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谈生命习题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谈生命习题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谈生命习题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谈生命习题人教版

9 谈生命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荫.庇(yìn)/路树成荫.(yīn)

芳馨.(xīn)/罄.竹难书(qìng)

怡.悦(yí)/百战不殆.(dài)

xiè(泄)露/一xiè(泻)千里

jiāo(骄)奢/jiāo(娇)生惯养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挟卷消融悬岩峭壁

B.惊骇吟唱杜娟啼血

C.混浊骄奢叶落归根

D.休憩羞怯相生相承

(解析:B项“娟”应写为“鹃”;C项“混”应写为“浑”;D项“承”应写为“成”。)

3.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C )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________,黄教我以________,蓝教我以________,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________,再完成这幅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①忠义②热情③悲哀④高洁

A.②①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④③ D.①②③④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环法自行车赛是知名的年度多阶段公路自行车运动赛事。

B.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

C.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左右,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D.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我在此次演讲中的不足。

(解析:B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没有”;C项前后矛盾,去掉“余”或者“左右”;D项语序不当,将“纠正”与“指出”位置调换。)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①花草树木枯萎,鱼鸟虫兽死亡,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②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③正是有了水的滋润,一切生物才能如此欣欣向荣,如此生机勃勃。

④如若有一天,地球的水枯竭了,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A.④③①②B.③④②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6.(广西四市同城中考)班上开展主题为“见贤思齐,崇尚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做以下准备。

(1)【观点论述】英雄一直是根植于民心的榜样形象,可是,一段时间以来,花木兰被小品另类演绎,邱少云、刘胡兰等英雄的事迹屡遭质疑。“如何正确地对待我们的英雄”,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英雄与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深入思考、鲜明表达。请围绕话题,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字数在80字以内。

示例一:英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有了英雄不知拥护、爱戴、敬仰,则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致敬英雄是最好的国民教育方式。示例二:宣扬英雄事迹,要做到科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史料,还原真实的英雄原貌;其次,弘扬正气,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因此,我们应摒弃歪曲历史、蔑视英雄的行为。示例三:英雄是民族精神的守护神。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因此,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2)【故事链接】右图与教材内容有关,请将该故事简要叙写出来。字数在60字以内。

南北朝时期,突厥犯边,花家无适龄男丁应征,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屡建功勋,得胜回朝。辞官尚书,荣归故里。(起因、经过、结果,意到即可)

(3)【撰写对联】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巾帼英雄。下面的对联拟描述其中的两位,只有上联,请续写下联。

上联:穆桂英挂帅出征立伟业

下联:示例一:花木兰代父从军建奇功__示例二:刘胡兰舍生取义照汗青

02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7.一棵小树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在这些生命的状态中,小树表现

了怎样的心理和情绪?

(1)破壳出土——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叶成阴,呈现累累果实——秋天庄严灿烂,宁静怡悦——冬天归落大地。(2)生命诞生——成长发展——创造辉煌——归根奉献。(3)积极奉献,坚强自信,庄重乐观。

8.为什么说“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怎样理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1)“成树”暗示人生经历种种奋斗,最终实现远大理想,为社会所承认。在奋斗的历程中必经艰难险阻和幸福快乐;假如不经历这些,半途而废,便难以“修成正果”。(2)这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的性格和豁达宽广的胸怀。生命本身不会永远是阳光坦途,不会永远畅达顺利,生命中常常伴随着坎坷与痛苦。但只要我们不息奋斗,无私奉献,一切便无怨无侮。

9.“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今生今世要奋斗、前进、成长。(要联系文章内容作答,意思对即可)

10.请任选“一江春水”的一种生命状况,说明作者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示例:“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江春水人格化,让其既有水的特征,又有人的性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江春水在遇到“巉岩前阻”时不惧困难、勇敢顽强的性格特点,表现了生命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碍、压制的。

11.读完本文,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顽强进取,坦诚奉献,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压制它。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逆境相伴相随。

03拓展阅读

(原创)

生命如四季

张洁

①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没有权利逃避,上苍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也给予我责任。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②每天,我怀着希望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来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③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花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花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可那是怎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④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自己检点!

