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 中 国 古 今 德 治 思 想

论 中 国 古 今 德 治 思 想

论 中 国 古 今 德 治 思 想
论 中 国 古 今 德 治 思 想

中国古今德治思想

【摘要】:德治思想贯穿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执政史,无论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

会还是六十余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治国模式都在不断进行着理论探索和

实践创新。德治思想作为一种政治理念长时期被凸显,并被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实

践之中,奠定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模式。因此,了解中国古今德治思想具有深远的

意义。

【关键词】:德治思想古今政治

一中国传统德治思想

1,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来源和内涵

德治思想是儒家经世思想的核心,源于自夏至周逐步形成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礼治思想,也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之精义,尤其是管仲的“礼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德治”思想。《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出发点,又是它的主要内容。儒家学派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

德治思想是建立在民本思想基础之上的。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民本思想,即认为人民是国家唯一的重心,民为邦本,本固则国宁。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将这一思想做了充分的发挥。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在总结夏王桀、商王纣灭亡的教训时说:“桀纣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尽管从本质上看,儒家的民本思想归根到底还是以君为本,对民的重视是立足于君主的利益,为了君权的稳固和家天下的长久。然而,民为邦本的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还是具有积极的思想价值的,客观上起到了使统治者更多地重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更多地考虑人民利益的作用。

2,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我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就是以民为本, 德治的核心就是理顺民心即国以民为本, 君以安民为务, 并成为历代明君和思想家、政治家们所追求的治国之略。其主要内容有:

(1)民为邦本的治国本体现

民为邦本《尚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百姓是国家的唯一的根本和基础,基础牢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提出“仁者无敌”的同时也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儒家的荀子也提出

过“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道德不仅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行为,也是国家昌盛和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

(2)以身为正,以德化民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把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才能把家管理好,再才能去把国家治理好,最后治理好天下。正如唐太宗开盛唐之风总结时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从中很好的表现出来。

孔子把道德教化看作为政治国的基本手段, 认为刑政不足以使社会安定, 只有进行道德教化, 才能使百姓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达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认为, 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反之,如果加强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施以德政,用礼仪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不仅可以使其具有廉耻之心,而且可以杜绝其违法犯罪。

3,古代德治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局限性

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有着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古代德治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加之内容,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对古代社会的稳定与进步,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依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模式上,它停留在单纯依靠明君贤臣的人治阶段,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动乱。由于它产生的历史时代,不可避免的打上封建主义和剥削阶级的烙印,有不少思想已过时,甚至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阻力。

二中国现代以德治国思想

新时期以德治国思想与我国传统的德治思想有着很大的历史渊源,但却不是一种简单的继承和发展。以德治国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充分借鉴和吸收传统德治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在深刻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过程中所得出的全新认识,是在我国社会和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崭新的时代内涵,是对传统以德治国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历史性超越。

1,新时期中国以德治国的发展与创新

(1)毛泽东德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扬弃了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以马克思主意为指导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以德建党,以德治党,以德育人,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德治思想。

(2)邓小平德治思想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治国方略问题。它深刻反映了邓小平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勇于开拓进取的理论创新精神,是全党全国人们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宝贵思想财富和精神动力。

(3)江泽民德治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将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结晶。

(4)胡锦涛德治思想与政治实践,既是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化,又是中国共产党德治思想的具体化,体现了继承与创新,深化与发展的与时俱进品格和求真务实精神。我们应围绕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论,战略并以此为依托,探索其中蕴含的德治思想与政治实践。

2,新时期强调以德治国思想的重大意义

(1)以德治国有利于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协调,健康的发展

对于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来说,可以通过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多种手段进行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手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个人与集体和他人发生矛盾时,一个有道德的人总是先考虑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必要时还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如果发生矛盾,没有合作,没有谦让等道德精神,那么就难以对社会各种利益关系进行有效的调整。所以当前提出以德治国十分有利于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坚持德治,坚定人们的信心,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使我国社会稳定,协调,健康的向前发展。

