2010年

汉语言文学、英语、艺术设计、音乐学、美术学、新闻学、广告学、工

业设计

8 2015年汉语言文学、英语、新闻学、广告学、商务英语 5

理学2010年

信息与计算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

学、地理科学

6 2015年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

5

工学2010年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网络工程、电子科学

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测绘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

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10

工学2015年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网络工程、电子科学与

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测绘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业设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物联网工程、制药工程、食品质量与

安全、汽车服务工程、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车辆工

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21

经济学201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 1

2015年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 2

2010年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财务管理 4 管理学

2015年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酒店管理 6

2010年人文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 3 教育学

2015年人文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学前教育 4

2010年园林 1 农学

2015年园林 1

2010年0 艺术学

2015年音乐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6

2010年33 合计

2015年50 2.专业内涵建设得到加强

“十二五”期间,学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应用性品质不断提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积极探索“校地互动、校企一体、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共建“嘉吉生物”、“技鼎软件”、“国图地信”、“迪蒙德机械”、“金禾化工”、“百家筝鸣”等校企合作班;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相继开设“GIS综合改革试验班”、“卓越食品工程师班”、“卓越自动化工程师班”、“卓越教师培养班”等。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三模块、五类别”的课程体系,加强应用型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推动公共类课程改革;积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加强课程标准建设,将共性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根据教学

内容和学生实际,倡导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多元考核和形成性评价。建立“以国家级项目为引领、以省级项目为重点、以校级项目为基础”的三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大力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有效推动了专业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十二五”期间,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振兴计划专业建设项目8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2个;获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6门、省级示范慕课课程10门、建设网络教学平台2个、获批省级各类别教研教改项目6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

3.“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外引内培、刚柔并济等办法,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支数量较为充足、结构较为合理、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基本满足了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深入开展教学质量提升活动,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建设,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师实践技能大赛、“名师论坛”、“教学沙龙”以及教学咨询、教学观摩和教学帮扶等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深入实施“双百计划”、“双证计划”和“青蓝计划”,开展“双能型”教师评选、“科技工作推进年”等工作,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学术研究、实践应用、科技创新和社

会服务能力。

至2015年,学校拥有专任教师770人,其中教授58人、副教授187人,博士124人,硕士563人。拥有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教坛新秀10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90余人,认定“双能型”教师306人,取得中级以上职业技能资格教师237人,赴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教师353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成果丰硕

“十二五”期间,学校根据应用型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构建了“三层次、四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加强实验实习实训课程与项目的开发;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依托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的合作共享平台,大力开展暑期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参与面和质量逐年提高。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条件资源建设。打造实践育人的三个课堂和三个平台,推进“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学校实践育人特色初步显现。

“十二五”期间,新增校园建设面积8.1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9亿元,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值达3.1亿元,建有校级综合实验室和实验实训中心1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6个。其中,新增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5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6个、虚拟仿真

实验教学中心2个、大学生创客实验室5个。

5.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向应用型深度转变,通过深化开放合作办学,加强资源条件建设,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74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38个;学生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35项;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89个、省级奖项858个;5800余人次获得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毕业生在滁州就业的占21.2%,在安徽省内就业的占55.4%,在长三角就业的占85.9%,毕业生服务面向的区域性特征进一步显现。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为79.7%,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满意度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落实或深造情况较好,自主创业比例、职业期待吻合度、就业现状满意度相对较高。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紧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应用性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工科类专业内涵建设效果不够明显,优势特色专业(群)较少,理科、人文、艺术和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有待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校企校地合作育人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多样性培养有待加强,社会责任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实验室等资源条件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及保障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是学校建设发展十分重要的时期,学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省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建设美好安徽;滁州市也在全面落实创新引领、工业强市、开放提升等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健康养老等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改造提升汽车与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化工、硅基材料等产业。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蕴含着巨大的科技与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从学校自身来看,“十三五”期间,学校要完成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各项任务,要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要全面实现“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这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按照“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要求,深化“地方性、应用型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发展目标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加快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深度转变,完善紧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体系,“以工管为主、以信息为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特色得以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具体目标如下:

——专业应用性品质更加突显。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应用性品质显著提升,特色优势专业群与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更加紧密。到2020年,本科专业

数达到65个,工科专业30个以上,力争建设2-4个以上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10-15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比例不低于40%,争取2-3个专业成为安徽省同类院校品牌专业。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改革、社会责任教育改革等教育教学改革得到全面落实;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到20000人。签订校企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群)覆盖率达到90%以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4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每年300项以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5%以上。

(四)主要任务与措施

1.完善应用型专业体系

(1)增设新专业

建立并完善学校主导、二级学院协同的新专业增设工作机制。更加重视市场需求的调研和条件资源建设,为增设新专业奠定良好基础。围绕地方构建现代产业结构新体系的需求,优先设置与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专业。重点围绕地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增设新专业。“十三五”期间,增设专业10个左右,其中工科类专业5-7个,

