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教学中的十大关系

教育教学中的十大关系

教育教学中的十大关系
教育教学中的十大关系

教育教学中的十大关系

年轻老师与年长老师的关系

一、年轻老师的知识结构新,符合新时期发展的要求,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比较先进,尽管老教师也可以通过进修完成知识更新,但他们的基础是原来的,在基础学科方面新旧知识体系变化不大,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老教师显得功底深厚,而象信息技术、英语等科目,年轻教师则起点更高。

二、遇到问题学生或是教学不得法时,老教师应对的办法多,也能沉得住气,不会有病乱投医般拿众多方法在孩子们身上实验。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

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

在教育对象上,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把学校工作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

在教育内容上,素质教育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把几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应试教育则只重智育,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生学习如何做人。

在教育方法上,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

在教育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

在教育结果上,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或者每个学生“及格+特长”模式;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从上述两种教育的“对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所以才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通过对素质教育有关文件的学习,以及多年来对应试教育的了解,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初步有所了解,面对目前关于素质教育的种种看法,我想有必要也谈一谈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点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一、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扬弃

1.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应试教育在科举时代是保守政治的产物,20世纪后半期,在科技教育起点很低的情况下,扫盲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是中国的当务之急,被动接受性学习是可行的学习方式。当时,经济发展对素质教育的需要还不是很迫切,被动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尚不明显,教育理论方面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教育理论几乎被政治理论所取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长足发展,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不可避免地置身于国际竞争的大潮中,而竞争必须依靠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于是,应试教育缺乏创

新教育的弊端随之突出地显露出来;同时,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弊端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批判;教育理论方面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也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可以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应试教育已经走到它的历史的尽头。

2.素质教育包含了应试教育的合理的成分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普遍规律,教育的发展同样遵循这一规律。素质教育在否定应试教育的同时又以其作为自己产生的基础。继承应试教育的遗产是建设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应试教育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和中外教育史上的一切经验都是建设素质教育的珍贵资料。如何甄别和继承这些遗产是今天进行素质教育建设的重要课题。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缺陷提出的概念,它旨在解决应试教育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避免应试教育的危害性。在改造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建设素质教育必然保留应试教育的有效成分,比如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等等。尤其是在行为规范教育方面,应试教育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我们建设素质教育的宝贵财富。应试教育长于“规范”和“训练”,素质教育也不是不要规范和训练,只是要把它放在一定的范围内,使他服从于“发展”和“创造”的需要。可以说,应试教育的某些要求在应试教育下是高级目标,在素质教育下只能是初级目标。正确认识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继承性是我们建设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3.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革命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纠正绝对不是对应试教育的修补而是对应试教育的革命。应试教育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被动接受性的教学模式。否定应试教育不是否定该模式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而是否定那些环节的组合方式。把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拆下来按照素质教育的原则重新调整次序和比例就是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比如,应试教育下老师的讲解面向全班的时候多,面向个体学生的时候少,素质教育下老师的讲解面向个体学生的时候多,面向全班的时候少;应试教育下老师对教材的讲解是全程性的,而素质教育下老师的讲解只能是间断性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独立思考是间断性的,而素质教育下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全程性的;应试教育下老师的讲解在前,学生的学习在后,素质教育下则相反。老师指导的个体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应该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突出特点。

4.真正搞好了素质教育,只能使应试能力更强,而不会削弱应试能力。

有人以为高素质教育就会削弱应试能力,事实上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老师的职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确定多层次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施以不同的方法指导;

(三)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估校正学生学习方法并提出发展性建议;

(四)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良情绪和心里状态进行必要的辅导。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主动精神、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个性化指导成为可能,从而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

对学生来说,“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具有以下优势:

(一)通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知识远比听老师讲课获得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

(二)自主性学习本身是思维能力的强化训练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更为有利;(三)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更有利于老师面对个体学生因材施教,降低淘汰率,从而大面积的提高学习成绩。

切实抓好学生“自主性学习”,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将使学生应付各种不可预测的考试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也使升学考试由“实际考老师”变成“真正考学生”。国家和高校选拔人才的准确性也将大大提高。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由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客观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出现了以应试教育冒充素质教育的现象。有些文章一看题目是讲素质教育,再看内容却是介绍应试教育的经验。有的学校明明是搞应试教育却偏偏要讲自己搞的是素质教育。种种混淆视听的现象不管出于何种动机,对素质教育的探索都会起到极为有害的误导作用。因此,要想建设素质教育,就必须明辨两者的区别。

1.教育观念不同

应试教育在大原则上也讲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实际操作都是“分数第一”,学校和老师以能够把学生训练成应试机器为能事,传授知识和熟练地进行模拟思维成为教育的基本目标。无论什么样的学生一概采取同一模式来教育,同一标准来要求,基本上不考虑学生的个性适合什么样的教育。许多学生在不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上艰难跋涉,有的被淘汰,有的即使勉强跟上也难成大器。一些本来也可以成才的学生在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下被残酷的淘汰。在淘汰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必然遭到破坏,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常常使那些个性不合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以至否定,要么完全自卑,要么因为在其他方面去寻找自信而误入歧途。一旦形成错误的心理定势便成为彻底的“差生”。即使个性适合应试教育的学生,其创造力也由于这种以培养接受能力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大打折扣。至于德育和体育也因全面向智育让路而不得不把标准降低到最低水平,德育以循规蹈矩为目标,体育以完成国家规定课时为目标。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面向全体,个个成才”。学生的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一个学生总会有自己较为强势的一面,该方面往往与学生的兴趣是一致的,学生从该方向寻求发展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大的多,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会有创造性发展。如果不注意研究和开发学生的个性优势,一味地埋怨学生不配合,只会使淘汰生随年级增长而增长,优秀生平庸化也是如此,这对学生和社会都将是悲剧性的结果。如果老师能够准确发现学生的优势,并科学引导和促进其发展,就可能使社会少一个淘汰生,多一个人才。因此,发现和开发学生的个性优势、因材施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力争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方向与社会的发展方向相吻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2.学生观不同

在应试教育下学生是作为学校和老师表现其工作成绩的工具而存在的,因此,争夺高分学生便成为学校与学校、老师与老师之间极为普通的事。不能为老师和学校挣“分”的学生便是淘汰对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群体,他们的主动性是不受重视的,他们的个性只有在与老师和学校的应试需要相吻合的情况下才有发展的可能。

素质教育的原则要求老师必须把学生看作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的个性和需要是老师工作的依据。他们需要尊重和鼓励,需要关心和爱护,需要指导和帮助。但什么样的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是需要老师去研究的。学生的身心发展遇到障碍的时候自己常常并不知道问题在哪里,许多学生甚至不知道是否应该求助于老师、家长或同学。因此,每个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一本书,独具特色的一本书,天天都在变化的一本书,比教材更难懂的一本书。学生也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有主动学习的能力,虽然有些学生已经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但是,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他们的主动性就能够发挥出来。有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才能对自己的管理职能、生活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搞好素质教育。

3.学生管理的目标和方式不同

1)管理的目标与方式的关系

管理目标决定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是确保管理目标实现的基本手段。在管理目标确定的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就是管理的关键。如果管理方式与管理目标是一致的,管理目标就可以顺利实现;如果管理方式与管理目标有偏差,管理目标就不能完全实现;如果管理方式违背管理目标,就会造成管理失控和教育总目标不能实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管理目标上各不相同,在管理方式上必然也有所差别。应试教育的管理目标主要是维持教学秩序,管理方式自然以限制性措施为主;素质教育的管理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管理方式必须以发展性措施为主。

2)应试教育的学生管理目标与方式及其批判

在应试教育下,学校几乎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应试能力的训练上,力图从每个学生身上压出尽可能多的“分数”来。这种情况下,学生管理实际上只能有一个宗旨,即维持应试教育的教学秩序。在具体的操作上也只能以限制性管理为主,管理的具体对象主要是学生的“手、脚、嘴”而不是学生的“心理”。管理方法方面比较常见的是限制性行为规定多,简单的斥责和处罚多,深层次的以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少。管理者只需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保障了应试教育的教学秩序,而无需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学生主动精神、自信心、思想发展和个性发展是否有害。有些教师甚至追求一种能够使学生闻风丧胆的管理效果,这种严重扭曲了的角色意识正是数百年来中国教育长期存在的烂疮所在。历史上时间悠长的专制制度、家长制和教师专制作风有意识地培养下级对上级的畏惧感,虽然曾经使封建王朝得到暂时的稳定,但却逐渐造成中华民族的精神退化,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沉淀了太多的怯懦和自卑。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扫荡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垃圾。这个使命必须由素质教育来完成。