(2)以德治国有利于抵制惟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腐朽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质转轨的变革时期。就得体制还在起作用,新的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这就难免出现道德无序,道德真空的状态。坚持德治,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抵制惟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腐朽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新时期以德治国还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和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扩大的新时期,同时全球化也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标志。全球化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带来大好机遇的同时,也给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等问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在哪些领域带来了挑战,以及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以促进新时期的以德治国建设。

总之,只有从思想道德入手,狠抓德治,才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升华人生境界,从体制上清除腐败现象,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任福全吴德义左守秋中国德治思想与政治实践[M] 中央编译出版

社,2011

[2]杨艳春中国以德治国思想的古今研究 [M]

[3]吴潜涛论“以德治国”方略及其重要意义 [M]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2020考试复习题答案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单项选择 1、在商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C ),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商王统治的观念。 A.神 B.鬼 C.天 D.地 2、在(B)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君王统治的观念。 A.夏 B.商 C.周 D.秦 3、“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是(A)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A.周公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4、(C)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智B义C仁D信 5、仁与(A)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礼B.义C.智D.信 6、以人性善为出发点,(C)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 A.墨子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7、儒家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是(D)。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 8、荀子是儒家中首先引入(D)的观念的人。 A.仁 B.义 C.道 D.法 9、在(C)看来,“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正是达到此境界的最直接的途径。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0、庄子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B),认为物无贵贱,无是无非。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现实主义D虚无主义 11、(A)政治思想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2、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只有(B )的商鞅变法是最成功的。A.齐国 B.秦国 C.楚国 D.韩国 13、(C)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思想成果,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理论。 A.李斯 B.董仲舒 C.韩非 D.荀况 14、仁与礼是(D )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5、荀子是(B)学派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6、(B)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物无贵贱,无是无非。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7、(A)崇尚的“法治”很有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强化君主权威加强专制统治。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曹操 18、李斯为强化君权而出谋划策,他的强化君权思想具体体现为“(B)”、“深罚”。 A.重罚 B.督责 C.惩罚 D.刑罚 19、汉武帝采纳的董仲舒的建议,终于举起了“独尊(B)”的旗帜,初步实行了指导思想的转换。

《现代德育论》复习要点

《2018现代德育论》复习要点 1、德育即育德,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2、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是主体性和发展性。主体-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其内涵有:主体发展性体现了现代德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突出了主体德性的发展,着眼于人的德性发展,以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人格为根本;主体发展性的德育活动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能动地自主建构思想道德的对象性活动,是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与受教育者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主体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整体特征,它贯穿于德育活动的始终。 3、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德育发展的关系:社会、人、德育并不是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时代、古代、近代资本主义和当代;人的发展经历了群主体性、分裂主体性、个体主体性、类主体性;德育发展经历了素朴的生活德育、灌输的德育、主知主义德育、主体发展德育。 4、要建立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的现代德育,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与学校德育传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与德育的主旋律。 5、德育过程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6、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实质是教育活动与素质发展的关系。前者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教育活动范畴;后者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属人的素质发展范畴。前者是从外部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后者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自身运动的过程。前者是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后者是道德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辨析题:德育过程是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7、德育过程的本质是造就道德主体,包括个体道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两个方面。 8、德育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需要,构成德育过程中施教与受教之间积极的矛盾运动。 9、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完整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德性共进的过程;是对环境开放的过程。 10、德育过程组织的原则:个体思想品德主动地完整地发展的原则(德性是个体的完整的人格特征,个体性、主动性、完整性在德性上是统一的);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热爱、尊重、信任学生与

