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涵洞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优秀范本]

涵洞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优秀范本]

涵洞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优秀范本]
涵洞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优秀范本]

涵洞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新建铁路兰新第二双线涵洞工程测量放线作业。

2作业准备

2.1内业资料准备

根据涵洞设计图纸及测量成果书分别计算具体的涵洞基础、墙身、及八字墙等部位的放样数据。

2.2采用的测量仪器:

仪器使用1: 级仪器,可采用Trimble、Topcon、Leica等仪器。高程测量采用DS1级及以上等级的水准仪。测量仪器须在检定有效期内方可使用。

2.3人员配备要求:

测量人员持证上岗,负责人应由测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上岗。

3技术要求:

⑴《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⑵《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21】89号;

⑶《时速2021250公里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铁建设【2021】76号;

⑷《工程测量规定》(GB 50026-2021);

⑸《国家二、三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98-91)。

⑹《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2021】160号。

4测量放样工艺及程序

4.1施工测量放样工艺流程图

4.2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方法

本指导书是根据常规放样方法编写的,放样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如精度要求、控制点分布、现有仪器、现场条件、计算工具等来选择测站点和放样点的测设方法的不同组合及不同的检核方法。

各类工程及同一工程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对放样点的精度要求不同,所以对测站点和放样点的精度要求也不相同。作业时请严格执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本文中提到的限差指规范要求的限差,如果设计上有特殊要求,按设计要求执行。

4.3测量资料收集与放样方案制定

4.3.1测量放样前,应从合法、有效途径获取施工区域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成果资料。

4.3.2根据现场控制点标志是否稳定完好等情况,对已有的控制点资料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全部或部分对控制点进行检测。

4.3.3已有控制点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应重新布设控制,已有的控制点密度不能满足放样需要时应根据现有的控制点进行加密。

4.3.4必须按正式设计图纸、文件、修改通知进行测量放样,不得凭口头通知和未经批准的图纸放样。

4.3.5根据规范规定和设计的精度要求并结合人员及仪器设备情况制定测量放样方案。其内容应包括:控制点的检测、放样依据、放样方法及精度估算、放样程序、人员及设备配置等。

4.4基础开挖测量放样

4.4.1准备

⑴阅读设计图纸,校算开挖底口控制点数据及边坡坡比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并签名。

⑵编写开挖开口测量放样计算程序、绘制放样草图并由第二者独立校核验证其正确性。

4.4.2实施放样

⑴利用周围测量控制点测设测站点。

⑵观测员在测站点上架设仪器并对中整平,量取仪器高度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⑶仪器照准另一已知高程点读数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⑷记录员计算仪器的视线高程,计算的两个视线高程之差应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测站仪器的视线高程。

⑸仪器照准一较远的测量控制点,计算后视方位角报给观测员,观测员将仪器度盘读数配至该后视方位角值并向记录员回报验证所配度盘读数无误。

⑹仪器依次照准另两个相对较近的测量控制点,读取方位角读数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回报、记录并与计算的方位角值比较,其差值应能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利用坐标测量功能时,在测量第一个点的三维坐标的同时测量仪器至该点的方位角、距离和高差,观测员将数据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回报、记录并计算该点的三维坐标并与仪器测得的三维坐标校核无误后方可进行放样。

⑺观测员将仪器精确照准目标并报测量数据(方位角、距离、高

差)或测得的三维坐标,记录员回报并利用编制的程序进行计算。如图所示,首先由测得点A1的坐标计算A点至底口线偏距L,A2点为A1点在设计边坡线AO上的投影,底口高程H o和边坡坡比1:I为已知值, A2点的设计高程H a2=H o+L·I,A1点至A2点的高差Δh=H a1-H a2,所以偏距差值ΔL=Δh/I,指挥司镜员按此差值移动目标,ΔL为正值向远离底口线方向移动,ΔL为负值向底口线方向移动。由移动后点的三维坐标计算ΔL,再次移动棱镜,重复以上步骤,直到ΔL满足边坡开挖的精度要求,此时的点A即为此断面上的开挖开口点。