3)素质教育的学生管理目标与管理方式

把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相对照,我们可以确定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管理原则。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其学生管理目标必然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其管理方式也必然是发展性管理方式。这种发展性管理包含限制性的管理措施,但更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念的建设。没有限制性管理就没有正常的秩序,也就无法进行发展性管理。如果仅仅有限制性的管理措施,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循规蹈矩有余,主动精神不足,自信心欠缺,创新精神贫乏。这既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又无补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因此,素质教育在确保合理的保限制性管理的“同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干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重要目标。每个学生因性格、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个性,这些个性的发展方向并不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素质教育的原则不是扼杀某种个性保留某种个性,而是防止和纠正所有个性的不良发展趋势,发展所有个性的优势,使学生在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向上发展。学生在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向上发展,必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有了良好的效果就会产生自信,有了自信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实现素质教育的管理目标不可能象应试教育那样简单。首先,必须使每个教育者都具备应有的素质教育思想,否则,就不能主动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鉴别素质教育行为与非素质教育行为;就不能确认自己的教育行为价值,也不能确定学生的行为价值。甚至出现不该鼓励的鼓励,不该打击的打击情况。其次,对学生已经形成的传统的价值观念中的糟粕要坚决清除,如果不清除诸如“自扫门前雪”、“低调做人”之类影响主动精神形成的旧观念,素质教育就不能顺利实施。同时,必须鼓励学生反对一切迷信和盲目服从,勇于向社会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存在价值,大力提倡自我表现;再次,必须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研究确认学生的个性,并分析各种个性的优劣势,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发展个性优势的机会,经常性地对集体生活中有价值的片断进行科学评价,以实现正确引导。

4)学生管理的评估方式

学生管理的评估方式决定管理水平的高低。应试教育下往往把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作为评估管理工作的唯一依据,而不问管理手段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的健康与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否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常言说,“身教甚于言教”,也就是说“言教”和“身教”都是教育过程,老师的训导言论属于“言教”范畴,管理手段、工作作风属于“身教”范畴,在应试教育下两者常常统一于简单的“指责”和“训斥”,这种方式方法基本上不具有正面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价值,更不具有创新教育的价值。它能够起的作用有:(一)有效约束学生的外在行为;(二)强化学生的自卑心理和被动心态,阻碍创新意识的形成;(三)对专制作风的认同,为封建残余的延续创造条件。这种管理方式在“维持秩序”方面具有“短平快”的效果,如果把管理标准降低到“维持秩序”的水平,必然会使这种低级方式长期延续,导致素质教育无法落实。教育不同于经济,学生管理的深层次影响不是短时间能够显示出来的,如果在管理手段上简单地采用“白猫黑猫”逻辑,只追求眼前的短期效果而不顾长远影响,我们的教育不仅不能成为“兴国之基”而且会成为“误国之本”。

素质教育既强调“效果”更强调“过程”。评估管理过程比评估管理效果更有价值,因为效果本身不能证明动机和手段的正确性,评估的目的也不是要给管理者一个最后的结论,而是要确保管理手段真正具有素质教育的意义,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切实提高。在更新管理观念的前提下,加强对管理过程的指导与评估是确保管理手段的正确性的基本方式。管理行为具有长期性和随机性,只有科学运用“班级管理日志”之类的手段,对管理行为进行全程跟踪,并由主管部门按照素质教育的原则定期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才能使素质教育的精神得以贯彻执行。

4.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不同

在应试教育中,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实际是知识的搬运者。在老师的观念中,老师备课就是研究教材而不是研究学生,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是备课和讲课的依据。研究教材就是把教材的思路理解透彻,为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搬给学生做准备。许多老师为了“给学生设计思路”殚精竭虑、毕生用功,很少考虑这种工作方法的危害性。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老师不能进行思维过程的示范,而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研究学生、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学生在学习上、心理上和思想上“同班不同步”的客观实际,在工作中要兼顾每个层次的学生。随着老师的指导的个体化,学生的学习也就实现了个性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全程讲解是应试教育的主流模式。老师站在讲台上看起来是面向全体学生了,但从有效性上看,只是对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上课,对后进生既无法照顾其学习,更无法兼顾其心理和思想,只能任其淘汰。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就是按照预先设计,老师通过不断地铺垫把一个个结论引到学生嘴边,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答出老师预期的答案。在这种启发式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维含量是很低的,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完全在老师手中,老师牵着学生学习,不允许学生朝另外的方向思考,学生紧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也没有机会朝另外的方向思考,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思路,能够培养的只能是封闭性的单向思维。素质教育要求老师必须放弃全程讲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具有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独立性、思路的开放性、思考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等特点。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自己扮演向导、参谋和评估师等角色,从而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

从事素质教育的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它需要建设者付出艰辛的劳动,相对于轻车熟路地搞应试教育更需要足够的创新精神、民族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按照错误的原则和标准做

工作就如同根据错误的地图找路一样,越认真危害性就越大。有人讲采用旧模式教学与其说是教书育人不如说是“害人”,我认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两个派别介绍

传统教育派是指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理论主张为代表的教育流派。这一流派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法”。传统教育派还认为“训育即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的态度应该是温和的,方法是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传统教育派强调教师和书本的权威作用,教学阶段有机械化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现代教育派是指以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和思想家杜威的教育理论为代表的教育流派。这一教育流派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从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通科目与职业科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有机统一起来。现代教育派强调儿童中心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传统教育派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而现代教育派把学生比做“太阳”,把教师比做围绕太阳转的“地球”。这两种观点是对立的,同时也都是片面的。

首先,传统教育派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活动主动的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对于教育影响,他们可能积极地接受,也可能消极地抵制。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过分扩大了教师的作用。其实,如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自身的“舵手”作用也无法真正实现。

其次,现代教育派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对象。由于学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促进和引导。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展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

总之,两种教育派别在历史上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又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两种教育思想的精髓,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审视它们,将二者统一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既不能忽略学生的客体地位,也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处理好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科学地运用教育规律,使教育更加人性化,推动教育

的发展。

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关系

今天是星期三,我上网了解一下外国的教育,看了后大吃一惊。这才知道中国的教育与外国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大多人认为只有学习好,他就是最棒的,最厉害的。你知道吗,外国人的教育方式与中国人的教育方式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外国人注重于思想品德、语言交际、动手能力与对生活中的小事作出评价,然后写出议论文。在写议论文中,自己默默的记住了这件事,也明白了这件事的道理,能综合利用,还让自己的知识更上一层楼。而在中国完全是靠死记硬背来完成的,这样不仅费力,还不懂这件事的道理,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

在这个龙争虎斗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对社会有贡献,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社会事业上和品德上的佼佼者。于是给孩子灌输了一个人生模式: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白领阶层=成功人生。获得诺贝尔奖的丁肇中说:“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很多,但他们在学校很少是第一第二名。”此言一出,令国内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一下瞠目结舌。

教育应该注重自由的,自由是聪明之源。自由的教育可以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所以,我们中国的教育应该放飞自由。

家庭教育:中国家庭教育与国外家庭教育的区别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国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国中是较有特色的,我们来看看他们一些做法。

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的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

在一般的家庭当中,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包括身体的惩罚。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这仅仅是英国家庭中绅士教育的一个侧面。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面,英国人认为应该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负责,现实原则是第一位的,而亲情是第二位的。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这也是英国人的观点。父母应对孩子长大成人后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这样的父母是不称职的,他们应该感到愧疚,向社会检讨。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作为父母会悉心照料他们,但不应娇宠、溺爱他们。所以,英国的年轻父母很少总是将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让他们随便地爬,随意地玩。总之,父母应该是孩子的道德教师,而不是孩子的保护神。所以当孩子不慎摔倒在地时,英国的父母绝不会扶起他,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去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使他们明白,他们每一个

人都不能依靠父母去生活,而完全要靠自己。所以,在英国的家庭里,孩子永远不是中心。这一点西方的大部分国家的观念是一致的。

在英国不论是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不论条件如何,都不会对小孩娇宠,人们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让孩子在其中遭受些人为的艰难,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坚强的意志,适应各种意外的困难。公学是英国的贵族学校,有些公学举世闻名。在这些名牌公学里上学的学生,都是富家子弟。公学学费昂贵,强调品学兼优。然而,在公学里读书的富家子弟却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校方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设备。学校要求每个公学学生必须在恶劣的天气里穿短裤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这样做是为了除去孩子的娇气,养成坚强的意志,提高其身体的精神素质。在公学里,人们以吃苦为荣,以意志坚定为高尚,树立一种合乎自然的价值观。在英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模拟的生活环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环境的磨练,准备许多实际生活的本领,以增强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的能力。这也是对孩子的另一种钟爱,这种爱强于对孩子的和过分的呵护,这是父母必须做出的一种真爱。

传统是无所不在的,一旦形成传统,习惯就会不问理由地存在于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当中,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成为不问其所以然则然的自觉。传统的人文思想作为一种传统深深地植根于英国人的头脑中,成为他们认识事物的标准和价值所在,也成为他们行为的主导。在对待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人们的认识是那样的统一,以至于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按传统办事,按传统的标准去评定孩子的行为。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因为现实的成人社会里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绅士,如缺乏忍耐的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学会忍耐,将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所以,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即使他们大哭也绝不会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相反,对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父母会给予严厉的训斥。这样,日子久了,孩子渐渐地就会明白,他是生活在一个只能依靠自己的环境当中,不管是哪种痛苦,都不必求助别人,要自己去忍耐。时间一长,孩子的坚忍性格会自然养成的。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助于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是英国人一致的看法。

