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田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农田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农田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农田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董立尧,吕

波,徐江艳,等.农田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杂草科学,2011,29(2):1-4,9.农田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董立尧1,2

,吕

波2,徐江艳1

,李

1,2

(1.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

2.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江苏省农药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杂草抗药性问题备受全球关注。文章通过检索国内外已报道的有关杂草抗药性的文献,对实验室常用的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将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归纳为整株水平、器官或组织水平、细胞或细胞器水平以及分子水平,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可为研究人员或农技推广人员根据快速、准确、经济等不同需要提供相应的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

关键词:杂草;抗药性;检测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35X (2011)02-0001-04

Research Advance on Detection Methods for Weed Herbicide-resistance

DONG Li-yao 1,2,LüBo 2,XU Jiang-yan 1,LI Jun 1,

2

(1.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Crop Diseases and Pest Insect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Nanjing 210095,China ;2.College of Scienc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Pesticide Science ,Nanjing 210095,China )

Abstract :The weed herbicide -resistance problem has become a global concern recently.In order to provide a rapid ,ac-curate and economic detection methods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workers ,documents concerning detection methods of weed herbicide -resistance reported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outlin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its research level on whole plant ,organ or tissue ,

cells or organelles and molecular base respectively.Key words :weed ;herbicide -resistance ;detection

收稿日期:2011-03-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0971928);江苏省农药学重点实验室2010年度项目。

作者简介:董立尧(1960—),男,博士,教授,从事除草剂毒理及抗药性研究。Tel :(025)84395672;E -mail :dly@njau.edu.cn 。

1942年2,4-滴的发现揭开了近代化学除草的

新纪元。由于除草剂连续使用,很快导致了杂草抗药性的产生

[1]

。1950年在美国夏威夷的甘蔗田发

现了多年生杂草竹节花(又称铺散鸭跖草,Commeli-na diffusa )对2,4-滴产生了抗药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大量应用除草剂,全球抗药性杂草的发展几乎呈直线上升。根据Heap 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有194种(114种双子叶,80种单子叶)杂草的348个生物型在各类农田系统

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2]

。抗药性杂草

已成为杂草治理和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由其引发的严重经济和农业安全问题倍受全球关注。随着杂草抗药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也不断创新。1970年美国学者Ryan 首次公开报道了欧洲千里光(Senecio vulgaris L.)对三氮苯类除草剂西玛津和莠去津产生了抗性,提出了整株植物测定方法,标志着杂草抗药性生物测定方法的诞生。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不断发展,出现了种子培养皿

测定法、叶片叶绿素荧光测定法、

DNA 分析法等不同水平的检测方法。为了便于研究人员或农技推广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快速、准确、经济等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本文通过检索文献,归纳分析了目前比较常用的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

1—杂草科学2011年第29卷第2期

1常用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

1.1整株水平测定方法

1.1.1整株植物测定法一般所使用的方法为Ryan法(1970)。基本操作:首先从长期单一使用某除草剂并怀疑有抗药性的田块及未使用过该除草剂的田块采集杂草种子,按小区大田播种或温室盆栽,在播后芽前或苗后进行常规施药处理。药剂设置不同剂量或浓度梯度,计算不同剂量下杂草的出苗率、死亡率、鲜重抑制率等指标,与对照比较,以确定抗药性水平[3]。2007年杨彩宏等利用整株植物测定法研究了江苏、安徽11个点油菜田日本看麦娘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抗药性,并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相关药剂交互抗性的测定,发现句容点的日本看麦娘对此药剂已产生明显抗性,并对芳氧基苯氧基丙酸酯类其他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4]。1.1.2幼苗检测法该法基本操作:将怀疑对某种除草剂有抗药性及敏感的杂草种子分别放在盛有水的培养皿中培养,待根长至3 5mm时,把带根种子转移到封闭瓶中的滤纸上,将不同浓度药剂溶液加到瓶中,在一定条件下培养,通过测量芽长或胚芽鞘长度测定杂草抗药性水平[5]。2002年Retrum等采用幼苗检测法研究了大狗尾草对烯禾啶的抗药性,发现该法可以有效地区分抗性和敏感种群[6]。1.2器官或组织水平测定方法

1.2.1培养皿种子检测法这种方法是把催芽的杂草种子放在加入药剂的琼脂平面或浸药的滤纸上培养,通过测定发芽数、主根长、鲜重等指标诊断抗药性水平。2007年杨彩宏等在油菜田日本看麦娘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抗药性研究中也使用了培养皿种子检测方法,结果与整株植物测定法趋势一致,结果相符[4]。2008年丁君等采用培养皿种子检测法测定了再生烟草种子对苯磺隆的抗性,以及对烟嘧磺隆、噻吩磺隆、嘧硫草醚和莠去津的交互抗性,发现经苯磺隆抗性选育的再生烟草抗性显著提高,并且对这4种除草剂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7]。1.2.2分蘖检测法该方法通常先将杂草种子种植在粗沙和泥炭(体积比为1?3)的混合物中,在温室内培养至3叶期(第3叶未充分展开)时,选取正生长的分蘖,去根,然后放在一定的高浓度药剂溶液中,一段时间后,通过比较第3叶坏死程度来评价杂草的抗药性水平[8]。2000年Kim等在研究稗草对敌稗和精口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时发现,根据分蘖的坏死程度可以快速检测抗性和敏感杂草生物型[9]。1.2.3花粉粒萌发法按分蘖检测法种植杂草,剪取刚从颖片抽出的具花药的穗,把花粉震落到0.25%含一系列浓度除草剂的固体琼脂培养基上。在一定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200倍)观察花粉萌发情况。萌发花粉计数以花粉管长度至少达半个花粉粒长度为准。在时间和剂量的最适选择下,根据萌发花粉数的多少来判定抗性和敏感性生物型[10-12]。2007年Burke等用花粉粒萌发法研

究了假高粱对ACC酶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药性,发现用烯草酮处理6d后,抗性和敏感生物型在500nm处的吸光度存在差异[13]。

1.2.4叶圆片浸渍技术测定法首先将叶圆片浸渍在含有一定浓度除草剂的磷酸缓冲溶液的试管中,抽真空,待叶圆块下沉至试管底部后,解除真空,加入少量碳酸氢钠溶液,照光。对除草剂不敏感或产生抗药性的生物型,光合作用未被抑制,组织间产生足够多的O

2

,叶圆片上浮;而对除草剂敏感的生

物型,光合作用受抑制,不能产生足够多的O

2

,圆片仍沉在试管底部。根据一定时间内上浮的叶圆片数或上浮需要的时间来比较光合作用的强弱程度,以此来确定对除草剂敏感或抗性生物型[12,14]。

1.3细胞或细胞器水平测定方法

1.3.1叶片叶绿素荧光测定法叶绿素荧光测定法机理是:在黑暗的条件下用闪光灯照射光合作用抑制剂类除草剂处理过的叶片时,光合作用抑制剂阻断电子由QA到QB的传递,光系统Ⅱ的还原端被中断,捕获的光能不能往下传递,叶绿素a处于激发态,以荧光的方式释放能量,通过测定叶绿素a发射荧光的强弱检测抗药性,抗性植株叶片表面的荧光强度小,敏感性生物型叶片表面的荧光强度大,所以,根据叶片表面的荧光强度,可区分抗药性生物型和敏感生物型[8]。1992年Lehoczki等用相同浓度的百草枯处理抗性和敏感性小蓬草生物型后,二者