⑤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过成熟是怎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⑥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⑦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苦又酸的快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在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⑧我有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感动过、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⑨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不,我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里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安心得多!

⑩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12.作者把生命比作四季,并以之为序写出了“我”奋斗的一生。请仿照示例,各用一句话对另外三季节加以简要概括。

示例:春天:满怀希望,艰难开拓。【理解概括内容】

夏日:历尽艰辛,经受磨炼。

秋天:酸苦交加,收获人生。

冬日:冷静反思,检点自我。

1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花朵。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干旱”比作人生的坎坷和曲折,把南来的风比作希望和帮助,形象地写出了自己青年时代遇到困难时,焦灼地等待援助的情形。

14.第⑦段说“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苦又酸的欢乐”,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句子含义】

虽然自己的事业成就不够丰硕,但只要付出了、尽力了,这份收获就值得自己高兴。

15.“生命如四季”,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把握散文主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不管路途多么艰难,都要靠自己去开拓;只要努力付出了,即使收获不多,人生也会充实无悔。

16.你认为本文作者对下面材料中的人物会持什么态度,请说明理由。【拓展延伸】

中华第一蛙——石蛙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非常高,但人工养殖石蛙无一成功的先例。有位捉石蛙的山民偏偏不信这个“邪”,他经过多年的尝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花费了他十几年的积蓄,还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债务,终于养活了几十只石蛙。许多人都认为他活得太累、太不值得了,简直是个傻子。

示例:作者对材料中的人物会持肯定(赞成、赞赏、赞同)的态度。因为作者认为“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们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04写作创新

17.本文成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生命”以形象的内涵,表达对人生的感悟。请你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一段话,可以写一处风景,也可以表达心中的感悟。(150字左右) 【课文片段在线】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

【写法分析】作者以“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随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之前,先要明确自己想表现本体的什么特点,然后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展开

联想和想象,寻找一个和本体相似而又完全不同类的事物来作比。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

【例文】放眼望去,千姿百态的胡杨,在静默中挽一抹斜阳,被岁月消弭了生命颜色的身躯紫黑发亮。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有的虽树冠被摧,肢断骨折,却依然挺起足以使世人瞠目的脊梁。

最新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谈生命》精编版

2020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谈生命》精 编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9、《谈生命》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鉴赏文章的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设计(二)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挟卷(xié)芳馨(xīn)怡悦(yí)云翳(yí)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请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节选)》 (含答案)

