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权制衡原则与宪法解释_司法审查以及宪法法院制度下的经验与理论_张翔

分权制衡原则与宪法解释_司法审查以及宪法法院制度下的经验与理论_张翔

分权制衡原则与宪法解释_司法审查以及宪法法院制度下的经验与理论_张翔
分权制衡原则与宪法解释_司法审查以及宪法法院制度下的经验与理论_张翔

法商研究2002年第6期(总第92期)分权制衡原则与宪法解释

)))司法审查以及宪法法院制度下的经验与理论1

张翔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摘要:在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现代国家,司法机关往往掌握宪法的解释权,这使得人们担心三权之间的分立与平衡可能被破坏。通过对外国相关宪法理论与实践的评析,可以看出宪法解释权归属于司法权有其合理性,是对民主价值的补充。同时,由于/政治问题0、/回避抽象解释0、/合宪推定0、/法律的合宪性解释0等原则的存在,司法机关掌握释宪权不仅不会破坏三权分立原则,而且是对分权制衡原则的完善。

关键词:分权制衡原则宪法解释民主价值司法性质

按照权力分立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同处于宪法之下而地位平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应该都有在其运作中依自我理解对宪法进行解释的权力,不应存在某一机关独占宪法的解释权或者某一机关的解释优越于其他机关解释的情况。但是随着违宪审查制度在许多国家的建立,普通司法机关或者宪法法院成了审查法律与行政活动是否违宪的主体,从而其解释就有了优越的地位。然而,宪法解释权归属于司法机关这一问题从一开始就是极具争议的。这是因为,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必然都要依据自己对宪法的理解进行活动,如果宪法成了法官的私有物,司法机关能够随意通过对宪法的解释来否决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活动,就可能使司法权僭越立法权与行政权,从而破坏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形成/司法的专制0。也正因如此,各国宪法学一直把分权制衡原则与宪法解释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这一问题包含两个方面:(1)宪法解释权归属于司法权是否具有合理性;(2)如何防止司法机关滥用释宪权而凌驾于立法权、行政权之上。对于前一点,理论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非民选产生的司法机关掌握释宪权是否有违民主原则?而对于后一问题,各国宪法的理论与实践从三权分立原则出发,发展出了很多为宪法解释设定界限的原则与规则。下面,我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分权制衡原则与宪法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宪法解释的/反多数的困难0及其排除

在普通法院或者宪法法院掌握违宪审查权的制度下,存在着宪法解释与民主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宪法宣称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议机关与行政机关来代替其行使权力;而另一方面,法院这一非民选的机关却可以对政治过程做最终的判断,因为它可以通过解释宪法来宣告议会与总统的行为违宪,而且这种解释并非纯粹的/宪法#

#

126

判断0,反而必然是一种带有法官主观意志的判断。o也就是说,法官可能通过对宪法的任意解释来对民主选举产生的机关的行为做出否定评价。这样,问题就出现了。/政治上无责任(un-accountable)的非民选的法官何以能随意否决负政治责任(accountable)的议会与总统的行为?0这一极尖锐的质疑被称为违宪审查的/反多数困难0(Counter M ajoritarian Difficulty),并被看做是/违宪审查制度的最大悖论0,?是研究违宪审查和宪法解释所不可回避的问题。

实际上,对于司法审查反民主的攻击与辩护是伴随司法审查制度建立与发展的核心理论问题。反对司法审查和反对给予法官以解释的自由裁量权的人的基本立足点是:法官在政治上是无责任的(unaccountable)。法官并非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而且他们有着终身的任期,非因特殊情况不得被免职,因而他们并不受制于选举的控制,人民不能因为法官做了某种不合理的判决而罢免他们。与此相反,议会和总统乃是由民选产生的,有固定的任期,人民对其不满可以在下一次选举中拒绝投他们的票,所以议会和总统在政治上是有责任的(accountable)。?在反对司法审查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人们看来,在一个民主制度中,所有未被解决的问题都应该由在政治上负有责任的机关来解决,而且在政治上负有责任的机关对各种问题所作的决定,不应受在政治上无责任的法官的主观判断的制约。同时,对于宪法实施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这些政治上有责任的机关能够做出比法院更为合理的决定。所以,要么不应将宪法的最终解释权给予法官,要么法官在解释宪法时必须遵守极为严格的限制,仅做/裁判0,而不为价值的/判断0。

但是,随着违宪审查制度表现出巨大的制度优越性和对宪政民主的积极作用,赞同违宪审查和给予释宪者相当自由裁量空间的观点却逐步占据了上风。这些观点对宪法解释的/反多数困难0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努力排除宪法解释理论中的这一悖论。这些回应与为违宪审查制度辩护的理由交织在一起,这里我只列举与宪法解释理论关系最为密切的几点。

1.对/多数者裁决0原则的制约

/多数者裁决0原则(M ajority Rule)是指在决定问题时以多数人的意志作为最终意志的原则。/多数者裁决0原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多数者裁决0原则的确立是建立在对君主个人专制的批判之上的,其建立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多数人的联合比个人更具智慧,因而可以做出更合理的决定;(2)多数人的利益应当优先于少数人的利益;?(3)/多数者裁决0原则是形成全体意志的惟一合理方法;(4)/多数者裁决0原则是建构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议会与总统由选举产生,体现着多数人的意志,因而由他们对各种政治问题做出最终决定被认为是符合/多数者裁决0原则的。前述反对由司法机关掌握宪法解释权以及反对给予解释者自由裁量权的观点便是以此为立论基础的。

然而,/多数者裁决0原则却并不是宪政民主惟一或至上的政治原则。法国的托克维尔在5论美国的民主6一书中阐述了/多数的暴政0的理论。他指出,多数的无限权威是一种坏而危险的东西,它会增加民主所固有的立法与行政的不稳定性,给自由带来致命的危害,帮助立法者形成专制,同时为行政官员的专断提供条件,所以他认为/美国的共和政体的最大危险来自多数的无限权威0,?认为有必要削弱多数的暴政。而支持/多数者裁决0原则的一些理由也被认为是不成立的,例如,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优于少数人的意见,多数人的利益不一定比少数人的利益重要等。所以,/多数者裁决0原则并非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民主制度绝对的和无例外的原则,它本身应该是受制约的。罗尔斯认为,人们对/多数者裁决0原则的采纳,只是为了从一种有效的立法程序中获得利益,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方法来管理一个民主制度。

#

#

127

所以,虽然/多数者裁决0原则被认为有相当的正当性,但/它作为一种程序手段显然只具有一个从属的地位0。?那种认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应由代表多数意志的议会与总统做出决定的观念是站不住脚的。此外,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力量平衡的角度考查,可以发现司法权天然是最弱小的,所以应该赋予其某种对抗其他二权的实质性力量。à同时,司法权又被认为是三权中危险性最小的,á所以,由那些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身分独立而政治中立的法官进行宪法的解释是有合理性的,由他们斟酌判定宪法的含义并据以对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行为进行审查是有力的权力制衡方式。

2.自由的优先性与个人反对国家的道德权利

宪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美国的5独立宣言6宣称国家设立的目的是保护公民天赋的、不可侵犯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有人认为宪法中关于基本权利的内容具有/实体法0的意义,而关于国家机关、国家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仅具有/程序法0的意义。?德国5基本法6更是将公民的基本权利条款置于法典的开篇位置并规定这些条款不得修改。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在现代的立宪主义精神中自由的价值的优先性。而前述对/多数者裁决0原则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反对多数人以合法的形式去侵害少数人的自由。/自由的优先性意味着自由只有为了自由本身才能被限制。0 l v多数者的决定侵害少数人的自由同样不具有正当性。