管理类专业2-4个,力争开办自创专业1-2个。围绕滁州智能家电省级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和智能家电设计制造的需求,整合电子、计算机、机械等学科资源,筹建相关专业。围绕美好安徽、幸福滁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增设与工程建设、环境治理、城乡规划密切相关的专业。围绕滁州港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园区、服务外包产业园、高科技产业文化园等省级重点项目的建设需求,筹建电子商务、物流工程等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申报教育部目录外专业。

(2)加强专业群建设

深入推动信息技术类、生物与食品类、化学化工类、装备制造类、经济与管理类、文化艺术类等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实行分类发展,形成专业发展的群体优势。做强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围绕滁州市智能家电战略新兴产业、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等对信息类人才与技术的需求,重点建设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信息技术类专业,进一步提升该专业群的综合实力,在学校专业建设方面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同类院校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地方信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做大食品、化工、经管、装备制造等专业群。围绕滁州市健康营养、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主动适应滁州市新型化工、硅基材料等产业发展的变化,加快化学化工类专业改造。适应滁州市加快发展现代服

务业需求,重点建设经济与管理类等专业。围绕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千亿发展目标,重点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车辆工程等专业。做精文化艺术类专业群。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艺术类专业的集群优势,加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的内涵建设,加快汉语言文学、英语、美术学、广告学、音乐学、体育教育等专业的转型与提升,实现文化艺术类专业群的特色发展,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主动适应地方文化、创意、旅游、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

(3)推进传统专业转型改造

落实学校“信息化”办学定位,按照“互联网+”模式,从培养目标(方向)、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等方面,加快运用信息与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专业的步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按照“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模式,围绕市场需求,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优化专业培养方向的设置,加强相关专业类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加快专业课程的慕课和微课改造,加快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使用。到2020年,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全部上网;全面推广以翻转课堂为主要形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入推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继续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比赛以及计算机类的考级、考证等工作;办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信息技术应用等全校性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等。

(4)完善专业预警和调整机制

根据专业的招生与就业情况,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不断完善专业预警与调整机制,停招停办招生形势不好、就业渠道不畅、社会认可度低的专业。每年发布分专业招生情况分析报告、就业情况分析报告,对排名后5%的专业实施专业预警。停招停办人文教育、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推动人文类、艺术设计类和教师教育类专业的融合。

2.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1)完善培养方案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完善学校专业人才培养通用标准;引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等,全面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根据专业标准,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育人模式改革、社会责任教育改革、“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三段式”培养模式改革等改革理念、措施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确保各项培养措施落到实处。

(2)加强课程建设

增强对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按照“贴近核心技术,支撑能力培养,注重方法过程,吻合目标规格”的思路,优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对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支撑和达成作用。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向应用型

深度转变。继续推进通识类课程改革,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提升课程的应用性品质。深化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有效运用各类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应用型课程考核评价与质量评估机制,着力深化课程考核的多元性和过程化,探索“以赛代考、以证代考、以成果代考”等课程考核新模式,提高课程教学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吻合度。“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慕课课程三类课程。

(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深入推进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能力培养全覆盖。继续办好教学基本功大赛、微课比赛、实践技能大赛、“名师论坛”、“教学沙龙”、“教学研习营”、“教学工作坊”等活动。加强教师的“双能”素质提升工作,分层次提升教师的学术研究、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和创业能力,其中重点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培训,重点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和教学团队建设,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和动力,增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评选教学骨干、教学质量奖等,进一步加大教学类奖励力度,不断完善教师教学工作激励与考评机制。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以“满足需要、高效利用”为原则,加强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场所和条件建设,优化教学仪器设备的资源配置,加大实践教学场所的开放力度,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积

极申报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力争取得突破。进一步完善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全面推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增强小学期活动的开放性和实效性。加强毕业实习组织领导,强化过程管理,重点推进毕业实习与就业创业的有机融合。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真题真做”基本实现全覆盖。继续推动毕业设计在形式、内容、指导、答辩、考核等环节的改革,加强质量监控,开展优秀毕业设计评选。

(5)开展专业认证试点

从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中,选择若干个专业,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行业认证以及有关国家标准,开展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试点专业要不断完善专业标准和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加强质量评估,为接受专业认证夯实基础。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构建“专业学习、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的“四位一体、融会贯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分类别、个性化”的目标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学分累积和转换制度。加强创新创

业类课程、教师队伍、平台基地和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有关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校、省、国三级学科竞赛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推进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培养方案、进课程教学、进实践环节,不断提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的质量和水平。将创新创业指导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学生指导和服务体系中,明确职责,加强督导。建设学校创新创业网络资源和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和服务体系。

(2)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以职业与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深入实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对接地方行业企业,搭建校内外合作育人平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班协同育人的示范作用,引导专业与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做到专业全覆盖。继续深化与苏滁产业园区、滁州科创园区、滁州市众创空间等合作,加强与科大讯飞、中兴通讯、博西华电器、康佳电子、猎豹汽车、长电科技等龙头企业的合作,联合培养产业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继续做好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力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取得突破。推进校企合作班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融合。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推行“双导师制”、“工作坊制”、“双师同堂”教学等。继续探索人文社科类专业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文科人才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3)深化实践育人模式改革

