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作学复习参考资料

农作学复习参考资料

农作学复习参考资料
农作学复习参考资料

农作学复习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类

1、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养护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的组成、配置、种植模式、熟制以及种植顺序的总和。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护地制度:防止农田遭受水蚀、风蚀、病虫草感染以及废弃物质污染的综合的技术体系。

5、作物生产潜力: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的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6、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通常包括区域型布局和单位型布局。

7、作物性生态适应:是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8、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是指农区种植业为满足牧渔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有关饲料作物生产布局、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的总称。

9、种植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农田作物高产高效,在一年内于同一农田上采用的特定作物结构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

10、混作: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无规则的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11、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2、套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或预留的空带内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3、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农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4、立体种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15、带状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前后或同时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6、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的种

植和养殖结构。包括:稻鱼模式、稻萍鱼模式、作物食用菌模式三种类型。

17、复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顺序接茬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包括直播复种、移栽复种、再生复种、套作复种。

18、休闲: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土地利用方式。根据休闲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全年休闲和季节休闲。

19、撂荒:指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间弃而不耕,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20、光资源的互补:主要指,复合群体近乎伞状的冠层结构,有利于群体内垂向光趋于均匀化,提高作物对光的转化效率;矮位作物对弱光的适应性和要求,缓解了光强不足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套作播种时间上的错位可从时间上互补不同作物对光的需求。

21、营养异质效应:是指利用作物营养功能的差异,正确组配作物所起到的增产增收作用。

22、边际效应:指间作套种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产量效益。

23、补偿效应:间混套作复合群体中,由于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害、草害、旱涝风自然灾害的效应。

24、化感作用:指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有益或有害作用。

25、种植体制:是指根据作物对地力的影响、作物与作物之间的协调关系,作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有利于病虫草害控制等原则所制定的能体现作物布局整体要求与种植模式特色的作物种植顺序的组配。

26、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际之间有顺序地连续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轮换使用不同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

27、换茬:是指同一块田地上前茬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种作物。

28、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29、连作:是指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连续使用同一种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

30、农田培肥制:是生产单位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肥料状况和种植制度的要求,统筹安排有助于恢复和提高地力的培肥体系,便于合理分配使用肥料,使有限的肥料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种植制度中多数作物的要求。

31、土壤耕作:是通过农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32、土壤耕作措施:是指以相应的农具对土壤起特定作用的单项耕作作业。

33、土壤耕作法:单一的土壤耕作措施作用有限,根据作物生产需要,通常将若干土壤耕作措施相互配套有序地作用于土壤,组成一种特定的土壤耕作类型,称为土壤耕作法。

34、土壤耕作制:是农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照农田作物在轮作中的地位,综合土壤-作物-气候关系,长期性地调整土壤耕层结构,改善肥力条件,并与其他培肥措施相适应,保证农田作物持续生产、均衡增产、从而使土壤耕作制成为实施正确种植制度的基础。

35、专家系统:简单地讲就是具有与人类专家同等解决问题能力的智能程序系统。(372页)

36、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生产条件下由土壤物理、生物、化学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应而具有的生产能力。

37、免耕法:是指作物播前不采用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结合课本234页看看其优点)

38、少耕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间隔耕种以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方法。

39、3S技术:是指由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集合而成的综合信息技术。

40、精确农业:是指精细、准确的农业。具有生产手段精细、资源投入精省、运作尺度精确、收获高产优质、经济高效安全五大特点。

41、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是指能定量和动态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过程及其度环境反应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其生长模拟模型的结构通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气象、土壤、作物特性数据及栽培管理措施输入模块。第二部分为主要生理生态过程的模拟模块。第三部分为模拟结果的数据或图形输出与分析模块。

42、栽培集约化:给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比较多的物质和能量,并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来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的一种生产方式。其核心是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二部分:理论要点整合

一、农作制度理论的内容

集约高效用地理论、多元持续养地理论、农作经营管理理论。

二、构成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生活要素

宇宙因素(光、热);土地因素(水、气、矿质营养)

三、作物生产潜力包括的内容

光合生产潜力、热量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气候-土壤生产潜力

四、农业生产的三个基本环节

植物生产(基本车间)、动物饲养(加工车间)、土壤管理(转化车间)。

五、集约持续农业包括的内容

1、集约农作:将土地利用率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年单产,实行精细耕作、间套复种,提高复种指数。

2、高产高效:要将经济放在首位,力争高产不低效,实行立体农业经营,实行劳动力、科技密集与适当投入的结合和相互置换,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持久发展:要强调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相结合,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六、农业资源的特性

