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端午粽》课堂实录

《端午粽》课堂实录

《端午粽》课堂实录
《端午粽》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教案 一、课程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还知道了端午节要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课堂新授 1、把书翻到46页,听录音:①标出自然段。②认清字词。回答问题:(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2)老师想考考你们有没有认清字词,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生:愿意。出示生字,读生字组词;读词语,选一个词语造句。教师点评:你们太棒了,掌声送给你们。 2.学课文。 下来我们一起学课文吧。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会做什么?生:煮好一锅棕子等“我们”回去。想像一下,外婆当时的心情怎样?(高兴、期待)课文中有两个“一”,读音相同吗?读课文时要把字音读正确。你能用高兴、期待的心情来读第一自然段吗?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答案吧!指明读,想一想:1.制作粽子需要什么材料?板书:材料。2.粽子的香气是什么?板书:香气。3.粽子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板书:味道。回答1:箬竹叶,糯米,红枣。板书:箬竹叶、糯米、枣。他们是什么颜色的?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图片出示,并组成短语说一说。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还有什么?黑黑的、红红的、绿绿的、黄黄的……,组成短语说一说:黑黑的天空,红红的太阳,绿绿的草地,黄黄的香蕉。……回答2:清香(清淡的香味),香甜(又香又甜,形容睡得很安慰),浓香四溢(非常浓郁的香味溢出来)。板书:清香。回答3:又黏又甜,板书:又黏又甜。相似词语:又大又圆,又香又甜,又高又瘦,又白又胖……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原来粽子是这样做出来的啊!那你们知道外婆包的粽子还有什么花样吗?自读课文,回答。原来有这么多花样啊!那你还知道哪些花样的粽子?看图片。“我们”在外婆家吃完粽子后,外婆还做了什么?说明了外婆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也要向外婆学习,做一个热情、善良、关心他人的人。齐读课文。板书:外婆热心善良(4)学校第四自然段。

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详案端午粽飘香(三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详案端午粽飘香(三篇)目录: 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详案端午粽飘香一 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详案美丽的花二 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详案能干的小脚丫三

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详案端午粽飘 香一 幼儿园端午活动方案:端午粽飘香,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活动背景: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最高兴的 莫过于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随之而来, 例如: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当地有哪些风俗 习惯……针对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我们设计了"端午粽飘香"活 动。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 2、学习包粽子,进一步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3、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个小朋友带30个粽叶,带一点绑绳(尽量用草绳或麻绳等环 保材料),伙房准备质量上乘的糯米和红枣(不能再用黑米,很难煮)。 活动过程: 1、教师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传说。 2、亲子一起包粽子,体验劳动的乐趣。 3、幼儿品尝粽子,体验端午节的快乐。

4、离园时带一个粽子回家让大人品尝,体验成功与分享的快乐。 活动时间:本周午上午。 温馨提示:各位教师和伙房工作人员,尽量早做准备,9点以前包完,保证午餐按时进行。

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详案美丽的花 二 主题由来: 春天到来了,孩子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到户外游戏。一天,孩子们看到院子里有黄色的连翘花开了。有的小花还掉到了地上。教师引导他们去观察花的外形,并和孩子们有找了其他的花。我们发现都还没有开,孩子们有些失望。何岳说:“他们什么时候开呀!”王茗:“老师我还见过小喇叭花。” 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开了。我们身边的春天因为有了美丽的花朵才芬芳、绚烂。我们一起开始做小花的开放日历,就这样研究开了…… 活动目标 1、知道常见花卉的生长环境、内部结构。 2、能够动手对捡拾的小花,按不同特征分类。 3、引导幼儿利用嗅觉来分辨不同的花香。 4、引导幼儿爱护花草。 幼儿: 1、“小花掉在地上还能活吗?” 2、小蜜蜂在吃花吗? 3、毛毛狗儿是杨树的花吗? 教师: 1、花朵有香味吗? 2、连翘花、玉兰花是先长叶还是先开花?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耀、庆”等5个生字,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2.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重点难点 1.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通过重点句子的分析,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出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对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 板书课题,(板书:我不能失信)

