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 光的折射(4)幻灯机、放大镜、照相机

06 光的折射(4)幻灯机、放大镜、照相机

06 光的折射(4)幻灯机、放大镜、照相机
06 光的折射(4)幻灯机、放大镜、照相机

透镜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放映幻灯时,幻灯片与镜头间距离d跟镜头焦距f的关系是:()

(A) d < f;(B) d = 2f;(C) d > 2f;(D) f < d < 2f。

2、判断下列三组实用的镜子:

(1)矫正近视眼应戴的镜片是:( );(2)矫正远视眼应戴的镜片是:( );(3)汽车司机驾驶舱旁的观后镜是:( )。

(A) 平面镜;(B) 凸面镜;(C) 凹面镜;(D) 凹透镜;(E) 凸透镜。

3、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照相机照像,在底片上成的是实像;(B) 用放大镜看手表零件,看到的是手表零件的实像;

(C) 湖边的房屋、树木等物体清晰的倒影是实像;(D) 房屋、树木等物体的阴影是虚像。

4、凸透镜的焦距为5厘米,物在透镜前15厘米处,通过透镜所成之像为( )。

(A) 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透镜同侧;(B) 放大的倒立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两侧;

(C) 缩小的倒立的实像,像与物分在透镜两侧;(D) 放大的正立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5、在距凸透镜较远处有一烛焰,沿主光轴向凸透镜移动,在可沿主光轴自由移动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对于烛焰的像,正确的说法是:()

(A) 只要移动光屏,总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B) 光屏逐渐离开透镜,像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C) 光屏逐渐离开透镜,像逐渐变大,直至消失;(D) 光屏逐渐移近透镜,像逐渐变大,直至消失。

6、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所成的像可能是:

(A) 放大倒立的实像;(B) 放大正立的虚像;(C) 缩小倒立的虚像;(D) 缩小倒立的实像。

7、用幻灯机放映幻灯片的时候:()

(A) 生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B) 生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像;

(C) 幻灯片应该倒过来插;(D) 幻灯片插在凸透镜后面比焦点略微远些的地方。

8、放幻灯时,在银幕上得到的像应该是()

(A) 放大正立的实像;(B) 放大正立的虚像;(C) 放大倒立的实像;(D) 缩小倒立的实像。

9、关于放大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焦距较短凸透镜;(B) 焦距可以调节的凸透镜;

(C) 焦距较长的凸透镜;(D) 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内,凸透镜就可能当放大镜使用。

10、从放大镜里能看清课本中的字样,如果保持课本与眼睛的距离不变,要使看到的字样范围大一些,则应该将:()

(A) 放大镜略向眼睛处靠近一些;(B) 放大镜略向课本处靠近一些;

(C) 无论如何移动,看到的范围不变;(D) 无法判断。

11、放映幻灯时,要使银幕上所成的像再变大一些,应采用下面哪个方法( )

(A) 减小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增大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

(B) 增大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减小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

(C) 将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和幻灯机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减小;

(D) 将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和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增大。

12、利用焦距是10厘米的凸透镜,研究它成像规律时,要想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则物体应放在距透镜( )

(A) 大于是15厘米、小于30厘米;(B) 20 厘米处;

(C) 大于10厘米、小于20厘米;(D) 小于10厘米。

13、用放大镜观察邮票,邮票应放在距镜( )

(A) 二倍焦距以外;(B) 一倍焦距以内;(C) 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D) 放在什么地方都行。

14、凸透镜所成之像为放大、倒立的实像。要有如此成像规律的条件为( )。

(A) f<u<2f;(B) u>f;(C) u = 2f;(D) u>2f。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幻灯机放映幻灯片时,物距u应u>2f;(B) 照相机拍摄照片时,物距u应u>2f;

(C)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距u应u>f;(D)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距u应u<f;

(E) 幻灯机放映幻灯片时,物距u应2f>u>f。

16、下列面镜和透镜中,能使光线会聚的是下列镜中的那一种:( )

(A) 平面镜;(B) 凸面镜;(C) 凸透镜;(D) 凹透镜。

17、在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人站在井边看见自己在井水中的像;(B) 司机从汽车的观后镜中看到车后的景物;

(C)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D) 小孔成像。

18、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凸镜、凸透镜对光均有会聚作用;(B) 凹镜、凹透镜对光均有发散作用;

(C) 太阳灶用凹镜,幻灯机镜头用凸透镜;(D) 汽车上的观后镜用凸镜,放大镜用凸透镜。

1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凹镜对于光起发散作用;(B) 汽车用凸镜作观后镜是为了增大观察范围;

(C) 人离竖直的平面镜近些,所成的像就比人大些;(D) 平行光线照到平面镜上要发生漫反射。

20、以下几种光学器件中,有两个实焦点的是;( )

(A) 凹镜;(B) 凹透镜;(C) 凸镜;(D) 凸透镜。

21、一束平行光线照射到下列光学元件上,能使光线会聚于一点的是〔〕

(A) 凹镜;(B) 平面镜;(C) 凸镜;(D) 凹透镜。

22、在下列光学器件选用中,错误的是:( )

(A) 医生检查耳道时,常戴一个凹镜;(B)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C) 家用衣橱门上常安装一块平面镜;(D) 太阳灶是用凸镜做成的。

2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一定发生折射;

(B)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传播速度一定减小;

(C) 凸透镜所成虚像是正立的,所成实像是倒立的;

(D) 凹透镜只能成放大的虚像。

24、能使太阳光会聚的光学器件是:( )

(A) 凹透镜、凹面镜;(B) 凸透镜、凸面镜;(C) 凹透镜、凸面镜;(D) 凸透镜、凹面镜。

25、在拍摄一幢建筑物时,已调节好相机的距离,突然从取景框中发现建筑物上左右两个屋角都没有在框内,要拍摄一张完整的像,则需要()