站在自己座位旁的小伙子(佟才录) 阅读字数:约980字建议用时:15分钟分值:18分考查题型:第4题内容提示:本文叙写了在回家过年的火车上发生的故事,一个乡下老汉坐在了一个小伙子的座位上,小伙子一直站在老汉的身旁而没有告诉老汉,表现了小伙子善良、乐 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同时给我们以启示。 写作特色:巧设悬念,语言风趣,构思新奇。 窗子坐了下来。刚坐定不久,一个头戴老头帽、满脸皱纹的乡下老汉提着一个蛇皮袋,一屁股在我身边的空座上坐了下来。老汉弯腰把蛇皮袋推进卡座底下,然后冲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老汉也许很累,一坐下便把头歪靠在椅背上眯上眼睛,不一会儿便响起了鼾声。 这时,一个20多岁、学生模样的小伙子,提着一个拉杆箱,站在了老汉的座位旁。他先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闭眼睡觉的老汉,嘴唇翕动了几下,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然后,他举胳膊把拉杆箱塞进行李架,手扶着椅背,站在老汉座位的旁边。火车上的人越来越多,车厢里拥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空气闷得要死。 火车开动了。我把头转向窗外,看窗外流动的风景。老汉依然闭着眼睛在呼呼大睡。小伙子站在过道里,身体被挤来挤去的旅客撞得歪歪斜斜。一开始,小伙子的身体还能站得笔挺,过了一个多时辰,小伙子的腰便自然地佝偻下来,胳膊肘支撑着椅背,分担着整个身体的重量。 不知过了多久,老汉终于醒了。他揉了揉眼,看了一下四周,对小伙子说:“站累了吧,快坐下歇会儿吧。”小伙子推辞着:“我不累,大爷,还是您老坐吧。”老汉笑着说:“我马上就要下车了!其实这个座位也不是我的。我今天有点感冒,脑子昏昏沉沉的,所以一上车我想找个空座先歇一歇,等人来了再还给他,谁知我一坐下就睡着了。这个座位的主人也没来。”小伙子开玩笑地说:“大爷,看来这座位是上天特意给您老准备的!”老汉哈哈笑着,和小伙子快乐地交谈起来。原来老汉为了给念大学的儿子挣学费,跑到武汉打工。小伙子是个大学生,放假后也没有立即返乡,而是在城里找了份事儿做。 不一会儿,火车到了邢台站,老汉提着蛇皮袋下了火车。小伙子坐在了老汉的座位上。得知小伙子到长春,我说:“你真幸运,站在了老大爷旁边,要不然站到长春可够你受的。”小伙子却笑着说:“其实这个座位本来就是我的。”说着,从兜里取出一张票,正是老大爷的座位号。我惊诧道:“那你怎么不跟老大爷说呢?”小伙子眼眶湿润:“看到老大爷,我想起了我父亲,和老大爷一样,为了供我读大学,他出去打工了。现在也正在某一列车上往家赶,只是不知道他现在是站着还是坐着……”我沉默了,被小伙子的行为深深感动着、温暖着。 火车过了山海关,车厢里越来越冷,而我的心却越来越温暖。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5年11期) 1.文章第四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小伙子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 掌握本单元出现的生字、词语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 把握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及描写手法。 3. 把我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及主题。 二、基础内容复习: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惘.然( ) 嗤.笑( ) 阴晦.( ) 恣睢 ..( ) () 胆怯.( ) 给予.( ) 诧.异( ) 过瘾.( ) 拮据 ..( ) ()2.请写出对下列人物的描写方法。 ①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 ) ②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 ③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 ) ④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 3.说说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一)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5.结合语境,解释下面的词语。 (1)辛苦展转: (2)辛苦麻木: (3)辛苦恣睢: 6.“我”希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谈生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谈生命》教案 《谈生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诵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领会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思想内容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领会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思想内容的写作方法。 2.理解文中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句子,把握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认识生命的本质,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手段、方法: 1、多媒体教学课件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其强大感官冲击作用; 2、尝试运用因特尔未来教育理念设计问题,引领学生 深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训练学 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或用多媒体投影出)“生命” 二字. 学生:谈谈看到这两个字的感想 2、导言: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并且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两万多天,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流星,转瞬即逝。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 如此短暂的人生旅途,我们该如何完成我们的人生使命呢?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呢? 让我们听听中国文坛女作家冰心是怎样诠释生命的。基本问 题:一、生命是什么二、生命的本质和规律三、作者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基本问题:一、生命是什么二、生命的本质和规律三、作者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二)整体感知 1、初步阅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也可随录音一起读 (多媒体图片展示:创设情境,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直观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有助于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方法指导:听读要求:抓重点段、关键句、重点词; 总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课 谈生命

《谈生命》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在黑板上写下“生命”二字)同学们看到生命二字,你会想到那些词语、景物、画面句子或者文章? 设想:对于这个司空见惯的话题,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精彩的发言,例如: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小草生命的顽强,文章《再塑生命》让我们感受到海伦凯勒创造的生命的奇迹,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师救生、母救子的画面,让人感到生命的伟大。 设计意图:以课题入手,激发学生们对生命这个话题的思索。同时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时刻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上面。 2、出示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字词、文学常识。理清文章的思路。 (2)能力目标:通过联想、想象感受鲜活的生命形象,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品味赏析语言。 (3)情感目标:能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成功和失败、快乐和痛苦。 3、作者简介: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女作家、诗人。代表作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作品主题: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结合名著导读) 4、预习检查:

