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改进的空间及建议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改进的空间及建议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改进的空间及建议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改进的空间及建议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改进的空间及建议■ 王华

2018年7月底至8月初,江苏省针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及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调研了中美贸易摩擦对高校毕业生等就业重点群体的影响,以及相关各方对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贸易摩擦并未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重点群体的就业情况总体稳定,岗位供给充足。但是通过调查和访谈,贸易摩擦是一个导火索,引发了一些问题,值得认真反思和改进。

人才供需现状

基础研发和设计人才难寻。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反映高层次基础研发人才难招,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而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传统出口加工型企业反映高水平的设计人才难招,影响企业产品升级和提高品牌识别度。

企业用工成本高,希望与就业相关的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进一步扩大。工资及五险一金等支出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某些补贴申请门槛高、手续繁琐,补贴金额和收益对象有限,鼓励吸纳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少。

应届毕业生的心态、素质和能力较岗位要求有差距。毕业生普遍欠缺

实操能力,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

此外,新入职的毕业生容易心浮气躁,

好高骛远,缺乏学习和创新意识,对

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目标,容易受他人

影响。中美在人才培养上的差距显得

尤为明显。

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问题。

服务本地企业引进高端人才难,基层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高校专业人才培

养情况不掌握。就业情况预警应急机

制建立难,各类就业人群登记信息分

散,应对突发就业事件措施少。创新

创业项目引进落地孵化难,基层公共

就业服务机构间业务重叠,重比赛轻

跟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

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设计中存在问题

对就业的认识滞后。公共就业服

务机构还没有真正把人力资源作为最

宝贵的资源来看待,没有真正发挥市

场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研

发、设计等高端人才招聘难、应届毕

业生岗位适配度低等问题,就是因为

市场的需求没有真正反馈到人才培养

环节,市场对人才的真实诉求被掩盖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9年第2期35

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年) 采购项目编号: 单一来源采购文件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科益工程 共同编制 二〇一九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单一来源采购邀请................................. 第二章供应商协商议价须知 .............................. 第三章供应商资格条件要求 ............ .. ............... 第四章供应商资格证明材料 ......... .................... 第五章采购项目技术、服务、政府采购合同容条款及其他商务要 求 .......... ....... ................................... 第六章采购项目实质性要求............................... 第七章协商容、协商过程中可能实质性变动的容... . .... 第八章响应文件格式................ ..................... 第九章评审办法................ .. . 第十章政府采购合同................ ..................... 第十一章保证金退还申请表(参考格式). .................... 第一章单一来源采购邀请 科益工程受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委托,经网上公示和市财政局计划备案同意确定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采购,现就“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年)单一来源采购项目”所需采购的服务组织单一来源采购,确定成交供应商。兹邀请拟定供应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供应商地址:市高新区府城大道号栋层;就本项目所需采购的服务进行协商、议价。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浅谈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1 摘要在“十三五”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并存。只有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强化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才能面向社会更好地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关键词公共服务现状问题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提升服务水平 公共就业服务是以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和优化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为主要目的,面向全体劳动者提供免费服务的基本就业服务。近年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笔者所在的福山区为例,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公共就业服务的现状 “十二五”期间,福山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促进就业提升服务为目标,全面加强区、

镇两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了1500平方米的区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及八个镇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整合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新建了2700平米的?^级人力资源市场,形成覆盖全区248个村居和18个社区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和就业信息监测体系。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一系列全国性专项活动,共举办各类招聘会580场,进场求职人员8.6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2.6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1万人次,开展职业指导6.5万人次,达成就业培训意向的2135人,提供政策法规咨询3.7万人次,提供就业服务16.5万人次。 二、新形势下公共就业服务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福山区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取得较为瞩目的成绩,为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公共就业服务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目前,福山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虽然发展很快,已经实现省级就业信息共享,但还是满足不了社会公众的需要。一是职业供求信息的收集和数据分析不够,难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二是虽然实现省级信息联网贯通,但全省基层就业信息数据的时效性较差,就业登记信息准确性不高,难以发挥整体规模效应,服务不够方便、快捷。