⑻依此类推,放样出该测站上所能放样的所有开挖开口点。

⑼随机抽检2021口点的点位和高程,其差值应不大于开口点所要求的允许偏差值;

⑽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绘制测量放样交样单。

5涵洞施工放样要求

5.1 施工复测

5.1.1 CPI、CPII平面控制网复测

⑴复测方法: 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技术进行CPI、CPII平面控制网复测。

⑵复测精度要求:CPI/CPII平面控制网GPS复测使用的仪器精度以及技术指标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之规定;各级GPS控制网测量的主要精度和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表中指标要求:

GPS测量的精度指标1

GPS测量的精度指标2

注: a —误差(mm);b —误差系数。

各级GPS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表示式: 2

2)

σ

=

+

a?

b

(d

式中 a -误差(mm);

d —距离(km)。

5.1.2. 二等水准控制网复测

⑴复测方法: 二等水准控制点采用高精度精密水准仪按二等水准测量之精度要求, 起闭于二等水准基点进行往返水准复核联测。

⑵复测仪器及精度要求: DS1 (或DS05)精密水准仪及配套铟瓦标尺。测量精度应满足《铁路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之规定。

二等水准测量精度应满足下表要求:

表1 精度要求(mm)

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水准

测量偶然中

误差M△

每千米水准

测量全中误

差M W

限差

检测已测段

高差之差

往返测

不符值

附合路线

环线闭合

左右路线

高差不符

二等水准≤1.0 ≤2.0 6L4L4L——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表2 主要技术标准

等级每千米高

差全中误

差(mm)

路线长度

(km)

水准仪

等级

水准尺

观测次数往返较差

或闭合差

(mm)

与已知点

联测

附合或环线

二等 2 ≤400 DS1因瓦往返往返4L

注:①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其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0.7倍。

②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表3 二等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水准尺

类型

水准仪

等级

视距

(m)

前后视距差

(m)

测段的前后视

距累积差(m)

视线高度(m)

二等铟瓦DS1≤50 ≤1.0 ≤3.0 下丝读数≥0.3

5.2涵洞施工测量的程序

采用全站仪坐标法设站+极坐标法放点

⑴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

⑵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对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⑶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

⑷在测站点上按步骤1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⑸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⑹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D。

⑺计算实测距离D与放样距离D°的差值:Δ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ΔD。

⑻重复过程⑺,直到ΔD小于放样限差。(非坚硬地面此时可以打桩)

⑼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棱镜汽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ΔD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

⑽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⑾重复6~10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⑿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

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⒀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

⒁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⒂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涵洞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⒃填写测量放样交样单。

6 劳动组织

通常为测量主管一人、前后视各一人、记录、计算一人、仪器操作一人、内业资料一人、高程测量2人,合计7人施工现场可根据实际的施工任务大小灵活增加。

7材料要求

所有仪器使用前都必须经专业机构进行检校并在有效期内使用。8设备机具配置

测量设备配备表

另配充电手电4套,对讲机4台。

9质量控制及检验

9.1 质量标准

涵洞测量作业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

定》及《客运专线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相关要求

9.2 控制要点

9.2.1使用的仪器精度及性能指标及鉴定情况是否满足测规要求,尽量使用高精度全站仪进行进行自动搜索,以及数显水准仪,减少人为观测误差。

9.2.2观测环境变化的不定性,如空气、温度、大气折光等,地球曲率也是产生误差的原因之一。将全站仪视线长度控制在50m-100m之间,有效地削弱大气折光等外界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9.2.3在施工控制测量过程中,其精度的保证取决于:严格按照施工测量规范之要求进行施测、准确的测量步骤、合格的测量仪器、严格的复核制度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10 安全及环保要求

10.1 安全要求

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全体队员认真学习有关施工安全规则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严格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地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制定并采取措施,以消除或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使测量作业在安全、有序、受控的状态下进行,以实现安全目标。

10.2 环保要求

制定环境保护计划,严格规范测量作业管理,测量作业前做到全员教育,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为当地居民创造和保持一个清洁适宜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由办公室设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与当地有关部门经常联系,测量作业不得损坏用地范围外的耕地、树木、果林及水电设施,禁止散排造成环境污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