荫庇()芳馨()云翳()挟卷() 骄奢()枭鸟()巉岩()丛莽() 二、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要求:听时注意语调。(感情激越时:语调激昂、 响亮;感情平静时:语调深沉。)观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并思考理清本文的思路: 第一层:课文第一句话。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写了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了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至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三、合作探究: 展示两组画面。探究: 1、作者在文中把生命比喻成什么? 2、“一江春水”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 3、“一棵小树”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状态? 4、你从课文中领悟到的生命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 四、赏析语言: 文中有很多精彩语句,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总结

《第三单元》知识总结 岳阳楼楹联、诗文选 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下联:诸君试看,涧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对联简介】 这副楹联是清朝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两江总督曾国荃重修岳阳楼时,由云南省罗平县文人窦垿撰文,湖南省道县大书法家何绍基书写并雕刻的。楹联共102字,高度概括了岳阳楼有关的历史人物,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岳阳楼的地理、历史。 此联写了四位著名历史人物与岳阳楼有关的事:杜甫的诗、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吕洞宾的轶事。其中关于范仲淹的文,没有直说他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而是只说其“两字关情”——将一篇三百六十多字的著名文章归结为两个字,而这两个字之所以要紧,只因一个情。这也是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这两字,当然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二字。上联以一楼何奇起首,列兴了诗圣、名儒、贤吏、酒仙在岳阳楼所留下的诗文政绩和传说,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感慨;下联介绍了巴陵的名山、大川、雄关、险邑。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岳阳楼晚望 崔珏 乾坤千里水云间,钓艇如萍去复还。楼上北风斜卷席,湖中西日倒衔山。

怀沙有恨骚人往,鼓瑟无声帝子闲。何事黄昏尚凝睇,数行烟树接荆蛮。 岳阳楼 刘长卿 行尽清溪日已蹉,云容山影两嵯峨。楼前归客怨秋梦,湖上美人疑夜歌。 独坐高高风势急,平湖渺渺月明多。终期一艇载樵去,来往片帆愁白波。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泂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醉翁亭楹联、诗文选 上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下联: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对联简介】 联语从《醉翁亭记》生发出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上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下联: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对联简介】 “翁去八百载”,欧阳修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至清同治末年,约历八百年。全联18字,不但嵌入了“醉翁亭”三个字,而且把写联时间、亭的位置,历史与现状,以及亭主人生前活动及其身后对社会的影响概括无遗,“醉翁犹在”“亭影不孤”,既写景,又饱含对前哲的追怀与感念,表达了对他们不可磨灭之功绩的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谈生命》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识记 1.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清吟(yín)枭鸟(xiāo) B.荫庇(yìn)芳馨(xīn) C.怡悦(yí)杜鹃啼血(tí) D.惊骇(hái)休憩(qì)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泄千里呻吟消融如盖浓阴 B.悬岩峭壁洪涛奔腾幽花芳草 C.心平气和羞怯浑浊庄严灿烂 D.叶落归根屏息飘翔穿枝拂叶 3.选出加红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猛烈的风雨) B.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危险的山崖) C.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这里指清脆地鸣叫) D.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指人死了以后再转生到世上来的那一辈子,这是迷信的说法) 4.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内心平静,态度温和。 (2)形容水势凶猛,流速极快。 运用能力提升 5.选出下列加红短语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A.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 B.也许受着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 C.秋风起了,他的叶子,由浓绿到绯红,秋阳下他又有一番庄严灿烂。 D.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 6.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一位农民向国家赠献了一枚古代玉佛珠,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B.一位农民为国家赠献了一枚古代玉佛珠,它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C.一位农民向国家赠献的一枚古代玉佛珠,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D.一位农民向国家捐献了一枚古代玉佛珠,其工艺美术价值很高。 7.将画线处补充完整,使句子前后一致。 有人说,冰心的生命,像________________,像玫瑰一样芬芳、艳丽。长长的一个世纪,从起始