德沃金认为,宪法赋予公民一种/反对国家的道德权利0,这就为法官以一种较为自由的方式去解释宪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德沃金指出:/宪法,特别是权利法案,是被设计用来保护公民个人和团体以反对大多数公民可能要去制定的某些决定,甚至大多数人认为它是社会普遍的和共同的利益的决定。0 l w这样,宪法解释实际上就成为了少数人维护自身权益,对抗多数人侵害的一种手段,因而也就不应该由代表多数人的议会或总统去行使宪法解释权。而且宪法的模糊性也被认为是制宪者故意选择的,其目的也在于借助法官的较为自由的解释去维护个人自由。德沃金还对/司法依从主义0进行了批判。/司法依从主义0认为,公民在他们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之外确实还有反对国家的道德权利,但是,这些权利应否得到承认却应该由法院之外的政治机构来决定,如果由法院来决定,无疑是让司法权侵占了立法权、行政权的领域。/司法依从主义0有两个基本主张:(1)所有未被解决的问题,包括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都应该由政治上负有责任的机关来解决;(2)在决定这些问题上,一个民主产生的机构可能比法院更合理。德沃金认为这两点理由都是不成立的。首先,宪法是少数人保护自由的工具,宪法问题本身是少数人反对多数人决定的问题,所以,/从公平的角度来说,是不应该留给大多数人去决定的问题。0 l x其次,如果法院不能对这些问题做出合理的回答,那么民主机构也不能。因为民主的运作比司法的运作要随意得多,/它就像一条河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河床一样形成制约和妥协。0 l y民主的决定往往是一种妥协的决定,妥协的决定往往不是合理的决定。基于以上对司法依从主义的批判,德沃金主张实行/司法能动主义0,让司法者有着更大的发挥自由裁量的空间。

3.宪法相对于普通法律的优位性

这一点同样是允许法官对宪法做较自由的解释的理由所在。正是因为宪法的地位高于普通法律,才使得宪法解释有可能摆脱单纯/疑义阐释0的功能而对法律做是否合宪的判断。汉弥尔顿指出,违宪的立法是无效的,/如否认此理,则无异于说:代表的地位反高于所代表的主体,仆役反高于主人,人民的代表反高于人民。0 l z人民的意志是最高的,其体现就是宪法,而法律不过是人民代表的意志的体现。因而,/宪法与法律相较,以宪法为准;人民与其代表相较, #

#

128

以人民的意志为准。0 l{艾克曼认为,宪法是人们对普遍的善的诉求,它是人民所批准的,而法律只是一些追求自己狭隘利益的产物。所以应区分/宪法政策0(constitutional politics)与/普通政策0(norm al politics),宪法解释正是在阐明宪法政策而防止普通政策超越宪法政策。 l|所以,由司法机关解释宪法并将其扩大应用到违宪审查的领域乃是宪法优位性的表现。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在三权分立的背景下为宪法解释作为司法权的内容所应具备的地位做了一个初步界定,从中可以看出在违宪审查制度之中,宪法解释是作为司法权对抗行政权、立法权的力量而存在的,是三权之间达成平衡的重要条件,也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保障。因而,宪法解释权归属于司法权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如果宪法解释的界限过于宽泛,却会使司法权凌驾于立法权与行政权之上,造成一种/司法专制0,反过来会破坏三权分立的原则,因而有必要在认可释宪权归属于司法权的基础上继续考察分权制衡原则对其应有的制约。

二、如何确保宪法解释的/司法性质0

三权分立原则对宪法解释的制约首先表现为宪法解释活动不得抵触司法权的性质。这一方面要求宪法解释乃是为了裁决纠纷而为,不应当轻易成为规范的创制(立法)或规范的积极执行(行政)。另一方面,宪法在确立三权分立原则时,确立了某些问题只能由立法与行政机关处理而排除司法权的管辖,所以司法权不得通过宪法解释谋求介入这些事务。对如何确保宪法解释的/司法性质0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司法性质0的内容

既然宪法解释权成为司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则解释应该仅为司法的/判决0活动服务,司法权不得谋求此目的之外的解释。那么司法权的本质包括哪些内容呢?一般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性。相对于立法与行政而言,司法是被动的、消极的。这体现在/不告不理0的原则上。不经当事人申请,法院不得给予任何救济。而且,即使是当事人提出申请,救济的范围也只能以请求范围为限。这与立法及行政可以积极地实现自己的意志完全不同。违宪审查同样也是非经申请不得启动,而且宪法解释的范围也仅以当事人的申请所涉及的条款为限。

(2)案件性。司法活动乃是处理具体纠纷的过程,没有当事人之间因具体利益之冲突而引发的案件,司法机关一般不应对法律做抽象的审查。 l}这一点体现了司法活动的/事后性0,也可以将其看做是/被动性0的内容。

(3)独立性。为了保障裁判的客观公正,各国大都保障司法权的独立性。司法独立的主要内涵是法官独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官有任期的保障;2)有生活待遇上的保障;3)政治上的中立性。最后一点,一方面是为了维护/任何人不得为自己问题的法官0的/自然正义0原则,另一方面还在于保障法官不受政治势力的影响。由于宪法有着/政治法0的特点,因而在宪法解释中更应注意保持政治中立。

(4)明确性。这一点是说司法的决定不应当像立法或行政决定那样可以是相对模糊的、妥协的产物。由于法官的职责在于确定对与错的问题,因而他们必须依据法律做出明确的判断,绝不可模棱两可。这就要求宪法解释也必须明确表明法院的态度,不应再留下不清楚的问题。

(5)拘束性。这是说法院的判决是终局性的,司法判决具有既判力,一经做出非依法定程序就不得再做变动。按照拘束性的要求,宪法解释应该在那些有直接拘束力的案件判决中做出,法院不应做无拘束力的、单纯疑义性质的解释。

#

#

129

2.由司法权性质衍生的宪法解释原则

依据以上这些司法的性质,产生了一系列违宪审查中宪法解释的运用原则。只有在这些原则允许的条件下,司法机关才可以解释宪法,不属于原则允许的问题应交由立法权、行政权解决。下面就对这些原则分别论述。

(1)诉讼身分原则与成熟性原则。为保证宪法解释是针对具体案件的判决而做出,美国宪法理论认为只有在符合诉讼身分原则与成熟性原则的条件下,法官才能进行司法审查。诉讼身分原则是指只有当具有适当身分的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时,法官才可以对涉及宪法的问题做出裁决。 l~这种资格要求:首先,必须存在着实际的损害, m u也就是说必须存在着对当事人法律权利的具体威胁。其次,当事人必须证明实际损害与他们所指控的政府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m v而成熟性原则是指具有起诉资格的当事人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提出诉讼,只有当案件已经到了可起诉的阶段,当事人才可以起诉。 m w这就要求当事人之间确实存在着争议,并且这种争议必须达到了一种/确实而迫切的0(real and imm inent)程度法院才可以受理。成熟性原则是为了防止法院过早地介入纠纷,陷入抽象的争论,使得法院只对现实的问题做出裁判,不会将时间消耗于抽象遥远的问题上。

(2)回避/政治问题0审查原则。回避/政治问题0审查原则是随着违宪审查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马歇尔大法官在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中指出:/在性质上属于政治性质的问题,,决不能由法院决定。0 m x也就是说法院只处理法律问题,而不处理政治问题。此原则也是从分权角度出发为违宪审查设定的界限。布伦南大法官在贝克诉卡尔案中宣称:/政治问题的不可由法院审理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分权功能0, m y虽然法院是宪法的最终解释者,它也应该回避对这些政治问题做出判断,因为这些问题应该由行政机构或议会斟酌处理。

/政治问题0是美国的说法,英国称为/国家行为0(Act of State),法国、日本称为/统治行为0,政治行为的含义及其不受司法审查的理由等问题在各国宪法学上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 m z我在这里只探讨其大致的共同方面。首先,关于什么是/政治问题0,布伦南大法官在贝克诉卡尔一案中的见解较具代表性,他列举了6项判定政治问题的标准,其核心的两项是:/宪法已明文将该问题的处理交给与法院平行的某个政治部门的0和/如果法院独立解决,势必会造成对其他平行的政府部门的不尊重的0。 m{这两项标准显然体现了权力分立的原则。其次,回避对政治问题的审查的理由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一些问题只能由国民或者政治性机关判断,法院并非民意代表,自身无能力承担政治责任;2)法官并非政治或行政上的专家,令他们做政策决定似勉为其难;3)司法的组织和程序是以个人权利保障为目标的,不适于解决政治问题;4)如果让法官介入政治问题,会使其陷入政治漩涡,这会侵害司法权的独立性与中立性。在美国,这类政治问题有:一个外国政府是否应被承认的问题由总统决定;认定批准宪法修正案的州数是否达到法定多数应由国会决定;某州的哪一个州政府是合法政府的问题由国会与总统决定,等等。 m|这一类政治问题属于不可或不宜由法院决定的问题,体现着司法权与立法、行政权的界限,因而排除违宪审查,从而对宪法的解释也不应涉及这些问题。