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七、土地资源的评价指标

1、土地面积;

2、土地的位置与立地条件;

3、土地利用的适宜性;

4、土壤的肥力;

5、土地的质量等级。

八、培肥地力的主要途径

1、增施有机肥;

2、秸秆还田;

3、种植绿肥;

4、粮豆轮作;

5、增施化肥。

九、作物布局的原则

1、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2、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3、经济效益决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可行性。

4、生产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促进作物布局不断调整。

十、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的划分

1、最适宜区。

2、适宜区。

3、次适宜区。

4、不适宜区。划分适宜区一般采取主导因素法。

十一、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1、喜凉作物(一般需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1500-2200摄氏度,有的只需900-1000摄氏度)。

2、喜温作物(需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2000-3000摄氏度),不耐霜。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温凉型、温暖型、耐热型。

十二、农牧结合制度的意义

1、促使更多植物产品更有效地转化为动物产品。

2、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

3、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与有机肥料。

十三、种植模式类型(117页)

种植模式由作物结构与种植熟制两部分组成。单作一熟型、单作多熟型、多作一熟型(混作、间作)、多作多熟型(套作)。

十四、复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复种有利于增加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生产力。

2、复种有利于优化种植业结构,缓和不同作物争地的矛盾。

3、合理的复种有利于耕地的用养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复种具有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就业率的作用。

十五、复种的基本条件

1、热量条件。通常采用年平均气温法、生长期法、积温法来确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及复种的程度。

2、水分条件。影响水分的主要因素包括:降雨量、降水季节、灌溉条件。

3、地力条件。在光、热、水允许的条件下,较高的地力是保证复种成功的基础条件。

4、劳蓄力与机械条件。

5、经济效益。是决定复种能否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十六、复种的基本技术

1、作物组合和品种选择技术。主要包括:充分利用冬闲田和夏闲地增种一季作物、利用短生育期作物代替长生育期作物增加熟制、发展短间隙利用的填闲种植、生长季节富裕地区选用生育期较长的作物、生长季节紧张的地区选用早熟高产品种、选用可避开气候灾害的品种、发展再生稻。

2、田间布置和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育苗移栽技术、套作技术、早发早收技术、作物晚播技术。

十七、间混套作能够稳产保收的原因

1、间套复合群体对水分胁迫和病虫草害抗逆性的增强,以及不同作物在资源利用中时空补偿效应提高了生产系统的稳定性,保证了单位耕地的产出率。

2、利用复合群体形成的特有小气候,抑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于蔓延。

3、多样化的农产品对抗御市场风险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十八、间混套作增产的实质(151页)

间混套作复合群体是人类模拟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人工复合群体。人类通过适宜的作物种类,组配成具有空间成层性和时间演替型分布的作物田间群体结构,并运用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发挥作物间的互补作用,削弱竞争关系,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显著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

十九、在构建作物群体时,理想的光分布与叶群结构

适当大的叶面积,叶倾角上大下小,冠层呈伞状结构,群体内光分布上下均匀,并能使强光经过叶群结构调整变为中等光。

二十、复合群体矿质营养互补产生的主要原因(157页,结合课本看下弱化竞争的途径)

1、不同作物根系形态差异是形成互补的重要原因。

2、根系的相互穿插提高了养分利用率。

3、不同作物对养分需求种类和数量不同形成互补。

4、复合群体中不同组分耗肥最大期的错位形成了养分利用的互补作用。

二十一、影响边际效应的主要因素

1、生态因子。在低产稀植条件下,水肥条件的改善是强化边行优势而弱化边行势的主要途径,在高肥高密条件下,光热气是影响边际效应的主要因子。

2、种植模式。组分间距影响边际效应,间距过小时,两作竞争加剧,边行优势削弱,但边行势加剧,种植行向和密度对边际效应也有影响。

3、作物种类和品种。作物种类不同,表现出对边行的敏感程度不同,常用高位作物边行优势一般表现为玉米>高粱>小麦,而矮位作物中耐阴性最强的作物边行势越小,如边行势由小到马铃薯、大豆、小麦。

4、地力水平。地力水平越好,边行优势涉及范围扩大,势弱化。

二十二、间混套作具有补偿效应的主要原因

1、间混套作的作物一般比单作作物较少受到病虫害的危害。

2、间混套作中一种作物为另一种作物起机械支撑作用而产生补偿。

3、间混套作可以抑制杂草。

4、间混套作具有较高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套作通过调整作物播期可避免或减轻部分病害。

二十三、间混套作的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1)在株型选择上坚持高矮、肥瘦搭配的原则。