(2020新编)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 诗两首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难点) 3.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大地上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正是由于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血肉与不屈的抗争,才换来了抗战的胜利和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预习展示 1.阅读资料,了解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初读课文,把握节奏与情感基调。 (1)初读课文,用“/”划分诗歌的停顿,用“·”标出重读的字词。 明确: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 ——然后/我死. 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 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得深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前两句诗句,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三、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把握象征意象 1.诗中的“鸟”歌唱的对象有哪些?这些对象又象征着什么? 明确: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繁衍养育了中华民族,现在却遭受侵略者欺凌的国土;“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笔下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又处在一种怎样的状态中呢? 明确: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河流——悲愤,风——激怒:“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无比温柔:充满了对解放区的向往。 (二)小组讨论,把握主旨情感 1.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这是一只怎样的鸟?这只鸟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而不是“清脆的喉咙”歌唱?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因为这只鸟所热爱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文言诗文单元,包括《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这三篇文言散文和《诗词三首》。这四篇课文,既描绘了亭台楼阁、湖光山色等自然美景,又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之中的思想情感和忧乐情怀,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时需要关注到的。 《岳阳楼记》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的描写和对游宴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湖心亭看雪》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超然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巧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怀恋前朝往事的淡淡愁绪。 《诗词三首》中,《行路难(其一)》描写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内心的强烈苦闷和抑郁不平之情,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写了诗人被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诗人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借赏月抒发了丰富而乐观的思想情感,写出了作者以理遣情,以超然的思想排解政治上的失意,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战胜抑郁惆怅之情的心理过程。 “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要求学生将议论写得言之有据,具有说服力,提高写议论文的能力。 “课外古诗词诵读”旨在让学生积累古代诗歌,培养鉴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培养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谈生命》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9、《谈生命》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鉴赏文章的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设计(二)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挟卷(xié)芳馨(xīn)怡悦(yí)云翳(yí)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请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试卷(解析版)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谪守(zhé)浩浩汤汤(tāng)伛偻提携(lǚ) B.隐曜(yào)阴风怒号(hào)觥筹交错(gōng) C.阴翳(yì)岸芷汀兰(dīng)雾凇沆砀(dànɡ) D.金樽(zūn)水声潺潺(chán)薄暮冥冥(míng) (解析:A.“汤”应读作“shāng”;B.“号”应读作“háo”;C.“汀”应读作“tī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2分) A.锦鳞繁阴政通人和横无际崖 B.波澜苍颜泉香酒冽樯倾楫摧 C.皓月歧路朝晖夕阴心旷神怡 D.林霏侧畔静影沉壁忧谗畏讥 (解析:A.“崖”应写作“涯”;B.“冽”应写作“洌”;D.“壁”应写作“璧”。)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 B.翼然临于泉上临:靠近 C.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D.暂凭杯酒长精神长:增长,振作 (解析:B.“临”是“居高面下”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B)(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湖中人鸟声俱绝 C.百废具兴 D.玉盘珍羞直万钱

(解析:A.“属”同“嘱”,嘱咐;C.“具”同“倶”,全、皆;D.“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2分) A.一: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 B.然:翼然临于泉上/颓然乎其间者 C.归:云归而岩穴暝/微斯人,吾谁与归 D.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解析:A.全,都/数词;B.均为“……的样子”;C.聚拢/归依;D.快乐/以……为乐。)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D.张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解析:B.“沉郁顿挫”应改为“豪放飘逸”。) 7.古诗文默写。(8分)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苏轼《水调歌头》)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古诗文中有很多句子蕴含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蕴含着新生事物无比美好,总会代替旧事物的道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就蕴含着在困难面前必须不畏困难,坚强自信,乐观和洒脱的道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8蒲柳人家教案

