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政治高中经济常识

上海政治高中经济常识

上海政治高中经济常识
上海政治高中经济常识

经济常识基础知识

前言部分

1、我国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⑴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及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目的:消费。

⑵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市场经济)

⑶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大、小、初次、再次)

按劳、生产要素,技术要素,劳动要素,资本要素,管理要素,土地要素分配。

⑷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生产最终目的)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

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而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3、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外开放,让我们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靠经济建设,如果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的建设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因此,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4、怎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要立足我国经济不发达的现实条件,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

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

发展。

?(3)要快速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创

新,既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又有力地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高。

时政: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粗放型,集中型

5、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说明,坚持进一步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6、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1)以人为本: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求,维护人民的

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

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

展、统筹人及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

?(4)可持续发展:要促进人及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

资源、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7、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8、如何理解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离开了经济发展,其他的目标都会变成一句空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只是一个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全面建设的目标,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促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最终目标。

9、如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点

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4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⑶坚持科教兴国的主战略

第一课发展经济及改善生活

一、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任何国家和任何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始终是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

2、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含义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人及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关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所发生的联系。(人及人之间的关系)

(2)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劳动者

生产力劳动工具

生产对象

反作用决定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生产关系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地位及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形式

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辨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反之,就会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的生产关系就需要变革和调整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二、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社会生产过程必须有许多要素的参及,任何一种要素的缺失和不足,都会影响社会生产的进行。

1、劳动者的劳动

(1)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2)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2、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

(1)它包括土地、水源、森林、矿藏等在内的自然资源。

(2)特点: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具有不可再生性。任何一个行业和部门,其生产必须借助于土地才能进行。社会生产的一切物质实体,都可以追朔到土地。

3、资本

(1)包括货币形态、实物形态和商品形态

(2)特点: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4、经营管理

(1)在现代社会生产中,对其他要素起组织、联结、整合作用的要素就是经营管理。

(2)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生产的总体水平和质量。

5、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2)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节约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

第三,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使经济增长可持续进行。

科技进步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决定性日益突出,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各种要素只有合理而有效地搭配在一起,才能进行现实的和有效的的社会生产。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的信息化

1、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提出背景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我国在全面分析自己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的总结,顺应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大趋势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2、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和特征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

(1)科技含量高

(2)经济效益好

(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

(4)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信息化的含义

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

4、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国民经济信息化及工业化交融在一起。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本身也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标志。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

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工业化提供了可能。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总之,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及工业化之间的联动和相互促进,是中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四、经济增长的统计指标:GDP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及劳务的总值。一个国家的GDP,被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地区的GDP被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2、统计范围:国土法/三大产业/有形产品,无形劳动

3、统计方法:增加值法/最终产品/不变价格

4、缺陷和不足:

无法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无法反映生活质量等

五、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目的:发展生产,创造财富,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的消费水平

和生活质量。

1、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

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3、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1)依靠一套内部因素(道德自律能力和守法习惯)和外部条件(健全的法律和完备的制度)共同组成的行为规范体系,使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2)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及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4)要通过社会积累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社会积累基金主要来源

第一,政府的财政渠道。

第二,企业的利润留成。

第三,居民的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

第二课适度消费和合理消费

一、倡导适度消费

1、可支配收入

(1)含义:在总收入中,扣除需要缴纳的税收和社会保障金余下的收入是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

(2)公式:个人总收入—(税收+社会保障金)=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

2、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比例的因素:

(1)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

(2)消费者的年龄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预期未来收入提高时,在当期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在预期未来收入减少时,则在当期减少消费,增加储蓄。

(3)除此之外,社会消费风尚,利率和物价水平等诸多因素,也会对人们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发生影响。

3、适度消费及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适度消费的含义: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及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及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

(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①促进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量的增长,必然会推动生产量的增长;而生产的增长,自然会增加就业,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因此,适度消费

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适度消费体现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的生产目的。适度消费推动社会生产和社会财富的创造,又必将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生活质量和发扬艰苦朴素作风

1、影响生活质量高低的因素

生活质量的高低除了及物质消费水平密切相关之外,还及其他许多因素有关。

(1)及精神消费状况有关。

(2)及闲暇时间的多少有关。

(3)及生活环境有关。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2、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提倡艰苦朴素

提倡艰苦朴素:

(1)有利于实现我们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

(2)有利于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有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消费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和恩格尔系数

1、消费结构及其分类

(1)含义:消费支出的不同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消费结构。

(2)分类:

2、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化。消费结构的这种进步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1)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2)物质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精神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3)日常消费品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4)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商品性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5)消费结构的进步还突出表现在食物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即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3、恩格尔系数