(2)在作物生育期的选择上坚持早晚搭配的原则。

(3)在作物根系选择上坚持深浅搭配的原则。

(4)在作物对光热资源适应性选择上坚持阴阳搭配的原则。

(5)在水肥适应性选择上坚持适度差异原则。

(6)根系分泌物方面要选择互利而无害的作物搭配。

(7)作物选择应坚持搞经济效益原则。

2、科学设计田间配置(164页)

(1)密度。间套作时一般高位作物单位面积上的种植密度大于单作,以充分利用其特殊的立体结构优势。矮位作物受光热气肥的影响较大,播种密度应略低于单作或跟单作相同。

(2)行数、行株距与幅宽。间套作时,高位作物行数不得多于、矮位作物行数不得少于边际效应所能影响行数的两倍。行株距是决定密度的主要因素,布局合理时可充分挖掘间套作的互补效应。矮位作物的行数还与其主次地位和耐阴程度有关,为主作物时行数要多,以尽量减少高位作物对其遮阴和争夺肥水的影响。幅宽与作物行数成正比,间套作行距小于单作,因此在单作相同行距比较时,幅宽要小于与单作相同行数行距的总和。

(3)间距。对间距的要求是:既要有利于减少矮位作物的边行势,又要最经济地利用土地。影响间距的因素主要有:矮位作物行数、耐阴程度、高位作物遮阴的强度、水肥条件等。矮位作物行数较少,耐阴性差,高位作物遮阴强的,间距都应适当加大。具体确定时,可根据两个作物行距一半之和来调整。

(4)带宽。

二十四、玉米与大豆间作,效益显著的原因

玉米为禾本科,须根系,株高,叶窄长,是喜肥耐肥的C4作物。而大豆属豆科,直根系,株矮,叶小而平展,为需磷钾较多的C3作物,较耐阴。两作共处,除密植效应外,兼有营养异质效应、边行优势、补偿效应、化感正效应,能全面体现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各种互补关系,增产效益作用显著。

二十五、轮作的作用(183页)

1、调养地力。(协调和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和提高土壤肥力)

2、有效减轻农作物的病虫害。(实行抗病作物与感病作物轮作,更换其寄主,改变其生态环境和食物链组成,使之不利于某些病虫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3、有利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十六、不同类型茬口作物在抗病与易感病作物上的应用。(189页)

1、同科、同属或类型相似的作物往往感染相同的病害,要避免它们之间连续种植。

2、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抗病能力不同,应选用抗病品种,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品种轮换来防治病害。

3、禾本科作物对土壤传染的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强,比较耐连作。

4、茄科、豆科、十字花科、葫芦科等作物易感染土壤病害,不易连作。

二十七、培养地力的两条基本途径

1、增加肥力因素。主要靠农田培肥、农田灌溉来实现。

2、改善肥力条件。主要由土壤耕作来完成。

二十八、农田养分动态与平衡(212页)

养分是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平衡是合理施肥的依据。养分平衡关系由养分的自然输入与输出、人工施肥输入和收获农产品输出来确定。

养分的自然输入包括:灌溉带入、自身固氮和土壤形成发育中释放的养分、随播种材料进入等。

养分的自然输出包括:挥发与反硝化、风蚀和水蚀损失、下渗及径流损失等。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2年将多种营养元素的自然归还率分为三种类型:低度归还型(低于10%)包括氮、磷、钾;中度归还型(10%-30%)包括镁、钙、硫、硅、钠等;高度归还型(大于30%)包括铁、铝、锰等。

二十九、土壤耕作的任务

1、调整耕层三相比例,建立适宜的耕层构造。

2、创造深厚的耕层,准备适宜的播床。耕层从上至下分为:表土层(0-3cm)、播种层(3-10cm)、稳定层(10-20-25cm)。耕层之下为心土层,在心土层与耕层之间有一层5-10cm厚的梨底层。

3、翻埋残茬和肥料,消灭杂草和病虫害。

4、改变地表形态,调控地表水热状况,保持水土,熟化土壤。

三十、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225页)

基本耕作措施有:翻耕、深松耕、旋耕。表土耕作措施有:耙地、耱地、中耕、镇压、起垄和培土。

三十一、覆盖耕作法的主要内容

1、利用沙石覆盖耕过的土壤所形成的沙田,由于沙石见空隙大、有很好的渗水作用,且保护土壤,滞阻水分蒸发,日蒸发量比裸地减少4倍多。

2、利用作物残茬覆盖地面是比较简单易行的覆盖方法。覆盖的作物阻碍水分蒸发,保墒效果明显。

3、利用塑料薄膜覆盖,既增温又保墒,多方面地起到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作用,为作物旺盛生理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三十二、水蚀的危害

