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词汇表征模型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03.37 KB
- 文档页数:6
112520 心理学论文双语心理词典语义表征动态观与英语词汇教学一、引言心理词典(mental lexicon),与普通的词典相对,是词汇在人大脑中所形成的一种永久表征。
对心理词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词语是如何储存在记忆中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
同样,对双语心理词典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两种语言的词汇在大脑中的储存的方式即双语心理词典的表征问题。
双语心理词典的表征可以分为双语的形式表征(语音表征和词形表征)和概念(语义)表征,其中概念(语义)表征更加复杂也更加受到学者的关注。
故研究双语心理词典的表征问题不仅能在理论上对心理语言学和“内在”的语法范畴有所贡献,更能在实践上对二语词汇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双语心理词典语义表征双语心理词典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中期至今一直备受关注,其表征模式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由于两者在语音和词形的差异都有比较明显,学者们往往认为其形式表征是相互分离的。
而其语义(概念)是独立表征还是同一表征,即双语者存在一个还是两个语义系统一直是学者探讨的问题。
关于双语心理词典的语义表征问题,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很多观点。
如Weinreich(1953)首先提出双语词汇知识有3种组织结构:并列型、复合型和从属型。
Potter et al(1984)的概念调节模式和词汇连接模式,DeGroot (1992, 1993)的分布式特征模式, Kroll 和 Stewart (1994)的修正阶级模型(RHM),Green(1998)的IC (inhibitory control)模式,董燕萍(1998)的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式等。
研究者们做了很多实验并没有的出一个统一的结论,这其中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研究者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双语者对不同二语词汇的熟悉度。
Pavlenko (2009)的提出了MHM改进层级模式(Modified Hierarchical Model)。
双语词汇表征模型研究进展
孙兵;刘鸣
【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Weinreich首先从宏观上提出了双语者的两种语言间可能存在的三种关系类型,但此种类型的划分以及据此通过实验研究而建立的双语词汇表征模型采用的是用一元化的观点,不能正确反映语言间的关系.在确立了双语者两种语言中词汇联系与概念联系并存之后,双语词汇表征模型从基于语言特征和基于双语者语言水平的两种模型的对立发展到语言因素与双语者语言水平因素并存的模型,实现了模型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为探讨语言的加工机制提供了条件.
【总页数】6页(P122-127)
【作者】孙兵;刘鸣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44
【相关文献】
1.基于双语动态心理词汇表征模式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 [J], 匡倩
2.英汉双语词汇表征对大专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J], 郭巧红;吴沂;郭海燕
3.英汉双语词汇表征对大专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J], 郭巧红;吴沂;郭海燕;
4.双语词汇记忆表征与翻译词汇转换心理模型 [J], 王柳琪;刘绍龙
5.二语水平对藏-汉双语者心理词汇语义表征影响的ERP研究 [J], 李艳;黎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语语义表征及通达机制的实验范式和研究方法赵雪艳随着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广泛普及双语教育和教学,很有必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双语者学习第二语言汉语的现状进行了解,深入探讨其两种语言的语义表征特点和内部动态联系机制。
文章系统地对国内外有关双语表征及语义通达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地回顾。
这不仅是双语知识表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和补充双语知识表征的研究理论和框架,也为中西部地区的双语教育及教学研究提供心理学角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自1960以来,心理学研究者们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对双语心理词典表征及语义通达问题的相关假设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渗入,传统的实验方法得到不断的改进,双语表征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也逐步多样化和科学化。
近几十年来,为了验证相关的假设,研究者们采取了不同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翻译任务和图片命名任务翻译任务是要求双语者把一种语言词汇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词汇,而图片命名任务是要求双语者用不同的语言说出同一图片的名称。
通过比较两种任务条件下反应时间长短来考察两种语言与共享概念表征层的关系。
该实验范式的理论假设是:如果两种语言间的转译是由词汇联结的方式进行的,那么词汇翻译任务所用的时间就要少于图片命名的时间,因为将Ll(母语)翻译成L2(第二语言)的路径是直通的,而图片命名则包含着较为复杂的语义通达过程,即由语义概念等通达到Ll的词汇表征层,再由L1转译到L2的过程;但是,如果两种语言的转化是通过概念中介进行的,那么词汇翻译和图片命名的时间应是相等的,因为词语翻译和图片命名都要经过语义概念,由概念到L2等过程。
这两种实验方法通常结合在一起并被广泛运用于双语语义表征研究。
Kroll(1988) 等人就是采用词汇翻译和图片命名任务对双语语义概念表征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不熟练的双语者,词汇翻译的速度明显快于图片命名的速度,而熟练双语者,两个实验任务的速度没有差别。