中国政治思想史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学院 中国政治思想史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天命不常 周公旦辅政后,有鉴于殷亡的教训,多次强调“惟命不于常”认为上天所授予的大命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转移的,天命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而是根据君主的道德修养高低和社会政治、人事的好坏进行转移。 2.儒家 儒家思想的源头主要是周文化,儒原本是官学教师或者礼官,孔子把官学通过私人教学传播到民间,学习的内容(六艺)基本是原来儒的专业,所以逐渐把这一学派称为儒家。 3.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地支配人的行为。 4.“法后王” 荀子反对孟子那样言必称“三代”(夏、商、周),盲目崇拜“先王”的倒退的历史观,而提出了“法后王”的思想。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在他看来,三代以前的历史非常渺茫,已没有什么可资借鉴,有历史记载和文字可考的还是三代以后。所以,他更注重当前的现实。荀子并不反对学习“先王”有益的东西,但不应抱残守缺。他提倡应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先王”的东西加以改造。 5.道 从本体论的认识角度,混沌,自然的独立的不可名状的存在,天地之母,万物之根,社会人生观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从宇宙自然观到社会人生观再到政治观,是逐层递进的。 6.小国寡民 老子认为按照无为而治的办法就可以造就一个理想的社会,即“小国寡民”。老子所描述的这个理想社会,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国小民少,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互不交往;生产力落后,没有分工,没有交换,没有赋税,没有剥削;没有文化教育,没有文字,人们无知无欲;虽有国家,但没有战争,没有暴力镇压,没有纷争欺诈,人们之间自由平等,民风纯朴自然,人人都过着“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的闲适生活。老子的这些美好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在贪暴统治者的压榨下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下层人民对暴政的抗议,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美好自由生活的无比向往,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 7.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8.君利中心论 君主之利高于国家之利,但并不取消臣民的私利,应采用利导的方法,将臣民的自为之心用来为君主服务。 9.人性好利论 关于人性,韩非发挥了他的老师荀子“性恶论”的观点,也延续了杨朱、商鞅的利己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论文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 二零一三年四月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 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对中国古代的社稷安稳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儒家政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探索儒家政治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以求得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现实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1.1、儒家政治思想的产生 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百家争鸣的大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一派,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之中。孔子奠定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 1.2初步发展 1.2.1孟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中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为争霸竞相改革,政治变革大为得势,思想阵地极为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方兴未艾,以捍卫孔学的孟子,著书立说,批判各家,参与争鸣。孟子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继承了孔子的仁政与德治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仁政说、民为贵、性善论。义利观。在仁政说方面上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要订立制度,使百姓有固定资产。主张均平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孟子还主张保护工商业。孟子提出民为贵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体现了国家可变,君可变,而百姓不可变的思想,这是时代的卓见,也是继承和发扬了民本思想。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仁政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百姓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这样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 1.2.2荀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将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是战国时期百家

18春西南大学《学校德育》在线作业

------------------------------------------------------------------------------------------------------------------------------ 单项选择题1、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这种方法是 A. 说理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自我教育法 D. 品德评价法 单项选择题2、下面哪一矛盾属于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A. 德育内容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B. 德育过程中主体自身的矛盾 C. 德育评价标准与德育实际之间的矛盾 D. 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之间的矛盾 单项选择题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二条提出的“五爱”是指。 A. 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 B. 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中国共产党 C.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D.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单项选择题4、我国古代提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是。 A. 孔子 B. 朱熹 C. 韩愈 D. 苏轼 单项选择题5、在孔子的道德教育体系中,最高的道德是。 A. 义 B. 礼 C. 智 D. 仁 单项选择题6、教师道德从包含的道德规范类型来看,是教师的的结合体。 A. 道德教育和道德学习 B. 个体道德和职业道德 C. 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 D. 道德理想和道德标准 单项选择题7、从教育主体来看,教师作为具有自我实现价值。 A. 道德的合作者 B. 道德的学习者 C. 道德的实践者 D. 道德的示范者 单项选择题8、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教师应作为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合作式的交往。 A. 平等中的首席 B. 道德的权威 C. 活动的支配 D. 完全中立 单项选择题9、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对来获得的改变行为不同于学习者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直接学习,而是一种间接的或替代学习。

中国古代官德(上)