(3)尽量避免做抽象解释原则。在采纳德国型的宪法法院制度的国家,法官除在具体案件中对宪法在该案中的适用做具体解释外,还可在不涉及具体的法律适用或诉讼案件的情况下,仅就法律是否违宪做抽象的解释。 m}但是,宪法学者大都主张应尽可能避免做这种抽象审查,其理由就在于维护违宪审查的/司法性质0,使违宪审查权恪守权力分立的界限,避免使宪法解释成为/立法0乃至/修宪0。实际上,抽象审查注定仅处于补充具体审查的地位,不可能也不应#

#

130

该经常被采纳。在德国,设立抽象审查有着特殊的背景,它实际上/是一种特定主体的诉讼,真实的目的在于保护联邦议院中反对党的利益,给它们一个最后的反对手段。0 m~抽象审查之所以仅处于补充、从属的地位,其原因就在于制宪者担心其中的抽象解释会破坏违宪审查的司法性质,破坏权力分立的原则。在美国,虽然无所谓/抽象审查0,但依然有着法院/不得提供咨询意见0(Advisory Opinion)的原则,大法官John Jay在拒绝回答总统有关条约问题的咨询时指出:/按三个政府部门彼此相互制衡以及吾人为终身法官等考虑,使人强烈质疑我等在司法审查以外判断阁下咨询之问题是否妥当,尤其,宪法赋予总统要求部会首长提供意见之权力,似是有意且明示地仅及于行政部门的首长。0 n u大法官的这种主张也在于维护权力分立的界限,避免在无具体案件的情况下解释宪法。因为这种不针对个案的所谓/解释0更像是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有违司法活动的性质。

三、/双重基准0与宪法解释的不同尺度

在对法律进行违宪审查的时候,都有据以审查的基准存在。/双重基准0论是指对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予以相对严格的审查,而对于并非限制基本权利的其他法律的审查,则采用较为宽松的基准。在违宪审查中,对于后者做合宪性推定,而对于限制基本权利的法律,则一般排除合宪性推定,甚至可以采取违宪推定。/双重基准0论滥觞于美国1938年Carolene案判决, n v在沃伦法院时期得以确立。后来,日本引入了这一制度并加以发展。如同刑事诉讼法中的有罪推定和无罪推定一样,/双重基准0论对于违宪审查的结果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对于宪法解释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实际上,/双重基准0依然体现了权力分立与制衡的原则。因为从宪法保障人权这一根本功能出发,作为/宪法守护者0的法院应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作为自身职责之最重要的方面,因而对基本权利问题应该有更深程度的介入。然而对于限制基本权利之外的法律,出于对立法者的尊重与对权力分立原则的遵循,就应尽量做合宪性推定,维护三权之间的平等,避免使司法权与立法权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破坏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法律的合宪性推定的原理在于:应该信任立法机关的智慧和其对宪法的忠诚,不应该认为立法机关会故意地违反宪法。立法机关必然会尊重宪法并制定其自认为合宪的法律,因此一般情况下法律应该被认为具有合宪性。但是立法机关也难保不制定违宪的法律,因而仍然需要进行审查。然而这种审查却须特别慎重,只有在有/相当可疑0(reasonabledoubt)的理由,并且足以证明法律违宪时,才能由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合宪性推定的原则体现了/司法自制0的理念,体现了对权力分立原则的遵守。而当法律涉及限制基本权利时,却一般不做合宪性推定而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这体现的是宪法的另一个也是更为根本的理念)))人权保障。

既然针对不同的法律,违宪审查有着这样完全不同的标准,相应地,在解释宪法条款时也就存在着不同的尺度。这种尺度的差异就在于:对公民基本权利条款作扩充解释,而对于其他条款则依一般解释规则解释。美国的宪法判例一再宣称,/对于意在保护诸如生命、自由和财产这类基本权利的宪法条款,法院尤其会作广义的扩充解释,,保护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条文必须作有利于公民的扩充解释,,拘泥于字面的解释使之效能锐减,从而导致权利逐渐贬值。0 n w5德国基本法6更是开宗明文地在第1、2条规定了人的尊严价值的至上性和人的个性发展权并以之作为一切个人权利的基础,对于宪法未明示的或有疑义的权利可以据此作补充。 n x 这种对基本权利条款的扩充解释体现着司法权对立法权的强力制约。相对地,对不涉及基本

#

#

131

权利的法律,却往往奉行合宪性解释的规则,体现出司法者对立法者的尊重。综合看来,违宪审查的/双重基准0下的不同解释准则体现着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四、法律的合宪性解释

法律的合宪性解释原则是指在违宪审查中,如对于某一法律条文的解释有两种以上的解释结果,应选择与宪法内容相符合的那种。 n y法律的合宪性解释原则是从前文述及的法律的合宪性推定原则引申而来的,同样体现了司法者对于立法者的尊重,但二者又有差别。法律的合宪性推定原则是在审查基准上对于法律的审查采较为宽松的态度。而法律的合宪性解释原则则是在法律发生违宪疑义之后的审查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将其解释为违宪。例如,如果一部法律的某条款可以做两种以上的理解,从某个角度看它是违宪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又是合宪的,此时应采取合宪的解释。法律的合宪性解释本身并非宪法解释,但它却与宪法解释之作用范围相关。这一原则是对违宪审查权的制约,所以必然也构成对宪法解释的约束。同时,/合宪0与否的判断,也有赖于对宪法含义的理解与说明。

合宪性解释作为一种较晚出现的法律解释原则,其意旨在于确立立法者将宪法原则具体化方面的优先特权。一般认为,将宪法这一原则性的根本法加以具体化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立法机关依据宪法制定法律,二是司法者解释宪法使其明确。但这两种途径并非平等的,立法机关具有优先权。司法者的地位决定了其不应该积极地参与宪法具体化的进程,因而其只具有补充性与调整性的功能。所以,司法权应尊重立法权,不干涉其将宪法具体化的活动,/假使原则的具体化有多种可能性,只要立法者的选择未逾其被赋予的具体化空间,则法官应受此抉择之拘束。0 n z只有在法律存在着漏洞或一些本身就需填补的概念(例如/公序良俗0)时,法院才有将宪法具体化的机会。在强调法律的合宪性解释原则作为对司法权的限制的同时,也必须防止这一原则被教条化,造成/以宪就法0的局面,从而危及宪法的权威性。因为如果极端强调对立法者制定的法律的尊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能是对宪法的不尊重。所以,法律的合宪性解释原则应当从制约立法者和尊重立法者两个角度去作辩证的理解,这样才能保障宪法的整合功能,使宪法与法律之间严密配合、互相补充。当然,这种抽象的辩证法难以把握,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具体规则的层面。从法律的合宪性解释原则的角度出发,可以找到这样一些规则:第一,对于立法者的立法动机不应考察。 n{这是指法院在审查法律时,不能对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时所抱的态度与所采纳的政策做任何审查。因为按照权力分立原则,立法权专属立法机关,如果司法者对立法者的立法政策与立法裁量进行审查,无异于赤裸裸地干预立法权,所以,对于立法者的动机应天然地认为其合乎宪法而不加审查。

第二,尽量以/文义解释0的方法去解释法律。文义解释是一切解释活动的开端,也是最重要的法律解释方法。重视文义表明法官自觉地接受立法者的约束。法官之所以能自觉接受法律的文义,是因为法律被认为有天然的合宪性。