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把自己新学到的生字词读给同桌听一听 出示词语:(课件出示2:出示词语) 叠花篮、解释、歉意、道歉盼着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3:生字田字格课件:) 耀庆盼歉叠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 注意读准:前鼻音“盼歉”,后鼻音“庆”。 (2)识记生字 4.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熟字加偏旁:“广+大=庆”“目+分=盼”“兼+欠=歉” 猜谜语:“鸦背夕阳红”谜底是“耀”。 (3)形近字比较:桑一叠歉一谦 (4)认读生字词(以多种形式,如猜读、“开火车”读等。)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个短文中不理解的词义,如:(课件出示4:出示词语解释)

《端午粽》观评记录

《端午粽》观评记录 舒老师评课: 纵观孙老师《端午粽》一堂课,我发现孙老师在课堂上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 一、斟酌重点词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刚刚开始接触长难句的一年级小朋友们,孙老师利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课件出示读长句子的方法步骤)将长难句的学习分为三步,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明了了自己在遇到长难句时候应该怎么做,尤其是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语段中的重点词语。从重点词语的描写中感受到粽子的样子、味道、口感。 二、通过句式练习,加强语言训练。 师:外婆一到端午节,总会包好一锅粽子。下面大家用“一到——,总会——”进行一个句式训练。让孩子们明白每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这样做。 三、课后拓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师:粽子的样子,作者是怎么样介绍给我们的?先写了粽子的外皮,又写了粽子的内部。让我们模仿这种写法来介绍一种我们比较熟悉的食物? 先让孩子们自己说怎么写,按照什么顺序写?最后出示步骤,及老师的范写,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恍然大悟,原来可以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介绍食物。 孙老师的语文课真正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整堂课对学生进行了扎实有效地语言文字训练,我相信在她的感染下,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赵老师评课: 孙老师的课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孙老师的课堂设计由简入繁,教学设计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孩子们容易 接受和理解。 二、对于课文中重点的突破也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长句子的指导,有一定的实践性, 方法步骤一目了然,一年级学生并不难掌握。尤其是课堂中适时的引导,既把握 课程的节奏又不至于过于跳跃。 三、希望孙老师在本节课的基础上,再多做预设,尤其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字词指导和课文学习中多联系孩子们的生活。

【新统编版】三年级下语文21《我不能失信》优质课教学设计

21.*我不能失信 【教材分析】 《我不能失信》是人教版小语教材三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浅显易懂。课文讲述了一个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通过宋庆龄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叠花篮的约会而放弃了去伯伯家看可爱的鸽子一事,表现宋庆龄的诚实守信品格。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 2.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结尾处宋庆龄的话,体会并学习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的含义。 2.培养学生遵守承诺、言而有信的好品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问题交流:同学们,你们和自己的好朋友交往时,有过说话不算数的时候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

发言,教师相机总结交流,重点强调“守信用”) 2.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题目是《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3.质疑: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标注自然段。 (2)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解决课前提出的疑问。 (4)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宋庆龄是一个守信的孩子?将句子勾画下来,与同桌交流你的理由。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宋庆龄和小珍约好星期天在家叠花篮,可是这天爸爸妈妈都要去伯伯家,宋庆龄拒绝了父母的邀请,留在家里,做到了守信。)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全文,你从哪句话看出宋庆龄是一个守信的孩子呢? (1)课件出示宋庆龄与父母的对话。 (2)宋庆龄一开始就这样坚定地要留在家中吗?她真

9的乘法口诀 评课稿(陈永华)

实用、实在、有效 听汤帆老师《9的乘法口诀》有感 保康县实验小学陈永华 本节部级优课汤帆老师教学的内容是教材例四《9的乘法口诀》,它是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已经掌握较多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采取迁移类推的方法,将已有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学习9的乘法口诀中。目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口诀的乐趣,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将多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归纳总结,渗透数学学习方法。今天有幸聆听了汤帆老师的课我认为它是一节实用、实在、有效地课堂教学。在课堂的重点环节汤帆老师处理的很得当,教学过程中同时注意孩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并且利用教材素材因势利导,合理导入新课,既给学生提供机会充分展示“已知”,又抓住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不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口诀的热情。具体表现在: 一、力求数学知识情境生活化,体会生活数学无处不在。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引入就像是写一篇文章的开头,好的开头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本节课汤帆老师利用端午节划龙舟这一情景引入,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巧妙地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九的乘法口诀”而且从学生的“已知”往往是粗浅、局部和零散的,甚至是不科学的入手。因势利导,合理导入新课,并可以通过“已知”的破绽,提出恰当的问题,从而使学生高兴地看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数学很神奇、很有趣。 二、注重数学知识的有效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为此,本节课汤帆老师勇敢让位,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并且在学习新知时汤帆老师设计的非常巧妙有序。例如在正式编制9的乘法口诀之前,通过袋鼠跳格子直观图片,让学生再次感知几个9数据的由来及特征,为学习9的乘法口诀