高职高专中英双语者心理词汇表征通达机制的Stroop实证研究摘要:通过双语stroop实验范式的色词干扰实验,对高职高专院校中英文双语者的语言表征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第二语言和母语都对被试的二语生成有干扰,但是干扰量的差别不大,其中第二语言对被试的二语生成的干扰要大于母语产生的干扰。
由此推断高职高专中英双语者的心理词汇中,第二语言词汇层与概念之间的连接正逐渐建立起来,符合熟练双语者的心理词汇模型为概念调节型的特点。
关键词:双语stroop实验范式;色词干扰;心理词汇;高职高专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57-02一、双语心理词汇的非对称模型理论修正的等级模型(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rhm),也被称为非对称模型,是kroll和stewart(1994)在研究双语者的第二语言词汇表征通达机制中,通过考察图片命名和翻译任务的差别提出。
rhm模型的核心是非非对称性。
在该模型中词汇表征和概念表征之间都有联系,只是他们之间的强度不一样。
双语者在获得他们的l2时依赖于他们的l1来获得概念,所以l1与概念的联系较强,而l2与概念的联系相对较弱。
因此,随着第二语言熟练度的提高,它的词汇表征层和概念表征层之间的联系也会逐渐建立起来,并随着双语者第二语言熟练程度的提高而增加(brauser,1998)。
因此,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心理词汇模型具有词汇连接的特点(龚少英,2005);熟练中英双语者的心理词汇则具有概念调节的特点(莫雷等,2005)。
那么,高职高专院校中英双语者的心理词汇表征的通达机制到底是怎样呢,双语者的词汇层和概念层具有何种特点,他们之间又是怎么相互作用和影响。
了解高职高专中英双语者心理词汇表征的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双语stroop效应范式实验双语stroop效应实验在研究语言生成机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汉心理词汇表征及计算模型研究
英汉心理词汇的表征及计算模型研究是一个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课题。
这个课题主要关注的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心理词汇如何在人们大脑中存储和提取,以及如何构建计算模型来模拟这一过程。
在英汉心理词汇的表征方面,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的是词汇语义信息的存储和提取。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语义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表征这些信息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此外,心理词汇的表征还涉及到词汇的词义、语法和语境信息等多个方面。
在构建计算模型方面,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人类大脑处理英汉心理词汇的过程。
这需要利用到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计算机技术,构建能够理解、分析和处理英汉两种语言的心理词汇的计算模型。
总的来说,英汉心理词汇的表征及计算模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认知过程,同时也可以为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双语教育和学习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双语心理词库作为双语者大脑中词汇信息的存储和处理系统,其表征结构一直是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分析双语者如何在大脑中存储、组织和提取两种语言的词汇信息。
通过对双语心理词库表征结构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双语者语言处理机制的理解,还可以为双语教育、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障碍治疗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双语心理词库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双语心理词库的定义和特征。
接着,将回顾双语心理词库表征结构的相关研究,包括词汇链接模型、概念中介模型等,分析各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方式,包括词汇表征、语义表征和形态表征等方面。
本文还将关注双语心理词库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双语者在学习和使用两种语言过程中词库表征结构的变化和调整。
本文将对双语心理词库表征结构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潜在应用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双语者的语言处理机制,为双语教育、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障碍治疗等领域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双语心理词库的理论背景双语心理词库的研究是在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其理论背景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双语心理词库的研究受到了认知心理学中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大脑在进行信息处理时,会形成一个复杂的认知结构,即心理词库。
这一理论为双语心理词库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使我们能够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去理解和描述双语者的词汇存储和加工过程。
双语心理词库的研究还受到了语言学中词汇理论的影响。
词汇理论认为,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关键。
在双语者的语言中,词汇的存储和加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词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