(A) 只要调节相机暗箱的长度;(B) 只要将相机向后移动一段距离即可;

(C) 将相机向后移动,暗箱缩短一些;(D) 将相机向后移动,暗箱长度略微增大一些。

26、用焦距一定的照相机来照相,欲使照片上的景物的像大些,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是()

(A) 照相机离景物近些;(B) 照相机离景物近些,并使像距调大些;

(C) 照相机离景物远些;(D) 照相机离景物远些,并使像距调大些。

2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穿衣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B)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汽车观后镜成正立缩小实像;(D) 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8、烛焰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在屏上已成缩小的像,要使屏上所成的像再大一些,并保持清晰,则应:( )

(A) 将凸透镜向烛焰适当移近,适当减少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

(B) 将凸透镜适当向屏移近,其它不动;(C) 使屏远离凸透镜,其它不动;

(D) 将烛焰向凸透镜适当移近,适当增大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

29、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轴移动,当物距为30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能

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移至离凸透镜15厘米处时,它的像一定是〔〕

(A) 放大的虚像;(B) 放大的实像;

(C) 缩小的实像;(D) 缩小的虚像。

30、如右图中,方框代表的是光具组,光线通过光具组后,传播方向如图中所示,则该光具组是:()

(A) 两个凸透镜组成的,第一个凸透镜的右焦点与第二个凸透镜的左焦点重合;

(B) 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的,凸透镜的右焦点与凹透镜的左焦点重合;

(C) 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的,且凸透镜的焦距大于凹透镜的焦距,一两镜右焦点重合。

(D) 两个平面镜,两平面镜反射而分别与两条光线成45°角。

31、一个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在物体由离透镜30厘米处移向15厘米处的过程中( )

(A) 先成放大实像,后成放大虚像;(B) 始终成虚像;

(C) 始终成实像,且像逐渐变大;(D) 始终成实像,且像逐渐变小。

32、有一物体从距凸透镜10f的地方沿着主轴移动到距透镜3f处,则像与透镜间的距离是:( )

(A) 逐渐变大;(B) 逐渐变小;(C) 不变;(D) 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33、人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是5米时,在底片上成一个倒立的清晰的实像;人离开照相机镜头的距离是3米时,在底片上也能成一个倒立的清晰的实像,则两次成的像的大小是()

(A) 第一次大;(B) 第二次大;(C) 一样大;(D) 无法比较。

34、用一架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个人照了一张2寸的半身像,如果用它给这个人照一张2寸全身像,应该使( )

(A) 相机与人的距离增大,暗箱长度伸长;(B) 相机与人的距离增大,暗箱长度缩短;

(C) 相机与人距离减小,暗箱长度伸长;(D) 相机与人的距离减小,暗箱长度缩短。

35、凸透镜的焦距为f,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u,则( )

(A) u>f成倒立像;(B) u<2f成虚像;(C) f<u<2f成缩小像;(D) u<f成实像。

36、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的放大的像,要想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缩小的像,下列办法可行的是:( )

(A) 只是将凸透镜往烛焰方向移动;(B) 只是将凸透镜往光屏方向移动;

(C) 只是将光屏往凸透镜方向移动;(D) 只是将蜡烛往凸透镜方向移动。

37、有四种光学元件:(A) 穿衣镜、(B) 照相机、(C) 幻灯机、(D) 放大镜。根据成像规律确定对应光学元件,正确的是:(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穿衣镜;(B) 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

(C) 正立,等大的虚像………照相机;(D) 倒立,缩小的实像………幻灯机。

38、要在距凸透镜14厘米的光屏上得到一个的清晰缩小的像,在以下的凸透镜中,应选用的是:()

(A) f=4厘米的凸透镜;(B) f=6厘米的凸透镜;(C) f=8厘米的凸透镜;(D) f=16厘米的凸透镜。

39、在物体由远处向凸透镜焦点移动过程中,像距与像的变化规律是:( )

(A) 像距逐渐增大,像也逐渐变大;(B) 像距逐渐减小,像也逐渐减小;

(C) 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减小;(D) 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变大。

二、填空题

1、一个物体距离凸透镜20厘米远时,在透镜另一侧20厘米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倒立、清晰的像,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将物体向透镜移动11厘米后,在光屏上将__________,而在物体的________侧得到一个_____的像。

2、显微镜的镜筒上下两端各有一块透镜,下端的物镜是将观察物形成放大的实像,则物镜应是________透镜,上端是目镜,目镜将再次放大让眼镜观察,则目镜应是____________透镜,在观察时,还需调节显微镜底座上的反光镜是用______镜,目的是使光____________。

3、物体在离凸透镜8厘米时,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像,保持光屏和物体的距离不变,将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厘米,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则凸透镜和物体的距离是_______厘米,该凸透镜的焦距约在________厘米与_________厘米之间。

4、要在幻灯机银幕上得到一个放大正立的画面,必须满足于幻灯机离银幕的距离___________,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调节在__________之间,并且应将幻灯片______插入框内。

5、电影放映机的镜头相当于一块________镜,要在银幕成一个放大、活动的画面,需要每秒钟放映______ 幅,并利用人们视觉的______特性,若加快拍摄速度,放慢放映速度,这就是人们在电影里常看到的______镜头。

6、放大镜是用来观察较小物体的光学仪器,使用时必须把观察物体放在放大镜的_________以内,才能看到一个清晰_______立、________、_______像。当放大镜逐渐贴近物体时可以发现物体的像大小逐渐_______。

7、从平面镜、凹透镜和凸透镜中选出适当的元件填空:

(1) 欲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应选用_____________镜;(2) 欲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选用_____________镜;

(3) 欲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选用_____________镜;(4) 欲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选用_____________镜;