中国古代官德(上) 刘余莉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导 一、为什么要重视官德建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古代官德》,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智慧。在官德建设上也是有很丰富的经验,特别重视对官员道德的建设。那么为什么这么重视对官员道德的建设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官德对社会国家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就是官员道德对于整个社会国家的影响。在《群书治要?崔寔政论》上面有一段话,这一段话给我们讲的是一个国家由兴盛转为衰落的原因,这一段话说得很精彩,我给大家念一下:“凡天下之所以不知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之贱废。是以王刚纵奔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 这句话我们把它翻译成汉语就是说大凡国家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多是由于君主承继太平之时已久,风气日渐便坏也不觉察,政治日渐腐败也不变革,习惯于混乱安于现状,逸乐而看不到危机,有的荒淫奢侈不考虑国家大事,有的不听忠言劝告,不知虚伪,忽视真诚;有的在歧路徘徊,不知何去何从;有的是被信任的大臣为了保住禄位而不敢直言进谏;有的是被疏远的臣子因地位低微建言被弃不用,于是国法松驰于上,有识之士忧忡于下,真是可悲啊! 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是为我们总结了一个国家之所以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这个原因就是官吏的道德风气颓废,所以在唐朝有一个诗人叫做李商隐,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在他咏史的诗篇里头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他考察了这个国这个家族之所以兴盛发达的原因无一例外的都是勤俭持家,后来为什么就衰落了呢?究其原因无一例外的是因为过上了过分奢侈、浪费的生活所导致的。 那我们用这一个规律来看一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那么艰苦卓绝的情况下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日本人、国民党,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那一批共产党人、领导干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整理复习

国家起源的传说 ①契约说 ②冲突说 ③贸易说 ④水利灌溉说 ⑤战争说 ⑥圣人造福说 封建制度的含义 1.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 关系; 2.形成了与封君封臣相适应的封土制 度; 3.中央势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有 独立的政治权力 东方专制主义(魏特夫) 1,这种社会是一种“水利社会” ; 2,政治权力的集中和专制;3,一切完全归皇帝所有; 4,东方社会只有皇帝控制下的贵族;5,东方社会的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实行垄断; 6,东方社会没有法律; 7,东方社会的专制特点具有十分强烈的稳固性。 夏朝的政治过程 政治决策:以占卜决定,建立专门的卜筮之官,也可以“乃召六卿” 政治执行: ①是召集大臣发表誓词,如和有扈氏作战的《甘誓》“行天之罚” ; ②是诸侯会盟“夏启有钧台之享”; ③是征伐不服从者。 夏朝的官员制度 1、中央朝廷官吏外廷:政务官;宗教官 内廷:宫内事务 2、地方侯、伯:同姓以国为姓,分布在王朝中心区以外地区;异姓贵族成为方国、候伯。大国首领为伯。 3,方国对夏朝天子的义务: 1)听命;2)任职;3)提供部队征伐;4)保卫王族;5)纳贡 商朝的行政制度——内外服 1)内服: 第一类是政务性职官:牧正,多工 第二类是军事性职官:师长、马亚、多马、戍、卫、射 第三类是宗教文化类职官:卜巫史 第四类是宫廷内职官:寝宰臣 2)外服:诸侯或方国 义务:戍边、出征、纳贡、服役 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或“早期国家” 。

西周宗法制度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分封制度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在分封中,授民授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 诸侯国的分封有四种情况 一是周王室的亲属,如鲁、卫; 二是周的功臣,如齐; 三是商遗民,属这类的只有宋; 四是所谓上古圣王的后代,如陈、杞。 西周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五级以下还有第六级“附庸” 国野制 “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野”亦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其地域比国大。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西周宗法制度: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严格控制诸侯。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四方诸侯对中央王朝承担一定的义务:定期朝觐、缴付贡赋、保卫王室 刑罚制度 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以《周礼》为根本法,“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成王制《九刑》,穆王制《吕刑》。主要有“墨、劓(yi)、宫、刖、杀”五刑 春秋五霸”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整理全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重民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 答:1、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解为主,充分体现了重民思想。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主张以民情见天命的思想。周公施政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2、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仁和仁政,主张德治和教化;道家的老子反对严刑峻法,认为民众生活贫困是因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却奢侈腐化,大力提倡无为政治;在社会治理政策上,墨家的墨子主张实行富民政策; 3、西汉时期的贾谊,他的重民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了民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北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行失,提出与民为敌,民必胜之的思想。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4、唐朝时期李世民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三点:一、立君为民。二、民养君。三、民择君。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就人才问题:他认为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众之中有大量人才,因此他一生也培养和推荐了不少人才。 6、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有:君民关系上,以民为国本、君本。所以民是国之根本,在官民关系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 7、王安石的政治改革思想表现在王安石变法注重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上。