三年级粽子课外阅读及答案

粽子情结 每当燕子轻盈地剪开冬的帷幕之后,我们便开始期盼着那细长的苇叶儿快快地生长。 每当布谷鸟快乐地站在枝头欢唱时,我们便开始在外婆的组织下进行一项快乐的劳动——采芦苇叶。 每年的端午节,是住在吴滩的外婆的大忙季节。 端午节的前一天,她就开始煮粽叶、淘糯米、切咸肉、剥蚕豆、买葡萄干、拣蜜枣。午饭后,外婆就开始包粽子。等到傍晚时分,桌上就堆起了像小山一样高的粽子。外婆包出来的粽子特别漂亮,每一个都是那样的清秀,就像她那灵巧的双手。 天刚上黑影儿,她便抱回早已准备好的柴火,把粽子放入大锅里煮,彻夜地煮。她自己呢,也彻夜不眠,守在旁边,不断往火堆里添柴、往大锅里加水。垂在耳边的花白的鬓发,被汗湿透,火光一照,亮晶晶的,闪动着慈爱的光辉。 而那一刻,锅里的粽子,在她眼里,不是食物,而是“艺术品”。她脸上那股专注而执著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在地头守望的农人。 当我们从渐浓的粽子香味中醒来时,天已经泛鱼肚白了,而粽子还在锅里翻滚着。

外婆用湿毛巾把一夜不曾合眼的疲惫一股脑儿地抹去后,继续着她的守望。 粽子嘶叫了足足十个小时后,终于喷出了异香。 把粽子从锅内提出来,摆晾,然后,平均地分成几份,搁进竹篮里,外婆整天整夜的劳动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提着沉甸甸的粽子回家,一路上,我们就成了最骄傲的“天鹅”,而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也就丝丝缕缕地洒满了乡间的小路。 外婆的粽子有一种独特之处——糯米粒粒分明,绝不粘口。食毕,余香犹存,回味悠长。别人学她,总学不成。 别人问她秘诀,她说:“我的糯米从不浸水,煮它一整夜,让它自然熟、自然香。” 其实,外婆粽子的独特之处在于:别人没有她的两项特殊的“材料”:耐心与爱心。 (选自《阜阳日报》) 赏读品析: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外婆形象。短短的文字,作者用白描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外婆从白天煮粽叶开始,至凌晨煮粽子,到天泛鱼肚白,粽子还在锅里滚,从侧面表现了外婆的勤劳。而文中写到粽子在外婆的眼里是“艺术品”,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间——带有了爱的东西,自有它独特的风采!

(完整版)8、《我不能失信》教案

8、《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词。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情感态度 1、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受到诚信教育。 2.、与人相处,要讲诚信,诚信是人的立足之本。 教学重点 理解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你的好朋友? 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庆龄和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板书“失信”,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 1、生轻声自读课文,借助括号里的注音拼读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坚持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深入探究 1、小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得出结论的?(把握关键字词句) 2、她那么想去,出门时为什么停住了脚步? 3、爸爸妈妈是怎样劝说她的?她的态度怎样?(把握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 4、文中最后写道妈妈和庆龄都笑了,他们笑的是什么呢?(妈妈为自己有这样一个懂事守信的孩子高兴,

首先很感谢望一小的李炜老师今天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节精彩的综合实践中期反馈课 李老师作为一名今年下半年