(5) 欲成与物等大的虚像,应选用_______________镜;(6) 欲成与物等大的实像,应选用_______________镜;

(7) 欲成与物体在镜同侧的虚像,应选用_________镜;(8) 欲成与物体在镜两侧的虚像,应选用_________镜;

(9) 欲在屏上成像,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镜。

8、根据图中标出的入射光线和射出光线情况,在下列方框中填入合适的光学器件:

9、放大镜是______镜,在使用放大镜时,必须把被观察的物体放在_______ ,才能看到_______ 立,放大的_______。

10、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像,常用的________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1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点之间时,成_____、_____的___ 像。

12、放映幻灯时,为了使屏幕上得到更大的像,应该将幻灯机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调________些(填“大”或“小”),同时将镜头向_______幻灯片的方向移动(填“靠近”或“远离”)。

13、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当把蜡

烛放在图中的a点位置时,光屏在另一侧的适当位置

处将得到______________像(填出像的大小、倒正、虚

实)若把蜡烛从a移到b时,要将光屏移到__________

范围内的适当位置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幻灯机 放大镜教案

幻灯机放大镜教案 Lesson plan of slide projector magnifier

幻灯机放大镜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xxx中学周永昌)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知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知道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4.简单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放大原理. (三)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笔.教师用:幻灯机、幻灯片、投影仪、屏幕、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看过电影,也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用投影仪配合上课.小小的胶片怎么会变成很大的画面的呢? 上生物课时要观察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它们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师给你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它们为什么能使我们看到很小的物体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 1.研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 ①请同学们用上节课的器材做实验.在桌上用粉笔画出直线,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置在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 ②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线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镜哪侧? ③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些,仍在焦点以外.移动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请同学们观察:移近后得到的像和原来的像比较是变大了还是变小呢?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怎样变化? 实验观察结束,教师提问: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照相机和眼睛》名师教案1 青岛版

照相机和眼睛 教学目标: 1、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珍贵、最神奇的照相机,从而更加珍爱和保护眼睛。 2、了解眼球的构造,了解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知道怎样保护眼睛。 教学重点: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教学难点: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原理。 教学准备:照相机、眼球的模型或构造图;分组材料:凸透镜、纸盒、半透明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是照相机,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二、研究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提问:有谁已经知道照相机是怎样拍出照来的? (2)谈话:请你们介绍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 (3)出示相机,再请学生猜想并交流相机的工作原理。 (4)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 (5)指导分析照片清晰与模糊的可能原因。 (6)简单介绍“傻瓜相机”:这种相机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距离,进行自动调焦,高度自动化,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 (7)教师板书:照相机: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机身(暗箱、快门、扳手)胶卷 三.眼睛的工作原理研究 (1)讲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精密的“照相机”。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眼睛是精密的“照相机”? (2)提问: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眼睛,你有什么发现?(稍侯提示,对照照相机工作原理,说一说猜一猜眼睛是怎样工作的?) (3)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上的板书,将相机的光圈、凸透镜、暗箱、底片,与眼睛的瞳孔、晶状体、眼球内、视网膜两两对应地分析) (4)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总结讲解“眼睛的工作原理”。(突出教材17页的基本内容。)(5)教师板书:眼睛:眼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四.观察分析瞳孔与光线强弱的关系 (1)观察与探讨:看窗外阳光灿烂的天空,在镜中自己的瞳孔,注意他们的大小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同桌之间观察2分钟,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瞳孔是控制光线的,光线强时瞳孔缩小,防止伤害眼睛。外部光线弱时,瞳孔变大,以便看清物体。 (3)分析猫的眼睛在白天与晚上的不同。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猫眼睛的特别之处, 学生回答。(猫的瞳孔早晚是圆的,中午成一条缝。) 五比较:对照相机,相机的什么部件分别与眼球的晶状体瞳孔视网膜相似?

12、照相机镜头的种类和用途

照相机镜头的种类和用途 ——摄影初学者数码摄影指南之十二 静观云涛撰文/摄影/制表 近几年,很多摄影爱好者选择了使用单反相机,主要是因为单反相机有利于摄影创作,而且一些入门级的单反相机价格已经低于好一点的袖珍 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的人物——英国曼彻斯特

相机。所以我们在讲镜头的时候,就主要讲独立镜头。消费类相机如:卡片机、袖珍机和高端镜身一体机的镜头大都是变焦镜头,光圈一般都比较小,我们不专门对它讲解。不过,我们这一讲对于消费类相机上的镜头,也是有一定指导作用的。 1、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是指焦距长度等于底片对角线距离的镜头。但两者并不是完全相等,一般来说是个近似值。一般标准镜头的焦距和其底片规格如下表: 标准镜头的视角为53°左右,接近人眼睛的视角,用这种镜头拍出的照片,景物的透视效果接近人的视觉习惯,看起来比较正常,标准镜头的焦距与视角大小适中,适应性大,在摄影中

用的比较多。但标准镜头拍出的片子,没有压缩感,同时透视感很小,所以,震撼力较小。 尼康标准镜头 2、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的焦距长度比其对应的底片对角线短,对应135 相机(我们平时所用的单反数码相机和袖珍数码相机基本都是135类型的相机)来说,50mm以下的镜头就是广角镜头,如35mm、28mm、17mm等等,它们的视角一般在60°—100°,如果视角超过100°那就是超广角了。另外还有的镜头视角达到180,这种镜头叫做鱼眼镜头。

广角镜头造成了下部主体的变形与夸张 ——河北坝上七星湖 广角镜头的视角很宽,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拍摄拍摄物距小,而且被摄对象面积体积大的景物。如街道建筑摄影,室内摄影,因为距离近,也就是物距小,如用标准镜头至中长焦镜头拍摄,只能拍到拍摄对象的一部分局部景物,如用广角镜头,就可以把拍摄对象全部容纳到照片中去,如果是拍摄房间,用广角镜头拍出来看起来比实际的房间还要宽敞一些。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归纳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 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 “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6青岛版《科学》六制五年级下册.《照相机和眼睛》教学设计