第三,如要超越法律的文义做/漏洞补充0或/法的续造0,应尽可能尊重在具体化宪法活动中立法者的优先权,尽量从立法者所欲达到的意图的角度去进行补充与续造。

第四,对新近颁行的法律尽量不做合宪与否的审查,尊重立法者。 n|

以上法律合宪性解释的规则要求法院在审查法律时,应尽可能通过宪法解释使它们合宪。这样,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宪法的解释可以说还会受到立法者的意图的制约,虽然我们从宪法至上性的角度似乎觉得匪夷所思和难以接受,但实际上这是宪法中一个重要政治原则)))权#

#

132

力分立原则使然,因而宪法解释在实际操作中尚有此种意义上的界限。

通过以上4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对分权制衡原则与宪法解释的关系有了一个大体上的认识。在我国,虽然分权制衡并非国家权力构架的原则,但分权制衡原则与宪法解释的关系理论仍然对我国宪法解释的理论与实践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因为在我国仍然存在着立法、行政、司法之间的分工协作问题,要进行宪法解释就无法回避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把握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政治上的纷争甚至宪法危机。所以,在我国展开经常性、制度化的释宪活动之前,极有必要对分权制衡原则与宪法解释关系的理论做深入的研究。

注释:

1本文的讨论限于那些违宪审查权由普通法院或宪法法院行使的国家的情形,因而本文的论述并不涉及那些由立法机关或国家权力机关掌握宪法解释权的国家。

o参见韩大元、张翔:5试论宪法解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6,5法律科学61999年第6期。

? l|S ee G.Stone,L.Steidman,C.Sunstein,M.T ushn et,Constitutional law,Little Brow n and Company,Bos ton Toronto London,p.35,p.36.

? l w l x l y参见[美]德沃金:5认真对待权利6,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第179页,第191页,第194页。

?参见胡锦光:5论司法审查制的成因6,5法学家61999年第1、2期合刊。

?[法]托克维尔:5论美国的民主6,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8页。

? l v[美]罗尔斯:5正义论6,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45页,第234页。

à汉弥尔顿指出,司法权乃是三权中最弱的权力,有必要使其享有宪法的解释权从而能反抗其他二权的侵犯。参见[美]汉弥尔顿等:5联邦党人文集6,程逢如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1-392页。

áS ee Alexander M.Bickel,The Leas t Dangerous Branch,Th e Bobbs-M erri ll Com pany,1962.

?参见许崇德主编:5宪法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页。

l z l{[美]汉弥尔顿等:5联邦党人文集6,程逢如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2页,第393页。

l}当然,在德国的宪法法院制度与法国的宪法委员会制度中,也存在着抽象审查,但法国的制度与一般的违宪审查制度大异其趣,而德国的抽象审查有其特殊的背景,容后再述。

l~ m|参见[美]卡尔威因#帕尔德森:5美国宪法释义6,徐卫平、吴新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页,第40页。

m u m v参见[美]杰罗姆#巴伦、托马斯#迪恩斯:5美国宪法概论6,刘瑞祥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第26页。

m w参见王名扬:5美国行政法6(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642页。

m x美国判例:/马伯里诉麦迪逊0,程悟译,5外国法译评61994年第3期。

m y m{Baker v.Carr,369U.S.186,(1962).

m z关于/政治问题0理论的系统阐述,参见胡锦光:5中国宪法问题研究6,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19-341页。

m}参见刘兆兴:5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总论6,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页。

m~ n x参见韩大元主编:5外国宪法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页,第138-140页。

n u转引自汤德宗:5权力分立原则与违宪审查权限:大法官抽象释宪权之商榷6,载李建良、刘孔中主编:5宪法解释的理论与实务6,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01998年版,第142页。

n v United States v.Carolene Products Company,304U.S.144(1938).

n w[美]詹姆斯#安修:5美国宪法判例与解释6,黎建飞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n y参见苏永钦:5合宪性控制的理论与实务6,台湾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81-83页;李鸿禧:5违宪审查论6,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90年第4版,第194页。

n z[德]拉仑兹:5法学方法论6,陈爱娥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247页。

n{参见李鸿禧:5违宪审查论6,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90年第4版,第47页以下。

n|参见苏永钦:5合宪性控制的理论与实务6,台湾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26-127页。

责任编辑汪再祥

#

#

133

美国宪法确立的分权制衡原则

美国宪法确立的分权制衡原则 年月日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刘国柱 美国宪法是年由制宪会议制定并通过,并于次年月为个州批准而生效为美利坚合众国宪 法,因而,这部宪法也被称为年宪法。年宪法是现代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也是最为稳定的一部宪法,直到今天,它依然是美国的根本大法。这部宪法在世界宪政史上的重要意义,在 于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政治体制的分权制衡原则,从而使得美国成为第一个 实践启蒙思想的国家。 年宪法最基本的原则是“主权在民”和“限权政府”原则。所谓“主权在民”,即主权属于人民、人民是主权者,政府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美国宪法序言明确表达了这种主权在民的思想:“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 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同“主权在民”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限权政府”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政府权力要受 到授权者即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的限制。即根据宪法成立的美国各级政府,其权力不是绝对的,是受到限制的。它只能行使人民根据宪法授予它的权力,不得行使宪法禁止它行使的权力。 年宪法的第一条第款列举了允许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在其他条款中则规定了禁止联邦政府 行使的权力;在《权力法案》中则明确规定了政府不得侵犯的人民权利。这些都是限权政府 原则的体现。 限权政府原则体现的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分权,即政府和人民分别行使或享受宪法授予 或保留的权力。这种分权的目的是实现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 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阐述了这一分权原则的初衷:“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 内在的控制了”。所以在设计政府时,首先要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但同时也要依靠人民 对政府进行必要的控制。政府对被统治者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负责宪法及各种法律的实施;人民对政府的制约则体现在利用手中的选票,定期选举国家及州公职人员(总统、州长、联邦国会及州议会议员),并利用各种手段监督政府及其官员。这一模式也被视为精英与大众的 共治。 年宪法的另一基本原则是不同政府机构间的分权制衡,即不同政府部门的权力分立、相互制约进而实现权力的平衡。美国的制宪者们认为,要防止政府滥权和暴政的出现,要保障个人权利,仅仅限制政府的权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寻求另外的保障。麦迪逊在解释宪法确立的分权制衡原则时曾经做过如下精辟的论述:“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 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宪法手段和个人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制宪者们普遍笃信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认为“权力会腐化,绝对权力会绝

宪法解释的意义及我国宪法解释制度的完善

宪法解释的意义及我国宪法解释制度的完善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颁布的,如今己经有三十余年了,作为一部关乎国家基本权力和人民基本权利的根本大法,其应用和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宪法解释作为宪法实施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宪法解释有多方面的功能,比如维护高效、统一、权威的法制,解决宪法适用过程中的争议,保障公民的人权等,通过这些功能的实现进而使宪法得以实施。完善宪法运行机制,使宪法在持续性与变化中满足开放性价值的要求,这是宪法解释制度的题中之义。 一、宪法解释的内涵 要明晰宪法解释的内涵,必须对宪法解释主体、宪法解释对象以及宪法解释的特点这三方面予以探讨。 (一)宪法解释主体 我国宪法解释主体的范围在学界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两种观点。广义说的观点认为宪法解释的主体不仅有国家的立法机关,还包括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法律学者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这是基于对我国宪法解释的事实和价值关系的判断得出的结论。狭义说的观点认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宪法解释的主体,这是在以文义解释的方法来解释宪法中有关宪法解释主体的条文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笔者比较倾向于狭义说的观点,但更为严格些,笔者认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我国宪法解释的主体,并且是唯一主体,这是运用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