8、明清时期的朱元璋,在明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生产争需恢复,他采取了恤民、安民政策。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明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评价和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史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通知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钟敏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钟敏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 用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有重大的知道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告诉我们要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和谐社会建设,吸收重民思想的利民爱民,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简要概括一下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发展情况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如何理解德育和现代德育的涵义

专题八: 学校德育/学习活动 【主题探究】 1、如何理解德育和现代德育的涵义? 2、阐述现代德育与传统德育的联系和区别。并说明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 1.答: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另外,还有更为广泛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教育外,还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这种对德育概念的理解造成了德育概念的泛化,也造成了德育边界的模糊。 传统德育理论是随着传统社会的发展所形成的德育理论。传统德育理论思想极为丰富和深刻,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德育理论的许多问题,几乎都可以在传统德育思想中找到理论源头。 现代德育是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德育是相对于传统德育而言的。现代德育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有其自身的特征。其特征主要体现在: 2.答: 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产生了专门的学校教育,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专门的学校德育。 所谓传统德育主要指传统社会的德育。传统德育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特征。 传统德育理论是随着传统社会的发展所形成的德育理论。传统德育理论思想极为丰富和深刻,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德育理论的许多问题,几乎都可以在传统德育思想中找到理论源头。

现代德育是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德育是相对于传统德育而言的。现代德育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有其自身的特征。 现代德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1、世俗性和发展性 现代学校德育的世俗性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分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美国现代德育的世俗性非常明显,在美国公立学校中,较为突出的是坚持传授爱国家、爱自由的思想。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杜威在道德发展研究和道德教育研究中深刻分析和揭示了道德教育的本质,提出了发展性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认为道德教育具有广泛性。并提出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道德品质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他主张应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社会,通过儿童自己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来获得道德观念。 2、"民主性和科学性 教育民主化已成为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也是21世纪全球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着的教育民主化,学校德育的民主化也日益发展成为德育的基本特征。学校德育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学校德育理念的变革,以人为先、以人为重、以人为尊,这是现代学校德育的基本理念。具体地说,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 人是万物灵长,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因素,他们的人格、价值和权利应当受到尊重;人是万物的创造者,拥有无穷的智慧,应当通过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把受教育者作为道德主体培养,促进学生德性的发展。同时现代德育逐渐向着科学化的路径发展。学校德育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内容体系、德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性上。 3、开放性和创新性 传统德育在封闭的体系中墨守陈规,对社会规则与行为缺乏动态的认识与了解,新事物、新观念、新方式难以进入德育的视野,封闭性的学校德育很难适应学生道德生活的要求,也难以认识到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事实,忽视了标准化的德育要求与多样化道德选择的矛盾,在揭示现实社会道德问题,解决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复习资料 愚者自娱 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 1.1.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 ①敬天和尊王的思想:惟命不于常、依德求民生、依民事天命。 ②敬德(根本)、保民(治理民众的态度)、慎罚的思想 2.天子独尊的王权专制思想 ①王是上帝和天的人格的体现 ②强化尊祖敬宗观念 ③宣扬天子至德 3.孔子的思想: ①主张德治:礼治与正名;举贤才;实施平均主义政策侧;愚民政策。 ②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③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④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⑤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 ⑦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4.孟子的思想