首先很感谢望一小的李炜老师今天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节精彩的综合实践中期反馈课。李老师作为一名今年下半年才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就能够这么深入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落落大方地上出这么目标明确、环节清晰、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富有自己教学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知道,综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它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主动地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实践中学会了学习。这就对我们综合实践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非常感谢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舞台。 接下来我就想借此机会,谈谈从李炜老师这节课上获得的几点启示和几点思考: 启示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这节课中,老师的话语不多,寥寥数语,起到衬托引导画龙点睛的作用。整堂课孩子们学得主动,说得高兴,充满了欢声笑语。我耳畔回响的不是老师富有激情,高亢的声音。而是孩子们欢乐,稚嫩的话语。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当一个小组汇报完活动方案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评价、交流、讨论,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启示二:活动评价贯穿始终 让我们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完全可以贯穿在我们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的课堂之中。这节课李老师就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启示三:方法指导润物无声。 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属于中期反馈课,在课中老师除了了解学生在课外了解到的情况外,还对学生进行了润物无声式的研究方法指导。比如在课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段学生采访的视频。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独具匠心的。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视频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二者也向学生介绍了活动开展情况;最重要的是在不露痕迹之中向学生介绍了另一种研究的方法,运用手中的DV机,拍摄调查的情况,以使研究更富真实性和可信性。 启示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大价值。而今天的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形式多样的前期活动设计与安排,不仅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不是痛苦的,而是快乐的、幸福的,从这点来讲,这样的课堂也发展着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这也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又一课程价值。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四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天空中得到的各种能力的提升: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采访调查的能力、汇报展示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甚至编排活动的能力等等。因此我想不论是教师的逐步引导还是学生的自主超越,只要得到了锻炼就是好的。 思考一:中期反馈课与总结交流课应有何区别? 上课的时机是不同的;学生完成活动的状况是不同的;教师指导的侧重点也应是不同的。可能这节课在这个整体把握上还不是很准。 思考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指导得更实、更细、更深入?

《端午粽》

《端午粽》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立”“米”“失”。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立”“米”“失”。 2.读好长句子。 3.初步接触按照一定顺序描绘事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箬竹叶、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2)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午、叶、真、豆、节、米、分” 四、第一、二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诉老师,作者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开心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师:在了解课文内容后,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端午粽是什么样子的。 生1: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生2:学生一边读课文,教师一边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粽子的图片。 师:说一说课文中描写端午粽的外形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A.从外往里B.从里往外) 生:课文中描写端午粽是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描写的。 师:如果我们要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该怎么说呢? 生:粽子的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枣的外面裹着白白的糯米,最外面是青青的箬竹叶。 师:我们描绘事物的时候,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西瓜的图片。 生1:我是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来描绘的。西瓜的外面是带有波纹图案的绿绿的皮,里面是红红的瓜肉,还有一颗颗黑色的籽镶嵌在中间。 生2:我是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来说的。西瓜的里面是甜美多汁的肉,肉中夹杂着一颗颗黑色的籽;西瓜外面是一件绿衣裳。 师:同学们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描绘事物,将事物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3.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 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我不能失信》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 * 我不能失信 【教材分析】 《我不能失信》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能力目标:运用默读、朗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懂得诚信的可贵,力争在生活中做一个重信用、守诺言的人。 【教学重难点】 难点:通过对话和动作体会人物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难点:从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诚信的可贵。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启发引导法、讲述交流法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借助名言,引入新课。 1.出示名言,引出课题。 2.展示课件,简单介绍宋庆龄。

【设计意图:联系课内、外知识,拓展认知,认识文章的主要人物,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创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3.请学生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初步学习课文内容,学会生字生词,扫清学习障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凸显主题“信”。巩固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读悟结合,感悟品质。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些语句看出宋庆龄守信用呢?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 2.引导学生理解宋庆龄的举动,感悟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 3.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 (1)宋庆龄走到门口,为什么要停下脚步? (2)爸爸妈妈是怎么劝她的?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在读中品悟句子,通过读悟结合,加深学生对“信”的理解。突破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个学习难点。】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请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你想对她说什么? 3.当你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由课堂延伸到生活,达到由知到行,用所学知识规范自身行为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最新]《端午粽》教学反思9篇

《端午粽》教学反思9篇 《粽子粽》是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介绍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以及习俗的由来.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端午粽》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你. 《端午粽》教学反思篇1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 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 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端午粽》教学反思篇2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习.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 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 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 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粽子阅读答案