均快速表现出典型的百草枯药害症状,CO

2

固定和叶绿素荧光受到抑制、氧释放减少、已烷生成受到刺激,不同的是百草枯对敏感生物型的抑制不可逆转,而抗药性生物型植株在光照中得到恢复,而且光照强度的增加对叶绿素荧光的恢复作用非常明显[15]。1.3.2离体叶绿体测定方法离体叶绿体测定法的研究证实了杂草抗药性是由于改变了类囊体膜上的光系统Ⅱ成分,从而改变了光系统Ⅱ还原端的电子传递反应。叶绿体的提取采用的是酶解法,离体

2

—杂草科学2011年第29卷第2期

叶绿体光还原反应的测定包括希尔反应和荧光反应。希尔反应是将叶绿体提取,放入希尔反应介质中,有氧化剂存在(DCPIC)时,在光照下会放出氧气,同时将氧化剂还原。荧光反应是通过测定叶片中荧光强度来鉴定光系统Ⅱ的功能。叶绿体荧光测定须在黑暗中进行,蓝色闪光照射叶绿体悬浮液,叶绿素发射荧光,用光电极管测定发射的荧光,并记录在X-Y记录仪上[3,8]。此外,还可以通过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检测抗药性。1990年Joseph等的研究表明,野燕麦对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禾草灵的抗药性生物型和敏感性生物型叶片内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表现不同[16]。

1.3.3光合速率测定法由于抗光合作用抑制剂生物型杂草在光合作用抑制剂处理后其光合速率变化不大,而敏感生物型则受到严重抑制,因此,通过测定光合速率的变化研究光合作用抑制剂对植物或叶片的影响,可以检测鉴定杂草抗药性。主要方法有红外线CO

2

测定法、氧电极测定法、pH比色法、气流测定法、改进的干重测定法和半叶法等[8]。1992年Preston等用百草枯处理敏感型大麦草,其体内光合作用氧气释放被抑制了66%,而处理抗性大麦草生物型后,除草剂对光合作用氧气释放的抑制作用不明显[17]。

1.3.4呼吸速率测定法测定方法可参照光合速率测定法[8]。

1.3.5吸收和输导测定法任何一种除草剂要发挥其除草活性,必须条件是这种除草剂能被杂草吸收并将足以发挥作用的剂量运输到作用部位。因此,除草剂在敏感杂草和抗性杂草体内的吸收和输导差异可用于检测杂草抗药性。Baerson等[18]和Lorraine-Colwill等[19]通过比较抗草甘膦的瑞士黑麦草和敏感的瑞士黑麦草生物型对草甘膦的吸收和输导,发现草甘膦在二者体内的输导差异明显,敏感型体内的草甘膦汇聚在植物的根,而抗性生物型体内的草甘膦则汇聚在叶尖,他们认为草甘膦在植物体内随蒸腾流快速向上移动后被泵入木质部,不能泵到韧皮部汇聚到生长点,即输导方向的改变是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1.3.6酶活与代谢检测法对于一些靶标已明确的除草剂,可通过测定靶标酶或与靶标酶催化的反应存在密切关联的酶的活性差异或某些代谢物质量的差异判断杂草抗药性。例如,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在生产上应用广泛,作用位点均是细胞内的重要生化反应关键酶,通过作用于这些酶从而抑制细胞分裂,使组织失绿、黄化,植株逐渐死亡。因此,通过比较感抗生物型的ALS和ACCase相对活性的高低,便可以鉴定出抗药性生物型[20-21]。2004年de Prado等发现抗性绿色狗尾草体内的ACCaseⅠ对禾草灵的敏感程度比在敏感狗尾草中降低了30.8倍[22]。

此外,在若干杂草中,促进除草剂代谢解毒也是导致产生抗性的原因,此种代谢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葡糖基转移酶(GT)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而产生[23]。2010年韩瑞娟等在日本看麦娘对高效氟吡甲禾灵代谢抗性的初步研究中,发现了抗性生物型体内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活性高于敏感日本看麦娘[24]。

1.4分子水平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方法、DNA分析法、RNA分析法等,在杂草抗药性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和成功的应用。

1.4.1酶联免疫法酶联免疫法[25](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把抗原或抗体在不损坏其免疫活性的条件下预先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测定时,将受检样品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一定程序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形成抗原或抗体复合物。反应终止时,固相载体上酶标抗原或抗体被结合,其量与标本中待检抗体或抗原的量成一定比例。经洗涤去除反应液中其他物质,加入酶反应底物后,底物被固相载体上的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最后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有色产物量即可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含量。2002年Reade等建立了田间酶联免疫测定看麦娘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丰度检测看麦娘对绿麦隆、异丙隆和精口恶唑禾草灵抗药性的技术[26]。1.4.2DNA(或RNA)分析法对于已经获知编码基因的除草剂靶标酶,可使用DNA(或RNA)分析方法判断杂草的抗药性。该法通常先提取基因组总DNA(或RNA),再进行PCR扩增,然后对克隆的PCR产物进行测序,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便可检测杂草的抗药性。2008年Corbett等利用PCR-RFLP 方法成功鉴定了抗性苋属杂草体内乙酰羟基酸合成酶(AHAS)的4处突变位点[27]。2009年卢宗志等采用PCR技术,分别对抗药性和敏感性雨久花生物

3

董立尧等:农田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型的ALS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基因克隆,并对获得的DNA序列片断进行测序比对,与敏感性雨久花生物型ALS相比,抗药性雨久花生物型的ALS基因共有3处发生突变[28]。

2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的分析与讨论

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多种多样,除了上面介绍的方法外,还有传统的田间观察法、小球藻法、愈伤组织和悬浮培养法、原生质体培养法等,但由于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不足,已很少使用。

从杂草抗药性检测快速、准确的要求考虑,可以选择分子水平测定方法。酶联免疫方法通过制备杂草产生抗药性过程中某些关键酶变化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灵敏、专一、微样、简单快速检测杂草的抗药性,该技术比其他检测方法表现出更多的优越性,灵敏度高、干扰小、安全性高、污染少,而且操作简便快捷。但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不能同时分析多种成分,对试剂选择性高,对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反应,对仪器要求严格,耗资大。DNA分析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信息量大、准确度高等优点,但相对其他传统技术所需成本要高。因此,对于一些靶标已明确的除草剂,酶活与代谢检测方法能准确地检测出抗药性杂草生物型,同时还能进一步研究杂草抗药性机理的产生原因。

从杂草抗药性检测快速、经济的要求考虑,可以选择培养皿种子生测法,该法是幼苗生测法的改进,所需的植物培养时间较短,相对快速、廉价,尤其是对大量杂草种群的常规抗药性检测非常重要。但培养皿种子生测法要求供试的种子一定要有较高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对田间正在生长的杂草,采用花粉粒萌发法可实现快速抗药性检测。

从杂草抗药性检测客观、经济的要求考虑,可采用整株植物测定法,该法操作简便,所需试验条件易于满足,田间和温室试验方法均易掌握,可用大批植株同时进行。但重复性较差,植物培养所需时间长。

从除草剂使用方式和作用机理的不同考虑,检测土壤处理的除草剂,可以采用幼苗检测法或培养皿种子检测法。检测茎叶处理的除草剂,可以采用整株植物测定法、分蘖检测法。检测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可以采用吸收和输导测定法。检测光合作用抑制剂类除草剂,可以采用叶片叶绿素荧光测定法、离体叶绿体测定法、叶圆片浸渍技术测定法或光合速率测定法。检测呼吸作用抑制剂类除草剂,可以采用呼吸速率测定法。

参考文献:

[1]Ellis S M.Genetic variation in herbicide resistance in scentlese may-weed[J].Weed Res,1975,15(3):307-315.

[2]Heap I.International survey of herbicide resistant weeds[R/OL].[2011-02-23].http://www.weedscience.org/In.asp.

[3]王庆亚,董立尧,娄远来,等.农田杂草抗药性及其检测鉴定方法[J].杂草科学,2002(2):1-5.