父母的一系列作法,孩子长大后会受益匪浅,一些人在后来的生活中便深深地领会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有过这样经历的孩子在其成人后也会这样去要求他的孩子,这样便形成了传统,成为儿童教育的一种固定的模式。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1、横向激励与纵向发展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2、集体精神与发展个体

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美国人强调个性差异,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稳重听话与活泼好动,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

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3、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4、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美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虽然家庭教育在我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但是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家庭的教育仍存在着误区,它甚至成为一种顽疾,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良好素质的形成。因此,借鉴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中有价值的实践,对走出我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将有很好的启发和警醒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相关方面的比较,分析形成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对我国家庭教育改革的启示。我们不能断言美国家庭培养的人就是理想中的现代人,但他们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合理成分;恰恰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缺乏的。因此,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些实践,能为我国家庭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

中美家庭教育的结果比较

不同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我们可从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结果的比较中略见一斑:

一般而言,美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以下特点: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开朗、胆大,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敢想、敢做,具有创新精神;自立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有作为社会成员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他们18岁开始不依靠家庭,多数打工补贴自身的消费需用;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他们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一句话,美国孩子的特点就是非智因素成熟,能力强,能较为顺利地适应社会。

而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亚于美国孩子,但是往往在性格上表现出消极倾向:做事被动、胆怯,依赖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不太会“当家理财”,独立生活能力差。一句话,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现代社会更能接纳哪一种教育结果呢?社会发展的动因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要求人性的充分解放。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将越来越关怀人性的发展,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所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显然,美国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国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这是中国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因此,中国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中外教育比较观国外教育如何教孩子自立

发布时间:2008-01-0909:32:06来源:定西日报作者:佚名[打印][评论]

日本

人们自小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美国

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瑞士

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中国

刚一出生就被奉为小宝贝或小皇帝,全家人都围着他一个人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是:“只要成绩好,爸爸妈妈什么都满足你”,偶尔洗个碗,还可以挣到零花钱。都上高中了,周末回家书包里装的都是自己的脏衣服,甚至还出现过“大学生第一天报到不会铺床坐了一夜”的经典故事。高中之前打工的几乎没有,大学里打工被认为是有失面子的事情,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评论:

从中西方家庭教育的比较来看,国外家庭很注意孩子习惯的养成和自立能力的培养,中国家庭则片面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提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能力的社会,能力的发展才是真正掌握未来的筹码。这足以引起中国家长的反思,试着从日常小事做起,要舍得让孩子“吃点苦”,才是真正爱他们的表现。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近年来,总是觉得学校对“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过多过重,而且还在向更多更重的方向发展。这些过多过重的责任有的是由于社会和家长的逃避与推卸而来的,有的则是学校自不量力或越俎代庖而揽来的。比如,儿童和青少年存在的一切不良现象和问题,几乎都归咎于学校教育的不足与失误;学生的安全、犯罪、吸毒等问题都被说成是学校的责任。有人说:生活与教育联系,就将家务活动中的洗衣、做饭、叠被子等这些本该是家庭教育的事,都弄到学校

来了。某校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该班两名成绩较差的学生打死后,三位学生家长跑到学校来说这是学校的责任,是学校的教育不够,就连政府和公安部门都这样认定。事实上,这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本质和力所能及的范畴,是一种夸大和泛化学校功能,以及推卸责任的一种可怕现象。

学校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他的功能在于促进,并非包揽,学校教育只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并非全部,除了学校,还有更多的教育环节和教育承担者。一、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但家庭和社会也有教育的职责和义务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学校教育在体现政治意志、宗教观念、道德取向、人生价值追求和做人的原则等方面,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方面;在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从婴儿——童年——少年——青年——成年,都是谁在影响着他的成长,都是谁在管理和促进他各方面的发展,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在学校是一名学生,同时他也是家庭中的孩子,一个社区的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在影响着他的成长。

追寻教育的实质,面对不足的现实,我们不得不重申: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必须承担责任,因为,我们大家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二、学校教育至关重要,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更不可忽视

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家庭、社会及他本人的教育功能各有特性,是不可轻视和无可替代的。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一个人首先接受教育,而且又可以对其终生施教的地方。“养不教,父之过”。正是说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家庭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系统、专业,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意志、是非观念和品性等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我们常常发现有好些父子俩和母子俩走路的姿势,说话的风格都很相近。这样的事实就足以证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何等重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长期的教师,是终生的教师!家庭是一个人出生以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长,其身心成长关健在家庭,对孩子影响最深的人往往也在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在家务劳动,青春期的教育,个性意志的形成,生活习惯,道德行为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2、社会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社会教育无处不在,随时发生,有政府的,社会团体的,社区的。比如:网吧就是社区的一个“教育场所”。社会发展的动向,社区的一次活动,社区人情的生活习性,社区发生的某一事件和人们对此的评价和看法,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紧密联系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三者之间要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理念合拍、方法相容、经常沟通、形成合力。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教育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担任,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相互协调。

总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这是新世纪中构筑并形成的一个优良局面,也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和学校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我们是教师!我们爱学校!我们更爱自己的职业!”

参考资料: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万伦

[来源:本站|时间:2009-01-17|文章点击:|评论:0条|字体:大中小]

近年来,总是觉得学校对“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过多过重,而且还在向更多更重的方向发展。这些过多过重的责任有的是由于社会和家长的逃避与推卸而来的,有的则是学校自不量力或越俎代庖而揽来的。比如,儿童和青少年存在的一切不良现象和问题,几乎都归咎于学校教育的不足与失误;学生的安全、犯罪、吸毒等问题都被说成是学校的责任。有人说:生活与教育联系,就将家务活动中的洗衣、做饭、叠被子等这些本该是家庭教育的事,都弄到学校来了。某校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该班两名成绩较差的学生打死后,三位学生家长跑到学校来说这是学校的责任,是学校的教育不够,就连政府和公安部门都这样认定。事实上,这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本质和力所能及的范畴,是一种夸大和泛化学校功能,以及推卸责任的一种可怕现象。学校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他的功能在于促进,并非包揽,学校教育只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并非全部,除了学校,还有更多的教育环节和教育承担者。一、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但家庭和社会也有教育的职责和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学校教育在体现政治意志、宗教观念、道德取向、人生价值追求和做人的原则等方面,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方面;在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从婴儿——童年——少年——青年——成年,都是谁在影响着他的成长,都是谁在管理和促进他各方面的发展,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在学校是一名学生,同时他也是家庭中的孩子,一个社区的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在影响着他的成长。追寻教育的实质,面对不足的现实,我们不得不重申: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必须承担责任,因为,我们大家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二、学校教育至关重要,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更不可忽视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家庭、社会及他本人的教育功能各有特性,是不可轻视和无可替代的。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一个人首先接受教育,而且又可以对其终生施教的地方。“养不教,父之过”。正是说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家庭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系统、专业,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意志、是非观念和品性等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我们常常发现有好些父子俩和母子俩走路的姿势,说话的风格都很相近。这样的事实就足以证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何等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长期的教师,是终生的教师!家庭是一个人出生以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长,其身心成长关健在家庭,对孩子影响最深的人往往也在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在家务劳动,青春期的教育,个性意志的形成,生活习惯,道德行为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2、社会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社会教育无处不在,随时发生,有政府的,社会团体的,社区的。比如:网吧就是社区的一个“教育场所”。社会发展的动向,社区的一次活动,社区人情的生活习性,社区发生的某一事件和人们对此的评价和看法,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紧密联系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三者之间要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理念合拍、方法相容、经常沟通、形成合力。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教育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担任,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总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这是新世纪中构筑并形成

的一个优良局面,也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和学校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我们是教师!我们爱学校!我们更爱自己的职业!”(作者单位:551619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中心小学)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万伦

1.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语:“子不教,父之过”。这反映了古人对家庭教育的充分肯定。随着社会的进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日趋完善,家庭教育的地位也开始受到冲击,不少家长对这三者关系感到困惑。那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优势在哪里?我们怎样正确地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呢?