论公共就业服务在促进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公共就业服务在促进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是实践就业优先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将一系列“民生工程”落到实处的关键路径。展望“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复杂化程度进一步加剧,迫切需要各级政府继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在政府促进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定职责,是政府促进就业的行政职责,也是贯彻积极就业政策的具体职责。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就业实践充分证明,探索适合国情的就业体制必须不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服务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内涵,对于目前取得的就业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公共就业服务的现实作用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促进就业的正规“主力军”、核心“动力源”、长效“保护伞”。 现阶段围绕公共就业服务的各项政策制度已逐步完善,但仍存在着服务体系运行不畅、服务方式有待发展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强化工作落实,着力发挥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就业的作用。 (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促进就业的正规“主力军”。依据法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具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二是以提供公益服务来定性,三是以政府服务群众的职能为定位,四是公共政策和财政给予保障支持。目前,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已经形成基本覆盖省、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90%以上的街道和70%以上的乡镇都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上教育部门主办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残联举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共同承担着促进就业的具体职责。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连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满足双方需求,是就业服务主要提供者,在促进就业中切实起到了“主力军”作用。随着“两个市场”的整合,还将承担更为繁重的任务。 (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是促进就业的核心“动力源”。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就业服务是组织劳动力和维持充分就业的最佳方式。作为促进就业的核心推动因素,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体现了鲜明特点:一是既宏观,又微观。公共就业服务涵盖了对劳动者就业前、就业中和就业后的各项服务工作,包括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劳动关系三大领域;微观上涉及面向劳动者提供的各项补贴发放、就业援助、创业指导、就业与失业社会化管理等。二是既抽象,又具体。要参与系列就业政策的起草、研究、论证和修改,针对就业领域问题开展调研和调查,形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等;还要负责经办工作,包括就业失业登记证的打印,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等具体事务。三是既借鉴,又创新。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要借鉴发达国家就业领域的实践经验,结合本国国情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公共就业服务内容、制度、方式、手段等需要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是促进就业的长效“保护伞”。制度化是公共就业服务发展的方向,也是就业服务效能发挥的重要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设计标准既维护劳动者利益,也要调动就业服务队伍积极性。根据《就业促进法》及有关规定,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保障作用发挥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普惠性。免费服务制度是面向全体劳动者;市场信息服务与发布制度,可以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有效信息。二是公平性。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制度可以使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在同一地域得到统一规范的服务;就业与失业登记制度保证了城乡劳动者在异地享受有关就业扶持政策。三是区别性。公共就业服务经费保障制度是强化促进就业职责的关键,责任落实指向各级政府;就业援助制度则主要针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和特定人群。 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趋势 公共就业服务不仅涉及民生问题,也事关经济发展。未来,对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势必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服务民生的地位更加突出。民生问题涵盖了就业、住房、教育、医疗、保障等,其中

芜湖市国土空间规划文本

《芜湖市空间规划(2016-2030年)》主要内容简介 一、总则 1、规划目的 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优化空间组织和结构布局、提高发展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空间,探索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统一管控和高效利用空间资源,提升空间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订《芜湖市空间规划(2016-2030年)》。 2、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年限为2016-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3、规划范围 本规划分为市域和市区两个层次。 市域:即芜湖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和南陵县,总面积约6026.05平方公里。 市区:即芜湖市辖区范围,包括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及三山区的行政区范围,面积1495平方公里。 二、市域规划 1、市域发展定位 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和科技教育卫生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2、市域主要城市职能 芜湖市及所辖县的主要职能依据各市县至 203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而确定。 芜湖市城市职能: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和科技教育卫生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无为县城市职能:皖江北岸区域次中心城市、沿江产业基地、交通物流中心、宜居宜业的生态滨江新城。