6.《照相机和眼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照相机和眼睛》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五年级下册《我们怎么看到物体》单 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指导学生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研究照相机和眼睛的特点,通过制作照相机探究成像特点,类比探究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准备凸透镜、纸盒、半透明纸、剪刀、胶 水等器材,激发实验制作和探究欲望。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做一个‘照相机’,玩 一玩”,引导学生使用纸盒、凸透镜、半透明纸等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照相机,分析照相机 成像的原理,使所照景物的图像通过凸透镜能够清晰地落在底片上。活动二“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通过观察把照相机和眼睛进行类比,使学生知道照相机是仿照眼睛成像的原理 设计而成的,从而了解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动物眼睛的构造。”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 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对科学有了一定的认识,能进行一定的观察与思考。已经学习了凸透镜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学生对光的知识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利用凸透镜成像的作用对生活的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从而对照相机和眼睛的特点和作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初步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原理。 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照相机和眼睛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2.初步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照相机与镜头上的各种符号是什么意思

照相机与镜头上的各种符号是什么意思 一、机身与镜头上的那些标识。 属用器材是摄影进阶的第一步,所以首选你需要知道镜头和机身上符号的意思。有人会说,单反机身上的那些符号,就让我们看说明书自己意会就是了。此话是理,不过笔者在这里还是再强调一些关键的内容,希望图省事的你不要错过。本文虽不能说全面,不过看一看还是会帮助你,可以快速上手单反的使用。下面就通过品牌,来分门介绍那些“它不认识你,你不认识它的”符号们。本章内容可能会有些枯燥,但是掌握这些符号的意思会让你对摄影这一爱好培养出更多的兴趣点来,也会让你不会在日后的摄影和采购器材中盲从。佳能类单反在购买摄影器材的时候,很多朋友们会对于镜头的选择犯晕。镜头的种类很多,到底谁才是适合自己的呢?原则上,单反套机内的镜头都是入门者们最需要的。它们多数涵盖的焦段广泛,变焦比巨大。比如一镜走天下的18-200mm镜头,18-105mm镜头等。除了全画幅类DSLR,其他的非全副类单反都需要在镜头的焦距上乘以成像芯片产生的差值。 估计你已经听乱了,还是先看看简单的,机身上的基本功能 按键的作用吧。下面的内容非常无聊,希望你不会越看越困

1. 菜单,点击可在LCD中对相机进行设置 2. 关闭屏幕,或在回放照片的时候关闭/ 显示拍摄时的具体参数信息 3. 选重照片回放时,可配合④对照片进行扩大或缩小回放浏览 4. 同③ 5. EV 设置,光圈优先 6. 白平衡调节,或连入电脑时数据传送 7. 测光模式调节,或者向上翻页 8. 设置键,或确定 9. AF 自动对焦,或向右移动 10. 单张/ 连拍/定时拍摄设置,或向左移动 11. 回放按键或者回到拍摄模式 12. 照片模式选择,如标准,鲜艳,黑白等 13. 删除

透镜讲义最新

透镜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题一:如何判断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请至少用两种办法进行判断。 题二:一束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则() A.仍然是一束平行光 B.必会聚于焦点 C.必会聚于一点 D.以上说法都不对 题三:在下列各图中,光路图正确的是图() 金题精讲 题一:如下图中,AO为入射光线,OB是经镜子后射出的光线,就下列三种情况,在O点用作图法填入三个适当而且不同的镜子。 题二:如图所示,三角形ABC是玻璃三棱镜的横截面,光线a射向AB面,折射光线为b,继续射向AC面,射出光线为c。图中∠1、∠2是AB的入射角和折射角,∠3、∠4是AC面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⑴请你说明一下,b相对a来说是向哪个方向偏折,c相对b来说是向哪个方向偏折?由此你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一束光线经玻璃三棱镜折射后将向什么方向偏折。 ⑵将两个三棱镜如图组合,让两束平行光如图照射,光线经三棱镜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作出大致的示意图。这与透镜相类似。将两个三棱镜怎样组合,光线经三棱镜后发生的变化与凹透镜相类似。作出示意图。 ⑶你得到什么结论? 题三:如图所示,如果在水中有一个凸透镜形状的气泡,那么平行光通过该“气泡透镜”后的传播情况是怎样的?

题四:如图所示,虚线框内为一透镜,MN为透镜的主光轴,O是透镜光心,a和b射向透镜的两条光线。已知光线a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P点,光线b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Q 点。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小于焦距 B.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大于焦距 C.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小于焦距 D.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大于焦距 思维拓展 题一:分别用一束平行于透镜主轴的红色的平行光和紫色的平行光照射同一个凸透镜,红光和紫光会会聚于同一个焦点上吗?如果不是,哪一种颜色对应的焦距大呢? 透镜 讲义参考答案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题一:(1)用手去摸,中间厚、两边薄的说明是凸透镜(不提倡用手摸,可直接观察);(2)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平行光源)移动,另一侧能得到最小最亮的点说明是凸透镜,出现一个暗圈的是凹透镜; (3)把透镜放在字的附近去看字,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 (4)凸透镜能成实像;凹透镜成虚像。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透镜适当距离处,在另一侧光屏上能得到倒立实像的是凸透镜;无论怎样调节,在另一侧光屏上不能得到像的是凹透镜。题二:C 题三:AC