①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人同类”(人在自然界成一类别于其他动物,有内在统一的善)。人心分化为等级(君子与小人的等级之分;劳心与劳力分工说) ②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王道、霸道与统一:实行王道得天下,实行霸道亡其身。 5.荀子的思想 ①人性恶说。反对孟子性善说。主张人性要进行改造。(圣人、靠教育、环境和习俗、自我修身) ②礼治思想。圣人制定礼法是为了解决人的欲望与自然和社会间的矛盾;人的生存除了自然条件外必须依靠“群”和“分”来保证。有法必依,不能以法乱法,有治人无治法。 ③君主的个性与他所维护的制度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相背离。 ④富国和强民。君主的职权在于养人、治人、育人和用人;重视道义;君舟民水论。 5.法家的基本政治倾向是一致的,但每个法家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都讲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道),但三者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又不尽相同。 6.法家中的不同流派 (1)李悝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 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 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 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 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 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 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学 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b.儒家重视伦理道 德的作用,崇尚仁义。c.以孔子为师 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 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 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绝圣弃 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 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 供全面的治理方案。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 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 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 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 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二、简述题 1.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 1)思想形成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2)思想发展期:秦安隋唐时期,秦时,法家思想发展,而汉朝以后,儒 家思想备受尊崇。 3)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出现宋明理学。 4)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一是封建政权逐渐衰落,二是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随着时代发展而反思自身,是思想进步的表现。 5)思想转型期:近代社会,出现了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 是转型期。 6)思想变革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发动辛亥

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论文

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 摘要: 目前,德育教育内容中严重缺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致使我国青少年的道德精神贫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足。今天我国道德教育陷入困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传统文化非理性的全盘否定。针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在于有多么深厚的古代文化功底,关键是掌握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在进行教育时, 应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更生动、更活泼、更有形化,杜绝口号式灌输;同时,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特别需要教育者以自身的行动来做出表率,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帮助青少年摆脱德育的困境。 正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GDP年增长率高达7%以上,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却未能及时跟进,甚至于出现道德滑坡现象,类似“小悦悦事件”,被扶老人讹诈热心者等道德恶性事件不由让人担忧我们的社会道德现状。 而作为社会的未来的青少年,他们的德育教育现状也令人担忧,纵观我们现阶段学习及社会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很大程度忽视了,即使时在学校,也鲜见有合格的德育教育课程,就算是有思想道德课程,其在向青少年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也只是停留于表面化,空洞化,有时是很浅层次的口号式教育,难以对青少年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效果很不明显。 因此,针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在于有多么深厚的古代文化功底,关键是掌握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在进行教育时, 应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更生动、更活泼、更有形化,杜绝口号式灌输;同时,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特别需要教育者以自身的行动来做出表率,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帮助青少年摆脱德育的困境。 一、问题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 许多原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在逐渐丧失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人们的道德取向呈现无序状态, 不少人找不到安定感和精神支柱。伴随着这样一种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成长的青少年, 在生活中难以从家庭、伙伴身上获得美好的道德情感, 难以从学校获得完整的道德知识, 也不能在社会生活中接受系统的有目的的道德的实践培养, 在整个社会道德资源严重不足, 道德理论匮乏的条件下, 当然不可能形成坚固的道德信念。 我们有着丰富的精神食粮资源。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是本民族的道德资源,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只要我们能一如既往地将根深深地扎进历史文化之中, 完全可以枝繁叶茂。当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 从父母、老师那里, 很少听到民族英雄、先贤圣哲的故事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各种传奇, 倒是对日本的蜡笔小新、灌篮高手、美国的唐老鸭、米老鼠耳熟能详, 津津乐道;对于本国历史, 除了干巴巴的一点书本知识, 其他什么都不知道。如此, 我们即使天天高呼:要热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整理

小国寡民:指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人们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停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爱无差等,无论血缘关系远近,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均等的。试图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推广到整个社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爱”,解决全部社会问题 仁、礼学说: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如果没有仁的品质,也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 独尊儒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道统论:儒家的道统论可以说有三个面向:一是广义的判教,此在孟子那里为辟杨、墨,在韩愈、宋儒那里则为排佛、老;二是要在现实的政治权威之外标立一超越的尺度,此是相对于“政统”(或“治统”)而言道统;三是就儒家学术思想自身而言,道统亦区别于“学派”而有其特定的涵义。 天命不常:所谓天命,既上天受命之意。商代的统治者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天帝,并且认为商网朝的统治是受上天保佑的,当人类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才希冀获得人类社会以外某种事物的保佑,商王朝的统治者崇信天帝,实际上是商代思想文化不很发达的表现。周人对于天命的认识,却较之商代后期的天帝观念前进了一大步。这主要表现为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性恶论: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与“性善论”相对。由荀子提出。认为人的本性为恶,其善是由于人为。由此作为其礼法兼治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但又强调环境和教育对改变习性的作用。 庄子至德之世:庄子所说的“至德”,实际上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 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法术势:法术势是中国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术语。“法”指公开颂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实施封建法治的刑罚制度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韩非则主张抱法处势而用术,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是韩非政治思想的主旨。“势” 在“法、术、势”三者中处于核心地位。法、术、势”的基本精神却为封建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述题