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以深圳为例

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 ——以深圳为例 刘冰冰,洪涛 摘要:深圳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成就得益于深圳规划与建设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对公园、广场、绿道、公共设施等公众可活动场所的规划控制与建设引导。作为第一个在规划管理组织机构中设立建筑与城市设计处并承担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编制行政管理的城市,深圳在2006年组织编制了全国第一个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建立了初步的框架体系。多年的规划与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建立起政府、市场、民众等多方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并不断创新尝试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建设管理的手段,特别是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的引导和制度化建设等方面领先全国,使得深圳“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协作管理,公共使用”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管理思路值得总结与推广。 关键词:深圳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管理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多元化 1 引言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具有包容性的“公共开放空间”象征着市民在城市生活中的民主参与和使用城市设施的自由权利,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深圳全市600多个公园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不仅为欣赏和感受这座独特的现代都市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添加了生动的表情,表达了包容与平等的深圳精神,更使每一个移民而来的“外地人”愈发留恋这座城市,萌生浓浓的幸福感。 深圳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成就得益于深圳规划与建设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对公园、广场、绿道、公共设施等公众可活动场所的控制与建设引导。首先,深圳市规划局的是全国设有“城市与建筑设计处”的规划管理部门,该部门负责拟订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相关政策与标准并组织实施;组织编制重点(节点)地区城市设计、详细蓝图和公共空间、公共景观规划等工作,机构的设置使得“公共开放空间”在行政管理层面有了明确的主体。其次,深圳以前瞻性的视野最早编制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2006年,深圳城市建设由追求规模和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规划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公共开放空间如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的管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主管部门面前,因此深圳市规划局城市设计处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

公共就业服务标准

四川省公共就业服务标准 (试行) $ ~

前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并且把政府鼓励创业纳入新时期就业方针,要求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规范全省公共就业服务行为,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总结我省各地实践和借鉴其他省市经验的基础上,拟定了《四川省公共就业服务标准(试行)》。 《标准》作为全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管理服务的规范指引,对公共就业服务项目的工作内容、服务对象、工作依据、工作流程、工作时限和绩效评估等进行了梳理和规范,涵盖了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失业登记、创业服务、失业保险经办等内容,涉及27个服务项目。《标准》所列项目由全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各地要严格执行并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创新,省局将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 通过全省公共就业服务系统的共同努力,逐步实现全省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统一、服务项目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着力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品牌,为服务对象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就业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推动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事业迈上新台阶。

目录 第一部分服务制度 一、微笑服务制度 、 二、日常服务制度 三、首问负责制度 四、限时办结制度 五、一次性告知制度 第二部分服务项目 一、咨询服务 二、信息发布 三、职业素质测评服务 , 四、应聘指导 五、单位用人指导 六、招聘服务 七、求职服务 八、现场招聘服务 九、就业困难人员管理 十、公益性岗位管理

十一、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申领) 十二、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申领十三、职业介绍补贴申领 十四、就业登记 十五、失业登记 十六、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 十七、个体经营税收政策人员认定 十八、企业吸纳税收政策认定 十九、零就业家庭帮扶管理 … 二十、创业服务 二十一、小额担保贷款服务 二十二、创业培训 二十三、职业技能培训 二十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 二十五、申领发放失业保险待遇 二十六、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认定 二十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服务 … 第三部分主要表格

空间发展规划文本

宜居xx专项规划之 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xx县规划局 xx市xx城市规划设计院 xx市xx县空间发展规划 一、总则 (一)为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和重庆直辖市建设新形势的需要,积极、科学地指导和推进xx县城的建设和发展,根据xx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及相关规划,编制《xx县空间发展规划》。本次规划成果中文本和图纸是xx城市建设的法定指导性文件,二者不可分割并具法律效力。本规划一经批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土地与空间利用规划及一切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公布) 2、《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990.7发布) 4、《重庆市xx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 5、《xx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6、《xx县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xx县四规叠合实施方案》 8、《xx县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三)规划区范围:xx县域1518.73平方公里。 xx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xx镇、xx镇、xx镇行政辖区,共计xx KM2。近、中期不包括xx镇和xx镇,远期将xx镇和xx镇纳入。规划拟形成三个城市组团:主城区、xx组团、xx组团。本次规划的主要范围为主城区。主城区位于xx镇,西起xx、北含xx镇xx村、xx村;东含xx、xx村、xx村以及xx村;南包xx永兴村、xx村,总面积xx KM2。