家庭教育,即发生在家庭的教育,它是教育的起点。一般说来,实施家庭教育的是孩子的父母亲,因此父母亲的行为举止言谈身教以及文化水平等都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父母亲的行为举止,对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是无法替代的,除非家长改变自我。而家长文化水平高低的影响是可以通过替代而减弱的,如请家庭教师,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家庭还可以买一台计算机进行电脑家教。

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灵活机动。由于教育是发生在父子之间,因此这种教育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教育方式随意,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容易接受。一般而言,孩子对父母是极为崇拜的,家长的言行被孩子视为权威,容易接受来自父母的各种信息。先人为主。因为家庭是儿童走入社会的第一场所。在

家庭中儿童感受着人情冷暖,形成人际关系的最初观念。这对儿童的善恶、荣辱、是非观的建立起着奠基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在儿童的道德观、人生观教育中是首为其冲、先入为主的。长期感染。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孩子的成长过程伴随着家长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长期感染影响着孩子。

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纪律按照教学原则,遵循教育规律,采用集体方式进行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系统全面。学校教育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包括天文、地理、自然在内的各门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儿童获益最大,进步最快的还是学校教育。导向明确。学校教育是由一大批专职教师实施,他们具有深厚的知识与丰富的阅历,这使他们能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社会教育是从社会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中自发地、有选择地接受某些内容而形成的教育。社会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传播速度快,这些正是社会教育的优势。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总的说来,家庭教育长于身教,学校教育长于言教,社会教育长于境教。但各自也有不足,由于受感情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容易造成随意性、盲目性,这也是不少家长头痛自己的孩子粗心大意的主要原因。学校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法简单,内容陈旧,管理死板等都对孩子能力的发展不利。社会教育虽然信息庞多,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孩子难以筛选出有益的信息。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关系是: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调节过滤社会教育的枢纽。家长在处理三者关系时,应当注意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另一方面又要有机地把三者结合起来,避开各自的短处。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引入导向性、科学性等要素,这样可减少盲目性,自发性。同时,家长应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与教师一道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节假日,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接触社会,看动物园,游公园,逛书市,在这些活动中,父(母)之间可以交流感情,增进知识,达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就是指: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已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它指出了家庭教育的场所是家庭,教育者是家长,受教育者是子女。

第二、指出了家庭教育的目的,需受一定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所制约,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第三、指出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家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影响的社会活动。

2、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影响很大,学龄前家庭教育抓紧了,孩子上学就会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2)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家庭是富于情感的,而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的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往往有着难以置信的教育力量。家长的感染性具有持久、深刻、全面等特点。

(3)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因为家长和孩子长期相处,能全面细致地了解孩子;由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所表现出的个性非常真实。所以家长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和择时施教,正是家庭教育的优势。

(4)家庭教育的长期性。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的老师,但是他们的教育都是阶段性的,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持久的、连续的。连续性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巩固子女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5)家庭教育的灵活性。家庭教育是面对孩子个人的教育和训练。日常生活中进行什么活动教什么,发现什么缺点纠正什么,内容灵活,方法也灵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条件而异,充满了家庭的个性色彩。

(6)家庭教育的社会性。虽然家庭教育分散在各家各户,但是社会上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个课堂;有多少个父母。就有多少个教育者。如果把所有孩子的家长都调动起来,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青少年教育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3、家庭教育是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

(I)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庭的一切都会在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初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同时发展着他们的思维、语言和智力,逐步形成行为习惯。

(2)家庭教育是成才的基础。孩子六岁以前的大脑发育很快,并渐趋成熟,是接受早期教育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许多事实证明,教育训练开始的越早,孩子的聪明程度就越高。国外有位学者研究后提出,假如一个孩子生下来就素质优异,他的天赋可以打100分的话,从他出生以后就进行教育。他就可以发展成为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才进行教育训练,哪怕是非常出色的教育,也只能发展成为80分能力的人;如果从10岁才开始教育训练,那就只能成为20分或30分能力的人。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万世万物的生长、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同样,一个人也不例外。他的诞生、成长、成熟更是与环境息息相关。不论作为个人和家庭、学校和社会,还是作为国家甚至全人类,谁不希望人才辈出,兴旺发达?而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这一切早已为世人所明证。的确,教育不仅是个人与家庭的事,学校与社会的事,更是国家与民族的大事。

1、家庭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热切地渴望孩子成才;血缘关系和亲情容易收到好的教育效果;FI常家庭生活中的言行影响,耳濡目染,易于起到渗透思想、滋润心灵、行为示范作用。因此,家庭教育要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么是事倍功半。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良性配合,就会徒劳无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错位和反差会使学校教育辛辛苦苦得来的教育效果得不到巩

固,甚至会被冲销。只有优化家庭教育,实现双向配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使教育收到显著成效。

2、学校、家庭、社会都是相对独立的实体,但彼此有着密切联系

学校、家庭若被看作是“小社会”,而社会则是“大学校、大课堂”。学校把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人才作为办学任务;家长盼望子女成才,为社会做贡献,也维护着家庭利益;社会需要各类的合格人才,才能使社会进步、繁荣,育才、盼才、用才是共同的需求。学校是主体,家庭是配合,社会则发挥组织、领导、协调的作用。三者不可或缺或相互取代,而应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形成良性循环。

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关系

尖子生与后进生

不容忽视的是:优生毕竞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少年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地打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看来,教育者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对于尖子生,总是希望他们可以学得更扎实一点,成绩更好一点,最终能够考到重点学校。但是由于班级里的后进生过多,所以不能够兼顾的很好。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课后自觉复习,并且针对学科的特点,布置一些较有难度的题目,并且及时与他们校对答案,指导他们解题思路,提问与解惑并存,让他们可以获得最大的收获。

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首先是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然后是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使他们懂得老师没有把他们"看扁",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是发动班上的优生自愿当后进生们的辅导老师,令我欣慰的是优生们表现出非常的踊跃。于是,我让他们组成"一帮一"小组,并给他们开会,提出"老师"必须履行的职责,主要就是检查"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给后进生根据各自的情况定出目标,让他们双方都朝着那个目标前进。"老师"们确实是非常尽责,而"学生"时刻有个"老师"在身旁指点,学起来也非常起劲。两个班所定的9对"一帮一"小组,"学生"们全班都有进步,有的进步非常快。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体会到转化后进生与培养优等生同样重要,对后进生我们只要关心、爱护他们,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使他们有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我坚信,精诚所至。

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宿迁市实验小学六年级李德生

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要构建“大课堂”的观念,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像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连续剧。课堂教学要向课前、课后开放。那么,如何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呢?

我认为,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师要先找出生活中的原型,要求学生在课前联系自己的实际,做好准备:或了解、或采访、或感受、或实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积累第一手的资料。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刻处在主动探索中,让学生学得更真切、更充实。同时,教师千万不能以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最高境界,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课内解决。我认为适当的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把学生的学习渠道引到课外,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教学的关系

潍坊广文中学丁培兰2009年8月4日11:04

浏览:208专家浏览:2|评论:24专家评论:0

安景红于09-8-413:57推荐课内学习方法,课外拓展眼界,内外相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阅读能力.

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教学的关系

我们在教学中,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物主要指英语课本,对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学生不但要会读,即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精心品读,欣赏妙词佳句,因为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但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所以,仅仅重视课内阅读教学是不够的,那样,学生所学知识是偏狭的,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势必要扩大课外阅读量。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我有意扩充阅读量,补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不仅与课文的教学相得益章,而且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学起来更加兴趣盎然。简言之,教师必须处理好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教师要善于合理剪裁,对呈现的时机进行合理选择,使学生“课伊始,情已生;课正行,情已浓;课已毕,情优浓。”

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平时与考试的关系

如果你是一天一天的过日子,那是真正的度日如年;如果当你蓦然回首的时候,你才知道,五年时间其实是一晃而过的.如果你不好好的把握现在的时间,也许你会有怅然若失的感觉!我已经大六了,回想过去的几年,感慨良多,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想对于刚刚跨进大学校门的你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第一,不要期望太高,创造并抓住机会锻炼自己.步入大学校园,一切都是新鲜的,也许你会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期望,但是你很有可能发现,医学院校和别的综合院校有和多的差异,她给你提供的土壤并不那么丰富.于是落差就产生了,心里就会有不平衡,甚至有时候会想-"我们花的钱是最多的,但是我们的环境却恰恰是最糟糕的"这时,你千万要平和心态,要知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锻炼自己的机会是自己创造的,何况,你也可以到别的大学里去充实自己!大学第一年并不是很忙的,千万不要在睡梦中度过,那样只会让你空长一身肥肉,徒增以后后悔的遗憾!

第二,平时好好玩,考试一定要过.医学课程大多都是比较枯燥,记的背的很多,大多数又是闭卷考试,通过不是很容易啊.有不少同学就是大意,到最后挂好几门啦!据经验,上课认真听,考前一个月认真背,过也是非常容易的!说不定奖学金也会不期而遇!

第三,重视实验课程.前面讲过,医学课程大多乏味,但是实验还是蛮有意思的!从触摸冰冷的尸体,从千万个细胞中找寻你的目标开始,你要好好的大好基本功,这对以后大有益处!至于动物实验,甚至细胞培养那就更有意思了!

第三,重视见习和实习.见习作为理论课的必要补充,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认真地见习能使你的理论更加扎实,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你提早进入临床作好了准备.实习当然重要啦,至少有一点学以致用的快感了,不过这时的你仍然是菜鸟,别暗自菲薄哦!

第四,英语,计算机,对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你也是的!水平越高当然越好啦.而且,学习英语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要以为过了四级,六级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英语千古事,用时才恨少!还有医学英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五,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不论是你的朋友还是对手!要知道,茫茫人海之中,两个人相遇多么不易,既然上天给你门相遇相知的机会,为什么不好好把握呢?也许,多年之后你会觉得,大学寝室里欢声笑语是多么的惬意!而此刻的我们只能够在QQ语音群聊里重复昨日的故事了!

当然大学还有其他值得注意的事情,这需要你慢慢品味.毕竟生活都是每个人自己的生活,每个人能品出不同的味道!