1、跑水、跑肥、跑土,不仅使耕地失去了地表土壤,同时也损失了水分与土壤养分。

2、水土流失不仅使坡耕地上的土壤肥力遭到全面破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使农田本身受到毁灭性的切割、蚕食、淤积和埋压的破坏。

3、水土流失对水利设施也造成危害。

三十三、农田水蚀控制的基本措施(结合课本267页看看相关概念)

1、工程措施(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水窖)。

2、生物措施(种植上的整体布局、合理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

3、耕作措施(等高耕作法、沟垄耕作法、区田耕作法、残茬覆盖耕作法、少耕与免耕)

三十四、农田污染的防治

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2、提高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3、采用人工防治土壤污染措施。(相关措施请看课本297页)

4、不断调节农田肥力。

5、注意农田水分的调节。

三十五、农业经营规模的衡量指标

1、农用土地面积。

2、非土地要素投入量。

3、产出量。(该指标综合地反应农业企业的经营规模,但易受要素产出率水平的影响)。

三十六、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

1、坚持湿度与渐进原则。

2、坚持自愿与合理引导原则。

3、坚持有偿转让原则。

4、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三十七、推进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不妨看看323页的实现此两种途径的相关措施)

1、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集中与优化组合,改变目前农户中生产要素中度低与组合比例不当的状况,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科学技术和资金的引进等。

2、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程度,逐步改变目前已自给性生产为主、杂乱经营的状况。

三十八、农业产业化的实施

1、确定农业主导产业。

2、建设主导产业基地。

3、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4、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构建利益共同体。

三十九、建立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中组织机制的三种类型(其他相关内容自行去看336页)

松散型、半紧密型、紧密型(相关概念不妨追溯到课本336页)

四十、农业资源调查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1、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目的在于:查清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状况及其生产潜力,协调人与自然及资源的关系,保持和增进农业资源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促进农作制度不断改革完善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意义:(1)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奠定基础。

(2)为农业区域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为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农作制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四十一、农作制度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撂荒制(木石工具)、休闲制(铁制农具及蓄力耕作的始用)、轮种制(牛耕的推广,铁制农具的改进),在此期首先发展了养地制度、集约制。

四十二、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1、忌连作作物(以茄科的马铃薯、烟草、番茄,葫芦科的西瓜、亚麻、甜菜为典型代表)

2、不耐连作作物(以禾本科的陆稻,豆科的豌豆、大豆、蚕豆、菜豆,麻类的大麻、黄麻,菊科的向日葵,茄科的辣椒等作为代表)

3、耐短期连作作物(甘薯、紫云英、苕子等作物)

4、耐连作作物(水稻、甘蔗、玉米、麦类及棉花等作物)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 1.“训”、“诂”、“训诂”之由来 1)《尔雅》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一向被认为是“训诂之鼻祖”。 前三篇篇名叫《释诂》《释言》《释训》。“训”和“诂”就是来自于这里。 ?《释言》和《释诂》属于一类,以词释词。 ?《释训》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用较多的文字来解释,达到疏 通文意的目的。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 ?由《尔雅》得出: “训”和“诂”一开始都是单音词,且都是名词。 2)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毛诗故训传》是汉代毛亨为《诗经》作的注解。30卷。这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 成果。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解释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遂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地位不断提高。 ?“训”“诂”二字在《尔雅》中是分开的,两字连用在一起且成为一个术语,最早见于 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诂训或训诂从意义上看:训是解释疏通,诂是解释古代语言,意义基本相同,都有 注释、解说义。 ?从结构看,训、诂都是是动词,是并列结构,不可误认为是动宾结构。 2、前人对“训诂”的解释 ?1)唐·孔颖达: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于此。” 诂和训是当时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一) “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

