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拉法测卡点

提拉法测卡点

提拉法测卡点
提拉法测卡点

A .提拉法测卡点

卡点计算公式:

(13-1)式中:L ――卡点深度(自由钻具长度),米

1――钻具多资提拉时的平均伸长,厘米 E ――钻具钢材弹性系数=2.1×106公斤/厘米2

P ――钻具多资提拉时的平均拉力,千牛

K ――计算系数=

(见表13-2)

复合钻具卡点计算:

1002.10E+06300000 上提钻具比卡前悬重多49~98千牛( 5~10吨),记录这时的拉力P 1,同时齐转盘面在方钻杆或钻杆上作一记号1。

再用比P 1大98~196千牛(10~20吨)的拉力上提钻具,记下这时的拉力P 2,同时齐转盘面在方钻杆或钻杆上作记号2。

测量记号1与记号2之间的距离11,l 1就是自由钻具的伸长,为精确可靠,可多提几次,分别用拉力P 3、P 4,测量出12、l 3,取P 2一P 1、P 3-P 1、P 4-P 1的平均值作为平均拉力P ,取11、12、13的平均值作为自由钻具的平均伸长量1。0.003368842

用比卡钻前钻具悬重大49~98千牛(5~10吨)的拉力P l 及拉力P l 十98~196千牛(10~20吨)的拉力P 2分别上提钻具,并分别齐转盘面在方钻杆或钻杆上作记号1及记号2。测量记号1与记号2之间的长度1l 即复合钻具的总伸长。为精确可靠,可多提拉几次,分别用拉力P 3、P 4上提钻具,测得总伸长分别为1l 、12、13取P 2-P l l 、P 3-P l 、P 4-P l 的平均值作为自由复合钻具的平均拉力P ,取1l 、12、13。作为自由复合钻具的平均总伸长1。假设复合钻具由89毫米(31

/2英寸)钻杆与127毫米(5英寸)钻杆组成时,在平均拉力P 的提拉下,89毫米(31

/2英寸)钻杆伸长为Δ1l ,127毫米(5英寸)钻杆伸长为Δ12时则为:

P 10.012K P 101EF L 5

==5

10EF

若1≥Δ1l 十Δ12时,说明卡点在钻头上

若1≥Δ1l 2,说明卡点在89毫米(31/2)英寸钻杆上若l ≤Δ12,说明卡点在127毫米(5英寸)钻杆上 计算l ≥Δ12的卡点位置

先求出89毫米(31

/2英寸)钻杆的自由部分长度

卡点深度为89毫米(31/2英寸)钻杆自由部分的长度L 1+127毫米(5英寸)钻杆长度L 2。

以下公式来自《钻井工具手册》:3.复合钻具卡点深度的计算

(2)计算在该拉力下,每段钻具的绝对伸长(假设三种钻具):

△L 1=——————

△L 2=——————

△L 3=——————

分析长度1与89毫米(31

/2英寸)钻杆伸长Δ1l 及127毫米(5英寸)钻杆伸长Δ12值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卡点在什么位置。

9.8*E*F 2L 3*105*P

(1)通过大于钻具原悬重的实际拉力,量出钻具总伸长△L(可以多拉几次,使之更加准确,用平均法算出△L)。

L 1*105*P 9.8*E*F 1L 2*105

*P

(3)分析△L与△L 1+△L 2+△L 3值的关系:若△L≥△L 1+△L 2+△L 3 说明卡点在钻头上;若△L≥△L 1+△L 2 说明卡点在第三段上;若△L≥△L 1 说明卡点在第二段上;若△L≤△L 1 说明卡点在第一段上。(4)计算△L≥△L 1+△L 2的卡点位置:1)先求△L 3:

△L 3=△L-(△L 1+△L 2 )2)计算L 3′值:

L 3′=EF 3*△L 3/(9.8*105*P)

该值即为第三段钻具没卡部分的长度。3)计算卡点位置:L=L 1+L 2+L 3′(5)其他情况可类推。(6)符号说明

△L 1——自上而下三种钻具的伸长,cm;△L 2——自上而下三种钻具的伸长,cm;△L 3——自上而下三种钻具的伸长,cm;△L——总伸长,cm;P——上提拉力,KN;

L 1——自上而下三种钻具的下井长度,m;L 2——自上而下三种钻具的下井长度,m;L 3——自上而下三种钻具的下井长度,m;F 1——自上而下三种钻具的截面积,cm 2;F 2——自上而下三种钻具的截面积,cm 2

;F 3——自上而下三种钻具的截面积,cm 2;E——钢材弹性系数,取2.1×106kg/cm 2;L 3′——第三段钻具没卡部分的长度,m;L ——卡点位置,m;4.泡油量计算:

9.8*E*F 3

k——附加系数,取1.2~1.3;

d h——井眼直径,m;

d p——钻杆外径,m;

d pi——钻杆内径,m;

h——钻杆内油柱高,m;

H——钻杆外油柱高,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