放大镜成像原理图

放大镜成像原理图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表面为曲面的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制成的光学透镜可以使物体放大成像,光路图如图1所示。位于物方焦点F以内的物AB,其大小为y,它被放大镜成一大小为y'的虚像A'B'。放大镜的放大率Γ=250/f' 式中250--明视距离,单位为mm f'--放大镜焦距,单位为mm 该放大率是指在250mm的距离内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像的视角同没有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视角的比值。 图1-02凸透镜放大原理(实象) 注:f-焦距,F-焦点 由图可知,当物体处于2F一F之间时,所成的像有放大作用,且越是靠近F点其放大倍率越高。例:如图AB和CD是同样大小的物体在经凸透镜成像后,分别成像是A’B’和C’D’。由于CD更靠近F 点,所以像C’D’>A’B’但事实上操作起来,由于物体须在2F一F之间,所以距离放大镜较远。且所成的像为倒立的,要用附加设备才能使之正立,不容易直接视像,但通过光屏能接受到,我们称其为实象。所以手持放大镜不采用此种放大原理。 图1-03凸透镜放大镜原理(虚象) 注:f-焦距,F-焦点 当物体在F以内时,经过凸透镜的光线是发散的,不能另一侧会聚成像,如图1-03,AB不能在对侧

成像。但当人眼通过凸透镜看物体时,由于发散光线反方向会聚的原因,在物体的一侧,仍能看见该物体的像,也具有放大效果,正立的像,这种像不能用光屏接受到,我们称之为虚象,如图AB不能在对侧成像,但能在同侧成一个虚象A’B’.且当物体靠近F点,其两条发散线夹角越小,反方向会聚点越远越高,所成的虚象越大,由图可知,CD较AB更靠近F点,所成的像C’D’>A’B’利用凸透镜成虚象原理时。物体只须在F内,因而放大镜离物体较近,而且虚象是正立的,不用使用附加设备,能够很方便使用。由此可知,放大镜采取的是凸透镜成虚象的原理。 放大镜的放大倍率只决定于物体与镜面的距离,当物体在F内时,越靠近F,其倍率越大。凸透镜的屈光度只决定f的大小,也就是限制物体移动的范围,如果凸透镜的屈光度比较小,要有明显的放大效果,放大镜要移动较大距离,这样离物体较远,不方便使用,如果屈光度太大,物体又离镜太近,同样不方便,所以放大镜的屈光度一般为10D左右。 放大镜的直径决定物体的可视范围,直径越大能同时有放大效果的视野也越大,所以阅读是尽量选用直径较大的放大镜。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都遵循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一说他们分别应用了凸透镜成像的那个规律: 照相机,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投影仪,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放大镜,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数码相机镜头及选择

相机的镜头是相机成像的关键。数码相机镜头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成像质量。 一、影响镜头质量的因素 目前,数字相机的镜头所采用的材质有磨光玻璃和透明塑料两种。这两种材质各有特点,磨光玻璃的透光程度略好,而透明塑料有重量轻的优势。一般人可能都会认为选用玻璃材质作为镜头的数字相机一定会比透明塑料镜头的相机投影更清晰,性能更优良,其实不然,由于数字相机镜头的结构非常复杂,因此,所采用的透镜组合、设计方案及制作工艺才是镜头质量优劣的关键。如果制作工艺考究,磨光玻璃和透明塑料在透光性方面不会有太大差别。 虽然从理论上讲,数字相机的CCD只需要一片透镜就可以,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透镜的球差、色差等诸多原因,严重影响成像的质量。为了提高图像质量,在数字相机的镜头中需要设计有不同功能的透镜组合,但如果透镜过多势必会影响景物投射到CCD时的清晰度。所以说,透镜的制作工艺和透镜组合的设计方案十分重要。除了材质方面的因素外,还要注意镜头其他方面的因素,例如焦距、变焦、光圈和快门等方面。 1.焦距 焦距是镜头的另一项重点因素,首先,了解什么是焦距。可以把数字相机的镜头看作是一组透镜,当平行光线穿过透镜时,将会聚到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而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称为焦距。 焦距固定的镜头,即为定焦镜头;焦距可以调节变化的镜头,就是变焦镜头。在摄影领域中,焦距主要反映镜头视角的大小。对于传统135相机而言,50mm 左右的镜头的视角与人眼接近,拍摄时不变形,称为标准镜头。一般涵盖 40mm-70mm的范围,18mm-40mm.的镜头被称为短焦镜头也叫广角镜头, 70mm-135mm称为中焦镜头,135mm-500mm称为长焦镜头,500mm以上称为望远镜头,18 mm以下则称为超广角镜头或鱼眼镜头。这种范围的划分只是人们的习惯,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数码相机的CCD一般比135胶片小得多,所以,相同视角,其镜头焦距也短很多,例如,使用0.33"CCD的数码相机,使用约13 mm的镜头,其视角大概相当于135相机50mm的标准镜头。由于各数码相机生产厂商所采用的CCD规格型号不同,所以,大家都采用“相当于35mm相机(即135相机)焦距”的说法。 通常,在数字相机的技术参数中会有F和f的表示,其中F代表最大光圈值,f则代表焦距长度。例如,标有f=8-24,相当于135mm相机的38mm-115mm。 2.变焦 变焦能力也是数字相机镜头的设计重点。数字相机的变焦一般分为光学变焦和数字变焦两种。光学变焦就是和传统的光学成像相机一样,通过镜头的伸缩组合来实现变焦,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变焦。 但光学变焦镜头的成本较高,而且非常复杂。复杂的变焦镜头体积一般都过于庞大,这一点对于体积趋于小型化的数字相机来说,并不适用。因此,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数字相机的光学变焦大多为3倍左右。