(1)公式: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支出总额X100%。

(2)意义:由于恩格尔系数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因此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已被广泛地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

四、学会合理消费

1、含义: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大全

1.物质意识辩证关系?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2.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及重要意义?答:即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答:基本问题即物质意识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又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对青年学生的要求?答: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国情上.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5.联系的概念及普遍性表现?答:联系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答:区别: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有序合理).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无序欠佳)联系: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相互影响:整体影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答: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8.静止的两种情况?答:一是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9.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答:要把事物如实的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阶段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10.规律的含义?答: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11.规律客观性的表现: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浙江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条目)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2018.10) 姓名: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关系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科学的分类、特点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内容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基本观点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及不足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及不足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及意义(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举例 (2)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举例 2.夸大感觉和夸大概念的后果p.13专家点评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和“两大阵营”p.14 4.“二元论”的错误性p.15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物质性的原因 2.物质的含义、唯一特性、意义 3.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原因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p.30专家点评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5.诡辩论p.32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方法论要求 2.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基础、产生前提)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注意】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 2.意识活动的实现方式p.36相关链接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反映的对象(源泉):客观存在 2.意识产生的途径:社会实践 3.意识的含义(起源、生理基础、内容、形式) 4.表达意识的概念p.37相关链接、专家点评 5.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认识层面)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含义、重要性) 2.每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人类认识发展是无限的p.39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实践层面)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原因)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原因、表现)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总的要求]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具体要求]2.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反对错误观点)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整理版

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原理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 〖原理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 主义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原理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 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 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 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又要重视意识 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 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 〖原理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 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 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 〖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6、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高中政治哲学提纲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得导向 一、哲学得涵义 1、哲学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得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得。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得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得追问与对世界得思考。 3、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得艺术。哲学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之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得学问。 4、哲学得任务: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二、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得思想一、哲学得基本问题 2

2、哲学上得“两个对子” 2. 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得脉搏,正确地总结与概括时代得实践经验与认识成果。 △ 注:1、并不就是所有哲学都就是自己时代精神上得精华,只有真正得哲学才就是 2.真正得哲学不一定就是科学得哲学,要判断其就是否就是真正得哲学,关键瞧它就是否正确反映了自己时代得要求、就是否代表自己时代得先进思想。 二、社会变革得先导 1、通过对旧制度与旧思想得批判,更新人得观念,解放人得思想 2、预见与指明社会得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得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得未来,动员与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得巨大物质力量。 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得客观要求与历史趋势得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得先导,推动时代得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 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与自然科学得其她进步 ③理论来源: 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马克思主义 哲学 个统一得关键在于实践得观点。实践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与基本观点。

2020年上海市高中政治等级考成功之道

树立目标沉着自信复习到位精准审题灵活运用规范答题——2020年上海市高中政治等级考成功之道 一、树立目标 二、复习要求 1. 全面复习 全面复习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的基本知识点 复习依据: (1)《145条等级考复习要求》和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导学案》 (2)老师整理好、已印发的基本知识点填空题讲义; (3)通读、研读、读懂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教材。 (4)翻阅、复习手头的各项专题讲义资料、《试题汇编》、2020年各区一模、二模试题集,重点弄懂其中的错题原因。 2、重点把握 (1)针对政治常识材料分析题,整理印发的13个复习专题,特别注意“党的领导(地位、性质、宗旨、指导思想、方式、作用)”、“依法治国(地位、内涵、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要求(最根本的要求)”、“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我国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内容及相应作用、二者的关系)”、“一国两制(特点、内涵、意义)”、“人大制度(地位、优势、人大代表等)”、“我国的外交政策(名称、内容)”等。 (2)针对哲学常识材料分析题,整理印发的24个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3)针对经济常识案例论述题,整理印发的16个复习专题。 三、考试技巧 1、“单选题”解题技巧 (1)全面而又重点地读懂试题情景材料。 (2)抓住试题设问的角度,问什么答什么。 (3)采取最佳法、排误法、排偏法、排无关法来解题。 (4)要选出切合设问的最佳选项,不可断章取义找偏项。 (5)最佳项单选题的解题技巧:首先,排除错误项和无关项;然后,要在3分和2分选项中反复比较权衡,看看哪项概括最全面、理解最准确、最能符合材料主旨、最符合设问的方向。 2、“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 (1)按照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材料分析题样题格式来做到规范答题。 (2)要认真读懂材料分析题设问中给出的结论。 (3)要根据命题设计的知识角度,联系相关知识来答题。答题前,要先构思一下。字迹要尽量清晰工整,不要涂划。 (4)要结合材料来答题。在分析说明中概括性地引用材料,做到材料与观点即知识点