紧紧围绕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一主线,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打造“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三个实践育人课堂,构建“创新创业平台、素质拓展平台、虚拟实践平台”三个实践育人平台。建立并完善三个课堂融合机制,推动教师指导、实践内容、实践场所等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延伸,努力做到三个课堂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三个课堂一体化;建立“学校统筹、多方联动、全员参与”的三个平台联动机制,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4)深化“三段式”模式改革

将本科人才培养划分成三个阶段,实施“筑牢基础—强化专业—多样发展”的“三段式”培养模式改革。“筑牢基础”阶段(1-1.5学年),重点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夯实学生发展基础;继续深入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加强在线课程和资源建设。“强化专业”阶段(1.5-2学年),重点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多样发展”(1-1.5学年),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志趣,设置诸如创业、就业、留学、学业深造等不同发展方向供学生选择,允许并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加强指导和服务,逐步推行完全学分制,实现学生多样化发展。继续实施弹性学制、主辅修(双学位)制,完善

有关管理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到企业去实习实训、开展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学生拥有国际游学经历和第二校园游学经历。

(5)深化社会责任教育改革

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或有关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开展的社区服务、挂职锻炼、专业服务、义务劳动、文艺体育、慈善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着力将社会责任教育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列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立单独的社会责任学分,明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责任学分要求。

4.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1)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质量立校、质量立教”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质量意识。不断充实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队伍,加强人员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能力和水平。完善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建立质量监控的闭环系统,重点加强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改进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以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为核心,完善院(部)、教师教学工作考评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化质量监控和评估

继续深入开展三期检查、日常检查和专业评估等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活动,加强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反馈,落实质量主体的责任,促使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定期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跟踪调查,加强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3)顺利通过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提高对审核评估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动员,深入学习。坚持教学评估“二十字”方针,按照安徽省教育厅教学评估“五个度”的要求,系统梳理学校培养人才取得的成效,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对策,进一步加强建设、深化改革、推进管理,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审核评估。

三、保障措施

《滁州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是“十三五”期间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远景、目标和行动指南,各院(部)、各部门应高度重视,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及各院(部)、各部门应切实提高认识,加强对学校“十三五”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各院(部)成立相关领导小组,统筹所属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二)强化资源保障

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条件并合理配置资源;深化开放合作,争取更多外部资源支持和共享,为规划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持和有效保障。

(三)注重规划落实

各院(部)要以学校规划为依据,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所属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制定工作方案,编排工作时间表,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指导与协调。加强规划落实的检查与评估,确保规划执行。

(完整word版)实验室建设规划

实验室建设规划 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的开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规范我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根据“十二五”发展计划,本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一、实验室现状 (一)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目前,我系实验室有高级实验师一名,聘用制实验员1名。有建材、测量、力学、土力学实验教师7名,其中,副教授4名,讲师1名,工程师1名,助教1名。多名教师可担任建筑CAD、制图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主要问题是专职实验员较为短缺,多数实验室管理任务由教师兼任。 (二)实验室建设状况 实验室现有力学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建筑多功能机房5个实验室,面向土木工程和城市规划两个本科专业及工程造价专科专业服务。实验室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设备总值约575万元。目前可开设的实验课程有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土木工程测量、材料力学、建筑CAD、制图实训等课程,可开设各类实验项目30余个。 (三)实验教学情况 实验室名称实验课程名称开出实验 项目数 面向专业 承担人时 数/学年 备注 测量实验室土木工程测量9 土木工程、城 市规划、工程 造价 8640 建材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 5 土木工程、工 程造价 8640 土工实验室土力学 5 土木工程4320

力学实验室材料力学 5 土木工程4320 建筑多功能 机房建筑CAD 土木工程、城 市规划 主要承担 实训课程 设计等任 务 (四)实验室承担科研及教学研究情况 目前,实验室可承担少量的社会建设项目和部分校级科研项目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 二、建设目标 经过3年的努力,努力造就一支思想活跃、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完全能够胜任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实验符合教学评估要求,数量充足,实验设备完善,能满足学生实验、实训要求,初步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实验室。 三、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 按照学院十二五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国家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要求,以学科建设和实验教学的需要为依据,紧紧围绕“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专业结构调整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以科研促进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规范、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四、建设内容 (一)建设项目 完善测量实验室、工程造价及建筑设计实训室、力学实验室,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附件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现代物流业是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大力推进成都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增强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保障作用,对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运行效率、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四川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成都市现代物流业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1.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市物流产业发展提速增效,产业规模和质量显著提高,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率进一步下降,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比2010年增长 2.13倍,年均增长16.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