教育学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就是人类所特有得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得模仿。二者都否定了教育得社会属性。 2、B【解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得《大教学论》就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得标志。 3、A【解析】赫尔巴特首次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得理论基础。她得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得基础。 4、B【解析】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得进行而不断发展,与人类社会得发展共始终,这体现了教育得永恒性。 5、A【解析】孔子就是我国古代伟大得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6、C【解析】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学术知识。 7、B【解析】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得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她强调教法与教材得统一,强调目得与活动得统一,主张“从做中学”。 8、C【解析】宋代理学家朱熹对这句话得解释就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9、C【解析】题干体现了教学相长得教育教学思想。 10、B【解析】教育得负向功能就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得消极影响与作用,题干阐述得就是标准化得教学对学生发展得消极影响与作用,体现了教育得负向功能。 11、B【解析】题干描述得就是学生文化得定义。 12、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人得发展得影响。 13、B【解析】主观能动性就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得根据。 14、C【解析】校园精神文化就是校园文化得核心内容,也就是校园文化得最高层次,建设校园文化得重点在于校园精神文化得建设。 15、A【解析】“少年得志”“大器晚成”体现了不同儿童同一方面得发展速度不同,就是个体差异性得表现。 16、B【解析】人才成长中得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了人在发展得过程中,不就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得影响,而就是积极主动得实践过程。 17、B【解析】题干中得观点认为人得发展完全就是由教育决定得,就是“教育万能论”得体现,属于“外铄论”得观点。 18、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得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得关键期,及时施教,一旦错过学生发展得关键期,只会“事倍功半”。 19、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得顺序性,身心发展得个别过程与特点得出现也具有一定得顺序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得发展。 20、A【解析】题干体现得就是个人本位论者马利坦得观点。 21、D【解析】教育工作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实现一定得教育目得,一切教育工作都必须从教育目得出发,依据教育目得得要求来进行,所以说教育目得就是教育工作得出发点与归宿。 22、A【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得全面发展学说就是我国确定教育目得得理论基础。 23、B【解析】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得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新一代人才,这就是素质教育得时代特征。 24、C【解析】“两基”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指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指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与一批重点学科。 25、C【解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得就是正规教育,也就就是具有层次结构得、按年龄分级得教育制度,即学制得出现。 26、C【解析】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得教育宗旨与近代学制。 27、D【解析】教育目得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得人,就是培养人得质量规格与标准,就是对受教育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 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 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 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 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 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 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 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 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产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传播学概论重要资料资料整理郭庆光版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

教育学习题答案

三、名词解释 1. 教育(P4):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P6):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 教育学: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工作的学科。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P5 答:(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以教育为目的把受教育者作为对象。 (2)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简述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P10 答:(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3.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P16 答:(1)前教育学时期---萌芽阶段: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孔子《学记》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2)学科雏形时期--独立体系形成阶段: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康德《康德论教育》、裴斯泰洛齐、洛克《教育漫话》。 (3)学科形成时期: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4)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谈谈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哪里。p24-28 答:(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教育的科学认识即教育学是对教育的习俗认识即日常教育经验的一种理性反思和历史性超越,是教育习俗性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①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和对象的; ②教育学作为对于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就必须使用专门的语言、概念或符号; ③教育学作为对于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其解释是有理论视角、根据或假设的; ④从不同理论基础或视角出发会产生不同的解释。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①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②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拓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③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④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⑤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传播学概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一句话三功能 拉斯维尔在著名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一句话”是指“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三功能”是指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二、简答题 1、如何提升组织传播的效果? ⑴从组织传播的信息流向来看, A信息的下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多途径发布,造势,大张旗鼓)? B信息的上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金点子征集)? C信息的平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讨论会、学习会)? ⑵从传播的主要层次来看,需要考虑 A自我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激励个体的自觉学习)? B人际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话题)? C大众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新闻点)? 2、从两级传播模式来看如何提升大众传播的效果? (1)培育和发现舆论领袖,并发挥好舆论领袖的作用。…… (2)在第一级大众传播的基础上更高效、更有意识地触动第二级人际传播的发生。…… (3)在两级传播的基础上促进更多级传播的发生。…… 3、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⑴依赖大众传播工具,有专门的传播组织和职业传播者。 ⑵信息的公开性、选择性和社会性,传播快捷性。 ⑶受众的匿名性,信息的单向流动性。 ⑷与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互为补充,互相交互。 注意: 简答题答题技巧——记住和理解题干要点。考试时,题干要点后面需要加一到两句自己的理解。 论述题答题技巧——采用两段论模式,“一般认为”、“我认为”。“一般认为”相当于简答题中的题干要点,“我认为”相当于简单题中的自己的理解,当然要展开论述。 传播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对一个或几个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并写出个案报告,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3、焦点访谈法 作为定性调研中最常用的方法,焦点访谈法是由一个训练有素的主持人通过倾听一组从目标市场中选来的被调查者,从中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度信息。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新概念、新创意而且快速,能节省大量时间。 二、简答题: 1、请简述焦点访谈法的操作要点