文义解释方法直接锁定宪法条文的明文规定而做出的判断。除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之外的其他主体的宪法解释权并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而那些没有法律赋予的宪法解释权的主体对宪法所谓的解释应该将其称作宪法理解。宪法解释是直接影响和决定宪法的实施的,宪法理解尤其是著名学者的宪法理解对宪法实施的影响也很大,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宪法理解得先影响有宪法解释权的机关,进而影响和决定宪法的实施。 (二)宪法解释对象 我国宪法解释对象的范围也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宪法解释对象仅仅是宪法典本身,在我国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宪法解释对象的范围不仅仅包括宪法典还包括相关的宪法性法律,比如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笔者赞同前一种观点,宪法解释的主体仅限于宪法典。尽管相关的宪法性法律是宪法的延伸,但其地位和性质都不能与宪法典相比,宪法性法律其性质上仍是法律,对其的解释运用法律解释即可,不必上升到宪法解释。由于宪法在我国法律中的根本法地位,其解释程序必定相较于一般的法律解释严格,这一点从宪法修改程序严于普通法律修改程序上就可以推知,因而用宪法解释去解释宪法性法律,不仅在性质和程序上不对,还会对我国立法和司法的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三)宪法解释的特点 宪法解释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特定性。宪法解释的特定性体现在解释主体特定和解释对象特定。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唯一的宪法解

公司的分权与制衡

公司的分权与制衡 1、分权制衡原则是指公司有效运转的制度安排与实现,是以对公司各种权力合理分配、相互制衡为出发点而进行配置的结果。分权制衡会形成权责分明、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是公司运作的精髓。 2、分权制衡原则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法律制度里面进行了具体规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不同的权力分配给不同的机构: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权由公司权力机构股东大会行使,公司经营管理权由公司业务执行机构董事会或执行董事行使,公司监督检查权由公司监督机构监事会行使。公司的三种权力分别由三种机构独立行使,不受非法干预,形成内在的约束。其次,在制度层面明确规定股东及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执行董事)之间、董事会与监事(会)之间的制衡关系,为不同有权机构采取制衡措施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避免公司内部权力的不当集中和滥用。 第二,《公司法》还明确要求公司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司立法者要利用公司外部因素对公司进行制约。这类规定在事实上也属于对权力的分配,也是对主要代表股东倾向的公司恣意在一定程度上的制衡措施。 3、目前,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的确立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该模式的形成是由现阶段公司治理的价值目标,产权基础所决定,在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及西方公司治理模式的经验基础上确立的。 4、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经营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股东不再参与经营而选举自己的代表管理公司,由董事会管理公司并由其聘任经理具体经营,管理层形成,实现了法人财产权与经营权的再次分离。 5、管理层职业化后,其实际经营公司甚至完成控制公司,出现了内部人控制问题,原本最大权利者的股东,对公司的控制与监督一步步开始弱化,相比管理层而处于弱势地位;同样,公司的运转情况与大量员工的命运息息相关,但员工没有决策权、经营权,只能投入自身的劳动,其利益一直处于股东、管理层控制之中,也处于劣势。股东、管理层也同样明白,没有员工的劳动,公司这台机器就永远无法运转;要想让公司这台机器运转良好,还必须努力关注和满足员工的利益;员工也处于自身利益要求,而主动参与公司的运转;只有

宪法相关法主要包括

一、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 一般而言,宪法相关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序言。就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宪法序言的内容都是有关宪法本身的规定,诸如制定宪法的宗旨、目的和依据,制定宪法的经过,宪法的构成,宪法的演变,宪法的修改,宪法的本质,宪法的原则,宪法的地位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家在宪法序言中阐述了本国和本民族长期奋斗的历史和取得的胜利成果,指出今后国家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 (二)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宪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国家的性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和国家的标志与象征制度。由于国家本质的不同,不同类型国家的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有所不同。例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国家基本经济文化制度。国家的基本经济文化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及教育、科学和其他文化制度等。宪法反映国家基本经济文化制度经过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社会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生产关系的总和,

也就是社会经济基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四)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财产权,即公民的财产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受非法侵犯;二是平等权,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自由权,即主要有公民的人身自由、言论和出版自由、迁徙自由、机会和结社自由、通信秘密自由、宗教自由等;四是受益权,即包括生存权、工作权、请愿权、诉愿权、诉讼权和受教育权等;五是参政权,主要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等。公民的基本义务方面主要规定有依法交纳赋税的义务、服兵役的义务等。 (五)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宪法的重要构成部分,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一般都有国家元首、国家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宪法中都对这些机关的地位、产生、组成、职权、活动原则以及相互关系作出了详尽的规定。 (六)宪法保障。宪法保障是指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措施和制度。归纳起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明确规定宪法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任何机关、团体和公民都必须遵守宪法,任何法律、法规都必须符合宪法。这是保障宪法实施的前提条件;其二,明确规定修改宪法的严格程序,以维护

论在我国建立宪法法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论在我国建立宪法法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考号:111805245554 姓名:徐建勇摘要:近年来学界关于在我国建立宪法法院的讨论一直十分热烈,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呢?是司法架构专利号下的宪法法院制、普通法院制;还是立法机构下的宪法委员会制?宪法法院的模式更加适合我国的国情,在本文中笔者将首先对宪法法院制度加以介绍,然后重点从在我国建立宪法法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还将对我国宪法法院的雏形进行简单的勾勒。 关键词:宪法监督宪法法院必要性可行性 1.宪法法院制度概述 宪法作为设定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权利,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最高法律,其法律效力的最高位阶性,决定着无论在法律体制上,还是程序安排上,宪法监督体制都有着不同于普通法律实施的特点。大体上说,各国宪法监督的体制与宪法解释体制是相同的,亦即宪法解释机构也就是宪法监督机构。可以根据其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政治体制和法律文化的特点,宪法监督机构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模式:宪法法院审查模式,普通法院审查模式以及立法机关审查模式。[1]在此笔者仅对宪法法院模式加以详细介绍 1.1宪法法院的来源 宪法法院制度是指由国家设立一个独立的宪法法院。承担违宪审查职责的宪法监督体制。宪法法院不仅与审理普通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相独立,而且也与审理行政、劳动或者其他案件的专门法院相分离。该体制源于奥地利法学家凯尔逊关于宪法保障的理论。凯尔逊认为,保障宪法实施的重点在于防止违法宪法的法律。它应当由宪法法院来承担。1920年10月,奥地利在普通法院体系之外,设立了一个独立的宪法法院,作为保障宪法实施的机构。1946年,法国成立了宪法委员会,后来被1958年法国宪法规定的宪法委员会进一步发展。1947年,意大利设立宪政法院。1949年联邦德国设立联邦宪法法院。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设立了宪法委员会。

论公司的分权与制衡

论公司的分权与制衡 分权制衡思想在古希腊古罗马就已经萌芽,但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并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还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分权思想产生的动因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阶级分权达到制约权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分权实现管理的科学化。阶级分权表现为资产阶级在取得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后,要求在政治上与君主分享政治权力,进而最终夺取政治权力的意愿。管理的科学化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说来,它反映了国家机器发展到资本主义时期更庞大、更复杂而需要分工的要求。这时期的阶级分权色彩逐渐淡化,逐渐从政治领域渗透到其他领域,演化成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深入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因而,许多组织在构建其领导体制时不得不考虑并体现这一管理精神。 分权制衡原则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法律制度里面进行了具体规定。 首先,将不同的权力分配给不同的机构: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权由公司权力机构股东大会行使,公司经营管理权由公司业务执行机构董事会(执行董事)行使,公司监督检查权由公司监督机构监事会行使。公司的三种权力分别由三种机构独立行使,不受非法干预,形成内在的约束。其次,在制度层面明确规定股东及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执行董事)之间、董事会与监事(会)之间的制衡关系,为不同有权机构采取制衡措施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避免公司内部权力的不当集中

和滥用。 另外,《公司法》还明确要求公司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司立法者要利用公司外部因素对公司进行制约。这类规定在事实上也属于对权力的分配,也是对主要代表股东倾向的公司恣意在一定程度上的制衡措施。 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的确立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该模式的形成是由现阶段公司治理的价值目标,产权基础所决定,在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及西方公司治理模式的经验基础上确立的。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经营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典公司股东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的结构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股东不再参与经营而选举自己的代表管理公司,由董事会管理公司并由其聘任经理具体经营,管理层形成,实现了法人财产权与经营权的再次分离。现代公司运行是资本要素,管理要素,生产要素相互结合而实现各自主体利益的过程。在公司发展中,内部分散的各要素主体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最终形成股东、管理层、员工三大“利益集团”。 管理层职业化后,其实际经营公司甚至完成控制公司,出现了内部人控制问题,原本最大权利者的股东,对公司的控制与监督一步步开始弱化,最后只剩下股息请求权、剩余索取权了,相比管理层而处于弱势地位;同样,公司的运转情况与大量员工的命运息息相关,但