比2010年增长2.19倍,年均增长17%,;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比重为16.6%,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 2.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目前,成都已通航城市198个,开通航线257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88条(国际定期直飞航线41条),2015年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4224万人次和55.7万吨,继续巩固国内航空第四城地位。“蓉欧+”战略深入实施,全面启动国际铁路港规划建设;“蓉欧快铁”双向稳定加密开行,班列干线逐步向欧洲腹地延伸,库特诺海外办事处挂牌成立;中亚班列和成都至国内枢纽城市互联互通班列稳定开行;成都集装箱中心站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累计开通300余条公路货运班线,形成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快速公路货运班车网络。 3.口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空、铁、公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双流机场口岸吞吐量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7×24小时通关,青白江铁路口岸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为国际货运量大幅度增长奠定基础,龙泉公路口岸完成搬迁,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海关特殊监管区快速发展,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包括高新、双流园区)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排名前列,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投入运行,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国家立项批复并正在加快建设,为沿海产业转移和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双流空港已具备进口药品、植物种苗、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资格,正在加快建设进口水果指定口岸,国际铁路港

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为贯彻落实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好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充分认识新材料产业标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以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各国高度重视新材料开发应用。标准是新材料开发、产业化及推广应用的重要支撑,是规范新材料市场秩序,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维护产业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对于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促进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黄金、稀土等原材料工业规模巨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截至2012年,原材料工业现行有效标准11814项,占工业和通信业现行有效标准的20%。各行业日益重视新材料标准化工作,新材料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快,2010年以来发布了碳纤维、光学功能薄膜、功能陶瓷等100余项新材料标准,推动了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但总体上看,我国材料标准体系仍以传统材料标准为主,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健立,关键标准前期研究、技术攻关相对不足,标准制定所需的工艺参数、材料性能等基础数据缺乏。以我国技术和标准为基础的新材料国际标准未取得突破,被动跟踪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比较突出,难以满足新材料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需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400个重点产品涉及近千项标准,大多数需要新制定。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充分推动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品更新换代,迫切需要加快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导向,以支撑新材料产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为核心,以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为依托,加快重点新材料标准研制步伐,加强新材料标准化工作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参与新材料国际标准化活动,全面提升新材料产业标准质量,推动新材料标准有效实施,形成覆盖面广、创新性强、重点突出、开放协调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保税区发展现状_绩效和转型分析_以宁波保税区为例_俞顺洪

一、我国保税区发展现状 保税区具有自由贸易、出口加工和保税仓储等功能,能集聚国内外资源和连接国内外市场,是区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自从1990年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设立后,经过22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有12个保税区,14个保税港区,18个综合保税区,5个保税物流园区;①保税区的各项功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10年、2011年全国保税区进出口总值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分别为 1,558.50亿美元和1,950.65亿美元。其中增速在40%以上的保税区达到4家,宁波保税区增幅达 到68.3%。2011年宁波保税区进出口中总值为 7,640,156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下降较为严重的 仓储转口贸易进出口2010年开始回升迅速,实现进出口额1,024.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3%,占保税区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5.7%,比重较2009年提升2.3个百分点。宁波2011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447,551万美元,同比增长8%。② 招商引资卓有成效。由于自身的功能特点和政策优势,保税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投资落户。2010年共新批企业4,569家,比2009年增 长12.8%;吸引投资额208.31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21.4%。投资主要集中在天津港和大连保税区,占全国保税区总量76.2%。③其中宁波保税区 2011年新注册企业545个,同比增长7%。投资 总额24,523万美元;同比增长150%。④ 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现。这表现在出口加工业、货物贸易和物流业发展迅速。2010年全国保税区完成商品销售额15,325.2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060.33亿元,实现物流企业营业收入 3,731.61亿元。⑤其中,2010年宁波保税区完成电 子信息产业产值453.95亿元,同比2009年增长 31.3%,占全国保税区总量39.3%;2011年实现 物流企业营业收入576,951亿元。④各保税区形成的各种主导产业通过聚集经济和乘数效应,带动毗邻区域的其他产业发展,并且由于其技术外溢提升了本区域的劳动生产率。 由上可知,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保税区对于外贸的增长以及地区经济的拉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保税区拥有的政策优势逐步弱化:①关税大幅下降。入世10年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5.3%降到了9.8%,并且还有很大下调空间。②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实施。③入世后,必须满足WTO 的国民待遇和非歧视性原则。 ④出口加工区的迅速发展。 保税区发展现状、绩效和转型分析 ———以宁波保税区为例 笪俞顺洪 (浙江行政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眼摘要演入世后,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弱化、优势缩减,保税区面临发展方向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保税区发展的现状,结合宁波保税区发展的绩效和发展障碍分析,指出保税区的未来在于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其转型目标模式是综合型自由贸易园区。 眼关键词演保税区;自由贸易园区;绩效眼中图分类号演F752 [文献标识码]A 眼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3)02-0051-06 收稿日期:2012-09-13网络出版网址: 网络出版时间: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海洋经济背景下的浙江自由贸易区建设》 (2011N079)。 作者简介:俞顺洪(1975-),男,浙江永康人,经济学博士,浙江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2013年2月第35卷第2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 ECONOMY &MANAGEMENT Feb.2013Vol.35No.2 2013-01-22 10:4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6115628808.html,/kcms/detail/13.1356.F.20130122.1046.201302.51_009.html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精神,按照《陕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为加快我市中药产业发展,依据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全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按照“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市场运作、项目支撑、突出优势、循环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和推进两大体系建设,我市中药产业总体实现增规模、调结构,促进中药产业产值稳步增长的规划目标。 . 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稳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药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链逐步壮大,调结构成效显著。我市中药材种植规模和标准化工程建设居全省首位,汉中天麻、汉中猪苓规范化种植技术全国领先,天麻、元胡、附子个单品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以上,“强力定眩片”实现单品药品销售过亿元。年,中药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是年的倍,年均增长。我市中药产业优势与特色更加凸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 中药材种植业稳步发展,推动农业倍增贡献明显