[4]杨彩宏,董立尧,李俊,等.油菜田日本看麦娘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抗药性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2):2759-2765.

[5]付仲文,张朝贤,钱益新,等.几种抗药性杂草的检测方法[J].植物保护,1999,25(4):40-42.

[6]Retrum J,Forcella F.Giant foxtail(Seteria faberi)seedling assay for resistance to sethoxydim[J].Weed Technology,2002,16:464-466.

[7]丁君.苯磺隆诱导烟草愈伤组织抗药性产生机理的初步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8]李润枝,张娟,陈桂娴,等.农田杂草抗药性检测鉴定方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289-292.

[9]King D,Caseley J C,Brain P,et al.rapid detection of propanil and fenoxaprop resistance in Echinochloa conola[J].Weed Research,2000,48:695-700.

[10]Richter J,Powles S B.Pollen expression of herbicide target site re-sistance genes in annual ryegrass(Lolium rigidum)[J].Plant Phys-iology,1993,102:1037-1041.

[11]Letouz A,Gasquez J.Un test pollen pour determiner la résistance du vulpin aux herbicides[C]//ANPP Dix-Sept ième Conference Du Columa-Journees Internationales Sur la Lutte Contre les Mauvaises Herbes.Montpellier,France,1998:149-156.

[12]彭学岗,段敏,郇志博.杂草抗药性生物测定方法概述[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8,29(6):41-45.

[13]Burke I C,Holland J B,Burton J D,et al.Johnsongrass(Sorghum halepense)pollen expresses ACCase target-site resistance[J].

Weed Technology,2007,21:384-388.

[14]Hensley J R.A method for identification of triazine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biotypes of several weeds[J].Weed Science,1981,29:

70-73.

[15]Lehoczki E,Laskay G,Gaál I,et al.Mode of action of paraquat in leaves of paraquat-resistant Conyza canadensis(L.)Cronq[J].

Plant,Cell&Environment,1992,15(5):531-539.

[16]Joseph O O,Hobbs S L A,Jana S.Diclofop resistance in wild oat (Avena fatua)[J].Weed Science,1990,38:475-479.

[17]Preston C,Holtum J A M,Powles S B.On the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to paraquat in Hordeum glaucum and H.leporinum:Delayed inhibition of photosynthetic O2evolution after paraquat application [J].Plant Physiology,1992,100(2):630-636.

(下转第9页)

4

—杂草科学2011年第29卷第2期

[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347-351.

[2]车晋滇,刘全儒,胡彬.外来入侵杂草刺萼龙葵[J].杂草科学,2006(3):58-60.

[3]刘全儒,车晋滇,贯潞生,等.北京及河北植物新记录(III)[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5):510-512.

[4]高芳,徐驰,周云龙.外来植物刺萼龙葵潜在危险性评估及其防治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4):420-424.

[5]张延菊,曲波,刘更林,等.外来入侵有害植物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al)幼苗的形态学特征初步研究[J].种子,2010,29(3):51-59.

[6]曲波,张延菊.刺萼龙葵与龙葵种子的形态比较[J].种子,2009,28(9):71-73.

[7]魏守辉,徐涛,陈雪铮.刺萼龙葵种子特征及其休眠特性[C].第九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35.

[8]Silva E A A,Toorop P E,Aelst A C,et al.Abscisic acid controls em-bryo growth potential and endosperm cap weakening during coffee (Coffea arabica cv.Rubi)seed germination[J].Planta,2004,220:251-261.

[9]Pinto L V A,Silva E A A,Davide A C,et al.Mechanism and control of Solanum lycocarpum seed germination[J].Annals of Botany,2007,100:1175-1187.

[10]Sanchez R A,Sunell L,Labavitch J M,et al.Changes in the endo-sperm cell walls of two Datura species before radicle protrusion[J].

Plant Physiology,1990,93:89-97.

[11]Toorop P E,Aelst A C,Hilhorst H W M.The second step of the bi-phasic endosperm cap weakening that mediates tomato(Lycopersicon esculentum)seed germination is under control of ABA[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0,51:1371-1379.

[12]Wei S H,Zhang C X,Chen X Z,et al.Rapid and effective methods for breaking seed dormancy in buffalobur(Solanum rostratum)[J].

Weed Science,2010,58:141-146.

[13]Burnside O C,Wilson R G,Weisberg S,et al.Seed longevity of41 weed species buried17year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Nebraska[J].

Weed Science,1996,44:74-86.

[14]Cooley A E,Smith D T.Germination and emergence of buffalobur,morning-glory and cocklebur[J].Texas Agriculture Experiment Station Briefs,1973,PR-3200:5.

[15]Zhou J,Deckard E L,Messersmith C G.Factors affecting eastern black nightshade(Solanum ptycanthum)seed germination[J].

Weed Science,2005b,53:651-656.

[16]尹黎燕,王彩云,叶要妹,等.观赏树木种子休眠研究方法综述[J].种子,2002,21(1):45-47.

[17]林玉,谭敦炎.一种潜在的外来入侵植物:黄花刺茄[J].植物分类学报,2007,45(5):675-685.

[18]田秀民,闫彩霞,汪季.温度和NaCl浓度对两种无芒雀麦种子萌发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27(4):31-35.

[19]Wei S H,Zhang C X,Li X J,et al.Factors affecting buffalobur(So-lanum rostratum)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emergence[J].

Weed Science,2009,57:521-525.

[20]程伟霞,陈双臣,李文亮.不同处理对反枝苋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9(11):94-104.

[21]Baskin C C,Baskin J M.Seeds:ecology,biogeography and evolution of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M].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1998,666.

[22]Mennan,H,Ngouajio M.Seasonal cycles in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emergence of summer and winter populations of catchweed bed-straw(Galium aparine)and wild mustard(Brassica kaber)[J].

Weed Science,2006,54:114-120.

[23]肖月娥,周翔宇,张宪权.荚蓬属(Viburnum)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研究进展[J].种子,2006,26(6):56-59.

[24]尹华军,刘庆.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4,21(2):156-163.

[25]Rejmánek M,Richardson D M.What attributes make some plant species more invasive?[J].Ecology,1996,77(6):1655-1661.[26]Vitousek P M,D’Antonio C M,Loope L L,et al.Introduced spe-cies: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human-caused global change[J].

New Zealand Journal of Ecology,1997,21: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1-16.

(上接第4页)

[18]Baerson S R,Rodriguez D J,Biest N A,et al.Investigating the mechanism of glyphosate resistance in rigid ryegrass(Lolium ri-digum)[J].Weed Science,2002,50(6):721-730.

[19]Lorraine-Colwill D F,Powles S B,Hawkes T R,et al.Investiga-tions into the mechanism of glyphosate resistance in Lolium rigidum [J].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03,74(1):62-72.[20]Singh B K,Stidham M A,Shaner D L.Assay of acetohydroxyacid synthase[J].Analytical Biochemistry,1988,171:173-179.[21]Matthews J M,Holtum J A M,Liljegren D R,et al.Cross-resistance to herbicides in annual ryegrass(Lolium rigidum):I.Properties of the herbicide target enzymes acetyl-coenzyme A carboxylase and acetolactate synthase[J].Plant Physiology,1990,94:1180-1186.[22]de Prado R,Osuna M D,Fischer A J.Resistance to ACCase inhibi-tor herbicides in a green foxtail(Setaria viridis)biotype in Europe [J].Weed Science,2004,52(4):506-512.[23]Ball D A,Frost S M,Bennett L H.ACCase-inhibitor herbicide re-sistant in downy brome(Bromus tectorum)in Oregon[J].Weed Sci,2007,55:91-94.