美国宪法的精神及分权原则——讲稿

美国宪法的精神及分权原则——讲稿 开场。。。。 美国宪法制定的目的有两个——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在此我想通过简短的例子和通俗的文字简要的阐述自由精神、分权制衡原则。 在讲分权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谈谈美国宪法的精神,我想了解美国宪法的精神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宪法、法律而不至于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什么是美国宪法的精神——那就是自由、自律。美国的自由建筑在对人性善良的信心,即使偶有穷凶极恶之人,除非大权在握,否则也不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和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宪法只是阐明了人民的权利,而对人民的责任和义务却自一字未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多少美国人中有多少愿意为自由而牺牲生命或爱情的,我们虽未可知,但好莱坞的电影电视常常给外国观众一个典型的印象:美国人是开放的、自由的、充满个人主义的。我们看到屏幕上美国西部牛仔的“光辉”形象——穿着牛仔裤、嚼着香口糖,边走边哼着摇滚或黑人音乐,身体左游右摆,衣服玩世不恭、满不在乎的样子,他们吃的是汉堡喝的是可口可乐,离离合合当是家常便饭。。。。。 这样一个放任的社会怎么成为世界的一号强国呢?(或许你会有…..疑问) 下面这个小小的例子可能让大家对此有所改观: 1989年10月19, 加州旧金山市发生7级大地震。桥断了,交通瘫痪了,房子、汽车、工厂严重受损,所幸的是人员伤亡还不是很多。地震后的几天,该市的市民遵循政府的劝告留在家中把街道让给救援人员和车辆。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动乱、抢购、趁火打劫。好几个取得居民被疏散到露天公园里,市内的餐厅立刻弄好食物送到灾区;市民将家里的罐头、毛被等急用物品送到灾区。街道的灯坏了,市民自动用手电筒轮班指挥交通,维持秩序。 在一个集体社会里,没有法律,就不可能有自由。自由的兄弟是“自律”,自由的另一方面是自我约束和尊重别人的权利。在旧金山大地震中,美国人在自律、公德、相互尊重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的水准。了解这些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美国宪法的精神和原则。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跟我们的国家做个比较,“非典”时期许多物品的抢购,记得我们家乡得醋买到近100块钱一瓶,板兰根十几块钱一袋,还得我们家乡吃醋都没得吃了。当然我想这只是一个局部现象吧!

法院弘扬宪法精神演讲稿

法院弘扬宪法精神演讲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每年##月#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将“依法治国”推进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法治重在“宪法之至”。如果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那么宪法就是治国之基石。有人形象地把宪法比喻为“国家资格证书”、“政府开张营业的许可证”。究其深意,宪法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在于“限权”,即把公权力关进国家最高法律权威铸就的制度之笼,借此来保证国家各项权利在法治的轨道上有条不紊的运行。如:宪法第#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宪法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爱民”,列宁曾说过“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它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人民民主的最高法律形式。如:宪法##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那么,宪法又与我们这些年轻人有些什么关系呢?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一句不朽的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曾经

有人问我,法律是为了约束人还是保护人?我认为“法律”可以说是黑色的,因为它在罪犯面前,意味着判决、处罚;“法律”也可以说是红色的,因为它在受害人面前,代表着正义,公平。 我是法学院的科班生,大学期间,法学教授们经常在课堂上讲这样一句话:“法律是怎么怎么规定的,但,现实生活中又如何如何……”。或许,现实生活中,许多尊重规则的老实人一辈子都默默无闻,反而那些弄虚作假、利用规则的人到最后会名利双收。或许,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太渺小,生活的重担和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忘了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或许,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真的会让很多孕育在象牙塔里的梦想破灭。但是,作为新时代的法律人,我想,“法律理想国”和“现实生活中”的差距,正是我辈法律人努力奋斗的空间,也是我们存在的价值,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也应当仁不让。我们要引导社会公众遵守宪法和法律,让法治的未来,在我们努力下,越发光明! 所以,让我们身体力行,用宪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全面深刻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不仅自己遵纪守法,同时把法制意识宣传给周围的人,真正做到宪法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宪法更在我们的心中。

论分权制衡原则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意义

论分权制衡原则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意义 摘要:孟德斯鸠提出了影响人类的分权制衡思想。他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相互分立、互相配合、彼此制约,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模式。制度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制度是人按照自己的理念创造和完善的。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是西方民族的智慧和创造,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但无论是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还是西方的政治制度,都毫无例外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由此决定中西政治文明是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的。 关键词:分权制衡原则;民主集中制;政治民主;法制;借鉴 正文: 一.分权制衡原则的内容及其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三权分立一般是指西方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在人员和权力上都分开,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力,互相不干预。三权分立制度是资产阶级取得反封建专制的胜利以后,建立起来的一种保护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并调节其内部关系的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建立三权分立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同时又是以三权分立为建国宗旨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组织原则和运行机制”,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分权制衡原则与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治制度本身关系非常密切,但又不是完全等同。分权制衡原则的分权与制衡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缺一就破坏了它的完整性。 近代分权学说首创于17世纪英国学者洛克。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对洛克的思想作了系统的发挥。孟德斯鸠的突出贡献在于,强调了三大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特别是司法独立;认为为保障政治自由,必须制止权力的滥用,而“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用权力制约权力”,[1](P154)这是保障政治自由的必要条件。 因此,孟德斯鸠在洛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执法、外交的基础上,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他强调三权中如果有任何两权以上的权力集中于一个机关,就会妨碍政治自由,“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机关之手,自由就不复存在了”。[2](P156)所以,三种权力必须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立法权表现为国家的共同意志,应属于全体人民。如何体现全体人民的立法权呢?他主张代议制,即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来进行立法。行政权强调的是效率,应由君主一人掌握。司法权则赋予由人民选出的法官,他们不能附属于行政机关。他指出只有以这种思想建立起来的三个部门,彼此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平衡,国家权力才不至于被滥用,人民的政治自由才能有保障。 孟德斯鸠虽然强调三权分立,但如何使三权“彼此制约”和“协调”,却没有作进一步的阐述。美国开国元勋中鼓吹民主信仰和革命理想的杰出代表杰弗逊,接受并发展了前人的思想,进一步论证了三权分立必要,互相制约更为重要。与洛克相比,他主张共和。与孟德斯鸠相比(孟氏认为共和制只有在小国寡民的国度里才能推行),他认为,像美国这样的大国不仅能推行共和制,而且能够实行三权分立,并系统地提出了制衡的原则。他认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互牵制,互相平衡才是完善有效的组织形式。若三权集于一个主体或个人,就会产生压迫人民的暴政;三权集中于一个机构就会形成暴虐政府。[3](P392)他的中心思想就是要防止任何一权膨胀到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可能性。他反复强调,任何一权的膨胀,都会出现专制。起初,他认为最大的危险来自行政首脑的权力,所以,他反对总统终身制,反对连任两届以上,以防止行政权发展为专制。为了实践自己的主张,他任总统8年(1801-1809)后,效仿首任总统华盛顿,不再参加竞选。后来他认为破坏分权制衡的最大威胁来自最高法院,理由是时任最高法院

最新法院学习宪法心得体会

法院学习宪法心得体会 按照法院的安排,我认真学习了新《宪法》。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对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谈谈我个人学习《宪法》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不学习法律法规有关条文,不熟悉规章制度对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遵守规章制度,并成为一名合格的法院干警。因此,掌握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学好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力求在理解和用运上下功夫。 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是一蹴而蹴,一时半会就可学成或学好记牢的,关键要靠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要养成长期学习的习惯,要有刻苦钻研