上海市市重点中学排名(含高考升学率)

上海市市重点中学排名(含高考升学率) 第一档:(一本率90%以上) 1.上海市上海中学(98.9%) 2.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华师大二附中)(94%) 3.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复旦附中)(94%) 4.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交大附中(91%) 第二档:(一本率80%以上) 5.南洋模范中学(88%) 6.上海市建平中学(85%) 7.上海市延安中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师大附中)(84%) 9.控江中学(83%) 10.上海市实验学校中学部(83%) 11.复兴高级中学、上外附中、大同中学、七宝中学(82%) 15.进才中学(81%) 第三档:(一本率75%左右) 16.上海市格致中学(79%) 17.上海市向明中学(78%) 18.市西中学、曹杨第二中学、位育中学(76%) 21.市北中学、松江二中、杨浦高级中学(75%) 第四档:(一本率70%左右) 24.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市三女中)(71%) 25.育才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华师大一附中)(68%) 第五档:(一本率60%左右) 27.上海市吴淞中学、上海市第二中学(市二中学)(68%) 29.上海市风华中学、上海市洋泾中学(60%) 30.金山中学(57%) 31.行知中学、晋元高级中学(晋元中学)、南洋中学(58%) 34.嘉定一中、崇明中学(55%)

第六档:(一本率50%左右) 36.青浦高级中学(54%) 37.新中高级中学(50%) 38.北郊中学、南汇中学、敬业中学(48%) 41.大境中学、奉贤中学、浦东上外附中(45%) 44.上大附中、同济一附中、宜川中学 第七档:(一本率30--50%) 47.闵行中学(45%) 48.光明中学、卢湾中学(30%) 50.民立中学、六十中学(32%) 第八档:(一本率30%以下) 52.华东模范中学、回民中学

最全面上海高考政治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高中政治知识点整理及训练题 高一年级 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 一、基本学习内容 1.经济生活的四个环节 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 2.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而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一切建设事业都 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靠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 立足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的现实条件, 顺应世界经 , 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 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 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 生产力,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 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3.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进一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作为 (1 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就是为了人民。 ,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 (2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 ,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 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青年走向社会需要有经济意识 中学生要学会从经济视角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也就是“要从经济上进行分析”学, 会看经济背景、学习算经济账、懂得经济法规。 二、基本学习要求 (一识记 1.经济生活的四个环节 知道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构成经济生活的四个环节 , 了解各环节在经济生活中地位和作用。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高中上海政治哲学部分(必背全)

哲学常识 前言 1、哲学来源于生活。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3、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5、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①辩证唯物主义和②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和最 具革命性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读书思考和实践探究结合起来。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 1、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为宇宙多样而统一,其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物质。 3、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就其起源来说,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生理基础来说,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就其形式来说,它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 4、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不仅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还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5、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6、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其理论依据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唯物主义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切从书本的条文出发)和经验主义,即一切从自己的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 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总结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按照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自然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1)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③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 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追溯过去、推测未来。)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 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 树立“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加强“诚信”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注意】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③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认为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④任何情况下从理论(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的观点 是错误的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人在规律(条

上海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1)我们的经济生活 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 生产→基础,交换→流通过程,分配→中间环节,消费→最终目的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原因:①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我国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经济建设→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①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②全面发展→推动政治文化社会发展 ③协调发展→有利于协调发展(城乡、地区发展) ④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 (2)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①社会存在的基础:人类所需要的生活消费资料来源于社会生产 ②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进步经济发展→经济生活变动→政治文化生活变动→使整个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①劳动者的劳动②土地③资本④经营管理⑤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特征 ①科技含量高②经济效益好③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④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GDP统计指标含义、意义和缺陷含义:一国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 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 意义:①GDP总量: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②人 均GDP:人们的富裕程度③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 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一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 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发展 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 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关系 发展生产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前提,改善人民生活 则是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3)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总收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 金)=消费+储蓄 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 ②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对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 消费结构的分类 ①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发展消费 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 ③耐用消费品消费、非耐用消费品消费、服务消费 ④自给性消费、商品性消费 ⑤衣、食、住、行、用 恩格尔系数的意义 反映一个国家或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 (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 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表现 ①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发展消费↑ 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 ③耐用消费品消费↑、非耐用消费品消费↓、服务消 费↑ ④自给性消费↓、商品性消费↑ ⑤食物比重↓即恩格尔系数↓ 原因:①生产发展、社会进步②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和消费结构的优化 消费者的权利 ①安全权②知情权③选择权④公平交易权⑤受尊重权 ⑥获得赔偿权 消费者维权主要途径 ①和经营者协商 ②去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 ③去仲裁机构仲裁 ④去法院诉讼 (4)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 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及其重要作用 ①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起 着基础的作用(①衣食之源、生存之本②其他部门的 存在发展离不开农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带 动整个经济发展,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水平 (①为其他部分提供物质技术装备②提供基本生活消 费品③国家积累的来源,巩固国防) ③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 重要特征,是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 支撑,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①巩固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 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②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 ③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小结: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巩固第一产业,做 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26681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上海市高中思想政治等级考复习提纲145条