照相机的主要结构

照相机的主要结构 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 ①机身②镜头③光圈④快门 ⑤胶卷⑥卷片器⑦取景框 照相机是一种集光学、机械、化学、电子、材料于一体的仪器,大小部件很多,但其主要部件有镜头、光圈、快门、取景器、测距器、机身、卷片装置、闪光連动和自拍机等。 一、镜头的结构和成像原理 镜头是照相机的眼睛,它和人的眼睛一样,能使被摄物体形成一定的景象,并如实地记录在感光片或者磁盘上。现代照相机机的镜头是一种复式镜头,它是由三、四片或者六、七片不等的凹凸透镜组成。这些镜头口径大,并其表面有镀膜,大大提高了镜头的透光能力和成象的清晰度,克服了单透镜照相机容易出现的变形现象。镜头分为固定镜头和活动镜头两种,都安装在照相机的前端。 1、镜头的成像原理: 构成镜头的主要成分是玻璃透镜。透镜又 分凹透镜和凸透镜两种。凹透镜只能发散光 线,不能成像;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能把 外界的各种光线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影像。 现代照相机的复式镜头都具有聚光成像的作 用,而凹透镜虽然没有聚光成像作用,但它有 校正镜头成像时出现的各种像差的功能。 从凸透镜成像原理图可以看出,凸透镜左边有一个光点,透镜将它的发散光线分别向主轴折射,最后所有的光线会集成一个很清晰的小亮点。这个小亮点就是透镜左边光亮点的“像”,也就是光学上讲的“焦点”。 假如透镜左边的光点换成一个物体,那么在透镜右边就不是一个小光点了,而是这个物体的影像了。 影像倒置:经过透镜聚成的物体的影像,其各个部分的位置和原物体恰恰

相反,上下颠倒,左右移位。这是因为光线都是 直线传播的,这些光线穿过透镜分别向主轴折射 后,到达成像屏上就会聚成一定的影像。这时从 图中可看到,从物体下部射来的光线并不会聚在 下边,而是在上面;从物体左边射来的光线也不 会聚在左边,而是在右面。所以说,物体通过透镜会聚成的影像,其各部分的位置都是和原物体相互倒置的。 2、镜头的焦距: 透镜成像在理想的情况下,同一物点发出的全部光线,通过透镜后仍相交于一点,每一条直线都相对于惟一的一条直线,每一个平面,都对应于惟一的一个平面。这种物与像一一相对应的关系,叫做共轭关系。一般地说,被摄物体离镜头30米以上,即称之为无穷远,用符号“∞”表示。无穷远处的物体散射出来的光线,通过镜头的透镜形成的像点,就是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是焦距。焦距用符号“F”来表示。除了变焦镜头以外,其它的镜头的焦距都是固定的。常见的镜头的焦距有2.8cm、3.5cm、5cm、9cm、13.5cm等多种。 镜头焦距的长短,直接影响物体成像的大小。在同一地点,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同一物体,其形成的影像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这个变化的规律是,用的镜头的焦距越长,其物体成像就会越大。反之,镜头的焦距越短,其拍摄物体的影像就会越小。即物体成像的大小与镜头的焦距的长短成正比。镜头焦距增加一倍,物体成像也就增加一倍。如下图所示。 镜头焦距的长短还影响到镜头的透光量、镜头的视角大小和景深的长短。凡是焦距长的镜头,其透光的能力较弱,视角较小,景深较短;而焦距短的镜头,其透光能力就较强,视角也较大,景深较长。因此,在摄影时就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取不同焦距的镜头。 3、镜头口径的光圈系数: 镜头的口径就相当于房子的窗口,窗子越大,进入房子里的光线就越多,室内就越明亮。镜头的焦距就相当于房子 的深度。镜头的焦距越长,感光片上得到的光线照度就越弱;镜 头的焦距越短,感光片上得到的光线照度就越强。例如,有两个 口径都为一吋的镜头,但它们的焦距不一样,分别为8吋和16 吋,口径与焦距的比值为1:8和1:16,显然,焦距为8吋的 镜头比焦距为16吋的镜头的光通量要大。 我们通常把1:8 和1:16的比值写成f8和f16,“f”是一个系数,它表明镜头焦距对镜头口径的倍数。口径相同的镜头,焦距越长,f系数的数值就越大,而f系数的数值就越大,镜头的透光能力就越弱。如f2.8>f3.5>f5.6>f8> f11>f16>f22。 自然界的光线是瞬息变化的,时强时弱。在拍摄时,为了能让所需要的光线完全通过透镜,折射到感光片上,使物体清晰成像,最理想的办法是使镜头的

单反相机与镜头上的各种符号

照相机与镜头上的各种符号 一、机身与镜头上的那些标识。 属用器材是摄影进阶的第一步,所以首选你需要知道镜头和机身上符号的意思。有人会说,单反机身上的那些符号,就让我们看说明书自己意会就是了。此话是理,不过笔者在这里还是再强调一些关键的内容,希望图省事的你不要错过。本文虽不能说全面,不过看一看还是会帮助你,可以快速上手单反的使用。下面就通过品牌,来分门介绍那些“它不认识你,你不认识它的”符号们。本章内容可能会有些枯燥,但是掌握这些符号的意思会让你对摄影这一爱好培养出更多的兴趣点来,也会让你不会在日后的摄影和采购器材中盲从。 佳能类单反 在购买摄影器材的时候,很多朋友们会对于镜头的选择犯晕。镜头的种类很多,到底谁才是适合自己的呢?原则上,单反套机内的镜头都是入门者们最需要的。它们多数涵盖的焦段广泛,变焦比巨大。比如一镜走天下的18-200mm镜头,18-105mm镜头等。除了全画幅类DSLR,其他的非全副类单反都需要在镜头的焦距上乘以成像芯片产生的差值。 估计你已经听乱了,还是先看看简单的,机身上的基本功能按键的作用吧。下面的内容非常无聊,希望你不会越看越困。 1.菜单,点击可在LCD中对相机进行设置。 2.关闭屏幕,或在回放照片的时候关闭/显示拍摄时的具体参数信息 3.选重照片回放时,可配合④对照片进行扩大或缩小回放浏览 4.同③ 5.EV设置,光圈优先 6.白平衡调节,或连入电脑时数据传送 7.测光模式调节,或者向上翻页