二、xx城市发展现状 (一)xx城市建设现状特征 1、城区建设用地基本情况 2008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0平方米。城市毛容积率为1.2。 2、住房建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xx县未来住房供给量较大,住宅新开工建设量从2010年开始将逐年增高,保持增长态势。现状居住用地的规模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偏高,呈现增长模式。 3、公共设施建设日益增强。2008年公共设施用地的拓展量达到1.5平方公里。同时,近年来城市公建建筑逐步开始建设,南阳公园正加速建设。其中,体育场、体育馆、滨河公园、天宝寨公园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陆续通过选址或建设,将有利于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 (二)城区空间发展的必要性 1、居住用地拓展呈现超前发展态势 2008年县城各类城市建设用地构成比例与总规的对比分析中,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较大。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仍需同步加强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居住建设,居住用地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公共设施用地却未跟上,与居住建设量的增长相匹配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共设施配套仍需同步加强。 3、城市绿地建设比例偏低,分布不均衡 绿地在总规中要求占总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6.16%,而现状所占比例低于总规确定的用地比例,公园绿地建设速度滞后于城市建设速度,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公园建设投入不足或进度缓慢。另外,在新的绿地规划建设中,也呈现出区域不均衡发展。 4、工业用地产出强度需要提高 虽然近年来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待提高,使用效率偏低,工业用地集约化程度和使用强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5、xx景观、xx景观走廊建设要加强 目前,县城xx路的景观建设正在加强,党校—xx段,xx转盘—污水处理厂—xx 中学拟加紧建设,但县城体现公共功能的建筑和休闲空间相对较少,缺少通滨河的视觉景观廊道和开敞空间。xx山的山脊线在县城缺少视觉廊道。 三、宜居xx空间发展 (一) 宜居xx建设与空间发展 按照重庆市《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直接同城市空间规划相关联的指标有: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市毛容积率、中心城区毛容积率、人均城市建设面积、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广场面积、人均商业设施用地面积、中小学人均用地面积达标率、百万人拥有图书馆等场所的个数等。根据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作与分工,本研究主要提出与宜居xx直接相关的核心指标。 就其本质而言,各项用地应保持合理比例,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以达到宜居城市的标准。 (二)空间发展思路 1、城市功能联动尺度拓展的必要性 提升中心功能,实现增长与提升并重的全菜单功能完善是xx未来的主要方向。从传统商贸向现代服务的转型。培育科技生产力、文化影响力和对外交往能力,打造对接主城的渝东北连接一圈两翼的“桥头堡”功能。 2、构筑两基地一中心,促进整体联动发展 xx天然气精细化工基地:依托现有的xx化工、xx气田、xx厂等形成天然气精细化工的产业基地。 xx轻型加工制造业基地:依托xx的交通地理优势,打造生态型农产品加工基地,为县城和重庆主城建立生态农产品定点采购基地。 县城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依托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陆上交通,做强县城工业园区,培育现代物流中心,合理县城功能分区,构建经济文化中心。 3、城区空间构架

《关于印发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

关于印发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人社部发[2009]18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现将《关于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关于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有关规定和国务院67次常务会关于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要求,提高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明确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的信息化,涵盖了就业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承担着联通政策制定与实施、就业与失业管理、就业服务与就业援助、信息监测与市场监督等重要功能,是掌控就业局势、推动就业工作的基础手段和重要信息来源,可以有效地支持落实就业政策、提供针对性服务、提高管理效能和为政府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监测信息。 (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在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是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的重要支柱。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不仅承担着整个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支撑任务,还作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础信息资源,为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直接的支撑。同时,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与社会保险信息化相互联系、互为依托,是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领域做好服务、搞好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掌握情况、把握形势的重要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进一步做好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要和紧迫