2020年春季上学期部编版 8、蒲柳人家教案 导语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嫉恶如仇的英雄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解题: 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房屋的人家,这里指代普通贫苦农家。 一、作者、作品简介 作者:刘绍棠(1936--1997):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 他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他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受到人们的喜爱。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 《蒲柳人家》曾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 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中篇小说节选) 二、写作背景: 《蒲柳人家》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 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杈,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三、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字音 拴shuān贼痱fèi子害臊sào 擀gǎn面梆bāng打威吓hè纤qiàn夫镯zhuó子戳chuō穿腌ā.zā臜乍zhà蓬捯dáo气唿hū哨咯kā吧 驾驭yù呱呱gū拗niù不过筵yán席到了liǎo儿隐匿nì烙lào饼歇晌shǎng 名讳huì驿yì站戏谑xuè荣膺yīng 坍tān塌墙垣yuán 毡zhān子潞lù河莺啼燕啭zhuàn 嘬zuō剜wān肉蹚tāng着周檎qín 胡茬chá噘juē嘴磨蹭cèng 捎shào马子石敬瑭táng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文章分为两部分,怎样划分呢? 明确:第一节:(开头到“一点也没有写字的兴致”)写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 第二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到完)写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 2、本文主要刻画了哪些主要人物?作者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 明确:何满子,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 文章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五、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1、阅读有关“何满子”的语段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第5课《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 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准备: 1.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PPT.幻灯片。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

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第9课《谈生命》自主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谈生命》自主学案 谈及生命,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经历,也一定对生命的真谛有了一定的体会。那么生命在作者冰心的眼中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本文,共同感受作者用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文。 关于本文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我国著名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本文写作的背景。 《谈生命》发表于1944年前后。这篇情感真挚、文笔清新的散文登在当时京沪铁路管理局主办的《京沪周刊》上,当时中国即将全国解放。作者结合时局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同学们先通读全文,感受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生的阐述,划出生字词。 一、学习本文,要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意。 挟卷()羞怯()覆压()清吟() 荫庇()芳馨()云翳()悬崖峭壁()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枭鸟:猫头鹰之类的鸟。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也用来比喻保护、照顾。 芳馨:芳香。 云翳:阴暗的云。 3、词语积累 一泻千里荫庇芳馨云翳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了生命由成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毅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2、本文全文只有一段组成,根据文意,可以把本文划分成几个层次?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课文第一句话。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写了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了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第四层:余下部分。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3、本文开头第一句话中"生命是什么"和"生命像什么"有什么不同? "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更加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 4、生命和"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有什么关系? "一江春水"显示了人生历程中的丰富多彩;"一棵小树"则着重表现了生命的奋斗不息。 5、如何理解"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赏析