[24]韩瑞娟,董立尧,李俊,等.日本看麦娘对高效氟吡甲禾灵代谢抗性的初步研究[J].杂草科学,2010(1):3-7.

[25]黄媛媛.纪明山.抗磺酰脲类除草剂杂草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杂草科学,2008(2):5-9.

[26]Reade J P H,Cobb A H.New,quick tests for herbicide resistance in black-grass(Alopecurus myosuroides Huds)based on increased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activity and abundance[J].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02,58(1):26-32.

[27]Corbett C A L,Tardif F J.Detection of resistance to acetohydroxyac-id synthase inhibitors in Amaranthus sp.using DNA polymorphisms [J].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08,92:48-55.[28]卢宗志,傅俊范,张朝贤.雨久花对磺酰脲类除草剂抗药性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9.

9

张少逸等:刺萼龙葵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研究进展

杂草的抗药性研究进展与形成机理

杂草的抗药性研究进展与形成机理 摘要:近10年来,全球杂草抗药性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由于过度依赖和长期使用相对有限的化学除草剂,导致了抗药性杂草的发生和发展,且杂草抗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抗药性杂草的形成既有其本身生物学方面的原因,也与外界因素,诸如除草剂种类、使用方式、种植制度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等有密切关系。抗药性杂草种群产生并迅猛发展对除草剂的使用和新化合物的研发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建立一套抗药性杂草的检测技术极为必要。 关键词:杂草抗药性机理 众所周知,杂草是严重威胁作物生产的一大类生物灾害。为了克服杂草对作物的危害,在过去的50多年里,农田化学除草已成为全球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过度依赖和长期使用相对有限的化学除草剂,导致了抗药性杂草的发生和发展,且杂草抗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近10年来,全球杂草抗药性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测定、生理生化,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杂草抗药性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1杂草抗药性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在加拿大和美国分别发现抗2,4-D的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和铺散鸭趾草(Commelina

diffusa)以来,全球已有188种(112种双子叶,76种单子叶)杂草的324个生物型在各类农田系统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全球抗药性杂草的发展在这些抗药性杂草中,抗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类除草剂杂草的发生速度十分惊人。磺酰脲类除草剂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商业化的高活性除草剂,1982年澳大利亚就发现了抗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瑞士黑麦草(Lolium rigidum),其后抗ALS抑制剂除草剂杂草生物型数量迅速超过抗三氮苯类除草剂的杂草生物型。抗三氮苯类除草剂的杂草生物型发生较早,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在25个国家已有67种抗三氮苯类除草剂的杂草生物型。自第一例抗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禾草灵(Diclofop)的瑞士黑麦草在澳大利亚出现后,智利、南非、西班牙、英国和美国也出现了多种抗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杂草,至今在26个国家已有35种抗此类除草剂的杂草生物型。1996年在澳大利亚出现的抗草甘膦瑞士黑麦草打破了杂草不会对有机磷类除草剂产生抗药性的神话,而且在马来西亚、美国、法国、南非、智利、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和西班牙等国相继发现牛筋草(Eleusineindica)、小蓬草(加拿大蓬)(Conyza canadensis)、瑞士黑麦草(Lolium rigidum)、多花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野塘蒿(Conyza bonariensis)、长叶车前(Plantago lanceolata)、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三裂叶豚草(Ambrosia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 究进展 班级:09药剂4班 组长:11-何燕珊:分配工作、选题、摘要、关键词和整理全篇文章 找资料:09-何炳俊: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理 10-何根铭:耐药性产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12-洪春庆:抗生素的抑菌机理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全世界上是应用最广、发展最快、品种最多的一类药物。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其耐药性亦不断增长,并已迅速发展至十分严重的程度。耐药性的大量出现与广泛传播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甚至造成治疗失败,目前已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通过对抗生素的抑菌机理、细菌的耐药机制、耐药性产生因素以及预防等方面内容作简要综述,以示预防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抗生素、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是能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一类化学物质,绝大多数由微生物合成,临床上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导致感染性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产生了耐药性,并开始对人类展开致命的反击,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中国工程院院士许文思也感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细菌耐药性是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它对人类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威胁绝不亚于艾滋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可见,预防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是十分重要的。 一、抗生素的抑菌机理 依据抑菌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将抗生素分为三类:一类抗生素通过阻止糖肽交联来阻止细菌细胞壁合成,使细菌失去保护,并因渗透压或自溶酶作用最终导致死亡(如青霉素) ;第二类主要是通过与细菌细胞膜内磷脂结合(如粘菌素) ,或者合成异常蛋白质而导致病菌细胞膜透性增加(如氨基糖苷) ;第三类则是通过阻止细菌DNA (如喹诺酮类)、RNA (如利福平类)、蛋白质(如林可霉素类)的合成而抑菌或杀菌。[1]因此,根据主要作用靶位的不同,抗生素的抑菌机理可分为以下几种。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细胞壁缺损细菌在低渗条件下常因细胞吸水过多破裂而死亡,而对人和动物无毒害作用,因人和动物不具有细胞壁,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杆菌肽等。 2)破坏细胞模的通透性。主要通过下面 3 种途径:①多肽类抗生素,如多粘菌素E,能降低细菌细胞膜表面张力,因而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甚至破坏膜的结构,结果使氨基酸、单糖、核苷酸、无机盐离子等外漏,影响细胞正常代谢,致使细菌死亡。②多烯类抗生素,如制霉菌素与固醇具有亲和力,因此能与微生物的膜(含固醇物质)结合后形成膜- 多烯化合物,引起细胞膜的通透性能改变,导致胞内代谢物的泄漏。这类抗生素对真菌细胞膜起作用,而对细菌不起作用,因细菌细胞膜不含固醇类物质。③离子载体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是脂溶性的,能结合并运载特定阳离子通过双脂层膜。如缬氨霉素、短杆菌肽A 等能增加线粒体膜对H+、K+或 Na+的通透性,为维持线粒体内正常的K+浓度就必须使泵入K+的速度与流出速度平衡,这样使得线粒体消耗能量用于泵入K+,而不是用来形成ATP,因此抑制了氧化磷酸化作用,从而起杀菌作用。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能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很多,其作用机理也较复杂,主要有下面 4 个方面:①抑制氨酰-tRNA 的形成。如吲哚霉素的抑菌作用是在氨基酸活化反应中和色氨酸竞争与色氨酸激活酶结合,从而抑制氨酰-tRNA的形成。②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能抑制 70S 合成起始复合体的形成以及引起 N-甲酰-甲硫氨酰-tRNA从70S合成起始复合体上的解离,因此阻碍蛋白质合成的起始。③抑制肽链的延长。如四环素族抗生素