“十二五”末,我市中药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较“十一五”增加个百分点;中药材种植业收入亿元,较年增长;中药材种植户超过万户,药农户均收入万元,比“十一五”增加万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万亩,其中天麻、附子、元胡、猪苓等草本菌类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山茱萸、杜仲、银杏、厚朴等木本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采收面积万亩。建成山茱萸、天麻、西洋参、杜仲、猪苓、元胡、附子等优势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个,规范化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企业达家。中药种植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增收途径之一。 . 中药加工工业进一步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年,我市中药加工企业个,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年均增长。其中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家,个剂型、条生产线通过认证;国药准字批准文号个,中药保护品种个;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家。“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医药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约亿元,已有汉王药业等余户制药企业进驻医药园区,生产药品剂型种、品种个。年实现销售额约亿元,利税亿元。中药加工工业比较效益明显,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汉王药业生产的“天麻片”获全国银奖,“强力定眩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汉王”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汉江药业合作研发二类新药“肾炎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丙酰奋”通过了认证。城固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开发皂素中间体产品种,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甾体激素医药中间体生产和供货商,

实验室建设规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1、实验室建设现状: 包括: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情况、实验室设置、实验室设备拥有量、资金额、基本实验开出情况、组数、创新性实验开出率、现有实验用房面积、实验人员队伍现状等。 2、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 3、2005-2007年的建设目标。 4、各实验室的具体发展规划: 基础实验室目标定位、新增哪些实验完善哪些实验 专业实验室淘汰哪些特色实验事例;创造什么品牌; 5、实现发展规划的资金预算安排(按现有仪器设备总额每年递增10%计算) 必须完善补充的实验装备主要设备的名称、功能、实验 形成特色的实验装备内容、预计机时数、服务的学 更新换代的实验装备达到何种水平 具有较高展示度的实验装备预计所需资金。 6、实验室队伍建设、人员配备情况、通过培训进修使现有人员达到何种水平,拟采取稳定实验人员队伍具体措施。 7、实验室环境建设。 供参考 实验室建设规划书 系部:计算机应用技术系

单位负责人签字: 填表日期: 2004年7月1日 实验设备处制 填表日期:2004年7月1日 目录(成稿后编制) 一、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实验室现有情况 现有建制实验室名称及发展沿革: 现有两个实验室:计算科学实验室(三个分室)、数学建模实验室建立于2001年。 人员情况:兼职教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人。 场地情况:计算科学实验室(三个分室)位于15号教学楼502、504、506室;数学建模实验室位于15号教学楼501室。设备情况:计算科学实验室现有三个分室,共有140台微机,其中两个网络机房,一个普通机房(机器老化,不能使用)。两个网络机房中有一个能够用于专业上机,另一个只能用于基础课上机。数学建模实验室现有一个网络机房,共有50台微机,可用于专业上机。两个实验室能用于专业上机的只有两个机房,共100台微机。 承担实验教学内容及工作量:计算科学实验室服务课程有:计算机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数学实验、数学模型、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值分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原理、计算机集中训练和毕业设计等。数学建模实验室服务课程有:数学实验、数学模型、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集中训练和课程设计等。 二、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实验室建设目标与规划论证 1. 规划依据(必要性)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建设基础及方案 根据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及本系目前专业设置情况并考虑到下一步的发展需要,计划将计算科学实验室的三个分室进行改造,保留两个分室,撤销第三分室(第三分室现只有30台微机,全部不能用于正常上机,只能用于部分语言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将“数学建模实验室”更名为“应用数学实验室”。为满足新上统计学本科专业的教学需要,需新建“应用统计实验室”。各实验室的具体规划如下: 1) 计算科学实验室

物流行业发展规划

2017年物流行业发展规划 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遵循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律,在对我县现代物流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原阳县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原阳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服务原阳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逐步发展”的路子。通过积极培育物流市场,整合各类物流资源,构建技术支撑平台,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规划原则 1、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市场需求确定发展重点,推进资源的优化重组。 2、企业为主体。企业是物流业务经营主体、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建设和经营要落实到企业,行业管理部门侧重