《蒲柳人家》赏析 刘绍棠是乡土文学的积极倡导者。《蒲柳人家》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他的乡土小说多方面的特点。和20年代台静农、许杰创作的乡土小说一样,《蒲柳人家》对特定地域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作了精心描摹。 它写的是30年代京郊大运河边的乡村生活:何家那个杨、柳、榆、槐围绕着,篱笆上爬满豆角秧、房顶上长满大南瓜的小院;开着五颜六色花朵,长满芦苇、柳棵子的运河滩:七夕之夜的乞巧;周檎、望日莲、郑整儿、荷妞童年时代的“拜花堂”游戏;柳罐斗为了养活姐姐和外甥终身不娶;何大学问夫妇不怕刁难、不惜财产慷慨救助孤女望日莲;……这种描写生动展示了北方农村的人文地理风貌和古朴善良的民性。 但是,和20年代的许多乡土小说较多隐含着“乡愁”不同,《蒲柳人家》具有鲜明的牧歌情调和喜剧色彩。这主要的是由于作家把传奇小说的因素带入乡土小说,并自觉表现时代精神给乡村生活的巨大影响。小说叙述的故事,以及柳罐斗、一丈青等人物,都具有很大程度的传奇性。柳罐斗被何大学问称作活赵云、赛平贵,他与董太师女儿的恋情,他的逃走与练就百发百中的枪法后的还乡,他对蒋团长的忠诚,他与鼓书艺人云遮月的浪漫故事,他在7月15鬼节设美人计诱杀麻雷子等等,都是地地道道的民间传奇。在对一丈青等人物的描写中,作家则对其性格进行了具有喜剧色彩的夸张。一丈青大高个儿,大脚板,青铜肤色,嗓门亮堂,骂起人来不倒嗓子,打起架来三五个小伙子也不是对手。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水浒传》中的女英雄,实际上“一丈青”本来就是《水浒传》中扈家庄武艺高强的扈三娘的绰号。《蒲柳人家》对时代精神的注重集中体现在对周檎父子的描写上。20年代周方舟领导农民搞暴动,9年后其子周檎又投身抗日。这类描写揭示了乡村社会的觉醒,使作品具有了昂扬的时代精神。 《蒲柳人家》的结构也非常巧妙。故事从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下那个中午开始。何大学问、柳罐斗、望日莲等许多人生动有趣的往事被用穿插的方式回述出来。这样一来小说实际在叙述着两个故事:正在进行的周檎的抗日活动,何大学问、柳罐斗的设计除奸;过去发生的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故事和几个年轻主人公的童年生活。这二者交织起来,不仅扩大了小说的容量,而且把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与正在进行的斗争统一起来,互相映衬,既照顾到乡土性,又照顾到时代性。此外,《蒲柳人家》也体现了刘绍棠小说特有的语言风格。比如:“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何满子最喜欢到河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教案

第一单元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创作于1979年4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心中压抑的激情化作对祖国新生的讴歌。 教学提示 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感。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歌中的意象。 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全诗,查阅有关舒婷的资料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979年的春天,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年春天,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的青年诗人舒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她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冰心《谈生命》

《谈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朗诵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 深入体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是什么,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生活太乏味了,没意思。”等等之类的话,是的,世事的喧嚣、生活节奏的加快,的确让人的神经疲惫,但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生活,面对人生呢。冰心老人告诉我们,冰心告诉我们:“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怎样以散文的形式揭示这一人生哲理的。 二、学生朗读课文,具体感受课文内容。 1.(“我不敢说……像什么”)揭示话题。领起句。 2.(“生命像……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3.(“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4.(“宇宙是……结尾”)总结全文。 三、研习课文内容 (一)、诵读“一江春水”部分,边读边思考: ①一江春水有着怎样的历程?有着怎样的心理品质,情绪状态? ②你从这些描写中联想到人的生命吗? ③这些描写为什么能让你有这种联想? (二)、速读“一棵小树”部分,思考: 同样,你从对一棵小树的描写中联想到人的生命历程或状态了吗?你属于哪个季节呢? 小结:冰心为什么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三)这两个比喻是否重复?可否删去一个? 1.“春水”和“小树”在其生命状态中,各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情绪?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分展开描述,说说两个比喻各有什么侧重?说说这样写的用意。 (四)读第四层。思考:从这两个比喻冰心悟出了怎样的生命规律和本质?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五)总结: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第一层:揭示话题.文章题目是“谈生命”开篇即起波澜。为

《谈生命》知识点

《谈生命》知识点 1.为什么作者用了“像”字,而不使用“是”字? 答:“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表现作者自谦,写自己的感悟。 2. 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答: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 这些情况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3. 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答: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蓬勃生长、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4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分展开,说说两个比喻各有什么侧重?说说这样写的用意。 答:.“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5最能表达课文主题思想的是哪一句或哪几句? 答:.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6.你从课文中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什么? 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 7.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层全是议论。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规律(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从表达主题方面说,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之后,再阐明文旨,深化主题;从结构方面说,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这是对生命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8.鉴赏品味语言美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的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9.“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诚挚地祝愿我们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10.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答:“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答: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