人力资源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

人力资源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 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院长 中国不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而且过去也曾是实行 “统包统配”用人制度的计划经济 国家。正因为如此,人力资源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很不发达。即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 这一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已有的研究发现, 中国的自然失业占总失业的比重很高 (曾湘泉、 于泳, 2006)。这也就意味着失业人口当中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是其主要部分。对于 求职者来说, 有效的工作搜寻方式可以减少工作搜寻时间,降低搜寻成本, 资源市场上工作——个人匹配的效率,最终降低摩擦性失业。 人力资源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的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研究。包括:中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中介组织,特别是公共就 业服务组织经历了那几个发展阶段, 它的发展水平及程度如何?目前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 作用如何? 2、有关中国求职者工作搜寻渠道的实证研究。当前中国就业者和失业者选择的工作 搜寻渠道是什么?工作搜寻的渠道是否存在着变化?个人工作搜寻渠道的决定因素是什 么?社会关系网络、 公共就业中介、 网站等在个人工作搜寻过程所占有的比例和发挥的作 用如何?对促进就业的影响效果如何? 3、 完善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中介组织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目前公共就业 从而提高人力 因此,深入和系统地开展对

服务组织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哪些因素制约着中国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在就业促进中 的作用发挥? 政府如何加强对中介组织的有效管理?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中介服务的法 律和法规体系?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计量及现场访谈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课题组查阅了100 多篇国外有关人力资源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研 究的论文和专著。并对收集到的中国政府有关公共中介的法规和政策、以及部分公共中介组织的档案资料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读。 2、问卷调查。课题组在文献检索和试访谈的基础上,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要求, 设计了《企业使用就业中介情况调查问卷》、《企业在职员工使用就业中介调查问卷》、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职者使用就业中介调查问卷》和《登记失业人员工作搜寻渠道调查 问卷》共4类问卷。并对北京、上海和石家庄等地3165 位在职人员(其中保险公司1166 人)、284个招聘单位(其中保险公司22家)以及1321 位求职者(其中882位失业者) 进行了工作搜寻和招聘渠道的问卷调查。 3 、统计和计量分析。我们对回收到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并形成了6个报告(参见附件《中国企业使用就业中介情况统计分析报告》等)。并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个人特征对求职者工作搜寻渠道的选择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 大小,检验了不同地区、不同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下的求职者工作搜寻渠道的选择是否存在 差异。 4、深度访谈。课题组对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国家人事部人才交流协 会、北京市劳动局职业介绍中心、北京市海淀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北京市海淀街道劳动 和社会保障所、北京信立强劳动服务中心、海淀工会职业介绍中心、北京京仪控股有限责任公司、ABB公司、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 苏州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苏州工业园人力资源开发公司、无锡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等单

高新区空间规划文本

淄博市高新区空间规划(2015—2030年) 文本 (初稿)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形势 (4)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4) 第二节国土开发利用现状 (5) 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6) 第四节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8) 第三章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目标 (9) 第一节区域功能定位 (9) 第二节总体战略目标 (10) 第三节主要规划指标 (11) 第四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13) 第一节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13) 第二节优化国土利用结构布局 (14) 第三节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16) 第五章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与保育生态空间 (19) 第一节严格控制生态保护红线 (19) 第二节构筑生态空间保育格局 (21) 第三节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22) 第六章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与保护农业空间 (23) 第一节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23)

第二节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25) 第三节加强农业空间合理保护 (26) 第七章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与优化建设空间 (27) 第一节精明管理城镇开发边界 (27) 第二节分类管控生产生活空间 (29) 第三节完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2) 第八章构建基础设施体系与健全保障空间 (34) 第一节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 (34) 第二节统筹水利能源电力设施 (36) 第三节构建生命安全保障体系 (38) 第四节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39) 第五节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0) 第九章近期规划安排 (41) 第一节明确近期规划目标 (41) 第二节安排近期实施重点 (41)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4) 第一节加强协同联动 (44) 第二节加强基础保障 (45) 第三节加强监测监管 (46) 第十一章附则 (48) 附表 (49) 附表1高新区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表 (49)