于引导、推动和扶持。 3、协调发展。物流发展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一致,与城镇总体规划的功能、布局相协调,与产业布局规划相配套,服务于商贸带动和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 4、信息化带动。物流的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重要区别之一。建设好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与社会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相连接,做到内部互联、外部互通,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以信息化带动物流业的现代化。 5、物流连锁化。物流发展要立足本地,面向全省,走向全国。积极顺应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潮流,运用好省内物流资源,加快与省内、外物流大公司的合作,提高竞争力。 三、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交通、资源和商贸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尽快构建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到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物流成本占全县GDP的比重比“十二五”末降低4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县生产总值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市场主体。“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一个综合物流园区和一个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形成城乡现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 要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2年) 为应对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变化和挑战,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求,发挥我省新材料产业优势,抢占新材料技术制高点,推动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 (一)产业界定与特点 新材料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材料:一是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二是高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三是由于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新材料性能比原有性能有明显提高,或出现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具有应用领域宽广,知识与技术密集度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强等特点。鉴于新材料种类纷繁,涉及面广,结合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实际,本纲要针对我省具有特色的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10类材料产业作出规划。 (二)发展背景与趋势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新型平板显示材料等蓬勃发展,各类新型化工新材料等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世界各国均把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材料作为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美国提出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科学等新材料产业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日本、欧盟、韩国等也制订了促进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计划。我国新材料产

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规划概况

广西钦州保税港区概况 2010-08-31 (一)基本概况 2008年5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这是继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宁波梅山之后的全国第六个保税港区,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 广西钦州保税港区是我国西部沿海唯一的保税港区,是中国距东盟最近的保税港区,地处中国—东盟国际大通道和西南地区出海的最前沿,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平台和强力引擎。 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规划总面积10平方公里,由码头作业区、保税物流区、出口加工区和综合服务区组成,一期2.5平方公里已建成;2010年1月至5月份的集装箱吞吐量相当于2009年钦州港全年集装箱的吞吐量的一半,跃居环北部湾各港口前茅;钦州原有储备库项目全部完工;目前已开通每周5班至香港的航线、中海集团5000TEU南北直航航线,即将开通至台湾、东盟的航线;中海运、中外运等12家航运、物流公司已经进驻;一期只剩7个地块500多亩土地,众多企业提出项目申请,保税港已成为投资的热土,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广西钦州保税港区鸟瞰图、分期建设规划图、功能分区图

(二)六大优势 1.一、区位优势: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地处中国西南经济区、华南经济圈、东盟经济圈 的结合部,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 2.二、交通优势:地处中国—东盟国际大通道、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的最前沿,周边 拥有铁路、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构成的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距香港仅456海里、新加坡1485海里,到昆明仅940公里、重庆仅1320公里。 3.三、政策优势:全国唯一列为整车进口口岸的保税港区,享受保税港区保税、退税、 免税等特殊优惠政策、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等优惠政策,成为政策的高地。4.四、成本优势:广西保税港区土地、水电、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低,企业利用 保税港区开展经营活动可以降低综合成本。 5.五、管理优势:按照一线开放、二线管住、区内自由、进区退税和集中申报的原则, 对全区域内进行封闭化、信息化、集约化的监管,为企业简化手续、节约时间。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等口岸监管单位,以及外汇、工商、税务、公安等行政部门都在保税港区设立分支机构,为保税港区的监管、区内企业的运作提供服务。 6.六、联动优势:毗邻地区拥有18平方公里钦州港综合物流加工区、138平方公里 的钦州港工业区,政策功能互补,产业联动发展,经济腹地广阔。

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

目录 一、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 (3) 1.山东大学实验室建设“十五”发展规划 (3) 二、实验室管理 (10) 1.山东大学实验中心管理条例(试行) (10) 2.山东大学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暂行) (15) 3.山东大学教学实验室设置规定 (17) 4.山东大学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19) 5.山东大学实验室对外技术服务暂行规定 (22) 6.山东大学微机室(含计算中心)非课内上机管理办法 (24) 7.山东大学关于启动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通知 (27) 8.山东大学部分教学、科研实验室(所、中心)调整方案 (29) 9.山东大学实验材料经费分配与使用管理办法 (31) 10.山东大学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办法 (33) 三、实验教学管理 (35) 1.山东大学本科生实验教学管理规定(试行) (35) 四、设备器材管理 (42) 1.山东大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42) 2.山东大学进口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49) 3.山东大学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52) 4.山东大学学科建设项目仪器设备购置与管理办法 (57)

5.山东大学贵重仪器设备有偿使用管理办法 (61) 6.山东大学仪器设备开放基金使用办法 (64) 7.山东大学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估与奖励办法 (67) 8.山东大学物资设备采购管理规定 (70) 9.山东大学招标管理暂行办法 (72) 10.山东大学物资设备招标工作规程 (76) 11.山东大学仪器设备验收工作规程 (80) 12.山东大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 (83) 13.山东大学废旧仪器设备处置办法 (87) 14.山东大学低值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89) 15.山东大学教学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暂行) (90) 16.山东大学非教学类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暂行) (93) 五、资产管理 (96) 1.山东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96) 2.山东大学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 (104) 3.山东大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107)