细菌耐药机制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_丁元廷

·实验技术及其应用·细菌耐药机制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丁元廷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全球性的细菌抗生素耐药是近年来感染性疾病治疗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细菌可对某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也可 同时对多种化学结构各异的抗菌药物耐药。随着各种新型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细菌的耐药也越来越广。本文对细菌耐 药机制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耐药机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507(2013)06-1109-03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echanism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at home and aboad DING Yuan-ti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of Guiyang, Guiyang550001,China Abstract:A big problem we meet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s the glob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baceria.Bacte- ria can develop resistance to not only a certain kind of antimicrobial agent,but also a variety of different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antimicrobial drugs.With a variety of new antibiotics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more and more extensive drug-resistant bacteria appear.The aim of this paper was to give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progress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and also to explore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Bacterial resistance;Mechanisms of resistance;Progress 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尤其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在抗生素及环境压力下,细菌群体中的敏感株被灭杀,耐药株被选择或诱导出来并繁殖生长而成为优势菌群,通过多种形式获得了对抗生素耐药性。细菌耐药性不仅可通过基因水平在相同或不同种属细菌中传播,而且结构完整的耐药菌株还可以在医院之间乃至全球播散,所致感染治疗棘手,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1]。而临床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不适当治疗和滥用更加速和扩大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据报道,一种新抗生素从研制到临床应用一般需要5~10年,而产生细菌耐药仅需要2年[2]。因此,在临床上减缓耐药性产生与追求抗菌疗效同等重要。了解细菌耐药发生机制的研究状况对于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菌株耐药和有效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有关细菌耐药机制主要从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及细菌多重耐药性角度对近年来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细菌耐药性概况 细菌在接触过抗菌药物后,就会千方百计地制造出能灭活抗菌药物的物质,例如各种灭活酶,或通过改变自身代谢规律来使抗菌药物失效,这样就形成了细菌的耐药性。早期细菌的耐药性主要表现在某种细菌对某类药物的耐药,20世纪30年代末磺胺药上市,40年代临床广泛使用磺胺药后,1950年日 作者简介:丁元廷(1975-),男,硕士,副主任检验技师,研究方向:分子生物学本报道80%~90%的志贺痢疾杆菌对磺胺药耐药了;1940年青霉素问世,1951年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灭活青霉素;60~70年代,细菌耐药性主要表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一般肠道阴性杆菌由于能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类和一代头孢菌素抗菌作用下降;80~90年代,阴性杆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染色体介导的I类酶,三代头孢菌素在内的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阳性球菌中出现了非常难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近年来由于出现了万古霉素中介金葡菌,关注对耐万古霉素MRSA的监测。近年来还开始注意红霉素耐药β-溶血性化脓性链球菌的发展,特别是耐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霉素B的β-溶血性化脓性链球菌的耐药性发展。 2细菌耐药机制 2.1基因水平(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方式)遗传学机制 细菌可通过自身基因的突变产生耐药性,也可以通过染色体垂直传播和通过质粒或转座子水平传播而获得外源耐药性基因,还可通过整合子捕获外源基因并使之转变为功能性基因来传播耐药性基因。包括细菌先天固有耐药和染色体突变或获得新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 2.1.1固有耐药天然或基因突变产生的是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亦称突变耐药。通过染色体遗传基因DNA发生突变,细菌经突变后的变异株对抗生素耐药。一般突变率很低,由突变产生的耐药菌生长和分裂缓慢,故由突变造成的耐药菌在自然界中不占主要地位,但染色体介导的

常见杂草

目录 (1) 农田杂草 (2) 一、蓼科(Polygonaceae) (2) 二、藜科(Chenopodiaceae) (3) 三、苋科(Amaranthaceae) (8) 四、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 (14) 五、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15) 六、十字花科(Cruciferae) (18) 七、豆科(Leguminosae) (27) 八、大戟科(Euphorbiaceae) (29) 九、锦葵科(Malvaceae) (31) 十、旋花科(Convolvulaceae) (32) 十一、紫草科(Boraginaceae) (37) 十二、唇形科(Labiatae) (39) 十三、茄科(Solanaceae) (40) 十四、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42) 十五、茜草科(Rubiaceae) (46) 十六、菊科(Compositae) (47) 十七、蒺藜科(Zygophyllaceae) (56) 十八、禾本科(Gramineae) (57) 十九、莎草科(Cyperaceae) (70) 二十、蓣科(Marsileaceae) (76) 二十一、鸭拓草科(Commelinaceae) (77) 二十二、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78) 二十三、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79) 二十四、泽泻科(Alismataceae) (80) 二十五、木贼科(Equise taceae) (82)

农田杂草一、蓼科(Polygonaceae) 篇蓄(Polygonum avicular)地蓼、猪牙菜 英文名:Herb of Chinese Incarvillea