定位及物业发展建议提纲

定位及物业发展建议报告逻辑结构工作阶段:前期定位阶段 服务前提:基本经济指标确定 世联提供的服务: ?区域发展研究 ?市场研究 ?客户研究 ?发展战略建议 ?项目定位 ?产品定位及创新 定位的思路和流程

参考报告结构: 《项目前期策划报告》提纲 前言部分 一、发展商目标 (一般分为经营目标、品牌目标等,经营目标指对消化速度、利润空间、回款额等) 二、世联对项目的理解和问题构建 (报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正文部分: 三、本体分析 本体条件分析: ?经济指标 ?项目四至 ?交通条件 ?配套条件 ?其他资源条件 ?产品分析(如有产品规划需要调整,则对现有产品进行分析) ?发展商分析(有时需要对发展商的产品线、品牌、开发经验等进行分析 本体小结: ?本体有劣势分析 ?本体关键字和项目特征总结 四、宏观背景——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 天津市宏观市场分析 ?天津市宏观经济概述 ?整体土地市场概述 ?整体住宅市场概述(供应、成交、价格、销售速度、变化趋势等特征) ?宏观市场小结 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变化 ?本项目产品对应的相关产业政策 ?天津市产业发展规划与趋势 ?对本项目的影响 五、区域价值和发展前景研究 区域的历史(部分项目区域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可对此项进行分析) 区域的现状: ?区位 ?交通 ?资源 ?小结 区域的发展:

?区域发展动力 ?区域产业规划 ?区域人口规划 ?区域交通规划 ?小结 区域价值总结 六、市场分析 区域一级市场分析 ?土地出让及成交分析 区域二级市场分析 ?板块格局(划分、特征、成因、驱动、发展潜力)?供应特征 ?成交价格 ?成交速度 ?产品特征 ?典型项目及其客户扫描 区域三级市场分析 ?成交价格 ?成交速度 ?产品特征 未来竞争 ?竞争格局 ?商品房存量及新增 ?未来土地供应 七、客户研究 研究区域界定及线索 客户来源分析 客户需求分析 客户置业逻辑分析 客户精神属性分析 八、项目发展战略 项目发展SWOT分析 ?项目优势(Strength)分析 ?项目劣势(Weakness)分析 ?项目机会(Opportunity)分析 ?项目威胁(Threat)分析 项目目标回顾 模型选择 案例借鉴 不同产品组合/方向研判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摘要]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几年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凸显出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缺位问题。公共就业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基尼系数表明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整体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但泰尔指数反映出农村间公共就业服务发展极不平衡,且有扩大趋势。希望政府以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特别建议设立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双赢。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转移支付 近几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议题备受学术界关注,某些领域的均等化问题也随之受到社会关注,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体育等,然而对于直接关乎国民就业、百姓生计、社会秩序和正义的公共就业服务(pes)却很少谈及。pes是市场经济国家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它能够减少市场信息障碍,促进劳动力市场的高效、有序运行,同时又涉及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歧视以保障国民基本就业权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社部)颁布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构建了我国pes体系框架,规定了pes的组织、对象、内容、管理职能以及同相关组织机构的关系等,但是体系的具体建设,比如,资源特别是财力的配置、推进道路选择、评价标准等,还有待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摸索和探讨。 受不同经济、社会、工业化情况以及就业政策影响,各国pes功能有所不同。国际劳工组织(ilo)总结各国pes共同特点,