粽子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粽子 吃粽子的端午节就要到了。这就使人格外地思念故乡,思念那里活鲜鲜的芦叶,思念那里家家户户都在包着的粽子,就像回到了故乡的田野、沟边上似的…… 端午前几天要去采芦叶了。有沟河的地方就有芦叶,只管来就是了。但包粽子的芦叶须得采宽一点、老一点的,不像是做芦哨的叶子,要嫩而小。满村的人,每家都有一名小孩或姑娘或刚过门的媳妇去采,或是鱼贯而行,或是隔沟相望。这样的时候,大抵总有一个爱说笑话的领头说笑话,话头自然是刚过门的媳妇,或是将要出嫁的姑娘。乡下会说笑话的人不仅是能言善辩,而且很富有想像力,充满着生活的情趣。 自然,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另有乐趣:在沟的两边互相掷泥块,或者干脆拣沟面窄的地方,像青蛙样蹦过来,跳过去。 我们去采芦叶的时候,母亲便在家里淘米、剥花生,或者挑一些过年留下的大枣,夹杂在糯米中间。更有讲究的,是将一小块瘦肉也包进去,称为“肉粽”。但我很小的时候,因为父亲去世早,家境清寒,每年端午节只能包面粉粽子,母亲叫它麦粽,一个粽子里只能找到一两粒花生米,不过,一样是很香、很甜的。 包粽子是一门很巧妙的手艺,在我们家乡,新过门的媳妇倘若不会包粽子,那是要被一些老太婆背后取笑的: “哼,连粽子也不会包,真是越来越新式!” 粽子有各种形状,最常见的是宝塔粽——尖尖顶,三角形的底座,约有半市尺长短。心灵手巧的小媳妇还会包“连环粽”——两个小粽子中间有一根线牵连着。还有别出心裁的“月牙粽”“关门粽”“方粽”等等。 家家户户都包粽子,但左邻右舍串门时却又一定得吃主人的粽子——把芦叶从下面拨开,用两根筷子戳进底部,从宝塔尖上开始吃起。这个时候,满屋、满村都是芦叶的清香。 不仅是自己吃,还要挑包得最好、最大的几个,用红线串着扔到河沟里去。 农民也知道屈原——这个忧国忧民、气节如钢的诗人! “屈原是跳到家门前的沟里淹死的吗?”儿时我天真烂漫地问过母亲。 一字不识的母亲当然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她只是说:“天下的水是相通的!” 汨罗江、长江和我故乡的小河、小沟,确实是一脉相连的…… 1、第二段主要写了_______的情景和乐趣,“鱼贯而行”“隔沟相望”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 2、文中都记叙了哪些细小的事情?这些细小的事情是怎样串联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几个破折号的共同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汨罗江、长江和我故乡的小河、小沟,确实是一脉相连的……”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端午粽(教案)

10端午粽 文本分析 本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第2、3自然段中出现,教师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 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 的样子、味道等。 课 时 安 排 2课时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 等7个字。 2.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儿歌导入,教师引出端午节。 今天,爸爸特别有力气,他说,赛龙舟,他要得第一。 今天妈妈一早起来就淘米,她说,要给我们包甜甜的粽子。 晚上,在灯下,奶奶给我讲屈原的故事。 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 2.教师简介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遗体,就往江里投食物。年复一年,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人们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两个习俗的来历。 3.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人们包粽子的情景。 (1)师生共同欣赏人们包粽子的情景,引导学生说一说人们是怎样包粽子的。 (2)全班交流:你喜欢吃粽子吗?你吃过哪些馅儿的粽子? 4.教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端午粽),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