训诂学整理

考试题型和范围 一、单选题(10题*2分=20分) 1.最后两讲(训诂学的应用)讲的一句话里两个带点的字,理解成4个选项中的哪一个 2.第一次课的内容:训诂前人的定义抽出一个词可能是4个选项中的哪种意思 3.训诂学分期:哪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4.后面讲的内容中:(训诂与字典、词典)词典中的一个词/对词的理解 5.训诂与语法:《左传》中的某个字的理解 6.这本书属于什么体:传注体、正文体、专著体、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 7.古代注音(上课讲的) 8.在一语境中解释词义,不能用的是?训诂学里不能怎样? 9.清代训诂一句话出自哪个作者的那本著作?“训诂之旨,在于声音;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 10.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是出自三家注的是? 二、名词解释(3题*4分=12分) 1.形训、声训、义训3考1 2.同训、递训、互训3考1 3.转语、雅言、析言3考1 雅言: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三、简答题(2题*9分=18分) 1.对于以下两个释义谈谈你的看法(词+释义+例句)有个词上课讲过,另一个词关系紧密 2.训诂的主要原则是 【总论】 一、训诂与训诂学(定义) (一)训诂 训:被释对象(名词)、解释疏通(动词) 诂:古代语言(名词)、解释古语(动词) 解释语义的活动为训诂,对语义做的解释也是训诂。“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用浅易的语言解释深奥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二)训诂学 训诂学: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训诂实践的系统化、科学化。即黄侃所谓的“论其法式(方法体例),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友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小学时解释经书的工具。 二、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

教育学参考答案(题与答案)

教育学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教育:各种各样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身心和增进人的知识技能的活动,包括家庭、社会、学校教育。 3、狭义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按照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指学校教育。 4、教育规律:教育部诸多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5、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以保证的适龄儿童或少年必须接受的国民教育。 6、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和结果。狭义: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总的要国家为培养人才确定的规格和标准。 7、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为促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8、智育: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9、教学:教师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最基本的一种学校教育活动。 10、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标、教学容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指导性文化。 11、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育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2、课程:广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学的各门学科,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及环境影响的总和。狭义:指某一门学科。 13、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间的关系。 14、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15、德育过程: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根据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及其思想品德所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他们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6、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7、课堂教学: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学习程度进行编班,教师分别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根据一定统一的教材和要求,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8、全面发展教育: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 1、《传播学(修订版)》,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传播学研究方法》, 陈燕等.科学出版社,2002年 4、《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5、《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6、《大众传播学总论》, 张隆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7、《传播学通论》, 戴元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8、《人类传播理论》,约翰·斯坦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9、《大众传播概论》, 斯坦利·J·巴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 11、《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15、《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年 16、《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18、《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新华出版社,2004年 20、《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 21、《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2、《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 23、《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 24、《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5、《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6、《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29、《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 30、《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 31、《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2、《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3、《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34、《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 35、《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年

教育学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着是我国的()。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2.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着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着作是()。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杨贤江的()。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8.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着作是()。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9.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着作是(?)。 A、斯宾塞的《教育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 C、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0.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的《教育学》专着的主编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科D、苏霍姆林斯基 11.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总体,是我们所称的()。 A.教育学 B.教育科学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原理 1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 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C.语言的形成 D.教育起源于劳动 13.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 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象 1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 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育 15.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16.《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的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是()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17.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人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赫拉克利特 18.最早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的教育学家是() A.裴斯泰洛奇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19.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教育,这是() A.卢梭的观点 B.杜威的观点 C.康德的观点 D.华生的观点 20.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这就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着名的() A.绅士教育说 B.白板说 C.自然说 D.天性说

传播学概论(1)

0984]《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的兴起和发展 [论述题] 题目:传播学为什么在美国产生 参考答案: 1.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力 美国政治家向来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其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选民的支持。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国家也充分利用了大战传媒进行战争宣传,也使民众看到了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大战 1917年,美国成立"公共信息委员会”,负责美国的战时宣传,宣传了战争的意义,协调协约国之间的关系。战后,人们对宣传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宣传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有了相当的认识。代表的研究成果是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小结:从严格的学科范畴来说,二战之前美国的宣传研究并不属于传播学,但是宣传研究使民众认识到大众传媒对于战争、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战 二战期间,参战各国有意识地普遍重视战时的宣传工作。1942年美国成立军事情报局,监督国内宣传,负责对国外的官方宣传。美国陆军部新闻与教育署聘请专家卡尔?霍夫兰,研究部队为士兵精心制作的电影是否影响士兵对战争的认识、鼓舞士兵参战的士气。以霍夫兰为代表的耶鲁学派对传播技巧、传播与态度改变等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 小结:二战间,美国军队空前广泛地利用电影和其他大众传播媒介,客观上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研究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实践基础。 (3)和平时期 美国政治家非常重视传媒,总统大选期间,候选人往往通过广告、演讲、公关、活动等,在所有媒介上展开竞选攻势。肯尼迪被称为"电视总统”,他非常善于利用传播媒介塑造公共形象。 2.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力