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乐队与指挥——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乐队演出时必须有一个指挥。学校也同样要有一个领导(集体)。作为被领导者,如何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这是每个教师都要考虑的问题。

1.我们都是教育

在学校里,校长与教师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平等的同志关系。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校长与教师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从学校基本职能的角度看,校长与教师有着同样的角色身份:都是教育者。在学生眼里,校长与教师都是老师,都是教育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校长是同志,是战友,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这个共同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因此,教师与校长应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校长对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教师对校长也要尊重、支持、理解、依赖。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工作的发展。2.了解领导需要

从校长的角度看,为了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必须了解教师的需要。那么,作为教师要与领导者保持良好的关系,也同样应该了解领导的需要。在这方面值得特别重视的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自尊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当领导的这种需要就更突出。所以教师首先要满足领导获得尊重的需要,具体说,教师首先要支持领导的工作,服从领导的正确决定,不要公开表示对领导的工作,服从领导的正确决定,不要公开表示对领导的不满或当面顶撞;其次,对领导的努力和工作成绩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承认,不要只看缺点和不足;

第三,对领导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应单独找领导谈,而不要当众让人下不来台。二是成就的需要,凡是有事业心的领导者都希望在工作上有更大的成绩,在办学水平上有新的提高。作为教师要让领导满意,首先就要做好本职工作,在教育、教学质量上走在前面;其次,如果有可能,可以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或教学改革方面主动多做一些事情,提出一些建议,帮助领导出谋划策,这样就很容易引起领导的重视;第三,如果能够在学校以外拿出一些教研、科研成里,获得一些奖励,如市区级的优秀课、国家级或市区级科研论文交流、在各级刑物上发表论文等,就一定会受到领导的重视。三是交往的需要,领导也是普通人,也需要朋友和友谊,因此,同领导交往时不要有不必要的距离感,不要因为对方是领导就不愿或不敢去接近,只要能够与领导平等相处,在正常的交往中发现有共同的志趣、爱好,有相似的理想、价值观,有相似或互补的性格特征,即使是普通教师也完全可以与领导成为朋友,

3.怎样争取领导的支持

领导的支持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因此,只有争取领导的支持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那么,怎样争取领导的支持呢?第一,要尊重领导,相信领导。一个教师只有尊重、信任领导,听从领导指挥,才能得到领导的支持。相反,一个总跟领导对着干的教师就很难得到领导的支持。第二,要努力工作,作出成绩。容易引起领导重视和得到领导支持的通常都是那些敬业爱岗、积极进取、事业心比较强的教师。所以,作为一个教师要想争取领导支持,就要努力工作并作出一定成绩来,这是争取领导支持的基础。第三,主动汇报,积极建议。要获得领导支持,就要让领导了解情况,包括现实问题和对策建议。这样,领导才能明确地表示态度,支持教师的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才能明确地表赤态度,支持教师的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向领导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应该把自己的一些具体建议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给领导,这样便于领导选择和决策,比较容易得到领导的支持。在这里要注意,对领导一时没能给予支持的事情,要有耐心,等待时机再去争取,而不要立即表示不满,背后随便议论,或者发牢骚、说怪话。这样容易造成误会,影响上下级的关系和团结,争取领导支持也就更困难了。

构建学校领导与教师和谐关系之我见

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报告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应该是人与人的和谐,又是人与自然、社会和三者之间的和谐,以及“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我区教育局党委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出“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目标。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认为:构建和谐学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要把学校建成一个学校科学发展、师生和谐相处、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就必须要实现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和谐;要使学校科学、全面和持续的发展,做到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治校,构建学校领导与教师和谐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何谓关系,查阅词典“关系”一词解释为“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某种特定的联系”。就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而言,在常人看来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若运用学校管理学理论分析,则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毋庸违言,上述的界定并非错误,但作为学校领导倘若片面理解其结论,一味以领导者自居,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必然是脱离群众、人心涣散、指挥失灵、干群关系紧张,那么要办好一所学校、培养一代新人只能是可想而不可及,成为海市蜃楼。本人作为一所基层学校的书记、校长,根据多年学习和工作实践,有以下三点感悟:

一、正确认识领导本质是构建学校领导与教师和谐关系的前提

依据管理心理学分析,领导与领导者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都是外来词语。“领导”一词在英语中为leadership,有领导、带领、指导、引导等意,“领导”实质上是一个行为过程,即领导行为、领导活动。领导的本质概括来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以学校为例,各人处于不同的工作岗位,互相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领导就是通过领导者和教工的各种联系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关系行为。“领导者”在英语中为leader,有领袖、带头人、指导者等意。领导者是致力于实现领导过程的人,他们处于领导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是影响领导活动中各种因素中最积极、最主动、最关键的因素。同时领导者总是对被领导者而言,没有群众也无所谓领导者。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为平等互相的同志关系,领导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领导者是“社会负责的公仆”“社会本身负责的勤务员”(马克思语),是肩负重大责任的人民群众的带头人。(因习惯用法,文中多处提到的领导者都简称为领导)。

当前,一部分人(包括部分领导)对领导的本质有相当模糊甚至错误的看法,他们或因学校的天时地利因素发展快而沾沾自喜,以群众的“救世主”自居,把群众看成阿斗,高高在上、刚愎自用,贪图安逸享受,追求奢华;或因学校发展遇到瓶颈,把群众当作包袱和累赘,把学校陷入困境的责任推向教职工,不思改变现状,终日无所事成,在一部分的学校里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如不尽人意,有些发展到相当紧张甚至对抗的地步,严重影响了改革与发展的大局。

学校的领导其本质就是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公仆和勤务员,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只有牢固树立上述观点,学校领导才能在此基础上紧紧依靠群众执行制订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才能正确处理好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构建学校领导与教师和谐关系的关键

学校领导为了管理好学校,理所当然要对教师的任职情况作评价,对一些违反教学规律的现象、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作批评教育,但是只有当领导被教师们信任、信服,领导对教师的指导、批评教育才容易被教师接受,与其心理相容、协调和谐。在学校里,领导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在师生数千双眼睛的注视下,能使他们耳濡目染而潜移默化。我国古代就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百姓从行不从容”的说法;意大利哲人也指出:“经由训海的途径是长远困难的,由榜样的途径是简短能行的”。

我国已故周恩来、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受到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衷心爱戴,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心系大众、为民操劳,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领导为深化改革、发展经济、造福人民日夜操劳,整日忙碌,新时期涌现出来的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同志就是人民好干部的典范,但是也确由为数不少的领导一事当先,先替自己打算,以权谋私,欺压群众,贪污腐化,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与其他经济系统的单位相比,学校还算得上是一片净土,可随着学校与外部联系日益密切,学校经济活动的增多,学校不再是一潭清水一无所有,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在职评、聘任、工资奖金分配等诸多问题上,学校领导的职权也越来越大。一言而蔽之,学校领导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人民群众的因素,作为领导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这方面的反面教员是不举枚举,前车之履,后车之鉴。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另一方面要求领导率先投身于教育改革,刻苦钻研业务,熟悉并掌握教育规律。新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资料表明,上世纪初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只占5%到22%,到了现代,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已达到60%到80%。教育是培养人的基地,是科技文化的摇篮,科技文化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对教师提出新的素质的要求,学校领导理应在业务方面要先一步,高一层,要成为教师的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

辩论比赛战术技巧有哪些

辩论比赛战术技巧有哪些 自由辩论是有技巧可循的。有技巧有少技巧,在辩论中便会体现为多主动与少主动。下面小编为你整理辩论比赛战术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辩论战术1.划分战场 基本的做法是把一系列关系紧密的问题作为一个战场,并由场上的一名队员提出 其中的第一问题,其他队员立即跟上,直到问完这一系列问题,取得了满意战果后, 转入下一战场。这种战术的优点是:火力集中,进攻显得有章法,有层次。缺点是: 有时过于死板,为了贯彻连续提问,对对手临场暴露的弱点只能作简单攻击,而对对 手的有力反驳又不能由最恰当的队员来防守,这和自由辩论随机应变的特点是相背离的。结论:仍然可以适当决定几个战场,但不用强求连续提问,让队员自己控制提问 的时机。 辩论战术2. 两次发言 在自由辨论中,一个队员发言后,不要立即把话筒传给其他队员,而在对方发言后,由其自己决定是否作第二次发言。这种战术的目的是保持发言的连贯性,在队员 相互之间很不了解,配合很生疏时应用。 辩论战术3. 相互保护 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某个队员口误,或者偏离立论等等对本方不利的情况,这时候,别的队员应该弥补其错误。弥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抵赖。如果本方犯错误,对方隔了相当长时间后才攻击,又或者犯错误的这句话本身含意就很模糊,可以 死不认帐地说:“我方没有这样说过。”但是,这种战术如果被评委识破,会非常不利,一般不要采用。②别解。对本方犯错误的话作另外一种解释。例:正:大家听到没有,对方同学竟然说共产主义不能实现,看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和平演变真是越来 越严重了。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条件不具备,共产主义当然不能马上实现…… 这里反方就运用了别解这种战术,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不利局面。这种战术运用 得比较多,常用的句式是“我方的意思是说:……” ③调整底线。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 作法,所犯的错误既不是口误,又明显背离本方原来的立论,只好将错就错。④对于 明显的口误,可以大胆承认“我方刚才出现了口误。” 辩论战术4. 连续进攻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我的观点与主张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教育学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它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 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 其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 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所以, 教育改革必须借助 于教育心理学, 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 有了教育心理学的理 论作为指导, 教育实践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 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 展。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初创阶段,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 标志是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 《教育心理学》 , 这是西方 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成熟阶段,西方教育心理 学比较注重结合实际, 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 立的理论体系正在形成;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完善时期,信息技 术的迅猛发展, , 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 如何为同学创造有利 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登, 这些研究对学习和教 学莅临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教育心理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