将pes定义为公共机构提供职业介绍、劳动力信息服务、劳动力市场调整计划以及失业救济等服务①。我国对pes的定义与ilo大体相同,但又强调对弱势就业困难群体,如农民工、新毕业高校生、贫困家庭等的就业服务②。本文认为应该根据社会基本需要、经济发展水平、财政供给能力和现实迫切性来确定最低pes水平、基本内容和重点服务对象。下面将探讨以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为资源配置导向,逐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1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缺位的实证分析 1.1当前就业形势 美国“次贷”危机继续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2008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2009年有10个省份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于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预计2011年需要安排2400万城镇劳动力和8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从失业类型看,长期困扰我国的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其他失业结构情况见表1。虽然对此政府高度重视,在近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业问题一直是工作的重点,但是受国际宏观经济因素以及2011年国内货币政策影响,我国许多劳动密集型的外销型企业或倒闭,或大量裁员,或不再招聘新的员工,就业岗位急剧减少,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使得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面临挑战。 1.2pes供给与需求相脱节

浅析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的完善与发展

浅析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的完善与发展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我国宏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9年约有70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按毛初次就业率80%来计算,约有140万大学生面临失业。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作为政府干预和调节人力资源市场的重要方式与手段,能够弥补劳动力市场机制的缺陷与不足。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对推动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人力资源体系 受全球经济变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对就业的拉动力减弱。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有611万,全年约有70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按毛初次就业率80%来计算,约有140万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势必给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被统一纳入劳动力市场运行体系。以市场为导向,自主择业,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职责。政府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来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尤其重要。公共就业服务是指政府出资,向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包括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服务和其他服务内容。在此,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是指针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的各种就业服务,旨为促进这部分学生充分就业。 一、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机构 最近,国务院实行大部委制改革,将原人事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合并组建了新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能划分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将原由教育部主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整为教育部主要负责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服务,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负责,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所辖各级人才市场和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开展具体工作。 大学毕业生普遍缺少工作经验,但他们的知识储备相对充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服务,整合求职帮助、就业咨询、职业指导、人事关系办理、教育和培训信息发布等职能,确保公共就业计划和服务的一体化和综合性,全面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广度和效度。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114488509.html,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作者:王艺霖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7期 摘要: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写的《回归公共空间》一书,研究了 30 年间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街道和广场的发展和转变,并提出了适合当代都市公共空间设计的PSPL调研法。结合课文分析PSPL调研法,解读其中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关系,以及城市生活与空间质量的关系。阐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数据。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此课题的研究为我们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中心;公共空间;PSPL调研法;公共生活 本文以哥本哈根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利用PSPL调研法对我国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景园林师、城市设计师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哥本哈根公共空间的变化 本文分析丹麦哥本哈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建设,随着二战以后工业增长迅速,城市发展水平和速度都越来越快。市中心的规划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建筑杂乱、交通混乱、环境影响等。这些问题与民众要求的高水平生活愿望相差较远。1962年在众多意见和争论中,斯 特勒格步行街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建成。 (一)减少机动交通 中世纪的街道格局仍然保持在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古老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及机动交通工具的激增,导致一系列影响城市交通的问题。比如市中心步行环境迅速恶化,所有的广场都被用来当做停车场。而斯特勒格步行街的建立,改变了这一状况。为了不占用步行者的空间,城市广场从被汽车占领变成人们的活动空间。机动交通工具的减少,这就说明人们的公共空间就越多,城市的魅力也就越能被人们所感受到。 (二)增加步行系统 哥本哈根的交通政策一直是鼓励人们步行。步行是最保护环境、最便宜也是最低噪音的交通方式,街道可以容纳更大的交通容量。步行不仅意味着一种交通方式,它更代表着锻炼身体,散步和场地空间的增多。步行中有着很多的乐趣,城市能够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此。另一个关键是城市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变的。当更少的机动车辆出现时,街道和步行广场是增多的。在城市的其他地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每当一项成功的措施被执行后,人们