上海市高中思想政治等级考复习提纲145条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部分50条……………………………………………………………………………………………………… 《第一课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学习要求: 1. 辨识社会经济活动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及其各自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例举或说明相关社会经济现象。 2. 辨识社会生产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特征,例举或说明不同的生产基本要素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现象。 3. 识记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说明GDP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统计指标。 4. 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知识解释相关的社会经济现象。 5. 理解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阐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需要公民、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运用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知识解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 6. 综合运用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比较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阐释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驱动力,评论相关材料与观点。……………………………………………………………………………………………………… 《第二课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学习要求: 1. 辨识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及其地位,例举体现三大产业的社会经济现象。 2. 辨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说明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例举体现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经济现象。 3. 理解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解释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阐述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就业的关系,预测劳动就业的发展趋势。 4. 理解劳动者依法维权的基本途径,比较劳动者维权不同途径之间的异同,运用解决劳动争议途径的知识阐述劳动者的维权行为。 5. 综合运用择业、就业和创业的知识,解释就业的重要性,阐述择业、就业和创业之间的关系,评析择业、就业和创业的社会经济现象,论证相关观点,以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第三课合理消费依法维权》学习要求: 1. 识记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辨识恩格尔系数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2. 辨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例举体现消费者合法权利的社会经济现象。 3. 理解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比较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异同,运用消费与生产关系的知识解释社会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预测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或可能结果。 4. 理解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运用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的知识解释社会经济现象,作出判断。

高中政治哲学提纲(人教版)

政治必修四哲学提纲 I.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方法论:要重视精神力量③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要重视规律,按规律办事 二、认识论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的作用,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③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真理与谬论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的观点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要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1、对未来充满信心2、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③事物的发展是质变与量变的统一 方法论:1、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是不可取的 2、坚持适度原则 3、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4、重视量的积累 (三)矛盾的观点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并解决矛盾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3、主次矛盾关系(中心、中点、关键、首要、核心、突出)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统筹兼顾 4、主次方面关系(性质、本质、主流、大局、方向、分析形势)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四)创新的观点 辩证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方法论:1、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II.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发展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⑵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上海市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整合

前言生活与哲学 关键词:哲学 哲学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问题,揭 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 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规律 联系:哲学同具体科学有密切联系,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 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世界的最普遍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规律(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特点:高度科学性: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正确地认识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高度实践性: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一三节) 最根本的观点: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 意识含义: 从生理基础来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从内容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小结:意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意 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作用:能动作用 表现: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现象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 能动地改造世界——以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为指 导,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和 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 结果:不同意识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正确的意识——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阻碍作用 实现途径:实践 两者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产生两条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世界观:物质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认识路线:从物质到意识,即从客观实际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充分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唯心主义:世界观:意识第一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认识路线:从意识到物质,即从意识、精神出发 错误根源: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夸大和绝对化 两者根本区别:对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要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含义: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具体要求:尊重客观事实(首要前提) 重视调查研究(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出以公心 求真务实 物质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 运动含义: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和物质的关系: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上海市高一上物理知识点

上海市高一上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力 1.1力 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点: (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 (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 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1.2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1.3弹力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①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 ②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简称形变。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说明:①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 ②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必存在于接触的物体间,作用点为接触点。 ③弹力必须产生在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 ④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弹力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几种典型的产生弹力的理想模型: ①轻绳的拉力(张力)方向沿绳收缩的方向。注意杆的不同。 ②点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点与曲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曲面接触点所在切面。 ③平面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且指向受力物体;球面与球面接触,弹力方向沿两球球心连线方向,且指向受力物体。 (4)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循胡克定律F=kx,k是劲度系数,表示弹簧本身的一种属性,k仅与弹簧的材料、粗细、长度有关,而与运动状态、所处位置无关。其他物体的弹力应根据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运动学规律计算。 1.4摩擦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