杂草学作业题答案知识讲解

杂草学作业题(一) 一、名词解释 (1) 农田杂草:是生长在农田、危害作物的、非人工有意识栽培的野生草本 植物。 (2) 杂草: 杂草是能够在人类试图维持某种植被状态的生境中不断自然延 续其种族,并影响到这种人工植被状态维持的一类植物。 (3) 晚春杂草:土壤0-5厘米耕层温度≥10℃时开始发生,对早春作物危害 相对较轻。 (4) 一年生杂草:在一个生长季节完成从出苗、生长及开花结实的生活史。 (5) 阔叶杂草:包括全部双子叶杂草和部分单子叶杂草。茎圆心或四棱形, 叶片宽阔,具网状叶脉,叶有柄。胚具有2子叶的这类杂草。 (6) 休眠:是有活力的子实及地下营养繁殖器官暂时处于停止萌动和生长状 态。 (7) 诱导休眠:外界环境因素诱导产生的休眠。。 (8) 杂草的生物学特性:是指杂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致的环境条件长 期适应,所形成的具有不断延续能力的表现。 (9) 杂草群落:在一定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构成一定杂草种群的有机组 合。 (10) 恶性杂草:分布发生范围广泛、群体数量巨大、相对防除较困难、对 作物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杂草。 (11) 异株克生:是指植物植株或其残体向环境中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影响 周围其它植株生理生化代谢及生长过程的现象。 (12) 植物间的竞争:在生存资源(光、CO2、水、营分)有限的情形下,为争夺较 多资源的生存斗争的现象。 二、简答题 1、根据形态可以将杂草分为哪几类? 答:大致分为三类:禾草类、莎草类、阔叶草类。 2、如何利用休眠特性防除杂草? 答:通过人为解除休眠使杂草集中萌发一次灭除或者促进休眠的方法使作物出苗期与杂草萌发期错开减少杂草与作物的竟争。 3、影响杂草发生深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种子大小: 种子大,发生深度大。幼苗类型:子叶出土幼苗发生深度小。土壤墒情:土壤含水量越高杂草发生深度越浅。土壤紧实度:土壤越紧实,杂草发生越浅。 4、从杂草结实角度说明杂草为什么难防除? 答:在长期的选择进化下,绝大多数杂草结实都比作物多而连续。杂草的种子一般都较小,一株杂草的种子量往往是农作物种子的几倍、百倍甚至成千上万倍,禾谷类作物天的杂草藜单株结籽量可高达200000粒,牛筋草的单株结籽量可高达135000粒。并且一年生杂草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一般都是同时进行的,其结实可从其伴生植物生育中期开始一直持续到生长季节末期,并且在作物受收获前其种子母体脱落下来,进入土壤,或随风、水传播到其他田块,是的杂草不会因为作物收获而被清除田外。 5、根据群落构成如何将杂草群落分类? 答:杂草群落: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重复出现的杂草种群组合。中国农田杂草分为5个杂草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1-08T13:58:09.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2期供稿作者:黄碧娇 [导读]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菌体类有许多抗生素结合的靶位,细菌可以通过靶位的改变使抗生素不易结合是耐药发生的重要机制 黄碧娇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吉安 343000) 【中图分类号】R9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2-0085-02 【摘要】了解细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及大环内酯类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耐药出现,为新的抗菌药物的开发及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 细菌耐药,为人类战胜病原菌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细菌耐药机制非常复杂,通常认为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机制 主要有四种:①产生灭活酶和钝化酶,细菌能产生破坏抗生素或使之失去抗菌作用的酶,使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即被破坏或失效;②抗菌药物渗透障碍,细菌外层的细胞膜和细胞壁结构对阻碍抗生素进入菌体有着重要的作用,膜上有亲水性的药物通过蛋白,称外膜蛋白,主要有两种分子较大的为ompf和分子较小ompc,最近又发现了第三种蛋白phoe,外膜蛋白的缺失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在某些药物的外膜上含有特殊药物泵出系统,使菌体药物的浓度不足以发挥抗菌作用而导致耐药;③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菌体类有许多抗生素结合的靶位,细菌可以通过靶位的改变使抗生素不易结合是耐药发生的重要机制;④代谢途径的改变绝大多数细菌不能利用已有叶酸及其衍生物必须自行合成四氢叶酸,肠球菌属等某些营养缺陷细菌能用外源性胸苷或胸腺嘧啶,表现对磺胺和甲氧嘧啶等药物的耐药。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认识细菌的耐药机制过去主要集中在基因突变的研究中,认为基因突变的积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但近来研究发现,没有接触过抗生素的病原菌,对抗生素也有抗药性,耐药性具有转移的特点,螯分子被认为是抗性基因在水平传播的重要因子,由两部分组成,5’与3’端保守区域(简称cs)以及中间的基因簇,选择性的整合到螯分子上面获得耐药性,通过螯合子的螯合作用,抗性基因之间能够互相转换,再借助于转化,转导与结合作用,使得耐药性在畜禽与畜禽,畜禽与人类,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病原菌广泛传播,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2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药性的耐药机制。 2.1产生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环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活性部位,一旦被β—内酰胺酶水解就将失去其抗菌活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约80%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实现,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已经报道通过的就有200余种。具有不同特性的β—内酰胺酶的细胞对不同的β—内酰胺酶抗菌药物的耐受性不同。G+菌、G-菌、分枝杆菌和诺卡菌种都发现有各种不同特性的β—内酰胺酶。 针对这一耐药机制,临床上目前应用的药物有2类:①具有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化学结构的药物,包括苯唑西林、双氯西林、甲氧西林、异口恶唑青霉素等半合成青霉素以及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等。②β—内酰胺酶抑制剂,包括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等,它们与β—内酰胺类药物联用,对产酶菌有很强的增效作用。其复合制剂有:由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组成的奥格门汀,由羧苄西林与克拉维酸组成的替门汀,由氨苄西林与舒巴坦组成的优立新及由哌拉西林与他唑巴坦组成的他唑辛等。 2.2药物作用的靶蛋白改变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位为青霉结合蛋白(PBP),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除了由于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破坏进入胞内的抗菌药物外,还由于PBP发生了改变使之与这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等)的亲和力降低,或是出现了新的PBP所致,这种耐药机制在金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皮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耐药菌种均已证实。 2.3细胞外膜渗透性降低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菌与环境离开。细胞外膜上的某些特殊蛋白即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跨越细胞膜的水溶物质扩散通道。一些半合成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很容易透过肠细菌的孔蛋白通道;但一些具有高渗透性外膜的对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可以通过降低外膜的渗透性产生耐药性,如原来允许某种抗菌药物通过的孔蛋白通道由于细菌发生突变而使该孔蛋白通道关闭或消失,则细菌就会对该抗菌药物产生很高的耐药性。亚胺培南是一种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主要是通过一个特殊的孔蛋白通道OprD的扩散而实现的,这就意味着一旦这一简单的孔蛋白通道消失,则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就会产生耐药性。事实上,最近已经分离到许多具有这种耐药机制的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 3 细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3.1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DNA拓扑异构酶而抑制DNA的合成,从而发挥抑菌和杀菌作用,细菌DNA拓扑异构酶有Ⅰ、Ⅱ、Ⅲ、Ⅳ分2大类:第一类有拓扑异构酶Ⅰ、Ⅲ主要参与DNA的松解;第二类包括拓扑异构酶Ⅱ、Ⅳ,其中拓扑异构酶Ⅱ又称DNA促旋酶,参与DNA超螺旋的形成,拓扑异构酶Ⅳ则参与细菌子代染色质分配到子代细菌中,但拓扑异构酶Ⅰ和Ⅲ对喹诺酮类药物不敏感,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靶位是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革兰阴性菌中DNA促旋酶是喹诺酮类的第一靶位,而革兰阳性菌中拓扑异构酶Ⅳ是第一靶位。 DNA促旋酶是通过暂时切断DNA双链,促进DNA复制转导过程中形成的超螺旋松解,或使松弛DNA链形成超螺旋空间构型,喹诺酮类药物通过嵌入断裂DNA链中间,形成DNA—拓扑异构酶—喹诺酮类3者复合物,阻止DNA拓扑异异构变化,妨碍细菌的DNA复制转录,已达到杀菌的目的。 3.2作用靶位的改变,编码组成DNA促旋酶的A亚单位和B亚单位及组成拓扑异构酶Ⅳ和ParC和ParE亚单位中任一亚基的基因发生突变均可引起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在所有的突变型中,以gxyA的突变为主,主要为Thr—83→Ile,Ala和ASp—87→Asn,Gly、Thr两者均占75%以上,而其他的突变型罕见,GyrA双点突变仅发生在喹诺酮类高度耐药的菌株中,这是因为gyxA上的83和87位的氨基酸在提供喹诺酮类结合位点时具有重要的作用,而gyrB的突变株则较gyrA上突变少见,主要为Glu—470→Asp,Ala—477→val和ser—468→phe,Parc 的突变主要为Ser—87→Leu,Trp位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存在parc改变的发生是在gyxA突变之后才发生的,在同时具有gyxA和parc突变的菌株中,以gxyA上的Thx—83→Ile和parc上的ser—87→leu类型为最多见,ParE的突变型为ASp—419→Asn、Ala—425→val但现在parE出现突变极为罕见3/150 3.3 膜通透性改变,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一样,依靠革兰阴性菌的外膜蛋白(oMp)和脂多糖的扩散作用而进入细菌体内,

部分农田杂草通用名与俗名对照

部分农田杂草通用名与俗名对照 桑科:律草——拉拉秧、锯锯藤、葛麻藤。 蓼科:蓄——鸟蓼、地蓼、竹、猪牙菜。 柳叶刺蓼——本氏蓼、刺蓼、蚂蚱子腿。 卷茎蓼——荞麦蔓。 酸模叶蓼——大马蓼、旱苗蓼、斑蓼、柳叶蓼。 马齿苋科:马齿苋——马齿菜、马蛇子菜、马尿菜、卡命菜、五行菜。 旋花科:打碗花——常春藤、叶天剑、小旋花、喇叭花、兔耳草、扶子苗、狗儿秧。田旋花——中国旋花、箭叶旋花、小喇叭花。 菟丝子——金丝藤、金线草、黄丝、无根草、无娘子。 茄科:曼陀罗——醉心花、闹阳花、狗核桃、野大麻子。 龙葵——苦葵、野海椒、野葡萄、黑星星。 玄参科:陌上菜——母草。 车前科:车前——车前子、车轱辘菜。 茜草科:猪殃殃——拉拉藤、麦蜘蛛、蛇壳草、粘粘草。 菊科:刺儿菜——小蓟、刺蓟、小恶鸡婆。 苣荬菜——苦荬菜、曲荬菜、甜苣菜。 苍耳——苍子、老苍子、野落苏、虱麻头。 狼把草——鬼针、鬼刺、鬼叉。 小白酒草——小飞蓬、加拿大蓬、狼尾巴蒿。 石竹科:牛繁缕——鹅儿肠、鸡卵菜。 米瓦罐——麦瓶草、梅花瓶、面条菜。 繁缕——鹅肠草、鹅简草、河清涿头。 王不留行——麦蓝菜、王不留、麦蓝子。 十字花科:荠——荠菜、荠荠菜、菱角菜。 播娘蒿——米米蒿、米蒿、麦蒿、野芥菜。 独行菜——腺茎独行菜、辣椒菜、麻麻菜、尿溜溜。 藜科:藜——灰菜、灰灰菜、灰条菜、落藜。 地肤——扫帚菜。