两次大战,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能力2\3集中在美国手中。经济的发展使得美国的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1)经济发展需要资本进行国际市场的拓展,因此,原材料和消费市场的拓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重要环节,营销行为也就前所未有活跃。为了判断大众媒介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消费心理的影响,广告商、公关专家、民意调查人员、新闻工作者和学者等在垄断财团和企业的资助下不断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2)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中也日益壮大,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随着美国大众传媒事业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媒介与社会的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作用也显现出来,学界必须应对传播业提出的新问题。如:媒介与受众、社会的关系;媒介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观念与行为等。 4.其他人文与社会科学发展为传播学的产生奠定了学科基础 (1)交叉学科的性质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具有多学科综合而成的特点。它既属社会科学,又被认为是人文科学,而且带有自然科学的痕迹;它既有自己的理论范畴、学术话语,又很多地借用了其他学科的理论。 [论述题] 论述传播学、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区别 参考答案: 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起源于19世纪德国,在美国兴盛。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媒介种类增多,新闻学原有的研究范围无法涵盖日益发展的新闻业,新闻事业扩大至大众传播媒介业。"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 新闻学研究:人类社会的各要素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和影响以及新闻活动的自身发展、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大众传播学。它以人类社会的所有大众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聚焦于在大众媒介中的及围绕它们的人的活动,大众媒介中的人的活

教育行政学复习资料

教育行政学复习资料 1、行政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管理主义(效率主义)宪政主义(民主主义)伦理主义 问题:行政的研究应该以管理为基础,而不应该以法律为基础。——怀特 自30年代,管理主义成为公共行政之主流,管理主义注重效率、行政理性、效能、经济。但也忽略民主宪政的基本价值,忽视公共行政对捍卫这些基本价值方面的正当角色,管理主义的行政成为盲动的理论,在实践上,出现公共行政沦为暴政的工具的可能和现实。 2、教育行政源说 自然线索:且看教育是如何与政府挂钩的? 透视线索:政府能跟教育挂钩吗? 3、教育是什么?四种解释(米阿拉雷): 教育是一种机构; 教育即行动; 教育即内容; 教育即产品(教育产品是指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所提供的产品,这种产品又称教育服务,教育这种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特殊性,即消费效用有直接效用与间接效用之分。教育的直接消费效用,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知识、能力的增长,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养成等。教育的间接消费效用,是指由于知识、能力的增长及良好的品行、价值观等内部产出,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生产能力、创造能力和文明程度,使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地位,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谐。) 政治意义上的解释:权利载体——化民工具 4、政府是什么?阶级论者:阶级统治载体法学论者:委托——代理公共事业代理人 )从行为目标看,政府行为一般以公共利益为服务为目标(2)从行为领域看,政府行为主要发生在公共领域。 一个本分的政府应该具有如下特点:1)政府所有的政策应该首先“执政为民”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修灯塔,不摇渔船”“守夜人”3)政府应该是为民谋利,而不是与民分利,更不该是与民争利。4)按照现代政治理念,政府的官员理论上是人民的公仆。5)从政府这一角度来说,现代政府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而不是全能型政府、无限政府。 5、政府有权力管教育吗?王权社会的管理理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俯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民治社会(民主宪政)的管理理念:人民能自己管好的,就不再麻烦您老人家了。现代政府的使命:选民的代理人(委托——代理关系) 即使是民治社会:政府希望得到更多的权力,但却不希望承担责任,或承担尽量少或尽量小的责任——政府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或者,对民治政府而言,管理教育,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和义务和使命。追求教育公平?追求教育效率?弱者公平,强者公平。马太效应。 6、政府有能力管教育吗?政府是否天生一双鸟瞰眼?——政府失败论 如果人民生长在土地上,那么政府也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之一。 政府假设:一、非经济人二、全信息人三、非机会主义和道德主义者理想政府假设的批判:7、人们需要政府管教育吗?人民有无能力管好自己的教育:个体教育视角与全民教育视——教育市场优势论弱者言:晴天大老爷,你快下凡吧强者言:我就是晴天老爷,我是流氓我怕谁? 8、人们希望一个什么样的政府?能有这样的政府吗?看不见的手,请你帮助我吧!(人民自由办教育,人民自由选择教育:自由度由市场控制,不行,还有政府协助。公平与效率的综合追求:政府加市场) 9、逃避自由:自由的悖论