“十三五”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高速增长的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重心将从追求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物流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的总基调。 二是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型的新要求 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我国逐步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突出特点是从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型制造的重要转型方向,中高端的产业链需要中高端的物流服务相配套。 三是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新要求 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发展区间,将释放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消费升级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增加,也对物流服务的精细化、响应度和一体化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物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十三五”时期,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解决方案需求旺盛,城乡物流一体化、末端服务体验将成为竞争焦点。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新要求 国家“三大战略”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新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空间格局正在形成,将对物流设施、运输方式和交通网络的连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域物流大通道建设、战略性物流枢纽节点的布局调整,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必备条件。 五是创新驱动和科技革命的新要求 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国务院出台“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业态深度融合,已经和正在带来物流领域的深刻变革。“十三五”时期,创新将摆在物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点是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六是开放型经济和全球化的新要求

基础部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

基础部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 (2006年—2010年)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全面落实我院办学指导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和保证办学的基本条件,提高办学效益,以满足和适应基础部本科教学的需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搞好基础部的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特制订基础部今后五年(2006年—2010年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专业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综合型、创新型、设计型、探索型实验,淘汰、删减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陈旧实验。重点扶持那些学生受益面广、有发展前途、投资效益高、符合教改方向的实验室建设项目。在不断改善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创新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走出一条符合当代高等教育规律的实验室建设新路子。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形成规范、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二、实验室建设现状 自计算机实验室、分析测试实验室从基础部剥离以来,基础部目前所辖实验室有动物实验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形态实验室、解剖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共五个实验室,其中除中心实验室属于科研实验室外,其余实验室均为专业基础实验室。从目前情况看,各实验室队伍师资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2总体目标与发展思路 2.1总体目标 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的要求,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在2008年以前建成一个能够满足本科教学需求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室体系和科研实验室体系,以满足基础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2.2发展思路 ①实验室管理体制和实验教学运行机制 在实验室管理体制上,通过调整结构和资源整合,使其发挥出最大效益。在运行机制上,通过大力度的改革逐步实现公共实验课班级排课制到学生选课制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②实验队伍建设 按照高等院校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使实验教师、兼职实验教师、专职实验人员的比例达到或超过相应的规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实验教学,将教师的实验能力、实验技术、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作为教师工作成绩的重要考核内容,建立实验人员的培训制度,提高实验人员的业务水平。 ③实验室管理 加强实验室的制度建设,使其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易操作、更能促进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大开放实验室的力度,逐步提高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建立基础部实验教学的院级、系部实验平台和投资效益的管理系统,以规范实验教学,明确投资责任,发挥投资效益管理的约束功能。 ④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原则 根据学院财力和实验教学大纲,优先建设基础实验室,注重各专业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实验室的建设。要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精心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按照逐步淘汰分步更新的原则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档次。在2006年完成专业基础实验室的基本框架建设和主要的仪器设备配置,使其适应实验教学的基本需求。中心实验室要根据实际需求,利用好专项资金搞好建设。 3实现目标的措施 3.1设备投入 按照学校2010年规划提出的目标,2010年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0000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指标,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公共课、基础课的实验设备投入,优先保证重点学科的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建设,着力使基础部现有本科专业的实验设备投入在2006年以前全面达标。 3.2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指标,要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本科教学对应的实验项目,逐一落实建筑面积。按照学院校园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布局,本着首先保证本科教学、实验室面积够用的原则,安排基本建设的立项,力争在2006年以前整体达标。