猪毛菜——山叉明科、扎蓬科、沙蓬。 唇形科:香薷——野苏子、野荆、臭香麻、水芳花。 夏至草——白花夏枯草、白花益母草、夏枯草、风轮草、灯笼棵。蒺藜科:蒺藜——刺蒺藜、蒺藜狗子、小老虎子。 大戟科:地锦——红丝草、奶疳草、雀儿卧蛋、血见愁、铺地红。 泽漆——猫儿眼、五朵云、五风草。 锦葵科:苘麻——青麻、白麻、野麻。 野西瓜苗——香铃草、芙蓉花、鬼灯笼、打瓜花、和尚头。 眼子菜科:眼子菜——鸭子草、水案板、牙齿草、竹叶草、水上漂。 泽泻科:泽泻——水白菜、水菠菜、匙子菜。 长瓣慈姑——野慈姑、张口草、驴耳朵、鹰爪子。 禾本科:看麦娘——麦娘娘、麦陀陀、棒槌草。 野燕麦——野燕麦、乌麦、铃铛麦。 马唐——抓地草、鸡窝草、鸡爪草、面条筋。 牛筋草——蟋蟀草、官司草、油葫芦草。 白茅——茅草、茅根、甜根草。 早熟禾——稍草、小鸡草、冷草、绒球草。 狗尾草——莠、绿毛莠、香茅子、毛至狗。 莎草科:牛毛毡——牛毛草、猫毛草。 香附子——莎草、三棱子、回头青、雷公头、草头香。 鸭跖草科:鸭跖草——竹叶草、翠蝴蝶、蓝花草。 雨久花科:鸭舌草——鸭舌子、水玉草、兰花草。 木贼科:问荆——笔头草、节骨草。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教郁,高维凡,胡彩光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沈阳市,110000) 摘要:大肠杆菌是典型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引起的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治疗过程中 容易产生耐药性,且耐药谱广,耐药机制复杂,给养鸡业预防和治疗该病带来很大困难。大肠杆茵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大肠杆菌耐药的现状以及产生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便正确理解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特点及其规律,从而为防治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肠杆菌;耐药性;作用机制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echanism of Drg-resistance of Escherichia coli Abstract: E.coli is gram-negative bacteria, colibacillosis is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 Escherichia coli strains showed high levels of resistance, resistance spectrum to expand, and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The drug resistant gene is complex and diverse. S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bring a lot of difficulties. Antibiotic resistance is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hot spot. The advances on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 coli resistance are summarized.Thus the trend of the drug-resistance on the E coli resistance can be understood better and the basis for preventing the production of the resistant stains and using drugs reasonablely can be furtherly provided. Keywords: Eescherichia coli; resistance; resistance mechanism 致病性大肠杆菌为医学和兽医学临床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从发病情况看,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在细菌病引发的疾病中居世界首位。兽医临床上大肠杆菌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它一年四季均可致病,一直是困扰养殖业发展的常见病、多发病,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大肠杆菌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应用疫苗及抗生素。国内外已研制出多种疫苗对大肠杆菌病进行预防,但因大肠杆菌具有多种血清型,仅国内报导就有80余种,应用疫苗对大肠杆菌病进行防治尚不能满足对该病的防治要求。抗生素在大肠杆菌病预防及治疗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持续及不当使用,大肠杆菌耐药谱不断扩大和耐药水平不断提高,大肠杆菌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已十分严重。虽然新型抗生素不断问世,但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低于耐药菌的产生速度。因此了解大肠杆菌耐药状况,掌握大肠杆菌耐药趋势,研究大肠杆菌耐药机理,对控制耐药菌株的蔓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肠杆菌耐药性现状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及各种化学合成药物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的抗生素、消毒剂等不断进入水、土壤、河流、沉积物等各种环境中。使得大肠杆菌耐药谱不断扩大和耐药水平不断提高,给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国内外各地均分离得到耐药家畜源性大肠杆菌,并对这些病原菌进行了耐药谱系的检测。梅姝等[1]报道分离得到的长春地区127株鹿源大肠杆菌对5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

中国农田常见0种杂草图谱

001 双星藻科水绵002 木贼科问荆 003 木贼科节节草004 萍科萍 005 槐叶萍科槐叶萍006 粟米草科粟米草007 苋科空心莲子草008 苋科莲子草009 苋科凹头苋010 苋科反枝苋011 苋科刺苋 012 苋科皱果苋013 苋科青葙 014 萝摩科鹅绒藤015 萝摩科地梢瓜016 萝摩科萝摩 017 紫草科斑种草018 紫草科麦家公019 紫草科附地菜020 石竹科蚤缀021 石竹科簇生卷耳022 石竹科粘毛卷耳023 石竹科薄蒴草024 石竹科牛繁缕025 石竹科米瓦罐026 石竹科雀舌草027 石竹科繁缕028 石竹科王不留行029 藜科藜 030 藜科灰绿藜031 藜科小藜 032 藜科地肤 033 藜科猪毛菜034 菊科胜红蓟035 菊科豚草 036 菊科黄花蒿037 菊科猪毛蒿038 菊科鬼针草 039 菊科三叶鬼针草040 菊科狼把草 041 菊科飞廉 042 菊科大蓟 043 菊科小蓟 044 菊科小飞蓬 045 菊科鳢肠 046 菊科一点红 047 菊科一年蓬 048 菊科紫茎泽兰 049 菊科飞机草 050 菊科牛膝菊 051 菊科鼠麴草 052 菊科泥胡菜 053 菊科旋覆花 054 菊科水苦荬 055 菊科苦荬菜 056 菊科稻槎菜 057 菊科加拿大一枝黄花 058 菊科苣荬菜 059 菊科苦荬菜 060 菊科蒲公英 061 菊科苍耳 062 旋花科打碗花 063 旋花科篱打碗花 064 旋花科田旋花 065 旋花科小旋花 066 旋花科中国菟丝子 067 旋花科日本菟丝子 068 旋花科牵牛 069 旋花科园叶牵牛 070 十字花科荠菜 071 十字花科碎米荠 072 十字花科离子草 073 十字花科播娘蒿 074 十字花科独行菜 075 十字花科北美独行菜 076 十字花科印度蔊菜 077 十字花科风花菜 078 十字花科遏蓝菜 079 大戟科铁苋菜 080 大戟科泽漆 081 大戟科飞扬草 082 大戟科地锦 083 荇菜科荇菜 084 牻牛儿苗科野老鹳草 085 唇形科水棘针 086 唇形科香薷 087 唇形科密花香薷 088 唇形科鼬瓣花 089 唇形科夏至草 090 唇形科宝盖草 091 唇形科益母草 092 豆科天蓝苜蓿 093 豆科草木樨 094 豆科含羞草 095 豆科窄叶野豌豆 096 豆科广布野豌豆 097 豆科大巢菜 098 千屈菜科耳叶水苋 099 千屈菜科节节菜 100 千屈菜科圆叶节节菜 101 锦葵科苘麻 102 锦葵科野西瓜苗 103 锦葵科冬葵 104 大麻科葎草 105 柳叶菜科水龙 106 柳叶菜科草龙 107 柳叶菜科丁香蓼 108 列当科列当 109 酢浆草科酢浆草 110 酢浆草科铜锤草 111 车前科车前 112 车前科平车前 113 车前科大车前 114 蓼科萹蓄 115 蓼科柳叶刺蓼 116 蓼科卷茎蓼 117 蓼科辣蓼 118 蓼科酸模叶蓼 119 蓼科尼泊尔蓼 120 蓼科红蓼 121 蓼科皱叶酸模 122 蓼科齿果酸模 123 马齿苋科马齿苋 124 毛茛科石龙芮 125 蔷薇科蛇莓 126 蔷薇科朝天委陵菜 127 茜草科猪殃殃 128 茜草科茜草 129 玄参科陌上菜 130 玄参科通泉草 131 玄参科北水苦荬 132 玄参科婆婆纳 133 玄参科波斯婆婆纳 134 茄科曼陀罗 135 茄科龙葵 136 伞形花科积雪草