运用到教学中, 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 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 规律和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去干预 并预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 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 进行研究并为其在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利促进教学改 革。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我们知道,学生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 育心理学就可以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原因。 如果一名五年级学 生在英语阅读中表现出困难, 我们就应该应用阅读测验以及与阅读有 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测查手段来找出学生的症结。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毛概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 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在讲话的开头部分,他明确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全篇短短一万字,阐述了建国之初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大胆探索和宝贵经验。 讲话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及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前五大关系主要围绕经济问题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展开,后五个关系则涉及到政治和思想文化问题,毛泽东也针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了处理方法。 纵观全文,伟人的高瞻远瞩深深让我折服。毛泽东对这十大关系的论述,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在当时的特定时期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即使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国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进的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避免让这些矛盾成为继续发展的阻碍,也许我们能从《论十大关系》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将就其中的四大关系及其现实意义浅谈自己的拙见。 一、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毛泽东在谈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时,开篇即提到“国防不可不有”。中国从八年抗战一路走到今天,从任人宰割到令人忌惮,从小米加步枪到拥有核武器与航空母舰,这一切都离不开国防建设的发展。中国正在成为军事强国的路上前进着。然而中国这头沉睡雄狮的觉醒,也刺激着传统大国及中国邻国那纤细脆弱的神经。他们唯恐秉承以礼待人、和平发展原则的中国像他们自己一样迫不及待地侵占别国利益,又想打压中国大国崛起的势头,因此不断制造争端与挑衅。如南海争端便在传统大国有意的干涉下长期处于紧张局面。中国国防力量的建设不容忽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日前便表示,中国必须建设与维护国家安全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防力量。

2020年最热门辩论赛辩题

2020年最热门辩论赛辩题 导读:本文是关于2020年最热门辩论赛辩题,希望能帮助到您! 正方/反方 企业用人才为先/企业用人德为先 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人和自然不能和谐相处 高校产业化利大于弊/高校产业化弊大于利 网络经济是泡沫经济/网络经济不是泡沫经济 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掌握/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掌握 便利器具便利/便利器具不便利 发掘人才需要考试/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 民族技艺应该保密/民族技艺不应该保密 理想人才以仁为主/理想人才以智为主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 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并行/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并行 杜绝盗版,消费者扮演比政府更重要的角色/杜绝盗版,政府扮演比消费者更重要的角色 个性需要刻意追求/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 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大于弊/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留学归国是个人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留学归国是社会问题不是个人问题 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弊大于利/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

相处容易相爱难/相爱容易相处难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弊大于利 青年成才的关键是自身能力/青年成才的关键是外部机遇 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环境保护应该以自然为本 企业发展需要无私奉献精神/企业发展不需要无私奉献精神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事者也拘小节 审判时参考判例在我国利大于弊/审判时参考判例在我国弊大于利 送子女进名校,利大于弊/送子女进名校,弊大于利 避免人才外流,是政府的责任/避免人才外流,不是政府的责任 爱的教育比体罚更有效/体罚比爱的教育更有效 合作比竞争,更能使文明进步/竞争比合作,更能使文明进步 天灾比人祸更可怕/人祸比天灾更可怕 相爱容易相处难/相处容易相爱难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远亲 新闻自由是社会改革的最大动力/新闻自由不是社会改革的最大动力全球化能为我国带来经济发展/全球化不能为我国带来经济发展 性教育应列为中学课程/性教育不应列为中学课程 性教育是科学教育/性教育是道德教育 道义比利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利益比道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 博彩事业的兴旺是社会进步繁荣的象征/博彩事业的兴旺不是社会进步繁荣的象征 教育应注重人格培训多于知识培训/教育应注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论十大关系》精品品读心得体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于1956年4月25日发表。这篇文章,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近60年的时间里,毛主席的这次讲话对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作用,足见其影响之深远。这次通过品读《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结合教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品读经典,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大公无私、艰苦奋斗、自觉建设社会主义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的典型团体,足见其思想的伟大和博大精深。结合我国实际,综合理论研究,细细品味其中深意,了解其时代背景,理解其科学内涵,借鉴其分析问题的方法,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为处理这些问题奠定好思想理论基础,不偏离正确的前进方向。同时,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科学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客观事物、指导工作,坚持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反对教条主义。 在1956年初,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当时已有一定经验,也逐步了解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上日程。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在毛泽东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的汇报的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觉的开端。 该讲话主要讲了十个问题,分别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下面是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感悟: 页脚内容

辩论赛中的辩论战术有哪些

辩论赛中的辩论战术有哪些 辩论赛在同一个论据上,双方各自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下面 为你整理辩论赛中的辩论战术,希望能帮到你。 辩论赛中的辩论战术 1?划分战场 基本的做法是把一系列关系紧密的问题作为一个战场,并由场上 的一名队员提出其中的第一问题,其他队员立即跟上,直到问完这一系列问题,取得了满意战果后,转入下一战场。这种战术的优点是:火力集中,进攻显得有章法,有层次。缺点是:有时过于死板,为了贯彻连续提问,对对手临场暴露的弱点只能作简单攻击,而对对手的有力反驳又不能由最恰当的队员来防守,这和自由辩论随机应变的特点是相背离的。结论:仍然可以适当决定几个战场,但不用强求连续提问,让队员自己控制提问的时机。 2. 两次发言 在自由辨论中,一个队员发言后,不要立即把话筒传给其他队员,而在对方发言后,由其自己决定是否作第二次发言。这种战术的目的是保持发言的连贯性,在队员相互之间很不了解,配合很生疏时应用。 3. 相互保护

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某个队员口误,或者偏离立论等等对 本方不利的情况,这时候,别的队员应该弥补其错误。弥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 抵赖。如果本方犯错误,对方隔了相当长时间后才攻击,又或者犯错误的这句话本身含意就很模糊,可以死不认帐地说: “我方没有这样说过。”但是,这种战术如果被评委识破,会非常不利,一般不要采用。②别解。对本方犯错误的话作另外一种解释。例:正:大家听到没有,对方同学竟然说共产主义不能实现,看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和平演变真是越来越严重了。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条件不具备,共产主义当然不能马上实现…… 这里反方就运用了别解这种战术,一定程度上扭转 了不利局面。这种战术运用得比较多,常用的句式是“我方的意思是说:…… ”③调整底线。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作法,所犯的错误既不是口误,又明显背离本方原来的立论,只好将错就错。 ④对于明显的口误,可以大胆承认“我方刚才出现了口误。” 4. 连续进攻 场上要保持头脑冷静,当注意到对方对本方某个问题避而不答或回答不力时,应连续攻击,哪怕把问题再重复一遍也好。往往易犯的毛病的是自己急于说出某句“精妙”的话,根本不去注意队友问了什么问题以及对方是如何回答的,这种个人主义应该避免。 5. 破除双难境地 辩论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选择疑问句,对方逼着问你“是A还是

共情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共情原本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意思是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一般会更多的应用在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上。但是,共情不仅仅是一个单单的概念,还将其用于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之中,会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令教师最为头痛的现象,就是有一批正在处于青少年叛逆期的学生,非常难以管理。这类同学由于年纪还小,喜爱玩耍,又难以控制住自己,对学习有着相当大的厌恶心理,不仅在校不遵守纪律,上课不认真听讲,扰乱班级秩序,影响别的同学学习,而且在家也经常做出一些令家长十分恼火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其实并没有错,因为叛逆期是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表现。但是往往针对这样的学生,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却很难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通常表现为对其苦口婆心的劝导,可能学生会表面上虚心接受,但实际上却不听教导,依旧同往常一样。很多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则会更加的恼火,对待不听话的学生会采取有色的眼镜看待,反而更加促进了这类学生的叛逆行为。实际上,如果我们采用共情的能力,就能很好的对这些同学进行教导,起到很好的作用。 那么如何将共情的能力运用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对于这些叛逆学生的教育之中呢?共情,故名思议,是要求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来去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想他们平时遇到的困难和苦恼。这要求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然后去推断学生的心里感受和态度信念。不仅如此,还要深入的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烦恼,通过细心地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平时对于一些问题如何去表达,而又会做出怎么样的反应。这样,就能很好的去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对他们的心理困惑做出合理有效地指导。换一种说法,共情能力的应用,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换位思考,通过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才能最终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举例说明,班级某王同学,一直是班级里最出名的“老油条”,各科老师都反映这位同学在课堂上非常不遵守课堂纪律,破坏课堂秩序,上课的时候会影响周围一片同学正常听课,并导致教师把其单独安排在一个角落的座位。不仅如此,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也一概视而不见。负责班级管理的老师多次找到王同学谈话却没有太大的作用。由于其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所以家庭方面也没有很好的教育和管理。对于这样的同学,教师不能仅仅用堵的办法来解决,采用一些强制的手段往往是没有收获的。不如采用共情技术,才能很好的去解决问题。事实上,教师本以为单独安排在一个角落的座位可以解决王同学上课影响他人的问题,但实际上王同学享受到老师“特殊待遇”之后,心里反倒是更加记恨老师同学,变本加厉的,甚至故意的去破坏课堂秩序。而这种行为