端午粽叶香

临近端午,肇庆的大学同学来珠海玩,顺便给我带了几个裹蒸粽,包装精美,真空的,大小两种,大的一个八两,小的一个半斤。我用清水煮熟,解开它,糯米中包着肉和蛋黄,尝了一口,咸的,味道还不错,肉肥而不腻,蛋黄夹杂在糯米中,使得糯米没那么粘,又接着吃了几口,总觉得少点什么?想了想:哦,怎么没有粽叶的香味?我觉得奇怪,明明是用粽叶包的怎么就没有粽叶香呢?我拿起一片粽叶看了看,颜色很暗、很软,闻了闻,没有香味,我想大概不是新鲜的粽叶吧? 吃着裹蒸粽,想起小时候在家乡过端午节的情景。家乡的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是必不可少的。当兵之后,已有二十多年没在家乡过端午节,也没看过龙舟赛。粽子虽然年年吃,但在外吃的粽子象裹蒸粽一样,都是有馅的,味道和内容很丰富,家乡的粽子是没有馅的,原滋原味。因此,再也吃不出家乡的味道了。 小时候的端午节,家家都包粽子,不象现在从超市买现成的。粽叶是刚摘的,泡在清水里,糯米洗净滤干,再找一个木架子,缠上包扎用的麻绳,材料备齐了,就可以包了。家乡的粽子比较小,一般是两片叶子包一个,呈圆锥形,糯米不掺任何东西,粽子包完后吊在架子上荡来荡去,象一串串风铃随风摇曳,好看极了。包好的粽子一般是一次性煮好,分几顿吃完,每顿热一下就可以了,粽子煮熟后糯米和粽叶夹杂的香味特别浓。由于家家都包粽子、煮粽子,因此,一到端午节村子里就到处弥漫着浓浓的粽叶香。 刚出锅的粽子是最好吃的。取一个粽子,解开麻绳,展开粽叶,洁白的粽肉露出来了,晶莹剔透,象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有时粽叶的绿渗透到糯米中,很自然,看上去象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着实让人喜爱。闻一闻,糯米和粽叶混合的香味沁人心脾。醮上糖,咬一口,酥软、甜香、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赛龙舟是家乡端午节最热闹的时候,全镇大部分村子都会来,也有外地人参加。家乡是水乡,水网交错,赛龙舟随便找一条河就可以了。吃完粽子的人们,都要到水上比试比试,赢的吃甜瓜,输的吃黄瓜。这时,水上一条条龙舟如离弦之箭,争先恐后向前冲;全镇的男女老少都出动了,两岸人头攒动,观看的人们扯开嗓子为自己的龙舟加油鼓劲。 沧海桑田,山河巨变,转眼间二十几个春秋过去了,家乡宽阔的大河已变成了一条条小渠,听乡亲们说再也不赛龙舟了。

《我不能失信》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我不能失信》教案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我不能失信 教学内容:我不能失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宋庆龄怎样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 教学难点:透过对话和动作领会小宋庆龄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课外资料。

教学过程: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 学生畅言,但有人说到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对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又是什么意思? 二、合作交流 1.默读“资料袋”里的内容。 2.交流:整合资料袋里的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大家简单介绍你所知道的宋庆龄 三、品读体验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生字。教师点击 3.教师播放课文范读,学生听读思考: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文中讲到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3)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不去? (4)爸爸妈妈是怎样劝说她的?她又是怎样回答的? (5)请一位同学完整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 3.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几个诚实守信的故事。 五、分角色朗读 1.以4人为单位,分角色朗读,一人旁白,其余三人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小组内安排角色练习,教师巡视。 六、课堂作业 教师点击练习,随堂解决。

【部编版】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端午粽》说课评课

《端午粽》说课评课 一、理论依据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 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明确要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二、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部分的一课。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课文。《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课,是本单元的一篇散文体裁的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作者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本课要求会认识的二类字13个,会写的一类字共7个,新偏旁两个,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在《端午粽》的课后题中也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将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四、教学目标

粽子里的故事

大班端午节活动教案:粽子里的故事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游戏的快乐。 2、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 活动准备:PPT、3只粽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今天刘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猜猜看可能是什么故事呢? 2、出示PPT,幼儿猜测故事内容。 小结:猜了那么多,都很有可能哦,到底是个什么故事呢?我们来看看。 二、欣赏故事 1、出示故事名字《粽子里的故事》 ——吃过粽子吗?什么味道的?(豆沙、肉、蛋黄) 小结:原来粽子里面可以包各种各样的馅儿,那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要吃粽子呢? 2、简单讲述粽子的来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我们要吃粽子。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大家要记住哦。 3、——那么《粽子里的故事》会讲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分段观看PPT,欣赏故事, (在密密的树林里——也就不能把找来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了。) ——那怎么办呢?(幼儿讨论) ——看看老奶奶是怎么做的。 5、继续欣赏故事(老奶奶采来一把箬叶——谁就能讲出有趣的故事来。)