8.设置键,或确定 9.AF自动对焦,或向右移动 10.单张/连拍/定时拍摄设置,或向左移动 11.回放按键或者回到拍摄模式 12.照片模式选择,如标准,鲜艳,黑白等 13.删除 1.ISO,感光度调节 2.开关机 3.对焦点选择 4.曝光锁定 5.拍摄模式选择:依次为景深优先/全手动/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程序曝光模式/自动/人像/风景/微距/运动/闪光灯等。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照相机和眼睛

……………………………………………………………最新资料推荐………………………………………………… 照相机和眼睛 教学目标: 1.知道照相机照相是利用了凸透镜成像原理;认识眼球的基本结构,了解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方法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结构;能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与见解,会为自己的见解寻找科学依据;能设计制作简易照相机。 3.乐意研究生活中有关成像的现象,养成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愿望;在探究中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愿意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眼睛视觉的形成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眼球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照相机、眼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分组材料:每组一个凸透镜片、两张硬纸卡、一张半透明纸、一把剪刀、一个胶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好,让我们一起跟随老师的步伐去欣赏各地的美景吧。(课件出示照片)大家说这些风景美吗?世界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

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对,是照相机.(板书:照相机) 二、新授 (一)照相机的构造1.提问:相信大家都拍过照片,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看来,同学们对照相机特别得好奇,都想进一步了解它,那就让我们和照相机交个朋友,来了解他。好吗? 3.观察照相机的构造 老师给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照相机,让我们来观察一下,照相机有哪几部分组成?注意轻轻地拿,细细地看,不要损坏咱们的好朋友照相机,好吗? 4.通过刚才的观察,你知道照相机有几部分组成了吗?谁来说一说。这面凸透镜实际上就是照相机的镜头,(板书:镜头) 这是照相机的光圈决定光线经过的量,光圈越大,光量越多进入软片;光圈越小,能进入的光线越少。(板书:光圈) 对,这是照相机的胶片。(板书)用来显示物体的像 5.请看示意图,讲解。 6.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动手都脑,知道照相机的主要构造了,那么谁知道照相机是怎样拍出照来的?猜想一下。 1 ……………………………………………………………最新资料推荐…………………………………………………(二)做照相机

五年级科学下册《照相机和眼睛》教学详案 青岛版

照相机和眼睛 教学目标: 1.知道照相机照相是利用了凸透镜成像原理;认识眼球的基本结构,了解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方法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结构;能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与见解,会为自己的见解寻找科学依据;能设计制作简易照相机。 3.乐意研究生活中有关成像的现象,养成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愿望;在探究中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愿意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眼睛视觉的形成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眼球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照相机、眼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分组材料:每组一个凸透镜片、两张硬纸卡、一张半透明纸、一把剪刀、一个胶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好,让我们一起跟随老师的步伐去欣赏各地的美景吧。(课件出示照片)大家说这些风景美吗?世界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对,是照相机.(板书: 照相机) 二、新授 (一)照相机的构造1.提问:相信大家都拍过照片,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看来,同学们对照相机特别得好奇,都想进一步了解它,那就让我们和照相机交个朋友,来了解他。好吗? 3.观察照相机的构造 老师给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照相机,让我们来观察一下,照相机有哪几部分组成?注意轻轻地拿,细细地看,不要损坏咱们的好朋友照相机,好吗? 4.通过刚才的观察,你知道照相机有几部分组成了吗?谁来说一说。这面凸透镜实际上就是照相机的镜头,(板书:镜头) 这是照相机的光圈决定光线经过的量,光圈越大,光量越多进入软片;光圈越小,能进入的光线越少。(板书:光圈) 对,这是照相机的胶片。(板书)用来显示物体的像 5.请看示意图,讲解。 6.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动手都脑,知道照相机的主要构造了,那么谁知道照相机是怎样拍出照来的?猜想一下。

照相机成像原理和构造

照相机成像原理和构造 光博会后看到照相机后的观后感,了解照相机原理及构造,以下资料来自专 业人士介绍以及所学工程光学教材知识。 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胶卷上涂着一层感光物质,它能把这个像记录下来,经过显影、定影后 成为底片,用底片洗印就得到相片。 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倒立、缩小的。 焦平面 凸透镜 照相机

照相机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被摄景物反射出的光线通过照相镜头(摄景物镜)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门聚焦后,被摄景物在暗箱内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潜像,经冲洗处理(即显影、定影)构成永久性的影像,这种技术称为摄影术。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 头的反光照相机。