《教育学》课后测验参考答案

《教育学》课后测验参考答案 1、1 绪论 章节测试 1【单选题】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 )。 A 、揭示教育规律 B 、总结教育经验 C 、制定教育方针 D 、发现教育问题 我的答案:A 2【单选题】 反映了教育内部因素之外,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所具有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的是( )。 A 、教育规律 B 、教育方针 C 、教育政策 D 、教育经验 我的答案:D 3【单选题】 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教育学哪一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 A 、萌芽(雏形)阶段 B 、独立形态阶段 C 、发展多样化阶段 D 、理论深化阶段 我的答案:D 4【单选题】 在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 、《论语》 B 、《学记》 C 、《孟子》 D 、《大学》 我的答案:B 5【单选题】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 A 、《大教学论》 B 、《论演说家的培养》 C 、《普通教育学》 D 、《民本主义与教育》 我的答案:A 6【单选题】 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的教育学是:( ) A 、杜威 B 、卢梭 整理资料相当辛苦, 请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我的答案:C 7【单选题】 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重视实科教育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我的答案:B 8【单选题】 主张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我的答案:B 9【简答题】 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我的答案: 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主要包括:(1)打破学生关,消除儿童与成人、男子与妇女的界限;(2)打破先生关。(3)打破课堂关。(4)攻破课本、纸笔关。(5)攻破学校关。(6)要有立法保证。 2.1教育概述已完成 1【单选题】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的() A、普遍性 B、特性 C、目的性 D、方向性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 教育是一种() A、社会现象 B、生物现象 C、自然现象 D、遗传现象 我的答案:A 3【单选题】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全国2019年04月自考(00277)行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9年0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行政管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7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谓将其选出。 1、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是指 A.国家确定路线方针政策 B.国家意志的执行 C.国家维护主权与安全 D.国家制定法律 2、开创行政管理学学术研究先例的文献是 A.罗纳德·怀特的《行政学导论》 B.魏洛比的《公共行政原理》 C.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 D.伍德罗·威尔逊的《行政研究》 3、除有限决策理论、综视决策理论外,决策学派理论还有 A.人际关系学理论 B.渐进决策理论 C.权变理论 D.社会人假设理论 4、雷格斯在分析过渡型社会特征时提出的一种独特的市场体制类型是 A.无限市场模式 B.受限市场校式 C.自由市场模式 D.计划市场模式

5、从根本上制约者行政系统的规模、体制结构与运行方式等基本结构因素的是 A.政治力量 B.经济力量 C.文化力量 D.社会结构 6、下列属于行政权力主体的是 A.政党 B.立法机构 C.国家行政机关 D.军队 7、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主张的是 A.守夜人政府 B.有限政府 C.市场化政府 D.合作联邦主义 8、弱势政府时期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特点是 A.政府职能非常有限 B.政府职能无限 C.政府没有职能 D.政府过度干预 9、行政职能首先表现为 A.国家立法机关履行立法职责 B.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 C.国家司法机关履行司法职责 D.党政机关履行党务管理职责 10、从社会管理角度看,规模最大、管理范围最广的组织是 A.立法机构 B.司法机构 C.军事机构 D.行政管理机构 11、实行内阁制国家的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瑞典 12、从比较狭义的层面看,“行政事务”可理解为 A.行政人事事务 B.政府管理的一切事务 C.政府外部管理事务 D.政府内部管理事务 13、财务行政理论的创始人是 A.威洛比 B.怀特 C.斯坦因 D.洛克 14、行政组织系统的构成“细胞”是 A.行政人员 B.行政职位

教育学练习与参考答案

练习与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教育 2、学记班级授课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师书本课堂 4、杜威活动教学现代教育 5、教育实践流 6、本源 7、《学记》《雄辩术原理》培根独立 8、夸美纽斯 1632 《大教学论》 9、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10、杜威实用主义 11、教师书本课堂 12、日本赫尔巴特 13、马列主义教育原理 14、贤江《新教育大纲》 15、凯洛夫 16、源流17、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注意教育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二、选择题 1、C 2、A 3、B 4、AB 5、C 6、B 7、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四、问答题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在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之一。学了教育学能使师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能使师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能使师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2、学习教育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是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四是注意教育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3、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今在教师和学生中仍然有某些影响。因为,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和掌握教育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和师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曾然,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师德是灵魂;但要具备全面的完整的师德修养,掌握较渊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教育理论的学习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而且能增强识别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是非的鉴别力。特别在今天,各种教育思想纷至沓来,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就可能坠入云里雾中,不知所从。为此,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好教育学这们课程。 一、名词解释 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