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实施办法

**市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 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是指市、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据一定的方式、标准和程序,对县级以下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零转移农户等提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的,根据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量和服务成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成果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条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坚持保障基本、以事定费、注重实效、公开透明的原则,促进基层平台和辖区劳动者建立契约服务关系,不断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条市、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是购买公共就业服务的主体,负责牵头组织和监督管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具体实施。 第四条根据《**省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指导目录(试行)》,购买的公共就业服务项目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失业人员就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服务、创业服务、促进充分就业、培训服务、小额担保贷款服务以及职业化队伍岗位补贴。 第二章资金安排和补贴范围 第五条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所需资金可从省、市转移支付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超出部分由县(区)财政承担。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公共就业服务岗位补助、信息系统维护、就业服务设备购置和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经费,其中公共就业服务岗位补助支出不低于基层平台获得补助资金的40%。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资金不得用于在编、在岗人员工资福利。 第六条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基层平台及时登记辖区内人力资源信息,录入**省就业失业和劳动用工备案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信息内容完整、真实,信息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首次登记辖区内人力资源信息补助标准为2元/人/次,更新完善人力资源信息补助标准1元/人/年(系统自动比对更新的内容除外),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补助标准为2元/证。 辖区劳动者,是指在辖区内居住6个月以上的劳动者,包括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 人力资源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历信息、职业资格信息及专业技术职务信息,就业情况,失业情况,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就业援助认定情况,享受就业扶持政策情况,接受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情况,失业保险待遇核定及享受情况,年审情况等。 第七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基层平台建立辖区农村劳动力(含被征地农民)动态基础台账,通过推荐培训、组织招聘会、提供岗位信息等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含被征地农民)在省内转移就业的,就业1人补助100元。 第八条失业人员就业服务。基层平台及时了解辖区登记失业人员信息,提供就业服务,落实就业政策,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就业的,就业1人补助100元。 实现就业,是指基层平台为劳动者提供推荐参加技能培训、提供岗位信息、开展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经基层平台推荐帮助劳动者实现稳定就业6个月及以上(灵活就业除外),且在**省就业失业和用工备案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劳动用工登记备案或就业登记。 通过政府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就业的劳动者,当年内不再作为职业介绍补贴资金的申请对象。 第九条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基层平台及时了解辖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提供就业服务,落实就业政策,通过多种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就业1人补助300元。

[参考范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论文

[参考范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论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论文 摘要:基于产业研究和产业空间发展策略,确定北辰区“一心三片、组团发展、西连东进、生态环绕”的空间发展战略。 前言 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的变化,用地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空间的重组又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载体。鉴于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之间的这种双向因果关系以及产业发展具有可以把握的一般规律性,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产业研究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方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发城市规划师们在工作中注意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对规划编制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推动我国战略规划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编制的方法体系的不断成熟。 1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起源 战略规划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60年代以来各种战略规划被广泛采用。例如英国的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ning)、新加坡的概念规划(Concept Planning)和美国的综合规划(Comprehensive Planning)等等。 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在国内的兴起,缘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发展计划与城市空间规划之间的剥离。编制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城市,上版总体规划基本上都是九十年代初开始修订的,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缺乏与整体空间结构的协调,难以落实,

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不能有效的落实和体现在空间上,未能有效规范空间布局。随着区域经济、都市圈以及各大城市群的迅速崛起,使得各大区域性中心城市重新审视自身在区域中的空间作用,即如何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大程度上发挥其在区域内的核心作用,促进自身与整个大区域的空间协调发展,进而带动全区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规划层次,即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战略规划的特点与研究方法概述 战略规划不同于以往的规划类型和规划实践,它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研究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成果,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方法、程序进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为总体规划提供前期研究基础和原则性指导。具有目标导向性、问题导向性、对象综合性等特征,强调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超前性。 战略规划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战略规划的研究方法不应该限制在固定的规划范式内,而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相关技术方法的融合,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目前国内实践来看,运用比较多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区域分析法、问题导引法、目标论证法、多方案必选法、目标—途径分析法、结构研究方法、问题存真法、目标去伪法、战略环境评价法等等。战略规划的研究方法仍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在吸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战略规划编制方法会逐步多样化,具有真正意义的战略规划方法体系正在走向成熟。 3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 3.1研究框架 3.2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方面产业的竞争力是城市发展的源泉,另一方面,城市是其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载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