——原来奶奶把故事包在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能讲故事。 6、松鼠图片 ——谁来了?小松鼠来干什么,小松鼠吃了粽子讲出故事了吗? 小结:小松鼠吃了粽子,可是“吱吱吱”的讲不出来 7、狐狸图片 ——小狐狸吃了粽子能讲出故事来吗? 小结:小狐狸吃了粽子,“哩哩哩”的讲不出来。 8、继续欣赏故事(接着——只好摇摇头。) 小结: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不会讲话,讲不出故事,怎么办呢?真着急。 9、继续欣赏故事(小松鼠,小狐狸——她一定把这些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小结:粽子里面藏了很多故事,小女孩吃了粽子,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三、“吃”粽子 1、——老奶奶的粽子里有故事,刘老师带来的粽子也很神奇,来吃吃刘老师带来的粽子,讲讲刘老师粽子里的故事。 2、出示粽子一:听话(“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谁听见了奶奶用了哪两样东西包粽子?(箬叶、米) ——谁能把故事里说的什么样的米、什么样的箬叶讲清楚? 3、出示粽子二:悄悄话(“我爱你”)(“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悄悄话是什么意思?(轻轻讲,用心听) (——为什么会传错?悄悄话是很难的,要用心听、仔细听、游戏才能玩下去,我们等会儿到教室里继续玩。) 4、出示粽子三:祝福(互相)(“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我们马上要离开幼儿园,离开我们的好伙伴,上小学去了,那你有什么祝福的话要跟好朋友说吗?

端午粽子香作文(精选3篇)

端午粽子香作文(精选3篇) 端午粽子香作文(精选3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粽子香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粽子香作文1每当端午来临时,小孩子是最兴奋的,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奔向厨房,提醒正在做早餐的妈妈,要包粽子啦! 端午节的象征就是粽子了,坐在饭桌旁,你一定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那种香气是粽子散发出来的。每种粽子都有不同的馅料,不同的馅料吃下去,也会有不同的心情。粽子本身的香味,与吃下粽子后心情愉悦的“香气”融合在一起,让空气都更加香甜,让整个家都充满爱意。 包粽子,包粽子,包裹粽子的棕叶可不能少啊。光滑的绿叶上一条凸起的青绿色的叶茎将整片叶子点缀的更亮丽。红色偏深的的红枣从“高空中”掉进水里,溅起几朵小白花,枣子周围还荡漾着波纹。红枣们浸泡在水中,用温水的话,

就是蒸桑拿了。 我们让红枣们在享受一回,先去到一点白米饭吧。 只要把一粒粒白米饭洗净,将绿色的粽叶包成圆锥形,米饭们都会乖乖滑落进粽叶中。再拿起意犹未尽,对“桑拿”流连忘返的红枣,像投硬币一样“扔”进雪白的大米中,再撒入一点米,将如丹顶鹤的红冠的枣子盖进去。把粽叶门关闭后,绳子就过来帮忙,为了不让它们泄漏出来而一圈一圈地缠绕着,一个粽子就诞生了! 家人一人一个,就拥有了甜美的香,开心的香,幸福的香。 家乡过节习俗,端午节粽子“香”是必不可少,也是最棒的一个环节! 端午粽子香作文2艾叶棕儿香,晨曦的露珠在仲夏中悄然惊醒,眼角的睡泪眨巴流下,粽叶的根贪婪吸吮。 奶奶忙碌的小脚已踏响端午的歌谣。这一个音谱的乐章,简短、明亮。她粗糙的手轻探进了我的发,小巧的脚又隐进了厨房,手中挥动了蒲扇,扇醒了木柴中的星火,泡了一夜的.米,在水里轻荡,饱满、圆润、尖头的白嫩,是它独有的物语。 碗里的水从我手隙中流过,一缕一缕,恰似水帘。没水的米失去了主心骨,抱成一团,一小勺晶莹的海盐混合,是点点的光,光小却不暗淡。米粒相依,沉甸饱满,它们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