农田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董立尧,吕 波,徐江艳,等.农田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杂草科学,2011,29(2):1-4,9.农田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董立尧1,2 ,吕 波2,徐江艳1 ,李 俊 1,2 (1.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 2.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江苏省农药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杂草抗药性问题备受全球关注。文章通过检索国内外已报道的有关杂草抗药性的文献,对实验室常用的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将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归纳为整株水平、器官或组织水平、细胞或细胞器水平以及分子水平,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可为研究人员或农技推广人员根据快速、准确、经济等不同需要提供相应的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 关键词:杂草;抗药性;检测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35X (2011)02-0001-04 Research Advance on Detection Methods for Weed Herbicide-resistance DONG Li-yao 1,2,LüBo 2,XU Jiang-yan 1,LI Jun 1, 2 (1.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Crop Diseases and Pest Insect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Nanjing 210095,China ;2.College of Scienc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Pesticide Science ,Nanjing 210095,China ) Abstract :The weed herbicide -resistance problem has become a global concern recently.In order to provide a rapid ,ac-curate and economic detection methods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workers ,documents concerning detection methods of weed herbicide -resistance reported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outlin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its research level on whole plant ,organ or tissue , cells or organelles and molecular base respectively.Key words :weed ;herbicide -resistance ;detection 收稿日期:2011-03-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0971928);江苏省农药学重点实验室2010年度项目。 作者简介:董立尧(1960—),男,博士,教授,从事除草剂毒理及抗药性研究。Tel :(025)84395672;E -mail :dly@njau.edu.cn 。 1942年2,4-滴的发现揭开了近代化学除草的 新纪元。由于除草剂连续使用,很快导致了杂草抗药性的产生 [1] 。1950年在美国夏威夷的甘蔗田发 现了多年生杂草竹节花(又称铺散鸭跖草,Commeli-na diffusa )对2,4-滴产生了抗药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大量应用除草剂,全球抗药性杂草的发展几乎呈直线上升。根据Heap 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有194种(114种双子叶,80种单子叶)杂草的348个生物型在各类农田系统 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2] 。抗药性杂草 已成为杂草治理和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由其引发的严重经济和农业安全问题倍受全球关注。随着杂草抗药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也不断创新。1970年美国学者Ryan 首次公开报道了欧洲千里光(Senecio vulgaris L.)对三氮苯类除草剂西玛津和莠去津产生了抗性,提出了整株植物测定方法,标志着杂草抗药性生物测定方法的诞生。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不断发展,出现了种子培养皿 测定法、叶片叶绿素荧光测定法、 DNA 分析法等不同水平的检测方法。为了便于研究人员或农技推广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快速、准确、经济等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本文通过检索文献,归纳分析了目前比较常用的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 — 1—杂草科学2011年第29卷第2期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正在变得日趋严重和突出。本文就细菌抗药性的认识进行了探讨,简要综述了抗生素的抑菌机理、细菌的耐药机制、耐药菌的检测、耐药性产生因素以及预防。 关键词:抗生素;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是能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一类化学物质,绝大多数由微生物合成,临床上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和蔓延,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根据耐药性产生的途径,细菌耐药性分为环境介导的耐药性和微生物本身介导的耐药性,后者又可分为内在性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一般来说,在正常的遗传背景和生理条件下产生的耐药性为内在耐药性;改变遗传背景并导致细胞生理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耐药性为获得性耐药性。 1、抗生素抑菌机理 依据抑菌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将抗生素分为三类:一类抗生素通过阻止糖肽交联来阻止细菌细胞壁合成,使细菌失去保护,并因渗透压或自溶酶作用最终导致死亡(如青霉素);第二类主要是通过与细菌细胞膜内磷脂结合(如粘菌素),或者合成异常蛋白质而导致病菌细胞膜透性增加(如氨基糖苷);第三类则是通过阻止细菌DNA(如喹诺酮类)、RNA(如利福平类)、蛋白质(如林可霉素类)的合成而抑菌或杀菌[2]。 2、耐药性产生机制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是细菌适应不利环境而得以生存的一种防御性策略。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有特异性耐药(包括酶对抗生素的修饰和灭活以及药物作用靶点的突变和过度表达)和非特异性耐药机制(包括改变膜的通透性、增强膜对抗生素的外排功能以及形成生物被膜)。细菌在复制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基因突变,通过改变或者取代那些正常情况下与抗生素结合的细胞内分子,从而消除药物的靶点或形成代谢拮抗剂与药物争夺靶点,细菌便有机会因基因突变而衍生出不受抗生素作用的抗药性后代[3]。也有人认为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和合成基因在

农田杂草抗药性及其检测鉴定方法

文章编号:1003-935X(2002)02-0001-05 农田杂草抗药性及其检测鉴定方法 王庆亚1 ,董立尧1 ,娄远来2 ,张守栋 1 (1.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14) 摘要:杂草的抗药性是杂草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重大难题之一,本文根据国内外已报道的文献,对农田杂草抗药性的现状与发展,抗药性杂草产生的原因和机理以及抗药性杂草的检测鉴定方法作一综述。 关键词:杂草抗药性;抗性机理;检测鉴定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2-05-28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五0攻关项目(BE2001346)。 随着除草剂使用量的大幅度提高,杂草抗药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已引起了许多领域科学家的极大关注。最近10余年来,杂草抗性的研究已涉及到抗性杂草的分布、危害、抗性机理、防治对策及抗性杂草的利用等许多方面 [1,2] 。 我国应用除草剂较晚,且由于各作物所用的除草剂品种多、更新快,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抗性杂草的产生和发展,但也有少数杂草存在抗药性的报道,如稗草对丁草胺、日本看麦娘对绿麦隆、草对绿磺隆、牛筋草对氟乐灵、猪殃殃和麦家公对2,4-D 等已产生抗性[3] 。 1 杂草抗药性的现状及发展 自1942年发现和利用2,4-D 以来,农田化学除草已成为全球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除草剂每年的产量约占化学农药总量的40%~50%(1995年数据)。许多发达国家每年平均1hm 2 农田使用除草剂达1~1.5kg,使用范围遍及各种作物田。除草剂大量和高频率地使用,形成了巨大的选择压力, 导致杂草种群内产生适应性的突变体,形成抗药性,产生抗药性突变体的发生频率一般为10-3 ~10 -20[4] 。Fischer 等观察到,由于数 量有限的禾本科除草剂的连续使用及杂草控制措施的失败,使水稗(Echinochloa phyllo -po gon )和水田稗(E .oryzoides )明显表现出抗性[5] ,已成为美国加州水稻田中最严重的杂草。敌稗是应用于稻田防治稗草最早的特效除草剂品种,在长期连年使用的条件下导致世界各地的稗草、芒稗、晚稗均产生了抗药性,抗性水平提高5倍以上 [6] 。 杂草抗药性相对于病虫抗性的发展还是缓慢的,因为杂草生育周期长,繁殖率低,除草剂的开发与使用在农药领域时间相对较短;此外,新的除草剂品种的不断开发,使得品种更替迅速,而且多品种混用及多种剂型,使用方法也不同(如除草剂与农业防治的综合使用),加上耕作方式不同,延缓了抗药性杂草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以前,鲜有杂草抗药性的报道,直到1970年Ryan 首次报道了玉米田连续10余年使用三氮苯类除草剂西玛津和阿特拉津,使欧洲千里光(Senecio vulgaris )产生了抗药性。经四年,这种抗性几乎遍布全美国,自此关于杂草抗药性的报道日益增 ) 1)杂草科学 2002年第2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