《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开头部分明确的指出:“提出这是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阵,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全文的结尾有再一次论述:“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说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基本方针,就是《论十大关系》的核心思想。 《论十大关系》是毛主席于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讲话,在当时有着国内、国际深刻的历史背景。对于国内,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初期,毛主席为我们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他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主席在发表《论十大关系》重要讲话的时候,我国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在加快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并且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于国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进行着一场严重的斗争。赫鲁晓夫叛徒集团,在苏联共产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突然大反斯大林,全盘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否定无产阶级专权,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的混乱。 毛主席主要总结了十方面的关系,分别是: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重要加重一些,可以增加资金的积累,更好的发展重工业。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要平衡我国工业发展的布局,必须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同时要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来支持和发展内地工业的正确方针。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加快发展经济建设来促进国防建设的更大进步。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

复旦大学系际辩论赛决赛表演赛

2007复旦大学系际辩论赛 表演赛 正方: 恋爱靠勤奋 反方: 恋爱靠缘分 表演赛完整视频: part 1:https://www.doczj.com/doc/641159784.html,/programs/view/UctA6GjWA6A/ part 2:https://www.doczj.com/doc/641159784.html,/programs/view/7qWx2s-OGGY/台词我听写的,有错误的话..大家提出来我改.. 尖括号是我加的注释 注: 发言时间还剩30秒时有铃声提示 主席1:希望大家在今晚能够享受到精彩的比赛,感受到辩论的精神…… 主席2:今天我很荣幸,今天作为嘉宾司仪来主持这场大决赛之前的表演赛…… 表演赛的题目为: 恋爱靠勤奋,还是恋爱靠缘分 恋爱是人类永不枯竭的主题 同时激起无数男生柔情似水,女生魂牵梦萦的催化剂 恋爱更是寝室卧谈、bbs十大的不老传说 到底恋爱更应该为依消得人憔悴,还是心幽灵犀一点通呢 今天,这六位辩手将亲临一线,现身说法 为诸位呈现一场..(笑)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 坐在我近方的,是正方.他们所持观点是:恋爱应当靠勤奋 请这三位辩手分别做一下自我介绍 正一: 大家好,我叫李逸飞,来自复旦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正二: 复旦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本科一年级,方俊,向大家问好 正三: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本科一年级,钱云,向大家问好 主席: 坐在我远方的是今天的反方 他们所持观点是:恋爱,靠缘分 同样,也请他们来为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 反一: 大家好,新文学院新闻系05级本科生,史诗,向大家问好 反二: 我是04医学院的小宝,韦小宝的小,韦小宝的宝,谢谢大家 反三: 大家好,我叫李忠烈,来自临床医学五年制,留学生班. 今晚我们大家相聚一堂是一种缘分 主席: 感谢这六位辩手.我宣布: 表演赛正式开始 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开篇陈词,时间三分钟,有请 正一: <此处由于设备原因漏掉了开头几十秒的陈词..敬请谅解> 恋爱就像是蒲公英的种子,没有风用力的吹,它就不会发芽 恋爱就像是火山爆发,没有熔岩不断的升温,它就不会喷涌 恋爱不仅是即如吃饭喝水,更意味着在一个很长的时间纬度内, 两个人的关系要得到不断的延展和进步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讲解稿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代表第六组全体成员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篇被称为探索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作ppt1——《论十大关系》——毛泽东ppt2,准确的说我们现在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的前身,这是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次讲话构成《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Ppt3 现在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的P256页,咱们拿到一篇文章的时候,最先看到的就是文章的标题以及作者,一个好的标题能帮我们快速的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作为一篇讲话稿,当然也不例外,比如说这篇《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最上面三排字,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节选)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ppt4,很明显告知我们,这篇讲话稿的作者,发表的时间,以及它的主要内容。对于毛泽东,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前面我们也已经学习过他的《实践论》、《矛盾论》,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语言上多直白表述,但是往往隐藏着深刻寓意,这就需要我们反复的琢磨,总体上毛泽东的文章还是易于理解的。这里我们还是简要介绍一下毛泽东出生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乡湖南湘潭;逝世1976年9月9日,享年83岁。荣誉称号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Ppt5 作者在做这篇讲话时正63岁的高龄,任国家主席。 就这个标题来看,这篇讲话稿只是原稿的一部分,在这里十大关系并没有完全阐述,而只是摘取其中前五个方面。原稿的十大关系ppt6展示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非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外国与中国的关系 发表时间1956年4月25日,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讲,这直接关系到当时的一个时代背景,这篇讲话出现在这个时候有着时代的必然性,同时它的形成有着相对的偶然性ppt7 我们先来看时代的必然性从国内来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推进并取得巨大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无论是工业、农业、科技,还是其他各个方面都很落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应该如何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Ppt8 从国外来看,第一,紧张局势日趋缓和第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使我们党更加明确了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决心。自朝鲜停战以来,经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国际紧张局势日趋缓和。毛泽东认为,现在有可能给我们十年或者更长的和平时间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他还看到,美国的军队布置不像是要打仗的样子。当然,毛泽东也估计到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帝国主义搞突然袭击从苏共二十大中得到的最大的收益,就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Ppt9 形成上的偶然性阅读十大关系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这十大关系主要来自34个部委的总结所得,毛泽东回忆说:“这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十四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渐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毛泽东在1958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记录)但是毛泽东听取这个汇报是偶然的,1956年一月中旬,毛泽东从杭州回到北京不久,从薄一波那里听说刘少奇正在听取国务院一些部委汇报工作,立刻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对薄一波说:“这很好,我也想听听,你能不能替我组织一些部门汇报?”《毛泽东文集》

辩论赛实用战术

辩论赛实用战术 辩论战术 1.划分战场基本的做法是把一系列关系紧密的问题作为一个战场,并由场上的一名队员提出其中的第一问题,其他队员立即跟上,直到问完这一系列问题,取得了满意战果后,转入下一战场。这种战术的优点是:火力集中,进攻显得有章法,有层次。缺点是:有时过于死板,为了贯彻连续提问,对对手临场暴露的弱点只能作简单攻击,而对对手的有力反驳又不能由最恰当的队员来防守,这和自由辩论随机应变的特点是相背离的。结论:仍然可以适当决定几个战场,但不用强求连续提问,让队员自己控制提问的时机。 2. 两次发言在自由辨论中,一个队员发言后,不要立即把话筒传给其他队员,而在对方发言后,由其自己决定是否作第二次发言。这种战术的目的是保持发言的连贯性,在队员相互之间很不了解,配合很生疏时应用。 3. 相互保护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某个队员口误,或者偏离立论等等对本方不利的情况,这时候,别的队员应该弥补其错误。弥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抵赖。如果本方犯错误,对方隔了相当长时间后才攻击,又或者犯错误的这句话本身含意就很模糊,可以死不认帐地说:“我方没有这样说过。”但是,这种战术如果被评委识破,会非常不利,一般不要采用。②别解。对本方犯错误的话作另外一种解释。例:正:大家听到没有,对方同学竟然说共产主义不能实现,看来我之心不死,和平演变真是越来越严重了。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条件不具备,共产主义当然不能马上实现……这里反方就运用了别解这种战术,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不利局面。这种战术运用得比较多,常用的句式是“我方的意思是说:……”③调整底线。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作法,所犯的错误既不是口误,又明显背离本方原来的立论,只好将错就错。④对于明显的口误,可以大胆承认“我方刚才出现了口误。” 4. 连续进攻场上要保持头脑冷静,当注意到对方对本方某个问题避而不答或回答不力时,应连续攻击,哪怕把问题再重复一遍也好。往往易犯的毛病的是自己急于说出某句“精妙”的话,根本不去注意队友问了什么问题以及对方是如何回答的,这种个人主义应该避免。 5. 破除双难境地辩论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选择疑问句,对方逼着问你“是A还是B?”不管是A是B对本方都是不利的,对这类问题有两种回答的方法:①(既不是A,也不是B)是C②既是A,又是B 。 6. 破类比类比手法是辩论中经常运用的,但类比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精确,类比物与被类比物总是会有一些区别,这就为反驳提供了突破口。事先找出一些重要概念的特征后,可以用来攻击对方不准确的类比。 7. 循环论证及对待办法循环论证常常是在立论中就已准备好的,这种论辩手法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当不管从哪个角度进攻,对方总是能自圆其说时,很可能就是在运用这种手法。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长春市第四十五中学蔡丽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即是指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现代科学技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意义不断的冲击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理念,以其先进独特的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并对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思想,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