的精神,要有不怕吃苦的毅力,只有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去学习,并自觉做一名遵纪守法遵章守纪的合格干警,学习法律法规,我认为没有捷径可走,要在短期尽快熟悉浩如烟海的法规体系知识,确有难度,而且做为法院的工作人员,也没有那么大的精力。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同样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也应有规律可循。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法律法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刻也不能离开,我们就要重点地去学,下功夫去理解和记忆,以便在工作能够熟练地运用。如国家法典中的《宪法》、《刑法》、《民法》、《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等这些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就要重点去把握、去理解。 在学习方法上,要联系岗位重点学习,并做到学习与实践用运相结合,学法与守法相结合。能在工作中自觉做到不违章、不违纪。

公司治理中的分权与制衡

公司治理中的分权与制衡 祖力皮喀尔·加帕尔2012335720028 12法学1班 分权与制衡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因为权力的过度集中必然引起专权与腐败。而公司作为赢利性经济组织,内部的权利分配和利益协调关系每一个股东的切身利益,能否建立有效的权利运行和制约机制直接影响公司利润的生成。权力制衡的手段是通过在公司内部建立与决策权、执行权相对应的监督权来保证公司经营的合法性、公正性和高效性。可以说,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是任何公司治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将探讨的就是公司治理中的分权与制衡,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了解其存在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良的建议。一、分权与制衡的结构分析分权与制衡是我国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问题,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督者之间透过公司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经营决策与执行机关(董事会、经理),监督机关(监事会)而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联系,并依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等规定予以制度化的统一机制。我国1993年12月29日颁布的《公司法》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的规定,从立法上确立了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的“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公司法分别设立股东大会(第一百零二条),董事会(第一百一十二条),监事会(第一百二十四条)来分别行使决策权(第一百零三条),经营权(第一百一十二条),监督权(第一百二十六条);即由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并由其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把公司法人财产权委托给董事会管理,董事会代表公司运作公司法人财产权并聘请经理等高级职员具体执行,同时股东大会与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监事组成监事会,由其监督董事会,经理行使职权[3],这样从立法上形成了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的“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在现有结构中,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三者之间起到了互相牵制、互相监督的作用,其目的就是为了权力能够得到这份的限制和监督。公司的股东会是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董事会是执行机构和经营机构,监事会是监督机构,这个模式更接近于日本模式,三个机构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确保公司各方利益的均衡和合理目标的实现。同时,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在公司制度中引进了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其基本内容是对企业的所有者、支配者、 管理者和监督者之间的权责利益关系进行规范,从而解决企业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与风险、激励与约束问题。二、分权与制衡的优点1、公司的监督能力得到加强通过上面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分权与制衡的实现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这三者的互相监督实现的。对比过去的国有企业厂长一言堂,现代模式下的企业管理不但有了监事会这个强力的监督机构,更有股东大会能够对公司的重大决策进行决定,在体制上防止了公司高层因为重大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国有资产的流失。其次监视会在公司的日常管理和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了这样一个监督机构的存在,防止了董事会的董事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有损公司绝大多数股东利益的事情。同时也对日常的公司决策有了一个监督,防止公司权力被乱用,有了监督的权力才是能够使得广大股东放心。2、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现代社会,效率即利益,也是公司治理的最高目标。公司治理就是要协调各种资本要素、管理要素、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股东与公司的关系,股东与董事的关系,董事与经理的关系,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公司与债权人的关系,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并使之高效运转,来实现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和公司的经营目标及社会公共利益。它使公司内外部的各种资源实现配置后的效率最大化,目的是为满足股东及利益相关者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就是将这些关系最好的进行了调节,使这些关系变的更加合理,同时也促进了这些关系的高效运转。股东会,董事会和监视会三个机构的分权与制衡很好的改善了这些关系,通过公司内部复杂的关系网通过分权与制衡的调节后,使得各种资源实现了效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宪法的历史发展 1975年宪法。 全国人大曾于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先后四次对其进行了修正。 3、宪法的基本原则p204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4.宪法的基本特征:宪法作为国家的基本大法 在内容上 在效力上:母法 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1/5提议2/3通过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1、国家性质(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问题。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念、内容 5、 p210 特别行政区是我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在相当长期限内保留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略)p211 6、经济制度(略)p212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概念-公民;基本权利;基本义务 公民的权利是指公民依法可以行使的权力和享有的利益,表现为法律确认公民实现某种

劳动与教育既是权力也是义务 特点: 内容:要会解答多选题。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的概念 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 从性质、地位、组成、任期、职权角度来掌握中央国家机关的有关内容。

浅析分权与制衡理论

浅析分权与制衡理论 姓名 XXX 学号 XXX 院系 XXX 专业 XXX 班级 XXX 2014年12月20日

自人类政权建立以来,分权与制衡的问题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学者们就提出了分权制衡理论。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分权制衡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讨论,提出了一整套实行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设计。分权与制衡原则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它源于古代西方政治思想,直至近代才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得以确立和完善。那么,究竟怎样的权力划分模式更有利于管理的同时又能保障公民权利呢?本文将通过西欧典型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从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高度对“分权制衡”进行正本清源的认识,对我国分权制衡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作了若干思考。 关键词:分权制衡;政权;制度

一、分权与制衡理论发展过程 (1) (一)古希腊时期的分权制衡思想 (1) (二)古罗马时期的分权制衡思想 (2) (三)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分权制衡思想 (2) 二、典型国家分全模式分析 (4)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4) 1.英国的中央行政组织 (4) 2.英国地方行政组织 (4) (二)美国——总统制 (5) 1.美国联邦行政组织 (5) 2.美国州行政组织 (5) 3.美国的地方行政组织 (5) (三)法国——半总统制 (5) 1.法国中央行政组织 (6) 2.法国地方行政组织 (6) 三、中国政治制度的问题及策略 (7) (一)中国政治制度概况 (7) 1.中央机构 (7) 2.地方行政组织 (7) (二)中国政治制度问题 (7) 四、结论 (9) 参考文献 (9)

一、分权与制衡理论发展过程 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学者们就提出了分权制衡理论。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时分权制衡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讨论,提出了一整套实行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设计。 (一)古希腊时期的分权制衡思想 古希腊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人分为三个等级:最好的一种是用金子做成的,次好的是用银子作成的,而普通群众则是用铜和铁作成的。用金子作成的人适于作卫国者;用银子作成的人应该是兵士;而其余的人则从事体力劳动。正义就在于人人都做自己的工作而不要作一个多管闲事的人:当商人、辅助者和卫国者各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干涉别的阶级的工作时,整个城邦就是正义的。柏拉图的思想为我们型构出一个“理想国”模式,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他的分权思想。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名篇《政治学》中对“混合均衡”政体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亚氏认为,所谓“混合均衡”政体理论,主要是指在城邦范围内的主要利益集团联合起来参与到政府的正常运作中去,分享并行使政府权力,旨在防止任何一个利益集团独自坐大,掌握控制其他利益集团的政治权力和优势。亚氏在继承柏拉图“混合均衡”政体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细化。首先,亚里士多德从“人性恶”。的逻辑起点出发,认为权力及掌权者都不值得信任,每一个拥有权力之人都倾向于无限扩大自己的权力,且在行使权力时就难免不施展其体内的“恶性”,权力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极易被滥用,导致腐败、专制,损害人们的利益。所以,权力必须被约束。而只有权力才能有效地制约权力,所以要对权力进行划分,并使之彼此独立、互相制约。因而“人们互相依仗而又互相限制,谁都不得任性行事,这在实际上对个人都属有利”。其次,亚氏认为混合政体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社会各个阶级、阶层都参与到城邦的政治中去,满足其利益要求和主张,实现把权力分给不同的阶级(君主、贵族和平民),使城邦中各阶级、阶层的力量达致一种平衡的状态;第二,在不同政治机构中不同的政治原则的混合。亚氏认为城邦的立法者在构造一套理想的运行体制时必须考虑到三个要素: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亚氏的“三机能说”第一次说明了国家权力的三种