北京十三五物流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修改稿) 北京物资学院 2010年12月

目录 序言 (1)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2) 一、北京市“十一五”期间物流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2) (一)物流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 (二)物流产业规模增长快速,物流效率不断提升 (3) (三)城市物流体系逐渐完善,城市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5) (四)对外经济数量质量同步发展,国际物流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5) (五)物流企业主体不断壮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 (5) 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6) (六)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良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6)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 (7)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物流需求显著提升 (7) (一)国际化进程加快,迫切需要面向国际贸易、服务世界城市建设的国际物流系统 (7) (二)新兴和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供应链物流支撑系统 (8) (三)消费型城市特征显现,迫切需要面向高效运行的末端物流保障系统. 9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1) (一)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 (11) (二)科技引领实现创新发展 (11) (三)功能提升增强保障能力 (11) (四)结构调整带动高端发展 (11) 三、发展目标 (12) (一)总体目标 (12) (二)预期指标 (12) 第三部分空间布局 (13) 一、布局依据 (13) 二、“立体化、多组团”的布局 (15) 第四部分发展任务 (17)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7) 二、大力发展面向国际贸易、服务世界城市建设的国际物流系统 (18) 三、大力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应链物流及物流总部基地 (19) 四、大力发展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配送物流 (19) 五、强化区域物流合作,拓展首都物流圈服务功能 (19) 第五部分重点工程 (20) 一、共同配送试点工程 (20) 二、电子商务物流工程 (20) 三、农产品物流配送工程 (20) 四、食品冷链物流工程 (20)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经典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经典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2年) 为应对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变化和挑战,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求,发挥我省新材料产业优势,抢占新材料技术制高点,推动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 (一)产业界定与特点 新材料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材料:一是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二是高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三是由于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新材料性能比原有性能有明显提高,或出现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具有应用领域宽广,知识与技术密集度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强等特点。鉴于新材料种类纷繁,涉及面广,结合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实际,本纲要针对我省具有特色的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10类材料产业作出规划。 (二)发展背景与趋势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新型平板显示材料等蓬勃发展,各类新型化工新材料等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世界各国均把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材料作为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美国提出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科学等新材料产业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日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物流产业规划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物流产业规划(摘要) 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委员会 物流是指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目的,为提高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的效率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物流功能性活动包括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的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理等。把这些环节的功能要素集合成系统,进行一体化管理,是现代物流的根本所在。 物流产业是指以物流活动为共同点的行业群体。现代物流产业的构成包括四个主要行业:一是物流基础行业。这个行业由各种不同的运输线路以及运输线路的交汇与节点所构成的系统,是作为基础的一个“平台”。二是第三方物流业。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就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三是物流信息系统行业。这个行业提供物流系统软硬件,提供系统管理,是计算机系统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独特的组合。四是货主物流。货主物流是自营物流,有可能部分从事第三方物流的活动。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依托航空港与深水港建设,加快临空、临海产业带和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建设”。上海市政府决定将外高桥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国际物流基地。外高桥保税区地处长江与东南海岸线的交汇点,紧靠外高桥港区,临近浦东空港,拥有政策优势、功能优势和先发效应优势,在建设外高桥地区物流产业基地中作用重大,地位突出。 一.外高桥保税区物流产业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优势 物流仓储是外高桥保税区的三大功能之一。几年来,外高桥保税区与外高桥港区和浦东国际机场同步发展,在外高桥地区形成了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集散点,集装箱进出口快速集并、中转、分检、分送基地,从而在保税区内初步形成了海运与空运结合、保税物流与非保税物流结合、区内物流与区外物流结合自营物流与外协物流结合的物流产业。从物流量上看,作为上海的国际贸易基地,2001年外高桥保税区进出口额将达到100亿美元,外高桥港区的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300万TEU。从物流企业数量上看,截至到今年9月,区内物流仓储型企业己达到518家,其中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物流信息平台和业务管理系统,并实现了网上通关。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 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 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 **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 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 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 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发展“一 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 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 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 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

实验室发展规划

口腔医学院实验室发展建设规划 实验室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和临床实践的重要基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出高水平成果、服务经济建设的主要场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员精干的实验室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实验室任务的保障。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的特点和我院实验教学师资的现状,特制订口腔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指导,以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加快口腔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使之成为满足教学、服务医疗、协助科研的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的实践教学场所。 二、建设目标: 口腔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结构合理、事业心强的实验教师团队;建立一个场所稳定、设备精良、保证实验教学项目90%以上正常开出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一套奋发向上、充满活力、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体制。为提高我院口腔医学的教育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建设内容与措施 1、实验教师队伍:此项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我系的现状,专职实验教师人员及实践能力不足,将制定实验教师引进及培养规划。预计引进专职实验教师1人,要求口腔医学专业应往届研究生,硕士学历,并根据口腔医学教育的特点,对实验教师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实验教师拥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的开展实验教学。把吸引、培养、利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的专业、年龄、学历、学缘结构,促进人才资源共享。 2、科学研究: 增加学生见习时间,使学生可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到社区医院,口腔预防疾病中心见习,做到边学、边看、边做,使培养方式适应社会岗位群的需要,并解决学生实习与就业问题,同时利用资源,承担科研项目,出更多科技成果,从而促进口腔医学专业的发展, 3、环境与条件: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突出优势和重点,争取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实验室建成后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一)教师队伍 1、人员数量:专任实验技术教师3-4人;兼职(教研室或附院教师、外聘教师)2~3人。 2、学科梯队: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更趋合理,吸引博士、硕士学位人员来科工作。(二)人才培养 1、培养方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2、实验教材:根据口腔医学教学的实际需要,开展实验课程,并根据需要,组织相应教研室优秀教师,编写适应口腔医学专业与社会岗位需要的实验教材,以适应实验教学。 3、实验内容:实验内容设置合理,实验开出率达到实验教学大纲90%以上。授课教师有详细的实验课讲稿或教案,实验教师有完善的实验课记录,并对实验内容实行项目责任人制。 4、仪器设备:实验仪器设备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牙科模拟实习系统、口腔技工台按单人单组配备。其它仪器设备按15人/组配备,实验仪器完好率在90%以上,并做好实验仪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