论述题 1、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重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重要的政治思想。治理国家要注重民心问题,民心的向背关系到社稷安危。如“以民为本”“仁政”等都是重民思想。探究这些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周朝周公旦“敬天保民”是古代重民思想的萌芽。周公认为敬天的关键在于保民,统治者要体察民情,慎用刑法。了解民众疾苦,体察民众心理。才能顺应天命维护周朝统治。 (二)1、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子产提出“视民如子”的观点。运用经济手段“相地而衰征”使民仓禀实而知礼节,把重民思想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 2、孔子的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在重民思想上表现为“养民”。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政治上宽民就是反对苛政的德政,重视民意。 3、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建立“仁政”为核心重民思想体系。 (1)经济和社会政策上:具体有制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轻刑罚等。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人民是政权转移的最后决定力量。民心的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以民为本的前提下提出了依据民意选贤举能。 4、荀子继承了以民为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论。民本就是爱民恤民,富民利民; 第一次把国家的赋税制度与社会生产和富国富民结合,站在国家经济利益的立场上去解释国家的经济政策。他的思想和政策使广大民众大大受益。 5、墨子的“兼爱”“非爱”“尚贤”重民思想。 “兼爱”:他主张爱他人,爱国家,使社会达到一个和睦理想的社会。 “交相利”: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非攻”战争都是不义的,反对战争带来的灾难。 从爱惜民力出发,他还提出了“节用”、“节葬”的要求。 6、老子:反对战争,反对封建专制的暴政。主张不贵难得之货、慎征伐等。核心体现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中。老子既反映民众的愿望,又兼顾统治者的利益和要求,起到上下调和的作用。 (三)唐代贞观统治集团是民本思想发展的高潮。李世民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特别注重君民、民国的关系,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命题。李世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而且将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 (四)1、宋代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要维护封建统治,就要获得民心,而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足食的首要问题务农。朱熹以重农,满足人们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 2、宋明王守仁的“明德亲民”政治思想:发扬内心光明仁德,亲爱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明德为体,亲民为用,体用兼备,从而达到大治;体现了重民思想。 3黄宗羲提出的“君为民害”论、“民主君客”论和“万民忧乐”论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是继承也是超越,因而可称之为“新民本”思想。黄宗羲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法治上反对一家之法,反对天下之法。在经济上提出了“工商皆本”“均田”“齐税”等主张。 (五)评价及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史载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重民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重民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用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清官意识”、“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的“轻徭薄赋”“置民之产”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又重大的指导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 什么是道德?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而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即“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而且在那时道德被阐释为“天道”、“天理”以及人当遵守的“仁、义、礼、智、信”。天道、天理体现的是宇宙、地球、自然和人类社会规律的综合,而“仁、义、礼、智、信”则使人顺应天道所应遵从的道德规范。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人无“德”便不能称之为人。由此可见,道德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刘梦溪认为,整个传统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叫作传统文化。一般把周秦以来直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而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而我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传统文化是一种适应、反映、表达、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宋明以来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封建的思想文化。它以自然经济、血缘宗族依附关系为根基, 以维护皇权、神权、父权为中心的严酷等级秩序的‘礼’为基本范式,有其内在的同一性和根本价值指向, 有导源于这一中心的本源性的统治与服从关系, 是一种自足的整体性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如今,传统文化吸收、融合了当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取向,广泛影响着我们思想道德和行为品性。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实现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养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绝不可少的。 张海迪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她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