促进学生自主构建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以下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教学手段,常常如吸石般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两种:主动的学习和被动学习,一个乐意学习的人,肯定要比一个免为其学的人要学得更好,要让学生由“强学”变为“爱学”,这就需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他们喜爱的事物与情境。例如:小学数学在所有学科中,它是最抽象化,概念化的一门学科,模糊的数字概念,枯燥的定义定律,不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数字的定义、定律等利用

论十大关系阅读报告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 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毛主席在这篇文献中,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 十大关系都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毛泽东指出:在国内,工人、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尽量争取,反动势力也要做好工作;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反动的尽量化解和利用。总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要调动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下面就十大关系中的几点做简要论述。 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毛主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绝不能忽略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没有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就养不活工人,那拿什么发展重工业? 毛主席正确而全面地揭示了这三大产业的关系。确实,重工业是重要的,应该在放在建设的重点,但是重工业能得到发展的基础是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这方面苏联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苏联过分注重重工业,忽略了轻工业的重要性,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生活必需品紧缺的状况。生活必需品都没有,怎么生存,更别谈发展重工业了。所以,对于这三种产业,重工业要重点发展,同时也不能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轻工业和农业上的。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 关于这一关系,毛主席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同时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就必须大力发展。沿海工业基础相对有优势,我们要利用这一优势,保证沿海和内地工业同时发展,两者都很重要,不能忽视其内在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事。毛主席指

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思萌 学校:大孤家子中心校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把信息技术引进教学领域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教育现代化如果离开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单靠教师原始的“口讲手写”难以再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科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具活力的主观状态。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造逼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认知的直观材料。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其开放性、灵活性、和科学性,遵从语文教学规律,从教学实际出发,讲究容和形式的统一。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为首要任务来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只是停留在“空洞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色彩单调,画面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教学受不到好的效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特别是声音、图象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例如:在讲《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榕树的美丽,我制作了一幅隐藏了许多鸟的大榕树的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榕树的叶密、枝繁,提高了学生对南国树木茂盛的认识,真正的感受到鸟的天堂的静态美。与此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读 书 笔 记 ——《论十大关系》 2013,5,25 《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我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同时对于毛主席这部著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百般敌视,采取政治经济封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面对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毛泽东采取了“一边倒”、“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在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和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经过了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工作重点向社会主

义建设方面转移,从1953 年到1956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三年实践中,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是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十个关系是: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5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个战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统筹兼顾,正确实行群众路线。不仅在于它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上,而且在于它提供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譬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和方法、毛泽东同志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十个问题,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从毛泽东同志分析问题的思路看,他在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后,紧接着就点出人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依靠工农群

辩论中的逻辑问题

辩论中的逻辑问题 辩论中有关的逻辑问题 问题一:全称还是特称 在辩论场上时常听到有的同学拍案而起理直气壮道:对方的立场是一个全称命题要证明全部而我方是特称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此言差矣。首先辨析两个比较两个相近的命题。所有的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与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眼看相似实则不同。前者便是全称命题意即所有、全部不管是否地痞无赖、流氓乞丐但凡中国人都是勤劳善良的此命题明显为假命题。而后者为真至少在中国人的情感中我们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此处中国人这个概念是集合概念即把中国人作为一个集合来反映相对于全称命题中量的确定性和绝对性集合概念中量是不确定和模糊的。而这种不确定体现在无需一个都不能少换言之即便有些中国人十恶不赦也不足以否认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为真即构成集合的个体未必具有集合体的特有属性。而这一结论的对立面为大名鼎鼎的三段论四概念错误。 辨析这两个命题的原因在于在界定辩题量的性质上集合概念常常被忽视。而被忽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全称命题的特点量项(所有、全部等)在日常表达中时常被省略如违法行为破坏社会秩序是一个省略量项的全称命题。可问题是全称命题的量项有时被省略不代表没有量项的命题就是全称命题!而大多数的辩题都没有明确

的量项于是在实战中辩手就堂而皇之地将此类辩题界定为全称命题未必! 问题二:量项 以个性需要/不需要刻意追求为例。对于没有量项字眼的辩题量的前提是不明确的而需要根据本方的立场设置但需在合理的限度内此处合理的标准有很多视辩题而定。设置无非假定两种情况其一没有其二省略。如果没有量项则辩题中的个性是一个集合概念而集合概念是允许有漏网之鱼的所以双方无需穷尽所有个性但都要论证普遍性即普遍的个性需要/不需要刻意追求如同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也是从普遍意义出发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求对方论证全部自己只举个例是有失偏颇甚至是偏激的。 如果省略量项则是全称命题或特称命题即所有或有的个性.。认为对方是全称肯定而本方是特称否定显然是强盗逻辑。既然辩题没有明确的量的限制那么同样的逻辑反过来界定为什么不可以对方是特称肯定而本方是全称否定呢_______年新国大对武大辩题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新国大认为:有一点可取之处即为可取而不可取即要论证所有都不可取。这个有趣的逻辑被余磊一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顶得哑口无言。即便正方退一步论证全称肯定反方同样可以论证全称否定而非一定是特称否定。反方论证特称否定的逻辑在于:全称肯定的矛盾立场是特称否定。可问题是双方辩题的存在形式就只能是相互矛盾的吗双方辩题如果是相

辩论赛陈词范本及辩论技巧

辩论赛陈词范本及辩论技巧 1.正方一辩陈述立论(3分钟) 2.反方一辩陈述立论(3分钟) 3.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1分30秒) 4.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1分30秒) 5.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1分30 秒) 6.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1分30秒) 7.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1分30秒) 8.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1分30秒) 9.自由辩论(双方各5分钟) 10.反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 11.正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 12.观众提问(双方各回答两个观众提问,每个问题1分30秒) 辩论赛一辩陈词没有固定的格式,大致上就是阐述己方观点,进行论证,总结几部分。而且时间要控制在3~4分钟,不可以太长。准备好发言稿,有自信地说出来! 提供一个辩词范本: 我方观点是。何谓“代勾”?这是一个很泛化的概念,为了使讨论更有针对性,我们自然需要对其给出一个合理的界定。。。。 那么,为甚麽认为代勾的责任在子女呢?我方认为原因有三:第一,第二,第三,

综上三点所述,我方一致认为:。。。

还有,看一下这些也许有帮助: 辩论犹如战争。先期的准备,如分析辩题、查找资料、设计问题等可称为战前准备。 对抗技巧: 1.例证对抗在论辩中,选取与对方所提及的相反的事例来与之对抗,从而构成尖锐对抗。 2.名言对抗 3.史实对抗 4.数据引证很简单,数字是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工具。不作赘述。5.煽情对抗 (一)借力打力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讲解

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姓名:赵思萌 学校:大孤家子中心校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把信息技术引进教学领域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教育现代化如果离开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单靠教师原始的“口讲手写”难以再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科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具活力的主观状态。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造逼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认知的直观材料。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其开放性、灵活性、和科学性,遵从语文教学规律,从教学实际出发,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为首要任务来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只是停留在“空洞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色彩单调,画面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教学受不到好的效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特别是声音、图象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例如:在讲《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榕树的美丽,我制作了一幅隐藏了许多鸟的大榕树的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榕树的叶密、枝繁,提高了学生对南国树木茂盛的认识,真正的感受到鸟的天堂的静态美。与此

辩论赛中辩题分类

辩论赛中辩题分类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辩论赛中辩题分类简介 辩题分类简介 (一)辩题大致分为两类: 1、辩事性论题。 They arrived at Bill's home first.Mark was invited in for a Coke and to watch some television.The afternoon passed pleasantly with some laughs and talk.Then Mark went home. 论题明确限定了范围,只要求谈“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评析性质)。辩手需要把握的是这一事件的全过程,对其起因、冲突、发展、结局等诸多环节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对不够明晰的部分,适当地追加前提,使本方立论条件更趋充分,即可投入辩论。 “辩事”性论题对辩手的“身份”要求是能自觉地把握“就事论事”的特点。 2、辩理性论题。 无疑理论色彩比较强,要求辩手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相当充分的准备,对论题进行“求证理论”。辩理性论题的难点之一,在于既

要以充足的事例作为论据,又要防止被事例所牵扰,卷入“辩事”,以至失去了本方理论的论证力度。 (二)不同点 “辩事”性论题具有较明显的“评论”性特点,以“事”为主而以“理”为辅,“理”常常是作为“辩事”的指导思想,但是,最后却必须落实在对“事”的结论中。 “辩理”性论题带有较强的求证色彩,“理”为主而“事”为辅,“事”作为“辩理”的依据,无论举出多少实例,都只能是为强化“理”的论证力量服务。 (三)分类的意义 对论题进行分类的目的,正在于明确辨证过程中“事”与“理”的比例关系、主辅关系,有助于防止把“辩事”性论题错当做“辩理”性论题,反之亦然。这对于双方紧扣论题,进而使辩论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延伸阅读:辩论赛辩题类型 1、是非辩题 你说是而我就是说不是的。如:离婚率上升是/不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解题思路:这种辩题应该多想想我们以前想过的数学,如必要/充分条件的判定方法,一种类型的东西是不是另一种类型的判定方法等。一般来说,这种辩题中,只要明确了解概念,了解了判定的方法,解决问题就不难了。就好像我们做一道题,比如说“1是不是整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