宪法司法化

论宪法司法化 摘要本文介绍了宪法司法化的起源、含义,分析了我国宪法司法化的现状,从宪法的法律性、最高权威性、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等方面,阐述了宪法司法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宪法宪法司法化 一、宪法司法化的含义 齐玉苓案引起了学术界以及司法界对宪法司法化的探讨,对宪法司法化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些学者认为,宪法司法化就是指宪法可以像其他法律法规一样进入司法程序,直接作为裁判案件的法律依据。宪法的司法化是一种法院依据审判权力,按照司法程序具体运用宪法来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其核心是宪法在司法中的适用性。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宪法的司法化是指司法机关在对个案的审理过程中,对有违宪嫌疑的法律行为的合宪性进行审查并作出判决,这实际就是所说的司法审查。司法审查的主要对象是抽象性的、普遍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而在笔者看来,宪法司法化,是指宪法权力之间、宪法权力与宪法权利以及宪法权利之间的纠纷解决的司法化。即司法机关以判决或违宪审查的形式解决法律纠纷,限制权力的滥用,保护权利的充分享有,并以宪法判例促进公民宪法权利的扩张,形成法治秩序的一种司法机制。它包括宪法诉讼和违宪审查。 二、宪法司法化的起源 (一)英国 目前,英国宪法司法化最直接的表现是由普通法院对个人基本权利进行救济和保障,并由议会对宪法进行监督,行使违宪审查权。 英国是普通法系国家,也是不成文宪法国家。其特点是,个人所享有的民法法系国家成文宪法上所规定的基本权利,不是由一部成文的宪法予以规定的,而是见之于宪法性文件和普通法院的判例之中。在英国,对个人基本权利实行法律保护的制度,可以追溯到17 世纪时期。那时,英国在制度上已经出现了基于宪法的理由,而非行政法之原因,当个人权利受到侵害时,由普通法院给予法律救济的判例。基于此,宪法司法化在英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对个人基本权利实行保护的有效手段和制度。 英国法律制度发展至今,基本上形成了由普通法院负责裁决即管辖有关政府

权力制约与权力制衡

权力制约与权力制衡 【摘要】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育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我们可以有一种政制,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制他做的是,也不禁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的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关键词】权力、制约、制衡 权力不加限制就会被滥加使用。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制约。权力制衡与权力制约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制约”一词含有约束、束缚、限制、牵制、制止等多层意义,它通过大会事物划定界限、规定范围、设定原则、建立机制、控制程序、进行评价等方式表现。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属于哲学概念,“指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以另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制衡”一次也含有限制、牵制之意,但它还含有平衡、均衡、抗衡等表达对事物之间的相互较量、抗争、对抗加以协调的意义。在政治学中它指谓均衡政府各权力之间相互牵制和相互抗衡的状态或原则,常常被运用于政府权力分配模式的理论中,其运用的范围远不及制约概念。 法哲学在如此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权力制约和权力制衡两个概念:权力制约是指以社会各种控制手段规范公职权力合理界限的活动。由于这些控制手段都必然表现为一种权力活动,所以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借以某一种力量去控制权力运行。权力制衡是权力制约的一种模式,它特指将国家权力分立为若干系统由不同的人员和机关掌握,使之相互独立、相互牵制和相互平衡的一种制约原则或政府体制。既“以权制权”。权力制约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监督原则的总称,其存在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导致出现了一个不依附于土地、国家、教会、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私人自治的领域。社会成员本身获得了私人意义上的“市民”和“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两种身份。一方面,他们为了培养独立和健全的人格,保留“自律”的充分空间,要求限制国家权力的恣意。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满足和实现自我利益,要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并在此过程中监督、制约、评判政府和公共权力活动的合法性。同时,因为参与能力和参与环境的局限,导致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的二元对立,为了保证公共权力的行使不脱离人民的掌控,所以也必然要寻求制约公共权力的机制。权力制约的途径是影响、支配、控制他人的能力,权力来源于权利。权力的取得只有两种形式,要么是授予,要么是攫取,授予的权力是合法的权力,攫取的权力是非法的权力。 要制约权力,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就是分权,包括纵向分权(中央和地方分权)和横向分权(政府部门内部分权,如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分权),以及权力的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以权利制约权力,权力必须为权利服务,而不能反过来侵犯权利。要制约权力,就必须通过立宪的方式,把上述体制固定下来,使行使权力的人也不能更改,并保证司法的完全独立,同时给予人民多方面的渠道提出自己的诉求,保护自己的利益。孟德斯鸠将在《论发精神》中就提出:“从食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的观点。中世纪时期,马西利则公开宣称主权由人民制约神权由王权制约。他将权力制约表述为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对王权的限制,其制约力量来自人民。他明确指出“市民全体或是全部之多数者是最高权力者”,他们不仅拥有立法权,并且具有限制、纠正行政人员行为的权力和免其职务的权力,立法高于行政权;二是对神权的限制,其制约力量是国家。在后来,洛克的分权主义提出来之后,美国则欣喜地传承了这一思想并得以体现。权利保护,现代法治社会权力-权利处于对峙状态,只有为公权力设置各种“障碍”,防止恣意妄为,才能保障公民权利从市民社会-政府二元结构说,只有限制后者,才能保证社会平衡稳

宪法基本知识

新疆天麒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第九个“宪法法律宣传月”活动 宪法基本知识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 一、宪法的概述: 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一过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等,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 二、宪法的特征: 1、是国家的根本法。 2、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三、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2、基本人权原则3、法治原则4、权力制约原则 四、宪法的保障与监督制度: 一、宪法保障制度:是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的总和。二、宪法监督制度: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制度。 第二章、国家的基本制度 国体和政体

一、国体:即国家性质,指的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即在一个国家里各个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其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政体:即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又称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方式去组织旨在反对敌人、保护自己、智利社会的政权机关。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单一制和复合制 二、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党制度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爱国统一战线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 5.社会经济权利。 6.文化教育权利。 7.监督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8.特定人的权利。 二、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法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法 陈爱娥教授翻译 一九五一年三月十二日制定,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一日重新公告,最近一次修正是透过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法律第十一条所为。 第一章联邦宪法法院之组织与管辖权 第一条(地位、所在地与处务规程) 联邦宪法法院系与所有其他宪法机关立于对等之独立自主之联邦法院。 联邦宪法法院设于卡尔斯鲁(Karlsruhe)。 联邦宪法法院由其联合庭(Plenun)议决其自身之处务规程。 ※本条第三项系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新增。 第二条(分庭) 联邦宪法法院由两庭共同组成。 每庭各选任八名法官。 每庭中之三位法官应选自联邦最高等级法院之法官。其并应在联邦最高等级法院服务三年以上。 ※本条系一九五六年七月二十一日修正。 第三条(法官资格) 法官应年满四十岁,具有联邦众议院议员之候选资格,并以书面表示愿意担任联邦宪法法院法官。

法官应具有德国法官法所定担任司法官之资格,或者直至一九九0年十月三日于统一合约第三条所定区域内取得法律学士资格,且依统一合约之标准得执行受法律规范之法律相关职业者。 联邦宪法法院法官不得在联邦众议院、联邦参议院、联邦政府或各邦之相当机关兼职。其经任命为联邦宪法法院法官时,应解除在上述机关之职务。 除在德国大专院校担任法律教师外,法官不得从事其他职业性活动。联邦宪法法院法官之职务优先于大专院校之职务。 第四条(法官任期、年龄限制) 法官任期十二年,但最长不得超过年龄限制。 法官不得连任,亦不得再被选任。 法官年满六十八岁之最后一个月月底为其年龄限制。 法官在任期届满后继续执行职务至继任人被任命时止。 ※本条第一项系一九五六年七月二十一日修正,本条于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日全部修正。 第五条(选任机关) 各庭法官由联邦众议院及联邦参议院各选出半数。各庭中应由联邦最高等级法院之职业法官中选任者,由联邦众议院选出一名,由联邦参议院选出两名,其余法官由联邦众议院选任三名,由联邦参议院选任二名。 法官最早在其前任法官任期届满三个月前选出,如联邦众议院在此期间被解散,应在联邦众议院第一次集会后的一个月内选出。 法官在任期未满前离职时,应由选任该离职法官之原联邦机关在一个月选出继任者。 ※本条第一项系一九五六年七月二十一日修正。 第六条(联邦众议院的选任程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