06 光的折射(4)幻灯机、放大镜、照相机

透镜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放映幻灯时,幻灯片与镜头间距离d跟镜头焦距f的关系是:() (A) d < f;(B) d = 2f;(C) d > 2f;(D) f < d < 2f。 2、判断下列三组实用的镜子: (1)矫正近视眼应戴的镜片是:( );(2)矫正远视眼应戴的镜片是:( );(3)汽车司机驾驶舱旁的观后镜是:( )。 (A) 平面镜;(B) 凸面镜;(C) 凹面镜;(D) 凹透镜;(E) 凸透镜。 3、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照相机照像,在底片上成的是实像;(B) 用放大镜看手表零件,看到的是手表零件的实像; (C) 湖边的房屋、树木等物体清晰的倒影是实像;(D) 房屋、树木等物体的阴影是虚像。 4、凸透镜的焦距为5厘米,物在透镜前15厘米处,通过透镜所成之像为( )。 (A) 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透镜同侧;(B) 放大的倒立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两侧; (C) 缩小的倒立的实像,像与物分在透镜两侧;(D) 放大的正立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5、在距凸透镜较远处有一烛焰,沿主光轴向凸透镜移动,在可沿主光轴自由移动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对于烛焰的像,正确的说法是:() (A) 只要移动光屏,总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B) 光屏逐渐离开透镜,像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C) 光屏逐渐离开透镜,像逐渐变大,直至消失;(D) 光屏逐渐移近透镜,像逐渐变大,直至消失。 6、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所成的像可能是: (A) 放大倒立的实像;(B) 放大正立的虚像;(C) 缩小倒立的虚像;(D) 缩小倒立的实像。 7、用幻灯机放映幻灯片的时候:() (A) 生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B) 生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像; (C) 幻灯片应该倒过来插;(D) 幻灯片插在凸透镜后面比焦点略微远些的地方。 8、放幻灯时,在银幕上得到的像应该是() (A) 放大正立的实像;(B) 放大正立的虚像;(C) 放大倒立的实像;(D) 缩小倒立的实像。 9、关于放大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焦距较短凸透镜;(B) 焦距可以调节的凸透镜; (C) 焦距较长的凸透镜;(D) 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内,凸透镜就可能当放大镜使用。 10、从放大镜里能看清课本中的字样,如果保持课本与眼睛的距离不变,要使看到的字样范围大一些,则应该将:() (A) 放大镜略向眼睛处靠近一些;(B) 放大镜略向课本处靠近一些; (C) 无论如何移动,看到的范围不变;(D) 无法判断。 11、放映幻灯时,要使银幕上所成的像再变大一些,应采用下面哪个方法( ) (A) 减小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增大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 (B) 增大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减小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 (C) 将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和幻灯机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减小; (D) 将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和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增大。 12、利用焦距是10厘米的凸透镜,研究它成像规律时,要想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则物体应放在距透镜( ) (A) 大于是15厘米、小于30厘米;(B) 20 厘米处; (C) 大于10厘米、小于20厘米;(D) 小于10厘米。

五年级科学《照相机和眼睛》教案

五年级科学《照相机和眼睛》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组成等有关光的知识,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光学器材: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放大镜,也知道了凸透镜的多种光学用途:放大镜、照相机、老花镜、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等;还进行了许多的光学制作:小孔成像仪、万花筒、潜望镜。这对本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准备,也有制作能力上的准备。照相机的学习既是为指导学生了解光学知识的应用和研究作准备,也是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胆地正确使用照相机作准备,是研究生活中的科学的好题材。本课后半部分是把眼睛的结构与相机的结构作合理比较,也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关注人体本身的科学,较好的体现了标准提出的“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2、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2、了解照相机和眼球得成像原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照相机、眼球的模型或构造图;分组材料:放大镜一个,烧瓶一个,墨汁一瓶,硫酸纸一张。 学生准备:每组可能带来照相机或照相机说明书;一组为单位到照相馆了解照相机工作原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难点: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是照相机,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4、教师设疑:教师出示两张照片的投影,一张清晰,一张模糊。注意观察,发现什么? 5、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 (“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什么??”一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道什么,知道的可以少讲或不讲。“还想研究什么”虽是一句套话,但确实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及引导学生

照相机投影仪知识点

照相机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 形成被照物体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倒立的。 幻灯机幻灯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幻灯片相当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的 蜡烛(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 幻灯机构造:镜头、画片框、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机箱等。 说明:反光镜用凹面镜,聚光镜为一组凸透镜,光源发出光经反光镜和聚光镜作用后集中射向幻灯片。把幻灯片放在比镜头的焦距稍大的位置,存强光的照射下,就能在屏幕上成放大的像。 投影仪 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的蜡烛(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 投影仪构造:结构与幻灯机相似,主要区别是投影仪用两块大的塑料螺纹透镜作

聚光器,同时用一块平面镜把像反射到屏幕上 说明:投影仪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投射直接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使用方便。 放大镜 放大镜实际上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如图所示)。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焦点以内,即物距小于焦距时,对着凸透镜观察,就可以看到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和物位于凸透镜的同侧。当物体越靠近凸透镜的焦点时,所成的虚像越大。它可以将小的、眼睛不易辨清的物体“放大”,以便人们能看得更清楚。放大镜放大的倍数一般只有几倍,最多不过20倍,要想进一步提高放大倍数,就要用显微镜。 照相机的使用和调节方法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选定被拍摄的景物后,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可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的使用和调节方法 1.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投影片(物体)放置于镜头的2倍焦距以内1倍焦距以外的某位置,投影片上的画面通过镜头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若要使屏幕上的画面(像)大一些,可以把投影仪到屏幕上的距离增大一些, 同时将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减小一些(下降镜头高度)直到屏幕上得到清晰的像为止。 例2在练习调节投影仪(如图所示)的实践活动中,小明通过调节,使屏幕上出现 了清晰画面。这时,教室后排同学要求他将屏幕上的画面再调得大一些,为此, 小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____(填“增大”或“减小”)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_____(填“上”或“下”)移动。 解析:投影仪的镜头足凸透镜,放映时成倒立放大实像,物体离透镜越近,所成

幻灯机 放大镜

幻灯机放大镜(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 知道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 知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 知道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4. 简单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放大原理。 (二)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笔。 教师用:幻灯机、幻灯片、投影仪、屏幕、显微镜。 (三)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看过电影,也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用投影仪配合上课。小小的胶片怎么会变成很大的画面的呢? 上生物课时要观察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它们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师给你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它们为什么能使我们看到很小的物体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 1. 研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 ①请同学们用上节课的器材做实验。在桌上用粉笔画出直线,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置在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 ②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线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镜哪一侧? ③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些,仍在焦点以外。移动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请同学们观察:移近后得到的像和原来的像比较是变大了还是变小呢?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怎样变化? 实验观察结束,教师提问: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向凸透镜靠拢时,得到的像变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是变大的。教师板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